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岗位劳动合同

2024-10-11

公益岗位劳动合同(通用9篇)

公益岗位劳动合同 篇1

合同编号:

劳 动 合 同 书

甲方(用人单位)乙方(劳

:柞水县教育体育局

动 者): 李 馥 兰

依据柞水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通知,聘用乙方到柞水县教育体育局公益性岗位从事打字工作,按文件要求特签订本劳动合同。

双方确认:在签订本合同前,甲方已将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应乙方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全面如实告知乙方。

乙方承诺:与其他任何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机构、实体或组织不存在劳动关系,并且保证所提供的与本人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料和各类资格证书、证明真实无误。

甲方(用人单位)名称: 柞水县教育体育局 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

联系电话:

乙 方(劳 动 者)姓名: 李 馥 兰

户籍所在地:柞水县下梁镇沙坪村五组 现居住地址:柞水县乾佑镇仁和社区 身份证号码: ***626 联系电话: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甲、乙双方本着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订立本合同。

一、劳动合同期限

第一条 本合同期限为固定劳动合同期限。期限为 年,自

月 日起至

****年**月**日止。

二、工作内容及工作地点

第二条 甲方根据工作需要聘用乙方在公益性岗位打字工作。本岗

-1-三条、第二十四条的约定解除本合同。

(1)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2)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本合同终止:(1)本合同期满的;

(2)乙方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3)乙方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

八、特别约定

第二十七条 乙方变更通信地址或手机、固定电话等其它联系方式时,应当于变更发生之日书面通知甲方,否则,甲方仍按本合同载明的乙方通讯地址或乙方最后一次告知公司的通信地址向乙方送达文件后,视为已送达,未执行视为违约。,第二十八条 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可以协商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第二十九条 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盖章或签字之日起生效。本合同一式肆份,甲方两份、县劳保局一份、乙方一份。

甲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

乙方:(签字)

年 月 日-5-

不属于国家规定的有毒有害工种。

第三条 乙方的工作地点为柞水县教育体育局安全股校园安全监控室。

第四条 乙方应按所在岗位和工作内容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按时完成工作任务,遵守甲方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

第五条 根据工作需要,甲方可以调整乙方的工作岗位、工作地点;考核及岗位变更按甲方的相关制度执行。

三、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六条 乙方需自觉遵守甲方的工作纪律和国家规定的相关纪律规定;每日工作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四十小时,甲方应保证乙方的正常休息和休假时间。

第七条 在本合同期内,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乙方所在岗位发生工时制调整的,从劳动行政部门审批之日起变更。

第八条 乙方依法享有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探亲假、婚丧假、计划生育假、年休假等休假权利。

四、劳动报酬

第九条 乙方工资标准:按柞水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规定执行。

第十条 甲方安排乙方加班,应依法安排乙方补休。第十一条 甲方按县工资管理规定支付乙方工资。

第十二条 甲方依法从乙方工资中代扣、代缴乙方应向国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费个人应缴部分及法定可代扣代缴的其他费用。

五、社会保险与福利待遇

第十三条 按柞水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规定执行。

六、劳动保护、劳动条 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第十四条 甲方根据乙方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向乙方提供工作所需要的工作条件。

第十五条 甲方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和职业危害防护制度;双方应当严格遵守,严禁违章作业,防止事故的发生。

七、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续订

第十六条 甲乙双方按照本合同的约定,依法、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

第十七条 甲方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不影响本合同的履行。第十八条 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变更本合同约定的内容,并以书面形式确定。

第十九条 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可以解除本合同。

第二十条 乙方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甲方,可以解除本合同;乙方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本合同。

第二十一条 甲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乙方可以解除劳动合同:(1)未按照本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2)未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3)未依法为乙方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4)甲方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5)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书》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本合同无效的;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乙方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甲方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乙方劳动的,或者甲方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乙方人身安全的,乙方可以立即解除本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甲方。

第二十二条 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可以解除劳动合同:(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2)违反甲方规章制度的;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甲方造成重大损失的;

(4)乙方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甲方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的;

(5)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本合同无效的;

(6)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本人或者额外支付乙方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本合同:

(1)乙方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甲方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2)乙方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3)本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合同无法履行,经甲乙双方协商,未能变更本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第二十四条 甲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规定情形的,可以裁减人员。裁减人员的程序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之规定进行。

第二十五条 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不得依据本合同第二十

公益岗位劳动合同 篇2

一、公益性岗位的概念

公益性岗位是再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名词, 对于这一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劳动保障部《关于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统计的通知》 (劳社厅发[2003]4号) 对公益性岗位的解释为:“主要由政府出资扶持或社会筹集资金开发的, 符合公共利益的管理和服务类岗位”。依据百度百科的解释, 公益性岗位是指城市公共管理和涉及居民利益的非营利性的服务岗位, 包括各级政府投资开发的城市公共管理中的公共设施维护、社区保安、保洁、保绿、停车看管等。各级机关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岗位, 以及适宜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的其他公益性岗位。概括起来有三类, 一是基层管理岗位, 包括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交通执勤、市场管理、环境管理、物业管理、公用设施维护和管理等。二是基层服务岗位, 包括基层农业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层文化科技服务、基层法律服务、基层民政服务、托老托幼、助残服务、社区卫生保洁、绿化服务等。三是机关单位的后勤岗位, 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的门卫、收发、后勤服务等临时用工岗位。 (1)

简而言之, 公益性岗位就是由政府出资、政策扶持或社会、团体筹集资金, 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而设置的非营利性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性服务岗位。

二、公益性岗位的性质和特点

公益性岗位一般由政府出资开发, 以满足社区及居民公共利益为目的而设置的管理和服务岗位。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困难人员或特殊群体, 并从就业专项资金中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

因此公益性岗位应具有以下特点: (1) 政府购买岗位或支持、引导多渠道出资, 符合公共利益, 适合安置就业困难或者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劳动岗位。 (2) 就业人员具有特殊性, 一般是《就业促进法》中的就业援助对象, 包括: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工人;四零伍零再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伤残但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人;退伍军人等。 (3) 用人单位并非政府和劳动管理部门。 (1) 公益性岗位虽然是政府出资或者政策扶持的岗位, 并且是通过人社局同意而设置的岗位, 其岗位劳动者的工资也由财政部门负责, 这使很多人认为这些岗位的劳动者是与政府或者人社局签订劳动合同, 然后由劳动部门派遣到各单位工作。其实不然, 这些劳动者在签订合同时, 依然是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 政府只是提供相应的岗位,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只是指导的平台, 真正存在劳动关系的是用人单位和岗位上的劳动者。

三、公益性岗位劳动者的工伤责任问题

从公益性岗位的特殊性可以看出, 公益性岗位的劳动者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但本质还是很容易认清, 公益性岗位的劳动者是依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因此是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合同关系, 这个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由于在岗位的设置和工资、福利来源的特殊性, 致使其表面上又多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公益性岗位的劳动者招聘是由用人单位申请, 然后报人社局, 再由政府出资或者政策扶持设置岗位, 由财政局给予岗位工资补贴和缴纳部分保险, 用人单位则在签订劳动合同之后, 负责这些员工的管理和工作安排, 劳动者还需缴纳个人部分的保险。所以一个公益性岗位的用工往往会涉及到政府、人社局、用人单位等部门, 使其关系变得比一般劳动关系复杂。

“五金”的缴纳也是个复杂的问题。“五金”的缴纳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单位缴纳的, 一般是70%, 另一部分是需要个人缴纳的, 一般是30%。有的政府为了方便岗位补贴的落实和“五金”的缴纳, 政府在补贴上就是一个公益性岗位补助一定的金额, 这些补贴中就包含了公益性岗位的工资、用人单位需要缴纳的部分保险。在实际的操作中, 单位为了防止有的劳动者在单位缴纳了单位需要缴纳的保险后, 个人部分个人不主动去缴纳, 致使这些保险没有得到落实的情况发生, 就直接在政府补贴的岗位补助上扣留下来, 一并交足“五金”, 然后将扣完的钱作为工资发放给这些岗位上的劳动者。

从上边的分析来看, 如果正常情况下, 公益性岗位的劳动者发生了工伤事故, 一般是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共同负担, 但在本案件中, 用人单位将政府给予的补贴扣留下来, 又没有及时的给劳动者缴纳“五金”, 致使劳动者不能享受相应的保险, 因此, 用人单位应当承担全部赔偿责任。而在本案例中, 用人单位没有缴纳“五金”, 政府、人社局是否也应该承担相应责任呢?有的人认为政府在岗位的设置上提供资金和政策扶持, 并且劳动者的报酬也是政府支付, 因此, 劳动者和政府间也是劳动合同关系, 笔者认为政府仅是在政策上为了解决就业难的情况下, 依据用人单位的申请, 从财政中划拨资金来设置公益性岗位, 以解决就业难和下岗员工的再就业问题, 是政府行使对社会的管理权, 并没有实际参与到劳动者的管理和工作安排中来, 也没有享受到劳动者所创造出来的利益, 因此, 政府和公益性岗位上的劳动者并不存在劳动合同关系, 对劳动者因工造成的损失不应该承担任何责任。那么人社局在工伤中是否要承担责任呢?有的人认为, 公益性岗位是通过人社局招聘进来的, 而且有的在签订合同时, 也在人社局签订, 因此, 人社局作为第三方, 有不可推卸的赔偿责任。笔者认为不然, 如果需要一个部门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就必须其有过错或者不作为的行为, 如果说是人社局招聘并在那里签订劳动合同就需要承担责任的话, 对其来说也是不公平的。那么人社局在该案中是不是就一定不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呢?这个也不是绝对的, 因为《就业促进法》有相关的规定, 其职能除了为就业提供服务之外, 还要对就业实施指导、管理和监督, 对公益岗位人员的“五金”待遇的落实情况有监督的义务, 如果没有尽到监督义务的, 也是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四、结语

公益性岗位是当前为了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中, 政府出资或者政策扶持而设置的非盈利和服务性岗位, 劳动者是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形成劳动关系, 人社局在里面是起到实施指导、管理和监督的作用, 他们的职责和义务都是清晰可见的。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法律没有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立法保护, 致使很多问题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不少的争论, 但我相信随着我国的法治越来越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健全, 对于这部分劳动者的立法保护也会越来越贴心。

参考文献

关于广西公益性岗位的调研报告 篇3

一、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现状

(一)公益性岗位开发情况

广西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主要有:社会公共管理类,包括社会保障协管、交通协管、社区治安联防协管、环境管理、物业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社区公益类,包括街道(乡、镇)或公立医院开办的非营利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敬老院后勤服务岗位,街道(乡、镇)、社区的保洁、保绿、保安及社会化服务等公益性岗位;机关事业单位的后勤保障及公共服务类,包括收发、驾驶、门卫、打字、物业管理等需要招用编制外人员的机关后勤公益性岗位。

1.安置对象。公益性岗位开发从2003年开始,初期主要为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和破产需安置人员的就业问题,后逐步扩大范围。现安置对象含以下五类人员:残疾人员、女性40周岁以上、男性50周岁以上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登记失业人员、登记失业连续12个月以上人员(含高校毕业生),及其他难以实现就业的情形(如因失去土地或因重大自然灾害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和水库移民中的就业困难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等)。

2.岗位开发情况。据调研统计,2003—2011年,广西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数量234598个,其中:社会公共管理类51996个,占22.16%;社区公益类48618个,占20.72%;机关事业单位的后勤保障及公共服务类120376个,占51.31%;其他13608个,占5.8%。

截至2011年底,共有公益性岗位35716个,分布如下:社会公共管理类8395个,占23.5%;社区公益类5853个,占16.39%;机关事业单位的后勤保障及公共服务类19294个,占54.02%;其他2174个,占6.09%。

(二)公益性岗位管理情况

1.管理模式。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坚持“公开招聘、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原则,在市及县(市、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就业服务中心承担具体日常事务,财政部门负责公益性岗位补贴和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的核拨,用人单位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向当地人社部门提出申请,并出具所提供公益性岗位的工作性质、岗位数量、劳动报酬等相关资料,经人社部门审核同意后实施,并负责公益性岗位人员的考核、工种安排、工资(含公益性岗位补贴)发放、办理社会保险等业务。

2.劳动合同期限。公益性岗位劳动合同一年一签,合同期满,公益性岗位人员经用人单位考核,考核合格者,经双方协商,可续签劳动合同;考核不合格者,用人单位终止其劳动合同,并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据其缴纳社会保险费情况,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补贴以及适当的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含五年)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三年。

3.享受补贴人员情况。从调研统计数据来看,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人员以大龄就业困难人员为主,平均比例为78.5%,高校毕业生所占比例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详见表1)

4.工资收入水平。广西公益性岗位人员工资收入主要由岗位补贴和单位补贴组成,从调研情况来看,岗位补贴高的地区单位补贴相应要少,而岗位补贴低的地区则利用单位补贴来补充(如玉林、百色、河池等地),两者之和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相当。其中,岗位补贴标准由各市规定,至2011年,最高补贴标准为来宾市(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30%),其次是桂林市(120%)和柳州市(110%),其他市最高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给予补贴。部分市对从事脏活累活、技术类岗位和高校毕业生从事公益性岗位的每月有50—150元的补贴增额;单位补贴除少数地区有明确标准(如玉林、百色两市不低于200元,河池市一般人员不低于300元、大专生不低于400元、本科生不低于500元)外,其他地区均由用人单位确定,额度偏低,且没有保证,对提高在岗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促进不大,因此广西的公益性岗位人员工资收入水平大致相当(或略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三)资金使用情况

1.岗位补贴标准及社保补贴项目

广西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以当年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为限,有两种补贴方式,一种是按最低工资标准确定岗位补贴。广西大部分市采用这种办法,除柳州、桂林、来宾外,其他市按最低工资标准给予补贴。另一种发放形式是按崗位(或类别)确定补贴,如钦州市勤杂类岗位补贴900元/月,技术类岗位补贴950元/月,高校毕业生从事公益性岗位的以1100元/月的补贴标准发放;梧州市专职协管员(含劳动保障协管员、学校安全协管员、交通安全协管员等)的补贴标准为950—1000元/月。

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和工伤保险费四类,不包括就业困难人员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以及企业和个人应缴纳的其他社会保险费。

2.公益性岗位有关资金使用情况

据调研统计,2003年至2011年间,广西共支付公益性岗位补贴119826.38万元、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73081.87万元。2003年开始开发公益性岗位,就业专项资金中用于支付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的比例较小,为15.17%,随着开发规模扩大,补贴标准提高,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占专项资金支出比例逐渐增大,到2011年底,两项补贴占就业专项资金的比例达63.53%,上升趋势明显。

从调查情况来看,公益性岗位开发规模大、补贴标准高和就业困难人员多,就业压力大的城市两项补贴占就业专项资金的比例更大,如南宁市、柳州市等,梧州、防城港、钦州、玉林、贺州、来宾等市近两年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提高补贴标准,两项补贴支出的比重均有所增加。

3.拨付流程

(1)岗位补贴:用人单位先垫资发放,然后填报公益性岗位补贴申请表,附人员花名册、劳动合同复印件、就业失业登记证复印件、发放工资的明细账(单)等材料到当地人社部门申请补贴,经人社部门审核公示后将审核意见送同级财政部门复核,财政部门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拨付到用人单位基本帐户,同时将资金拨付情况抄送人社部门。

(2)社保补贴:用人单位按规定先缴纳,然后填报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申请表,附人员花名册、身份证复印件、就业失业登记证复印件、社保征缴机构出具的缴费明细账(单)等材料到当地人社部门申请补贴,经审核公示后送同级财政部门复核,然后从就业资金专户划到用人单位基本帐户,同时将补贴资金支付情况抄送人社部门。岗位补贴按月申报,社保补贴按季申报。

二、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建立组织领导体系,实现公益性岗位管理规范化

将公益性岗位开发任务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作为就业援助的一项硬性指标,加强领导,统筹开发。制定完善规章制度,按照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原则,在全区范围内实行阶梯式管理模式,对公益性岗位做到定岗、定责、定位,基本实现了人员管理规范化。

(二)建立健全制度管理体系,实现公益性岗位管理常态化

建立准入机制,遵照“本人申请、社区推荐、公开招聘、严格考核”的程序,对应聘人员进行逐级审查,严把入口关。逐步探索建立考核机制,明确考核原则、标准和方法,依照工作业绩、日常表现、服务质量等对工作人员进行综合评定,对表现较差且无改进的实行解聘或劝退;鼓励对在岗位上作出积极贡献、良好业绩的个人进行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最大限度地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建立教育培训体系,实现岗位服务专业化

针对大部分公益性岗位人员文化水平较低、综合素质较差的实际情况,从思想道德、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等多个方面开展教育培训,加强业务技能教育,坚持“一岗多能”原则,结合社区计划生育、劳动保障、城市管理等服务项目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使工作人员熟知社区服务内容,提高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同时借助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引导有创业能力和愿望的人员通过创业改变生活现状。

(四)建立弹性管理体系,实现公益性岗位设置科学化

一方面立足实际创新开发管理方式,对公益性岗位进行科学细致的设置,细化残疾人服务、助老服务、信访服务、志愿者服务等多个板块,按需设岗,尽量整合公益性岗位职能,确保有岗有人,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对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的思想状况、文化程度、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扬长避短,将其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1.缺乏考核与评价机制。没有制定统一的考核办法,有的用人单位人为设置条件,在工作技能、工作时间、工作纪律等方面要求苛刻,而有的用人单位又放弃标准,“过严”和“过松”同时并存;缺乏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在岗人员怠慢松散,用人单位疏于管理,岗位人员“有进有出、能聘能退”的动态管理未能得到规范实施。

2.缺乏激励机制。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工资基本都是按固定标准发放,单位补贴大部分没有落实,有部分单位制定了处罚措施,却没有相应的奖励办法,导致从业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较低,滋生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吃大锅饭”思想。

(二)管理体制不够顺畅

1.缺乏明确有效的管理办法。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公益性岗位人员身份尴尬,业务上受市、城区两级劳动保障部门直接进行业务指导和工作安排,行政上隶属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目前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有劳动保障管理员、医保专管员和其他部门(系统)设的公益性岗位人员,存在着条、块分割,劳动保障协管员除做本职工作外,还承担了城区政府、街道办、社区下达的其他工作任务,甚至占用了较多的休息时间,但相应的补休、加班费等福利却得不到保障。

2.导致新的失业问题。按目前政策规定,公益性岗位补贴的发放期限一般为3年(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可延长至5年),而公益性岗位安置的都是就业困难人员,3年期满后年龄增大、再就业更加困难,解聘后再次登记失业,成为新增的就业困难人员,出现了周期性失业问题。

(三)工资待遇不太合理

1.工资待遇整体偏低。由于用人单位效益不同,单位补贴难以统一标准,补贴发放缺乏政策约束,大部分地区由用人单位自行规定,随意性较强,时发时停、时多时少,额度都不高,且不能按月发放;岗位补贴一般按最低工资标准执行(也有部分地区适当提高了标准,但额度不大),导致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待遇整体上比较低,平均水平略高(相当)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2.从业人员待遇不合理。一方面由于用人单位和工作岗位的差异,同类公益性岗位人员之間存在待遇不均衡和工作量不平衡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效益好的单位往往工作量不大,强度不高,而环卫、护工等危险性高、劳动强度大的岗位甚至比部分其他岗位待遇差,导致公益性岗位人员之间相互攀比、在岗不在心的现象严重。

3.缺乏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和激励机制。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工资待遇基本由政策约束,时效长,缺乏灵活性,在岗人员缺乏对收入增长的预期,工作积极性受挫。随着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物价持续上涨,一成不变的工资水平难以维系开支,部分困难家庭依靠这点收入维持生活显得尤为吃力。

(四)从业队伍不够优化

1.人员素质偏低。公益性岗位招聘的就业困难人员以大龄就业困难人员为主,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偏低,随着公共就业服务基本平台网络建设的推进,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逐步淘汰复杂、低效的人工办公方式,在岗人员大多因历史原因和自身条件,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传真机、网络等现代化设备,越来越不适应业务的要求和形势的发展,服务水平也跟不上时代的需要。

2.工作积极性不太高。由于公益性岗位数量多、分布散、涉及面广,管理部门缺乏与用人单位经常性的有效沟通,使得公益性岗位人员缺乏监督,公益性岗位在用人单位又属于不占编制的服务人员,用人单位往往疏于管理,导致公益性岗位人员缺勤、脱岗等现象时有发生;也有部分从业人员认为公益性岗位是一种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目的是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做不做事无所谓。

3.队伍不够稳定。有些从业人员上岗后,全家的低保取消,收入起色不大,工作却增加不少,认为还不如安心在家吃低保;环卫工、敬老院护工等劳动强度大、卫生条件差的岗位,由于工作量大,而待遇与其他岗位相差无几,导致从业人员工作不安心,人员流失严重;有些素质较高、有專业特长的从业人员,因为工资待遇太低,跳槽现象多。

四、对进一步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的建议

(一)健全管理机制

加大基础性工作力度,建立公益性岗位人员数据库,实行实名制联网管理,动态掌握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增减变动和劳动报酬、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发放等情况;进一步明确职责,并细化公益性岗位开发与管理的具体措施和相关政策,促进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运行。

(二)完善管理制度

1.扩大公益性岗位设置范围。将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纳入公益性岗位管理范畴,扩大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渠道,由政府被动开发岗位,转变到用人单位主动吸纳就业困难人员上来。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参照公益性岗位的标准给予补贴,由政府、企业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

2.研究制定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就业期满3年后的政策衔接。

3.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工资指导线的调控作用,通过定期发布地区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等措施,合理确定工资增长目标,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努力使从业人员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探索建立薪酬激励机制,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鼓励技术工人学习技术,提高技能,对取得人社部门颁发的技术等级证书的人员,在工资总额内按技术等级适当拉开收入差距,确定相应的工资待遇,充分调动公益性岗位人员工作积极性。

(三)提高人员素质

1.建立培训制度,提高技能水平。根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意向、技能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岗前培训,提高劳动技能,使其在岗会工作、退岗能就业。

2.以岗定薪,留住人才。对一些技能要求高、技术性强的岗位,适当提高岗位人员工资待遇,留住有技术、工作能力强的人员。

(四)加大资金扶持

公益性岗位劳动合同书 2 篇4

用人单位名称(甲方): 职 工 姓 名(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有关法规,经甲(用人单位)、乙(劳动者)双方协商同意,签订本合同。

一、本合同为固定期限合同的劳动合同,自2013年12月9日起至2014年12 月9日止,其中试用期一个月,自2013年12月9日起至2014年1月29日止。试用期间,对试用不合格人员用人单位可以辞退。合同期内符合提前退休条件并办理了退休手续的,本合同即行解除。

二、甲方根据工作需要,安排乙方工作,具体工作任务、岗位责任和管理考核办法由甲方制定,同时由甲方为乙方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

三、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按照有关法规和双方约定执行。乙方承诺:

1、保证本人在公益性岗位工作,不找任何人顶替岗位;

2、接受和服从用人单位工作管理,包括工作时间、工作绩效考评以及与工作报酬挂钩等工作管理;

3、不随意缺勤缺岗,有特殊情况主动向单位请假。出现三次缺勤缺岗或者不接受单位工作管理与绩效考评者,用人单位可以辞退并解除劳动合同。

4、爱护甲方财物,保守甲方机密,维护甲方利益, 服从甲方的领导、管理和教育。

5、对于因乙方过失给甲方造成经济损失的,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承担赔偿责任。

四、工作时间:实行每周五天半工作制,每天工作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40小时的工时制度。特殊情况下,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甲方根据工作需要,可作临时安排和调整。

五、乙方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甲方按有关规定,每月支付乙方工资 元。

六、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由乙方自己负责缴纳,甲方应按国家有关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为乙方缴纳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费个人缴纳部分,甲方应从乙方工资中代扣代缴。

七、本合同签订后,应在十五日内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鉴证,一式三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八、甲、乙双方在履行本合同过程中发生争执时,任何一方在法定期限内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裁决不服的,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九、甲方安排乙方工作的岗位性质为政府公益性岗位,劳动合同到期解除时不适用经济补偿等有关规定。

甲乙双方均完全理解并同意本合同上述所有条款。

甲 方:(签章)法定代表人: 年 月 日

公益岗位劳动合同 篇5

为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充实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队伍,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武汉市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武政办〔2011〕13号)和《武汉市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暂行办法》(武人社规〔2011〕2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做好部分区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公益性岗位招聘工作公告如下:

一、招聘对象

1、毕业一年以上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

2、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人员;

3、其他就业困难人员。

上述人员须持有《就业创业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下同)。符合条件的复退军人优先。

二、报名条件

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无违法违纪记录;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作风踏实、乐于奉献、组织观念强,热爱基层工作,自愿从事劳动保障监察工作;

3、具有国家教育部承认的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有一定社会活动和组织协调能力,有较好的计算机应用和语言表达能力;

4、身体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1981年6月30日以后出生)。

三、招聘人数

共31名,其中:汉阳区11人,东西湖区20人。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hu.offcn.com

四、岗位职责

1、采集和维护用人单位劳动用工信息,建立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电子信息档案;

2、宣传法律法规政策,接受群众举报投诉并及时上报;

3、听取并反映用人单位和群众对贯彻实施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加强人社部门工作的意见、建议;

4、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实施监督,收集、排查、上报违法线索及群体性突发事件案情,协调处理事实清楚、情节较轻的违法违规问题;

5、配合劳动保障监察员开展日常巡查、书面审查、专项检查、案件查处和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等监察业务;

6、对已查处的用人单位进行跟踪回访,督促整改到位;

7、完成布置的其他工作任务。

五、招聘方式和程序(一)报名

1、网上报名时间为2016年10月17日9:00至10月21日 14:00。应聘人员在此期间登录武汉人事考试网,从“公开招聘考试网上报名入口”登陆并提交应聘申请(含上传照片,此后所用照片要求一致)。提交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完整、有效。凡弄虚作假者取消应聘资格。

2、资格审查时间为2016年10月20 日至21日上午9:00至12:00、下午14:30至17:00,报考人员携带身份证、学历证书、《就业创业证》等相关有效证明的原件及复印件一份、报名表一份(网上报名后在报名系统中直接打印),到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江岸区兴业路136号石桥房地产大厦A座4楼)进行资格审查。招聘单位对符合报名要求的予以及时确认,并留存复印资料;对不符合报名要求的当面告知理由。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hu.offcn.com

3、报名资格审核通过后,应聘人员应于2016年10月27日9:00至10月29日9:30,登录武汉人事考试网,下载打印笔试准考证(A4纸张黑白打印即可)。

(二)笔试

笔试时间:10月29日上午9:30-11:00,具体考试时间和地点以准考证上的安排为准。考试开始前15分钟考生凭笔试准考证和身份证进入考场(请自带中性笔、2B铅笔、计算器),考试开始30分钟后,考生停止进入考场。开考30分钟后考生方可交卷离开考场。笔试成绩(符合条件的复退军人加5分)、面试名单及具体面试时间地点于2016年11月中旬前后在武汉人事考试网公布。

(三)面试

面试时间为2016年11月中下旬,根据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岗位招聘人数1:3比例确定面试考生。

参加面试人员考试当天于规定时间前携带身份证原件和笔试准考证到指定地点参加面试,超过规定时间视作自动放弃。面试成绩当场公布。面试工作由所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组织。

(四)考察和体检

面试人员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按4:6比例计入综合成绩,各区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依次确定拟录取人员。考察和体检工作由各区组织完成。体检标准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执行。

(五)公示

各区拟录取人员名单于2016年12月中旬前后在武汉人事考试网公示。

六、录聘用管理

拟录取人员经体检、考察、公示无异议的,按有关规定办理聘用手续,纳入基层社会管理类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hu.offcn.com

七、相关待遇

本次招聘的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月工资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5倍,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

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hu.offcn.com

公益性岗位申请 篇6

尊敬的领导:

信阳市平桥区明港三留守服务中心位于信钢西部生活区南门,紧临信钢学校,建筑面积1100㎡,环境优雅、布局温馨舒适。2017年12月15日在信阳市平桥区民政局正式注册成为一家民办非企业社会服务机构。本机构依托于平桥区委政府、明港党委政府,民政、妇联部门以及明港公益志愿者协会,以帮助留守儿童、妇女、老人获得健康、快乐、舒适的生活为己任,履行“让关爱成为一种习惯”的服务理念,让留守儿童、老人不再孤单、无助,真正感受到幸福家庭般的温暖!目前,机构已经安全运营3个多月,现有专职辅导老师3名,接收托管儿童60余名。随着留守儿童的不断增加和老年日间照料、妇女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等项目的开展,人力缺乏无法适应快速发展需求,特此申请公益岗位解决明港镇贫困大学生就业和服务中心用人等问题,以此缓解运营压力,确保该公益项目能够可持续发展。

申请公益岗位名额:辅导老师2名和专业护理员1名,招聘条件如下:辅导老师岗位:男女不限,本科学历,年龄:(1993年-1996年出生),明港镇户口,身体健康、热衷公益事业、有爱心、责任心强,服从分配和管理。护理员岗位:限女性,大学生优先,身体健康、能吃苦耐劳、热衷公益事业、有爱心、责任心强。

服务中心将严格遵守我市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招聘录用人员强化管理、明确责任,确保明港三留守服务中心又好又快持续发展,恳请领导批准为盼。

此致!

信阳市平桥区明港三留守服务中心

公益岗位劳动合同 篇7

一、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概述

我国事业单位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是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各类事业单位130多万个,从业人员规模近3000万,汇集了中国超过三分之一的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事业单位具有多种分类方法。根据财政拨款方式分为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差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职责、任务等情况,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管理类、社会公益类、生产经营类三种类型。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是转轨时期政府职能的延伸,从本质意义上讲,是准机关性质的“事业单位”。从改革取向和长远发展来看,这类事业单位的职能要逐步回归机关,或逐步弱化,单位也将随之逐步减少;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从本质意义上讲是进行了事业单位登记的“企业”。从改革取向和长远发展上看,这类事业单位要改制转企、走向市场,退出事业单位序列;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是为社会提供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是事业单位的主体,也是本质意义上的事业单位,占现有事业单位70%以上的比例。从改革取向和长远发展上看,这类事业单位要按照“理顺关系、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提高效能”的要求,实施分类改革。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由于其面广量大,情况复杂,是事业单位改革中难度系数最高的一类。

二、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管理岗位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在绩效考核工作中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事业单位绩效考核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迈进。但是,不可否认,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考核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考核认识存在误区

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受传统体制的制约,在考核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目前多数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尚未树立科学管理理念,明确考核管理目的,通常认为考核只是例行公事的任务,或者认为考核就是为了评选优秀,或者仅仅把考核作为发放年终奖金的依据。考核过程往往也是搞形式、走过场,考核总结通常报喜不报忧,民主投票测评重表面、凭印象,敷衍了事,甚至存在“平均主义”分配现象,部门内部避免出现考核中的矛盾,采取轮流坐庄的方式推优。上述种种不合理的现象,致使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根据现代管理思想,考核的目的并不是就考核而考核,而是通过了解和测评工作人员绩效,利用考核结果的反馈以及考核结果的应用,改善并提升工作人员绩效,进而提高单位整体工作水平。

2. 考核指标设置不科学,考核指标体系尚不完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过分重视定性指标,忽略定量评价。定性指标的评价,主观随意性大,易于受上级或个人主观意见、印象、感觉的左右,有时甚至强调官本位的服从意识,缺乏数据支持和科学的分析测评,从而致使考核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大打折扣。

二是指标设置脱离客观实际。多数单位在设置考核指标体系时,背离了指标的正确导向性、客观实在性和整体统一性。存在指标设置千篇一律、过于笼统、不能凸显本单位客观实际特点以及指标设置主观随意性大、实时更新速度慢等问题,有些指标甚至滞后于时代发展趋势和单位实际发展情况。

三是指标权重设置不合理。设置考核指标权重是构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关键环节。目前多数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设置考核指标缺乏科学依据,大都依据主观判断,拍脑袋决定指标权重,想当然地认为重要的指标就设置较高的比重,反之就低。

3. 考核机制不够健全

考核是一个系统,是由考核目标、考核对象、考核指标体系、考核程序和方法组成的。目前,多数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更多地关注的是考核结果,而与此相关的其他环节则容易忽视。事实上,没有与考核结果相衔接的其他环节,考核的作用就无法发挥,考核的意义就无从体现。首先,考核前单位及各部门要设立考核目标,综合考虑工作目标达成度,使目标能对工作人员起到约束和激励的作用。目标考核管理方法为绩效考核提供了客观依据,即根据被考核者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而不是仅仅凭借主观印象、感觉进行评价;其次,考核中要灵活掌握考核程序,充分重视民主测评工作,坚持领导测评和群众测评相结合,避免以偏盖全、主观主义倾向,避免考核过程中的两级分化现象,即要么领导“一言堂”,要么群众出现“老好人”的不作为现象;再次,考核后要注重考核结果的反馈、考核结果的应用。考核完毕,并非万事大吉,要善于通过谈话等方式从考核结果中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找出问题,从而改善并提高个人绩效水平;同时考核结果的应用要同奖惩、薪酬、工作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等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

三、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管理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1. 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原则

本文设计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管理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针对性原则。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人员,研究范畴明确。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区别于其他岗位考核指标体系,指标要素的选择、指标权重的确定,符合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管理岗位特有的科学规律。

二是客观性原则。设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从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每一个指标都具有实际意义。指标过高或过低,过繁或过简都会脱离实际,达不到预期目标。同时,在确定考核指标时,坚持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2. 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本文依据管理岗位的特点,建立了管理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如表所示)。

指标说明:

(1)政治思想:指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情况。

(2)道德品质:指思想道德观念、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表现情况。

(3)政策水平:指制定政策、制度以及贯彻执行政策、制度的能力。

(4)工作思路和方法:指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识水平:指胜任岗位的素质、知识和技能。

(6)组织协调:指组织管理、人际协调、宏观调控等方面的能力。

(7)业务能力:指本职业务的熟练程度和胜任能力。

(8)创新能力:指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意识和精神。

(9)工作态度:指工作的责任心、积极性和主动性。

(10)出勤情况:指工作日的考勤情况、病事假情况。

(11)工作效率:指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量的情况。

(12)工作质量:指完成工作任务的满意度。

(13)工作量:指完成工作的数量。

(14)贡献与失误:指工作结果对于组织绩效的贡献或不良影响。

(15)奉公守法:指遵纪守法、清正廉洁、秉公办事的情况。

四、结束语

本文建立了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管理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于该指标体系权重设置的定量实证研究,以及分别从管理岗位角度、专业技术岗位角度、工勤技能岗位角度构建不同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笔者新的研究方向。

摘要:本文在对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管理岗位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据此建立了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管理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关键词:事业单位,管理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盛明科:中国事业单位组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5)

[2]巩丽娟: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07(11)

[3]田伯韬:城市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09(11)

公益岗位劳动合同 篇8

关键词:新时代背景高校公益劳动课社会本位人本位

一、公益劳动的定义

公益劳动是一种自愿服务公益事业、不计报酬,以体力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体现学生社会价值和增强劳动技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公益劳动课作为一门活动课程,通过安排学生参加各种劳动项目,在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过程中,使其充分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劳动问题,锻炼劳动能力,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把外在的劳动任务内化为自身的素质要求。公益劳动课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更加注重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的课程内容,学习相关知识并以此去获得直接经验,加强其对现实生活的全面认识。学生不仅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满足社会需要,并能体现社会价值,而且也要在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同时,锻炼实际操作能力,为现实个人价值做好准备。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全国各大高校在中央文件的指导下,开始把公益劳动课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展开教学活动。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不断的完善、丰富,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劳动观念的养成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加上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使得大学生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造成了他们缺少劳动经验和独立意识,不适应集体生活和团队合作,动手、创新能力不足等多方面的问题。为了完善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在进行重德、促智、健体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大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切身体会到劳动创造价值的成就感。高校开设公益劳动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基本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完善高校课程内容设置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时代内涵

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多元化,同时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在不断修改、改善。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新时期的教育方针,表述如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更加强调教育在社会本位和人本位两个方面的基本价值取向,要求教育必须做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为人民“两个服务”,突出了立德、树人的任务和目的。因此,作为高校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公益劳动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其内涵应该得到丰富和发展。大学生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其集体意识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社会需求,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个体需要,教之以社会需求、适应生活的劳动技能,使个体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在现代就业形势和人才需求的影响下,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劳动技能的学习。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较强,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但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发挥的途径。为了能顺利地实现个人价值,大学生更加注重自身技能的锻炼,寻找价值实现的途径,同时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培养,也有待加强。坚持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两种基本价值取向相结合,不断完善、丰富公益劳动课的时代内涵,培养符合社会要求、个性充分发展的大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

三、立足实际

自2012年开始,广西民族大学开设了“公益劳动课”,成为我区第一批开设“公益劳动课”的高校之一。开设此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大学生在学习文化课之余,鼓励其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公益劳动课的开展,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的知识和智力优势,为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基本需求服务,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奉献精神。学生每人每周都要劳动一次,区域主要为校内公共绿地,并要求学生在4年内完成36个学时的公益劳动。

此课程从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校园里变得干净整洁,学生们的劳动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观念增强。但是,“公益劳动课”的开展,引起了师生们的热议,并分为了几方面意见。一方面,积极参与公益劳动课,意识到劳逸结合的益处;另一方面,认为现在学业课程多,压力大,上公益劳动课是浪费时间,也学习不到有用的知识;还有的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公益劳动课可有可无,既然学校有学分安排,那就只能参加了。老师们则一致赞成“公益劳动课”的开展,认为其既能使学生们紧张的学习压力得到缓解,又能学习到劳动技能。根据课程安排和实际情况,每个学生一周上公益劳动课次数超过2次,内容安排得比较简单、不吸引人,同学们的积极性不高。尽管有老师指导劳动技能的学习,但是学生们认为,简单、重复的扫地、拔草等劳动内容,大家都能快速掌握其技能,没有必要一直在重复枯燥的劳动内容。

四、打造特色

借鉴清华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经验,结合广西民族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关于开展“公益劳动”课的建议:

1、对于新开设的课程,并且与学生们的旧观念相冲突,一开始肯定会受到学生们的反对、排斥。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一直消极上课,那么将会影响课程目的的实现,也会浪费学校教育资源。因此,在开设公益劳动课之初,要做好宣传、营造舆论工作,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参加社会服务劳动。组织者应该先端正学生们对于劳动的态度,改变他们对于公益劳动课的简单、乏味的观念,让他们明白参加公益劳动对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体现社会价值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发展各自的各方面技能,为今后实现个人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公益劳动课不应该只是为了完成校本课程的创新任务而开设的课程,而是应该把课程目的落到实处,注重课程质量提高,同时把之作为一项有目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来开展。

2、学校组织公益劳动课程内容应该遵循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照顾学生特点、不影响教学的原则,安排学生参加他们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劳动,课程难度尽量安排在最近发展区内。在不影响主体教学的情况下,可以由班级自行设计劳动内容、组织劳动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积极性。校园内的果树较多,可以以班级为单位,承包一棵果树,在公益劳动课中,教受农业技术方面的知识。待果实成熟后,全校可以举行水果节,相互分享各自的劳动果实,学生们在他人的评价和表扬中,获得了满足感,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在户外劳动实践之前,应该教之有效的间接经验,在仔细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才能快速获得直接经验。

3、学生参加公益劳动课,应该在实现社会价值,体现公益劳动课的公益性质的前提下,尽可能也要实现个人价值。现代社会,人们更注重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双向互动,学生在服务社会、向社会提供无偿服务的过程中,学校组织者也应该教之学生满足社会需要、促进未来发展的技能,其组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文理科专业间的互动,由有经验的各专业老师向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受实用的技能,利于学生增加满足未来发展要求的知识储备,体现其个人价值。

4、老师应该参与公益劳动课,与学生一起劳动,共同学习新的知识,发挥榜样作用。师生交流大多限于室内课堂,户外活动机会较少。公益劳动课正好给师生们提供了一个室外活动的机会,扩大了他们的交流内容。除了专任公益劳动课的老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劳动

课,各科任老师也应该积极参加。一方面,老师的以身作则,会给学生们树立榜样,增加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师生之间可以相互监督、促进,体现了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江秋霞,陈仁建,唐茜.高校贫困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的实践与探索[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2]杨辉,杨世萍.高校学生劳动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及途径探讨[J].科技资讯,2009.

[3]王景厚,成洁.公益劳动是大学生的必修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1.

[4]成洁.加强组织与管理—不断提高公益劳动课教学质量[J].

[5]田华,李兴军.浅谈高校开设公益劳动课的意义与途径[J].

[6]林美莺.勤可兴国,逸可亡身—公益劳动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程[J].鸡西大学学报,2005.

公益岗位典型发言定稿 篇9

助推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云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云峰县是全省20个扶贫任务比较重的县之一,境内库区、滩区、山区、老区“四区”叠加,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611户79207人,占全市贫困人口的近1/3,贫困人口多,致贫原因复杂、脱贫任务重。近年来,云峰县人社局在市人社部门和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分类施策、重点引领、精准帮扶、注重长效,以就业扶贫公益岗位开发为突破口,实行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为贫困群众架起一座通过稳定就业实现脱贫的桥梁。2017年以来,全县共开发就业扶贫公益岗位371个,安置贫困人员371人,帮助300多个家庭千余名贫困人员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走出了一条开发扶贫公岗,助推脱贫攻坚的就业扶贫路子。

一、围绕大局,紧贴需求,合理设置就业扶贫公益岗位 2017年云峰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9187人,2018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员6057人,其中,文化程度低、家庭拖累大、无法离乡、无力脱贫、就业能力较弱的贫困人口占有一定比例,这部分人员无法通过正常的就业帮扶途径实现脱贫。为帮助他们早日脱贫,云峰县人社局探索开发就业扶贫公益岗位,积极寻求就业扶贫公益岗位开发与全县脱贫攻坚 “三大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的契合点,通过“公益岗位+三大工程”“公益岗位+美丽乡村”等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发服务型、辅助性公益岗位。在已经开发的371个公益岗位中,针对脱贫攻坚“三大工程”新建社区服务设置公益岗位85个,其中仅霍山就开发保洁保绿公益岗位20个,有效保证了这一县内最大移民社区的顺利搬迁入住,使社区群众入住即可享受良好的物业服务和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针对各镇村美丽乡村建设设置公益岗位186个,其中云峰街道由于地处城区,承担着创卫和美丽乡村建设双重任务,设置环卫保洁公益岗位105个,由街道专门成立的物业公司统一管理使用,为本地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规范运作,精细管理,形成公益岗位建管并重的良好机制

按照“因需设岗、以岗定员、总量控制、属地管理”的原则,认真做好就业扶贫公益岗位的开发、管理等工作。在公益岗位开发上,严格把控五个环节:一是报名环节。由镇、村自下而上组织报名、民主评议、初步审查、汇总资料,确保信息准确。二是审查环节。县就业办认真比对贫困人员信息,严格审核贫困人员年龄、工作能力等条件,将审核合格人员列为拟聘人员。三是公示环节。将拟聘人员名单在镇村张榜公示,公示期为7天,接受群众监督,确保拟聘人员合 规上岗。四是体检培训环节。组织拟聘人员免费体检,对体检合格人员进行免费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由所在乡镇安排上岗。五是保险环节。为上岗人员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障上岗人员合法权益。

在公益岗位管理上,抓好四个方面:一是明确责任。乡镇(街道)是公益岗位管理的主体,负责本乡镇(街道)的岗位调配、人员使用、监督管理等工作;村(居)或用人单位负责本单位公岗人员的日常管理;县扶贫办负责统筹安排全县公益岗位补缺互调动态管理,对各镇村公益岗位进行有效监督。二是强化培训。为提升公益岗位使用效能,由扶贫办组织相关培训机构为拟聘人员提供免费岗前培训。2017年,邀请云南峰顶物业公司对首批19名从事物业服务的公益岗位贫困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并带领他们到躬耕创业街、创业馆参观学习,深入了解国家扶持政策和创业名人故事,切身感受自强奋斗、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激发贫困人员自力更生、劳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三是合理定酬。按照“因情制宜、一地一策”的原则,由各乡镇(街道)根据本地实际、工作任务等情况合理确定公益岗位薪酬。2017年针对“三大工程”新建社区开发的30个公益岗位均为全日制社区服务岗位,其岗位薪酬按当年度最低工资标准确定为1470元/月。2018年开发的341个公益岗位情况较为复杂,大部分是非全日制的辅助性岗位,各乡镇(街道)参照本地区同类工作薪 酬确定了从300元/月至1000元/月不等的薪酬标准。四是分类使用。在岗位使用上,各乡镇(街道)根据本地实际采取集中使用、分片使用和分散使用多种方式。如才蒂镇因山村较多、交通不便且上岗人员年龄较大、不便离家,其公益岗位采取分散使用方式,以便贫困人员就近上岗。

三、加强考核,注重实效,最大化发挥公益岗位作用 按照“一月一检查、一季一调度、半年一评比”,对公益岗位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每月由扶贫办对各乡镇(街道)进行随机抽查;每季度召集各乡镇(街道)相关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对公益岗位管理使用、效能发挥等情况进行督导调度;每半年对各乡镇(街道)公益岗位工作进行评比,年终对全年工作进行综合评估,考核评估结果作为下一年度公益岗位续聘、开发的重要依据,确保公益岗位运作规范、使用高效。

在全县人社系统“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中,通过走访调研我们发现部分特困人员无人照料的问题,为帮助这类特困人群,我们计划开发互助扶贫公益岗位,选聘部分就业能力较弱的贫困人员,就近照顾一名至多名特困人员,帮助贫困人员通过公益岗位获得稳定劳动收入实现脱贫,使特困人员通过互助公益岗位得到照顾,达到“扶贫”与“服贫”双赢效果。

上一篇:初中英语组汇报下一篇:小学优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