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共11篇)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篇1
一、网络新闻发言人的缘起及萌芽
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萌芽与兴起, 是政府新闻发布制度与互联网有机结合的产物, 是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网络舆论表达与政府社会治理的现实要求。
政府新闻发布制度与互联网的结合, 最早可追溯到政府上网工程的实施。政府上网, 也就是政府职能上网, 政府在网上建立起与公众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 为公众提供办事的便利, 并通过网络接受民主监督。1998年底, 中国电信总局和国家47个部委 (直属单位) 信息部门发起“政府上网工程”。到2008年底, 中央政府部门和地方省市一级已全部建立政府门户网站, 地市级和县级政府拥有门户网站的比例分别达到99%和92%。在此基础上, 各级政府领导人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纷纷开通了网上信箱, 为民众通过网络反映社会民生问题提供便利, 这类网上信箱可以看作是网络新闻发言人的雏形。
而近年来在各地兴盛起来的网络问政, 则是各级政府以政府网站或主流媒体网站为依托而建立起来的官民沟通新模式。
二、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1、网络舆情催生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 互联网已经成为公民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 成为思想集散地和舆论放大器。网络被越来越多的民众视作表达自身意愿和对政府政策及社会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重要渠道。因此, 构成了对政府的现实压力, 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难度。
政府要想有效化解此种压力。必须创造一种能够与民众进行良性沟通和互动的方式, 及时回应来自网络的各类质疑与诉求,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规律及互联网技术的优势, 可以比一般的新闻发言人更好更快地了解民意、引导和把握舆论, 从而更好地促进公民社会的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是政府与网民、网络舆论“零距离”接触的尝试, 是在网络舆情下催生的。
2、“网络民意”一旦形成对舆论的走向能起着关键的作用
于此形成网络舆情, 从目前调查到的中国网民数量来看, 网民群体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力量。网络舆情一旦形成, 它爆发的突发性对政府的及时反应速度与能力提出了挑战。有些网络舆情偏激、失范。但在近年来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中, 经由网民传播的信息与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但最终呈现的事件图景大多证实当初网民对事件的质疑是合理的, 其中折射出来的问题是国家赖以建立其合法性的诸多价值观在传统媒体新闻发言人的一个补充, 以政府信息传播代替人际和群体的信息传播, 更有效地实行政府信息公开。
3、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掌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动权。这就要求建立专职与兼职、常任与临时相结合的网络发言人队伍和机制, 定期举办网络新闻发布会, 对群体性事件迅速做出反应, 增强与广大网民的沟通与互动。
三、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涵义
作为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和拓展, 网络发言人制度的背后实际上有一个完整的团队, 其工作流程主要包括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报、交办、回馈。网络发言人一般是由各地区、单位的班子成员或中层领导担任, 或者由政府各职能部门挑选工作人员代表政府发言。其形式主要是通过发帖、跟帖的形式对网民发布的帖子进行跟踪回复, 旨在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
四、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意义
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创立, 对于网络时代的民意表达与政府社会治理而言, 都有着相当大的现实意义:
新闻发言人是网络时代官民充分互动的良好范式。政府和公众通过网络平台循环互动, 构建一种双向性的沟通反馈模式, 既是政务信息传播、社情民意沟通的过程, 也是政府实施舆论引导与公众进行舆论监督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这种直接的官民接触, 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执政能力得以提升, 社会治理结构也更加趋于合理。
网络新闻发言人是网络时代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延展。减少传统媒体的中介环节, 不仅可以迅速及时地对网络民意做出反馈, 节省信息公开的成本, 还可以更加充分地与社会公众进行交流, 更直接地传达政府信息与权威声音, 消解矛盾, 正确导引舆论。而社会公众随时随地的网络舆论表达与社会监督, 又会使政府社会治理更趋规范与合乎民意。
五、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目前的问题
1、网络新闻发言人成为现实发言人的“网络版”
传统的新闻发言人发言普遍存在着不及时、发言打官腔以及不知道该怎么发言的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有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无法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2、网络新闻发言人很大程度上是被网络民意“逼”出来的, 缺乏主动性
往往形同虚设。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多半是地方政府为了应对网络舆情, 并不是为了尊重和满足民众的知情权。要取得民众的信赖, 必须切实解决民众提出的问题。也就是要把这一制度落实到实处。
六、对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要从两个方面考虑, 站在政府层面就是要完善制度建设, 把一切切实可行的践行下去;而从发言人主体考虑就是要提高发言人的综合素质。
1、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监督机制
规范日常工作机制, 用制度形式明确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报、交办、回复、跟踪等工作程序和人员分工, 规范网络舆情收集与回复机制, 做好与网民的沟通协调, 理顺政群沟通渠道, 消除网民对政府可能存在的偏见, 营造良好的政群关系。建立舆论跟踪反馈机制, 关注与当地政府和部门相关的网络舆论报道, 做好重点、热点问题的分析。及时对外发布权威信息、化解网络谣言。
2、网络新闻发言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工作态度来说, 网络新闻发言人需要增强主动性, 明确自身定位, 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发布, 主动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虽然网络新闻发言人设立的初衷是应对公众对一些事件的质疑, 而不是主动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但是, 在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化的进程中, 发言人必须变被动为主动, 方能尽其应尽之责,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从工作技巧上说, 网络新闻发言人应力求做到两点:一是掌握与网民平等交流的发言方式, 以网民熟悉的、能接受的方式发言, 以网民悦服的方式发言, 而不是类似于领导训话似的发言, 更不是说一通官话、套话;坦诚地与网民进行互动讨论, 真实地表达自己对事件的观点和态度, 做到与网民有来有往, 赢得网民信任, 保障沟通效果。二是把握网络语言与行政语言的有机结合度。网络有一套自己的语言, 有其自身的媒介特性, 发言人必须熟悉, 否则便流于老套死板;同时, 因为发言人的行政功能, 发言必须准确有效, 否则就会流于油滑, 有损“发言人”的应有形象。
摘要:本文通过对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缘起、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含义、现状, 以及对它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个梳理, 从问题中再寻找到一些解决目前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网络舆情,民意,政务网站,责任问责制
参考文献
[1]张力.论我国的网络发言人制度[J].新闻爱好者 (上半月) , 2010 (7) .
[2]甘纪华.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应对网络民意的一种新策略[J].决策与信息 (下旬刊) , 2010 (7) .
[3]侯迎忠.网络新闻发言人刍议[J].现代传播, 2010 (5) .
[4]张力.论我国的网络发言人制度[J].新闻爱好者 (上半月) , 2010 (7) .
[5]甘纪华.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应对网络民意的一种新策略[J].决策与信息 (下旬刊) , 2010 (7) .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篇2
一、新闻发言人的设立
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由局领导担任,情况特殊的,由局领导指定科室主要负责人担任。
二、新闻发言人的职责
(一)新闻发言人是局发布新闻信息的责任人,应根据新闻发布有关规定,及时、准确、系统地做好全局新闻信息公开发布工作,主动引导好舆论导向。其他人员未经新闻发言人授权,不得擅自发布新闻信息。
(三)新闻发言人发布新闻信息,其内容和口径须经局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确定,必要时应请示上级部门。
(四)建立新闻预警和舆情监控机制,研究、掌握舆论导向及境内外媒体有关报道情况,及时向上级部门通报并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工作。
(五)在上级部门统一指导下,做好外地记者到我局采访的接待工作。
三、新闻发言人发布新闻信息的主要形式
(一)通过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新闻通气会发布新闻信息。
(二)通过互联网发布新闻信息。
(三)通过书面形式发布新闻通稿。
(四)通过接受记者采访、向新闻界发表谈话发布新闻信息。
四、新闻发布会的时间
遇有关重大活动或重大突发性事件等情况,经有关部门批准可随时举行新闻发布会。
五、新闻发布会的内容
(一)重要决定、重大决策部署和规范性文件的有关内容。
(二)重点工作进展情况、阶段性工作目标进展情况。
(三)涉及局的重大问题、重要活动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及重大突发性事件。
(四)工作中涉及全区性的重要事项。
(五)需要发布的其他事项。
六、新闻发布会的审批与管理
(一)新闻发布会由发改局办公室统一安排。召开新闻发布会,须到区政府办公室、区委宣传部履行审批手续,获准后方可举行。
(二)新闻发布会内容和主题的确定,可由局办公室根据局阶段性工作特点和需要直接提出。
七、新闻发布会的组织
(一)局办公室负责统筹管理、监督指导本局的新闻发布会工作,包括确定到会新闻单位、协调安排记者现场或会后采访、追踪中外媒体报道情况和社会舆论的反应以及会务工作等。新闻发布内容涉及到的有关业务科室协助负责新闻发布会组织召开。
(二)协助负责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的业务科室,应当提前准备并提供以下书面材料:
1、新闻发布稿,一般不超过三千字,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
2、背景材料,介绍与发布会内容有关的情况,为新闻发布稿的补充材料;
3、答问预案,根据境内外媒体近期内对本机关工作所关注的、在发布会上可能被问及的问题,准备简短答问预案;
4、主持词,介绍发布会主题、简要背景、发布人、议程等内容;
5、其他宣传材料或光盘等电子产品。
(三)一般情况下,新闻发布会由新闻发言人发布新闻,必要时也可邀请上级部门领导、区领导或有关方面负责人发布新闻。
八、新闻发布会纪律
(一)新闻发布会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遵守新闻宣传纪律和有关保密规定,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打造新闻发言人制度“升级”版 篇3
这份名为《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下称《意见》)的文件提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以下简称国新办)要围绕国务院常务会议等重要会议内容、国务院重点工作、公众关注热点问题,及时组织新闻发布会。同时,上述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每年应出席一次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或相关负责人至少每季度出席一次。
有评论表示,这一方面表明政府信息更加公开的决心,同时也说明这项工作还有提升空间。
身处网络时代的老百姓,对政府部门的工作不再满足于“知其然”,而是想“知其所以然”,更想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但目前政府信息公开的效率、质量和水平,显然还不能满足公众的期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庆龙说。
刘庆龙认为,着力打造政府信息公开的“升级版”已是大势所趋。“要在明确立法的同时严格执法,从政府内部建立机制,将信息公开归口到具体部门具体人上落实。同时在技术层面加强系统培训,明确信息公开的内容、载体、媒体和选择时机等,这样才能让信息公开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十年发力
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出现是在1982年,第一位新闻发言人是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多年后,钱其琛在《外交十年》中回忆说,那年紧张的中苏关系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一次讲话中透露出愿意改善对华关系的愿望,建议双方磋商,以改善中苏关系。
在注意到勃列日涅夫讲话所传递的信息后,邓小平马上打电话,指示外交部对勃列日涅夫的讲话做出反应。当时,外交部还没有正式的新闻发布会制度。于是,3月26日,钱其琛就在外交部主楼门厅,向七八十位中外记者举行了一次没有座位的新闻发布会。
“大家就站在我周围。作为外交部首位新闻发言人,我发布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简短声明。念完后,没有提问,也不回答问题。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就结束了。”钱其琛回忆说。
把新闻发布真正作为一项制度进行建设,则始于2003年。
那一年,中国提出建立健全国务院新闻办、中央各部门、各省区市政府三个层次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新闻发布要做到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同样发生在这一年的“非典”疫情,使这一制度的建设速度加快。
2003年从4月初到6月24日,卫生部连续举办了67次新闻发布会,是举办新闻发布会最密集的时期,也是全国全面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标志。“‘非典的爆发成了这一制度最好的推进器。”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国际新闻研究所所长刘笑盈说。
刘笑盈把中国新闻发布制度的十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2003年到2006年的初步推进期,2007年到2011年的制度化建设及快速推进期,最近两年是制度反思和深入探索期。
经过10年努力,目前,三个层次的新闻发布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建立起来,新闻发言人队伍不断壮大。据国新办主任蔡名照介绍,10年来,有超过540人成为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各省区市政府的新闻发言人,一些优秀发言人的出色表现受到媒体和公众的赞誉。
过去10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种形式的新闻发布活动在数量和质量上不断提高。据统计,2005年,中央和各省区市举行新闻发布会1088场,到2012年,这一数字则翻了一倍多,达到2237场。此外,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很多部门和地方都能主动开展新闻发布活动,一些新闻发布会甚至被放到突发事件现场召开。
“我们十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路,非常不容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孟建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虽然,这期间出现王勇平事件、刘铁男事件,给新闻发布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但在国新办努力推动下,我国新闻发布已经成为一个制度,从中央到基层,它已经超越雏形,格局初备。”
改变观念更重要
《意见》发布的第二天,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工作会议。国新办主任蔡名照在会上坦陈,现在政府新闻发布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部门或地方政府不敢说、不愿说、不回应,以及一些发言人或领导干部讲话针对性差,曝出“雷人雷语”,引起舆论炒作的现象。
出席当天会议的国务院副秘书长王仲伟也表示,政府在面对不少公共事件和群众关切事项中,一些信息发布不充分,引发社会质疑,这要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在现有基础上取得更大进步。
“在某些官员的观念里,政府信息公开是‘例外,能不公开就不公开。”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批评道,“比方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各级行政机关应当在每年3月31日前公布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这几年下来,很少有政府部门做到。”
山西省的一位新闻发言人坦言,很多地方政府和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的频率并无定数,基本上是“会跟着事情走”,有事才开会,至于什么样的事需要开会,什么样的事不开会,也没有明确的标准。
这位发言人还透露,新闻发布会开不开、怎么开,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多少、怎么说,都要领导决定。而领导的个人风格、对媒体的认识以及对新闻的重视程度,也会影响到新闻发布工作的开展。
“技术的东西可以学,但改变老观念更重要。”上述发言人说,在一起矿难的处置工作中,某位领导要求她“把记者弄走”。还有的领导会跟她抱怨,“为什么网民总盯着负面消息不放?”
中国传媒大学培训学院院长董关鹏则表示,“经过实践的磨练,发言人有担当、有技术,和国际同行水平相当,然而他们的同事和直接的领导,对新闻发布的认同及相关素养,则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了。” 所以建议他,发言人“要拉着同事、身边的领导一起向前走”。
新闻发布法制化
针对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工作中的不足,《意见》对各部门和各省区市提出了“建立健全例行新闻发布制度”,“进一步增加发布的频次”等要求。“这是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向刚性约束迈进的非常重要的一步。”蔡名照说。
他表示,下一步,国务院新闻办将着重组织好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新闻发布,努力把国新办新闻发布厅建设成中央政府重要信息发布的主要场所,“通过建立健全例行新闻发布制度等,使新闻发布成为一种制度性安排,推动新闻发布工作走法制化道路。”
蔡名照还透露,国务院新闻办正在研究起草关于加强新闻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从制度上明确新闻发布内容和工作流程、机构设置,明确新闻发言人权利责任、任免以及专职化等。
“发言人发不发言,怎么发言,不是个人的爱好,不是部门愿不愿意,也不是政府的要求,而是法的要求,我觉得这是一个新的高度。”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一直认为,新闻发言人一定要走职业化的道路,“由现在的职务变成职业,这样才能使新闻发言人更加长久,也更加立得住”。
据悉,当前各级组织的新闻发言人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政府组织还存在临时指派的新闻发言人,或者由办公室主任、宣传部副部长“客串”的现象。这造成了新闻发布投入不够、水平不高、职责不清等问题。
国新办一份调查显示,从事新闻发布工作的人员有90%认为,目前编制人员不足;超过一半认为经费不足。
董关鹏建议,在新闻发布工作任务较重的部门和地方,应逐渐实现新闻发言人专职化, 担任新闻发言人要经过正式组织程序进行任免,并“保证发言人在第一知情圈、第一决策圈、第一行动圈是必须的”。
“政府部门应该授权新闻发言人参加最高层级的决策会议,全面掌握核心信息,以便做好新闻发布工作”。他说,对新闻发言人的任命,“尽量选择那些担任重要岗位的、了解和掌握所在部门全局情况并且具备一定媒体素养和沟通能力的人来担任,通常情况下应当选择负责常务的二把手、秘书长、办公厅主任等人接受专业培训后上岗”。
探析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篇4
网络新闻发言人是政府应对网络时代挑战的必然产物
互联网全面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 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影响。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推动整个中国社会进步的同时, 也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过去一段时间, 一系列网络舆论事件都对政府提出了重大挑战, 从“周老虎”事件到“躲猫猫”事件, 从“天价烟”事件到“艾滋女”事件, 从“最牛钉子户”到“嫖宿幼女”事件, 再到“局长香艳日记”事件、“兽兽门”事件, 越来越多的热点事件不再是通过传统媒体而是通过网络被迅速放大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互联网已经成为公民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 成为公众舆论生成的重要平台。
网络的正面社会影响和负面社会效应如影随形, 共存共生。网络给媒体发展带来新的空间, 但也使传统媒体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网络有力地推动了信息公开, 但也加大了新闻管理的难度;网络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 但也会成为人们情绪宣泄的场所;网络加快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但也容易成为滋生民粹主义的温床;网络加强了对官员的社会监督, 但也容易产生网络暴力;网络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 但也容易造成低俗落后文化的流行;网络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 但也会出现侵犯公民权利的现象;网络有利于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 但也会给境外敌对势力提供渗透的渠道。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应对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成为加强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1)
在2009年11月第九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讲话中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关键期、社会矛盾凸显期, 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相互激荡, 网上舆论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切实引导好网上舆论, 是维护网上信息安全的重大举措, 事关事业兴衰、社会和谐。” (2)
正是在互联网对政府执政提出了重大挑战以及中国政府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双重时代背景下, 我国地方政府首先“触网”, 推出了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因此, 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设立可以说是中国各级政府顺应网络发展, 应对网络挑战的必然产物。
网络新闻发布打破了传统的新闻发布模式
2003年非典之后,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从无到有, 并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目前, 我国政府三个层次的新闻发布体制已基本确立, 即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各部门和省级政府的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 (3) 2009年, 云南、贵州、南京、安徽、天津等地顺应网络时代要求, 纷纷试点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从传播模式来说, 网络新闻发布打破了传统的新闻发布模式, 实现了新闻发布传播模式的创新:
从间接发布走向直接发布。传统的新闻发布模式中, 新闻发布者通过大众媒体向受众发布信息, 发布模式是间接发布 (Mediated) 。在这种发布模式中, 发布者首先确定发布主题, 然后召开新闻发布会向记者发布信息, 最后通过记者的新闻稿件最终将信息传达给受众。同时, 由于传统媒体发稿周期较长, 一般为24小时, 甚至更长, 新闻发布者根本无法实现与受众的直接沟通。而网络新闻发布则是由网民通过网络平台向发言人提出问题, 新闻发言人直接回答, 从而实现了发布者和受众的直接传播。
从单向传播走向双向沟通。从信息的流向来看, 传统的新闻发布模式中, 公众往往缺少或不能向发言人反馈信息, 因此, 信息流向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而在网络新闻发布模式中, 公众由于直接面对发言人, 因此他们可以随时进行沟通, 正如两个人之间直接面对面的对话, 从而实现了信息的双向沟通。同时, Web2.0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互动性强, 借助Web2.0技术, 通过QQ、MSN等即时通信工具以及论坛、博客、微博等媒介, 发言人与受众即时互动, 网络新闻发布实现了真正的双向沟通。
从现实走向虚拟。传统的新闻发布都是在现实中的新闻发布, 而网络新闻发布却实现了在虚拟中的对接。无论是发布者还是网民都是通过虚拟的网络平台进行沟通。现实中的舆论管理我们早已不再陌生, 而且深谙其道。然而, 面对虚拟的网络舆论, 则需要发布者更高的舆论管理技巧。正如贵阳市市长袁周所说, 网络舆情的变化促使政府必须进行角色转变, 政府信息发布从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延伸, 从单向发布信息向多点、动态传递信息转变, 从定时、定量传播向互联网上24小时随时发布更新转变。 (4)
网络新闻发布会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参与者数量的限制。传统的新闻发布会如果没有突发事件往往都是定期召开, 而网络新闻发布会基本没有时间限制, 网民可以随时提问, 新闻发言人可以随时发言。例如, 南京市设立的网络新闻发言人明确规定网上意见24小时之内必须回复。更有专家指出, 针对网络舆情迅速及时的特点, 网络新闻发布应该力争在黄金4小时之内得到回复。
除此之外, 传统的新闻发布还受到地域的限制, 而网络新闻发布则彻底打破了国别、地域的限制。因此,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新闻记者、网民只要对发布主题感兴趣, 都可以参加。另外, 网络新闻发布会还打破了参与人数的限制。传统的新闻发布会无论发布场地多大也只能由特定数量的记者参加, 而网络新闻发布会则为无穷尽的网民提供了可能。
网络新闻发言人的意义:开启政府网络执政的新时代
美国学者Timothy Cook最早在《新闻执政:新闻媒体作为一个政治部门》 (《Governing with the news》) 一书中曾提出“新闻执政”的理念, 指出现代政府应当运用新闻来提高公共政策部门的执政形象、执政公信和执政的合法性。网络时代给政府执政带来了新的挑战, 中国政府顺应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对政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开启了政府网络执政 (Governing with internet) 的新时代。
2003年非典疫情初期, 中国政府由于采取传统的媒体管控方式, 导致非典疫情假消息、小道消息泛滥, 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恐慌, 不利于非典疫情的防控。汲取非典的教训, 中国政府加强了新闻发布会的建设, 权威新闻的发布, 成功引导了社会舆论。
当前, 网络已成为民意表达最为集中的场所之一, 已成为公众参与政治的主流渠道。“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出现, 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新渠道和新方式, 也是政府改进作风、促进勤政廉政建设, 践行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政府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直面网络舆论, 是中国政府顺应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网络新闻发布会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参与者数量的限制, 实现了从过去的间接发布到现在的直接发布, 从单向传播到双向沟通, 从现实发布到虚拟发布的突破, 开启了中国政府网络执政的新时代, 是中国政府更加成熟和自信的表现, 是中国政治更加透明和民主的表现。
网络新闻发言人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网络新闻发言人开启了中国政府网络执政的新时代,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然而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仍然处于蹒跚起步阶段。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实践和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网络新闻发言人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网络新闻发布模式的推广。目前,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虽然仅在我国几个省市试点, 但它一出台就引起了舆论的关注。从当前来说, 整体舆论导向对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出台表达了肯定态度。然而, 如何将网络新闻发布从试点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网络新闻发布依托的是网络技术发展和网民的参与。不同地区网络技术的普及程度和网民的成熟程度各不相同, 如何根据各地、各部门不同的情况建立适合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网络新闻发布制度, 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网络新闻发言人形式、内涵的拓展及其制度保障。其实, 网络新闻发布并非是一个新生的事物, 不过最早的网络新闻发布主体不是政府而是企业。早在2000年3月20日, 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 北京艺百网络就举办了“中国首次网上新闻发布会” (5) 。网络新闻发布是把传统的新闻发布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相结合, 通过网络形成虚拟会场, 把新闻发布者和分散于不同地点的记者集中在一起, 使信息在相当广的范围内实现有效传播。
从目前我国几个省市的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实施来看, 网络新闻发言人更侧重线上的网络新闻发布形式。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主要职责是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 用发帖、跟帖等形式回复网络舆论, 形式极其简单。其实网络新闻发布形式可以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网络新闻发布的内容也急需拓展。网络新闻发言人不是网络发言, 而更应当是网络服务的一种形式。
网络新闻发布的理论指导。网络新闻发言人从无到有, 从试点到推广的过程是我国政府在网络执政时代的积极尝试。任何一项社会实践都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 中国政府网络执政的新闻实践同样也需要网络新闻发布等相关理论的指导。而且, 相对于传统的新闻发布来说, 网络新闻发布实现了传统发布模式的多个突破。传统的新闻发布理论在指导新型的网络新闻发布的时候更显捉襟见肘。
因此, 加强对网络新闻发布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对于提高网络新闻发布水平, 加强政府网络执政水平大有裨益。伴随着中国网络新闻发布的蹒跚起步, 网络新闻发布的研究和理论化同样也需要加强。
摘要:作为新生事物, 网络新闻发言人一出现就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和新时期中国政府新闻发布的一个新亮点。网络新闻发言人及网络新闻发布制度作为政府执政的一种新的实践方式, 迫切需要学界的反思。有鉴于此, 本文对网络新闻发言人现象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指出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产生是政府应对网络时代挑战的必然产物;网络新闻发布打破了传统的新闻发布模式, 标志着中国政府网络执政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网络新闻发言人,网络执政,网络时代
参考文献
[1]叶皓:《网络时代执政的机遇和挑战》, 《南京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9 (5) 。
[2]王晨:《第九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的讲话》, http://media.xinwenren.com/2009/1125/5903.html
[3]汪兴明、李希光:《政府发言人15讲》,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4]《中国“网络新闻发言人”亮相政府学会直面网上舆情》, http://news.sina.com.cn/c/2009-09-07/160018598509.shtml
新闻发言人制度 篇5
从事新闻发布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新闻发言人,应该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因为他们直接与记者打交道,任何一点失误可能将对企业造成极大的影响。目前,大多数企业都是由传播部门担任新闻发布的工作,但是,由谁来担任新闻发言人一职,各企业的做法却是五花八门。有的企业由老总亲自担任,有的由公关部长或传播部长担任,有的由媒介经理担任,有的则由长相姣好的女职员担任,还有的请公关公司的人越俎代庖。
新闻发言人一职最好由企业内部熟悉公关传播工作的高层领导兼任,退而其次,也只能由负责公关传播的部长级干部担任,绝不能交给企业其他人员或外部人士。因为担任新闻发言人的人员,如果本身在企业的职位不高,就接触不到企业经营的实质层面,对记者提出的诸如企业发展战略、营销策略等问题,不会有准确而且较深刻的认识,自然也就做不出有利于企业的回答。
2、建立规范的媒介记者档案。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企业要在新闻发布活动中把握主动权,就应该事先对出席发布会的各个记者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这就要求平时要建立起规范的记者档案。比如要对各主流媒体的记者的生日、籍贯、兴趣、爱好、特长等等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哪些记者侧重行业发展的问题,哪些侧重经营管理模式问题,哪些关注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哪些提问的角度较偏、刁钻等等。企业只有事先建立起详细的记者档案,才能预测与会记者可能提出的问题,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有备无患。
3、建立舆情跟踪分析机制。主要是平时要指定专人收集报纸、电视、网络上媒体和记者对企业报道的信息,对报道内容加以研判分析,为新闻发布和回答记者提问提供参考。比如记者所报道的内容对企业经营工作有哪些看法?正面的有哪些?负面的有哪些?哪些对企业不利,需要澄清?哪些虽然对企业不利,但不宜炒热?哪些对企业有利的信息被忽视掉了?这些都需要经常性的跟踪和分析。否则,就难以掌握记者会问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效果更好。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篇6
摘 要 现代社会,媒体充斥,信息传播迅速,这一方面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建设和完善,另一方面又会使不当信息和具有危害的信息扩散,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从而导致社会恐慌,影响政府的执政效果。由于媒体的赢利性的本质决定了其追求轰动性新闻和负面报道的特性,在新闻自由的趋势下,政府为避免不真实新闻的散布,便是建立一个有效传播政府声音的机制,并且借此作为一个与民众交流沟通的平台。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便是这样一种机制建构。本文试通过介绍美国的相对成熟和完善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及其作用,对比我国逐步建设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以求得到可以借鉴的因素,从而促进我国此项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政府新闻发言人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 公民知情权
政府新闻发言人就是代表政府及所属部门、机构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政府方针、政策,社会重大事件、问题,部门的观点、立场,以及有关决策、处理等信息,并回答记者提问的人员。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一般是对新闻发布会主持的部门和人员,召开的时间,包括的内容、涉及的单位,发布的对象及媒体的参与所做的规定,其主要作用是保障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好沟通[1.10]。美国是最早建设成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国家,相比各国而言,体系较为完善,制度较为成熟,并且拥有配套的法律保障体系。
一、美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及其作用
美国最早的发言人制度出现于十九世纪初,它是应媒体(尤其是报纸)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由于民众对政府事物的关注以及新闻界揭丑运动的兴起,美国政府为了使新闻界记者能够更加客观和公正的对某些公共事务作出与政府不悖的言论,开始设立总统新闻发言人。最初的新闻发言人都是作为总统的私人助理出现,不是政府工作人员。20世纪初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正式确立了总统新闻发言人制度。二战后,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联[2],作为传媒业最为发达的美国,与此相适应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也便进一步的强化和完善。据统计,美国目前大约有4万多名发言人。总统、副总统、州长、市长等行政长官均有自己的发言人,各部门也不例外,如国务院发言人、五角大楼发言人等。
虽然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从表象上看来是使政府成为新闻的主要施动者,从而积极的引导社会舆论的一项举措,但从深层次上来说,作为民选的公共事务机构,政府首先应当向公民负责,那么,使公民了解到政府的運行及其对事务的处理,本身便是政府的一个间接述职,也就是公民知情权实现的问题。关于公民知情权的保障,美国主要有以下几部法律:建国初期的《独立宣言》,1791年的《宪法第一修正案》,1966年开始实行的《信息自由法》,1977年3月通过的《联邦公开会议法》(《阳光法案》)[3.12]。这一系列法典贯穿美国建国以来的两百余年,可谓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们共同为公民的知情权提供了至高无上的法律保障,把满足公民的知情权确定为政府的基本义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也受到这些法典的保障并且也是法律要求政府应尽的一项义务。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法律规定美国政府应尽的一项义务,同时,更是一种执政的方针和策略。通过这一制度,政府成为积极的消息来源,从而借媒体这个介质,影响舆论,创造一个适合执政的政治环境[11]。从媒体方面说,由于政府是可信度很高的信源,深得百姓的信任,其中包括新闻媒体的信任,因此媒体就有可能依赖来自于新闻发言人的信息而不再去深入采访[4]从而使政府在制造舆论、影响舆论方面拥有了更大的发言权,实现政府作为公共机构的最大利益化。此外,作为“发言人”的行为还起到了“议程设定”的作用[5]。通过发言人的发言话题、内容,变相的引导了舆论关注的焦点和走向,设定了人们关注的话题和重点。
美国政府在实行新闻发布制度这项具体政策的同时,也履行了对公民知情权的义务。总体而言,政府新闻发布制度起到了如下三个作用:一、利用新闻发布会宣传政府的大政方针,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作出反应,从而间接引导和影响舆论,甚至是创造有力舆论环境;二、通过新闻发布会,通过媒体,与民众进行直接的交流沟通。三、昭示美国式的民主和新闻自由[9]。因此,美国政府越来越以一种积极的公关策略和态度,寻求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完善自己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这对中国无疑是一个启示。
二、中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
新中国建立之前,国民政府比较频繁地使用新闻发布制度,解放后,一段时间内,我国政府较少使用这项制度。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为满足对外宣传的需要,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它的目的是加强同外国驻京记者或临时来访记者的联系,阐明中国立场和树立中国良好的对外形象。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以83年3月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确立为出现标志,具体来说是83年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成立的。当时新闻发言人的设立主要局限在国家级行政部门,如国务院、外交部和国务院各部委行政机关[6.8]。
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的契机在2003年“非典”期间。那一期间,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了8场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成为民众掌握疫情、了解“非典的重要信息渠道,而且消除了不利的社会流言,鲜明地表明了政府的姿态。“非典”过后,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提上了重要的议程。2003年6月3日,上海市政府启动新闻发言人制度,成为我国第一个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地方政府。紧接着,北京、重庆、河南、山东等省市政府部门也相继以文件的形式规定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目前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各部委、省级人民政府三个层次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基本建立,62个国务院部门设立了新闻发言人,成立了工作班子,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也有20个建立了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7]。
从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这样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1983年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时,出发点单纯为“满足对外宣传需要”,而现在已逐步演进为努力成为政府与新闻界,并通过新闻界与国内、国外公众进行沟通的重要方式。二是新闻发言人制度从当初为新闻界服务的单一目的,进一步提升到保障人民知情权,打造“透明政府”形象的政治高度。但是,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作为一项新生的政策,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所受的关注不论从媒体上还是民众上总是相对较少的,这便会直接导致其发挥作用的有限,从而也影响了它对于政府执政过程中有利效用的发挥。借鉴美国,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比照美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思考
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与美国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一,缺乏相关法律保障;二,针对国内的发言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三、针对国外的发言受到更多重视。这三个区别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国情的制约。
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起步较晚,决定了它在许多方面的有待完善。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大国,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并不完备,许多法制法规处于正在建设的过程中。从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设立核心来看,它是一项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制度化建构,所以法制保障是一个核心的问题,这就决定了法制建设是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日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侧重点,即完善相关的法制建设。这也是“依法治国”对政府的一个要求。
通过上文对美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政府来说一个最大的作用便是实现政府执政效益的最大化,这个效益有两个层面,国际与国内。目前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国内层面,更多的流于形式。这其中有国内新闻并未全面开放的因素,但是,面对新闻自由的呼声,更好的应对未来透明和公开的媒体,我国政府应当首先从自身进行改革。新闻发言是一个亲民化的举措,需要有贴近生活、贴近公民关注话题的特点,这就要求新闻发布首先做到有实际价值,真正涉及与群众切身相关的新闻。唯有做到这一点,新闻发言人的发言才能为民关注,进而实现“议程设置”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民众与政府的交流才能成为可能,以实现一种双赢的局面。
从国际层面来说,冷战后,虽然形式上意识形态的斗争业已落下帷幕,但实际上西方阵营对我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信奉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大国还是抱有巨大疑虑的。针对我国的渗透和“软实力”影响从未间断。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民主事业进一步完善,都使它们忧虑不已,特别是美国,还抛出了对我国发展极为不利的所谓“中国威胁”论。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侧重对外宣传,真实的宣扬中国的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国无疑是十分必要的。现实中,我国对外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运行较为良好,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声誉。
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还遇到了一些基于特殊国情的制约因素。如,媒体受政府控制较多,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无法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更无法涉及公共舆论的层面,特别是它们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可信度也不太高。此外,还有国民素质的问题。我国国民素质普遍来说相对较低、原有封建社会的层极观念和被统治的奴性使真正关注政府事务,并能对其提出客观建议的公民相对较少。缺乏一个互动的对象是目前对国内的新闻发言人制度遭遇的一个瓶颈,我们能够期待的只能是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四、展望
在民主自由思想不断深化的当代,作为公民服务机构的政府有机遇,也有挑战。实现自身机构利益的最大化是每一个社会行为体首要追求的、履行自身的义务也是不容忽视的重点。传媒的充斥、言论的开放,都会影响到舆论的客观与公正,具有危害性质的言论传播对政府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公民社会的核心,要求政府对公民的知情权作出行动上的保证,从而履行自身的义务。这两方面综合博弈,最佳的选择就是作为政府影响舆论工具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当然,这里讲的影响并不意味着愚弄,它仅仅是从利益层面说明政府能够得到的效果。
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只要科学的对其进行完善和发展,那么在不远的将来,它一定会对我国政府执政能力的提高、公民社会的建设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庞慧卿.论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93-194.
[2]邹建华.外交部发言人揭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6):120.
[3]吴建.西方新闻发言人制度起因探析.新闻界.2005(1):103-105.
[4]肖燕雄.认识美国新闻发布制度.采写编.2004(5):63-65.
[5]雷向晴.新闻发言人的追求——快、准、稳.对外大传播.2005(03).
[6]雷向晴.新闻发言人的追求——快、准、稳.对外大传播.2005(02).
[7]程媛媛.特别新闻发布会.童话世界(A版).2004(08).
[8]邹建华.外交部发言人揭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9]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商务印书馆.1999.
[10]兰斯•班尼特,扬晓红,王家全译.新闻:政治的幻象.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11]文森特•莫斯可,胡正荣等译.传播:在政治和经济的张力下——传播政治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0.
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理论初探 篇7
2009年9月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就已经正式提出, 要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 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 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2009年12月29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答记者问时表示, 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制度建设, 将是2010年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和新闻发布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其实, 早在2005年, 借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平台, 中央就曾召开过专门的党务新闻发布会。2005年7月7日, 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中组部副部长李景田和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中组部部务委员欧阳淞,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在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关情况, 并答记者问。[1]另据《南方周末》报道, 截至2010年1月中旬, “已有四川眉山、湖南长沙、贵州贵阳、江苏南京、广东深圳和河南三门峡等6个城市开展了党委新闻发布工作。除深圳外, 其余五地均已设市委新闻发言人。眉山、南京、三门峡三地, 还出台了正式制度。”[2]
在学界, 已经有很多关于政府新闻发言人及其制度的研究。本文将借鉴其研究成果和理论结晶, 对新近中央提出建设的“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一些理论上的初步探索。
一、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新发展
(一) 从“政务公开”到“党务公开”, “新闻执政”能力进一步发展
2003年“非典”的爆发, 强力推动了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从最初的信息封锁到及时公布, 政府部门面临的局面也从被动转向主动。表面上看, 信息的及时公布, 稳定了当时的社会情绪, 重新树立了政府权威。而更深层的影响, 是让执政党认识到了信息公开对舆论引导的巨大作用——舆论引导, 不仅仅是告诉人们意见和态度, 更重要的是告知民众真实的信息。
“非典”之后,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开始了跨越式发展。2004年3月5日, 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温家宝总理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为便于人民群众知情和监督, 要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 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同年9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决定》明确提出要“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 积极开展舆论监督, 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 [3]这为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同时, 关于政务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也在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中。2007年1月1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 并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2010年2月24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审议保守国家秘密法修订草案, 其中主要的拟修改点是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国家秘密;严格限定定密层级和定密权限, 防止定密过多过滥;明确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 绝密级一般不超过30年等。[4]这为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上取得的长足进步及其带来的显著社会效益, 促使执政党下决心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2009年9月, 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在论述“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时提出, “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 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 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5]。2009年12月29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答记者问时表示, 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制度建设, 将是2010年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和新闻发布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6]
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 使信息公开从执政党领导下的政府深入到执政党本身, 深入到决策的最核心, 这是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上质的深化。“新闻执政”[7]是一个党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学会利用媒体来表态, 变被动应付为主动运用, 才能更好地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遇到事关党的重大社会问题和事件, 党委第一时间出来发布信息, 澄清事实, 不仅可以抑制谣言的传播, 还能树立党委在事件中的权威解释者的形象, 从而提升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 正是此种“新闻执政”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党务信息的公开, 使共产党决策阳光化, 可以更有效地防止执政权力的滥用, 从而做到民主执政、科学执政、透明执政, 进一步巩固执政地位。
(二) 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推手
新时期, 我国的社会建设已经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 进一步深化到了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三位一体”。这适应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相对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 是要推动民主政治、法制政治的发展。在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 要推动全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 首先就要努力推动共产党内部的民主化进程。要改变过去那种权力过于集中的状况, 就必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权力的使用中来。“政治文明的前提是有一个正确对待和使用权力的制度, 即能够科学地配置权力, 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 使权力真正做到为民所有、为民所用。其中最有效、最可行的办法就是用权力监督权力, 用权力制约权力。条例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 确立党外监督、人民监督、舆论监督是对党的领导机关和主要领导人进行监督的合法权利。这不仅从法理上确认了传媒制约权力的权利, 而且从制度上赋予传媒制约权力的权力。”[8]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任何权力都应有制衡的机制, 民主才能得到保障。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 正是要给“传媒制约权力的权力”创造条件。只有让更多的人, 无论是党员, 还是党外人士, 都能从党务公开机制中, 获得关于决策内容、决策程序、决策施行、政策效果的信息, 才能为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创造条件, 才能更有效地防止权力在这些过程中的误用和滥用。当前形势迫切要求加强政治体制改革, 推动政治文明建设, 而“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就是要让社会公众真正拥有知情权,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 就是要让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能从制度上得到保障。”[9]从此种意义上来说, 党内民主建设有赖于党务信息公开, 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正应合了此种现实需要, 其作为一项制度加以推出, 正是为了使对党务的监督常态化。
(三) 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需要, 使共产党的形象走向透明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的最初意图, 是为了在国际舆论中占据主动。“1983年是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关键的一年。当时经中央书记处批示同意后, 中宣部、中央对外宣传领导小组于1983年2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和加强对外国记者工作的意见》, 要求外交部和对外关系较多的国务院各部委都要建立新闻发布制度, 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外发布新闻。”[10]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慢慢地从对外宣传的重要工具, 发展成为内政外交兼顾的信息发布机制。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几次巨大的公共社会危机, 强力推动了这种发展。从“内外有别”到“内外兼顾”, 舆论宣传中内与外的界限日益模糊。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邓小平就提出了“党政分开”。党政不分的一个主要弊端就是“使党处于行政工作的第一线, 容易成了矛盾的一个方面甚至处于矛盾的焦点上”。[11]而“党政分开”就是为了让政府成为行政的主体, 在执政党和社会之间设立一个缓冲带。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增进了行政的透明度, 但其关注的重点是政务信息。共产党内部的各种信息无法通过政府的信息发布机制来充分公开, 共产党的形象隐身在政府背后, 人们往往只知道做出了一个决策, 却无法了解决策本身是如何做出的, 给人一种“民可使为之, 不可使由之”感觉, 执政权力就被神秘化了。而且, 我国在国际舆论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也使执政党长期以来习惯于保持沉默, 这又给外界更多的想像空间, 猜测越多, 谣言越多, 越是被动。
发言人制度在政府层面的成功建立, 使执政党意识到, 要抓住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就应该主动公开信息, 成为信息最权威的发布者和解释者。在这种形势下, 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也就水到渠成了。这将使党政新闻源的出口前移, 使执政党从后台走向前台, 是共产党执政信心加强的体现。
二、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定位
(一) 制度定位
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这个概念, 是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得到长足发展和完善之后提出的。显然, 这一概念的明确, 受到了政府新闻发言人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之启发。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 并不是要用这一制度来取代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 而恰恰是要对其进行拓展。同时考虑到党务公开的重要性, 这就决定了, 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应该处于与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平等的地位。这和在新闻宣传工作中要坚持党性原则并不矛盾。
因为, 在这里, 我们还要对另一个概念加以明确, 那就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体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 已经将政府新闻发言工作置于了党的领导之下, 政府的新闻发言中, 当然会体现出党的方针政策, 但还是更多侧重于政府事务。特别是在党政分开日见成效的背景下, 党务信息公开由专门的党委新闻发言人来负责, 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平等补充的关系, 它们与党办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等, 共同组成了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体系。
(二) 权力定位
对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权力定位, 主要是明确三方面含义。
首先, 不能用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来指导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党性原则的指导地位, 不等于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指导地位, 党性原则才是两个制度的指导。我国的权力架构体系, 是党领导政府工作。这就容易给人这样的感觉: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应当指导政府的新闻发言。我们必须认识到, 执政党提出和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 不是要用一个新的制度去领导一个已经日趋成熟的制度, 而是要对其进行拓展, 使政务公开体系无法涵盖到的党务信息有一个发布渠道, 这本身也是“党政分开”的重要方面。
其次, 要明确党委新闻发言人有权力发布什么样的信息。既然是和政府新闻发言人并行平等, 互为补充, 当然就没有必要越俎代庖, 去发布政务信息。2009年12月,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发布了《关于建立和规范党委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见》, 其中对党委新闻发布会的内容作出了五个方面规定:“ (1) 重大决策、重点工作、重要规定、重要会议; (2) 重大事项事实情况和处置措施等; (3) 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态度及处理意见; (4) 对新闻媒体有关报道的回应和澄清; (5) 其他应予新闻发布的事项。”[12]综合来看, 由于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中央和地方仍处于“试水”阶段, 因而在制度建设上还在探索之中。笔者认为, 可将党内信息公开的内容引入进来, 主要包括:“党组织的决策活动、执行决策的活动和对其监督的活动;干部选举和任免的规则、过程和结果;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执行情况;党组织建设情况、群众普遍关注的涉及切身利益的事项、党组织所掌握的有关重大信息。”“有关党的历史档案, ”“党的财务经费使用情况”[13]等等。当前, 由于执政党的特殊地位, 我们无法条分缕析地区别政务信息和党务信息, 但这应该成为一个努力的方向。
其三, 权力定位还应包括规范发言人的发布权力, 要将其定位为信息提供者和态度传达者, 只能发布被授权发布的信息, 只能传达适宜公开的态度。这又反过来要求将发言人制度本身纳入法制化轨道。不仅要用法规来规范发布什么, 也要用法规来规范如何发布, 使发言人的权力在“越权”和“受限”中取得平衡。
(三) 受众定位
受众定位应该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党员。向党员公开党内信息, 是党组织的责任和义务, 也是党员行使权力的前提。中国共产党有庞大的党员数量, 密集的各级组织, 如果党员仅仅依靠组织的传达体系来获得信息, 不仅费时费力, 而且时有偏差, 甚至给别有用心之人留有可趁之机。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 可以调动大众传播体系的力量, 使中央和上级的决策更迅速更准确地在党内传达和贯彻, 形成对党内组织传达体系的有益补充。因而, 党委新闻发言人首先要考虑和面对的就是组织内的广大党员。要认识到自己的发言工作不仅是党务信息的公开, 更是促进党内监督、推动党内民主化进程的重要环节。
二是党外人士。主要包括国内群众和外宣工作对象, 其中国内群众又是重点。相比党员, 群众获得党务信息的渠道更少, 往往是通过政府的信息公开和基层党组织的宣讲, 了解一些零碎的决策决议信息, 难有系统掌握。要建设民主政治, 发展政治文明, 党外监督机制的引入必不可少。执政的共产党, 执的是中国亿万人民群众的政, 因而有义务向群众公开和他们利益攸关的各种决策信息。正如列宁所言:“没有公开性而来谈民主是很可笑的。”
随着经济实力的壮大, 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的中心之一。与中国利益攸关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 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西方国家, 他们一方面惊叹于中国经济的奇迹, 另一方面, 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别和固有的偏见, 又对共产党抱有猜疑态度, 特别是在党内信息封闭的情况下, 经常会形成不利的国际舆论。如果能够及时准确地将党内信息传播出去, 就能在国际舆论中占据主动, 使谣言止于信息公开和透明。因而, 这要求党委新闻发言人要有外宣定位。
三、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 党务新闻发言制度从信息发布机关成为信息钳制机关
新闻发言人制度, 其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控制制度。一个好的发言制度, 是在信息控制和信息公开之间取得平衡, 并引导舆论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这种平衡不能靠发言人个人来把握, 而应该通过法规来加以规范。“新闻发言人拥有绝对信息发布权和解释权, 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种信息的垄断, 若没有相应法律法规的制约和监督, 可能会导致权力的滥用。”[14]
从根本上来说, 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私利私心。但在实际操作中, 也可能会出现偏差。发言人制度可能成为个别人和个别部门应付媒体的挡箭牌, 甚至成为扭曲信息的工具。“现在我国的新闻发布制度存在着一个较为明显的问题, 即对于不及时发布信息、发布不完全真实的信息、不该保密的信息以保密作为理由不予透露等行为, 没有相应的问责制, 更没有惩处的法律法规的依据。”[15]出现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上的这些问题, 应避免在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上重蹈。
(二) 党务信息发布与政务信息发布混淆不清
一种是权责不明、越俎代庖。如果党委新闻发言人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晰, 就极有可能出现党务发布干涉甚至替代政务发布的情况, 对政府行政形成干扰, 在信息公开上又形成“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局面, 这和设立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创设 篇8
1 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根据我国学者刘建明主编的《宣传舆论学大辞典》中解释,新闻发言人是指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发布人员。新闻发言人作为一种制度,其内容涉及有关部门的重大事项、重要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海内外关注的问题、重大突发事件、公共政策、公共服务、政府决策等所有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针对这些内容提供的一种接受公众公开咨询、质询和问责的制度安排。
目前,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成为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必要和有效方式,在政府与公众沟通中体现了其实际价值和效能。例如,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国际局势、国内外事务等方面,政府新闻发言人基本能够迅速及时地作出反应,为媒体提供权威性的信息,保持与公众的信息通畅,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稳定。
2 中央企业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必要性
随着中央企业的做大做强、不断发展,中央企业的发展方向、业务能力、产品销售等,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面关系日益密切,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方面也越来越多,社会和民众对中央企业的关注程度提高到了空前的水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载体的中央企业,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从理论上说,中央企业的一切行为,除涉及国家安全、保密等信息外,都应适时向社会公开。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最便捷、及时、有效的方式。它可以以较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向最广大的公众传达中央企业的信息。
首先,可以满足公众知情权。
中央企业作为全民所有的大型企业,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者,有责任有义务公开企业相关信息,以便公众知情和监督。而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众传达中央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等重大事项的实施情况,可以使广大民众知晓中央企业的发展现状,了解中央企业的发展目标,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为国企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其次,可以引导舆论、协调中央企业与社会公众沟通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而作为改革开放中坚力量、掌握大量国家资源和产品的中央企业,它的经营模式、市场规模、盈利能力、利润分配方式、中央企业高管薪酬等,都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可以借助媒介平台与公众沟通,为公众提供中央企业各类信息,在公众中塑造良好的形象,获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可以协调中央企业保守核心商业秘密的工作要求和新闻记者及公众寻求充分披露企业信息之间的冲突。从传播学角度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通过议程设置对舆论进行控制。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主体就是通过定期发布一些权威的、经过审定的信息来引导公众关注哪些事情,忽略哪些事情,从而引导舆论,协调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之间的矛盾。
最后,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可以促进中央企业形象建设,提高中央企业在公众中的社会美誉度。
近期以来,不少中央企业遭新闻媒体曝光,如中化方兴天价拿地、中石油“团购门”、中海油等多家国企卷入“受贿门”、中石化“天价吊灯事件”等负面新闻让中央企业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形象大受影响。面对这些曝光事件,相关中央企业并无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往往陷于被动。而新闻发言人制度则能够帮助中央企业提高应对这种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还能增强公众与中央企业的互动,消除公众与中央企业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同时,也体现了中央企业对社会公众的信任和坦率。自然,社会舆论对中央企业的评价也就更趋客观和真实,中央企业的社会美誉度也会随之提高。
3 创设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几点设想
既然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该如何建立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怎样让中央企业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及时顺利地实现与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沟通呢?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应以中央企业为传播主体,以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为传播客体,通过发布、传播与公众利益相关的企业信息和与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新闻来实现中央企业与社会的沟通,逐步形成一种相对稳定和规范的公共信息传播机制。
第一,建立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要有完善的信息公开机制。
中央企业信息公开,不是无原则的全盘托出,也不是将依照相关规定应该公开的信息以涉及商业秘密为由遮着盖着不予公开。像中央企业高管的收入及公务消费、中央企业的利润流向、产品成本等舆论高度关切的问题,应该及时予以公开;对公众的点滴质疑,尤其是与商业秘密无关的诸如“团购门”事件等,必须毫不隐瞒地公开,积极回应舆论质疑,不让问题“躲猫猫”,做到“有一说一”,不讲空话、套话。但信息公开的同时,必须做好中央企业核心商业秘密的保密工作,做到涉密信息不公开,公开信息不涉密。
第二,建立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要有系统的保障和激励约束机制。
系统的保障和激励约束机制可以有效地保证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首先,要制定出新闻发言人制度相应的配套措施,包括拟发布信息的确定、信息公开的程序、拟公开信息涉密监督和审查、新闻发布的时机、公众媒体平台搭建等。其次,要制定新闻发言人制度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要把新闻发布工作作为中央企业年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列入中央企业年度考核范围内;将其在新闻发布、信息公开方面所取得的工作成果、社会反映效果、民众舆论评价、企业社会形象提升度和美誉度作为企业绩效考核的一项考核指标,纳入到中央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第三,建立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要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新闻发言人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么,中央企业如何培养和选拔自己的新闻发言人呢?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除必须具有全面、丰富的知识,见多识广,综合素质强,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外,还必须对企业业务精通、对国情国策、市场内外环境非常熟悉,有非常丰富的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可以应对各种各样的事件,有适合企业本身特点的新闻媒介管理经验,有自己独特的新闻处理方式,针对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新闻发布流程和方式。具备这种素质的新闻发言人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培养和造就的,也无法从外部输入,只能在中央企业自己的土壤中培育。因此,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央企业必须要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首先,要注重新闻发言人队伍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媒介素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是新闻发言人的基本要求。其次,要注重政治立场、理想信念、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以及大局观念的培养。最后,要注重新闻发言人相应业务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拥有较强的信息表达能力,能够清晰表述危机信息,掌握和理解相关的专业术语,应变能力强,对复杂的情况应对自如。
只有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之下,新闻发言人才能真正地以动态的信息发布,以适应社会公众和民意舆论的需要,为中央企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搭建顺畅的发展平台,和谐上进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
[2]杨正泉.新闻发言人理论与实践[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曹林.央企唯有坦诚发言才能告别丑闻缠身[N].检察日报,2009-09-02.
学校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思考 篇9
1、积极应对媒体, 树立良好形象。
学校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不可避免要与媒体建立互动关系, 设立新闻发言人通过媒体向外界宣传, 与社会公众建立良好稳定的互动关系, 促进学校与社会的有效沟通, 为化解危机赢得时机和支持, 提升学校应对危机的能力, 维护学校自身形象, 为学校发展营造融洽的外部环境。
2、加强正面宣传, 赢得处理时机。
学校的机构、人员及文化等内在环境因素很大程度受社会政治或经济因素的影响。突发事件的发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校的正常秩序, 面对突发性事件, 学校新闻发言人应进行正面的宣传和舆论引导, 使之成为危机处理中的第一道屏障, 为危机处理赢得宝贵时机, 赢得社会的理解和宽容。
3、提升应变能力, 维护校园稳定。
学校人群密度大, 加上当前网络的普及, 开放程度加大, 一旦发生危机事件, 恰当、合理的处理需要信息公开、正面疏导和客观辟谣, 封锁信息反而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人心混乱和恐慌, 对学校不利, 且领导尚要担当被问责的风险。通过学校新闻发言人准确、及时将有关事件的信息整理后向社会公布, 控制事态发展, 消除负面影响, 提高应变突发事件能力。
二、新闻发言人进行信息沟通的原则
学校危机管理中信息沟通应着眼于已发生危机的有效应对, 力求减少或者扭转危机给学校带来的危害。新闻发言人在进行信息沟通时, 应坚持以下原则。
1、快捷原则。
危机具有突发性特征, 一旦发生会在校内外迅速传播, 学生往往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危机发生时, 作出快捷反应是解决危机的关键。学校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新闻发言人及时掌握信息沟通的主动权, 针对不同对象进行有效沟通, 及时让公众了解危机的真相和学校采取的应对措施, 澄清传言, 化解疑虑, 为危机处理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2、真诚原则。
真诚和信任是危机沟通的基础, 要取得公众和新闻媒介的信任, 必须采取真诚的态度。危机爆发后, 学校新闻发言人应主动向媒体讲明事实的真相, 避免引起公众的好奇、猜测乃至反感, 减少危机的伤害力。
3、主动原则。
危机发生后, 学校不能任凭事态发展, 应迅速成立危机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主动采取应急预案, 有效控制局势。新闻发言人作为危机信息的权威来源和危机信息沟通的指挥者、协调者, 尽可能地搜集数据、事实等信息, 了解危机处理进展情况, 确定沟通方案。
4、策略原则。
学校是思想、言论汇集的场所, 师生的精神需求和心理愿望往往会通过非主流沟通渠道直接、真实地反映。在学校危机管理中, 为提高沟通绩效, 新闻发言人应根据具体情况策略地采取信息沟通方式, 要善于应用非主流渠道如网络论坛等及时了解师生员工的思想, 同时注意防止非主流沟通渠道传播小道消息或谣言, 涉及师生当事人隐私的危机信息则不宜公开发布。
5、规范原则。
危机信息沟通是非正常管理状态下的沟通, 对沟通的时效、质量要求很高, 一旦出现失误很难弥补。因此, 必须建立健全的危机信息沟通制度, 实现危机信息沟通规范化, 保证危机来临时沟通渠道畅通, 从而有效应对危机。危机管理中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将有利于学校及时发现、处理、上报危机, 进行有效的防范和处理。
三、学校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学校的新生事物, 它的建立处于探索阶段, 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专职人员缺乏。
学校新闻发言人不仅要具思维清晰、善于表达、熟悉有关政策文件等基本素质外, 还要具备较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具备官员和媒体的双重意识, 能够从容面对记者并与媒体建立恰当关系, 把握好学校的“话语”。通常, 学校很少储备这方面的人才, 培养一批素质过硬, 数量够用的专职新闻发言人已成为学校当务之急。
2、制度不够健全。
当前,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内部都没有形成一套完整、规范、行之有效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但学校可以借鉴政府部门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经验, 出台配套的学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及相关政策, 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
3、领导不够重视。
目前新闻发言人在学校中的地位不突出, 一些学校领导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并不重视, 显然不利于新闻发言人在学校健康成长。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篇10
一、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历史
1983年, 新闻司司长齐怀远作为中国外交部的第一位新闻发言人, 代表国家形象进行了我国的首次新闻发布会。从那时起, 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当时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是为了改革开放的更好发展, 使得政府能够通过对外宣传的形式展现出改革的新气象。但在新闻发言人制度伊始, 还仅仅局限在中央一级, 各省市级则缺乏相应的发展。但随着中国政务的逐渐公开化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通过各种媒体的形式来为公众提供相应的服务信息。总的来说, 新闻发言人制度由四类组成, 即行政部门、司法部门, 这两类隶属于政府职能部门, 其次便是人民团体和企业。通过四部分的相辅相成, 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成为了政府与广大民众以及对外关系的重要保证, 从而提高了人民在政府工作中的监督力度保持了政府与群众的良好互动。
二、公关的含义
许多人一听到公关这个词, 就只会想到这是相关部门和企业对错误行为的一种挽救措施。其实不然, 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公关管理中, 包括了危机管理、日常沟通、国际交流三个部分。
(一) 危机管理。
新闻发言人常常会面临突发的事件, 这些事件往往会影响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甚至因为个别不法分子的谣传使得这些突发事件成为引发民众与政府冲突的导火线。因此, 在出现公共危机情况的时候, 不仅要求新闻发言人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还要根据不同的形式进行维护政府形象的演说, 从而稳定民心。在突发事件进入中期的时候, 新闻发言人要根据事件的本质对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控制, 从而引导政府职能部门对事件进行强化处理保证政府的良好形象。到了后期, 要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 扩大政府与群众的对话渠道, 将引起突发事件的问题上升到制度问题的高度, 这样才能让政府更好地控制整个事件, 从而消除民众心中存在的误解。
(二) 日常沟通。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 不仅是为了政府职能本身的需要, 方便人民群众能与政府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从而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同时, 政府可以根据所获取的信息对相关制度进行调整优化, 从中获得民众的支持。在新闻发言人制度中, 政府的日常沟通行为往往是通过媒体的宣传来实现对公众议程的设置。随着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媒体形式的不断进步, 政府对媒体的控制被大大削弱, 因此, 人民群众可以充分相信媒体报道的正规性和自由性。在借助媒体进行政府发言的过程中, 新闻发言人就必须注重沟通的技巧, 并利用传媒的独特优势, 尽可能地控制记者的心理使其能够将正确理解政府的表达思想, 从而让直播受众对政府有着绝对的信任态度。
(三) 国际交流。
中国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 因此, 在对外新闻发布的工作中, 就必须维护好中国的良好形象。无论是市场营销还是政治营销, 都讲究的是一个“品牌”, 中国要将本国对世界发展负责任的态度拿出来, 努力经营好自己的品牌形象。首先, 当出现有损于中国形象的国际事件时, 政府必须尽快发现事情的真相, 并找到相关的证据, 同时进行恰当的评估, 政府要有负责任的态度, 以品牌式的形象昭示自己的正确立场。其次, 要在掌控全局的基础上, 尽快公布事实真相, 固定住民众的第一印象。然后, 政府要慎重选择新闻发言人, 保证发言人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 要沉稳踏实, 具备与媒体良好沟通的技巧, 并从始至终地维护好政府的正面形象。
三、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义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解决政府工作与社会公众之间存在的矛盾, 完善公共危机的处理机制, 促进政府形象的建设。随着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不断完善, 政府在公共关系管理方面的方法也愈加成熟, 在执行党的正确方针下, 能够加快推动政治文明的建设, 向世界各国树立出一个有明确态度的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与政府公共关系管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逐渐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改进宣传方式的同时, 已经逐渐适应了新时代媒体的基本要求, 在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 还要对民众有着正确的舆论引导, 从而保证政府工作能够深入人心, 并能够得到社会各界民众的支持和响应, 从而将这种好的社会氛围传递给世界, 提升中国在世界中的社会地位, 增强世界影响力。
摘要:press and public relation officer press and public relation chief是新闻发言人的准确翻译, 从中可以看出新闻发言人制度与公共关系之间的潜在联系。随着我国政府与社会各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新闻发言人制度也在逐渐地完善, 从而大大提高了政府行政的透明度, 并将社会公共关系与政府本身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本文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历史背景说起, 阐述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与政府公共关系管理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公共关系管理
参考文献
[1]周敏, 谭逸丹.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与路径解析[J].新闻与写作, 2010, (1) :30-33.D O I:10.3969/j.issn.1002-2295.2010.01.010.[1]周敏, 谭逸丹.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与路径解析[J].新闻与写作, 2010, (1) :30-33.D O I:10.3969/j.issn.1002-2295.2010.01.010.
[2]彭广林.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优越性与隐忧——基于与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比较[J].学术论坛, 2010, 33 (2) :170-172.DOI:10.3969/j.issn.1004-4434.2010.02.036.[2]彭广林.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优越性与隐忧——基于与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比较[J].学术论坛, 2010, 33 (2) :170-172.DOI:10.3969/j.issn.1004-4434.2010.02.036.
[3]娄和文, 赵强.公共关系管理:政府部门亟待加强的职能[J].红旗文稿, 2011, (17) :11-13.[3]娄和文, 赵强.公共关系管理:政府部门亟待加强的职能[J].红旗文稿, 2011, (17) :11-13.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篇11
关键词:新闻发言人,制度,观念,素养,对策
“才来得稍微晚了一点, 因为是从大会那边过来的……我这个新手要找到路也不是那么容易, 抱歉。”2013年3月4日, 一袭宝蓝色风衣、一串黑色镶金珠链, 一头灰白短发, 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发言人以来首次起用的女发言人, 60岁的傅莹步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现场时, 立即成为在场所有镁光灯的焦点。
一、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起源及发展
(一)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起源
1983年2月, 中央宣传部、中央对外宣传领导小组联合发布《关于实施〈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和加强对外国记者工作的意见》, 文件要求外交部及其他外事活动较多的国务院相关部委逐步建立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新闻发布。1983年3月1日, 外交部任命新闻司司长齐怀远为首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1983年4月23日, 中国记者协会向中外媒体记者公布并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1983年11月, 中央对外宣传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了《新闻发言人工作暂行条例》, 标志我国正式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二)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历程
2003年“非典”疫情, 卫生部前期故意掩盖、粉饰事实, 最后及时发布事实数据, 结果带来的传播效果截然不同。2003年年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了两期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共有60余个中央、部委及各省市单位的170余名学员顺利结业, 拉开了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全面建设的序幕。之后,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先后赴全国各省区开展培训工作, 学员培训结束后就以新闻发言人身份开展工作, 短时间内推动了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不断完善。
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的初期阶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采取了“以培带建”的形式, 不断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国政府政治体制改革的突出成就之一, 就体现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及不断完善。2010年, 中央及省级政府部门进行的新闻发布会就多达1700余场。在此期间, 中国政府坚持“真实、及时、透明”的原则, 逐步转变了众多西方国家对中国“秘密决策”、“暗中操作”的刻板印象, 也逐步满足了公众对信息公开以及对表达权、监督权的诉求。目前, 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各部委、地方省市 (含省会市) 的三级新闻发言人制度。
二、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强调“应付”, 缺乏信息交流
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 公共危机事件逐步增多, 推动了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逐步完善。在不断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过程中, 存在一种非常危险的观念, 即把新闻发言人视为“消防队员”, 一旦出现情况, 就派他们进行“灭火”, 简单应付各种突发事件, 而不是发挥其信息发布、议程设置的基本职能。2011年“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发生26小时之后, 官方新闻发布会终于在温州举行。当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被问到“为何救援宣告结束后仍发现一名生还儿童”时, 他称:“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之后, 被问到为何要掩埋车头时, 王勇平又说出了另一句话, “至于你信不信, 我反正信了”。一时, 引起媒体、公众的广泛质疑与批评。
(二) 新闻发言人多为官员兼职, 媒体联系困难
目前, 我国党政部门的新闻发言人一般有三种来源:其一为部门主管领导, 如有的部门要求担任新闻发言人的必须是部门的“二把手”;其二为秘书长或办公厅主任的“总管式”人物;其三为相关宣传部门的负责人。我国新闻发言人一般身居要职, 级别最高的是副部级。曾经有记者按照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联系方式直接打电话采访相关部委新闻发言人, 但都没有结果。接听电话的新闻发言人助手及工作人员大都传达了“领导工作繁忙”这一信息。这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直面新闻媒体”的要求相去甚远。有学者认为, 让相当级别的官员任新闻发言人, 会使新闻发言人制度变得官味浓厚, “新闻发布, 传播信息”的基本功能将会越来越弱化。
(三) 新闻发言人整体素养有待提高
我国新闻发言人队伍中确有水平较高者, 例如, 被媒体称为新闻发言人“三剑客”的公安部原新闻发言人武和平、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卫生部原新闻发言人毛群安, 但就整体素养而言, 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新闻发言人对政策对状况不清楚, 面对记者提问不知所措。新闻发言人的理论设计, 是要突破以往官员“训诫”式的角色定位与视角, 通过与记者、公众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 起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但实际情况, 一些新闻发言人面对记者的提问往往是三缄其口或是“无可奉告”。2009年《财经》记者采访某官员身份的政协委员, 问及怎么看待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时, 遭遇其“为什么老百姓不公布财产?”的反问, 这个堪称“2009年度最牛反问”的问题激起了舆论的热议。更有甚者,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无视记者、公众的存在, 旁若无人地接打电话。
三、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改进措施
(一) 转变观念, 加强交流、互动
不能把突发事件简单地归纳为坏事, 中国社会转型期内突发事件的比例相对较高, 要把此类突发事件视为常态来进行处理, 政府职能中本应具有处理危机事件的范畴。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目前还存在这一错误观念, 不应把危机事件仅仅作为消极因素, 而应把危机事件视为常态或者中性进行处置。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如果仅仅把其视为解决危机事件的工具, 那么离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初衷———政府和人民信息公开的窗口, 还相去甚远。
(二)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自身修养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指出的: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制度初衷十分明确, 就是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 实现党的工作公开透明, 保障老百姓的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等权利。可以说,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 话语权决定主导权, 时效性决定有效性, 透明度决定公信度。无论是党委新闻发言人还是政府新闻发言人, 一旦表现失当, 不仅损害自身形象, 也损害了党委、政府的形象。现实中, 有的发言人态度冷漠、语言干瘪、举止失当。特别在与媒体打交道时, 居高临下, 一味说官话、套话或不着边际的外行话, 甚至拒不接受记者采访。在公众心中大打折扣, 就当前而言, 加大新闻发言人培训是确保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和完善化的保障。
(三) 逐步设立专职新闻发言人岗位
2011年, 中央各部委及地方省市的新闻发布会就多达2000余次, 已然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闻发布会有利于对内政务公开、透明, 对外释疑解惑, 树立形象。我国新闻发言人目前几乎都是兼职, 国家行政职务中还没有新闻发言人的序列, 在正式职位上也没有这一名称。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 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涌现, 要求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要与时俱进, 不断发展, 不断完善。新闻发言人的专职化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目前, 黑龙江、上海已率先设立新闻发言人处, 下辖四五个正式编制。从长远来看, 各部委、省市培养专职的新闻发言人是努力方向。
2013年, 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员白岩松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两会, 提交了“建议国务院各个部委办局, 全国各省政府能每月定期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的提案。当前,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从某种意义来说, 还处于被动的地位, 往往出了事才想到要召开记者招待会。要改变这种状态, 唯一的方法就是使新闻发布会更加常规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论胡锦涛关于传媒工作的新思维[J].当代传播, 2008, (5) .
[2]喻国明.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新闻发言人[J].郑州大学学报, 200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