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

2024-05-22

古稀老人(精选9篇)

古稀老人 篇1

古稀老人金婚庆典流程

前言:室内搭建颜色绚丽的背景和舞台灯光,背景上悬挂着“*****老人金婚庆典”。用鲜花编成的寿字摆在背景前。舞台前铺设红色地毯,地毯两侧是漂亮的入场花道,地毯尽头搭建幸福花门,舞台两侧摆放香槟酒塔和长寿烛,舞台中间用美丽的花朵装饰的小圆桌上是一个许愿球,每张桌上摆放着芬芳艳丽的桌花,整个现场流光溢彩,所有的一切都彰显着两位老人金婚庆典的庄重和高雅,也让所有的来宾看到儿女们对老人的尊重和贤孝。

一、开场欢快舞蹈:拉丁或民族舞蹈,引人瞩目。中间燃放焰火,再次吸引大家的目光二、三、四、五、小提琴缓缓响起,主持人出场 老人站在幸福花门下等侯入场 儿女和晚辈站在老人入场通道的两侧为老人送上鲜花 婚礼进行曲响起,老人入场手摸许愿球,开启金婚庆典盛宴的序幕,同时报喜球打开,两侧条幅落下,上有祝老人金婚快乐幸福等字样。

六、主持人和老人之间的即兴对话,引出老人年轻时的经历,并重温新婚时的感受。七、八、九、投影仪播放老人年轻时的相片,主持人讲述 点燃长寿烛,祝老人身体健康,并请老人回忆当年点燃新婚烛火时的情景 投影仪播放孩子们出生及成长时的相片,与此对应播放老人双鬓渐白的照片,产生对比

十、有请老人儿女们上台讲述对爸爸妈妈的印象,及感恩的心情

十一、儿女们为爸爸妈妈佩戴花环,表示对老人金婚的祝贺

十二、儿女为爸爸妈妈斟满香槟酒塔,然后为老人送上交杯酒,庆祝老人50年走过的风雨历程,及相濡以沫的真挚情感。

十三、儿女们簇拥着爸爸妈妈,音乐《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响起绚丽的烟火开始燃放,整个舞台充满着浓浓的亲情

古稀老人学写诗 篇2

现年76岁的谯义斌老人,原是玉屏县农业银行的干部,1990年退休。2001年开始学诗、写诗。

谈到与古诗的缘分,谯义斌老人告诉笔者,以前在银行工作的时候,就很少读诗,更别说写诗了。退休后,因为照看孙儿的缘故,经常与孙儿们一起读读古诗,时间一长,自己便爱上了古诗。读的古诗越多,脑中便渐渐地充满了诗意,偶尔也提笔写几句类似于诗的东西。这也就是谯义斌老人创作诗词的起源了。从此,也就与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身边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变化,都是我写古诗词的素材”,“在我的诗词中,都是写身边能见到的,写玉屏侗乡的特色,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谯老说。

写古诗词是一件很苦恼很磨人的事,但也让人其乐无穷。作诗立赋,遣词造句,平仄韵律,都需要仔细推敲,其精细程度堪称雕刻,况且编成一本有200多首诗歌的诗集,又需要花去多少心血和毅力。然而,谯老因为执着于诗、乐于诗、迷于诗、醉于诗,所以,他做到了。

谯老的老伴说:“他写起诗来很投入,有时一首诗要反复推敲半个月甚至几个月。有一回,为了诗中的一个字,坐在沙发上闭目苦思,不时又踱步沉思,我还以为他身体不适,问他为何精神不好,劝他调整调整。哪晓得,他是在推敲诗句。”

也就是谯老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几年来,他凭借自己在工作中培养出来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凭借自己的古文知识,凭借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写出了赞美祖国河山、家乡变化、改革开放的200多首诗歌,并且还有部分诗词曾在《中华颂》、《梵净山风韵》等刊物上发表,诗歌《山村巨变》在全国第二届《中华颂》诗歌大赛评选中获一等奖。此外,谯老还集结成册了诗集《屏山集》,收录了自己所有的诗词创作。

校友古稀聚会有感 篇3

一、共 续 好 年 华

同窗你我他,而今夕阳花。不言近黄昏,当忆十七八。朗朗读书声,笔墨数理化。男儿当自奋,家国齐天下。支农“孟贤壁”,水库筑大坝。酷暑不惜累,只因听党话。傍晚小溪涧,嘻戏摸鱼虾。亦有梁祝情,百年共白发。时空五十年,弹指一挥间。举杯邀同窗,共续好年华。

二、送 别 已 故 校 友

莫 道 君 行 早,何 处 无 芳 草。

夫妇古稀双寿祝寿词 篇4

“文以北斗成天象,月捧南山作寿杯”。在这和谐喜庆的XX年新春佳节刚过---古历正月十一日的祥和喜庆日子。今天,我们众亲朋欢聚在xx乡xx村家的四合小院,隆重举行我的舅父老先生及舅母古稀双寿的庆寿典礼。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我的表兄、表弟兄弟及其全家向所有的来宾顶寒冒雪来参加我舅父舅母寿庆大礼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马年开新运,瑞雪兆丰年”。七十年的风雨历程,我的舅父和舅母顶风冒雨,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共同走过了许许多多的艰苦岁月,迎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大家都记得,在上个世纪60年代那些刻骨铭心的艰苦岁月里,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为了克服困难,解决温饱,养家糊口,我舅父和我舅母相依为命,精诚协作,起早贪黑,艰苦创业,确实受尽了苦头,出尽了力气,流尽了血汗,劳尽了心肝。

回想我舅父舅母前几年走过的缺衣少食,贫困交加的日子,实在令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为了抓养儿女,我舅父舅母含辛茹苦,节衣缩食,省吃俭用,苦苦奋斗了50多年。现在,他老人家是儿女成器,家庭和谐,人丁兴旺,幸福美满,就当前现住的这个四合小院,都是他老人家带领两个儿子用勤劳的双手创家立业,辛苦换来的。所以,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来之不易。这都应当衷心的感谢党的好政策好方针和当前的大好形势。

“人生七十古来稀,海晏河清神州美。”我舅父舅母现有二子一女,都已经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大儿子现在在新疆库仕油田工作,二儿子在及女儿各自成家,在家务农,勤劳致富。儿女们个个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孙子们个个聪明伶俐,好学上进。真所谓人丁兴旺,家门幸福。这一切,都是我舅父和我舅母含辛茹苦、勤俭持家的结果。

“人逢喜事精神爽,寿庆古稀添荣光。和谐同心全家福,日新月异呈瑞祥。人生最美多福寿,岁月难得是小康。璞玉双鹏兴家业,喜事连连福运旺。”最后,让我们共同用这首热情洋溢的祝寿诗为老先生及古稀双寿华诞献上最衷心的祝福,恭祝老先生及寿诞快乐,岁月长新,春秋不老。也同时祝愿今天在座的陪寿人快乐,幸福如意。

借此机会,我也对今天的所有来宾及为这次双寿庆典前十几天就进行操劳和关照的xx村老总管,德高望重的先生,我的恩师今天的司仪先生及所有厨师、乐队和执事宾客表示感谢和祝愿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古稀老人 篇5

【作文题目】

(1)“品”,三个“口”。造字本义:一小口一小口地吃,慢慢地辨别滋味。

品尝美食是一种享受,萦绕在每个人的舌尖;品味情感是一脉温柔,流淌在每个人的心田;品评世态是一种情怀,伴随我们成长前行……

请以“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题目:我的世界(加上适当的词或短语,补足题目)

【优秀作文】

品古稀者的爱之深沉

一红木书架,一红木衣柜,一桌一椅,一室仅居一人带我推开闭合已久的窗,枝头的三角梅已盛放,可有心看花的人已入了天堂,不知那儿可有一番三角梅年年盛开的和日日嬉闹的娃娃……

我出生时,太爷爷已是年近古稀之人,可是临晨时分我刚降临,他便出现在我身边,亲昵地抱着我看了又看,那张我眯着眼在他怀中的照片,被我珍藏到现在。我知道他爱我,可是爱得爱严肃,太深邃。

待我可以娃娃学语时,我常来太爷爷家,但最不喜这卧室中的雕花木床,硬梆梆的让人索然。所以常在太奶奶软软的床上蹦跶,抱着绣花枕头玩着过家家,而待到吃饭时也是噩梦一场。小馋猫最好吃肉,太奶奶的大手比“闷豆腐”里撒了足足的肉,桌上常有那大块叉烧肉和卤鸡腿。太爷爷生气地“噫!”了一声,瞪着我只顾吃肉的嘴,教训道:“小孩子怎么只顾自己吃肉!要懂得把心爱之物分享给旁人。”从此以后我收敛了不少,可背后却对这冷面冥王颇有微词。

带我到了读书写记的年纪,放假常被放在太爷爷家。他已年逾古稀,却不好电视电脑这类玩意儿,家中甚至没有一台空调。只是带着一副老花镜,严肃地看着报纸亦或是翻翻诗词。书架上书虽不多,却全部是唐诗宋词一类,时而兴起便教上我一句两句。那时“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或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他口中常诵的。我只是摇头晃脑地鹦鹉学舌,不知其滋味。

时过境迁,就在那么一个夜晚,他滑倒了,送去医院救治。回来后像个孩子,成天咿咿呀呀,炯炯有神的凌厉眼神不再摄我心魄。连卧室中的雕花床都不见踪影,换上了可活动的病床。一日里,时常眯眼,偶尔的活动得由护工扶着。佝偻的背,弯得更下去了,听见我唤他,似乎眼睛亮了亮。

待秋风扫落叶之时,他在那个明媚的早晨离开了,一声不响地走了。灵堂里摆着他西装革履模样的照片,意气风发正值壮年。躺在那里安详地睡着的他,过了今夜便要落成灰烬了。

冬至,我们不如往年吃着各色汤圆,只是简单的家常便饭,因为这一日,是他的头七。本以为无所谓的我,却想起他见我吃肉时吹胡子瞪眼的模样,放弃了茄子肉末,转向墨绿色的青菜。那时我方晓,他的爱深沉。

又一个清明,一家人来到老先生埋骨的地方,往来踏青的心情被这次蒙蒙的.天掩下。细细咀嚼着悲伤的滋味,是他总是训斥我少吃肉,也回回下楼买鸡腿卤料的身影;是他肃然地阅读诗词,时而逗逗娃娃的沧桑;是他念着“古来征战几人回”而今他的子子孙孙担着“爱别离”之苦的时光回溯。

五月的驼月倾倒着四月的流水,雨帘重重叠叠,我却品出您那严肃底下不同的慈爱。纵然是深沉,我却受之有愧。

古稀老人“根石缘” 篇6

退休后,李绪萱将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根雕爱好上。他的根雕作品大气洒脱,与之相配的底座也是自己精心设计、量身打造而成。对此老伴笑称:“家里所有的余钱全花在这些根根石石上了!”老李接话道:“我一不抽烟,二不喝酒,此生唯此爱好!”

他将一块块原本毫无生机的木头变成了“陶醉的妈妈”“卧狮之思”、“子期听琴”……光听这些名字,就已经引得无限遐想。更何况每件作品均配有李绪萱自撰小诗,或反思、或谐趣、或追溯,这也让根雕作品更具张力和表现力。

既有根雕,又怎会少了奇石?苍凉淳厚的寿山石上,有名家微刻的杜甫名作;色彩紫红的桃花红高岩,仿若使人游走山水间……你所需的只是聆听与细细品味,而对于李绪萱来说,这些“宝贝”似老友相聚,倾诉着只有彼此才懂的心事。

我问他最爱哪件宝贝?他的目光停留在与小孙子玩耍的照片上。享天伦之乐,结根石之缘,好不快哉的退休时光。

“古稀老人”的报纸情怀 篇7

他叫罗来辉,人称老罗,1997年从街道办事处退休,今年72岁。他有个特别的爱好:收藏报纸。记者想采访他的时候,他去外面“淘宝”了,等到了下午6时,他还没回家。邻居说,你想找他,事先要跟他约好。

为收藏报纸被罚不准买菜

“你下次来采访,事先打个电话,我的时间不固定,出去收报纸会很晚回来。”这是老罗见到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1997年老罗从单位退休之后就开始收藏报纸,看到报纸各种不同的版面,感觉很稀奇,收藏多了老罗就慢慢地爱上“它”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老罗的退休工资大都交给老伴,自己留用一部分,自打老罗爱上收藏报纸后,发现这点钱根本不够。“当时,我又不敢向老伴要,他们都反对我收藏报纸。后来我想了一个好办法,每天争着去买菜,买了20元钱的菜,回家就说花了30元;买了一件50元的衣服就说80元,这样下来我就有钱收藏报纸了。”可惜好景不长,老罗的这一“勾当”被老伴发现,从此不让他去买菜。

现在老罗每天只做三件事:做早餐,中午和下午外出“淘”报纸,傍晚接孙子。

为报纸“不择手段”

老罗收藏的第一份报纸是2000年在滕王阁举办的收藏会上发现的,当时会上的藏品很多,老罗看到了一份《江西日报》,报纸上刊登了“七大”全国候补委员的半身像,觉得很特别,老罗就问多少钱?卖家说“少于80块钱不卖”,“我当时摸摸自己的口袋只有几块钱,不够!”无论老罗怎么跟卖家说,就是不卖,没办法老罗只好回家。在回来的路上,老罗正好碰到一个朋友,就向朋友借了100元钱,当时怕那个卖家走了或者把报纸卖给了别人,老罗连忙跑回了滕王阁,跑得满头大汗,终于买到了心爱的报纸。

老罗收藏报纸与别人不一样,主要收藏一些刊登国家重大事件的报纸,主要是省市日报,在老罗收藏的报纸中,除了没有西藏、青海、宁夏这三个地方的日报,其余的应有尽有。

现在老罗是中国集报协会的会员,每年都参加由协会主办的活动,在活动中老罗和全国各地的集报爱好者交流各自的集报成果和经验,并互相留下联系方式,以便互通有无。现在,老罗要是想收集哪个省市的报纸,就会联系报友为他留意,通过邮寄的方式寄过来。老罗告诉记者,收集“十大”这份报纸给他的印象很深。“我当时是‘撒娇’才让废品回收站的人卖给我的。”老罗笑着说。

当时老罗在青云谱区一家废品回收站找“宝贝”的时候,发现一张很黄的报纸。“当时我的眼睛都绿了,很兴奋,这张报纸肯定很有收藏价值”老罗说。当时他就问工作人员能不能把这张报纸卖给他?可是工作人员说:“你这个老头子怎么这样?外面的让你翻就翻了,这张报纸我已经捆好了,不卖!等下又被你翻乱了。”老罗赶忙笑着对工作人员说:“我就是想看一下嘛,我会帮你捆好的。”最后在老罗的劝说下,工作人员同意他去翻报纸。

“现在我去那些废品回收站,他们都怕我了,知道我一来就会把他们捆好的报纸弄乱,但是他们也拿我没办法,谁让我喜欢这个。”老罗笑着说。

想办私人展览馆

现在老罗把女儿的家全部用来堆放报纸。每天做完早餐就到这里来看报纸,或者是去外面淘报纸。

当记者问到:“你这样每天面对着报纸不烦吗?等到你百年之后,你怎么处理这些‘宝贝’?”老罗笑着说:“永远都不会烦,我会对它们像对女儿、儿子一样,如果我的后代喜欢收藏报纸,我就把这些‘宝贝’留给他们,如果不喜欢我就卖给报友。”

“我现在展示的报纸还是一小部分,还有很多放在箱子里,都用东西把它们隔开,不然湿了会粘在一起,每过一段时间我都会把它们拿出来晒晒。”老罗说。

现在老罗收藏的报纸将近10万份,前后在家办了8次免费展览,每天来老罗家参观他所收藏报纸的人络绎不绝,有的时候老罗一天要接待上百人,屋子只有这么大,空间根本不够。

古稀老人的夕阳晚情 篇8

敬老院里喜结良缘

陈食镇敬老院成立29年了,陈旧的底楼有一间屋子特别醒目:门上贴着一个大喜字,门窗比别的房间都要干净。这就是潘自才老人和钟陈氏老人的新房。

新房10平米左右,干净整洁。床上有红色床单、红色被子和印着喜字的大红枕头。潘大爷笑呵呵地说,“你看,这就是我们的结婚证。”老人激动地拿出结婚证,证上显示他们结婚日期是2011年1月5日。潘大爷把钟大娘扶到椅子上坐好后,将暖手器塞进她的怀里,对我们说:“这是我的第一个老婆,我要照顾她一辈子。”老太太由于听力下降厉害,听不见潘大爷的话,但从她眼眶里含着的眼泪可以看出,她很激动。

结婚酒席办了十二桌

“办酒那天好热闹的,我们一共办了12桌。”潘大爷说,结婚那天敬老院里的老人以及镇上闻讯赶来的街坊,都来为他们的新婚道喜。敬老院出钱在院子里摆了12桌喜宴,潘大爷也拿出了自己省吃俭用挣来的400元钱,买了酒、香烟、瓜子招待客人。

中午12点,两位老人站在大红喜字底下,院长和特意赶来的村委书记为两位老人证婚。从当天拍的照片上看,潘大爷牵着钟大娘的手特别激动。钟大娘由于年纪太大,虽然意识不太清晰,但是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微笑。“那天我都快喝醉了,好久没那么喝酒了。”潘大爷回忆。

两个老人经历都坎坷

为什么要娶比自己大25岁的老太太?对此,潘大爷只说了一句话:“只是想照顾她。”

据了解,潘大爷3岁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也没有别的亲人。由于穷,没有姑娘肯嫁给他。10年之前,他摔断了右手,失去了劳动能力。后来,生产队安排他住进了敬老院。潘大爷表示,如果没遇见钟老太,自己可能会孤单地过一生。

“其实,老太太的身世也悲惨。”据敬老院的罗院长介绍,钟大娘小时候流浪到陈食镇,被当地一户姓钟的人家收养,后来她嫁给了同村一个姓陈的男子,自此才有了一个不算名字的名字——钟陈氏。

由于不能生育,老太太20岁的时候被夫家赶出了家门。之后的几十年,钟大娘一直在钟家当佣人,没有再嫁。直到1982年敬老院成立,她才被送到了敬老院。在敬老院里,钟大娘认识了她的第二位丈夫杨益辉,两人在1996年结婚。罗院长称,杨大爷对钟大娘的照顾也是无微不至,但不幸的是杨大爷在2007年离开了人世。

办结婚证 更方便照顾她

2007年杨大爷去世后,年过九旬的钟老太无法承受丧夫之痛,经常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不时伤人或自残。为此,敬老院的管理人员伤透了脑筋。后来,隔壁房间的潘大爷见其可怜,开始照顾起她。说也奇怪,老太太只听潘大爷的话,她一有需要就大呼:“老子儿(潘大爷的外号)。”慢慢的,潘大爷开始照顾起老太太的饮食起居,为她洗衣服,牵她逛街……从2008年至今,3年时间过去了,现在的两位老人谁也离不开谁。

现在,两个老人已经住在了一起。潘大爷说,“要名正言顺地照顾她,陪她走完余生,要是不扯结婚证,我这样照顾她不得体啊。”

老太卖废品给他买糖

钟大娘一直有外出捡垃圾卖钱的习惯,这也是她唯一的收入。罗院长很担心,害怕老太太出去摔伤,多次要求她不再出去捡垃圾,可老太太根本不听,常常趁大家不注意偷偷跑上街。

一位古稀老人的光明之旅 篇9

受助者:袁桂花

受助情况: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红河乡上庄队农民,双目白内障失明5年,住窑洞;现在双眼恢复视力,家有瓦房5间

受助年代:2006年、2008年

救助者: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危房改造项目”、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启明行动”

宁夏固原山沟沟里的农民一生只有两个最大的愿望:盖上几间瓦房,从世代居住的窑洞里搬出来;让娃们去读书,从黄土高坡走出去见大世面。但是面对一片贫瘠荒凉,梦想依然遥远,许多人几十年没进过医院,因为家家户户为了那两个愿望挣扎,再没有能力为医疗预算支出。

袁桂花的老伴早几年去世了,实现愿望的担子压在儿子一个人身上,儿子一直在银川建筑队打工,微薄的收入要供三个孩子上学。5年前袁桂花双目失明,前些年还有点模模糊糊的影,现在什么也看不见。孙女长得比自己都高了,可她只是记得孩子们小时候的模样。已经71岁了,不再盼啥了,袁桂花在黑暗中为自己盘算好了未来黑暗中的生活。唯一惦记的是孙女荣荣,这娃脚上长了个包,后来烂了,脚越来越肿,现在摸着比两个馍还厚,鞋都穿不上,医生说是怪病。可别耽误了娃的前程,她就喜欢画画,想去西安上大学呢!

银川市友谊慈善医院的宣传车来到了彭阳县红河乡,荣荣拿着宣传单大声在奶奶耳边念:“带你去看眼睛,不要钱!”

“爱心永恒,启明行动”是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为无力负担手术费用的贫困白内障盲人带来光明的项目。目前,全国仍有白内障患者约300万人,每年增加45万人。“启明行动”的口号是在“五年内让全国贫困白内障盲人重见光明”。银川市友谊慈善医院就是这个计划在宁夏的定点医院。

这些天袁桂花有点糊涂,她被带着在这检查,在那输液,周围都是不熟悉的声音,生平第一次走进省城的医院,高明的大夫做完手术就能让自己重见光明,真的吗?不过,她心里挺踏实——自从自己第一次去查眼睛,残联的好人们了解了家里的情况。这几个月,他们带孙女去看了脚,还帮孩子联系了辅导老师,孙女通过了考试,秋天就要去宁夏大学念书啦;残联还要帮着家里盖瓦房。这做梦也想不到的好事咋都让自己碰上了,就是眼睛治不好也高兴。

……

手术后的纱布已经拆开,大夫一直在问,看见这个看见那个了吗?袁桂花顾不上回答,她在看,看见了大夫在自己眼前晃的5个手指;看见了给自己做手术的张旭斌大夫,原来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看见了孙女荣荣,这女娃长胖了;看见了病房里挂着画,有山有河。当光亮驱走黑暗,当色彩重填空间,袁桂花笑了,笑得老泪纵横……

要出院了,医护人员问袁桂花最想看什么,袁桂花回答得毫不犹豫:“最想回家看看家里的庄稼。”

上一篇:车辆挂靠合作协议下一篇: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