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政协会议(共8篇)
四川省政协会议 篇1
四川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蒋巨峰主持
2月27日,四川省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强调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再打一场扶贫开发攻坚战,推动贫困地区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主持会议,四川省政协主席陶武先出席会议。
刘奇葆指出,坚持不懈地抓好新阶段扶贫开发,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与全省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要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将扶贫开发工作作为我省“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再打一场扶贫开发攻坚战,推动贫困地区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要充分肯定我省扶贫开发的巨大成就,以奋发有为的姿态迎接新使命;清醒认识新一轮扶贫攻坚的繁重任务,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应对新挑战;充分把握重大机遇,以扶贫开发攻坚的新成效夺取全面小康新胜利。
刘奇葆指出,今后10年全省扶贫开发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国家和省新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把高原藏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和大小凉山彝区等四大连片贫困地区作为主要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发展,逐步提高扶贫标准,逐年加大投入力度,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全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刘奇葆指出,今后10年全省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贫困居民显著减少。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
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实现贫困村向新农村、小康村转变,贫困户向宽裕户、小康户转变,与全省同步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刘奇葆强调,在扶贫开发目标上,要由主要抓解决和巩固温饱调整为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与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相结合。在扶贫开发内容上,要由突出开发式扶贫调整为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在扶贫开发范围上,要由重点抓贫困村调整为既抓重点片区攻坚又抓面上整体推进。在扶贫开发投入上,要由分散使用资金调整为集中力量扶贫攻坚。在扶贫开发方式上,要由注重专项扶贫调整为专项、行业、社会“三位一体”综合扶贫。
刘奇葆指出,实现我省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奋斗目标,必须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结合四川实际,坚持“五个结合”,力争“五个突破”,切实提高全省扶贫开发的整体水平。一是坚持脱贫致富与全面小康相结合,力争在推动贫困地区跨越发展上实现新突破。要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统筹衔接脱贫致富与全面小康目标,加快推动贫困地区融入现代社会。二是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力争在推进连片区域扶贫开发上实现新突破。要集中实施一批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加快推进区域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力争使“四大片区”走在全国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前列。三是坚持扶贫搬迁与新村建设相结合,力争在贫困地区新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要把新村建设作为贫困地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更加注重功能完善、品位提升和风貌打造,加快人居配套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四是坚持项目扶持与能力提升相结合,力争在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上实现新突破。要全面提升社会就业、科技致富、外出务工、自我组织、防病治病、当家理财、自立自强和发展创新 “八大能力”,实现由被动救济到主动脱贫的转换。五是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力争在提升扶贫开发整体合力上实现新突破。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把群众作为扶贫开发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和监督主体,依靠群众力量办成群众受益的事。
刘奇葆指出,要研究完善政策机制,为落实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任务提供有力保障。要用好用活重大支持政策,切实加强对政策的研究,结合实际找准对接点和突破口,争取更多项目和资金支持。要制定实施高水平规划,注重规划工作的超前性,坚持规划编制的科学性,维护规划执行的严肃性。要创新完善扶贫开发的资源整合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改革试点机制、重点县退出机制,充分发挥机制的长效作用。
刘奇葆强调,要切实加强领导,把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围绕新10年扶贫开发目标任务,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坚持“省负总责、市(州)统筹、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以“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要扎实推进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大力培养能够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型”干部,培养政治素质强和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干部。要对扶贫开发实行专项目标管理,对扶贫开发项目进行全程动态监管,全面提高扶贫开发的工作效率,全面提高项目建设管理水平。
蒋巨峰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五点要求:一是抓好国家和我省扶贫开发纲要的实施推进。各地各部门要深入研究、落实责任、严格实施,确保《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全面落实到位。二是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要从全局、长远的高度,把这两项工作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在产业培育与发展上,各地要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立足本地资源状况和发展基础条件,对接市场需求,科学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因地制宜选择一批产品有特色、市场前景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给予重点培育和扶持;在群众增收上,关键还是培育发展好产业,建立起稳定的长效增收机制。在此基础上,要把扶贫开发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实施,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当前尤其要大力实施好《四川省农民收入促进计划》,加快发展现代种植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林产业及其精深加工、配套服务等增收致富产业。三是大力实施连片扶贫开发。各地各部门要根据不同片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贫困成因和群众意愿等因素,科学规划片
区发展目标和建设内容,并按照“一次规划、分类实施、分年建设”的原则组织实施。四是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要坚持群众路线,强化群众观点,落实好贫困地区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行规划民议、项目民选、工程民建、质量民管,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和扶贫项目的监督实施。要严格执行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的相关法规政策,确保阳光透明、公正规范实施。
会前,刘奇葆、蒋巨峰、陶武先等亲切接见了受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表彰的先进集体代表和先进个人并合影留念。
会议采取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召开,魏宏、李登菊、叶万勇、柯尊平、王怀臣、钟勉、黄新初、陈光志、李昌平、刘玉顺、李崇禧、王宇坤、黄彦蓉、王宁、陈文华、刘捷、甘霖、张作哈、凌峰、陈杰、王海萍、邓川、肖凤合等领导同志在成都主会场出席会议。各市(州)、县(市、区)设分会场,共约2.6万人参加会议。(记者 方小虎 邹渠 刘云云)
四川省政协会议 篇2
刘捷副省长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2015年全省科技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全省科技系统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 瞄准争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大幅提升, 区域创新平台取得重大突破,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走在前列, 科技开放合作迈上新台阶, 科技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 为“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捷副省长要求, 2016年,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 要在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上取得突破, 在推动成德绵协同创新上下功夫, 在推动重点区域创新发展上做文章。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要加快建设协同创新研发平台, 深化开放合作创新, 发展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 着力培育创新型经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要推进孵化器和专业众创空间建设, 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要加快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 进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 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科技厅刘东厅长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报告总结了“十二五”及2015年科技工作成效, 对2016年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刘东厅长指出, 抓好2016年科技工作要突出四个聚焦:聚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聚焦支撑实体经济发展, 聚焦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聚焦创新成果更多惠及民生。强化四个着力:着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应用, 着力抓好改革任务落实, 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创业, 着力抓好队伍和作风建设。
刘东厅长强调, 一是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 统筹推进科技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 推进成德绵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二是推进重点区域创新发展, 着力构建以重点区域、创新园区、产业基地为支撑的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 推进特色区域创新发展和科技扶贫。三是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 着力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技术的集中攻关, 强化科技创新核心支撑, 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四是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完善协同创新机制, 推进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 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五是推进创新平台载体建设, 推进创新研发功能性平台等载体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加强科技普及与宣传。六是深化科技开放交流合作,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创新资源,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建设一批国际联合创新创业园区 (基地) 和一批高水平联合研究中心, 推进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
四川省政协会议 篇3
此次专题会议,达川区联社将省市联社系列会议精神原汁原味进行了传达,对一季度工作进行了总结,对2015年党风廉政建设暨案防安保工作、风险控制年活动和网点转型等重点工作作了安排部岩,同时职代会还审议通过了《达州市达川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员工首次劳动合同期考评工作实施方案》。
会议期间,章中信理事长作了重要讲话。他同与会人员分享了参观涪城、北川、罗江以及开江等兄弟联社网点转型工作后的感受,研判了达川区联社在业务发展方而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严峻形势,并结合达川区联社实际,对近期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一是与会并社(部j负责人要迅速将省市联社系列会议精神原汁原味传达到每一位员工,要组织集中学习讨论,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实质,不断增添有力措施,推动零售银行建设、网点转型、风险控制年活动等2015年各项重点工作取得实效,确保一季度和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一是一方而,由监事长黄孝弟牵头,组纵办公室、科技信息部、运营管理部和保卫部等相关人员前往开江等兄弟联社学习网点转型和零售银行建设工作,学习后要形成学习报告,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网点转型工作收到实效;同时,由监事长黄孝弟牵头,组织专人对一定额度的大额贷款进行专项排查和管护;另一方而,由副主任阳成祚牵头,风险管理部具体实施,扎实做好风控控制年活动。要立即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推进措施,进一步加强业务经营风险排查;三是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要求,着力加强纪律作风建设,筑牢思想道德防线,确保达州农商银行改革期间队伍稳定,风清气正,实现零案件和零事故目标。
在党风廉政建设暨案防安保工作会上,章中信理事长与各信用社签订了《2015年目标任务责任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干部廉洁自律保证书》、《案件防控责任书》、《安全保卫责任书》,并对相关工作作了重点强调。黄孝弟监事长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总结回顾了2014年全区信用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暨案件防控、安保维稳工作,分析了当前而临的工作形势,对2015年度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四川省政协会议 篇4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坚定信心,明确思路,强化措施,扎实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会议期间,大家参观考察了成都旅游产业发展的情况,刚才,春城同志介绍了成都市的做法和经验。近年来,成都市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旅游中心城市地位日益突出。今年2月,成都市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首批3个“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之一。成都市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其做法和经验值得各地认真学习借鉴。
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是适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无烟工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从世界看,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已超过众多经济部门,成为全球的重要支柱产业。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旅游业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同期3%的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到了90年代,世界旅游总收入已超过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近10年的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在10%以上,成为世界上新兴的旅游大国。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客源接待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旅游业方兴未艾。国际旅游重心的转移和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升级,现代经济产业的互动共融,经济社会开放度的提高,为我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提供了难得机遇。
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省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类型多、品位高、组合好、极具特色,拥有国家级旅游资源250多处、世界遗产5处、A级旅游景区10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8个。2006年,我省旅游总收入达到979.6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11.4%,旅游产业支柱地位基本确立。目前,我省旅游业正处于产业升级的重要关口。从产业规模看,我省旅游业发展处于从注重量的积累到质与量并重的新阶段,但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还未充分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旅游产业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从产品层次看,我省旅游业发展处于资源由初级开发向深度开发转变的新阶段,要突出四川特色,挖掘文化内涵,延伸产品链条,推进旅游产品创新。从组织结构看,我省旅游业发展处于以壮大市场主体做强产业的新阶段,要整合旅游资源,培育旅游大企业集团,提升旅游企业的整体素质。从关联效应看,我省旅游业发展处于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互动的新阶段,要引导旅游产业要素向优秀旅游城市、优势区域和精品旅游景区聚集,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产业集群,形成配套完善的旅游综合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地走跨越发展之路,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关键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旅游业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对外开放、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四川和富裕人民群众结合起来,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促进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是实现富民强省的重大举措。加快发展旅游业,既是强省的紧迫需要,也是富民的现实选择。旅游业是一个需求旺盛的服务产业,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发展旅游业,既促进投资,也拉动消费,还能创汇,充分体现了“三驾马车”的拉动作用。随着我国人均GDP将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升级,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大幅度上升,正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日益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据测算,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去年全省总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36.5%。扩大内需,必须紧紧抓住旅游这个重要着力点。旅游业是一个充满
活力的富民产业,对就业增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旅游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包容性强,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有需求,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目前,我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近40万人,涉旅从业人员180多万人。其中,涉旅从业人员新增21万人,占全省城镇新增就业的三分之一。我省不少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山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开发一个景区,带富一方群众。九寨沟县原来是省级贫困县,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8.7%,从事旅游业的劳动力占全县的一半。旅游业是一个优势突出的强省产业,对产业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够直接带动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商业网点的发展,而且能够间接地带动城市建设、文化娱乐及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专家分析,旅游产业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商业、饮食、交通等第三产业产值就增加4元以上。可以说,旅游“一业兴,百业旺”。去年,我省旅游产业带动相关行业实现增加值1000多亿元。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要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利用传统工业和现代工业资源,挖掘我省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其与向现代农业跨越、向工业强省跨越、向文化强省跨越协调推进、良性互动。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旅游产业总量不大、效益不高,与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等旅游发达省份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去年全省旅游总收入位居全国第八位,与我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称。特别是接待入境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均不到1%(位列全国前5位的广东、北京等地均在2%和5%以上)。旅游产品不精,结构不合理,大众化产品多、特色精品少,观光型的产品较多、休闲度假型的产品较少。缺少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和要素的旅游龙头企业。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把握发展趋势,抓住发展机遇,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要求,立足现实基础,发挥资源优势,突出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条主线,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打造精品,开拓市场,加强管理,强化保障,推进旅游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提高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加快富民强省全面小康进程。
下面,我就如何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讲几点意见。
一、打造旅游精品,夯实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基础
精品旅游区是跨越发展的基础。要强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打造一批具有四川特色、在国内外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精品景区、线路和城镇,提高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
(一)着力提升三大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峨眉山—乐山大佛、大九寨、青城山—都江堰是我省享誉海内外的三大精品旅游区,是四川的三大王牌,也是世界级的品牌。要加强生态保护,完善服务功能,打响世界遗产牌,提升整体形象,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突出峨眉山—乐山大佛“天下峨嵋、十方普贤”主题形象,挖掘佛教文化、茶文化内涵,整合蒙顶山、三苏祠等周边旅游资源,完善乐山市、峨眉山市旅游城镇配套功能。突出大九寨“人间仙境、童话世界”主题形象,加快建设藏羌风情走廊、红军长征文化中心等重点景区,完善漳扎、川主寺等旅游城镇的功能。突出青城山—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主题形象,把道教文化、水文化、饮食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结合起来,依托成都中心城市优势,整合开发青城后山、西岭雪山、银厂沟等旅游资源,打造成都国际旅游城市。
(二)着力建设新五大旅游区。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优化旅游区域布局,建设一批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富民强省的旅游新项目,培育新的增长点。建设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加强与云南、西藏的合作,构建以康定机场为中心的“环贡嘎两小时”旅游圈,将亚丁建成世界级高山自然生态和香格里拉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建设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突出民族风情特色,重点打造泸沽湖、邛海、螺髻山、红格温泉等休闲度假景区,完善西昌、泸
沽湖、攀枝花旅游线。建设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以邓小平故居、朱德故里为重点,构建两小时旅游圈,着力开发阆中古城、千年绸都、华蓥山、剑门蜀道、中国死海等景区,建成世界知名的伟人故里和三国文化精品旅游区。建设川南生态文化度假旅游区,以蜀南竹海、兴文石海、自贡恐龙博物馆等景区为载体,大力开发和弘扬竹文化、酒文化、盐文化。建设“两湖一山”休闲度假旅游区,以三岔湖、龙泉湖和龙泉山为重点,建设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休闲度假基地。
(三)着力完善五大旅游精品线路。坚持围绕线路整合旅游资源、整合产业要素,以线路连精品,以精品带区域,建设以九寨沟、黄龙、三星堆、都江堰为重点的九环线,以峨眉山、乐山大佛、三苏祠和彭祖山为重点的成乐环线,以卧龙、四姑娘山、“情歌故乡”康定、海螺沟为重点的西环线,以武侯祠、庞统祠、七曲山大庙、剑门关、阆中古城为重点的三国文化旅游环线,以邓小平故居、朱德故里、川陕苏区、泸定桥、夹金山、卓克基官寨、毛尔盖等为重点的红色旅游线路。加快精品环线重要景区的建设,增强旅游环线的吸引力,提高配套产业的集聚度。
二、开发旅游市场,拓展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空间
旅游经济是“窗口经济”,更是品牌经济。要以品牌景区塑造为突破口,做好旅游宣传促销,提升品牌的品质和内涵,提高美誉度,把我省打造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一)拓展国际国内市场。要下大力气开拓省外市场。对于传统的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等经济发达地区,要以打造集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特色旅游产品和深化营销方式为突破,深度挖掘市场潜力。积极培育东北、中部、西部等经济次发达地区的旅游市场。大力开拓入境旅游市场,继续巩固港澳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传统客源市场,依靠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和深度营销,深入挖掘这些传统客源市场的潜力。以资源的唯一性和文化的异质化为吸引力,努力培育欧美、澳洲等新兴客源市场。
(二)强化市场营销。围绕旅游整体品牌形象,创响大熊猫、太阳神鸟、“农家乐”三大品牌。创新营销理念,坚持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相结合、品牌形象宣传与产品线路推介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提高营销专业化水平。深入研究目标市场消费群体,根据客源市场的需求,组合不同的资源特色、主题,围绕线路打造、设计旅游产品。综合运用公关宣传、媒体宣传和活动宣传等多种宣传手段,形成叠加宣传和跟踪促销攻势。强化整体营销,建立健全旅游、外经贸、外宣、文化、新闻等多部门横向结合,省、市、县纵向结合的宣传促销体系。
(三)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探索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通过多种形式,联合开发跨区域精品线路,积极开展产品共享、联合促销、互送客源、信息互通等活动,不断拓展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加强省内旅游区域合作,按照产品和线路的特点,明确区域发展方向和区域分工,打造以景区为载体、交通为轴线、城镇为支撑的旅游经济区域。加强与周边省份和旅游发达省份的合作,打造川滇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川黔渝“金三角”生态旅游区、“川陕旅游协作区”,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强国际旅游经济合作,开展与境外旅行商、旅游企业及航空公司的协作,拓展海外主要客源地。加快开通成都直飞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等主要国际客源市场的航线,争取开通更多的连接主要旅游景区与海内外旅游客源地之间的直通航班,积极推进直航、延伸拓展航线和旅游包机业务。
三、加强旅游管理,营造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环境
坚持依法治旅,加强诚信建设,强化安全管理,营造让游客感到安全、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
(一)加强旅游规划管理。通过科学制定和严格实施旅游发展规划,指导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有序开发,实现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制定总体规划。按照向旅游经济强省
跨越的新要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原则,修订和完善《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规划要注重资源整合,力求富有创意、突出特色、体现个性、展示文化。搞好规划衔接。把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起来,把旅游总体规划与各种专项规划有机统一起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十一五”期间完成重点旅游县和重点景区的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景区规划要注重特色,体现自然景观的独特风貌和旅游景区的独特魅力。严格执行规划。坚持旅游开发先规划后建设,严格按照规划实施,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二)加强旅游景区管理。加强景区接待服务区建设。通过开发新景区景点,扩大景区景点的游客容量。按照景区景点环境容量,科学制定最佳游客接待量和游览线路,优化旅游环境。绿化美化净化景区环境。学习借鉴九寨沟、峨眉山等景区建设管理经验,整治景区及周边环境,切实解决好排污、卫生、噪音等问题,改变脏、乱、差现象,美化旅游环境。完善景区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景区内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景区内的游览条件。增设景区内的停车场所和游人休息服务设施,设立标准、科学、美观的标识、标牌,使景区服务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运行良好。做好景区景点外围和周边地区、旅游沿线的村镇、居民点建设,搞好旅游沿线的绿化、美化,关闭严重污染环境的“五小”企业,净化旅游环境。
(三)加强旅游市场管理。规范旅游经营秩序。在旅游景区和旅游沿线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依照有关部门颁发的经营服务标准,定点、合法、文明经营。严厉查处无证照经营、宰客、强买强卖等违法行为,坚决取缔黑社、黑导、黑车,坚持不懈地净化旅游市场。加大市场执法检查力度。坚持普遍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日常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加强旅游市场检查,尤其要加强每个假日黄金周前的集中检查。工商、物价、公安、卫生、旅游、交通、质监、环保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及时处理投诉案件,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切实加强导游管理。引导行业自律,规范导游行为,完善相关制度,提高服务水平。严禁导游人员欺诈游客、强制消费、降低服务标准、强索小费和私拿回扣等违规行为。大力推进旅游诚信建设。建立旅游企业信誉等级评估、公告体系和违规记录公示制度,完善旅行社诚信经营机制。倡导文明经商,诚信无欺,树立“和谐四川、诚信旅游”的良好形象。
(四)加强旅游安全管理。旅游业的安全性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旅游安全管理,构建旅游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切实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确保交通、场所安全。加强对旅游企业、车辆和宾馆、饭店、娱乐场所等场所的安全检查,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景区设施安全。加强对景区电梯、索道、游艺机和游乐设施的安全检查和监督管理,未经安全检查许可的特种设备一律不准投入运行。确保景区食品卫生安全。旅游接待场所要切实搞好餐饮卫生,提高餐饮质量。卫生、质检部门要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
四、强化四个支撑,为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提供有力保障
推进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必须强化基础设施、政策、企业、人才四大支撑,改善发展环境,创造有利条件,保障跨越发展。
(一)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旅游设施建设是推进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重要前提。要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配套功能。构建旅游快捷通道。加强旅游环线和对外通道建设,构建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相连接、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以新五大旅游区和西环线等为重点,建设西昌—攀枝花、乐山—宜宾、雅安—泸定等旅游快速通道,加快建设绵成峨乐城际快速铁路。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加快成都双流机场第二跑道扩建和康定机场建设,尽快启动建设亚丁香格里拉旅游机场。积极发展嘉陵江、长江水上运输。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根据国际旅游标准,进一步完善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信息、安全等配套设施,提高旅游接待档次和水平。继续抓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星级宾馆、A级旅游景区、全国工
农业旅游示范点认证工作,开展创建旅游强县试点工作。配合国家“金旅工程”,完善全省旅游信息网络综合平台,提高旅游信息服务质量和应用水平。大力发展旅游城镇。继续完善旅游功能,努力把成都市打造成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把峨眉山、都江堰等建成国际旅游城市。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建成一批风情浓郁、特色鲜明、功能配套的旅游城镇。重点建设40个特色旅游小镇。
(二)完善旅游发展政策。省委、省政府已下发了《关于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决定》,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切实抓好贯彻落实。积极拓宽旅游扶持政策思路,研究制定乡村旅游企业、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企业以及高比例安置失业人员、残疾人员旅游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探索财政贴息贷款扶持旅游企业重大设施改造的政策措施。鼓励拓展市场化投融资渠道,积极引导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资,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支持市场前景好、吸纳就业多的旅游企业发展。研究利用相关行业专项扶持政策,进一步落实国家对西部地区和农村旅游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有效利用自然生态保护专项资金,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加大旅游扶贫项目开发,用好相关扶贫政策,吸引更多贫困人口就业,增加贫困人口家庭收入。
(三)做强做大旅游企业。壮大企业实力,增强带动力,形成跨越发展支撑力量。深化旅游企业改革。推动国有旅游企业股份制改造和联合重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创新旅游企业经营机制,探索旅行社混业经营、旅游饭店连锁经营、旅游交通企业联合经营和旅游景区集团化经营。培育旅游大企业集团。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实施强强联合,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把峨眉山、九寨沟、锦江宾馆、四川航空公司、大陆希望集团、成都加州集团、成都文旅集团、四川新华集团、成都万贯集团、遂宁天友集团等10户企业培育成为我省龙头旅游企业集团,以大企业集团支撑带动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做专做精一批中小旅游企业。加强旅游要素整合,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推动旅游消费升级,提高旅游综合效益。壮大民营旅游企业。把旅游业作为全民创业的重要阵地,全面放开旅游市场。鼓励民资、外资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形式,投资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旅游项目。改进对民营旅游企业的政务服务,营造更优的发展环境。
(四)壮大旅游人才队伍。推进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人才是关键。抓好旅游人才开发,完善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技术等级考试制度,规范旅游从业人员退出和淘汰机制。注重旅游管理人才和企业家培养,特别要重视培养和积极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外语水平高、涉外旅游经验丰富的旅游营销、策划、创意人才。抓好旅游教育培训,进一步规范旅游职业教育标准,办好一批重点旅游职业学校,调整和优化旅游专业设置,促进专业院校与培训机构合作,培养我省旅游业跨越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抓好导游队伍建设,完善导游人员服务标准、用工合同和报酬机制,加强对特种旅游、专项旅游所需的专业技能型导游培养,不断提高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最后,我就以新的理念谋划旅游业发展再强调几点。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游客的消费特点、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大力开发符合市场需求、具有市场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以游客的满意为标准,充分体现对游客的关心和爱心,努力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旅游环境,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以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为前提,做到规范服务、诚信经营,营造公平公正的旅游环境。二要突出旅游开发富民。利益分配上,要做到政府、业主、当地群众共享旅游资源开发收益;旅游规划上,要考虑当地群众的就业致富门路和方便群众的相关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上,要提高当地群众参与旅游经营的素质和能力。三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融入市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形成统一管理、行业指导、企业运作的旅游工作格局;创新投资体制,形成政府抓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创新经营机制,形成以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互为补充的市场经营格局。四要倡导求真务实。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要开拓进取、加快推进,又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要培育增长点、形成新亮点,又要防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高标准、高起点,又要充分考虑现实条件,量力而行;要追求旅游业发展速度,又要注重旅游业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惠;要借鉴推广面上的经验,又要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五要做到合力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把旅游发展任务纳入目标管理,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旅游发展中的突出困难和重大问题,形成协调互动、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构建“大旅游”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旅游部门的牵头协调作用,整合林业、水利、建设、文化等部门管理的旅游资源,共同推动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进一步深化军警民共建安全文明旅游景区活动,努力形成推动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强大合力。
四川省政协会议 篇5
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公告
第五届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2002年3月14-15日在成都双流召开。出席会议的有省品审会委员及各专业委员会委员共计100人。会议审议通过了《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章程》、《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四川省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管理办法》;审定通过了一批农作物新品种,现将这批农作物新品种公告如下: 水稻品种30个:D优363、金优725、金优
527、川香优2号、成糯397、长优838、II优D069、川丰7号、菲优99-
14、N优92-
4、冈优363、E优
512、川丰6号、冈优361、D优128、香优61、福优994、II优1577、II优9号、辐优
19、B优827、C优2009、C优2040、辐优151、绵2优151、川7优89、K优877、II优H103、K优8602、II优602。玉米品种9个:绵单8号、川单
25、成单202、南玉5号、凉单6号、川单
26、成单
24、绵单7号、泸玉糯一号。油菜品种5个:南油2号、佛油3号、川油22(95杂-3)、川油23(95杂-8)、蜀杂10号。棉花品种2个:川棉65、渝杂二号。苎麻品种1个:川苎8号。
大豆品种2个:南豆4号、大粒一号。
小麦品种4个:川麦
33、川辐5号、川麦
35、川农16(98-1231)。
桑树品种6个:台桑90-
4、台桑14-
1、北三号、长柄桑、川799、嘉陵20号。
蔬菜品种10个:干椒一号(辣椒)、A特早(辣椒)、早红40(辣椒)、泸优2号(早萝卜)、泸优1号(白萝卜)、泸优3号(红萝卜)、泸优4号(红萝卜)、泸丰1号(苦瓜)、泸丰2号(苦瓜)、泸丰3号(苦瓜)。
水果品种10个:21世纪脐橙、锦橙100号、新世纪脐橙、芒果吉缘、石榴大禄子、芒果台农1号、芒果凯特、芒果海顿、猕猴桃川猕1号、猕猴桃川猕3号。
在省品审会审定通过的79个新品种中,推荐了8个品种为重点推广品种,它们是:金优725、金优
527、川香优2号、绵单8号、川单
25、成单202、蜀杂10号、川麦33。
一、水稻
1、金优725 编号:川审稻2002 001
2、金优527 编号:川审稻2002 002
3、川香优2号 编号:川审稻2002 003
4、D优363 编号:川审稻2002 004
5、成糯397 编号:川审稻2002 005
6、长优838 编号:川审稻2002 006
7、II优D069 编号:川审稻2002 007
8、川丰7号 编号:川审稻2002 008
9、菲优99-14 编号:川审稻2002 009
10、N优92-4 编号:川审稻2002 010
11、冈优363 编号:川审稻2002 011
12、E优512 编号:川审稻2002 012
13、川丰6号 编号:川审稻2002 013
14、冈优361 编号:川审稻2002 014
15、D优128 编号:川审稻2002 015
16、香优61 编号:川审稻2002 016
17、辐优994 编号:川审稻2002 017
18、II优1577 编号:川审稻2002 018
19、II优9号 编号:川审稻2002 019 20、辐优19 编号:川审稻2002 020
21、B优827 编号:川审稻2002 021 1
22、C优2009 编号:川审稻2002 022
23、C优2040 编号:川审稻2002 023
24、辐优151 编号:川审稻2002 024
25、绵2优151 编号:川审稻2002 025
26、川7优89 编号:川审稻2002 026
27、K优877 编号:川审稻2002 027
28、II优H103 编号:川审稻2002 028
29、K优8602 编号:川审稻2002 029 30、II优602 编号:川审稻2002 030
二、玉米
1、绵单8号 编号:川审玉2002 001
2、川单25(SAU98-2)编号:川审玉2002 002
3、成单202(2075)编号:川审玉2002 003
4、南玉五号(97233)编号:川审玉2002 004
5、凉单6号 编号:川审玉2002 005
6、川单26(SAU97-2)编号:川审玉2002 006
7、成单24(SC664)编号:川审玉2002 007
8、绵单7号 编号:川审玉2002 008
9、泸玉糯一号 编号:川审玉2002 009
三、油菜
1、蜀杂10号(96185)编号:川审油2002 001
2、南油2号(964222S)编号:川审油2002 002
3、乐油3号(97杂12)编号:川审油2002 003
4、川油23(95杂-8)编号:川审油2002 004
5、川油22(95杂-3)编号:川审油2002 005
四、小麦
1、川麦33 编号:川审麦2002 001
2、川辐5号(6086)编号:川审麦2002 002
3、川麦35(SW8488)编号:川审麦2002 003
4、川农16(98-1231)编号:川审麦2002 004
金优725 川审稻2002 001
金优725是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用不育系“金23A”与恢复系“绵恢725”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稻品种。由随州市种子公司、湖北省种子管理站引进。2002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糙米率81%,整精米率53.3%,长宽比3.3,垩白粒率62%,垩白度6.2%,直链淀粉含量20%,胶稠度53毫米。2000-200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8.3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28%。特征特性:株型较紧凑,茎秆粗壮,叶片宽大,剑叶长,斜上举。分蘖力中等,生长势较强。穗大粒多,结实率较高。后期叶青籽黄,不早衰。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8.6万,株高115.9厘米,穗长26.3厘米,每穗总粒数152.4粒,实粒数123.5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7.39克。全生育期153.8天,比汕优63迟熟3天。抗病性鉴定为感白叶枯病和穗颈稻瘟病。
栽培要点:
1、适时播种。避开苗期低温和抽穗扬花期的高温危害。
2、合理密植。大田亩用种量1.5公斤,亩植1.6-1.8万穴,插足基本苗14-16万。
3、配方施肥,适时追肥,重施穗肥。底肥亩施农家肥1500-2000公斤,复合肥40-50公斤,冷浸田增施锌肥1-1.5公斤;移栽后亩追施尿素7.5公斤;晒田复水后追施穗肥12.5公斤(其中:复合肥7.5公斤、钾肥5公斤)。
4、重点防治稻瘟病和纹枯病。抽穗扬 2 花期注意防治稻曲病、叶鞘腐败病等病害。
金优527 川审稻 2002 002(1)品种来源:系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用湖南常德市农科所选育的金23A不育系与该所育成的蜀恢527组配的优质杂交组合。
(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55.6天,比对照汕优63短1-2天,株高114厘米,生长旺盛,株型适中,叶片直立,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穗层整齐,穗大粒多,穗粒数150-180,结实率80%,千粒重29克。品质测定,在12项指标中,有7项指标达优质米一级标准,3项指标达优质米二级标准,除整精米率为47.7%,垩白粒率为20%以外,其他指标均达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抗稻瘟病力较强。
(3)产量表现:2000年省区试优质米组中平均亩产56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72%,居第三位。2001年区试,平均亩产569.3公斤,比汕优63增产6.2%,居第二位。两年平均亩产564.7公斤,比汕优63增产5.93%,米质、抗性明显优与对照。
(4)栽培要点:采用地膜湿润育秧,应做到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移栽秧龄35-45天为宜。栽宽窄行或宽行窄株,亩栽1.2-1.6万窝,每窝栽2粒谷秧,做到浅水栽插。施肥上要求重底早追,增施P、K肥,当苗数达到20-22时,适时排水晒田。
(5)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省内种植汕优63的地区均可种植。
川香优2号 编号:川审稻2002 003(1)品种来源: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四川华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于1997年用自育优良不育系川香29A与自育恢复系成恢177组配而成。
(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55天,比对照汕优63长4天,株高114.2厘米,穗长25厘米,成穗率63%,穗粒数159.5,结实率79.9%,千粒重28.14克。叶色浓绿,株型紧散适宜,剑叶大小中等。品质测定,除垩白率为24%以外,其他指标均达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抗病能力明显优于对照,达中抗水平。
(3)产量表现:2000年省区试,平均亩产537.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38%。2001年省区试,平均亩产555.2公斤,比对照增产3.5%。两年平均亩产546.2公斤,比对照增产2.46%。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7.0公斤,比对照增产5.09%。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合理密植,保证基本苗,合理施肥,重底早追。(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我省平坝及丘陵区种植。
品种名称:川香优2号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51 品种来源:川香29A×成恢177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4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4.1天;在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7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3天。株高114.4厘米,株叶形态好,群体整齐,叶色浓绿,长势繁茂,穗型较大,耐寒性较差,后期转色较好。每亩有效穗数16.8万穗,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59粒,结实率78%,千粒重29.1克。抗性:叶瘟7级,穗瘟5级,穗瘟损失率6.3%,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5%,长宽比2.8,垩白米率27.5%,垩白度3.8%,胶稠度49.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6%。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上游稻区中籼迟熟优质组和长江中下游稻区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上游稻区平均亩产580.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0.45%(不显著),中下游稻区平均亩产632.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24%(极显著);2002年续试,上游稻区平均亩产535.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1.11%(不显著),选育单位: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四川华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中下游稻区平均亩产587.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89%(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上游稻区平均亩产466.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0.81%,中下游稻区平均亩产592.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69%。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时播种:播种期同汕优63,秧田亩播种量10~15公斤;
2、合理密植:一般肥力田块亩栽1.6~2.0万穴,亩基本苗10~12万株为宜;
3、施肥:一般每亩施纯氮8~10公斤,磷肥25~30公斤,钾肥15~20公斤;
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中感褐飞虱,中后期耐寒性较弱。米质较优。适宜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省的长江流域和重庆市、云南、贵州省的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陕西省汉中、河南省信阳地区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川香优2号
1、组合来源
川香优2号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和四川华丰种业有限公司组配育成的优质杂交香稻,2002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1、2002年参加南方稻区区试,表现突出,2003年通过国家审定。
2、主要性状特征
1)米质优、具泰米香味:川香优2号籽粒属中长型,米粒半透明,有光泽;米粒具泰米香味,适口性好。经2001年四川省水稻区试统一送样鉴定,其糙米率81.2%、精米率75.4%、整精米率67.4%、米粒长6.5mm、长/宽2.9、垩白粒率24%、垩白度2.9%、透明度1级、碱消值6.5级、胶稠度70mm、蛋白质含量9.8%。九项主要指标达国标一级优米标准。
2)产量:2001年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比对照汕优63增产4.11%,同年生产试验比对照汕优63增产7.8%;2001年参加全国区试,比对照汕优63增产4.25%,其中在湖北京山点比对照汕优63增产6.95%,名列区试第一名;在安徽点亩产829.1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80%;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区试点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08%,名列第一名;在福建点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72%,名列第一名;在河南信阳点亩产799.83公斤。川香优2号表现出了较好的丰产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3)植株性状:该品种在成都平原株高115cm左右,亩有效穗15万,穗平着粒182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9克。
4)生育期:全生育期与汕优63基本相当。
3、栽培要点
●适时播种,培育矮壮多蘖秧:川东南、重庆
3月上、中旬播种,川西北3月底4月上旬播种,其他稻区参照汕优63或Ⅱ优838同期播种。增施磷钾肥,培育矮壮多蘖秧。
●适当密植:以亩栽1.5-1.7万穴为宜。
●合理施肥:重底肥早追肥,氮磷钾配合施用,后期注意控制氮肥施用。
●及时防治病虫害: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测报及时防治病虫害,以确保丰收。
4、适宜种植区:川中、川东、川南、重庆、贵州、广西、云南、安徽、湖北及长江中下游热量条件较好的汕优63种植区种植。
D优363 川审稻 2002 004
(1)品种来源:系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用D62A作母本,自育新恢复系蜀恢363作父本配组而成的杂交水稻中籼迟熟组合。
(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53.3天,比对照汕优63长2.3天,株型适中,分蘖力强,叶鞘深紫色,叶色较深,长粒型,有效穗17.43万/亩,株高116.7厘米,穗长24.9厘米,穗粒数166.5,结实率79.8%,千粒重25.9克。品质测定8项指标 达二级米标准,加工品质与对照相当,外观和食味品质优于对照,抗稻瘟病能力优于对照。
(3)产量表现:2000年四川省中籼迟熟组区试,平均亩产576.5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53%。2001年四川省中籼迟熟A组续试,平均亩产576.1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57%,两年平均亩产575.89公斤,比汕优63增产6.08%。2001年在四川省不同生态区进行生产试验,11个试点,平均亩产566.5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9%。(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适时移栽,秧龄45-50天,亩基本苗10万左右,重底早追。(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我省平坝、丘陵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09
品种名称:D优363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成都市种子总公司
品种来源:D62A×蜀恢363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6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5天。株高110.8厘米,株型适中,株叶形好,群体整齐,穗粒重协调,熟期转色好,耐寒性较弱。每亩有效穗数16.7万穗,穗长25.0厘米,每穗总粒数167.8粒,结实率78.7%,千粒重27.3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8%,长宽比2.8,垩白率32%,垩白度7.7%,胶稠度6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8%。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4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88%(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91.8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1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0.4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49%。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5.1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53%。
栽培技术要点:
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秧龄45天左右;
2、移栽:每亩栽插0.8-1.2万穴,基本苗9-10万;
3、施肥:重底肥早追肥,一般亩施纯氮10公斤左右,氮、磷、钾比例为1:0.5:0.5;
4、田间管理: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
4、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成糯397 川审稻 2002 005(1)品种来源: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1988年在香梗糯70681中发现的一个变异株系,经多年选择育成。(2)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常规籼糯品种,全生育期147.4天,比对照荆糯6号长1天左右,株高121厘米,生长势旺,分蘖力中等偏上,株型分散适中。亩有效穗18万左右,穗长23厘米,穗粒数134,结实率79%左右,千粒重26克,糯性较好,直链淀粉含量1.8%,稻瘟病鉴定结果,叶瘟1-8级,颈瘟0-9级。
(3)产量表现:1999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475.6公斤,比对照荆糯6号增产5.8%;2000年续试,平均亩产502.4公斤,比对照增产4.7%;两年平均亩产489.0公斤,比对照增产5.2%;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6.08公斤,比对照增产5.35%。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秧龄40天左右,合理密植,亩栽1.7万穴左右,亩基本苗12万左右,亩施纯氮10-12公斤。(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我省种植荆糯6号的地区种植。
长优838 编号:川审稻2002 006
(1)品种来源: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于1997年用自育早熟不育系长132A与辐恢838组配而成。
(2)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籼中熟品种,全生育期147.6天,比对照辐优838长1天左右,株高105厘米,比对照高2厘米;穗长24厘米,亩有效穗16.2万,成穗率72%,穗粒数141,结实率82%,千粒重28.7克。叶色浓绿,株型紧散适宜,剑叶大小中等。米质中等,抗稻瘟病鉴定叶瘟1-9级,颈瘟1-9级。
(3)产量表现:参加2000-2001年省中籼中熟组区试,平均亩产521.51公斤,比对照辐优838增产5.43%;其中2000 5 年区试平均亩产531.67公斤,比对照辐优838增产5.38%;2001年平均亩产511.25公斤,比对照辐优838增产5.74%。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2公斤,比对照增产7.27%。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湿润育秧,秧龄35天左右;亩栽1.7万穴左右,亩基本苗12万左右,亩有效穗17-18万;肥力中等。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我省种植辐优838的地区种植。
II 优 D069川审稻2002 007 杂交水稻新组合II优D069(II-32A×D069)是四川省原子核应用技术研究所用自育的广新和恢复系D069与不育系II-32A测配而成的中灿迟熟杂交稻组合。1999-2000年参加重庆市区试,结果II优D069两年平均亩产563.98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4.76%,2001年统一安排的生产试验中,II优D069在8个参试点中全部增产,平均亩产573.1kg,比对照增产9.2%,据生产试验首位,2002年通过四川省审定。
一、产量表现:
1996-1998年三年试验IID069均比对照汕优63增产,其中1996年增产15.88%,1997年增产2.95%,1998年增产4.33%,峨眉山市农科所品比试验中,1996年亩产531.4kg,比对照增产10.2%,1998年较岗优22增产9.7%,遂宁市市中区种子公司1999年大区比较,每组合0.25亩,II优D069亩产557kg,较对照汕优63增产6.54%,2000年泸州市种子站的大区比较试验,II优D069亩产568.3kg,比对照岗优22亩产562.5kg增产7.9%,比参加组合C优22增产3.57%。
二、特征特性:
全生育期145天左右,播始期110天,株高115cm左右,植株整齐,生长势旺,分蘖力强,株形紧散适中,主茎叶片16-17叶,剑叶长45cm,宽2cm,直立。茎秆粗壮,抗倒力强,穗大粒多。结实好,千粒重27克,谷粒长型无芒,颖尖,叶耳、叶鞘均无色,开花较集中,花粉量大。
三、栽培技术要点:
II优D069属中灿迟熟杂交稻组合,适合我省平坝丘陵地区种植,作中稻栽培与同熟期的其它杂交组合相同。适时称播,培育壮秧,秧龄45天左右,播种期川东南在3月台中旬、下旬,川西北在清明前后播种,宽窄行条栽,基本苗7-8万,有效穗16万左右。
四、制种:
恢复系D069,总叶片数16-17叶,分蘖力强,抽穗集中,花粉重大开花温度较低,对“九二0”较敏感。
1、四川春播夏制,父母本播差期15-18天,叶差2-2.3叶。父本用两期父本,相隔8-10天,实行两段寄秧,秧龄50-55天。母本稀播湿润,秧龄40-45天
2、父母本行2:16-18,父本栽22株,基本苗2.5-2.7万亩,母本基本苗12-13万/亩。
3、父、母本花期相遇的标准为:母本比父本早抽1-2天或同期。
4、“九二0”施用亩总量13-15克,母亲抽穗15-18%用首次。隔天对母本喷第二次。当天下或次日上午每用1克兑水专喷父本,父母本轻割叶。
5、母本初花期或盛花期分别对“稻粒黑粉病”防治一次。
川丰7号
川审稻 2002 008
(1)品种来源:系四川省川丰育种中心用中国水稻所育成的不育系中9A与江恢364组配育成。
(2)特征特性:该组合属中籼迟熟组合,全生育期151天,比对照汕优63相当。分蘖力较强,株型适中,株高117厘米。亩有效穗17万左右,穗长25.4厘米,穗粒数162,结实率81%左右,千粒重25.4克,米质较优,除垩白率为31%以外,其他指标均达部颁二级优米标准,抗稻瘟病性鉴定结果,叶瘟2-6级,颈瘟1-9级。
(3)产量表现:2000年省区试平均亩产558.6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57%,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546.14公斤, 6 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2%,两年平均亩产551.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44%。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7.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4%。
(4)栽培要点:适时播种,秧龄45-50天,亩施纯氮不少于10公斤,栽后20天左右及时晒田。(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我省平坝和丘陵种植汕优63的地区种植。
菲优99-14 编号:川审稻2002 009(1)品种来源:系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用自育不育系菲A与自育恢复99-14配组育成。
(2)特征特性:属中籼迟熟组合,全生育期151天,与对照相当,株高111CM,分蘖力强,株型较紧凑,后期转色好,穗长25CM,每穗着粒140粒左右,结实率82%左右,千粒重29.4克,抗性鉴定结果,叶瘟0-5级,颈瘟0-7级,碾米品质与对照相当,外观和食味品质优于对照。
(3)产量表现:2000年四川省区试,平均每亩产557.88公斤,比对照增产4.22%;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577.02公斤,比对照增产6.73%;两年平均亩产568.81公斤,比对汕优63增产5.66%。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7.8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99%。
(4)栽培要点:适时播种,培育壮秧,秧龄30-40天,合理密植,亩栽1.3-1.5万穴,每穴双株;其它与大面积栽培技术相近。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我省一季中稻或一季中稻+再生稻区应用。
N优92-4 编号:川审稻2002 010(1)品种来源:系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于1998年自育的N7A与内恢92-4组配的中籼迟熟杂交水稻新组合。
(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53.8天,比对照汕优63长1.8天,株高116.8CM,株型较紧凑,茎干中粗、硬、弹性好,抗倒伏,苗期生长旺盛,分蘖力强,叶片稍宽、长直,穗长24.9CM,穗着粒数153.9粒,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9.3克,后期转色好,谷粒长型,外观和食味品质优于对照,抗稻瘟病。
(3)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省区试(C组)平均亩产561.1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33%,2001年省区试A组,平均亩产553.0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3%,两年平均亩产556.4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73%。2001年生产试验,5点平均亩产557.3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62%。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适当稀植,双株栽植,亩有效穗控制在16-19万穗,重施底肥,早施追肥,N、P、K搭配使用,中等偏上肥力田易获高产。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我省平坝、丘陵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冈优363 川审稻2002 011。
2002年通过四川省审定,川审稻2002 011。引种单位:2002年由重庆大足县种子公司引种。
特征特性:该品种平均株高104.6厘米、穗长24.3厘米、穗粒数175.5粒、实粒数154.9粒、结实率78.4%-92.0%、千粒重26.0克;全生育期156.3天,植株整齐,熟期转色较好。
2003年市引种试验中8个试点平均亩产量518.5公斤,比对照品种(汕优63)增产36.1公斤,增产 7.5%。
经(武汉)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的结果:理化分42分、出糙率80.6%、整精米率50.0%、垩白粒率70%、垩白度14.0%、直链淀粉18.15 %、胶稠度52mm、粒长5.8mm、长/宽比2.3。
抗病性鉴定结果:抗普率 73.1%,苗瘟4级、叶瘟5级、颈瘟7级,抗性评价为苗瘟、叶瘟中抗,颈瘟感病。抗性优于对照品种(汕优63)。
栽培要点:播种育秧:在平坝浅丘地区3月10日左右,山区4月上旬播种育秧,采用地膜湿润育秧。移栽:当秧苗叶龄达到4.5叶时移栽大田,海拔500米以上地区,亩栽1.5万窝,栽(8×5)寸;海拔500米以下地区,亩栽1.25万窝,栽(8×6)寸,窝栽双株。施肥方法:采用氮、磷、钾配方施肥,一般亩施纯氮8-10公斤。底肥、分蘖肥、拔节肥比例为6:3:1。水浆管理:实行浅水栽秧,秧苗返青后浅水管理。水源条件差的地区,在伏旱来临前要适当加深田间水层防旱。病虫害防治:生产中注意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虫害和纹枯病、稻瘟病等病害。适宜范围:非优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E优512 编号:川审稻2002 012(1)品种来源:系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于1997年用同源三倍体SAR-3作母本,混合花粉作父本,在F1分离,F2稳定,F3育成的籼型糯稻。
(2)特征特性:株叶型较好,剑叶中宽直立,苗期分蘖力稍弱,株高110.0cm左右。穗长24.7cm,穗着粒数178.5粒,结实率77.2%,谷粒黄色,千粒重24.4g,全生育期147.8天,比对照荆糯6号早熟1.5天,糙米率80.2%,精米率70.0%,整精米率60.5%,田间生长整齐,秆硬抗倒,后期转色好,稻瘟病抗性与对照相当,适宜作汤元粉。
(3)产量表现:1999年参加省糯稻组区试,平均亩产469.8公斤,比对照荆糯6号增产4.50%,2000年继续参试,平均亩产480.0公斤,与对照平产,两年平均亩产474.90公斤,比对照增产2.23%。2001年在省内不同生态区进行生产试验,5点平均亩产510.20公斤,比对照增产7.80%,(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栽插规格为5×7寸,亩栽基本苗10-12万,重施底肥,早追分蘖肥,N、P、K、有机肥配合施用。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我省籼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川丰6号
川审稻2002 013(1)品种来源:系四川省川丰种业育种中心,中国水稻研究所用中9A作母本,江恢151作父本组配育成。(2)特征特性:该组合株型紧凑,繁茂性好,叶色青绿,叶鞘和稃尖无色。株高120.5cm。穗着粒168.6粒,结实率76.3%,千粒重27.53克。全生育期150.6天,比汕优63短0.5天,加工、外观、食用品质优于汕优63。稻瘟病抗性鉴定,叶瘟1-5级,颈瘟1-9级,抗稻瘟病优于对照汕优63。
(3)产量表现:2000-2001年四川省优质米组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46.2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46%。200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3.4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27%。(4)栽培要点:适期播种,适龄移栽。一般亩施纯氮量不少于10公斤。(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省种植汕优63地区种植。
冈优361
川审稻 2002 014
(1)品种来源:系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用不育系冈46A作母本,恢复系蜀恢361作父本选育而成的杂交水稻中汕早熟组合。
(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53.8天,比对照汕窄8号长3-4天,株型较好,叶片长大,繁茂性好,穗层整齐,成熟时转色好,株高88.0cm,有效穗17.68万/亩,穗平着粒141.0粒,结实率79.2%,千粒重25.63克,品质测定:6项达二级优质米标准,抗稻瘟病能力优于对照。
(3)产量表现:2000年四川省中籼早熟组区试,平均亩产497.9公斤,比对照汕窄8号增产17.68%,2001年四川省中籼早熟组续试,平均亩产446.90公斤,比对照汕窄增产7.66%,两年平均亩产472.40公斤,比对照增产12.72%,增产达极显著。2001年四川省不同生态区生产试验,五个试点平均亩产505.65公斤,比汕窄8号增产14.95%。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适时移栽,秧龄45-50天,亩基本苗10-12万,重底早追。(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我省丘陵及盆周海拔800m以上地区种植。
D优128 川审稻 2002 015(1)品种来源:系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用D62A作母本,引进恢复系R128作父本组配而成的优质稻组合。(2)特征特性:D优128全生育期153.9天,比汕优63长2.8天,长势旺,分蘖力强,株叶型适中,转色好,米质优,亩有效穗17.26万,株高114.2cm,穗平着粒163.7粒,结实率79.2%,千粒重24.4克。品质测定:除垩白率外,11项指标部分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其中5项达一级标准,抗稻瘟病能力优于对照。(3)产量表现:2000年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570.7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72%,2001年四川省优米 8 A组,平均亩产552.0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90%,两年平均亩产561.4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31%。2001年在四川省不同生态区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9.8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13%。(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亩栽基本苗10万左右,重底、早追。(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我省平坝、丘陵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15
品种名称:D优128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D62A×R128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0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4天。株高111.5厘米,株叶形适中,群体整齐,耐寒性中等。每亩有效穗数17.7万穗,穗长23.6厘米,每穗总粒数174.3粒,结实率78.9%,千粒重24.5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1%,长宽比2.8,垩白率32%,垩白度2.0%,胶稠度5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6.2%。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8.6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04%(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94.3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1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2.3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01%。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1.8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34%。
栽培技术要点:
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秧龄45天左右;
2、移栽:亩插0.9-1.3万穴,基本苗10万左右;
3、施肥:重底肥早追肥,一般亩施纯氮10公斤左右,氮、磷、钾比例为1:0.5:0.5;
4、水浆管理: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
5、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香优61 编号:川审稻 2002 016
(1)品种来源:系乐山市农牧科学研究所用IR24作母本,云南香型材料作父本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1997年F7代育成性状稳定的常规水稻品种。
(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51.6天,比对照汕优63长5天,株高125.3cm,分蘖力中等,株型松散适中,叶色较深,叶缘带刺,剑叶直立、叶耳、叶舌无色,两侧有毛,抽穗集中,耐肥力中等。主茎叶片数17.2叶,穗长23.7cm,穗平着粒数147.5粒,结实率90.5%,千粒重25.5克,谷粒细长,品质检测,除整精率为48.2%,直链淀粉含量12.4%外,其它指标均达国颁二级标准,据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抗稻瘟病。
(3)产量表现:1999-2000年,攀枝花市区试,两年亩产分别为826.0公斤和820.3公斤,分别比对照汕优63增产2.96%主4.37%。生育期170天,比汕优63长4.4天。
2000-2001年乐山市区试,两年亩产分别为536.6公斤和518.5公斤,分别比对照汕优63减产7.1%t和5.18%。生育期150天,较汕优63长5天。2000年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五点平均亩产498.0公斤,较汕优63减产5.36%,生育期较汕优63长5天。
(4)栽培要点:适宜早播,稀播育壮秧,宜稀植,基本苗宜11-12万苗/亩。(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乐山、攀枝花市种植汕优63的地方种植。
辐优994 川审稻 2002 017(1)品种来源: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福建省农科院粮作用不育系辐伊A与成恢994组配育成。(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53.5天,比对照汕优63长1.5天,株高112.7cm,穗长25.4cm,穗平着粒146.0粒,结实率89.9%,千粒重27.8克。叶色浓绿,株型紧散适宜,剑叶大小中等。稻瘟病抗性鉴定,叶瘟3-6级,颈温1-5级,抗稻瘟病力强于汕优63。
(4)栽培要点:温润育秧,培育多蘖壮秧,一般亩栽1.7万穴左右,亩基本苗12万,亩施纯氮10-12公斤,磷肥30公斤,钾肥20公斤左右。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省种植汕优63的地区种植。
Ⅱ优1577(川审稻2002018)Ⅱ优1577(审定号:川审稻2002018)系宜宾市农科所水稻研究室以Ⅱ—32A作母本,与自育重穗型恢复系宜恢1577作父本组配而成。2002年5月通过四川省品种委员会审定。2003年四川省农业厅川农业函[2003]68号文将II优1577确定为四川省农作物主要推广品种。
一、品种特性:
熟期适中,全生育期155.4天左右,比汕优63长4.4天。穗大粒多,丰产性好。株高115.3cm,穗长24.6cm,有效穗16-18万,亩成穗率65%以上,穗粒数178.4粒,结实率81.5%以上,千粒重25.6克。株叶形好。该组合苗期长势旺,抗寒力较强,分蘖力强,叶色浓绿,剑叶挺直,秆粗,株形优异,转色佳。抗逆性强。经2001年省农科院水稻所人工接种鉴定,稻叶瘟4-8级,颈瘟1-9级,表现中抗稻瘟病,轻感纹枯病,对低温和高温(伏旱)的忍耐力强,大田未发现白叶枯病和稻曲病。米质优。经农业部稻米检测中心测定,该组合糙米率80.5%,精米率74.2%,整精米率70.6%,有五项指标达部颁一级米标准,三项达部颁二级米标准。其加工品质好,外观品质优,蒸煮品质及食味品质均优于汕优63。
二、产量表现:
一般亩产650公斤,实行高产栽培可达700公斤,比一般主栽种增产5-10%,突出表现产量高,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丰产性和稳产性。
三、栽培要点:
旱育秧或地膜保温育秧,栽培和施肥管理方式同汕优63。
四、适应范围:
适宜于四川平坝、丘陵及南方稻区同生态地区种植。
Ⅱ优1577
川审稻 2002 018
(1)品种来源:系宜宾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II-32A与该所自育恢复系宜恢1577杂交育成的中籼迟熟杂交稻组合。
(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55.4天,比对照汕优63长4.4天,株高115.3cm,苗期生长势旺,抗寒力强,叶色浓绿,剑叶挺直,杆粗,后期转色好,易脱粒。穗长25.2cm,亩有效穗16.63万,成穗率65%以上,穗着粒数178.4粒,结实率81.5%。千粒重25克,品质测定有五项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三项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抗病能力与对照汕优63相当。
(3)产量表现:2000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564.0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55%,居试验第三位;2001年省区试,平均亩产571.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67%,居试验第四位,两年平均亩产568.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62%。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合理密植,亩植1-1.5万穴,每穴两粒谷。合理施肥,重底早追,10 够苗晒田,控制无效分蘖。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省平坝丘陵区种植汕优63的地区种植。
II优9号
川审稻 2002 019
(1)品种来源:系乐山市川农种子开发有限公司、四川省原子核应用技术研究所、攀枝花市仁和区种子公司用II-32A与自育恢复联恢9号杂交育成。
(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51天,比汕优63长2-3天,株高125cm,每穗着粒200-260粒,结实率78-85%,千粒重28克左右。该品种株型半紧凑,茎杆粗壮,长势旺,后期转色好。外观和食味品质优于汕优63。经鉴定叶瘟3-5级,颈瘟2-7级。
(3)产量表现:1999年参加攀枝花市区试,平均亩产906公斤,比汕优63增产12.8%,2000年续试平均亩产900.5公斤,比汕优63增产14.5%,同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986.6公斤,比汕优63增产16.2%。2000-2001年参加乐山市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89.4公斤,比汕优63增产6.8%;200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8.7公斤,比汕优63增产6.3%。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壮秧,亩栽基本苗9-10万,在栽培上注意适当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我省乐山市、攀枝花市等相似地区种植。
辐优19 川审稻 2002 020
(1)品种来源: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德阳市旌阳区种子公司,四川省原子核应用研究所用辐76A与恢复系成恢19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籼迟熟组合。
(2)特征特性:全生长育期152.4天,比对照汕优63长1.6天,株高116.5cm,株型紧凑,叶片直立,叶色深绿,分蘖力强。穗长25.2cm,亩有效穗15-17万,穗平着粒170.1粒,结实率80.7%,千粒重26.3克,后期转色好。品质测定,5项达部颁一级优米标准,4项达部颁二级优米标准。抗稻瘟病能力优于对照。(3)产量表现:2000-2001参加南充市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51.49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6.96%;同期参加德阳市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33.98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3.31;两年两市区试平均亩产542.73公斤,比对照增产5.1%,2001年两市6个点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4.1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72%。(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合理密植,亩栽基本苗8-10万。(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在南充、德阳两市种植汕优63的地区种植。
B优827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49 品种名称:B优827(原名:803A/527)
选育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803A×蜀恢527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稻区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2.5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0.8天。株高113.7厘米,株叶形态好,分蘖力较弱,耐寒性较差,后期转色较好。每亩有效穗数16.7万穗,穗长25.9厘米,每穗总粒数165粒,结实率79.9%,千粒重28.9克。抗性:叶瘟6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20.1%,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3.1%,长宽比3.1,垩白米率29.5%,垩白度4.1%,胶稠度5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5%。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4.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4%(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602.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2%(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520.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79%。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时播种:播种期同汕优63,每亩播种量10~15公斤,秧龄35~45天;
2、合理密植:每亩基本苗要求8~12万株;
3、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早追肥,氮、磷、钾配合施用;
4、防治病虫害: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中抗褐飞虱,中后期耐寒性较差。米质优良,达国标优质三级米标准。适宜在贵州、云南省、重庆市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省平坝稻区以及陕西省的汉中地区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B优827(川审稻2002-21).产品名称: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B优827
品种来源:西南科技大学水稻研究所选育(803A/蜀恢527),2002年3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宙定,定名为B优827(川审稻2002-21).产量表现:该组合2000--2001年参加四川省中籼迟熟优质杂交稻区试,两年平均产量569.3公斤,较对照汕优63增产6.75%,居第-位,2001年四川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产品名称:杂交水稻品种金优725
品种来源:金23A x725,绵阳市农科所选育。2002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川审稻(2002)001号).
特征特性:株高115厘米左右,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亩有效穗14-16万,穗着粒150 粒左右,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26克左右。生育期比汕优63略长,我市一般为155天左右。产量一般500--530公斤,最高可达580公斤。抗性较好,米质好...1、选育经过 1998年用本所选育的803A与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中籼恢复系蜀恢527配组,2002年3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B优827(川审稻2002-21)。2、产量表现 该组合2001年参加南方稻区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国家区试,平均产量614公斤/亩,较对照汕优63增产5.4%,达极显著水平,居第1位。2001年福建省引种试验,4点平均产量584公斤/亩,较对照汕优63增产15.26%。
3、主要特点(1)品质优良 据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测中心2000~2001年对其3次检测,其结果除整精米率稍低(50.2%),垩白粒率稍高(33%)外,其余10项指标有8项达到部颁一级优质米标准,2项达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2)抗病性较强 2000~2001年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水稻高粱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等单位8个点次的鉴定,其结果表明B优827不论是对稻瘟病还是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均明显优于对照汕优63。(3)农艺性状 优良B优827作一季中稻栽培,全生育期149天左右,较汕优63早熟0.7~1.2天.株高115厘米,穗长26厘米,每穗着粒165.6粒,结实率80.4%,千粒重28.6克。该组合株型松紧适中,分蘖力较强,剑叶较长大,叶色浓渌,叶鞘,颖尖紫色、长粒、无芒、充实度好,后期转色顺调。(4)适应性好 B优827不论在四川省区试还是全国区试以及湖南、福建、云南、贵州等地试验中,均表现增产显著。在两年四川省区试35个点次的试验中,增产点33个,增产点次达94.3%,说明该组合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4、栽培技术要点 作一季中稻栽培,应适期早播,稀播培育壮秧,秧龄35~45天,栽插密度30厘米X13厘米,基本苗10~12万/亩,底肥重,追肥早,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B优827叶片较长大,在分蘖中后期控制施用氮肥,针对其大穗多粒,充实度好的特点,在减数分裂期可适时少量补施穗肥。浅水灌溉,适期晒田,防治病虫害。
B优827 川审稻 2002 021
(1)品种来源:系西南科技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803A与蜀恢527组配而成。(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05.3天,比对照汕优63短0.8天,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后期转色好。株高118.9cm,长26.3cm,穗平着粒161.5粒,结实率82.2%,千粒28.44克。品质测定,9项指标达部颁二级优米标准。抗稻瘟病能力叶瘟1-6级,颈瘟3-7级,优于对照。
(3)产量表现: 2000-2001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其中2000年平均亩产568.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25%,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570.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3%,两年平均曾用名569.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75%。2001年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4.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61%。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适时移栽,秧龄45天左右,亩栽基本苗10-12万,施肥重底早追,增施磷钾肥;浅水灌溉,适期晒田,及时防治病虫害。(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我省种植汕优63的地区种植。
C优2009 川审稻 2002 022
(1)品种来源:系西南科大学水稻所用自育的籼型新不育系CA自育的籼型新恢复系绵恢2009测配育成的中籼迟熟杂交水稻。
(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51天,比汕优63长0.8天。株高118cm,穗长26.2cm,亩有效穗16.5万。株型较紧凑,分蘖力强,剑叶直立,叶鞘、叶身、叶缘和颖尖紫色,长粒、无芒。每穗着粒144.3粒,结实率81.0%,千粒重30.8克。抗性性鉴定结果,叶瘟3-6级,颈瘟3-7级,抗稻瘟病能力优于对照汕优63。
(3)产量表现:1999-2001年参加绵阳、德阳两市区试,平均亩产554.2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14%;2000年参加四川省中籼迟熟B组区试,平均亩产554.5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59%,增产显著。2001年德阳、绵阳两市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7.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39%(4)栽培要点:适期早播,培育多蘖壮秧,秧龄45天左右,亩栽基本苗8-12万,重底早追,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浅水灌溉,适期晒田,及时防治病虫害。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绵阳、德阳两市汕优63种植区及省内相似生态区。
C优2040 川审稻 2002 023
(1)品种来源:系西南科技大学水稻所用自育的籼型新不育系CA与自育的籼型恢复系绵恢2040测配育成的中籼迟熟杂交水稻。
(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48天,比对照汕优63长1天。株高126cm,穗长24.8cm,亩有效穗14.4万。株型较紧凑,分蘖力强,繁茂性好,剑叶较宽大,叶鞘、叶身、叶缘和颖尖紫色,粒中长、无芒。每穗着粒178.2粒,结实率78.8%,千粒重28克,茎秆粗壮,抗倒优,后期转色好。抗性鉴定:叶瘟3-6级,颈瘟3-7,抗稻瘟病能力优于对照。
(3)产量表现:98-99年参加绵阳市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60.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38%;2000-2001年德阳市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30.06公斤,比对昭增产2.88%。两市两年区试亩平均546.3公斤,比对昭汕优63增产5.13%。2001年在绵阳、德阳生态区生产试验,11个试点,平均亩产566.5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9%。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适时移栽,秧龄45-50天,亩栽基本苗10万左右,重底早追。(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我省绵阳、德阳地区种植。
辐优151 川审稻 2002 024
(1)品种来源:该组合系江油市农科所、成都南方杂交水稻研究所用辐74A与江恢151配组育成。(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52.2天,比对照汕优63长0.2天,株高114.6cm,穗平着粒161.5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7.6克。分蘖力较强,穗层整齐,株型较紧凑。稻瘟病抗性鉴定,叶瘟3—8级,颈瘟1—9级,抗稻瘟病优于汕优63。
(3)产量表现:2000-2001年四川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55.4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55%,200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8.50公斤,比对照汕优63产产4.5%。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该品种需肥水平较高,一般肥力条件下,亩施纯氮以不少于10公斤为宜。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省种植汕优63的地区种植。
国豪杂优2号 川审稻2002025
国豪杂优2号是由绵阳市农科所用自育优质不育系绵2A与引进恢复系江恢151组配而成的杂交中稻新组合。2002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审定命名:绵2优151,审定编号:川审稻2002025。
一、品种特性
全生育期比汕优63长2-3天,生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株叶型较紧凑,抽穗整齐,穗粒兼顾,亩有效穗16万左右。株高115厘米,穗长25厘米,每穗平均着粒160粒左右,结实率80%,千粒重29克。品质测定:直链淀粉含量26.5%,糙米率83%,精米率76%,整精米率58%,长宽比3.2,垩白度11%,蛋白质含量7.7%,综合评分达国家二级优米标准,同时也可作为优良的工业原料。抗稻瘟病能力明显优于汕优63。
二、产量表现
2000-2001年省区试平均亩产589公斤,比汕优63增产5%,2001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比汕优63增产7.8%。一般亩产650公斤以上。
三、栽培要点
在四川3月下旬至4月上旬按当地播期适时播种,抽穗、扬花期避过极端高温。秧龄45-50天,培育多蘖壮秧。亩栽1.5万窝,基本苗每亩11-13万。合理施肥,亩施纯氮8-10公斤,亩用硫酸锌1-2公斤。施肥方法:底肥占70%,分蘖肥占30%,科学管水,分蘖达20万时排水晒田,抽穗、扬花、灌浆期间田间不能缺水,适时防病治虫。其它省根据当地汕优63栽培情况作适当调整。
四、适宜区域
适宜平坝、丘陵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川7优89 川审稻 2002 026
(1)品种来源:绵阳市农科所用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优质不育系川7A与本所选育的强恢复系绵恢89杂交育成的中籼迟熟杂交稻新组合。
(2)特征特性:该品种全生育期153.0天,比对照汕优63长1天,叶鞘紫色,株型较紧凑,分蘖力较强,繁茂性好,谷粒长型,部分顶芒,穗层整齐,成熟时转色好。株高119.0cm,穗长26.1cm,亩有效穗15万穗左右,每穗150-160粒,结实率80%左右。千粒重31.1克,加工、外观、食味品质与对照相当。两年抗稻瘟病鉴定均优于对照汕优63。
(3)产量表现:2000年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583.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9%,2001续试,平均亩产560.43公斤,比对照3.66%,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64.2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17%。2001年在全省八个点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量557.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3%.。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秧龄50天左右。(播期在绵阳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合理密植,亩栽1.5万穴,基本苗每亩11-13万;合理施肥,亩施纯氮10-12公斤,亩用硫酸锌1.2-2公斤。总肥量中农家肥占50%,底肥占60-70%,分蘖肥占20-30%,穗肥占10%(抽穗前7-10天);科学管水,注意防治病虫害。
K优877川审稻 2002 027
(1)品种来源: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梁所用自育的新质源不育系K18A与早熟恢复系明恢77配组育成。(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51.0天,比对照汕窄8号长5天,主茎叶片数14-15叶,株高85-86cm,亩有效穗16-17万,每穗着粒数130-140粒,结实率80%左右。千粒重28-29克,该品种株型较紧凑,分蘖力较强,叶色深绿,叶鞘、叶缘和柱头均为紫色,抗稻瘟病能力优于对照。
(3)产量表现:2000年区试平均亩产467.5公斤,比对照汕窄8增产10.49%,2001续试平均亩产432.6公斤,比对照汕窄8号增产4.22%,两年区试平均亩产450.1公斤,比对照汕优8号增产7.36%。2001年在全 省五个点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量453.4公斤,比汕窄8号增产8.55%.。
(4)栽培要点: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亩用种量1.25-1.5公斤;合理密植,亩栽1.5万穴以上,每穴栽2-3粒谷,5叶前移栽;合理施肥,重底早追,氮、磷、钾配合,一般亩施纯氮8-10公斤,过磷酸钙20公斤,钾肥5公斤,钾肥5公斤,栽后7天施3公斤纯氮作追肥;及时防治纹枯病和螟虫。(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在种植汕窄8号,汕优77的地区种植。
II优H103 川审稻 2002 028(1)品种来源:系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梁研究所用II-32A与文件民选育的恢复系泸恢H103杂交育成的中籼迟熟组合。
(2)特征特性:株型紧凑,叶鞘、叶缘和柱头均匀为紫色,分蘖为较强,穗大粒多,全生育期157.4天,比对照汕优63长3天左右,侏高116cm左右,穗长24-25cm,亩有效穗15-16万,穗平着粒170-180粒,结实率80%左右,千粒重26-27克。米质与汕优63相当,稻瘟抗性鉴定:叶瘟0-6颈,颈瘟1-9级,优于汕优63。
(3)产量表现: 2000年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569.4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86%,2001续试,平均亩产566.9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86%,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67.9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867%。2001年在全省五点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量578.3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26%.。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壮秧,亩用种量1-1.25公斤;合理密植,亩栽1.5万穴左右。合理配方施肥,科学管水,适时防病治虫。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省种植汕优63的地区种植。
K优8602 川审稻 2002 029
(1)品种来源:系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梁研究选用的不育系K18A和恢复系泸恢602杂交育成的中籼中熟组合
(2)特征特性:分蘖力较强,叶片直立,株型较紧凑,穗层整齐,适应性好。全生育期149.6天,与对照辐优838相当,株高109.9cm,穗长23.7cm,穗平着粒146.9粒,结实率80.5%,千粒重31g。碾米品质与对照相当,外观、食味品质优于对照,稻瘟病抗性鉴定:叶温0-8级,颈瘟1-9级,优于对照。
(3)产量表现: 2000年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569.42公斤,比对照辐优838增产6.07%,2001续试,平均亩产518.0公斤,比对照辐优838增产7.16%,两年平均亩产527.31公斤,比对照增产6.60%。2001年在全省五点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9.31公斤,比对照辐优838增产9.59%。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壮秧,播期与辐优838相当,亩用种量1.5公斤;合理密植,亩栽1.5-2万穴左右。宽窄行栽培;配方施肥,适时防病冶虫。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省种植辐优838的地区种植。
Ⅱ优602(川审稻2002 030)
品种来源 1998年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用引进的高异交率不育系II-32A与自育高配合力恢得复系泸恢602配组育成。
特征特性 全生育期154.1天,比汕优63迟熟3.1天;株高116.4厘米,分蘖力较强,穗长25.3厘米,每穗着粒151.3粒,结实率85.1%,千粒重28.8克,稻谷加工糙率80.5%,精米率66.3%,整精米率44.4%,米粒长6.4厘米,长宽比2.37;稻瘟病抗性平均级别为叶瘟5.6级,颈瘟7级。该组合叶片直立较厚,叶色深绿,株型较紧凑,杆硬抗倒,穗层整齐。
产量表现 2001年四川省区试汇总平均亩产581.3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61%,极显著;2001年四川省区试汇总平均亩产567.1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90%,极显 著,两年平均亩产573.2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48%。该组合适应性好,在2000-2001年四川省区试35个试验点次中有33个试验点次增产。200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9.7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平均亩产534.4公斤增产8.47%。
栽培技术要点
(1)播种,培育壮秧,播期与汕优63相当,亩用种量1公斤;
(2)栽培规格采用宽窄行,密度为16.7×(33.3+20)/2厘米,每窝两粒谷秧;
四川省人民政府第88次常务会议 篇6
巨峰主持省政府常务会审定《四川省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会议还审议了《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送审稿)》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要求,我省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拟定了《四川省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8月5日,省长蒋巨峰主持省政府第88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该办法。
该办法所涉及的国家试点县(市、区)名单,将在各市(州)政府申报的基础上,由省政府审核试点条件后报国务院审定。我省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参保范围为: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不符合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可在户籍地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由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构成。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0个档次,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可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政府对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100元、200元档次的,政府补贴30元;对300元档次的补贴35元,以此类推,每提高一档多补贴5元,最高为70元。对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重度残疾人,政府全部代其缴纳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支付终身。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各市州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标准。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参保城镇居民年满60周岁,可按月领取养老金。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
四川省政协会议 篇7
会议肯定了全省畜牧经济发展成绩。近年来,全省畜牧兽医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克服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影响,推动畜牧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畜牧产值大幅增长,畜牧业现代化步伐显著加快,畜产品市场开拓取得突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目标任务,为全省农业、农村发展上台阶和助农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会议指出,当前我省现代畜牧业发展进入提质转型的关键时期,进入到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的新阶段。一要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养殖基地,着力实施标准化示范工程,建立一大批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基地,与大市场对接、大龙头配套的优质稳定原料基地。二要围绕带动农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着力提升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三要围绕增强畜牧产业抗御风险能力,着力强化畜牧卫生安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和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三大安全”保障,推动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四要围绕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省目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引导,完善配套服务,不断提高我省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
会议强调,坚持市场经济的理念,用工业化的办法和市场竞争的机制,推进我省畜牧业跨越发展,加快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省。要推进科学安全养殖,切实加强良种繁育,积极探索创新养殖方式,从源头抓起强化质量安全。要大力培育畜牧经济市场主体,做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扶持培育一批行业“排头兵”,探索建立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大力开拓畜产品市场,善于细分市场,针对高中低端市场需求,发展适销对路的畜产品,打造特色畜产品品牌和地域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会议对“十二五”时期畜牧经济工作的战略任务进行了部署,在下一个五年要实现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3.5%,到2015年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达到2500元的目标。
四川省政协会议 篇8
2013年,四川广播电视台全面实施全媒体战略,整合所有可控资源,形成以电视媒体为核心,全面覆盖为基础,多种新兴媒体相互融合的全新互动体系,进一步实现节目影响力和品牌传播力的双重提升。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努力为客户朋友提供更优质的广告投放平台和更精细化的服务体系,全力助推企业发展,谱写媒企共赢佳话。
全国推广会,精彩不停站
5月13日,晋江推广会首战打响,正式拉开四川广播电视台系列推广会的大幕。会议以行业推广交流为主,我台专业人员向客户朋友们讲解了四川市场状况,并展示我台优势资源价值和新型合作模式,还邀请了顾问公司专家为大家做了关于食品、体育用品行业的分析演讲。通过此次推广会,我们和晋江参会客户深入交流,进一步加深了解,为以后的合作打下基础。会上,不少客户表示,对四川广播电视台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感触,并且看好四川这片大市场。
5月15日,紧接着广州推广会召开,广州具有日化行业发展蓬勃的特色,会议也着重进行了关于日化行业的推广。会上,CTR副总裁田涛先生发表了关于当前形势下的日化行业传播的主题演讲,向大家介绍了日化行业在当前形势下如何转变思路进行广告营销以及四川市场的魅力所在。6月,上海、济南、重庆推广会隆重上演。会上,台领导张总做了精彩发言,对所有关心支持四川广播电视台事业发展的新老客户致以了最衷心的感谢,并展望了四川电视台未来的发展和对提高媒体品质的市场服务承诺。
坚持节目创新,收视表现强势
近年来,四川广播电视台敢于紧跟潮流、寻求突破,在节目创新方面进行了锲而不舍的努力。一是在抗震救灾中最早推出大时段直播,最早到达震中报道灾情,最全面立体报道地震情况、采取了全媒体最丰富的报道形式,履行了省级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二是顺应市场需求,节目求新求变,引进更高品质的独播剧、首播剧,策划打造品质更高、规模更大、影响力更广的自制剧、品牌节目和活动;三是随着数字电视的普及,川台在四川覆盖率可以说是有着独家垄断的优势,四川经济频道、四川公共频道达到了100%,四川新闻资讯频道、四川影视文艺频道、四川妇女儿童频道和四川文化旅游频道达到了80%以上,今年将基本实现全域覆盖。
全媒体运营战略也全面提升了川台的媒体价值。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电视高塔、公交移动电视、户外LED大屏、视频联播网等优势媒体资源的关联互动,加上省网有线数字化和无线数字平台的建立大大加强了整合传播力,使收视率不断刷新历史最好水平。
2013关注四川电视台,黄金价值不断
今年四川广播电视台旗下各频道覆盖进一步扩大,省内收视份额遥遥领先,广告创收不断提升,保持了20%的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