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新闻发言人论文

2024-10-12

政府新闻发言人论文(共12篇)

政府新闻发言人论文 篇1

摘要:政府新闻发言人承担着澄清事实,引导舆论的作用,本文立足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从职责和基本技巧两个方面探讨了政府新闻发言人在信息时代海量化、碎片化信息面前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

关键词:新闻发言人,素养,职责,基本技巧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公众接收海量化、碎片化信息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因此,政府要在第一时间掌握舆论主导权就显得格外重要,而舆论主导权的延伸就是政府新闻发言人。可以说,政府新闻发言人对树立政府形象,保障公民知情权,维护媒体采访权,促进政府、媒体、公民在公共治理中的良性互动发挥着巨大作用。

1 新闻发言人的定义

《辞海》将新闻发言人定义为:“由国家机关、政党或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新闻发布人员。其职责是定期或不定期地约见记者或举办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向新闻界发表有关信息和意见,并代表有关方面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新闻发言人可以分为党委新闻发言人、政府新闻发言人、企业新闻发言人、公益性组织新闻发言人等。

2 如何做好政府新闻发言人

2.1 较高的政治素养

首先,新闻发言人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修养。政府新闻发言人的政治立场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各类媒体面前表现出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和坚决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的坚定决心。其次,新闻发言人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清醒的政治头脑。政府新闻发言人对内要清楚国情,对外要知晓世界,熟悉掌握党和国家现行的各类方针政策,以及所代表的政府部门的中心工作和重要决策,面对各种复杂的信息,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变化的状态和过程,以及对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政治判断,这样在面对记者的各种问题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再者,新闻发言人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新闻发言人要忠诚于自己的国家、政府和组织,在各类媒体和公众面前公正坦诚,永远真话。

2.2 娴熟的现场掌控能力

2.2.1 会前善于抓住不同媒体关注的侧重点

在新闻发布会之前,新闻发言人要以敏锐的新闻意识,在面对网络里各种碎片化海量式的新闻和政府各部门纷杂的信息简报中,迅速鉴别出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新闻媒体也需要了解并感兴趣的新闻点,以便在发布会上提供给媒体最需要的信息。

2.2.2 会中冷静处理挑衅性问题

在新闻发布会上,对一些尖锐的或挑衅性的问题,新闻发言人应沉着、冷静地讲出自己的观点,并根据事实或法律依据予以适当驳斥。

2.2.3 会后善于把握新闻动态,呼应发布主题

新闻发布会召开后,政府新闻发言人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舆论新动向,对新闻媒体出现的不当或失实报道及时纠正,确保新闻信息的正确表达。

2.3 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

2.3.1 表述要形象准确,通俗易懂

政府新闻发言人应该具有很强的政策理解与解读能力,在政策框架和实际情况允许解读的范围内,用普通大众和广大网民可以理解的、媒体喜闻乐见的语言去表达政策,解读政策中的信息。

2.3.2 语言要简练真实,避免歧义

政府新闻发言人要言简意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更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而又客观真实,既给记者想要了解的信息,还要客观真实表达出问题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尽量避免“话多不甜”的结局。

2.3.3 回答要妙语连连、机智幽默

在新闻发布会上,气氛都非常紧张,政府新闻发言人偶尔的小幽默反而会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给发布会现场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一次外交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日前美国总统布什访问伊拉克时,一名伊拉克记者在布什举行记者会时向他扔鞋子,你对此有何评论?我们采访了一些北京民众,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件事情很正常,因为美国太强势了,你怎么理解这种情绪?”当时的新闻发言人刘建超答道:“北京一些民众怎么看这件事是个人的事,但是我认为对一个国家领导人应该有起码的尊重。这件事也提醒我在这里观察谁要举手提问题的时候,同时还要注意谁在解鞋带。”这句幽默的话语既解答了记者提出的棘手问题,也避免了让自己陷入尴尬,同时又缓和了会场的紧张气氛。

2.4 较强的公关能力

记者和政府新闻发言人之间是平等而相互依存的关系,媒体记者需要从新闻发言人那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完成媒体的传播使命;新闻发言人则需要通过媒体这个中介向公众传播信息。二者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将政务信息有效传递出去。

3 结语

总之,政府新闻发言人必须以政治素养为核心,媒介素养为保障,知识文化素养为基础,公关素质为辅助,只有多种能力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履行政府新闻发言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邱沛篁.论新闻发言人的媒介素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

政府新闻发言人论文 篇2

2010年11月22日21时57分来源: 皖江在线

马外宣﹝2010﹞6号

关于公布市委、市政府及其部门、相关

企事业单位新闻发言人的通知

当涂县、各区委,市直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党委(党组):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在党委系统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要求,结合我市政府相关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变动情况,现将市委外宣领导小组 审核后的市委、市政府及其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发言人及联络员予以公布(名单附后)。望各单位、各部门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各新闻发言人要严 格遵守新闻发布工作的有关规定,自觉维护新闻发布纪律,切实做好新闻媒体记者 的接待、服务和新闻发布工作。真正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努力提 高各级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中共马鞍山市委对外宣传领导小组

2010年10月22日

主题词:新闻工作发言人通知

中共马鞍山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2010年10月22日印发

(共印120份)

政府新闻发言人论文 篇3

一、传播者(Who):从“发言者”至“对话者”

传统媒体下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往往直接发布新闻,进而回答记者提问。在对各项新闻的把控过程中,新闻发言人往往担负着决策和新闻发布的双重角色。在与媒体的关系中,他们承担着传统意义上的宣传职能,是一种“喉舌”式展现。因而,以“发言者”的状态出现在各类新闻发布会中。

而在全媒体时代,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在网络传播语境中,网民的话语权急速扩张,发言人绝对的“发言者”地位受到了挑战。因此,发言人必须认清形势和环境,从“发言者”到“对话者”进行转变,不仅要及时公布信息,更要充分了解网络舆情,预计各种突发状况。

二、内容(Says What):从“告知性信息”至“解释性信息”

传播内容是传播的中心环节,也是政府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承担的主要工作。传统媒体下,政府新闻发言人的第一要务是及时发布信息,使信息进一步公开化、透明化。

在网络传播时代,政府发言人的任务不仅需要传递信息、发布政策,还需要解释信息、澄清谣言。网络传播时代信息快速增值,其中不乏大量的流言和谣言。在全媒体时代,及时规避不良信息,快速处理和解释信息是政府新闻发言人信息发布的主要内容。避免以告知的方式传递信息,多一些解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网络谣言带来的信息损害。

三、媒介(In Wllich Channel):从“发布会”到“多媒体”

传统政府新闻发言人的传播媒介通常是记者招待会或是新闻发布会。在开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时,邀请媒体记者到场,通过他们及其所在的媒体,将组织机构的重大信息广泛地发布出去。所以就媒介形式本身而言,无论是发言人身份的法定性,还是媒介形式的正规性,都使得新闻发布这种媒介形式彰显出权威性的特点。

而在以微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往往以智能手机为载体进行传播。这种新型媒介的出现就使得政府发言人本身的信息发布渠道得以扩展,不仅在权威的新闻发布会中,更会通过政务微博、政府微信公众账号等微媒体向外传递信息,新闻发言人的发布流程自然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媒介环境的变化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四、受众(To Whom):从“两级”到“多面”

在传统的新闻发布传播过程中,存在一种“两级传播”。第一级传播是政府新闻发言人作为传播者,将事实情况发布给记者。第二级传播是记者根据自己对事实的理解将新闻发言人的信息传递给受众。对于记者来说,他们需要将社会焦点问题集中提出来,通过采访,获得政府的意见、看法及其采取的相应举措,继而再传递给受众。因而,在传统媒体下,政府发言人的发布对象往往是记者本身。

在微媒体时代,政府新闻发言人不仅要直接面对记者的一级传播,很多情况下也需要“越过”记者,直接面对二级传播中的受众。微媒体介质往往是智能手机,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也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评论,质疑信息。这就要求微媒体中的新闻发言人不仅要面对记者的提问,还要面对受众的质疑,不仅需要快速应对记者,还需要直接对网络民众解疑答惑。

五、效果(with What Effect):从“议程设置”到“反议程设置”

在传统的新闻发布中,传播什么,发布什么,如何传播与发布是由政府新闻发言人及政府部门设置的。他们扮演了“把关人”角色。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发言人之口传到大众媒体最终到达社会公众那里。

在全媒体背景下,网络舆情往往能为政府发言人及政府“反议程设置”。网络时代,新闻事件尤其是危机事件发生后,如果政府在事件发生初期未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就容易使事件转换为重大网络舆情事件。一旦谣言四起,对政府新闻发言人及政府本身来讲都是危害巨大的。全媒体时代传播效果的变化要求政府部门及其发言人必须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利用微媒体的快捷性迅速发声,破解谣言。

在全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和参与心理都发生了变化,在新闻事件尤其是危机事件中更容易发生围观心理,加之微媒体迅速裂变的信息,都要求政府及其新闻发言人要充分转化思想,利用或借助网络微信、微博平台,发挥微媒体即时、快速的作用,积极参与网民互动,回应网民质疑。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政府新闻发言人在全媒体时代的能力,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建设的对策 篇4

关键词: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现状,对策

目前, 一些省市逐步设立了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2009年8月3日, 广东省工商局网络发言人在奥一网“网络问政平台”亮相。2009年8月2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网络平台正式开通。2009年9月1日, 贵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开设“网络新闻发言人”板块。2009年10月12日, 广东省首批15个厅局设立网络发言人。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作为政府掌控、引导舆情的新举措, 立即赢得了上自《人民日报》 (1) 下至广大网民的广泛关注。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北京益派市场调查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80.3%的人希望自己所在省市也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 (2) 。同时, 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重视也与日俱增。一系列的网络舆论事件已经让政府意识到网络不仅是社会舆论、社会情绪的集散地, 还是其发酵地、放大器, 是思想舆论交锋的主战场。只有重视网络民意, 及时沟通, 才能及时化解矛盾, 防止小热点炒成大问题, 促进社会的和谐、科学发展。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预期,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将成为新时期政府与公众沟通机制中的一道重要景观。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特点

较之传统政府新闻发言人,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无疑是前者在网络媒体的延伸, 可又不仅于此, 它的及时性、全时性、互动性、直接性、信息海量性、表现方式的丰富性是传统政府新闻发言人无法比拟的。传统政府新闻发布会只允许数量有限的少量记者进入, 得到提问机会的更是少之又少。新闻发言人的回答只能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为中介进行二次传播才能传达于公众。而在网络新闻发布平台中, 网民皆可成为发问者, 并可直接从网络平台上获得回复。在议程设置方面, 传统政府新闻发言人拥有更多主动权, 而在网络平台上, 更多是由网民设置议题, 发言人从多而杂的议题中筛选作答。并且网络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领域, 透明性更强, 公众监督力度更大, 发言人回避问题的空间更小。这一点在与政府网站公众留言板、政府公开电话的比较中也显得较为突出。

较之政府网站中的公众留言板, 网络新闻发言人给予公众的信息量和发言空间更大, 动态性、常态性、互动性更强。

较之政府公开电话, 网民发言将不再受“占线”之苦和接线员下班之限。

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看来, 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出现是政府推行电子政务的必然结果、必经阶段。 (3) 网络新闻发布平台一方面为政府直接面向公众发声、引导舆论、了解民意、汇聚民智提供了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激发了公众对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参与权的渴求, 加快了公众网络问政的进程。因此,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设立也是政府对自身执政能力的新挑战。

初创阶段得与失

现有成绩。初步显示了搜集、研判舆情、议题设置能力。尽管处于初创阶段, 政府网络发言人建设还是摸着石头过河, 但它在搜集、研判社会舆情方面已经显示出一定的能力。以贵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新闻发言人”板块“网络舆论监督回复”栏目为例, 其所选择的网络舆论议题来源广泛且与民生或公共利益密切相关。这些舆论议题包括:“贵阳在建立交桥垮塌4人受伤2人失踪”、“我对贵阳堵车的看法”、“贵黄路五里冲段路面严重破损下沉”、“红枫湖净化水质鲢鳙鱼遭大量盗卖没人管”。以上四个议题主要来自地方网络论坛、大型门户网站新闻, 少量来自当地报纸。这说明网络发言人已经初步找到了搜集社会舆情的主要渠道, 并能较为准确地研判话题热度, 及时进行议题设置。

初步显示了灵活机动的网络新闻发布技巧。除了常见的回复、跟帖、QQ等舆论引导形式外, 一些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还摸索出一些其他技巧。例如, 对于舆论议题的处理情况, 贵阳市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不仅在自身平台上进行回复, 还在舆论议题的来源页面上标明“相关部门也在采取措施”、“版主更新:市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已回复”等字样, 并将贵阳市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板块的网址链接于此处, 这样既有利于尽快平复相关网络舆论, 又对新设立的政府网络新闻发言平台进行了宣传。

现有问题。及时性、互动性不够。在贵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板块“网民评论”栏目, 有网民发帖“今天去审车了, 确实黑暗”, 仅仅7分钟后就得到了环保局的回复。不过这只是少数。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网络平台中, “网友意见”、“网上提问”、新闻发布会“往期回顾”几个栏目分立, 且前两个栏目并无网上回复, 明显缺乏互动性。要树立网络发言人亲民务实的社会形象, 必须在及时性、互动性方面大力加强。

浅尝辄止, 较少追踪反馈。例如, 对于网民于2009年10月17日在网易贵州论坛的帖子“红枫湖净化水质鲢鳙鱼遭大量盗卖没人管”, 贵阳市政府网络发言人在10月20日进行了反馈, 以文字和图片说明相关部门已经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可是11月1日, 在网易贵州论坛上, 原发帖人“骑虎观天”又发了前一天拍摄的照片, 说明盗卖情况依然如故。但我们在政府网络新闻发言平台并未看到发言人及时的后续追踪反馈, 看到的还是先前“打击有力”的假象。无怪乎关于类似事件的讨论还是地方论坛更为热闹。

影响力较小, 参与网民较少。通过笔者的考察发现,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平台中参与网民较少, 从网名和发帖内容来看, 相当一部分跟帖源自网络新闻发言人, 有的甚至只有一个网友跟帖, 网民参与度仍然较低。究其原因, 一是宣传力度较弱, 很多人并不知道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这一新举措, 或不清楚其具体网址。二是公信力不够。传统政府新闻发布会在人们心目中更为正式、更具权威性。

流于表面形式, 工作效能低下。目前,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信息发布方式主要以文字、图片为主, 视频基本没有。广东15个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厅局中, 多数只是简单地给出该单位的公众网址和电子邮箱, 只有7个单位建立了QQ和QQ群, 方便网友在线交流。有记者试图通过QQ与网络发言人交流, 结果大多数单位并不接纳记者的“好友申请”。有的虽接纳记者为好友, 但记者留言后, 该号码仍会建议改到其部门的官方网站留言。少数回应网民的网络发言人也被批“太官腔”、“太敷衍”。一些所谓的“在线解答”不过是千篇一律的“外交辞令”, 诸如“感谢您的来信。我们已将您反映的问题转有关单位研处, 您的来信也将留存在今后制定政策和执行监管时作为参考”。 (4) 这类僵化的网上留言不在少数, 不仅没有充分体现网络手段的优越性, 反而让公众感到网络发言人的名不副实, 不利于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公信力的建立。

这些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由于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设立时间较短, 发言人缺乏实践经验造成的, 但从根本上说, 还在于发言人在意识上、能力上的欠缺。

推进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建设的现实对策

网络中信息的无限性导致了它是一个无中心的意见表达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要确保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声音不被淹没, 有足够的影响力, 就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树立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权威性、公信力。建立身份识别制度。尽管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具有合法的官方身份, 但是, 网络的虚拟性不免为其权威性、公信力的建立构成了一定的障碍。倘若发言人的身份被黑客冒用, 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 加强网络安全, 建立有效的身份识别制度至关重要。

建立发言人问责制度。对担任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人员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严格考核, 确保他们对网民以礼相待、以诚相待, 不敷衍塞责, 不耍官僚作风。只有发言人务实、敬业、耐心、理性, 网上的气氛才会和谐, 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公信力才会得到认可。

为发言人赋权。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俞德鹏认为, “网络发言人制度的设立, 关键在于实质性的信息沟通” (5) 。的确, 如果没有实质性的信息沟通,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就会沦为花架子, 受到网民的冷落。而实质性的信息沟通就需要赋予网络发言人更大的权力, 使他们能有效地敦促、协调各部门尽快就网络民意给予满意答复, 使该网络不仅是一个联络平台, 更是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无形引擎。

加大宣传力度, 树立品牌意识。扩大政府网络新闻发布平台的知名度是树立网络发言人权威性、公信力的前提。我们可以到地方网络论坛中对这一新举措广而告之, 必要时进行链接, 也可以在与传统新闻发布平台的互动中扩大其影响。一方面, 对传统新闻发布会进行网络转载, “借船出海”;另一方面, 在传统新闻发布会上对网络新闻发布平台中的信息进行回复, 或吁请媒体、公众在政府网络新闻发布平台上关注后续信息, 将传统新闻发布平台的人气移植到网络新闻发布平台上去。同时, 由于客观上要与其他网站争夺网民注意力和网络影响力,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平台必须树立品牌意识, 从内容、形式等方面加强品牌建设, 这样才能成为公众与政府沟通的首选网络平台。

提升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工作效能。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由于所依附的是网络媒体, 所以对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专业培训除了一般新闻发言人培训内容以外, 还应包括网络技术、网民心理、网络文化、网络传播理论、网络舆情事件案例分析等方面, 使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能够将政府传播与网络传播相结合。当然, 基于网络发布平台特有的互动性, 网络新闻发言人较之传统新闻发言人还应有着更强的服务意识、更多的耐心, 这些也是专业培训应包含的内容。

打造协作、高效的网络发言人团队。新闻发言人不是一个人, 而是一个工作团队, 需要集体智慧。网络新闻发言人更是如此, 其全时性、多环节、多部门等特点对虚拟代号背后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团队的工作能力、协作水平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长远来看, 要打造协作、高效、稳健的网络发言人团队, 还需要专门为其设立编制, 进行人事配套。

加强制度配套, 促进各环节的衔接。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工作涉及的环节颇多。包括对网络舆情的搜集、核实、梳理、研判, 对所设置议程的筛选, 将网络舆情分类整理后提交给相关领导与部门, 与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与协调, 根据议程对各部门所提供信息的融合整理与发布等。要将如此繁复的环节高效衔接, 必须建立科学的配套管理制度, 这还需要参与者在实践中摸索总结。

善于“借力”, 灵活创新。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 网络发言人团队须根据议程的不同特点巧妙借力, 灵活创新。在此方面, 广东省公安厅网络发言人团队值得学习。他们针对QQ群容量有限、网民参与者众多的情况设立了“超级群”, 以容纳更多网友在线聊天。针对一段时间以来购物、手机诈骗较多的态势, 他们还采取“主题群”的方式, 邀请刑侦局民警上线与网友面对面, 介绍新型诈骗手法, 提醒如何防范。 (6)

当然, 要使政府网络新闻发言平台真正成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 除了树立其公信力、提升其工作效能之外, 还有赖于广大网民增强媒介素养, 理性问政。我们相信,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在打造服务型、开放型政府, 促成政府科学决策, 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注释

18月7日《人民日报》第10版刊发文章《政府“网络发言人”首现广东》。

2《80.3%的网友希望所在省市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 新华网, 2009 (9~15, 07:50) 。

3《“网络发言人”纷纷亮相各地, 网络问政再开新局》, 新华网, 2009 (10-14, 07:27) 。

4《网友挑刺网络发言人“太官腔”, 学者建议增视频对话》, 《南方日报》, 新华网, 2009 (11-03, 09:53) 。

政府新闻发言人论文 篇5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选修课

授课对象: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学分;2分

主讲教师:周建明

指定教材:刘建明《新闻发布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考核方式:考试(开卷)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新闻发布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新闻发言人应该具备的素质,熟悉新闻发布的运作过程。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新闻发布制度的基本原理、知识和具体操作方法。在介绍新闻发布的功能、作用的基础上,重点讲授新闻发布的适用范围、类型,新闻发布的策划组织运作,新闻发布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危机新闻发布,新闻发布后的信息反馈。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包括课堂多媒体教学,邀请政府相关部门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案例教学,课堂模拟演练,课后作业。

课程内容共十二讲:新闻发布制度与新闻发言人概说;新闻发言人的素质;新闻发布机构;了解你的工作对象;新闻发布会类型;新闻发布适用的范围;新闻发布的组织策划;新闻发布的方法和技巧;如何接受记者采访;危机与新闻发布;常态下与媒介的沟通;新闻发布后的回馈收集分析。

第一讲新闻发布制度与新闻发言人概说

1·1、新闻发布与新闻发言人的基本界定

1·1·

1、新闻发布

1·1·

2、新闻发布制度

1·1·

3、新闻发言人:一种制度、一个团队、具体发布者

2、建立新闻发布制度是社会实践提出的要求

3、新闻发布的社会功能、作用

1·3·1 功能

沟通信息

引导舆论

塑造形象

稳定社会

1·3·2作用

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实现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

减少谣言和流言的生成扩散

1·4新闻发布的历史

思考练习题

• 为什么说新闻发言人是一种制度、一个团队?

• 新闻发布的社会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 新闻发布的社会作用是什么

必读文献:

1、刘建明《新闻发布概论》第一、二、四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2、赵启正《国际舆论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环境》,《向世界说明中国(续编)》,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1月

3、沙莲香《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象世界之谜》第五章第五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

选读文献:

1、周建明《正确有效地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新闻与写作》1998年第8期

2、[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第七章,郭镇之 徐培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3、周建明,《信息公开与国家安全》,《当代传播》2005年第4期

4、徐琴媛《中外新闻发布制度比较》第十三章,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年6月

第二讲新闻发布机构

3·1新闻发布机构的职责

3·2新闻发布机构的工作

3·2新闻发布机构的运行

思考练习题

• 联系中外新闻发布机构运行状况说明其职责是什么

• 怎样充分发挥新闻发布机构自办网站的作用

必读文献:

1、刘建明《新闻发布概论》第六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2、汪兴明李希光《政府新闻发言人15讲》第四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3、胡百精《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06)》卷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选读文献:

1、易圣华《新闻公关策划实战》第八章,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10月

2、李希光孙静惟《发言人教程》附录三、四,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3、孙宝峰《最新新闻发布机构制度建设调整与各类新闻发布会组织操作规范及新闻发言人工作艺术全书》第二篇,新闻管理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第三讲新闻发言人的素质

2·1政治素质

2·2心理素质

2·3语言素质

2·4仪表形象

2·4案例分析

思考练习题

• 不同社会组织新闻发言人素质的有什么要求

• 新闻发言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必读文献:

1、刘建明《新闻发布概论》第八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2、邹建华《如何面对媒体——政府和企业新闻发言人实用手册》第五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3、张宗良《政府新闻发言人实用读本》第七章,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选读文献:

1、汪兴明李希光《政府新闻发言人15讲》第十三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2、[美]哈尔·哈特,《打造成功的新闻发言人》第五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第四讲 了解你的工作对象

4·1新闻媒介

4·2新闻记者

4·3新闻是什么?

4·4新闻价值

思考练习题

• 媒体是怎样设置议程的• 新闻价值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 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的根本区别

• 新闻包含哪些基本要素

必读文献:

1、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第一章,新华出版社,2003年11月

2、杨保军《新闻价值论》第一章第二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3、张征《新闻采访教程》第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4、郑保卫《马克思恩格斯报刊活动与新闻思想研究(上)》第二十一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

选读文献:

1、张征《新闻采访教程》第十六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2、郑保卫等《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建设》第二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第五讲 新闻发布适用的范围

6·1政府的新闻发布

6·2企业的新闻发布

6·3社会公共机构的新闻发布

6·4社会公益组织的新闻发布

思考练习题

• 政府新闻发布有哪些形式

• 在法律上商业言论与新闻言论的区别

• 公共机构新闻发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公益组织建立信息发布制度的必要性

• 必读文献:

1、刘建明《新闻发布概论》第四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

2、邹建华《如何面对媒体——政府和企业新闻发言人实用手册》第三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3、[美]哈尔·哈特,《打造成功的新闻发言人》第三章,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7年1月

• 选读文献:

1、[澳]Simon Cottle主编《新闻、公共关系与权力》第六章,李兆丰 石

琳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2、[澳]Simon Cottle主编《新闻、公共关系与权力》第七章,李兆丰 石

琳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第六讲新闻发布会类型

1、例行新闻发布会

2、突发性事件新闻发布会

3、网络新闻发布会

4、特殊的新闻发布形式

5·4·1记者吹风活动

5·4·2战争状态的宣传战

思考练习题

• 新闻发布有哪些形式

• 例行新闻发布会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 网络新闻发布会与传统的新闻发布会有什么异同

• 战时宣传战的作用

必读文献:

1、刘建明《新闻发布概论》第三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2、李希光孙静惟《发言人教程》第二单元第三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3、[英]苏珊·L·卡拉瑟斯《西方传媒与战争》第二章,新华出版社,2002年6月

选读文献:

1、叶皓《正确应对网络事件——政府新闻学网络案例》导言,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

2、[美]赫伯特·席勒《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第五章,刘晓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7月

3、[日]池田得真《宣传战史》第五章,新华出版社,1984年5月

第七讲新闻发布的组织策划

7·1新闻发布会的组织策划

7·2记者活动的组织策划

7·3突发性事件发布的组织策划

思考练习题

• 新闻发布组织策划应注意哪些原则

• 新闻发布选题策划与主题策划的区别

• 怎样组织策划记者采访活动

• 练习作业依据提供的材料撰写一篇向记者散发的新闻稿

必读文献:

1、刘建明《新闻发布概论》第六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2、李希光孙静惟《发言人教程》第二单元第二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3、郑兴东陈仁风蔡雯《报纸编辑学教程》第八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选读文献:

1、易圣华《新闻公关策划实战》第九章,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10月

2、邹建华《如何面对媒体——政府和企业新闻发言人实用手册》第九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第八讲新闻发布的方法和技巧

8·1突出重点主题明确

8·2适度把握酌量发布

8·3尊重记者坦诚相待

思考练习题

新闻发布会需要哪些准备工作

• 新闻发布应注意哪些原则

• 新闻发布的具体方法

• 怎样应对记者的一些特殊方式提问

• 课堂模拟演练依据提供的材料准备发言人的发言稿记者提问的问题

必读文献:

1、刘建明《新闻发布概论》第七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2、张宗良《政府新闻发言人实用读本》第五章,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3、邹建华《如何面对媒体——政府和企业新闻发言人实用手册》第四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4、邹建华《如何面对媒体——政府和企业新闻发言人实用手册》第五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选读文献:

1、李希光孙静惟《发言人教程》第二单元第六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2、李希光孙静惟《发言人教程》第二单元第七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第九讲接受记者采访

9·1实事求是不说假话

9·1平等地对待记者

9·2把握采访过程的主动权

9·3强化你接受采访的意图

9·4牢记你面对的是受众

9·5删繁就简

思考练习题

• 接受记者采访的基本原则

• 影响记者采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 接受采访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必读文献:

1、毛泽东《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毛泽东论新闻宣传工作》,新华出版社,2000年12月

2、邹建华《如何面对媒体——政府和企业新闻发言人实用手册》第六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3、刘建明《新闻发布概论》第五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选读文献:

1、[美]哈尔·哈特,《打造成功的新闻发言人》第五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2、李希光孙静惟《发言人教程》第二单元第四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第十讲突发性事件与新闻发布

•10·1什么是突发性事件

• 10·2突发性事件的特征

• 10·3突发性事件的类型

• 10·4信息公开是处理突发性事件的前提

• 10·5突发性事件是一种常态新闻

• 10·6发布突发性事件新闻的原则和方法

思考练习题

• 突发性事件具有哪些特征

• 在我国突发性事件分为哪几种类型

• 为什么说信息公开是处理突发性事件的前提

• 发布突发性事件新闻的原则

• 突发性事件发布的形式

必读文献:

1、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

2、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第一章,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3、赵志立《危机传播概论》第六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选读文献:

1、邹建华《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第二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3月

2、汪兴明李希光《政府新闻发言人15讲》第七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3、卢涛《危机管理》第一章,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

第十一讲常态下与媒介的沟通

11·1善于运用观点信息平台

11·2如何看待媒介事件

11·3组织记者集体采访

思考练习题

• 为什么要重视利用观点性信息

• 怎样处理媒体事件的负面影响

• 如何处理媒体报道有误

必读文献:

1、[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 《媒介事件》1,麻争旗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月

2、[美]康德拉·芬克《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第一部分,柳珊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6月

3、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第一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 选读文献:赵启正《向世界说明中国(续编)》中国媒体要加强国际问题评论,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1月

第十二讲 新闻发布后的回馈收集分析

• 12·1调查研究的内容

• 12·2反馈信息是对新闻发布效果的检验

• 12·3反馈信息的收集渠道和方法

• 12·4反馈信息的整理分析

思考练习题

• 新闻发布机构应着重调查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 检验新闻发布效果的标准有哪些

• 通过什么渠道收集反馈信息

必读文献:

1、李希光孙静惟 《发言人教程》第二单元第三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2、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第十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

3、[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十四章,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

选读文献:

透析新闻发言人制度 篇6

专家们普遍认为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功能是:

满足公众知情权。公众的知情权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的权利,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是政府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从理论上说,政府的一切行为,除涉及安全、保密的信息外,都要公开。公民纳税维持着政府各部门的运转,当然有权知道这些政府部门在干什么。满足公众知情权的方式有很多,部门公告、公众主动询问、领导发表讲话等,但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最便捷、及时、有效的方式。它可以以较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向最广大的公众传达政府的信息。

引导舆论。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注意某些问题,忽略另一些问题的做法本身可以影响舆论,人们将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体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介为各种问题所确定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主体就是通过定期发布一些权威的、经过审定的信息来引导公众关注哪些事情,忽略哪些事情,从而引导舆论。

保持良好的形象。国外专家指出,形象是当今社会的核心概念之一,人们对形象的信赖已经成为一种生存状态。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形象。良好形象的确立不仅需要真实的信息,而且需要把真实的信息传达出去。这是因为不真实的信息一旦占了上风,会歪曲良好的形象。所以,国家、社会团体和企业通过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发布一些真实的、权威的、对自己形象有利的信息,来维护自身的形象,确保本部门工作流程的畅通。

新闻发言人制度从无到有,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今天有着重要意义。

一、和世界接轨,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了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这是在当时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为了满足对外宣传的需要建立起来的。二十年来,对于国际上的突发事件、国际局势、国际事务、外交部的新闻发言人代表政府迅速及时地作出反应,在对外宣传上有着突出的贡献,向世人展现了中国的良好形象,为各国媒体提供权威性的信息,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尤其是我国加入 WTO之后,中国日益成为世界传媒的焦点。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周波说:“与国际新闻服务接轨的要求,也是我们推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一大动力。”推动新闻发言人制度,立足于实事求是,按新闻规律办事,进而使国家政府工作能够公开、透明。全力与世界接轨,以展现中国政府自信、务实、开放、负责的形象。

二、满足百姓的知情权,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稳定。

这一点在非典期间有着淋漓尽致的表现。2003年上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中国人民身上。广东地区首先爆发了非典疫情,由于政府没有及时地发布权威信息,一时间谣言四起,于是出现了抢购白醋、板蓝根热潮,此间白醋、板蓝根的价格是平时价格的很多倍,在苏北一些农村甚至有放鞭炮驱“瘟疫”的可笑之举。后来,广州市卫生局与广东省卫生厅分别召开新闻发布会,以记者提问,官员、专家接受采访的形式,向市民提供了关于“怪病”的相关情况。政府部门的权威信息得以正常发布,街头传言迅速遏制,“抢购风”戛然而止,市民恐慌心理亦逐渐消除。

三、推进政府资讯公开化、透明化,促进我国政治民主建设。

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目前已从国家部委推广到地方区级政府部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既是为了保证媒体和公众的知情权,也促进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在今天这个社会,公众的参政意识越来越强烈。实现公众参政议政的愿望,首先要让公众知道政府目前在做什么,在充分保证知情的基础上,公众才能更好地行使监督、建议等参政的民主权利。

各地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行在给社会、公众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存在因其本身不够成熟完善而存在的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可能出现“信息垄断”。由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推广所带来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有可能出现“信息垄断”。毛寿龙教授就对此提出置疑:“这种制度的纷纷建立,会不会成为一种‘挡箭牌’被个别地方的个别部门利用以封锁消息。一方面,它可能会防止记者把新闻事实‘挖’出来,也有可能会在记者把真相‘挖’出来以后,以新闻发布的强有力的方式把其影响消除掉。”实际上,这种情况正是源于我国缺乏与新闻发言人制度相适应的关于公民知情权和政府政务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就世界范围看,这种类型的法律法规已经非常普遍。公民可以以知情权为根据,要求政府政务公开,并能就国家行政机关的相关不当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

政府新闻发言人论文 篇7

一、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历史

1983年, 新闻司司长齐怀远作为中国外交部的第一位新闻发言人, 代表国家形象进行了我国的首次新闻发布会。从那时起, 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当时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是为了改革开放的更好发展, 使得政府能够通过对外宣传的形式展现出改革的新气象。但在新闻发言人制度伊始, 还仅仅局限在中央一级, 各省市级则缺乏相应的发展。但随着中国政务的逐渐公开化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通过各种媒体的形式来为公众提供相应的服务信息。总的来说, 新闻发言人制度由四类组成, 即行政部门、司法部门, 这两类隶属于政府职能部门, 其次便是人民团体和企业。通过四部分的相辅相成, 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成为了政府与广大民众以及对外关系的重要保证, 从而提高了人民在政府工作中的监督力度保持了政府与群众的良好互动。

二、公关的含义

许多人一听到公关这个词, 就只会想到这是相关部门和企业对错误行为的一种挽救措施。其实不然, 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公关管理中, 包括了危机管理、日常沟通、国际交流三个部分。

(一) 危机管理。

新闻发言人常常会面临突发的事件, 这些事件往往会影响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甚至因为个别不法分子的谣传使得这些突发事件成为引发民众与政府冲突的导火线。因此, 在出现公共危机情况的时候, 不仅要求新闻发言人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还要根据不同的形式进行维护政府形象的演说, 从而稳定民心。在突发事件进入中期的时候, 新闻发言人要根据事件的本质对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控制, 从而引导政府职能部门对事件进行强化处理保证政府的良好形象。到了后期, 要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 扩大政府与群众的对话渠道, 将引起突发事件的问题上升到制度问题的高度, 这样才能让政府更好地控制整个事件, 从而消除民众心中存在的误解。

(二) 日常沟通。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 不仅是为了政府职能本身的需要, 方便人民群众能与政府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从而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同时, 政府可以根据所获取的信息对相关制度进行调整优化, 从中获得民众的支持。在新闻发言人制度中, 政府的日常沟通行为往往是通过媒体的宣传来实现对公众议程的设置。随着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媒体形式的不断进步, 政府对媒体的控制被大大削弱, 因此, 人民群众可以充分相信媒体报道的正规性和自由性。在借助媒体进行政府发言的过程中, 新闻发言人就必须注重沟通的技巧, 并利用传媒的独特优势, 尽可能地控制记者的心理使其能够将正确理解政府的表达思想, 从而让直播受众对政府有着绝对的信任态度。

(三) 国际交流。

中国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 因此, 在对外新闻发布的工作中, 就必须维护好中国的良好形象。无论是市场营销还是政治营销, 都讲究的是一个“品牌”, 中国要将本国对世界发展负责任的态度拿出来, 努力经营好自己的品牌形象。首先, 当出现有损于中国形象的国际事件时, 政府必须尽快发现事情的真相, 并找到相关的证据, 同时进行恰当的评估, 政府要有负责任的态度, 以品牌式的形象昭示自己的正确立场。其次, 要在掌控全局的基础上, 尽快公布事实真相, 固定住民众的第一印象。然后, 政府要慎重选择新闻发言人, 保证发言人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 要沉稳踏实, 具备与媒体良好沟通的技巧, 并从始至终地维护好政府的正面形象。

三、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义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解决政府工作与社会公众之间存在的矛盾, 完善公共危机的处理机制, 促进政府形象的建设。随着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不断完善, 政府在公共关系管理方面的方法也愈加成熟, 在执行党的正确方针下, 能够加快推动政治文明的建设, 向世界各国树立出一个有明确态度的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与政府公共关系管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逐渐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改进宣传方式的同时, 已经逐渐适应了新时代媒体的基本要求, 在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 还要对民众有着正确的舆论引导, 从而保证政府工作能够深入人心, 并能够得到社会各界民众的支持和响应, 从而将这种好的社会氛围传递给世界, 提升中国在世界中的社会地位, 增强世界影响力。

摘要:press and public relation officer press and public relation chief是新闻发言人的准确翻译, 从中可以看出新闻发言人制度与公共关系之间的潜在联系。随着我国政府与社会各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新闻发言人制度也在逐渐地完善, 从而大大提高了政府行政的透明度, 并将社会公共关系与政府本身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本文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历史背景说起, 阐述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与政府公共关系管理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公共关系管理

参考文献

[1]周敏, 谭逸丹.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与路径解析[J].新闻与写作, 2010, (1) :30-33.D O I:10.3969/j.issn.1002-2295.2010.01.010.[1]周敏, 谭逸丹.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与路径解析[J].新闻与写作, 2010, (1) :30-33.D O I:10.3969/j.issn.1002-2295.2010.01.010.

[2]彭广林.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优越性与隐忧——基于与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比较[J].学术论坛, 2010, 33 (2) :170-172.DOI:10.3969/j.issn.1004-4434.2010.02.036.[2]彭广林.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优越性与隐忧——基于与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比较[J].学术论坛, 2010, 33 (2) :170-172.DOI:10.3969/j.issn.1004-4434.2010.02.036.

[3]娄和文, 赵强.公共关系管理:政府部门亟待加强的职能[J].红旗文稿, 2011, (17) :11-13.[3]娄和文, 赵强.公共关系管理:政府部门亟待加强的职能[J].红旗文稿, 2011, (17) :11-13.

政府新闻发言人论文 篇8

随着政府对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大力推行, 政府新闻发言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大, 学术界对发言人制度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在此, 我们对于1998年至2010年关于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研究进行整理, 总结梳理新闻发言人制度近年研究重点、趋势以及相关特征, 希望能够对后续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研究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

一、关于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研究状况

学术界对于政府新闻发言人的研究探讨多采用论文发表的形式。我们选取重庆维普资讯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检索范围包括期刊数据库中所有期刊。用题名检索“新闻发言人”这一概念, 一共检索到相关文章647篇。文章按照年份分布如图表1所示:从维普资讯开始收录期刊的1989到1998年, 将近十年间国内对于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文章数为零, 一直到1999年开始有2篇相关文章发表。在这一阶段, 相对于早已设立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学界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基本没有关注。产生这样状况的原因除了当时媒体行业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之外, 主要是当时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设立只局限在外交部等少数几个部委, 目的是进行对外宣传, 在国内影响力较小。进入2003年,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发言人课题的研究显著上升, 一直到2005年呈现第一个高峰。这样状况的出现与2003年“非典事件”紧密相关。“非典事件”中信息准确、及时地披露在应对社会重大危机事件中的重要意义和巨大效能使得政府、社会对于信息公开产生前所未有的重视, 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当前信息公开最好的渠道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此后相关文章数目在2008年虽有回落, 但2009年随着全国各地不同层级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设立以及大量新闻发布会的召开使得新闻发言人制度这一课题的研究再次出现了强劲增长的势头。到2010年相关文章数目已经达到119篇。

根据我国国家政治体制特征, 我们将党委新闻发言人以及国有企业新闻发言人一并纳入政府新闻发言人这一概念, 一并统筹分析研究。为了将研究主题进一步锁定在政府新闻发言人这一概念上, 我们对于文献在检索结果中进行二次检索。用题名检索政府, 检索出相关文章74篇;用题名检索党委, 检索出相关文章27篇;在检索结果中用题名检索国企、国有企业, 检索出相关文章8篇。经过相关度分析以及剔除重复统计文章, 最终得到与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有密切相关性的文章96篇。下面我们用内容分析的办法对于96篇文章进行分析。

二、关于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视角

当前政府新闻发言人的研究视角丰富, 具有代表性的包括:陈力丹 (2004)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视角对于新闻发言人制度进行研究分析, 并提出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在实践马克思人民政权建设思想方面迈出了最初的一步。刘建明 (2005) 从知情权的视角对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设立合理性、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研究分析。邱沛篁 (2005) 从推进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推动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以及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等方面对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职能进行分析。李媛媛 (2005) 从传播学视角将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传播模式进行研究分析, 利用拉斯维尔“5W”模式将新闻发言人制度看作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机制, 分别按照“5W”要素对应的发言人、发布内容、发布会、媒体以及发布效果进行分析, 将把关人与议程设置的概念运用在政府对舆论信息的引导过程之中。清华大学董关鹏 (2007) 从全球传播与营销学的视角对于新闻发言人进行品牌研究, 提出利用“品牌即形象”全面提升政府国际和国内形象;也有学者从社会文化学的视角, 将新闻发言人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现状相结合的本土化研究。还有学者选取公共关系学从政府工作专业化与公众之间的矛盾进行切入。此外, 借助博弈论方法分析新闻发言人与媒体之间的博弈关系, 从语言学的角度提出发言人采用“冗余信息”策略等对策性分析。

三、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内容分析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研究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新闻发言人的理论、历史与思潮;新闻发言人设立的重要意义及其论证;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与危机公关和危机管理;新闻发言人与民主政治和公民知情权;如何做好一个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制度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和完善的建议与对策等。

对于新闻发言人的理论、历史与思潮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新闻发言人在美国的萌芽、发展和完善, 美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历史与背景分析。对于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研究则主要在不同历史时期新闻发言人制度使命的演变:第一阶段对外宣传为主要目的;第二阶段以危机公关为主要推动力, 如2003“非典事件”等社会重大事件;第三阶段则是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体系初步形成基础上, 以2008年5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2009年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为标志的自上而下的党内民主与政府信息公开的大潮流与大趋势的探讨。

对于新闻发言人制度重要意义的论证则主要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对国内外宣传国家良好形象以及对于舆情主动掌控把握等几个方面进行。进入危机状态时政府新闻发言制度为危机管理提供制度保障是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与危机公关和危机管理的研究热点。对公众而言这种制度能够保障公众知情权, 对政府而言, 能够及时进行舆论引导和有序开展危机的处理, 避免谣言在社会群体中蔓延, 维护政府公信力。

新闻发言人制度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发言人制度的建议是学界研究的热点。综合来看, 当前学者们关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作为理论和法理支撑的信息公开和公民知情权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有效支持, 其次是社会对于发言人制度认识的理念转变滞后, 还有就是新闻发言人制度发布内容和程序存在不明确、不规范的情况, 最后是新闻发言人个人综合素质在面对开放式媒体时还有待更大提高空间等。而针对上述问题, 学者们也给出完善立法建设、加大对新闻发言人培训, 对于新闻发言人实行职业化管理等不同对策。

当前新闻发言人制度也是处于逐渐完善的过程之中。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相关法规依据, 它作为一部位阶较低的法条对信息公开制度进行初步的构建, 其仍有一些重要内容规定过于含糊, 实际操作还会遇到问题。

四、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热点梳理与展望

从统计文章数目来看, 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在2003年开始被学界关注。2003年“非典事件”中政府应对危机所采取的信息公开策略起到关键的作用。随后两年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危机事件中的作用效能。同时这一阶段也有不少关于新闻发言人制度基本概念界定、发言人发展历史的知识梳理, 可看作是面向公众, 对新闻发言人概念的再引入与普及。

2007年, 全国建立起三个层次三种形式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全国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数量剧增。同一时间段, 影响深远的例如2008“瓮安事件”等群体性事件发生引起政府高层关注, 而在这过程中代表官方意见和态度的新闻发言人在流言四起的状况下对于事实的澄清以及对谣言的及时阻断使得新闻发言人再次受到广泛关注。这一阶段研究重点在于透明政府建设、信息公开以及公民知情权的探讨。此时已经全面实行一段时间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开始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发言人专业程度不够、新闻发布内容单一等, 研究者对此提出了新闻发言人专业化、媒介素养、发布内容多元化等建议。

2010年, 13个党中央部门和单位, 31个省 (区、市)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都设立了新闻发言人。次年3月, 121家中央企业将新闻发言人电子邮箱以及手机信息向社会公布。在相对成熟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基础上如何构建党委以及央企新闻发言人制度成为新的研究课题。虽然这方面的研究文章数目还较少, 但其是一个潜在研究热点。

2010年, 由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为代表的国家高级领导人通过网络问政于民使得网络技术发展衍生出的新的传播技术和手段得到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推广。新闻发言人开始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空间:以博客、社区、微博等共同构建的网络空间。微博作为当下最为流行的信息传播方式受到媒体、民众以及政府高级官员的认可。例如南京市建立起新闻发言人与大众互动交流的社区“石城快语”BBS, 如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天府微博聚焦四川”, 甘肃省政府新闻版开通微博发布信息, 河南团省委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等等。国内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涉入网络, 针对以微博等自媒体为渠道和载体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研究开始成为新热点。新闻发言人由新闻发布会上面对传统的媒体转变为直面公众, 这些巨大的变化都值得我们在下一阶段继续探讨和研究。最后, 值得再次关注的是对于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的学者来自公共管理、新闻传播、社会学、公共关系等不同学科背景, 彼此之间具有较强的借鉴与互补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建明.宣传舆论大辞典[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P22

[2]李宇铭.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出版社.1989年

[3]陈力丹.健全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检查和权限机制[J]郑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

[4]周敏, 李希光.中国地方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三个要素[J]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8期

[5]刘建明.关于公众知情权的深度分析[J]新闻界.2005年第5期

[6]董关鹏.全球传播时代的新闻发言人与政府形象[J]郑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

[7]杜涛.新闻发布会应实行双向互动[J]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9期

[8]刘斌, 丁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立法缺陷探析[J]甘肃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

[9]邱沛篁.论新闻发言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0]2009.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在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9/27/content_12118429.htm

古代的新闻发言人 篇9

发言人是一个体面又悲催的职业。演得好,顺了大事件的势,深度干预社会场景和历史进程;演砸了,舆论的狂潮就成了黄河水,沉下去,洗不清;浮上来,水面更有惊雷。

中国自古就有发言人,这并非向历史讨要一些似是而非的证据,附会今日的时势。在风雨如晦的春秋战国年代,诸侯国皆有自己的外长、公关部长和新闻发言人。这是从周天子的中央政权那里学来的。

周朝在中央层面设大行人三人,相当于今日部长一级;小行人四人,大抵司局长一级。行人即行者、使者,游说诸侯邦国,交攻离合,合纵连横。依《周礼》等文献记载,行人的主要职责是咨谏君王、沟通诸侯、宣告政事、操持仪式和礼待宾客。

通读《左传》会发现,春秋时代的发言人大多是《诗经》的狂热爱好者。《左传》引《诗经》470余处,大部分自行人、发言人之口。今日的发言人则大不同,有人脑子一团麻,肝中一团火,一年翻不完半本书,口上也就只能引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直挂云帆济沧海”级别的文句了。

这就叫思而不学则殆。每日思考的事儿挺多,又少学习和读书,就危乎殆哉、轻懈取辱了。读书有见山是山、不是山、又是山三重境界,这不读书亦有三境:我在青年时代是读书的,其实早还给老师了;我还是坚持读书的,不过从未越过机场读物的前30页;我是看不起读书的,“人生和社会才是一本好书”。

公元前614年,鲁文公到晋国访问,归途与郑穆公相会于棐。郑穆公设宴招待,希望鲁文公再度返回晋国,出面调节紧张的郑晋关系。

在宴会上,郑国大夫兼发言人子家赋了一首《诗经》中的《鸿雁》,取其“鸿雁于飞,肃肃其羽……爰及矜人,哀此鳏寡”之意,把郑国喻为可怜可爱的鸿雁,又如“鳏寡”无助者,请鲁文公出手帮忙。鲁国发言人季文子回应说,我们老大也未免这般处境啊!说白了就是不帮忙,我们过得和你差不多,简直不如你!

为了进一步打消郑国的念头,季文子又唱颂了一首《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意即鲁文公在外日久,思念家国祖先,不堪此任。古人出差,动辄小半年,车马劳顿,不堪折返。这在我们老家叫折腾,在你们老家叫什么?

子家赶紧再赋一首《载驰》,“控于大邦,谁因其极”,表示郑国弱小,受控于大国,如今只能靠文公仁慈救拔了。鲁文公终于被说服了,属下季文子便赋《采薇》:“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表示愿意为郑国再次驱车奔走。车好惨。

整个对话过程,并无直白的请求、回绝、允诺,然而礼尚往来之间情真意切、进退合宜,军国大事以波澜不惊、郁郁乎文哉的方式搞定。

如此大规模地引用《诗经》,岂不落了套路?那还不是一个套路玩得深,谁把谁当真的年代。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即《诗经》可以兴发情愫,洞察宇宙人生万象,凝心聚力合群,亦可抒发不平愤懑。

换言之,彼时《诗经》不单是一部流传广泛的文学作品,赋诗、歌诗、引诗乃彰显礼义的重要仪轨,是修辞和交往的重要文化资源。班固在《汉书》中说,“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喻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今人傅道彬也说,春秋贵族举手投足之间都合于诗与礼的节奏。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篇10

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萌芽与兴起, 是政府新闻发布制度与互联网有机结合的产物, 是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网络舆论表达与政府社会治理的现实要求。

政府新闻发布制度与互联网的结合, 最早可追溯到政府上网工程的实施。政府上网, 也就是政府职能上网, 政府在网上建立起与公众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 为公众提供办事的便利, 并通过网络接受民主监督。1998年底, 中国电信总局和国家47个部委 (直属单位) 信息部门发起“政府上网工程”。到2008年底, 中央政府部门和地方省市一级已全部建立政府门户网站, 地市级和县级政府拥有门户网站的比例分别达到99%和92%。在此基础上, 各级政府领导人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纷纷开通了网上信箱, 为民众通过网络反映社会民生问题提供便利, 这类网上信箱可以看作是网络新闻发言人的雏形。

而近年来在各地兴盛起来的网络问政, 则是各级政府以政府网站或主流媒体网站为依托而建立起来的官民沟通新模式。

二、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1、网络舆情催生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 互联网已经成为公民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 成为思想集散地和舆论放大器。网络被越来越多的民众视作表达自身意愿和对政府政策及社会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重要渠道。因此, 构成了对政府的现实压力, 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难度。

政府要想有效化解此种压力。必须创造一种能够与民众进行良性沟通和互动的方式, 及时回应来自网络的各类质疑与诉求,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规律及互联网技术的优势, 可以比一般的新闻发言人更好更快地了解民意、引导和把握舆论, 从而更好地促进公民社会的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是政府与网民、网络舆论“零距离”接触的尝试, 是在网络舆情下催生的。

2、“网络民意”一旦形成对舆论的走向能起着关键的作用

于此形成网络舆情, 从目前调查到的中国网民数量来看, 网民群体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力量。网络舆情一旦形成, 它爆发的突发性对政府的及时反应速度与能力提出了挑战。有些网络舆情偏激、失范。但在近年来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中, 经由网民传播的信息与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但最终呈现的事件图景大多证实当初网民对事件的质疑是合理的, 其中折射出来的问题是国家赖以建立其合法性的诸多价值观在传统媒体新闻发言人的一个补充, 以政府信息传播代替人际和群体的信息传播, 更有效地实行政府信息公开。

3、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掌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动权。这就要求建立专职与兼职、常任与临时相结合的网络发言人队伍和机制, 定期举办网络新闻发布会, 对群体性事件迅速做出反应, 增强与广大网民的沟通与互动。

三、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涵义

作为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和拓展, 网络发言人制度的背后实际上有一个完整的团队, 其工作流程主要包括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报、交办、回馈。网络发言人一般是由各地区、单位的班子成员或中层领导担任, 或者由政府各职能部门挑选工作人员代表政府发言。其形式主要是通过发帖、跟帖的形式对网民发布的帖子进行跟踪回复, 旨在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

四、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意义

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创立, 对于网络时代的民意表达与政府社会治理而言, 都有着相当大的现实意义:

新闻发言人是网络时代官民充分互动的良好范式。政府和公众通过网络平台循环互动, 构建一种双向性的沟通反馈模式, 既是政务信息传播、社情民意沟通的过程, 也是政府实施舆论引导与公众进行舆论监督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这种直接的官民接触, 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执政能力得以提升, 社会治理结构也更加趋于合理。

网络新闻发言人是网络时代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延展。减少传统媒体的中介环节, 不仅可以迅速及时地对网络民意做出反馈, 节省信息公开的成本, 还可以更加充分地与社会公众进行交流, 更直接地传达政府信息与权威声音, 消解矛盾, 正确导引舆论。而社会公众随时随地的网络舆论表达与社会监督, 又会使政府社会治理更趋规范与合乎民意。

五、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目前的问题

1、网络新闻发言人成为现实发言人的“网络版”

传统的新闻发言人发言普遍存在着不及时、发言打官腔以及不知道该怎么发言的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有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无法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2、网络新闻发言人很大程度上是被网络民意“逼”出来的, 缺乏主动性

往往形同虚设。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多半是地方政府为了应对网络舆情, 并不是为了尊重和满足民众的知情权。要取得民众的信赖, 必须切实解决民众提出的问题。也就是要把这一制度落实到实处。

六、对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要从两个方面考虑, 站在政府层面就是要完善制度建设, 把一切切实可行的践行下去;而从发言人主体考虑就是要提高发言人的综合素质。

1、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监督机制

规范日常工作机制, 用制度形式明确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报、交办、回复、跟踪等工作程序和人员分工, 规范网络舆情收集与回复机制, 做好与网民的沟通协调, 理顺政群沟通渠道, 消除网民对政府可能存在的偏见, 营造良好的政群关系。建立舆论跟踪反馈机制, 关注与当地政府和部门相关的网络舆论报道, 做好重点、热点问题的分析。及时对外发布权威信息、化解网络谣言。

2、网络新闻发言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工作态度来说, 网络新闻发言人需要增强主动性, 明确自身定位, 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发布, 主动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虽然网络新闻发言人设立的初衷是应对公众对一些事件的质疑, 而不是主动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但是, 在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化的进程中, 发言人必须变被动为主动, 方能尽其应尽之责,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从工作技巧上说, 网络新闻发言人应力求做到两点:一是掌握与网民平等交流的发言方式, 以网民熟悉的、能接受的方式发言, 以网民悦服的方式发言, 而不是类似于领导训话似的发言, 更不是说一通官话、套话;坦诚地与网民进行互动讨论, 真实地表达自己对事件的观点和态度, 做到与网民有来有往, 赢得网民信任, 保障沟通效果。二是把握网络语言与行政语言的有机结合度。网络有一套自己的语言, 有其自身的媒介特性, 发言人必须熟悉, 否则便流于老套死板;同时, 因为发言人的行政功能, 发言必须准确有效, 否则就会流于油滑, 有损“发言人”的应有形象。

摘要:本文通过对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缘起、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含义、现状, 以及对它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个梳理, 从问题中再寻找到一些解决目前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网络舆情,民意,政务网站,责任问责制

参考文献

[1]张力.论我国的网络发言人制度[J].新闻爱好者 (上半月) , 2010 (7) .

[2]甘纪华.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应对网络民意的一种新策略[J].决策与信息 (下旬刊) , 2010 (7) .

[3]侯迎忠.网络新闻发言人刍议[J].现代传播, 2010 (5) .

[4]张力.论我国的网络发言人制度[J].新闻爱好者 (上半月) , 2010 (7) .

政府新闻发言人论文 篇11

spokesman(spokeswoman/spokesperson)一詞在国内出版的两本很有权威的英汉双解詞典中的英语释义非常清楚,汉语翻译也相当准确。

1.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詞典》给spokesman的解释及汉语译文是:someone who has been chosen to speak officially for a group,organization or government(集团、组织或政府正式的)发言人,代言人。所举第一例句为:a White House spokesman 白宫发言人。

2.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詞典》给 spokesman的解释及汉语译文是:a person who speaks on behalf of a group or an organization 发言人。紧随其后的例句为:a police spokesman 警方发言人。

把spokesman译成“发言人”,其完全对等性在《现代汉语詞典》中也得到了佐证——“发言人”即指“代表某一政权机关或组织发表意见的人,如:外交部发言人”。《现代汉英詞典》将“发言人”译作:spokesman;person who speaks on behalf of a government or organization. 这一点再次证明spokesman就是“发言人”的意思。

可是,翻阅近期出版的报纸杂志,笔者不时会看到与“新闻发言人”有关的报道或文章,“新闻发言人”一詞频繁出现其中。

例1. 《中国青年报》2011年5月5日第11版刊登了题为《培训新闻发言人是为了与公众“躲猫猫”吗》的报道,前后共用“新闻发言人”一詞多达45次。

例2. 《中国青年报》2011年5月5日第11版还刊登了题为《许多官员的传播素养是一张白纸——访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的报道,全文共用“新闻发言人”26次。

例3. 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2期发表了《中美新闻发言人拒绝策略对比研究》一文,其中使用“新闻发言人”也有32次。

那么,使用频率很高的“新闻发言人”一詞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读完以上三例的全文便可知道,“新闻发言人”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发言人”。以上例3的作者在其论文的英文题目和英文摘要中6次使用spokespersons翻译“新闻发言人”一詞。“发言人”在以上三例的全文中也有所使用,不过使用次数远远不如“新闻发言人”的多,具体数字分别为6次,4次,12次。从“发言人”的使用语境看,以上三例的作者都有意无意地把“发言人”当作“新闻发言人”的简称了,没有考虑“发言人”才是正确的称呼。是否可以把“发言人”前加上“新闻”二字,这值得商榷。

政府新闻发言人论文 篇12

一、“透明度”在公共事件中的重要性

2010年6月, 成都发生公交车起火事件, 死伤90多人, 事发当时社会舆论喧嚣尘上, 网络上立即有目击者描述现场惨景, 展示现场视频和照片, 更多网友在质疑, 若是自燃为什么会有如此惨重伤亡?跟恐怖活动有没有关联?车上有没有配备砸窗锤等等。各种猜测的矛头都直指当事部门。遗憾的是, 事件发生后前两天官方通过传统媒体传达的只是“某某领导已赶赴现场”“医院表示将全力抢救, 保证伤员生命安全”云云。在人们急欲求取真相的当口, 这些信息谁会在意呢?信息遮遮掩掩, 舆论质疑难免, 为什么我们正规渠道发布的不是过时消息, 就是空洞的动态?在这样一个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彰显的自媒体传播时代, 网络传播是以秒来计算的, 社会舆论允许我们按部就班地发布这种几乎不含信息的虚空信息吗?

我国信息透明度质的转变是在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当时主流媒体尤其是央视的现场直播, 抢占了第一时间, 信息既快又多还准, 让惯于兴风作浪的某些西方媒体连听小道消息的时间都没有, 更无暇造谣, 只好跟着转播, 使整个世界舆论都跟着我们信息传送转载。可见公共危机之下, 我们的主流媒体就应该扮演信息主渠道和权威舆论的角色, 而新闻发言人则可以大力施展自己的话语权, 将政府的事件处置能力尽量传达和体现得完满些。

二、政府应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扮演什么角色

在公共危机事件中, 直面社会舆论的当然是政府, 能否过得了信息收集、梳理和发布的速度关和真实关, 是衡量政府危机处置能力的试金石, 也是执政能力强弱的具体体现, 甚至是事件最终妥善解决的重要前提, 处置过程中满足公共知情权、接受舆论监督, 掌握舆论主导权是至关重要的, 应该有与互联网赛跑的速度意识, 切忌张皇失措、麻木不仁、反应迟钝。遗憾的是, 一些政府部门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 往往应对失据, 扯皮推诿, 有时甚至和所辖媒体一起“躲猫猫”、避风头, 有的甚至错误地认为媒体这时的报道是“添乱”、“帮倒忙”, 不仅不配合采访, 还设置障碍。

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 信息发布是重中之重, 必须确立“及时主动、快速公布、准确把握、加强引导”的原则, 你越想保守求稳可能越被动。当然, 政府官员和公共部门在事件刚爆发时脑子可能也是懵的, 调查统计也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但我们是否可以先挑最牵动公众神经的信息, 即便是过程也要尽快通过媒体告诉公众;同时组织职能部门、权威单位专家和当事单位当事人等, 抓紧调查、分析、论证, 将阶段性结果一个个地告知公众;待调查取证和分析论证工作全部完成, 再把结论性的信息作最终的权威发布。这样即便对先前已经发布的不实信息做些修正, 公众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主流媒体在公共事件中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表现, 直接关系到社会安宁、群众利益和政府形象, 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 既要客观报道, 也要配合引导, 切不可肆意炒作, 激化矛盾。我们总抱怨传统媒体的话语空间没有网络等新媒体来得自由, 觉得“喉舌”功能羁绊了业务能量。较之新媒体, 这种差距的存在当然是客观的, 但很多时候, 恰恰是我们报道的“野性”点燃了“舆论之火”, 因为更能触及事件现场和内幕的其实是传统媒体, 如果我们没有新闻“正规军”意识, 在报道中只求“快”不求“准”, 那么, 传统媒体的报道可以和小道消息划等号了, 因此, 要努力做到以下五点:

一是一定发出自己作为主流媒体的声音, 力求快速、客观、准确。由于长期以来受报喜不报忧等保守思潮的影响, 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有遮遮掩掩的习惯, 问题是有些媒体自己谨小慎微, 养成了看上级眼光行事的习惯, 不敢说真话, 或者顾左右而言其他, 回避矛盾, 粉饰太平, 宁可被社会舆论唾骂, 也要保持“缄默”, 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真实的声音最权威, 其实很多时候, 政府和老百姓的意愿是一致的, 需要媒体尽快用客观报道来还原真相, 来引导社会舆论, 不让小道消息甚嚣尘上, 不使事件再热火烹油, 滑向大的危机。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还亲自强调:“新闻媒体要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 提高时效性, 增加透明度, 时刻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你保持了“缄默”就把政府“捂”进了“舆论漩涡”, 跟着你挨骂。

二是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 着力引导和促进事件向好的方向发展。大凡突发性事件都会有少则两方或者多方利益冲突, 媒体一句过分的话、一个偏颇的观点、一句过头的评论, 都可能会激化矛盾, 成为更激烈冲突的“引爆点”。所以我们的报道一定要有大局意识, 要以化解矛盾、平息事端为最终诉求, 叙述不忘平衡, 评论不忘稳妥, 追踪时不忘效果。决不能沉溺于挖所谓“爆炸性新闻”和“独家新闻”, 热衷于搞轰动效应而不择手段不计后果, 甚至凭道听途说杜撰新闻, 靠添油加醋渲染气氛。其中网络记者也应该从报道速度快捷、锋芒无忌和规模浩大的特性中再向理性的路径上靠一靠, 向主流媒体的使命上靠一靠, 与传统媒体携手前行, 去化解矛盾, 稳定人心, 并最终促成危机的顺利解决。

毋庸置疑, 新闻发言人和主流新闻媒体, 在突发事件或公共事件发生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角色的担当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正确引导公众舆论的影响力, 因此, 无论是政府新闻发言人还是主流新闻媒体, 都要时刻提醒自己并深刻领会“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善待媒体”, 也只有这样, 政府的声音、主流媒体的声音才会与大多数受众产生共鸣。■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下一篇:直接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