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及公寓老人

2024-06-20

社区及公寓老人(精选10篇)

社区及公寓老人 篇1

截至2010年底, 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79亿, 占总人口的13.3%,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高达1.2亿, 占总人口的8.9%。[1]其中全国城乡重度失能老年人有1080万, 占老年人口的6.23%, [2]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是老龄人口规模大、增长迅速、呈高龄化趋势且易患疾病的发病率和伤残率相应上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快速发展, 失能老人数量也相应激增, 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问题日益突显。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相关概念

失能老人指因患慢性疾病, 生理机能损伤、身体各器官、各组织功能弱化而导致日常活动不能自理, 必须依靠他人照顾。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顾可以理解为老人不能以正常生活方式活动后, 在生命存续期的较长时期内必须依赖他人给予的生活照顾、心理抚慰、医疗护理和临终关怀等专业服务。

长期照料服务内容主要有: (1) 个人照料, 即个人日常生活照料; (2) 健康照料, 即主要侧重非治疗性的健康服务; (3) 社会心理服务, 即提供咨询、精神慰藉等; (4) 居住服务, 即提供住房; (5) 看护服务, 即24小时生活监护服务; (6) 临终关怀, 即为临终者提供终前照料。也可分为生理照料、情感照料、精神照料、社会照料等。目前, 国际上对对失能老人长期照顾并没有一致的定义, 台湾学者认为长期照料是指对因失能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一项长期的生活照顾服务, 包括日常活动辅助、心理慰藉、经济支持等, 而且一般是指6个月以上的服务。这里, 对失能老人的照料包括4个维度:生活维度、心理维度、经济维度和时间维度。

二、城市社区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服务现状

1. 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机制发展滞后

目前, 我国失能老年人已达到3 300万, 本世纪中叶将达到1亿左右, 供需矛盾十分尖锐。而且我国长期照料服务机制缺乏相应的费用保障。家庭一直是失能老人的主要依托或赡养模式, 子女生活负担沉重。因此我国长期照料服务机制和服务机构设施发展严重滞后, 全社会预防和应对老年期失能的意识淡薄, 长期照料服务体系建设紧迫性凸显。

2. 失能老人长期照料需求紧迫

随着我国失能老人的迅速增长, 人口老龄化特别是高龄化快速发展, 家庭失能老人长期照料需求矛盾更加尖锐。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长期由家庭居家照料, 不但会影响子女的工作、学习的状态, 所有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也必然降低, 主要照顾的亲属多感到心力交瘁, 疲惫不堪, 甚至自身的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失能老人家庭规模日益扩大, 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目前的老年人大多有多个子女, 等到独生子女一代的父辈进入晚年, 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料问题将更为严峻。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 建立长期照顾服务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制度, 初步建立失能老人长期照顾服务体系, 是应对失能老人迅速增长的长效措施。

三、传统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1. 家庭养老模式主要是靠传统道德维持

对父母的孝心和责任感是通过社会道德约束实现的, “养儿防老”是中国传统家庭价值观和生活理念。仅依靠道德手段来维系家庭的赡养功能, 体现了家庭养老的局限性。另一方面, 家庭养老模式的实施也取决于子女的经济能力, 一旦子女缺乏相应的物质条件, 失能老人的基本生活也难以维系。

2. 机构养老模式缺陷明显

各地兴办的一些养老院、护理院、福利院、疗养院等机构在我国已经历了二三十年的发展, 是对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 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儿女照顾老人的生活压力。但是, 养老机构一般只接收能自理或正常生活的老人。在处理失能老人长期照顾问题时常暴露出很多不足, 缺乏相应的护理经验和专业医疗设施。

3. 我国现有的社区养老模式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社区养老模式根据资源投入主体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以社区居委会、街道为主的地方互助养老形式, 如“家庭养老院”;二是政府机关、民政部出资的社区养老形式;三是以机关、企事业单位为主的单位福利养老形式, 一般由老年人原来工作的机关、企业或事业单位养老, 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之一。[3]

四、完善我国社区长期照顾体系的建议

1. 构建社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是根本选择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失能老人数量庞大, 难以仅依赖家庭养老模式解决失能老年人的生活问题。一是家庭成员精力和时间有限, 无法保证失能老人的24小时全天服务, 二是居家养老不具备照料失能老人的专业设备和条件, 即便是家政服务人员也缺乏系统的专项服务, 失能老人无法得到应有的照料;三是居家养老成本比社区服务机构高, 家庭生活负担加重。健康老年人适合居家养老, 而失能老人需要由相应的社区服务机构照料。建立符合实际的社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是应对老龄化、高龄化问题的根本选择。主要措施包括:建立组织和管理机构, 负责统筹规划和指导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服务相关工作;建立失能老人照顾保险制度, 借鉴国外社会保险在老年照料服务方面的经验, 完善我国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兴办失能老人专业服务机构, 提供相应的规范的长期照料服务。

2. 完善社区化家庭养老照料模式, 即社区的小型服务机构

社区化家庭养老照料模式主要包括日间照料机构和居家老人服务, 即在家庭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社区化家庭养老照料首先在法国、英国、新西兰等国产生, 随后被其他国家广泛效仿。这种养老模式也是联合国“维也纳老龄问题”行动计划所提倡和推崇的老年服务方式。专业性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一种由社区为主导的机构服务。就失能老人而言, 社区化的照顾模式使得老年人不脱离熟悉的社区环境, 在失能老人已习惯的环境开展服务;从机构运行成本看, 由社区提供失能老人服务所需投资较少, 更加促进社区服务资源的合理利用, 保证服务质量。发达国家在完善失能老人服务机制的过程中均把社区长期照料模式放在优先发展地位。我国传统家庭模式已日趋小型化, 这就决定了社区照料是失能老人的照顾模式的必然选择。

3. 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规模化

社区照料养老服务难度大, 专业程度高, 它要求服务人员具备医疗、护理、康复、指导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特别是某种疾病的初级专业护理水平, 包括失能老人多发的脑卒中后遗症、癌症、失智、心脑血管疾病、心肺呼吸疾病、糖尿病等。在美国专业社区服务工作者都是受过系统护理训练, 分为注册护士、实习护士、个人照料助理、护士助理、家务工作者、职业理疗师、社会工作者等专项岗位, 并在医生指导和监督下开展服务工作。[4]

目前, 我国相关专业人员短缺, 社区卫生事业应着重培养社区照料人员, 以专业人员护理为主, 社区医生指导为辅, 推进社区失能医疗康复和生活照料服务的标准化过程, 使越来越多老年人享受社区养老护理服务。香港设立离院病人家居照顾员和注册保健员是社区养老服务的新尝试, 在社区内设立居家保健员专业岗位, 积极培养专业医护人才队伍。

4. 以社区为中心, 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转型

从我国实际出发, 以社区为中心构建失能老人长期服务体系。在社区中建立专业老人照顾机构, 完善相关硬件和服务设施。根据老人年龄、生理、居住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专业方案, 满足不同家庭的服务需求。建立社区养老长期照料服务模式, 提高对疾病、失能等耗费医疗和照料服务资源的有效利用, 探索新的养老生活方式, 从生活维度、心理维度、经济维度和时间维度全面提升对失能老人照料水平, 对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摘要:本文首先从形式和实质两个层面界定了城市失能老人的内涵, 其次从城市失能老人社区照顾的现状入手, 分析探讨城市失能老人传统家庭照顾存在的不足。提出我国长期照料服务机制和服务机构设施发展的局限性, 提升全社会预防和应对老年期失能的意识。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二元结构,产业结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栾吟之.首批“居家保健员”培训[N].解放日报, 2010-04-27.

[2]姚丽萍.今年本市先行试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N].新民晚报, 2010-04-28.

[3]吴蓓, 徐勤.城市社区长期照料体系的现状与问题[J].人口研究, 2010, 31 (3) :61, 70.

[4]侯岩.关于构建中国老年人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 2009 (24) :25, 26.

社区及公寓老人 篇2

尊敬的家属:

老人入住我院,我们会尽职尽责护理好每个老人,每个床头配有呼叫器,有事随时打铃,但老年人由于年龄大认知能力下降,老人随时有各种意想不到的危险发生,如跌倒、坠床。为了确保老人安全,防止跌倒等各种意外发生,有医嘱或必要时需给老人使用保护性约束,希望得到您的配合。

一、保护性约束使用的目的:

(一)防止老人坠床、防止从轮椅上滑下。

(二)防止走路不稳防止跌倒、骨折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三)防止老人拔除身上的尿管、胃管、抓掉尿袋。

(四)防止其他危险因素的发生。

二、使用保护性约束的方法:

(一)护理员在照顾其他老人期间,为保证安全,对老人给予适当的约束,护理员在操作过程中会注意松紧度。

(二)在使用约束期间,护理员会将老人肢体处于功能位置,保证老人舒适安全。

如您对上述告知内容理解同意使用床挡、防护垫、安全标识等安全设施和约束带、约束衣、约束手套等约束设施,请签字。

家属签名:

医生签名:

老年公寓签名:

(护士签名):

社区及公寓老人 篇3

“早点学习他们的经验,就能轻松增寿几十年。”加拿大安某媒体报道引用专家观点称,健康长寿一半因为基因,剩下的要靠生活方式。

美国人口调查局称,世界上现有百岁老人50万,近10万生活在美国。女性福布斯杂志调查了这些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

和朋友分享最爱食物

退休护士丹希·姆法登今年将迎来百岁寿辰。她现在依然活动自如、思维敏捷。她一直保持日本冲绳岛式的饮食,即更多纤维、果蔬和鱼肉。她相信饮食习惯对于她的长寿起了很大作用。

如果你长期喜爱甜食也不必过分担心,偶尔放纵一下可以使老人心情愉悦。姆法登说她离不开巧克力饼干,并长期食用。

医学博士大卫·普林斯认为姆法登的做法是正确的,“食物要多样,而且必须有节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你最爱吃的东西和朋友一起分享”。

一生都是步行上班

“如果你想活到101岁,就一定不要超

生活在老人公寓的百岁寿星

周仙花,女,汉族,102岁,文盲,毕生从事家务,原系浙江绍兴人,现住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老人公寓。

丈夫金炳泉,是绍兴一家丝厂的接头工,因吃鸦片,中毒身亡,至今已有50来年,老人有2个儿子,1个女儿,现在都相继去世,共留下6个孙辈(3男3女)。大孙子金一城(40多岁),在浙江省汽车摩托车配件公司当总经理;二孙子在杭州油漆油墨厂工作;三孙子在杭州厂化纤厂工作;大孙女在日本做生意,生有一个女儿;二孙女教书,丈夫是排球运动员。

老人在丈夫死后,带着儿子逃难来到杭州石板巷48号住下,因旧城改造房屋拆迁,由孙媳妇送她来老人公寓,已住了1年多时间。过去因生活所迫,老人曾去上海等地做保姆,养成十分勤快、克勤克俭的好品德,她现在的生活费靠三个孙子负担,孙子们常轮流来看她,买一些她喜欢吃的东西。

老人性格内向,不多言谈。她从无烦恼和忧愁,早上或中午起床后,总准时出现在客厅看电视,她耳有点聋,但眼睛亮,电视虽有不懂,喜欢图个热闹。

老人只有2颗门牙,但仍能吃炒豆,吃鱼不用担心鱼刺卡喉。她每餐吃一小碗米饭,干、稀都行。老人从不挑食,最喜欢吃绍兴梅干菜、冬苋菜、梅苋菜梗。

社区及公寓老人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6月对鹿邑县61个社区老年人进行访问, 根据户籍登记册随机选取1 386例老人, 除去拒绝接受调查的样本, 总计有1 250例被访问, 占总数的90.2%。纳入标准: (1) 有当地正式户口, 连续居住时间超过1个月; (2) 年龄超过60岁; (3) 正常的言语交流能力; (4) 可在家人协助下, 完成调查。排除标准:利用简易智能量表, 对老人的认知水平进行测试。文盲组为:≤17分。小学组为:≤20分。中学以上为:≤24分。以上得分, 均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另外, 根据缺血记分表, 将器质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排除在外。该区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 调查对象年龄62~96 (72.38±8.90) 岁。其中, 城市居民有756例, 农村居民494例。

1.2 方法

本次调查中, 首先对所有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为抑郁障碍诊断工具, 以及标准。然后, 由具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师进行诊断, 确诊疾病。调查采用单独面谈的方法。按照要求, 所有被访者均需签订知情同意书。调查采用我院执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 调查内容包括:老人的年龄、学历、家庭状况、工作状况、参加娱乐活动情况及病史等。采用美国 (SCID-I/P) 诊断工具, DSM-IV诊断标准, 进行疾病诊断。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数据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调查显示, 在1 250例老年人中, 共有251例患有抑郁障碍, 占20.08%。251例抑郁患者中, 男性占1 250例老年人的18.24% (228例) , 女性占19.60% (245例) 。年龄大、文化水平低、收入少、长期独居的老年人, 患病几率更高。城市居民的患病率为21.36% (267/1 250) , 农村居民的患病率为17.04% (213/1 250) 。城市比农村居民的患病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20世纪末, 研究人员发现不同国家中, 老年人的患病率也是不同的, 且存在很大差异性。以某社区为例, 近年来当地的社会保障机制、医疗保健措施日趋完善, 给养老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然而, 老年人在抑郁障碍方面的患病率却较高。主要原因:老年人的工资收入低, 且长期与子女分开居住, 再加上身体疾病的折磨, 最终诱发抑郁障碍。调查发现, 很多老年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精神问题。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因此, 以上问题必须引起国家、社会, 以及相关单位的重视。同时, 针对具体问题, 还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本调查发现, 老年人抑郁障碍包括如下特点:第一, 发病率高, 有20%老年人受到抑郁障碍的折磨, 降低了生活质量。第二, 患者的年龄与发病率呈正比关系。也就是说, 年龄越大患者, 其发病率也越高。其原因: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 身体免疫力不断下降, 再加上巨大的心理压力, 最终增加患病率。在疾病防治中, 应该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一旦被确诊为抑郁障碍后, 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缓解疾病带来的痛苦[2]。第三, 文化水平不高、收入低, 与子女长期分居的老年患者, 易诱发抑郁障碍。因此, 应该加强子女与老年人的沟通、交流, 使他们感受到家人的关怀, 从而产生心理上慰藉。同时, 还要鼓励老年人多参加娱乐活动, 在群体中释放内心的压抑, 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

条件允许下可开展心理护理, 防治抑郁障碍, 具体包括: (1) 及时寻求心理医师的帮助。除了重视自我调节外, 还应积极取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 争取亲朋好友的帮助, 心理负荷较重, 自己不易调节时, 应及时寻求心理咨询。 (2) 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锻炼自己,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丰富经验, 从而促进心理健康。预防抑郁症还应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意志力,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等。 (3) 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理调节包括调整认知结构, 完善自我意识, 塑造健全人格, 抑郁症的预防还要学会情绪控制, 提高适应能力, 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 例如:写日记、倾诉、运动、转移等。调查显示, 大部分老年患者的求治率比较低, 其原因可能是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 或经济力量薄弱等。在这种情况下, 易出现回避疾病的现象。

综上所述, 社区老年人的抑郁障碍患病率较高, 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降低其生活质量。因此, 必须提高老年人在这方面的意识, 并采取多种防治措施, 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健康、丰富。

参考文献

[1]袁杰, 瞿正万.社区老人抑郁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及其防治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 36 (6) :24-25.

走进老年公寓慰问老人活动策划书 篇5

晚霞更美

“夕阳更红•晚霞更美”走进

老年公寓慰问老人活动

理工分院机电一体化123班

2011年5月11日

“夕阳更红•晚霞更美”走进老年公寓

慰问老人策划书

尊老爱幼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今天这

个经济繁荣的时代里,中年一代的人们工作日益繁忙,无暇顾及身边的父母。所以,现在的社会有了很多内心孤独无依的老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就非常有义务来担起这个社会责任,继续发扬这个延续不灭的传统美德。为此,我们开展了这个主题为“夕阳更红•晚霞更美”的活动。作为大学生,我们身上荡漾着青春的气息,是感染社会的最强力量之一。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一份努力,给老人带去关爱、快乐和温暖,树立榜样,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培养和提升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绵薄之力,传递爱的接力棒,给老人们带去物质支持和精神关怀,引起社会各界对老年人群体更多的关注。

一、活动概况

 活动名称:“夕阳更红•晚霞更美”走进老年公寓慰问老人活动  活动主题:“夕阳更红•晚霞更美”  活动对象:机电一体化123班

 活动主办方:机电一体化123班  活动协办方:思源红十字会

 活动时间:2011年5月 日7:00——12:00  活动地点:老年公寓

二、活动目的 给老年公寓的老人们送去关怀和温暖,让他们感受到人间温情。 让全班同学们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快乐和满足,学会关心长辈、尊老敬老,培养坚强的心灵、顽强的意志、承担社会责任的信念。 锻炼全班同学的各项义务劳动技能,增长服务经验。

 为社会各界树立尊老敬老的榜样,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让世界充满无限的爱,为创建河蟹社会贡献绵薄之力。

三、活动流程

前期准备

1、召开班级会议,讨论并拟定活动计划,明确项目内容和项

目分工。

2、组织相关人员到老年公寓熟悉路线、地形和环境。

3、联系敬老院主要负责人,待其许可,协商本次活动的各项具体

安排及相关细节。

4、取得团委的批准,并开出本次活动的许可证明。

5、确定参加活动的人数,向其再次补充介绍情况,积极动员他们

到时候通力协作,圆满完成既定服务项目。

6、活动宣传(海报等)。

7、准备活动设备(相机、旗帜、抹布等)

活动流程1、2011年5月日早7:00-7:20在学校“点石成金”广场统一集合,出发前集中全班同学,清点人数,交代细节。

2、依据自愿原则,全班同学可以自己带上礼物送给老人们。

3、到达敬老院后,所有同学与老人们举办一个小型见面会,组织人员介绍本次活动的来意,进行一段短小精悍的开场白,并请敬老院负责人致辞。

4、小型见面会结束后,各位志愿者按照既定安排展开服务工作,主要负责帮助老人们打扫卫生、提水、擦窗户、整理床铺、陪老人做游戏、聊天等,全面融入到敬老院的生活和活动中去。

5、相关工作人员负责全程跟踪拍照,记录下大家与老人们度过的每一分每一秒。

6、劳动完成之后,可组织同学给老人们表演一两个娱乐节目。

7、活动结束后,召集全班同学并清点人数。

8、组织全班同学与老人们及院方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9、向院方负责人表示感谢,并对活动的不当之处请求谅解。并祝老人们生活幸福,长命百岁。

10、活动后,各位同学要及时完成活动感言,及时上交。

活动结束

1. 活动后,各位同学要及时完成活动感言,及时上交。2. 上传活动照片。

3. 向团组织交活动总结以及新闻稿。

四、活动注意事项

1、班级同学要秉持“文明礼貌,优质服务”的原则,以平等亲善的态度对待每位老人,不得与任何老人发生争执。且与老人说话时要有爱心、信心和耐心。

2、所带礼物必须要在安全范围之内,不可以是易燃易爆,具有腐蚀性、放射性的危险物品。

3、进行劳动时,所有同学必须认真负责,不可自行到处闲逛,开小差。全体参与者必须遵守学院的工作纪律和规章制度。

五、活动负责人及联系方式

活动总负责人:校内组负责人: 校外组负责人:

六、经费预算

名称 车费 打印费 总计 经费来源:班费

单价(元)

0.2

数量6

合计(元)

1.2

注:以上内容如需改动,皆以改后为准 最终解释权归理工分院机电一体化123班所有

理工分院机电一体化123班

社区及公寓老人 篇6

关键词:社区高血压,跌倒,护理干预

跌倒主要是指不包含双脚的身体任何部位意外触及地面, 是老年人致残率增加的重要因素, 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产生严重影响, 社会、家庭经济压力明显增加。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是跌倒的主要群体, 可以通过控制、预防, 减少危险因素, 减轻老人跌倒损伤程度[1,2]。本文主要分析社区高血压老人跌倒有关因素与护理要点,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从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社区高血压老年患者6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 (30) 与观察组 (30) 。对照组中, 10例女, 20例男, 年龄为62~81岁, 平均为 (68.34±6.43) 岁。观察组中, 11例女, 19例男, 年龄为63~82岁, 平均为 (68.35±6.89) 岁。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但有可比性。

1.2方法:收集社区文化环境、老人文化程度、籍贯、体质量、身高、年龄以及性别等资料, 使用问卷调查, 老年患者填写问卷调查表, 问卷均回收, 回收率100%。对照组不采取护理干预, 观察组采取心理干预、用药干预、健康教育以及安全措施等综合护理干预。

1.3 评价方法:调查跌倒发生率, 使用SF-36 (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评价患者生活质量, 100分满分, 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15.0软件, 计数资料χ2检验, 百分数表示, 计量资料t检验, (±s) 表示,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跌倒发生率对比:观察组中, 1例跌倒, 跌倒率为3.33%;对照组中, 6例跌倒, 跌倒率为20.00%, 观察组跌倒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χ2=4.043, P <0.05, 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 (87.45±6.33) 分, 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为 (73.34±6.12) 分,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t=7.167,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社区高血压老人跌倒因素:①药物因素:由于高血压老年患者身体抵抗能力比较差, 需长时间服用抗抑郁、催眠以及镇静等降压药物, 使得机体部分指标发生异常, 跌倒危险性明显增加。②生理因素:老年患者各项生理指标明显降低, 特别是高血压老年患者, 其身体功能老化, 增加跌倒危险性;女性高血压患者, 雌激素水平降低, 并且伴有代偿性骨质增生与骨质疏松等症状, 跌倒发生率提升;男性高血压患者由于头脑反应比较慢, 记忆力下降, 在患者跨越障碍物或者是走楼梯时不能准确判定危险因素, 易发生跌倒。③环境因素:由于社区空间综合性较为明显, 大多数社区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较差, 例如地面比较光滑、楼梯坡度比较高以及走廊中没有扶手等。老年患者锻炼时, 一些健身器材无法保证安全性, 有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3.2 护理对策分析:①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利用发放宣传材料、示范以及讲解等方式向患者与患者家属介绍跌倒有关知识, 使其能够对跌倒知识有所了解;护理人员需定期展开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交流活动, 使得患者心理不良因素得以消除, 避免影响患者身体, 保持良好心态, 确保后续治疗的顺利进行。②运动干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运动方案, 加强坐立训练、直线行走以及倒走等平衡练习。③用药干预:社区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扩血管与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关注意事项、药物使用剂量, 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④饮食干预:对于高血压老年患者, 应多食用含钙、维生素等食物, 加强患者免疫力, 避免发生骨质疏松。⑤加强安全防范:在活动中与日常生活中, 为防止社区高血压老年患者跌倒, 需要不断完善社区生活设施, 加强日常生活中安全防范, 比如安装厕所扶手、活动器材、修复扶手以及铺防滑设施;患者需增强保护意识, 可应用助行器, 患者需由家属陪护, 衣物要合身, 尽量穿防滑鞋, 便于日常活动。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跌倒率3.33%, 对照组跌倒率20.00%,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 (87.45±6.33) 分, 对照组为 (73.34±6.12) 分,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这说明分析社区高血压老人跌倒有关因素并采取护理干预, 能减少发生跌倒, 改善生活质量,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3]。总而言之, 社区高血压患者跌倒同药物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理因素等有着紧密联系, 并采取安全防范、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运动干预、用药干预、饮食干预等综合护理措施, 能降低跌倒发生率,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清云, 李霞, 陈新建.社区高血压老年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12 (20) :122-124.

[2]李友莲.老年高血压病人跌倒的社区综合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9 (16) :109-114.

社区及公寓老人 篇7

1 空巢老人普遍存在的两大问题

1.1 心理健康问题

缺少子女的亲情和精神慰藉是引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4]。当儿女离家后, 许多空巢老人不习惯突然安静的生活, 社会接触减少, 很容易产生孤独、寂寞的感觉, 甚至萌发出悲观、抑郁情绪, 严重者会导致精神障碍、老年痴呆, 即所谓的空巢综合征。同时, 若配偶去世, 丧偶的沉重打击会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 心理抑郁、苦闷, 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 空巢老人的抑郁症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空巢老人, 而老年抑郁症则是引起老年人自杀的最主要原因[5]。心理健康问题是空巢老人面临的最普遍、最严重的问题, 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2 生理健康问题

急慢性疾病的发生是空巢老人面临的又一严峻问题。研究表明, 空巢老人的慢性病发病率比较高, 患病率前5位依次为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关节炎、白内障[6]。空巢老人普遍缺乏有关疾病的防治知识, 而且由于没有儿女在身边照顾生活起居, 生活状况较差, 患病后往往没有人照顾, 并且长期的治疗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 使老年人产生内疚、负罪感, 从而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 甚至死亡。有些空巢老年人行动不方便, 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经常会不小心跌倒或烫伤, 这对无人照顾的空巢老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 空巢老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社会相关机构要主动采取措施满足他们的需求。

2 空巢问题与我国老年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

2.1 社区照顾

社区照顾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 主要包含“社区内照顾” (care in the community) 和“由社区来照顾” (care by the community) 两方面的内容。前者是指照顾者在社区内的小型服务机构或者住所中, 获得专业工作人员的照顾, 属于正规照顾的范畴;后者是指社区内的人, 如家人、亲友、邻居或者志愿者, 为需要照顾者提供的照顾, 属于非正规照顾范畴[7]。空巢家庭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社区照护是老年人养老的发展方向, 是社区护理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社区护士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

2.2 空巢老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现状

从低龄老人到高龄老人, 从夫妻空巢到独居, 从身体健康到体弱多病, 空巢老人对照顾的需求越来越多, 对需求的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8]。赵丽蓉等[9]对成都市5个社区的572例老年人调查结果表明, 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年人以及80岁以上的老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十分强烈, 分别为59.38%和61.11%。祝雪花等[6]对温州585名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进行调查显示, 81.7%的空巢老人患有慢性病, 其中高血压病居首位, 空巢老人对社区护理需求高, 其中以基础护理需求 (测量体温、血压、慢性病健康教育等) 最迫切。代爱英等[10]对北京某社区418名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他们对社区护理项目需求集中在健康知识咨询、健康讲座等健康教育类护理服务上。林婷等[11]对福州4个社区60岁以上的363名老人对社区护理需求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空巢老人108例, 非空巢老人255例, 结果显示, 老人对社区护理需求程度达到中等水平, 空巢与非空巢在这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区别, 最需要的护理项目集中在健康宣教方面[11]。目前我国城市48.5%的老年人有各种各样现实的养老服务需求, 然而总的满足率却只有15.9%, 其中需要护理服务的占18.04%, 而护理服务满足率仅为8.3%。可见, 我国急需大力发展空巢老人社区护理服务, 从而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

2.3 我国老年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 同时也相继出台了许多社区便民服务措施。在天津、大连等城市, 社区卫生服务开展较早,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100%, 每个街道均有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开办了老年护理院, 侧重提供老年人健康护理服务。诸多政策的提出, 为老年人居家养老带来了方便。虽然许多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已经初具成效, 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些好的服务项目还没有得到普及, 多数城市的老年社区护理尚存在很多问题, 如从事社区护理的人员数量不足;服务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社区护士的专科知识需加强培训;社区家庭护理有待进一步扩展[12]。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工作从服务内容、规模到质量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9]。很多大型社区在空巢老人的管理上缺乏针对性, 居家社区护理工作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护理人员承担。人员紧张的卫生站, 护士工作繁忙, 既要负担站内工作, 又要深入家庭, 因此居家护理覆盖面比较小, 特别是投入在空巢老人身上的时间和精力有限[8]。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为老年人提供较全面、系统、规范的社区服务, 必须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国家应大力支持社区护理发展, 建立系统、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 扩大宣传, 增进居民对社区护理的了解, 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及社区护理管理, 提高我国的社区护理水平[13]。

2.4 社区护理在空巢老人照护中的重要作用

从总体上说, 我国已经意识到空巢现象的严重性以及所面临的问题, 但是到目前为止, 我国在空巢老人的社区照护网络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14]。社区护理是老年人社区照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承担着社区人群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护理人员担任着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项目和内容中的大部分任务, 对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和长期照料服务的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老年护理涉及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会等各个方面, 社区护理工作开展得有成效对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15]。2008年2月由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等10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指出, 全国所有社区“十一五”期间要基本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这同时也是为社区老年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社区护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积极发挥护理人员的作用, 对于有效解决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和长期照料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对策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是当前解决空巢老人健康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

3.1 完善社会养老机制

随着核心家庭的逐渐增多, 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减弱, 社会养老取代家庭养老已成为必然的趋势。目前, 我国共有公办养老机构近4万所, 提供床位110万张, 数量不足老年人口的1%, 这显然难以满足我国空巢老人的需要。所以, 政府部门应大力兴办养老院、敬老院、老人公寓、托老所等养老机构, 同时鼓励开办民营养老机构, 以补充国有养老机构数量上的不足, 并能改善国有养老机构的垄断地位。民营养老机构多了, 势必会导致竞争, 竞争的结果是各养老机构在降低收费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 最终受益的将会是空巢老人。

3.2 开展新型养老方式--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 即以家庭养老为核心, 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 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16]。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兴的养老方式, 由于其具有投资少、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能够缓解政府财政负担等诸多优点, 所以备受人们的青睐。作为老年人的“第二空间”的社区, 可以为老年人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 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健康教育、医疗护理等服务项目。社区应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健身娱乐场所, 以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社区还应为每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 以便随时掌握他们的健康状况。另外, 为防止老年人发生意外, 还要建立应急呼叫系统[17], 以方便老人随时与社区联系。

3.3 鼓励志愿者深入社区, 实行时间储蓄模式

社区要建立志愿者服务队, 鼓励下岗职工或者大学生成为志愿者, 与空巢老人结对帮助, 提供家政、聊天、陪护等服务。实行新型“时间储蓄”模式, 即由低龄老人、健康老人帮助高龄老人, 无病老人帮助有病的老人, 时间由社区记账累计。“时间储蓄”者到自己老了需要帮助时, 再由别人为他帮助服务“偿还”[6]。

3.4 增加社区医疗定点医院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有方便、价廉、质优的特点, 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空巢老人大多都由于经济问题而无法承受大医院昂贵的医疗费用, 而去社区医疗机构就医就成了他们最为理想的选择。对于那些有医疗保险的离退休老人来说, 去社区就医既方便又节省时间, 而且不会有排长队挂号候诊的麻烦。所以, 增加社区医疗定点医院, 是众望所归的, 且可真正为老百姓谋福利[18]。

3.5 社区成立专门的老人服务组织, 建立家庭病床

社区可以招聘一些下岗失业人员成立专门的护工组织, 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 使其掌握护理保健知识, 为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 这样既可以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 又可以满足老年人的需要。为了方便急诊病人, 还可以成立“医疗巡回车队”, 将老人及时送往医院或急救中心, 这样可以解决因来不及去医院而错过治疗最佳时机的问题。对患有严重慢性病、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 社区可以为其建立家庭病床, 上门完成输液、换药、针灸、拔罐等医疗和护理服务, 减少因到医院就诊而带来的不必要麻烦[19,20]。

3.6 家庭支持

独居的空巢老人应特别引起社会的关注, 通过完善社区服务, 让子女多回家看看, 给予独居的空巢老人更多的关爱[21]。老年人真正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 在外工作的子女应该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交流, 让父母从心底感受到温暖和欣慰。

3.7 空巢老人自身应转变观念, 克服空巢心理

空巢老人应摒弃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 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如种花、养鸟、下棋、书法、绘画、跳舞等[22]。同时, 空巢老人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广交朋友, 也可以上老年大学充实自己。

4 小结

我国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家庭成员虽然仍是空巢老人最主要的照顾资源, 但家庭的照顾功能因“空巢”的现实正逐渐弱化, 所以居家照顾必须配以适当的社区照顾[23]。然而, 我国老年社区护理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这也就对医护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将老年人服务与其他不同年龄和类型的服务区别开来, 独立发展, 形成一个空巢老人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

摘要:阐述空巢老人存在生理、心理问题, 综述我国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社区护理需求, 提出相应的对策, 强调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是当前解决空巢老人健康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

社区及公寓老人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调查资料来源于广西重阳老年公寓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入住老人210例, 其中男性63例, 女性147例。

1.2 调查方法

应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进行测评, ADL共20项, 主要含进食、穿衣、行走、入厕, 洗浴, 采用1~4级评分, 评分愈高, 功能缺陷愈明显。

上述评分分别由经过培训的2名医生进行评定, 一致性测验ICC均在0.85以上。

既往患病的资料, 由医生在评定时一并采集。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SPSS10.0统计软件, 根据数据分布特点, 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各年龄组例数、ADL分值及统计分析

60~69岁组与80~89岁组, 70~79岁组与80~89岁组ADL分值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按α=0.05水准, p<0.05) , 其余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附表) 。

注:*表示按α=0.05水准,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受访老人疾病构成分布

210例受访老人中, 患心血管系统疾病人数最多, 为130例 (53.72%) ;呼吸系统疾病29例 (11.98%) ;消化系统疾病6例 (2.48%) ;内分泌系统疾病30例 (12.40%) ;神经系统疾病20例 (8.26%) ;其他27例 (11.16%) , 平均每人患1.15种疾病 (242/210) 。

3 讨论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 (ADL) 是评价老年人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它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但躯体健康状况是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功能状况的最主要因素。日常生活能力的丧失是老年人最主要的健康问题, 老年人丧失独立活动能力,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在老年人的保健工作中, 在延长预期寿命以外, 如何能有效地维护老年人的独立活动, 延长有活力的预期寿命, 就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2]。

本次调查发现, 入住老年公寓的老人大多集中在70~89岁之间, 平均患病种类为1.15种, 其中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居首位 (占53.72%) , 具有年纪长, 患病复杂且严重, 生活不能自理的特点, 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3]。由于疾病的存在, 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 患病的机率增大, 对生活能力的影响日益显现。特别在80~89岁组, 与60~69岁组, 70~79岁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此阶段生活能力下降明显, 应予以特别关注。因此, 高龄伴随而来的是疾病与生活能力受损, 生活质量降低, 对护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有研究表明, 日常生活功能对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有影响, 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功能与认知功能呈正相关, 随着身体活动能力的下降, 认知能力也随之下降, 而两者均与老年性痴呆的发生关系密切, 提示早期同时发生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功能下降, 可能是老年性痴呆的早期危险信号[4]。所以, 在关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同时, 也要考虑到认知功能, 及早应对和干预认知功能障碍, 但能否阻滞其向老年性痴呆发展, 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体而言, 老年公寓等社会养老机构的功能定位是接纳一些健康或无重大躯体疾患的老人, 而并非医疗机构, 因此其设施、人员、医疗仪器的配置明显有别于医院。从调查的资料来看, 老年公寓收住的老人高龄多病, 很容易出现意外, 是一项高风险行业, 运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进行评定, 入住前对老人进行分级管理, 入住后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和评价,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不失为简便、可靠的工具, 值得在老年公寓等社会养老机构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调查住老年公寓的日常生活能力与健康状况。方法:应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对入住老年公寓210例老人测评。结果:调查对象中, 平均每人患1.15种疾病 (242/210) ;80-89岁组与60-69岁组, 70-79岁组ADL分值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入住老年公寓老人具有高龄多病的特点, 随着增龄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下降,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具有良好的区分性。引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进行评定, 不失为老人分级管理的简便可靠的工具。

关键词:老年公寓老人,日常生活能力,健康状况,调查

参考文献

[1]秦生发, 周琦, 马秋平, 等.广西重阳老年公寓441例出院老人资料分析[J].内科, 2008, 5 (3) :803.

[2]孙晓春, 王琼, 黄芬, 等.军队离退休干部的健康与日常活动能力评价[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5, 8 (1) :21-22

[3]刘丽萍, 黄美蓉.广西重阳老人公寓疾病构成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 2006, 7 (4) :18.

社区及公寓老人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 对花木街道4个分社区, 每个社区随机选取1个居委会, 每个居委会选取15名独居老人, 共计60人。排除标准: (1) 告知研究目的拒绝调查者; (2) 言语交流有困难、无法正确应答者; (3) 伴有严重躯体疾病或身体极度虚弱无法接受调查者; (4) 患有老年痴呆或其他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临床数据资料采集均为面对面问卷调查及评估。

1.2.2 调查内容:

(1) 一般情况调查, 内容包括老人的基本状况、经济生活状况、身体状况、精神生活状况和14项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等; (2) 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采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1]; (3) 睡眠状况调查,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1]评判睡眠障碍, 总分>7分为睡眠障碍的标准[2], C2成分≥2分者判定为入睡困难。

1.3 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 应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 进行数据录入和校验,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被调查者中男性24例, 女性36例, 年龄62~79岁, 平均年龄 (73.35±5.30) 岁。文化程度小学及小学以下者占48.33%, 初中文化占30.00%。收入状况:月收入1 501~2 500元, 占66.67%, 收入来源主要为养老金的占98.33%, 仅1例为政府补助。兴趣爱好主要是看电视的占78.33%, 聊天占33.33%, 读书看报占18.33%。子女情况:80.00%在本市, 15.00%无子女, 5.00%子女在外地;有子女者每月探望多于3次的占66.67%, 每月1~3次占21.57%, 每月低于1次或从不探望的各占5.88%。

2.2 健康状况

被调查者高血压占53.33%, 冠心病占38.33%, 脑血管病占20.00%, 糖尿病占18.33%, 骨质疏松症占18.33%。健康自评:38.33%的被调查者自觉健康状况一般, 35%自觉良好, 18.33%自觉较差。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评分:正常者占78.33%, 功能障碍明显者占11.67%, 功能下降者10.00%。

2.3 孤独感及满意度

51.67%被调查者偶尔有孤独感, 31.67%无孤独感, 16.67%经常有孤独感。66.67%被调查者对目前生活满意, 31.67%稍不满意, 仅1例不满意。51例有子女的老人中, 90.20%希望子女探望, 9.80%无所谓。

2.4 独居老人SCL-90与常模因子比较

由表1可知, 独居老人SCL-90量表与中国正常人常模各因子比较, 强迫、恐怖及精神病性3项因子无统计学差异, 其余各因子有统计学意义。独居老人SCL-90总分、总均分、躯体化、抑郁和焦虑等因子分高于常模;人际关系、敌对和偏执3项因子分均低于常模。

2.5 不同性别独居老人SCL-90因子分比较

对不同性别独居老人SCL-90各因子分进行t检验, 男性的精神病性、偏执因子分高于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的总分、躯体化、焦虑和抑郁等因子分稍高于男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2。

2.6 睡眠障碍

PSQI得分大于7分者22例, 其中男性5例 (22.73%) 、女性17例 (77.27%) , 男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意义 (X2=4.32, P<0.05) , 女性睡眠质量较男性差。

3 讨论

此次调查研究的结果提示, 花木社区独居老人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相比, 躯体化因子、焦虑因子和抑郁因子分均显著增高, 躯体症状影响了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 焦虑、抑郁是独居老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女性的总分、躯体化、焦虑和抑郁等因子分稍高于男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李德明[3]的调查也显示, 独居老人的心理状况相对较差, 超过1/4的独居老人时常有孤独寂寞感。佘继祥[4]等研究表明和谐的婚姻、稳定的经济收入、与子女关系密切及良好的躯体健康状况, 均对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 与子女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了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儿女不在身边老人易孤独、焦虑和抑郁。本社区独居老人的生活保障较好, 养老金基本全覆盖, 但收入水平并不太高。大多数老人希望子女的关心照护, 但部分独居老人无子女, 因此, 需要家庭、社会、社区及政府通力协作, 建立完善的养老机制。

PSQI是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研究睡眠障碍常用的量表, 本文资料显示, 独居老人存在严重的睡眠障碍。刘连启等发现老年人中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55.73%[5]。关月娥等对1 000例老年人睡眠状况调查显示[6], 78.40%的人自认为有过失眠障碍。本次调查显示, 36.67%的独居老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 尽管调查方法和标准不统一, 结果不一致, 但亦可看出, 睡眠障碍在独居老人中高发。独居老人因离退休、疾病和亲人亡故等负性生活事件, 成为睡眠障碍好发人群, 心理冲突和应激导致生理警觉水平增高, 影响了入睡和睡眠时间的维持, 其中女性的睡眠障碍高于男性, 这与国内外报道一致。独居老人失眠障碍常常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疲劳和情绪改变 (抑郁、焦虑) , 认知功能、平衡受损。睡眠障碍大多与心理因素有关, 长期睡眠紊乱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使疾病易复发或加重。有研究表明睡眠缺乏严重影响糖代谢和内分泌功能, 加速衰老进程, 而持续睡眠缺乏会加重慢性疾病。

本调查显示, 独居老人的抑郁、焦虑因子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 睡眠障碍与焦虑有密切的关系。睡眠障碍是抑郁症的早期症状之一, 多数患者以睡眠质量差为首发症状。及早对睡眠障碍原因进行分析和有效治疗, 可以减少抑郁症的发病率。因此, 在社区应采取综合措施改善独居老人的睡眠状况, 如睡眠卫生宣教;帮助其了解食物、锻炼、药物和环境因素 (光、噪声和温度) 对睡眠的影响;建立床与睡眠的刺激控制联系, 有睡意时才上床;进行肌肉渐进放松训练, 这些方法的联合使用, 比单独应用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王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377-378.

[2]刘贤臣.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评价[J].中华精神科杂志, 1996, 29 (2) ∶103-107.

[3]李德明, 陈天勇, 吴振云, 等.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生活和心理状况的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6, 3 (26) :294-296.

[4]佘继祥, 李金光, 张曼.昆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云南医药, 2010, 31 (6) :639-641.

[5]刘连启, 刘贤臣, 刘兆玺, 等.山东省城市老年人睡眠障碍患病率的现状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2 (35) :180-183.

社区及公寓老人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人群选择

以2009~2012年苏州市润达社区参加居民体检的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剔除年龄<60岁及信息资料不全者, 实际用于分析的老年人5208例, 年龄60~98岁, 平均 (71.24±7.68) 岁。其中男2482例, 年龄60~97岁, 平均 (70.89±7.47) 岁;女2726例, 年龄60~98岁, 平均 (71.56±7.86) 岁。

1.2 研究方法

通过体检获取老年人的身高、体质量、腰围及血压等数据资料;询问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病史资料;抽取空腹静脉血, 通过“日立7600生化仪”进行血脂分析及空腹血糖 (FBG) 、血尿酸 (UA) 等项目的测定。

1.3 资料统计和分析

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建议[1], 规定血清总胆固醇 (TC) ≥6.22 mmol/L为TC升高, 三酰甘油 (TG) ≥2.26 mmol/L为TG升高,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4.14 mmol/L为LDL-C升高。

根据《内科学》 (第7版) 相关章节内容[2], 规定FBG≥6.1 mmol/L为FBG升高;高尿酸血症标准为血UA≥420 mmol/L;收缩压≥140 mm Hg为收缩压升高, 舒张压≥90 mm Hg为舒张压升高;体质量指数 (BMI) ≥25为BMI升高, 男性腰围≥90 cm为腰围异常, 女性腰围≥85 cm为腰围异常。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老年人血脂升高比例为31.70%, 血脂3项均升高比例为3.42%, 血脂2项均升高比例为9.68%。LDL-C平均 (3.37±0.91) mmol/L, TG平均 (1.65±1.30) mmol/L, TC平均 (5.15±0.97) mmol/L, UA平均 (332.71±84.80) mmol/L, FBG平均 (5.68±1.76) mmol/L, BMI平均24.2±3.51, 腰围平均 (84.5±9.9) cm, 收缩压平均 (136.6±19.7) mm Hg, 舒张压平均 (77.6±10.4) mm Hg。

2.2 老年人高脂血症患病率的性别分布

老年人LDL-C升高率为18.0%, TG升高比例为17.5%, TC升高比例为12.7%, 女性LDL-C、TG、TC升高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 (P<0.01) , 见表1。

2.3 老年人高脂血症患病率的年龄分布

60~64岁老年人TG升高的比例为15.1%, 65~69岁为21.3%, 70~74岁为19.1%, 75~79岁为15.9%, ≥80岁为13.9%, 各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4 老年人FBG、UA、BMI及腰围与高脂血症患病率之间的相关性

FBG升高的老年人发生血脂升高的比例明显高于FBG正常的老年人,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A升高的老年人发生TG升高的比例明显高于UA正常的老年人,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MI及腰围升高的老年人发生TG升高的比例明显高于BMI正常的老年人, 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男性比较, **P<0.01

注:各年龄组比较, *P<0.05

注:与正常组比较, **P<0.01

注:与无病史比较, **P<0.01

2.5 老年人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与高脂血症之间的相关性

有高血压病史与糖尿病病史的老年人发生TG升高的比例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病史和糖尿病病史的老年人, 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苏州市润达社区老年人总的血脂升高比例达31.70%, 其中LDL-C、TG、TC升高的比例分别为18.0%、17.5%和12.7%。黄泽锋等[3]报道老年人群血脂紊乱的患病率达到69.6%, 其中以TG升高为多;黄童等[4]报道老年人群血脂异常的发病率为57.78%, 均比我们的此次调查结果要高, 分析可能的原因是本次调查研究的人群年龄与他们报道的人群存在一些差异, 年龄与高脂血症发生存在相关性。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近几年在苏州市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社区全科医师加强了对老年人健康教育的力度, 社区老年人对高血脂的危害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能够控制饮食和配合治疗, 使高脂血症患病率也有所下降。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FBG升高的老年人高脂血症的患病率比血糖正常的老年人明显增高, UA、BMI、腰围及舒张压与TG有关, 而与LDL-C、TC无关。本研究数据显示老年女性高脂血症患病率明显高于老年男性。随着老年人年龄增大TG升高发生比例明显增高。上述数据结果与江钟立[5]报道的内容略有差异, 分析原因考虑此次调查人群为>60岁的社区老年人与江钟立所研究的人群有所不同。

此次调查的数据结果显示, 目前苏州市具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老年人在整个老年人群中的比例很高。依靠社区全科医师团队对社区老年人进行健康综合干预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老年人步行15 min内就可到达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就诊极其方便, 全科医师通过简单的体检就可以获取到老年人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等指标数据, 通过分析后对BMI、腰围超标, 收缩压升高的老年人及时动员他们进行血脂、血糖、血UA等的检查, 尽早发现异常, 及时给予老年人饮食指导、健康宣教, 必要时尽早对老年人进行调血脂药物的治疗, 通过积极的综合干预以达到改善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目的。同时作为三级医院的老年科医师应该积极主动下社区培训全科医师, 提高基层医师老年病专业的业务水平, 做好双向转诊等工作, 为老年人的健康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许海燕, 顼志敏, 陆宗良.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2007) 概要与解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 10 (3) :238-240.

[2]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778-832.

[3]黄泽锋, 田慧, 邵迎红, 等.老年血脂紊乱与代谢综合征及心、脑血管事件相关性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7, 10 (32) :1006-1009.

[4]黄童, 毛玉山, 杜娟, 等.镇海炼化公司老年人血脂异常横断面调查[J].实用老年医学, 2005, 19 (4) :203-205.

上一篇:语文课创新导语设计下一篇:转移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