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奥数应用题

2024-09-19

三年级数学奥数应用题(通用15篇)

三年级数学奥数应用题 篇1

1、小方和小强体重共重74千克,小敏和小方体重共重71千克,小敏和小强体重共重67千克,小方、小强、小敏三个人体重各是多少千克?

2、有两根绳子,白绳的长度比红绳的4倍少2米,如果白绳长18米,问红绳长多少米?

3、学校里组织兴趣小组,合唱队的人数是器乐队人数的3倍,舞蹈队的人数比器乐队少8人,舞蹈队有24人,合唱队有多少人?

参考答案:

1、小方体重:(74+71-67)÷2=39(千克)

小强体重:74-39=35(千克)

小敏体重:67-35=32(千克)

答:小方体重39千克,小强体重35千克,小敏体重32千克。

2、(18+2)÷4=20÷4=5(米)

答:红绳长5米。

3、(24+8)×3=32×3=96(人)

答:合唱队有96人。

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开出2.5小时,行了1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再行驶3小时到达乙地。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答案与解析:

先求火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再求共行了几小时,最后求出共行了多少千米(即甲、乙两地距离)。

火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150÷2.5=60(千米)

火车共行了多少小时:2.5+3=5.5(小时)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60×5.5=330(千米)

综合算式:150÷2.5×(2.5+3)=150÷2.5×5.5=60×5.5=330(千米)

1、园林工人要在周长300米的圆形花坛边等距离地栽上树。他们先沿着花坛的边每隔3米挖一坑,当挖完30个坑时,突然接到通知:改为每隔5米栽一棵树。这样,他们还要挖多少个坑才能完成任务?

2、小强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76写成67,结果得到的商是15还余5。正确的商应该是多少?

3、一个书架有3层书,共有270本,从第一层拿出20本放到第二层,从第三层拿出17本放到第二层,这时三层书架中书的本数相等,原来第一层有多少本书,第二层有多少本书,第三层有多少本书?

参考答案:

1、(300-3×30)÷5=42(个)

答:他们还要挖42个坑才能完成任务。

2、67×15+5=1010

1010÷76=13……22

答:正确的商应该是13。

3、270÷3=90

第一层:92+20=110(本)

第二层:90-20-17=53(本)

第三层:90+17=107(本)

答:原来第一层有110本书,第二层有53本书,第三层有107本书。

浅谈小学数学三年级的应用题教学 篇2

【关键词】 应用题教学 阅读课本 直观教学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应用题在整个小学阶段是承一、二年级之上,启四、五年级之下的,属于中间重要环节。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应用题的能力,成了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下面我想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想法和建议。

一、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三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认真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打好数学基础的重要一环。学生通过认真、仔细的阅读,才会动脑筋、静下心来想问题。时间久了,学生就能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据我所知,为数不少的学生在理解、解答应用题时往往不注意读题。三年级学生中语文成绩好的,已能精通文字,差的却似通非通或根本不通。引导三年级学生认真读懂文字尤显重要。如我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学校有18个排球,排球的个数是足球的3倍,有多少个足球?”这个例题时就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反复读题,找准已知条件,弄清究竟谁是谁的3倍,结果同学们都找准了数量间的关系,就是足球的个数×3=排球的个数。进而正确地列出了算式18÷3=6(个)的正确答案。在此基础上我又给学生总结了几句话----“应用题,不会算,抓住题目认真看,理解题意再计算,算出结果细检验,细心面前无难关。”实践证明,狠抓学生的读题、审题,既能培养学生做题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直观教学,使学生接受知识从感性开始

种子落地才能生根,学生接受知识也必须落在实处。人们认识事物,取得知识,总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进行应用题教学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应用题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教师向学生描述事物状况上的语言直观。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打比方、举例子,或借助于手势来绘形绘色地讲述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事物的状况,从而使学生有真切的感受;另一类是尽量借助实物和图形的直观,使学生尽可能如临其境。当然不能为直观而搞形式主义,要以让学生接受知识为根本目的。因为三年级学生年龄尚小,知识尚贫乏,所以有必要格外强调一下直观性原则的应用,以利于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

举例来说,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87面的应用题例3“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多少只兔?”在教学这一例题时,我就选择了用线段图这一直观的形式来启发学生思考分析。我一边讲述题意,一边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引导学生看图,并问:“根据已知条件,能直接算出一共养我少只兔吗?要先算什么?”学生回答:“不能,要先算白兔的只数。”而白兔的只数由图便可一眼看出,由此可见,直观性教学在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关键。

三、稳扎稳打,慢中求快

有的人把教学喻为打仗。我以为教学,只能打阵地战,攻坚战。切不可神出鬼没地打游击,更不能唱空城计。数学教学必须稳扎稳打,应用题教学更不例外。教师的讲一定要落实于学生的听,教师的教一定要落实于学生的学。教师讲课宁可适当慢一拍,也不能操之过急,不然学生一步跟不上就会步步跟不上。讲到要害处,采用多种方式,重复它一两遍、三四遍。讲了一层意思后,稍作停顿,让知识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回旋一下,扎下记忆的根,然后再往下讲。动静相宜,止进相同,这是课堂教学的辩证法。教师讲课千万不能把学生带得满世界乱跑,应用题教学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弄明题意后,万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游离状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慢一点,稳扎稳打,变教学的被动局面为主动局面。宁停三分,也不能抢一秒,要给学生一定的消化和记忆的时间。这样以来,不仅教师能痛痛快快地教,学生也能愉愉快快地学了,慢中求快,慢后有快,便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三年级奥数试题应用题 篇3

2.用4辆车一天运水泥30吨,问8辆车几天运水泥120吨?

3.一列火车3小时行240公里,照这样算,7小时行多少公里?

4.8个人10天修公路840公尺,找这样算,20人要修4200公尺,要用多少天?

5.筑路队修一段路,6个人45天完成,如果增加9人,多少天完成?

6.学校瓶子操场,35人3小时平整1260平方,找这样算,40人平整2880平方,要多少小时?

7.某工程队,16个工人9天能挖水沟1872公尺,27个工人14天能挖多少公尺?

8.红光大队用拖拉机耕地,2台3小时耕75公亩,照这样计算,4台5小时耕多少公亩?

9.3台磨面机8小时可磨面粉33600公斤,现在磨面机增加到12台,要磨面粉168吨,要多少小时?

10.一批产品,28人25天可以生产完,生产5天后,此项任务要提前10天完成,应增加多少人?

三年级奥数《有余除法》 篇4

第四讲:有余除法

【知识要点】:

把一些书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要使每个小朋友分得的本数最多,这些书分到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一种是全部分完,还有一种是有剩余,并且剩余的本数必须比小朋友的人数少,否则还可以继续分下去。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就是有余数除法计算中特别要注意的。

解这类题的关键是要先确定余数,如果余数已知,就可以确定除数,然后再根据被除数与除数、商和余数的关系求出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中,要记住:(1)余数必须小于除数;(2)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例1】 [ ]÷6=8……[ ],根据余数写出被除数最大是几?最小是几?

【思路导航】 除数是____,根据____________,余数可填_____________.根据____________,又已知商、除数、余数,可求出最大的被除数为6×8+5=53,最小的被除数为______________。列式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被除数最大是53,最小是______。

【课堂反馈1】

(1)[ ]÷8=3……[ ],题中被除数最大可填________,最小可填_______。

(2)[ ]÷4=7……[ ],题中被除数最大可填________,最小可填_______。

【例2】 算式28÷[ ]=[ ]……4中,除数和商分别是______和______。【思路导航】根据“被除数=商×除数+余数”,可以得知“商×除数=被除数-余数”,所以本题中商×除数=28-4=24。这两个数可能是1和24,____和____,____和____,____和____,又因为余数为4,因此除数可以是24,12,8,6,商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除数和商分别是24,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设计方案 XueDa PPTS Learning Center

【课堂反馈2】

1、下面算式中,除数和商可以是哪些数?

①22÷[ ]=[ ]……4

②65÷[ ]=[ ]……2 2、149除以一个两位数,余数是5,请写出所有这样的两位数。

【例3】 算式[ ]÷7=[ ]……[ ]中,商和余数相等,被除数可以是哪些数? 【思路导航】题目中告诉我们除数是7,商和余数相等,因为余数必须比除数,所以余数和商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被除数就可以求出来了。

7×____+____=8 7×____+____=16 7×____+____=24 7×____+____=32 7×____+____=40 7×____+____=48 答:被除数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反馈3】

1、下列算式中,商和余数相等,被除数可以是哪些数?

①[ ]÷6=[ ]……[ ]

②[ ]÷5=[ ]……[ ]

教学设计方案 XueDa PPTS Learning Center

2、一个三位数除以15,商和余数相等,请你写出五个这样的除法算式。

3、算式[ ]÷9=[ ]……[ ]中,商和余数相等,被除数最大是___ _。

【例4】 算式[ ]÷[ ]=[ ]……4中,除数和商相等,被除数最小是几? 【思路导航】题目中告诉我们余数是4,除数和商相等,因为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所以除数必须比4大,但其中要求最小的被除数,因而除数应填_______,商也是______。由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被除数最小是__________。

【课堂反馈4】下面算式中,除数和商相等,被除数最小是几?

①[ ]÷[ ]=[ ]……6

②[ ]÷[ ]=[ ]……8

③[ ]÷[ ]=[ ]……3

【例5】

算式[ ]÷[ ]=8……[

]中,被除数最小是几?

【思路导航】题中只告诉我们商是8,要使被除数最小,那么只要除数和余数小就行。余数最小为______,那么除数则为______。

教学设计方案 XueDa PPTS Learning Center

根据这些,我们就可求出被除数最小为:8×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反馈5】

1、下面算式中,被除数最小是几?

①[ ]÷[ ]=4……[ ]

②[ ]÷[ ]=7……[ ]

1、下面算式中商和余数相等,被除数最小是几?

①[ ]÷[ ]=3……[ ]

【课后作业】

1、[ ]÷5=8……[ ],题中被除数最大可填________,最小可填_______。

2、下面算式中,除数和商可以是哪些数?

①37÷[ ]=[ ]……7

②48÷[ ]=[ ]……6

教学设计方案 XueDa PPTS Learning Center

3、下列算式中,商和余数相等,被除数可以是哪些数?

①[ ]÷4=[ ]……[ ]

②[ ]÷3=[ ]……[ ]

4、算式[ ]÷8=[ ]……[ ]中,商和余数都相等,那么被除数最大是__

__。

5、下面算式中,除数和商相等,被除数最小是几?

①[ ]÷[ ]=[ ]……9

②[ ]÷[ ]=[ ]……7

6、[ ]÷[ ]=9……[ ],算式中,被除数最小是几?

三年级奥数教案 找规律 篇5

(一)竖列规律

按照一定次序排列起来的一列数,叫做数列。如自然数列:1、2、3、4……;双数列:2、4、6、8……。我们研究数列,目的就是为了发现数列中数排列的规律,并依据这个规律来填写空缺的数。

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列数,只要从连续的几个数中找到规律,那么就可以知道其余所有的数。寻找数列的排列规律,除了从相邻两数的和、差考虑,有时还要从积、商考虑。善于发现数列的规律是填数的关键。

一、例题与方法指导

例1 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1)3,6,9,12,(),()(2)1,2,4,7,11,(),()(3)2,6,18,54,(),()

思路导航:(1)在数列3,6,9,12,(),()中,前一个数加上3就等于后一个数,相邻两个数的差都是3,根据这一规律,可以确定()里分别填15和18;

(2)在数列1,2,4,7,11,(),()中,第一个数增加1等于第二个数,第二个数增加2等于第三个数,也就是相邻两个数的差依次是1,2,3,4……这样下一个数应为11增加5,所以应填16;再下一个数应比16大6,填22。

(3)在数列2,6,18,54,(),()中,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3倍,根据这一规律可知道()里应分别填162和486。

例2 先找出规律,再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1)15,2,12,2,9,2,(),();(2)21,4,18,5,15,6,(),();

思路导航:(1)在15,2,12,2,9,2,(),()中隔着看,第一个数减3是第三个数,第三个数减3是第五个数,第二、四、六的数不变。根据这一规律,可以确定括号里分别应填6、2;

(2)在21,4,18,5,15,6,(),()中,隔着看第一个数减3为第三个数,第三个数减3为第五个数。第二个数增加1为第四个数,第四个数增加1是第六个数。根据这一规律,可以确定括号里分别应填12和7。

(二)图形规律

一、例题与方法指导

例:根据前面图形里的数的排列规律,填入适当的数。

路导航:(1)横着看,右边的比左边的数多5,竖着看,下面的数比上面的数多4。根据这一规律,方格里填18;

(2)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前两个图形三个数之间有这样的关系:4×8÷2=16,7×8÷4=14,也就是说中心数是上面的数与左下方数的乘积除以右下方的数。根据这个规律,第三个图形空格中的数为9×4÷3=12;

三年级数学奥数应用题 篇6

本学期我任教一年级四个班的奥数,期间我教了《认识图形》《简单的分类》《图形计数》《切西瓜》《切蛋糕》《七巧板拼图》《发现图形的规律,并接着画》《速算》等等,每一个专题,每一个教学设计,每一种教学课堂组织形式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今天我就只讲一个专题——《七巧板拼图》。

当我知道要教一年级的奥数时,我想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还没有养成,孩子们就像一张白纸,奥数的学习知识容量并不多,对于他们的学习应尽量以游戏、活动为主。

现在学生买的七巧板,里面都配有七巧板拼图纸,学生在第一节课里,还弄不清七巧板里每一块板之间的关系,我就指导学生去探索,发现里面的规律。用手中的七巧板来拼一些我们学过的平面几何图形,使学生对这几块陌生的木板有着非常深的印象。

到了第二课时,学生基本对七巧板里的每一块都非常熟悉,我就要他们按照图纸上的图形去拼,他们照着图纸拼出一个图形后,甭提有多高兴了。比如:一个学生拼出来一只船后,他的思绪早就想象自己正在船上,这不嘴巴还“嘟嘟”地模仿汽笛的声音呢?还有同学在拼完一只狐狸后,自我陶醉了老半天,快乐地享受着自己智慧的劳动成果。像这样的实例多得数不胜数,试想:就这样七块冷冰冰的木板,通过自己的想象自由地驰骋,能变成一幅非常生动的画,孩子们能不开心吗?这种胜利的果实能不好好地“品尝”吗?我看到学生拼好了一个图形,便及时地给予正面的评价和鼓励。当然,我也给学生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他们很乐意采取我的建议,并且要我跟他们一起拼图。这不,有班主任反映学生上晚自习都在用七巧板拼图,比以前上晚自习都轻松。

到了第三个课时,我跟他们讲故事,我最喜欢的就是这种感觉,他们听故事的时候,全班二十几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我,生怕有一个字漏听了,学生不仅听会了一个故事,而且我还要学生思考从这个故事里收获到了什么?讲完故事之后,要他们选择这个故事的一个场景拼图,我帮他们分好组,并选好小组长,这位小组长主要任务是根据组内成员所拥有的七巧板的大小、厚度,选适合拼这个场景的图形的七巧板,并分好工,全班分组比赛,看哪组拼得又快又好,这时教室里只有七巧板撞击桌子的声音,我稍稍进行指导。学生那种默契的配合以及胜利的喜悦,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

完了之后,我也要各个小组成员讲故事,然后要小组长负责选一个比较好操作的故事进行比赛。学生拼完之后,我就要每组派一个代表讲一讲这个故事,并且要他们讲述这个故事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并且全班讨论哪个小组拼的图形最好,哪个小组讲的故事最精彩。

到了第四个课时,我就教他们唱歌,学生跟着音乐的节拍,快乐地享受着每一个音符,当学生会唱了,我就要求学生分组来拼……

当然,我也要求学生用卡纸剪一副七巧板,用两幅七巧板来拼图形,比如:一个学生就用两副七巧板和一副数学用具拼了一副挺漂亮的《春天江上图》。当时我真有一股想用相机拍下来的冲动。(下转第52页)

(上接第39页)到了这个内容要结束的时候,我就在整个一年级举行了一次七巧板拼图比赛,对于表现好的孩子,有进步的孩子,给予奖励,看着孩子们拿着一张“七巧板拼图大王”的奖状那种高兴的神情,我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就这样,游戏、音乐、想象,活动、表扬、鼓励、互相欣赏、小组合作等等都是一年级学习奥数教学的主旋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成功的体验是我这学期教学的宗旨。

三年级的奥数类试题 篇7

1.直接写得数。

(1)8600÷2=

(2)1600+700=

(3)850-400=

(4)152÷4=

(5)6400÷8=

(6)400×8=

(7)73-64=

(8)32×5=

(9)72+27=

(10)7×6+42=

(11)53+8×7=

(12)(40+40)÷4=

(13)25×(17-13)=

(14)130-80=

(15)125×8×4=

(16)8000÷4=

(17)48÷8-6=

(18)125×8÷5=

(19)0×19+25=

小学三年级奥数专项训练题 篇8

1、下面各式中的□△各代表什么数?

□+5=11 49-□=17 4+□=53 □-28=51

△×4=24 △÷9=8 5×△=65 51÷△=3

2、下面各中中○□△☆各代表什么数

○×2+7=21 (54-☆)4=0 (□+350)÷3=200

5×8-△÷4=4 △×8-30÷2=7×△

3、把945写成4个不相同,且不等于1的一位数相乘的形式,并从小到大排列。

4、□等于整数几时,下面的式子成立。

13<7×□÷3<15 47<□×8-5<53

5、在等号左边的.相邻两个数之间添上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

5 5 5 5 5=6

6、在下面3个算式的方格里填上同一个数字,使等式成立。

(□-□)×□+□÷□=1

(□+□-□)÷□×□=2

□ ÷□+(□+□-□)=3

7、把1—9这9个数字填入下面的9个□中,使每个等式成立。

□ ×□=□□

□ □+□=□+□

8、在下面这组算式里填入1—9这9个数字,使等式成立。

□ +□=□

一年级数学教学三要素 篇9

游戏,让孩子喜欢数学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老先生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就小学生而言,尤其是低年级孩子,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经常组织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求教,可以大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分与合”这一单元时,孩子们在幼儿园大班时已经对数字的分与合有了一定的基础,有的孩子甚至已经对数的分与合很熟练了。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同时也为了能吸引所有孩子上课的注意力,在新授内容结束后,笔者组织孩子们进行手指游戏。这个游戏其实也只是教科书上的一道“想想做做”的改编。书上只要求孩子们能同桌两人说一说数的合成与分解,非常简单。笔者在此基础上提高了要求,让他们把嘴里说的数字配上手势,在前面“认识10以内的数”这个单元数字1—9的手势表示方法孩子们都已经学过了,这样一来,难度大了,要求孩子能手、脑、口多重配合,并达成一致。有的孩子数字说对了,手势做错了;有的孩子心里想对了,手势也对了,但嘴里说错了,对于同伴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错误,孩子们会觉得很好玩,一下子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来。其实,能及时发现同伴的错误也说明这个孩子把今天的知识点都学会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游戏,让孩子们边玩边把数学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吸收并消化,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儿歌,让孩子学会数学

根据小学儿童感知不精确,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的心理特点,通过编排一些简短的、内容浅显的、朗朗上口的儿歌,则可将数学中抽象的概念、严密的逻辑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同时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儿歌又不同于幼儿园学习的儿歌,教学中的儿歌或许缺少了旋律,但其中蕴藏着数学的规律和要求,这一特殊性,让儿歌和数学教学又结合在了一起,并能及时突破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使数学课堂更加有效。

例如,在“认识=、>和<”这节课上,学生对于“=”不陌生,也不难理解,难点就在于正确区分“>”和“<”,这是两个很抽象的数学符号,虽然有的孩子知道他们的名字,但做到正确区分的不多。因此,利用书上小松鼠和小熊的只数比较出多少后,笔者板书了“5>3和3<5”这两个结论,接着让孩子们观察这两个符号,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孩子们能说到一边尖尖的,一边张开的,“还有什么不同之处?”笔者继续追问,他们也能发现开口方向不一样。于是,在笔者的引导下,孩子们自己编出了几句话,笔者再适当地加以完善,最后得出“大口朝前大于号,尖尖朝前小于号,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这样的儿歌浅显易懂,孩子们朗朗上口,又是他们参与编出来的,他们倍感亲切,并且一下子就全记住了,更重要的是在练习中,他们能很快又非常准确地识别这两个符号,达到了理想的学习效果。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榜样引领,让孩子爱上数学

我们经常在说这样的一句话,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笔者在一位有着丰富低年级数学教学经验的教师的课堂上,亲身体会到了榜样所发挥出来的那种震撼的力量。那孩子的榜样又是谁呢?父母和老师固然是孩子最有影响的榜样,除了两者以外,孩子最容易受同辈的影响。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在学生中,有四种同辈人最易被模仿,一是学习好的同学,二是运动场中有较高技能的同学,三是被教师表扬的同学,四是小团体中公认的首领。同学之间由于年龄、性格、经历上的接近与相似,就更容易引起相互接受与模仿。因此,笔者也试着在课堂上发挥同伴的作用,树立“小老师”这个榜样角色。

例如,某位同学的回答非常到位,笔者会说:“刚才某某小老师的回答很精彩,谁听见了,再来把他的回答重复一遍。”这样的评价能让回答问题的孩子倍感自豪,也能提醒孩子们要认真听同伴发言,同时也激励着其他孩子认真思考,回答问题后能当上让人羡慕的“小老师”。再如,教学“分与合”的时候,笔者尝试着让“小老师”们上台领读,他们个个争先恐后,表现欲非常强。有的“小老师”还能一边领读,一边指出哪位同学读得认真,哪位同学在开小差,这样一来我惊喜地发现,“小老师们”领读时,孩子们更专心了,因为只有认真地跟读,才有机会当上下一任“小老师”。数学课上正是有了“小老师”这个榜样的引领,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倍添生机,孩子们的身上个个散播着一股强大的正能量。

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只要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更加有效,让孩子们从喜欢数学慢慢到爱上数学。不管它是游戏教学,还是儿歌教学,或者是其他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课堂教学的“要素”。

三年级奥数教案之找规律 篇10

(一)专题一 找规律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找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找规律是小学奥数中的经典,是经常出现的一种类型题,它考的是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充分的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一.数

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例如 1,2,3,4,5,6,7,8,9,10,......就是自然数排成的数列,每个数比前一个大1,第n个数就是n。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其中第1个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1项,第2个数称为第2项......通过观察数列,可以发现它的内在规律,填出所缺的数,这里的规律应力求简单明了。寻找数列的排列规律,除了从相邻两数的和、差考虑,有时还要从积、商考虑。善于发现数列的规律是填数的关键。

例1 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1)3,6,9,12,(),()(2)1,2,4,7,11,(),()(3)2,6,18,54,(),()

解析:(1)在数列3,6,9,12,(),()中,前一个数加上3就等于后一个数,相邻两个数的差都是3,根据这一规律,可以确定答案;

(2)在数列1,2,4,7,11,(),()中,第一个数增加1等于第二个数,第二个数增加2等于第三个数,也就是相邻两个数的差依次是1,2,3,4……这样下一个数应为11增加5,再下一个数应比刚刚那个数大6,所以答案就出来了。

(3)在数列2,6,18,54,(),()中,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3倍,根据这一规律可知道答案。

例2 先找出规律,再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1)15,2,12,2,9,2,(),();(2)21,4,18,5,15,6,(),();

解析:(1)在15,2,12,2,9,2,(),()中隔着看,第一个数减3是第三个数,第三个数减3是第五个数,第二、四、六的数不变。根据这一规律,可以确定答案。

(2)在21,4,18,5,15,6,(),()中,隔着看第一个数减3为第三个数,第三个数减3为第五个数。第二个数增加1为第四个数,第四个数增加1是第六个数。根据这一规律,可以确定答案。

练习题 找规律,在()内填数:

1.130,125,120,115,(),105,().2.10,13,16,19,(),25,().3.0,3,6,9,(),(),().4.1,4,9,16,(),(),().5.1,3,9,27,81,(),().6.1,2,4,8,16,(),().7.0,2,2,4,6,10,(),().8.1,3,4,7,11,18,(),().9.1,1,1,3,5,9,(),().10.0,1,2,3,6,11,(),().11.75,70,65,60,(),(),45().12.320,160,80,40,(),(),().13.把由1开始的自然数依次写下来:***……,重新分组,按三个数字为一组:123,456,789,101,112,131,……,问第10个数是几?

二. 在前面学习了数列找规律的基础上,这一讲将从数表的角度出发,继续研究数列的规律性。

例1 下图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数学三角形,请你按规律填上空缺的数字.例2 用数字摆成下面的三角形,请你仔细观察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个三角阵的排列有何规律?

② 根据找出的规律写出三角阵的第6行、第7行。

③ 推断第20行的各数之和是多少?

例3 将自然数中的偶数2,4,6,8,10…按下表排成5列,问2000出现在哪一列?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会做一道题,而是要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一道题做完了,我们还应该仔细思考一下,哪种方法更简洁,题目主要考察的问题是什么…这样学习才能举一反三,不断进步。

练一练

三年级奥数和倍问题试题 篇11

和倍问题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与它们的倍数关系,求大小两个数的应用题.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弄清两种量彼此间的关系,常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表示两种量间的这种关系,以便于找到解题的途径。

一、基本题型

1、学校买来两种粉笔共240盒,已知白色粉笔的盒数是彩色粉笔的5倍。两种粉笔各买了多少盒?

2、师傅和徒弟3小时共生产零件90个,已知师傅每小时做的零件个数是徒弟的2倍,师傅和徒弟每小时各做多少个零件?

3、哥哥和弟弟共有48本书,弟弟给哥哥5本后,哥哥的书就是弟弟的3倍,哥哥、弟弟原来各有几本书?

4、甲乙两个粮仓共有粮食230吨,后来从甲仓运出50吨,乙仓运进20吨,这时乙仓的粮食是甲仓的3倍,甲乙两仓原来各有粮食多少吨?

5、某校三年级和四年级共有学生372人,三年级的人数比四年级人数的2倍多36人,该校三、四年级各有学生多少人?

6、动物园的猴山上共有180只猴。大猴子的只数比小猴子的3倍少8只。猴山上大小猴子各有多少只?

7、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球共270个,黄球的个数是红球的2倍,蓝球的个数是黄球的3倍,三种颜色的玻璃球各有多少个?

8、书架上层有46本书,下层有22本书,要使上层的书是下层书的3倍,那么必须从下层拿几本书放到上层去?

9、两个数相除,商3余10,被除数、除数、商与余数的和是163,求被除数和除数分别是多少?

二、练习中易错的题目

1、城市绿化带新种杨树和柳树共260棵,其中杨树的棵数比柳树的棵数多3倍。种杨树和柳树各多少棵?

2、甲乙两数的和是192,又已知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7。求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3、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和等于900,已知差是减数的8倍,求差是多少?

4、被除数、除数、商的.和是735,已知商是7,求被除数和除数各是多少?

5、甲乙两桶油共重150千克,从甲桶中取出20千克倒入乙桶,这时乙桶的油就比甲桶多3倍,甲乙两桶原来各有油多少千克?

6、今年,小明和他爸爸的年龄和是46岁,3年前爸爸的年龄正好是小明的3倍,小明和他的爸爸今年各是多少岁?

7、小林和小军共有画片49张,小林送给别人4张后,剩下的张数比小军的3倍还多5张,小林和小军原来各有多少张画片?

8、甲乙两仓共存粮2200千克,从乙仓运出210千克后,甲仓的存粮比乙仓的2倍少380千克,两个仓原来各存粮多少千克?

9、某水果店共运进水果160箱,其中橘子的箱数是香蕉的3倍,苹果的箱数是香蕉的4倍,三种水果各运进多少箱?

10、菜场运来蔬菜1482千克,其中黄瓜的重量是茄子的2倍,白菜的重量是黄瓜的5倍,三种蔬菜各有多少千克?

11、甲仓库存粮54吨,比乙仓库少存粮16吨,要使甲仓库的存粮是乙仓库的3倍,那么必须从乙仓库运出多少吨放入甲仓库?

关于三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的探讨 篇12

1.积累本的合理使用能促进孩子們及时整理知识,巩固知识,反思不足

本学期我们借鉴了高年级的经验,让孩子们准备了数学积累本。由于刚刚设立,开始阶段我们只是让孩子们把每天的作业卷粘在积累本上,周末每人都把积累本带回家,和家长共同把积累本上做错的练习题重抄一遍,自己再做一遍。由于经常检查监督,大部分学生们渐渐养成了每天自觉粘试卷,自觉改错题,周末自觉重做错题的习惯。但也有小部分孩子总是等着老师督促检查才能粘卷、改错、积累。

积累本不但可以整理错题,反思不足。在一单元学习之后我们又指导学生运用积累本整理一单元的知识网络。课堂上我带领孩子们边讲边把知识点记录在黑板上,梳理知识点之后我就指导孩子们把这些知识点自己整理下来,孩子们在老师启发指导下各自发挥聪明才智,设置了小提示,小点评、小例子等,并且这些知识点梳理之后,他们还能自己填画上简单的图案、边线,使构图更加清晰、美观。应用积累本梳理知识网络在整理《千克、克、吨》和《年、月、日》这两单元的知识时,孩子们做得特别出色,我就把两个班级中的优秀成果相互交换展览,孩子们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积累本使用得更加自觉。

2.大胆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动起来

本学期的很多知识需要学生亲手操作,亲自体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本学期教学《搭一搭》、《有多重》、《年、月、日》《摸球游戏》,这些内容时都可以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孩子们在操作中能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学习过程生动有趣,特别吸引孩子愿意主动参与。

2.1 在教学质量单位时,提前让学生到超市了解日常用品的重量,看看有多重?然后掂一掂。让学生准备:苹果、土豆、食盐、黄豆……课堂中分小组(4人),发记录单(物品名称、估的质量、称的质量),体验后学生很感兴趣,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玩”融入血脉之中。

2.2 学习“年月日” 。查万年历:在学习这一单元的知识之前,与计算机课整合,学生通过查找万年历,查连续20年,每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将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调查完成一年中有几个月,以及你如何记住每个月的天数,2月的天数,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调查,学生向生活和资料学习,从而了解到更多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2.3 实践:“数豆子”,让学生自学,和家长一起做“数豆子”的实验,并及时写数学日记。体验如何估一估,怎样估更准确。

建议:

(1)12时计时法(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转换建议通过对比学习,上面是12时计时法,下面是24时计时法,学生通过一一对应理解它们之间如果转换,帮助学生由具体向抽象转化。但两种计时法的互相转换仍是个困难。有待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2)推理:建议用图示法帮助学生找到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画出图示(箭头图),便于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3.控制好作业量及作业难度,不让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学习不在于学生做了多少练习,也不在于学生做的练习题的难度有多大,关键是要让学生会学、乐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设计学生的作业练习要特别控制好作业量和作业的难度。千万不要让大量的作业磨灭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不要让高难度的练习题打击了孩子们学好数学的信心。特别是每学习一种难度较大的新知识时,一定要针对当天学习的知识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作业而且难度要降低,给孩子学习新知识建立充分的自信。

4.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

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数学能力之一,这种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具有特别关键的作用。

4.1 利用好课前的两分钟进行口算。每天的课前两分钟都是训练学生形成良好计算能力的好机会。我们班级从一年级就开始这样训练,因此每次的口算竞赛和计算竞赛,学生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这也说明坚持口算训练有收效。

4.2 每天的作业题中都应该设计计算练习。俗话说“熟能生巧”,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必须有持续的练习,而且练习设计要有易错计算题的对比练习,例如“24×5”学生常常当成“25×4”,这样的易错题就应该经常在作业题中出现。这学期学习了许多乘除法计算题,因此不管学习什么内容都可以在作业中增加计算练习题。

当然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中有些细节培养我们重视的不够,例如指导学生过程本的使用不够严格、监督不到位,因此不少学生不愿意使用过程本,而且本子用的缭乱,这就为孩子养成严谨、细致的良好习惯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因此,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每个细节都要严格细致、决不放松,这样才是对学生真正负责。

本学期学校在继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这种能力的培养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如何能做得更好,希望下学期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方面能有更好的研究和教学。

【参考文献】

[1]高坤.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科学咨询.2011

[2]魏鸿昌.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反思能力.教育教学论坛.2011

[3]李宁利;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7期

[4]彭国庆;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学科整合[J];吉林教育;2011年20期

三年级学生奥数题带答案 篇13

答案与解析:

D名次不是,但比B、C高,所以它是第2名,A是第1名。C的名次不比B高,所以B是第3名,C是第4名。

2、两个数的和是2016,其中一个加数的个位是0,如果把这个0去掉,就正好等于另一个加数的两倍.这两个加数各是多少?

答案与解析:这两个加数分别是:96和1920。因为把第一个加数个位上的“0”去掉,得到了第二个加数的2倍,所以,第一个加数是第二个加数的20倍.把第二个加数看作“1倍数”,第二个加数就是“20倍数”,这两个数的和2016就是“1+20”倍的数。根据这个“量”与“倍”的对应关系,可先求出第二个加数.这两个加数分别是:2010/(1+20)=96,2016-96=1920

3、某班有45人,先是4人站成一排,最后不够4人的另外站成一排,那么共需要站多少排?

答案与解析:

4人站成一排,那么10排共站去40人,11排站44人,剩下的一个人单独站一排,因此共需站11+1=12(排)

4、怎样计算更简便?

(1)45×9;(2)457×99;(3)762×999;(4)34×98.

答案与解析:

(1)45×9=45×10-45=450-45=405

(2)457×99=457×100-457=45700-457=45243

(3)762×999=762×1000-762=762000-762=761238

(4)34×98=34×100-34×2=3400-68=3332

5、差倍问题

甲班的图书本数比乙班多80本,甲班的图书本数是乙班的3倍,甲班和乙班各有图书多少本?

解答:乙班本数:80÷(3-1)=40(本)

甲班本数:40×3=120(本)

6、和倍问题

两个数的和是682,其中一个加数的个位是0,若把0去掉则与另一个加数相同,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解答:

682÷(10+1)=62

62×10=620

7、一个三位数,它的个位上的数是百位上的数的3倍,它的十位上的数是百位上的数的2倍.这个数可能是多少?

答案与解析:

如果百位是1,个位上的数是百位上的数的3倍,个位就是3;十位上的数是百位上的数的2倍,十位就是2,这个数就是123.

如果百位是2,个位上的数是百位上的数的3倍,个位就是6;十位上的数是百位上的数的2倍,十位就是4,这个数就是246.

如果百位是3,个位上的数是百位上的数的3倍,个位就是9;十位上的数是百位上的数的2倍,十位就是6,这个数就是369.

三年级数学奥数应用题 篇14

(4)15,20,12,25,9,30,______,35,3,______;

(5)3,8,15,24,35,______。

2.下面各列数中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数,请找出来:

(1)3,5,7,11,15,19,23;

(2)6,12,3,27,21,10,15,30;

(3)2,5,10,16,22,28,32,38,24;

(4)2,3,5,8,12,16,23,30;

(5)2,4,8,12,16,32。

3.观察下面各题中数的变化规律,然后填出各题中所缺的数:

(1)643111421(2)746

269()491848

65__

15

4.填出下面各题中所缺的数:

(1)如图5:

(2)如图6:

(3)如图7:

(4)如图8:

16

(5)如图9:

三、填空格(一)

这星期的《数学园地》轮到小华出题了,她刚把算式(见下式,其中的空格表示

需要填的数字)写出来,爱动脑筋的小明就跑了过来,想了想笑着说:“我能猜出空

格中的数字表示什么!”

这时,教数学的李老师走了过来,同学们都向李老师围拢过来,请李老师给他们

讲一讲这种有空格的题应该怎样填。

李老师说:“同学们先坐下,这种题叫做填空格,填空格是有一定方法的:

第一步:审题和解其他数学题一样,填空格也要审题,即通过对题目的分析,找

出算式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与特征,它们是确定各个空格应填什么数字的主要依据。

第二步:选择突破口在审题的基础上,认真思考找出算式中容易填出的或关键性

的空格,作为解题的突破口。这一步骤是填空格的关键。

第三步:确定各空格所填数字从突破口开始,依据算式的已知条件,逐个填出各

个空格中的数字。

17

有了以上三个步骤,我们才能正确迅速地填出算式。”

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格中的数字是什么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把空格中的数

字填出来。

例1在右面算式的空格中,各填入一个合适的数字,使算式成立。

分析与解(1)审题这是一个加法算式,两个加数均是三位数,两个加数与和的十位

数字均已给出。

(2)选择解题突破口由算式中十位上的三个数字8、5、4可以分析出,个位向十

位进了1,十位向百位进了1。根据这个关系,我们可以先从第二个加数的个位空格开

始填。

(3)确定各个空格中应填的数字

①填个位因为个位上数字相加的和必须向十位上进1,而1与9相加才能向十位

进1,所以第二个加数的个位只能填9,而和的个位应填0。此时的算式为:

②填千位因为和是一个四位数,所以百位上的数字相加之后必须向千位进1,因

此这个算式中和的千位数字应为1。

18

③填百位百位上的两个数字之和,加上由十位进上的1,和应该是19。所以百位

上的两个空格只能都填9。这样,所有的空格就都填出来了。

此题的答案是:

例2在右面算式的空格内,各填入一个合适的数字,使算式成立。

分析与解我们仍按前面所说的三个步骤进行分析。

(1)审题这是一个两位数加三位数,和为四位数的加法算式。在算式中,个位上

已经给出了两个数字,并且个位上的数字相加后向十位进了1,百位上数字之和又向

千位进了1。

(2)选择解题突破口由上面的分析,显然选择个位上的空格作为突破口。

(3)确定各空格中的数字

①填个位因为+3=12,所以个位上的空格应填9。

19

②填千位千位数字只能是百位上数字之和向前进的数,因此只能是1。

③填百位第二个加数的百位上的数字最大是9,而和是四位数,因此算式中十位

上数字之和必须向百位进1,所以第二个加数的百位上填9,和的百位上填0。

④填十位由于算式中个位上数字之和向十位进了1,十位上的数字相加后又向百

位进1,所以第二个加数的十位上的空格,可以填8或9。

此题有两个解:

例3在右面减法算式的空格内,各填入一个合适的数字,使算式成立。

分析与解(1)审题这是道三位数减三位数差为三位数的减法题。在算式中,个位与

十位上分别给出了两个数字,而且个位要向十位借1,十位又要向百位借1。

(2)选择解题突破口根据前面的分析,选择被减数的个位作为解题的突破口,然

后按照从低位向高位的顺序依次填写。

(3)确定各空格中的数字

20

①填个位在算式中可以看到,减数的个位数字是7,差的个位数字是4,我们知道,

在减法中有下面的关系:

差+减数=被减数

而4+7=11,所以被减数的个位应填1,并且向被减数的十位上借了1,这样算

式就变成了下面的形式:

新课标高三年级数学备考一些做法 篇15

一、一轮复习抓常态

1.备学生

大家都知道,兴趣的产生和保持依赖于成功,因此课堂教学要力争让学数学的同学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还要创造,够得着,又不容易摘下的东西使学生得以深层次发展,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遗漏和学习难点,针对实际情况,抓住关键性问题,逐步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融类贯通,让学生的数学水平切实得以提高。我们学生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算不准,往往是找对了方向,算错了结果,为此多花费时间练运算,解不等式,解方程组,求集合交并补运算,每节课都要练运算,练化简,常抓运算能力培养,狠抓通性通法训练,所以根据学情确立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和方式十分重要。

2.备考纲

研究《教材》,《考试说明》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新旧试题对比,新增内容考察力度,常考的知识,方法,题型,还未考察的重点都是我们经常议论的话题,是复习总方向,也使一轮复习更有针对性。要重点关注新增内容,像程序框图,线性相关,独立性检验等,目前难度不大,也是学生能够拿分的题型;所以要注重重点题型,如统计,数列,三角,空间立体几何,三选一,这也是学生解答题中最可能的得分点,难点中的重点,如圆锥曲线,导数综合题,不等式证明,只做低中档复习,我们要尽可能为学生们找到适合他们的高考考点,并重点进行复习,反复锤炼。

3.注重课堂教学

课堂基本做到教师用一半多时间讲授,这就要求精讲,讲多数同学不会的,一轮复习注重讲通性通法,淡化解题技巧。讲典型例题,根据学生状态适时改变复习节奏和方式,课堂上经常根据学生的反馈及要求停下来,回顾前头已复习内容,尽管本节课事先安排好的内容未完成,但学生把不会的知识弄清了,教学真正目的就达到了。

4.知识巩固

由于第一轮复习时间很长,结合我校学生,学的慢,忘的快的特点,所以,我们在复习每个模块的同时,布置一些其他模块的习题给学生做练习,一般不多,每天添加一道大题,一周重复一次。比如,在复习立体几何时,规定周一添一个三角函数题,周二添一个解析几何题,周三函数,周四概率统计,周五数列,这样学生在每一周内都可以把重点模块的知识进行重现,不至于忘记。每周周六利用联排课都进行一次综合训练,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些考试题和练习题都是我们备课组在历年的高考题、模拟题中精心挑选的。在整个的第一轮中,我们都是这样操做,发现效果较好。

二、二轮复习抓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专题复习阶段:七个主干知识专题复习:①集合、函数与导数;②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解三角形;③数列;④立体几何;⑤解析几何;⑥概率统计、不等式、算法初步、复数;⑦几何证明选讲、极坐标与参数方程、不等式证明选讲。

专题复习时,针对高考“在知识交汇处命题”的特点,对重点的能得分的章节进行适当的小专题综合,建立知识的跨章节联系,同时也是对第一轮复习的巩固提高!限于学生的实际水平,专题的综合度较小、难度也不大,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阶段要重视《专题复习课》,是不是加大课容量,而是把一个专题用几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掌握住,消化掉,然后在跟上配套的练习。

第二阶段是进行解题方法专题训练:

(1)上好《试卷讲评课》。对于《试卷讲评课》不能只是先对对答案,对的就不讲了,对于学生实际情况,有的对了可能是蒙的,但也有的是用带入选择项弄出来的,如果这样的题不去讲,他们还是会在这些知识上存在漏洞,所以我们认为这样做对的题也应该去讲的,还有就是不能就题讲题适当的加入一些变式练习,一题多解,使同学们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弄明白这个知识点可以解决那些题型和可能会出那些试题,同时让学生多去练习以达到真真正正的掌握,并且会用。

(2)抓解题规范性。在整个二轮复习当中也重点强调解答题规范书写,失分有时不是知识遗漏而是答题不够规范,所以我们每次做完套题都会下发答案,让同学自己看看如何来书写格式,哪些该些,哪些可以省略.减少学生非智力因素上的失分。

三、三轮复习提升能力

1.综合题模拟训练

要根据最新的高考信息编拟好冲刺训练的模拟试卷,还把历年高考试题重组,利用各名校的最新模拟试题,隔天一次利用课上进行小测,每次训练的题目都按照高考的要求,训练的时间是45分钟,每次练完以后都要及时而详细的讲评。

2.回归课本,查缺补漏

尽管剩下的复习时间不是很多,但仍然要注意回归课本。只有吃透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概念、公式,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解题基本方法,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高考虽然不是单纯考察课本上的题,但是每一年高考题都有对课本上的题改造、变形和综合。

3.做好学生的心里疏导工作

上一篇:基层党组织三项教育整改方案下一篇:餐饮部门燃气作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