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制度(精选13篇)
建设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制度 篇1
施工项目技术管理制度
建立技术管理制度,将涉及技术管理范畴的技术要素和技术活动过程一一明确,将管理职能分配到人,明确工作内容和责任,明确横向配合关系,按计划时间、按质量标准完成。明确过程中的检查、协调,记录完成情况并进行考核。
1.建立项目部技术责任制:明确项目技术负责人为责任人,落实各职能人员的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明确工作流程和各职能人员的配合关系,负责协调体系内的工作和业绩考核工作。
2.建立施工图纸、勘测、设计文件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文件的收发份数、标识、保存及无效文件的回收流程,保证文件完整、完全。
3.建立图纸会审制度:明确技术负责人为责任人,由责任人指定相关人员进行内审,并明确四方会审时应提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到文件合法、符合规范和标准要求;构造合理、方便施工,专业工程无漏项,各专业图纸无矛盾,材料、设备、工艺标准、质量标准明确,标高尺寸无差错。
4.建立技术洽商、设计变更管理制:明确技术负责人为责任人,做到技术洽商设计变更涉及的内容详尽、变更项目图纸编号明确,符合规范、规程的要求。
5.建立施工项目实施规划和季节性施工方案的管理制度:以
项目经理为责任人,落实专人制定,内容应与国家法规及企业制度保持一致,管理制度应明确参与编制的人员、工作流程。
6.建立计量、测量工作管理制度:以计量员、测量员为责任人,管理制度明确职责范围、仪表、器具的使用,运输保管有明确要求、建立台帐定期检测,确保所有仪表、器具精度、检测周期和使用状态符合要求。
7.建立翻样、加工订货管理制度:明确分专业管理,加工单实行会签审核制,明确翻样图表、加工单必须具有的内容和各加工品的损耗率,从源头上保证加工品的技术指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8.建立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检验和试验制度:质量员、资料员为责任人并明确检和试验的项目,制定试验计划,见证取样试验和施工检验、试验的试件数量应符合要求,确保资料、记录、台帐、试件的安全、完整、有效;并及时进行统计评定。
9.建立工艺管理和技术交底制度:
10.技术交底和工艺管理应实行分级、分专业进行,全场性技术交底如项目实施规划应内项目技术负责人交底一般分部分项工程应由栋号技术负责人交底,交底应有文字记录,交底人和被交底人均应交底确认,做到技术要求符合规范、图集及设计要求。
11.建立隐、预检管理制度:隐、预检应做到统一领导、分专业管理,各专业质量员为责任人,明确隐、预项目和验收程序,即班组自检、互检、交接检、质量员全数验收,做到有检查计划、对整改问题有专人负责,确保及时、准确、完整、可追溯性。
12.建立技术信息和技术资料管理制度:技术信息是指导性、参考性资料,技术资料是工程归档资料,应实行统一领导,分专业管理,资料员最后收集,并做到及时、准确、完整。
13.建立技术措施与成品保护措施管理制度:由技术负责人责成专人为责任人,实行统一领导,分专业管理,技术措施要做到符合规范要求,针对性、可操作性强,效果明显,成品保护措施要做到低成本、高效果实施有计划,过程有管理、有记录。
14.建立新工人培训制度:由专人负责由责任人和各专业负责人共同进行,培训应结合生产需要,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有记录、资料完整。
15.建立技术质量问题处理管理制度:由技术负责人任责任人,会同专业负责人共同制定管理措施,做到工作程序清楚,对存在问题有分析,处理方案有依据、方案简单易行,可靠,处理过程有控制、有记录、有结论。
建设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制度 篇2
1. 工程建设设计的变更
工程建设项目中的设计变更主要就是指在设计深度不够、估算项目的投资以及计划, 并且在投资项目的估算时, 漏算少算、基本数据的失真、新技术、新规定以及新材料等的出台甚至是设计错误等等。当出现这次情况之后就会发生扩大建筑的面积, 增加不必要的施工内容或者是提高施工的标准等等不良的后果。在建设工程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错误情况之后就必须要对设计的图纸进行修改或者是补充。
2. 施工条件的变更
施工的条件变更主要是指不能预见的现场条件或者是对施工不利的自然环境的该更, 主要是表现在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遇到的现场条件和招标的文件中描述的条件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是发生了不可以的抵抗的情况等等, 这样就会使承包商提出施工的时间以及单价上间更的要求。
3. 进度计划的变更
进度计划的变更主要是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 业主没有技术的交付设计的图纸或者是设计的资料, 没有按照规定交付施工中各个项目的支付费用等。因为在工程的建设项目中产生了新的施工技术, 所以很有必要改变原来的施工方案以及工程师或者是业主的指令, 否则就会改变最初的合同中规定的施工进度, 从而打乱的施工部署等等。
4. 工程建设项目的变更
工程建设项目的变更主要是指业主对于工程建设项目有了新的要求, 其中还包括了工程量的清单中原先没有的工程项目以及原来投标的文件。比如, 业主修改了工程建设项目的总计划, 要求扩大建设的规模, 提高或者是降低建设的标准, 增加工程建设项目的内容, 项目的用途发生变化等, 也包括当地政府部门对于建设工程项目有了环境火舌是城市规划等等的要求。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技术变更贯穿在了整个施工的过程中, 所以说技术的变更管理更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同时也是在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总之, 从工程建设项目的技术变更中的内容可以看出, 技术的变更对于合同中的影响会很大, 比如说工程建设的目标和工程施工的情况等等都作出了相对应的变更或者是修改;和容易引起已经完成的工程必要要延长周期甚至是要求返工;引起各个部门之间的合同的责任变化;业主会对建设工程的投资失去控制。综上所述表明, 如果不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技术变更管理不恰当, 不仅仅会打乱整个建设施工的部署以及建设周期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极度的容易引起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造价纠纷, 从而就会影响各个部门之间的合同的履行。
二、技术的变更控制措施
因为在工程建设项目中技术的变更会减少或者是增加一些工程的工期, 甚至是质量, 引起建设工程的价格变化, 而且还可能会增加无效的劳动力, 这样就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就承包人、设计人以及发包人都有着严格的控制责任, 尽可能的减少工程建设项目的技术变更。在技术的变更控制中主要有以下措施。
(1) 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技术变更过程中不可以提高建设的标准, 不改变主要的建筑结构以及设备, 不增加一些不必要的工程内容, 不扩大建筑工程的面积等。这样就可以避免预算超出概算, 结算超出预算, 概算超出估算等现象的发生。如果确实有必改改变技术的建设标准就必须要严格的按照审查的程序, 必须要经过批准机关的同意才可以进行办理技术的变更标准。
(2) 工程建设项目的技术变更不应该影响工程建设的工期。在施工的阶段, 有一些技术的变更确实是因为提出的时间比较晚而且又是缺乏必要的准备, 例如是在施工设配的调配或者是必须需要的材料的准备以及人员组织等等的变更。这些变更可能会影响工程建设的工期, 所以我们应该加以避免。另外, 承包商在工程建设的施工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在遇到的困难时候提出来的技术变更是不会影响到建筑工程中的交付日期以及费用。
(3) 控制技术变更的范围。在建筑工程的项目设计中更必须应该有一个控制范围, 这个范围是不属于工程建筑项目的设计变更的内容的, 所以不应该列入设计的变更中。工程建设的项目管理中最重要问题是工程建设项目技术的变更管理。比如说是在建筑工程设计中满足施工的验收规范或者是设计的规范条件下, 在施工的图中就注明了钢筋的搭接倍数或者是搭接的方法等, 这样就可以避免了因为建筑工程的施工工期不明确而可能提出来的采用方法, 从而引起费用的增加以及设计的变更。
(4) 除此之外, 我们还必须要建立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技术变更中的相关制度。除了一些不可以预测或者是事先无法预测或者是考虑不到的因素之外, 在建筑工程的项目技术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的思想不周密, 规划的不够完善, 勘察不明或者是工作疏忽等等的主观原因造成的。当出现这次情况之后就会发生扩大建筑的面积, 增加不必要的施工内容或者是提高施工的标准等等不良的后果。所以为了避免因为这些原因造成的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技术变更, 必须要做的就是要建立好完善的技术变更制度。必须要建立项目法人的制度, 由他主要负责对于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投资。
(5) 在工程建筑项目的设计变更中尤其要注意的就是在超出原来的设计标准或者规模的时候, 就必须要经过批准的部门来进行设计的审查, 经过批准之后才能取得追加投资或者是有关材料的标准。这一个批准的过程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严格的遵守建筑工程中的技术变更整个程序。针对其他的建筑工程项目的技术变更问题, 也同样要有规范性的文件形式以及流转的程序。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技术变更中的文件形式可以是设计单位的变更单, 另外其他技术的变更单也必须是要有相对应的程序记录。只有经过严格、正当的批准程序之后的设计变更的施工图纸以及变更单才能生效。
三、结语
根据以上的阐述表明,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技术变更贯穿在了整个施工的过程中, 所以说技术的变更管理更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同时也是在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而且在国际的建筑工程中的技术管理往往都是通过提高建筑工程项目中的设计质量的标准来对社工的认可权提高施工的质量标准。所以建设单位就必须要高度重视建筑工程中的技术变更管理, 从而提升技术变更的管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维海.浅谈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及施工质量问题处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10) .
[2]林志远, 魏钢, 袁峰.低能耗生态住宅在新农村建设中技术变更的管理[A].中国农村建筑与环境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文集[C], 2006.
建设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动态管理;协调
一、建设工程项目动态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不是广义的项目管理,而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建设工程项目从筹备到建成投产使用的全过程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科学,是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内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管理活动。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主体是多方面的。除了业主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实行必要的项目管理外,承包商、项目经理等根据合同对项目进行不同的管理。同时在项目生命周期进程中,还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第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目标责任的明确性。建设工程项目各主体所追求的目标,即在有限资源约束条件下,保证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时间、进度和人员素质达到最优化。
第三,建设工程项目按时间顺序一般可分为投资决策、项目准备、项目实施和项目终结四个阶段和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项目招投标、采购施工安装、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和项目后评价等八个过程,这些工作构成了建设工程项目的运动周期各阶段过程之间的衔接关系。
第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动态性。由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千变万化,甚至其功能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管理过程中势必会发生需要及时处理的各种问题,管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二、建设工程项目动态管理
本文将建设工程项目动态管理的概念界定为: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项目管理者通过协调和冲突处理技术,对建设工程项目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及其对项目的影响做出判断、决策和处置,生产出符合最终目标要求的建设工程项目产品的宏观管理。
建设工程项目动态管理的基本特征如下:
第一,建设工程项目动态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
第二,建设工程项目的动态管理是一种宏观管理。
第三,建设工程项目的动态管理强调协调技术的应用。
第四,建设工程项目的动态管理强调冲突处理技术的应用。
三、建设工程项目动态管理的协调技术
项目协调是指项目管理者为实现项目的特定目标,协调可以促使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个人与组织目标趋于一致,从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可以促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以及各种系统的交界面之间相互协作与配合,从而极大地提高组织的效率。
项目协调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运行良好的协作体系。从文化、行为、管理和技术的角来看,项目管理的协调机理,主要反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协调主体
工程建设项目协调的主体包括工程项目各参与方的管理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负责人是协调的中心和沟通的桥梁。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权威、具体化、规则和目标都包含在协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横向联系、任务组、矩阵结构等。同时,计划、时间表、专门化、等级关系和授权等都是复杂的工程项目组织普遍存在的特征,工程项目负责人要通过全面、扎实、有效的工作才能满足建设工程项目的协调要求。
(二)协调目的与原则
工程项目协调的目的在于形成合作、和谐的项目工作氛围,使协调体系产生“协同作用”,使工程项目管理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建设工程项目协调的原则主要包括等级原则、指令单一原则、控制范围原则和特例原则。等级原则即强调等级观念,所有的参与者都被置于控制关系的金字塔结构内;指令单一原则即每个参与者只从自己的直接领导那里接受指令;控制范围原则强调每个领导不能拥有多于其有效领导范围内的下属;特例原则指所有规范化事务均由下属来完成,领导可以留出时间处理既有规章不适用的一些特殊情况。
(三)协调对象与内容
建设项目协调的对象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目标方面;管理方面;行为方面;文化方面。
(四)协调网络
成功的协调需要精心设计一个以沟通为中心的和谐的协调网络。这种网络是一组相互关系,它以横向、纵向和斜向的方式伸向建设工程项目内外的所有相关人员。协调网络的力量依赖于各参与方建立和维护与所有项目参与者的同盟关系的能力。这种与所有干系人的关系网络是解决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尚方宝剑。
(五)协调技术
协调的手段在于综合应用各种协调技术。现代项目协调的对象包括了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的组合。协调工作包括目标、管理、行为、文化四个层次,协调的对象包括项目各组织负责人和项目参与者。对于通报、沟通,协商、谈判四项协调技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单项使用,也可以多项同时使用。对于复杂的问题,特别是三大目标方面的问题,可以先通报、沟通,再协商、谈判,进行处理,若仍然不能处理,最后可以进行仲裁或诉讼。
(六)协调实施
项目协调系统的直接目的就是建立良好的协作体系。这种体系要构造起存在于有意识、有意图、有目的的参与者之间的一种协作网络。所谓协调,就是组织中的一切要素、工作或活动要和谐地配合,以便于组织的整体目标能够顺利实现。良好的协调能促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协同效应。如果协调不力,则会使项目组织和团队丧失凝聚力。协调作用的全面发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际关系协调;(2)团队协作;(3)管理组织和谐相处;(4)参与者行为协调;(5)工作进程协调;(6)业务流程协调。
四、结束语
我国项目管理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日益发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作为项目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学术界和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协调是预防冲突的最有效手段。建设工程项目的协调技术应从目标、管理、行为和文化四个维度来考虑。良好的协调是建设工程项目目标成功实现的关键。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日新月异,实现真正的动态管理,必然带来建设工程项目发展的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技术论文 篇4
1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概述
1.1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
当今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使用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和发展。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的信息管理,已成为企业等现代化管理的一种优秀的方式。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了统计学,信息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内容的多元化学科,是人们通过收集信息资料,并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重要信息进行及时有效地传递、存储加工,并充分使用的一个系统过程。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信息来源、信息工作者、信息处理设备机器,以及信息使用者所组成,四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联系。
1.2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概述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在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上,充分利用在工程项目工作中所积累和分析的数据资料等,通过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来提升对施工项目的管理能力,搭建信息沟通交流的平台,实现施工项目信息及时、规范传递。
2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与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2.1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
建筑施工的目的,是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建筑物产品。建筑物产品的位置固定、形式多样、结构复杂和体积庞大等基本特征决定了建筑施工具有生产周期长、资源使用的品种多、用量大、空间流动性高等特点。对建筑施工过程本身以及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是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主要呈现以下特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制约性强、信息流量大等。
2.2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模式中,项目上各种信息的存储主要是基于表格或单据等纸面形式,信息的加工和整理完全由大量的手工计算来完成,信息的交流则绝大部分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手工传递甚至口头传递,信息的检索则完全依赖于对文档资料的翻阅和查看。信息从它的产生、整理、加工、传递到检索和利用,都在以一种较为缓慢的速度在运动,这容易影响信息作用的及时发挥而造成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失误。随着现代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技术的难度与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各部门和单位交互的信息量不断扩大,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变得越来越频繁,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越来越突出。可见,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在速度、可靠性以及经济可行性等方面明显地限制了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此提升和强化精细化管理能力迫在眉睫。
2.3信息化管理作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建设,可以缩短企业各种业务活动的时间,降低战略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加强企业管控能力,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施工管理的自动化水平。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对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所有信息进行高效地采集、加工、传递和实时共享,减少部门之间对信息处理的重复工作。共享的信息为项目管理服务、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它可以使监督检查等控制及信息反馈变得更为及时有效,使以生产计划和物资计划为典型代表的计划工作能够依据已有工程的计划经验而变得更为先进合理,使建筑施工活动以及项目管理活动流程的组织更加科学化,并正确引导项目管理活动的.开展,以提高施工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3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应用
3.1项目管理信息化应用的准备工作
施工企业信息化不是盲目的购买几台高效率计算机,也不是随便地连接外部互联网或者内部局域网,更不是施工软件、预算软件、财务软件等在企业的单一应用。施工企业信息化应该是涵盖企业管理、业务流程、自动化办公、信息平台共享、企业文化建设等多领域的综合建设。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发展来说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费时费力很难快速见效的事。它的实施需要精心准备,首先需要通过调研,梳理企业管理制度、流程、起草各项制度、指标,完成软件系统配置部署,不断的进行调试运行并对操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组织建设,设立专职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加强企业信息化人才建设,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和考核制度,制定吸引与稳定信息化人才的措施。施工企业信息化需要在企业广大员工中普及信息化意识,从企业中选拔业务骨干深入到信息化工作中去,将他们培养为企业信息化的骨干,以避免“被动接受”现象的发生。总之企业信息化应该从企业法人或者管理者开始,从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等企业实际运转模式为建设依据,利用合理的企业资源,通过对企业员工技能的培养,进而实现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立体式管理。
3.2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实例
在此,我以我们单位新上线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为例来说明项目管理信息化在施工单位的应用。我公司正在上线的综合管理平台就是各项管理制度、流程落地的平台。他共划分为企业运营、财务资产、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管理支撑、电子商务、应用集成等七个平台。通过公司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建设,梳理企业管理流程,明确各层级的责权利,建立起项目管理标准化体系,借助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实现标准化体系的落地和监控执行,实现各层级、多项目实时监控和风险防范,通过构建高效率的信息链,使企业关键要素能实时动态监控,达到优化企业管理、控制企业成本的目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企业实现项目的人力资源、投标、合同、进度、材料、机械设备、劳务与分包、技术、质量、安全、风险、竣工及综合管理的信息化管理;集项目部一线人员、各级公司部门管理者、各级公司高层决策者于一体,通过托管日常业务工作,将企业庞大组织中的相关角色有机的集成为一个整体,按照企业自身的管理流程和规则有序协作,帮助施工企业对各项目进行全方位管理,提升管理能力并实现战略落地。通过项日管理信息化系统,管理层可及时掌握企业当前各工程的进度、费用和资金使用情况,准确、迅速地制定企业今后经营、工程资源、资金调拨等决策。以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作为公司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可提高公司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4结论
建设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制度 篇5
2.2充分了解施工情况,严格审查虚增费用
例如,在实际施工中,部分施工单位未曾采用一些特种机械设备和大型施工机具,在报送的结算文件中却依然平白无故地增加了诸多机械使用费。因此施工单位要成立监督小组,进行实地调查,充分了解施工情况,并严格审查每一项费用开支是否合理,从而减少一些虚增费用。
2.3严格审核材料价格
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在结算阶段提供的材料发票等票据常常会超出市场的一般水平,但在实际施工中却采用廉价材料,结算又按照高价格材料的名目予以上报,实为本地采购,却提供外地采购的发票提高材料单价。因此,施工单位在结算阶段必须结合市场的实际价格水平,按照招标文件与施工合同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对材料的价差进行严格把关。
2.4构建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
构建一套健全的制度体系,不断地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可以有效保证电网技术改造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合同管理的正常、有序开展。施工单位要在所编制的合同管理制度中对合同专用章管理应用、合同管理机构及职责、奖罚和考评、合同的签署和执行、签约责任人和委托代理人等进行明确规定,从而为更好地开展电网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结算提供可靠的保障。
2.5认真做好施工环节结算的精细化管理
在签署分包合同期间,施工单位应要求结算人员参与其中,同时,还应要求结算人员对牵涉工程项目结算的一些合同条款进行认真审查,以防出现反索赔问题。在对分包队伍费用进行结算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应要求施工组出具有关的任务单凭证,在得到机械部门、材料部门及质量部门等有关部门对任务单凭证的签字确认后,最后再由结算人员根据所签署的合同为其拨付结算费用。此外,施工单位应安排专业人员负责保存和整理施工期间的有关凭证和资料等,形成一套健全的结算台账,以便日后进行核对和查询。2.6认真做好竣工环节结算的精细化管理总体说来,要做好电网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结算精细化管理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工程量的审核工作,一律以实际情况为准,对于隐蔽工程要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基础性记录工作,对于易产生争议的地方,若在施工合同中有明确的规定则依据相关规定解决,若无明确规定则尽量采取协商的方式予以解决。第二,针对施工过程中签证不规范的问题,施工单位必须强化建设单位现场代表的现场管控工作,同时业主第三方审计人员要做好日常签证的规范性工作,对于不符合相应规范要求的签证不予以认可。第三,在完成电网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后,施工单位应在28天内根据所签署的招标文件和施工合同等有关资料来编写竣工结算。在完成竣工结算编写之后,施工单位应把竣工结算提交给建设企业,待建设企业审核通过后,由结算人员与财务人员共同开展竣工结算工作。第四,在审核竣工结算期间,如果双方发生争议,施工单位应当依据相关资料进行处理,以保证顺利、快速地完成结算审核工作。除此之外,在竣工结算工作完成之后,施工单位应认真保存并整理好所有的档案资料,以便日后复查和查询。第五,施工单位还应编制一套较为完善的奖惩和考评制度,以便充分调动结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针对那些对工作不认真、经常出现结算差错的结算人员,施工单位应对其进行适当处罚;针对那些工作表现出色的结算人员,施工单位则应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表扬。第六,施工单位还应加大对结算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力度,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结算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为电网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结算奠定基础。
3结语
针对电网技术改造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必须加强结算阶段的精细化管理工作,采用科学的计量计价方法。同时,在施工阶段,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做好造价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才能避免在结算阶段出现较多的争议与纠纷,从而较好地控制工程造价,保证项目的收益,促进供电企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黄道友,康健,吕晓健.电网企业技改大修工程精益化管理[J].工业C,(1).
[2]罗红波.电网技改与大修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浅析[J/OL].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36).
[3]韦春园.谈谈如何做好电力建设工程结算管理工作[J/OL].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7).
建设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制度 篇6
管道安装工程中技术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下述几点:一是客户设计方案变动性大,技术管理工作难以适应。由于管道安装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工作是多个步骤同步进行的,因此当客户方对设计进行改动时,整个安装工作都需要重新进行,这给施工方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二是施工设备以及材料的配套问题。在进行管道安装过程中,由于施工材料均是由第三方即客户方提供,在实际施工中材料配套不能准时运达安装现场将会影响到安装工作,打乱工作节奏,同时会对技术准备工作产生影响;三是施工现场环境的复杂性对管道作业具有一定的影响。由安装单位对于施工现场环境具有一个适应过程中,当施工现场环境变得复杂化时将会对安装单位的作业产生很大影响,给施工人员带来不便,是工作效率严重下降。
总承包项目的工程技术资料管理 篇7
关键词:总承包,资料,管理,质量控制
一、工程总承包的特点
工程总承包是指从事总承包的企业受业主委托, 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的全过程或部分阶段的承包, 总承包是以向业主交付最终产品为目的, 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实行整体构思, 全面安排, 协调工程前后衔接的承包体系。工程总承包模式能有效的解决在设计, 采购, 施工相互制约脱节的矛盾, 使各方面有效的组织在一起, 同时减少了业主的管理和协调费用, 而且总承包商从设计开始就掌握了整个市场的动态, 能将工程的造价有效的降低, 使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更加符合市场规律。总承包也有一定的弊端, 招标发包的工作难度较大, 可选择的承包商范围较小, 对于工程建设的质量控制难度较大, 只有各方能严格要求自己, 协调好各个项目团队之间的关系, 才能使得总承包管理有序的进行。
二、总承包工程资料管理的特点
工程资料的管理要注意其自身的规范性, 完整性, 并且随着我国工程管理制度的深入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施工技术的资料管理任务很繁重, 给技术的形成、收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只有管理好工程资料, 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 从一定意义上说, 管理好工程资料与工程建设同等重要。
作为总承包单位, 管理的资料更加繁琐, 又由于建设产品的复杂和不可拆卸性, 决定了必须把资料的管理和控制作为一种手段, 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中, 作为总承包单位的资料员, 怎么样处理好上下级关系, 与分包单位的协作关系, 约束关系等, 涉及到各个部门和各个单位之间的配合和协调, 具有综合性、多元性、系统性的管理特点。总承包单位的资料管理反映了整个工程的质量, 是工程进展和质量检测的重要依据, 是工程日后维护, 检修的重要档案材料。
资料的管理应该严格的按照权限管理, 结合流程审批功能, 提供编制、收发、归档、借阅及追踪的项目工程资料管理的应用, 不能传阅的文件是不能被借阅的, 对于能够借阅的资料, 在借阅和归还的过程中都是要签字确认的, 建立起本工程的资料系统, 协助分包企业建立其各自的工程资料, 将项目前, 中, 后期工程资料进行存档, 提高工程项目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总承包工程资料的管理与质量控制
总承包体制下, 总承包商是资料的第一责任人, 因此总承包商应该加强对资料管理的流程, 积极配合其他单位进行资料的管理, 防止资料中代签名现象的发生, 控制工程技术资料与监理资料不重复, 做到资料便于查阅和充分利用。1) 资料管理的流程。第一步是将资料进行分类, 设置各个类别的权限, 第二步是收集资料, 进行资料的编制, 组织进行整理, 第三步是将整理后的资料进行归档, 并且设置借阅的权限, 对于授权可以查阅的资料, 通过相应领导审批后可查看。第四步是进行资料的跟踪, 做好资料的跟踪记录, 检索查询, 并且制作光盘, 方便查阅和搜索。2) 积极配合其他单位进行资料的管理。对于工程资料的质量应该严格进行控制, 工程资料应符合工程实际, 按时进行整理, 不能拖延, 一次性补齐, 这样很容易使资料上面的东西与实际相差很大, 作为总承包单位, 更加要以身作则, 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同时要求各分包单位, 定期做好工程资料, 定期对他们进行抽查。作为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 均应设置专职的资料员, 对项目部进行严格的管理, 让质量控制不限于形式。要及时配合监理单位的检查, 还有监督机构的抽查, 质检员要积极配合资料员的工作, 将检查的结果填入到对应的表格中, 使工程技术资料与施工进度同步。要及时与业主单位进行配合, 让业主单位通过资料能随时掌握工程进展的状态。3) 防止资料过程中代签名现象的发生。资料管理的时候, 要防止代签名现场的发生, 技术资料中各相关人员应该分别签字, 不能只由一个人代签, 对应隐蔽工程, 施工员, 班组长, 专业的质量检测人员, 监理单位都应分别签字, 作为总承包单位, 对应分包单位出现代签的现象, 要及时提出来, 代签的资料要求返回去重做, 以免交到档案馆了被退回来。4) 控制工程技术资料与监理资料不重复。一般工程项目的技术资料是3份, 监理资料要2~3份, 重点工程项目工程技术资料要5份, 监理资料要3份, 而技术工程资料与监理资料有很多重复部分, 像设计变更记录, 图纸会审, 材料进场, 材料的试验报告, 隐蔽工程验收报告, 各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竣工工程质量资料等等, 只有做到工程技术资料与监理单位的资料合并, 把监理工程资料归纳到技术工程资料中, 工程技术做一份原件, 并且存档一份即可。5) 建设工程资料便于查阅和充分利用。承包商将资料进行有效的分类, 便于各单位在权限范围内进行查阅, 等到充分的利用。
四、总承包对工程竣工资料的管理
竣工资料管理是工程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 作为总承包单位, 应该更加重视, 一般总承包建设的工程, 工期较长, 规模较大, 施工单位较多, 这就要求总承包商实行工程竣工资料编制工作“三同步”的管理制度, 即资料管理人员从头到尾的参与工程建设和竣工验收的全过程, 工程完工验收与工程合同竣工资料验收同步, 工程立项开工与工程竣工资料收集同步。总承包商应该积极开展档案宣传, 有计划, 有措施的分期分批对工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施工人员进行档案业务知识、工程质量标准规范进行培训。总承包商应该把竣工文件的编制列于到工期中, 在制定工程进度计划的时候, 将工程竣工资料文件的质量检查工作安排到施工网络图中, 列入工程进度计划中。总承包商对于修改的东西有通知编号, 修改时间, 对原件不齐, 不规范, 不统一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对不符合要求的竣工资料不得验收。最后在竣工资料的验收阶段, 总承包商要与业主, 分包商密切配合, 严把工程竣工资料的审查验收, 确保工程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五、结语
工程资料是项目今后安全运行的重要文件, 必须做到准确、完整、齐全、系统、真实地反应施工、竣工、验收的全过程, 总承包商更要肩负起这样的责任, 处理好与分包, 业主等单位的协调工作, 严格控制好工程资料的质量, 确保工程资料的规范、标准、符合归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GB/T50328-2001.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J].北京:中国建设出版社, 2002.
[2]梁润莲.浅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J].广东建材, 2009.
[3]陈磊.浅谈工程技术资料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技术探讨 篇8
关键词:项目经理;施工管理;质量管理;管理措施
1.项目简介
本工程项目名称为中国铁建·京南一品,该项目为北方的江南园林小区,总建筑面积48万平米。其中的一期工程为四栋高层及地下车库,建筑的结构类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层高为2.7米,笔者作为该工程项目一期的项目经理,全面负责该工程的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工作。本文将针对该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措施进行探讨。
2.质量保证措施
2.1组织保证措施
根据本工程特点及质量要求,进场伊始,项目经理部及施工队即成立了相应的质量管理部门,配备了足够的质量管理人员,强化项目的质量管理。项目经理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总工为副组长的全面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组员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
项目经理部设质量安全部及专职质检工程师,下属各施工队成立相应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队长为组长,项目总工为副组长,下辖各对口负责人、各工班长。队设质量安全室和专职质检工程师,工班内设专职质检员。
2.2建立质量管理制度,落实质量责任制
本项目按ISO9001:2000质量体系标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并对本工程项目的各负责人员落实以下质量管理制度。
(1)分项分工序实施专职质量管理,上至项目经理,下至操作人员,均制定岗位责任制,签订质量保证书,做到指导工程施工者负责质量;施工操作者保证质量;检查质量者评定质量。把质量管理的每项工作、每个环节,具体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身上。
(2)坚持“三服从、五不施工、一个坚持”的制度。即进度、工作量、计价支付服从工程质量;准备工作不充分不施工,设计图纸没有自审和会审不施工,没有进行技术交底不施工,必须的试验未达到标准不施工,施工方案和质量措施未确定不施工;坚持质量一票否决制。落实优质优价制度,验工计价要与质量等级挂钩,职工的收与操作质量挂钩,实行优质优价,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
(3)实行质量监督制度。无条件接受业主和监理工程师的质量监督管理,为质检人员提供检测仪器,创造检测条件。配合做好工程质量复检工作,提供准确的技术数据和自检资料,严格执行隐蔽工程检查签证制度,每道工序完成后,经自检合格后报请监理工程师检查,经检查合格签证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3.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措施
3.1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
针对本项目施工特点,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强化培训;对各种操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对新工人,上岗前必须进行“三级”教育;对涉及“四新”技术项目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针对各技术特点进行专项培训。熟悉、审核施工图,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做好技术交底,针对本项目编制《质量计划》,对原材料进行材质试验。根据施工平面布置图设置临时生产、生活用房及临时供水供电线路等设施,核实施工现场各种地下构筑物、管线情况,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3.2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
选定合格供货商采购施工所需的物资材料,并依据《物资、工程设备检验和试验状态控制程序》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按《检验、测量和试验控制程序》设置试验检测机构,配置试验检测设备,并按《过程检验和试验程序》,依据有关规范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对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编制详细的工艺细则,并做好技术交底,严格执行隐蔽工程签证制度,工序完成后,经监理工程师检查签字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按《不合格产品控制程序》规定,做到对不合格原材料和半成品不投入使用,不合格工序不转序。加强对文件、资料的管理,所有技术文件按我公司质量管理标准要求设专人负责,分门别类建立台帐,收发登记注册,受控文件必须加盖受控印章,才能使用。开展TQC全面质量管理活动,成立QC小组,制定创优规划,定期进行QC小组成果发布,巩固和扩大QC小组活动成果。
3.3竣工阶段质量控制
制定收尾工程施工计划,组织有关人员按照施工验收规范对已完工进行预检,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做好竣工文件资料的编制,按业主的规定要求做细、做好。对所有工程项目、竣工文件,经自检合格后按验收程序向业主申请工程移交。工程移交后,制定质量回访计划,及时掌握用户对该工程的意见,对回访中用户反应的问题,按《质量回访及服务程序》执行,确保用户满意。
4.本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4.1原材料质量控制措施
对于本工程所有用于工程的材料必须从正规渠道进货,要检查生产资质出厂合格证,质保书,并按规范规定取样复检,最后经现场监理工程师复检,验收合格才能用于工程。水泥必须要有生产日期和出厂合格证,并按规范要求对进场水泥的质量进行复检。对天然原材料、碎石、黄砂考虑先取样品送指定的试验单位对材料各种指标进行试验。对试验满足本工程设计要求的材料,才能投入使用。所有工程中使用的材料,使用前必须经现场监理工程师同意、验收合格方可使用。
4.2工程测量质量控制措施
(1)采取先进的测量控制手段,采用智能化自动采集数据的方法,提高观测效率、观测质量,全部数据直接由计算机处理,最大限度地减轻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消除人工参与带来的错误和误差,以确保所获得的观测成果和记录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配备责任心强,现场施工经验丰富,测量资历8年以上的测量工程师担任测量队队长,杜绝测量放样事故的发生。
(3)实行测量换手复测制度;同时实行内业资料的复核制度,无复核人签字的内业资料按事故处理。
4.3试验检验质量控制措施
由于本工程的工程量较大,更有必要正确地进行施工试验,为此本工程所采取施工试验质量控制措施如下:
(1)在项目总工的领导下,开展检验试验工作。通过工艺试验,选用最佳工艺参数,指导施工,同时对现场工艺参数进行检测控制,并及时反馈各种数据。
(2)配足现场试验人员,对现场检测项目及时取样,对不负责任的现场试验人员坚决予以清退。
(3)在技术负责人的领导下项目部设专职试验员,以加强施工材料试验质量控制工作。对进场的钢材、水泥、砖、砂、石,按进场的批量取样、测试,及时收集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合格证,检验报告等出厂质量证明文件,做好砼试件,砂浆试块检测,并将试验结果及时交资料员整理。
(4)管理措施。各种材料取样及时准确,用于承重结构试件、钢材和连接接头试件、砖、水泥、砂浆试块等必须按规定见证取样。另外,各种试验资料及时收集整理,做好各种试验台帐。
4.4完善施工质量验收记录,做好资料管理
本工程把施工质量验收记录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技术工作来抓,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质量控制资料的建立、收集、整理工作,明确专人负责,做到与工程进度同步,并保证及时、准确、系统、完整。总之、控制好施工中的每个环节,加强三检制,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4.5成品质量管理
对现场操作班组加强遵守纪律爱护成品教育。每道工序完工后,做到谁施工谁清场,并与下道工序操作人员进行交接,办理移交签收手续。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成品維护,采取封、包、遮、拦等方法,避免施工过程中碰、撞、磨损而破坏成品。对已进场的设备、安装好的管线用纸皮包裹,并派人进行值班、巡查,对破坏者进行经济处罚。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按照施工程序施工。
5.结论
本文结合某建筑工程施工实例,提出质量管理人员从技术材料进场至各施工环节入手,探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技术,旨在为同类工程管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马立伟,马文举.浅谈建筑工程现场质量管理的体会[J].今日科苑,2010,31(08):132-133.
[2] 吴惠斌.试论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26(11):56-57.
[3] 陈德柱.浅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工作[J].山西建筑,2010,25(07):36-38.
建设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制度 篇9
1分包单位进场前须交纳合同总价2.5‰的资料押金,不交齐押金不得进场,工程竣工(以四方验收时间为准)前1个月,乙方将竣工资料移交甲方,经四方验收并符合要求后,由项目财务部根据技术部开具的“工程竣工资料费退款通知单”将押金退回乙方。
2技术资料实行总包负责制,由总包单位汇总各分包单位编制整理的全部施工技术资料。
各分包单位须配备专职的资料员,负责收集、管理所分包范围内技术资料,资料员必须持证上岗。
3各分包单位严格按格照要求及总包单位有关技术资料整理规定进整理归档,
4分包单位进场时须填写各类样本一份交总包单位审批,符合标准后统一按此填写,各类表格选用地方要求的表格,不得随意选用。
5平时技术资料的填写及保管由各分包单位负责,资料的整理须随施工进度及时整理,并按专业系统归类。
6技术资料的填写要字迹清楚,项目齐全,记录准确、真实。采用黑色墨水或签字笔进行书写。
各类资料的签字要齐全,不得随意涂改、伪造、抽撤或损毁。
7各分包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应亲自指导该项工作,从严把关,并接受总单位的每月一次的例行检查。如发现未按要求整理者,总包单位有权停止对各分项工程的验收。
8各分包单位在所承包工程竣工验收前,须向总包单位提交三套(二套原件)完整技术资料,经检查符合要求后,才能进行竣工验收,否则,总包单位有权不对其验收。
建设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制度 篇10
一、相关概念阐述
1.计算机应用技术。伴随社会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进入人们的`视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英文描述是TechnologyofComputerApplication,在狭义上理解:是指应用计算机软件的信息处理功能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提供给某种服务的技术;在广义上理解:对计算机技术的软件、硬件、属性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理解和把握,将其全面应用到改造自然的各项社会活动过程中,使得人们能够通过计算机系列高新技术成果提高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和效率的技术综合体。
2.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是伴随工程建设发展产生的一种管理模式。是指借助一系列管理方法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组织、规划、协调等具有专业性的管理活动。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其工作内容设计诸多方面,主要包含对工程开发商的管理、对施工单位的管理、对工程投资方的管理、对工程质量和工程使用期限的管理。社会赋予工程项目管理必须以提高工程建设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为核心的使命。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工程项目管理相整合的必要性
1.工程项目管理内容层面。伴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逐步加快,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需要在以往进行简单的工程质量监管、工程进度监管、建设成本监管的基础上对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案、建筑原材料的选用、相关工程建设契约等方面进行有效管理。针对工程项目管理内容逐步复杂化,单纯依靠人力进行管理已经不能满足其要求,需要将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应用到工程项目管理中,全面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和能力。
2.工程项目管理特殊性层面。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综合、复杂性的工作,在实践中具有时间长、规模大等方面的特征。因此,需要整合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解决人为不能操作的管理问题,使得管理成本降低,管理效率提高,实现管理“集约化”发展[3]。所以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工程项目管理有效整合是满足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特殊性的必然措施。
3.工程项目管理新发展层面。改革开放钟声已经敲响,市场经济理念逐步深入,工程建设过程中国际间的合作力度不断增强,工程项目管理呈现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将计算机应用技术有效的应用到工程项目管理中,能够使管理水平与国际化接轨,促使工程建设领域国际贸易的稳定发展。
三、审视目前工程项目管理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践的问题
1.软件开放问题。新经济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产品与日俱增。但是就目前软件产品的使用价值来看,适合于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软件产品寥寥无几,而且软件技术往往涉及的管理范围不够广泛,可操作性不强,使用价值不高,导致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不够充分。
2.硬件设施问题。工程项目管理中全面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需要高新计算机硬件设备作为物质基础,但是现阶段由于资金、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计算机硬件设施不够完备,导致计算机应用技术没能与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有效链接。
3.人力资源供给问题。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是一切实践工作的必要保障,所以将计算机应用技术有效应用到工程项目管理中需要高技术、高素养的操作人员团队,但是目前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从业人员在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素养等方面不能够满足现代化管理模式和管理技术的需求,高技能的项目管理人员短缺,直接导致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力度不足。
四、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水平
1.提高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网络技术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利用先进网络技术,整合国内外先进信息资源,搭建工程建设各单位的沟通平台,实现开发方、投资方、设计方、监管方、施工方在网络平台上的无障碍沟通,确保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每个节点之间的及时协调,实现资源共享,保证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建设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制度 篇11
摘要:入何利用项目管理技术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探讨项目各要素对工程成本的综合影响,以便在工程管理实践中更好的控制工程成本,实现企业的真正盈利。单纯的注重造价而忽略工程项目的其他方面是无法有效的控制工程成本,只有全面综合地理解项目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项目范围、质量、时间和成本的集成管理,才能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
关键词:项目管理 项目范围 项目时间 项目质量
1 项目范围管理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项目范围管理的方法以及对成本控制的影响项目范围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范围计划编制、范围定义、范围核实、范围变更控制,其中相对成本控制最为重要的是范围定义和范围变更控制。范围定义的输出关键是工作分解结构,即根据项目目标将一个项目分解成易于管理的几个部分或几个细目,以确保找出完成项目工作范围所需的所有工作要素,它是项目团队在项目期间要完成和生产出的最终细目的等级树。工作分解结构是下列工作的基础:确认整合协调;确认时间和进度;确认风险和决策影响;确认本项目组织结构;明确项目成本构成和总成本;明确工作包矩阵;确认工作方法和编制会计说明;确定项目的质量构成和制订质量基准;制订沟通计划的依据;制定采购计划的依据等。根据工作分解结构编制出成本估算后,还应再次根据WBS以及风险管理计划编制出成本预算,即将项目总成本中的各个要素分配到工作分解结构中适当的工作包中,并为每个工作包建立总预算成本。建立TBC的方法也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等方法。由此生成的成本预算就是成本控制的关键输出-成本基准计划。成本基准计划是按照时间分段的预算,用来测量和监控成本绩效,它的表示形式就是我们熟悉的S型曲线,其中横坐标表示为时间。成本基准计划是挣值分析的基础,也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同时也是进度、范围控制的基础。通常在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中,大多数管理者只注重进度、范围、成本的分别管理,而忽视了项目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和综合管理,没有注意到在进行成本管理同时也反映了范围、进度的偏差。范围管理的另一个重要过程是范围变更控制。范围变更控制就是对造成变更的因素施加影响,确定范围变更是否已经发生以及变更发生时,对变更进行管理。此时范围的变更管理不单纯地涉及范围变更,它会引起一系列项目内容的变更,包括进度、质量、成本等项目目标。
2 项目时间管理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项目的时间管理也即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施工项目的进度、工期管理。对于现代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比较注重施工项目的工期、进度,按时乃至提前完工是工程投标时的重要法宝。但项目经理往往忽略了在非正常合理的工期背后往往是工程成本的大幅度增加。项目造价和工期是一对基本的、紧密相关的要素。在项目管理中,“时间就是金钱”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因为工期的提前或拖后会给项目带来完全不同的后果。对于项目管理而言,不考虑工期对造价影响的造价管理方法和不计成本代价的工期管理方法都是不科学的。因此应该开展项目工期与造价的综合管理运用。这要求在制定和执行项目工期计划时不能单一地考虑项目的工期和进度,必须同时考虑项目的造价因素。
美国提出的“造价/工期控制系统规范”和已获价值管理方法是综合控制项目工期与造价的一种先进方法。美国著名的项目分析师Abba教授对已获价值变量的定义是:“已获价值就是将项目已完成的作业和未完成的作业的计划价值和实际价值进行比较所作出的一种度量。”由此可见已获价值变量实际是一个表示已完成作业(项目工期进度)价值大小的中间变量,其公式如下:已获价值(挣值EV)=实际完成作业量×已完成作业的预算造价根据美国《项目管理体系指南PMBOK(2004)》:SV=EV-PV,其中:SV表示进度偏差;EV表示已获价值(挣值),即在即定时间段内计划活动或WBS组件的实际完成工作的预算费用;PV表示计划价值,即到即定时间点前计划完成活动或WBS组件工作的预算费用。当SV>0表示进度提前,SV<0表示进度落后。如果SV偏差过大,则应该审核进度是否偏离了计划的可控范围,此时的过渡赶工是否引起了成本的大幅度增加,成本是否已经偏离成本基准计划及控制范围,由此应该实施成本变更控制以及进度变更控制,采取纠偏措施,及时控制工程造价。因此进度由费用反映,同样通过进度偏差了解掌握成本的变化,集成考虑工期和成本的管理,综合控制工程造价。
3 项目质量管理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项目质量管理的目标以及质量成本的概念项目的质量是项目成功因素中又一个重要环节。保证质量是企业信誉的关键。但产品质量并非越高越好,超过合理水平时,属于质量过剩。根据PMBOK的观点,质量管理的目标是满足规范要求和适用性,不要镀金膜,满足双方一致同意的客户要求。因此无论质量不足或过剩,都会造成质量成本的增加,都要通过质量成本管理加以调整。质量管理包括质量计划编制、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并在其中提到了质量成本的概念。质量成本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而发生的工程成本。质量成本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l评价,目的是确认质量和过程)、故障成本纠正错误引起的成本),故障成本又分为内部费用和外部费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看出,总质量成本曲线为故障成本曲线和预防、鉴定成本曲线之和,其最低点即为最佳质量成本。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使三类质量成本的综合达到最低值.由可知,质量预防费用起初较低,随着质量要求的提高会逐渐增加,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再要求提高时,该项费用就会急剧上升。质量鉴定费用较为稳定,不过随着质量的提高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而质量故障成本则不然,开始时因质量较差,损失很大,随着产品质量不断改进,该项损失逐步减少。三者交叉作用,必然能找到一个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而这个点就是我们控制工程造价的准则。正确处理质量成本中几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即质量故障费用(内、外部故障损失)、预防费用和鉴定费用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科学合理、先进实用的技术措施,在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水平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决不能为了提高企业信誉和市场竞争力而使工程全面出现质量过剩现象,导致完成工程量不少,但经济效益低下的被动局面。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前提下,以合理的造价提供适用的产品,这才是我们采用项目管理技术管理工程最终的目的。根据分析可知,项目产出物(或项目本身)价值的增加,可以通过增加项目产出物的功能、降低项目造价两种基本方式,以及由这两种基本方式派生出来的其他各种方式实现。例如,同时降低功能和造价,但是功能降低的较小,造价降低较大;或者同时增加功能和造价,但是造价增加较小,而功能增加很大。这些都是提高项目价值的方法,也都是在项目质量与造价综合控制需要遵照和采用的方法。运用这些方法综合考虑和安排项目质量与造价,即可确定出项目的经济质量指标和项目的合理造价指标,然后就可以合理的确定出与质量相符合的工程造价了。
4 结束语
谈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与控制技术 篇12
关键词:管理学,可行性分析,设计阶段,招投标,合同管理,施工阶段
在管理学中, 从广义上说, 工程管理是由开始于确定目标和制定计划, 继而进行组织和人员配备, 并进行有效的领导, 在计划付诸实行, 就必须进行控制和协调, 检查计划实施情况, 纠正所发生的偏差, 使目标和计划得以实现的管理与控制活动。在建筑工程项目中, 它是由基本 (组织、调研) 工作、目标 (投资、进度、质量) 规划、目标 (环境、信息) 控制三者构成有机互动的供应链。
1 工程决策阶段的管理与控制
工程决策阶段的管理与控制主要在于可行性决策分析:运用多种科学手段综合论证一个工程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先进、实用可行、财务上是否盈利;作出环境影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分析和评价, 及工程项目抗风险能力 (存在风险性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道德因素、心理因素) ;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它同时还为银行还贷、合作者签约、工程设计等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下面用骨牌效应表达其过程:
托分析可行性→组建工作小组→市场调查及预期→方案编制与优化→项目评价 (返回方案编制与优化不行) →编制可行性报告。
(1) 做好市场调查和预测。包括地区及国内外市场, 有关企事业单位和行业主管部门主要搜集项目建设、生产运行等的信息资料和数据和发展纲要及预测。
(2) 做好基础资料的归集。对项目工程的地质、水文、供排水、供电、道路、城市规划、主要材料和设备供应、建筑功能要求、环境保护等情况, 提出实施进度和关键路径 (PDM) 及备选方案并进行优化, 提出推荐方案。
(3) 项目评价。对推荐方案进行环境评价、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及风险分析, 如可利用决策支持系统 (DSS) 和专家系统 (Prospector) 进行以上定性和定量上分析, 同时提出优选和调整方案及风险规避措施。
2 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的管理与控制
建设工程实施各个阶段对建安投资额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其中, 方案设计阶段影响最大约占75%, 初步设计阶段次之约占15%, 施工图设计阶段已明显降低, 熟悉工程设计软件程序的人这点很明白, 轮到签订合同后施工阶段只是影响建安投资总额的10%左右, 行为博弈论 (Gametheory) 中“75%会收到对方的还款…”就很容易证明这点, 项目的设计质量, 决定了项目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扩展性, 甚至决定项目建设的成败。
(1) 方案创新常采用“头脑风暴法”和“哥顿法”。“头脑风暴法”: (1) 组织对本问题有经验的专家召开会议; (2) 会议鼓励对本问题自由鸣放, 相互不指责和批评; (3) 综合大家意见提出设想。“哥顿法”:会议主持人将拟解决的问题抽象后提出, 与会人员讨论并充分发表看法, 适当时机会议主持人再将原问题提出继续讨论, 也就是焦点抽象再放大理论, 发挥管理学中的蝴蝶效应。尽量推行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 以其更满足可行性项目决策阶段拟定的功能需求和三大指标 (投资、进度、质量) 要求, 如多高层建筑设计时设地下室、半地下室或架空层, 既可以解决公共交通等的空间需求, 又可以塑造更大的建筑实用面积以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或改钢筋混凝土结构为预应力或钢结构以满足大跨度要求同时减少低附加值能源的消耗等。
(2) 推行限额设计。执行可行性分析阶段的优选初步方案的设计, 对其关键设备、工艺流程、总图方案提出更详尽的优选初步方案。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严格执行经批准的初步设计原则、范围、内容、项目、投资额度进行。初步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量一经批准, 即为施工图设计的限额工程量。当受外界条件变化 (如地质情况、设备采购等) 而影响工程需局部修改, 须经核算与调整, 当建设规模、关键设备、总投资有重大变更时必须重新编制或修改初步设计文件 (建安总投资5%可以影响总投资额的8%以上, 几乎达到国家正常市场的边际利润率10%的公允线) , 但对国民经济有重大贡献的除外。除因不可抗力或合规因素而需执行的设计变更外, 任何人员无权擅自更改施工图设计。
3 工程项目招投标和合同阶段的管理与控制
工程招投标阶段可按照“哥顿法”说法回到决策阶段讨论, 工程决策中出现的风险性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道德因素、心理因素在此阶段中表现尤为突出, 因它可能面临经济学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非“法定”价值交易——一些资质差的承包企业驱逐资质好的承包企业。
(1) 编制招标文件。对可能影响工程造价的各因素进行鉴别、分析、预测、评价, 然后编制招标文件。招标文件通常分为投标须知、合同条件、技术规范、图纸和技术资料、工程量清单几大实质性内容并确定时间公开招标答疑。
(2) 招标工作应遵循公平、公开、公正、诚信的原则。首先对各承包企业进行资格预审, 继而对各标书进行技术和商务方面的审查, 根据评标规则和实质性内容响应程度从定性和定量方面评定各标书优劣及其合同风险。对于中小型工程可采用定性比较加经评审的标价最低的 (低于成本价除外) 专家评议法, 对于大型工程应采用“综合评分法”或“评标价法”。
4 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管理与控制
施工阶段是是合同内容的具体化阶段, 知识成果转化的实质性阶段, 同时也是工程质量关键性阶段, 资金投入最大阶段 (约60%) , 浪费投资、毁坏资源的可能性最大。首先抓好合同项目管理, 严格变更施工图设计 (不得已变更情况下可利用列昂惕夫投入产出矩阵分析费用调整) , 建立项目的分解结构 (PBS) 、工作分解结构 (WBS) 并进行工作定义, 建立项目的资源分解结构和编码 (RBS) 及组织分解结构和编码 (OBS) 、明确了职责分工, 并将WBS、RBS、OBS相互对应, 形成对投资各阶段进行分解和整合, 挖掘各方面技术 (含设计和施工) 潜力, 编制投资控制计划和详细的工作流程图, 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投资、技术跟踪控制, 利用关键线路法和前锋线法及香蕉曲线比较法, 分阶段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 找出进度超前滞后的原因, 采取措施及时对项目进行费用、技术和进度调整和预测, 做好信息及沟通管理、风险管理 (工程施工方案风险、劳务分包以及合同及市场风险, 利用风险矩阵图法分析, 采取工程法、程序法、教育法降低和规避风险) , 以克服物价上涨、自然恶劣天气、经济危机等不利因素、节约资源消耗和投资支出, 增强效益。
5 结语
工程项目的管理与控制应与时俱进, 如当今提出的低碳生活和预应力、钢结构、智能建筑, 因此, 与时俱进的科学技术与建设的各阶段密切相关, 只有利用好项目的决策技术、设计技术、招投标、合同管理、施工技术与质量、进度、投资管理、风险管理、健康管理等经济技术、法律手段, 才能达到投资、进度、质量的完美着陆, 构建和谐完美的建筑和社会。
参考文献
[1]任平, 等.经济数学基础[M].暨南大学出版社.
[2]乐云, 等.大型复杂群体项目分解结构 (PBS) 概念与方法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 2010, 2.
[3]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建设工程进度控制, 2010.
建设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制度 篇13
1.1 质量管理组织体系与责任制(2分)1.1.1 工程施工前项目部应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管理组织和保证体系(含分包)。明确各级质量责任人,并以框图明示。工程开工前应按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表1-1)的要求进行自检并报监理单位。⑴ 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表1-
2、表项目总工应有上级单位聘任文件。⑵ 项目部应对所属有关部门的质量责任人用书面形式进行确认,并报公司质量主管部门备案(1-3)。⑶ 质量管理组织体系中各级质量责任人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变化,项目部应及时进行变更,并存留相应变更资料(表1-4)。1.1.2 项目部应建立与质量管理活动相关的人员持证情况台帐(表1-5)。⑴ 质量管理持证人员应包括: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总工、施工员、质量员。⑵ 人员持证情况台帐应记录以下信息:姓名、部门(岗位)、持证名称、持证编号、有效期限等。1.1.3 项目部应根据公司质量责任制的总体要求,制定本单位的质量责任制,并由项目经理签发批准实施(表1-6)。
1.2 质量考核、分包管理及质量回访(2分)1
1.2.1 项目部应制定相应的质量考核办法。1.2.2 项目部应依据所制定的质量考核办法,实施质量考核,建立奖罚台帐(表1-7)。1.2.3项目部应根据公司分包工程质量管理 办法总体要求制定或补充规定分包队伍管理办法或制度。1.2.4分包施工合同应有可操作的质量条款或另行签订补充质量协议(表1-
8、表1-9)。
1.2.5 项目部应依据分包工程管理办法、工程分包施工合同和质量协议实施分包工程管理,建立管理台帐(表1-10),台帐包括: ⑴ 分包施工合同、补充质量协议。⑵ 分包工程处罚记录(表1-
11、表1-12)。⑶ 分包工程(完工)质量评估意见(表1-13)。
1.2.6 项目部应根据中交三航局、公司主管部门下达的过程回访计划,及时实施回访,并将回访记录反馈公司主管部门。如通过回访,顾客满意度低于90%,应分析原因、制订措施,并以书面形式报公司主管部门。项目部要通过措施落实,重新实施回访(表1-14)。1.3 工程创优与QC小组活动(2分)1.3.1 计划创优的工程应填写工程质量创优计划申请表,编制工程创优计划书,报公司主管部门备案(表1-15)。
1.3.2 项目部应组织员工开展技术质量方面QC活动,明确课题后及时填写质量管理小组注册登记表,并报公司分管部门注册登记(表1-16)。1.3.3 质量管理QC小组要有活动、有成果。计划创优工程,必 2
须开展QC活动,并取得成果。QC活动应填写标准的QC小组PDCA循环活动记录(表1-17)。质量管理基础工作(24分)2.1 设计图纸的会审与工程开(交)工手续(2分)2.1.1 施工前,应组织有关人员对设计图纸进行会审,并形成书面的设计图纸会审记录(表2-1)。设计交底时提出对设计文件的意见或建议,项目部必须保存设计交底会议记录。2.1.2 工程项目开工前,必须办理开工手续,填写开工报告(表2-2)并加以保存。2.1.3 工程项目交工前,项目部应向公司质量主管部门书面提出内部验收申请报告(表2-3),经公司质量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且符合竣工验收条件,由项目部办理竣工手续,填写竣工报告(表2-4)及其它竣工验收材料并加以保管。
2.2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审批(2分)2.2.1 开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办妥审批手续(表2-5),具体要求可接三航局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办法(三航工发[2006]416号)文件执行。
2.2.2 施工组织设计应按中交三航局关于施工组织设计通用文本(三航工发[2006]416号)的要求编写。由于特殊情况不能按要求编报施工组织设计时,应按施工主要顺序分别编报各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待条件具备时,仍要求编报整个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2.2.3 施工组织设计应明确所执行的规范、质量检验标准。2.2.4 施工组织设计中对量大面广,影响大的分项工程要明确进
行典型施工,在工序流程上应明确关键工序或薄弱环节的质量控制点,明确施工技术保证措施和管理措施。2.2.5 施工中必须严格按已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如因施工条件有较大变化,需变更原施工组织设计时,必须重新编制并报批。
2.2.6 主要分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审批 ⑴ 分项工程开工前应编制分项工程施工方案,办妥审批手续。⑵ 分项工程施工方案编制内容应详细明了、附图齐全,便于指导施工。分项工程施工方案应明确所执行的规范、质量检验标准。⑶ 对要进行典型施工的分项工程,必须编制典型施工方案,明确关键工序或薄弱环节的质量控制点,制定相应的施工技术保证措施和管理措施,典型施工结束后,应及时进行专题小结。
2.3 技术交底、隐蔽工程、工序交接(2分)2.3.1 各分项工程开工前,必须按已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或主要分项施工方案)编制该分项工程的技术交底书,及时向有关施工人员交底,并办好交底手续。对沉桩、预制构件安装等需外协单位配合施工的分项工程,其技术交底除应向本项目部操作班组(人员)进行书面交底外,还应根据不同的船机设备分别向施工船机设备的施工人员进行书面技术交底。2.3.2 技术质量交底书填写须使用专用表格(表2-6),交底书主要内容包括使用的规范、标准质量要求、施工方法、操作要点。明确所需交接的工序。模板分项的技术质量交底书,必须附示意图。技术质量交底书应编号保管,并填写“技术质量安全交底书 4 目录表”(表2-7)。2.3.3 施工中隐蔽工程在隐蔽前应通知有关单位进行验收,并按规定填写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表2-8)和其他有关质量检验记录表,形成验收文件,并提交监理签认。隐蔽工程验收文件应填写清晰、内容正确、手续齐全,以单位工程分类按日期先后编号保管,并在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登记表(表2-9)上明示工序交接、混凝土浇筑令、混凝土养护记录检索信息。2.3.4 应按技术质量交底书的要求,进行有关工序交接。上道工序施工结束后,必须进行自检,并提交“工序交接单”。下道工序在收到上道“工序交接单”(表2-10)后,应进行互检,互检满足有关要求,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工序交接单应手续齐全,并编号保管。
2.4 混凝土浇筑、养护及修补(2分)
2.4.1 浇筑混凝土必须执行混凝土浇筑令制度。混凝土工程各工序在自检、互检和专检满足要求后,由分项工程施工员填写混凝土浇筑令(表2-11),经有关人员签字,手续完备后,方可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浇筑令应编号保管。3 2.4.2 混凝土浇筑令由分项工程施工员填写。一次浇筑量在30m3以内,由项目部质量员签发; 一次浇筑量在30m以上者,由项目部总工签发。2.4.3 混凝土养护应进行专项技术交底。2.4.4 混凝土养护应按技术交底要求进行,按规定要求填写混凝土养护记录表(表2-12),并将混凝土养护记录编号保管。2.4.5 混凝土的修补应进行专项技术交底,明确混凝土的修补工 5
艺(方法、配合比等)及质量要求。
2.5 分项工程及检验批的质量检验(2分)2.5.1项目部在工程施工前应按设计文件和相应的工程质量检验标准对工程项目进行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及检验批的划分,经公司初审后,报请相关单位批准。项目部留存一份,送一份公司质量主管部门备案。2.5.2 分项工程及检验批的质量由该分项工程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自检合格后填写“检验批质量检验记录表”和“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记录表”,报专职质量员进行检验,合格后再报监理单位,由监理工程师进行确认。2.5.3 如遇所属工程无质量检验标准可执行的项目,项目部事前应根据结构特点及有利质量控制的原则,参照其他工程质量检验标准,提出该项目的质量检验标准,并经监理、质监站等有关单位认可。
2.6 持证上岗与计量器具(2分)2.6.1 对于特殊工作岗位(如电焊工、测量工、试验工等)应配备具有有效资质证书的操作人员,并对特殊工种操作人员进行管理,建立特殊工种操作人员管理台帐(表2-13)。
2.6.2 根据工程需要,合理地配备测量仪器、试验设备等计量器具,并编制施工计量器具配备表(表2-14)。2.6.3 施工所用的测量、检测器具必须按规定,经法定计量单位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项目部应建有完整的施工计量器具管理台帐(表2-15)。
2.6.4 项目部应根据公司制订的施工计量器具保养管理制度切 6
实执行。
2.7 预制构配件委托和制作要求,现场检查和安装记录(2分)2.7.1预制构配件(指混凝土构件、钢筋混凝土构件、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及钢结构)应委托给合格分承包商加工生产,其资质应与所委托加工生产预制构配件的要求相适应,并经监理审核批准。2.7.2 委托预制构配件时应明确委托构配件的数量、型号、相关的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及使用日期等,并填写预制构配件委托单。2.7.3 项目部在预制构配件制作期间应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可派专人驻厂或定期、不定期进行质量监督检查,并填写检查记录。2.7.4 预制构配件驳运到现场后,项目部应及时组织人员逐件验收、核查出厂质量证明书,并填写原材料(构配件)进场验收记录表(表2-16),经有关单位专业人员签名后方可用于施工。并按预制构配件规格、型号等填写汇总表(表2-17)。进场的预制构配件被检查出不合格品时,应填写原材料(构配件)进场验收不合格品汇总表(表2-18),作为原材料(构配件)进场验收记录表附件。
2.7.5 预制构配件安装应有可追溯记录,并按规定填写梁类构件安装记录表、板类构件安装记录表、靠船构件安装记录表和其他构件安装记录表(表2-19~22)。2.8 工程测量管理(6分)2.8.1 首级施工控制网起始点的交接。⑴ 项目部承接工程项目后必须在开工前由业主(或监理单位)以书面形式提供包括平面及高程控制点的首级施工控制网起始 7
点,起始点由交接双方到现场确认。交接双方单位有关负责人须在交接文件上签认。⑵ 项目部在接受起始控制点后须对其作必要的复核,并作好复核记录,在确认点位精度符合要求后才能使用(表2-23~30)。2.8.2 施工控制网(点)测设与验收 ⑴ 施工控制网(点)应结合现场实际,按设计及有关规范的要求进行布点和测设,并编写详细的《首级施工控制网(点)测设技术报告》(具体编写内容参考相关的测量规范)⑵《首级施工控制网(点)测设技术报告》应包括布网(点)说明、观测方法、计算方法、计算成果及原始记录(实测资料)等主要内容(表2-23~30)。⑶ 首级施工控制网(点)的测设结果应在项目部自检合格后按要求填写验收记录表,报公司技术质量部组织验收。测设成果须报监理审核批准。⑷ 首级及加密施工控制网(点)应根据有关规范的规定和工程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复测并作好记录,复测发现点位有位移时,须及时恢复、修正,并履行相关的验收手续。2.8.3 测量施工方案编制、审批 ⑴ 项目开工前项目部应编制测量专项施工组织设计或在项目总施工组织设计中设置测量施工组织设计的专门章节,阐述测量施工组织设计事宜。填写(专项)施工组织设计报审表并办妥审批手续,作为工程施工中对测量工作的技术指导性文件。⑵ 测量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结合工程实际提出测量工作的基本目标、任务和要求;起始控制点的交接、检测的情
况或要求;首级及加密施工控制网的测设方案、计算方法;施工放样及其他重要或必要的测量工作技术方案;对疑难、复杂测量问题的解决方案;工程施工中对测量新设备、新方法的运用计划;施工测量所执行的规范;工程质量检验标准等。
2.8.4 施工放样 ⑴ 日常施工放样工作应严格按有关规范、设计(包括设计说明、设计图、设计变更)和施工组织设计等相关要求进行。⑵ 项目技术负责人根据不同施工阶段的测量技术要求,应对测量人员进行专项技术交底。⑶ 沉桩定位计算需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三级复核,三级复核分别:测量员、测量负责人、质量员,项目技术负责人抽查计算不少于总数的10%,并附资料。⑷ 建筑物、构筑物主轴线放样数据(如:房屋、大坝等);大型构件(如:沉井、沉箱、大跨度梁等)的安装数据及其他重要数据的计算须有校核手段,编制相应的计算说明(书),报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批。⑸ 外业放样工作、测量工作应按要求作好记录,填写相应的记录表格。各种测量记录须按要求填写,不得涂改,签字手续齐全(表2-23~31)。2.8.5变形测量 ⑴ 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变形测量的项目须认真编写变形测量方案,并纳入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测量部分的内容之中。⑵ 变形测量方案应包括:工作点及观测点的布设,观测方案设计,观测精度及观测周期的确定、数据分析处理方法等主要内 9 容。⑶ 变形测量数据应认真记录(表2-32~34)并绘制相应的图表(必要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变形进行分析处理,按时提交分析报告,数据分析处理方法应能真实直观地反映已有的变形情况。2.8.6 测量仪器管理 ⑴ 项目部应根据公司测量仪器管理制度,建立测量仪器管理台帐(表2-14)。⑵ 现场使用的测量仪器必须具备有效的鉴定合格证书,视仪器的具体使用情况,对仪器的技术指标进行常规性的检验校正,并做好记录。(表2-35)2.9 质量分析会与工程业务联系单(2分)2.9.1 项目部应根据工程质量现状,每月召开1~2次质量分析会。质量分析会应明确主题、总结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应从管理、技术和工艺等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并做好工程质量分析(例会)记录(表2-36)。质量分析会记录应包括:工程质量基本情况,取得经验或存在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及落实情况。2.9.2 对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和有关部门签发的工程质量整改通知单(表2-37),或上级部门检查时提出的问题、意 见和要求,应及时制定工程质量整改措施(表2-38),并对整改措施落实情况逐一验证,填写工程质量整改验证记录(表2-39),建立工程质量整改台帐(表2-40)。
2.9.3 项目部应根据在建工程质量情况,质量例会分析情况等,每季度(或中期)对工程质量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并 10
形成书面“在建工程质量状况季度(或中期)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应包括:进度、质量情况、管理工作情况、分析评价等),并在每季度末报送公司质量主管部门,项目部留存一份备查。说明:工期超过六个月的工程以季度分析报告形式报公司,六个月以内的工程以中期质量分析报告的形式报公司 2.9.4 在施工中与其他单位发生的工程业务联系必须形成正规的来往文件,填写工程业务联系单(表2-41~43),并进行分类 编号保存。
2.9.5 在工程业务联系单或技术核定单办理过程中(未形成有效文件之前)不得执行。工程业务联系单或技术核定单发放、执行时间应有详细记录。2.10 质量月报表和不合格品与质量事故(2分)2.10.1工程质量月报的上报按公司有关质量报表的要求办理,质量月报应按时上报(当月的27日前上报公司技术质量部)。码头等工程项目的质量月报主要有:(1)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检验情况月报(表2-44);(2)预制、现浇砼、钢筋砼质量统计月报(表2-45);(3)在建分项工程质量检验情况月报表(表2-46);(4)不合格品月报(表2-47)。桩基工程项目的质量月报有:(1)桩基工程质量月报(表2-48);(2)不合格品月报(表2-47)。2.10.2 施工过程中发生不合格品,必须按贯标文件《产品质量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置,并填写不合格品评审、处置及验证记
录表(表2-49)、让步接受、降级使用、改作他用申请批准表(表2-50)、不合格品报告表(表2-51)、不合格品汇总表(表2-52)。2.10.3 当发生不合格品,项目部应积极采取措施,纠正已发生的不合格,预防潜在的不合格品发生。
2.10.4 质量事故发生后,应严格实行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制度。按上级有关要求和程序在规定时间内填写质量事故报表上报(表2-53)。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故意拖延报告期限等。⑴ 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后,必须在2小时内报上级主管部门,并填写工程质量事故快报表,24小时内提交书面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伤亡人数等相关信息)。⑵ 发生质量问题、一般质量事故后,必须在2天内报上级主管部门,1周内提交书面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及概况等相关信息)。
2.10.5 质量事故发生后,应按“事故原因没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没受到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没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没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保留完整的资料(包括事故上报表、有关文件、处理结果、必要的照片和录像等)。3 工程材料和试验管理(10分)3.1管理计划书的编制、审批(2分)3.1.1 开工前应编制工程材料和试验管理计划书,并报送公司中心试验室审批、确认(表3-1)。3.1.2 工程材料和试验管理计划书,应明确工程所需试验、检验的项目及检测频率、委托试验检测机构等。12
3.1.3 委托试验检测机构必须具有相应资质。3.1.4委托预拌(商品)混凝土供应商必须具有相应资质。
3.2 材料进场和取样试验(2分)3.2.1 材料进场应及时进行进货验证,并建立台帐(表3-2)。3.2.2 材料进场后应按状态分类堆放整齐,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其在存放过程中不变形(表3-3)。3.2.3 材料出厂质量证明资料应正确、齐全、有效。3.2.4 对有复试要求的材料应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取样并按要求填写检验委托单委托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表3-4~6)。3.2.5 工程材料、成品、半成品等取样工作必须执行见证取样制度,以保证样品的真实性、有效性。3.3 混凝土标养室(1分)3.3.1 应根据工程规模、混凝土方量等建立工地混凝土标养室(表3-
7、8)。
3.3.2 混凝土标养室温度、湿度的控制必须满足规范、标准的要求。3.3.3 每天应对混凝土标养室温度、湿度进行记录,建立台帐(表3-9)。3.4 混凝土、砂浆试件(1分)3.4.1 用于制作混凝土、砂浆试件的设备、模具必须校正合格后方可使用,并有完整台帐(表2-15)。3.4.2 试件标识应内容齐全、清楚。3.4.3 试件的外形尺寸,外观质量必须符合相应标准要求。13
3.4.4 处于养护期的试件,堆放应符合相应规定。3.5 混凝土、砂浆质量控制(1分)3.5.1 现场混凝土、砂浆搅拌系统必须经有资质的计量检测单位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表3-10)。3.5.2 每次浇筑砼、拌制砂浆前应根据配合比报告和现场砂石含水率情况开具当次的配料通知单(表3-11)。3.5.3采用(预拌)商品混凝土,必须进行配合比设计,进行试拌混凝土试验,并出具试验室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运至现场的商品混凝土必须提交商品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报告。3.5.4接到混凝土浇灌令后,方可开配料通知单。
3.5.5 混凝土、砂浆拌制过程中应按规范规定对砼、砂浆质量指标进行抽检,并据此对配料通知单进行必要的调整。商品混凝土在运输、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加水。3.5.6 砼、砂浆拌制过程中应进行各种原材料称量正确性的检查,保证称量正确无误,当称量超出规范允许偏差时应及时校正。3.5.7 混凝土浇筑必须有现场值班纪录。内容包括砼来源、浇筑时间、浇筑部位、天气情况、砼拌和物检验情况、试件制作数量、称量系统抽查情况、设备运转情况等(表3-
12、13)。及时收集混凝土质量的相关资料。3.5.8 现场值班记录应与浇筑令、配料通知单或施工配合比报告等一一对应。
3.6 混凝土强度和标准差(1分)3.6.1 应按有关规范、标准要求对所施工的工程项目进行混凝土强度评定(表3-
14、15)。14
3.6.2 搅拌船、搅拌站及现场搅拌机应进行混凝土抗压强度(n>10)月标准差统计。3.6.3 对混凝土标准差数据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并提出分析报告(表3-
16、17)。3.7 原材料不合格处置与内业资料(2分)3.7.1 当进货检验、试验判断为不合格或不能满足有关技术指标时,应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并协助有关部门做好不合格情况的处置工作。3.7.2 不合格情况发生后,应保留完整的资料(包括原始试验报告、出厂质量证明资料、处理结果、必要的照片等)。
3.7.3 应根据工程材料和试验管理计划书,按类分别建立试验台帐(表3-18~22)。3.7.4 材料出厂质量证明资料应与复试报告应做到一一对应,并分类整理、保管。3.7.5 对已收集的试验报告应及时进行核对,确保其真实反映工程质量情况。工程项目外观检查评分标准 4.1 工程项目外观检查自评应由项目部填写,公司技术质量部进行复查评分。4.2 评分宜采取宏观评价,将各每项质量评价为三档: 一级 —— 外观质量总体好;无明显表面缺陷;测点偏差未超标;标准分为95%。二级 —— 外观质量总体较好;有少量表面缺陷,但不需修补;少量测点超标,但未超过允许偏差值的1.5倍或超标点数未 15 超总测点数的20%;标准分为85%。三级 —— 外观质量总体一般;有较多一般表面缺陷或较多修补痕迹,不需重新修补;偏差超过允许偏差值的1.5倍或超标点数超过总测点数的20%,但不影响工程的正常使用;标准分为70%。附件:1.项目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工作评分表
2.工程项目外观检查评分表
项目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工作
评分表
(一)工程名称: 序 号 检查内容 标准分数 考核分数 备 注 6 工程技术质量管理制度 1 1.1 质量管理组织体系与责任制 2 0.8 1.1.1 组织体系及责任人 0.6 1.1.2 相关人员持证台帐
0.6 1.1.3 质量责任制编制颁发 质量考核、分包队伍管理及质量回 2 1.2 访 0.4 1.2.1 质量考核办法 0.4 1.2.2 质量考核、奖惩台帐 0.4 1.2.3 分包合同、质量协议 0.4 1.2.4 分包合同中的质量条款或质量协议 0.2 1.2.5 分包管理台帐 0.2 1.2.6 质量回访 2 1.3 工程创优与QC小组活动 0.8 1.3.1 创优计划及申报 0.5 1.3.2 开展QC活动、注册登记 0.7 1.3.3 QC活动、成果、记录 6 合 计 检查人: 年 月 日 17
项目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工作
序 号 检查内容 标准分评分表
(二)工程名称:
数 考核分数 备 注 24 质量管理基础工作 2 2 设计图纸会审与工程开(交)工手续 2.1 1.5 2.1.1 图纸会审及记录、设计交底会议记录 0.3 2.1.2 开工手续 0.2 2.1.3 交工手续 2 2.2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审批 0.5 2.2.1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审批手续 0.3 2.2.2 按局通用文本编写、分期编制、最终汇总 0.2 2.2.3 明确所执行的规范、质量检验标准 0.5 2.2.4 明确典型施工、关键工序或薄弱环节 0.3 2.2.5 施工组织设计有较大变化时,重新报批手续 0.2 2.2.6 主要分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批 2 技术交底、隐蔽工程、工序交接 2.3 0.5 2.3.1 分项工程开工前技术交底
0.5
2.3.2 技术交底书填写使用专用表格、编号保管 0.5 2.3.3 隐蔽工程填写记录、编号保管 0.5 2.3.4 按技术交底书要求进行工序交接
2.4 混凝土浇筑、养护及修补 0.4 2.4.1 执行混凝土浇筑令制度、编号保管 0.4 2.4.2 混凝土浇筑令填写、签发 0.4 2.4.3 混凝土养护技术交底 0.4 2.4.4 混凝土养护、记录及记录保管 0.4 2.4.5 混凝土的修补专项技术交底 2 分项工程及检验批的质量检验 2.5 0.3 2.5.1 单位、分部和分项工程及检验批的划分 1.5 2.5.2 质量检验记录表填写 0.2 2.5.3 无质量检验标准项目处理 2 持证上岗与计量器具 2.6 0.8 2.6.1 特殊工作持证上岗 0.4 2.6.2 合理配备计量器具并应有配备表 0.4 2.6.3 计量器具检测、管理台帐 0.4 2.6.4 计量器具保养、管理制度执行 2 预制构件委托、制作、检查和安装记录 2.7 0.3 2.7.1 分承包商资质 0.3 2.7.2 预制构配件委托单 0.4 2.7.3 定期或不定期到制作单位检查 0.4 2.7.4 构件进场验收及记录 0.6 2.7.5 构件安装记录 6 2.8 工程测量管理 0.8 2.8.1 首级施工控制网起始点的交接
0.8
2.8.2 施工控制网(点)测设与验收
1.0
2.8.3 测量施工方案编制、审批 1.4 2.8.4 施工放样 1.0 2.8.5 变形测量 1.0 2.8.6 测量仪器管理 2 质量分析会与工程业务联系单 2.9 0.6 2.9.1 质量分析会与记录 0.6 2.9.2 质量整改措施、验证记录和整改台帐 0.4 2.9.3 书面“在建工程质量状况季度(或中期)分析报告”
0.2
2.9.4 工程业务联系单分类编号保存
0.2 2.9.5 工程业务联系单发放、执行记录 2 2.10 质量月报表和不合格品与质量事故 0.4 2.10.1 质量月报表 0.4 2.10.2 不合格品评审、处置及验证记录以及报告 0.4 2.10.3 不合格品纠正与预防 0.4 2.10.4 质量事故报告 0.4 2.10.5 质量事故处理及资料
24.0
合计 检查人: 年 月 日 18
项目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工作
序 号 检查内容 标准分评分表
(三)工程名称:
数 考核分数 备 注 10 工程材料和试验管理 3 2 管理计划书的编制、审批 3.1 0.7 3.1.1 工程材料和试验管理计划书编制与审批 0.7 3.1.2 工程材料和试验管理计划书内容 0.3 3.1.3 试验检测机构的资质 0.3 3.1.4(商品)混凝土供应商资质 2 材料进场和取样试验 3.2 0.4 3.2.1 材料进场进货验证及台帐 0.4 3.2.2 材料堆放及防变形措施 0.4 3.2.3 材料出厂质量证明资料 0.4 3.2.4 材料复试 0.4 3.2.5 见证取样制度执行情况 1 混凝土标养室 3.3 0.3 3.3.1 混凝土标养室规模 0.4 3.3.2 标养室温度、湿度控制必须满足规范和标准 0.3 3.3.3 标养室温度、湿度记录及台帐 1 混凝土、砂浆试件 3.4 0.3 3.4.1 制作混凝土、砂浆试件的设备、模具校正台帐
0.3
3.4.2 试件标识 0.2 3.4.3 试件的外形尺寸,外观质量 0.2 3.4.4 养护期的试件堆放 1 3.5 混凝土、砂浆质量控制 0.1 3.5.1 现场混凝土、砂浆搅拌系统鉴定 根据配合比报告和现场砂石含水率情况开具的配料 0.2 3.5.2 通知单 0.2 3.5.3(预拌)商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拌混凝土试验 0.1 3.5.4 混凝土浇灌令与配料通知单 拌制过程中对混凝土、砂浆质量指标的抽检和配料单 0.1 3.5.5 调整 0.1 3.5.6 原材料称量的检查及校正 0.1 3.5.7 混凝土浇筑现场值班纪录 现场值班记录与浇筑令、配料通知单或施工配合比报
0.1
3.5.8 告的对应3.6 混凝土强度和标准差 0.3 3.6.1 混凝土强度合格评定 0.3 3.6.2 混凝土抗压强度月标准差统计 对混凝土均方差数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并提出分析报 0.4 3.6.3 告 2 原材料不合格处置与内业资料 3.7 0.4 3.7.1 原材料不合格情况的处置
0.4
3.7.2 原材料不合格情况的完整资料保留
0.4 3.7.3 按类建立的试验台帐 材料出厂质量证明资料与复试报告对应关系,分类整 0.4 3.7.4 理、保管 0.4 3.7.5 试验报告核对 10.0 合 计 40 总 分 得分率 % 检查人: 年 月 日 19
工程项目外观检查评分表
工程名称:
【建设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建设项目工程管理制度08-26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09-28
建设工程项目计划管理08-01
小学项目工程建设管理制度09-15
煤矿建设工程项目管理06-09
水电建设工程项目管理07-04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策划07-29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08-04
建设工程项目造价管理08-06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