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舆情风险管理办法(精选8篇)
企业舆情风险管理办法 篇1
舆情风险管理办法 目的
为有效保护企业形象、信息,使公司各业务层面及时了解行业信息、媒体方向、政策导向,并及时了解和跟进与公司相关的负面新闻和突发事件,避免公司利益、形象乃至生存、发展遭受威胁,特制定本办法。2 适用范围
本办法所称舆情风险是指本公司在发生破坏性自然灾害、重大生产和人员安全事故、重大金融安全事件、群体性上访等严重影响企业形象和稳定的事件、重大网络安全事故和其他重大突发事件后,做好对外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3 舆情管理机构及职责 3.1 机构设置
鉴于当前舆情的形势和特征,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杜绝突发事件给企业造成的舆论损害,成立舆情风险管理机构,既舆情风险管理领导小组,由经营班子及各职能部门总监、各单位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立舆情风险管控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集团行政管理部,集团董事会秘书兼任办公室主任,行政管理部总监兼任办公室副主任。3.2 舆情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3.2.1 贯彻落实集团公司有关管理制度、工作要求,建立本企业舆情风险管理工作指挥体系;
3.2.2 听取舆情风险管控办公室关于舆情监测及分析等工作的汇报,审批舆情管理措施,决定有关预案的启动、关闭;
3.2.3 研究部署突发事件应对及负面舆情事件处置过程中的其他相关问题; 3.2.4 督导、协调公司相关部门舆情管控应对处置工作; 3.3 舆情风险管控办公室工作职责
3.3.1 开展舆情监测工作。不定期对涉及集团公司的相关信息进行跟踪分析,视情况向舆情风险管理领导小组汇报,并提出工作建议;
3.3.2 负面舆情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根据舆情等级进行搜索、监测;根据舆情发展情况,按照领导小组工作部署和要求,组织相关部门准备相关材料,统一对外口径,进行正面舆论引导,防止舆情升级。
3.3.3 加强与地方媒体和主管部门沟通联系;发生负面舆情事件后,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向当地主管部门汇报工作,争取支持。3.3.4 指导相关部门开展负面舆情应对工作。
3.3.5 工作过程中,备份有关信息(包括:负面信息的网址、主题、发布时间、发现时间、上报时间、处理结果等),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相关信息以电子截图、书面打印等方式分类编号保存。
3.3.6 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人员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突发事件舆情管控目的、工作原则、应急程序、工作方法等预案内容;宣传本预案,增强职工新闻敏感性和维护公司形象的责任感。
3.4 各职能部门,经营单位工作职责
3.4.1 集团各职能部门、各经营单位协同行动,负责监控、处理公司、项目层面的相关信息。
3.4.2 财务资金部结合其本职工作负责资金管控、投融资、担保、财务数据方面舆情监控。
3.4.3 技术中心结合其本职工作负责公司资质、专利、工法权属、性能,技术安全,研发风险及网络安全方面舆情监控。
3.4.4 经营发展部结合其本职工作负责公司项目投资模式,投标资质,可行性研究,项目概算技术方案等方面舆情监控。
3.4.5 行政管理部结合其本职工作负责公司社会责任、品牌形象、企业文化等方面舆情监控。
3.4.6 招标中心结合其本职工作负责招标过程中供应商资质、合同签订、履约等方面舆情监控。
3.4.7 法务部门结合其本职工作负责与公司有关诉讼方面的舆情监控。3.4.8 人力资源部结合其本职工作负责校园招聘、社会招聘、辞退与离职等涉及员工关系的舆情监控。
3.4.9 工管中心、项目部结合其本职工作负责涉及业主、供应商、农民工欠款的逾期监控,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环境保护等方面舆情监控。4 舆情监测流程 4.1 舆情信息搜集范围
4.1.1 A类是指公司层面(包括资本运营层面、领导层面的舆情等)、可能导致迅速传播的负面信息。
4.1.2 B类信息是指各分公司、各项目层面对工程质量安全、客商关系的投诉在有影响力的媒体和门户网站上曝光。
4.1.3 C类信息指各项目和员工、工程质量安全、客商关系的投诉在地方媒体上的曝光。
4.2 建立信息报送制度,负面舆情发生后,密切关注网络、论坛及各媒体涉及本公司的舆情信息,第一时间发现舆情苗头及可能成为热点的问题,及时梳理做好记录,及时向公司舆情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汇报。
4.3 根据负面舆情发展情况,在舆情风险管理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组织准备相关背景材料,统一对外答问口径;及时对外发布准确信息,正确引导和影响舆论。
4.4 危机缓解后,收集和整理媒体的相关报道以及来自公众的反馈意见,向舆情风险管控办公室递交此次事故危机传播的效果分析评估报告,4.5 舆情应急处理相关新闻宣传材料须整理归档,以总结经验教训,为舆情管控处理提供借鉴。舆情风险处理要求 5.1 调查与分析
迅速对公司面临的状况进行全面而周密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事件的性质与公司的关系;评估危机事件的后果;为制定危机处理策略提供依据;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避免媒体的进一步炒作。5.2 应对危机策划
以积极、负责的态度面对媒体,在与媒体的合作中有效传播企业信息,保护品牌,以确保不再引发新的危机。5.2.1 迅速反应,争取主动
迅速成立危机处理小组,在第一时间开通热线电话,记录并回答记者来电,管理信息进出渠道;适时进行新闻发布,迅速主动阐述事实真相。5.2.2密切监测,防患未然
全面监控波及范围内的各类媒体、网站、客户及主要竞争对手的消息,及时获取相关的最新动态,收集有关报道的剪报,及时汇总有关媒介报道的情况,以便准确评估事态发展程度,为下一步的行动提供依据。5.2.3以诚相待,积极沟通
尽可能充分地与各方面沟通,及时对公众、媒体和监管部门的提问和要求给予及时解答和说明,态度诚恳;对重点媒介进行重点沟通工作,提供充足的资料并尽量满足采访要求。5.3 应对方案实施
5.3.1 在危机期间对于敏感问题的回答至关重要,统一标准答案不仅可以使公司对来自媒体的提问有一个充分的准备,而且保证对外界传递的信息准确无误,以实现信息管理的有效性;由公司指定专人统一接听和处理媒体来电,对每一敏感问题准备准确的答案;同时,确定统一的对外信息发布渠道、发言口径及发言人。
5.3.2 解决源头目标
主动沟通危机源头,全面了解背景原因,迅速提出解决方案,妥善解决问题。5.4危机处理评估
5.4.1检测媒体舆论,视危机情况大小可设置检测时间单位(小时、天、周、月)及长度,形成媒体检测报告。
5.4.2设定危机处理预期效果,比对处理效果,加强舆论的正面报道,转移舆论焦点。
5.4.3回访危机源头,了解更多需求;在一段时间内强化预期的沟通与联系,使其感受到公司的重视,化被动为主动,借此提升公司的信誉与形象;加强危机预警与防范工作。附则
6.1 本办法由舆情风险管控办公室负责解释。6.2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附:舆情监测流程图
舆情监测流程舆情风险管理办公室总部各职能部门各经营单位/项目部密切关注各类媒体/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密切关注各类媒体/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密切关注各类媒体/网络上发布的信息是否为负面信息是否为负面信息是否为负面信息日常监测负面信息接收、汇总负面信息接收、汇总负面信息接收、汇总上报舆情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协助参与后续处理负面信息处理根据领导小组指导意见进行处理协助参与后续处理汇总处理信息反馈处理结果反馈处理结果处理效果评估评估完成
企业舆情风险管理办法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舆情管理,风险管理
1 高职院校舆情管理概述
1.1 高职院校舆情主体与客体分析
高职院校的舆情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其他员工 (管理人员、教辅人员等) 。
高职院校舆情客体主要包括社会事件、时事热点、学校事务、学校突发事件等。
1.2 高职院校舆情的外在形式、传播途径
高职院校舆情的外在表现形式一般有文字、声音、视屏、图像等。传播途径主要包括:
(1) 电子公告板。包括了校内和校外的各种论坛, 这是十分常见的一种传播途径。楼主发帖, 评论者可以跟帖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2) 聊天工具。传统的QQ和近年兴起的微信, 具有更新迅速、传播快捷、互动性强的特点, 也是深受青年学生青睐的一种传播方式。
(3) 电邮。即电子邮件。
(4) 网络评论。主要见于一些门户网站的新闻事件评论。
(5) 视频网站。也称播客, 以发布视频为主要传播形式, 观看者可以进行评论, 发布观点。
(6) 博客。
1.3 高职院校舆情管理风险因素分析
(1)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学习意识相对较弱, 思维更加活跃, 加上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正式形成, 比较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这为高职院校舆情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2) 高职院校教职工人数众多, 由于每个人的思想、年龄、阅历差别很大, 造成了对于是非判断、真假辨析及对事物的分析观察能力的巨大差别, 从而加剧了高职院校舆情管理的复杂性。
(3) 当前高职院校舆情管理工作一般都是院校党委领导下的宣传部门承担。由于对舆情管理工作的认识局限, 很多高职院校舆情管理工作者就将舆情管理与宣传工作完全等同, 缺乏舆情管理的专门知识储备, 造成了高职院校舆情管理工作水平良莠不齐, 一旦发生舆情风险, 缺乏具有专业素质的新闻发言人引导外界媒体舆论。
2 高职院校舆情风险管理
2.1 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了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管理方式选择、实施风险管理决策以及风险管理效果监测等步骤。
2.2 高职院校舆情管理风险管理
2.2.1 舆情管理风险识别
建立健全信息的收集管理体制。作为高职院校的舆情管理者需要有高度的社会形势敏感, 要及时关注社会门户网站的各类信息, 把握社会最新形势, 同时加强对院校内部的网络信息的监控与观察, 及时发现舆情风险隐患, 建立健全信息的收集、汇总、上报体制,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打好基础。
建立健全舆情风险监测体系。风险监测是指对可能发生的风险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用专门的监测技术进行检测, 这对于把握舆情风险管理的主动性、赢得先机至关重要。
2.2.2 舆情管理风险估测
舆情管理风险估测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 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信息、资料进行分析, 利用科学的方法, 估计和预测舆情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对院校的声誉、社会形象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的风险估测将风险分析定量化, 为舆情管理工作者正确看待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并及时化解风险提供有效依据。其中最关键的是对风险进行性质判断分类和对舆情风险的强度、频率、范围等进行相应评估。
在风险估测的基础上, 应迅速成立处理舆情风险的专门工作组, 选派有经验、执行力高的人员担任工作组领导, 便于下一步的舆情风险处理工作。
2.2.3 舆情管理风险处理方式选择
根据前期针对舆情风险所做的估测, 面对风险程度轻重制定多套不同的处理方式, 以求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达到最佳效果。一般风险处理的方式有避免风险、抑制风险和转嫁风险。
(1) 避免风险。避免风险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消极的处理方式。通过估测, 如果造成的损失和危害程度极大或后续处理成本过高时就选择放弃方案或计划。但是舆情风险的发生较难掌控, 因为每个人都有发表言论的自由, 任何事件经过舆论发酵都可能形成舆论风险, 这也要求高职院校舆情管理工作者正确看待舆情风险的发生, 并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
(2) 抑制风险。相对来说, 抑制风险是行之有效的风险处理手段。在项目管理理论中意为当风险出现时, 迅速采取各种方法将风险带来的损失或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作为高职院校舆情管理的工作人员, 当舆情风险出现时, 应迅速采取行动, 将风险影响尽量缩小甚至消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求舆情管理者处理舆情风险时注重沟通与工作方法, 避免引起抵制情绪反弹从而引发更大的舆情风险发生。
(3) 转嫁风险。在高职院校舆情管理工作中, 转嫁风险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将风险转嫁给相关部门, 或进一步明确责任人, 如签订责任书, 提高相关责任人的预防风险意识, 做到防患于未然。这一步在预防风险和发生风险2个阶段都可能存在。
2.2.4 舆情管理风险处理决策
通过了前期估测及处理方式选择, 接下来最重要的步骤是马上实施舆情风险的处理决策, 即所谓“灭火”行动。但是舆情风险因为网络传播迅速发酵, 关注度高, 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往往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特别是在面对外界媒体、与舆情关系人沟通时要提高沟通技巧。
(1) 启动舆情风险处理应急预案。舆情风险的出现往往具有突发性, 所以在平时的舆情管理工作中就要注意建立舆情风险处理的应急预案, 一旦发生险情, 可以随时启用, 避免慌乱情形出现。
(2) 成立专门领导小组, 明确责任人及小组成员分工。具有领导力和执行力的领导小组、明确的人员分工及风险处理的进度控制都将为风险处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可以由院校领导或是分管宣传的部门领导担任小组领导并由舆情管理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担任组员。
(3) 派出具有舆情处理经验、善于沟通的新闻发言人与各方沟通。舆情危机爆发后, 媒体、教工及舆情中牵涉的主要人员都保持着对事态的高度关注, 此时及时派出合适的发言人进行恰当的舆论引导, 将对风险的处理起到促进作用。在沟通过程中, 应特别注意提高沟通技巧:
(1) 化被动为主动, 把舆论想说的话主动说出来, 释放舆论高压。当舆情风险爆发, 最忌讳的就是避而不谈, 这样容易引起更多猜测, 加重误读。正确的做法是迅速做出反应, 利用媒介主动谈出来, 避免外界的进一步评论和发挥, 平息舆情。
(2) 注意言辞, 避免使用刺激性字眼, 为良性沟通打好基础。发言人在与外界、教工、学生进行沟通时, 不可把自己当做纯粹的传话筒角色, 也不可给人疏离感, 而是要认清自身引导舆论的职责。在沟通过程中, 要保持冷静、理性的思考, 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 打好感情牌。
2.2.5 舆情风险处理效果评估
在高职院校舆情管理工作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也是容易被忽视的工作。舆情风险处理效果如何, 今后应如何加强舆情管理工作, 减少舆情风险的出现概率都是应该考虑的问题。
(1) 形成完整的舆情风险处理报告。报告应深刻分析产生舆情风险的原因, 阐明处理风险采取的对策及其效果分析, 今后在舆情风险管理中有哪些建设性想法。
(2) 根据处理报告提出的疏漏进行整改。报告中所提出的院校在舆情管理方面存在的疏漏和不足, 应提出可行性整改方案并立即执行。
(3) 加强与舆情风险牵涉的各方人员的紧密联系。不论是外界媒体还是舆情涉及的具体人员, 高职院校舆情管理工作者都应该加强联系, 保持沟通, 听取反馈, 维护舆情风险处理的成果。
3 结语
风险社会中的网络舆情管理 篇3
该书关注了风险社会与网络舆情两大热点
风险社会理论由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1986年提出,风险社会是对人类所处时代的形象描绘。贝克认为现代工业社会的风险主要是人类自身活动带来的,这与传统社会的自然风险不同。风险社会的概念指现代性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工业化社会道路上所产生的威胁开始占主导地位。基于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吉登斯在1990年提出风险社会是由现代性带来的负效应的集中体现。吉登斯认为风险社会与现代性、科技进步、全球化以及不确定性等相关。贝克也认为风险社会具有全球化的风险特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贝克认为风险是由现代化的威胁与其产生的问题会导致全球性的后果。每个社会都有风险,但是相较于传统社会自然风险,现代工业社会的风险带有更多的人为不确定性,因此制度性风险和技术性风险在贝克和吉登斯那里得到一致认同。
现代工业社会不断扩散的风险一旦被“聚光灯照亮”,批评的怒火就会爆发出来。如果说传统的大众媒体还有专业把关人进行调控,那么到了网络时代,把关弱化,社会舆论能在互联网上快速集聚爆发,往往使社会管理者猝不及防。如果再处理不当,更强烈的批评之声将会蔓延,甚至会导致破坏性的社会群体事件,政府管理者的执政力、形象和公信力都受到伤害。因此,现代社会由于本身发展蕴含更多风险因素,当这些不可感知的风险来临时,在畅通无阻的网络媒体面前,有效调节网络舆情的消长,就成为政府社会治理的重要能力。对中国而言,在面对具体风险事件爆发时,有效的通过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媒体进行社会舆情控制,考验着管理者的能力与智慧。
刘建华博士的《舆情消长与边疆社会稳定》一书关注到风险社会下,现代人的心态稳定问题,当面临外在不确定性的风险时,媒体的信息报道一方面可以部分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又成为社会舆论聚集之地。因此,社会管理者此时如果能够借助各种媒体组合进行全媒体传播的信息供给,同时对舆情进行引导就事关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更有力于社会心理稳定。
该书论述了舆情消长与边疆民族地区稳定的关系等问题
以贝克的风险社会为基础,我们原来所谓的落后地区也深刻卷入了现代风险社会的范畴。发达风险工业蔓延到世界每个角落,因为“杀虫剂通过水果、可可和茶叶回到了它们高度工业化的故乡”。贝克的“全球风险社会”概念预示着现代社会风险的弥散性,并不局限于工业发达地区。现代工业社会风险转移在中国也存在,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加入了现代工业体系,西部边疆地区由经济绝对落后到相对发展,但现代工业发展的同时现代风险也伴随而来,传统的自然风险让位于现代社会的制度风险和技术风险。除了贫穷和落后,由工业开发带来的生存环境破坏、经济危机的影响等现代化风险成为边疆地区新的社会问题。边疆地区“被动”进入现代工业体系,但是制度、技术、人力资本素质等没有完全跟上,这样也就造成《舆情消长与边疆社会稳定》一书所说的“东西部数字经济鸿沟”,同时伴随着边疆地区的民族宗教问题、境外势力干扰问题,就把边疆社会稳定这一问题凸显得更为复杂。本来边疆民族地区特有的地缘格局、社会发展状况和民族宗教问题,使得这一地区的发展、稳定与安全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也由此边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了战略价值和全局意义。这种情况下,通过现代的舆情管理,在某种程度上缓解问题,消弭风险,也是增进边疆社会稳定的手段之一。
该书关注了边疆地区稳定与网络舆情管理等问题
随着边疆落后地区也加入现代社会,现代风险便无处不在,面对风险社会,舆情管理也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因为一旦处理不当,更易造成边疆地区社会问题的集中爆发。刘建华博士的《舆情消长与边疆社会稳定》一书中,在分析舆情消长与边疆民族地区稳定的逻辑关系时,首先分析了边疆民族地区的舆情发生机制,从起源上来说是民族地区民众利益受损,而舆论得以发展是因为利益表达渠道不畅,这时网络舆论往往就成为舆情发展的助推器。因为现实舆情与网络舆情虽有交集,但是在舆情主体、性质、时间、范围上都有极大背离,刘建华博士在书中有详细论述。网络舆情因其传播的无极限,会瞬间达至全国乃至全球,特别是现代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很可能把某一地方的现实舆情迅速发展成网络上的全国與情。
鉴于舆情的上述作用,预警就非常重要。刘建华博士在谈及舆情监测预警面临的问题时认为有三点,第一,新媒体发展迅速,网络舆情更加复杂;第二现实舆情隐藏较深不易觉察和把握;第三,相关部门对舆情的处理方式不当。舆情消长关系社会稳定,因此在现实舆情不易觉察和把握的情况下,通过媒体的信息传播和信息收集来监测网络舆情变化,达到无论舆情消长都要有效掌控,并形成对社会稳定的积极影响。为此,刘建华博士建构了一个政府全媒体传播力的指标体系,该指标由2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与lO个三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包括信息下行力与信息上行力两个维度,二级指标包括印刷媒体报道力、电子媒体报道力、数字媒体报道力、传媒组织采集力、政府组织采集力五个维度,三级指标包括报纸报道力、期刊报道力、广播报道力、电视报道力、网络报道力、手机报道力、传媒议题与公众议题的吻合度、内参议题与公众议题的吻合度、政府议题与公众议题的吻合度、政府议题与传媒议题的吻合度十个维度。
在政府全媒体传播力指标体系中的信息下行属于上情下达,信息上行属于下情上达,无论上情还是下情都是舆情监测,进行预警的重要部分。政府全媒体传播力的根本也是监测与预警,不管是锁定不利舆情,使之“消解”,还是锁定有力舆情热点,使之“长起”,引导社会争取舆论,对社会稳定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稳定都有重要意义。在政府全媒体传播力基础上,刘建华博士又建构了边疆民族地区稳定的舆情“消”、“长”理论模型,并结合具体的舆情热点案例进行了分析。其中不利舆情之“消”模型包括精神抚慰(意见疏导)、利益补偿2个一级路径,制度性利益表达渠道多元化、信息公开透明、对话、精神文化性利益补偿、经济性利益补偿5个二级路径。有利舆情之“长”理论模型包括价值肯定与事实追加2个一级路径;扩大合意、形成共同体观念、价值的结晶、告知更多有利事实、形成公关新闻、转化舆情热点5个二级路径。
从本书内容来看,作者又把重点放在了不利舆情的“消”上面,这也符合近年来舆情的实际演化过程,往往是因为不利舆情未能及时得到“消解”,政府处置社会事件方式不利导致社会负面心理加倍放大,而不利舆情也因此借助各种媒体进行集聚扩散,最后导致现实的破坏力。因此,在不利舆情面前要进行及时的精神抚慰与补偿,使利益受损主体看到解决问题的诚意,延缓“舆论雪崩”,防止矛盾激化,为寻找解决问题最终方法留出宝贵时间。
对于边疆社会而言,现代化过程中的风险不断出现,而这种风险个人又难以感知,这时如果社会舆论对风险故意放大或是混淆视听,在原来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地方舆情和社会心态不稳定情况,将会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而传播,只要有网络和一部智能手机,任何边疆地区都有可能被网络舆情所裹挟,这在前几年的边疆群体性事件的舆情监测中已经出现。这种情况下,《舆情消长与边疆社会稳定》一书及时的研究和总结了面对网络时代舆情的政府管理问题,对政府而言无论舆情“消”“长”都是为了社会稳定,但是为了达到不利舆情“消”,有利舆情“长”,本书的政府全媒体传播力指标体系和舆情“消”、“长”模型,对于政府监测舆情,进行社会预警,及时疏导问题,就有非常实际的操作意义。
本篇文章主要关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入现代工业体系后的现代风险,舆情消长与边疆社会稳定的关系,忽略了本书的其他特色。之一是严谨学术表达,书中对主要概念进行了溯源和厘清,这样就使本书研究的问题能在一个清晰的范畴内进行分析。对其他相关内容的研究者有很强的资料参考性。之二是本书还对云南、西藏、新疆、内蒙古4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的全媒体传播现状进行了详细梳理,也有很强的参考性。但是本书在建构各种模型时实证分析还稍显不足,如果能够通过数据模拟出舆情干预的“阈值”或“拐点”,能够准确给出政府干预的时机将更理想,但是从近年来舆情研究的情况来看,学界也一直没有解决这一问题。
企业舆情风险管理办法 篇4
互联网上总是热点不断,这边动车脱轨事件在此起彼伏的呼声中总算尘埃落定,那边通货膨胀、房市下跌等事件又成为网民们热烈讨论的话题。目前,互联网正以它独具的平民性,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通过它来表达自己的个人想法,网络已经成为人人共同拥有的信息平台。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这把锋利的“双刃剑”在提供了下情上达的便捷方式同时,也对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今年,胡锦涛总书记莅临人民网,并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不仅是党和政府对互联网这一了解民意重要渠道的关心与肯定,同时胡总书记在人民网发表的“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讲话,更是体现出党和政府对网络媒体正确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视,体现出当今社会网络舆情信息预报的重要。
那么,如何在萌芽状态就对海量信息中的有害信息进行迅速预警,从而发挥出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最大效应?如何更好地把握舆情导向、对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响应和处理等问题就成为网络媒体等组织单位有待解决的当务之急。对此,政府与企业品牌部门需要一种工具,能够像预报天气一样,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预告,而“风险雷达舆情监测系统”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风险雷达舆情监测系统(yuqing.bcpcn.com)利用上千台服务器组成的云计算处理平台,采用全球独创的专利技术“PeopleRacnk”算法,自动对数万个网站的海量信息进行24小时不间断地浏览,对设定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快速识别和定向追踪,实现类似预报天气预警各地区、各行业的网络舆情热点;对发现的数据进行逐条质量评价与分析,自动过滤掉无价值的信息,提高监测精准度。对抓取到的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一旦发现与关键词设置相关的内容,可在舆情真正形成之前形成预警报送相关各级政府机关,便于进行有针对性处理,从而将舆情消灭在初期阶段,避免了事件进一步地扩大化。
当网络舆情发生时,风险雷达舆情监测系统(yuqing.bcpcn.com)能帮助各级政府机关敏锐发现和整理有关的网络舆情信息,通过自动采集、自动分类、智能过滤(甄别筛选)、自动聚类、主题检测和统计分析,实现社会热点话题、突发事件、重大案情的快速识别和定向追踪,全方面客观地揭示舆情的状况和走向。为各级政府机关提供专业的舆情监测信息服务。
风险雷达舆情监测系统(yuqing.bcpcn.com)具有最新开发的追踪功能,不仅可迅速实现所谓的“人肉搜索”,还肯根据其文章的传播途径进行分析:ID追踪功能:可根据某一网民ID,快速挖掘出该ID在全网内注册站点及所发表的文章;溯源追踪功能,可自动计算分析文章语料与内容大意,并从全网范围追溯其转载文章,最终发掘其发帖源,分析其传播途径与传播范围;人物追踪功能,能对可疑作者进行自动监测追踪,挖掘其发布的文章并分析其善于使用的词语。
企业网络舆情监管的重要意义 篇5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网络舆情的繁荣发展。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影响力更大、凝聚力更强、传播更便捷,已成为不同利益群体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与载体。在这个平台上,公众深度搜索欲望强烈,关注问题广泛,参与社会事件监督热情高,信息的正向效应或负向效应容易放大,极易引发成公共热点事件。而与之相反的是很多企业在网络舆情工作上监测滞后,品牌口碑、产品市场反馈、消费者行为态度、行业信息、竞争情报等不能及时准确全面掌握,舆情应对能力不足,造成舆情危机处置困难重重,市场决策缺少数据支撑。产生的后果往往是企业形象破坏、品牌价值受损、市场决策失误等,极易给企业发展带来重大负面影响。西盈网络舆情系统,专注于为大中型企业提供网络舆情管理解决方案,为企业保持良好声誉形象、维护品牌价值、市场精准营销等提供有力决策支持。
一、为什么需要采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目前很多企业采取传统的人工监测的方法开展舆情工作。但是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人工监测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对舆情工作的需求。
人工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不足: 舆情信息收集不全面 舆情信息反馈不及时 舆情信息分析不准确 舆情信息利用不便利
高投入、低产出,效果不理想
因此,经常出现涉及与己相关的重要舆情信息已经在网上传播,而不能及早发现、准确应对,导致一些非理性和不切实际的信息传播开来,影响到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或者通过其他部门得到反馈,甚至上级领导都知道了,但是负责舆情监测的人员却毫不知情,失去了第一时间获取和掌握舆情,进而及时处理的时机。舆情事件发生以后,也缺乏有效的舆情分析手段,无法提供定性定量的数据用于舆情分析研判。完全靠靠人工进行舆情信息的收集和上报,费时费力效果不好,也无法提供更加有用的舆情统计分析数据为领导提供辅助决策服务。
企业作为社会主体,受到如股东、债权人、职工、消费者、媒体等公众的广泛关注,网络舆情对企业的形象声誉、品牌口碑、市场业绩、股价等均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如何全面准确及时对网络信息实施有效监测、提升舆情应对能力,成为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保持企业健康良好形象、稳健发展的重要战略。
二、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企业适用人群
西盈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使用者可以包括企业的以下人员类型:
公司管理者:管理者及时掌握关键的信息,是整个企业制胜的关键。管理者能够轻松方便地定义、跟踪和获得自己关注的信息。
市场人员:市场人员需要对竞争对手的动向进行紧密跟踪。市场人员不但需要时刻紧盯各个媒体,洞察每天每个市场行为与自己的竞争对手的关系,同时还要不停访问竞争对手网站,寻找一些最新动向的蛛丝马迹。现在,有了西盈舆情监测,一切竞争对手的行为都立即尽收眼底,可以集中力量去进行及时的反击。
公关人员:对于自身的市场形象、潜在的危机、竞争对手的公关活动、以及自身公关活动的效果,公关人员需要及时、完整和准确地跟踪。这些跟踪,目前主要通过传统的剪报完成,或者一些公司提供了人工的网上信息监测服务,但是,这些结果的提供往往要比事件本身滞后几天甚至一周,信息很不及时,监控的范围也不够完整。西盈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提供的网上公关监测方案,使用户在第一时间获得最全面的监测结果,支持进行最快的市场反应。
销售人员:及时掌握自身动态、市场动态、竞争对手动态和客户动态,对于销售工作者的帮助很大。
研究人员:对信息的及时掌握和跟踪,是研究和调研工作的基础。调研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收集、整理和不停追踪分散与无序的信息,而实际最有意义的高级分析工作,却往往被挤压到时间的狭缝中。西盈舆情监测系统助力调研人员做名副其实的“调研”工作,而不是埋没在无穷无尽的、繁琐的信息查找、归类和跟踪工作中。
信息中心:越来越多的企业信息中心,已经上升为企业“信息情报”中心的角色,从而直接为企业的决策、市场、销售等经营活动服务。
三、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服务方向与意义 最新舆情监测:
对全网信息进行抓取和搜集,第一时间获取互联网上出现的与本企业相关的舆情信息,通过信息数据统计分析,为品牌传播、产品研发、市场定位、竞品分析、行业竞争、产品销售、客户服务等企业优化产品与服务以及快速决策提供数据基础。
负面信息监测:
对互联网上出现的与本企业相关的负面信息进行重点监测、准确研判、实时跟踪、及时预警,确保第一时间掌握负面舆情的传播内容、传播主客体、传播时间、传播载体、传播路径、传播趋势等,有效支持舆情处置,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领导信息监测:
作为知名公众人物,企业主要领导人的形象声誉也会对企业品牌与形象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领导信息也是网络舆情监测的重要部分,第一时间掌握网络上与领导相关的舆情信息并及时应对,有助于维护领导与企业良好形象。
下属部门舆情监测:
企业价值由各部门协作合力实现,各部门各司其职,职能分工明确。对下属各部门的相关舆情进行实时监测,掌握各部门工作状态与成果,有助观察企业动态、员工管理、绩效考核、业务架构调整等内部管理工作。
重点企业监测:
对上下游供应商、合作伙伴、竞争对手、重要媒体机构等进行舆情信息监测,第一时间掌握各监测对象出现的与本企业相关的最新信息,助力企业经营决策参考。
专题事件监测:
对与本企业相关的重大活动事件,如新品发布、周年庆典、营销活动、危机事件等,建立专题进行重点全面监测,全面掌握事件活动的市场反馈与执行效果,为企业进行公关处理提供数据支撑。
分类舆情监测:
企业产品与业务多元化,舆情监测系统支持对不同产品业务线进行分类监测。自行设定的其他关注舆情:
系统使用者可以对自己所关注的舆情信息进行自行设定,如监测范围、监测对象、监测内容等。
境内外重点舆情参考:
企业舆情风险管理办法 篇6
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加强供应链成员企业对风险信息的了解、沟通。通过对潜在意外和损失的识别、衡量和分析,以最小成本最优化组合对风险实行有效规避,实时监控,以保证供应链的安全、连续和效率。
5.5供应链风险具有“牛鞭效应”
在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信息相对封闭,造成链上企业对需求信息的曲解会沿着下游向上游逐级放大的现象出现,即所谓“牛鞭效应”。实践中,供应链生产源头和终点需求之间总会存在时间上的延迟,这种延迟导致反馈误解。由于供应链上的企业多依据比邻企业的需求进行决策,而并不探求其他成员信息,造成这种曲解从一点微小差异最终传递到源头时出现不可思议的放大。供应链越长,中间非价值生产过程越多,牛鞭效应越严重,供应链效率越低下。
5.6供应链风险具有传递性
企业舆情风险管理办法 篇7
关键词:互联网舆情,管理方式,现状,策略
舆情, 就是“群众的意见和态度”, 主要包括社会舆情、媒体舆情以及新兴的网络舆情。舆情管理就是对群众意见和态度的收集、研判、决策、处置、总结等环节的总和, 及时掌握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进行有针对的正确引导, 是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工作。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间各类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 其内容涉及社会各行各业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作为提供煤炭企业, 存在着安全事故影响造成影响过大、社会关注度较高等问题, 较容易引发突发新闻事件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 带来不稳定因素。
1 关于互联网舆情的思考
1.1 关于互联网舆情的解释
互联网舆情主要是指网民对传载于互联网上的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出的评价、观念、意见、态度以及情绪等。互联网舆情主要通过博客 (微博客) 、即时通讯、电子公告牌、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应用形式来表达。
互联网舆情监测导控是有关部门基于特定目的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对网络上的政情、社情等舆情进行监测研判和引导管控。重点是对“事关本地”、“人关本地”的涉及维护稳定的负面舆情, 对敏感时期、重点地区、特殊人员和突发事件所产生的舆情, 以及对网上恶意炒作影响维护稳定的舆情进行监测和导控。
1.2 互联网舆情来源
在开放、虚拟的互联网中, 网络舆情的传播迅速, 内容多元, 互动性强, 互联网舆情主要来源于网站新闻评论、论坛与社区BBS、聚合新闻RSS、QQ、MSN、博客、微博, 具有迅捷性、随意性、多元化性、隐蔽性、偏差性、突发性的特点。
1.3 互联网舆情的新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化, 互联网舆情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互联网舆情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互联网独当一面, 成为网络舆论的独立源头;
(2) 互动成为网络舆情的最主要的特色;
(3) 互联网与手机结合, 网络舆论更具杀伤力;
(4) 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相互借力, 放大舆论;
(5) 调整网络表达方式, 抑制“群体极化现象”。
2 煤炭企业的互联网舆情管理
2.1 煤炭企业信息化进展情况
煤炭企业从实际出发, 不断开拓进取, 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 企业信息化加快推进。信息技术逐步应用到企业安全生产与管理,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促进了行业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2)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进展。煤炭企业建成了煤田地质数据库、煤矿生产许可证数据库、矿井地质资料数据库、安全调度数据库等,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3) 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煤矿安全监控、井下作业人员定位管理、煤炭产量远程监测3大系统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通过煤炭专网联网运行的业务系统持续增加。
(4) 网络监控进一步增强。相关政府建立了煤矿安全监管执法与决策系统, 对井下主要环节特别是与瓦斯有关的信息和数据进行了矿—县—市三级在线监控实时监测, 超能力、超强度生产得到遏制, 超定员用工明显改观。
(5) 信息化覆盖面进一步拓展。大型煤炭企业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信息化平台, 部分企业还建成了统一集中的数据管理中心, 形成了“多网合一”的综合信息网络, 企业资源计划, ERP系统开发初见成效, 实现了井下与地面生产系统集控与联网, 管控一体化系统初步建成, “数字化”矿井初见端倪。
(6) 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逐步加强。初步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机制, 开展了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统一规范网络机房、数据中心建设, 特别是矿级节点机房安全运行环境, 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水平明显提高, 网站信息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
2.2 互联网舆情管理存在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获得稳步提高, 然而, 在互联网舆情管理方面, 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2.2.1 统筹协调问题
虽然与舆情管理关系密切的部门都建立了相应组织, 但煤炭企业存在各自为战的问题, 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较差。尽管煤炭企业建立了安全生产监控体系, 然而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较低, 部门之间的沟通较少, 因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形成信息的共享机制。煤炭企业的上报多为直接报送领导, 而缺乏部门间的联动, 在处理重大安全事故, 互联网负面舆情时, 不能进行合理的统筹。
2.2.2 应对能力问题
煤炭企业应对互联网舆情的不足主要体现在: (1) 专业知识能力缺乏, 大部分管理人员对于互联网舆情的传播方式了解较少, 遇到问题时应对处理不恰当; (2) 缺乏分析研判能力, 对于已经掌握的消息, 相关管理人员往往缺乏信息敏感性, 处理问题方式、时机存在不恰当的地方; (3) 工作方式单一、呆板, 相关管理人员虽然关注网络, 但不懂得网上引导的策略, 在工作方式上仍然倾向于传统的捂、拖、删、压等手段。
2.2.3 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
长期以来, 煤炭企业都存在着安全生产管理问题, 尽管大部分煤炭企业在管理能力、生产效率、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然而, 安全生产隐患、不良舆情的传播依然存在。
2.2.4 网络信息时代使煤炭企业舆情防控困难加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使企业舆情防控难度加大, 改变了传统的舆情传播依靠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 向公众单方面灌输信息的现状。互联网舆情通过网络新闻、博客、论坛、视频、即时通信、社交网站、微博客等新型的互联网应用构成了纵横交错的传播渠道, 并与传统媒体共同助力, 形成立体化传播方式, 拓宽信息传播范围并最终扩大对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煤炭企业对于舆情的关注更多地体现在传统的舆情传播方式, 而对互联网舆情的重视程度较低。价值互联网舆情传播的立体化, 增大了煤炭企业互联网舆情防控的难度。
2.2.5 未建立互联网舆情诉求机制
舆情诉求机制建立方面, 煤炭企业存在不足: (1) 企业网站形象塑造能力较低, 资源整合能力较低, 对于网站的建设并未进行合理的规划, 在线服务能力水平不高, 不利于互联网舆情诉求机制的建立; (2) 管理人员思想意识并未转变, 重视程度较低, 尽管有些煤炭企业网站建立了良好的舆情诉求机制, 然而由于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够, 舆情诉求并未得到合理的解决; (3) 缺乏宣传及培训, 煤炭企业矿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文化诉求表达能力较低。
2.3 提升策略
应对互联网舆情, 应坚持“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尊重事实、科学应对”原则, 本文主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2.3.1 政府方面
(1) 加强政府在互联网舆情管理方面的舆情引导。我国政府对互联网舆论管理采取政府主导模式, 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
(2) 制定相关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政府应加强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的制定, 健全管理体系;高度重视互联网信息的发布与管理。
(3) 行政指导。通过网络评论员的方式引导网络舆情, 对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予以监控, 并对事故信息的发布进行合理引导, 避免安全事故影响的扩大化。
(4) 安装技术软件对互联网舆论进行合理监控。政府的监控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互联网信息发布的监督;二是加强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
2.3.2 企业层面
2.3.2. 1 制定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
煤炭企业互联网舆情管理需要健全相关制度, 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 责任到人, 职责明确。建立和完善舆情管理工作考核制度, 将舆情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各子企业和部门, 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工作运行落实机制。
2.3.2. 2 强化思想教育, 树立正确的舆论监督意识
信息社会大众传播承担着对事情做真实、正确而完整的报道的社会责任。一方面, 煤炭企业,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 应树立良好的舆情意识, 接受社会舆论监督的义务。以真诚、规范、优质、高效的工作, 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打造煤炭企业负责任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 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教育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高频度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舆论监督观念, 树立正确对待新闻媒体的态度, 注重个人行为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 自觉规范自身言行举止, 有效地减少了突发新闻事件发生几率。
2.3.2. 3 组建培养一支高素质、现代化的舆情管理人才队伍
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涉及全局的有较强政策性、敏感性、时效性的工作, 对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要把那些责任心强、文字功底深、分析能力强的同志选配到舆情管理工作岗位上来, 提高队伍素质, 把舆情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列入企业培训的总体规划, 制订实施年度培训计划, 安排学习培训, 着力提高广大舆情管理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
2.3.2. 4 转变工作方式, 转变思想意识, 提高应对能力
煤炭企业应注重转变思想意识, 舆情工作人员必须转变工作方式, 学习和掌握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把握网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不断提高运用和驾驭网络的能力, 牢牢掌握网络发展和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导权。涉及公司的负面新闻发生后, 及时控制舆情扩散;对于已经出现的重大舆情, 党委工作部及时与主流媒体联系沟通, 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 正面引导舆论。同时, 要求对内及时搞清舆情真相, 掌握事件真实情况, 制定有效措施, 从源头消除舆情隐患。
2.3.2. 5 建立企业新闻发布工作机制
加强企业新闻宣传、危机管理与广告投放等资源配置, 统筹协调, 统一对外, 形成合力, 维护品牌形象。加强新闻策划和议程设置, 不断增强新闻发布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排查本单位可能引起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集中精力抓好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 从源头上杜绝负面舆情的产生。
2.3.2. 6 建立畅通舆情诉求机制
如山东能源枣矿集团就建立“舆情热线电话”、“电子信箱”、“短信平台”、“网上留言板”、“定期座谈会”等一系列平台和机制, 鼓励职工群众大胆反映问题, 提出意见, 畅通民意诉求, 同时建立健全了领导基层舆情调研机制, 形成舆情分析报告以指导工作实践。这个过程就是要主动引导处于潜在状态的舆情显现出来, 以便及时对症下药, 解决问题。
2.3.2. 7 健全外联网络
建立与政府相关部门或相关机构的沟通渠道, 密切联系, 打造第三方话语平台。加强与各级新闻主管部门沟通联络, 主动汇报行业、企业新闻宣传和舆情信息工作, 积极争取各级新闻主管部门的支持。加强与主流媒体的沟通联系力度, 建立与媒体的良好互动关系。聘请一批高水平、善于政策研究、兼具社会影响力的业内外人士为特约研究员和特约信息员, 开展重大课题攻关和特殊舆情研判, 增强行业在重大问题上的话语权。
企业舆情监控工作研究 篇8
关键词:企业;网络舆情;企业危机;监控工作
一、舆情和网络舆情的概念
“舆”原指车,指驾车的人或轿夫之类,在古代就是指社会地位最低的等级。“舆情”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897年唐昭宗的一封诏书中:“联采于群议,询彼舆情,有冀小康,遂登大用。”看字面意义,舆情就是群众对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要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舆情从一个古老的词汇,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热词,成为党政宣传体系内的一个政务用词。
今天,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方式之一,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媒体格局,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社会舆论的形成与衍变规律。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散集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它如同一把“双刃剑”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也传递着负能量,如孙志刚案件、瓮安事件、修正药业毒胶囊事件、酒鬼酒塑化剂风波等,许多事件的发生、发展甚至升级,无不同网络舆情有关。网络舆情正以其特有的性质即广大民众的主观性,自由性,可交互性,扩散性,虚拟性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成为当今社会一个须臾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二、企业舆情监控工作的现状
今天,传统的媒体、电视、广播、报纸已不能对企业的负面信息一手遮天,网络微博、手机微信铺天盖地席卷着人们的视听。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新闻播报员,每个公民随时可能曝光企业的负面信息,当然在难辨信息真假之前,大多数人们都会假定企业有错,而非信息有误,这不免给企业带来维护名誉的高成本和巨大挑战。
面对低迷的市场形势、复杂的社会环境,企业舆情监控工作也越来越受重视,但在自媒体时代,企业存在两个主要的舆论场,一个是企业自己拥有的网络、电视、微信和报纸等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一个是企业广大职工自己手里所拥有的自媒体,如果不加以积极正确、全面、全时候地引导,企业将会出现新的舆情危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企业基层单位及人员对舆情管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基层单位还是习惯于关注传统媒体,对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媒体系统缺乏足够认识与重视。对一些职工在微博、微信中发布的负面信息关注不够。
(二)企业舆情机构不完善及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很多单位舆情管理机构不成系统, 而且舆情信息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很多工作人员都是坐在办公室通过互联网简单的把舆情信息检索出来,他们既没有运用专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信息采集分析,也没有深入了解社会实际情况,在处理舆情信息时手段也简单、粗放。
(三)网络舆情监控工作与信访维稳工作缺乏融合
一些单位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和信访维稳工作由两个部门负责,这两项工作本应该融为一体,企业舆情监控、不稳定因素排查都是为了规避企业危机,而重复管理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还会因为责任不明确或相互间的推诿造成真空地带。
三、加强企业舆情监控工作的重要意义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组织细胞,在不停地呼吸生长、新陈代谢。面对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就像人体一样难免感冒发烧,需要及时就医治疗。而企业舆情正是民众关于企业的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它如同企业的晴雨表一般,能及时暴露出企业危机的病理––“在腠理、在肌肤、在肠胃”,企业可以通过企业舆情监控工作,预防危机、防患于未然、见微知著,将问题在第一时间内化于无形。所以说企业舆情监控工作开展的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以及应对危机的能力。
随便揪来几个案例,你会发现,在新媒体时代,一个企业的危机可能源自于新浪微博上的一条连续转载的信息,如2011年9月3日经济学家贾康遭遇车祸,利用微博控诉锦湖轮胎。名人效应加上微博自身传播特点,该消息迅速转载使锦湖轮胎的生产商成为众矢之的。
古人对《亡羊补牢》寓言故事中蕴涵的道理是持肯定态度的。然而今天,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企业在发展的进程中所要面临的困境和危机假如仍然要靠着亡羊补牢来推进和解决,付出的代价未免也太大了。所以,我们坚决不提倡亡羊补牢的做法,特别是身处危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危机频发的现代社会,我们宁可选择事前预防,哪怕是无用之功,也好过危机到来时的束手无策。而舆情监控工作在企业预防危机、应对危机、解决危机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企业舆情管控的措施
近些年来,不管是政府舆情还是财经舆情,引发的舆情危机都已进入高发期。我们在认清舆情可防可控的前提下,还要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搭建和完善立体式新媒体管理机构
充分认识企业舆情管控工作的重要性,必须将舆情管理从舆情消防员、救火队的角色定位中摆脱出来,不能仅仅等舆情事件爆发之后采用一些堵塞传播渠道、删除传播内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应在平安无事时进行常态化企业品牌建设,采取沟通的话语姿态,保持国有大型企业利国利民正面品牌形象。同时要不断进行与企业相关关键词的议题准备,建设企业品牌传播议题数据库,并将各类议题不断发送到各种媒介渠道中,保持与大众的沟通。 在企业建立一套自上而下层层监控的立体式新媒体,进一步完善舆情监控的管理机构,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舆情危机应急预案。
(二)需加大投入,开展舆情培训
企业舆情监控工作的专业性给舆情监控的工作人员带来了挑战,特别是企业舆情的分析及网络舆情的应对技能让很多工作人员束手无策。一些不科学的舆情分析及不正确的网络技巧不仅不会帮助企业,还会带来极大的副作用,如网络删帖、观点浮躁的网络评论和信息发布等,这可能会激起广大消费者和民众的负面情绪。所以要加大对舆情监控工作的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组建一支专门负责舆情监控工作的队伍。这些专业的队伍可以在企业遇到舆情风险的时候可以提前介入,将风险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上。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舆情环境。
(三)搭建职工交流平台,畅通职工诉求渠道
很多负面舆情信息最初都是由企业内部管理中出现的一些容易让人忽略的漏洞引起,特别是一些涉及职工利益的事,当职工利益及职工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得不到当局领导的重视,得不到解决,在职工通过传统诉求方式无望的情况下,职工便会通过自媒体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传统媒体有严格的审核机制对信息的传播进行管理和控制,受众接收到的信息是经过筛选和过滤的,而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却是不受任何因素的制约,他的传播速度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形成“雪球效应”。所以我们要在具体的工作中首先要畅通职工诉求渠道,为职工搭建一个可以表达意愿的平台。
(四)不断提升与地方媒体的沟通能力
实现企地共赢是企业发展的目标之一,我们在主动承担地方责任,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大与地方各主流媒体的沟通,提升在地方的美誉度和公信力,一旦出现有关企业的敏感不实信息,企业可与媒体有效沟通,控制虚假、涉密等信息的扩散;同时与媒体的良好关系也保证企业的正面形象可以通过各类媒体向社会传播。
(五) 提高职工素质,加强道德教育,引导舆论自律
应对网络舆情,也要重视提高人员素质。首先,对于产生网络舆情的主要对象即职工群体,需要在日常生活、社会文化、政治思想教育等方面,加强职工的道德教育,引导职工合法、合理地参与网络舆情,教育职工科学、理智地应对网络舆情。其次,领导阶层和管理人员承担着鲜明的表率作用,他们的言行时刻影响着职工的思想和态度,是企业的形象,所以要注意公众场合的言行。
参考文献:
[1]韩松洋.《网权论》.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6,1.
[2] 张小明 . 《公共部门危机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
[3]丁邦杰.《企业危机公关中的媒体攻略》.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15,2.
【企业舆情风险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网络舆情风险评估制度08-30
网络舆情管理09-10
公司舆情管理办法08-23
网络舆情处置办法08-19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10-08
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建设09-05
小学舆情网络管理制度06-14
舆情管理工作会议讲话07-21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07-30
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制度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