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摔倒

2024-11-05

老人摔倒(精选8篇)

老人摔倒 篇1

摘要:本文主要从民事法律关系, 法律适用, 及法与社会的角度, 对当下人们普遍关注的该不该救助摔倒或是受到伤害的老人的问题, 进行了法律与法理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公平责任原则,无因管理

前一段时间, 江苏南通发生了一件公交司机助人为乐的好事。本来事件并不大, 但其前后曲折性, 却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关注, 也引起了我们的深刻的思考。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一辆公交车正在高架桥上行驶, 司机远远望见一辆三轮车侧翻在地, 一位老人也摔倒在地, 动弹不得。这位好心的司机和乘务员赶紧停下车, 一起救助这位老人, 将其送到医院。但出人意料的是, 这位老人清醒后却一口咬定, 是救助他的公交车将其撞倒的。幸好这辆公交车上安装了摄像头, 将事发经过拍摄了下来, 最后这位好心的司机和乘务员得以洗脱。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全国的关注, 是与当下人们对待摔倒老人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是救还是不救, 是扶还是不扶?很多人都在思考和争论这个问题。从道义上看, 应该救, 应当扶没有任何问题, 这是社会美德, 应当鼓励和弘扬, 这也是一个良好公民的责任。但从后果和影响上看, 就没这么简单了。有的人救了, 被讹诈了, 有的人扶了, 被判赔偿了。这些事例, 确实让人们犹豫了, 甚至逃避了, 拒绝了。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这里既有法律、道德方面的认识和适用方面的原因, 也有社会认知和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首先, 我们从民事法律方面看。救助摔倒的老人, 这在民事法律上看, 属于无因管理行为。何为无因管理, 指未受委托, 并无法定或约定义务而为他人管理事务。[1]成立无因管理有3个条件:第一, 管理他人事务;第二, 为他人管理事务;第三, 无法定义务。前两个条件比较容易理解, 我们重点来看第三个条件, 无法律上义务, 即既无法定义务, 如监护、赡养、抚养、等, 也没有契约上的义务, 如委托雇佣、遗赠抚养协议等。[2]救助互不相识, 毫不相干的摔倒或是受到其他伤害的老人, 显然是无法定的义务, 仅是道义而己。其中, 法定义务是强制的, 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道义, 是自愿的, 不履行不会受法律制裁, 只不过是受到舆论的谴责。法律对于无因管理的人是予以权利保障的, 管理人有如下3项权利:第一, 支出必要费用偿还请求权。第二, 请求偿负因此担债务请求权。第三, 损害赔偿请求权。以上是从立法的角度对无因管理者的法律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对此还缺乏认识和了解, 特别是权利保障, 这也是人们不敢救助的原因之一。随着法律的普及, 人们法律认识的提高, 这个问题会逐渐解决。

其次, 从法律适用的角度看。即在救助同时, 出现法律纠纷, 法官如何适用法律, 做出裁判, 分清责任的问题。令我们遗憾的是, 南京彭宇案给我们的救助热情泼了一盆冷水。这个轰动全国的案例是这样的, 南京的一位老大娘在公交车站被人撞倒, 好心的彭宇上前搀扶, 却被一口咬定是撞人者, 并被告上法庭。主审法官认定双方均无过错, 基于公平责任原则, 判定彭宇40%的责任。判决一出, 全国舆论哗然。公平正义是法律的生命, 也是司法所追求的目标。但在司法过程中, 法官不能为了追求实现这一目标, 而简单适用公平责任原则。该原则的适用, 是有着特定的条件和标准的, 且不可滥用。公平责任原则, 指在法律没有规定适用无过错原则, 而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又对受害人显失公平时, 依公平原则在当事人之间分配损害的归责原则。其次, 加害人主观上不能有过错, 如有过错, 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了该原则, 一般认为其具体适用情形有三:即一《民法通则意见》第155条规定, 堆放物品倒塌致人损害的, 所有人管理人确己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并成立时;二《民通意见》第156条规定, 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 避险人行为并无当的;三《民通意见》第157条规定, 一方为对方利益或共同利益活动中受损的。[4]可见该原则的适用是在法定情形下, 且案件事实己清楚, 还应当遵守民诉的举证责任规则。由此可知, 南京彭宇案在这些方面都是有所欠缺的。可悲的是, 在其他地方也出现了类似的判决。这就对我们的司法, 特别是法官在适用法律, 法律规则时提出更高要求。

最后, 从法与社会的角度。法以社会为基础, 是社会的产物。同时, 法律调整社会, 保障社会。[5]发达国家都通过立法保护好心人, 如《德国刑法典》规定, 见死不救判1年以下自由刑或处以罚金;《法国刑法典》将见死不救规定为怠于给予救助罪, 将判5年监禁并处50万法郎罚金;美国的明尼苏达州也将“见死不救”列入刑法典, 如果在现场而不提供合理协助, 将以犯罪论处。我们也应当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 通过法律保护好心人。[6]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健全法制, 又要建立良好的社会基础, 促进法律的完善与实施。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社会建设, 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空间。我们的政府也要大力褒奖那些扶危济困, 惩恶扬善的人们, 为其排忧解难, 不要让他们因为义举而陷入困境或险境。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积极争先助人为乐, 见义勇为的良好风尚, 形成助人救人光荣, 旁观逃避可耻的舆论导向和主流思想。让那些摔倒的老人, 时时有人救, 处处有人救, 人人抢着救。到那时, 距离我们真正的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将为之不远矣!

参考文献

[1]李建伟.《民法60讲》, 2009年第7版:第286页.

[2]李建伟.《民法60讲》, 2009年第7版:第290页.

[3]李建伟.《民法60讲》, 2009年第7版:第294页.

[4]李建伟.《民法60讲》, 2009年第7版:第316页.

[5]王锴, 段庆喜.《理论法学.国际法学49讲》, 第75页, 76页.

[6]《共产党员》2011年第11期.《广州日报》.

老人摔倒 篇2

记得我有一次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讲的是在一次某公司的面试中,许多人看到了有一个老年人摔倒在地上,却一个个都装着没有看见,只有一个衣着朴素的年轻人上前扶起了老人,结果最终就是那位年轻人被录取了,原来那位老人就是该公司的董事长,而那场面试在老人摔倒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就是因为那个年轻人扶起了那位老人,老人就对年轻人产生了信任,缩短了心灵的距离,所以年轻人才被录取的。

我到现在还记得我和好朋友开始往来的那个第一次的过程。在小学的时候,我的学习成绩不是十分的出众,有一次语文考试只得了60多分,那时我十分的沮丧,希望有一个人能安慰或鼓励我一下,但没有谁注意到小小的我,只有他注意到了我,放学的时候,他主动和我一起走,并且说了很多安慰我和鼓励我的话,我当时的心中就对他产生了信任,后来,我俩就成了班上人人都羡慕的铁哥们,后来,我问他那时候为什么要来安慰我,他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觉得我那时很需要别人的安慰。虽然他是不经意的,但是就是因为他的不经意才让我们成了铁哥们。

记得在初一选班长的时候,我那时是刚来到重庆,班上的同学我一个也不认识,那时感到一丝丝的恐慌,觉的十分的孤独,就在那时,我们的现任班长,上前来主动和我打招呼和交谈,就在他和我打招呼的那个时候,我和他心灵之间仿佛架起了一座桥一样,而架起这座桥的根本原因就是信任。我和他现在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我也在那时选班长的时候投了他一票。

我们每一个人之间,只有都存在着信任,就可以缩短人们心灵之间的距离,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美丽而又牢靠的心灵之桥。

老人谨防摔倒骨折 篇3

老年人骨折大多数由摔倒引起。根据有关的调查统计,老年人摔倒的原因,第一位是绊倒,第二位是滑倒,第三位是平衡失调摔倒,第四是眩晕、上下楼梯踩空等等。老年人应怎样防止摔倒造成骨折呢?除了口服补充钙剂、多晒太阳、注意增加含钙饮食之外,可参考如下措施。

一、多运动可降低摔倒的几率

经常运动的人肌肉强壮,有利于保持反应敏捷,运动有利益于身体协调,平衡性也就好,摔倒的几率就降低了很多。运动除了改善身体平衡、增强体力外,还对骨骼有直接的作用。骨骼是一种很有生命力的器官组织,就像肌肉一样,不运动肌肉就会松软无力,多运动可保持身体健康,骨骼也就更加强有力,在摔倒时就会减少骨折的概率。专家一般推荐老年人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运动增强抵抗力,也可选择增强灵活性平衡性的活动如瑜伽等综合运动。

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始选择运动种类前应先征求医生的意见。部分骨质疏松症病人对冲击力大的运动,如慢跑或网球,应谨慎选择,因为可能会引起骨折。

二、随时注意家居环境的安全性

日本一项调查显示,老年人摔倒的场所约有二分之一是在家中,因此,经常检查整理自己的周围环境很重要,也是减少老年人发生摔伤骨折的重要措施。要注意以下几点:

1.消除家中的不安全因素。 脚下障碍物就是不安全因素,最常见的有: 地毯的边缘、地面的水渍、家中房间与卫生间、厨房地面存在的“小落差”、各种电器的导线、站立时在视线以下的矮小的凳子等等。这些都是容易造成绊倒摔伤的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养成经常收拾清理的习惯,在有落差的地面要用脚踏垫等消除落差;将地毯的边缘部位用胶带固定;要及时清理地面上的水渍。在卫生间的浴池下面可以放置防滑的橡胶垫,购置安全稳固的浴凳。老年人还要注意不要单腿站立穿裤子等等。

2.在必要的地方安装扶手。在家中的走道、楼梯、卫生间、浴池等处安装扶手是必要的,一旦发生不平衡可及时抓住把手。尤其是夜间进入卫生间,睡眼惺忪容易摔倒。这时如能随时抓住扶手就可以确保身体的稳定性以避免发生意外。

3.保持家中足够的照明。视力与身体状况紧密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大,视力降低,这也是无法控制的自然规律。所以保持家居环境明亮就尤为重要了。在适当的地方安装节电的小夜灯可以给老年人起夜增加安全性,床头边还应备一支手电筒,尤其患有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老年人,环境明亮通畅更为重要。

三、走路时要注意安全

年龄大的骨质疏松患者在家里也应该穿鞋子,最好是防滑的鞋底。老年人在购买鞋子的时候要考虑舒适和稳定,款式的时尚性应排在其次。外出时要选择合适的鞋子,如果需要走较长的路,女士尽量少穿高跟鞋,选择有防滑性能的鞋底最好,保持足部的稳定性,保持动作灵活。尽量选择平坦的道路,碰上雨雪天尤其要注意脚下。

老年人应听从医生的建议使用协助行走的器械,例如手杖可以协助双脚支撑住身体,使两点支撑变成三点支撑,增加了身体的稳定性,对防止摔倒是个好办法。

四、关注自己的全身疾病

进入老年后,很多慢性疾病后相继而来。有些疾病会影响人的体力和身体器官功能,增加摔倒的几率。关节炎会使人难以步行。视力问题也会直接影响到是否会摔跤。慢性肺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癌症、慢性肝炎、慢性肾病等疾病都对骨骼有影响。

如果有其他疾病,请及时咨询医生,了解清楚哪些病会增大摔倒的可能性。坚持去医院检查身体是很重要的,不仅检查身体和视力,还要检查看自己是否有其他疾病。

五、了解药物的副作用

人到老年因疾病的需要可能经常服用一些药物。很多药物都有副作用,一些药物可能会增加摔倒的发生几率。一般临床使用的导致头晕或失去平衡的药物有:止痛药或安眠药;降血压药(这些药有时候会引起血压过低);抗抑郁病药;抗惊厥的药物,抗痉挛的药物(这些药物用来医治癫痫症和一些心理病症);肌肉弛缓药(用来治疗背部疼痛或其他疾病);一些医治心脏病的药物;还有些皮质类甾醇容易引起患骨质疏松症或骨折。如果某种药会增加摔倒的可能性,就应该想办法解决。咨询医生是否可以减少药的用量或换别的药物。另外,醉酒会增加摔倒的几率,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有些类型的骨折是很难避免的。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症的病人,很轻微的受力就有可能引起骨折。临床专家介绍,脊椎骨骨折的患者只有10%~15%是因摔倒而引起的,很多骨折只是因为自己身体重量的压力或看起来很简单的弯腰、扭身等较轻微的活动造成的,更有甚者,打个喷嚏或大声咳嗽都会造成骨折。

进入老年,骨折时有发生,但也并非不可避免。生活中只要自己注意,努力减少引起摔倒的因素,就会减少骨折的可能。我们应该做的是尽量降低骨折发生率,以提高老年人和骨质疏松患者的生活质量。要认识到预防骨折的重要性,毕竟身体健康是每个人最希冀的。

老人摔倒 篇4

2013年12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以“遇到老人倒地是否会扶”为题,通过手机腾讯网进行调查, 139010人自发参与了该项调查,其中仅有5.4%的人选择毫不犹豫直接主动扶起来,12.6%的人选择拨打报警电话110并在旁守候等待,23.4%的人选择先拍照或找人作证留下证据后再扶,而超过一半的人,55.6%选择径直走开,84.9%的被调查者坦言自己存在道德焦虑感,对于要不要扶起老人很纠结和不安。[1]从此调查中可看出,中国社会已经出现群体性冷漠现象,老人成了一个被妖魔化的群体。而媒体对此类事件报道的不恰当处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将法律个案演变成道德事件,为公众树立了一个负面标杆。

一、新闻框架:妖魔化的老人

老人摔倒到底救不救的大讨论,源于南京“彭宇案”。此案引起极大争议,被形容为让中国人的道德水平倒退了50年。在“彭宇案”之后,类似的“老人摔跤”新闻在各类媒体上层出不穷。“最初的妖魔化是从报道者的主观出发,刻意地加以歪曲和丑化,而在现在的媒体报道中,‘妖魔化’更多的不是出于主观,而是一种大规模的负面密集报道所产生的效果。”[2]框架理论由社会学家戈夫曼研究提出,他指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事实转换成主观认识的重要条件。通过对社会事实的挑选和重组,媒介决定对受众说什么、怎么说,即扮演着所谓的“把关人”角色,因此在新闻传播领域,框架更多的表现为媒体对事实的选择、传达和呈现。媒介利用议程设置和框架设置,影响着受众的认知、态度以及行为,因此媒介借助框架对社会图景的构建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受众如何认知,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媒介在新闻的生产环节对社会事实的选择、判断和评价。在妖魔化摔倒老人方面,媒介的框架选择就是主要力量。

在百度上以“老人摔倒”为主题词搜索,找到相关结果12,900,000个。对报道主题进行梳理,主要有两类:一、扶起老人被讹诈;二、因众人不敢扶起老人,老人受伤或死亡,基调都以“老人扶不起”为主,如“老太太厕所里摔倒邻居扶起反惹来麻烦”、“司机扶起摔倒老人被诬肇事者”等。从框架的“高层次结构”[3]来看,老人摔倒报道的新闻标题存在显性主题和隐性主题的双重性:即显性主题为不敢扶起老人,而隐性主题则是“老人道德沦丧,如果扶起老人,是存在被讹诈风险的”。其次,从报道新闻来源、新闻编辑方式、文字符号等即“低层次的框架”来看也存在问题。从新闻源来看,在2013年的相关报道中,四成左右的报道新闻源均来自当事人一方, 有些仅仅是在报社热线中的口述,记者未到交警部门核实是否真实,也未采访被撞一方,如《海口男子好心救伤者反被诬撞人轿车遭交警扣留》;从编辑方法来看,六成新闻的最后都会以新闻链接的方式列举多起扶起老人被讹诈的案例,这种编辑手法既是对现场围观群众的道德瑕疵背书,又在暗示受众,见到老人不扶起乃是普遍现象,再次加强老人不能扶的认知印象;从观点评论来看,存在主观臆断的现象,如在《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中,报道评论到:“中国老人讹骗对象已经从中国路人发展到外国友人,中国式碰瓷受到国际关注,实是为中国抹黑”。而后来经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 @ 平安北京今披露,这位老外当时确实撞倒人,此报道乃是现场一位路人的一面之词。在上述报道中,低层次框架不断加强高层次框架,报道的主观倾向性更加明显,建构了一个“老人扶不得”的社会真实,同时也妖魔化了老人。

通过此类“老人摔倒反诬救助者”新闻报道,媒体成功营造了“好人做不得”的公共舆论。从个体事件来看,这些新闻应该都是符合“真实性”原则,是真实发生的。但是,从社会整体来看,他们是事实的全部真相吗?显然不是。我国有数亿老人,发生老人摔倒后被人救助的事件举不胜举,在每天发生的各种各样扶贫救困的事件中,以此讹人诈骗的毕竟是个案和小概率事件,属于“特例”。为何极端个案或者小概率事件会演变成公众主流舆论,并出现道德越位审批,在这一过程中,媒体的作用和角色值得反思。西方新闻学者早有言:新闻,特别是社会新闻运作的一条规律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老人摔倒反诬救助者”显然更有“东坡先生与狼”戏剧性的冲突和故事情节,从而被媒体选择性地报道。感染坏消息综合症,热衷冲突,这是时下媒体人的通病。

二、“一边倒”的媒体审判

新闻法学者魏永征认为,“媒介审判是新闻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件做出判断,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4]媒体审判的通常程序是:有争议的社会事件通过大众媒体报道出来,这些新闻通常与司法类案件有关,引起广泛的公众关注,并通过看似平衡的视角形成某种共识,然后引导舆论,将媒体的看法通过一系列貌似客观的报道和评论传递给受众,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受众的观点,从而形成沉默的螺旋。媒体报道形成冲击波式的舆论压力,将媒体舆论当作大众的民意向行政、司法单位施压,最后的结果是形成司法部门与媒体和民意之间观点的撞击。整个过程有时是媒体有意为之,有时是为了迎合公众情绪无意为之。“媒介审判”之所以能够起到审判的作用,原因就是他能发酵、引导公众舆论。

在“老人摔倒”新闻中,媒体审判倾向很明显。以“天津许云鹤案”为例。该事件源于一个帖子《天津车主搀扶违章爬马路护栏摔倒的老太反被讹10万》。随后多家媒体对此事进行报道,《好心司机救人反被诬》、《“彭宇案”重现》等标题吸睛的新闻频频在各类媒体上出现,但新闻源都只来自车主许云鹤一方,没有另一方———王秀芝老太太的回应。通过媒体一面倒的报道,王秀芝老太太被当作一个白眼狼式的人被抨击。除了媒体在引导舆论,原被告双方在微博上也开始争取舆论。许云鹤的微博得到大多数网友的同情和支持,而王秀芝方的微博不仅人气不足,评论者也言辞激励,对她进行人身攻击和辱骂。

事件不断发酵,从法律层面变成了社会公德的讨论,媒体的主题大多设定为:“老人能救吗?”、“如何救人才能避免被讹?”、“不是老人变坏,而是坏人变老”……这些主题实际上是已经将事件提前预设为许云鹤是受害一方。事实上,这个报道一开始就是个司法案件,车主许云鹤有没有撞人,是法院依据事实和证据来确定法律责任的司法问题。在证据不清的情况下,原告、被告都应得到公平对待。但在该案中,法院还没有作出终审判决,媒体已经一边倒地认可了单方说法,不应出现的媒体审判主导了舆论。

同样遭遇媒体审判的“彭宇案”,后来被证实确实发生碰撞。2012年1月16日,《瞭望新闻周刊》发表文章《彭宇承认与老太碰撞“彭宇案”不该被误读》,但迟来的报道已经无法消除该案带来的深远负面影响。对媒体而言,完全的不偏不倚和公正不可强求,但应该给予新闻当事人双方公平的发声渠道,特别是出现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更需要媒体去平衡。媒体不是裁判,更不是终极评判。

三、“被上升”的沉默螺旋

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提出,公众舆论的形成是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因为大众媒体具有广泛性、公开性的特点, 经它不断报道、强化的意见非常容易被当作“大多数”或“有优势”的意见而被大众所接受。这些意见日益得到支持,媒体的报道就会越来越多,而另一方因为逐渐失去话语权而变得越来越沉默。这样一方不断在大众媒体表述而另一方沉默从而引起一个螺旋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拥有话语权的一方不断把一种意见变成主流意见。因为大众媒体的参与,螺旋往往上升得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明显。

同样遇到老人摔倒,3年前和现在会作出不同选择吗? 2013年11月25日,在浙江金华非机动车道上,一位80岁老人突然摔倒,当时正是早高峰,来来往往的人很多,但谁也不敢上前扶起老人。财经网以此事为例,作了一个对比调查, 从这个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选择发生巨大变化,公众认知已被彻底改变 (见图表)[5]:3年前绝大部分人会选择“直接扶她起来”,而现在则变得谨慎得多,要么“寻找见证人,再扶她起来”,要么“不理睬”。这个调查显示出中国从过去的“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由于信任缺失,大部分人直接表达了不能随便做雷锋的态度,而这种看法经媒体传播、扩展,被当作主流太多为大众所接纳,在优势意见压力之下,原本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声音逐渐消弱直至消音。当网络媒体成为新的公众话语平台后,这种倾向更加明显,伪主流的话语往往极为强悍,群体情绪淹没个人理性,从而逐渐实现对其他声音的剿杀。

“沉默的螺旋”指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强有力的社会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仅存在于认知的初级阶段,而且贯穿于“认知一判断一意见一行动”的完整过程。在这种影响力之下,媒体的意见被当作大多数人的意见,而被广泛认同,而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声音会逐渐消弱,从而形成“沉默的螺旋”, 影响公众认知,进而形成意见,变成行动。从财经网的调查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公众袖手旁观的冷漠态度已经从“认知”上升为共同的“行动”,在这过程中,大众媒体推波助澜的报道水到渠成地让公众筑就冷漠心墙。

考察媒体报道的视角,在“彭宇案”等老人摔倒报道中, 新闻媒体都在有意无意地迎合着公众情绪宣泄,进一步加剧“螺旋”的上升。“当真相还在穿鞋子的时候,谎言已经跑遍全世界了”,越是隆重渲染的、极端情绪的,越能满足受众围观的快感,而客观理性的声音反而被认为太平淡而被忽视。

四、平衡原则消解框架选择

媒体议题选择的标准是什么?研究者指出,“根据从业经验和对业界部分新闻从业人员的访谈得知,当下中国媒体往往把发行量和收视率当作衣食父母,媒体选题和新闻热点的策划人员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受众会不会喜欢这个题目,从什么角度报道会引起受众关注。”[6]

在市场化背景下,重视市场指标无可指摘,但媒介作为把关人,在新闻框架的选择以及由此引致的社会建构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媒体的报道选择在真实、客观之外,还应考虑到平衡原则。平衡原则要求“在报道事物好的方面的同时也要兼顾其他不好的方面,在突出事件的主要方面、表达自己的倾向性的同时,还要涉及事件的其他面。”[7]平衡的媒体报道要求不能只受阅读率、收视率等市场指标指挥,能够如实冷静地反应各方情况,更深入挖掘事件深层价值,使报道呈现出最大的公平与平衡,以正确引导公众舆论。而在老人摔倒报道中,媒体过多迎合公众对于恶、诈、骗等社会话题的敏感与好奇,大量报道从单方视角切入,报道视角明显失衡。新闻传媒作为社会的瞭望台,承担着教化道德的职责。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甘斯认为,“新闻本身不局限于对真实的判断, 它也包含着价值观,或者说,关于倾向性的声明。”[8]即新闻不仅仅是在报道事实,还在通过报道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以其理解的图景倡导主流价值观,塑造社会。构建平衡的新闻框架,需要勇气和良知,需要新闻媒体不断提高专业水准和职业精神。

摘要:本文以“老人摔倒”新闻为例,对媒体在该类报道中的新闻框架、媒体审判、沉默螺旋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媒体应不断提高专业水准和职业修养,主动承担媒体责任,彰显社会主流价值。

关键词:媒体责任,新闻框架,媒体审判,沉默螺旋

注释

1[1]倘凌越,向楠.84.9%公众坦言扶不扶老人很纠结[N].中国青年报,2013-12-10.

2[2]宋小萌.妖魔化的媒体因素及其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20):149.

3[3]参见台湾学者臧国仁(1979,34)观点,转引自方博:新闻框架与社会图景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学硕士学位论文,P7,下文关于“低层次框架”出处相同,不再赘附。

4[4]魏永征.新闻传播法规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5]老人摔倒在你面前,你会扶吗?[EB/OL].财经网,http://politics.caijing.com.cn/2013-11-26/113613787.html.

6[6][7]方田.从圆明园兽首拍卖报道看主流媒体的民族主义话语建构[J].现代传播,2009(6):56-57.

道德作文扶起摔倒老人 篇5

当道德之花不再盛开,残梗或许也无“孤芳自赏”的力量,黯淡或许成为这个世界最后的情景。

当道德之树不再常青,落叶或许也失“归根”的愿望,萧条或许占据了这个世界每一个角落。

当道德之风不再吹拂,雨滴或许不再“飞舞”于空,“风和日丽”或许已悄然消失于这个世界的上空。

社会的生存,人类的发展无不源于有道德的根基。有道德的匡扶社会才不会脱轨。道德渐渐离去,就在警示我们前方或许会发生灾难,此时的我们应努力修复道义的轨道,让你我安全前行。

背道弃德,将自己埋没。

当他的车轧过青春似火的生命时,当他的无知踏过道德底线时,那么他带来的不会是平静的生活,一切都被他的“无德”“无道”所埋没。幸福永远属于有规则的人。丧失了对自己的规范,丧失了固有的本性,又谈何真正的幸福,他又怎能享受幸福的真谛?或许当他喊出“我爸是李刚”时自我感觉到骄傲,但他不会想到他拥有的一切将付之东流。他的父亲或许会纵容他的放肆,但法律与道德却不容他的“无理取闹”。失去了亲情,失去了自由,将一切丧失,将自己埋没。

树道立德,让世界绚烂。

当携手共建“和谐社会”的气流流过上空时,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当道德悄然离去之时仍有“星星之火”在燃烧。如果每个人都能以道对人、以德待人,社会又凭什么不能安宁,我们的生活又凭什么不能幸福?手拉手,社会才会和谐;肩并肩,世界才会绚烂。

一切的底线都需道德来支撑,竖起道德的帆,让幸福走得更远。

早期发现征兆 防止老人摔倒 篇6

1. 中风——脑出血或脑梗死 老年人多有高血压伴脑动脉硬化,血压控制不好,使脑动脉血管突然破裂出血或血栓脱落栓塞,导致摔倒、昏迷、偏瘫、失语等。或因情绪紧张激动造成大脑出现短暂性缺血,导致一过性意识丧失而摔倒。

2. 颈动脉硬化 因突然转头而摔倒,如等红绿灯过马路、等公交车时,由于转头过猛,颈动脉窦受到强烈刺激,导致自主神经功能亢进,血压、心率下降,造成脑血流灌注不足,大脑一时严重缺血缺氧,出现短暂性意识丧失而摔倒;有的老年人睡醒猛然起床,或突然转头,以及从马桶上突然起身站立,常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导致脑供血不足而摔倒。

3.癫痫——中风后遗症 脑中风后病人常有癫痫后遗症,而且癫痫发生的几率非常高。其发作时的主要症状是全身抽搐无法控制而导致老人摔倒。这是由于中风后病灶周围神经元严重损伤变性,局部坏死病灶形成瘢痕牵拉刺激邻近脑组织,并增生胶质细胞,过度兴奋的细胞放电而发生癫痫。

4. 心律失常 老人心脏突发快速或缓慢心律失常而导致跌倒。老人发生急性心律失常可使心脏的血排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加上老年人血管的舒缩功能减退,调节血压的能力降低,心跳过速或过缓,引发头晕、晕厥,甚至抽搐。

5.骨质疏松症 老年人通常有骨质疏松,骨质脆弱,同时下肢肌力減弱,协调性下降,很容易跌倒。轻微的碰撞、跌跤,甚至坐车颠簸、咳嗽,都会引起骨折,而最常发生骨折的部位是脊柱椎骨、腕部、髋部和股骨颈。

6.糖尿病 老年糖尿病患者是跌倒的高危人群。糖尿病眼病、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均可导致老年糖尿病患者更易跌倒。由于糖尿病患者多尿,尿中钙质等骨质组成成分丢失较正常人多,特别容易并发骨质疏松。糖尿病患者用药不当容易发生低血糖,也增加摔倒骨折的风险。

另外,眼睛的黄斑变性、青光眼、白内障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眼疾,使老年人的视力缺损,视物不清,容易被障碍物或者地面坑洼绊倒。还有一些老年人服用镇静、安眠药、抗心律失常和血管扩张等药物,以及服用大量或多种药物的混杂作用,也增加行走不稳容易摔倒的风险。

发现老年人摔倒的征兆

1.眩晕 是中风最常见的先兆症状,可发生在中风前的任何时段,尤以清晨起床时发生最多。此外,在老人疲劳、洗澡后也易发生。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若1~2天反复出现眩晕,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危险性较大。在摔倒之前就会有头晕、呕吐、走路不稳,或者讲话不利索、半个身体不听使唤、额头上冒冷汗等症状出现。

2.血压异常 突然持续升高到200/120毫米汞柱以上时,是发生脑出血的先兆。如果高血压病人持续半年出现鼻、眼底出血或血尿,有可能发生脑出血。

3.哈欠连连 约8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前易出现哈欠连连的症状。往往在摔倒之前,老人曾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如坐在椅子上看电视、打麻将等,很可能过度劳累、紧张、生气、睡眠不好。

4.语言困难 出现说话吐词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呛咳、吞咽困难,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一侧肢体乏力、笨拙、沉重,嗜睡、耳鸣等也是中风的先兆表现。

5.视物模糊 重影或视物时而清楚,时而模糊。

6.走路不稳 老人出现短暂性的一过性肢体麻木,步态发生改变,步履蹒跚,感到腿迈不动,行走吃力,走路不稳时,则是发生中风的先兆信号。

老人出现上述表现需要高度警惕,立即护送医院就诊,避免引起摔倒。特别是夜晚发病要及时就医,不要等到第二天天亮才到医院,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刘宁春 整理)

(编辑 林 妙)

老人摔倒 篇7

1.1 定义

加速度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测量加速力的电子设备。加速力就是当物体在加速过程中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就好比地球引力,也就是重力。加速度计有两种:一种是角加速度计,是由陀螺仪(角速度传感器)的改进的。另一种就是线加速度计。

1.2 加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加速度传感器会接受外界传递的物理性输入,通过感测器转换为电子信号,再最终转换为可用的信息。主要感应方式是对微小物理量的变化进行测量,再通过电压信号来表示这些变化量。

2 三轴加速度传感器ADXL345

2.1 概述

ADXL345是ADI公司推出的基于MEMS技术的数字输出的三轴加速度传感器。ADXL345具有±2g,±4g,±8g,±16g可变的测量范围;最高13 b分辨率测量;固定的4 mg/LSB灵敏度;3 mm×5 mm×1 mm超小封装;40~145μA超低功耗;标准的I2C或SPI数字接口;32级FIFO存储;以及内部多种运动状态检测和灵活的中断方式等特性。这些特性使其成为一款非常适合用于摔倒检测的加速度传感器。

2.2 工作原理

ADXL345首先由前端感应器件感应测得加速度的大小,然后由感应电信号器件转为可识别的电信号,这个信号是模拟信号。ADXL345集成的A/D装换器将此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在计算机中,数字信号一律用补码的形式表示,在此也一样,A/D转换器输出的是16位的二进制补码。经过数字滤波器的滤波后,在控制和中断逻辑单元的控制下访问32级FIFO,通过串行接口读取数据。ADXL345的控制命令也是通过接收来自串口的读写命令来实现的,这主要是对寄存器的操作。

3 ADXL345与微控制器的通信

ADXL345为用户提供了两种与微控制器的通信方式:SPI和I2C。本文采用基于嵌入式的S3C2410微控制器与三轴加速度传感器ADXL345的连接来详细讲述ADXL345的SPI通信方式。

3.1 ADXL345的SPI通信过程

SPI的最高时钟为5 MHz,通信开始时主MCU选择CS置位,CS复位则通信结束,SCLK由主MCU提供串行时钟。SDI与SDO是串行数据输入与输出,它们分别在时钟的上升沿获取数据。一次通信过程中读写多字节必须要设定MB位(Multiple-byte Bit),在读取完第一个寄存器的数据后ADXL345会自动将地址指向下一个寄存器。ADXL345输出16位二进制补码,每个轴都分配了2 B输出数据寄存器,共6个,地址为0X32-0X27,这样会连续输出6 B数据。但对地址非连续的寄存器进行操作必须通过CS停止通信并单独设定下一个要操作的寄存器地址,然后再建立通信。所以通过SPI读取ADXL345采集的数据只能连续读取6 B数据,然后地址返回0X32继续读取6 B数据。

3.2 S3C2410的接口特点

S3C2410有2个串行外围设备接口(SPI),每个SPI接口都有2个分别用于发送和接收的8位移位寄存器。在SPI通信中,数据同时被发送(串行移出)和接收(串行移入),8位串行数据的传输速率由相关的控制寄存器决定。

SPI的接口特性:与SPI接口协议V2.11兼容;8位用于发送的移位寄存器;8位用于接收的移位寄存器;8位预分频逻辑;查询、中断和DMA传送模式。

3.3 接口连接

根据ADXL345工作原理和S3C2410的接口特点,把S3C2410的SPI配置为主设备,完成对ADXL345的接口设计,硬件连接如图2所示。

SPI MOSI作为主设备的输出,SPI MISO作为主设备的输入,SPI CLK用作SPI通信的串行时钟。且S3C2410支持4种不同的传输格式,可以保证主从设备时序的一致性。

S3C2410的SPI接口操作:通过SPI接口S3C2410可以与ADXL345同时发送和接收8位数据。串行时钟线与两条数据线同步,用于移位和数据采样。

4 老人摔倒检测

4.1 检测原理

将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的三个坐标分别与人体坐标相对应,x轴代表人体左右方向加速度变化,y轴代表人体前后方向的加速度变化,z轴代表人体垂直方向的加速度变化。当人在站立或行走状态时,z轴的加速度接近g,x轴和y轴加速度接近0。当人体的摔倒过程中,三个轴的加速度及其矢量和会发生变化,通过设定一定的阈值,判断三个轴向的加速度变化,判断老人是否摔倒。

4.2 ADXL345中断

Free_fall:当加速度值低于一定阈值并且持续超过一定的时间时,Free_fall中断置位。

Activity:当加速度值超过一定阈值时,Activity中断置位。

Inactivity:当加速度值低于一定阈值且持续超过一定时间时,Inactivity中断置位。

4.3 检测判断方案

失重检测:人体摔倒的过程中存在失重现象,虽然没有自由落体时失重现象明显,但加速度矢量和也会小于1g,利用Free_fall中断判断人体摔倒过程中的失重过程,将此作为摔倒状态的第一个判断依据。

撞击检测:人体在摔倒时与地面发生撞击,加速度矢量和会产生一个峰值。利用ADXL345的Activity中断来检测。在此需要设置一个时间的阈值,在失重检测与撞击检测之间,设置时间间隔为200 ms,如果在Free_fall中断后200 ms仍会发生Activity中断,认为人体没有摔倒,也可能是因为弯腰动作造成加速度变化。

静止检测:人体摔倒不会马上站起来,会有一点时间的静止状态。由于人体由垂直变为水平,此时加速度的矢量和会小于某个值。利用ADXL345的Inactivity中断来检测。设置Activity中断与Inactivity中断的时间间隔为,在撞击后的内应该有静止状态,如果时间超时还未产生Inactivity中断,认为没有摔倒。

与初始状态比较检测:人体在摔倒之后与站立时的三个轴向的加速度是不同的。为了进一步检测人体是否摔倒,可以取人体摔倒之前的三个轴向的加速度与摔倒后的加速度进行比较,如果各个轴向的加速度之差超过一定的阈值,判断为一次摔倒。

可以根据人体摔倒过程中加速的变化曲线来设定各个阈值。摔倒过程中的加速度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

4.4 检测方案流程图

摔倒检测方案流程图如图4所示。

5 结语

本文主要以三轴加速度传感器ADXL345为例,介绍了其工作原理,与微控制器的通信方式及接口连接。通过分析得知三轴加速度传感器ADXL345非常适用于检测人体意外摔倒。最后利用ADXL345的内部中断,提出一种检测老人意外摔倒的方案。利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解决老人意外摔倒检测问题有其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毅.无线传感器网络原理及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田泽.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

[3]杨水清.ARM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技术详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常慧玲.传感器与自动检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5]孙新香.基于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的跌倒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6]郭敏,尹光洪,田曦,等.基于三轴加速度计的倾斜角传感器的研究与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0,33(8):173-177.

[7]张兴辉,张维杰.基于加速度的车祸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12,35(17):96-99.

八类药品老人服用后易摔倒 篇8

服药后0.5-1小时

跌倒发生率较高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杨新云介绍,据统计,跌倒是65岁以上老年人的首位伤害因素。而导致老人跌倒的原因,其中不乏药物因素。由于老年人体质大多较弱,服药时又多存在不规律或剂量不当、多种药品并用等情况,当老人下床、上厕所时,步态不稳再加上环境湿滑、大动作转换时,很容易导致老年人因服药而跌倒受伤害。

杨新云介绍,有八类药品可能导致老年人的跌倒风险增加。“有研究显示,发生在口服药物后0.5-1小时内的跌倒发生率较高。”他说,因此,如果老年人经常跌倒,最好查找是否有药品因素,并及时调整服药方案。务必遵从医嘱合理用药,了解所服药物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

镇静安眠药最好上床后服用

杨新云提醒,如果老年人必须服用易致跌类药物,要预防跌跤,一定要掌握以下两大原则:

第一,需要多药并服时,一定要由医生决定。切忌乱服药,到医院就诊或到药店购药时,需告知医生、药师正在服用哪些药物,避免重复拿药,尤其是要避免同时服用多种容易导致跌倒的药物。

第二,服药后最好休息或在床上服药。需要注意的是,就医时,老年患者及其家属,要仔细聆听医生、药师的用药指导,仔细阅读药袋及用药标签上用药的注意事项、服用时间及副作用;遵医嘱用药,避免误服或多服。

八类药物容易致跌

1.降压药

代表药物有美托洛尔、特拉唑嗪、苯磺酸氨氯地平等。降压药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引起眩晕、晕厥和短暂意识丧失、体位性低血压等,从而导致跌倒的发生率增高。

2.降糖药

代表药物有二甲双胍、格列本脲、格列吡嗪等。降糖药可能影响患者意识、精神、视觉、平衡等,以及导致低血糖,使服药者跌倒风险增加。

3.抗精神病药

代表药物有氯氮平、奋乃静等。这类药物长期使用,易导致共济失调,主要引起头晕、反应迟缓、眩晕和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引起跌倒。

4.抗抑郁症药

代表药物有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文拉法辛、阿米替林等。这类药物阻断α受体和增加5-羟色胺而影响血压和睡眠,阻断M受体引起视力模糊、睡意、震颤、头昏眼花、体位性低血压、意识混乱,是服药者跌倒的重要危险因素。

5.抗癫痫药

代表药物有苯妥英钠、苯巴比妥、苯二氮卓类药物(地西泮、硝西泮)、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等。该类药物易发生眩晕、视力模糊、共济失调等不良反应,影响平衡功能和步态,导致跌倒。

6.利尿药

代表药物有氢氯噻嗪、呋塞米等。这类药物可使患者短时间内丢失大量体液和电解质,出现嗜睡、乏力、头昏、站立行走不稳而跌倒。

7.止痛药

代表药品为阿片类药物。止痛药可降低警觉或抑制中枢神经功能,同时止痛药除镇静外,也有肌肉松弛的副作用,让服药者肌肉反应动作缓慢。老年人服药后,尤其容易出现昏沉、神经运动功能减低,导致跌倒。

8.氨基苷类抗菌药

上一篇:解惑路径下一篇:实体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