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管理规定(精选8篇)
科技创新管理规定 篇1
第六篇科技创新工作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科技兴企”战略,建立健全公司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和管理机制,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科技创新工作包括:科学研究试验、技术开发(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应用,管理软件的研制和信息资料、资源开发),技术改造、技术攻关、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工法开发,技术引进,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的申报与保护,学术、技术著作出版,学术交流,科技学会和协会活动,科技成果的鉴定、评审和验收,科技进步奖的评审与申报,优秀科技论文的评审与奖励等。
第三条科技创新工作以服务生产经营、紧跟国内外科技发展动向、适度超前为原则,围绕公司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科技攻关。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四条公司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是科技创新工作的决策机构,其职责包括:
制定企业科技发展规划,确立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思路;
完善科技工作管理体系,制订科技工作目标;
建立科技发展基金,监督审批科技发展基金的使用;
领导企业员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充分挖掘企业员工队伍的智慧和潜力,开创企业科技创新局面;
指导企业工法管理工作,为各项目部工法开发、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领导本企业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的培养、使用和引进工作,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技术队伍;
指导企业科技信息的收集、建库工作,组织内部技术交流活动,积极参加外部行业信息交流活动; 对本企业的科技工作进行考核评价,表彰奖励在科技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个人和集体。
第五条 工程技术部为领导小组的下设办公室,是为领导小组提供有关科技创新工作决策、咨询和办理科技创新工作事务的工作机构。其职责包括:
认真贯彻国家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和集团制定的有关科技创新政策、办法和规章制度,负责组织制定本单位科技创新具体实施办法和相关的规章制度;
编制本单位科技创新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控制调拨本单位科技创新经费;
组织本单位科研立项的申报工作,办理和签订集团公司科技创新计划的科研项目合同,并依据合同控制本单位所承担科研项目的进度;
负责本单位承担的集团公司科研项目的成果鉴定(评审/验收)、成果登记、资料归档、科技进步奖申报资料等的准备工作,组织落实本单位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组织本单位自立项目的立项、经费控制和日常管理工作;
检查、指导本单位所属部门的科技创新工作,并对各部门的科技工作进行考核;
协调处理本单位科技创新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负责向集团公司科技主管部门呈报本单位科技创新工作统计资料;
负责组织完成和呈报本单位的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负责科技工作的内外部协调工作。
第六条各项目部的项目经理是项目科技创新工作的第一责任者,其总工程师是科技创新工作具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代表第一责任人分管本单位科技创新工作。负责对本单位工程项目的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等的现场组织、管理、协调等,并负责完成公司交办的其它有关科技创新工作。
第三章科技创新计划编制与管理
第七条 在总工程师领导下,公司技术部联合试验中心、机调中心、设备材料部编制公司年度创新科技计划,于当年3月15日前报集团公司主管部门备案。计划包括项目类别、项目内容、关键技术、预期成果、结合工程情况、经费计划、进度计划、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及研究起止时间等。计划经领导小组批准后下达。依此计划由各单位主管部门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分期分批组织实施。
第八条 科技创新立项与项目(课题)管理。为确保科技创新项目取得最大成效,申报立项应遵循下列原则:
1、工程中急需解决的难、新技术问题。
2、紧密结合生产经营,且经济效益显著。
3、有利于确保企业技术优势,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4、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工程质量、保证施工安全及保护环境且效果显著。
5、对企业长远发展和技术领域拓展有重要影响。
6、有利于企业科技人才培养。
7、顾客关注的疑难技术问题。
第九条 科技创新项目包括三类:
1、A类项目:以集团公司名义承担的由省、部、国家或社会投资的科技创新项目,由集团公司与我公司签订科研合同或下达了科研项目任务书的项目。
2、B类项目:由集团公司投资并列入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年度计划的科技创新项目。
3、C类项目:由我公司立项并自筹经费的项目或者由我公司与合作单位共同开发的项目。
第十条 立项程序:
1、A类项目:公司接收了集团下达的项目任务书,或集团与公司签订了合同,即立项。
2、B类项目:每年2次,上半年3月15日前、下半年7月31日前,由工程技术部组织,按规定格式填报科技创新项目立项申报书,报集团公司质量技术管理部审批。经批准的项目由工程技术部代表公司与集团签订项目合同。
3、C类项目:由申报单位向工程技术部递交项目申报书,由工程技术部递交科技领导小组审核,经批准立项后实施。
第十一条 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实行合同管理制:
1、经批准的A类和B类项目由工程技术部代表公司与集团公司主管部门签订合同,合同生效后,工程技术部依据合同书对项目进行管理和控制。C类项目由工程技术部与实施单位签订合同,并由工程技术部管理和控制。
2、科技创新项目经费的拨付由工程技术部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及合同拨款计划填写拨款通知单,经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报经公司总工程师批准后,由财务部门拨款。
第十二条科技创新项目实施项目责任制:
1、工程技术部组织成立项目部,向科技领导小组推荐任命项目组长,与项目组长签订项目创新责任书。
2、由项目组长组织成立开发项目部,并在合同签订后30日内向工程技术部提交项目实施大纲。每月将项目研究进展情况呈报工程技术部。工程技术部可随时检查合同执行情况,并采取适当措施纠正和协调解决合同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3、对A类和B类项目,由工程技术部向集团递交项目实施大纳,每月向集团质量技术部汇报合同执行情况。
4、A和B类科技创新项目完成后,由项目部填报项目完成情况表,并整理出全套技术资料3套及相应的电子文档1套,交工程技术部。由工程技术部向集团质量技术部提交项目鉴定(评审/验收)申请。集团质量技术部负责组织审查和组织项目成果鉴定(评审/验收)并制发相应的文件和证书。
C类科技创新项目完成后,由工程技术部组织专家对项目成果进行鉴定(评审/验收)。C类项目达到较高水平且效益显著的,由工程技术部报请集团公司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第十三条 科技创新项目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公司科技领导小组组长为创新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对项目实施负总责,并负责履行合同的职责和义务,负责科研项目经费的筹集和使用批准。工程技术部负责人为项目的第二责任人,负责审核项目实施大纲并监督大纳的执行,协调该项目各成员间的分工与进度。项目组长为第三责任人,负责按照进度组织实施项目开发、试验研究等具体工作。
第四章科技创新经费与管理
第十四条经公司的科技创新经费包括上级拨款和企业自筹资金。科研经费均由公司工程技术部统一管理控制,并按项目实行包干使用。
第十五条 集团公司科技创新项目经费科目:工费、差旅费、材料费、试验费、仪器设备费、计算费、外协费、查新费、文本印刷费和鉴定(评审/验收)费、专利申请费、报奖费等。
第十六条 A类、B类项目依据付款计划向集团公司申请拨款,由工程技术部控制拨款的使用。这两类的科研项目的20%(不足1万元的按1万元计留)在项目鉴定(评审/验收)合格后拨付。由工程技术部负责跟踪收回。
第十七条 科研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每个项目应在半年进展情况表中报告经费使用情况。项目完成后,项目部应提交经费决算表报工程技术部审核,合可后盖上公章和财务专用章,报集团公司主管部门审查。
第十八条 由于特殊原因需要申请增加经费的项目,由工程技术部向集团公司主管部门提交有关项目完成情况、经费支出明细(加盖单位财务专用章)和申请增加经费额度的书面报告,经科技领导小组组长签字加盖单位公章后呈报集团公司主管部门。由集团公司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程序报经集团公司科技领导小组批准后与项目主持单位签订补充合同,按补充合同规定拨付经费。
第五章成果管理(鉴定/评审/验收、奖励)
第十九条 科技成果管理包括项目完成后的成果鉴定(评审/验收)、制发证书、成果登记、资料归档、成果奖励及推广应用等,是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十条 A类项目和B类项目完成后,由工程技术部向集团公司主管部门提出验收、评审或鉴定申请,并报送全套成果技术资料3份及相应电子文档和多媒体资料各1套,由主管部门统一组织鉴定(评审/验收)。符合建工师、兵团级成果鉴定(评审)的项目,由项目第一承担单位负责准备全套申报资料(包括多媒体资料),经集团公司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后,按照规定程序办理申请鉴定(评审)手续。
第二十一条 科技进步奖的申请和申报工作,由工程技术部统一组织。获得集团公司、建工师、兵团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励的项目,奖金应按参研单位和参研人员对项目成果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
第二十二条 科技成果奖的申报、评审、奖励,按《兵团建工集团科技进步奖励办法》执行,申报建工师、兵团(部)级或国家级的科技成果奖的项目按有关规定由集团公司统一组织办理。
第二十三条 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凡经鉴定(评审/验收)的科技成果,由科技领导小组负责推广应用。
第二十四条 科技成果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部分,属于企业秘密,必须依法并按公司有关保密制度加以保护。符合申请专利条件的成果,由工程技术办依法申请专利保护,并报集团公司主管部门备案,专利申请的费用可在该项目经费中列支。
第二十五条 A、B类项目取得的成果(包括技术、工艺、材料、产品、软件、文件、资料等),其权属归集团公司所有。C类成果属我公司所有。未经公司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让和传播。
第二十六条 属公司所有的科技成果需向外转让时,必须经科技领导小组批准,转让技术成果的所得归公司所有,公司将按有关政策的规定提取一定比例奖励完成单位和完成人员。
第六章科技创新工作检查、统计、总结与考核
第二十七条 公司工程技术部应经常检查各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情况,检查内容包括计划完成情况,科技投入和经费使用情况,科技创新项目进展情况及效果,日常管理工作情况等。对检查出的问题责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限期改进。
第二十八条工程技术部每年6月和12月将本单位的科技创新工作情况(包括计划、经费、执行情况、成果、科技活动和科技管理情况等)汇报本单位科技领导小组和集团公司主管部门。当年12月30日前将书面总结汇报材料经科技领导小组批准后报集团主管部门。
第七章附 则
第二十九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十条本规定由公司工程技术部负责解释。
科技创新管理规定 篇2
普诺咨询公司 (Prophet) 最近对约5000名美国消费者进行了一项现场调查, 让他们说出自己认为最可能在2015年前消亡的品牌。任何人, 甚至那些从来只瞥一眼新闻标题的人, 也不会对调查结果感到太过惊奇:伊斯特曼柯达 (Eastman Kodak) 受到了27%的被调查者的提名, 排在首位;网飞 (Netflix) 和美国邮政总局 (U.S.Post Office) 分别以19%和18%的票数分列二三;黑莓 (RIM) 排名第四 (14%) , 而西尔斯 (Sears) 位列第五 (11%) 。
这项调查告诉我们, 在这样一个知识创新、科学创新、管理创新的新经济时代, 创新作为一个企业在当今市场中生存的基本要素, 决定着企业的命运。
财务管理, 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不随着时代的步伐而发展, 如果不勇于创新, 必然会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甚至影响企业的生存。
二、财务管理新内涵
财务管理是指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 对于资产的购置, 资本的融通和经营中现金流量, 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 投资、筹资、营运资金管理以及利润分配是财务管理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四项活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这四项活动也有了新的内涵。
现在的投资渠道已经不再向过去那样单一, 由于信息的高速传递, 网络的飞速发展, 海外投资是一项可以在几秒之中内完成的活动。同时, 由于理财产品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 企业的投资组合也是千变万化。此外, 在新经济时代, 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最主要、最重要的投资对象, 企业必须看到蕴藏在无形资产中的巨大的经济利益, 不能认为对其进行投资是一种一去不复返的浪费。
筹资活动已经从过去单纯的注重筹“资”转向了注重筹“知”“资”已经不单指资金、钱财, 新知识、新技术作为“知”, 将是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 应该将人才的招聘也纳入筹资的范畴之内, 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员工同样是企业的资本, 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中, 创造、接受、利用、加工信息和掌握知识技术的员工在企业财富的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营运资金作为企业资产中最具活力、流动性最强的部分, 对企业生产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营运资金管理的好坏, 直接影响利润水平。营运资金贯穿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 包括从原料采购, 到生产销售, 以及售后等活动, 营运资金是否能有效管理在于生产经营流程的合理性。成本、生产布局, 产品销售、库存等都会影响营运资金的质量, 因此企业需要寻找创新的方法与技术使得成本尽可能小, 生产布局科学合理, 库存接近与零, 销量提高, 不难看出, 创新的方法与技术为营运资金的管理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传统意义上的利润分配是指企业将其实现的净利润, 按照一定的制度、形式和顺序, 在国家、企业以及投资者之间进行的分配。通常意义上, 只有出钱出物的才能称之为股东或投资者, 但在当下, 当知识、技术已经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资本时, 让这些拥有创新思想的人才以无形资产作价入股并且得到相应的分配是一种必要的形式。
三、财务管理职能新认识
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 财务管理包含着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职能, 其中财务预测、决策和计划可以划分为事前控制, 财务控制是事中控制, 财务分析是事后控制。
在过去的财务管理活动中, 管理者更注重的是事后控制, 根据一个时间段的所有经济活动所记录下的数据, 算出某些财务指标, 以这些财务指标来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状况, 虽然这些数据提供了为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决策的依据, 但仍然反映的是过去的信息。过去的信息即便再有用那也是过去的, 相对而言, 对未来预测的信息才是更具价值, 管理者也逐渐认识到这一点, 于是, 财务管理活动的重心逐渐向事前控制开始转移。虽然很多企业在过去也在进行财务预算, 但预算范围仅限于生产部门, 仅限于未来短期内的预算, 随着经济的发展, 简单的预算显然已经不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财务预测, 也称之为财务预算, 是财务人员以对未来经济状况和经济行为的假设为基础, 对企业预期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所作的预测。由于认识到单纯的局部的预算已经不能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 已经不符合科学的管理方式, 于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全面预算管理填补了这一空白。全面预算管理, 是实现集团公司对分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和作为开展集团化管理的突破口, 是企业适应经济发展的新产物, 是观念上的创新, 更是方法上的创新。全面预算管理有着以下这些特点。第一, 是对未来的精确规划, 企业对未来的规划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 而精确的年度规划是保证战略成功的前提, 年度规划保证企业朝着正确的战略方向前进着。第二, 以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为根本出发点。如今的企业不能把目光仅仅放在生产部门上, 企业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各部门协调发展才能使企业整体最优。第三, 以价值形式为主的定量描述。全面预算管理以定量分析为主, 定性分析为辅, 用数字精准的描述了目标。第四, 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存在于市场这个大环境中, 任何企业都不能脱离了市场而独立存在, 在企业全面预算的编制、监督、控制与考核中必须始终牢牢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意识, 注意把握市场的特点和变动, 揣摩市场规律, 并在实际工作中较好地运用规律为企业创造效益。第五, 以企业全员参与为保障。企业每一位员工都需要重视并且积极参与到预算的编制工作中来, 全员参与是全面预算管理顺利实施的保障。最后, 全面预算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财务工作。
可以看出, 财务管理的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 也在逐步完善并以新思维思考问题。
四、网络时代下的财务管理
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 企业的生存环境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信息和技术的快速更新及传播, 企业间竞争加剧, 相应地, 企业为了提高其竞争力, 必须由原来的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经营, 经营模式的转换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对于财务管理活动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跨地区跨地域的数据传输, 报表合并, 查账, 财务分析等, 这些活动由于网络的存在而变得迅速简单, 节省了人力财力, 可以说, 网络的存在降低了企业经营的成本, 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管理, 其职能包括了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如今, 这每一项职能都能与网络结合在一起, 网络使得管理变得科学合理且高效。财务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 更与网络脱不了干系。在财务管理与网络结合之前, 财务管理与计算机的结合正是为与网络结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类似金蝶、用友这样的软件, 相信财务人员都耳熟能详, 这些软件将原来只能在纸上保存的财务数据转化为数据信息保存在计算机上, 使得企业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化、准确化, 提升了管理水平, 同样也提高了企业的效益。
如今, 网络广泛应与于财务管理活动之中, 在网络经济时代, 我们可以在线证券投资、在线调度资金、在线订货、在线付款收款等等, 网络丰富了企业投资、筹资、运营以及现金流管理的方式, 使得投资渠道更多, 筹资来源更广, 营运更加有效率, 现金流管理更加及时可靠。网络与财务管理的结合, 加快了企业发展的步伐。
虽然网络财务管理有诸多好处诸多效益, 但其也有一定的弊端, 财务信息属于企业高度机密的信息, 网络安全问题对于财务信息来讲是一大隐患, 病毒的传播, 黑客的袭击, 都可能会导致财务数据的丢失或者流入他人手中, 这对于企业来讲是极其严重的损失。因此, 良好的网络环境是网络财务管理发展的必要基础,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 需要做好自我保护工作, 要对企业的信息数据负起责任来。
网络与财务管理的结合, 同样是管理手段的创新。
五、财务管理与财务人员
尽管财务管理已经与计算机和网络结合在了一起, 但财务人员仍是必要的存在。新时代新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活动, 对财务人员便有了新的要求。
首先, 财务人员不能仅把目光着重于财务指标的计算, 财务指标固然重要, 但如今那只是财务管理活动的一部分内容, 要从整体全局上把握企业的财务活动。其次, 财务人员不要只重视本部门的活动, 财务管理活动贯穿于企业的各个部门, 各个方面, 笔者认为, 财务人员应该跟随每个部门工作一段时间, 这样做不仅能了解他们的流程, 还可以从中发现问题以及不足, 在以后的管理活动中能更好的控制风险。此外, 在网络经济时代的背景下, 财务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 不断学习, 与时俱进, 掌握科技含量高的管理方法, 增强企业竞争力。最后, 一定要重视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财务人员必须从自身做起, 杜绝违法犯罪, 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 真正以企业的责任为自己的责任, 与企业共同成长。企业应当鼓励财务人员在工作的同时, 积极思考, 发现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努力改革创新。
六、总结
不仅仅是财务管理活动, 企业的各部门都需要进行新的思考, 上至企业战略规划, 下至企业办公环境的布置, 企业存在着诸多创新点。管理的主体是人, 管理的方式方法思维都是由人创造出来的, 因此, 人是管理活动的关键所在, 一切创新都依赖于人的思考, 企业拥有了有知识有头脑的员工, 就等于拥有了一个个创新的源泉。企业管理正逐步走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式, 每一步都是由创新在推动, 要勇于尝试、勇于实践, 把创新真正作为一项永不停歇的事业, 而不是一句挂在嘴上的空口号。
摘要:21世纪是一个经济、科技、知识高速发展以及创新的世纪, 不断创新, 是企业持续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企业的发展观念需要创新, 经营理念需要创新, 管理方式更需要创新。财务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需要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创新。创新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企业不仅仅是要高举创新这面旗帜, 更需要将其落实在每个部门、每个人员以及每件具体的事务上, 要将创新精神视为企业发展的灵魂。21世纪, 财务管理有了新的内涵, 财务管理的基本活动有了新的方式, 财务管理职能有了新的方向, 在网络时代的大环境下, 财务管理活动更有了新工具, 与此同时, 对财务人员更有了新要求。本文正是通过上述这些方面来阐述新时代下财务管理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让人们了解财务管理活动也是在不断推陈出新的, 让人们看到财务管理创新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一部分是如何为企业提高效率提升效益的。
深化管理 促进科技创新 篇3
挖掘科技创新潜力
承担重大科研任务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处非常重视项目申报动员工作。早在2002年初他们就组织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申报动员大会,结果当年申报的数量达到历史峰值。
为提高科研项目申报的成功率,校科技处帮助指导教师填好申报书,并且先后邀请国家自然基金委有关学部人员来校举办课题申报专题讲座,大大方便了教师和研究人员,避免了许多弯路。
北京科技大学在项目管理中勤于总结经验,经验证明在有关部门发布项目指南后再组织申报,这样操作的命中率很低,为此,他们未雨绸缪,提前搞好项目设计,努力参与项目指南建议的编写工作,尽量使该校的研究内容符合指南,争取项目申报的主动权。这一“抢半拍”的做法,使学校在“2004年军工配套项目”中完成了6个项目的立项。目前,北京科技大学在“973”项目及配套重点项目、国防预研等项目申请中都沿用了这一成功做法。
及时准确地掌握并发布项目申报信息是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处通过相关网络及时多渠道获取信息,并通过电话、电邮、公告、校园网、下发通知等多种手段迅速传达,确保申报信息渠道的畅通。
近年来北京科技大学在申请“863”、“973”、军工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博士点基金课题的申报中,注重突出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强学校对项目组织的调控能力,坚持项目的联合、整合,提高申报项目的质量,增强项目申报竞争力,体现出学校整体科研实力。例如,相关重大创新项目建议的申报工作中,科技处组织以材料学科为龙头,充分发挥信息、机械学科的优势,为各学科的沟通与密切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完成了符合上级要求的项目建议书。
充分发挥桥梁作用
积极促成厂校合作
为了发挥高校多学科的优势和人才优势,北京科技大学积极探索与有关企业共建研发中心的合作方式,打破了以往“单兵作战”和“小分队作战”的模式,以企业生产流程和企业整体发展规划为目标,采取由校内多学院、多学术梯队构筑的大兵团作战模式,赢得了企业的高度评价。
2002年,北京科技大学分别与济南钢铁(集团)公司、北京伟豪铝业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建立联合研发中心的协议,围绕济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伟豪铝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对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的需求,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近三年,北京科技大学与企业合作处于比较平稳的发展态势。2002年横向课题的各项指标均比2001年有了较大增长。2003年在2002年较大增长的基础仍保持着强劲地增长势头。
优化科研环境
拓宽科研渠道
北京科技大学科研工作着力于解决国家冶金、材料工业现代化建设和高新技术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在基础研究领域、高新技术领域和冶金、材料工业等重大关键工艺技术问题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目前,北京科技大学共建成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断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粉末冶金材料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腐蚀、磨蚀与表面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固体电解质冶金测试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科技部新材料模拟设计实验室6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金属电子信息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表面纳米技术工程研究中心、UNDP-国家科委腐蚀与防护中心、科技部教育部高效零件轧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
在这里聚集着由该校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及一批颇具潜力的,诸如长江学者等一大批中青年科技人才组成的强大的脑力资源。在科研体制上通过组建学科梯队,初步解决了学术队伍分散化、个体化问题,建设了一支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群体,形成了以学科梯队为组织单元,以项目为引导,以研究基地为依托的科研创新体系。
通过“211工程"的建设,北京科技大学的科研开发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装备了一批符合当今科技发展趋势的基础研究实验室,添置了近1.2亿元的研究开发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科研开发硬件环境。
建立科研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科研潜能
近年来,北京科技大学通过探索科技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注重协调科技管理体制中的集中与分散、激励与规范、抓大与放小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了适合新时期科技创新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为科技创新工作创造了有利的软环境。特别是“北京科技大学保护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和“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出台后,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奖励办法规定“凡课题负责人当年科研软件费到款累计超过100万元的,学校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对于专利的鼓励政策,采取除补助前期申请费、代理费外,专利授权后发明专利奖励2000元,实用新型专利奖励1000元。奖励政策实施后,个人年科研经费超过百万元的人数大幅度增加,由2001年的4名增加到2003年的17名,2003年,他们的科研软件费之和占了学校总科研软件费的30%。专利申请量也连年取得突破性增长, 2003年专利申请量达到了123项,创历史最高水平,位居北京高校第四。
科技创新管理规定 篇4
吉林省省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省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精准性和有效性,促进我省科技事业快速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吉林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提高省级专项资金精准性和有效性的意见》、《省对市县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中共吉林省委办公厅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省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吉林省省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是由省级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用于支持我省科技事业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改造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经济和新业态,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资金。
第三条 专项资金的管理、分配和使用应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符合全省国家和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和规划,以及财政资金管理相关要求,具体遵循以下原则:
—1—
(一)统筹使用,突出重点。专项资金的使用要与我省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紧密结合,着力聚焦经济增长热点,精准扶持科技创新,集中支持,避免分散。
(二)政府引导,多元投入。遵循科技发展自然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多元化投入,鼓励、吸引企业、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三)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权限和要求进行,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相关信息要及时向社会公开。
(四)专款专用,注重绩效。专项资金应纳入项目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严格按照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使用资金,建立绩效考评制度。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四条 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共同管理,各负其责。省财政厅主要职责:
(一)负责专项资金设立、调整和撤销等审核工作,并按规定程序报省政府审批。
(二)会同省科技厅制定和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三)组织专项资金支出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工作,按照专
—2—
项资金使用计划和支持重点,审核省科技厅提出的资金安排和分配建议,批复下达专项资金预算。
(四)配合省科技厅制定发布专项资金项目指南,对专项资金项目进行立项评审。
(五)会同省科技厅组织开展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
(六)对专项资金支出实施财政监督。
(七)会同省科技厅对专项资金执行期满或者被撤销后的资金清算、回收以及其他相关管理工作。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笫五条 省科技厅主要职责
(一)负责专项资金的申请设立、论证评估和定期评估工作,提出专项资金实施周期和绩效目标。
(二)作为专项资金管理的责任主体,配合省财政厅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牵头完善《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等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量化评审标准,确保公正公开透明。
(三)会同省财政厅根据全省科技创新发展需求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重点,制定发布专项资金项目指南,负责组织申报项目的受理、筛选、储备和评审论证工作。同时,负责对项目单位同一项目申报多项资金情况与省直相关部门核对。
(四)负责建立项目评审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按照财政预算管理要求,负责项目评审(包括项目预算评审)论证管
—3—
理,提出资金预算安排和分配建议报送省财政厅。
(五)负责对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的实施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调度统计和跟踪检查;配合省财政厅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实施监督检查;负责组织做好项目验收工作。
(六)负责按照省财政厅批复的绩效目标实施管理,开展绩效监控和目标评价等管理工作,按规定向省财政厅提交绩效报告。
(七)负责专项资金项目等相关信息管理工作,做好信息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第六条 市县财政部门主要职责
(一)负责落实市县扶持政策措施和应承担的资金,会同同级科技部门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的具体制度办法。
(二)配合同级科技部门对本地申报专项资金项目进行审核,对申报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项目信息的完整性,以及项目申报单位与本地财政部门属地的一致性负责,确保资金及时拨付到位。
(三)按规定要求严格管理使用专项资金。会同同级科技部门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实施监管,确保资金安全、规范和有效。
(四)会同同级科技部门做好本地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
(五)积极配合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做好专项资金执行期
—4—
满或被撤销后的资金清算、回收以及其他相关管理工作。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第七条 市县科技部门主要职责
(一)作为本地专项资金项目管理的责任主体,配合同级财政部门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的具体制度,规范管理流程和管理机制。
(二)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做好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审核、筛选等工作,按要求提供相关材料,并对项目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可行性负责。
(三)负责对本地专项资金项目执行情况调度统计和跟踪检查;配合同级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实施监管。
(四)积极配合同级财政部门做好本地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工作。
(五)积极配合省科技厅做好项目过程管理、验收和信息公开等相关工作。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第八条 项目单位主要职责
(一)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负责,是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同一法人单位、同一项目申报多项资金的,需在申报时作出说明。
(二)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专项资金。
(三)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负责。
—5—
(四)定期将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报当地科技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
(五)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专项资金项目立项、申报、审批、使用和绩效等档案,自觉接受财政、科技、审计和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三章 使用范围
第九条 专项资金支持重点
(一)重点科技研发项目。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重点聚焦产业发展技术难题,集中攻克一批制约我省产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技术。
(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根据全省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要求,支持技术先进并已取得重大突破或重要成果,能快速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可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三)扶持经审核认定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根据全省科技创新主体培育需要,以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为核心,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为导向,以降低创新融资成本为手段,加速推进一批小微科技企业成长为科技小巨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6—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资金项目。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自主创新、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吉林省科技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
(五)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政策规定的相关支出。第十条 专项资金不得用于补充人员经费和运转经费等经常性支出,不得用于偿还债务,以及楼堂馆所等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建设支出等。
第四章 分配方式
第十一条 专项资金按项目法分配。采取面向社会公开竞争方式征集,择优立项。具体由省科技厅按照《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项目指南等相关文件规定,提出资金分配建议,按规定程序报批。
第十二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根据不同项目类型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有偿投入(股权投入或债权投入)、无偿投入(前补助、贷款贴息、后补助、专项奖励)和贷款担保相结合等支持方式。
(一)重点科技研发项目。一是以企业等营利性机构为主体承担的科技项目,专项资金按30%前补助和70%后补助方式资助,即立项时拨付30%,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其余70%;二是以高校、科研机构等非营利性机构为主体承担的科技项目,专项资
—7—
金分两次资助,即立项时拨付50%,后期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及实际效果拨付其余50%。
(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该类项目必须以企业(在吉林省注册的法人单位)为主体或企业牵头,以产学研相结合或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机制的形式承担,采取有偿投入和无偿投入相结合的方式资助,具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项目立项时,以股权或债权等有偿方式投入;项目实施或验收通过后,依项目单位投入和实施绩效等情况,以贷款贴息或后补助方式资助。
(三)扶持经审核认定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主要采取贷款担保、贷款贴息、后补助及奖励等方式。其中,一是通过为贷款担保机构注入贷款担保金,支持其对企业申请贷款提供担保。二是对企业获得非基建类银行贷款的给予贷款贴息。三是对企业R&D(研究与开发)投入(按经税务部门备案的《研发项目可加计扣除研究开发费用情况归集表》中的“加计扣除额”进行核定)达到一定比例的给予补贴。四是对企业实现上市融资的给予专项奖励。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资金项目。该类项目主要采取贷款贴息、后补助及奖励等方式支持。
(五)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政策规定的相关支出。按国家和省确定的方式支持。
—8—
第五章 项目申报与审核
第十三条 项目申报指南。每年6月30日前,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编制项目申报指南,明确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支持方式、申报条件、申报程序、申报时间、申报材料等相关要求,并通过新闻发布会、网站、公文等形式向社会发布。
第十四条 项目申报的基本条件
(一)项目单位须在吉林省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有固定的场所和充裕的资本金,实行独立经济核算,有健全财务制度,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单位。
(二)项目单位应具有较好的前期工作基础和业绩,具备承担项目的能力;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创新基础资源、技术装备和试验中心;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雄厚技术实力以及一定的R&D(研究与开发)投入。
(三)本专项资金同一不重复支持同一法人单位同一项目,获得其他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本专项资金不重复支持。同一项目申报多项资金的(基于同一核心内容或同一关键技术编报的不同项目,视为同一项目),需在申报项目时作出说明。
第十五条 对重点科技研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资金项目,按以下程序组织申报和审核:
(一)项目申报。省科技厅负责组织项目的申报工作。中
—9—
省直部门、单位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核推荐,直接报送省科技厅;市县科技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对本级及以下企事业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核推荐,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逐级报送省科技厅。
(二)项目评审。省科技厅负责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形式审查、评审论证、现场核实等。形式审查:由省科技厅对申报材料等进行合规性审核。评审论证:由省科技厅、省财政厅从专家库中抽选科技、投资、金融、财务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对申报的项目和项目预算同时开展评审论证。其中,对重大项目要根据评审论证结果进行现场核查。
(三)项目立项。省科技厅根据项目评审论证结果和现场核查情况,提出项目资金分配建议,经省财政厅审核,形成专项资金分配方案,向社会公示不少于7日。无异议后,由省科技厅、省财政厅联合行文报省政府审定。经审批同意后,省科技厅与项目单位签订项目任务书,省财政厅负责拨付资金。
第十六条 对经审核认定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按《吉林省科技小巨人企业扶持管理办法》及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执行。
第六章 预算编制和资金下达
第十七条 预算编制审批流程
—10—
(一)每年6月底前,启动下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工作。
(二)每年9月底前,省科技厅将下专项资金安排和项目资金分配建议,以及绩效目标等相关材料报送省财政厅。
(三)省财政厅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对省科技厅提出的专项资金安排和项目资金分配建议进行审核,报经省政府审批同意后,编入省级财政预算。
(四)编制专项资金预算时,细化分解到具体项目的部分,原则上不低于专项资金总额的70%。
第十八条 下达专项资金
(一)每年10月底前,省财政厅根据省政府审批同意的专项资金分配方案,对细化分解部分,按不超过专项资金总额的70%提前下达。其中,省级支出部分,列省本级预算;市县支出部分提前下达。
(二)其余部分要在省人代会审查批准预算草案后60日内下达。
第七章 资金使用管理
第十九条 市县财政部门接到专项资金后,要在30日内正式下达。其中,对已明确补助对象及补助金额的,应在7个工作日内下达到项目单位。对提前下达的专项资金,要纳入下年
—11—
度财政预算。
第二十条 专项资金要严格按照财政部门下达预算的科目和项目执行,不得截留、挤占、挪用或擅自调整。
第二十一条 专项资金支付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执行。涉及政府采购的,按有关法律制度执行;形成国有资产的,按规定纳入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第二十二条 专项资金中有偿投入部分,通过市场化方式运营、回收与处置管理等事宜,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专项资金中科研项目资金的开支范围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一)直接费用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与之直接相关的费用,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会议/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其他支出等。
1、设备费:是指在项目转化过程中购置的专用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及租赁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
2、材料费:是指在项目转化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3、测试化验加工费:是指在项目转化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含项目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12—
4、燃料动力费:是指在项目转化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等费用。
5、差旅/会议/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差旅费是指在项目转化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等。会议费是指在项目转化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或课题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差旅/会议费开支标准原则上按项目单位依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制定的相关标准执行。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是指在项目转化过程中项目研究人员出国学习考察及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的费用,出国费用要严格执行《吉林省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实行省财政厅和省外办出国(境)任务审批联动机制。本科目由科研人员结合科研活动实际需要编制预算,并按规定统筹安排使用,其中不超过直接费用10%的,无需提供预算测算依据。
6、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项目转化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费等。
7、劳务费:是指在项目转化过程中支付给项目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博士后、访问学者等)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等劳务性费用。劳务费开支标准由项目单位参照所在地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平均从业工资水平确
—13—
定,相关人员的社会保险补助可纳入到劳务费中。
8、专家咨询费:是指在项目转化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开支标准由项目单位自行确定。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给参与项目研究及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
9、其他支出:上述直接费用之外的支出。
(二)间接费用是指承担项目任务的单位在组织实施课题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承担项目任务的单位,为课题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以及绩效支出等。其中,绩效支出是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提高科研工作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间接费用核定比例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的20%。
第二十四条 项目单位应当按照下达的项目资金预算执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项目资金开支在科目之间调整的,依据国家和省有关管理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采用前补助、债权投入支持的科研项目,需按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开支范围编制项目预算;所有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在编制项目经费决算时,原则上均需参照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开支范围执行。
第二十六条 项目完成后,项目单位应编制项目经费决算报送省科技厅。
第二十七条 项目结转结余资金的管理
—14—
(一)科研项目实施期间,剩余资金可结转下继续使用。
(二)项目完成任务目标并通过验收,且承担单位信用评价好的,项目结余资金可在结项验收后2年内,由单位统筹安排用于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使用情况报项目主管部门备案,2年后仍有结余资金的按原渠道收回;未通过验收和整改后才通过验收的项目,或承担单位信用评价差的,结余资金按原渠道收回。
(三)省科技厅应健全完善相关制度规定,明确项目实施期限、项目单位信用评估、项目验收等方面的管理要求。各级科技部门应督促项目单位加快项目执行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资金结转结余。
第二十八条 项目因故中止或撤销的,依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等有关制度规定执行。
第八章 绩效管理
第二十九条 根据《吉林省绩效管理办法》和《省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省财政厅会同省科技厅负责组织开展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
第三十条 项目单位在申报专项资金时,要提交明确、具体、量化的项目绩效目标,并定期报送项目绩效自评报告。
—15—
第三十一条 市县科技部门要会同同级财政部门认真做好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定期向省科技厅报送本地专项资金项目绩效报告。
第三十二条 省科技厅向省财政厅提出专项资金安排和分配建议时,应同时提交专项资金整体绩效目标;经省财政厅批复后,实施绩效目标管理,开展日常绩效监控和目标评价等工作;定期分析总结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绩效报告送交省财政厅。
第三十三条 省财政厅对省科技厅报送的专项资金整体绩效目标进行审核并批复。根据省级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要求,组织开展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安排资金的重要依据。
第九章 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
第三十四条 项目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制度,对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款核算,自觉接受财政、科技、审计、监察及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 省科技厅、市县科技和财政部门要定期开展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跟踪问效,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三十六条 省财政厅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实施财政监督,根据需要组织或委托中介机构开展专项检查。
第三十七条 省财政厅、省科技厅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
—16—
定和管理职责,建立健全专项资金(项目)信息公开(公示)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申报指南、分配结果等信息,通过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官方网站、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等及时向社会公开。市县财政部门、科技部门及项目单位要做好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八条 各级财政部门、科技部门及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和职责分工追究相应责任,并视情况提请同级政府行政问责,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专项资金分配方案制定和复核过程中,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擅自改变分配办法,擅自超出规定范围或标准向不符合资格条件单位(或项目)分配资金,以及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二)以虚报冒领、重复申报、不真实准确说明申报情况、报大建小等手段骗取资金的。
(三)滞留、截留、挤占、挪用资金的。
(四)擅自超出规定的范围或者标准使用资金的。
(五)未履行监管职责,致使资金被骗取、截留、挤占、挪用,或资金闲置沉淀的。
(六)报备拨付下达和清理盘活资金等情况弄虚作假,故意截留资金的。
—17—
(七)拒绝、干扰或者不配合预算监管、绩效评价、监督检查等工作的。
(八)对提出意见建议的单位和个人、举报人、控告人打击报复的。
(九)其他违反专项资金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九条 对违反相关规定未通过验收的项目,取消项目负责人今后三年内申请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的资格,并将项目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列入信用不良记录。
第十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本专项资金执行期限到2020年。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科技厅负责解释。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原《吉林省省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吉财教[2014]401号)同时废止。
科技管理创新流程 篇5
1.关键风险点
1.1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审查:研究项目未经科学论证或论证不充分,导致创新不足或资源浪费。(R1)1.2指导、监督及过程管理:研发人员配备不合理或研发过程管理不善,未达预期目标或失败。(R2)
2.主要措施
2.1对项目进行前期论证,严格执行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审查程序。(C1)2.2明确项目责任人,编制季度实施计划及阶段成果交付时间,信息技术部指导、监督各项目负责单位按计划实施,保证研究过程高效可控。(C2)3.业务流程步骤
3.1公司各部门单位上报科技管理创新项目。每年6月,公司属各单位根据生产业务经营管理需要结合科技创新要求上报需进行的科技管理创新项目。3.2信息技术部汇总申请并组织初步审查。公司信息技术部汇总创新项目并组织专业主管部门对项目进行初审。
3.3公司科技管理创新评审委员会评审。公司信息技术部将初审通过的项目提交公司科技管理创新项目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
3.4对公司审核过的科技管理创新项目上报股份技术工程部。信息技术部根据公司科技管理创新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果,对通过评审的项目上报股份技术工程部。
3.5集团评审。对上报的项目由按照股份/集团科技管理创新要求由集团科技创新审查委员会评审。
3.6编制科技创新项目建议预算,纳入资本项目计划。对通过集团科技创新审查委员会的项目编制科技创新项目预算,由集团统一纳入资本项目计划。3.7 纳入公司资本性项目计划。根据集团/股份下达的资本性计划由公司财务部纳入公司预算管理并进行下达。
3.8项目负责单位组织实施。根据资本性计划下达的项目负责单位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
3.9 信息技术部项目实施跟踪并组织验收。信息技术部作为主管部门对项目进行跟踪、督促,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并组织项目完成后的验收。
3.10各单位对项目进行应用。各项目负责单位应对完成的科技创新项目积极应用并进行转化。
3.11 人事部按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公司人事部对项目的完成情况作为绩效之一进行评价。
4.文档性记录
4.1《大连港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办法》
连港股份技工字[2013]95号 4.2《大连外轮理货有限公司科技管理创新项目管理及奖励办法》
科技创新管理规定 篇6
——管理变革正由单项创新向立体创新转变
既能独立自主创造,又能自由地将各种外部精华为我所用的“零度创新”,在金融危机横扫全球之时,被中国企业不断践行,并取得了丰硕成果。那么在未来,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何去何从?
《经理人》通过认真研究后发现,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正呈现10大趋势——
经营管理创新
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整合管理活动。目前中国企业正从各部门体系的小利益范围中摆脱出来,管理活动前向、后向延伸与整合,提升组织和业务的整体性。这种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延伸与整合发展所呈现的趋势是:朝着集中计划与分散执行相结合的模式发展,即基于事件反应时间、集成高新信息技术的管理模式;减少供应商的数量,精简供应链组织,使得供应链更为紧凑和简约;重视客户服务与客户满意度,注重客户对服务水平的感受;终端消费品市场以零售商为主导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等。
以业务流程管理为核心,让管理简单化、柔性化。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的管理强调企业组织为流程而定,突破部门职能分工界限,按照企业特定的目标和任务,把全部业务流程当作整体,将有关部门管理职能进行集成和组合,强调全流程绩效表现取代个别部门或个别活动的绩效,实现全过程、连续性的管理和服务。
这种管理方式弱化中间主管层次的领导作用,缩短过长的管理路线,建立管理中心下移的体制;实行业务流程的“顺序服从”关系,讲求的是流程上下环节的服从,流程内的成员互相合作和配合,流程各环节从对上级负责转换为追求下一流程环节的满意,组织单元之间的绝大多数工作衔接将按照确定的顺序及规则进行,不需要一个专门的控制、协调机构;注重流程过程时间的短和快,对流程内的各项活动进行合理、优化的定义和筛选,增强增值性活动设置,消除流程瓶颈。
企业文化管理走向量化。企业竞争的硬性成本基本趋同,关键的影响因素变成了软成本,即企业文化成本—员工的情绪、投入、敬业精神、忠诚度等。但企业文化对企业究竟能影响到什么程度?企业文化怎样才能帮助企业把资源激活?
近年,企业文化管理开始从定性走向定量,但不是片面数据化,而是具体化和精细化。一方面,对企业的文化管理所表现出来的现状进行分析、评价量化,包括定序、定比、定量、定距等。另一方面,对照差距找到文化管理的短板,具体化和精细化管理策略。
以业务营运为核心的战略化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要求企业具备更前瞻的眼光,勇于和善于预测,并积极构造战略架构;要求企业更关注核心能力发展和资源沉淀,必须从全国甚至全球、从产业的角度来考虑资源配置,以核心能力为龙头,在资金、人力资源、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有机整合;要求企业成为产业新标准或规则的制订者,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领先,由市场份额、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转向对商业机会的竞合;要求企业不必过多考虑战略目标是否与企业资源相匹配,而是根据业务的战略规划创造性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整合资源,从而为顾客创造价值。
信息化应用创新
由单一功能应用转向集成应用。要通过信息化集成更好地将市场、经营、生产的各种信息打通,积极协调企业现有和将来的应用程序、数据及员工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互动,以便实现对关键业务流程实时的有效管理。
目前国内真正具有应用集成示范效果的企业为数不多,但大多数CIO认为,集成应用是信息管理的主流方向,且侧重于以下几方面:在理念方面,面向企业管理需求,解决集成与随需应变、领域专业应用与全面集成的矛盾,在分步应用与全面集成之间找到平衡;在应用实施方面,主要是实现数据层面的集成,实现信息共享、消灭信息孤岛,部分信息管理先进的企业可能实现系统应用集成,使不同应用系统之间能够相互调用信息,但最理想层次的业务流程集成即通过流程把所有应用、数据管理起来,使之贯穿于众多应用系统、数据、用户和合作伙伴,则由于大多数企业缺乏相当的管理基础,这一层次的集成很难实现。
由单一的管理功能转向管控与服务一体化。集成应用也带来信息管理模式的转变。过程数据的管理、调度指令的实时传送、计算机在线管理、资源优化管理等可以在业务节点(业务组织单元)和管控节点(职能管理组织单元)进行信息交换与共享,实现在线实时管控与服务。当然,这种管控与服务一体化更多地体现在业务性管理,如“三流—活动”(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具体的作业活动)的管控与服务,而对战略性决策管理和策略性举措管理还缺乏有效的应用。
竞争战略及合作模式创新
由人才竞争转向知识管理、创新人才两极竞争。人才竞争更多的是理念性的诉求,但现在开始转向务实的知识管理和创新人才竞争。知识管理是对现有和潜在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使用和创新的管理过程。通过知识管理,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组织成员的素质和能力,从而提高组织的持续发展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让企业拥有更高层次上的竞争力。
创新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管理的延续,是超越现有和潜在的知识竞争。通过创新人才的开拓精神、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强烈的竞争意识,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创造和设计新的知识管理,形成新的竞争力。
由部门战术层次竞争转向企业整体策略层次竞争。随着市场不断成熟,由市场、销售部门主导的价格、品质等战术层次的竞争因素已经不是主导的决定性因素。这些因素很容易被模仿,因此吸引力正渐渐变小。为了与众多对手相区别,企业在整体策略层面开始设计竞争手段,竞争的内容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像品牌、客户满意度服务、公益广告、企业文化等因素组合并左右顾客的选择。同时,在每一个竞争领域,由于企业的模仿能力强、竞争压力大,在同一内容的竞争中也出现了多种变化,所以在任何一个竞争领域,企业都必须跟上环境变化,不断地弥补、修改、提升、创新整体策略层面的竞争力。
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的管理弱化中间层的领导作用,减少过长的管理路线,使管理中心下移
由持续经营合作转向项目型经营合作。多数企业基于战略的长远框架已经搭建,即基于长远的企业利润模式已经明晰,所以持续经营型合作(法人之间合作成立新设法人组织)形式越来越减少。虽然有些跨行业或跨产业领域持续经营合作形式依然存在,但数量在急剧下降。独特性和一次性业务活动在企业实践中所占价值比重越来越大。这种环境因素和趋利性的本性使得企业趋向于选择短期合作形式即项目型经营合作,无论是同业间还是跨行业或产业,为某一营运事项成立法人组织,等事项一完成,法人组织也就依法解散。
科技创新管理规定 篇7
一、进展与成效
1. 微观院所管理方面
科研院所的改革和管理会深刻的影响国家科技资源布局, 是科技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以来, 中科院与部分大院大所积极采取重大改革措施, 不断探索现代院所制度,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通过采用“民办非企业”等多种形式, 努力探索加强基础研究的新机制和服务于区域与产业发展的新型研发组织。以科研院所为载体的新型研发组织的出现, 成为现代院所制度的一个重要探索, 为完善我国科研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1) 科研机构在我国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一个国家在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取决于该国的国家创新能力与创新成果。科研院所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中长期规划纲要》所要解决的也是提高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 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增强国家科技与经济竞争实力。
首先, 科研机构在国民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科研院所是战略高技术及国家重大专项的重要支撑, 是社会基础类和公益类技术的重要提供者和服务者, 是行业共性技术、重大关键前沿技术的创新基地, 是行业标准服务体系的制订者。
其次, 政府现有科研机构的研发投入产出规模和效率提升。在实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过程中, 政府研究机构研发活动的投入与产出稳步增长,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表现在七个方面:研发活动的人员与投入稳步增长 (见表1) ;研发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见表2) ;研发资源中来自政府的投入稳步上升;研究任务主要来自政府科技计划, 地方政府及国外的科技项目增长较快 (见表3) ;从学科分布看, 研发活动主要集中在基础性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专利形式的产出大幅增长;技术成果转让活跃, 转让金额大幅度增长。
第三, 转制院所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能力显著增强。主要表现为:转制院所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效益快速提高 (见图1) ;转制院所科技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转制院所科技人力队伍建设不断扩大 (见表4) 。
单位:人
(2) 科研机构的分类改革稳步推进
科研院所改革极大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发挥了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经过多年的体制改革, 特别是1999年以来的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 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
多年来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 初步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的、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构筑的研究开发新格局。一是, 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基本完成, 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能力持续增强。通过改革, 精干了科研队伍, 科研院所数量大幅度减少, 从改革前的5000多家, 减少到目前的3000多家。在改革中, 全国共有1300多家开发类院所转为或进入企业, 从体制上解决了大批应用开发类院所长期游离于企业之外的问题, 基本建立起科技型企业的运行机制。二是, 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改革成效初步显现。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工作自2001年开始启动以来, 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学科和人员结构得到优化, 运行机制更加灵活高效, 科研投入大幅度增加, 科技产出明显增多。
(3) 逐步探索科研机构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
大型科研院所探索现代院所制度。公益类院所改革以来, 大院大所不断探索现代院所制度,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健全体制机制, 制定管理制度, 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中国科学院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 推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全面展开。一是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带动整体改革。二是坚持“竞争发展”, 以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带动管理创新。三是坚持“依法办院”, 加快建立现代院所制度。
探索多元化的科研院所建设模式。科技体制改革助推新型研发组织的出现。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现代科研组织机构能够直接服务于市场和增强竞争力, 为我国现代科研组织的出现创造了空间。市场因素日益渗透于科研机构的发展中, 促使科研组织不断创新。新型研发组织其实质都是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企业化运营, 以“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为原则, 普遍采用合同制、匿薪制、动态考核、末位淘汰等企业化管理方式。
转制院所践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结构。改革以来, 大部分转制院所已基本建立起科技型企业的运行制度。90%以上的院所建立了企业会计制度和全员劳动合同制度, 90%以上的院所加入了企业社会保障体系。同时, 院所在转企的同时推进了改制, 以产权多元化和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促进科技与资本市场的融合, 大部分中央级转制院所对下属企业实行了公司制改造, 已有中联重科、烽火科技等30多家转制科研机构的骨干企业成功上市融资。此外, 科技人员的收入明显提高, 由于推行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股权激励办法, 很多骨干科技人员拥有了企业个人股份, 激发了他们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2. 宏观科技管理方面
《纲要》实施以来, 政府积极吸收国外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操作程序,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决策公众参与模式。科技决策理念向强调以公众、政治精英、科技专家三者互动的多元决策主体理念转变。
(1) 国家重大科技决策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
自《纲要》发布以来, 通过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和宏观协调机制, 促进了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以及科研布局和结构调整, 全面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取得了显著进展。
首先, 国家重大科技决策议事程序得到进一步完善, 规范的咨询和决策机制正在形成。通过有效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决策的体制机制, 有利于提高科技规划的编制水平, 增强科技计划实施的战略性、前瞻性和针对性, 有利于充分反映广大科技人员和人民群众的意愿, 使科技重大决策更能体现科学性、民主性与可操作性。科技决策咨询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开展战略研究成为科技决策必要的程序。
其次, 国家对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宏观管理, 以及国家对重大科技政策制定、重大科技计划实施、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得到加强。
(2) 国家科技宏观协调机制有所健全
第一, 科技政策作为国家公共政策的基础地位基本确立, 按照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 创新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其二, 部门之间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已经建立。部省会商机制建立和完善。部际合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多部门协调机制和科技口会商机制建立和完善。多部门联合推进产学研结合和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取得积极成效。第三, 国家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加快, 推进依法行政, 提高宏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第四, 计划管理方式得到改进, 部门、地方在计划管理和项目实施管理中的作用得到加强。
(3) 科技评审与评估制度、奖励制度进一步完善
科技评审与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首先, 科技项目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正在为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中国特色的科学基金制得到完善与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已成为重要战略任务。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和过程管理不断完善。注重人才培养, 打造完整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链。其次, 国家目标在重大项目评审中得到了体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相继启动实施, 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此外, 评审机制得到完善, 评审专家和评审过程管理得到一定加强。评审工作机制得到完善, 严格公示制度, 强化监督惩戒和异议处理。最后, 创新性强的小项目、非共识项目以及学科交叉项目得到了特别关注和支持, 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工程、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计划等实施情况的独立评估制度逐步建立。
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的改革。科研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逐步得到完善。相关法规建设不断健全, 加强科技奖励法制建设和依法评奖是保障科技奖励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人才评价标准得到完善, 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特点制定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国家科技奖励制度不断改革完善。科技评审与评估制度进行了进一步改革, 适应不同性质科技工作的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进行了进一步改革, 获奖成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创新管理模式, 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2006年起建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质量管理体系, 运行至今, 国家科技奖励的管理和评审工作更加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 基本实现了目标清晰明确、程序科学规范、过程公开透明、监督及时到位的目标, 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国家科技奖励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二、进一步深化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许多领域专家指出,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还有进步提高的空间
1. 现代院所制度建设
完备现代院所制度建设的法律体系。截止目前, 我国科研体制改革“破”多于“立”。大多还集中在如何脱离原有体制, 今后应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科研院所职能定位, 以便相应的科技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运行机制、评价考核等得以实施。现在的科研院所的定位还主要是科研院所自身对自己的定位, 国家层面应尽早制定相应的要求和规划。
现代院所制度建设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明确。有几个根本的关系和重要的环节应尽快从根本上予以解决。一是, 出资人和法人之间的关系。国家作为出资人, 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 赋予科研院所多大的职责。尤其需要真正厘清国有资产的处置权等问题。二是, 科研院所管理规范化。所有科研院所都应尽快建立自己的章程, 形成自己的管理模式。三是, 科技资源共享。现在科技资源共享和科研基地建设还主要在科研院所内部进行, 对于国有科研资源的全社会共享问题的明确规定应尽快落实, 以便科技资源在不同科研院所、大学与科研院所、企业与科研院所等不同主体之间流动。
改革配套政策还有待完善。转制院所难免存在一些历史问题, 承担着离退休人员待遇、社会保障等社会负担。因此应尽早明确权属, 以利于转制院所在资产处置、收入分配、人员激励等方面深化改革。另外, 2009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颁布了《关于事业单位分类试点的意见》, 探索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而科研机构改革已经走在了整体事业单位改革的前列, 政策实施具有较大的不明朗性。
加大对科研机构的稳定支持力度。通过改革拨款制度、减拨事业费和实行课题制管理等措施, 我国形成了目前以竞争项目为主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今后应减少竞争性项目, 以免科研人员花费大量精力用于项目申请和评审, 以保证真正的优势队伍潜心研究和研究的持续性。需要适度加大对科学家自由探索的稳定支持力度, 增加机构的基本科研投入, 增加机构性稳定资源支配的自主权。
2. 宏观科技管理改革
加强科技资源宏观统筹。我国科技投入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 形成了各部门、各地方共同开展科技投入的局面。在今后的科技资源统筹工作, 应避免机构重叠、条块分割、重复建设、封闭运转的现象, 以利于财政资金的集中使用、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产出重大标志性成果。省与地方之间、政府相关部门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在整合科技财力资源、科技人力资源、科技政策资源等方面应加强效沟通和协调, 特别是科技平台布局与建设、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等方面的工作合力需进一步加强。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提高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 需要加强各部门科技资源的统筹和协调。目前, 我国在科技口、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都建立了一定的会商机制, 我国应进一步研究促进各部门之间科技资源协调配置, 建立长期有效的协调机制。
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独立评估制度健全。目前的科技绩效评价侧重于具体项目评审, 今后应进一健全面向科技政策和计划的绩效评价机制;完善针对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绩效的评价机制;加强现有的隶属于部门的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独立性和全局性, 建立反评估机制, 以保证其评估结果的公正性。而且, 应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指标和科技成果评价程序。
国家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互动的政策体系仍需加强。应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完善科技资源配置, 科技整体优势和科技储备尚需加强。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 这体现在加强技术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 加强科技投人政策与财政、税收、金融政策的协调, 加强科技体制改革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协调。
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实现从研发管理向创新管理转变。科技管理应覆盖创新链的所有环节。近些年来, 科技创新不断涌现且呈现出群体突破的态势, 研发链被大大压缩, 研发与创新其他环节的联结更加紧密, 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市场决定研发的局面。这一状况使得对研发实施独立管理的意义相对弱化, 而对创新链强化管理的需求则急剧上升。随着科技基础条件、资金、知识产权、信息等创新资源的社会化程度明显增强, 科技项目的工程化、集成化趋势愈加显著, 科技人才的流动化、国际化、团队化日渐突出, 迫切要求科技管理覆盖创新链的所有环节, 也要求政府在转变职能过程中, 通过完善体系和制定有效的政策, 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 更加注重调节、整合、搭建科技服务平台, 建立和完善稳定发展的体制机制, 建立起不同创新参与者之间的高效互动、交相促进和创新要素之间高效联结的体制机制, 保障科技创新体系的系统有效。
重视科技奖励对科技人才的直接奖励。科技奖励是对科技人员科技活动及其所获得成果的承认。我国科技奖励体系中虽然增加了以科学家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其他奖项也提出对人的奖励, 但实质上国家三大奖仍然是以科技成果为主要奖励对象。由于以项目为直接奖励对象, 项目和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只能在成果获奖时得到连带性的间接奖励, 因而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作用也是间接的。这种间接奖励方式对于科技人员希望对其贡献和创造性劳动给予承认的强烈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对新型研发组织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新型研发组织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其组织模式、运行机制、评价机制等均处于探索阶段。另外, 需要政府完善创新政策工具和手段, 在建好一批公益类研究机构的同时, 通过政府采购、后补助等多种方式, 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研究与创新活动, 开拓公益性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三、实施建议
许多领域专家针对现代院所制度建设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 提出了以下建议。
1. 明确科研院所改革的战略部署
在科研院所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自治模式的基础上, 国家需要明确科研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 对科研机构起到明确的导向作用。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地位, 从公益类科研机构的体系构成, 涵盖范围, 机构的主要责任和主要权利等进行明确的规定, 使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和发展有法可依。积极探索建立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办法, 将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公益性程度作为机构分类的标准, 确立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分类的基本原则, 界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范围, 实行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评价。
2. 进一步完善科研院所的政策环境
加强对公益类科研机构政策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细化政策内容。同时, 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发展和改革由于其不以盈利为目的性质, 更加需要政府提供及时有效的政策措施, 给予公益类科研机构长期稳定的政策保障。首先要加强对公益类科研机构的资源整合和学科交叉, 促进科研机构与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稳定的科研资源支持机制, 逐步提高科研机构运行的保障水平;结合事业单位改革, 促进社会保障、资产管理等一系列改革配套措施的实施与落实。
3. 引导科研院所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
进一步明确现代院所制度的内涵, 鼓励科研院所探索符合“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特征的现代院所制度, 特别是完善院所内部的治理结构, 建立和完善科研院所的决策制度, 形成理事会决策制度, 使理事会成为各方利益的代表。给予科研院所充分的自主权, 包括对国有资产一定的自主处置和收益权, 由院所长负责科研院所的日益经营和决策执行。借鉴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经验, 引导科研院所完善管理模式。
4. 加强对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引导和支持
应考虑从立法层面制订完善法律法规, 确定新型研发机构的法律地位、权利和性质, 使政府对这些机构的资助和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创新管理运行机制, 探索建立兼具企业和事业单位优势, 又与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同的新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特别要加强收益分配、成果转让、人才使用、项目组织、企业孵化、评价考核等方面的系统设计和探索突破。
注释
刍议科技档案管理的创新 篇8
关键词:[HTK]科技 档案管理 现状 管理创新
在日益发展和完善的社会主义体制下,国家的档案管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俗话说,记在纸上的永远比记在脑海里的东西牢固。档案管理不仅仅利于国家或者企业等单位的发展历史的记录,还有利于为以后的发展提供线索和依据。所以对科技档案而言,对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存等工作在科技向现代化生产转变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建立健全各个主体的科技档案管理能够很大程度上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和科学成果的运用。所以国家或者是其他社会主体都应该十分重视对科技档案的管理,尤其是对科技档案管理的创新的掌握。
一、我国目前的档案管理现状
1在档案管理上还是以传统的纸质档案为主,受“白纸黑字,立此为证”观念影响很大,对电子档案管理的运用程度还比较少。但随着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所以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信息化社会中,电子档安管理的地位就凸显出来了。目前在我国流转方式比较普遍的就是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但很多单位对电子档案的重视度不够,他们总是觉得仅仅有纸质档案就可以为各项工作的独立开展提供依据凭证。这种观念其实有一定的缺陷,在档案管理上存在一些局限。
2对电子档案的归档和管理上缺乏科学合理性。不科学的电子档案管理对各个机构单位的技术、管理、成果等方面的记录不全面,在各单位内部流转上就存在着缺陷,这就不利于档案管理事业的长期性发展,从而对国家及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也有一定的影响,最终不利于各自的发展。
二、对科技档案管理的认识
1科技档案管理概念
对自然科学、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研究中,形成一些需要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带等科技文件材料就叫做科技档案管理。
2科技档案管理的地位及作用
科技档案管理在档案管理中的地位很高,并且它在各个企业事业单位中也起着技术基础工作的作用。虽然很早以前就出现了档案管理,但科技档案管理却是近代工业革命后才出现的,可以说科技档案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与专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各个事业企业单位的发展也离不开科技档案管理,其在科技研究、生产生活、各行业的科学管理中地位越来越高,它的作用是不能替代的。
三、科技档案管理的创新
1科技档案的信息化
①实行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必要: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科技管理档案开始由只保存档案资料的功能转化为凭借现代信息、网络等高科技资源,以信息化网络和计算机作为发展平台,积极促进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各个行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②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含义:依据各行业的实际状况,全方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事业单位的科技档案的来源做好处理和管理。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对各个事业单位来说就是对档案信息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并且对这些档案信息的接受、传输。保存及提供服务都实现系统化,最大程度的实现档案资源共享,从而实现科技档案管理的创新。信息化技术可以解决原始档案因为多次查阅而导致损害的问题,这对档案的管理与保存是十分有利的。因此,现代信息推进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关键是人才。举例来说,如由于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其中包括档案信息内容的数字化,文档处理的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的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③人才是推进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关键: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是把人才的培养放在了一切发展的前面,人才的培养对其他各项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科技档案管理的发展也不列外。由于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档案内容的数字化。网络化、一些文档的处理、电子档案的保存、科技档案利用的多形式化等方面的原因就要求档案管理者不僅仅要掌握纸质档案的管理与保存,还要对电子档案的管理与保存在技术上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创新意识 ,提高他们的档案管理技术水平,推进科技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就尤为迫切。解决了档案管理人才的问题,就有利于各个事业单位科技档案的数字化、资源共享、服务到位,也能保证档案管理事的长期发展,从而满足各行业对科技档案管理的需求。
2档案管理服务方式的创新
①建立“电子档案数据管理中心”:把各个类别的电子档案全部集中归类到电子档案数据管理中心里,并在网站提供保密性或免费性电子文件的查找、利用服务项目,充分发挥其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以及利用率高的优势,是档案资源最大化的共享。
②实行在线档案服务方式:一般情况下,传统的档案利用都是到档案部门或参加档案展览等方式,信息化社会下的档案利用方式应该是不同的。由于现代社会的不断信息化使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及环境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人们希望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消息,并且要保证信息的真是性,所以传统的档案利用就会被人么渐渐遗忘,随之而来的是主动的、信息化的档案利用方式。
3扩大科技档案的服务领域
①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与主体多样化:当前的档案管理发展趋势是:从原先的主要针对企业事业单位转向针对全社会。信息社会化的时代中,人们对各种信息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而且档案管理说服务的主体也对来越多,比如政府机关、各个事业单位以及各个个体的人。服务所涉及的方面也越来越复杂,所以档案管理的单一性就不能满足服务的需要,因此,扩大科技档案的服务领域,实现档案管理的资料综合越来越有必要。
②置办服务实体,发展档案管理事业: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下,档案管理就必须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建立一些档案服务实体,更好的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从而推动科技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
③注重科技管理技术的创新,充分共享档案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管理的技术也应该有所创新,才能更好的为发展的社会服务。由于没有哪个文献部门可以把所有的信息进行管理,所以就需要建立一个完整体统的档案管理体系,进行统一管理,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从而打破资源受限制的局面。
四、结语
为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信息化道路,在科技档案管理这一方面上,档案管理者应多注意加强对科技档案管理技术的创新,从容更好的发挥档案管理的功能,更好的为社会、科学研究、设计等方面服务,更好的实现档案资源的充分共享。最终推进科技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美孝创新中发展企业档案工作几点思考[J]陕西档案,2008(2)
【科技创新管理规定】推荐阅读:
区域科技管理创新09-14
科技管理与创新09-28
科技管理创新研究11-23
科技创新项目管理11-06
农业科技经济创新管理12-04
科技创新与档案管理07-15
自我管理系统科技创新07-28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管理09-01
科技创新现代企业管理01-08
公司科技创新管理制度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