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暴力(精选4篇)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暴力 篇1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暴力
摘要 科教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教育,而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起着基础的、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日益显露,社会上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开始多了起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家庭教育方式开始多样化起来,但其中存在的不足还是很多,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家庭教育的方式以及其中存在的亲子暴力现象进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教养方式亲子暴力
科教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教育。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与深入人心,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家庭教育,是家庭承担社会责任中最重要的一种功能。每一个人的社会化,不仅需要家庭的哺育,更需要家庭的教养。人们都是在家庭中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行为规范,学会生活自立的;在家庭中获得身体的发育,心理的发展,个性的形成,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的掌握。游戏、学习、劳动是人的社会活动三种主要形式。未成年人一般主要从事游戏和学习,随着年龄增长,才逐步过渡到独立参加以劳动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家庭不仅为儿童提供了人生最初的游戏和学习场所,而且引导他们从游戏过渡到学习,再从学习过渡到劳动。这种引导,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是人们最初的生活环境,是人与社会的第一接触点,是儿童接受教育和学习社会的第一所天然学校。因此,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的文化素质也得到了普遍提高,对家庭教育也是愈加重视。然而,在人们不断努力改善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时,还是存在很多不足,其中,家庭教育暴力是最普遍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存在。提起暴力,人们总是认为只有以殴打、捆绑、禁闭等方式对人进行侵害才是暴力行为,殊不知其实言语辱骂、人身攻击、情感漠视等也是属于暴力之列。因此,在对家庭教育进行研究时,这些暴力行为总是容易被忽视。
一、相关概念界定
目前,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逐渐显露,因此,各界对家庭教育开始关注多了起来。
(一)家庭教育
就家庭教育的定义而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但总归来说,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二)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现出来的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是教养态度与教养行为的综合表现,它直接作用于孩子,对儿童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教养态度是指父母训练或教导子女所特有的有关认知、情绪及行为图(或倾向);教养行为是指父母在教导或训练子所实际采取的行动与做法。
(三)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暴力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暴力主要表现为行为暴力、言语暴力以及情感暴力,具体来说情感漠视、言语辱骂、殴打体罚、限制行为等都是在教育暴力之列。
二、家庭教养方式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Baumrind 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autharitative)、专制型(uthoritarian)和宽容型(permissive)。根据Baumrind观点,权威型的父母能对儿童的要求做出反应,并且给予儿童适度的控制,能最理想地促进儿童适应性行为和能力的发展。相比之下,专制型的父母经常使用专断的权利(powerassertive)、禁止和惩罚等高控(high power)策略,强调儿童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因为父母禁止的策略与使用专断的权利策略可能与儿童的焦虑、恐惧和挫折感有关,所以,专制型父母的孩子可能以自我为中心,会出现不良行为与适应问题,而这样情况下亲子冲突发生的频率较高。
林磊通过对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的研究,归纳出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和积极型五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式。(林磊,1995)
归纳起来可以将家庭教养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类型:
1.干预型家庭教育方式
一种兼具控制性和灵活度的家庭教育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会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并说明原因。如果孩子违反,能够进行及时、适当的批评或惩罚。他们和孩子进行适度的交流,能够听取孩子的意见,接纳孩子的观点,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还对孩子的优秀表现予以适当鼓励。
2.专制型家庭教育方式
这是一种控制性非常强的家庭教育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会对孩子提出许多规则,并常常不解释规则的必要性,而是采用惩罚等强制手段迫使孩子遵守。他们基本上不和孩子交流,甚至在惩罚的前后都不说明理由,造成孩子辛苦受罚却不知错在哪里,不小心再犯同样的错,便会遭到变本加厉的惩罚。
3.纵容型家庭教育方式
这是一种注重交流与鼓励,却不注意管教的家庭教育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过多,对他们的关注无微不至,不让他们自食其力,对孩子作出很少或没有作出要求,凡事听之任之,甚至对他们的不当行为采取放任的态度,变相地鼓励他们犯错误。
4.放弃型家庭教育方式
这是一种既不管教也不关心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些父母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放弃对孩子的教育,甚至放弃了对孩子的养育,因此,他们基本上没有了解或了解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形成了对孩子管理的缺失。
总之,交流与鼓励和限制与惩罚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对立统一。在家庭的教育过程中,应该结合使用这两个方面,既要多与孩子交流,和他保持亲密关系,又要管治孩子,和他保持一定距离。当管制孩子时,你是他的父母,当和他交流时,你应该是他的朋友。父母如果处理好这两个角色的转换,肯定能够使孩子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样,对孩子、家庭和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
就本次研究而言,笔者还是比较赞同最后一种划分法,本次研究是小范围的探讨某一地区家庭教育行为中存在的暴力情况。将家庭教养行为细致分类,更贴近地区实情也可以更加细致具体的对各种家庭教养行为进行探讨,也更容易探讨出不同家庭教养类型所产生的不同结果,有利于探究家庭教育中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
三、亲子教育中暴力现象的相关理论
(一)家庭系统理论
杜赫提出了关于家庭系统理论的若干假设:①家庭关系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与个人是否病态主要因素;②家庭的互动模式可以代代相传;③家庭的健康是建立在家庭的向心力及个别家庭成员是否被尊重的平衡点上;④家庭越有弹性,就越有良好的功能;⑤家庭互动的分析,需要从家庭具有的婚姻和亲子关系角度探讨;⑥个人问题常和家庭的互动模式及家庭价值观有关。
从中可以看出:家庭有着特殊的亲情和道义关系,这是非常自然的优越教育条件。解决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暴力、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子女的健康成长、促进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邓伟志,2006)
(二)社会认知模型
该模型致力于了解家庭成员“如何认知他们的家庭环境,如何认知他们的角色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家庭的影响。Smetana认为,随着青少年不断成长,他们的独立意识也不断增强,在家庭中争取自由、权利的需求不断提高。但是他们的父母仍保持着社会传统、规则和责任,并希望以此来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和信念,促使其完成社会化任务。当双方的社会认知观点不一致时,父母就可能在权力上支配子女甚至产生暴力现象。(Smetana,1995)
四、家庭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
家庭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家庭中道德问题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自尊的相关研究、青少年情绪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的研究家庭教育的跨国比较研究等,这些研究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对家庭教育的研究不是单一维度的,它与许多其他诸如学校教育、儿童身心健康等的关系密切,对这些关系进行探讨,目的在于总结家庭教育中好的做法,避免家长使用无效或低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二是家庭教育研究目前还未能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还处于零散的相关问题的探索中。种种的关系探讨表明家庭教育中需要尝试了解的问题还很多。
五、家庭教育中暴力的研究
1998年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组织的创新性平行模式辅导小组通过研究发
现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影响亲子冲突的重要因素。很多父母在日常家庭教养行为中都存在着暴力行为。与儿童受到家庭暴力伤害的情况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在我国,无论是在社会舆论、学术研究,还是社会干预措施上,对家庭暴力的关注,大多集中于家庭中的已婚妇女,甚至把儿童排除在家庭暴力的受害人之外。
叶晖在“现阶段我国家庭暴力的社会学探析”一文中指出:“尽管家庭暴力一词明显带有中立性,但无论是官方的还是学术界的调查资料都表明,家庭暴力几乎始终表现为一种针对性别的犯罪,且受害者多为女性”。与此相联系,在对家庭暴力特征的分析上亦未包括对儿童的直接伤害,而只是家庭暴力造成的夫妻关系和家庭结构问题对儿童的间接伤害:“家庭暴力不仅对受害人的身心造成巨大创伤。而且会直接导致家庭和婚姻的破裂,尤其对家庭中的青少年成长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叶晖,2005)
在人们探索理解家庭暴力的原因观察到,受虐的儿童在长大后通常也会虐待他们自己的子女,但是这种循环的方式并不是原因之一,此外,靠公共救济的失业人员在对自己家人施虐中,与经济困难伴随着的紧张无疑在家庭暴力中起了重要作用,此外,家庭中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可能间接导致了对子女的虐待,而施虐症和神经病症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因为父母的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和冲突发生时的冲突解决方式,故其会调节亲子冲突的水平和对双方的影响程度。杨丽珠等的研究指出,在民主教养方式下,孩子很容易与周围环境形成和谐关系;而溺爱、放任、专制的教养方式却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这些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在青少年时期更容易出现高频亲子冲突。
总之,在目前的暴力研究情况中,大部分学者把重心都放在了婚姻暴力和儿童受虐的情况上。在家庭教育中,由于受到传统“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观念的影响,暴力行为具有隐蔽性与高发性的的特点。正是由于其隐蔽性的特点,所以人们在对家庭暴力进行研究时,总是容易忽视掉家庭教育中的暴力行为,但其实,暴力行为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参考文献
[1] 邓伟志,徐新.家庭社会学导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2] 关颖.家庭暴力对儿童的伤害及其社会干预[J].当代青年研究.2006(05)
[3] 郭延庆.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国医刊.2000,Vol35,No10
[4] 刘宝花.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与神经症关系的多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1999,Vol13,No 3
[5] 林磊.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04)
[6] 骆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家庭教育研究进展述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9)
[7] 吴静静,当代中国家庭“冷暴力”现象的伦理思考[J].今日南国,2009(7)
[8] 叶晖.现阶段我国家庭暴力的社会学探析.前沿.2005(01)
[9] 张媛,刘艳,陶云.试论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的伤害[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
[10]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1] Carolyn,U.S,Willard,W.H.Conflict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12] Smetanna J G.Context,conflict,and constraint in parent-adolescent authority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1995,47:225~255
家长亲子日记中的教育反思 篇2
昨天早晨起床后,把饭给儿子做好,到6.40开始叫儿子起床,走到儿子的房间里,叫了儿子起床,儿子睁了一只眼睛偷看了我一眼说:“妈妈你怎么每天都像大喇叭一样啊”,我笑了笑,说:“如果你嫌弃妈妈每天叫你起床的话那妈妈以后就不叫啊”儿子忽然就做了起来,揉了揉眼睛说:“好妈妈不是大喇叭,不是,臭小子反应挺快的,我说快点吧,上学时间到了,儿子穿上衣服,背上书包,不一会儿到了学校的西边路堵的啊,那真叫惨啊!南北不通,我和儿子下了车,往前走,大概有10米,谁知前面一点都不堵,一看我愣住了,就只有一辆电动三轮车逆行堵那了,我把儿子送到学校里的小检查员那,儿子背上书包,我走回去的时候给逆行者说了一声,麻烦你往前到一点或者是靠前边的停一下也行,不能逆行,不然前面送孩子的过不来了,很着急,不知道她是几年级学生的妈妈,根本不听我的劝言,还是继续在那逆行,当时我心里想怎么会有这样的家长,最起码要给孩子做个带头的作用,真是不可理喻,我就在马路边在那看着她,她逆行过去了,不一会儿马路通了,我去上班了。
反家庭暴力 篇3
一、家庭暴力概述
家庭暴力目前尚无统一界定的概念。在我国,一般认为家庭暴力是指在以婚姻、血缘和法律关系为基础而构建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以暴力、胁迫或其它手段侵犯其他家庭成员身体、精神和性等人身权利的强暴行为。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对家庭暴力行为给出了具体的定义:“家庭暴力行为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全国调查发现,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妇女高达30%,据国务院《中国妇女状况的白皮书》统计,我国每年解体的40万个家庭中,四分之一缘于家庭暴力。根据中国妇女联合会权益部门统计,在目前的家庭暴力事件中,丈夫对妻子实施暴力的占绝大多数,家庭暴力的受害者90%至95%是女性。在我国农村,家庭暴力可谓司空见惯,丈夫虐待、殴打妻子的事时有发生,一些人对其可谓近乎麻木。家庭暴力基本上是家庭中居于强势地位的成员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成员实施的,以前受害者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男性也开始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本文所指的家庭暴力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中,夫妻之间即婚姻主体之间的暴力行为。
家庭暴力按其危害程度可分为一般暴力和重大暴力,按其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身体暴力。身体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它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2、语言暴力。是指以语言威胁、恐吓、恶意诽谤、辱骂、使用伤害自尊的语言等,给对方造成精神上的压力及痛苦。
3、性暴力。是指故意攻击性器官、强迫发生性行为、性接触等暴力行为。
4、冷暴力。冷暴力是目前出现的一种新的家庭暴力形态,在有些家庭,夫妻双方在产生矛盾时,不是通过殴打等暴力方式处理,而是对对方表现的比较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低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于做家庭工作,这些都是冷暴力中较常见的做法,也是现代家庭中一个易被人忽视的问题。
二、家庭暴力的成因及其危害
(一)家庭暴力的成因
1、传统男权文化的影响是产生家庭暴力的重要原因。我国长期以来的文化基础是男性中心本位文化,男女在家庭及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极不平等,我国古代封建礼教所宣扬的“三从四德”思想更是其极端表现。现在,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虽然已经有很大的改变,但其遗留的影响依然存在。
2、我国惩治家庭暴力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也是原因之一。事实上,我国对于家庭暴力并非完全的“无法可依”,我国的刑法、民法、继承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治安管理条例等对此都有相关的处罚规定,但是并不完善,普遍存在着规定不明确、立法分散、原则性强、可操作性差的缺陷,这些都成为了家庭暴力滋长的重要原因。
3、生活压力的发泄。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负担越来越沉重,长期积聚的生活压力需要得到彻底的发泄,一旦这种情绪被错误地带到家中,就很容易成为家庭暴力的导火索。
4、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一方面,社会对酗酒、吸毒、重婚、“婚外情”等很容易引发家庭暴力的丑恶现象没有形成有效的解决手段;另一方面,家庭暴力长期来被视为“家务事”,在通常情况下,很少会有相关部门主动管理。尽管家庭暴力性质比社会上一般暴力恶劣,但它成了相关部门不予介入,惩治过轻的真空地带,这实际上是对施暴者的姑息纵容,失去了法律应有的震慑和预防作用。
(二)家庭暴力的危害
1、家庭暴力侵害了妇女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家庭暴力不仅直接侵害了妇女的人身权利,如身体权、健康权、生命权和自由权,还伴随着对妇女精神上的摧残,只不过因为身体上的损伤是外在的、较为明显而吸引了人们更多的注意,精神上的损伤是内在的、较为隐蔽而容易被忽视。遭受暴力的妇女长期生活在恐怖、紧张的气氛中,心里充满了恐惧与悲哀,在找不到正当解脱途径的情况下,她们只好采取回娘家、出走,甚至自杀等消极反抗方式。当虐待超过了她们肉体、精神上的承受能力时,有些被迫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从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变成了害人者。
2、家庭暴力造成了子女的人格异常。家庭暴力除了对妇女的危害外,对子女的危害也十分严重,而且给未成年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往往会终其一生。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子女,由于受家庭暴力的影响,其生理、心灵上必然会受到较大的伤害,大多数患有恐惧、焦虑、孤独、自卑、不相信任何人等心理障碍。在他们长大之后,如果其心理得不到及时诊治,很可能会成为新的家庭暴力的实施者,其中有的人甚至会成为敌视社会、报复社会的人,结果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一点,已为社会上发生的许多案例所证实。
3、家庭暴力严重地危害社会安定、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应当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创造者。受家庭暴力侵害的人,在其做人最基本的权利都被暴力所侵害、所剥夺的情况下,在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生产中去,家庭暴力不仅严重侵害了这部分人的人身权利,而且影响了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社会生产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暴力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制定完善的反家庭暴力法
为了使反家庭暴力法在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制裁施暴者,保障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制定反家庭暴力法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明确反家庭暴力法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由于家庭暴力是个社会问题,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适用的法律规范也十分广泛,因此,对家庭暴力的防治既需要一部专门的法律,同时更需要形成一个完备的法律体系,建立起一个以宪法为根据,以反家庭暴力法为主体,包括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通则、婚姻法、刑法、诉讼法等法律和相关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我们国家参加的有关国际人权约法在内的法律体系对于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尤为重要。既然家庭暴力法是这一法律体系的主体,就应当具备相应的“纲领性”和“综合性”,纲领性就是这部法律应明确防治家庭暴力的指导思想和应遵行的基本原则,为其他法律规定相关内容提供法律依据;综合性就是内容上既有实体法的内容,又有程序法、组织法的内容,既有民事责任的规定,又有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等方面的规定,既有引述、重申性规定,又有协调性、独创性、保障性的规定,既有倡导性、宣言性的规定,又有义务性、强制性的规定。
(二)明确反家庭暴力立法的指导思想、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反家庭暴力立法应当坚持依法治家、以德治家的方针,以建设和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稳定的婚姻家庭关系为宗旨,充分体现关怀弱者、保护人权的精神;以宪法为根据,整合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规的有关规定,根据反家庭暴力的实际要求,将现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系统化、具体化,使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立预防和制裁相结合、制裁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对施暴者应坚持教育、矫治、制裁相结合;对受害者应坚持保护、补偿、帮助相结合。
(三)明确家庭暴力的概念
目前,对于家庭暴力的内涵还没有全国性的法律做出权威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认为:“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这一解释显然与国外的规定和认识有所不同。我们认为,在未来的反家庭暴力法中,应该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以列举的方式明确法律干预家庭暴力的范围,而且在确定家庭暴力范围时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界定:
1、家庭暴力可发生在婚姻家庭、未婚同居家庭中;
2、家庭暴力可发生在夫妻间、曾有配偶关系的人间、伴侣间、父母子女间、兄弟姐妹间、祖孙间以及其他家庭成员间;
3、家庭暴力的手段既有作为的,也有不作为的,既有直接指向受害人的,也有间接指向受害人的,既有身体的,也有语言的;
4、对受害人造成的损害有身体方面的、性方面的、精神和情感方面的、经济方面的;
5、从程度上讲,对受害人造成任何损害和伤害的行为都应属于家庭暴力的范畴。
(四)明确各级政府干预家庭暴力的责任
各级政府作为国家法律的执行机关,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的职责,因此,反家庭暴力法应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的各部门有责任结合自身的具体职能,采取各种必要措施,以加强对家庭暴力的行政干预。
1、采取组织措施。在政府采取的各种措施中,采取组织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徒法不足以自行,为了将有关防治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定落到实处,设立防治家庭暴力的专门机构是必要的。同时应明确相应的监督机构,加强对家庭暴力案件处理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等。
2、司法行政部门应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密切配合,做好家庭矛盾的调解工作,有效控制家庭暴力;解决受害家庭成员的法律援助问题;对要将施暴者告上法庭的受害人,当他们遇有经济上困难的时候,应有一些政府指定的法律机构,为其代理诉讼,并减免费用,使受害者得到切实的帮助。与此同时,司法行政部门还应与文化部门密切配合,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在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积极宣传家庭暴力行为的严重性和社会危害性,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加大公安机关的干预力度。反家庭暴力法应具体规定公安机关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的职责和措施,特别是要明确公安机关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的具体方法、步骤、程序措施,为公安机关在处理家庭暴力案件时依法行使治安处罚权、刑事案件侦查权提供法律依据;明确要求公安机关在处理家庭暴力案件时,必须有效地保护被害人,最大限度地减少重伤、死亡、自杀等现象的发生。对于已然发生的家庭暴力案件,在处理时,应做到及时制止、及时救治、消除隐患、减少损害。既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稳定施暴者的情绪,避免矛盾升级,造成更大的损害,又要做好受害人的安抚工作,给予被害人以关怀、同情、鼓励,使之有勇气同家庭暴力作斗争,最终摆脱家庭暴力。
4、计划、财政、民政等有关部门应将防止家庭暴力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特别是要拨付必要资金予以支持,并把救助家庭暴力受害者,加强受害家庭成员的福利保障,特别是女性家庭成员(尤其是农村女性家庭成员)的福利保障列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应要求各医疗单位建立救助家庭暴力受害人的运行机制,积极与司法机关配合,及时为家庭暴力受害者出具自己掌握的符合处理案件要求的证据材料,并提供系统的医疗卫生服务和相关指导。
(五)明确司法机关干预家庭暴力的职责和措施
司法机关干预措施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强制性,是各种干预家庭暴力的措施体系中最有效和最后的手段,因此强化对家庭暴力的司法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反家庭暴力法应当在完善司法干预措施、改革司法体制方面有所创新:
1、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规定人民法院依据家庭暴力受害人的申请可以签发禁止令或保护令。保护令的内容一般包括,在一定的有效期间内施暴者不得靠近申请人,限时搬出申请人的住所等。违反禁止令的行为人,除了有可能引发其它刑事、民事的诉讼程序外,还可能被处罚款和受到逮捕以及刑事起诉。
2、对于构成犯罪的家庭暴力案件,允许受害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以此方便家庭暴力受害人起诉、参加诉讼;增设保安处分,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对可能实施家庭暴力的人或虽实施了家庭暴力方面的犯罪但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人适用保安处分;
3、设立专门机构以增强司法干预的力度。欧美等国家的一些地方,设立了专门的家庭暴力法庭,选派专门人员,依专门的程序来审理家庭暴力案件,为受害妇女提供更为及时、方便有效的帮助。同时,也积累了审理家庭暴力案件的经验资料和信息,为全社会对家庭暴力的防治起到积极的推广作用。目前,我国山西、湖北等多个省市的法院也在这方面作了有益尝试。
(六)明确家庭暴力在证据方面的特殊要求
目前,对家庭暴力的法律干预现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除了法律规定不完善外,证据不足也是很大的障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当事人证据意识不强,没有充分注意收集证据,但更重要的是现行的证据规则在证据的采信、认定等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家庭暴力案件的特点,因此,在不违反法律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有关家庭暴力的民事诉讼中涉及的证据采信、证明标准、反证责任、司法鉴定的程序等方面作出一些新的规定,适当减轻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举证责任。这些规定既符合家庭暴力案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又充分体现了反家庭暴力法关怀弱者、保障人权的特点,也有利于实现真正的司法公正。
家庭暴力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虽然不能仅仅依靠法律,但离开了完善的法律却又是万万不能的。因此,希望国家对反家庭暴力法的制定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并采取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充分利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创造的条件,充分利用立法资源,坚决同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作斗争,把家庭暴力减少到最低、最小的限度。
参考文献:
[1] 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 黄列:《家庭暴力:从国际到国内的应对》,载《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春季号。
[3] 巫昌祯,杨大文:《防治家庭暴力研究》,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4] 刘伯红:《女性权利》,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5] 全国妇联蓝皮书:《各地有关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法规政策》,2002年6月。
(江苏省响水县人民法院·孙海娇)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暴力 篇4
《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家庭暴力热点解读,两会热点解读之家庭暴力提案》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这里给大家转摘到。
2016年全国两会关于家庭暴力热点解读,两会热点解读之家庭暴力提案 团结报团结网记者: 傅莉娟代表,我们了解到您在湖南妇联工作期间,为反家暴的司法实践作了很多的工作,相信您也了解,我国家庭暴力的现象还是存在,甚至在一些地区这种现象非常的严重,请问在这次两会上,为我国的妇女远离家庭暴力您有什么建议?谢谢。
傅莉娟: 家庭暴力可以说是世界上比较普遍的问题,也是不分文化、种族、性别,都是比较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可以说,在我们看来,没有哪个地方的家庭暴力是特别严重,或者是哪个地方家庭暴力是不特别严重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反家庭暴力并不会因为我们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而自然消亡。我在妇联工作期间,家庭暴力一般存在于男女的性别之中,主要就是男性对女性的一种身体、精神方面的控制。从妇女权益的维护角度来说,我认为有三个层面的工作可以做,保护妇女免受家庭暴力。傅莉娟: 第一,从国家层面,要尽快制定并出台“反家庭暴力法”。从顶层设计方面,要制定一些相关的制度设计,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这个方面,特别是根据反家庭暴力的特殊性制定一些相关的规定。比如人身保护令、警察的诫勉谈话制度、临时庇护和监护的制度,在反家庭暴力法的框架里面应该针对家庭暴力的特殊现象制定一些相关的法律
规定。整合我们的法律资源和整合政府和社会的资源,这样可以构筑起维护妇女权益、反对家庭暴力的强大的法律保护网络。
傅莉娟: 第二,在我们的职能部门中要建立一个多部门合作的协助制度。一部法律的实行,不是哪个部门单打独斗可以完成的,特别是反家庭暴力法。热门思想汇报可以说在推动反家庭暴力法这项工作时,妇联起了很多的作用,但是真正把这部法律落到实处,一定要我们各个职能部门联合起来,同时要借助社会的力量,形成一种官方的和非官方的或者正式或者非正式的两个系统,一起来联合。比如在湖南长沙市,目前我们正在探索一种制度,就是整合部门和社会力量的资源,这中间就有法院、公安、民政、妇联、社工以及律师。只有建立这么一种机制,整合政府和社会的资源,对妇女权益的保护就比较到位。
湖南省司法厅副厅长傅莉娟。中国网记者 高聪摄影
傅莉娟: 第三,从妇女的层面来说,一定要赋权妇女。无论是立法还是执法以及保护妇女权益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这么一个理念,就是以受害者为本的一个理念。在处理相关的案例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她们自己的意愿,因为只有她们身处其中,她们自己的需求和意愿是最符合她们需要的,作为旁观者来说,有的时候给她们出的主意,不见得适合她们自己生存和发展。
傅莉娟: 同时,面对个别的案例,我们一定要给予她们足够的支持,心得体会这种支持有政府的,也有社会的。比如给她们提供足够多的机会,比如给她们提供在受了家庭暴力以后进行的心理咨询,在她们无家可归的时候,给她们提供一些临时的庇护。对于那些没有技能的,我们要给她们提供相关的技能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她们树立信心,这也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助人者自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暴力】推荐阅读:
家庭教育亲子日记07-15
0—3岁早期亲子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策略的研究报告111010007-05
家庭暴力09-29
家庭暴力研究07-19
家庭暴力救济06-09
家庭暴力案例06-19
反家庭暴力09-11
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06-21
家庭教育中的挫折教育11-06
关于家庭暴力的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