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调查案例总结(通用9篇)
农民工调查案例总结 篇1
农民工问卷调查1
说到农民工,往往使人联想到“愚昧无知,法律意识淡薄”等词语,但客观的来讲,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源不仅仅在于他们个人,更是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今年10月23日,我们就“你眼中的农民工”这一话题对公交车上的部分乘客进行了问卷调查。
被调查的乘客普遍对这一话题比较感兴趣,并且结合问卷发表了他们的观点。对于农民工的总体印象,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观点,但大致上与被调查者的年龄段、文化程度以及性别有较大关系。有一部分人对农民工的看法颇为偏激,他们认为民工的素质低下,他们的大量流动成为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但也有一些人他们通过亲身接触或是从报刊电视上了解了民工的生活。他们的评论比较客观,大都能从民工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们的辛酸苦辣,对他们未能受到良好教育所表现出来的低素质表示谅解,并对某些农民工受到的不公待遇表示同情。一般来说,这些人都是年龄段较大的或是文化程度在高低两极端的被调查者。
对于农民工受歧视的问题,大多数人都认为确有其事。对于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权益往往受不到保障,极端的贫困,法律意识的淡薄以及不公平的待遇使其中的一些人走上了极端。我们在加大打击这些不良行为的同时,也应从根本着手解决,比如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引导,技术培训,福利保障等。特别是医疗补贴的问题,更值得讨论解决。有些被调查者反映,他们工厂已经为打工的农民工做了医疗保障。但这种福利保障在仅仅在极少数单位能够享受,并且有些单位还只保伤亡事故,不管其他伤病。多数的农民工还在为他们的医疗问题烦恼。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政府应该发给医疗补贴,为农民工提供最基本的健康保障。
虽然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打工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诸多社会问题,但许多人认为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许多苦累的,却必不可缺的工作,如建筑,家政等,几乎都是农民工的身影。在大多数农民工身上往往还能看到大多数城市所缺乏的吃苦耐劳,老实本分等优点。
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一般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但他们的影响力往往是社会中其他群体难以与之相较的。希望我们人人都能关注农民工,关怀农民工,尽可能引导他们发挥正面积极的影响。
农民工问卷调查2
背景: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的快速前进,农村富余人口的不断增加,大量的农民工
涌入城市,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中国农业部的统计数字显示,到目前为止,已有近1亿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连同他们的家属,在10余年的时间内,中国的城镇已经接纳了大约1.3亿的农村人口。城市的建设少不了他们,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农民工问题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为了深入了解市民眼中的农民工,市民对农民工问题的看法,我们开展了大型调研活动,活动中,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与访谈结合的方式选择超市,小区,公交车上以及西湖旅游区作为发放问卷进行访谈的地点,目的是要针对各种职业,不同
身份,不同文化层次,及多个年龄段的人了解他们对农民问题的看法,使问卷更
合理化,更全面,更具真实性。
首先,我们了解了市民对农民工的了解情况。1.市民与农民工的接触程度:有18.13%的人选择
从来没有与农民工面对面交谈过,50.45%的人只是偶尔说过几句话,有31.42%的人经常和他们
打交道。这与被调查者的职业,居住地环境,个人的警戒心理程度以及对农民工的定势看法
有关。相对的,从事建筑,家政,管理等方面的人与农民工打交道的机会较多。有一部分人
对农民工持较强的戒备心理而人不愿与其接触,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是由于定型效应的作用,由对个别听说过或接触过的农民的不良好印象而将所有的农民工归类到这一类型中,这也是
不少人对农民工存在偏见的一个原因。与农民工的接触程度在一方面上也决定了对他们的了解程度。2.从了解的方式上看,除亲身接触外,有37.37%的人通过报纸,29.65%的人通过
电视新闻这两大途径来了解农民工,占了解渠道的主要部分。因此媒体的报道力度直接影响
到人们对农民工问题的关心程度,了解程度。剩余部分得人选择了其他诸如聊天等方式,这一类方式存在一定的主光观和片面性,各人情绪色彩较浓,容易得到不准确的看法,产生偏见。而媒体对农民工的关注,大多数市民认为集中在对从事建筑工人,家政服务,工厂临时工这些职业的农民工身上,因此大部分市民对他们的问题比较了解。3从市民对
农民工的关注热情上看,25.08%的人经常和身边的人谈论农民工,大多数人——约66.35%的人只是偶尔,看到或听到相关报道时谈起这个话题。说明大部分人对农民工还是有所关注的。
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对此漠不关心。
其次,我们了解了市民对当前存在的一些比较热门的农民工话题的看法.这些话题中包括:
农民公用“跳楼秀”等手段讨薪,部分农民工犯罪所带来的治安问题,农民工受到歧视
和不公平待遇,就医状况不良,等等。市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集中反映了当前农民工
中许多存在的事实,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农民工自身的素质问题,被调查者普
遍认为农民工缺乏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并且缺乏组织性,因此很难维护自己的权
益,而受到不公平待遇。法律意识的淡薄也是造成农民工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社会的环境所造成的。贫困是普遍被调查者对农民工生存现状的一个描述。有64.31%的被调查者认为农民工从城市所得到的与他们对城市的贡献非常不成 比例,29.31%的人认为贫困是农名共犯罪的一个主要原因,多达70.47%的人认为 农民共就医状况差的原因是支付不起医院的收费,86.85%的人认为政府应当给 农民工医疗补贴。农民工普遍收入低,工资发放的不到保证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民工受到歧视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在调查中,有42.24%的人认同存在对
农民工的歧视这一看法。不排除有农民工因为受到歧视而产生逆反心理,造成犯罪
等极端行为的可能。
再次,我们了解了市民对农民工所持的态度。总体上看,大部分市民能对农名工 有一个客观的看法。52.44%的人认为农名工身上有吃苦耐劳这一优点,22.22%的 人认为他们老实本分。而对他们的缺点,许多人均认为存在有文化水品低,邋遢,素质修养水平低等几点,基本符合事实。在日常生活中几大部分人均能正确
对待农民工,但也有一部分人对他们存在歧视性的态度。例如,在火车或公交车 上看到背着大包小包的农民工时,有18.72%的人会警觉,同时察看自己的行李。有17.95%的人会顶着他们看直到他们停止移动,17.18%的人会把头转向其他地方。
当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吵架时,20.41%的人第一印象认为是农民工不对,支持城市居民。
在谈到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时有23.85%的人怕他们的子女会带坏自己的子女。这些虽然只是一部分人的看法,但也代表了城市一部分市民的态度。
大量的民工潮涌进城市,确实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给部分市民造成了不好的印象。
经济学家说,中国农村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70%,目前,还有大约1.5亿的 剩余劳动力需要从农业生产领域转移出去。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汽车和火车仍会将大批农民送往城市。中国的农民工问题仍在继续发展,还未完全解决,今后我们仍然需要面对这个问题。
4月23日的有关农民工问题调研活动是我人生际遇中一次不错的工作经历。公交车是作调查的好场景,一来人流大,杂,二来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空间中也不 大会发生见了你就跑的现象,虽然这偶尔也会发生。
除了车上,我想,车站的侯车室,电影院的休息厅,各大公园,动植物园,广场,超市,商场都可以做调查的。因为为了数据的公正性,需要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人(看得懂中文的外籍人员也可)的看法(或者说信息)。8:00到校东大门的时候已有5-6个人在讨论今天的调研,我们三农协会本着关注农村,关心农民,关切农业的宗旨,对农民工问题当然不可忽视。据我所知,城市里的人大多歧视农民工,认为他们没文化,素质低。的确大多农民工文化水平都不高,但这是事实,是我们国家文化发展过程中一个不争的令人遗憾,痛心的事实。我们有必要对这方面的具体详细的信息,进行采集,从而从中分析出对社会进步有利的结果。
据我所知,现在的农民工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西部与东部,城市与农村,内陆与沿海。在农村,农民的收入一般都很低,有些只能刚好解决温饱问题,而对于农村中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来说生存则成为了头等大事,低收入促使了他们向经济发达的城市谋求生路,这个过程就产生了农民工。2)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长,大量的过度的剩余的劳动力不断生成,在这个根本原因的推动下,家庭贫困的农民只能向城市中发展,若不转移这些劳动力,它们只能空闲下来,这是市场规律所不能容忍的。其实农民工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值得’受此‘待遇’吗?虽然大量的民工涌入城市,对这个城市的治安,社会管理的确带来一点麻烦,但治安问题是城市本身就存在的问题,一个好的管理是不会因被管理者的改变而崩溃的。农民工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远远大于它带来 的问题。他们值得我们去尊重,据我所知,来城市的农民工大多进建筑业(苦,累。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建筑工作),工业(在充满各种危险因素的钢铁厂,煤矿„..同时还有各种职业病),服务业(保姆,清洁工),他们大多干着苦,累,脏,险的纯体力的社会基础劳动,社会福利就更不用说了。看,没有他们,哪有或宏伟气派或温馨舒适或现代化的住宅,哪有干净宽阔通畅快捷的交通,哪有美丽清洁的城市。可以这么说,廉价的勤劳的劳动力(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第一块基石,没有他们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就没这么快。等到人数集齐分配任务上车后,发觉已过一节课时,万事开头难,多做几次也就会慢慢适应这种场合,这种融入社会和社会对话的场合。想起第一次调研那种害怕失败,被拒绝,挫折的心理就像沉寂的死火山突然爆发样令人惊措般彷徨的感觉。觉的现在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这使我明白:世上本没有牛人,做的多了也就成了牛人了。这次被调研的对象有8人,公司职员模样的2人,家庭主妇模样的2人,20岁小青年模样的2人,1个实习司机,1个大四学生。而 实际上不愿意接受调查的人有很多。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1)大多数市民对调查研究之类的活动了解太少,认为这只是某项商业活动,或者抱养那种“不和陌生人说话的谨慎不信任的态度“。要克服这种现象这要求我们简单明确扼要地介绍‘自己’而绝不能用那种专业术语(或者说大学生语言),因为那样会吓着他们。2)真的有那么一些人抱着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我个人认为这是中国文化使然,那种中庸之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文化风气作怪。而原因呢?也许是人们对于不可知(或者说不甚了解)的事物的本能的排斥(或者说恐惧感)吧。要克服这一点这就要求我们调研人员要有充分的热情,真诚的态度,足够的耐心去要求他们的配合,支持(或者说帮助),简单的说四个字“厚着脸皮”就行。3)问卷不够精炼,结果自然因字数过多而版面有限只能使字体过小,从而阅读困难,解答费时,而在公交车上的人大多停留时间不长,因此问卷效果有所下降。
这次调研活动虽说问卷不多,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工在我们普通人眼里的形象:生活贫困,值得同情。大部分人表示:若有机会将愿意出手援助。但仅局限于物质方面,而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社会的认可。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但近年来国家,政府日益重视三农问题。颁布的一系列法例法规也卓有成效。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我们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做了大量关于“人们如何看待农民工”的调查。
我们的调查地点是曲苑分风荷一带,调查对象大多是在此休息的上班族、家庭主妇和退休老人。
我在调查过程中遭到了很多拒绝,一部分人是没有时间,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一听到“农民工”三个字就急于走开。摇着手说:“我不是农民工,我不是农民工。”不等我解释就走远了。这种现象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内心并没有把农
民工放到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而是把他们孤立成一个特殊的,甚至是卑微的群体。
当然也有不少热心的人。我就遇到一位三十多岁的叔叔,他说他们公司就有不少农民工,干些杂事。现在城市如果没有他们建设也是不行的。其实真的跟农民工直接接触的人就会明白,城市是离不开农民工的,城市人都不大愿意干他们所干的活。因此他们对农民工的问题就不会表现得那么漠然。还有个大伯做到“是否要限制农民工进城”时说,其实可以鼓励他们回到自己家乡,把农村建设的比城市还好不是更好吗?还有被访者提出了问卷上的一些问题。如第22题中“没教养“这个选项,她觉得太刻薄了,改为没修养就好多了,不那么伤人。这也就提醒了出问卷者要注意措辞,尊重他人。象农民工这样一个群体,大部分都生活在社会底层,内心本来就渴望被人尊重,对这方面敏感度也高,如果这种小细节被他们发现。产生不好的影响就是我们的过失了。这位被访者说她自己也来自农村,虽然生活条件好了,还是很关心农民的问题,人大召开期间,她还常在网上提出有关农民工的问题及其建议。由于时间问题,当时没有与她继续谈下去,现在还是有点遗憾。所以我觉得最好在问卷最后设计一个意见栏,或者另给一个意见簿,这样就可以让有些热心的人写一些他们的见解,和他们认为应该被关注而没有在问卷中提出的问题。大众的智慧是无穷的,视角也是最广的,问卷设计者不一定能把所有重要方面都考虑到,所以我觉得不该拘泥于问卷,有些人可能对问卷上的问题不感兴趣,但他们可以对我们要调查的对象感兴趣。譬如这次调查的农民工,可以在意见簿上写下他们关注的问题及其建议,而不是硬要把他们拽回到我们的问卷上。
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收获颇多。同时我也来自农村,经过这次活动,我以后会更关注农民工的问题,希望大家都能关注他们帮助他们。
可喜的是,从我们的调查数据来看,99.71%都认为农民工子女应该和城市居民子女一块上学;63.80%的人十分愿意把一些衣物等捐助给农民;64.31%的人认为农民工多劳少得;66.33%的人认为没有必要限制农民工入城;85.85%的人都认为政府应该给农民工医疗补贴。由此可见大部分人并不排斥农民工,并且愿意帮助他们。当然有很多人认为农民工本身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没有组织,一盘散沙,很难维护自己的权益、缺乏理智等特点,并且希望他们改进。当然也不可否认,有不少人认为存在对农民工的歧视。所以农民工更应该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城市的违章制度,并且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农民工调查案例总结 篇2
接手这个新的班级已经几个星期, 我和学生越来越默契。学生都很听我的话, 然而孙楠同学依然我行我素——上课随意进出教室, 作业潦草不堪。在多次谈话无果后, 我无奈地见了家长。眼前站满身酒气, 一只手不自觉地勾在身边的是孙楠的爸爸。见到这样的家长, 我简直是怒不可遏:“你的孩子我没法教了!”孙楠的父亲面露难色:“他妈妈是个疯子, 生下他就走了。他在两岁的时候又从2楼摔下来, 可能脑子摔坏了。”我一怔, 知道多说无意, 只嘱咐孩子很聪明, 应该多关心孩子。
在一次以亲人的作文习作中, 孙楠写了他的妈妈。他那极潦草的字迹下透露隐藏着对母亲的思念。让我意外的是, 他一直以为自己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我心一软, 我知道我太过急躁, 于是找来孙楠谈话:“知道老师为什么批评你吗?”“知道。”他不屑地答道。我耐心地拉住他的手, 切入主题:“老师这样做都是为你好, 那天瞧你爸爸工作那么辛苦, 老师也知道……你妈妈她……”没等我说完, 他的泪水已经溢出眼眶。原来这才是他的心结。我帮他擦掉眼泪:“没关系, 现在你还有老师, 同学们。”他第一次抬起头, 正式地对我点点头, 走出办公室。第二天, 他第一次上交了漂亮工整的作业。
反思:
孙楠的事对我影响很大, 他没有母亲, 只有一个残疾的父亲。在他特殊的行为中, 我最终意识到他并不是蓄意破坏, 他更希望得到关注, 得到温暖。歌德有句名言:“教师如果征服了学生的心, 其形象就如天空的星星一样在学生的心中发光。”在案例中, 轻轻的话语, 亲切的握手, 都让他感受到了温暖。他在我的教导中感受到情感的归属。作为教师, 我也深刻反省, 过于急躁地想改变一个学生不切实际。问题学生的教育更需要老师的真诚和耐心。
案例2:20天不洗澡
“教室里怎么这么臭?”一天早上, 一进教室, 我便闻到了满屋子的脚臭味, 我不由皱起了眉头。话音刚落, 一个学生喊道:“老师, 是付珍龙, 他很臭!”一下子, 全班同学的眼神全聚集在了他的身上。然而, 出乎意料的是场面失去了控制。“老师, 他都不洗澡的。”“老师我要换个位子。”……我还没来得及制止, 付珍龙同学低下头呜咽起来。为维护他的自尊心, 我忙打圆场:“你怎么知道就是他?就算是他, 他今天回家也会马上清洗的。”说完, 我还不忘去安慰了一番。
第二天上午, 我又像往常一样去教室巡视时, 特别注意观察了这个“臭”学生。他热情地朝我笑笑。脸上的眼屎挂在眼角, 我不禁问:“早上洗脸了么?”他一愣, 继而咧开嘴:“忘了!”一名五年级的同学居然能忘了洗脸, 就这样, 我开始更加关注他。接下来的几天, 我发现他穿的衣服一个星期没换过, 袖口由白变黑, 由黑变的油光;耳后根的污垢越积越厚, 手指甲里全是污泥, 一双鞋子泛着臭味。为了维护他的自尊心, 我多次暗地里找他谈话, 却毫无效果, 甚至变本加厉。初春时, 他20多天没洗澡;夏天时, 三、四天没洗是常事。最初同学的讥讽已成了耳边风, 他一笑置之。他的行为惹得同学们和上课的老师苦不堪言。华生说过, 给我一打孩子, 我能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工程师、小偷、司机……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不置可否, 于是, 我做了一次家访。只见父母和孩子一样脏兮兮的, 家里乱成一团。家长对于我反映的情况毫不知情。作为老师, 我很明白如果没有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 孩子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的。从耐心地讲解, 到愤起拍桌斥责家长, 我终于做通了家长的思想工作。付珍龙同学最终也能讲卫生, 同学们也不再嘲笑他。
反思: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不置可否。我们应该积极调动家长的教育作用, 配合学校工作, 达到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健康成长的目的。案例中的家长对孩子置之不理, 作为老师首先要做的便是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只有做好了家长的思想工作, 家长能够不断巩固学生的教育成果, 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案例3:60分是我最好的成绩
我相信每一个老师都喜欢成绩优秀的学生, 讨厌什么都不懂还自以为是的学生。陈鹏就是属于后者, 上了四年小学, 成绩没有一次能超过40分。懒惰、胆小、自以为是, 是他的代名词。面对这样的学生, 我实在给不出好脸色。面对这样的学生, 我批评过, 责罚过, 见过家长, 他却始终如一和我抗争到底。在一次作业检查中, 我发现他竟然又没完成作业, 竟连最简单的抄写也懒得抄一个字, 我当场撕了他的抄写本。胆小的他看着发火的我, 怕了, 哭了, 只能乖乖地补作业。眼看着他不温不火的样子, 我比谁都急, 巴不得他在语文成绩上能突飞猛进。事与愿违, 几个星期的逼迫, 他的成绩丝毫没有进步。我开始发现他思维迟钝, 记忆力也比不上同龄人。于是, 我再一次面见家长, 了解情况, 以便因材施教。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课上简答的问题找他答;公布语文成绩时, 哪怕还是没及格, 只要有一点进步, 就对他大肆表扬。就这样, 我经常能看到他微微上扬的嘴角。于是, 他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 作业检查基本上再也没有他的名字。
终于期末到了, 拿成绩单的那天, 陈鹏的妈妈激动地说:“老师, 全靠你呀!陈鹏以前从来没有及格过。”听着这样的话语, 那曾经的抱怨、辛苦就如流水一般不复返, 我的心头直留下清泉的甘甜。
反思:
在农民工子弟学校中, 教师经常抱怨恨铁不成钢, 遇到学生犯事给予过多的批评, 以致学生害怕老师, 缺乏信心。想想, 我对陈鹏何不是这样呢?急切希望他能进步, 可是我一直忽略最重要的一点——他的不足。但是很庆幸, 我及时发现并补救, 不断地找到陈鹏身上的闪光点, 放大它, 帮助他树立信心, 找回自信, 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
总结:
农民子弟学生素质差, 流动性大, 家境状况不容乐观, 导致班级难管理, 成绩难抓的普遍现象。在教育中, 班主任老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经营班级。班级中后进生居多, 只有老师付出真爱,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他们才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为一名农民工子弟班级的班主任, 任重而道远。泰戈尔说的好,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 花的事业是甜美的, 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
摘要: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增长, 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 瑞安市出现了多所专门接收民工子弟的学校。然而学生流动性大, 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大, 差生偏多, 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有可能出现, 成了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全新的课题。
上海“取缔”农民工子弟学校调查 篇3
1995名农民工子弟是否面临辍学命运?
针对这一情况,日前记者对于学校取缔原因和该校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
民工子弟学校前的人墙
8日上午,普陀区公安、城管、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在丹巴路建英学校门前组成一道人墙,阻止学生进入,并将他们带上大巴,送到金鼎路曹杨小学分部。这之前的5日,上海普陀区教育局、公安分局等部门派人进驻建英学校,将正在上课的老师叫到一间教室开会,宣布学校被取缔,所有学生从8日起到曹杨小学分部就读,同时到教室发给学生新学校地址。周末两天,建英学校与曹杨小学分部给学生家长打电话,均要求他们8日到自己的学校上课。
“建英学校是1996年经安徽省寿县教育局批准、在普陀区教育局备案的民工子弟学校,在普陀区已经办了10年。政府完全没有必要出动警力突然查封学校,即使要拆迁,也不能搞‘突然袭击’,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安徽省寿县人民政府驻沪工作处副主任史幼国说。
建英学校校长姚为健表示,自己也想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从“非法”变成“合法”,但是遇到种种困难。
2000人用4个厕所
9日上午,记者来到人去楼空的建英学校。一片狼藉中,能够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这所学校校址租自上海华亨化工厂技校,旁边就是化工厂。这也是建英学校被取缔的原因之一。
就在几天前,这里还是容纳着1995名学生的热闹场所,这所以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为主的简易学校,有学前班至初三共10个年级,38个班级,60余名教职工。
记者看到,除了一幢简陋的主楼作为教室外,建英学校还有24间“教室”是自行搭建的简易钢板房,近2000人的学校,只有四个厕所,厕所内污水横流。
普陀区教育局局长李学红表示,建英学校没有办学许可证,办学条件一直未达到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存在大量安全隐患,在办学过程中存在大量违规行为,30%以上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教育、消防部门多次发出整改通知书,但办学者姚为健依然我行我素。他出示了相关部门历年来多次下发的整改通知书,其中一份是2005年9月的“安全检查情况登记表”,上面对建英学校的校舍、校车、学校安全制度等方面均提出整改意见,校长姚为健签字表示在“一个月内”进行学校整改安排。
“没见到这么漂亮的黑板”
离开建英学校,记者到曹杨小学分部。
崭新的曹杨小学分部是政府部门为公建设施的配套学校,原就读于建英小学的孩子是这所学校的第一批学生。记者在现场看到,校园风景优美,教学、运动等设施完备。
曹杨小学分部的刘华善校长说,8日,有1852人到校上课;9日,来校学生数为1888名,“估计剩下的几十位很快也会过来”,11日,记者电话采访得知,当天来了1894名学生。
李学红说,为了让这批数目庞大的学生上好课,普陀区从其他公办学校调集了100多位教师,并实行由一所外校负责一个年级一个学期的课程。目前,“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老师已全部到位。”
我们随机采访了几十个学生,他们均对新学校表示满意。一个学生表示,在原来的学校,常常受到体罚,另一个学生表示,原来学校校车很挤,每个座位上要坐两个人,也就是说,一个人坐在另一个人的腿上,还有一个学生说,原来学校厕所又小又挤,污水遍地,裤脚经常被污水浸湿,有一次不小心摔倒了,“爬起来满手是粪便”。
初一一班学生当天做了篇命题作文“我心目中的学校”,我们翻阅了几篇,既心酸,更欣喜。
刘秋丽同学写道:“每当我看到那些漂亮的公办中学和那些中学生欢快的样子,我就羡慕不已,总希望自己能和他们一样,上好的学校……今天的天气虽然很冷,冻得我说不出话来。可我的心里格外温暖和欢喜……我坚信,这就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这次转折使我走向了我心目中的学校。”
吴婷同学写的是:“到了曹杨小学分部这所学校,才使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好学校,什么叫做好老师。从原来窄小阴暗的小教室,一下子变成宽敞明亮的大教室,我始料未及,原来那个学校里的黑板是那么的粗糙难看,在这个学校就不同了,这里的黑板光滑又美观……”
在学校的走廊里,课间休息的学生纷纷对记者说:“老师好”——这是他们在新学校最先接受到的礼仪训练,李学红感慨:孩子的可塑性真的很强。
只要孩子满意就好
孩子们的笑脸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但我们反而因此有了更深重的忧虑:眼前的这一切能够持续多久?这些农民工孩子的家长是不是需要更多的付出,才能够维持眼前的一切?
刘华善校长坦言,1500多位家长参加了6日的家长会议,他们自然对新学校表示满意:“正规得多、放心得多”。但家长也有担心,一是收费问题,另一个是教材问题——上海学生用的是上海本地教材,而民工子弟学校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教材,教材直接影响到孩子日后的升学考试。
李学红表示,曹杨小学分部将使用人教版统编教材。在本学期余下的23天时间,学生在此上课不用家长掏一分钱。政府对用于学生的接送、午餐等实行全额补贴。至于下学期的学费,“五证齐全”的外来民工子女享受上海户籍居民子女相同的待遇,对于“五证不全”的外来子女,将收取借读费,“但总费用在500元-800元左右,不会高于民工学校的收费”。
建英学校每年学费是多少?来自安徽阜阳的朱国芝原是建英学校初一学生,她的家长说,建英学校的收费“不算低”,包括学杂费、书费、接送费、餐费等项目在内,一个学期是1720元。来自安徽芜湖的张青读6年级,其家长说,学校的收费“一年比一年高”。
李学红认为,在关闭建英学校一事上,不可能做到皆大欢喜,目前对此事表示不满的,是原学校的办学人和教师,“家长和孩子表示满意。”
他坦言,目前外界对建英学校在寒假来临前突然遭到关闭一事很难理解,表示为何不让孩子过完这个学期再换学校,除了安全隐患、寒假学生回乡不好联系等原因外,“建英学校一般在学期结束前就收取下学期学杂费,如果在缴费后再停止其办学,公办学校就陷入被动。”
在去年关闭一所名为育苗学校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时,普陀区教育局就遭受了挫折——这所学校的孩子在钢板搭成的教室里上课,夏天如入蒸笼,而且教室没装避雷针,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普陀区教育局在取缔这所学校前,办学人已经向家长收取了下个学期的学费,家长要不回钱,结果只能由普陀区政府拿出50多万元补偿家长。
“育苗学校只有几百个学生,建英学校有近2000学生啊……”李学红说,他并不否认这是政府与民间办学人的一场“智斗”。
地方政府的“和谐投入”应该制度化
在耳闻目睹了众多农民工子弟学校被强行关闭、农民工孩子无学可上的事实后,上海普陀区花费巨大财力物力人力,使1995名农民工子弟“平稳过渡”,用李学红的话来说,这是政府“花钱买和谐”。但是,这种“平稳过渡”具有推广意义吗?是不是所有的城市政府都愿意支付这笔“和谐投入”?
李学红表示,这次安置,也只是“权宜之计”,不过他同时表示,政府有责任为外来工的子女提供安全、公平的教育资源,相关方案普陀区教育局正在积极研究中。
目前,随着建英学校的“突然死亡”,普陀区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已由过去的“遍地开花”,变成只剩两所,一万三四千名农民工孩子,只剩两千人左右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其他均被公办学校“消化”了。李学红认为,农民工子弟学校有存在的必要性,但要想让农民工子弟真正融入城市,应该进入公立学校接受正规教育。
相较前几年,农民工的待遇已经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农民工子弟就读问题之解决,仍未找到“最佳路径”,令人忧虑。
回想此次采访过程中的心态变化,我们恍然悟出:过去城市政府欠账太多。要想让大众走出“成见”,地方政府需要更多努力,例如,使“和谐投入”制度化。
农民工调查案例总结 篇4
××××[×××]×号 签发人:× × ×
关于X县X村X屯 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报告
X X X X X X:
X年X月X日下午X点X分,我中心接到X县卫生防疫站报告,该县X乡突发中毒事件,中毒10人,已死亡3人,7例重症病人正在县医院抢救治疗。接到报告后,我中心派出两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与X医院和X卫生监督所专业人员一行6人,赶赴现场协助开展调查处理及抢救病人。至X月X日止,死亡4人,6名现症病人正在X医院抢救。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县X乡X村X屯位于X县城西南面,距乡政府所在地约20公里,全屯共有30户,120人,均为苗族。该屯为山区,交通十分不便,自然条件和卫生条件很差,属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该村有一名乡村医生。
二、中毒发生经过: X月X日上午X 时左右,村民X(男,39岁)将今年三月三(农历,苗族的传统节日)做好的糯米与玉米混合在一起的面粉(酵米面)做成水圆独自食用,于当天下午4时出现恶心、呕吐、头昏、头痛、乏力、腹胀、腹痛等症状,次日病情加重,下午3时30分在家死亡。死者生前,其亲属赶来探望,其家人为了感谢亲友,又用酵米面招待前来探望病人的亲属,进食9人,吃后均发生中毒,其中有2人相继在家中死亡(均为女性),剩余7人送X医院抢救,1人(女性)因病情加重经抢救无效于X月X日X分死亡。
三、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一)流行病学调查
1、病人分布情况:中毒发生时间X日~X日,病人集中在X屯,为4家不同的住户,曾先后在X家进食。进食10人,发病10人(男性7人、女性3人),住院7人,死亡4人(1男、3女)。最小年龄12岁,最大年龄56岁。
2、进食情况:中毒者均进食了X家制作的水圆,进食量为两个至10个不等。
2、潜伏期 最短6小时,最长24小时,平均15小时。
3、临床表现 主要为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腹痛、腹胀。重者意识模糊、抽搐、发绀、呼吸困难、休克、昏迷。(二)卫生学调查
中毒者进食的水圆是X用自制的酵米面做成的。X按苗族传统方法于三月三(农历)制作酵米面,即将玉米和糯米用水浸泡10天左右,经水淘洗后湿磨成糊状水面子,用布兜起,再用柴草灰吸去过多的水分而成,带有不同程度的酸臭味。当时,制做的酵米面未吃完,剩余的经凉晒后,用塑料编织袋盛装、存放在屋内,约有X斤。据进食者反映,酵玉米面水圆有酸臭味。
在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在制作酵米面过程中卫生条件很差,而且,当时气候阴天、多雨,湿度大,不容易将面晒干;加工用具、盛装的物品卫生状况也很差,容易使加工的食品原料受到污染。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无法对剩余的酵米面进行病原菌分离和毒素的检测。
四、中毒原因分析与初步结论
根据现场调查,中毒的病人均进食过用同种酵米面制作的水圆,不食者不发病,因此,认为中毒食品是酵米面。中毒病人发病的潜伏期短,但发病急,病程进展快。所有的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无传染性。周围群众和进食者均不知道食用经长期存放的酵米面会导致中毒。据此,结合现有的资料综合判断,初步认定本次事件是一起在加工、贮存酵米面过程中因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五、事件处理经过、采取的防制措施
中毒事件发生后,自治区、地区、县各级党政领导、卫生行政部十分重视。X作了做好中毒者的救护工作、全力抢救中毒者的指示:X派出X中~、X医院、XX卫生监督所有关专家和业务技术人员组成的调查抢救小组赶赴现场指导调查抢救工作。
XX在事故发生后,指示有关方面要尽快查明原因,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中毒者。X县委、县政府在接到中毒报告后,立即组织卫生、公安部门赶往中毒发生地进行调查,并立即将中毒病人送县医院救治。X派出卫生防疫站、X医院有关业务人员共10人组成的调查抢救小组连夜赶往X参与调查和抢救工作。因X县医疗条件有限,连夜将6名中毒者转X医院救治。对中毒者的治疗除采用常规的催吐、洗胃排除除毒物和护肝、护肾、防止脑水肿、抗感染等措施外还采用目前较为先进的血浆置换术抢救治疗中毒者。目前存活的6例病人中仍有3例危重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调查小组在现场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封存了剩余的酵米面,向村民讲明此次中毒事件的原因,要求还存有酵米面的家庭不能再食用,防止再次发生中毒事故。至X日为止该乡无类似病例出现,社会安定。
六、今后的工作建议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是严重的食物中毒,治疗困难,病死率高达40~100%。我区部分地区有食用酵米面的习惯,并常发生中毒,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建议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加强食品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宣传画等形式开展宣传工作,使群众知道酵米面的危害性,戒除不良的饮食习惯,自觉做到不吃酵米面,并教会群众一般的中毒自救常识。
(二)一旦发生酵米面中毒,应积极组织有效的抢救工作,尽快把中毒者送医院抢救治疗。同时,按国家突发事件报告制度有关规定上报疫情,并做好各项防制工作,防止事故扩大,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三)加强对基层卫生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发文机关,盖章)××××××××××(成文日期)抄报:
农民工调查案例总结 篇5
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世界
---****县南桥镇外出民工子女生存现状调查
调查时间:2010年11月3日至11月10日。
调查地点:南桥村、珠村、青龙、车头。
调查人员:****
指导教师:****
调查主题:****县南桥镇外出民工子女生存现状。
从繁华都市到卫星城镇,到处都有这么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搞建筑,送牛奶,卖小吃,当服务员,做清洁工„„他们不知疲倦风雨无阻,承担了城里人最不愿意干的脏活、苦活、累活;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一股重要的力量,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就是从农村流入到城镇的劳动力;他们,就是为生活而四处奔波的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被人们约定俗成为“农民工”,简称“民工”。
置身繁华都市,漫步大街小巷,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忙碌而又不知疲倦的身影,可以看到他们生活的艰辛与工作的劳累,可以看到他们在追寻梦想和希望中洒下的辛勤汗水,但我们却看不到与他们相隔千里、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这些“留守孩子”的生存环境、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呢?他们的身体、心理、教育状况又
是怎样的呢?
今年11月我走进南桥镇南桥村、珠村、青龙、车头四个村庄,与这些孩子进行面对面地接触,零距离地交流,去倾听一个个辛酸而又无奈的故事„„
在调查期间,对****县南桥镇四个村的100名(6—14周岁)农民工子女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由于受户籍、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家乡接受教育,或生活在有父母一方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由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有的孩子甚至独自留在家中。
下面是调查所得的数据:很少与父母联系的23.9%,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的79.3%,非常想父母的65.0%,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的8.4%,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12.3%,在学校里基本上没有朋友的17.5%,害怕陌生人的40.0%,遇到困难自己解决的45.5%,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43.5%,觉得自己很一般的52.7%,学习上听老师的话,很刻苦的25.3%,觉得身边得人不太关心自己的49.1%,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34.7%,觉得社会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11.9%。
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留守的农民工子女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留守的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
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农民工子女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学校联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农民工子女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农民工子女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
在****的一些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在家里,大都由爷爷奶奶照养,农村里的这部分老人,不仅年龄大,与孩子之间存在较大的代沟,而且他们中的教育程度偏低,大多是文盲和半文盲,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局限性,他们欠缺教育孙辈的能力,有的甚至扭曲了孩子的教育,他们往往只能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却在其他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是“隔代教育”现象。
2010年11月3日,我来到****县南桥镇南桥村进行调查,遇到了现读一年级的李加农(化名),是一个典型的叛逆男孩,其父母在广东打工,与爷爷奶奶相依生活。他身体强健、皮肤黑亮,第一眼给人的印象就是很顽皮、很霸气。由于是爷爷奶奶唯一的孙子,因此被奉为掌上明珠,倍加宠爱,大有“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摔了,要月亮不敢给星星”的意思,这导致了
他放纵、狂妄、蛮横的性格。周围的小朋友都很怕他,家里家外是个小霸主,听奶奶说,去年加农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欺负别人,没想到对方也不甘示弱,两个人就打了起来,慌乱中被对方手中的金属钉刺伤了眼球,后经医生检查右眼已失明,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前途,家中花了好几万元在上海为他做眼球移植,即便如此,奶奶还是担心的说:“小小年纪就做出这种事情,长大了怎么得了啊?村里人会怎么评价他啊?恐怕连媳妇也难讨啊!”就因为这件事,妈妈和爷爷奶奶大吵大闹了一场,埋怨其管教不力;也因为这件事,学校劝其退学回家,可是没有别的学校愿意接收他,如今仍辍学在家,看着别人快乐的上学放学,这个昔日的“小霸王”忍不住流下了悔恨的泪水。经过这件事后,爷爷奶奶也开始意识到应对他加强管教了,每天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以消磨他任性、霸道的性格。
车头村的凯旅(化名)是一个8岁的小男孩,上小学一年级,凯旅在三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开了他到苏州打工,如今已有5年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他对父母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常年的分离而越来越浓,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越来越淡,他说父母不疼他,他也不喜欢自己的父母。把“凶狠”这个词用在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身上本身就是残忍的,但我们所见的一切却不得不让我们想到这个词:他和比他壮一点的孩子发生了矛盾,在自己不利的情况下先是装输,然后又乘对方不备的情况下拿起板凳向对方砸去,真是令人胆战心惊。亏得大人的及时制止,才避免了不良
后果的发生。让我费解的是,听村里人说,这种危险的事情经常发生,却得不到爷爷奶奶的阻止,我们问他为什么这样对待别人,他说,是爷爷教的,爷爷说:“不这样就会遭别人欺负!”说着说着,指着头上的伤疤说:“看,这就是我在学校和别人打架留下的。”他二婶告诉我说,凯旅今年数学考了48.5分,爸爸认为这样子长大了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准备让他辍学回家,帮家里做点农活,家里的情况不是很好,一方面,祖父母岁数大了,生活很拮据,舍不得花钱买菜吃,甚至连油也舍不得放;另一方面,爷爷与爸爸矛盾重重,因此孩子就成了他们之间的牺牲品,凯旅的生活起居还要看爷爷的脸色,这对长身体的孩子来说是极不合理的。
据资料显示,留守农工民子女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他们虽然隅居农村看似与我们毫不相干,可是谁又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和将来对社会的影响?他们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也息息相关。
农民工调查案例总结 篇6
通海县劳转办 2010年8月10日
一个农民的创业之路:巾帼不让须眉
1973年1月出生在云南省通海县九街镇碧溪村三组的农民女孩普绩,于1991—2001年在通海兴德糖果厂做临时工,历经10年的摸爬滚打,2001年白手起家创办了云南省通海斯贝佳食品有限公司,任董事长,9年时间,经过她的艰苦创业和辛勤工作,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公司已成为同行业中品种、质量、品种形象、生产规模、销售规模首屈一指的企业,现有国家专利19项,主产品有六大系列五十余个品种,产品远销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拥有豆末世家、斯贝佳、土风三个品牌。
提起普绩的创业之路,要从她攻克豆末糖的层数,解决一个“酥”字说起。豆末糖最好者,莫过于香甜酥脆,入口即化。口感好坏,由酥的程度决定,酥的程度由层数决定。层数少,不酥、不易化、口感欠佳;由于工艺上的缺陷,容易受潮结块。做好豆末糖必须从改进工艺、提高层数入手。传统的豆末糖只18层,有的甚至不到18层。这个传统能不能破?如果能,可以到多少层?普绩锁定了一个目标:把豆末糖做到最好!
要做前人没做成的事,就要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普绩走出去拜访做过豆末糖的师傅,一个乡镇一个乡镇地去寻,一位师傅一位师傅地去求。一个无名小辈、一个陌生人、一个女孩子,想得到信任,还要学人家的秘传绝技,天方夜谭。难!释疑解惑非他 们不可,要有突破性进展,少了他们不行。这条路再难也要走到底。
普绩找到一位老人,家人知道来意后就撵她走,不走就骂。她被气哭了,流着泪走了。她强打笑脸,硬着头皮,再次走进了家门,又被骂哭了。去了骂,骂了哭,哭了走,走了又回来。第四次,老人被深深地感动了,给她约了一个子女不在家的时间。她去了,老人说:我这身本事,自己做不动了,家里又没人做,难得你真心实意地想学,我也不想把它带走。一个教得真诚,一个学得认真,功夫不负有心人,普绩尽得了真传。“没有做不成的事,只有做不成事的人。”她最爱说的一句话再次被验证了。
两年时间、二十九位师傅、上千次试验,泪水、汗水,多层豆末糖做出来了,传统被打破了。普绩没笑,她哭了,所有参加试验的人都哭了。她以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工艺,优选出最佳配方、最新工艺,做出了129层豆末糖,口感不好,保质期短的百年难题被破解了。多层豆末糖现已获国家专利。她把上市的第一批多层豆末糖定为29层,不忘师恩,以示纪念。
多层豆末糖是酥了,可易碎,不宜长途运输。上不了货架就不是商品,成不了商机。18层做成了129层是创新,把易碎的做成不易碎的,还可不可以再创新?没有做不成的事!普绩开始了再创新。她想到了香甜的巧克力,把巧克力作为豆末糖的外衣,豆末糖作为巧克力的内馅。硬化了的巧克力使豆末糖不易碎,细腻的巧克力隔绝了空气,使豆末糖不易吸湿,大大延长了保质期。豆末糖穿了巧克力外衣,一个豆末糖的新品种诞生了。巧克力夹了豆末糖的馅,一个新口味的夹馅巧克力也同时诞生了。国内一位较权威的巧克力专家,对普绩的创新思维和勇气大加赞赏。巧克力以其文化品位、健康、营养和美味,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巧克力引入了豆末糖,以创新的口感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生产角度说,这是一次产品创新;从市场角度说,则是一次营销理念的创新:借巧克力这件华丽外衣,美化产品,提升价值,改善风味;挟巧克力的名气和市场号召力,顺利进入高端市场,获得闯荡大市场的好机会。
有了多层豆末糖、巧克力豆末糖,就有了敲开省外、国外高端市场大门的资本,却没有站稳脚跟,做大做强的实力。早在2001年,斯贝佳豆末糖就曾进入香港、马来西来、新加坡;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市场,深受欢迎。因为规模小,供不了货,不得不放弃。规模制约实力,决定发展,大发展要有大市场、大规模。斯贝佳的发展需要规模,行业的产业化发展需要规模,需要二个、三个、四个斯贝佳。斯贝佳要做第一个实现规模化的企业。
为进一步缓解厂房狭小、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的实际,公司把省内的营销中心设在昆明,把国内的营销中心设在深圳。在管理上,引入“六元要素”,新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优化了企业发展环境。产品遍布昆明各大超市,并通过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家乐福销往全国各地。省内有商家要求买断某省经营权,省外多个经销商要求作总代理,省外常有消费者前来邮购、有消费者提出应 在当地销售……市场扩张对产品的需求,超过了公司扩大生产能力的速度。
斯贝佳有对传统的继承,有不断推出新品、精品的新技术、有在市场上具备强大号召力的精品,有极大的国际、国内潜在市场。但由于生产工艺瓶颈阻制及生产规模有限,国内外市场严重供不应求。2007年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区第一届政府推委委员会委员、香港繁荣集团董事长陈玉书先生主动与斯贝佳合作,计划投资4965万元,筹建斯贝佳新工业园,斯贝佳成为中外合资企业。斯贝佳工业园项目选址于通海县曲陀关八组,占地面积1274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750平方米,项目于2006年1月破土动工,于2009年5月20日竣工、投产使用。项目正式投产后,巧克力豆末糖年产量达10000吨。
农民工问题调查问卷 篇7
一、基本情况调查
1、性别 A-男B-女
2、年龄__
3、输出地__输入地__
4、学历情况 A 小学 B 初中 C 高中 D 大学 E 大学以上
5、婚姻状况 A 已婚 B 未婚
6、土地拥有情况__
7、工作行业__
8、工种__
二、工作情况调查
1、您的工资水平(月薪)
A 800元以下B 800-1200元C 1200-1600元D 1600-2000元E 2000元以上
是否有年终奖金,大概金额为__(如无,可不用填写)
2、您的工作时间一般为多少,日工作小时__月工作日__您的工作加工情况
A 经常 B 一般C 偶尔 D 从不
对于您的加班工资与平常工资相比如何?
A 没有区别B 高一点C 高不少
3、您是如何获得您现有工作的?
A 自己应聘B 亲友或熟人介绍C 中介组织介绍
4、您的工作稳定性如何?
A长期固定B长期在外但工作不固定(包括工作地点不固定和工作职务不固定)
C在农闲时外出打工
5、您是否与工作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
A 是B否
6、工作单位是否为您提供了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
A 是B否
7、您工作场所的安全保障状况?
A较好B好C差D较差
8、您工作场所、生活场所、饮食场所的卫生状况?
A较好B好C差D较差
9、您所在的工作单位是否有工资拖欠现象?
A是B否
10、工作之余,您一般会?
农民工调查报告 篇8
尽管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户籍的问题以及他们自身的特点,使他们不能和城市人一样享受城市的公共福利待遇和公共服务设施、公用资源。他们经常在恶劣的条件下超时加班却不能及时拿到工资;他们的小孩在这里上学,但因为没有当地户籍和学籍不能在这里考试;他们受了工伤,工伤工资无人来付…农民工的现状确实令人担忧。
在寒假期间,我对合肥经济开发区滨湖新区建筑工地的农民工进行了调查,主要采取与他们进行交谈的形式。由于爸爸及几个安庆岳西老乡都属于这个工作团体,我得以在此停留两天,有机会走进他们的生活。考虑到他们不愿意或是不会填写调查问卷这一情况,于是,我采取在收工后与他们闲谈的形式。主要包括:基本生活与工作情况、收入与求职情况、社会保障和维权意识、个人愿望和今后打算四个方面。调查如下:
(一)工作状况
1.和我爸爸一样,大多数农民工求职主要靠亲朋好友。
2.他们工资的支付情况是,在一个单元的工程结束时至少支付总工资的70%,年终结账时支付所有工资。
3.他们平时都没有假期的,平均工时12小时,有时为了赶工而超长加班。
4.技术工(在他们说来叫大工)的平均工资1500至1800,普通工(在他们说来叫小工,包括女工,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没有技术的男工)的平均工资1000至1200。
5.据他们说,在服装、鞋类、玩具这些行业的农民工有一定的培训,而建筑业的技能培训几乎没有。6.大多数人对这份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
(二)生活状况
1.衣:通常是沾满泥土,不注意还以为是从山洞里钻出来的穴居人,由于干的是最差,最累,最脏的活,不可能总是穿得很干净,且衣服和鞋磨损特别严重;当我提及别人低价收购我们的军装时,他们一脸的惋惜,埋怨我没有告诉他们,说这会让他们省去不少的钱。
2.食:吃的是青菜和一些廉价的猪肉,我第一次看到叔叔竟然会因为涨了1毛钱而放弃买萝卜,他说,人多所以每次买菜都是十几斤,一毛钱积累起来也是不小的数目;他们这个团体内的8个人轮流做饭,平均每人每天的伙食费在八元以内。他们每人都只有自己的一副碗筷,第一天晚上我吃饭的时候找不到碗,只好用我爸爸的铁茶杯。
3.住:在房子开始建的时候,都是搭建一些简单的帐篷,从第2层到封顶的这段时间里都住在2楼,没有窗户没有门,就用一些木板胡乱钉在一起,卫生间就别提了。
4.行:几乎没有私人的交通工具除了自己的一双腿。
5.闲暇的时间,他们也有自己的一些娱乐,比如说买2张彩票盼着中大奖。
1.有很多时候在一个单元结束时,并不能拿到工资的70%,年终结账也不容易,需要在那里等几天,即不能及时拿到工资;且工资比较低。
2.他们的生活条件简陋,卫生质量差到不必说。
3.有调查显示农民工子女城里读书年均学费支出2450元,他们的孩子入学等存在一系列不平等的待遇,当谈到他们的愿望时,都是希望子女在身边同时也能接受比较好的教育。
4.他们的安全保险并不齐全,且维权意识很低,少部分人连合肥农民工维权热线是多少都不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仲裁诉讼、工会调解这些机构。我叔叔因工伤被迫停工半个月,误工费最终没能要回来,他们只说程序太麻烦,要等的时间太长。
5.金融风暴的影响,使得当前农民工就业仍然存在一定的压力,有些技术较低的农民工被迫另找工作。
6.大多数人资金及自身能力不足导致返乡创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未来很迷茫。
(三)解决办法:
首先,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最大的障碍就是城乡户籍壁垒,由此造成住房、医保、最低生活保障、孩子入学等一系列不平等的待遇。所以只有让他们的户口落到这座城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次,希望政府出台更多更有效的政策,确实保护农民工的利益。再者,努力创造条件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技能,例如加强农民工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等。最后,希望城市及社会能给与农民工更多的关怀。
结 论: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我更深入的了解了农民工的现状,他们的人生安全没有保障,生活质量差,子女受教育情况糟糕,工资待遇低,工资拖欠问题仍然存在,政府的相关政策滞后等。这些情况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然后努力改善农民工的现状。试想,只有社会的力量,才可以让城市中这些可爱的人感到一丝温暖!
农民工调查案例总结 篇9
2012春行政本科班###12441012012##
随着我国经济重心从农业转向工业,涌现出了大批农民背井离乡到城市找工作的现象,形成了所谓的“农民工”’,在城市,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大都是城市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因为“农民工”普遍学历低,特别是农村青年。农民工转移难,就业难的状况,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困扰农民收入增加,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一大难题。本次农民工就业调查,了解农民工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渴望就业意向,从而为他们能正确选择就业,改善他们的收入及社会地位。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个人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工就业需求”问题,共调查了4名对象,他们均符合规定的条件。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邝一龙,男,23岁,高中,群众,未婚,家庭成员有5人。他在本区的一间车行任职销售员。月收入2500元左右。他很想参加短期的市场营销培训,掌获了营销技巧,提升业务能力。这对于他继续留在发达城市有一定的帮助,毕竟销售行业具有挑战、有付出,才有回报,因此它所包含的困难、挫折、艰辛是一般工作无法比拟的,所以他更希望转身车辆理赔保险行业。
骆杰文,男,25岁,大专,团员,未婚,家庭成员有4人。他在本地区的一间工厂任职技术员,月收入1800元左右,他想通过业余学习提升学历,学习管理学,成为一名管理层,改善家庭生活条件。
程敏,女,27岁,初中,群众,已婚,家庭成员有6人。她在本区的一家工厂任质监员,月收入1800元左右。她很想通过业余学习提升学历和自身文化素质,希望政府能为返乡创业提高优惠政策,自主创业。
张凯,男,35岁,初中,群众,已婚,家庭成员有4人。他在本地区的一间私人公司任保安,月收入1600元左右。他很想通过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短期培训学习机电技术,从而提生工作能力,获取更高的工作报酬,改善家庭生活条件。
一、调查现状及分析
1.受教育程度
在随机调查的四人中,初中学历的2人,占总人数的50%; 中专学历1人,占总人数的25% ,大专以上学历1人,占总人数的25%。在这四位农村青年中,其中三人从事技术体力劳动,一人从事销售工作,月收入大概在1800-2500元左右。调查表明,农村青年学历层次偏低,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较差,大多数只能从事体力型、收入低的工作。知识水平的限制,直接影响了农村青年的就业意向。
2.对就业需求程度及途经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农民工的意识中改变就业方向很明确,只
是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可能无法实现或者只是选择短期的专业技能进行提高;但他们的工作枯燥且工作时间长,也间接消极了农村青年的求知、进取向上。经过四名调查对象,得到一个结论:就是都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或技能,但由于他们来自落后的农村,一没学历二没技术,只能胜任普通操作工这类的工作。虽然也曾考虑通过短期培训进行充电,学习电脑、销售等方面的知识,他们相信,只有这样他们的明天才会更好,但大都由于家庭条件、时间不允许,只好放弃。现在只能好好工作,多赚点钱,在调查对象中都明确表示,希望进一步改变工作层次,其中50%的调查对象希望通过电大或政府组织的短期培训获取技能,通过学习和技能的培训,掌握先进技能,学有所用,以技致富,对社会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改变就业,另外的50%则希望通过自身的业余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学历层次,对自身发展进行更进一步定位。
二、制约农民工就业原因
1.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工选择工地等需要体力活的工作,然而受楼市低迷影响,建筑业、搬运业等务工的民工大都失业返乡。
2.现代企业对当代农民工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现代化大潮中,随着社会对经济发展要求的逐步提高,传统那种只靠力气吃饭的“旧式农民工”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技术要求和管理理念。由于农民工大部分文化素质偏低,技术能力较差,无法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出现了“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尴尬局面。所以,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和就业技能成为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内在因素。
3.受自身能力及文化素质的制约,不少农民工的工资较为低下,由于物价上涨,尤其是医疗成本、教育成本和住房成本等的上涨,导致农民工生活成本成倍增长,除去生活开支后,其实际收入增长十分有限,生活水平改善并不大。受待遇低下的打击,不少民工在城里居无定所,职业稳定性差,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生活压力加大,萌发回乡念头。
4.就业供求信息不对称。他们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过朋友或熟人介绍,很少参加招聘会或者上网搜索有关招工信息。但是在当今信息社会,大量用人单位要么在网上发布人才需求信息,要么在大中型城市组织专场招聘会。这种招聘途径和农村的现实状况很不对称,以至出现了有些用人单位招不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人,而大量待业农民工却无法获知相关的招聘信息。
5.政府及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就业服务水平。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及社会中介人才机构中介服务,诸如就业培训、职业介绍、供需见面会等,多聚焦于本地本市居民,或者有大学以上学历者,所以,大量高中以下学历的外籍农民工群体,其就业指导问题一直被忽略。
三、农民工就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农民工就业促进组织,达到就业供求平衡机制。城镇人员失业以后可以在社会保险机构或相关的部门进行登记,也可以找工会等组织寻求再就业;大学生群体就业中也有相关的学校、教育机构等部门进行就业促进;而农民工失业以后不但享受不了各种保障,即使再就业也是十分困难的。
2.政府做好“红娘”,促进农民工就业。政府或民政部门可以带领农民工参与到县、市乃至区组织的各种招聘会,为农民工就业牵线搭桥,健全人才中介服务平台,送岗下乡活动。真心实意帮助农民工解难题、办实事。避免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区间的无序流动,降低农民工就业成本。
3.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完善工会组织,使农民工可以通过集体谈判以及组织化的渠道表达意愿、维护合法权益;要建立面向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制度,并严格执行《劳动法》;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规范职业中介行为,严厉打击以职业介绍为幌子骗取农民工钱财的违法犯罪活动。
4.充分利用各县市区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等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系列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工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充分利用地方广播电视、远程教育等现代传媒手段,向农民工传授外出就业基本知识。支持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培训基地,发展订单式培训。多渠道培养农民工就业技能,为农民工就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5.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统筹规划城乡公共设施建设。调整投资机构,把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重视利用当地原材料和劳动力,注重建设能够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促进农民直接增收的中小项目。
有效解决农民工就业的问题,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清理整理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切实改善他们的就业环境,积极引导农民工进城务工,又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城经济,扩大农村劳动力在当地就近转移就业,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充分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五、参考文献
【农民工调查案例总结】推荐阅读:
农民工调查研究09-02
农民工问卷调查报告08-27
进城农民工调查报告06-06
精选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08-22
有关农民工的调查报告09-25
农民工市民化现状调查论文05-11
关于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05-28
中国农民收入调查11-05
中西部农民工返乡就业情况调查08-15
中国农民生活现状调查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