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社会管理

2024-10-18

如何加强社会管理(共9篇)

如何加强社会管理 篇1

如何加强社会管理水平?

胡锦涛就当前要重点抓好的工作提出8点意见。

第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第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第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第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第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第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第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第八,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

如何加强社会管理 篇2

1 传统水库管理

传统水利是以兴利除害、防洪度汛、供水发电为主。回顾过去有其客观发展的必然性。传统水利工作下的水库管理主要针对人为建筑的工程部分即水工建筑物及其配套设施的管理。管理范围小, 管理面窄。反映了重工程轻资源的实际。传统水库管理还存在着重更改大修, 轻检查养护等问题。造成了对财力、人力、物力的浪费。

水库管理主要是通过规程、规范来实现。传统的规程规范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由设计根据理论, 规范等的分析提出的要求;二是在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教洲;三是由其他行业借鉴, 各水库管理单位相互学习, 相互参照。在实际工作中, 水库管理人员普遍发现, 传统的规程规范由于经验不足, 重建设轻管理等原因。往往导致管理脱节、经验不足、理论僵化、管理力量薄弱:理论内容多, 实际内容少。定性内容多定量内容少;内容脱离实际无法执行, 流于形式;管理人员多于专业人才。特别是在工程设备的检查和维护保养方面更是如此。

2 现代水库管理

现代水库的管理, 就是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重新制定管理职责、管理范围、管理方法、管理标准, 从而逐步实现水库管理的现代化, 让其发挥应有的工程效益。现代水库管理, 重点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2.1 在搞好工程的同时, 兼顾资源优化配置

水库管理丁作是针对水的工作。它不但包括水的安全、水的利用。还应包括水质的好坏、水的多少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管水的单位不管水的好坏和多少, 不实施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显然是不合道理的。所以, 现代水库管理范围应向上游延伸和扩大, 管理工作内容相应增加。不但要管好水工建筑物及其配套设备, 还应管理水库岸坡, 流域植被。管理的职责不单是工程设备的安全运行, 还要包括水质、水量和资源优化配置。当然由于和当地政府部门的交叉, 管理受到制约, 但我们应该也可以通过定期检查岸坡是否稳定、有无塌方、滑坡, 定期调查了解流域范围内污染源及水污染状况, 定期调查走访供水用户的使用情况, 写出分析报告和治理改进意见。保护水库的水质和蓄水能力。

2.2 贯彻安全第一, 预防与专业管理为主的原则

水库管理工作责任重大.它包含滞洪、防汛调度、兴利等多方面内容。所以, 预防与专业管理的原则, 不单是针对防汛、度汛.应该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所谓预防, 就是超前工作, 有备无患。这既体现了管理的主动性, 也体现了其科学性。专业管理, 体现了其管理的严肃性。就一般概念而言“管理”重大预测与专业管理, 没有预测, 管理是被动的, 没有专业管理, 管理是混乱的。也只有真正做好了预防与专业管理工作, 才能真正做到安全第一。

2.3 水库管理的现代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水库管理工作应逐步实现自动化。水库管理自动化包括:水工机电设备操作运行的自动化、大坝观测的自动化、水位观测记录自动化、管理手段管理方法自动化等, 如远程操作控制、各种记录资料整理、技术档案管理的智能化和数字化等。有条件的水库, 也可以引进网络与图像监控系统, 在水库管理处与管理中心之间建立网络传输通道, 实现水库和管理中心之间的局域网连接, 进行水库大坝、库面的监测情况的图像传输以及基予网络的声音传输。做到大汛不出险、无汛多蓄水, 实现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 高度重视技术资料档案管理

水库管理工作是上百年的工作, 期间工作人员多有变化, 然而管理是连续的, 技术资料也必须是连续的, 所以技术资料档案管理是水库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资料档案重在收集建立。收集的前提是基层工作人员每做一项工作, 都必须认真做好记录。工作记录既是履行职责的标志。也是以后工作的依据, 工作记录必须严格、认真准确、全面, 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人员等, 工作记录要做到及时填写、及时上报、及时分析整理、及时归档保存, 这些要求应体现在管理标准中。

2.5 做好检查观测和维护保养

现代水库管理虽然应该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 但工程仍然是主要内容, 因为资源只有通过工程才发挥效益。工程部分又以闸门启闭机等机电设备最容易出问题。总体上看工程管理的内容是看管、运行、检查观测、维护保养、更改修理、除险加固, 直至工程报废。看管是对水库的看守、保护, 使工程不受到人为破坏。运行主要是指配套设施。如闸门启闭机、机电设备、观测设施等, 按程序、规程、规范操作运行。大坝、溢洪道等建筑物在水库蓄水时就处于自然运行状态。

检查、观测是工程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检查观测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工程设备的状态, 及时发现隐患。所谓确定工程设备的状态。是指通过检查观测确定工程设备性能的完好程度, 为安全运行提供依据。发现隐患是为更改修理, 除险加固, 乃至报废提供决策依据。检查和观测是同一性质、同一目的、同工作内容、不同方法的管理基础工作。维护保养是工程管理基本内容。它是在工程设备处于完好状态下所采取的技术措施。维护保养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工程设备的美观、完整、良好的运行状态并延长其使用和运行寿命。维护保养对于闸门启闭机、机电设备、观测设施尤为重要。维护保养与检查观测共同构成了工程管理的基本内容。他们是工程管理经常的、大量的、最基本的工作内容, 是搞好工程管理的基础。

水库管理工作要实现现代化、规范化, 就必需加强和重视专业管理人才的培养, 定期进行培训, 提高大坝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以便从根本上改变水库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低、专业技术人员少的局面。各级机构应想方设法, 通过多种渠道来加大对水库加固的资金投入力度, 清除现存的各种安全隐患, 以便能提高水库主体防洪调度能力, 充分挖掘水库存在的潜力, 进而使水库为经济建设服务。

3 结论

各水库的安全运行为社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的同时, 如何保障水库能够平稳安全的运行成为水库管理人员所关注的焦点。对于目前水库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应当加强水库管理组织的建设, 建立健全水库管理的机构, 使咨询机构、管理机构以及政府机构等明确自己的责任, 不断提高水库的管理力度。

参考文献

[1]康建兵.如何加强小型水库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33) :213-213.[1]康建兵.如何加强小型水库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33) :213-213.

如何加强资金管理 篇3

关键词:加强;资金管理;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6-0510(2008)12058-02

1、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内部成因

1.1企业效益差,自补资金不足

一个企业资金运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开展,影响企业最佳效益的实现。反过来企业经营的好坏,经济效益的好坏,又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资金状况。从企业效益与资金的关系来看,效益是资金的基础,资金是获取效益的保证。通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获取更多的利润,才能够保持企业的持续稳定增长,所以,对任何一个企业,通过加强管理,堵塞漏洞,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提高资金自补能力的主要途径。

企业经济效益差,亏损增加,导致企业自我积累难以实现。自补资金严重不足,这是造成企业资金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1.2销售不畅,产品积压,货款回收难度加大,资金使用效益差

我国许多企业习惯了多年来的计划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对日益多样化的市场缺乏足够的了解,生产经营决策缺乏科学性。忽视产品质量,加之生产中消耗过多,只是成本不断上升,价格难以下调,从而导致销售不畅、生产的产品大量积压,造成资金的严重沉淀。

随着竞争机制的引入,企业促销手段也日益多样化。商品的赊销也越来越多。由于资金紧张,销售产品质量、品种、规格等方面的问题以及结算制度的不完善等种种原因,使货款难以及时回笼,造成企业闻的货款相互拖欠,资金周转严重受阻。

由于产品积压,库存增多,致使资金周转缓慢,使用效率差,从而加剧了资金的紧张局面。资金紧张又是造成三角债的重要原因,而三角债的不断恶化又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的紧张,加上企业又没有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的控制制度。因而,致使企业资金难以到位,延缓了资金周转速度。企业资金周转缓慢,正常的资金周转环节严重受阻,资金使用效益差,从而导致资金紧张状况更为突出。

1.3管理薄弱。造成资金使用效益差

导致目前企业资金紧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企业的内部管理差,资金管理松弛,造成生产经营中资金的大量损失、浪费和无效使用。资金严重紧缺和资金的无效占用并存是许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注重管理,致使生产消耗过高、普通设备闲置,大量在职人员处于停业、待业的闲置状态,造成材料、以及劳动力的浪费,造成资金的浪费,还有许多企业在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上缺乏科学的预测和决策,生产经营中到底需要多少资金,现有资金应该投向哪里。如何去投,效益如何,资金能否充分利用,资金使用中,占用在各种形态上的资金如何管理等问题上,缺乏一套科学而完善的措施和制度,许多环节凭经验、凭感觉来进行管理和决策,致使许多资金使用中大量出现高投入、低产出、投资分散、规模效益差等现象,造成资金的无效使用和大量浪费:加之从资金的投入到资金的收回,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造成各环节各自为政,相互衔接差。这种资金使用中的低质量和管理上的松弛,又加剧了资金的紧张状况。

1.4投资资金紧张进一步转化为流动资金紧张

许多企业在安排投资项目时,缺乏严格投资司行性研究,盲目上马新项目,随意挤占流动资金。往往由于项目投资资金预测不足,不得不对投资项目资金需求进行压缩,一些企业把投资资金的缺口又以拖欠的形式转化成流动资金紧张,由此而产生的债务链又使流动资金紧张进一步加剧。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来讲,由于投资压缩和投资资金紧张而造成投资需求不足,又往往会造成投资品的积压和企业流动资金的进一步沉淀,将投资资金紧张转化为流动资金紧张,从而进一步延缓了资金的周转速度,加剧了资金紧张的困难。

当然,造成企业资金紧张的内部原因很多,除上述几方面原因外,诸如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低,管理意识严重滞后,缺乏资金成本、资金结构及财务风险以及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等因素。也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资金管理状况。

2、加强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2.1注重资金需求预测,进行科学的事前控制

充足的资金来源,是保,正生产经营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因而对筹资环节的控制是资金控制的基础。企业必须注重资金的事前规划,科学预测资金需求量,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合理的筹资数额。企业应综合考察各种筹资方式和筹资渠道,比较其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实现最优的筹资组合。同时要考虑现有资金量,使现有资金量及新筹资金量与资金需求量相平衡。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达到以合理的资金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资金需求量的预测方法很多,如定性预测法、趋势预测法、销售百分比法以及预计资产负债表法等。企业在对资金需求量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资金现状和筹资方式,来合理地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

2.2加强事中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对资金的使用环节进行有效的事中控制,是避免资金盲目、无效使用的重要措施。资金事中控制包括的内容很多。针对我国企业流动资金现状,目前应着重注意下述几个方面:

(1)优化流动资金内部结构,促进资金的有效使用

企业流动资金包括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以及结算资金等多种资金形态。企业应根据自身所拥有的资金数量,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现状,充分考虑市场的变化,运用现代管理技术。预测企业的销售状况,“以销定产”来合理的安排生产,并组织采购,即确定各种资金形态的介理比例和最优结构,并据此来安排资金。企业管理部门应对资金的实际使用进行定期的监督和检查,看其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与供、产、销计划是否相符,与最优资金结构是否相符。将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等始终保持较好的比例和结构,以减少资金在各环节的浪费,加速资金的周转,促进资金的有效使用。

(2)制定科学的使用政策,加速资金周转

如前所述,目前我国企业一方面面临着资金的紧缺,另一方面又面对的是大量的债权。即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企业出应加强清理现有债权、债务外,还必须要建立、健全科学的信用政策,以更好地控制应收账款。

健全的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款政策等三部分。信用标准的确定是信用政策的基础,企业必须根据自己产品所拥有的市场情况。以及自身产品质量。品种、规格及价格等方面的竞争能力,确定合理的信用标准。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制定包括规定的折扣期限、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等内容的信用条件,当然,既要考虑促销、增加销售,又要考虑可能增加的y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和现金折扣成本等。同时,在权衡增加收账费用和减少应收账款和坏账损失之间得失的基础上,还要制定科学的收账政策,以尽可能减少应收账款投资、减少坏账损失,加速资金周转。

(3)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减少资金浪费

企业流动资金的实物形态是多样化的。流动资金每次循环都要经过采购、生产和销售过程,并表现为现金、材料、在产品、成品和应收账款等具体形态。企业对各种形态的资金占用均要严格管理。对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均要建立相应制度严格控制。企业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先进合理的消耗定额,并定期对成本差异进行分析,以发现问题并及叫纠正,严格控制开支范围,杜绝一切不合理开支,减少浪费,降低消耗,促进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同时要加强对存货进行管理。存货日常控制的方法很多,有分级分口控制、经济批量控制、ABC控制等,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管理水平,选择恰当的控制方法,对存货的购入、验收以及发出等均要进行严格把关,不断调节购进、生产及销售,以保证存货的合理储备。减少存货在出售和耗用中的浪费,加强存货的流动性,尽可能降低存货成本,缩短存货周转期,减少资金的占压,以加速资金周转,相应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

(4)建立内部银行管理办法,促进资金的合理使用

资金管理已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许多企业重视资金筹集和资金分配的管理,而忽视资金运用的管理。企业应加强对资金使用环节的管理,对各职能部门进行明确的职责分工,在企业内部划分责任中心。树立资金有偿使用的观念,将银行结算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建立内部银行,核定各部门的资金定额,并积极组织存款,发放贷款,实行资金的有偿使用,制定合理的内部转让价格,进行内部结算。这样促使各个资金使用部门为了增加“盈利”,千方百计地节约资金,尽可能减少和避免资金的浪费和无效使用。加强自身资金使用的管理。资金管理控制与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同时,企业管理部门要定期对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考核,并与职工的利益挂钩,使每个职能部门和每个职工都树立资金管理意识,确立资金成本观念,并调动他们进行资金管理的积极性,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以保证资金的有效合理使用。

2.3注重信息反馈,加强资金事后控制

对资金除进行事前的预测、规划控制,以及使用中的事中控制之外,资金的事后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一个会计期末或一项经济活动之后,各职能部门要将本部门在该会计期末或该项经济活动之后的资金变动状况及时地反馈到决策部门。看资金的筹集与资金需求量是否一致,资金结构、比例与企业管理部门的规划是否相符,产品的赊销是否严格遵守信用政策,存货的控制与企业管理部门的要求是否一致,人、财、物的使用是否符合计划或预算,产品的生产是否根据销售预测来合理安排等。这样一方面保证了资金管理目标的适当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又可根据资金管理部门所反馈的实际信息,随时采取调整措施,以保证资金管理更为科学、合理、有效。同时,要根据各部门的资金管理状况来评定其工作业绩,并与其利益挂钩,真正做到资金管理的责、权、利相结合,从而调动资金管理部门和职工的积极性。以便更好地进行资金管理。

如何加强成本管理 篇4

成本管理存在的误区:

1、成本控制的广度与深度不够。从深度上看,往往只重视生产过程的节约,而没有向成本与技术、成本与安全、成本与质量的最佳配合上寻求控制。从广度上看,成本控制有名无实,成本控制措施事中核算多,事中控制协调和事前预测决策少,管理措施多,技术措施少,致使成本控制措施不力,成本与技术脱节,没有很好地发挥技术工作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技术管理不受目标成本的控制,特别是在技术设计上,既不受目标成本的限制,也很少有技术成本的分析对比,形成了技术设计就是成本需要的局面,缺乏“优化设计就是减少投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思想意识。

2、成本降下来以后就放松甚至停止了对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就会保持不住或不保持已降低的成本水平,结果就会导致降低成本后的反弹,控制不持续,到头来成本水平又提高。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树立全员、全面、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和控制。

树立全员、全面、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和控制。不但要了解每一分钱是花到了什么地方,并且不能只依靠财务人员去管理成本,成本是在过程中发生的,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生产、销售和服务等过程的运作都会发生成本。由于财务人员管理的涉及面小,只能对一部分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不能深入到所有过程和整个系统中,导致出现管理盲区,如:采购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是由采购人员去控制的,采掘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是由生产人员控制的等等,这些过程是财务人员无法控制的,财务人员核算的数据往往是和生产作业联系不起来的,所以单纯地依靠财务人员去管理成本是有局限性的,是管不住的,管理的结果大打折扣,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系统性的问题还要系统地去解决,各类人员都应具有成本管理的职责和意识,只有全员、全面和全过程地去管理和控制才能最终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

二、加强成本管理,提升控制成本的能力。

第一,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强化各项预算定额和费用标准的约束力。忌把全面预算管理作为财务部门的工作。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上下结合、全员参与的管理方式,只有在全员参与的情况下,才能充分调动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执行力,发挥预算管理的效果。为了确保预算各项主要指标的全面完成,必须制定严格的预算考核办法。

第二,完善事前成本管理,开展科学的经营决策,推行目标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深化改革,必须研究各种方案的可行性,从中选取最优方案,以谋取企业最佳经济效益,从而使成本管理向预防性管理方向发展。采用倒推成本法,综合考虑,根据盈亏指标,倒求出成本目标。在此基础上,层层落实责任制,特别是落实成本管理的领导责任制,健全在矿长领导下的生产矿长、总工程师的成本领导责任制,抓好成本目标的落实,明确标准,与薪酬挂钩,严格奖惩兑现,以此增强领导抓好成本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建立四级目标成本管理机制围绕“事先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生产成本管理思路,逐步建立起了矿、队、班组、个人四级生产成本管理体系,各成本核算人员要懂经营,尤其要熟悉生产技术及成本最低化理论和方法,坚持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掌握成本核算理论方法,进行科学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达到责、权、利的统一。第三,提高材料物资的综合利用率。严把材料投入关,从使用部门编报计划、职能部门审核、厂领导审批三个环节施以控制,努力提高材料计划水平,在使用过程中,每月根据生产任务安排下达月度材料专控指标,依据现场生产条件和工作任务量,由车间队长按总额或总量控制、审批。职能部门对材料按不同类型分类进行管理,对大型材料,如钢丝绳等,采用集中管理法,跟踪考核。生产队伍需要投入大型材料时由跟踪人员根据施工现场情况批签使用数量,跟踪人员定期清点检查材料使用情况,根据清点检查情况进行考核。由于无法对使用队伍考核大型材料费用,但必须对其使用管理进行考核,也就是说大型材料的丢失、人为损坏、报废以及不合理使用等情况对使用单位进行考核即跟踪考核。对大型材料要及时早回收,先易后难,既可减少占用,也可提高复用。对一般材料,采用费用承包管理、机制考核。一般材料与大型材料相比使用相对稳定、消耗均衡、但不易跟踪,因此对于一般材料的投入采用费用承包的形式进行管理,即根据各生产单位生产任务和工作性质,参照往年的消耗情况,下达指标进行费用承包管理。第四,建立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成本领导组,既要对生产技术负责,又要对生产技术的经济效果负责。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或通过小改小革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效,第五,加强对非直接生产部门的业务监管,尽量减少非生产性支出。大力倡导节约意识,采取必要的激励手段。对非生产性支出可以引入零基预算理念,在制定预算时,不考虑去年或近年来的实际消耗,只考虑本年是否有需要为预算基础,控制发生在业务招待支出、差旅支出、办公支出等方面的不合理支出,努力降低管理费用。

三、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应该是不间断的、持续的,讲求效益原则。

如何加强企业管理 篇5

庞跃进

加强公司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公司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公司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要促进公司稳步健康的向前发展,就要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和工作理念。这既是公司管理的方向,也是公司管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加强公司管理,应注重制度建设

根据当今建设工程市场激烈竟争的发展的要求,建设工程企业要为职工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让所有同志都能够感受到公司的温暖。在温暖环境中工作,人的心情愉悦、舒畅,从而使人的潜能也能得到尽情发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工作全面展开,中心业务也能实现的更好、更快。这是人性化管理的一部分。靠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制度不完善要修改制度,程序不科学要改进程序、流程,这些都是公司管理的基础。公司要建立健全以责任制为基础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基本制度、工作制度、责任制度,它是根据社会化大生产进行分工和协作的要求制定的,规定了公司每个成员在自己的岗位上所应承担的任务、责任以及相应的权利。建立岗位责任制是基础,通过这一制度的实行,可以把公司的每一项工作落实到人,从领导到基层,专人专岗,专人专责。有了良好的生产秩序,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实现也就有了保证。

加强成本管理,努力实现降本增效

公司应当在内部建立一整套降低成本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要健全完善成本费用管理制度,科学制订公司生产计划与作业计划,对工艺流程、生产进度、工程质量、物质消耗、生产成本等进行全面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降低成本。公司要开展目标成本管理,科学合理确定原材料及各种能源消耗定额,努力把原材料及辅助材料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把目标成本分解到各项工程的各个环节,目标责任落实到人,严格考核成本指标。公司应大力采用先进技术改造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主动淘汰原材料、能源消耗高的落后工艺和设备,杜绝跑、冒、滴、漏等各种浪费现象的发生,切实降低生产及经营成本。

强化财务管理,控制管理费用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要把财务和资金的管理作为公司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千方百计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公司要建立健全以现金流量控制为重点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资金使用前的审批程序和使用中的过程监督;要以现金流量为重点,加强收入、支出管理,促进资金流转,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占用率;要改进和加强对现金流的动态监控,努力缩短资金循环周期,防范资金风险,保障资金运转安全,确保企业资金链不断裂;要加强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管理,强化合同订单执行,提高预收账款比例,加强货款回收,强化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风险预警预报,采取必要的保险或再保险办法,降低坏账比例。

加强公司技术创新,提高社会竞争力。

公司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是公司调整生产结构、提高工程质量、淘汰落后产能、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公司快速发展的必要手段。公司要加强对技术改造项目规划和实施的管理,针对公司在设备、材料、规模、技术和工艺等方面的薄弱环节,集中公司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及时、准确提出技术改造项目并组织实施;要加强公司技术创新管理,加

快建立以市政道路建设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和创新体系,切实提高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坚持以人为本,抓好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出效益,公司应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公司安全生产的组织机制和预警机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完善各种应急处置和救援预案;要结合公司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以作业现场、工程质量、原材料及能源消耗等环节为重点,制定和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范,确保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切实做到各类人员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加强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严格持证上岗制度;要认真排查和整改各类事故隐患,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主动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进行安全评诂,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安全生产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创建公司文化,促进公司发展

公司要适应现代人文管理的发展趋势,就要结合行业和企业实际,打造公司的核心文化,通过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公司文化来吸引和凝聚员工,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主动接受公司、认同公司、维护公司。要积极培育特有的公司文化精神,用公司文化精神教育和激励广大员工,塑造良好的公司形象,以得到社会各界对本公司的关注、重视、信任和支持,在用户中树立起诚信守诺的形象,从而赢得市场;要注重文化礼仪建设,规范员工的言行,确保公司内部团结协作,使公司各项工作协调有序进行;要通过公司文化把公司、员工和社会三者有机结合到一起,创建和谐公司。公司文化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在公司中创造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谐气氛,使公司文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

如何加强工程项目管理 篇6

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的“窗口”,生产和管理的基点,经济效益的源泉。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提高项目的运作质量,是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主题。当前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本文结合近些年来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就加强工程项目管理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共同探讨。

一、要把选准项目经理,建好项目管理层,作为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龙头”

近几年来,我公司每年承建的大小工程项目都在200个以上。在工程项目规模、含金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有的原本微利的项目的效益却获得较高,有的本应盈利的反而亏损,看来关键取决于项目管理,取决于项目经理和项目管理层的素质。因此,要把选准项目经理,建好项目管理层,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龙头”来抓。

首先,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公开选拔,竞聘上岗,做到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量德而用。《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经营管理者的三大素质条件和一条原则,就是我们选聘项目经理和项目管理人员的主要依据。

其次,要实行项目经理职业化管理。项目经理应从受过正规培训、具有项目经理资格证书的人员中选拔。要制定项目经理任用制度,健全项目经理管理制度,明确项目经理的责、权、利、险,遏制不良现象。同时要加强项目经理后备人选的培养和作风建设,让他们有机会在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经理助理或见习项目经理岗位上锻炼,并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业务素质。

第三,要坚持精干高效,结构合理、“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的原则,做到对项目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弹性化,对项目部管理层人员要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阶段的要求,在各项目之间合理组合和有效流动,实行派遣与聘用相结合的机制,根据项目大小和管理人员性格、特长、管理技能等因素合理组合。防止项目经理自由组阁,形成独立“王国”,保证项目部管理层整体合力的有效发挥。

二、要把项目评估、合同签订,作为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

实行项目评估、项目经理负责制是堵塞项目效益流失的第一道关口。当前不少施工企业对项目评估、测算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有的评估、测算的权限不明确,方法不科学;有的评估、测算滞后,激励、约束不到位,缺乏动态跟踪考核,造成项目管理失控,项目盈亏到竣工时算总帐。

为解决好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必须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提高认识。在思想上切实把项目评估、测算作为加强项目管理的基础,堵塞效益流失的第一道关口来认识,自觉地搞好评估和测算。二要加强评估、测算的组织领导,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有专人负责,有科学的评估、测算指标体系。三要依法签订承包经营合同,上缴风险保证金、委派主办会计。四要认真进行项目运行中的监督、检查、指导和考核。帮助项目经理及时纠正经营管理偏差,确保项目目标实现。

三、要把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点

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项目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在各项目之间,对现实的和潜在的劳动力进行周密计划,有效流动,合理调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效率。项目经理部要按照动态平衡、统筹优化的原则,建立劳动力整体优化、实现劳动力供给与项目需求最佳组合的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对劳动力的分配和流向做出总体安排,保证劳动力与项目需求的总体平衡,并定期跟踪检查,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调整,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四、要把加强外带劳务管理,作为向项目管理要效益的重要途径

外部劳务工的使用与管理是施工企业适度规模扩张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特点,在用工高峰期适当补充外部劳务工,做到养在社会、用在企业,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施工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同企业周边地区的社会劳动力市场接上轨,同劳务公司或相关企业保持经常的联系,使之成为劳动力资源的“蓄水池”和供应基地。当前部分施工企业对外部劳务工的使用与管理,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如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违心地使用有“关系”的劳务队伍,使用一些无资质、低资质、低素质的劳务队伍,一旦出了问题,责任和损失全由企业承担,造成项目亏损。有的项目经理对劳务队伍重包轻管,以包代管,安全质量事故频发,损害了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丢失了市场。因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加强外部劳务工的管理:

1.规范使用制度。坚持“以我为主,为我使用,合理有序,考核业绩,注重实力”的方针,坚持劳务使用“基地化、弹性化”的制度和关键、重点岗位禁用外部劳务的制度。必须同劳务公司或相关企业签订用工协议,对临时选聘的技术工人和其他人员,也要纳入劳务公司或相关企业,不得单独对个人签订用工协议。

2.严格资质审查与分包。做到资质审查“两严”、分包“三必须”。“两严”,即:严格遵循分包评价程序;严查综合实力(设备、技术、资金、业绩等)。“三必须”,即:必须签订和履行规范合法的经济合同;必须保证重难点和高技术含量工程以自有队伍为骨干;必须杜绝整体

分包和层层转包。

3.加强动态管理。突出“两个原则”,抓好“三个重点”。“两个原则”,即:坚持“谁用工谁负责”和“教育、使用、管理并举”的原则。“三个重点”,即:抓好现场代表、技术监督人员选派工作,实行分包工程施工全过程“旁站”制度,确保分包工程安全、质量和工期监管有效;抓好分包工程物资采供和验工计价等管理工作,堵塞效益流失渠道;抓好外部劳务制度化管理,适时进行政策传统、形势任务、安全质量、遵纪守法和工艺技术教育,以良好的政治、技术、管理素质和精神风貌,维护施工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五、要把深化责任成本管理,作为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

多年来,不少施工企业一直未能摆脱效益低、积累少、资金紧张的困扰,症结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是存在粗放经营、重干轻管、先干后算、干而不算等问题。因此,应当注重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切实转变观念,强化成本意识。一是要树立“企业管理以项目管理为中心,项目管理以成本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二是要树立集约经营,精耕细作和挖潜增效的观念;三是要树立责任、成本、效益意识,营造企业整体重视,项目部全员参与,施工生产全过程控制成本费用的良好氛围。

2.建立健全项目责任成本集约化管理体系。体系应包括责任、策划、控制、核算和分析评价五方面内容。一要明确成本费用发生的项目部门、分队(班组)和岗位应负的成本效益责任,使成本与经济活动紧密挂钩;二要分时段对成本发生进行预测、决策、计划、预算等方面的策划,制定成本费用管理标准;三要综合运用强制或弹性纠偏手段,围绕增效及时发现和解决偏离管理标准的问题;四要认真加工和处理成本会计信息,以期改善管理、降本增效;五要按期进行成本偏差和效益责任的分析评价,严格业绩考核和奖惩兑现。

3.堵住“四个漏洞”,实行“六项制度”。即:堵住工程分包、材料采供、设备购管和非生产性开支等效益流失渠道。实行工程二次预算分割制、材料采供质价对比招标制、购置设备开支计划审批制、管理费用开支定额制、主办会计委派制和项目经理对资金回收清欠终身负责制,杜绝项目资金沉淀和挪用。

六、要把激励约束机制,作为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保证

施工企业要想保证项目生产经营的良性运转和健康发展,必须发挥好企业管理层调控和服务的两大职能,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调控机制。为此,应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实行严格的审计监督制度。要在管理办法可行、组织制度健全、任务责任明确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在建、竣工、分包项目的审计,对规模大、工期长的项目实行和终结审计,以及项目经理调离和项目部解体审计,重点是做好经营责任与效果、经营活动合法性和财经纪律等重大问题的审计工作。

2.全面推行项目考核制度。要根据项目经营承包合同书,做好项目和终结考核工作。对实现经营目标和超额盈利的,要严考核、硬兑现,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对出现项目亏损、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和经营越权行为等责任问题的,要给予相应的经济、行政或法律的处罚。真正形成企业与项目之间的经济责任监督与执行关系,以保证项目高质量、高效益地运行。

如何加强医院管理 篇7

1 继续深入医疗服务宗旨的改变

医疗服务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服务, 应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 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医疗改革与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经济效益的扩收, 也不是治疗方法的优化, 而是最大程度地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因此, 医疗服务的宗旨也并非单纯的对疾病的深入研究, 而是从宏观上如何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现如今, 大部分医院能做到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医疗服务, 但并不能普及。主要体现在农村部分医疗单位和一些基层医院服务水平的低下。医疗工作归根结底也偏向于服务行业, 因此, 要想增强医院的竞争实力, 加强服务很重要。医疗服务宗旨是引导医疗工作的风向标, 因此, 应继续深入医疗服务宗旨的改变, 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从根本上提高医院的服务能力。

首先, 这需要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思想教育, 提高医务人员心中患者的地位, 让医疗服务变得人性化、温情化;其次, 进行服务标兵五星评选, 树立典型供大家学习和效仿;最后, 设置医疗投诉窗口, 让患者及时投诉不良医疗服务, 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 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

医护服务工作中医疗技术能力的重要地位是其他因素难以取代的, 医护人员的技能水平是影响医院整体满意度的最主要因素。医务人员诊疗过程中的准确度与速度直接决定患者看病的质量与时间。提高医疗效率最关键的因素是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因此, 医院应选择适当的方法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

首先, 应长期开展职业培训, 对各级别的医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并针对近期发现的问题展开分析讨论, 提高医务人员应急水平。其次, 要定期开展医疗讲座, 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的最新进展, 充实专业知识。最后, 要采取职业竞争制, 对优秀的医务工作者给予奖励, 同时广纳贤才, 提高本医院医生、护士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或测评, 逐渐提高本院职工的技术水平。

3 继续规范就诊流程

“看病难, 看病贵”早已成为老生常谈, 现在, 大多数的三甲医院已经通过采用导诊制和预约制, 大大缩短了人们看病的等待时间。尤其是电子信息化的应用, 从根本上缓解了人们的就医压力。但许多基层医院还不能做到电子信息化, 预约叫号的优势在这些医院的就诊患者中得不到体现。广大医院应普及电子信息化系统, 其不仅有利于缓解就医压力, 更有利于医院与医院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有利于大型医院扶持基层医院, 提高医疗质量, 不断发展壮大。

医院应与网络公司合作, 设计符合自身情况的电子信息化系统, 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发展。在设立信息化系统之初, 一定会存在许多的问题, 因此应采取纸质化医嘱与电子医嘱并行的方式, 初期虽会增加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量, 但熟悉之后, 电子信息化系统必会节约大量的资源, 提高工作效率。此外, 电子信息化可以做到网络资源共享, 可以及时传输影像资料和检查结果回报, 有利于缩短患者就诊时间, 减轻医院的负载量。

4 加强院长责任制

维护群众利益是公立医院院长的第一职责。对于如何提高医疗水平、医疗安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医德医风建设、完善考核与奖惩机制、强化职工的团队意识等医院管理的重要方面, 院长是最主要的责任人。一名懂经营、善管理、有创意的院长能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和领导艺术, 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团队, 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各院长应加强交流, 互相借鉴, 相似的医院可采取联盟的制度, 大型医院带动基层医院共同发展扩大。院长应适当采取企业化管理的模式进行医院管理, 采用奖惩制度激励员工创造更大的业绩。合理分配医院的资源与福利, 加强医院安全的管理, 并制定明确的责任制度。院长责任制能有效的确保群众利益最大化, 监督和敦促医务人员以群众利益为首, 在医疗过程中时刻为患者着想, 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社会的认可。

5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每家医院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体系。文化是医院的灵魂, 是医院用于团结医护工作者, 加强自身竞争力, 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有力武器。应当说, 要管好21世纪的医院, 加强医院文化管理是重要的策略。医院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医院员工, 使之受其感染, 并愿意为医院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小利, 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医院的各项需求。因此, 医院应建立自身的文化,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 其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医院必会尊重人才, 留住人才, 进而广纳贤才。

医院在加强文化建设方面, 除了基本的院规、院训、院歌、院徽外, 应定期举行院史知识讲座、张贴医院文化标语、加强权威宣讲并树立优秀典型。其次, 要努力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通过共同体的打造, 让医院职工产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最后, 要定期进行思想小结和活动鼓励, 让大家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分析, 并带领医院职工定期外出考察学习, 进而交流感情, 培养团队意识。

6 加强医院对外宣传的力度

现代社会,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媒体, 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人们的判断, 并且衍生出一定的流行趋势。一家医院要想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收获定量的患者源, 除了有强大的医疗团队外, 自身的医院宣传同样重要。当医院收获一定的患者后, 医院必须采用精心的医疗手段留住患者, 不仅是在技术上的优质和提高, 更重要的是在对患者的心灵照顾上下工夫。一位患者的满意, 会引发“一传十, 十传百”的连锁效应。所以说, 医院在加强自身宣传上的投入, 完全可以在日后的医疗过程中得到回报。通过加强宣传, 医院不仅获得了自身发展的经济效益, 更获得了群众的口碑和社会的好评, 可谓一举多得。

在加强宣传方面, 首先, 医院可以与电视媒体合作, 定期报道本院成功的治疗案例、创新的医疗技术、优质的医疗服务和快捷的就诊程序, 让广大人民群众从发现到了解到认知, 从而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其次, 医院可以定期到人群密集的社区、公园、广场做义诊和健康知识宣传, 通过与人群面对面的接触, 让人群对医院的形象有着直接的认知。最后, 可以采用多家医院联盟的合作制度, 依靠多家医院共同的力量, 提高医院的知名度。

7 努力加强创新

医院的管理模式应对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做到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医院管理理念创新是医院客观情况不断变化的必然要求, 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医院的发展创新应落实在自身优势项目的基础上, 对于那些本身就存在问题或不完善的劣势项目, 医院应做的是学习有效的方法, 不断提高和完善。换句话说, 只有自身已经足够优秀的项目, 医院才可以在稳定的基础上做到创新。医院应首先准确、客观的进行自我定位, 找到自身的特点, 提出可以发展创新的项目。这就需要医院拥有强大的企划团队, 针对医疗行业现行的弊端展开讨论和策划。在方案中充分采纳患者的意见, 他们的呼声才是医院发展最真实的需求。只有一个能在稳定中不断发展创新的医院, 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具有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 医院管理是一条艰巨而漫长的道路, 在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会涌现出医院管理缺陷, 也就需要医院不断地发展、变更, 逐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来讲, 医院必须继续深入医疗服务宗旨的改变、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继续规范就诊流程、加强院长责任制、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加强医院对外宣传的力度、努力加强创新, 并且时刻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 才能在彼此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继同, 马谢民, 英立平.医院管理“管”什么[J].中国医院管理, 2007, 1 (27) :2-4.

[2]丁风妹, 张仲, 樊立华, 等.患者满意度分析与医院管理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 2008, 28 (5) :26-28.

[3]张脐伟, 林晓洋, 王冬, 等.从患者满意度调查探索医院管理的实证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 2010, 6 (30) :42-44.

[4]肖先福, 刘援增, 崔晓东.新世纪医院管理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 2001, 10 (17) :581-585.

如何加强会计管理 篇8

关键词:会计管理分析

0引言

会计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工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会计管理工作,转变会计管理观念,强化会计执法力度,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会计功能,重塑会计形象,为会计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1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济越发展,改革越深入,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越重要。实践证明,在建立健全会计法规的基础上,实行对会计工作的法制化管理以后,我国的会计工作全面转轨,会计事业朝气蓬勃、蒸蒸日上。

我国会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问题会计信息是经济管理的重要信息资源,据统计,我国经济管理中有70%的信息来自会计。会计信息质量,通俗的说,就是会计提供的数据和资料是真的还是假的。多年来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多种利益关系以及其他社会、经济原因的影响,会计信息仍较普遍存在失真的问题。会计信息失真,就等于会计信息失去价值,会计工作丧失生命。假的会计信息不仅危害一个单位的生产经营,而且危害国民收入的正确计算与分配,危害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不仅掩盖、助长奢靡和损失浪费,而且侵蚀人们的思想,纵容或助长腐败行为的发生、蔓延。

1.2适应会计环境变化方面的问题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已实施的《会计法》对会计行为的规范作用有所削弱。1985年发布的《会计法》是基于计划经济这一背景的,会计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展,会计业务处理日趋复杂,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范围、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1.3会计法律责任方面的问题已实施的《会计法》有些概念法律判定标准模糊,含混不清,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违法乱纪情况时无具体界定标准,使一些事件虽被查出,却因缺乏明确的制裁依据,而无法处理。

会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在强化会计法制建设的基础上,对管理范围、内容、手段、方式进行不断地调整和改革,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2会计管理工作的内容

会计活动是由会计行为主体(会计人员)、行为客体(单位经济活动)和行为标准(会计规范)三个要素所构成。会计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对会计活动的管理与服务,具体的说,财政部门对会计工作管理的内容主要应侧重于三个方面:①宏观会计政策管理,包括有关会计法规等政策性问题制定与解释,其目的是规范和统一会计政策,以利于宏观调控和微观经营;②会计信息管理,包括对会计信息产生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以及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其目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并使这一重要信息资源更好地为信息使用者服务;③会计人员管理,包括会计人员从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的确认和其业务规范的建立,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工作的规则和指导,其目的是建立一套公正、科学的会计人员培养、选拔、评价机制,以此来促进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3如何加强会计管理

修订后的《会计法》,集中体现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立法宗旨。修订的重点是完善会计的基本职能、突出会计记账规则、建立健全会计监督体系等等,涉及面广,内容变化较大,技术性要求也较强,县级以上财政部门的会计管理机构在新的《会计法》实施前后还需要做大量工作。

3.1不断转变会计管理观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会计的任务也见日益繁重,财政部门一定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管理目标从“人治”向“法制”转变;管理思想从轻视会计管理向重视会计管理转变;管理手段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管理方式从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共同管理会计工作向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审计、税务等部门会同监管转变,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的新职能、新方法,深化会计改革与管理,充分发挥会计在改革中的作用。

3.2认真组织好《会计法》的学习、宣传和研究工作要积极参与和推动《会计法》的宣传、培训工作,使会计工作者尽早了解《会计法》的精神实质和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为会计工作的发展和提高打下基础;要以宣传贯彻《会计法》为契机,使包括部门、单位领导、会计人员、其他经济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各界知法、懂法、守法,关心会计工作。

3.3继续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修订或制定以《会计法》为中心的法规、规章,使《会计法》的规定具体化。《会计法》只是就会计工作的基本问题作出了规定,但要真正成为企业核算工作的规范,还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法规、规章,国务院财政部门应适时拟订必要的法规制度,如会计法实施细则等,对现有法规制度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法规制度体系。同时,要进一步研究制定保证会计法规有效实施的相应措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法律法规也要合情合理,便于操作,以健全的法制保障会计工作依法有序地发展。

3.4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强化会计制度管理,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不仅是一种权利,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各级财政部门应真正把会计工作管理起来。①在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管理和指导的同时,还要加强执法力度,建立一支专门的执法队伍,切实解决职责不清和机构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定期组织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加强监督,有令必行,令行禁止,发现、研究和处理会计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树立会计法规的严肃性。真正赋予财政部门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当事人和单位的经济处罚权,使财政部门管理会计工作名副其实。②会计制度管理是财政部门的一项基础工作,会计制度执行混乱,必然会导致财政收入流失,支出失控,最终会给财政工作带来不利影响,财政部门应提高认识,积极担负其管理会计制度的责任,把会计制度管理摆上重要位置。③努力培养各层次会计人才,实行会计从业人员资格的认定,是会计改革的关键,也是对会计人员进行宏观管理的有效形式,这是财政部门当前的一项主要工作。

如何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篇9

农村集体“三资”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村“三资”管理方面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就加强农村“三资”管理谈些建议。

一、完善农村集体“三资”动态管理体系

1、领导机构。“三资”管理体系由党委政府牵头,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组成农村“三资”清产核资工作小组,负责工作的安排部署、指挥调度、考核奖惩。

2、工作机构。以农村经济管理中心为依托,组建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全面负责农村集体资金账目、资产资源处置、物品采购等管理和监督,督促村级开展民主管理的财务公开。

3、监督机构。各村选举出“三资”管理小组,在“三资”的购建、处置、管理、公开等方面实施全方位的监督。

二、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规章制度

各级政府应结合当地农村“三资”管理实际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农村“三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制度约束,切实加强农村“三资”管理。

1、建立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制度

建立财务收入管理制度。村级组织向单位或个人收取款项必须统一使用农经部门专用的收款收据,否则不得入账。建立财务开支审批制度。财务开支事项发生后,必须填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支出审批单”,由主管领导及主任签字。建立财务预决算制度。做好村集体全年资金预算方案,按民主程序形成决议并张榜公布。建立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各管理岗位的职责、权限,账款分管,支票、财务印鉴分别保管。建立财务公开制度。公开内容要全面,公开时间要及时,公开方式多样化。

2、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

健全资产清查制度。定期不定期进行资产清查,重点清查核实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各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做到账物、账款、账表、账证相符。健全资产台账制度。主要包括资产的名称、类别、数量、单位、购建时间、原始价值等,按类别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健全资产评估制度。以招标方式承包、租赁、出让集体资产,要进行资产评估,评估由农经管理部门实施。健全资产承包、租赁、出让制度。健全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出让程序,明确资产名称、数量、用途以及承包、租赁、出让的条件和价格,并报农经管理部门备案。

3、建立农村集体资源管理制度

建立资源登记簿制度。对属于村集体所有的资源,建立集体资源登记簿,逐项记录。建立资源招标投标制度。集体所有且没有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资源对外承包、租赁应采取公开招标投标的方式进行。建立资源承包、租赁合同管理制度。集体资源承包、租赁合同的管理,签订统一编号、统一文本的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收益专项管理制度,明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收益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并纳入账内核算,严格实行专款存储、专款专用、专项审计。

三、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实行层层监督

1、发挥民主监督和民主理财小组作用,履行民主决策程序

积极引导民主理财小组依法行使民主理财职权,参与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凡关系集体经济组织各成员切身利益的事项,如集体土地征用、资产发包和变卖、资产出租、“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预算决算、村民分配方案、大额资金使用、建设项目招标等重大事项,必须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经过民主决策程序,做到决策民主、信息公开。发挥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和村纪检监督小组等组织的监督作用,对“三资”管理进行全过程、各环节的动态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定期公开村务,设立村务公开意见箱,虚心接受和采纳群众的意见。

2、严格乡镇会计服务中心的监督与审核

加强乡镇会计服务中心的监督作用,严格执行农村财务审核单“五连签”制度,严防代签、冒签行为,对财务票据及招投标、采购事项的合规性进行严格审核,不符合规定的坚决不予办理。

3、加强区级职能部门检查监督

区级农经部门每年要对村级财务进行例行审计,对村主要干部进行任期和离任审计,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进行专项审计,并公开审计结果。突出审计重点,抓好群众敏感、焦点、难点经济事项的审计,有效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理顺关系。区纪检监察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对村集体资产资源招投标和集中采购进行全程监督,严肃查处各种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违纪违法行为,保障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违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责任追究

违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责任追究的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谁主管,谁负责,属领导班子集体行为的,追究领导班子责任,并视情节追究主要领导责任;教育与惩处相结合。

上一篇:四年级秦始皇兵马俑作文下一篇:最新计划生育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