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研修心得

2024-11-20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研修心得(精选13篇)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研修心得 篇1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研修心得

凯里学院 赵文敏

通过半个多月的在线学习,有幸聆听葛荃和孙晓春两位教授对于《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的看法,虽然由于工作和教学的关系,在上面花费的时间不是很充足,有点囫囵吞枣之感,没有能全部消化两位教授的讲课内容,但总体感觉到收获不小。下面结合两位教授的讲解内容及对《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的思考,谈谈个人的感受。

首先,讲授《中国政治思想史》必须掌握好课程深浅难易的分寸。这门课程一般不是面向哲学专业的同学,它只是从政治的角度,较为简单地对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思想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很大程度上只是让学生在了解先贤思想的同时,能够培养对于中国古代思想的一种学习兴趣,以利于学生今后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其并不是要学生对中国古代纷繁复杂的政治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基于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受众及其知识结构和水平,对古人思想能够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启发学生对这些思想的来源及影响的思考,从而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果一味地求深或是一味用一些古语来和学生进行交流,显然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对这门课程深浅难易的把握,就是考验授课老师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的能力,从而才能够做到举重若轻,化繁为简,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必须把握《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中各种政治思想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同样考验的是教师对于这门课程知识结构的驾驭能力。纵观古今中外,某一种思想或某一思潮的产生和发展,绝对不是破天荒地产生的,而是后人在认识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的思考后进行发展和推进的。因此,在前人和后人之间必然存在着思想上的对话与沟通。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同样存在着这种情况,尤其是儒家思想,前后纵贯两千四百多年,一直得到后人的传承与发展,从孔子、孟子、荀子到贾谊、董仲舒再到程朱理学,儒家的思想核心“仁”和“礼”都贯穿始终,这些应该成为认识儒家思想的关键词,从中了解到儒家思想在面对自身发展困境时是怎样进行调适和发展的。

最后,在教授《中国政治思想史》过程中,介绍某人或某个时段的政治思想时,要注意结合思想家的个人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一个新思想的产生或是发展,必然和思想家个人经历及其所处的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孔子个人的经历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孔子出身于一个破落贵族家庭,其人又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不管是从事政治活动还是教育,应该说都是兢兢业业,始终如一。在经历了种种挫折以后,仍然能够“诲人不倦”,确实堪称万世师表。所以,他在政治思想上,必然要求改变当时诸侯称霸,礼乐崩坏的混乱社会现状,从而恢复三代以来“礼”制。另外,当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争霸的社会现状也必然要求心系天下的人们对混乱的社会现实开出一副药方。所以,孔子个人的经历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才共同催生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因此,在讲授《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时,对于思想家本人及当时的社会环境不能不做深入的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历史知识。

一名教师,要真正讲好一门课程很难,而要讲好《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内容丰富、知识庞杂的课程更难。需要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这门课程进行持久而深入的探讨,多思考、多总结、多学习,才能够真正讲好这门课程,做好自身所从事的工作。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研修心得 篇2

关键词:精品课程,《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自上海海洋大学2000年行政管理专业开办以来, 《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开设有十二年时间。目前上这门课的学生分布在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工作三个专业, 每届约200人。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建设, 《中国政治思想史》于2009年获批校重点建设课程, 2012年度获批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 同时获得上海海洋大学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对精品课程《中国政治思想史》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探讨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该课程的建设, 也为其他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一、建设好一流的教师队伍

“一流的教师队伍”, 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成果显著、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 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

首先, 在教学队伍整体结构方面, 本课程组现有教师5人, 其中副教授3人, 讲师两人;在学历上, 博士研究生5人, 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占总人数的100%;这种职称与学历的分布情况, 表明本课程教学队伍的科研能力强。教师队伍中全在40周岁以下;平均年龄为32.8岁, 年龄结构合理。在师资配备上, 主讲教师5名, 教师与学生比例为1∶20;师资整体素质高, 充满生机和活力。本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计划形成以教授、副教授和讲师为梯队的师资配备, 在师资的专业上能够整合政治学、哲学和行政学等, 形成多学科交叉发展。

其次, 在教学改革和研究方面, 已完成《中国政治思想史》校级重点课程建设, 获“校级重点建设课程优秀奖”编写了1套试题库和阅读资料库;进行了两学时的课程录像;发表了4篇教改论文、6篇学术论文;课程负责人主持了与该课题相关的教研项目1项、科研项目两项;建立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体系。

再次, 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 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 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本课程组一位教师已赴美国杜克大学访学;不定期召开教研室的教学研讨会,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学术类和教学类会议, 通过这些活动, 青年教师开阔了视野, 提高了专业水平、教学水平;通过集体听课, 了解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发现问题并给予现场指导。通过座谈等形式, 就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经验交流和针对性培训。青年教师之间也相互听课, 取长补短, 互帮互学, 共同提高;通过以上措施, 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培养了一些教学理念先进、业务水平好、专业素养高、教学成果丰实的青年教师。

二、明确课程目标、重难点及相关教学条件

只有明确的目标,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只有对该课程的重难点有清晰的把握, 才能找到较好的解决办法。与此同时, 还得对该课程现有的教学条件的有所把握, 克服不足, 发挥优势。

首先, 关于课程建设目标。按照国家教育部学科规划, “中外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在政治学学科中具有重要地位, 是政治学理论专业和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从本系的学科建设看, 这门课程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 课堂教学始于行政管理专业招生。本课程的建设旨在提高师资队伍教学理念与水平, 使学生切实理解中国的政治与文化, 掌握相关的历史和政治知识, 了解国情,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升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提高思维能力等。具体建设目标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加强与国内外大学关于该课程教学的交流沟通, 开阔教师理论联系实践的视野, 增强教师教学、实践与科研能力, 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团队;在教学内容方面, 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前沿理论, 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 改进教学观念和方法,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网络技术, 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网络化;在考核方式改革方面, 进一步细化量化考核指标, 具有可操作性。我们的目标是将这一主干课程最终能够优化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使之成为行政管理本科教学的基石和品牌。

其次, 关于课程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课程重点主要是了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 把握历史上主要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特别是这些思想家的基本问题、主要范畴与命题) 。课程难点主要由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内容所决定, 本课程对学生关于古文献的理解、把握能力和自身的史学修养要求较高。必须通过与西方政治思想的对比来关照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演变, 因此对学生的西学功底亦有较高的要求。解决办法主要是辅导学生加强对文言文的学习, 掌握古汉语的相关知识。加强中西政治思想史的比较, 凸显中国政治思想的特色。坚持历史主义方法, 把思想家政治思想放到具体历史环境中来加以疏理与解读。

再次, 关于教学条件。本课程已列为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项目, 受到了上海市教委的重视并得到了大力支持;本课程已经开设多年, 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学、哲学和行政学在内的师资队伍, 专业队伍在年龄结构上趋于合理, 在知识结构、师资配备方面有相当优势, 总体学术水平较高, 是一个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并具相当发展潜力的群体。本课程一直以来重视文献阅读训练, 通过对文献解读能力的训练, 使学生具备从事教学、学术研究的扎实基础, 从而具有广泛的专业适应性, 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教材使用与建设方面, 我们使用曹德本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教材。同时还把萧公权所著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刘泽华主编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吕振羽主编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学生辅助教材;在图书资料方面, 课程组成员参加学校图书馆的图书采购, 近年来, 购置了大量与本课程有关的图书资料供师生使用。

三、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并做好自我评价

首先, 关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授课形式进行, 辅以课堂讨论、布置思考题、指导课外阅读等。一般内容可由学生自学, 重点内容在课堂上讲授, 并配以多媒体教学演示方法教学。对每一时期的政治思想作总体的介绍, 提示其中的学派特征、各派思想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及同异比较等方面, 对其中所涉及的一些基础概念以提示参考材料等方式加以解决。这样能够较充分地利用授课的有效时间,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量, 从而获得对这门知识的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去关注现实。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要补充丰富的形象思维的知识内容。主要方法是, 在电子教材中, 插入实物照片或图片。例如, 讲授帝王的统治思想, 让学生们观看皇宫的图片, 通过形象思维, 使学生能深刻理解贾谊的名言:“天子如堂, 群臣如陛, 众庶如地”。再如讲授孔子, 展示孔庙的照片;讲授政治伦理, 展示关帝庙、关林的照片;讲授李贽, 展示泉州李贽故居的照片等等。以此丰富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为了优化课程设计, 本课程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改革考试方式, 反对死记硬背, 加大了读书报告、读书笔记、论文写作等开放性作业和考试在课程考察中的比重, 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因材施教, 鼓励创新思维。考核方法: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成绩评定:总评成绩=平时考核 (40%) +期末考核 (60%) 平时成绩40分=平时考勤20+小组发言10+平时作业10。

其次, 关于教学效果。本课程具有良好的师资力量。教师备课认真, 授课尽心, 编写了系统的教学大纲, 制作了完整的课件, 编撰了详尽的教案。教师在课堂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生动灵活, 教学过程精益求精, 力图把理论学习和素质拓展相结合, 专业训练和个人成长相结合,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得到校内外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和较好评价。本课程近三年在学生评教中成绩均值在90分以上。

再次, 关于自我评价。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主要在于以下几点:完整与重点相统一的教学内容。本课程以古代政治思想史为主导, 并且尽可能论及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 以达到相对完整的目的;较为独到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方法。本课把课堂讲授与课程论文、课堂讨论结合起来, 把学习教材与研读原典结合起来, 把培养学生合理知识结构与培养学生合理能力结构结合起来, 把教学问与教做人结合起来, 从而使本课在教书育人上发挥了多功能的积极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经典文献理解能力的导向。本课通过对于文献的阅读、讨论和在此基础上撰写读书笔记等形式, 加强学生对于思想本身总体把握和深度理解的能力。本门课程在经过校级重点课程建设和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的基础上, 形成了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相当成熟的课程结构、相对完善的教学内容和多元化的教学风格, 同时也在不断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势, 特别是在先秦政治思想史的课程教学中, 依托较为强大的科研实力, 本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时代性, 受到学生、同行和专家一致好评。

最后, 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教材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政治思想史》教材虽然很多, 但很难说有公认的好教材。我们计划在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 在2012年内, 争取写出一本适用于教学的教材。已完成了教材的初稿, 目前已进入统稿阶段;尚未有配套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史料学”。作为基础教学, 必须培养学生重视经典著作的学习。未来我们将在这方面多加努力;如何更好地发挥本课程的辐射作用, 传播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 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 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本课程在这方面还需要做些探索。

四、规划好课程建设步骤

要实现课程建设目标, 并且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建设规划, 根据规划制定相应的措施, 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根据实际效果作动态的调整。

首先, 关于课程建设目标及措施方面。第一,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目标:加强与国内外大学关于该课程教学的交流沟通, 开阔教师理论联系实践的视野, 增强教师教学、实践与科研能力, 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团队。措施:派两人参加国内相关课程建设教学研讨会;派两人去国内外高校访学。第二, 教学内容方面, 目标: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前沿理论, 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措施:出版《中国政治思想史》教材1部;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修改、增补;课程内容调整、修改、增补;制作、完善电子教案1部;完善课程习题库。第三,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 目标:改进教学观念和方法,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网络技术, 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网络化。措施:发表3篇高水平的教改论文;课程录像6学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进行作业的批改和课后指导。第四, 在考核方式方面, 目标:进一步细化量化考核指标, 具有可操作性。措施:制定一套更加完善的考核体系。

其次, 具体时间安排。第一, 2012年下半年需要完成的工作: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修改、增补;课程内容整合, 调整、修改、增补;制作、完善电子教案;《中国政治思想史》教材出版;第二, 2013年上半年需要完成的工作: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篇;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派两人次教师参加国内相关课程建设教学研讨会;完善课程习题库;第三, 2013年下半年需要完成的工作:课程录像6学时, 并将其放到网上教学平台;根据上面的教学成果, 对网上教学平台中本课程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完善本课程参考资料文库。第四, 2014年上半年需要完成的工作:召开课程组总结会, 修改及完善各相关项目;建立完备的学生考核指标体系;撰写课程建设报告;准备课程建设工作验收。

五、结语

《中国政治思想史》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育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等。课程建设规划反映了上海海洋大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战略和学科、专业特点。在新形势下,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要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引下, 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和培养一支素质过硬、技术精湛的教师队伍;并在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知识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反映本校的教学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积极开发网络教育资源等立体化教材, 实现优化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工作, 增强能力的培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教学交流活动, 开阔视野, 为建立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创造条件。争取在未来的十年内, 将《中国政治思想》优化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36.

[2]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3]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

[4]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研修心得 篇3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爱国主义;科学历史观;全球化视野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90-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是以历史为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担负着马克思主义教育功能。《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指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纲要》课程的开设,不以传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为根本目的,这就使得《纲要》课程具有与历史专业课程所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特性。因此,如何发挥《纲要》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需要我们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要进行调整、创新,以充分发挥这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功效。

一、紧扣近现代史主线,对大学生进行国史国情教育,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近现代史是以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战争为开端的。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开始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斗争,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要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为了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探索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这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中国近现代史任何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是围绕着这两大主线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若能紧紧抓住这一主线,通过重点讲解,就能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了然于胸,从而有助于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科学认识,从而真正达到帮助当代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三个选择”这一教学目的,充分发挥《纲要》课的育人功能。爱国主义情感是在对祖国历史的认同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就必须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汲取营养。梁启超即曾指出历史对于培养爱国情感的重要意义:“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在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方面,《纲要》课程发挥着该学科所独有的学科优势。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斗争史、创业史。从洪秀全“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太平天国,到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到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国”理想;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到“振兴中华”的口号,所有这些构成了先进的中国人对近代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无数次血的教训最终使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特殊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其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日益丰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把握时代发展主题,紧跟世界发展潮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与核心内容。只有了解国史国情,才能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只有了解近现代历史这一艰苦探索的过程,才能树立自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和信念。

二、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历史观

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纲要》课程不仅注重近现代历史知识的讲授,更注重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思想实际问题。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广阔,接触各种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这就决定了思想多元时代下各种社会思潮不可避免地会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复杂的影响。在如何看待中国近现代历史方面,这个问题就显得十分突出。当代史学界对近现代历史具体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突破了以往单一化的价值评判,涌现了很多新观点。这些新观点、新结论绝大多数是基于唯物史观得出的切中史实的结论,但其中也不乏哗众取宠的惊世骇俗之论。例如在评判历史人物方面,李鸿章、袁世凯被称为近代中国的英雄豪杰,康有为、孙中山等却有违历史发展之嫌,甚至背上欺世盗名等种种恶名,甚至有人提出“香港如果没有被割让给英国就不会有今天香港的繁荣”,以至于有学者认为“革命”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动荡不已的“原罪”,等等。这些新观点、新问题的提出,考验着我们如何看待、评判历史,考验着我们如何看待当前社会中存在着的问题。因此,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要上好这门课程,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熟悉历史,更要深入了解学生正在关注的一些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了解学生对这些问题的价值评判。《纲要》课程正可以发挥该课程学科的优势,以历史为平台,以唯物史观为视角提高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明辨是非的能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两者统一的基础正是人的实践活动。近代以来,各种学说思想纷纷盛行,马克思主义逐渐取代中国传统文化和各种外来文化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发展成为执政党;社会主义思潮自传入中国后逐渐成为先进中国人所追求的革命道路,到改革开放后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经历艰苦卓绝的革命奋争终于赢得独立自主,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道路,这些都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纲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正确了解国史、国情的前提下体悟“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从而树立科学的历史观,进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信念,这正是《纲要》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联系中国近现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实际,而且要联系当今的社会实际、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从史实出发,由浅入深,引出深刻的理论,让学生明了历史和现实是密不可分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重大历史事件上明辨是非,认清主流,从而树立科学历史观。

三、世界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相互参照,培养学生拥有全球化视野和时代使命感

自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起,世界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资本所固有的内在扩张属性使得整个世界都被纳入到资本主义发展体系之中,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游离于外。在资本扩张这一大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中国近现代屈辱的历史也由此拉开。“中国步入近现代社会的生发机制,缘起于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互动关系。”近代以来,整个世界日益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这股潮流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抗拒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为适应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积极的姿态寻求强国富民之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林则徐最早“睁眼看世界”,他的好友魏源则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资本主义大潮席卷全球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效法泰西进行改革;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以美国为蓝本,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创了近代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全国人民选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通过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纲要》课程讲授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讲清楚中国近现代历史问题的来龙去脉,还要关注世界近现代史。只有联系世界发展趋势、国际格局和时代特征考察中国近现代史,才能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更为全面,才能深刻理解近现代中国的变革和改革。因此要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中国近现代发展进程,把中国近现代历史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宏观趋势和潮流之中进行分析和考察。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时代特征、国际环境以及深远影响等进行梳理,培育学生拥有全球化视野,并在全球化视野下全方位考察了中国近现代史,使之对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进程及趋势能够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近代中国“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同时还要使学生认识到,尽管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要看到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认识到当今世界各国间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从而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使命感。

总之,《纲要》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该课程所独有的学科优势。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课程讲授相结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充分发挥《纲要》作为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功能,仍然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马工程教材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梁启超.新史学[A].饮冰室合集(九)[C].上海:中华书局,1936.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研修心得 篇4

体会

2011年11月5日至6日,我们高二政治组一行三人去古都洛阳参加高中政治新课程跟进培训会。

11月5日上午,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特级教师梁侠主讲《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课程与教材分析,她的讲解旁征博引,纵横捭阖,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不愧为国内高中政治界首屈一指的专家,真是大开眼界,不虚此行。

11月5日下午,洛阳市第二实验中学特级教师王东讲了一节《文化创新的途径》示范课,随后与会省教研室专家评课并点评“问题导学教学法”教学模

式。

11月6日上午,8:30---10:00郑州市回民中学政治教研员聂翔做《文化生活》教材教法分析。10:20---11:20平顶山市政治教研员张秀菊做《生活与哲学》教材教法研讨。

培训结束,回到单位,感慨很多。就像一位专家所说,政治课教学就像唱歌,小曲好唱,但要唱好不容易。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认真钻研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高效课堂。要深入钻研《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高考考纲以及教材,研究新课程高考试题,把握高考新动向。要当“杂家”,知识要丰富,关注面要宽,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善于学习,治学严谨,关心时政,与时俱进,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尤其要特别关注党的理论创新发展情况。

最大的收获有两点:

一是学习认识了“问题导学教学法”教学模式。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堂理念,直接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体现和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具体为:

1、课堂教学坚持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坚持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以引导为桥梁,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在探究中提高能力。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问题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生成。”

该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可以划分为四个模块:

⑴预习思考,自主探究。⑵师生联动,合作探究。

⑶引导总结,知识生成。⑷科学训练,巩固提高。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坚持以问

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生探究与老师引导探究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参与课堂教学,教学任务在探究中完成,教学目标在探究中实现。

与其它教学模式相比,该教学模式结构紧凑,科学合理,简便易行,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依赖性较小,易于推广。

二是对高效课堂有了全新的认识。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有:

1.山东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

2.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

3.山东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

4.江苏灌南新知学校“自学?交流”学习模式

5.河北围场天卉中学大单元教学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研修心得 篇5

通过对国培的学习,使我受益良多。我不仅学到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新型的学习方式转变、感人的师德故事而且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说这次学习之旅不虚此行。至于学到了什么,我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以下总结。

1.课程学习与研讨交流收获:通过学习和研讨我深深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光荣与责任。身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要涵养师德、要与时俱进,努力让我们农村学生也能像发达地区学生一样快乐学习,茁壮成长。2.参与专家视频答疑活动、浏览简报、学习同伴优秀作品等收获: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我深深感受到教育界的精英真的是太多了,大家都很有才华。其实,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就应该多学多看多做多练。要想给孩子一碗水,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有整片海洋才行。这次的学习只是个开始,我会在教育这条路上与仁人志士们携手前行。

3.参与研修活动的收获:通过研修活动我认识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而且我还撰写了一篇关于信息技术对中学教育促进作用的论文。

4.教学行为的改进:我准备尝试使用智能教学课堂软件丰富我的课堂教学;准备领学生录制一个微电影;还想把学习到的学习方式应用到课堂,让课堂生活丰富起来。

远程研修课程心得 篇6

这次远程培训即将结束,静心回想,觉得自己从多个角度确有收获,不枉这几个月里的往返穿梭。下面就从总体上简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从外在的安排:我个人觉得此次远程培训,外在的安排更趋合理规范,更具人文关怀。那关注度、评论数等等更是弄得人心里浮躁,提交作业的时间急迫,这使得作业很多流于形式,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最后学校的评奖标准更是让人心里郁闷不解。而今年的远程培训显然吸取了去年的经验教训,一上来就明确地规定本次研修时间段,而且规定在确保作业质量的前提下,做作业和交作业的时间也不那么急迫。这样的安排更加宽松、合理、人性化,在此事上体现了对老师细致的人文关怀。这也有利于老师们认真回味消化所研修内容,就此结合自身所教历程,反思整理,提高所交作业的质量。另外这次培训的关注度、评论数等的设置也不再喧宾夺主地有误导之嫌了,而是更趋科学、公正,更有利于作业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此次远程培训的顺利完成。

二、从内在的培训内容:从这几个月的培训内容来看,专家们从模块一至模块三,从历史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入手,随后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辩能力”“教师的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结合具体案例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追求有历史味道的教学”等等问题结合案例展开层层讲解。从理论上、从方法上、从具体历史教学内容等深入浅出地传授点拨,兼顾了历史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学,然后知不足”,每次学完后心都有所得,有豁然开朗之感。

三、从自己的认识: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历程,真觉得有好多遗憾、不足之处。结合以后的教学,认识如下:

1、方向明确,努力探索。新课改实施以来,老师们在实际的工作中困惑还是很多的。例如如何理解透实现好课标要求?如何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老师的主导作用?怎样的课才是符合课改要求的好课?等等。通过这两年的研修学习,虽说不可能完全悟透,但对课改的精神理解地更加清晰了,课改的方向更加明确。以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坚定地朝课改的方向努力探索。

2、完善自身,缩小差距。在这十天的视频中,专家们用大量新颖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给我们解读了应该如何理解新课改?如何处理教材?“学,然后知不足。”学习视频过程中,越来越感到自身的不足、差距的巨大,同样的课,为什么人家的设计就如此精彩、匠心独到?原来这节历史课可以这样上?人家的思维那么敏锐、知识储备如此丰厚、课堂语言那么富有激情,尤为重要的是他们的治学态度那么严谨,竭力搜求适合的情景材料,力求完美等。这些都鞭策启迪着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去努力充实自己,完善自身,尽可能缩小些差距,提高业务水平,更好地尽到教书育人的职责。

3、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4、历史味道,不断追求。培训中专家们提到要“追求有历史味道的教学”,历史教学要有历史的气息。“历史味道”一词耐人寻味,值得回味反思。怎样才能实现这有历史味道的教学是大家共同的追求。我觉得它既不是古板的讲述法教学模式,也非大量图片影像的纯文学、艺术鉴赏课、也非放羊式讨论课等。而应找准兴趣点、运用充分的新情景资料、借助恰当的教学方式、进行角度置换、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等等,追求、落实是一个不易的过程,既然选择了做一名历史教师,相信都愿做个好老师。在新学期将团结同事,发扬集体备课做法,取长补短,共同追求那有“历史味道”的教学,让学生爱学历史,学好历史。

学习培训结束了,相信每位老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感悟和收获,包括我自己。这几个月是短暂的,但那些关于历史教学的理论方法、那些新颖的案例、那些教学设计上的奇思妙想连同远程课程研修的创新理念已然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启发推动着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前行。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研修心得 篇7

一、改革的目的

在新课程的学习下, 我们逐渐明白:新课程的改革, 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个目的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 要注重以“学生的本位”, 把“三维目标”中的“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作为重要的一个评价指标。在教学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把情感溶在学习中, 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让他们知道如何从历史学习中改变自己的行为, 争取当合格的公民与一个有用的人。

在历史课程改革的当头, 我们也在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 我们为什么教了这么多的学生, 还在考虑我们的历史教学有什么用?当然, 这是很功利的一个问法, 但又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学习历史有什么用?只有在教学中利用有情感的教学, 让学生感知历史, 感悟历史, 担负自己的责任, 他们才能理解, 原来历史在我们身边, 它能够指导我们去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 为社会的发展而努力, 做心理健康、蓬勃向上的青年一代。

我们老师在这改革的浪潮中, 感受很多很多, 最大的感受是考试的方向难把握, 如果历史教学评价中没有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项, 可想而知无论怎么改都会受到人们的质疑, 到底历史教学的改革将何处去。在这些年的学习中, 专家们的视频中的教学, 体现新课程教学中, 更多的是关注学生, 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 引导学生担负责任, 明确是非观念,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与价值观。

因此, 教学的目的是关注人, 关注我们身边这些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二、改革的意义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 最主要的意义是让学生得到能力上的锻炼。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对于学生的能力问题上并不做过多的要求, 尤其是在历史科目的教学方面。作为学生, 只要你能熟悉课本, 有一个超强的记忆力, 熟记老师教学的内容, 一般都能考一个不错的分数, 因为历史以往的题目基本都是记忆类型, 灵活性的题目很少。

从培训中, 我们一线的教师在交流的时候, 都谈到“能力”这一词, 尤其在高考中, 我们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 就更得关注于学生的“能力”问题。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识记、理解、运用”的能力, 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做到有效教学。 (学生的成绩, 在侧面反映了老师的教学, 这不和新课程相背离)

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 我们从这次的学习中得到了很多的方法。不管怎么样的方法, 我们老师在培养学生能力上, 都要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 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 照顾到大部分的学生, 有梯度地进行教学;并在教学设计中, 适当地加入了一些学生能力范围内的环节, 关注学生历史素养和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过程中, 一些小论文的展示、一些学生的作品、学生的调查报告, 学生对于历史问题不同的见解。

能力有哪些?在新课程中提到了许多, 我们常见的读图表的能力、阅读分析归纳的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文字的表达能力, 还有书写的能力。但不管那种能力, 学生都必须具备, 因为, 在现在的考试中, 是综合性的考查与选拔, 考试的内容的多样性, 已经不是以前光靠记忆就能行得通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掌握多样的技巧。能力上的锻炼考验学生, 也更是考验我们老师。我们老师, 先要自己熟悉教学的各项技能, 才能传授给学生们。一线老师更多的是要在实践中慢慢地摸索一套适合我们自己学生的技能或者说是技巧, 使教学更有效地进行, 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在这个讲究效率的年代, 在这个讲究效果的年代, 对学生把握知识能力的考查, 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得以锻炼才能在最后的高考中体现出来。当然更重要的是, 培养学生能力后, 举一反三的用于其他的学科上, 融会贯通, 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学习。

一线的老师常常备感压力:一方面我们的教学成绩必须得以体现出来;第二, 我们又要给国家培养公民。在双重的压力下, 我们老师除了学习, 不断地学习外, 更多的是思考, 我们如何适应并做一个改革浪潮中的弄潮儿。

作为一线老师, 我们通过这样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紧跟时代的脚步, 理解社会需要怎么样的人才, 如何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 时时更新我们的教学方法, 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对自己的学生负责, 更对每一个家庭负责。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研修心得 篇8

(贵州省遵义师范学院 江晓敏)

为期两天的学习,对三位老师讲授的一些东西深受启发,下面谈谈我对本次学习的一些心得。

首先,我对邹为诚教授讲课中提到的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着重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印象颇深。他认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应包含:

1、一般性能力;

2、合作能力;

3、适应性能力;

4、获取文凭、证书的能力;

5、社交能力;

6、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国外的大学在招生和一些外企在录用员工时更看重第1、2、3、5条。这些能力的培养在中国的教育中又是常常被忽视的。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随着独生子女家庭,一届又一届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加之,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父母不再从正面去教导孩子,而是教他们如何最大限度的为自己谋利益。比如,我曾经看到一老人(年龄大约在65岁左右)带着一小孩(年龄大约7岁)上了公交车,这时有个叔叔给他们让了座儿,他们也没有表示感谢。老人催促小孩赶紧去坐。车走了没两个站,上来一孕妇,孕妇走到小孩身边,小孩有意让座,可这时老人按住小孩的肩膀,意思是不要让。当时我看了,很生气。如果我们的家长都是这样去教导孩子,将来孩子们长大进入社会,他们还会为别人着想吗?一些家长还给小孩灌输想去幼儿园时就去,不想去就不去的思想。长久下去,孩子的责任心如何得以培养?我认为邹教授提到的培养学生以上几个方面的能力确值得我们思考。

其次,邹教授非常中肯地提到作为教师本人也要注意“批判抵抗”。意思是强调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要只选择适应自己教的,太难的或太容易的材料都放弃。这样的做法对教师本身的提高不大。语言类教师,尤其是外语教师也只有在不断教授的过程中进一步地提升自己。如果什么都原地踏步,几年以后自己的专业水平也会下降。本人非常同意邹教师的观点,有时候自己在教学中也会犯类似的错误。人们常说:“上好一堂课容易,上好一辈子的课却很难。”我们很多老师也在抱怨,科研任务重,教学课时又多,没有时间好好备课。结果是科研和教学都没有搞好。关于两者的关系,在第二天下午邹教授关于《综合英语课程的深化研究和研究方法》的讲座中也提到,两者不是相互冲突的,而是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推动教学。在短短的一个小时的这个讲座中,邹教授很细致地给我们讲解

了如何在综合英语课程中开展科研的几种方法,我将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使用几种方法。在谈到关于如何向同行学习这问题上,邹教授指导我们如何去选择性地学习、阅读学术期刊。过去我认为有名气的期刊还有核心期刊上的文章都是好文章,而忽略了一般的刊物。在听完邹教授就如何选择一篇好的文章上,我深受启发。他强调要文章的好坏要注重看它是否有明确的研究问题、明确的研究方法和明确的结论三方面。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大多数人都看得懂的文章,实事求是的文章,而不是一篇使用了大量令人望而生畏的术语的文章,自己在写文章时也要这些问题。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研修心得 篇9

第一天的活动就体现了我们综合实践教师热情奔放善于与人交流的素质。老师们以互发短信的方式结识了新朋友,使本严谨的学习场所多了几分活泼与亲切。

走进综合实践活动高级研修班,专家们以及优秀教师代表们那声情并茂富有哲理的讲座,让我们受益非浅。我们深知专业知识是每一位教师外在美的依托!也因此格外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在专家的讲座中,我们时而静心倾听,时而笔尖流动,时而凝目思索,并与专家进行了热烈地探讨。在学习中,我们真切窥见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亮光,心境豁然开朗。

市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徐宜汉老师为我们做了第一场题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再解读》的报告,拉开了这次暑期培训的序幕,他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大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正因为认识得更清楚了,使我更深深地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通过学习培训,我更加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相比的不同之处。它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传统的经验、没有专业的师资,这对于一线实施的教师来说,意味着困难,意味着与挑战。

单洞新村小学吴贤峰老师为受训教师情景交融地展现了他真实的研究过程和丰富的收获,他开发的主题活动《该出手时就出手》、《四驱车之旅》等课例中富有创意的设计令人回味。他与教师的互动环节给培训注入活力。省教研室郎盛新老师结合科技活动课《火箭》,为我们作了《综合实践活动中科技教育内容教学的几点思考》的讲座,使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开展科技教育是以基础教育为依托,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协同,来普及科学知识,深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综合实践教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开展科技教育是转变学生单一的以学科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注重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听了《活动主题确立及指导策略学生学习方法与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指导》、《找条可以走的路》等专题讲座以及经验分享《综合实践伴我成长》等报告,使我更加认识到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应来源于学生生活的事件,课题应贴近学生实际。活动应立足实践和探究,立足自主性和开放性,充分开发学生潜能,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还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题设计要便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和需要,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要保护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根据他们的年龄、心理、个性、能力等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

技能培训更体现了身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这一学科的特点。大家在技能培训中感受的是快乐,在技艺切磋中相互提高,在切磋中增进友谊。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研修心得 篇10

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的通知

教社科厅函[201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其他中央部委所属有关高等学校: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的意见》(教社科[2007]3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1]31号)精神,现将2012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的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研修班期次安排

第一期:5月2日至5月22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骨干教师100人。

第二期:5月2日至5月22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骨干教师100人。

第三期:6月15日至7月5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骨干教师120人。

第四期:6月15日至7月5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80人。

第五期:10月29日至11月18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概论”课骨干教师100人。

第六期:10月29日至11月18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骨干教师100人。

二、选送学员要求

(一)请各省(区、市)教育部门、教育部所属高校党委、其他中央部委所属有关高校党委根据2012年研修期次、研修内容和分配名额选送研修学员。学员年龄一般应在55岁以下,原则上要求具有高级职称,未曾参加过中宣部、教育部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

(二)学员学习期间,不再承担所在单位安排的教学科研、会议、出国访问、考察及其他工作任务。

(三)选送学员应按时报到,无特殊情况,原则上不得请假。

(四)学员研修期间就医时应交纳现金,医疗费用凭收据回所在单位报销。

(五)学员学习期间,食宿费用由中央财政统一支付。学员所在单位承担生活补贴和往返交通费用。

(六)请认真填写《2012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登记汇总表》(1份)和《2012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登记表》(1份,原件由学员报到时交签到处)。省(区、市)属高校研修人员名单请所在省(区、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汇总上报。教育部所属高校和其他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以学校为单位汇总上报。请务必于2012年3月15日前,将上述材料一并报送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培训部。

联 系 人:杨家杰

联系电话:010-69222733 69248888-3311

传真:010-69243185

电子邮箱:bm2@naea.edu.cn

三、报到要求

(一)报到地点: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校长大厦(北京市大兴区清源北路。联系电话:010-69248888转6000)。

(二)报到时间

第一、二期:2012年5月2日

第三、四期:2012年6月15日

第五、六期:2012年10月29日

(三)报到注意事项

1.学员办理入学手续时交近期一寸正面免冠照片三张,为办理学员证、研修证书使用。

2.学员入学请自备以下学习材料:《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毛泽东文集》、《邓小平文选》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等重要文献;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印发的重要文件、重要讲话、重要理论读物。

3.本通知为2012年各期研修班统一通知,请各单位督促本单位选派学员按

时报到。如无特殊情况,不再另发入学通知。

4.需要接站的学员请务必提前一天将所乘车次、航班及到达北京的时间、地点及联络方式提前告知接站联系人(联系人:邱冰娥;联系电话:

010-69293838)。研修班将于报到当日在北京西客站(地面西停车场入口)、机场巴士公主坟站(公主坟立交桥西北角新兴宾馆停车场北侧)安排人员持牌接站。乘飞机来京的学员请乘机场巴士至公主坟接待站;乘火车至北京站的学员可转乘地铁至公主坟接待站;自行前往路线详见附件4。

附件:1.

表.doc 2012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名额分配

2.表.doc 2012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登记汇总

3.2012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登记表.doc

4.自行前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路线.doc

教育部办公厅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研修心得 篇11

——北师大广州特教学校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1)

特殊教育培智类学校的课程管理是培智学校面临的一大课题。在上世纪80、90年代,培智学校面对的基本上是单纯的“弱智”,采取的方式就是轻度的进行教育;中度的进行训练;重度的实施监护。而进入21世纪初叶,培智学校面对的除智障的,还有脑瘫、自闭和因先天基因造成智力障碍的,乃至多重性障碍。培智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的规划组织等等如何进行?

今天,听了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院长许家成教授主讲的《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管理——以个别化课程管理为例》的讲座,明确了培智学校的课程管理的关键问题。

一、明确学校课程管理的内涵

1、课程管理首先要确定课程取向,课程的取向是内化的、专业化的。课程的取向决定整个课程的管理过程。

2、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问题;校长管理的站位从“外在”的行政管理走向“内在”的专业化管理。

3、课程管理的内容包括:课程管理理论与管理结构;课程实施管理,包含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监控、课程

评价等;课程管理角色及其责任;课程资源的有效管理。

二、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走向个别化教育(IEP)

面对严重、多重障碍的学生个体差异越大,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出现“趋同”,采用更为“一致”的课程与教学形态,即个别化教育(课程与教学)

基于个别化教育(IEP)的课程管理由“四个部分+六个环节”组成:

第一环节:课程理念——育人为本

特殊教育课程理念相对与传统的课程理念,从“教书育人”到“育人为本”。“教育育人”是以课程为主,在课程实施中育人;而相对于“育人为本”则是以育人为主,课程是为育人服务,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从能力发展是以学生的发展来开展课程;从功能环境是以生活为核心,教会学生怎么去生活;从教育权利是以学生是否接受公正、质量与支持的教育。

第二环节:课程开发——课程组织+课程标准

培智学校的课程目前国家即将出台的有包含3个领域、18个次领域、98个项目、642个教学目标的广域课程。

第三环节:课程运作——IEP+班级计划

“IEP+班级计划”是从课程走向教学的桥梁,而这个桥梁能否顺利通行要注意5个关键点:

关键点1:学生如何学会673个教学目标,个别化的思维方式认为有些目标在生长发育中自然会的,或者通过不同的多种学习方式渠道来完成(例如社区化教学可以通过社区和家庭来完成部分的教学目标),其实只有部分目标是需要教学来完成的,所以需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就让他进入IEP。

关键点2:如何拟定IEP?

首先,进行教育诊断,对儿童进行诊断,找出目标; 然后,从课程标准中选取教学目标。目标选取可遵循3个原则:A、最近发展区的目标,0分暂时放下,4分不选,3分优先作目标;B、需求原则下的目标,那个问题是最需要解决的,作为最先完成的目标之一;C、先备知识原则。

最后要注意IEP的关键要适合特定儿童的教育需求,数量不宜过多,考虑在20个左右。

关键点3:把握IEP几个重要关系,即:学生、课程、IEP与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教育的诊断要把握匹配课程与学生的教育需求。先制定IEP,得到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目

标,再根据每个学生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关键点4:如何形成班级教学计划?将多个儿童的IEP中的教学目标梳理后,整合到教学计划中,形成4—8个单元。汇集、梳理所有的教学目标,制定出集体教学计划,再分解成不同的教学单元。

关键点5:如何决定教学形式?教学的形式有单元+分科、单元+主题、单元+综合。而教学形式关键取决于学生。学生程度较好:分科教学7+5;学生程度差:主题教学(综合)。

第四环节:课程运作——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的应遵循3个步骤:

第一步:配置教学目标:A、按分科配置目标的则将目标分配进7+5。B、按主题配置目标的则将目标分配进主题中,然后将主题分成若干课题,配入若干教学目标。

第二步:展开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教学活动目标,采用主题词(关键词组)的方式表述。在每个目标下可以设置5个左右的关键词组。A、与学生需求与要求相关的目标;B、与学生生活经验关联的目标;C、与学生生活环境关联的目标;D、在不同主题或学科中展开教学活动目标。

第三步: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的四个角度:A、教学主题与目标;B、教

学策略与资源;C、辅助治疗技术(如物理、作业、语言、心理等治疗);D、改变环境与支持(自然支持)。

教学设计的多种形式:集体教学(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学科补救教学、康复训练)。

第五环节:课程运作——教学活动实施

1、改变从“教”到“学”观念。

2、教学活动策略运用:动机策略运用、注意策略运用、认知活动运用、记忆策略运用

3、学与教的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校社区互动

第六环节:课程评估——教学成效评价+课程评价

1、课程评估观念:从水平评估到纵向评估(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2、处理好测评与基线、评估与成果线的关系。

3、以活动评估(活动前测评,活动后评估)和阶段评估(IEP目标前测和后测的比较)为主要评估形式。

政治思想学习心得 篇12

为基本国家政策。这明确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建设学习型社会。报告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努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目标。面对党的十七大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最根本的还是要更加自觉地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指导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战线要紧紧围绕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教育发展理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破解教育发展难题,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加快建立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机制和制度,促进各级政府以更大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

二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四是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要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和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要注重吸引优秀人才当教师,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重的职业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http://,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

五是要坚持教育公益性,促进教育公平。要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困难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进一步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让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维护高校招生公平、公正,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六是要继续推进教育改革开放。要深刻地认识到,过去30年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今后,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加快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方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和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紧密联系学校的工作实际,紧密联系广大党员的思想实际,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把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认真查找精神状态上存在的差距,继续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保持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深入研究本地区本学校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加强对教育现状的思考和研究,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具体奋斗目标,提出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全面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研修心得 篇13

1、概述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重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重民思想是中国传统重要的政治思想。治理国家要注重民心问题,民心的向背关系到社稷安危。如 “以民为本”“仁政”等都是重民思想。探究这些对今天的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周朝周公旦“敬天保民”是古代重民思想的萌芽。周公认为敬天的关键在于保民,统治者要体察民情,慎用刑法。了解民众疾苦,体察民众心理。才能顺应天命维护周朝统治。

(二)1、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子产提出 “视民如子”的观点。运用经济手段“相地而衰征”使民仓禀实而知礼节,把重民思想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度。

2、孔子的以“仁”为核心思想体系在重民思想上表现为“养民”。经济上惠民使民足食,政治上宽民就是反对苛政的德政,重视民意。

3、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建立“仁政”为核心重民思想体系。

(1)经济和社会政策上:具体有制民之产;平均赋税,保护工商业,轻刑罚等。

(2)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人民是政权转移的最后决定力量。民心的向背是政治成败的决定因素。在以民为本的前提下提出了依据民意选贤举能。

4、荀子继承了以民为本思想,提出君舟民水论。民本就是爱民恤民,富民利民;

第一次把国家的赋税制度与社会生产和富国富民结合,站在国家经济利益的立场上去解释国家的经济政策。他的思想和政策使广大民众大大受益。

5、墨子的“兼爱”“非爱”“尚贤” 重民思想。

“兼爱”:他主张爱他人,爱国家,使社会达到一个和睦理想的社会。

“交相利”: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共谋福利。“非攻”战争都是不义的,反对战争带来的灾难。

从爱惜民力出发,他还提出了“节用”、“节葬”的要求。

6、老子:反对战争,反对封建专制的暴政。主张不贵难得之货、慎征伐等。核心体现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小国寡民社会理想中。老子既反映民众的愿望,又兼顾统治者的利益和要求,起到上下调和的作用。

(三)唐代贞观统治集团是民本思想发展的高潮。李世民继承了儒家的传统思想。特别注重君民、民国的关系,提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命题。李世民认识到民众的力量,而且将儒家传统的重民思想运用到治国实践中去。

(四)1、宋代朱熹“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要维护封建统治,就要获得民心,而民众的根本在足食,足食的首要问题务农。朱熹以重农,满足人们需要维护封建专制的统治秩序。

2、宋明王守仁的“明德亲民”政治思想:发扬内心光明仁德,亲爱于民,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明德为体,亲民为用,体用兼备,从而达到大治;体现了重民思想。3黄宗羲提出的“君为民害”论、“民主君客”论和“万民忧乐”论对儒家传统民本思想是继承 也是超越,因而可称之为“新民本”思想。黄宗羲提出“公天下”的政治理想。法治上反对一家之法,反对天下之法。在经济上提出了“工商皆本”“均田”“齐税”等主张。

(五)评价及意义。

古代重民思想史载承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提出的。其本质是“名为重民,实为治民”,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针对中国古代重民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政治上:吸收重民思想的合理成分,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的兴衰、民族复兴作用重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发挥民众的作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消除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公民思想意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引导人民群众确定正确的公民意识,抛弃“清官意识”、“官本思想”。

(3)经济:吸收重民思想的“轻徭薄赋”“置民之产”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又重大的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告诉我们要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以维护社会安定繁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和谐社会建设。吸收重民思想的利民爱民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黄宗曦 反专制思想及历史意义

明末清初,面对封建专制的腐败,封建专制的迫害,产生了反专制主义社会统治的思潮,黄宗羲就是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明末清初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家。

(一)政治上: 以天下为公原则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批判。(1)、对君主专制进行批判。专制君主以天下为私产,实为天下大害。古者“天下为主,君为客”。而今君主把天下化为私有“君为主,天下客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顾天下苍生的死活,君主不再是公利,不再能够代表天下。是对君主合法性最为尖锐的批判。(2)、对专制君主进行批判。君主本身不仁。天下把教养民众的责任托之于君主,而君主并没有担负起这一责任。历史上尽责尽职的君主很少,而不仁不义的君主甚多,现实社会一切不仁不义的现象根源是君主不仁。(3),秦汉以来近两千年的中国社会是没有法度的社会,是一家之私法代替了天下的公法。“三代以上有法,以下无法“他所讲的法度,不是中国古代社会没有法,而是没有良法,没有公法。用一家之法主宰天下,不符合天下至公的原则,最终必然是没有法。这揭露了君主专制主义政治统治的本质。(4),对封建时代的纲常名教进行了批判。儒家都主张极端的尊君,所谓君臣关系就是无条件的服从关系,一味的按君主意志办事是愚忠的表现。臣下出仕应该以道和万民为重。对臣下行为原则的陈述 就是对专制权力和封建纲常伦理原则的批判。(5),批判中国古代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的政治理论批判。历代儒家思想家都在理论上论证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然而“天”代表公平,而天子是天子化身,实际上是天子将公天下转化为私天下的工具。这恰好击中了儒家这一理论的要害。从理论上批判了君主专制体制。2(1)批判内容广泛,有君主权力的合法性,统治原则的合理性。(2)批判尖锐,他“前不见古人“的批判帮助我们了解历史真相以做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3)他的结论为后人思考这些问题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深刻的批判思维,批判精神和勇气启迪我们思考今天的政治经济。总之黄宗羲的思想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重要精神资源。

3黄宗羲没有仅仅停留在批判层面,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后提出变法救世的主张。

黄宗羲提出(1)传统儒家法先王和法先祖是谬论。因为政治活动受到极大的时空限制,秦汉以来的君主专制的法统均是非法之法,没有效法和继承的价值。(2)天下**的根源在于非法之法。欲求大治,在法不在人。如果法制不变,即使有贤明君主也无济于治国。(3)非法之法的根源君主专制,因此黄宗羲的变法是围绕君主权力而展开的。(1)置相权以分君权。(1)君主的目的是治理天下,设相分而治之以求得大治。(2)天子传子,宰相传贤,天子不能保证人人尽贤,宰相传贤可以补救君子的不贤。(3)明朝宦官专权的根源是废除宰相制度,因此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2)设学校以监视朝政。设置学校(1)培养教育人才。(2)制造舆论、议论朝政、判断是非的中心

总之设置学校的目的就是影响国家的政治事务,从而达到天下大治。

(3设方镇以去集权之弊。专制政治的根源是过度的中央集权,因此主张设置方镇,给各方镇充分的自主权力。以放弃对地方的统治来解决过度的中央集权实际上是矫枉过正,但是对于反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意义。

(二)历史意义(1)、黄宗羲的“民主君客”论和“万民忧乐”论,伸张了主权在民、君须为民服务、以万民忧乐为治乱标准的思想观念。(2)、黄宗羲关于“治法”与“治人”的讨论,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法治、德治、人治”的关系及其利弊,促

使我们为建立基于民主政治的现代法治社会而作出不懈的努力。(3)、政治主张是对君主专制政体根本性的变革。恢复宰相是对君主权利过于集中的纠正;学校议政是恢复儒家为学的传统。设置方镇,解决了长期以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但是设置相权,学校以制约君权在当时专制主义日益强化下市不可能实现的。

3.马基雅维利和韩非思想异同

马基雅维利是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其人之一。韩非是中国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不同, 然而政治思想却类似。由于具体环境和人物不同,思想也有些差异。相似点

一、关于人性的观点主张人性恶政治思想理论基础

马基雅维利认为人最初和动物一样,追求权力和财富是人最基本的欲望。而权力和财富又是有限的,因此在争夺中人与人关系总是虚假的、伪善的。人性也是本恶的。韩非认为人都有好利之心,人的行为都是好利的本性支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利益交换关心,因此在本质上是经济关系。因此针对人性本恶提出用礼和法约束,节制和矫正人性。因此韩非和马基雅维利都是倡导性恶论。二、具体命题的阐述

1、国家政治统治都倡导君主专制制度、法律和暴力机关的依法治国、政治权术。

(1)韩非子以性恶论和礼治为基础,主张尊君爱民,君主利益高于一切的极端君主专制制度。对于君主来说,国家是君主的私有物,君主应有臣下的辅佐,但是臣下的利益绝对服从君主的利益。民众的存在价值就是能为君主所利用。君主法术势并用极端的君主专制制度。强调依法治国。(2)马基雅维利从人性恶和人的行为出发,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而维护国家统治基础是法律和军队。基于现实的意大利分崩离析情况应采取君主专制制度,君主的统治方法是手段应为目的服务的政治权术。

2、、政治与道德关系都主张政治高于道德。

(1)马基雅维利从人的经验出发,否定了人天生是一个政治动物的命题,首次把政治从伦理道德中分离出来,由于受文艺复兴的科学精神和马本身是功利主义者,提出政治应高于道德,可以牺牲道德来维护政治。但是我们应看到政治与道德纵然不能完全混淆,但绝对不可完全对立,政治以道德的合理为支撑,道德以政治的正当性存在。因此他这种思维方式是经不起历史推敲的。

(1)韩非从人性恶出发,提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利益交换关系,本质上是经济关系,因此作为潜移默化的道德本来就是无效的,因此主张法术势兼用进行政治统治。韩非反对儒家的德治,何道德规范都不应该与现实的政治相冲突。这是一种严重的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不同点

1、利益观:马基雅维利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韩非持君主利益高于一切。

(1)马基雅维利是坚定的国家至上主义者。对于统治者来说最重要不是美德,而是自己的地位和国家安全。为了国家的利益即使暴力也在所不惜。一个君主完全可以不择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基础是法律和强大的军队。(2)韩非强调,“国者,君之车也”国家是君主的私有财产。君主应有臣下的辅佐,但是臣下的利益绝对服从君主的利益。民众的存在价值就是能为君主所利用,君主利益高于一切。

2、思维逻辑

马基雅维利从现实问题出发,从国家人民的利益出发,结束分崩离析的混乱状态,因此需要强有力的君主专制。而韩非子是为着实现天下君主私利的角度出发论证了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合法性。

(三)两者思想影响及评价 影响:(1)两人都是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马基雅维利贡献:A政治与道德分开,强调政治的本质是权力。最早提到“国家利益”和认识到近代专制君权新特征的人。B但是以目的说明手段合理性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对后世影响较大,这一思想也遭到后来人的强烈反对。

(2)A韩非集法家之大成,创立了法术势兼用的政治理论。适应了由诸侯割据向中央集权国家过渡的需要。B但是必须看到这种理论的局限性,韩非的君主利益至上的极端专制主义一旦付出实践出现的只能是暴政,这也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4、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一)理论基础。在老子看来,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状态,而无为正是到达理想境界的途径。因此主张无为治国,无为而无所不为。即体现在以下各方面:

(二)1、政治上无为而治(1)政事清简,不扰民,愚民。以及(2)柔弱谦下的为政策略 A 不尚贤,使民不争。人的夺之心根源在尚贤,不尚贤可以制止纷争。

B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民偷盗的原因是提高了难得之货的价值,刺激人的欲望。C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认为社会**原因在于人类的文明和人民的智慧。D使民有什佰之器而不用,绝巧弃利。

F、慎征伐.统治者慎重对待战争,只有在不得已的时候才能发动战争.2、社会层面:否定群体生活的社会制度,否定礼仪秩序。崇尚小国寡民。国家规模小,人口少;政治生活自由自在;重生寡欲;有什佰之器但不使用;文化上结绳记事。道德上人们淳朴自然。

3、个人层面无为的处世哲学 老子以无为基础,提出了“恬淡寡欲、清静质朴”的养生之道和“见素抱朴”“复归于婴儿”修身之道,而且提出了“退而不争,虚怀若谷,与人为善”的人生之道。

(三)评价

(1)老子的无为而治的人生哲学对当时后人来说都是一笔财富,在当时战乱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无为的为人之道可以修的一份安宁。对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无为之道让我们多了一份淡定。(2)统治者无为而治,反对战争,反对暴政,关心下层人民疾苦,对于缓和阶级矛盾有重要作用。但是“无为”只是手段以“无所不为”才是目的,统治者通过无为扼杀民智,使民变得无知无欲,实际上是一种高明的统治术,归根到底是为专制主义服务的。(3)老子是用社会历史倒退观点解释人类社会的,在无为而治的政治原则下提出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5、庄子的社会批判思想

(一)庄子用倒退的观点解释人类社会的历史。历史倒退表现为(1)最初没有圣人而产生了圣人(2)由最初的茫然状态产生了智慧(3)由最初没有政治制度而产生了政治制度。尽管对于社会历史的解释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但是却产生了强烈的批判精神。

(二)庄子的社会批判对象如下

1、批判现实“文明”

(1)庄子批判的对象是世人所称道的圣人。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形成了十分浓厚的崇拜圣贤观念。在很多人看来,历史是由圣人创造的,人民是由圣贤教化的,礼仪制度是有圣贤制定的。而庄子却反其道而行之,三皇五帝治天下实际上乱天下。从此角度出发,君主与盗贼同质。盗贼仅仅盗窃财物,而诸侯却偷窃国家。

(2)庄子批判的对象是社会的伦理道德。伦理规范的出现实际上是道德衰败的结果,道德越败坏,礼仪规范越是隆盛。而仁义名利,正是社会衰败的凶器,只能使道德愈加败坏。社会伦理道德专制国家政治统治的工具。

(3)对与人类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历史经验,也持否定态度。认为历史上的那些先王先圣留下来的经验都不过是糟粕,真正有益的历史经验是不可能流传下来的,由于人们过分的注重先王留来来的糟粕经验,因此现实社会的政治也就只能比先王的时代更糟。

三对世俗观念的批判,庄子淡泊名利,守道乐贫,对世俗的名利观念予以深刻的批判。(4)反对君主专制,崇尚无为而治。

庄子认为君主专制统治,是败坏自然人性的重要原因。“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诸侯也只不过是跟小盗一样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盗窃。而小盗者称为世人指责的强盗,而窃国者却成为统治者而被世人称颂。庄子反对一个政权“有为”的治理,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君主专制的统治是对民众的束缚,认为统治者的存在是对自然人性的一种威胁,只会对人性的自然造成破坏。这种破坏既表现在“乱人之性”,引起人性变异,使人类自身每况愈下,逐渐远离和丧失自然本性,主张君主无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走向至德之世。

(三)评价。

上一篇:五比一争范文下一篇:人生哲理的名言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