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实习工作总结

2024-09-18

城市生态学实习工作总结(通用9篇)

城市生态学实习工作总结 篇1

城市生态学实习工作总结

是最新发布的《城市生态学实习工作总结》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

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使用,而且美观的环境空间。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从外在的视觉影像来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结构、天际轮廓、各色建筑、街市设施、区域地标、开放的空间、植栽园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构成,然而这些都是城市

人在选择和被选择的行为方式下形成的物质形态,其间蕴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则、社会心理、人文情感及历史沧桑。20世纪著名的城市学和建筑学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实现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种褒奖,那么为城市的发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牺牲就将毫无代价。无论扩大的权力还是有限的物质财富,都不能抵偿哪怕是一天丧失了的美、欢乐和亲情的享受。” “当我们漫步于城市中时却可发现这种现象是无初步在的,周围的建筑物仿佛能够讲话、能够行动,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样;而且通过城市的物质结构,过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决定、久已形成的价值观念等,都继续存活下来并且散发着影响。” 正是为了充分认识到城市环境与在建构城市环境的过程当中人的作用,作为城市生态学的学习者,我们于2004年4月5日进行了一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实习。

一、实习概况

我们于早晨8:00从北大逸夫二楼前出发,经过光华楼、图书馆、燕南园、李大钊铜像、蔡元培铜像,思想汇报专题到达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鱼,出北大西门,穿过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柳浪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到达颐和园南如意门,观看门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后从颐和园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到达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达万寿山和东宫门,结束实习。沿途就绿化、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做了一定的调查,获得了一定的资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二、实习内容及分析

1、关于一条有争议的路走进北大东门,可以看到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作为北大少有的几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条争议颇多的路,路边整齐的人工保养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全新的北大。这条路周围集聚着北京大学比较现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号楼、二号楼、逸夫一楼、逸夫二楼、逸夫苑、理科教学楼等等。而在这条路的尽头又是富有传统韵味的仿古式楼群。很多人认为,路面的宽阔与笔直与周围建筑的仿古式屋顶不大协调。除了整齐的人工草坪,路的两面是栽种得整齐得近乎过分的小树,而路的尽头则是生长多年的高大而遮荫的大树,不协调的感受更加强烈。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谓的“视觉适应性”。在很多时候,我们很少考虑特定的环境,只是单纯地去套用一种种看上去很好很先进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环境对建筑等人为设施的特殊要求。也许这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问题。就如同北大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新式建筑与老式建筑的交相辉映,也许不能算是完美的选择。

2、校园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园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燕园众多园林中较小的一个,园中只错落着十几幢精致雅洁的二层小楼和平房小院,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这里是北大教授一个住宅区。人们常说,“北大的名教授不一

定都住在燕南园,但燕南园住的都是名教授”。单说50年代,燕南园里就住着马寅初、汤用彤、周培源、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侯仁之、林庚诸先生,后来又搬进来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执教燕京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在此生活过。这足以反映其内涵的深厚与文化积淀了。燕南园中独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们学术研究的理想环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指出,尽管略显古老,自己也不会想到要去改变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个原因是,尽管很多书都捐给了图书馆,家里的藏书也导致装修的不便。然而更加关键的一点——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种可以使人安下心来读书治学的环境。多年的积淀,已经使这个小小的园子充满了书香之气…… 那么,除了书香,对于久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呢?在实习过程当中接受采访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这里居住时间都超过了35年。他们普遍认为,燕南园有着良好的

居住环境,首先它位于一个台地上,地势比周围都高,这是一个良好的地理环境。范文TOP100而其间各色的植物,又为园子提供了一个协调的生态环境。作为极具特色的住宅园林,燕南园吸引着各方来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还曾经在此写生,研究其建筑特色。

城市生态学实习工作总结 篇2

(一) 思想理念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提出, 他认为有机体不能与其环境分开, 而是与之结合成一个自然系统。也就是说生态系统是由生态群落和复杂的环境条件相结合所构成的自然基本单位。若将生态城市视为一个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则是生态城市存在的基本物质环境, 是由各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因素构成的系统。城市空间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型的系统群, 有时这些系统群中关系并不很协调。他们有时会把城市推往新地区与新形势发展, 有些则会成为城市空间变迁与更新上的阻碍。这些系统群间于是产生“时而共生互助, 时而竞争宰制”的制约关系;同时彼此间关系也非一成不变, 而是随着城市时空条件转变而不断地改变。也就是说, 存在于城市之中不同的系统群间的关系, 没有任何成分是持久不变的。生态城市并不是要达到一种宏观静止的平衡状态, 而是必须不断运动、变化的, 其单元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 既有合作、促进, 又有斗争、抑制。各系统单元通过适应机制, 进行自我调节, 化害为利, 变对抗为利用, 进而形成一种合力, 推动生态城市协调稳定发展。

(二) 不足之处

以广东省深圳市为例, 当前该市生态型城市建设面临着如下的挑战:一是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 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深圳市矿产资源开发、土地开发活动规划还不是特别合理, 不太科学地开发利用加剧了生态脆弱地区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二是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 区域性的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城市污水收集系统、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场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是企业文化、市民消费理念相对落后, 先进的生态文化体系尚未建立。目前多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只关注如何降低成本, 对如何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 如何减少污染没有深刻认识, 对通过实施清洁生产, 提高国际竞争力, 减少对资源的掠夺式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考虑不足。

2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准则

(一) 通盘的生态考虑

在生态绿化与网络规划设计准则方面, 主要计划里也提到生态城市中绿化的配置。认为绿化的形式受到该地区的地形气候条件影响而有不同发展。然而, 依据本研究共生的观点, 认为小型绿化的串接交错于大型绿化之中的确有助于生态物质能量的流动, 但绿化的形式除地形与气候条件外, 应是取决于区域的生态特性, 如物种分布情形及习性。我国不少城市应以特殊的盆地地形为研究基础, 调整发展现况, 站在帮助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的角度, 依照这些特性考虑绿化形式及分布。

(二) 繁盛的生态整体

在植被方面, 主要计划中也提到植被通常发生在线型的空间结构, 作为大型绿化区的缓冲带。所谓缓冲带即是为了将自然栖地与建成环境加以区隔。根据共生观点来看, 则城市必须依附自然, 而自然也必须依赖城市, 它们应该是长期互利的一种必须共生体。因此, 我们可以说几乎没有缓冲带的存在, 因为两者是离不开对方的寄生整体。

(三) 均衡的城市发展

有关生物、能量、物质以及信息的流动, 目前多认为空间模式中的边界, 通常产生较高的流动阻力。城市的空间边界应是指市中心外围地区, 例如高速公路交叉道周边, 大型量贩店或汽车维修厂聚集的地区。以共生角度而言, 这些间中的边界之所以容易形成生物能量及物质流动的阻力, 其原因在于边界地带本身的兼容性不足, 也就是说边界缺乏多样性。以致于在整个生态网络当中, 容易形成缝隙, 或说是整体生态网结中的漏洞而造成能量物质流动的阻碍。这也就说明了城市整体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当生态城市达到一个均衡多样的发展目标, 则物种因不适应而迁徙的现象也可能随之降低, 而达到区域的稳定。也就是说, 发展均衡的另外一个目的, 在于创造一个合宜的适居环境。我国不少城市已具备相关的环境评估研究, 未来可与邻近城市的地区进行整合, 并重新审视边缘空间的使用行为与空间分配, 以达到区域均衡发展的目标。

(四) 面状的生态扩散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程序中, 需选取一些较大尺度的区域范围, 分别就生产力、生态多样性等特性, 选取重要性的区位作为生态复育的参考点。针对策略点的配置提出生态策略点的判释方法, 认为必须选定一些突出的地景特征地区如单一河道地区、台地或发生显着地貌改变的地区及河谷、坡趾等网络节点。根据共生观点而言, 区域点状的分布对高效率生态城市的运作来说是稍嫌不足的。以共生生态的观点来说, 它应该是面状发散的。一个区域或群落的繁盛则能带动其他物种而达到和谐发展。因此, 只要民众对于所居地区具备充分的知识, 都能为一个小区域的繁盛带来·机。我们可以尝试针对某些特定点做重点培育, 但却不是以它们作为特定的生态转绎点。实际上, 生态的迁徙或移动本属自然现象, 只要我们给予适宜的环境及足够的机会的话。然而我国不少城市已是一个高度开发的城市, 未来应审慎评估发展密度下可以释出的共有绿地。相对也就是重新计量整个城市的容积率, 包含绿地生态及既有建成区域。

3城市生态规划工作保障

(一) 建立奖励绿地回馈机制

绿地的引进方面, 民众的力量将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想要建立健全的生态城市绿网, 建构高效率的生态交流机制, 可通过政策奖励, 诱发民众构建友善空间的意愿, 并借此达到共生概念的宣传。使得城市绿地得以串接完整, 达到物质能量流动没有阻碍的状态。例如, 鼓励屋顶花园的设置, 计算每户的绿色覆盖面积, 配合配套奖励措施加以执行。

(二) 提出具体多样性设计方针

我国不少城市自然资源较为丰富, 绿化的形式取决于区域的生态特性。多样性设计是在对区域深入了解之后所做出的关键决定。未来可朝小区域范围作深入的多样性配置及探讨, 以帮助生态环境健全面状发展, 缩小城市建成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隔阂, 也就是减少缓冲带, 并生态发展适得其所。

(三) 倡导区域均衡多样发展

多样性是为了降低竞争压力, 而合谐的竞争关系是为共同成长的一大要素。单一的土地利用则会使多样性大量折损。因此, 应有相关对策倡导或鼓励区域间的均衡及多元发展。结合金融、知识、信息的生产与消费网络多方面连结, 在整体城市网络中建立其特殊位置与发展角色, 以减少城市边缘地带因多样性贫乏、涵融性不足而造成生物、能量及物质流动的阻力。

(四) 建立效率评估标准

高效率的生态城市需要配合多方面的均衡发展, 使得每个个体的最小需求能够被满足而不需要耗费过多能量资源。追求多样繁盛的颠峰状态。是一种连锁反应, 由一个区域或某些物种的正向改变所引发的。其功率不仅是对环境生态而言, 对城市本身亦然, 因此, 建议建立一套整体的评估标准, 以评估该地区发展的健全性, 包含生态人文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发展, 确保城市或环境的发展维持在一定的标准之上, 预防区域发展不均的现象。

4小结

在没有超过饱和及承载力的情况下, 城市紧凑开发优于无尽蔓延型态。紧凑开发型态中, 城市应在三维立体的概念下精致化发展。另外, 越文明的生态城市越应具备更高的多样性, 兼容更多不同个体, 更多互让互利的观念, 也就是提供相对的友善空间作为自然生态的回馈。资源公平分配乃与多样性有关, 多样性程度越高, 分配公平越容易达到, 而公平的本意乃是在满足不同个体的最小生存需求, 而不是以量决定。

城市生态学实习工作总结 篇3

邓一婷

引言

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使用,而且美观的环境空间。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从外在的视觉影像来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结构、天际轮廓、各色建筑、街市设施、区域地标、开放的空间、植栽园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构成,然而这些都是城市人在选择和被选择的行为方式下形成的物质形态,其间蕴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则、社会心理、人文情感及历史沧桑。

20世纪著名的城市学和建筑学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实现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种褒奖,那么为城市的发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牺牲就将毫无代价。无论扩大的权力还是有限的物质财富,都不能抵偿哪怕是一天丧失了的美、欢乐和亲情的享受。” “当我们漫步于城市中时却可发现这种现象是无初步在的,周围的建筑物仿佛能够讲话、能够行动,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样;而且通过城市的物质结构,过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决定、久已形成的价值观念等,都继续存活下来并且散发着影响。”

正是为了充分认识到城市环境与在建构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人的作用,作为城市生态学的学习者,我们于2003年4月5日进行了一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实习。

一、实习概况

我们于早晨8:00从北大逸夫二楼前出发,经过光华楼、图书馆、燕南园、李大钊铜像、蔡元培铜像,到达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鱼,出北大西门,穿过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柳浪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到达颐和园南如意门,观看门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后从颐和园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到达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达万寿山和东宫门,结束实习。沿途就绿化、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做了一定的调查,获得了一定的资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二、实习内容及分析

1、关于一条有争议的路

走进北大东门,可以看到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作为北大少有的几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条争议颇多的路,路边整齐的人工保养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全新的北大。这条路周围集聚着北京大学比较现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号楼、二号楼、逸夫一楼、逸夫二楼、逸夫苑、理科教学楼等等。而在这条路的尽头又是富有传统韵味的仿古式楼群。

很多人认为,路面的宽阔与笔直与周围建筑的仿古式屋顶不大协调。除了整齐的人工草坪,路的两面是栽种得整齐得近乎过分的小树,而路的尽头则是生长多年的高大而遮荫的大树,不协调的感受更加强烈。

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谓的“视觉适应性”。在很多时候,我们很少考虑特定的环境,只是单纯地去套用一种种看上去很好很先进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环境对建筑等人为设施的特殊要求。

也许这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问题。就如同北大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新式建筑与老式建筑的交相辉映,也许不能算是完美的选择。

2、校园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园

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燕园众多园林中较小的一个,园中只错落着十几幢精致雅洁的二层小楼和平房小院,这里是北大教授一个住宅区。人们常说,“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园,但燕南园住的都是名教授”。单说50年代,燕南园里就住着马寅初、汤用彤、周培源、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侯仁之、林庚诸先生,后来又搬进来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执教燕京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在此生活过。这足以反映其内涵的深厚与文化积淀了。

燕南园中独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们学术研究的理想环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指出,尽管略显古老,自己也不会想到要去改变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个原因是,尽管很多书都捐给了图书馆,家里的藏书也导致装修的不便。然而更加关键的一点——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种可以使人安下心来读书治学的环境。多年的积淀,已经使这个小小的园子充满了书香之气……

那么,除了书香,对于久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实习过程中接受采访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这里居住时间都超过了35年。他们普遍认为,燕南园有着良好的居住环境,首先它位于一个台地上,地势比周围都高,这是一个良好的地理环境。而其间各色的植物,又为园子提供了一个协调的生态环境。作为极具特色的住宅园林,燕南园吸引着各方来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还曾经在此写生,研究其建筑特色。

然而燕南园也有其不足之处。被采访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来游览观光的人群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和洁净,过路的汽车扬尘和制造噪音,给园内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其二是公厕的问题。公厕占用的土地是过去孩子们的游戏场,而由于疏于管理,公厕的建设不仅消灭了孩子的游乐,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实在燕南园中,每户独立的住宅中都有独立的卫生设施,公厕的设立只是为园外小商小贩提供了便利。作为北大校园中少见的几个室外公厕之一,它的设立自然有其道理,然而选址在富有文化底蕴和深厚内涵的燕南园,选址在老教授们读书治学的燕南园,或许并不是很合理。

其三是办公与住宅的矛盾。正如一位被采访者指出,燕南园中有的住宅已经被学校划归某些行政机构,行政机构的办公进一步打破了园子的宁静,不能不引起深思。

燕南园的风韵,代表的正是北大风韵的一部分,是治学的风范和怡然的性情。它的完整,是北大的不可分割的一分。也许,它的宁静不应该遭到打破和窥伺……

3、苹果园的变迁——静园草坪

著名的静园草坪过去是一片苹果园,作为草坪,它取代的是过去的东草坪的地位。曾经的东草坪就在现在的新图书馆的位置,它曾经是很为学生们所喜爱的一片浪漫草坪。有一名北大学生这样写道:“东草坪是北大老图书馆东边的那块地儿。这里曾经是高晓松那帮拿把破吉它到北大糊弄小女生的主儿极尽能事的舞台,更是我们北大人读书休憩的好地方。很多北大的情侣相识、相约、相恋在东草坪,他们对这块草地的感情更深厚。……李嘉诚说:这块地儿空着怪可惜的,我给你们点儿钱,再修半截图书馆吧。一年后,这里再没有一人一张报纸一本书的景象了,一座比最高人民法院还庄严肃穆的建筑淹没了本来该发生的好多故事。”(资料来源:campus.chinaren.com)

后经学生强烈要求,原先的苹果园就被改成了草坪。草坪的浪漫又恢复了,然而那片校园中不可多得的果园却永远地失去了。多少总是有些可惜的。

兼容,或许真的很难。这些年来,北大为了接纳越来越多的求学者,为了与国际接轨,很多原有的自然和人为的独特的风景都只能让位给新的建筑,这引起了无数老北大人的感怀。而发展总是要有的,关键是怎样发展,如何在适宜的地方做到寸土寸金地利用土地,而在另一些地方留下我们的骄傲。如果有一天,未名湖开始缩小,或者未名湖周围矗立起了新式的建筑,那才是我们真正的悲哀。

“一塔湖图”并非北大的全部,北大的精神,很广,北大的骄傲,就在于它所创造的文化,科学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匠心独具——通向未名湖的小径

北大的校园北部可以说是古韵十足,像中国的传统园林,在优美的浪漫中又给人以思想和历史的沉重感。“北大的生活更接近于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一位总是喜欢留连于未名湖畔的清华学生说。这种文人士大夫气,从那一条条通向未名湖的小径也可以体现出来,它的荫蔽和静谧,构成了北大独特的风景。

幽静的小径边生长着各色的植物。引人注目的是雪松下的石头,它独特的用途使人耳目一新。松针下部的蜡质物是酸性物,下落到土壤中会使土壤受到酸化影响,土质变差,以至于到了刮风的时候会有尘土飞扬。而石头可以防止扬尘,从而保证了这里路面与空气的清新与洁净。

而路旁的传统建筑的大屋檐则为麻雀等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鸟鸣声不绝于耳。在这里,人与自然真正融为一体,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

新华网2002年10月6日有如下报道:(资料来源:)

不需要再多说什么了,万泉河的水质污染已经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而它的污染又对周边的水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控制污染源应该是最根本的解决途径,而环保局又声称污染源无法查出,那么,一个彻底而坚定的环保行动就显得犹为重要了。如果坚定地去做,污染源是不可能不现身的。行政管理和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9、绿化隔离带

在向柳浪庄走的路上可以看到一行很大的标语——“保护林木绿地,巩固绿化成果”。是海淀区市政管理委员会立的。又可以看到一队士兵带着工具去植树。这提示着我们北京正在进行的绿化隔离带建设活动。这种建设又让我产生了对北京西郊历史变迁的兴趣。我找到了一些资料。

关于“海淀”的变迁

陶世龙先生在《历史上海淀的江南水乡景色——据侯仁之:<晚晴集>摘编》一文前写道:“海淀本有淀,1948年来北京时,经燕京大学即现北大校园,去颐和园,在向北转西处,见面积不小的芦苇塘;50年代初尚在。路侧多为农田,土肥水足,京西稻所出,复多莲藕,其后不知何时泯灭。”

侯仁之先生《晚晴集》中则提到:

“在清代,海淀一带园林密布,园中有湖,园外复有水荡甚多,田中种植风荷香稻,宛如江南水乡,有诗为证。

忽牵野性到江湖,沿月扁舟入画图。

几曲波光连太液,千枝灯影散莲蓬。--清人咏未名湖前身的景色

万泉十里水云乡,兰若闲寻趁晓凉。

两岸绿杨蝉咴咴,轻舟满领稻风香。--乾隆咏自畅春园西花园舟行至圣化寺,描写的是当时巴沟附近的水乡景色。”

这种变迁,究竟是进步,还是失误和倒退?

消失的风景线:京西柳浪庄

海淀柳浪庄,东傍长河,西邻颐和园,历经五百年生息,今有千户人家,人称京西第一村。

柳浪庄是京西稻之故乡。清代这里有360顷御稻田,皇家每天吃一顷。此地还有“南七北六一十三圈”之说:当年开垦这片稻田时,清廷将工程包给了南

七、北六,十三个省,至今村南尚有“兴工地”的地名。乾隆皇帝在《万泉堤上圣化寺即景杂诗》中,也有“万泉久湮塞,甲申岁始命疏浚,即其地开水田,今春加垦辟”的注文。他还以“垂柳依依村舍隐,新苗漠漠水田稠”的诗句,描写柳浪庄的景色。

京西稻籽粒饱满,蒸出饭来清香四溢。据说毛主席在解放初期在颐和园尝过用京西稻做的饭,他连说“好吃”,建议推广京西稻。

然而,已有五百年历史的柳浪庄即将消失,因为它正处在绿化隔离带上。根据北京市总体规划,北京市区的格局是“分散集团制”,即城市由中心区和环绕周围的十个边缘集团组成;在中心区和边缘集团以及各边缘集团之间,用成片的绿化区隔离。柳浪庄所在的万柳地区,就处于颐和园旁边的百米绿化隔离带上。万柳工程的实施后,所在地农民上楼,退耕还林,柳浪庄将变成绿色风景区。

(资料来源:华夏旅游网)

大学生暑假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 篇4

大学生暑假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范文2007-12-17 18:34:17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大学生暑假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范文大学生暑假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范文(2)引言

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使用,而且美观的环境空间。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从外在的视觉影像来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结构、天际轮廓、各色建筑、街市设施、区域地标、开放的空间、植栽园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构成,然而这些都是城市人在选择和被选择的行为方式下形成的物质形态,其间蕴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则、社会心理、人文情感及历史沧桑。20世纪著名的城市学和建筑学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实现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种褒奖,那么为城市的发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牺牲就将毫无代价。无论扩大的权力还是有限的物质财富,都不能抵偿哪怕是一天丧失了的美、欢乐和亲情的享受。”“当我们漫步于城市中时却可发现这种现象是无初步在的,周围的建筑物仿佛能够讲话、能够行动,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样;而且通过城市的物质结构,过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决定、久已形成的价值观念等,都继续存活下来并且散发着影响。”正是为了充分认识到城市环境与在建构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人的作用,作为城市生态学的学习者,我们于2003年4月5日进

行了一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实习。

一、实习概况 我们于早晨8:00从北大逸夫二楼前出发,经过光华楼、图书馆、燕南园、李大钊铜像、蔡元培铜像,到达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鱼,出北大西门,穿过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柳浪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到达颐和园南如意门,观看门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后从颐和园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到达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达万寿山和东宫门,结束实习。沿途就绿化、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做了一定的调查,获得了一定的资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二、实习内容及分析

1、关于一条有争议的路 走进北大东门,可以看到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作为北大少有的几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条争议颇多的路,路边整齐的人工保养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全新的北大。

这条路周围集聚着北京大学比较现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号楼、二号楼、逸夫一楼、逸夫二楼、逸夫苑、理科教学楼等等。而在这条路的尽头又是富有传统韵味的仿古式楼群。很多人认为,路面的宽阔与笔直与周围建筑的仿古式屋顶不大协调。除了整齐的人工草坪,路的两面是栽种得整齐得近乎过分的小树,而路的尽头则是生长多年的高大而遮荫的大树,不协调的感受更加强烈。

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谓的“视觉适应性”。在很多时候,我们很少考虑特定的环境,只是单纯地去套用一种种看上去很好很先进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环境对建筑等人为设施的特殊要求。也许这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问题。就如同北大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新式建筑与老式建筑的交相辉映,也许不能算是完美的选择。

2、校园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园 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燕园众多园林中较

小的一个,园中只错落着十几幢精致雅洁的二层小楼和平房小院,这里是北大教授一个住宅区。人们常说,“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园,但燕南园住的都是名教授”。单说50年代,燕南园里就住着马寅初、汤用彤、周培源、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侯仁之、林庚诸先生,后来又搬进来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执教燕京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在此生活过。这足以反映其内涵的深厚与文化积淀了。

燕南园中独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们学术研究的理想环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指出,尽管略显古老,自己也不会想到要去改变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个原因是,尽管很多书都捐给了图书馆,家里的藏书也导致装修的不便。然而更加关键的一点——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种可以使人安下心来读书治学的环境。多年的积淀,已经使这个小小的园子充满了书香之气…… 那么,除了书香,对于久在这里居住的

人们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实习过程中接受采访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这里居住时间都超过了35年。他们普遍认为,燕南园有着良好的居住环境,首先它位于一个台地上,地势比周围都高,这是一个良好的地理环境。而其间各色的植物,又为园子提供了一个协调的生态环境。作为极具特色的住宅园林,燕南园吸引着各方来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还曾经在此写生,研究其建筑特色。

然而燕南园也有其不足之处。被采访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来游览观光的人群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和洁净,过路的汽车扬尘和制造噪音,给园内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其二是公厕的问题。公厕占用的土地是过去孩子们的游戏场,而由于疏于管理,公厕的建设不仅消灭了孩子的游乐,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实在燕南园中,每户独立的住宅中都有独立的卫

生态实习总结, 篇5

姓名:

班级: 学号:1290

在霍州七里峪的实习已经结束,我们大家都感到非常的充实。在这期间,我们学到了许多教室里学不到的东西,并且这些东西还可以让我们对理论知识得到更为直接的理解和运用。这大大提高了我们各方面的能力。

这次实习主要分为2个内容:植物的认识,森林群落的组成与结构调查 前两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从住处向山上走,沿途张老师悉心讲解沿途植物的名称、特点、药用价值等相关知识,让我们受益匪浅。

山上的植物很多,我虽然见过很多植物,却不知道叫什么,更不用说辨认了。上山后,一个个同学如狼似虎,见到植物就挖,发现新的植株就抢,这场面近乎疯狂,我也等不及啦,加入到第一波扫荡队伍中,所过之处,植株欲哭无泪呀,高大的乔木尚能自保,矮小伏地的要么被搜挖枯竭,要么惨遭践踏蹂躏,毕竟两个班五六十人呢,其破坏力真的不容小觑呀。老师寓教于乐,同学们对这也乐此不疲。整个过程中,我基本做到了认真听从老师指导,细心辨认植物、采集标本,留心做记录,生怕记漏、记错任何一个种名儿,遇到特别的植株与同学相互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利用午饭间隙,将采集好的植物压成标本,并记好实习日记。这一天下来收获颇丰,我认识了许多种植物,了解了部分植物的用途。这次实习给我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我通过对植物的辨认,了解植物的科属特征,进而加强巩固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我深切感受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中滋味。两天的实习是难忘的,用心学到的东西将使我终身受用。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做的是森林群落的组成与结构调查实习。它的目的是通过调查,初步掌握植物群落的调查方法及各统计指标的含义。我们需要皮尺、钢卷尺、测绳、枝剪、粉笔、铅笔、标签、方格纸、调查表格、植物检索表等仪器。我们采用了全面踏查和样方法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在样地调查时,我们需要在森林里拉出一个10*10平米的大样方,其中:乔木样10*10平米,灌木样方5*5,草本样方1*1平米。拉样方是一件很困难的工作,不能有深坑,只能在一个坡面上拉样方。这就需要事先踩好点。我们还要进行每木调查:具体按测树学方法进行。平均胸径大于8厘米者,2厘米一个径阶;小于8厘米者,1厘米一个径阶。植被调查在1*1平米小样方中进行,下木调查在2*2平米小样方中进行,乔木调查在实习中绘制树冠投影图。我们需要测量以下几种因素:植物名称,层次,层次盖度,高度,多度,分布等等。在统计和作报告时,要注意按测树学统计林木组成和平均胸径,植被统计频度和多度,描述群落的组成结构特征。

关于森林群落的组成与结构调查实习,我深深的感觉到,我的基础知识是多么贫瘠,未知物种有几十个。还有,在调查研究时,对于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也是极为重要的。此外还需要耐心和毅力,不能马马虎虎的做事情。

最后实习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让我们思考:如何把体积单位转化为毫米?森林对水土保持作用分几个方面?为什么要在山里建立3个气象站?首先,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树冠对降雨的截流作用;2.枯枝落叶层对降雨动能的缓冲作用3.森林土壤对地表径流的分流及渗透作用。3个气象站有利于准确完全的了解山里气候变化,因为气候因素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城市生态学实习工作总结 篇6

智慧中医论坛综合专题总结

孙惠军、夏冰

2015年10月22日智慧中医论坛综合专题在海淀科技大厦五楼会议室召开, 尽管天下中雨, 但不影响人们参会的热情。有近60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上午由孙惠军老师主持, 下午由夏冰医师主持。

上午发言人有五位: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傅景华、民间中医潘德孚、清华大学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顾文涛、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文化基因中心主任孙俊鹏、中华中医协会原学术部主任李致重等。

下午发言人有十位:山东省烟台开发区导平经络研究所所长吴建国、美国和谐医疗防衰老公司总裁杨国兰、美国微分诊断植物肽 (引药) 治疗中、医专家林渡济、加慈回医自然康复疗法体系团队的邸慧君博士和演示者杨丽春、中国地质大学离休干部张吉昌、美国东方医学中心博士崔志强、北京大学中华本草顺势气血养生教研室主任王勇、潘德孚老中医徒弟朱松翠、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教授、博导朱世杰、卫生部外事局原处长、主任医师张光兴等。

傅景华题为《中华医道———调和自然社会生命之大道》的报告指出:中医本是医道, 而不仅是医学。道之下尚有德、术、理、智、思、学、技。大道、至德、隐术、明理、上智、睿思、微学、末技。道可包容学, 学不可替道。“医学”是翻译medicine时借用中文医学, 从而使之形成西化概念。医之本义为调和, 中之本义为本。中医是和人之道, 而不是斗病之学。中医是调和生命自在之道, 而不是与疾病作斗争之学。中医和于人而病自治。中医之行为目标, 在于促进生命过程自主实现全面自由发展与全面自行和谐, 而不是干扰、取代、破坏人为所能了解的部分人体结构与部分生理功能。生命具有自稳、自调、自控、自生、自化、自和之自在。医生的责任就在于调动这一自在。人们自己拥有化解一切失和、平治一切病态之自在。关键在于能否调和病机, 调动生机。病态过程与生命过程是不可分割的。疾病就象是我们的孩子, 应该关爱、教化, 同时自责、自调。以疾病为忤儿, 以本草为情义, 以生命为慈母, 医之道也!中华医道以道、气、数、序、类、机、化、态、势、象的基本概念范畴所描述的自然过程及其各种运动方式之间普遍的相互关系, 以阴阳、五行和藏象理论所反映的各种生命运动方式之间生承制化的相互作用, 以经络和病机理论的类似反应概率的语言所展示的生命活动图景, 从根本上摒弃了机械论、还原论的世界观, 而获得了动态的生命的深刻领悟。运用过程、方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引入自然之数、阴阳五行序列以及相反相与的思想, 确立自然、生命、社会和通, 以及神、气、形和通的目标, 对我们认识人的生命过程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追溯中华医道经天纬地、贯古通今的智能, 从而指导其摄生和诊治的实践活动, 均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名原有六义:浅有本义、借义、引义;深有喻义、寓义、隐义。近代以来因翻译外语借用中文, 于是又出现了异义、西义和畸义。西义为直译外语形成所谓概念, 异义为盲目借用而使中名异化, 畸义为牵强附会而使中名畸化。译西畸中是毁灭中华文化的重要原因, 因此也是毁灭中华医道的重要原因!以借义与引申义释译古代文化经典与医道经典, 阐发中华文化与中华医道, 其局面已是不伦不类;以西义、异义、畸义曲解古代文化经典与医道经典, 改造中华文化与中华医道, 其后果更是不堪设想。以甲骨文及金文本义重新展现《黄帝内经》, 乃是中医正本清源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潘德孚老中医题为《中医治疗白血病的理论与实践》的报告观点鲜明, 言辞犀利。他以自己治疗白血病的理论和实践尖锐指出, 当代主流医学治疗癌症、白血病犯了方向性错误, 从他治疗白血病的案例中得出这样的结论:白血病大多由西医药物输入体内而引起, 不当的输液、活体检验、放疗、化疗是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他强烈抨击主流医学被市场医学所绑架, 所举事实, 令人深思。

顾文涛题为《中医药发展的战略思考》的报告认为, 中医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全面、动态地揭示了生命运动的内在客观规律, 中医药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疗效。近100年来, 中华传统文化遭遇了西方文化强势冲击, 以传统文化为灵魂的中医药也遭遇了坎坷的命运, 渐失生存土壤。从观念、顶层设计、战略规划、法律制度、组织机构、实体、中药资源、待遇、教育、科研、人才等方面指出了中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了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 指出中医面临的机遇, 提出了个人建议, 指出“互联网+生命科学”, 这是下一个时代的趋势, 而中国将引领这个时代。

孙俊鹏题为《建设“智慧生态城市”要重视国学国术原始创新》的报告指出:老子、孔子是“春秋诸子百家”文化复兴的代表人物, 他们都信仰太昊伏羲氏太极文化。始祖伏羲氏创画了的“太极八卦图”是宇宙生命模块。“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 是当代科技前沿———心灵感应思维传导之至高理论。孔子智慧、老子道德、伏羲心灵 (灵魂) 构成了中国国学、国术的核心。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 1970年获得诺贝尔物埋学奖的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认为:“人类要生存下去, 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之前, 去汲取孔子的智慧”。27年后得以印证。恐怖主义从中东向世界范围内蔓延, 形成难民潮涌向欧洲。“西方不亮东方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智慧通过近500座孔子学院传播到世界各地。主张高贵人性互动, 建立生命共同体理想, 深深地影响世界各国人民。认为无极是生命力, 太极是生命, 八卦是思维波, 金字塔旋转是统天八卦量子场。国学原始创新的源泉在于传承文化基因, 使遗址文物活起来的动力源。悟创了“五级提灌”、“五级洗礼”、“五级龙珍”性命双修思维程序;悟创了“金字塔拍打”疏通了性腺、心腺、命腺、扎根腺, 把封闭的身体转化为开放的巨系统, 实现“通神明类万物”。研制成功:太极膏、太极座垫、蓍草棒槌、文化基因盒、思维传感器。践行李政道博士提出的“道生物, 物生道, 道为物之行, 物为道之成, 天下之艺物之道。”使五教归一:儒教执中贯一;佛教万法归一;道教抱元守一;回教清真返一;耶教默祷亲一。归于太极文化。以“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黄金律进行慈善人性互动。解决当今世界恐怖主义的根源, 在于撕裂多民族多宗教信仰, 筑起“生命共同体”的万里长城。营建龙都“自造生基”智慧人性生态城、药都鹿邑道物转换智慧生态城、圣都曲阜心灵感应智慧生态城, 培养更多的有灵魂、有本事、有品德的人。

李致重题为《再造中医之魂的战略思考》的报告指出:“把中医西化等同于中医现代化;把中医经验化视之为中医诊断规范化、标准化;把中医教育西化作为后继人才培养的方向;把中医医院变得越来越“姓西”?????这些失误在导致中医基础科学体系与临床技术体系严重扭曲、解体的同时, 形成了医疗、教育、科研、管理上的“中医思维弱化, 中医评价西化, 中医学术异化, 中医技术退化, 中医特色优势淡化”的局面。拯救中医之魂, 首先要从文化与思想启蒙开始;以传统文化普及与中医理论、临床为重点, 抓好医疗、科研、教育的改革起步战略。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 切切不可等闲视之“作为唯一一位来自清华大学年轻的发言学者顾文涛, 他的发言涉及中医与市场现状相结合, 寻找自己的定位, 确立以疗效为原则的定价体系等问题。

吴建国题为《经络生命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报告认为:“经络”是输送人体生物电能量的一套低电阻、良导体功能路线。经络在输送“生物电能”的同时, 也必将释放生物电波传递人体生命信息。经过反复研究、反复对照、发现利用“经络信息感传扫描技术”, 可以迅速获取病人身体健康情况, 研究成功“经络潜能美容护肤技术”, 且当场演示, 取得了成功。

美国来的杨国兰题为 《中西医结合的甲状腺激素抗衰老和慢性病的治疗法》的报告和林渡济老师《创新智慧中和中医纳米气泡在中医实践的应用》 的报告分别介绍了他们在美国的中医经验。

邸慧君博士主讲, 杨丽春演示的题为 《加慈回医自然康复疗法体系构建之道法自然的实践研究 》的报告指出:加慈回医的核心就是要唤醒人的自愈本能, 自我修复本能!运用导引法防治疾病时, 医者可以以导引方式帮助患者恢复身体机能, 达到医患同治, 其中奥妙便在天人合一、回归自然之根本。

张吉昌题为 《健康密码次声疗法浅谈》的报告认为:由于人体内脏振动的固有频率在20 赫兹以下 (0.01Hz-20Hz) , 即在次声波的频率范围内, 当身外的次声波的振动频率与人体内脏的振动频率相近或一致时, 会使人体各种脏器引发共振, 并产生生物共振效应。这种共振效应的结果有两种:其一, 如果外来的次声波中蕴含着恶性信息和负能量, 则就会使人体脏器产生负效应, 如心烦意乱, 胸闷胸堵, 头痛失眠, 恶心呕吐等, 严重者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其二如果外来的次声波中蕴含着良性信息和正能量, 则就会使人体脏器产生正效应, 如气血旺盛, 经络通畅, 心旷神怡, 从而祛病健身, 延年益寿。人们只要全身放松, 心平气和, 全神贯注地默念健康密码, 同时想着人体相应脏器, 使默念健康密码时产生的次声波的频率同自身脏器的固有频率一致或相近时, 就能立即产生良性的次声波生物共振正效应。就能很快感到身心舒畅, 脏腑功能增强, 病情好转或痊愈。这种次声波良性的生物共振正效应, 就是次声疗法。通过默念健康密码产生良性的次声波生物共振正效应, 来防治疾病的方法, 就是健康密码次声疗法。

崔志强题为《对称性精准医疗》的报告指出:称部位功能随生理、病理状况改变, 在体内、体表产生不同对称信息。关键是提取对称信息差, 即“生命密码”。 同一时间, 基本相同条件下, 生命信息及对称差偏离正常范围, 反映双侧组织、细胞、基因、蛋白质等分子结构及功能差别。生命对称信息:物理和生物标记, 每天或实时监测。对称体温:左右腋下、左右耳蜗。对称血压、脉搏:左右手臂。结合CT、MRI、超声波及其它化验等, 并形成相关性和因果关系。所形成的数据是巨大的。参照美国NIH和FDA统计要求, 用以上数据对疾病和治疗情况进行定量或半定量评估与预测。从而对治疗进行指导。对称信息差的正负, 是养生、康复、治疗“方向”等措施的重要依据使很多常规治疗方法有效性大为提高。也使更多和更深入地定量分析成为可能。中风卧床不动到自行行走, 疗效感性, 人人承认, 有利于推动疗效启动市场的杠杆。中风病人最大愿望是恢复自理能力--- 钢性需求。对中风病危、后遗症都有明显疗效, 感应效果明显。典型对称破缺与健康关系, 是展示对称精准医学最好样板中风是目前开支最大的疾病,

王勇题为《顺势医学的理念》的报告认为:中国顺势医学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 有理论、有技术、有实践, 中国顺势医学要努力结合现有的传统中西医的理论和技术, 把中国的顺势医学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为我国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疑难杂症多找到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为中国特色的顺势医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做一定的探索实践。

张光兴题为《顺势医学》的报告指出:一、发展顺势医学, 促深化医改。努力学习、研究、大力发展应用顺势医学, 大有作为, 大大有利于人民医药卫生事业, 造福子孙后代。他认为这可以作为实现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全民提出的关于深化医改的近期目标和总体目标的最好的战术和战略选择之一。二、康氏信息医学即我们亟需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顺势医学。康继周博士首创的康氏信息医学, 就是21世纪在中国应该普及推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顺势医学, 并预感到, 康氏信息医学的成功普及推广必将在我国掀起一场医药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革命, 必然是对全国人民的一大福音。三、康博士对顺势医学的阐述讲解十分精炼、全面、系统、清楚和独特。顺势医学药物中存在着信息, 特别是被稀释, 经过振荡后药力增强。此信息不是药物分子, 而是具有药物信息的电磁场, 或波, 或频率。顺势医学就用这些千千万万不同的电磁波的频率来治疗疾病。四、康氏信息医学简介及其创立、形成的主客观条件。五、康博士创造性地提出的“病因病变相关链”的优点。六、按中医辨证施治配方法则与顺势医学诊治法则配药紧密结合更加提高疗效。七、康氏信息医学认为诊断和治疗“信息病因”特别重要。八、康氏信息医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快速培养出大批基层“全科明医”。九、需物色培养接班人。”认为“中国的顺势医学就是西医、中医、顺势医学三融合的康氏信息医学!”

朱松翠题为 《儿童教育和中医文化传播》的报告认为:秉承郭生白老中医的:中医文化的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的理念, 在长春玉琨国学学校开中医养生课, 特别鼓励孩子们学会分享, 不管是成功或是失败的案例, 从2012年开始, 分享集已经更新到第六个版本, 这本分享集是《不再与健康擦肩而过》系列丛书, 已公益流通近十万册, 让中医的智慧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家庭。这套丛书基本上是学校孩子生病、治病、防病的案例分享及体会感悟。通过儿童教育通过三年儿童中医教育实践, 对儿童教育充满了信心。相信我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中医文化”若从纯净无污染的娃娃抓起, 必会重新灿烂辉煌, 发扬光大。去年开始跟随潘德孚老中医学习癌症的治疗, 并传播天下无癌的文化理念。

朱世杰题为《癌症康复不是梦》的报告指出:一、癌症发病率激增, 人人自危。2015 年 《全国肿瘤登记年报》:我国每年新增癌症312 万例, 每分钟有6 人被确诊为癌症, 我国每年因癌症死亡人数达到270 万, 在所有引发死亡的病因中癌症导致的死亡占25%~30%

二、康复治疗缺位, 生存几率低。近30 年来, 我国癌症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依旧停留在30%的水平。美国、日本均已突破60%。三、癌症患者需要康复治疗。癌症的演化与转归是一个过程, 不同发展阶段其治疗目标和策略均有所不同。癌症康复:评估和治疗癌症患者与生存者的器官功能及心理异常问题通过理疗、护理、支持、减症等多种手段最终达到完全治愈癌症。 四、癌症康复的必要性。最大限度降低肿瘤疾病的死亡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五、癌症康复的总体架构:1、开展肿瘤患者的信息采集、健康随访、健康促进行为干预和咨询指导;2、关注肿瘤患者的心理和精神健康问题;3、对肿瘤的痛苦症状进行有效防治;4、加强人才培养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六、Z5 康复体系的建立:1.心理康复, 2.症状康复, 3.社会康复, 4.群体康复, 5.防癌抗癌, 中药透皮热疗, 细胞免疫治疗, 分子靶向检测与治疗等;七、康复典型病例介绍。

本论坛的特点和效果是:

1、参会热情很高, 发言积极踊跃:

2、发言人准备充分, 论文报告水平高;

3、发挥平台作用, 充分开展学术交流;

建设生态城市工作计划 篇7

有一位著名学者曾这样解释宜居城市:“所谓‘宜居城市’,就是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它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个是自然条件,这个城市要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安全的步行空间、人们生活所需的充足的设施。另一个是人文条件,‘宜居城市’应是人性化的城市、平民化的城市、充满人情味和文化的城市,让人有一种归属感,觉得自己就是这个城市的主人,这个城市就是自己的家。”

一、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有人做过些一项调查,关于的宜居水平,九成以上受调查者认为发展得非常快,但交通、休闲娱乐设施、公用空地等方面,开放程度不够。说明市民对的宜居满意度不算很高。

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服务性行业水平低,服务业是带动经济发展的第三产业,提高服务业才能从本质上改变这一城市的生活水平;道路建设跟不上,地处于西南山地,交通不便,要提高这一地区的宜居水平就要加强道路建设;公交设施投入不够,公共设施也是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部分;群众文明程度不高,城市的文明是这个城市的软环境,群众的文明程度也是决定这个城市宜居程度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建设宜居

1的环境优势

县位于重庆市域中部,是重庆市城乡统筹试范县,县城15万人,总人口93万,属于三峡生态经济区,近年来,县的城市布局有了很大的发展,远远超过周边城市的发展。一系列大型生态居民区配套设施的竣工完成,使县的都市化进程步伐稳健。

作为重庆市城乡统筹示范区的,尤其自己的独特优势。交通便利,处于长寿、万州、涪陵等大中城市的结合部,是重庆东部近郊重要的陆上交通枢纽,是三峡旅游陆路环线上的一个重要结点。以及交通线路的完善都将大大促进了未来的发展。县有“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称号,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同时在民间文化中也是铜管乐之乡,重庆书画之乡之称。这些对宜居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厚重地民俗文化基础,是建设宜居城市的软环境。县资源丰富,素有“巴国粮仓”、“牡丹故里”等美称。人民利用牡丹的文化底蕴,以花为媒,大打“三花牌”(牡丹花、油菜花、白柚花),极大地提升了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引进外资项目、引进资金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为宜居建设争取到了不可或缺的资金和人才。

2的城市定位

要发展宜居城市,要有一个设施、功能、结构基本齐全、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对于居住环境首先就是要满足不同收入群体对各类住房的需求。其次是供水、交通、通讯、生活、医疗、城市的建筑、广场等公共配套设施。第三就是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如:城市的社会治安状况;人民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保障;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健全,人们在养老、失业、医疗、生育等基层设施能否得到满足;城市在应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重大疫情、其他公共危机等方面是否有健全的应急机构,严谨的应急预案,科学的应急机制等。第四是要有一个良好的人文、文化、生态及发展环境。市民的民风、政府的作风、城市精神的提炼与认同,是人们对城市人文环境的主要需求;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特色、文化底蕴、文化氛围,是人们对城市文化环境的重要需求;城市的基础自然条件、环境治理能力、生态质量状况、可持续发展潜力,是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需求;城市的行业、就业、创业条件能否提供出良好的机遇,是人们对城市发展环境的主要需求。

纵观近几年的发展,变化是巨大的。从硬环境和软环境方面看人民正不断提高着优质的生活品味。县人民日常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已坚定地预示着县的宜居城市发展事态良好、前景开阔。

从政府发面看在构建宜居城市的进程中,政府首先要把握好三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定位。根据重庆市提出的建设“绿色重庆,森林重庆”县政府已初步定义了发展的主要方向为“重点发展工业,巩固原有的企业并帮助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发展电子产品;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培训机构,重点培训和提拔专业技术管理干部”。这些方向的提出都对建设环境资源友好型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要和谐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在考虑城市建设任务时应确立一个“城市现代化、生态环保化”的目标定位。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定位。城市中人与人的关系无非也是三个方面:个体、群体、全社会。因此,在建设城市人文环境时要以“群众和谐,社会和谐”的目标定位。按照这个目标定位要求,1要以创建“平安”为目标,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强化防灾减灾体系、公共应急体系、生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建设。2要加快服务体系的建设。要不断健全县的社会保障体系。3协调现阶段社会存在突出矛盾。把公平,平等放到首要位置,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一个坚实的软环境平台。

三、加快构建宜居的步伐

1三个层面一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人的生存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宜居的最基本要求。二是软硬环境的建设。人们物质上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之后必然会上升至追求精神层面上的需要。各项公共服务措施是否完善,供求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是否健全成为构建宜居的主要标志。三是和谐的宜居条件。当人们的赖以生存和生活的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后,在建设生活环境方面就要有进一步的发展,就会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存。城市和宜居环境是这三个层面的结合和载体,是构建和谐的重要方面。

2齐心协力同发展一是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和信心:二是构建宜居要与重庆的总体发展相适应;三是在完善城市功能的基础上,必须充分认识目前的县情和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四是创新发展思路,将城市发展导入宜居城市和和谐社会的良性发展轨道中

3合理的城市管理。在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在建设中贯穿“宜居生态”。一是要在管理理念上,从破除“按部就班”到实现“改革创新”。让合理有效的城市管理规划贯穿于整体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并积极反馈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使公共产品的规划、建设更加完善,更加人性化。二是要在价值尺度上,从破除以“物”为重点到实现以“人”为中心的要求。城市的基础设施要兼顾以“人”为中心,突出人在城市生活中的主体地位,给群众更高的生活品质。三是要在施政理念上,破除重“管理”轻“服务”的毛病。四是要在服务方式上,破除“粗放”实现“精细”。五是要在民生和市容的关系上,从破除“只重市容”到同时“兼顾民生”的要求。

4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和谐的原则。二是坚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原则。三是坚持挖掘自身特色的原则。因此,在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县自身的地域优势,根据的本土优势,大力开发乡村旅游文化、土特产文化;根据千年古县的历史传承,大力开发丹乡文化、乡村文化;根据千年古县的民俗、民风,大力开发民乐文化、饮食文化等较具特色的城市文化,使县在建设宜居城市之路上更具吸引力和活力,成为重庆市建设宜居城市的鲜明旗帜。

5建立有特色的.城市形象。一是县是山城,能过充分利用山水优势,构建丰富的城市绿化景观。能够利用山地特有的结构,种植不同的绿化植物,形成丰富的绿化带,发展立体绿化,构建生物的多样性。二要保护好空间形态,建设与自然共存的生态城市。利用河流,山体,森林,城市建筑等,建设有特色的城市布局结构,提高总体视觉质量。三山城上的建筑属于错落有致型,有比其他城市更好的条件发展城市夜景,城市夜景观是城市形象的有力补充。目前,夜景灯饰应以丰富和提升城市形象为目标,以美化夜景、丰富市民和游客夜间文化生活为手段,通过实施夜景灯饰亮化建设和改造,把中心城区精心打造成“点、线、带、面”相结合,独具特色夜景灯饰景观系统。这就必须解决夜景灯饰规划层面的问题,通过对夜景灯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走出一条独辟蹊径造特色、依靠特色聚人气的夜景经济发展之路,从而快速实现城市空间的拓展和规模的扩张。四有“牡丹故里”之称,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打造的“花海”景观。2000年成功举办过第一届牡丹节,此后每年都会接待近25万游客,以牡丹为媒,搭配各种经济活动,促进全县的旅游,经贸,交通等的全面发展。从“牡丹节”去办至今为县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速度,都带来的难能可贵的机会。造“花海”可以更大程度上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提高市民素质,提高县的名誉度。

四、加强软环境建设,提高城市形象

一座宜居城市,最大的表现在于能够吸引住人。我们打造宜居,就要注重和谐,要加强软环境建设,要提高市民素质,发扬城市精神。诚实守信是第一步,看一个城市市民素质的高低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市民的诚信度,诚信是一种品牌,一种形象,一种软环境。还要有良好的风尚,包括工作礼仪,社交礼仪,个人形象等方面,对市民的言行举止进行规范,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意思,从源头上改掉市民的孽根性。可以开展一些评选活动,比如:优秀小区,优秀个人等。让市民参与其中,形成一定的竞争性,让人带动人,通过网络媒体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多向群众开放体育馆,少年宫,图书馆,公园等有益于加强市民素质的公共场所,在市民中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多进行文化交流,丰富市民的生活,共同建造和谐,文明,友好的社会环境。

城市生态学实习工作总结 篇8

二、设计理念、构思原则:

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建筑规划理念,并却尽可能的解决和完善了人们观赏、娱乐、休闲、集会、居住、健康、工作、交流等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永恒的主题。基于此地地理位置及自然景观优势,将“自然”这一话题充分考虑到本次设计中,认真的思考了“人--建筑--健康--自然”这个四元体之间的关系,充分的利用和改造原有的自然环境,营造了一些人工环境,让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结合,使建筑空间更能满足人们的健康需要。本规划设计旨在面向未来、面向大众、创造一个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居住小区,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充分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强调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将自然环境充分地溶入建筑群中;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创造园林式的生态型小区。

、通过设计丰富的住宅类型,合理的规划布局,现代气息的建筑造型,创造现代化风格的居住小区。

、设计流畅而经济实用的道路系统,体现“人车分流”的基本原则。

、结合基地的自然环境,进行总体的景观规划设计,为总体规划锦上添花。

、强化院落空间,在追求合适开发强度的情况下,有利于物业管理与分期开发,并增强小区的安全性、趣味性、识别性。

、体现以“人为核心”的设计理念,把科技先行、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设计全过程中。

三、空间布局

空间布置可概括为:多点、一中心。

多点--即以住宅为主体围合的四个院落组群。

一中心--即由小区中心内的集中绿地、水面、广场、雕塑及造型别致的社区公共建筑,构成了小区文化娱乐交往中心和纵横轴线交汇的空间构图中心。

在本规划设计中采用的是周边式布局方式,住宅共有五个组团构成主要围绕着中心广场区和中心水景区四周布置,以及南向沿街布置对外商业组团。小区四周分散设置了四个出入口,其中,主入口在西南角面向南,有最佳的朝向和风景,然后,北向、南向、东北向各有一个次入口。小区内组团之间由循环双车道相贯通,组团内侧有单车道和尽端道路相连。小区主景观为中心的水景区和广场区,优越的位置构成了小区内的主体环境,依山就水达到了良好的景观效果。

创新与特色

(1)、动静态交通组织结合郊区公交站点、小区绿地及公共服务设施等,充分利用该地的丰富自然资源,布置合适的步行系统,增强了小区自然景观性,安全性及居民生活情趣。

(2)、以安居工程为主体,融合示范小区,提高室外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体现了物业管理的整体统一。

(3)、室外空间序列清晰开放,在注重功能的同时,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可识、可辩。

(4)、住宅单体选型与布局,适合当地气候及居住行为特征,室内空间组合合理,管道设置集中。

(5)、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新型管材等。

四、功能分析

住 宅--分为A、B、C、D五个组团,以及沿街商业组团;亲子乐园、架空层、中心庭院,休闲区域、运动区域、

景观区域--由中心绿化广场区、中心景观区,以及道路两侧和院落内若干片状绿化带组成;树阵广场等,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每个区域的合理划分及有机联系,功能区景观特性鲜明,与主题呼应统一。中央景观区:结合建筑规划设计,以一条自然流动的休闲步道贯穿全区,由架空活动平台、运动休闲区、住宅中心花园组成完整视觉景观,满足小区中心区域功能需求,静态水景、喷泉、流水曲径点缀缤纷绚丽多姿的生活景象。

公共服务设施--由会所、幼儿园组成。

分析过程:整个规划区以水景与广场为中心,各住宅组团分片布置在周边。因地制宜,与地形、自然环境相结合,丰富了小区内的绿地系统。绿地以“点、线、面”相组合的原则,使绿化空间更有层次感。中心广场和水景区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聚会、活动、健身等场所,作为小区的中心它不仅是供人们居住的居住区,而却是人们的交流区、生态区,“人-居住-休闲-健康”的体系更充分的体现了规划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为方便居民我将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在小区的中间位置(主入口两侧),由于小区的规模的限制,幼儿园只考虑设置3班;会所内有供人们参观和集会的场所,还有为整个小区服务的业务部门。

总结:各个住宅区域、景观区域、公共设施区域有机的组合形成整体,并各自发挥各自的功能特点为整个小区服务,延和了小区内部各类用地充分“为居民服务”的规划设计宗旨。

、交通组织:

规划区内道路分为五类:

主入口道路红线宽度

次入口道路红线宽度

小区内道路(双车道)红线宽度

小区内道路(单车道)红线宽度

小区内道路(宅前道)红线宽度

道路系统犹如人们的血液循环系统,可以将相关的器官、组织有机的联系起来,然而,道路系统也可以将各个功能、性质和用途不同的用地联系起来。

小区内部以双车道为主,并形成回路,是连接各个组团的主要交通;单车道是连接区内各栋的直接交通;宅前道路是进入各单元的交通。

区内设置两条相对独立的机动车道,中间设特殊通道相连,以保证南北片区的机动车交通相对独立,互不干扰。机动车道和各地块之间均有方便的联系,各地块设有独立的机动车出入口。

小区主干路顺应与地形南北走向,小区道路形成中部环路,组团级支路均开口于环路。小区设北、西、南三个出入口,主入口位于北侧,综合考虑景观、交通的缓冲加设停车广场。

注:1个公交站点为假设规划已存在,为本小区和周边居住区服务,并为小区提供了便利的对外交通。

公共建筑布局:

范文网

公共设施布置围绕“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主要公共设施包括幼儿园、会所及相应的卫生、商业等设施。

其中,为了更方便居民我将幼儿园、会所布置在小区的主入口出;商业设施北向沿路布置。

、绿化景观规划:

在空间上以“点、线、面”的设计手法,并与水景、水系相结合。

“点”状绿化--院落绿化、节点绿化,分散布置。是接近人性,提供人们休闲、游戏空间。

“线”状绿化--道路行道树绿化,以及道路沿线灌木绿化所行成的带状绿化,将点状绿化串连,形成绿化网络,起了划分空间的作用,延续空间的作用。

“面”状绿化--广场景观绿化、院落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所形成的片状绿化,将景观分成块状,并形成联系三大绿化空间的纽带,是整个绿化形成系统,中心水景区更丰富景观系统,达到了多样化的绿化效果。

绿地系统由中心绿地、绿化走廊、组团绿地和住宅院落绿地组成。

其中,小区主景观为中心的水景区和广场区,优越的位置构成了小区内的主体环境,依山就水达到了良好的景观效果。中央绿色主轴线:利用南北入口及主干道,规划出一条舒展的弧线林荫道,中央会所、游泳池、叠水低瀑,有机的结合于其间,展现出小区雍容、自然的大家气派。

别墅布局:

为了满足更多人对更多形式的住宅形式的需求,在本设计中我考虑也别墅进去,并结合了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我选择了适当的户型结构形式。其中,有两个别墅户型,各布置了两栋。

将别墅布置在规划用地东北依水地段,利用了地势南高北低以及东部临河,使得争取到最佳的通风采光效果以及欣赏自然风光优势。有了别墅是小区的整体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丰富了小区整体的立面空间,使得更有层次干。同时也满足了人们需求,延和本设计的宗旨。

给水排水工程规划:

分析地形和地貌我们可以知道:该项目基地自然地形相对平整,南部较高,北角较低,因此,为了更加方便、快捷、经济的排水,在管网的布局中根据原有的地形顺势布置水管网,采用分流制的排水形式。给水管网则是树状和环状两种形式相结合,一方面满足了有足够水压、水量;另一方面满足了方便管网的检修要求。场地排水主要方向为北面及东面,污水系统通过处理后和雨水接入城市管道系统。

五、附表

规划用地平衡表

用地类型面积(㎡)占地比例(%)

住宅用地

公建用地

道路用地

公共绿地

总 计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系列一览表

总用地面积:

住宅建筑面积:45342.815㎡

容积率:

建筑密度:

绿地率:

规划居住户数:2026户

规划居住人口:7091人(以3.5人/户计

城市生态学实习工作总结 篇9

关键词:城市生态化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特点,目标,规划,进程

在人类的发展中, 城市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重要标志, 在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化时代城市发展建设更集中于规模与速度, 这虽然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但是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的“城市病”, 成为了社会和经济建设的瓶颈。当前应该将城市生态化作为一个发展的重要理念融合在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中, 使城市的建设更加和谐、稳定、高效, 改变那种单纯发展的建设观念, 形成生态化、综合化的生态文明城市。

1 相关概念的论述

1.1 城市生态化建设

城市生态化是当前城市建设的趋势, 是指通过科学地调整与全面地协调使城市建设达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全面发展, 有机地达到生态化目标的进程和状态, 城市生态化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题。具体的城市生态建设中可以将建设过程划分为如下几个子系统建设:一是社会生态化建设, 这是人们在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同时, 进行的社会环境建设, 是城市建设必要的保障措施, 创造全面的权利维护系统, 促进教育与自由目标实现的主要建设内容与过程, 是城市生态化的重要基础。二是经济生态化建设, 通过城市中各项经济方式和行为的调节, 使城市生产、城市生活、城市交通更加符合经济规律的需要, 也更加具有经济方面的效益, 形成最少能源、资源和资金消耗下的最大经济效果。三是自然生态化建设, 城市建设应该以合理开发与保护自然为基本出发点, 要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因素, 在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的同时, 使生态和文明成为城市建设的核心, 达到在建设中保护, 在发展中开发的自然目标的实现。

1.2 生态文明城市

生态文明城市是当前城市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也是建设未来可持续发展城市的重要途径与方法。生态文明城市是指在城市的运行和建设中以生态系统为基础, 充分考虑系统的支持能力和承载水平, 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知识, 在更好地利用系统工程和环境工程基本措施的条件下, 挖掘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生态维护的潜力, 通过对城市消费活动、生产活动、环境活动的有效维护, 建立生态文明、经济发达的文明城市, 将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做到有机结合和高效统一。

2 生态文明城市的基本特点

2.1 生态文明城市的和谐性

生态文明城市讲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生态之间和谐的发展, 要让城市的发展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在浓郁文化气息和人文特点的基础上, 形成生态高度发展的现代型文明化的城市, 在有效实现各种关系协调发展的基础上, 促进城市的和谐、生态、文明等综合发展目标的实现。

2.2 生态文明城市的高效性

生态文明城市的构建过程中要强调对资源的高效利用, 要争取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通过多层次, 多结构的体系使城市的行业、部门达到有效整合, 实现生态文明城市的高效发展。

2.3 生态文明城市的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指导理念, 合理配置资源, 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 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2.4 生态文明城市的整体性

生态文明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 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 更注重对城市生产和生活的质量提高, 形成生态文明城市的整体发展。

3 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的基本方法

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的过程中离不开城市生态化建设, 为了将城市生态化建设落到实处, 应该对生态文明城市进行全面分析, 实现对城市生态化的全面落实, 这样才能够确保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质量。

3.1 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应该以生态产业为龙头走出一条新兴工业化的道路, 在生态文明城市的创建中要以财富、健康、文明为核心, 建立起实现生态文明的城市发展目标体系, 促进生态文明与长远发展的高度统一。

3.2 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的规划

生态文明城市规划包括自然和人文生态规划, 通过有效地规划和科学地设计使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得到有效保障。

3.3 控制生态文明城市的创建进程

一是以水安全为基础, 将生态安全作为重点进行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控制, 确保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对水资源的使用, 也达到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基本控制。二是以产业为基础控制城市的发展速度, 以产业的振兴计划实现企业、产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4 结语

生态文明城市是城市建设的高级阶段, 也是全面实现城市生态化建设的根本表现, 生态文明城市表现为从系统上、理念上、结构上对生态建设和环境建设的关注, 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生态文明城市是倡导城市生活生态化与发展建设科学化的重要基础。新时期要对城市生态化建设进行进一步解读, 要在生态化城市建设过程中把握生态文明的要点, 形成对生态文明城市特征的有力突出, 探讨出一条目标明确、规划科学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程, 使城市发展走向生态、文明、全面、系统的建设轨道。

参考文献

[1]于久宏, 任庆国.浅析城镇的生态化建设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15) :26-27.

[2]黎海彬, 张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实践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09, (03) :89-91.

上一篇:王小明回到三国时期下一篇:百年追梦全面小康小学生的演讲稿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