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加油站现状分析(精选7篇)
民营加油站现状分析 篇1
重庆涪陵民营加油站情况调查分析
重庆市涪陵地区民营加油站告急!
自2011年3月起,涪陵地区50多家民营加油站统统批不到成品油。4月初,几十家民营加油站发起自救组织涪陵石油成品油协会,并向区商务局提交了《关于涪陵区民营加油站目前处于断档、脱销、无油可供、经营困难等情况需立即解决的请示》,痛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石化”)基本停止向民营加油站供油长达一个多月,请求政府部门介入,解决油源的短缺问题。
随后,中石油和中石化表面“放开供应量”,但业内人士表示,双方矛盾就此并未彻底解决。
涪陵断油事件并非孤例。自1999年《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的意见》(下称“38号文件”)颁布后,国内各炼油厂生产的成品油,全部交由中石油、中石化批发经营。此后,两大巨头常借“油荒”之名,迅速扩张自营加油站,民营加油站的发展空间被不断压缩。
“赚大钱的东西,两大集团谁都不愿意让出来,割肉是不好割的。”就民营油企生存问题屡次建言的国务院参事任玉领坦诚,“由于两大
集团的强势地位,发改委和商务部在制定政策时也得听他们的。既得利益太大,政策就会受其左右,民营企业还是处于弱势地位。”
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下称“中商石油”)会长赵友山时直言:“这个问题从根本来讲,是国家政策和体制问题所导致,国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要想打破非常艰难。而国家石油改革政策和体制不放开,未来市场上只见国有,没有民营,民营加油站只有等待死亡!”
涪陵样本
重庆涪陵区地处中国西南端,与其他曾和两大巨头“闹矛盾”的地区不同,重庆地区基本没有地方炼油企业,这意味着,中石油、中石化断供,地方民营加油站将“无油可售”。
“没有油卖,每月还得支付高额的贷款费用和运营费用,这样下去撑不了多久就得关门。”当地私营老板抱怨。
自3月起,涪陵地区多家民营加油站成立的涪陵石油成品油协会,提交过《关于涪陵区民营加油站目前处于断档、脱销、无油可供、经营困难等情况需立即解决的请示》,期待政府协助解决。
随后,经重庆市商业委员会参与,中石油和中石化做出“让步”,签署了一份没有具体数额的供油协议。虽有媒体报道两大石油巨头放开供应量,但一名“上书事件”知情人透露,放开的供应,只是两大油
企暂未完成的当月销售任务,事后民营加油站油源一样被封锁。双方从而再次拉锯。
一位民营加油站老板介绍道,除了涪陵,重庆市其它区的情况更差,这些区因为没有统一的组织,只有少数几个加油站老板反映问题,根本得不到重视,有的区甚至一滴油也得不到供应。
两大集团和当地民营加油站的争执由来已久。据上述民营加油站老板介绍,早在2005年他就曾把自己的一家加油站卖给了中石化。而在2007、2008年的时候,民营加油站光景一度可观,他还曾把自己分到的配额匀给别的加油站。但是近两年两大集团扩张加剧,双方关系渐趋紧张。此人还提到,涪陵区新规划的加油站多为分给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的,规划为民营加油站的仅1-2个。
“上书事件”之后,涪陵区民营加油站仍在进行艰难的自救之旅60多家加油站决定集资自建油库。涪陵石油成品油协会会长李发昌介绍,目前申请已经通过了涪陵区的审批,到重庆市了。油库建好后将可储存成品油约10万吨,投资总额约2亿元人民币。目前该协会计划由这60家民营加油站筹集8000万元资金,剩下则期望通过寻找投资方解决。
这已然是垂死挣扎。“即使是油库建成,油源也仍然是个问题。”李发昌介绍。
制度之殇
中国的石油市场改革可以追溯至上世纪末。1994年国家放松对成品油批发市场准入限制,民营资本抢得先机,这也是民营加油站“最辉煌的时期”。公开资料显示,1998年全国民营加油站已经达到56300家,占全国加油站总量过半。
同年,中石油和中石化分别由原石油部、化工部转制而先后成立。彼时民营加油站在市场占有充分优势,而央企加油站则刚刚起步,在充满活力的民营加油站面前,后者颇显弱势。
市场在1999年发生逆转。当时国办发布【1999】38号文件称,由于小炼油厂过多过滥,盲目发展,造成与国有大中型炼油企业争原油、争市场,干扰和破坏政策的原油成品油生产流通程序。此外成品油批发零售企业数量过多,加油站重复建设严重,管理混乱,导致成品油流通渠道和市场秩序失控问题突出。
除了坚决取缔非法采油和土法炼油、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外,政府要求原油全部由国家统一配制,不得自行销售。针对成品油批发问题,政府强调国内各炼油厂生产的成品油,全部交由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批发企业经营,其他企业、单位不能批发,各炼油厂一律不得自销。对中石油、中石化以外经清理整顿合格的成品油批发企业,可由中石油、中石化依法采取转划、联营、参股、收购等进行重组。
对于民营加油站,文件要求“经地市级以上经贸委批准,依法登记注册;有稳定的成品油供应渠道,与合格的成品油批发企业签订供
油协议”,而新建加油站“则必须经省级经贸委或由省级经贸委授权地市级经贸委批准”。
文件也规定,“中石油和中石化要保障市场供应。经清理整顿合格的加油站(点),必须安装税控装置或者具有税控功能的加油机,要在成品油零售过程中,逐步推行成品油集中配送、连锁经营方式。”“38号文”以国家行政之力,奠定了两大巨头无可动摇的地位。
“许多改革措施是虚的,不是实的。表面上是给民企看的,但实际上没有对民营企业起到任何作用。民营企业没有实力参与到开采勘探的环节,批发流通环节又只字不提,这就是一个最大的败笔。”提到“38号文”的内容,赵友山指出。
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2001年6月5日,国家经贸委、建设部、工商总局《关于严格控制新建加油站问题的通知》中要求,各地区新批准建设加油站统一由中石油、中石化负责建设,其他企业、单位和个人不得新建加油站。200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五个部门《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的意见》坦诚,由于政出多门、利益驱动、监管不严等原因,成品油市场秩序依然存在问题,政府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建设和经营加油站。
按照这些政策,地方政府开始大刀阔斧地取消对中石油、中石化以外许多企业的经营资格,并从2004年起,中国成品油市场取消配
额制度。掌握油源的两大石油集团,开始让民营油企“断粮”,一大批民营加油站倒闭和出让,一大批民营批发油企退出和转行。
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非公经济36条”,明确允许非公资本进入电力、铁路、石油等行业和领域。但对于如何进入,具体哪些领域未做描述。这一幕在2010年再次上演。201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石油天然气建设,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与国有石油企业合作开展油气勘探开发,支持民间资本参股建设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两个政策被认为是“雷声大雨点小”。
2005年6月,商务部发布《成品油批发企业管理技术规范》、《成品油仓储企业管理技术规范》两个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第一,石油批发企业要有30个以上自有或控股加油站;第二,要有两年以上的成品油零售业务。据媒体报道,绝大部分民营企业都不符合这一资质。
后因众多石油企业反应强烈,2006年,商务部发布了《成品油市场管理暂行办法》修订稿,将数目降到“至少10家加油站”。2007年1月1日,《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开始施行,把不低于3000万元的注册资金和库容不低于1万立方米的油库,作为申请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的必备条件,并且办法实施之前的企业也要整改达标,否则撤销经营资格。而申请成品油零售经营资格的企业,应具有长期、稳
定的成品油供应渠道,与具有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的企业签订3年以上的与其规模相适应的成品油供油协议等。
赵友山表示,国家政策调整时,会受到利益部门的压力,结果并不公平。“表面上是放松了,实际上调得更紧。”面对看似步伐频繁的改革,他如此评价。
2008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联合发布602号《关于民营成品油企业经营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两大集团采取收购、参股、联营等方式,加快推进对民营企业的重组,向签订长期供货协议的民营批发及零售企业供油,价格则由双方在按国家规定确定的实际零售价格基础上,倒扣5.5%和7.0%之间的协议确定。
同时《通知》表示,民营零售加油站可以选择与中石油、中石化两集团公司所属批发企业,或者具备资格的民营批发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对民营批发企业向其所属加油站和已签约零售加油站以外销售的,中石油、中石化两集团公司可以相应核减供油数量。
赵友山指出,《通知》中对民营加油站供油问题未作保证,也无法保证。加之中石油和中石化旗下都有上市公司,也得兼顾自己的利益诉求。他认为目前“国进民退”是这个行业最好的写照。
扩张之旅
“2008年全国660余家民营成品油批发企业仅剩100余家;45000多家民营零售加油站关门1/3;一百多万就业人员已有数十万下岗失业。”赵友山曾为之提交提案。与改革前占据半壁江山的日子相比,民营加油站可谓惨淡经营。
自1998年石油体制改革后,以加油站为主的零售终端,被中石油、中石化以长城为界南北分治:长城以南归中石化,以北归中石油。“两大巨头”收编省石油公司,实施垂直管理模式。由于管理体制逐渐理顺,“两大巨头”扩张之旅驶入征途。除了新建自营加油站,“两大巨头”亦借政策之势,整合地方炼油厂,从而控制产油源头,而民营油企逐渐失去油源和批发的双重优势。
2002年“两大巨头”由此打破原有销售区域限制,相互渗透扩张,自建加油站和允许民营油企加盟两种方式是被经常采用的方式。加之当时存在加油站的安全隐患、伪劣油品、偷税漏税等问题频出,以此为由的清理整顿工作也逐步展开。几年整顿后,数万家加油站经营资格被取消。即便如此,当时中石油、中石化的推销员曾频繁光顾民营加油站,以便完成售油任务,甚至连地方炼油厂,也常以低价竞争民营油气销售渠道。
民营油企的转折发生在2004年。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原油供应不太稳定,需要依赖更多的进口油保证需求。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民营加油站受到“两大巨头”因油源紧张屡屡限制,加盟油站也会出现“无油可加”的状况,甚至需要以零售价格买油,直接导致一批加
油站亏损。“无油保证”和“油价倒挂”使得一部分加油站退出市场。2006年初,随着中石油以安全为由,宣布与民营油企接触特许经营协议,“两大巨头”和民营油企的“甜蜜合作”正式结束。
2006年,国内石油销售行业迎来对外资开放的大限,按照入世承诺,国家将对外资全部开放石油零售业务。根据当时的情形,“两大巨头”期待更多地收购民营油企,最大程度控制国内石油市场份额。而赵友山介绍,现在许多车流量大的民营加油站被低价收购,差的民营加油站甚至不被考虑。
收购民营加油站的同时,两大巨头也积极联手车流量大、用油多的高速公路。重庆高速集团、河南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等公司,都和两大巨头有所合作,而两大集团之间、两大集团和高速公路集团也充满着冲突和纠葛。
2008年因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把本应给中石化经营的加油站划给了中石油,在省政府干预下,中石化得到经营权,但在交接现场直接和中石油员工发生暴力冲突。2007年,广深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与东莞市华盛实业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广深高速南行服务区合作协议,2010年底,广深和中石油签订广深高速北行服务区合作协议,但中石油坚持要取得南北行服务区合作协议,最后在和政府的协调下,东莞市华盛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被迫退出。
在政策的倾斜下,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巨头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据卓创资讯数据显示,目前民营油企产量减少到全国总产量的10%-15%。
2005年,中石化在控制了国内近30000座加油站的基础上,再发展加油站1200座,其国内零售市场占有率也借此上升至约55%。2010年末,中石化自营加油站数量由27367座增至29601座,加油站总数位居世界第二;成品油总经营量由1.05亿吨增至1.49亿吨,提高41.9%。
仅2010年一年,中石化营销及分销板块资本支出即为261.68亿元,主要用于高速公路、中心城市和新规划区域等重点地区加油站、加气站建设和收购工作,进一步加快管道及油库建设,完善成品油销售网络。
“国家必须放开进口成品油和原油,让民营企业自己去进口成品油和原油,自己加工自己销售,不仅仅依赖中石油和中石化,否则这个问题真的无解。”赵友山无奈地表示。
民营企业绩效考核现状分析 篇2
摘要:21世纪,“人”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竞争优势之一,中国改革开放到现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民营企业不断的发展,从无到有,已经占据中国经济举足轻重的位置,对接了中国经济的脉搏。但大多数民营企业在改革浪潮中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在绩效管理方面,多数民营企业存在着绩效评估体系不科学,绩效考核标准不规范,不少民营企业虽然已经建立了绩效考核制度,却不知如何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例如:企业的管理者不会考核,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人为主观色彩浓重,造成考核误区;在进行年终考核时往往对某员工年底几个月的表现比较在意。还例如,管理者往往会由于个人好恶而影响对员工的工作评价。本文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分析民营企业在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实施有效的绩效考核等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从而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绩效管理水平,充分利用绩效考核的结果,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最终促进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营企业;绩效考核;考核方法
一、民营企业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在管理上,绩效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笔者查阅大量文献,发现至今对此问题尚未有一个比较权威而统一的解释,常见的解释至少有50多种。笔者通过归纳总结认为,绩效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它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组织绩效是建立在个人绩效基础之上的。但个人绩效的实现并不一定保证组织是有绩效的。如果组织的绩效目标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被层层分解到每一个工作岗位及每一个人的时候,只要每一个人都达到了组织的要求,组织的绩效就实现了。绩效考核通常也称为业绩考核或“考绩”,是针对企业中每个员工所承担的工作,应用各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员工行为的实际效果及其对企业的贡献或价值进行考核和评价。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它职能之间几乎都密切相关。同时,绩效考核是现代组织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它是一种周期性检讨与评价员工工作表现的管理系统,是主管或相关人员对员工的工作做系统的评价。有效的绩效考核,不仅能确定每位员工对组织的贡献或不足,更可在整体上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提供决定性的评估资料,从而可以改善组织的反馈机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更可激励士气,也可作为公平合理地酬赏员工的依据。
由此可见,绩效考核在一个企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今天笔者就和大家探讨一下民营企业绩效考核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一)管理层对绩效考核目的认识模糊
对考核目的的认识直接影响到考核的实施,认识的不同必然带来实施方法上的差异。民营企业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考核缺乏考核缺乏明确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并且考核流于形式,考核结束后结果不能充分利用起来,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结果不了了之。有时民营企业管理者看待考核的管
1理目标时,把考核目的想的过于狭窄。例如,某公司的考核目的主要是看看业主花钱雇佣的人是否认真干活,干得好就可以年底分奖金。
据现代管理思想,考核的主要目的是对管理过程的一种控制,其核心的管理目标是通过了解和检查员工的绩效和以及组织的绩效,并通过结果的反馈实现员工绩效的提升和企业管理的改善;其次考核的结果还可以用于员工的晋升、奖惩和各种利益的分配。如果企业都将考核作为确定利益分配的依据和工具,就会对员工带来一定的激励,但同时可能会使考核在员工的心中是一种负面的消极形象,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排斥和压力。因此必须将绩效考核作为完整的绩效管理中的一个环节来看待,才能对考核进行正确的认识。完整的绩效管理过程包括:绩效目标的确定、绩效的产生、绩效的考核、绩效的提升与新的绩效目标的确定,构成一个循环。因此绩效考核的首要目的是绩效的提升。对绩效考核的认识问题是核心问题,是民营企业管理者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他直接影响到绩效考核的其他方面,因此关于绩效考核的其他误区很大程度上都与这个有关。
(二)缺乏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
绩效考核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管理过程,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计划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及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在内的一个系统的活动过程。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原因——企业规模小、管理基础薄弱、企业获利不稳定、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等现状,所以很难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有的中小企业虽然也引进了科学的绩效考核方法,但实际上真正发挥的作用很有限,管理层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使得大多数情况下,绩效考核还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缺乏高素质的绩效管理团队。笔者还针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与业绩评价标准问题,对所在的城市以及周边的几个城市的中小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中,约6%的受调查者所在的企业正在使用平衡记分卡,它们主要是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24%的受调查者没听说过平衡记分卡,有53%的受调查者表示他们知道平衡记分卡但不熟悉,而对其熟悉的人几乎都是因为其所在的企业正在使用或即将准备使用平衡记分卡,当然,即使是正使用平衡记分卡的企业,也有人表示对这种方法并不熟悉,出现这种情况部分原因是由于平衡记分法本身的复杂性,但同时也显示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结构未能及时更新,长此以往,不利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从组织的绩效考核来看,过分强调定量指标的考核,忽视定性评议指标的使用,并且在定量指标的选取上,与企业的中心工作产生偏差。从员工的绩效考核看,空泛的定性评议指标权重过大,定量的考核指标使用较少,并将员工的素质考核与绩效考核混为一谈,以致在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中对员工基本素质的考核占了较大比重。
(三)绩效评价缺乏必要的公开性和公正性
中小企业每年都会考核员工,还建立了员工绩效考核档案,但由于绩效考核缺乏公开性和公正性,使绩效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形式,没有一个规范化的运作流
程。同时在中小企业,一些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大多出自领导者个人的偏好,员工参与绩效目标制定的机会很少,使得绩效目标的选择缺乏合理的基础。由于领导者单方面制定绩效目标,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政策的透明度,使得员工本身对绩效评估活动缺乏热情,加上在绩效评估活动结束以后,管理者出于情面的考虑和其它方面的原因,没有把考核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员工。同时在绩效考核过程中,主管因与员工接触少,容易用员工知识多少、印象好坏作为评价标准,而不是依据完成任务的情况,有时难免有情绪上的主观性,考核标准模糊,不切实际,随意性强,无原则地“和稀泥”。就员工本身而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自己最好的一面往往很难有机会以常态呈现给主管,从而造成绩效考核的不全面性。
(四)员工对绩效考核缺乏统一性认识
通常被考核者是最易感到焦虑的群体,他们既想得第一,又害怕“枪打出头鸟”;既担心被人算计,又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且普遍感觉到绩效考核是约束一般员工的,因此员工对绩效考核首先采取自我保护的态度,以至自评分普遍接近满分的水平,基本上失去相互比较的意义。在员工互评上,抱着一团和气的态度,以求自保,评优时出现“轮流坐庄”的现象;在对管理者的评议上,对那些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的管理者,员工评议的平均分明显低于那些工作四平八稳的干部。由于不能系统地看待绩效管理,不能将绩效融于管理的过程中,只为管理者提供了简单乏味的绩效考核表,空洞且缺乏说服力。现代企业制度中,员工的绩效考核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它对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劳动管理,激发工作积极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在客观分析中小企业绩效考核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建立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提出一些思路和对策,以期对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走向正规化有所帮助。
二、民营企业绩效考核对应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塑造健康的绩效考核文化,提高对绩效考核目的的认识度
从目前中小合法企业现状来看,要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宣传来渗透绩效考核的理念、消除抵触情绪至关重要。要引导考核双方认识到:首先,实施绩效管理是通过绩效计划、绩效目标监控和绩效结果的评价达成组织目标的完成,其目的是帮助员工、部门及企业提高绩效,促成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真诚合作,是为了更及时有效地解决间题,而不是为了批评和指责员工。其次,绩效考核虽表面上关注绩效低下问题,却旨在加强管理者对绩效计划实施情况的监控,以减少失误,使员工在成功与进步中达成人格与技能的完善,并受到组织和他人的认可与尊重。最后,绩效管理虽需平时投入大量的沟通时间,却因防患于未然避免了日后的惨重代价。
通过考核,让各级部门、员工真正意识到:绩效考核只是一种工作形式、方法,不是目的。通过半年到一年时间的绩效考核实践感受,大家就能体会到绩效考核确实
能提升部门、员工绩效,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团队凝聚力。这样,绩效考核就走入了正轨,绩效考核对企业发展的“威力”也将逐步释放出来,从而让企业真正感受到绩效考核的益处。总之归结为一句话:绩效考核是一种方法而不是目的。
(二)设计完善、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
不同的企业面临着不同的竞争环境,需要不同的战略,进而设定不同的目标,因而每个企业在选择经营业绩考核方法时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同企业经营的目标及其衡量指标皆不同,即使相同的目标也可能采取不同的指标来衡量;另外不同公司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也不同,相同的指标也会因产业不同而导致作用不同。总之,每个企业都应针对自己特点改进业绩考核方法,如果盲目地模仿或抄袭其他公司,不但无法绩效作出客观的考核,反而会影响对企业绩效的正确考核。
(三)加强员工的参与度,提高考核的公平性
为了保证绩效考核的公正性,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就要保证效度和信度。绩效考核具有未来导向性,它不仅仅要了解员工过去工作做的怎样,更重要的是通过绩效考核,促使员工以后把工作做的更好。中小企业应该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形成规范的反馈流程和相关的制度,使得绩效考核的结果让员工尽可能早的知道,从而作为以后改进工作和提升业绩的依据。并且绩效考核结果一定要与工资挂钩,至于在工资总额中所占比例,要因工作性质差异、岗位差异、公司现状相结合,综合考虑。不与工资挂钩的绩效考核没有任何意义。通过把绩效考核的结果和员工的薪酬、工作调动切实联系在一起,使员工感受到绩效管理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是紧密相连的,从而提高员工参与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整个过程的积极性。彼得·杜拉克说过:“组织的目的是通过工人力量的结合取得协同效应,并避开他们的不足。”这也正是有效的绩效考核的目的。因此,考核者和被考核者都应该事先清楚、无歧义的了解绩效标准。作为评价的依据,考核标准应当是管理者和下属之间相互交流、协调沟通后共同制定的,并且经过双方同意的考核过程。通过实施考核评价,一方面使上级了解员工的业绩和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激励和指导;另一方面使下级知道上级对自己的评价和期望,根据要求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只有这样,绩效考核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提高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识
在促进绩效发展,以及根据考核结果作出的人事决策(如留任、升职、奖金等)的同时,我们不仅要注重维护企业利益,也要考虑员工的激励与发展。同时,企业里其他部门应该比以往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协同人力资源部,共同把绩效管理工作做好。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与管理;要让员工明白绩效考核不仅仅是为了完善公司的管理制,进行薪酬体系设计;同时也是促进公司与员工的双赢。通过绩效考核进行利益分配,对员工进行激励的作用。对员工而言也是作为个人发展和培训的一个很好的参考基础。
总之,中小企业的绩效考核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管理过程。中小企业建立良好、有序的绩效管理系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中小企业不断地认识和了解自身的特点和经营方式,注重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加强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以及加强上下级之间持续有效地沟通。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身的优势,展现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永杰.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的[DB/OL]. http:///web/assembly/action/browsePage.do?channelID=1217999346741&contentID=***76
[2]李亚,袁庆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180—232.
民营加油站现状分析 篇3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民营医疗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民营医疗机构是我国医疗机构体系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医疗机构依靠自身规模比较小、运营成本比较低、服务方式比较灵活等优势,得到较快发展。
民营医疗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民营医院在心外、眼科、男科、医学美容、特需服务等方面逐步崭露出优势。目前,中国民营医疗机构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市场规模不断被扩大,在服务以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也成为民营医院发展的一大优势。与此同时,民营医疗机构在专业化方面成绩尤为突出,近两年表现突出的如口腔医院、女子医院等,民营医院开始了向“高、精、尖”转型,以高科技带动利润的增长。
境内外民营资本投资我国医疗行业已成火热趋势,根据全球的经验,民营资本越是积极参与,越能支持公开医疗卫生体系的运行,对于国家而言,改善了民众的医疗卫生条件,民众有更好的就医环境;而医疗体系的稳步运行,可吸引更多的资本注入,可引进国际先进的医疗服务管理经验、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从而在做大蛋糕的同时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民众、医疗单位、风投等各方的利益均得到满足,是共嬴的结果。2010年12月,国办发布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意见指出,将进一步放宽社会资本办医的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规范参与公立医院改制。在执业环境上,如医保纳入、职称考评等,对社会办的医疗机构给予与公立医院一样的待遇,形成多元办医的格局。这让民营医疗的发展有了一个更好的公平竞争平台,同时为民营医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2年7月,国家卫生部公布了《关于做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通知》,通知提出:到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总量的20%左右;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开办私人诊所,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特色医疗机构;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时,优先考虑由社会资本举办。预计“十二五”期间社会资本办医发展速度将超越公立医院的发展速度。我国民营医院的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大。
民营医疗产业前景趋势分析: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民营医疗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共八章。首先介绍了医疗行业的定义、特性及中国医疗行业的发展,接着深入分析了我国民营医疗行业及各地区民营医疗行业的发展现状。随后,报告对民营医疗的经营管理、医改与民营医疗市场、民营医疗市场营销及重点企业的发展做了具体分析。最后,报告重点分析了民营医疗市场的投资状况,并对其未来前景趋势做出了科学的预测。
民营加油站现状分析 篇4
提交者:佚名 发表时间:2015-11-30 10:15:00 点击次数:193 来源:本站整理
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事业,医疗产业始终是国家重点投入领域。现在,随着政策导向愈加明确,以及PPP模式带来的契机,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养老的最好时机已经到来。未来,民营医院市场化前景广阔,但如何建立起获得老百姓信赖的品牌始终是赢得市场的关键因素。下文是对2015年我国民营医院行业发展现状分析。民营医院数量接近半壁江山
当前,国家日益重视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在诸多扶持政策下,民营医院总数已接近公立医院。根据2013年发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2014年的《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产值要达到8万亿元,占GDP10%左右,成为支柱产业。这些政策春风吸引大量民间资金投入医疗产业。
由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发布的《中国民营医院发展报告(2014)》显示,我国民营医院数量由2005年底的3320家,一路攀升至2013年底的11029家。近十年间数量增长超过两倍,与公立医院的数量差距不断在缩小。
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说,近几年,民营医院每年以17%左右的速度增长,仅国家政策密集发布的2013年一年就净增1300多家。截至去年第一季度,全国民营医院数量已达1.15万家,数量占全国医院总数的46%。
与此同时,国际医疗巨头还在加大与国内民营医院的多元化合作,甚至国际投行对民营医院也“虎视眈眈”。当前国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药卫生领域,更好适应患者需求,民营医院自身又萌生强烈的转型升级欲望,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民营医院正迎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国家政策进一步落实和细化,民营医院有望成为我国医改提速的发力点。三重障碍制约民营医院发展地位
尽管民营医院近年发展势头强劲,但本刊记者调研获悉,民营医院目前仍未摆脱“边缘化”境遇,其门诊量仅占全国总量的1/10,且整体规模偏小,服务能力不强,有86%的医疗机构床位数不到100张,仍受制于人才引进难、资金筹集少、隐形歧视多等不利因素。首先,民营医院人才匮乏,“一老一少”格局未能改观。
张丽冰说,民营医院当前面临的最大束缚是缺乏人才。以莆田籍民营医院为例,医务人员多呈“一老一少”,“老”是指公立医院退休人员,“少”是指刚毕业的大学生,中青年骨干很少,人才青黄不接。目前我国基本上没有相应的民营医学院为民营医院定向培养人才,民营医院的专家资源只能依靠公立医院医生的跳槽以及聘用公立医院的退休医生。
林秋泉所在的华侨大学附属盛兴医院是一家成立于2008年的民营医院,据林秋泉介绍,该院现有医务人员300多人,其中有10多位高级职称的医生,但都是从公立医院退休后聘的。“虽然我们给职工提供免费食堂和职工宿舍,还有免费班车,可就是难以招到优秀人才。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我们把他送出去进修,结果培训完就跳槽了。民营医院人才队伍不稳定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国家虽然从政策上鼓励医生多点执业,但由于医院管理体制限制,医师顾虑多、负担重,一些公立医院甚至变相对多点执业的医生施加压力,导致公立医院医生很少到民营医院多点执业。莆田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亦兵说,莆田市在全国最早出台政策,规定医师无需经原单位同意,只要“备案登记”就可开展多点执业,但目前仅30多名医师登记多点执业,仅占莆田符合条件医师总数的6%左右。其次,银行融资难、税收负担重导致民营医院资金压力大。
北京祥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吴美先告诉《瞭望》新闻周刊,民营医院一直是轻资产发展,很多民营医院房子是租的,也没什么固定资产可以抵押,即使有一些固定资产,也会因为具有公益性质而难以抵押。因此,民营医院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为留存收益和业内少量资金短期拆借。对中小民营医院来说,基本都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
吴曦东认为,现在进入医疗服务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投资效益也在降低,而民营医院投资周期较长,一般需要经过5年左右的亏损期。与享有政府财政补贴及各种税费减免的公立医院比,民营医院不仅少有财政补贴,而且还承担一定税负,甚至民营医疗机构在电价、水费等方面也享受不到公立医院的同等待遇。根据资产归属和投资受益人,人们把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参照企业管理,需缴纳营业税、所得税等各种税收。在张亦兵看来,由于当前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实际上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都要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公立医院天然属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范畴,可长期享受免税优惠。但民营医院转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一方面需相关部门批准,另一方面,转为非营利性医院后,股东不能分红,利润要全部投入再生产等的规定,也会限制投资者的积极性。” 此外,民营资本举办医院的隐形门槛依然不少。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徐凌忠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公立医院享有土地划拨权,民营医院却难以享有相关便利。在用地方面,民营医院的经营用地一直悬而未决。如按市场价或有偿出让购地,两者价差10多倍甚至几十倍。因此,绝大部分民营医院采用的是“租赁商铺”的方式来经营。
仙游博爱医院是莆田市第一家医养结合医院,拥有500多张床位。该院董事长林玮说,“医院前几年是按照市场价购地,一亩土地价格500万元,加上医疗设备和人员成本等,总投资超过2亿元,我们跟公立医院完全不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瞭望记者调查发现,当前民营医院在医保统筹机制方面也存在障碍。林秋泉说:“比如新农保定额,我们医院是人均3800元,当地的另一家公立医院却是4200元,同一地区同级医院应该要等额。”
此外,据张丽冰介绍,现在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的医保政策支持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发票不同,会造成不少医保病人报销难或根本无法报销的情况。
徐凌忠认为,民营医院在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等级评定、大型设备购置等方面都还受到政府部门的“有色眼镜”看待,不能一视同仁。质量导向淡化身份差异
种种因素下,张亦兵表示,民营医院在规模和整体技术水平上与公立医院差距很大,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如公立医院。
为突破困局,受访专家呼吁,当前应弱化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身份差异,各级卫生部门对不同投资渠道、不同所有制、隶属关系的医疗机构要一视同仁,创造公平、开放、有序的竞争环境,采取多种措施打破制约民营医院发展的障碍。
针对民营医院人才匮乏的问题,宋一然建议,打通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间人才的双向流通渠道,营造平等的医务人员相互流动氛围,将民营医院引进人才纳入各地人才专项流动计划,支持民营医院派人到公立医院培训进修。同时,还需要提供更灵活的政策和更完善的配套措施,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真正放开医生多点执业。当前应多措并举支持和鼓励民营医院发展。
一是在审批程序、土地开发、医护人员技术职称评定、税收政策、社会医疗保险定点资格等方面,尽快出台可操作性措施,提供政策保障;
二是建立民营医院分类管理的核定机制,明确界定、划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营医院,解决配套政策和实际操作问题,给予民营医院申请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的资格和相关税费优惠政策;
三是除国家规定须依法专项审批许可的医用设备外,民营医院可自主确定其他设备的购置。
加油站现状评价提资单 篇5
1)2)3)4)5)6)7)8)营业执照
成品油经营许可证 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 土地使用证或租赁协议 加油站平面布置图 消防检查验收意见书 防雷防静电检测报告 加油站安全管理制度
① 加油站安全管理制度;②加油站安全检查制度;③安全教育培训制度;④安全用火(动火)管理制度;⑤安全用电管理制度;⑥消防安全与消防器材管理制度;⑦ 值班制度;⑧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9)各级各类人员的安全责任制:
① 站长(经理)安全职责 ② 安全员安全职责 ③ 班长安全职责
④ 加油员安全职责
⑤ 卸油(计量)员安全职责
10)加油站操作规程
① 加油安全操作规程 ② 卸油安全操作规程 ③ 计量操作规程
11)加油站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基本内容包括: ① 加油站基本情况
② 可能事故及其危险、危害程度(范围)的预测 ③ 应急救援的组织和职责 ④ 报警与通讯 ⑤ 现场抢险 ⑥ 条件保障 ⑦ 培训和演练
12)加油站站长安全管理培训资格证书及员工岗位培训证书 13)加油站消防器材清单 14)加油站组织机构代码证 15)
加油站换证申请表
河南省正大工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电话:0371-63887326传真:0371-63886920
地址:郑州市文化路97号郑州大学化工学院107室 联系人:王自建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篇6
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经济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客观地说,民营企业的发展正从发展初期向发展中期转变,向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民营企业的发展与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密不可分,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民营企业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促进其发展,亟待加以研究、解决。本文正在此意义上对广东民营企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一、民营企业的现状和发展环境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民营经济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客观地说,民营企业的发展正从发展初期向发展中期转变,向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从我国民营企业的形成来看,目前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一是从个体户起家,逐渐积累发展起来,或直接由家庭成员投资兴办的家族式企业;二是朋友、同事参股合资开办的合伙企业;三是国营或集体企业通过买断转型的企业等。其共同的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归一个或少数投资者所有,其企业股份不断分散化、社会化。因此,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虽然有其市场化程度高、经营灵活、社会负担轻等优势,但中国民营企业在发展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1.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人们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其发展的情况,如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之非民营企业存在着更多的障碍,尚未取得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一些部门在履行其职能时,还存在着不能一视同仁的情况,“两张脸”和“两个标准”的情况依然存在;在服务收费、子女入学等方面往往被提高收费标准,得到特别“关照”。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一些民营企业的行为短期化,投资愿望严重弱化。
2.管理水平低下。我国目前的许多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家长式管理由于决策层和执行层界限模糊,缺乏“纠偏”机制。民营企业家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
3.人才机制不灵活。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家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只要有高薪,市场上多的是优秀人才,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和他们的人格尊严。加之民营企业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因此,他们通常持打工心态,只关心眼前利益,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
4.过短。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只有2.9年。“电子一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只有430家,其余91.4%的企业已烟消云散,生存期超过8年的企业仅占总数的3%左右。
5.决策盲目,风险经营。民营企业的发展初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这在一个曾经长期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是非常正常的,但却使一部分成功的经营者因此而淡化了风险意识。四面出击,盲目的多元化经营,过分的自信导致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也无法正确地评价企业的成功。成功的经历强化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也导致了决策的经验主义。
6.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的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其先天的原因,较低的员工素质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二、发展民营企业的对策
1.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影响。家族式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的失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所产生的专制和集权化倾向,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民营企业要真正建立起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首
先必须进行所有制改造。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就是控股化和集约化,充分发挥家长式管理模式的灵活高效的优势,还可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逐渐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中国民营企业的制度转换、管理模式的更替依赖于民营企业家素质和人格的提升与完善。
2.正视挑战,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真正转变。充分认识民营企业发
展面临的挑战,解放思想,树立与民营企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新观念,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由管制向监控的真正转变。
3.健全法律制度,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是经济,民营企业的产权需要法制来保障,经营行为需要法制来规范。加强立法,建议有关部门及时清理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法规。同时,抓紧制定保护民营企业的条例,出台引导和约束民营企业经营行为的文件。要明确执法部门保护和支持民营企业的责任,对向民营企业敲诈勒索、乱收费、乱罚款、强买强卖及破坏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人和事,必须及时处罚。
4.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突破口,全面提升。
未来企业的竞争,更重要的是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我国民营企业还存在着规模小、员工素质低的现象,还不能实现以人为资源优势来配置和优化其他资源。因此,提高企业内在素质,说到底还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企业规模、环境、装备水平以及产品档次和质量的内在差异,实质反映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差异。民营企业必须要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真正做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5.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民营企业多以为主,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和经济的杠杆,引导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管理水平高的企业率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对民营企业自身来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大技术开发的投入,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增加技术装备,成为技术创新和开发投入及推广的主体。应实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吸收消化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成果,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民营企业更应更新观念,尽快强化国际化经营与竞争的意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来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6.继续发挥政府在发展民营企业中的作用,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入WTO后民营企业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依然是影响民营企业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政府应把握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把经济管理职能转为高效的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应扮演好两个角色,即领导者和服务者;政府必须给予制度支持、技术支持、信息支持、金融支持。
民营企业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财务管理是民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只有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才有可能使企业经营管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促进企业大。但由于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等因素的影响,其财务管理状况不容乐观。主要从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财务管理制度、投融资、人员素质和资金管理等方面分析了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促进民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财务管理;民营企业;财务意识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 1.1 财务信用观念淡薄
(1)财务管理观念陈旧。
首先,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大部分业主根本无法掌握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经营管理方法。其次,多数民营企业尚未建立起诸如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机会成本等管理的观念。再次,人员素质水平整体偏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2)意识淡薄。
部分民营企业恶意逃避贷款债务,使贷款机构感到贷款风险太大,从而降低了对这些企业贷款支持的积极性。此外大多数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及财务信息披露不规范、不透明。会计信息缺乏可信度,导致企业社会的信誉度和认知度低,从而引起担保难筹资难等一系列问题。(3)风险意识缺乏。
民营企业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民营企业的自身素质的缺陷,使其在经营管理中可能要遭遇更大更多的风险。而一般民营企业都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对产品的生产和营销业务上,很少真正关注上述风险的存在,没有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机制,更没有安排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切实控制和降低风险。
1.2 财务制度不健全
(1)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二是彼此之间“三角帐”多,资金回收困难。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
(2)成本管理不实用。
一方面,多数民营企业企业采用精打细算,减少浪费等措施控制成本绝对额。然而,有些企业走向极端,过分追求产品成本绝对额的降低,甚至不惜通过降低产品质量来达到目的。从长远来看,势必减少企业利润。另一方面,大部分的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由于管理知识薄弱,难以确定企业生产的盈亏平衡点,在相对
成本的控制方面缺乏经验和措施,不能根据企业实际状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在成本核算方面也十分粗放,这对安排产品品种、调整生产结构十分不利。
1.3 融资困境
(1)融资结构不合理。
与国有企业相比,我国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要低得多,主要以内源性融资为主,外部融资很少。外部融资中银行贷款是主要的,权益融资占的比例很少。
(2)融资策略不科学。
不能按照资本结构最优、企业价值最大化进行融资。很多民营企业只要能融资,就不考虑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民营企业不计融资成本争着去一板市场和海外上市,但其实很多并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最大化。很多民营企业在民间借贷的利息率比银行利率高得多,但民营资本的平均本收益率一般都远低于这个比例,因此这种高成本债务会降低股权收益,减少企业价值。
(3)国家相关政策缺位。
首先,国家没有专设民营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向民营企业倾斜的不多,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其次,尚未建立专门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中介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贷款的抵押和担保难以实现。
1.4 投资决策缺陷
(1)投资环境差。
①投资领域准入问题。目前,民营经济在社会服务业以及国有产权交易领域的投资进入很少。尽管民营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较高,但投资主要流向了劳动与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领域。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大型制造业领域投资不足。②投资服务环境不完善,民营投资行为存在着种种扭曲、失灵。③投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现行投资政策体制条件下,民营经济的投资交易费用、投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现行投资政策体制条件下,民营经济的投资交易费用、投资资金成本与投资税费负担相对较重,严重制约了民营投资收益的提高。
(2)短期行为制约。
大部分民营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中小企业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
1.5 资金管理与收益分配效率不足
(1)资金使用缺乏科学性。
很多民营企业缺少资金使用的长、中、短期计划,缺乏现金流量管理观念。存在重销售、轻理财的现象。
(2)收益分配不合理。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在初创发展时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内部股权封闭逐渐暴露出许多矛盾与缺陷,所有者不仅要防范中层员工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甚至要防范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吞食,在分配上较少考虑资本结构问题。2 加强民营财务管理的对策
2.1 更新管理理念
(1)提高企业家整体素质。
政府或商会为民营企业家制定培训规划,有计划地鼓励和选送一些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外机构、高等院校和大企业进行系统培训,使其通过学习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2)提高人员素质。政府或商会为民营企业家制定培训规划,有计划地鼓励和选送一些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外机构、高等院校和大企业进行系统培训,使其通过学习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2)提高人员素质。
会计核算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加强民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做好账簿的设置、会计科目的使用、往来账的及时核对清理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基础工作,做到账目齐全清楚、凭证完整无误、理账及时、准确。
2.2 改革创新财务制度
(1)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约机制;授权批准控制制度,明确涉及财务会计及相关人员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等。
(2)建立实用的成本管理机制。
①财务部门运用量本利分析法,合理测定企业最佳销售量及保本销售量,进一步确定销售价格,确定存货最佳存量,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②应积极寻找适合企业产品特点的既能提高产品功能又能降低成本的途径。③应做好成本分析工作,通过与计划、前期以及最好水平等进行比较,发现降低成本费用的关键。(3)实行财务管理预算化。
企业应以销售预算为起点,并根据企业财力确定资本支出预算及对策,根据“以销定产”的原则,确定生产预算,并据以确定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预算,汇总编制产品成本预算和现金预算;最后综合编制预计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
2.3 多渠道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
(1)建立严格的信用体系。
针对目前社会信用淡薄的问题,民营企业应尽快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加强信用文化建设。民营企业形象的塑造仅仅靠企业的道德是不够的,还需要银行的诱导与监管,对整体信用不高的中小企业应该采取“区别区别对待,严格监管”态度。
(2)利用中介服务提高融资速度。
信用保险介入可提高银行贷款的积极性,由保险公司为企业提供担保。使银行需要承担的部分风险转移到了保险公司,银行贷款的风险降低了,贷款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3)培育民间市场。
在我国,一方面是大量的民间金融资本未进入投资领域,另一方面,地方民营企业的需要贷款,而民间正规借贷渠道很单一。可见这是一个有需有求的市场,尽管它是一种地下的非正规的金融,并且存在种种问题和缺陷,但是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客客观上促进了我国的发展。
(4)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发挥股份制融资功能,采取改制、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吸收民间资本、私人资本和外资进行参股。在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的条件下,借助于多元投资主体上市在股票市场进行融资。
2.4 投资决策科学化
(1)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为了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必须建立一个由专家、技术人员、管理者和职工代表参加的决策领导机构,这是企业进行正确投资决策的关键,必须有一支作风好、技术硬、懂管理、会经营、有创新能力的决策者策者队伍。
(2)确立正确的投资方向。
民营企业应关注投资环境的变化,正确评价投资环境,确立投资方向。同时,也要大力营造舆论环境,推动我国政府采取措施完善投资环境的公平性。民营企业应时刻关注政府采取的改变投资环境的措施,适应投资环境的改变,及时调整企业的投资方向。
(3)正确处理投资多元化问题。
民营企业应该以本业为主,慎重对待多元化。此外,政府部门应该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积极发展为民间投资者提供政策、、财会,技术、管理和市场信息服务等代理组织,从而避免因信息不完全造成的决策失误。
2.5 完善资金管理与利益分配
(1)创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管理机制。
①广泛进行资金风险宣传,树立资金风险意识。②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③注重“净现金流”的增长。销售额的增长当然可以带来长期的业务增值,但是只有现金流增长,公司才有财力支付股东红利,才能保证股东权益增长。
(2)强化营运资金管理。
营运资金在企业的全部资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周转短、形态易变,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具体可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①加强财产控制和存货管理。要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
②加强应收账款管理。要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
(3)合理分配利润。
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应着眼于企业未来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走出少数人所有、家庭式管理的封闭圈子,放弃产权上的独占,从构建企业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允许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内部利益分配。经济利益既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又是企业的归的归宿。利润分配方式不能单一化,应兼顾各方的利益,采取股权、期权激励机制等先进模式。
农村民营企业发展现状调研 篇7
民营企业参与我省新农村建设大有可为
一方面是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决策,需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种力量的广泛参与,同时也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新的增长点,民营企业开始表现出“回报社会、造福桑梓”的强烈愿望,具备了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现实基础。
正是民营企业与农牧区经济发展有着的天然联系,使得民营企业成为参与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从2006年开始,省工商联积极动员和引导我省广大民营企业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开展了“民企帮村”活动。在去年底,省工商联就我省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到2007年11月份,全省参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民营企业有98家,其中47家企业与298个自然村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民营企业通过参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推动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有效地吸纳了农牧区劳动力,为农牧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带动了我省农牧区经济的发展。
“六种模式”,民营企业扮演重要角色
据省工商联副主席魏勤介绍,我省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主要通过六个渠道:结对帮扶、产业带动、联股联营、招工扶贫、创业共建、慈善捐助。
——结对帮扶。就是通过民营企业与行政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一个企业帮一个村或多个村,签订帮扶协议。青海物通集团采取一企帮多村的方式,目前已与巴沟乡曲乃亥村签订水渠维护协议,年增加村民收入6万元;与五峰乡石湾村签订硅石开采、运输协议,年增加农民纯收入40万元;与土门关乡年坝村签订用工协议100名,年增加农民收入100万元;与上新庄镇签订用工协议50名,年增加劳务收入50万元;与湟中县残联签订用工协议100名,年增加残疾人收入60万元;与湟中县李家山阴坡村签订40万吨硅石开采、运输协议,年增加农民收入600万元。青海清华博众公司成立后,与广大农牧民进行密切合作,从农牧民手中收购沙棘原料,两年内累计为农牧民支付原料款1800多万元,累计带动了4000余户农牧民增收,平均每户增收4000多元。天露乳业公司每年向农牧民发放工资和原料款1600万。青海应录铝业有限公司与其所在地——平安县新庄尔村结为对子,该村480户2000多人,其中200多人在该公司上班,平均月工资在800元以上,仅此一项全村年收入就达160万元,为带动当地经济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产业带动。青海天露乳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建设奶源基地,把农户的分散经营与工厂化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统一良种繁育、统一饲养管理、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收购牛奶,即保证了牛奶能销得出,又保证了乳产品原料的质量和供应,在促进乳产品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牧业竞争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我省乳业产业化进程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天露
1公司在西宁周边农村建成机械化挤奶站、收奶站38座,年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位于循化的天香两椒有限公司和仙红辣椒开发有限公司,依托当地特有的优势资源,把循化辣椒和花椒推向了广阔的市场,解决了农产品存储、出售困难的问题,使线椒的种植面积增加了近10倍,花椒的产量增加了近2倍,有效地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产生了“双赢”的结果。青海藏羊集团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先后共投入扶贫项目建设资金3115万元,在省内六州一地三市的121个乡镇的农村牧区建设藏毯编织车间260个、手纺纱车间10个,投入织毯机梁2315付,手纺纱车517台,使300个贫困村的2.6万农牧民在自己家门口从事编织工作,使我省的藏毯资源得到了有效地整合。
——联股联营。就是通过民企牵头,农户以现金入股、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或是以种植的农作物入股等形式,结成“联股、连心、联利”的利益共同体。青海金泰商贸有限公司与乌兰县西庄村联合成立了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注入资金10万元,土地700亩,建立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村企合作机制,为在农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作了有益的探索。有业内人士指出,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或“订单农业”的模式中,农户和企业的连接机制是松散的,没有形成制度和法律约束的情况相比,这种以产权为纽带的合作关系既能提升生产能力,又能降低市场风险,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
——招工扶贫。自2006年以来,参与新农村建设的98家企业共培训农民工13600人(次),安置农民工32630人;培训下岗职工8047人,安置下岗职工3005人;安置大学生671人,残疾人234人,复转军人166人;共投入培训经费690.69万元。青海物通集团2006年至2007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40人,残疾人140人,农村劳动力410余人;青海正平集团现有员工585名,其中300多人是农村出身的大中专毕业生,还有近200人是来自农村经过公司培训的技术工人,集团公司在施工中每年吸纳农牧区富余劳动力3000人左右。青海伊佳民族服饰有限责任公司从业员工已达到3000余人,其中绝大多数来源于农牧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已成为吸纳农牧区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我省民营企业累计为农民工发放工资37225.94万元,涉及到1846个自然村,有120362人受惠。——创业共建。就是以乡情亲情为纽带,推进“回归工程”,引导、鼓励外出创业人员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带信息回乡创业。在我省也出现民营企业家兼任村干部,直接为村里服务的情况,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重要的角色。
——慈善捐助。近年来,我省民营企业充分发扬光彩事业精神,积极投身农牧区公益事业,累计为农村牧区捐赠款物9552万元。青海物通集团公司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光彩事业和教育事业,近年来该公司为社会公益事业、教育捐款捐物达250余万元。青海黄河建筑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累计为海南藏族自治州黄河村公益事业投入资金300多万元。青海正平集团筹集资金35万元,为湟中县大才乡中沟村小学建了一座610平方米的教学楼,另筹资金5万元配齐了桌凳,改善了教学条件,每年设置6000元的教学基金,解决了100多名农村小学生的上学难问题。青海力盟公司投资60万元,在湟中县上五庄乡捐建小学一所。循化撒拉族自治县35名民营企业家捐资59万元,使全县10个乡镇93个村971名失学儿童重新走进了课堂。
魏勤告诉记者,从实践中可以看出,以产业带动、项目拉动的效果是最好的。民营企业充分参与到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流通等领域,有力地推动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成为
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主要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农牧业的专业化、集约化水平,把农牧民分散经营通过市场化运作组织起来,解决了单个农牧户生产规模小,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促进了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四个结合”,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
从我省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基本经验可以看出,互利双赢是民营企业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主要形式;吸纳农牧区富余劳动力是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点。
由此,我省要把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放在投资置业和项目实施上,带动农村生产发展上。根据我省农牧区基础薄弱、农牧区建设滞后、农牧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和民营企业一般规模不大、力量有限的现状,现阶段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除少数有实力的可以搞规模较大的投资项目外,多数企业应把重点放在开发区域特色资源,发展中、小规模生产上。而相关部门应引导民营企业紧紧依托我省农牧业资源优势,选择符合自己企业实际的项目,到农村牧区投资置业、建立基地、兴办工厂,积极参与到以县域为重点的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促进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充分利用高原冷凉气候,发挥种植业比较优势,参与马铃薯、油菜籽、中藏药材、花卉、食用菌及无公害绿色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依托畜牧业和养殖业资源,做好肉、奶、蛋、禽及家畜皮、毛精深加工;参与经济林、速生用材林建设,大力开发沙棘等林下产业。引导建筑领域的民营企业要多用农民工、善待农民工,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要把握四个结合,进一步提高和拓展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把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与发展农牧区社会各项事业结合起来。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参与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与各类农牧业机构合作,推广先进适用的种植、养殖技术。引导民办院校和民营教育机构积极参与和推进农牧区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参与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牧民文化和技能,为农牧民转移就业多办实事。充分发挥民营旅游企业和服务机构的作用,通过开展观光旅游、乡村休闲旅游和健身旅游、生态旅游等活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
把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鼓励全民创业结合起来。把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优势和先进的理念与农村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找准帮扶、合作的结合点,形成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为基础的利益共同体,积极创造互惠互利的“双赢”模式。通过民营企业的带动,鼓励更多的农牧民自主创业,培育更多的农牧区能人,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全民齐创业、共建新农村的良好局面。
把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针对我省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重的实际情况,继续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积极配合政府到贫困地区开展项目扶贫、物资扶贫、招工扶贫、培训扶贫等活动。采取村企合作、民企帮村等形式,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走出一条“村企互动、以企带村”的发展路子。积极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广泛吸纳农牧区富余劳动力,扩大农牧区劳动力向非
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找准项目,积极参与扶贫整村推进工程,使“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把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与“光彩事业”结合起来。教育、引导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继续发扬中华民族“扶危救困”、“慈善济民”的传统美德,积极参与农牧区的公益事业、扶贫工程和慈善事业。通过“村企对接”、“人户对接”等形式,大力支持我省农牧区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等公益事业,积极参与捐资助学、援助“残疾人”、资助“鳏寡孤独”和“五保供养”等慈善活动。
“义利兼顾”,民企帮村长久之源
在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将不断调整并向农村倾斜,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转向农村,民营企业也获得了巨大的投资机遇和市场需求;国家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等,也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沃土。因此,民营企业在参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该“义利兼顾”,不仅要无偿捐助,也要参与开发性扶贫,更要用市场化的手段参与农村的产业开发与建设。在支持“三农”发展的同时壮大自身,这样,才能形成民企支持“三农”的长效机制。
对此,省社科院詹红岩副研究员认为,实现民企和农民之间的双赢,主要是积极建立激励机制。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政策的引导和驱动,建立刚性强、易操作的激励机制,既有利于调动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又有利于把这项有意义的举措引入到健康有序的轨道。
同时,他还认为,民营企业应对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这种理念有认同感和相应的实力,而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能搞摊派和下“指标”、下“任务”。对口帮村企业应发挥自身已具备的优势帮助指导村里理清发展思路,转变观念,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村办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增强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
省社科院窦国林副研究员则强调,加快民营企业发展才是硬道理。他认为,我省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诸如,对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还缺乏具体的政策支持,民营企业的整体实力还不强,缺乏参与新农村建设后劲等等,因此,从政府层面,就是在目前全省解放思想大讨论的背景,转变思路,认真落实各地各部门制定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提供优质服务,通过推动民营企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从民营企业层面,要转变管理模式,加大技改投入,提升产业层次,要建立培养人、吸引人、用好人的用人机制,加强自身发展和提高。
【民营加油站现状分析】推荐阅读:
加油站现状分析07-14
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09-05
加油站非油品业务的现状分析与对策08-29
民营快递企业发展分析07-18
民营经济发展分析10-17
民营企业盈利能力分析07-21
民营企业融资策略分析07-03
民营医院可行性分析07-06
民营企业swot分析07-24
民营企业分析系统建设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