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调查报告

2024-10-20

情境教学法调查报告(精选8篇)

情境教学法调查报告 篇1

教学情境创设与情境教学模式研究

准备阶段工作总结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很好的完成了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的工作计划,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主要工作

1、组建课题,确定研究对象;2011年3月开始准备并认真做好了实验的开题工作。学习了切实可行的计划。

2、认真学习收集有关研究课堂情境教学的理论专著,做好实验调查研究工作。实验前,我们对全体学生的外语课堂进行分析并了解现状。摸清楚了他们的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寻找有关理论专著进行分析和学习,为进行英语教学情境创设与情景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3、广泛收集他人对英语课堂情境创设与情景教学模式研究的优秀成果。教师可通过网络或者其他方式学习相关理论,寻找英语课堂情境教学模式的优秀课程进行学习。并分析和掌握这种教学方式,为课题的实施做好必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4、教师按课题方案撰写实施计划。组织实验教师根据总课题方案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实验研究,使教师选准了实验的突破口,也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二.实验成果

1、多渠道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教师通过英语故事、趣味英语及英语专题讲座、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使用多媒体等多渠道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通过办英语手抄报、黑板报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通过了解文章故事情节,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提高英语课题的境界,也达到了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育人目的。

2、同学们形成了不同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口语和笔头(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得到了加强,并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语感。

3、通过课题研究,教师自身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更深刻的学习理解了《新课程标准》。领导点滴的肯定坚定了我们深化课题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信心和决心。

情境教学法调查报告 篇2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的对象是2010年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贵州省毕节地区的普通高中学校化学教师, 每县区选取两所高中, 共16所中学, 共发放调查问卷130份, 回收了121份, 回收率达到了93.08%。样本来自不同的学校类型, 如示范学校有金沙一中、威宁民族中学、黔西水西中学等, 普通中学有毕节四中、威宁三中、大方三中、纳雍三中等, 教龄在各个阶段不等。其中调查的男教师为86人, 女教师为35人。

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法并辅以访谈法对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情境状况进行调查, 采用自编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教师的基本情况, 创设教学情境的态度、目的、方法、效果和困惑等。运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态度

由表1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 高中化学教师都很注重教学情境创设, 并且常常能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情境。由此表明在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大力倡导下, 教师在教学中能主动改进和更新自己的教学情境观念, 并且能应用于实践中。但是也有部分教师还停留在试一试的基础上, 对教学情境抱可有可无的态度, 不重视教学情境的价值。

2.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

从表2可以看出, 很多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情境目的认识这块还很欠缺。他们很多还停留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机”、“增强学生情感知识, 提高教学质量”上;而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的思维变化”等高层次的教学功能上还存在许多缺陷, 从而使教师们很难从较深层次去挖掘科学的态度、方法和情感等多方面的教学情境要素的精髓。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不能充分从学生的认知矛盾、已有经验出发, 难以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从定向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发展;也难以真正对三维目标, 特别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理解与把握。

3.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从表3可以看出高中化学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多用来导入课程和在概念、理论、实验知识课上创设教学情境, 说明对情境全程性、发展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教学情境设计不同于以往的新课导入, 它不应该只在课堂的某一个阶段发生, 而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有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 设计情境就是在新课开始前利用有关的生活情景、谜语和问题等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新课。在资源整合方面, 高中化学教师都能或多或少利用与化学相关的情境素材进行教学, 还特别重视学校周边的教学资源并且考虑到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在创设途径上, 多数教师喜欢选择与生活、社会、实验等比较熟悉的结合点, 而在科学史和化学史等其他层面很少涉及。而我国教育家付鹰说过:“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中最宝贵的部分, 因为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 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2]。这表明教师知识面还局限在一定的领域没有拓展开, 情境素材来源较狭窄, 缺乏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整体掌握和新旧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 不能充分利用无边界的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 不能充分加工、整合和呈现教学情境素材。

4.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效果与困惑

由表4可以看出高中化学教师自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 教学情境创设总体来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实际教学中, 一些主客观条件总是多多少少地制约着教学情境的创设, 如教学任务重、课时不够、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等等。教学情境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说明了教师在情境课堂上只把教学情境作为引入新课或提起学生兴趣的内容, 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掌握教学情境的内涵, 整合教学情境与相关课程资源方面的能力还很欠缺。多数教师希望能够得到更多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情境设计的培训和支持。

三、反思与建议

1.用正确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情境

首先, 教师要避免为了创设教学情境而创设情境。新课程的理念、思想固然重要, 但很多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设计不符合实际、虚假的情境, 而忽略了教学内在的本质。这不仅不能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而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的误解和混淆。在课堂上教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但能促进与学生的互动交往, 引发学生产生探索欲望, 而且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从而有效地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情况, 而不是成为课堂的一种装饰。其次, 教师要摆脱高考压力的束缚。不要为学生获取高分, 学校提高升学率、教学质量等一系列问题困扰, 迈不出前进的步伐。教师要增强课程资源意识, 有效地搜集、积累知识, 能适当开发和利用教材, 能很好地利用学校周围和自然环境中的资源为教学情境服务;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网络信息为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提供资源。所以, 在教学中要避免赶潮流, 要充分利用化学学科拥有的优势条件, 用正确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情境。

2.教师们要努力改变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

首先, 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花更多心思去了解新课程的发展, 尽快达到教育改革的要求。过去的专业知识不但需要改变, 而且自身的专业知识也需要更新, 需要不断关注生活和实践, 多注重网络资源、科学史和化学史等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其次, 教师应站在更高层面上理解教学情境的上位功能, 加深对教学情境内涵的理解, 依据所需知识的内在需求, 对熟悉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的情境进行适当的改变和再创造, 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像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所说:“光懂得过去已经不够了, 甚至懂得现在也还不够, 他必须学会如何去预测未来变化的方向和速度。他的老师也必须具备这种能力。”[3]

3.创造多元化的教学情境

在新课程螺旋式上升的要求下, 教学情境中应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 应根据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内涵及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达到真正理解教学情境的意义。教师要注意从学生实际生活、学习过程和社会环境中适当的提取情境素材, 如用生活中的各种认知矛盾和通过提出假说与验证假说等各种情境要素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愿望, 构建积极的认知氛围与情感倾向。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 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讨论, 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 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4], 达到创设多元化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创新性和知识情感的目的。

4.教师要改进已有的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现代的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强调学生要达到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从新课标倡导的三维目标达成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把知识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情境而呈现出来, 要求教师要考虑到教材提供的不同种类的素材, 然后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和辩论等多种方式, 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寻找新知识生长点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情境课堂中, 形成师生互动课堂,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经验, 引导其源源不断地提出、思考和解决问题。

5.联系实际生产和生活, 创设真实的情境

现代化学课程观和教学观认为, 知识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获得, 而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难以靠单纯的讲授传输来形成, 它们只能在有效、具体和鲜活的教学情境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体验、内化过程而形成[5]。认知结构理论倡导学生的学习应在熟悉的情境中进行。而高中学生已经接触了许多与化学有关的实践问题, 教师创设情境时应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整合相应的资源, 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 创设真实的情境来分析解决有关的问题, 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冲突下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 创造出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拓思路的情境, 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生活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摘要:为了解高中化学教学情境实施的现状, 针对2010年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贵州省毕节地区的高中化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内容主要涉及创设教学情境的态度、目的、方法、效果和困惑等方面,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情境,调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陈伟, 周志华.中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创设情景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教学研究, 2004 (6) .

[3]毕华林, 元英丽著.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 2005.

[4]耿莉莉, 吴俊明.深化对情境的认识, 改进化学情境教学.课程.教材.教法, 2004 (3) .

情境教学法调查报告 篇3

高中化学  教学情境  调查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加深对教学情境的深刻理解,教学情境的功能和意义不仅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改善教与学[1]。2010年9月,贵州省开始全面推行高中化学新课程,随着新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为了解高中化学教师对教学情境是否真正地理解和很好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对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情境实施现状进行研究,探讨了教学情境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情况,并为其进一步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更深层次地发展和实施提出建议。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的对象是2010年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贵州省毕节地区的普通高中学校化学教师,每县区选取两所高中,共16所中学,共发放调查问卷130份,回收了121份,回收率达到了93.08%。样本来自不同的学校类型,如示范学校有金沙一中、威宁民族中学、黔西水西中学等,普通中学有毕节四中、威宁三中、大方三中、纳雍三中等,教龄在各个阶段不等。其中调查的男教师为86人,女教师为35人。

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法并辅以访谈法对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情境状况进行调查,采用自编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教师的基本情况,创设教学情境的态度、目的、方法、效果和困惑等。运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态度

表1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态度

由表1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都很注重教学情境创设,并且常常能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情境。由此表明在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大力倡导下,教师在教学中能主动改进和更新自己的教学情境观念,并且能应用于实践中。但是也有部分教师还停留在试一试的基础上,对教学情境抱可有可无的态度,不重视教学情境的价值。

2.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

表2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

从表2可以看出,很多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情境目的认识这块还很欠缺。他们很多还停留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机”、“增强学生情感知识,提高教学质量”上;而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的思维变化”等高层次的教学功能上还存在许多缺陷,从而使教师们很难从较深层次去挖掘科学的态度、方法和情感等多方面的教学情境要素的精髓。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不能充分从学生的认知矛盾、已有经验出发,难以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从定向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发展;也难以真正对三维目标,特别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理解与把握。

3.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表3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从表3可以看出高中化学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多用来导入课程和在概念、理论、实验知识课上创设教学情境,说明对情境全程性、发展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教学情境设计不同于以往的新课导入,它不应该只在课堂的某一个阶段发生,而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有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设计情境就是在新课开始前利用有关的生活情景、谜语和问题等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新课。在资源整合方面,高中化学教师都能或多或少利用与化学相关的情境素材进行教学,还特别重视学校周边的教学资源并且考虑到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在创设途径上,多数教师喜欢选择与生活、社会、实验等比较熟悉的结合点,而在科学史和化学史等其他层面很少涉及。而我国教育家付鹰说过:“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中最宝贵的部分,因为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2]。这表明教师知识面还局限在一定的领域没有拓展开,情境素材来源较狭窄,缺乏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整体掌握和新旧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不能充分利用无边界的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不能充分加工、整合和呈现教学情境素材。

4.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效果与困惑

表4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效果与困惑

由表4可以看出高中化学教师自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情境创设总体来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实际教学中,一些主客观条件总是多多少少地制约着教学情境的创设,如教学任务重、课时不够、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等等。教学情境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说明了教师在情境课堂上只把教学情境作为引入新课或提起学生兴趣的内容,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掌握教学情境的内涵,整合教学情境与相关课程资源方面的能力还很欠缺。多数教师希望能够得到更多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情境设计的培训和支持。

三、反思与建议

1.用正确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情境

首先,教师要避免为了创设教学情境而创设情境。新课程的理念、思想固然重要,但很多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设计不符合实际、虚假的情境,而忽略了教学内在的本质。这不仅不能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的误解和混淆。在课堂上教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但能促进与学生的互动交往,引发学生产生探索欲望,而且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从而有效地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情况,而不是成为课堂的一种装饰。其次,教师要摆脱高考压力的束缚。不要为学生获取高分,学校提高升学率、教学质量等一系列问题困扰,迈不出前进的步伐。教师要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有效地搜集、积累知识,能适当开发和利用教材,能很好地利用学校周围和自然环境中的资源为教学情境服务;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网络信息为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提供资源。所以,在教学中要避免赶潮流,要充分利用化学学科拥有的优势条件,用正确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情境。

2.教师们要努力改变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

首先,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花更多心思去了解新课程的发展,尽快达到教育改革的要求。过去的专业知识不但需要改变,而且自身的专业知识也需要更新,需要不断关注生活和实践,多注重网络资源、科学史和化学史等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其次,教师应站在更高层面上理解教学情境的上位功能,加深对教学情境内涵的理解,依据所需知识的内在需求,对熟悉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的情境进行适当的改变和再创造,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像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所说:“光懂得过去已经不够了,甚至懂得现在也还不够,他必须学会如何去预测未来变化的方向和速度。他的老师也必须具备这种能力。”[3]

3.创造多元化的教学情境

在新课程螺旋式上升的要求下,教学情境中应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根据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内涵及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达到真正理解教学情境的意义。教师要注意从学生实际生活、学习过程和社会环境中适当的提取情境素材,如用生活中的各种认知矛盾和通过提出假说与验证假说等各种情境要素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愿望,构建积极的认知氛围与情感倾向。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4],达到创设多元化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创新性和知识情感的目的。

4.教师要改进已有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现代的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学生要达到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从新课标倡导的三维目标达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把知识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情境而呈现出来,要求教师要考虑到教材提供的不同种类的素材,然后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和辩论等多种方式,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寻找新知识生长点创设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情境课堂中,形成师生互动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经验,引导其源源不断地提出、思考和解决问题。

5.联系实际生产和生活,创设真实的情境

现代化学课程观和教学观认为,知识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获得,而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难以靠单纯的讲授传输来形成,它们只能在有效、具体和鲜活的教学情境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体验、内化过程而形成[5]。认知结构理论倡导学生的学习应在熟悉的情境中进行。而高中学生已经接触了许多与化学有关的实践问题,教师创设情境时应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整合相应的资源,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创设真实的情境来分析解决有关的问题,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冲突下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创造出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拓思路的情境,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生活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陈伟,周志华.中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创设情景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教学研究,2004(6).

[3] 毕华林,元英丽著.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2005.

[4] 耿莉莉,吴俊明.深化对情境的认识,改进化学情境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04(3).

[5] 陆真,林菲菲,张怡天,郁云.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情境教学现状的反馈与思考.化学教育,2008(12).

[作者:曾兵芳(1977-),男,江西吉安人,贵州毕节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赵艳琴(1987-),女,贵州威宁人,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龙场镇第二中学化学二级教师。]

情境教学法调查报告 篇4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黄口镇第二小学 王善平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 大家好!下面由我代表课题组宣读课题开题报告,请审议。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研究现状

新课标强调: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而信息技术以其资源的丰富性、交互性等优势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有效提高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重难点为妙趣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行为转变的重要话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知识,突破教学的难点,能使教学收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网络进入课堂,能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创设虚拟的真实情境,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在学校日常的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但是从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如: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出的情境不能很好的达到本教学环节的目标,不能突破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有时反而过多的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影响了对重点内容的思考、掌握;难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缺乏思考性,不能很好激发学生的思维;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出的情境欠层次、欠连贯,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没有起到帮助作用。

二、研究目标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实现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分析、归纳、总结大量的案例,明确不同的教学情境根据其目的的不同,其有效标准也是不同的。找寻影响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因素,探究达成有效教学的策略,促使教师能更理性地思考课堂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起到的积极推进作用,激发每个学生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三、研究内容

(1)研究怎样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才是有效的教学情境,研究不同的教学内容怎样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不同的有效教学情境,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总结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

(2)研究教师依据学科教学的目标、内容、学习重点、难点,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学习情境,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时机,适度地运用学习情境,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为课堂教学提供服务。

(3)研究怎样利用信息技术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创设虚拟的真实情境,合理有效恰到好处地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有利于学生敏捷性思维的发展。(4)研究探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学习情境的能力研究。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学习情境的水平首先取决于教师素质,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根据科学的理念,提高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够设计制作相关的教案和课件,确保课题研究的成功。

四、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 文献法 归纳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杂志和报刊等媒体,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2)调查研究法:搜集学校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的学习情境案例,进行分析、解剖、反思、总结,从而明确学校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的学习情境的现状、水平,为创设更有效的学习情境提供依据。

(3)行动研究法:针对“创设有效情境”的研究,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进行行动实施。尊重学生的认识起点,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情情境的设计还要能被全体学生接受,运用信息技术符合学生全体学生的有效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效果。(4)经验总结法:信息技术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最有效工具,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尽可能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情境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并对各种不同的情境达成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创设情境的不同策略。

(5)案例研究法:教师提出一个共性的问题,在自己的教学或自己的教研组中寻找不同的案例,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进行反思与讨论,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

五、研究过程

(1)收集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精彩的片段。(2)探索并形成“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策略”的课堂优化组合模式。

(3)依据实验研究的经验或困惑,撰写课堂教学实录、做好案例分析、完成研究论文等。

(4)撰写“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报告。

六、工作分工

郝淑敏、沈红艳负责语文教研组; 刘兵、李海侠负责数学教研组;

杜广锋、王善平负责艺体教研组及其他学科。

七、预期成果

(一)课题的预期成果

1.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对情境创设意义的深层认识,掌握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基本方法、策略,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2.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

(二)课题的最终成果

1.《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2.调查问卷。3.优秀教学设计 4.优秀教学反思 5.优秀教学论文 6.优秀课例集锦。7.课题研究过程图片集锦 8.结题工作报告

八、时间安排

(1)2015.3-2015.9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学习心得体会、调研分析报告各一份。

(2)2015.10-2016.2撰写教学案例、经验文章(或论文)若干篇。(3)2016.3-2016.7搜集整理优秀案例,以文字、课件、微课的形

式展示成果。

(4)2016.8-2016.9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一篇。(5)2016.10结题。

情境教学法调查报告 篇5

课题研究工作总报告

《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旨在通过实践研究,探索一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轻负高效”的语文教学之路。本课题自2010年开题,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课题研究的着眼点,按照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边研究、边实践,在教学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深化教学。现将课题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离不开课程的改革,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怎样的课程设置就培养出怎样的人。而从大量的现实和有关的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究其问题的根本,在于语文教学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新课程倡导我们进行语文生活化的教学。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我们希望通过多渠道的研究,能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通过老师在课堂上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使学生掌握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方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一)研究的主要目标

1、教师方面

让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要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阅读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增加生活积累,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

2、学生方面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语文学习中能将已有生活经验化为文字、感受、理解来吸收知识,获取知识。最终走出狭窄的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在深入生活、吸收生活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生活,并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二)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各地有关语文生活情境教学、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

2、调查、检测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各年级学生采用问卷、测试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相应的做法。

3、行动研究法:

研究这项课题研究的效果。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途径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

2、营造课堂学习氛围,点燃生命的火花

3、整合教学内容,探索情境教学模式。

4、构建生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走入语文。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期

2、《陶行知论文集》

3、《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纲要》的课改具体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杜威在他的《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用实例提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

5、李吉林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结合自身的教学研究指出:情境的优化,给课堂带来生气,带来欢乐,改变“注入式”教学那种闭门读书,单一的“听分析”,运用复现式的记忆学习语言所造成的儿童负担重、效率低的被动学习的状况。它针对儿童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美”为境界、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儿童合理地使用大脑,且又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证,儿童在学习生活中,终于获得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审美的兴趣、认识的兴趣,乃至向往丰富精神世界的兴趣,也在其间培养起来。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与保证

1、课题研究人员情况

课题研究人员是一名市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十五年,曾经进行过《关于克服小学生学习畏难情绪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发表过多篇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基本功扎实,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强,肯钻研,深受学校领导、同事及家长的一致认可与好评,能够担当此课题的研究工作。

2、研究的过程:

(1)申报阶段(2010年3月-2010年5月)根据学生及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选择课题,申报课题。

(2)准备阶段(2010年6月-2010年8月)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方案;进行文献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3)实施阶段(2010年9月-2011年4月)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认真研究。撰写教学活动方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研究方案,阅读有关情境教学的书籍与文章,撰写教学反思、心得或论文。

(4)总结阶段(2011年5月-2011年7月)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反思实验结果,进行实践和理论方面的总结,完成结题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3、课题研究的措施

(1)开展相关研究内容的文献查阅

为了使课题研究更加科学,在前期研究阶段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国内外小学语文

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与对策进行探索与研究,为接下去的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2)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调查

为加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首先需要对目前我县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进行一次调查。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及课堂听课观察等形式,就目前老师们的认识、实施频度、有效度、存在问题等多个方面展开针对性的调查摸底,为全面实施打下基础。(3)课题组成员通过平时的观察与教学,探讨不同的教学情境对教学的效果

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研究,其实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实践进行具体教学情境的研究与探讨,在不断的反思中促进教学,使不同的教学情境对教学起到真正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从以下几个原则上加以把握,使情境的创设做到科学、适度。

①要有一定难度,但应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②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专为少数人设置。

③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楚,不要因含糊不清,而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

④要注重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⑤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4)教师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反馈创设教学情境对教学的有效性程度 教师将探讨的不同教学情境运用于课堂教学,并对实践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与改进,再通过对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而反馈创设教学情境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性程度。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在实践中整理运用了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通过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如教《做环保小卫士》这课时,教师用语言描绘出这样的情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可随着人们对资源的任意索取,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地球已经越来越不堪重荷,人类也面临越来越多的生态危机,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有什么看法和想法呢?同时,我们作为社会的小公民,应该怎样尽自己的一份力呢?”学生一下子就被带入了情境中,自然能产生积极的交流欲望。

(2)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根据口语交际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生活实际的环境,不但有利于学生捕捉说话的内容,还有利于他们临场发挥,使他们表达更准确、更逼真、更生动。如教《快乐的节日》这篇习作,上课伊始,老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用歌曲《快乐的节日》引入,边播放歌曲边出示“儿童节的时候,小朋友们欢呼雀跃,快乐过“六一”的场景。欢快的乐曲,美好场景,霎时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发他们强烈的倾诉愿望。

(3)通过角色表演创设情境:小学生的表现欲望一般都比较强,精彩的表演能把创设的情境回归生活体验之中,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热情。如《我们爱妈妈》一课,教师可创设 “家”的情境,老师扮成可敬的妈妈,与学生进行对话表演,然后每两人为一组直接利用这个情境全面进行交流活动,为下一步的写作打下基础。

(4)通过让小学生亲历情境来创设情境:实践中得真知,让学士亲自参与到情境中,学生更能体会到生活的真实美好。如教《找秋天》这篇习作时,我就带领孩子们来到南山公园,从公园的一草一木,引导他们发现寻找秋天的美景。这样的亲历情境,让学生们写起作文来再现观察到的情景,就不会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4)通过模拟社会活动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置身模拟现实的场景中观察、说明。如《讲报、评报》这堂课。教学中,教师可把全班学生分成讲报组和评报组,并创设这样的情境:人才交流市场,几家报社都急着招聘编辑,谁的报办得好,谁就有机会聘用。在这样的情境中,全班学生没一个“观众”,全员参与到招聘与被招聘之中,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相互聆听、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修正等和谐健康的过程。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及注意事项(1)情境创设应具有针对性。

每一节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情境创设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来创设,有所选择和取舍。情境创设的最终目标就是为教学目标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我们倡导标新立异,但不能华而不实;我们倡导创新教材,但不能脱离教材;我们倡导形式多样,但不能哗众取宠;我们倡导丰富多彩,但不能宣兵夺主。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只是教学的一种形式并服务于教学,切忌为情境创设而创设,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

(2)情境的创设应具备趣味性。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教师采用哪种方法创设情境,都要注意体现情境的趣味性。通过有趣的情境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由此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师情境的创设应选取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符合认知水平的事例、场景。

(3)情境的创设应具备连贯性。

每节课的情境创设可以有多个存在,但它们应该是连贯的,为同一个教学目标服务的,其中有一个总的情境线索贯穿始终。即要形成一个以大情境为线索,串起各环节情境的完整课堂教学情境。

(4)情境的创设应具备灵活性。

情境创设是丰富多样的,情境创设应具备灵活性。如果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形成固定、单

一、程序化的模式,久而久之,学生心生厌倦,很难赢得他们的欢迎和喜爱,情境创设必将失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创设情境可根据不同的学生对象、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同的教学过程选择和组织不同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学习的情境是鲜活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不断高涨。

情境的创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先进经验,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案,不断创造和更新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学习,培养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低年级数学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题研究的思考

在一年多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课堂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学习的窗口。教学通过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主动、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学习的价值。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会继续加强教学情境的创设,并将成果推而广之。

情境创设是一把双刃剑,运用恰当,会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提高课堂效率;运用不当,则会淡化教学活动,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我们的课题研究还不是十分完善,只能是教学中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课题的研究反思偏重于感性经验,研究的内容、结构可能有许多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研究成果的理论高度有限。虽然课题我已申请了结题,但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教师,我将继续研究、继续探究这方面的问题,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自己,根据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结合教材创设出合情合理、能够驾御自如的有效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上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

情境教学法调查报告 篇6

(1)、创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策略的研究报告

(2)、探索和形成“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策略”的课堂优化组合模式。

(3)、依据实验研究的经验或困惑,撰写课堂教学实录、做好案例分析、完成研究论文等。

三、课题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重点难点)

1、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并对各种不同的情境达成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创设情境的不同策略。

2、尊重学生的认识起点,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3、记录教师在情境创设中的语言、形态,分析这些因素对情境创设效果的影响。

4、研究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间的分配问题,总结创设情境在一堂课中所花费的时间,总结挖掘时间效益,追求教学实效的途径和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进程和预期成果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检测就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对策与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或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内容。

2、观察法。在语文 课堂里意识地观察不同层次学生的各种表现,并做相应记录。

3、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杂志和报刊等媒体,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情境教学法调查报告 篇7

暂且抛开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等问题,仔细考察日渐增多的调查报告,不难发现一些问卷中设计的调查问题和选项的随意、直白和表面化,难免让人首先质疑问卷本身是否能够调查出调查对象的真实观点和实际情况。问卷设计者总是潜在地假定受调查者总会真实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但往往事与愿违。尤其是调查问题若涉及到与调查对象自身密切相关的一些话题时,由于成人思维的天然的警戒性和隐蔽性,他们常常会揣测问卷设计者的意图,去选“正确的答案”而非设计者期望的“真实和客观的选项”。为此,在针对特定调查对象群体和特定调查专题时,我们尝试设计一种基于虚拟情境的专题调查问卷,即使用受调查教师所熟悉的课堂教学片段作为情境,让教师基于对他人教学片断的理解而做出判断和选择———这其实是采用了一种“观念投射”的方法,即表面上是对他人教学片断的评论和观点、实际上却折射出调查对象本人的真实想法。下文将用一项专题调查的问卷设计来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虚拟情境问题于调查问卷。

1. 问卷调查的背景与理念

2007年我们曾对上海市青浦区8年级4349名学生进行了数学教学目标主成分达成度的全样本测量,结果表明,在四层次水平(操作记忆、概念性理解、领会运用、分析综合)从低到高的达成情况与1990年相比提高程度呈现“喇叭口状”,即操作记忆水平提高幅度最大、而越往后高层次水平目标提高幅度越小[1][2]。通过初步分析,我们认为“分析综合”水平教学目标之所以达成度不高,可能与日常教学中对于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情况密切相关,为此我们与青浦区的教研员开展了几次小型座谈会、并进行了实地考察式的经验性分析,打算对全区的初中和小学数学教研组长进行“过程与方法”的问卷调查。

该调查定位为“专题调查”,不是针对教学现状的面面俱到的问题汇总,关注的是教学现状中教师对于“过程与方法”的认识和困惑、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操作与困难、以及教师所在的支持性环境中是否关注“过程与方法”(包括教研组活动、校领导和专家指导等) , 目的是通过问卷调查梳理出青浦区数学教师在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后期的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2. 问卷的结构与虚拟情境问题的特点

该调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调查的关于“过程与方法”的一般性普遍问题,围绕两个主题设计了六个问题。主题一与落实“过程与方法”的困难有关,即目的是了解数学教师在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时是否感到有困难、客观的困难是什么、主观上的忧虑是什么;主题二与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支持性环境有关,目的是了解学校层面教研活动、分管教学领导和区市教研活动中专家指导是否关注“过程与方法”。第二部分是初中教材内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授课片段的情境问题(可参见附录)。第三部分是小学数学拓展课《怎样围面积最大》授课片段的情境问题。下文将重点介绍问卷设计中如何运用虚拟情境问题,投射调查对象(即通过数学教研组长)对虚拟的他人具体教学片段(隐涵涉及“过程与方法”的问题)的评论,来反映出其对于“过程与方法”的真实看法和做法。该问卷调查中的采用的虚拟课堂教学情境问题有三个特点。

第一,采用的情境问题不是孤立的, 而是呈现为完整的一堂课。如第二部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问题设计中,首先以公开课的教学实录为原型依据,简明地把一堂课分解为三个主要教学环节(课题引入、定理证明、应用练习);然后把每个环节的突出要点描述出来;如果把三个环节的描述片段联结,片段间的联系构成一堂课的概貌。

第二,设计了教师A、教师B的两个教学片段对比呈现,造成教师认知冲突。如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三个主要环节中,每个环节均对比呈现了两位老师不同的处理方式,他们往往各有优劣、没有绝对好坏之分,被调查者在做出选择、给予理由时自然会流露出其对于“过程与方法”的观念和做法。

第三,每个环节中调查的主题明确、集中,具有层次性,它们往往是体现“过程与方法”的一个具体方面。如《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中“课题引入”环节调查的是教师对于“情境引入”的观点、“定理证明”环节调查的是对于“学生生成”的处理方式、“应用练习”环节调查对于“变式题组”的认识,而且每个环节中调查的主题被分解成具有层次的几个问题。如在引入环节,针对调查的“情境引入”,几个问题以“做出选择(其实是价值判断)———阐述理由———总体认识———表达困难”的序列提出:日常教学中你会倾向于选择哪位教师的引入、选择的理由是什么、你对情境引入的一般看法是什么、日常教学中使用情境问题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3. 问卷中如何使用虚拟情境问题

在调查问卷中使用虚拟情境问题,其目的是激发被调查者的深入思考、并调查出其真实想法,所以虚拟情境问题本质上起到了一个“思维载体”的作用,使调查对象借助情境来表达真实想法和观点。选择虚拟情境问题时需要注意三点。

第一,虚拟情境问题并非完全“虚拟”,来源于真实的教育实践。实际上,这些情境问题来源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因为只有来自实践的真实发生过的教学事件,被调查对象才会有真实感、有兴趣,而且更容易与其日常教学经验联系起来、更容易理解问题题干所表达的原意而不会在曲解问题或表面理解的状态下随便勾画答案。

第二,虚拟情境问题的描述力求简明确切,避免研究者个人倾向。使用情境问题不可避免地比一般调查问卷占用更多的页面空间,所以对于情境问题的描述追求简单明了,而且要让调查对象能够确切地知道所描述的情境中的教师行为。尤其是在问卷中若使用两个或多个对比情境时,要采用中性的描述性语言客观呈现,避免显露研究者个人的倾向。

第三,虚拟情境中的调查问题宜主题集中,避免面面俱到。当课堂教学片断作为情境问题呈现出来的时候,需要根据要调查的专题有侧重地描述,即使如此,实际上一个课堂教学片断中能够探讨的教育教学问题仍然很多。所以设计者需要事先明确想要调查的问题之间的结构和层次,使调查的问题层层推进,漏斗式地聚焦调查专题。

运用虚拟情境问题一般出现在口述式的访谈法中,研究者借此收集被访谈者的观点信息并加以分析,但是它被运用于书面的问卷调查中并不广泛和常见。由于所使用的虚拟情境往往只能被特定人群理解,而且针对情境的问题一般来说也比较专业,对调查对象的配合度(如耐心、注意力、时间等)有较高要求,所以这类调查问卷也有其局限性,一般只适合调查样本范围相对集中、调查专题相对单一和明确的调查任务。无论怎样,运用虚拟情境问题设计专题调查问卷,是一种值得尝试的问卷技术。

附录:《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虚拟情境及问题设计

下面将描述来自我区两位老师的《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公开课的主要教学环节 (7年级下) , 请你按照你的想法选出最合适的一项。

1.课题引入环节

教师A:同学们, 我们已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今天我们将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即这里有一个三角形, 它的两个底角相等, 你如何证明它是等腰三角形?

(短暂静止后)

教师A:谁能说说已知与求证是什么?用字母写出条件和结论。

教师B:同学们, 这里有一个等腰三角形, 不小心被滴上的墨迹浸渍了 (如图) , 你怎样“复原”这个等腰三角形呢?

(学生提出各种“复原”办法后) 教师B:你怎么知道“复原”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请比较教师A和教师B的课题引入环节, 对以下4个问题做出回答。可以根据提供的答案选择, 也可以补充回答。 (1) 在日常教学中, 你会倾向于选择哪位教师的引入方式?

【】

(1) A老师 (2) B老师

(2) 根据上面一题的选择, 在下面两道题中选做一道。

●如果在日常教学中倾向于选择A老师的课题引入方式, 你的理由是【】

(1) 开门见山, 明确本节课学习主题

(2) 能承上启下, 关注知识的联系

(3) 不花费时间, 能为后面教学节省时间

(4) 实施和操作起来, 方便易行

(5) 其他: (请填写)

●如果在日常教学中倾向于选择B老师的课题引入方式, 你的理由是【】

(1) 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兴趣

(2) 能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3) 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且与本课学习内容有实质联系

(4) 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5) 其他: (请填写)

(3) 对于课题引入阶段使用情境问题, 你的看法【】

(1) 不需要, 不如把时间放在结论获得与练习巩固环节上

(2) 有时需要, 偶尔使用 (如在公开课上)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3) 很有必要, 好的情境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来龙去脉

(4) 无所谓的, 用不用实际教学效果都差不多

(5) 其他: (请填写)

(4) 你觉得在日常教学中运用“情境问题”的主要困难【】

(1) 难以找到合适的情境问题、课前准备花时太多

(2) 学生对情境本身理解有困难、教学中需花费很多时间

(3) 学生生成太多、难以掌握课堂节奏

(4) 对情境问题的适切性没有把握

(5) 其他: (请填写)

2.定理证明环节

在教师A和教师B的课堂里均出现了学生提出的三种方法, 即做顶角的角平分线、做底边的高、做底边的中线。

教师A的处理方法:侧重在让学生严格口述证明过程, 教师板书;对于做底边中线不能证明的反例, 也让学生陈述理由。

教师B的处理方法:侧重在让学生口述思路, 没有板书证明过程。但此过程中, 有学生提出了另外两种证明方法: (1) 假设AB与AC是不相等的, 比如AC>AB, 那么根据“大边对大角”, 就有∠C>∠B, 而这又和已知条件矛盾, 于是从反面说明AB=AC一定成立。 (2) 因为△ABC和△ACB可以看成两个三角形, 其中∠A=∠A、∠B=∠C、BC=CB, 所以可通过证明△ABC≌△ACB来推导出AB=AC。

请比较教师A和教师B的定理证明环节, 对以下3个问题做出回答。可以根据提供的答案选择, 也可以补充回答。

(1) 在日常教学中, 你会倾向于选择哪位教师的定理证明处理方式?【】

(1) A老师 (2) B老师

(2) 根据上面一题的选择, 在下面两道题中选做一道。

●如果在日常教学中倾向于选择A老师的定理证明处理方式, 你的理由是【】

(1) 有利于把握教学时间和教学节奏

(2) 证明过程讲解、分析到位, 学生容易接受

(3) 可以强化数学证明的书写格式, 考试不易丢分

(4) 紧扣教学目的, 避免旁枝末节

(5) 其他: (请填写)

●如果在日常教学中倾向于选择B老师的定理证明处理方式, 你的理由是【】

(1) 学生产生多种证明方法, 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

(2) 学生产生多种证明方法、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各种想法

(3) 学生产生多种证明方法、学生间可以相互启发和交流

(4) 学生产生多种证明方法, 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证明和推理

(5) 其他: (请填写)

(3) 如果你的课堂里出现教师B课堂里的另外两种证法, 你会

【】

(1) 对学生的回答“冷处理”, 抓紧时间进行后续教学

(2) 肯定学生回答的积极性, 但暂不做分析、留待以后处理

(3) 肯定学生回答的积极性, 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这两种证明方法

(4) 肯定学生回答的积极性, 让学生回家思考这两种证明方法是否正确

(5) 其他: (请填写)

3.定理运用环节

在教师A和教师B的课堂里均安排了一组习题, 请比较他们的差异, 回答下面的4个问题。可以根据提供的答案选择, 也可以补充回答。

教师A的习题:

1.在△ABC中, ∠BDC=72°, ∠ABD=36°, ∠C=72°, 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为什么?

2.如图, AD平分∠EAC, AD∥BC, 图中是否有等腰三角形?为什么?

3.在△ABC中, ∠ABC=∠ACB, BO平分∠ABC, CO平分∠ACB, 过O作直线EF∥BC, 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为什么?

教师B的习题:

1.在△ABC中, ∠ABC=∠ACB, BO平分∠B, CO平分∠C。能得出什么结论?

2.过O作直线EF∥BC。 (1) 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为什么? (2) 线段EF与线段BE、FC之间有何关系?

3.若∠ABC与∠ACB不相等。 (1) 图中有没有等腰三角形?为什么? (2) 线段EF与线段BE、FC之间还有没有关系?

(1) 在日常教学中, 你会倾向于选择哪位教师的习题安排?

【】

(1) A老师 (2) B老师

(2) 根据上面一题的选择, 在下面两道题中选做一道。

●如果在日常教学中倾向于选择A老师的习题安排, 你的理由是【】

(1) 三道题目来自课本, 立足于教材

(2) 三道题目从易到难、层次明显

(3) 三道题目均围绕“等腰三角形判定”组织

(4) 三道题目适用于新授课中的学生学习

(5) 其他: (请填写)

●如果在日常教学中倾向于选择B老师的习题安排, 你的理由是【】

(1) 三道题目从易到难、层次明显

(2) 不断改变题目条件,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不断改变题目条件, 让学生体验变化中的不变

(4) 通过变式训练, 形成学生解决较难问题的思路

(5) 其他: (请填写)

(3) 对于日常教学中使用变式训练, 你的看法【】

(1) 可以使用变式题目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在新授课中偶尔尝试一下, 复习课比较适用

(3) 题目本来就有难易之分、没有必要刻意使用

(4) 应该尽量使用, 复杂题目可以通过变式“有层次”地解决

(5) 其他: (请填写)

(4) 你觉得日常教学中设计变式训练, 主要困难在【】

(1) 课前准备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2) 形变与“本质”不变难以把握

(3) 找不到比较合适的变式题目

(4) 对变式题目的适切性难以把握

(5) 其他: (请填写)

参考文献

[1]上海市青浦实验研究所, 上海市教科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关于数学教学目标因素分析的数据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7A8A) 合刊.

情境教学——美术情境教学的启示 篇8

关键词:情境教学 教学评价

一堂成功的课,良好的情境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要想上好一节美术课,教师除按照大纲要求,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以外,还要开动脑筋精心设计情境,力求在每节课的一开始就将学生紧紧地抓住,用独特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下面,笔者就谈谈对情境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情境体现教学者的教学原则和思想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时代的特征,教学原则正是当前时代教学思想的反映。在进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为了创设而创设,从而使它流于形式。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体现出这样一种教学思想:教学不能单纯以灌输知识为重,而是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运用综合知识进行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这种理念是当前最新的教学理念,也是符合当前社会和学生发展的一种创新。它更有利于对学生开展情境教学,是现代教学对课堂情境创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现代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因而,对当前的美术教学更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值得广大教师学习和借鉴。

二、教学情境体现出教学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能体现出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得当的。在课堂的创设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现实生活中某个典型例子,通过这一典型实例,引导学生从美术课堂学习的角度,运用相关知识自主发现、自主探究问题。这无疑是为体现教学者的教学思想、原则、教学方法和手段找到了科学依据。同时,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又间接地促进了教学情境的改进和完善。情境教学方法,有利于启发学生探究的心理,可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求知欲,使情、景、人物在活动之中融为一体,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学习活动。

三、教学情境的转变体现出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法又促进了教学情境的变化

教师在使用这一情境时,要鼓励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提出各种知识上的假想。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无论是答对了还是答错了,教师都要鼓励学生继续下去。学生发言中,教师要认真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在听取了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讲解学生最初的假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根据教学要求,灵活地把全班分为多个小组进行学习,这样学习形式上更具有灵活性和注重个性的发展。如学生在课外收集、调查所需资料;自己把作品用相机拍成照片;课堂中进行自由讨论、发言、辩论、作记录;并选派小组代表上台发言等。我们教学中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往往冷落了持有与教学目标不同意见的学生,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降低了学习效率,这种做法在情境教学中是有害的。这就为我们美术教学中的其他活动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对教学情境的转变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教学情境体现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依赖于教学理念和教师教学方法。布卢姆认为只要有最佳的教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多数学习者才能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而良好的教学情境则充分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学效果归根到底是要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上得到充分体现,同时更离不开一个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所以,在现代教学环境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想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实现重大的突破,教师就要创设出新型的教学情境。首先,是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转变。创设情境的重要原则是激情引趣,即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引起学生对知识、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从而转变到积极探究的学习新观念中来。其次,要体现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把学习过程之中发现、探究的课堂情境在认识活动中突显出来。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可以增进学生对现代学习方法掌握水平的提高。

五、现代教学情境的创设影响着教学评价的转变,教学评价又决定着教学情境发展的方向

情境性评价不是呆板地执行预定的评价方案,而应该是在评价过程中不断地根据学生课堂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评价意见,不仅重视事先预定的评价项目,而且还应非常重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评价项目。要强调评价的主体性,这主要指评价不是评价者单方面地对被评价者进行鉴定,而是要求二者进行广泛的对话与交流,强调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理解被评价者的意见和想法。过去对学生学习的教学评价完全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美术成绩的认定,因而,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而现代的教学情境则要求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评价,才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才能使教学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在关注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

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如电影、电视、影像、参观、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开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自己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及社会生活中的资源都可作为教学资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丰富学生体验,激起学生联想,从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运用好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还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达到教师乐于奉献,学生热爱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除了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更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美好的情境!

参考文献:

[1]美术欣赏.人民美术出版社.

[2]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戏曲走进校园观后感下一篇:急诊科护士考核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