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2024-11-12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开题报告)(通用8篇)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1

坪山实验学校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1.美国、法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学校德育内容方面,从整体上看是围绕公民教育进行的。以约翰•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被尊为美国的“官方哲学”,因而学科教学中的德育也是“个人主义”为第一的;英国和德国一样,学校德育或者说是宗教德育相当稳固,但没有专门的道德课,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只是在其他学科或活动中有些德育渗透;日本学校的德育渗透及培养方式和方法异常丰富,大量地引进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并融会于各学科中,形成崭新的个性教育。

2.我国《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北京、等已经走在时代的前沿,上海市正在大力推进《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纲要》,要求中小学要将《两纲》内容与“二期课改”紧密结合,使之作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施、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使广大教师在深刻了解教育本质的基础上,明确知识与品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关系,在观念层面形成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内化德育渗透的意义,提高渗透意识。

3.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出了教师的职责——传道是置于首位的,必须突出德育的地位。发展和探索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理念和手段,能促进教师的德育水平和学生的终生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科学地处理学科教学和德育的关系是关键,武装教师更多的德育知识和方式。但是,为顺应科技的发展,学生要掌握很多科学文化知识,势必占据学生更多时间,而解决这个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势在必行。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正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和认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长期以来教育评价方面的偏颇,学校和教师屈从于升学压力,教师在观念方面和理论与实践、评价等方面都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得到真正具体的落实。

(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探索用于指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活动和行为的理论,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和可操作的方法,深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拓宽教师的德育观。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健全法制意识,在明辨是非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开放式的德育渗透教学模式,丰富课内外德育形式和内涵,使课内外教学充满德育氛围,并构建充满“人格魅力的课堂”。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种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发展的德育渗透的教学方式,积累成功经验和案例,使之更广泛地普及提供借鉴。

二、课题界定及理论支撑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是学科、德育和德育渗透,因此,首先我们对这三个概念给予界定。

1.什么是学科

由商务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学科的解释有三层含义。一是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如自然学科中的物理学、化学。二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如语文、数学。三是军事训练或体育训练中的各种知识性的科目。显然第二种解释适用于我们的研究,我们所指的学科就是学校教学中的所有科目。

2.什么是德育

《中小学德育规程》规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德育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涵义。它的内容是由一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一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服务。

我们之所以总称之为“德育”,原因有四:①与智育、体育、美育配套;②与《小学德育纲要》中使用的概念相一致,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③能够包容各学科不同提法并为各学科所接受;④避免学校教育成人化。至于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对德育范畴的不同提法,反映的是本学科的侧重点,与“德育”概念并不相悖。3.什么是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我们认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在课堂教学和课内外教学实践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

具体地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科教学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主要立足于平日的课堂教学和课内外教学实践,采用适当的策略与方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达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我们通过分析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历史和现状,用发展的眼光和新课程的理念,深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使德育回归到应有的核心和统摄地位。

(二)理论支撑、我国《中小学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在《意见》中还指出: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等学科要根据各自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要结合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需求,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理想与创业精神教育。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都要充分体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特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出相关学科有机渗透德育内容的指导意见。

200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纲要》中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功能的转变。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两办颁发的《纲要》和《意见》,为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我们必须思考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德育,因此说当前开展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确立的课程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为德育目标。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与《德育大纲》中提出的德育目标是一致的。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创新构想

(一)研究目标

1、学习国内外德育的先进理论,界定所研究课题的内涵结构,明确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模式与传统的学科教育教学模式的区别,实现教师观念的转变,使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成为唤醒学生良知的有效手段,并充实教师的德育情怀。

2、以人本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法制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意识为着手点,丰富学生的道德视野,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实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终目的,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打下基础。

3、对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类和改良,探索总结出一整套切合实际的德育渗透理论与实践的实施细则和系列课例,并具有一定延续性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二)研究内容与重点: 内容:

1.做好现状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为进一步研究理论和实践的提供依据。2.制订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实施细则。

3.立足于新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立足于平日的课堂教学,各科形成一系列课例集。

4.开展德育互动实践活动。5.编好德育论文集和校本教材。重点: 1.编制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实施细则。

2.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必修内容,立足于平日的课堂教学,形成各学科的德育渗透课例系例,并形成文集。

3.侧重于一些学科,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并形成文集。4.整理好成果,并形成校本教材。

(三)创新构想

1.德育研究的任务之一是为现实德育及有关部门制定方针政策提供思想依据,而不是为现实德育及已经提出的方针政策寻找依据。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立一套理论及实践研究文集,供专家评议和参考。

2.德育学是一门科学,有自身的思想体系,立足于新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编制一套校本教材包括系列课例,为学校德育提供素材。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互动式合作教学在德育渗透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让德育教学更贴近新课程标准、贴近生活与实践,旨归教育的本质,同时为缓解升学压力和德育工作的矛盾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总体思路

结合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理论和现状,以发展和创新的意识,立足解决新课程理念下改革与传统的认知冲突,努力寻找传统学科教学与德育教学的最佳切入点,通过理论更新,教材研究、课堂教学、开展集体活动、社会实践等方法,特别是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德育渗透,实现教学相长,努力实现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过程设计

1.设计申报、开题论证阶段(2014.2—2014.10)

组建课题组,设计、拟定课题实施方案,有关文献及调查研究,完成开题论证。

2.实施研究第一阶段(2014.10—2016.9)

(1)对本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明确分工,一起学习讨论开题报告。(2)进一步做好调查研究,完成调查研究报告;

(3)实施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方法研究,邀请专家进行过程指导,联合学校有关处室,就如何实现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展学科与德育渗透的课例评比活动。(4)抓好课题过程管理,适时召开中期推动会、阶段成果展示会,引领、推动课题研究。

(5)撰写中期研究报告,反思、调整方案。3.实施研究第二阶段(2016.9——2018.7)

(1)根据中期研究报告形成的反思和调整方案,进一步深入研究,通过实践检查研究成果的有效性。

(2)进一步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题中,发挥其能动作用。(3)总结,编撰校本德育教材。4.结题阶段(2018.7——2018.12)

整理收集相关论文、案例、音像资料等,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展示课题成果,形成坪山实验学校最终完善的课程体系。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资料检索、网络搜索进行本课题支持性论证研究

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调查师生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认知冲突,分析其成因及对策,3、互动研究法:以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互动为研究主体,针对存在的问题,在专家的指导下,分析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断完善教与学的行为。

4、个案研究法:以典型的课题研究模式为依托,以创新的理念,探索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不同学科案例的收集、展示、分析、研究和概括,验证课题研究假设,总结提炼规律性的东西。5.教育叙事研究法

5、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德育渗透的技巧与行动研究。

五、预期成果

阶段成果名称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

研究报告

开题报告

2015.10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成果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

研究报告

阶段性计划集》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

研究报告

阶段性总结集》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

文集

研究课例集》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

研究论文集》

文集

2018.09

2016.10

2016.02

2018.10

最终成果 研究成果集 校本教材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

文集 文集

2018.11 2018.11

研究报告

结题报告

六、课题组成员

1、课题组顾问:陈光浩

2、小学校本德育课程实施操作模式的研究成员 组

长:王朝君

2018.12

成员:赖婉茹、陈 蓉、刘 岸、施春梅、孙美静、张金花、熊李丽、杨雅琴

杨 瑜、万 梅、胡美华、陈首红

七、参考资料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3、《走进新课程》;

4、《中小学德育大纲》;

5、《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指南》

6、其他。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2

(一)研究背景,社会背景

在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改革,调整培养目标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合格的劳动者,是事关国家前途的大事。传统的学科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教学关注的中心,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

(二)研究目的

将德育自觉地贯穿在学科教育中。充分运用教学中的德育艺术技巧,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传道”于“授业”之中,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之功效,让学科教学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将教书与育人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校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具体希望达到的目标有:

1. 树立素质教育的教学价值观,职业教育的人才观,从而提高学校的德育质量。

2.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人才,提高本校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 将以往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研究系统化,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新的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模式。

(三)研究时间安排

本课题实验研究的启动时间为2014年4月。课题实验研究周期为两年,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学习准备阶段、研究实施阶段、研究成果总结阶段。结题时间为2016年5月。

1. 学习准备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校动员和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及学校德育工作目标、方案、学校各年级德育课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组织有关辅导讲座。

本阶段除上述讲座外,还将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等学习资料,由各位课题组成员自学完成。

2. 研究实施阶段。

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由各子课题小组实施课题研究,校课题组监控指导。拟完成如下任务(见下表)。

3. 研究成果总结阶段。

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成果总结,并撰写研究论文,做好课题结题工作。学校课题组评定,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中”是古今中外共同认同的。我国古代就提出“智德”这一概念,即智中有德,智的发展促成了德的提高。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因而,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不仅承载着学生智育的培养,更肩负着学生德育的养成。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专业知识与德育渗透的自然结合,改变传统单一的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突破学科中心,实现学科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范围

根据各学科的学科特点,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挖掘各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不同的德育渗透点,采用不同的德育渗透方法和途径,进行了积极、深入、扎实的研究,探索适合学校德育发展的,易于操作、简便易行的新型德育管理模式,建立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评价机制。

1. 完善各学科每章节德育教学的渗透点及内容。

2. 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3. 建立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评价机制。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等为指导,用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实验。

2. 实效性原则。

改变原有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构建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 全新性原则。根据时代的要求,赋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新的内容与内涵。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文献研究为主要方法,根据具体情况辅助使用案例分析、观察、经验总结、调查、比较等方法。研究过程中注意挖掘各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不同的德育渗透点,注重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的训练,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激励、识别、排除、调节等方法。

四、课题研究成果

自该课题实施以来,我校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了研究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的言行规范了,教师的师德水准提高了,学校的德育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德育渗透的意识与能力。通过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确立教书先育人的思想。促进了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育教学艺术的升华,真正使课题的研究实现了既教育了学生又教育了教师的“双向育人”功能。真正把各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并使各科教学形成一定的德育合力,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巧用素材原则。就各学科教材而言,其中蕴含着许多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素材,这些素材有的是显性的,我们只需在原有基础上发挥就可展现出德育教育内容;有的是隐性的,这就需要学科教师在全面把握学科结构、深刻理解教学目的的基础上,深挖德育因素并巧妙地在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内容我们都应努力达到德育渗透技巧中提出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艺术。

2.自然渗透原则。就是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即在具体落实知、情、意、行的过程中不要硬灌输,给人强加的感觉;而应巧引导,给人以美的享受。并符合教师课堂教学的规律,符合学生接受新知的规律,符合学生认识提高的规律,符合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规律。努力实现德育渗透过程所提出的境界。

3.突出情感体验原则。一些学科教学中有许多丰富的饱含作者情感的课文,其情感性,其人文性,确实能使学生达到移情导行的目的。但这个过程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并不是仅让学生读读、练练、做做、说说就能实现的。学科教师应全力营造一种情境,要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验情感,要让学生自己去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只有让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真善美、反思对与错,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思想认识、规范言行的德育渗透的目的。

4.结合学生实际原则。生活中学生是有差异的,年龄的差异、学习的差异、行为的差异、家庭环境的差异……所有这些给教师的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度,但也给教师的提高带来了机会,给我们创新提供了素材。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体现德育渗透的意义和实现德育渗透的最高境界。

摘要:学校背景下的“机电专业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实践研究”是在传统的学科教育德育渗透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索和改革。过去,有些老师已经在教学中对这一工作进行了摸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有的教师认为,人文学科更便于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机电专业教学,德育,实践

参考文献

[1]梁艳蓉.浅析机电专业课的德育渗透[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4).

[2]曹明,吴恒仲.高校学科德育渗透应注重五个“融入”[J].教育探索,2012(11).

[3]富伟丽.团体辅导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0.

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 篇3

体育教学德育教育理念体育教学作为推行德育教育的关键渠道,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体育教学既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推行德育教育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对于强化学生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爱国精神、塑造学生人格等方面上,都有着其他专业学科所不具有的优势。

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国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学生身体,与其他事项无关。体育教学作为单一的运动教学,与其他学科相对比而言,它是不受重视的,甚至有些时候为了满足其他学科的需求,在不同程度上对体育教学课时进行缩短,在探讨体育教育中是否渗透着德育教学,有必要阐述出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性:(1)从我国学生德育教育基本情况来讲:中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关系着学生日后是否能够顺利考进理想的学院。中学生自身的年龄与心理特征,决定着他们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中学生正处于心智还未成熟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和侵害,也正是处在成长叛逆时期,他们自身对传统德育说教并不认可,也不配合,导致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难上加难。(2)从课程标准上来讲:在中学教师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时,也可适当融合德育知识,这对于加强学生道德素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各种体育、科技和团队活动等都能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与班级应确保列入课程计划的各种活动时间,并确保活动内容的多样性、丰富性,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规定出体育教师的教学责任,对学生展开德育引导,通过各学科间的相互影响,为学生构建起行之有效的德育体系,让德育工作更加具体化、统一化和细致化。(3)从课程自身特征来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体育教学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中渗透着德育教育这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通常来讲,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体育课,这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很大的优势。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学生个体思维意识和思维开发度都得以进一步强化,传统的“满堂灌”的德育教育模式很难与现代教学需求相符,所以,利用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教育,这对于促进中学生德智美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学学生正处于身心还未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他们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适当地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对策

1.把握教育时机,展开激励教育

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的不同在于,体育教学可称之为动态的过程,在改革新课程后,体育测试成绩直接计入到升学总成绩中,这样在无形之间强化了体育教学的动态性。也正是由于加强了体育教学的动态性,既加强了体育课程的强度,同时为教师寻找典型案例提供出了更多的机遇。教师可利用这个过程适当批评学生的表现,但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对学生在体育课程表现出积极向上、坚定不移的精神进行肯定,批评消极懒散、好吃懒做的行为,提高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利用时机时,还彰显在正确掌握教学内容,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中包括着多种德育教育因素,教师能够结合教学项目特征,并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适当的制定教学内容。教师结合各种体育项目的特点,提炼出其中具有一定特色的德育内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渗透德育教学。如在跳远、短跑的体育项目中,培养学生不屈不饶、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举行拔河、篮球等合作类的体育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德育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素养。

2.强化学生精神素养,实施榜样教育教学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体育教学处于特殊的处境下,但这并不代表着体育教学与其他教育教学不符,体育教学不但只是为了锻炼学生身体素质,而且也是对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综合,以此来丰富学生情感体系。在某些方面上,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有共通性,也正是由于这种共通性需要把握住渗透德育教育时机。从体育教育本身层面上而言,它是一个蕴含意义极为丰富的词语。在古希腊国家中,这是力量和美的代表,自从兴起奥林匹克运动后,体育又成为了和平、和谐的代表。在体育界中,可谓是人才济济,出现了很多励志的名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加入与运动员有关的励志故事,让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在榜样的带动下,努力学习,并克服在体育运动中出现的困难,磨砺中学生的品性,强化他们的精神素养。

3.寻找教育时机,实施矫正教育

举一个简单的案例:一名无恶不作的罪犯在火车上持着刀在行凶,当他要挟持着一名女孩做人质时,女孩笑脸相迎说到:先生,卫生间的门把手坏了,您可以帮我把着门吗?不要让别人进来。”这时候罪犯肯定被女孩的话弄懵了,站在洗手间门口半天缓不过神,直到警察过来才缓过神来,但已经晚了,不得不乖乖地被警察带走了。这并不会仅仅给人带来单方面的影响,学生在某方面得到他人肯定时,显然这种正面形象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会起到影响的作用,在我国中学生体育教学中利用这一点,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正义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据有关研究调查表明,在中学生中很多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在体育方面却有着令人骄傲的成绩,他们身强体壮,有着较强的体育天赋,这虽然并不是一种规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真实存在。在教师遇到这类型的学生,采用传统德育教育显然对于他们来讲是无用的,此时应从体育教学方面上出发,肯定学生的能力,与认可学生的人格,充分挖掘出学生善良的一面,并积极发展。通过对学生的肯定,让学生重新找回自信,积极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4.在体育竞赛中强化学习者的道德情操

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对体育竞赛活动有着较强的参与欲,体育教师应在各种校园运动会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如在田径运动会中,学校可设立精神文明班级奖,每一个年级只设定几个名额,在整个运动会过程中,从集会、场地卫生、开幕式、比赛风格等几方面进行评定,设立专门小组对其评分,考评每一个班级的综合表现情况。运动会开幕式的重点彰显在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和纪律性,提高学生的团结、互助的意识。评比场地卫生,要求学生保持自身班级内的场地卫生,强化学生责任感,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意识。在比赛过程中,学生对队友加油鼓劲,从而提高学生的凝聚力。另外,为运动员提供服务,如送水、照相、护理等,这些都能彰显出学生的互帮互助,以此来强化学生间的情感。通过展开这些活动,在比赛中,参加项目的学生也会体会到努力拼搏的精神,学会勇敢面对失败,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对于体育竞赛的一系列项目来讲,应从各个角度上都能充分彰显出德育教育的目标,教师应精心设计和细致计划,重视实际效果。

5.在课余训练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每一所中学学校在大课间中,每天都要展开体育活动项目,在大课间中形式多样的活动都会对学生不同的德育效果。如阳光长跑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耐力,对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在结束大课间后,学校可组织卫生评比活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在课余训练过程中,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内在潜能,尤其是参与比赛训练中,学生担负起学校荣誉感,积极克服困难。除外,师生、生生之间相互合作和学习,在学习中也会锻炼学生多种能力。如:在实心球、铅球和标枪等投掷项目过程中,学生既需要考虑到自身的安全,也需要考虑到他人的安全。在面临危险时,应学会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人,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中学生而言,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起到积极的作用,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重视提高学生身体素养,而且也要注重对学生实施德育教养,唯有将这种两个方面有效融合,才能形成一个高效、完整的课堂,才能让体育教学在教学领域中充分发挥作用,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元长.有效激发体育教学动力“四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5,(18):175-177.

[2]马征.以体育兴趣培养提高中专体育教学质量[J].科学大众,2015,(12):113-115.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4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年级/学号 : 研究

生 :

论文题目 :

所在院系 : 专

业 :

研究方向 : 指导教师 : 入学年月 : 开题报告 日

: 期

目 录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

(一)课题来源„„„„„„„„„„„„„„„„„„„„„„„„3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3

二、国内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3

三、写作大纲及创新点„„„„„„„„„„„„„„„„„„„„„„6

(一)写作大纲„„„„„„„„„„„„„„„„„„„„„„„„6

(二)创新点„„„„„„„„„„„„„„„„„„„„„„„„„7

四、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7

(一)研究方案„„„„„„„„„„„„„„„„„„„„„„„„7

(二)研究进度„„„„„„„„„„„„„„„„„„„„„„„„7

五、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7

(一)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8

(二)解决方案„„„„„„„„„„„„„„„„„„„„„„„„8

六、参考文献„„„„„„„„„„„„„„„„„„„„„„„„„„„8

(一)著作类„„„„„„„„„„„„„„„„„„„„„„„„„8

(二)期刊„„„„„„„„„„„„„„„„„„„„„„„„„„9(三)学位论文„„„„„„„„„„„„„„„„„„„„„„„„9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来源

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教育教学评价体制的影响,教育者往往过分注重学生的认知教育,而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导致学生的学业和人生未来不能和谐的发展。本文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背景下,以心理学、德育理论为基础,提出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理论与创新的突破口的观点,从而将情感教育提升到与认知教育并列的高度,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进入 21 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精神危机却日益凸显。人们在新的社会转型期普遍感到失落。长期以来,在“唯理智论”的影响下,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播和智力的培养,忽视了情感教育在塑造人的个性,促使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情感教育的忽视造成了人精神世界的荒芜、心灵的扭曲、个性的不完整,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偏低。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论文试图透过分析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让人们认识到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缺陷。情感教育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情感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积极健康的情感倾向和高尚的情操,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而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教育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既符合语文课程改革目标的基本理念,又为语文学科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也为解决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弊端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

二、国内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这一方面的资料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关于论述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论著主要有以下:《语文教学艺术论》(韦志成:广西教育出版社)本书肯定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强调语文要注重学生情感教育的渗透,认为情感性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而语文教材是一篇篇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语文情感教育的实质,就是在审美情感参与下,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明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地。《语文教育美学研究》(杨道麟,北京: 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11.),语文教育美学研究就是以推动语文学科有效地在语文中达到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的理想目标与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为宗旨,在该书中作者对语文情感教育提出了更细致的解读。作者在论著中尤其善于将学界一错乱的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真”“善”“美”的关系予以“梳理”,既从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梳理智育的“真”,又从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梳理德育的“善”,还从语 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梳理美育的“美”,以期推进“语文智育”“语文德育”“语文美育”的和谐发展,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真善美融合”并促使他们的自由心灵的建构。杨道麟博士的论著力求构建一个以美学为中心的语文教育体系,其蓝图是恢宏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落到实处。《田野上的花朵 对话:情境教学的萌发》(李吉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李吉林老师所创的情境教学是指运用教师的语言和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的气氛造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达到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如: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诵读和精读,品尝语感,体会意境,利用学生的实际感受,引导学生比比,读读,想想,在情境教学的探索中摸索出带入情境读全篇,强化情境抓重点,凭借情境品语感,达到初读-读通-弄清作者思路,细读-读懂-理解关键词句段,精读-读深-学会欣赏课文精华。这是顺应学习生活的,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朗读能力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影响到儿童思维品质和情感素养的培养。在语文的教学中还要注意要善于利用教材渲染气氛,激起学生的情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中强调语文教学:课堂要包含情意,充满人文关怀。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之间更是情意绵绵,教师上课热情洋溢,激情似火,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课堂教学达到这样的境界,师生对文本的深入探讨,心灵之间的沟通,就会畅通无阻。“情”忌加外,忌矫揉造作,忌滥。“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对它们所传递的情和意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学生会耳濡目染,就会受到熏陶。教师将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就可激发情感。本书指出了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情感教育渗透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语文教育的题中之义。语文课程作为中学课程的核心课程之一,相对于其他的自然学科具有其独特的人文优势,对人的精神领域有着深广的影响。而相对于其他人文学科而言,语文也具有其独特性,其理由就是因为它更强调情感性。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 情感。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诵》一文中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吟,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朗诵。吟咏背诵,不但能博闻强记,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文章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这些都是在强调语文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密不可分。

以上著作都在论述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问题,他们都或多或少的从各个方面来论述语文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形成系统,还不够深化,还需进一步的挖掘和探讨使之更具有现实可行性。

(二)学位期刊论文方面,在前人论著的基础的上,笔者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的文献,发现主题包含“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文献很多,如《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毛爱军,华中师范大学,2006);朱小蔓:《情境教育与人的情感素质》,《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期。马笑霞《论阅读情感的培养》,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7期。邓嗣明《”情知对称”理论与语文素质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卢家媚《以情优教》,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0期。等等,这些文献系统阐述了情感教育的内涵、特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及实施等相关内容,从科学的角度探讨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可能性。虽然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看,目前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研究成果较多,理论比较成熟,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推进素质教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从我国的教育实践来看,教育研究的对象大多数集中在小学。因而不少学者认为情感教育只适用于小学儿童,而初高中生的思想由于相对比较成熟,情感不易外露和激发。我搜索近年的中文期刊及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发现也有一些情感教育在初中或高中学科渗透方面的研究,但就目前国内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一方面迫于升学压力,许多一线的语文教师对情感教育都不甚重视,在实际教学中并未真正将情感教育落到实处,从而造成理论学家们的情感教育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实际中的理论推行相互脱节。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忽视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播,因此本论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教育的探索和依托情感教育挖掘实施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材料,促进学生知识获取、技能习得、文化积淀、情感陶冶、品格养成诸方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写作大纲及创新点

(一)写作大纲

浅论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 绪论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情感教育的概述

(一)情感教育的涵义

(二)情感教育的内容

1、道德与爱的教育

2、审美教育

3、理智教育

第二章: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现状

(一)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不够

(二)应试教育忽视学生情感漠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三)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

第三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情感教育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有其天然的优势

(三)利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促进素质教育

(四)依托情感教育深挖语文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 第四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语文素养,定期进行教师培训

(二)有效利用和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促进素质教育

1、阅读教学是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时机

2、作文教学需要广泛的情感教育

3、通过教学语言来实施情感教育

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建立正确的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目标体系及评估体系

(四)语文情感教育的课外拓展

1、开设文化专题讲座,陶冶学生情感

2、增设随笔周记训练,提升学生情感

3、开展语文主题活动,丰富学生情感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二)创新点

本论文在语文教学中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以现代眼光阐释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在光大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四、研究方案及其进度

(一)研究方案

本论文将尽可能多的、全面地搜集论题的相关资料,从初中视野里来探究情感教育在语文中的教学问题,力求在初中这一学段对情感教育的教学探究能做一个较为准确的概述,在保证资料的完整方面以及自己的充分消化后,从初中生的具体学情出发而探讨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及其策略。

(二)进度安排

2016年5月---2016年7月 收集有关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16年9月---2016年12月 完成论文初稿写作

2017年4月---答辩前 修改及定稿

四、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受自身理论基础不扎实及相关著作阅读量不够的限制,可能会造成在构思论文布局时不够细致和严谨。

2、受自身研究视野的局限,知识量不够丰富,不够成熟的研究思路可能会导致研究方向有所偏移。

3、研究方法简单划一,研究的方法和视野还应进一步充实到论文的整体布局和内容的安排上。

4、收集的资料不够丰富对论文的展开和深入有一定限制作用。

(二)解决方案

1、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量,多阅读与自己论题相关的书籍,同时也拓宽自己的阅读面,为论文写作视野的开阔、研究的深入及创新点的挖掘奠定坚实基础。

2、多与自己的导师沟通,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论文布局和框架,使论文结构合理、内容清晰。

3、在本论题的研究视域下,对研究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进一步修正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观点的论证提供有力的方法指导。

4、加强资料的搜集与阅读,注重资料的开发和使用,力图使论文资料的引证做到客观、真实、多样。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5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等名言,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懂得知恩图报。中华民族历来就具有这种传统美德,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当中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友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或大或小的“恩”的施与。然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人的感恩意识在逐渐的缺失,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回报。现在孩子多为独生子女,“6+1”的家庭环境,让小学生更感到自己是父母、长辈呵护下的“小太阳”,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做事缺乏爱心,心理承受能力差,体谅不到父母、教师的辛劳,待人处事冷漠、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教育的不足,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明显落后于教育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预计突破

(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是贯彻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我国把“学会感恩”写进《小学生守则》,感恩教育研究将成为全国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导性德育研究潮流。2006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726项目研究中心正式在全国启动“全国中小学感恩教育研究活动”,并申请成为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面向全国选择一批挂牌实验学校,这意味着该课题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具有代表性。当前,在互联网上有关感恩教育研究的文章和成果比较丰富,主要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感恩教育的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许多地区、学校也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对照研究,但尚未出现成熟的感恩教育途径和方法理论研究,该课题的研究对探索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该课题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预计突破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争在德育过程与方法、德育途径与资源方面有所创新,让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现实,贴近学生思想道德需要,使学校德育工作新的突破。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紧贴学生发展实际,开发感恩教育,积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主体道德素质的人,促进学生养成教育方面有较大提升。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感恩教育系统化、多样化、生活化,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实现感恩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从而达到理解父母、教师的关爱,近而实现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通过开展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具有感恩的行为基础上,潜移默化为刻苦学习的内驱力,真正让学生拥有自信、自立,自强的人格;通过开展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以感恩之情来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社会,对待自然,寻求实施感恩教育最佳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学会关爱、懂得感恩”的校园、家庭、社会氛围,体现“小手拉大手”作用,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一)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就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德育始终是摆在首位。而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使受教育者懂得回报,学会回报,自觉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讲,感恩教育就是最根本的素质教育。

(二)主体性教育理论。现代教育应该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应该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精神的教育,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教育追求的最高价值。感恩是发自每个人内心的一种不计报酬的自觉的行为,所以感恩教育与主体性教育之间联系密切,互为依存,相辅相成。只有将感恩情怀与主体教育相结合,才能在每一个教育的主体上出成效。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懂得知恩图报,树立学生的感恩情怀。

2.通过感恩教育途径和策略研究,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的逐步形成,促进校园平安和谐。

3.通过研究和实践,形成学校的感恩文化特色,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途径、方式的研究

2.小学生感恩活动开展形式的研究

3.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的研究

4.培育感恩校园文化的实践研究

六、课题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6年9月-12月)

(1)成立课题研究组,选拔实验教师。

(2)收集资料,研究拟定学校研究课题方案。(3)组织实验教师深入学习相关理论文献。

2、实施阶段(2017年1月-2019年6月)

(1)每学期初,对实验教师进行专题培训,部署班级建设工作。(2)在“亲情化”班级建设探索过程中,边实践边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逐步提高。

(3)进行研究阶段性总结,撰写经验论文、案例分析。

3、总结验收阶段(2019年7月-2019年12月)

对课题进行过程材料收集汇总、形成总结报告,申请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研究假设,选择研究对象,实施教育行为,以验证假设。

(二)案例分析法:通过剖析具体的案例,对被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

(三)文献研究法: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教学相关资料,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指导课题工作,同时提高全体成员的理论水平。

(四)调查分析法:通过测试、访谈,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行为、习惯、态度、价值观。

八、完成课题研究的措施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组织机构,保证实验研究顺利进行。

2、对每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进行监管,保证课题达到预期的目标。

3、发挥课题参与领导和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广泛深入的开展课题研究与实践活动。

九、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学校教育信息网络畅通,拥有一定数量的能够反映教改前沿动态的教育报刊、杂志。

2.研究经费:学校每年征订一定相关的刊物,购买一定的光盘,以保证课题研究的开展。

3.研究时间:日常教学、大型德育实践活动

4.研究条件:课题组成员人均一台电脑,均可上网,方便交流及上网查找资料。

十、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一)《感恩名言、警句、短文汇编。

(二)《小学生感恩故事汇编》。

(三)《主题实践活动、班队会设计集》。

(四)《感恩教育成功案例、论文集》。

(五)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阶段性总结等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 篇6

对于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现出了我国的传统美德。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这样才能发挥出德育教育的魅力。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与教学目标发生了偏离的现象,这样也就没有及时对小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使得小学生的德育素质不高,也就影响了小学生的未来发展。

1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教材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提高学习效果。

1.1层次比较分明。对于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在编写上层次比较分明,其中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也大多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等情况来进行编排的。所以将德育知识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如年级较低的学生在学习《刘胡兰》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学习她在敌人面前那种不惧敌人的坚韧性格。如中年级学生在学习《黄继光》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习他的憎恨敌人的思想。如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他舍己为人,甘愿献出年轻生命的品质。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德育意识,提高精神品质[1]。

1.2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如文章的讲解与阅读等。其中将德育渗透到阅读中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教育的要点,如在进行文章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进行朗读文章,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道德,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除外在写作教学中也可以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观念[2]。

2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措施

2.1全面解析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文字对德育教育进行解析是最为基础的内容之一,而这也成为了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不能过于注重德育教育,忽视语文教学任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文章中的生字与生词等向学生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在掌握这些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其中的思想,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内心中产生出正确的认识,最终也就实现了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

2.2在语文教材中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其中蕴含着许多的德育教育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却并不明显,因此就需要语文教师要详细分析好教材,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这样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字词等进行赏析,掌握好字词在文章中的意义,明确句式的变化形式等,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我国文化的魅力。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找准教材中的内容,先对文章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促使其成为德育教育的材料。如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上,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来辅助教育,尤其是一些描述我国历史背景与文化的材料。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明确我国的`幅员辽阔,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我国的人文地理,如学生在学习《西湖》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描写西湖美景的段落来让学生朗读,或是利用多媒体来讲西湖的图片展示在学生的目面前,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来差生对西湖的向往,同时也会让学生明确西湖是我国的名胜古迹之一,这样也就会产生出一定的自豪感,在无形中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3]。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7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 还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同时应该根据数学知识的具体特征, 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 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 教师在讲解“有几棵树”的内容时, 有这样一道题:小猴子在公园里栽了3棵树, 后来小熊在公园里又栽了2棵树, 问:一共栽了多少棵树?在学生解答这道题的同时, 教师可以教育学生, 小动物们都是为了绿化环境才栽树的, 将环保意识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 促使学生意识到应该保护我们的环境,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在讲述“元、角、分”时, 也可以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的重要财产, 代表的是国家的尊严, 因此, 每个人都应该爱护人民币。当学生说出“爸爸妈妈的钱挣得不容易, 我们不应该乱花钱”时, 教师此时应该适当地进行德育教育, 比如可以说:“你真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并且教育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节约的习惯, 不要乱花钱。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 同时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课堂教学中随处存在德育素材, 作为一名教师, 应该充分地意识到德育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丰富的德育因素, 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的数学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容, 因此, 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好数学教材渗透德育教育。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数学发展史, 小学数学教材中收藏了许多生动有趣的素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向学生介绍我国优秀的数学家的生平事迹, 促使学生意识到中国人对数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比如, 在商代时期, 我国已经出现形成了十进制, 这比西方早2000年;在公元3世纪, 我国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分数除法法则, 对最小公倍数进行了严格的定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在世界上首先提出了π值, 这项纪录甚至已经保持了1000年之久, 现在将其称为“祖率”。自解放以来, 我国的数学家苏步青、华罗庚以及陈景润等人都对人类数学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些伟大数学家的生平事迹都是很好的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生动素材, 能够有效地激励学生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中,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学习态度。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充分地利用一些生动的富有说服力以及教育意义的统计材料, 让学生能够对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有着一个全面地了解和认识, 感受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感受祖国发展的时代脉搏, 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另外, 教师应该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在讲解数学应用题时, 可以选择一些有关沙漠化的题材, 例如: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 在1996年我国的荒漠化面积已经占到国土总面积的17.6%。并且近20年我国荒漠化土地正在以2460平方公里/年的速度不断扩展, 如果这20年治理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占前一年荒漠化士地的面积的1%, 请问20年前我国荒漠化土地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公里?通过这道习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如果不对荒漠化土地及时进行治理, 那么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要不了多少年就会消失, 因此, 我们必须保护环境, 保护资源, 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好土地荒漠化问题, 这才是爱国的具体表现。

三、结合训练, 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 一定有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态度, 在平时的数学训练中, 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进行严格的数学训练, 有助于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 形成优良的品质。在对学生的优良品质和学习习惯进行训练时, 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 教师要求其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坐姿, 回答问题要完整, 在写作业时, 要字迹工整, 准确地计算等。对于中年级的学生而言, 教师应该要求其上课认真听讲, 作业应该保持干净、整洁等。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 不仅要求上课要专心, 而且要手脑并用作好笔记, 在解应用题时, 需要利用线段图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 计算时要尽可能选择简便的解答方法, 要自觉检验等。

四、联系生活实际, 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应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 积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周围的事物, 并且从中获取最直接的德育教育, 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一些数学活动或是数学主题活动。比如, 组织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 让学生亲身体验购物的过程,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促使学生意识到家长挣钱的艰辛, 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篇8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德育渗透 策略

一、善于挖掘教学内容,有效渗透德育

在现行的体育教学材料中,包含较多的积极因素,作为体育教师,一定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内在信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例如,通过拔河、接力跑等体育项目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耐久跑就是一种培养学生顽强毅力的运动项目,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一教育时机,深入了解学生状况,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此外,利用中长跑中的“极点”现象,对学生的意志力进行锻炼;运用体操和跳跃等体育项目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机智的优秀品质,还可以有效增进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加深学生之间的友谊;通过校园集体舞蹈或体操可以实现体育和美育的相互渗透,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又使他们得到了思想道德教育;在教学球类项目时,教师要根据项目内容的集体性和竞争性等特点,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提高他们的群体意识及团队协作能力,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来取得胜利,让学生感觉球类比赛的胜利紧紧依靠于集体的力量和配合。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搭档或同伴的失误,也要正确看待对手的犯规,绝对不能报复对方,更要正确对待裁判的错判和漏判,一定要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对待裁判的判决。此外,目前我国和世界上举办的运动会数量非常之多,如: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残奥会等等,教师可以把握这些特色教材,向学生宣传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以提高学生的现代化体育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以及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

二、运用不同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不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把握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学生的心理活动、身体活动,以及行为意志结合起来,从而精心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实施德育教育。例如,“队列队形练习”中要求学生一切听从指挥,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提醒学生注意保护运动器材和运动场地,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思想;充分发挥班级积极分子的带头作用,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课后总结,对好人好事提出表扬,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

三、合理处理偶发事件,补充德育教育

教学中出现偶发事件在所难免,作为体育教师,要善于处理和利用这些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篮球比赛时,有的学生摔倒后立刻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此时,教师要及时表扬这位学生,为其他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有助于培养他们顽强拼搏、为集体争光的精神品质。如果出现不良的偶发事件,教师要及时指出其中的要害部分,例如,比赛中如果学生对裁判的判决表示不服,并当场退出比赛,教师一定要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教育,让他们学会尊重裁判、服从判决,以提高学生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

四、结合体育历史,实施德育渗透

在体育理论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介绍我国体育的发展史、体育健儿的优秀事迹,以及我国的体育传统和各种体育项目,用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他们端正的学习态度。此外,教师要充分结合体育教材中的内容和特点,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奥运会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并配以生动的语言描述,让学生为奥运健儿为国争光的真实事迹而感动,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结合体育比赛,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比赛、达标测试是考评学生体育技能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些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进行体育考试时,只要涉及到学生的评优、奖学金等直接利益,教师一定要进行公平、公正的德育教育,反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弄虚作假,一定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思想品德。同时,要讲清楚比赛规则,以加强学生的纪律意识。公平竞争不仅是体育竞技和各种比赛的基本宗旨,也是一种道德教育,通过体育竞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公平竞争的体育理念,而且使他们明白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有规则的,必须在规则范围内公平竞争,否则,将受到规则的惩罚,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六、立足德育目标,实施教学评价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新课程教学改革,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德育”这一教育目标,进行积极、合理、科学、有效的评价,作为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教学中出现的相关要素进行必要分析,不仅要考评学生的身体状况、体育技能,而且要评价学生的锻炼效果、应用能力等,更为重要的是将德育教学效果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实现德育教学目标,真正做到“以德助教、以评促教”。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时代的發展要求,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要赋予体育课程时代性与价值性,并把握时代脉搏,遵循时代发展规律,与教学的内容、形式等紧密联系起来,努力探索有效渗透德育的途径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世平,陈学东.浅谈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J].中学教学参考.2011(03).

[2] 陈延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8).

[3] 陈恺.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如何与教学相互渗透[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5).

[4] 郭楠.简论中学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18).

上一篇:税务学试题及答案下一篇: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调研会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