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老人

2024-06-18

扶老人(共9篇)

扶老人 篇1

10月16日, 支付宝客户端“保险群”里悄然出现了一个闻所未闻的新险种——“扶老人险”:用户只要付3元, 1年期间最高可获得2万元法律诉讼费用, 并提供全年的法律咨询服务。据支付宝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不到3天已有2.6万人投保。其中, 上海有1 569位用户购买, 尤其80后、90后是绝对主力。

据了解, 这种“扶老人险”由华安财险承保, 目前支持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15个省市的用户购买。其前提是“保障因老人等摔伤撞伤等意外, 被保险人提供帮助后导致被误认为是肇事者, 而需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的法律诉讼费用”。

点评:显而易见, “扶老人险”并不能真正解决“该不该扶老人”这个社会问题, 但支付宝的痛点营销已是炉火纯青。其真正意图在于通过扶老人险制造社会舆论, 进而将看客引流到支付宝推出的其他更多切合实际的险种, 增加投保率。

扶老人 篇2

说到帮助,我就会想起一件事情。这件事情的过后,令我感到十分自豪。

一天下午,我去超市帮妈妈买东西,在回来的路上碰巧遇到一位老人跌倒在马路上,原来是他不小心撞到了一位青年人的自行车上,那个自行车的主人看到了这番场景,却二话不说地大声地臭骂那个爷爷一番:“老头子,你没长眼睛啊,直往我自行车上撞,自己不看路,到时候责任要怪到我身上,你要让我怎么办啊,你担不起这个责任,那谁担任啊?”

还在一旁的老爷爷急忙起来向那个青年道歉:“对・・・对不起啊,我不是故意的,这是顾着看旁边了,实在不好意思,真的对不起!”没想到,旁边的青年不但不领情,还继续对一旁脸色发青的老爷爷大喊大叫,口水渣子不断的滴到老爷爷那惊慌失措、害怕无助的脸上,但路旁经过的人都是来看热闹的,没有一个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爷爷,到是在纷纷议论这件事情是谁对谁错。

在旁的我听了很难过,向那自行车车主身旁走过,我赶紧跑到老爷爷身旁,焦急的问到:“老爷爷,没事吧,你家住在哪?我送你回家。”老爷爷吞吞吐吐地说:“xx小・・・小区第x栋楼,706。”我就扶着老爷爷一点一点往前走,慢慢地走。一路上,爷爷不紧不慢的跟我叙述了一遍那起“交通事故”,听完老爷爷的叙述后,我也情不自禁地握紧了我的小拳头,虽然这是件小事,但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啊!若这点都被我们忽略了,那社会岂不就乱套了吗?

说着说着,走到了爷爷所说的“xx小区第x栋楼706”我对老爷爷轻声细语地说:“我们到家了,老爷爷!”

“好孩子,谢谢你送我回家,谢谢你…… ”

“不用谢,老爷爷,我得回家了,下次过马路要小心哦,再见爷爷!”

“再见,孩子,我希望你有空到我家里玩!”

老人到底该不该扶? 篇3

说一件录身经历的事儿:有一次典子骑车上班,一个女孩骑电动车撞上了典子,结果女孩摔倒了,膝盖擦破了。典子出于好心想陪她去医院,女孩说要赶着上班不想去医院。看她一瘸一拐的样子,典子坚持陪她到医院治疗。一开始女孩很感激,结果她的朋友一来,女孩就翻脸,改口说是典子把她给撞了。典子无奈之下只好报警,面对没有现场证据的事件,警察也很为难,一方面说“要不是你撞的,干吗那么好心送她来医院”,一方面又说“算了,你就好人做到底,把这医药费掏了”,最后弄得典子上班迟到不说,还赔了医药费。

你问典子委屈吗?委屈。生气吗?生气。但典子不后悔。“你无法判断别人是好人坏人,但你自己可以做一个好人。”上海男人潘跃昀在救了被土方车碾轧的4岁小女孩,又垫付数千元医药费后,说的这句话最能代表典子的心声。典子也欣喜地看到,来稿中赞同“扶起老人”的占绝大多数,而反方的声音也没那么刺耳,是“先保护好自己再去帮助别人”的理性思考。几位辩手的辩论都相当精彩,有说服力,典子决定把本期擂主称号授予黄梦瑶同学,她将获得一套价值50元的精品漫画书《期待明天》。其他五位选手都将获得一本漫画书《少年特侦队》。每位同学都有稿费和样刊,再接再厉哦!【辩论材料】

有一则“旧闻”:武汉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路边摔倒,围观者无一人搀扶,老人终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有一则“新闻”:江苏泰州一位80多岁的老太摔倒在地,两名路过的中学生好心搀扶,却被老太说成是“肇事者”,一名女生被吓得哭起来。又有新闻说,北京大学校长表态,支持北大学生搀扶跌倒老人,如遭讹诈,北大可从法律、资金、舆论上给予支持。看见老人倒地该不该扶,已成为一个问题。不扶,有违良心,有违道德;扶,又怕被指为“肇事者”而承担责任、惹上麻烦。怎么办? 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老人好好的时候尚且要“尊敬”,那摔倒就更应该去扶了。即便真被诬陷为“肇事者”,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摄像头、手机拍照,警察、路人应该也能还当事人一个清白。

前一段时间,我看了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打鱼晒网》节目,其中有一个“G3小组在行动”,那次的行动刚好也是对这个话题进行讨论。G3小组请了一个演员扮作老人,在人多的地方假装摔倒,看看是否有人来扶。可是连续“摔倒”了几次,都没有人来扶。甚至有的人路过连看都不看,真让人生气:人的基本素质都丢到哪里去了?

再说说前一段时间广受关注的“小悦悦事件”,可怜的小悦悦被车撞倒街头,18个路人经过,无一人救助。害怕承担责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通病了。

G3小组在做节目的同时,也针对人们担心扶起倒地老人会惹麻烦这个问题,给出了好的解决办法:一、你可以找过路人为你作证;二、你可以用手机将全过程拍下来……这样难道还不行吗?

老人倒地我们应该去扶!

以前,我总会伸出手扶起倒地的老人,因为我相信“善有善报”,希望自己能用行动铸造充满爱的世界。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件小事改变了我的想法。

北方的冬天,寒风料峭,大雪纷纷扬扬,路面十分湿滑。我去商店买东西,途中看到一位老爷爷摔倒在地。他就在我的前方不远处,我心里没有太多顾虑,马上跑到他身边去扶他,心里想:天这么冷,年逾古稀的老爷爷摔倒,肯定不好受。可是把他扶起来之后,他非但不感谢我,反而说是我故意推他滑倒的,现在他不舒服,要去检查身体。正好旁边有路人经过,他就告诉路人我是“肇事者”,害他滑倒了。没办法,我只好陪他去医院检查身体。

经历过这件事,我越想越生气,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做得对不对。现在的社,会错综复杂,什么人都有。我们中学生年龄小,不具备分辨事物的能力,一不l小心,善良就被别人利用了。

所以,为了自身的权益不受侵害,我们应该擦亮眼睛:看到老人倒地不要贸然去扶。

反方:(454950)河南武陟县兴华中学102班

王惠每个人都会变老,如果你老了,摔倒街头,你希望有人过来扶吗?我们是学生,任何事都需要学习,当然也要学习帮助别人,学会多做善事,不能因为怕被诬陷就不去学习。如果因为担心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就停止行动,那你还能干什么呢?打个比方,比如中考,如果你怕考不上,怕考砸了要挨训难过,难道你就不考了?

有一些老人可能会在你帮了他以后反过来诬陷你,但是我相信这种人是极少数。你能因为一部分人缺良心而视所有人为坏人吗?再打个比方,一个班里有几个学生调皮捣蛋,老师难道要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而惩罚全班同学吗?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有个别倒地的老人讹诈搀扶者而对所有倒地老人都不管不问,使倒地老人都受到“惩罚”。

金钱不是第一位,人性才是第一位的,如果怕损失金钱而放弃人性,相信我们的损失更大。所以,老人倒地一定要扶!

指導老师:马勤玲 三、不具备抗争不良现象的能力。初中生本身就属于弱势群体,现在社会这么复杂,假如真的碰到了讹诈这类不良现象,我们没有能力去应对,只能给我们的父母和家庭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我的结论是:遇到倒地的老人,可以为其呼救,可以报警,但不要贸然去扶。老人倒地该不该扶,成了时下热议的话题。许多人在批评路人冷漠的同时,也劝自己的家人别多管闲事。的确,从公交车司机扶老妇反被诬,到“小悦悦事件”,都让人感到心寒,但我认为,见老人倒地,还是该扶。

孟子说过:“嫂溺不援,是豺狼也。”即使在那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小叔子看到嫂子掉水里也要出手相救,否则如同豺狼。为什么?为的是人性。孟子相信人性本善,救困扶弱是人的天性。同样,我认为扶起摔倒的老人也是为了维护人向善的天性。往小处说,这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往大出说,这是为了人类的尊严。关键所在。但你看,对于诬陷做好事者的老人,人们都给予强烈批评,足见公道自在人心。虽然救人反被诬是悲剧,但以怨报德者付出的代价更高,他们从此将时时刻刻受到良心的拷问!

我认为老人倒地不该扶,理由是目前我们缺乏抑恶扬善的社会氛围和相应的制度保障,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心理伤害。

成为“罗生门”的“彭宇案”姑且不论,天津许云鹤案在证据不足的情形下,法官用了“必然”、“定然”等主观判断来做过错推定,令人恐惧。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江苏长途汽车司机殷红彬、乘务员郁维贞在路上扶起了一位被撞倒的老太太,反被诬为“肇事者”,所幸车上装了摄像头,才得以洗刷冤屈。

一个时期以来,各地频频出现路人好心助人却反遭讹诈的事例。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相关法规不完善造成的。应该从根源人手,惩治讹人者,保护助人者,这才能解决问题。

说实话,我是个心软之人,每次看到好心人助人被诬的新闻,我都忍不住想怒吼,可是,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一个人的怒吼也改变不了现实。所以,如果在路上偶遇老人摔倒,我会想点别的办法去帮助他,但不会去扶。没有人天生是魔鬼。但如果那一刻被扶者的邪念战胜了善念,狠狠地讹诈我一把,那结果会很恐怖!

扶老人 篇4

人救了, 救人的也没有被讹上, 可是说是喜闻乐见的好事, 但老人该不该扶的讨论却是近几年的持续的热点话题。据前几天的报道, 女大学生小袁骑车遭遇一老人倒地, 老人受伤后她拨打了120, 随后老人指认小袁撞了自己。十天来, “撞了”还是“没撞”依然没有定论, 双方各自寻找目击者为自己作证, 让事件演变为一场各说各话的罗生门。

罗生门后体现了道德面对法律的各种碰撞, 让人扶与不扶之间考验着自己的钱袋。

扶老人问题从个案变成社会现象的原因, 很大程度在于九年前彭某案的判决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该判决一出, 在公众眼中的法律的公信力极大扭曲不说, 公德意识也被反复拷问。时至今日, 人们在感叹道德滑坡的同时, 对于跌倒路边的老人不敢再轻易伸出援助之手, 甚至有老人因病倒地后因为未得到路人及时救治而丧生。

彭某案件影响如此之大, 那么这件轰动全国影响至今的案子是怎么回事呢?

2006 年某日, 南京市民彭某陪同一名在路上跌倒的徐老太太前往医院检查, 检查结果表明徐老太太股骨骨折, 需进行人造股骨头置换手术。徐老太太随即向彭某索赔医疗费, 彭某自称是乐于助人, 怎么反倒被指成是肇事者, 拒绝了老人的要求。后在各种调解失败后, 于2007 年1 月4 日在鼓楼区法院提出民事诉讼。

2007 年, 南京市鼓楼区法院主审法官对彭某案做出了一审判决, 称“彭某自认, 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 从常理分析, 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 并判断“如果被告是做好事, 根据社会情理, 在老太太的家人到达后, 其完全可以说明事实经过并让老太太的家人将她送到医院, 然后自行离开。但彭某未作此等选择, 他的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对此案的结论是“本案应根据公平原则合理分担损失, 本院酌定被告补偿原告损失的40% 较为适宜。被告彭某在此判决生效的10 日内一次性给付原告人民币45876元; 1870 元的诉讼费由老太太承担1170 元, 彭某承担700元, 并裁定彭某补偿原告40% 的损失, 即45876 元, 10 日内给付。

彭某有没有撞到老人, 到现在还众说纷纭。在事实未得到确认之前, 对于彭某救治老人的行为应该予以道德上的肯定, 对于这一点, 公众都是认同的。从法律上评价, 笔者认为判决存在以下三点问题: 第一, 判决认定事实与结果不相符。老太太作为原告, 起诉彭某要求赔偿其治疗费用, 根据民法“谁主张, 谁举证”的举证原则, 老太太就必须拿出充分详实的证据证明彭某撞人的事实, 否则的话其赔偿的主张就不能成立。可惜此案法官没有严格遵守这一举证原则, 一方面在判决中无法认定彭某撞人了, 另一方面又根据“公平原则”判决彭某承担40% 赔偿责任, 因而导致事实的认定与判决结果不相符。第二, 法律原则适用错误。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情况下, 若要运用民法基本原则来进行判决, 则应进行谨慎取舍。虽然平等原则是我国民法基本原则之一, 但是还有一个原则, 也是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在司法上得到广泛运用, 即公序良俗, 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本案在已经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的情况下, 民心向背已经很明显, 在案件本身的事实无法查明的情况下, 采用公序良俗原则应是法官明智之选, 很可惜, 本案法官只是机械地采用了公平原则。第三, 本案造成了法律与道德的紧张, 再加上媒体的介入与渲染, 让观众看不清事实本来面目的同时, 造成了社会上对于老人跌倒扶不扶的热议。人们在感叹道德滑坡的同时, 但是事实本身是怎么样, 谁能保证看得清楚? 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在保证法律的公平性和正义性的同时兼顾道德的社会调节功能。

此案判决生动地演绎着培根的名言: “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决比多次不公正的其他举动危害尤烈。因为这些不公正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 而不公正的司法判决则把水源破坏了”。但是凡事有两面, 人们一方面保持着善良的心, 另一方面在行善举中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所以才会有“道德日”新闻的那一幕。以上案件基本资料来源于腾讯网、新浪网能媒体, 笔者对内容及真实姓名进行了隐化。

参考文献

[1]孙宪忠.中国物权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149.

扶老人作文300字 篇5

听奶奶说,老人摔倒时候也是清晨。是半蹲在小区木栈道边,下巴顶着木凳,半睁着眼,双手向后作飞翔状 。几个赶着去上班的邻居叔叔阿姨都以为他在晨练 ,匆匆从他身边经过,直到老人保持同一种姿势两个多小时才引起小区巡逻的保安注意打电话急呼老人的孩子赶回 ,老人已经错失生机。

我们小区不大,就四栋楼。平常邻里关系非常好,每天早上和黄昏,我们小区楼下都聚集很多老人和小孩,有蹒跚学步的小宝宝,也有和我年龄一样大的小学生在跳绳、打球,做游戏,在旁边的木栈道上有不少老人边看报纸边照看孩子,还有些老人在小区里锻炼身体。平日里我们都互相关爱,非常和谐快乐。

赵艳:“扶”了老人4年 篇6

2015年11月7日,星期六,一大早,在贵州省凤冈县的一个小胡同里,出现了一位年轻姑娘的身影。她的眼睛大大的,脸上挂着阳光般的笑容。这位姑娘拎着街边刚买的早点和一些生活用品,快步走上一段石梯。她一边亲热地喊着“爷爷,我来了”,一边走进一间小平房。里面迎出来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看到姑娘来了,脸上笑开了花。

姑娘扶老人坐下,把早饭摆在他面前说:“快吃,还热乎着呢!”老人听话地接过递来的筷子吃起来。姑娘转身挽起袖子,开始打扫房间,动作十分麻利。这天,这位被称为“爷爷”的老人点名想吃饺子,姑娘要抓紧时间在中午之前准备好。看着天气还不错,下午她还计划用轮椅推爷爷出门转转……

在外人看来,这是一对感情深厚的爷孙俩。可实际上,这位姑娘是山西人,名叫赵艳,在贵州打工,和这位贵州“爷爷”并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他们的相识,来自于4年前一场偶然的搀扶。这一扶,就“扶”了4年。

看到老人摔倒无人扶,她不仅扶起还送回家

2011年9月的一天,天上下着雨,赵艳照例步行去一所中学送资料。走到凤冈县医院附近时,她突然发现一位老人蜷缩在地上,浑身都湿透了。赵艳看到老人身边还扔着一副拐杖,猜想他可能是不小心摔倒了。周边路过的行人不少,可是大家有的行色匆匆,并没有发现倒在地上的老人,有的犹豫了一下,继续赶路,没有一个人上前去扶老人起来。赵艳愣了一下,扶老人被讹的事情她之前听过很多,这要是扶一下不会给自己惹上麻烦吧?可是,她又马上否定了自己,坐视不管,自己会后悔一辈子的。她上前查看老人状况,走近了才发现老人浑身颤抖,正在试图自己站起来,可是并没有成功。赵艳一边询问,一边慢慢地把老人扶了起来。“爷爷,你没事吧?”赵艳问。她突然注意到老人的嘴一张一合,却说不出来话,脸上都是流出来的口水。“不会是摔坏了吧?”赵艳心里十分担心。这时候天上的雨更大了,赵艳决定先带老人避雨,她把老人就近扶到了街边的一家小商店,又要来一把椅子,让他坐下休息。过了一会儿,老人能说话了:“姑娘,我没事,你把我送回家吧。”

看到这时雨小多了,赵艳扶起老人,慢慢地往家走。这时她才发现,老人的右腿似乎不能动,只能依靠拐杖前行,赵艳就更加小心谨慎。在回家的路上,她了解到老人名叫池明亮,85岁。“这么大岁数了,可别摔坏了身子,一会儿要赶快通知爷爷的家人。”赵艳盘算下一步的同时又暗自顾虑,“要是老人的家人硬说是自己撞倒老人的可怎么办?我是外地人,也没个人照应,工资又低,真有个什么事就麻烦了……”

短短的一段路走了好久,终于到了老人的家。推开门,一股刺鼻的异味扑面而来,房间已经很久没有通风了,赵艳微微皱了一下眉头,慢慢扶著老人走了进去。房间里很乱,床上的被子也没有叠,能看出来老人平时是一个人住的。赵艳安顿老人坐下,关切地问:“爷爷,你儿女的电话是多少呀?我打给他们,让他们来照顾你。”老人有一些警觉,含糊地回答说:“我女儿在上海保密局工作,她的电话号码是机密,不能随便告诉别人。”看到赵艳有些迷惑,老人又急忙笑着说:“姑娘,今天谢谢你了,路过那么多人,只有你愿意帮我。我没事了,你赶快去忙工作吧!”看到老人确实没什么事了,赵艳就把自己的手机号留下,临走时还对老人说:“爷爷,我改天再来看你。”

被扶者是抗战老兵,为打鬼子流过血,得知老人无儿女,她常去家里照应

晚上回到家,赵艳总觉得心里堵着一件事:这位老人真的有人照应吗?屋子里那么凌乱,一看就是一个人住,就算在上海真有个女儿,想必也是照应不上的。这么大岁数的老人,又摔了一跤,没人照顾怎么行啊……赵艳越想心里越没底,于是决定第二天去看看老人。

赵艳的到来让老人很高兴,也十分惊讶,他原以为赵艳说来看他是句玩笑话。赵艳安顿老人吃了早饭,发现屋子里乱得很,就主动帮忙收拾起来。老人看着赵艳忙碌的身影,感动得说不出话来。等赵艳忙完,老人终于把自己真实的身世告诉了她。原来,老人是一名抗战老兵,在战场上受过伤、流过血,可是从来没有结过婚,更没有子女。之前说自己有个女儿在保密局工作,是因为“心存戒备”。“这么多年,我都是一个人孤孤单单地生活,受了不少骗,这次也是怕你知道我独居后骗我,原谅爷爷吧。”老人不好意思地说,“我家里的电视从没有关过,开着就能热闹点儿,关了的话总觉得家里就我一个人,冷冷清清的……”听了老人的话,赵艳心里很不是滋味,她决定以后要时常来看看老人。

在以后的日子里,赵艳果然履行了承诺,一有空,她就来到老人家,帮他洗衣、做饭、收拾家。天气好的时候,她就帮老人刮好胡子,换上衣服,用轮椅推着他出去走走。知道老人年轻时在战场上打过鬼子,赵艳联系到了当地寻找抗战老兵的志愿者,并把老人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志愿者听完十分感动,没过几天,为老人送来了一面锦旗,老人激动坏了,把锦旗挂到了屋里最显眼的位置。

照顾老人被说“目的不纯”,她退缩过却又坚定信心

赵艳时年31岁,是山西霍州人,2009年因工作关系只身来到贵州省凤冈县,在这里一呆就是6年。赵艳是一家报社销售人员,平时负责给学校老师推销报纸,同时还在当地一家汽车修理厂做兼职,生活被排得满满的。这一场偶遇,让赵艳在异乡多了一个“亲人”。

时间长了,赵艳和老人的关系越来越好。每次接到老人电话,赵艳不管多忙都要抽空去看看。“我每次去看爷爷,不是说要去找他聊什么,就是看到他以后心里会特别暖,就像是一个依靠吧!”赵艳说。然而,由于经常去看老人,周围开始有了一些闲言碎语,说她照顾老人是有目的的。“有人说我是奔着爷爷的房子去的,有人说我是奔着他的退休金去的。”赵艳说,她因为这事偷偷哭了好几回。为了不让别人说闲话,赵艳开始减少看望老人的次数,可老人心里时常惦念着她,总是给她打电话,她想去看老人,可是又不敢去,只能每天给他打个电话。

很快要到老人的生日了,赵艳觉得就算有人说闲话,也必须去给老人好好过个生日。2014年1月10日,赵艳带着吃的用的去看老人,发现老人竟躺在地上。原来,前一天晚上,老人不小心摔倒在家,没有人帮忙,他一个人又爬不起来,只能在冰凉的地板上睡了一夜。“当时爷爷的脸都摔青了,我看了心疼死了。”赵艳说,“爷爷年纪大了,身边正需要人,我却躲得远远的,真是太不应该了。”就在老人88岁生日的这一天,赵艳包了老人最爱吃的饺子,这是赵艳陪他度过的第三个生日,也是从这天开始,赵艳决定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管别人说什么,她都要好好照顾老人。

就在大家热议老人摔倒扶不扶时,赵艳不仅扶起了老人,还坚持照顾了他4年。很快,当地媒体得知此事后进行了报道,赵艳一下成了“名人”。赵艳说:“我只是做了件很普通的事情。如果我的工作一直在这里,我会继续照顾老人。不为什么,就为了这里有个需要我的人。”

扶老人 篇7

案例: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被讹1800元衣服被撕烂 (2013.12.3网易主页) 。

12月2日, “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的一组图片在网上不胫而走, 引发舆论高度关注, 众多网友对大妈予以谴责。据了解, 昨日上午10时30分许, 北京市朝阳区香河园路与左家庄东街路口, 具有东北口音的李女士在经过骑摩托车的一名外籍青年及其中国女友时突然摔倒, 引起围观, 最后该外籍青年向李女士赔偿了1800元。

路边小卖部店主称, “当时大妈已经倒在地上了, 我看见俩人把老太太往路边拽, 后来人越聚越多, 东外交警大队和新源里派出所的警察都来了, 纠纷持续了两个小时左右。”一位环卫工人称, 当时他工作时路过, 只看到老外的衣服已经被扯拦, “羽绒芯都露出来了”。

今天, 舆论方向逆转, 多个目击人称报道不实, 大妈确是受害者, 老外还当场对其破口大骂。最初在网络上发布组图的目击者李先生提供了其在现场拍摄的两段视频。

第一段视频里, 李女士蹲在外籍青年的黑色摩托车前, 左手抓着车把, 右手抱着车座嚷嚷着。外籍青年的女友对李女士说:“是, 要跑我们早跑了, 还在这评理, 你吵什么架呀?”她试图掰开大妈紧攥车把的手, 却没有成功。站在一旁的外籍青年, 左下方的羽绒服已被撕开, 露出大面积内芯, 黑色绒布向外翻出。外籍青年对其女友说:“帮帮我, 让她下车。”而李女士一边依旧用手抓着黑色摩托车, 不让车离开, 一边大喊:“我要报警!”

另一段由路边复印店工作人员拍摄并提供给笔者的现场视频中, 老外不断用流利的中文说脏话、“你骗人, 你看我是外国人, 想讹我钱”等。

接下来的一幕把事情推向争议的高潮。李先生说:“外籍青年站开了两步, 也不是说要走, 但大娘一看不在身边, 就扑上去, 把小伙子揪扯住, 死死地抱住, 连撕带打, 抱住腰、腿撕扯, 现场人都看到了。老太太说, 你撞我啊, 你想跑咋的。”紧接着, 双方互相有推搡, 围观者也越来越多。

“照片中, 她也没有受伤。外籍青年的女友说, 本来老太太要几千元, 后来砍价砍到1800元。老太太后来自己走了, 没留电话。”

李女士表示, 自己患有心脏病, 当天被撞后引起高血压, 反应比较激烈, 全身抽搐, 她看到老外要走, 才扑上去。“据李女生称, 1800元为医疗费, 但并未出示详细单据。”

此案例中可以看出体现出三种社会现象: (1) 近日社会出现悲催而又奇怪的社会现象, 老人跌倒, 扶了会被讹, 不扶又是对自身道德品质的谴责。好心群众的帮助换来是被倒打一耙, 面对一个个鲜活的案例, 让人不敢在伸出援手。 (2) 一个好的社会, 应该有更多的好人, 帮助他人同时又能满足自身道德成就感, 促使社会健康发展, 进而实现道德的重要保障。本案例中外国人扶老人反被讹取1800元, 严重有违社会公德。 (3) 道德是一种积极社会价值, 但如果践行道德伴随着过高的风险, 甚至对人的自利本性构成太大的挑战, 道德就变成了凡人难以奇迹的境界, 最终只能当多数人望而止步。案例中外国人对老人的帮助反被讹的现象, 只会造成极坏影响。

从这个简单的案例中, 我们不难看出现如今我国道德问题十分严重, 出现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案例, 冲击伦理道德底线。案例中出现的诈骗讹人行为已经把国人的脸面丢失了, 外国人作为游客, 在异乡磕碰到老人, 更多出于本能和好意去搀扶结果反被讹, 这会给中国优秀的道德品质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然而对国人来讲, 近几年频繁出现扶老人反被敲诈的事情, 有些人也因这个惹上官司倾家荡产, 慢慢的网络宣传和人们口口相传, 大家对老人在路上摔倒都是绕道而行,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人情冷漠, 而是无人敢伸出援手, 同时在出现类似被讹事件时, 更多人表现出看热闹的心情。

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传统道德文化的国家, 我们的民族具有延续道德文化的能力。在社会物质财富有所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之后, 道德文明和道德底线受到冲击, 每况愈下的情况让人措手不及。严重的讲, 会危及中华民族道德导致崩溃, 作为国家的一员、社会进步的先驱者, 不能关闭视听、必须面对问题,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是否该从新认识什么是道德和道德底线?所谓的“底线”指的是一个事物的最低层次和最低限度, 低于这个“度”事物的根本性质就会发生变化。正是因为如此道德底线就成为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良知、尊严和善心的最低阀值, 超过这个零界点也许人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了, 社会关系也不再是原来的社会关系了。马克思认为人一开始就是作为社会的人出现的, 因而人的意识从产生开始就是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中的人们之间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就形成了道德意识。从人出现就有了道德意识, 但发展几千年以后我们的道德意识却越来越薄弱, 道德品质却一点一点消失掉。从每天的网络上发布的信息来看, 每天都有新的道德案例出现, 层出不穷、各式各样的畸形案件都有发生, 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道德品质是一种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 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能够起到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的作用, 而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指导教育。然而由于我国现在整个社会的大转型, 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也难免受到影响, 而统一的、有权威的和占绝对统治地位的道德观念又得不到重视。在当前本应该重视德育的教育却被重视成绩所完全替代, 在学校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了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追求的唯一目标;在社会中道德方面的教育不被重视, 技能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工人的技能提高能直接带动生产劳动率的提高带来更高的利润, 因而造成这些人出现“道德短腿”的现象, 没有较高的道德自律意识, 在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下本身并不坚固的道德大厦开始坍塌, 道德底线不断丧失。

在面对每况愈下的道德问题是我们迫在眉睫要做的是加强广大人民的道德教育。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教育是一定的社会和阶段, 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又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道德影响的活动。我们必须认识到没有道德教育, 任何道德要想深入社会生活, 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都是不可能。古时孔子就提出要“以德教民”, 只有对民众“导之以德, 齐之以礼”, 民众才能做到“有耻且格”。古代思想家对道德教育之社会调控功能的深刻认识, 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仍具有启发意义。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个人道德品质, 这是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要提到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确立道德信念、锻炼道德意志和养成道德习惯。有了这五种对于我们提高自身道德品质有很大作用。对于我们自身的道德教育方式, 我们可以在家庭里受到父母的细心教导, 在学校中我们认真听受老师的谆谆教导学做有用的人, 在社会上将自己调试到社会所希望的方向上来, 自觉维护和遵守一定或阶级所倡导的道德规范。通过这三种教育我们的途径, 加之我们对善恶的自身认识, 做到规范自身行为, 坚决与违背道德、法律的行为作斗争。

同时面对如此严峻的社会道德问题, 国家和社会应该重视,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活动的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底线的构建必须以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市场经济中的社会成员对道德规范的认知为基础, 而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与人们对道德规范的认知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全体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水平还不够高, 这对人们认知道德规范的程度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起着制约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底线的构建中必须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融入到当中, 只有这样道德底线的构建才会有基础、有保证。其次, 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诚信是道德建设中的核心部分, 同时又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 守住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底线的构建才能卓有成效, 社会才会不断向前发展。当今我国有很多人缺少诚信这是造成道德底线滑坡的关键因素, 这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国家形象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诚实守信的高尚道德, 普及诚信教育, 在加强道德底线构建的同时加强诚信教育加大打击不诚信行为, 只有这样才能为道德底线的构建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立东.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要义[M].岳麓书社出版, 2014.

扶老人 篇8

一、法律对道德的规范、制约、引导和保障作用

法律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从其价值基础来看, 法律与道德有着相同的价值取向, 即丰厚人们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真、善、美的高尚品德, 促使人们远离或杜绝假、丑、恶; 法律与道德还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 那就是提高社会效率, 保障社会秩序, 让社会释放足够的正能量。由国家制定颁布并实施、用以约束人们行为的法律, 并不是单纯的技术手段和空洞的行为规范, 它是以社会道德为依据, 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了价值定向, 即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弘扬和摈弃的内容进行了约束和要求, 它内含着人们向善弃恶的道德价值。人们实现道德价值的目的是弘扬真、善、美, 而法律对其起着不可或缺的规范、制约、引导和保障作用。

面对“老人跌倒无人扶”的社会现象, 我们除了对那些失去道德底线的人给予道德的谴责外, 还要运用法律对人们的道德进行规范、制约和引导。例如: 对那些面对生命毫无敬畏之心的人, 将其漠视生命的行为诉诸法律, 让法律来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另外, 对于“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行为, 更应从法律的角度给予更大力度的奖励和保障, 使本人和家人无后顾之忧。

二、道德是对法律的补充、拓展、修正、说明和支持

道德始终贯穿于法律过程, 它以一种特殊的形式, 规范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与社会相处的行为, 具有“扬善惩恶”的特点。道德的实施不具备强制性, 它是通过人的内在信念和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来实现的。

马克思说: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可见, 道德的培养主要源于人的内在的精神动力, 它是靠每个人的自我约束力来实施的, 其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 它还会较多的受到社会习俗、人的内在的思想信仰、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人们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和思想品格等, 让人们在社会责任和自身良知的感召下, 形成对自己有效的评判、调控和制约。道德作为一种潜在的进行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 对因为种种原因法律无法进行调控的事情, 道德就对其起到了补充、拓展、修正、说明和支持等多方面的作用。

针对人们在“老人跌倒无人扶”事件中表现出来的良知麻木、趋利避害的心理, 我们在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此进行约束的情况下, 只有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提升人们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如在社会上大力弘扬公平正义、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精神, 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使被救者心存感恩, 让施救者敢于挺身而出。

三、道德和法律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调整与转换, 两者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社会和谐规范的生活秩序, 主要依靠法律来营造和维持。然而法律也并非无所不能, “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1]面对繁冗复杂、极具变化的社会生活, 即使详尽的法律法规也无法做到事无巨细, 再加上法律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领域, 它都没办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而对那些社会成员之间所发生的细微琐碎的事情, 法律有时更是显得束手无策。在这种情况下, 法律的触角无法触及的地方和事情, 道德便会在润物无声中约束着人们的言行举止, 以自己独具的灵活性来发挥法律所不能发挥的作用, 实现法律所要实现的目的。

然而, 虽然道德在维护和谐规范的社会生活和秩序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如果试图单独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治理社会, 那也是道德力所不能及的。因为道德作用的发挥, 主要依靠人们的自律性, 它在调控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解决其矛盾时, 存在很大的软弱性, 缺少法律法规所具备的强制性。所以, 道德针对那些自觉性强、内心强大的社会成员, 能发挥其尽可能大的作用, 而对那些没有道德底线、明知不能为而为之的人来说, 道德的作用就很难发挥出来, 此时道德的约束力就需要法律的强制力来支持。

在现实生活中, 许多法律法规中都渗透着与之相对应的道德内涵, 同时, 一些道德准则、规范等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转换成法律法规。所以, 道德与法律所规范的领域不是恒定不变的, 两者互相包容、相辅相成, 互相调整或转换。我们期待着通过这样的调整和转换, 让法律和道德共同规范人们的行为, 尽快使“老人跌倒无人扶”的社会现象得以改观。

总之, 要想减少或避免“老人跌倒无人扶”的社会现象发生, 我们就要把法律与道德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让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使之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 共同维护社会正义。

摘要:“老人跌倒无人扶”的社会现象屡见不鲜, 究其原因, 有道德的滑坡, 亦有法律的缺失。道德和法律紧密相连。理清两者关系, 使之相辅相成, 共同维护正义, 从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道德,法律,联系,维护正义

参考文献

你还敢扶倒地的老人吗 篇9

黄鹏城:我赞同“乐意搀扶”,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当看到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摔倒在地时,你怎么忍心看他艰难自理?

许赛凡:我一定会帮扶,因为我们也有老的时候。

董彬彬:从我们的爱心出发,应该要去帮助的。中国人还是需要爱的!每个生命都不容易,尤其是老人,无论结果怎样,选择帮扶应是每个国人都要首先考虑的!

高文英:虽然社会上时常有报道帮扶者被诬赖的情况,但我还是愿意相信这样的情况是极少数的。我们的社会也许有时会让人寒心,但一定也有更多的温暖和爱。我还是会上前去帮扶的,不扶晚上睡不着觉,良心上过不去。

郭月蓉:并不是所有老人都是这样不讲理的,我们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没扶之前不能先入为主地认定会被诬陷。即使扶起老人后被诬陷了,我觉得事实就是事实,总会被查清的!老人倒地后如果没人及时将其扶起,很有可能会造成悲剧。小悦悦事件给我们的警示还不够吗?

高常海:人与人之间已缺失的信赖,更需要我们用爱去重新唤回它,不是吗?如果人人都不肯帮扶,那样的社会比被老人诬赖更让人觉得冰冷。

韦成涵:人都不应该冷血,不能昧着良心做事。我相信世界还是美好的。我们不能扔下摔倒的老人不顾,好人终会有好报的。

罗光能:能帮就帮一把吧,虽然现在社会上有极个别人做出了些让人失望的事,但我希望社会不会因此而变得那么麻木,因为那样的社会,人是没法生存的。

俞佩霞:救扶老人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如果因为有诬陷和讹诈的事情发生就不去做了,不但良心难安,更影响社会的风气,试想若以后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变得冷漠无情,生存还有多大意义?那不是只为活着而活着了?在这一点上我非常欣赏我们南宁市提倡的“能帮就帮”的精神,让我感到很温馨,很感动。

赵英诚:这个话题让人回答起来难免迟疑,真的遇到类似的事情很让人头疼。我曾亲眼见到妈妈的同事搀扶起一位自己骑车摔倒的老太太,而老太太的女儿从后面赶到时,却指责妈妈的同事说:“你怎么回事?没长眼睛吗?”奇怪的是老太太竟然不发表意见。看到这样的场景,我的心很痛。我想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的话,我还是敬而远之吧。

陈依程:我不大乐意去扶,虽然想扶,但一想到扶后可能遭遇的后果,就有点忐忑不安,或许我们该想出一些别的办法来帮助他们。

黄业辰:不愿意。虽然我不曾遇到类似的情况,但说实话,从自身的家庭情况和社会反应来看,我真的不敢上前扶一把。或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现在的一些成人太不好相处了,总是让人想到“世态炎凉”这个词。明明做好事,还要遭诬陷,问谁谁不心寒?

胡卫夏:想扶,但听过见过一些被敲诈的事,就不敢去扶了,因为不想惹祸上身。我父母常常提醒我说:虽然好人多,但坏人也不少。

韦悦辉:我会比较谨慎,即便扶也会多找几个证人。讹诈的事情太多了,而且有过类似案例,法院最后的判罚也有失公正,判定做好事的那一方赔款,太令人寒心了。

陈珍莲:不敢扶,如果碰到被诬赖的情况,偶的心脏承受不了。

黄海滔:每次看见可怜的人,都想去帮忙,可那些可怜人是真可怜还是骗子呢?毕竟好心没好报的事太多了,希望这个社会不要在把人的心都伤痛了后,再来挽救,那就得不偿失了。

徐玉奔:看人吧。如果是认识或熟悉的人我就帮,但若是不认识的,我就不会轻易出手相助,这样不公平的事情太多了。

何立华:惹不起哦,现在的骗子太多,助人为乐已经变成助人为“悲”了。不过,自己遇到困难还真的希望别人能助一把。希望还我一个和谐、可爱的社会氛围。

上一篇:旧路面材料下一篇:成分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