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研究提纲(共8篇)
学前研究提纲 篇1
研究提纲
一、同一般的教育研究相比,学前教育研究有以下特点 P2 ① 从研究的对象看,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学前教育现象,特别是学前儿童。
② 从研究过程看,学前教育研究要探索学前教育学科的认识过程,以揭示和发现学前教育领域内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研究学前教育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而用于指导学前教育实践,改进学前教育内容和方法,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更好地完成学前教育的任务。
③ 从研究内容看,最狭义的学前教育研究视野是幼儿园里幼儿的行为活动和幼儿教师的行为活动。
④ 从研究的学科性质看,学前教育学不纯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它注重研究作为一种教育现象、文化现象、社会现象的早期儿童教育。
二、学前教育研究的类型 P3 ① 基础研究 ② 应用研究 ③ 开发研究 ④ 评价研究 ⑤ 行动研究
三、学前教育研究的方法体系 P5 P6 广义的研究方法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即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
从方法学角度看,学前教育研究有两大类型,即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质的研究也称为定性研究或质化研究,是指以文字、图片对教育现象作描述;量的研究也称为定量研究或量化研究,是指用数字对教育现象加以量的表示。
四、学前教育研究具体方法的分类研究 P10 ① 依据研究有无控制性,将具体方法分为两大类,即经验法和实验法。② 依据研究场所的不同,将具体方法分为实验室研究和自然研究。] ③ 依据研究所描述的状态,将具体方法分为三类,即历史法是研究过去的方法;描述法是研究现在状况;实验法是说明预测未来的状况。
④ 另外,还有依据收集事实材料的途径,将具体方法分为文献法(或历史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
五、学前教育研究具体方法简介 P10 ① 文献法
文献法亦称资料研究法,就是通过分析研究历史文献或当前文献资料,从而认识教育以及教育思想发展的规律性。② 观察法
观察法是学前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指的是研究者的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对象作周密的观察,同时要求客观、详细地记录,根据对观察结果的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③ 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了解教育工作中某亦方面的现实状况,弄清存在的问题或成绩几其可能的原因,通过调查到的大量事实,概括出教育的规律性,探求发展趋向的一种研究方法。④ 实验法
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有计划地改变或创造一定条件,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六、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P17 ① 学科研究方法的界线越来越模糊 ②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有二歧走向整合 ③ 学前教育研究技术的高度专业化 ④ 学前教育研究的生态学运动 ⑤ 学前教育研究的运动研究走向
七、研究问题产生的一般思维策略 P27 ① 变换角度思考 ② 怀疑
八、好的研究问题的特征 P30 ① 研究问题应该是切实可行的 ② 研究问题应该是清楚的 ③ 研究问题应该是有意义的 ④ 研究问题应该是符合道德的 ⑤ 研究问题应有创新性
九、定义术语或语词的方法 P31 ① 概念性定义
概念性定义即从抽象的文字意义上对变量的共同本质进行概括。按照这种方法,“旁观”可以解释为:置身局外,在一边看。② 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是指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是将概念和事实联系起来的桥梁。
十、下操作定义的方法以及意义(不光死记,还要活用,很重要!)P32 ① 条件描述法:对所解释对象特征或可能产生的现象进行描述,对达到某一结果的特定条件做出规定,指出用什么样的操作去引出什么样的状态。即规定某种条件,观察产生的结果。
② 行为描述法:对所解释对象的动作特征进行描述,对可观察的行为结果进行描述。通常这种操作定义用以解释客体的行为,常用于给因变量下操作定义。
十一、教育文献按文献载体形式一般可分为哪两种类型? P42 ① 印刷型文献 ② 非印刷型文献
十二、印刷型的文献主要有哪些文献? P42 书籍、报纸、期刊、档案资料
十三、非印刷型文献中,以其他介质来记录保存信息的文献。主要有哪三种? P43 ① 机读文献 ② 缩微文献
③ 声像文献(幻灯、电影、唱片、录音带、录象带„„)
十四、按对文献内容加工程度的不同,可将文献分为三个等级以及含义和举例 P43 ① 一次文献
指未经加工的原始问下,是直接反映时间经过,研究成果,产生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一次文献的形式主要有:专著、科学论文、研究报告等。② 二次文献
指对一次文献加工、提炼、压缩后得到的文献,是关于文献的文献。二次文献的主要形式有:书目、题录、索引、提要、文摘等。
常见索引有《全国报刊索引》(月刊)、《复印报刊资料索引》(索引)、《中文报刊教育论文索引》(季刊)
常见的教育类文摘主要有:《新华文摘》(月刊)、《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刊》(双月刊)、《世界教育文摘》(不定期刊物)、《国内外教育文摘》(月刊)③ 三次文献
指对前两类文献分析、概括后撰写的参考性文献,是文献研究的成果。
三次文献的形式主要有:动态综述、进展报告、专题评述、辞典、年鉴、手册等。常见的教育类参考工具书有《教育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幼儿教育词典》、《幼儿教育百科辞典》、《中国教育年鉴》
十五、文献检索的方法 P45
(一)一般检索法
一般检索法又分顺查法和逆查法。
顺查法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以所检索的课题研究的发生时间为检索始点,按时间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由远及近的、由旧到新的进行检索。
逆查法又称倒查法,始根据由近及远的时间逆序进行检索。
(二)跟踪法
跟踪法又称为引文查找法,是以已掌握的参考文献或参考书目及期刊上发表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为线索,跟踪查阅有关主题的文献。
(三)计算机检索法
十六、文献综述的类型及定义 P51
(一)目录型综述
目录型综述是指按某一专题或某种共同的特征将一定时段内出现的内容相似的原始文献题目加以综合描述。既不反映原始文献的质量,也不涉及作者的观点,只是就事论事地提供信息。如某人做过什么等。
(二)文摘型综述
文摘型综述是对文摘研究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描述。其所反映的内容比目录型综述要具体。
(三)分析型综述
这类研究综述要求高、难度大。其要求将原始文献中涉及的内容加以归类、浓缩、综合、分析,附有综述撰写者的见解、评论,有的甚至作出结论。
十七、文献综述的格式 P52 文献综述的格式总的来说包含以下四部分: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十八、研究设计的定义 P56 研究设计是研究者对研究进行的计划或策略选择。通俗地将,研究设计就是研究者在研究前或研究中对研究全过程的通盘考虑或总体筹划。
十九、判断研究设计类型 P59
(一)横向设计
横向设计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二)纵向设计
纵向设计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以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三)交叉设计(不考)
二十、抽样设计可以分为哪两类? P68 随机抽样设计;非随机抽样设计
二
一、随机抽样设计概念以及种类(很重要,有大有小,会背还要会用)P68 随机抽样设计是指抽取样本时按照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随即抽样设计是建立在统计学的抽样分布理论基础上的。
(1)单纯随机抽样设计
从调查总体中完全按照随机的方式抽取调查样本,这样的调查称为单纯随机抽样调查。它可以采用抽签法和随机数码表法实现。
(2)机械抽样设计
机械抽样就是把总体中的所有个体按一定的顺序编号,然后按照固定的间隔抽取样本。
(3)整群抽样设计
从总体中抽取的研究样本,不是以个体作为单位,而是以一个群体作为抽样的单位,以此种方式抽出的就是整群抽样设计。
(4)分层抽样设计
分层抽样就是按照总体已有的某些特征,将总体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每一部分叫一个层),再分别在每一部分中随机抽样。
二
二、非随机抽样设计中的方便抽样设计 P71 对量的研究来说,从统计推论的角度刊,样本容量越大越好。二
三、研究计划的组成 P72 一份研究计划一般由以下部分组成:导论部分、文献综述部分、研究方法部分、资料分析部分、预期的结果部分、研究进程与时间安排、研究条件与物质保障、经费安排。二
四、学前教育观察的类型 P80
(一)自然情景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自然情景中的观察也称现场观察,是指在现场的自然情景中不加以控制的观察,观察者一般不作任何努力去操纵变量或去控制个体的行为而只是观察与记录自然发生的事件与行为。比如,教师与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相互影响,或者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等都可以通过自然情景中的观察得到最好理解。
实验室观察又称控制观察与条件观察,是指在实验室有控制的条件下的观察,需要设置特定的情景,规定刺激的性质,观察特定条件下的特定行为。
(二)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参与性观察由于研究者与观察对象的心理距离被缩短,研究可以比较深入,可以追究根源。非参与性观察是指观察者不介入观察对象的活动,以局外人活动旁观者的身份进行的观察。观察是公开的。
(三)定量观察与定性观察
定量观察是事先运用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进行观察
定性观察是研究者依据简要的观察提纲,在观察现场对观察对象做最详细的、多方面的记录,并在观察后根据回忆加以必要的追溯性的补充与完整的一种观察。二
五、观察记录分类 P91
(一)定性观察记录
1.描述体系
描述体系可以运用在研究者进入观察场所的初期,研究者可以按以下几个问题来观察描述一个活动场所。
空间:物理位置或场所
时间:观察的时间及时间发展的时间顺序 环境:现场呈现的物质环境 行动者:介入的人
事件、活动:人们所做的系列相关行动 行动:人们所做的单一行动 目标:人们正在完成的事情
感情:观察者的感受和被观察者所表达的情绪等
2.叙述体系
① 田野笔记 ② 日记描述 ③ 轶事记录 3.图式记录
(二)定量观察记录
1.时间取样记录
时间取样记录是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来观察记录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发生以及发生的次数的一种观察记录方式
运用时间取样法进行观察记录,观察者在观察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如通过预备观察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摸底,了解者类问题的研究是否符合时间取样记录的两个基本限定条件:行为或时间是外显的和经常发生的。编制时间取样编码表也式其中重要的一环。编制记录表格要考虑以下内容
(1)确定观察的时间单位
(2)确定所需资料的种类和记录方式
(3)使得观察记录的行为类型、观察时间单位、观察人数三者之间取得平衡(4)对所要观察的行为进行编码
2.事件取样记录
事件取样记录是从被试多种多样行为中选出一种有代表性的行为进行观察,在自然情景中,等待所要观察的行为如何发生,如何变化,如何终止,结果如何。
3.项目清单
项目清单是指预先列出一些需要观察并且可能发生的行为或其他项目,观察者在每一种要观察的行为或相关项目发生时做记号,它的作用在于核查所要观察的行为或项目有无发生。
4.等待记录
等待记录指观察者带着某种目的,对观察对象进行多次观察,然后用某种等级平定量表对所要研究的特性加以评定的观察记录手段。
等级记录种经常运用的等级量表形式有数字评定量表、描述评定量表、累计评定量表等。二
六、量的研究资料的整理分析主要包括哪两种类型 P218 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二
七、统计图的种类 P220 ① 条形图(计数)② 圆形图(计数)
③ 线形图(连续性资料)④ 直方图(连续性资料)⑤ 散点图
二
八、集中量数 P221 描述数据集中情况的统计特征值主要包括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加全里平均数。由于这些统计特征值的作用在于度量数据的集中趋势,因此它们都称为集中量数。
二
九、算术平均数公式 P221
三
十、加权平均数公式 P225
四
十、调和平均数公式 P226
五
十、方差和标准差公式 P230
五
一、方差与标准差的特点 P231 方差与标准差是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最好的指标。其值越大,说明离散程度越大,其值越小,说明数据比较集中。
五
二、标准分数又叫什么?公式 P233 Z分数
五
三、Z分数在哪些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P234 ① Z分数可用语比较分属性质不同的观测值在各自数据分布中相对位置的高低
② 当已知各不同质的观测值的次数分布为正态,可用Z分数求不同的观测值的总和或平均值,以确定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③ 表示标准测验分数 五
四、相关系数 P236 相关系数的取值介于-1.00至+1.00之间,常用小数形式表示。
相关系数的正负号,表示相关方向,正值表示正相关,负值表示负相关。相关系数绝对值的大小表示相关的程度。
学前研究提纲 篇2
我国幼儿游戏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的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 他认为“幼儿游戏可以发展身体、养成公民应有的品质、使脑筋敏锐、为休息之灵丹”。洪子锐、惠幼莲、李升平认为:幼儿游戏是幼儿认识和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 可使幼儿产生愉快的学习体验。张志远肯定了幼儿游戏在幼儿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并对游戏技能要求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现已总结出的游戏活动有:角色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语言游戏等。
目前, 有关学前英汉双语游戏的研究和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以北京、西安、渭南等地多数幼儿园的幼儿英语学习热潮为研究背景, 通过深入调查、访谈、分析和总结, 着重研究学前英汉双语游戏的开展思路和实施方法, 针对幼儿教师的游戏实施过程给予科学的建议和深层的指导, 使幼儿教师通晓学前英汉双语游戏的意义、方式和方法, 改善幼儿游戏质量, 提高幼儿发展水平, 促进学前英汉双语游戏在幼儿园的普及和有效实施。
学前英汉双语游戏研究的内容包括室内教学游戏、户外体育游戏、手指动作游戏、桌面益智游戏、建构创意游戏、音乐律动游戏、角色模拟游戏、情境表演游戏、亲子体验游戏、自主创新游戏等十类内容。
一学前英汉双语室内教学游戏
学前英汉双语室内教学游戏, 是指幼儿教师在小组或集体教学活动中, 寓教学于游戏之中, 为幼儿提供一种富有趣味性和竞争性的教学环境, 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 使幼儿在富有教学意义而且教学目标明确的游戏活动中得到训练或是有所发现, 取得积极的教育效果, 使幼儿获得开心快乐的知识、能力及情感体验。
二学前英汉双语户外体育游戏
学前英汉双语户外体育游戏, 是指幼儿在户外通过爬、走、跑、跳、投、抛、钻、跨、拍球、攀登、搬运等基本活动技能及各项体育运动形式, 使幼儿身体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 各器官、系统和肌肉群得到适当运动的游戏形式, 有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 也可以全面发展幼儿的速度、力量、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 健全体魄, 对增进幼儿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三学前英汉双语手指动作游戏
学前英汉双语手指动作游戏, 是指幼儿利用小手来进行表现、想象、创造, 通过手部小肌肉动作和对应言语去构造情境而开展的游戏活动, 充分调动了幼儿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形式活泼轻松, 内容生动具体, 可以边表演边吟唱, 具有简单易学、有趣好玩的特点, 深受幼儿的喜爱, 在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四学前英汉双语桌面益智游戏
学前英汉双语桌面益智游戏, 是指幼儿对教师所投放的玩具材料在桌面上进行的独立或合作观察、阅读、操作、摆弄、探究、拼插、思考、竞赛、嬉戏、娱乐等游戏形式, 以满足幼儿自我挑战、获得成功需要的游戏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独立能力、有意注意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规则意识和社会竞争力, 在儿童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益智意义。学前英汉双语桌面益智游戏充分运用手、眼、脑去感知各种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组合, 从而形成新的认识。幼儿可以在游戏中动手、动脑, 主动、积极地获取有益经验, 从而促进幼儿思维力、创造力和智力的发展。
五学前英汉双语建构创意游戏
学前英汉双语建构创意游戏, 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投放丰富多彩的建构材料, 以供幼儿创意游戏使用。教师投放时应注意材料的数量与品种、材料的质量与安全、空间与布局、使用时间与频率、玩具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材料的玩法等。教师可通过引导幼儿逐步识别各种材料, 懂得它们的作用和性能。逐步教授幼儿掌握基本的建构技能, 如排列、组合、接插、镶嵌、拼搭、垒高、穿套、编织、黏合等。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幼儿设计构思的能力, 通过采用示范、讲解的方法, 引导幼儿由模仿练习逐步过渡到独立建造物体, 再通过观察、启发、提示以及想象的方法, 指导幼儿再现观察得到的印象、设计创造出新的建筑形象。
六学前英汉双语音乐律动游戏
学前英汉双语音乐律动游戏, 是指通过游戏化、节奏化、律动化、舞蹈化的方式说唱英汉双语歌曲, 配合、辅助教学, 带给幼儿一种轻松、愉悦、开心的情感体验。学前英汉双语音乐律动游戏有对歌游戏、赛歌游戏、歌曲接龙游戏、夺标唱歌游戏、情境表演游戏、节奏游戏、舞蹈游戏等种类。
七学前英汉双语角色模拟游戏
学前英汉双语角色模拟游戏, 是指幼儿通过想象, 创造性地模仿现实生活的活动, 再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初步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提升人际智能。在角色模拟游戏中, 幼儿的行为要与所扮演的角色行为相吻合, 要把自己放在角色的位置上, 从角色的角度看待问题, 为了使角色模拟游戏成功地继续下去, 还需学会共同拟定和改变游戏活动的主题, 彼此间协商由谁担任什么角色, 使用什么象征性物品及代表性动作, 游戏中常常要改变计划, 这就需要共同合作, 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更好地进要求, 怎样控制自己的言行, 以符合游戏规则。
八学前英汉双语情境表演游戏
学前英汉双语情境表演游戏, 是指幼儿根据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 运用动作、表情、语言扮演角色, 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而进行的游戏, 具有艺术性、结构性、规则性、游戏性和表演性等特点, 是促进幼儿语言、想象力、心理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 可以加深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模仿作品中人们的思想、对话和动作, 养成对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形成, 有利于幼儿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培养。游戏的生成包括幼儿自主生成的表演游戏和在教师引导下生成的表演游戏两种。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表演游戏时, 需遵循“游戏性”先于“表演性”, 按照游戏活动的本质特点来组织和指导幼儿的表演游戏, 让幼儿在活动中产生“游戏性”体验。教师应努力成为幼儿游戏的良好组织者和辅助者, 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 鼓励其积极探索。
九学前英汉双语亲子体验游戏
学前英汉双语亲子体验游戏, 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以亲子感情为基础而进行的自然而然的、平等的一种令人愉悦的游戏活动, 孩子在游戏中可以体会到创造和成功的快乐, 家长也能够感受到亲子交流的幸福。亲子体验游戏有益于密切亲子关系, 能够启发幼儿智能的发展, 积累感觉印象, 发展认知能力, 体验交往关系, 完善个性, 发展社会性, 开发幼儿的无限潜能, 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学前英汉双语亲子体验游戏的设计原则包括适宜性原则、适度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指导性原则五种。学前英汉双语亲子体验游戏要教养融合;注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让他们在丰富、适宜的环境中实现大脑与环境有效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 以达到“自然发展、和谐发展、充实发展”的目的, 让环境、教育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撑。
十学前英汉双语自主创新游戏
学前英汉双语自主创新游戏, 是指教师或幼儿在传统游戏玩法的基础上, 通过开动脑筋、创想思维、自主探究、小组讨论、集思广益等方式, 探索出游戏的更多全新玩法。学前英汉双语自主创新游戏创编的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兴趣性原则和时代性原则三种。学前英汉双语自主创新游戏创编的方法有变换游戏玩法、替换童谣、变换游戏场地、变更游戏规则、改变投放材料和玩具等方法。
学前研究提纲 篇3
一、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概况与不足
(一)实验教学未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充分重视。
在追求升学率的大背景下,很多学校太过于追求高的升学率,一味的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而对教科书要求的实验环节不够重视,大幅的减少学生实验的环节,甚至取消了实验课,很多学校的实验室成了摆设。另外,在国家和相关机构举行的各种实验大赛中,部分学校也不参与,很多学生甚至都不知道有实验大赛的事情。在学校的成绩考核中,实验成绩也不算入其中,这也就降低了学生对实验学校的迫切性。
(二)实验教学不能得到落实。
现在,学校一般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部分学校就利用多媒体进行设备进行实验过程的演习,以此来代替具体的实验过程。学校还声称这是现代科技技术在学习中的运用,其实也只不过是用屏幕代替了黑板。虽然多媒体设备能对实验过程进行更为详细和生动的讲解,能够突出重点,但不能完全体现出具体实验的作用,不能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提高操作能力。
(三)实验内容过于形式化和机械化
在学校组织的实验教学当中,老师已经替学生完成了整个操作过程的设计,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做着机械的动作就能完成学校安排的试验任务。学生就好像只能在一条安排好的道路中行走,缺乏了对整个实验过程的认识和心得,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么样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的思维完全被局限。
二、高中物理教学实验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一)让学生去做物理实验的主角。
指导老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不应该完全手把手的告诉学生的每一个步骤,这样只会阻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指导老师只是做适当的提醒和提问。要在实验中,让学生参与整个过程,让学生通过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加强对研究事物的认识,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学习“电压表转换成电流表”时,老师可以发各种不同配套的设备给学生,让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去自己动手,自主探究,讨论从而总结出不同的实验结果。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这样,既能够加强学生对电压表和电压表之间转化的认识,又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另外,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多让学生做具有探究性意义的实验,让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思维潜力
(二)在一个輕松的氛围中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启发。
任何人都希望能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做事情,学生更是喜欢接触一些有趣的东西。在高中物理教学实验中,应注重实验趣味性的塑造,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得到乐趣和获得一种成就感。过于复杂的实验,学生往往都有抵触情绪,老师在设计实验的时候应力求简单但不失教育意义和对学生的启发。启发性不应该是老师言传身教的知识,而应该是学生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和心得。对学生的启发应该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部就班的学习。
(三)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去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验时间。
学习只有得到了巩固,知识才会印象深刻,才会记牢。实验也是如此,而且实验的技能不是通过个别的实验就能够提高的,还需要平时更多的练习;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的实验方法也需要学生日积月累的练习,只有通过多次试验后不断的总结,好的习惯才能养成。除此之外,学校安排的实验课时间本来就很有限,如果不能开放实验室,学生可能完全得不到锻炼的机会,还有部分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由于性格问题不愿在学生多的时候去实验。因此,学校和老师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进行实验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验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实验形成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和技巧。
三、总结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应该转变学生培养观念,不应过分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也不能为了走形式去做实验,要真正的本着以提高学生实验能力为基础的前提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实验提供更好的实验环境,以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才。
参考文献:
[1]付金花.浅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9,(5):26-27.
[2]吴明全.注重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科学询,2009,(8):82-83.
[3]王冉.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6). (编辑王立建)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的提纲 篇4
ABSTRACT 5-6
图表目录 9-11
第一章 绪论 11-33
一、选题缘由 11-13
(一) 来自幼儿园观察的偶然灵感 11
(二) 查阅文献后的启发 11-12
(三) 当前学前教育对生命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注 12-13
(四) 对生命历时性认知及其与时序认知关系研究的缺乏 13
二、研究的意义 13-14
(一) 理论意义 13
(二) 实践意义 13-14
三、概念界定 14-15
四、文献综述 15-33
(一) 心理时间之旅的相关研究 15-17
(二) 关于历时性认知的相关研究 17-19
(三) 关于时间认知的相关研究 19-22
(四) 关于历时性认知与时间认知关系的相关研究 22
(五) 关于生命历时性认知的相关研究 22-30
(六) 时序认知的相关研究 30-32
(七)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32-33
第二章 研究设计 33-37
一、研究目的 33
二、研究问题 33
三、研究对象 33-34
四、研究方法 34-35
五、测试程序 35-36
(一) 测查人员 35
(二) 预测查 35-36
(三) 正式测查 36
六、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36
七、效度和信度 36-37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7-53
一、性别和年龄对儿童生命历时性认知与时序认知的差异性分析 37-44
二、3-7 岁儿童的生命历时性认知在生长和死亡维度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44-45
三、3-7 岁儿童的生命历时性认知在人、动物、植物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45-46
四、3-7 岁儿童的生命历时性认知发展在四组维度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46-50
五、3-7 岁儿童的生命历时性认知与时序认知的关系研究 50-53
第四章 讨论 53-65
一、生命历时性认知 53-62
(一) 关于 3-7 岁儿童有无生命历时性认知能力的问题? 53-57
(二) 3-7 岁儿童生命历时性认知在生长特性与死亡特性间的差异性 57-59
(三) 3-7 岁儿童的生命历时性认知在人、动物、植物属性间的差异性 59-60
(四) 3-7 岁儿童生命历时性认知在四组维度之间的差异性 60-62
二、3-7岁儿童时序认知的性别和年龄的差异性 62-63
三、生命历时性认知与时序认知两者间的相关关系 63-65
第五章 结论、教育建议与研究的不足 65-69
一、研究的结论 65
二、教育建议 65-67
(一) 充分考虑儿童生命历时性认知和时序认知发展的年龄特点,通过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施以教育 65-66
(二) 从生命历时性认知的内部差异性着手,实施生命教育 66-67
(三) 从时序认知的角度实施教育,间接地开展儿童的生命教育 67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7-69
参考文献 69-73
附录 73-76
后记 76-77
研究提纲 篇5
一、研究背景
青春偶像剧中重要人物的设计脱离实际的现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对于今后编写青春偶像剧中人物设计具有促进作用。
2、对于学生了解青春偶像剧具有了解和引导作用。
3、通过研究尝试,建议编剧合理的设计青春偶像剧中人物角色体系,从而改变目前人物的单一脱离实际的局面。
三、研究内容
以往的青春偶像剧中关于爱情的书写均以幻想和童话为基础而在《北京青年》中则反其道而行之,但是仍然没脱离中国偶像剧中主要人物设计远离群众的怪异现象。以赵宝刚的“青春三部曲”作为研究文本,对比《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中的主要人物的设计。
在目前的青春偶像的剧的角色人物设计中,主人公尤其是男主人公大多数常设计成“高富帅”或“富二代”,剧中不是男主角很帅,就是女主角很漂亮,但很少兼备。而且男女主角的第一次相遇都是很特别,双方之中至少有一方会对另一方有好感。女主角身边至少有两个爱她的男孩,其中一个是男主角,且男主角也至少有两个女孩爱着,其中一个就是女主角。故事就这样在一个个三角恋情中展开了。男女主角中,有一个家庭条件非常好,但另一个只是一般,如果说男主角家庭条件十分好,那么爱他的除了女主角之外的另一个女孩一定很有钱,与男主角家庭门当户对,相反,如果女主角家十分有钱,那么男主角家一定一般,甚至比一般还要差一点,那爱着女主角的另外一个男孩一定很有钱,但结局总是富的和穷的在一起,不论发生多少波折,男女主角一定会在一起,因为他们相信爱情是无价的。男女主角当看到对方和另一个女孩或男孩在一起时会产生误会,且当对方解释时,另一方总会说:“我不想听!”,或“你觉得有什么好解释的吗?什么都不要说了”,而且因为这件事,故事会演上至少一集才会被解决,结果自然仍是男女主角重归于好。以上这些很多青春偶像剧雷同的情节,在“青春三部曲”中或多或少的都有所体现。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作为一个学习剧本创作的未来影视者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影视公司误以为主人公长得好、家境好、化妆好可以提高收视率,然而影视公司的误会成为改变青春偶像剧真实性、励志性的一大障碍,也成为青春偶像剧“不接地气”的主要原因。那么怎样设计青春偶像剧主要人物,建立何种真实的人物构建体系让观众们去认可,去体会,倡导励志学习观摩青春偶像剧,给广大受众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成为摆在中国青春偶像剧创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要求我们去探索。
我们设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探索,能够及时的总结和发现青春偶像剧中人物的单
一、枯燥、不切实际的设计。从而推动我系(专业)在青春偶像剧人物的塑造设计上向真实性方面发展,进而促进每位小编剧们的全面发展。
四、课题人物的界定与解读 ⑴人物的设计
随着受众欣赏影视人物的评价标准不断提高,在青春偶像剧中远离群众的“高富帅”的主人公越来越让观众所不能接受,并且这些主人公们的种种在常人眼中有些“脑残”的行为更让观众有些难以接受。从《奋斗》开始,很多人就质疑,其中的人物设计的太过理想化,剧中的主角不是奋斗而是享受。赵宝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认为大部分人都没有理解《奋斗》真正的内涵,他希望打破传统那种“艰苦奋斗”,鼓励更多的人“快乐的去奋斗”。同
样《我的青春谁做主》虽然看上去“接地气”,但夸张而复杂的父母间的关系,和折腾不止的孩子都被认为有些失实。到了《北京青年》里,何东放弃人人羡慕的公务员职位出走丽江,应该会让很多人错愕。
《奋斗》中的佟大为靠老爸发家,还不忘”过河拆桥。虽然强调”奋斗“的意义,但完全看不出奋斗的痕迹。他们不是本身有个”富爸爸“,就是”天上掉下个富爸爸“,就算不是彻底的”富二代“,也能潇洒地说去法国就去了!其中,佟大为在靠有钱老爸发家致富后,还不忘给老人家来一句”你是无家可归的人“生生将老爸气死,完美演绎“过河拆桥”,堪称不靠谱的典范。
《我的青春谁做主》给人感觉更是不靠谱帅哥美女扎堆。律师、房地产总经理、海归厨师、医生、汽车修理技师„„该剧完全可以改名《富二代的青春自己做主》。一群帅哥美女,从头到尾地耍酷、自恋、斗嘴皮子。而他们也同样犯下了一堆“不靠谱罪”,陆毅和前女友分手时,把人推进河里成了植物人最后死亡;身为律师的赵子琪为了帮表妹算一段”情账“,可以去伪造银行单据等等。
很多网友数落赵宝刚的“青春三部曲”中《北京青年》的人物设计三宗罪:1青春年龄偏大,由李晨饰演的大哥何东出场时已经27岁,而其他主演也都已经工作许久,要说他们还在青春年华,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2、北京青年变“背景青年”,剧中人物虽然喊着要青春要凭自己的双手去奋斗,骨子里却是个地地道道的“高富帅”。“大款儿子、医生、公务员、最不济也是澳洲留学男”;
3、青春目标不准,剧中人物认为的青春就是“瞎折腾”。何东准备与交往三年的女朋友领证了,突然悔婚,称要“重走一遍青春”;放着好好的公务员不做,抛下父母到餐厅打工端盘子;何北连基本的酒吧经营管理都不懂,却吵着嚷着要开酒吧„„种种打着青春的名号瞎折腾的行为,让网友直呼“教坏了小朋友”。
可见,在现在的青春偶像剧中主要角色的设计“接地气”尤其重要,赵宝刚善用的“人海战术”,表现的友谊亲情不输爱情就非常完美。在“青春三部曲”中,每部剧都很少有绝对的男女主角,通常都是“团体作战”。《奋斗》中有陆涛、华子、向南三人的友情组合,《我的青春谁做主》有赵青楚、钱小样和李霹雳三个表姐妹,到了《北京青年》更有何东、何西、何北、何南等何氏兄弟四人。他曾表示,“群戏更容易体现不同人的不同生活状态”,甚至表示要展现生活中的那些话题别说三四个人就是十个人都不够。也正因为这样,赵宝刚的青春剧观众群很广,因为谁都能在剧中找到对应自己的那一款。
而在赵宝刚的剧中,尽管设计的人物的爱情占了很大篇幅,但是关于友情和亲情的话题也是贯穿始终,绝对不弱于爱情的主线。看了《奋斗》,谁都得羡慕陆涛、华子、向南三人从大学就开始的相互帮助扶持;《我的青春谁做主》亲情占的比重更大;而在《北京青年》中何家的兄弟情丝毫也不比爱情逊色。⑵人物的家庭学业等背景
在《奋斗》中的陆涛,是一个有才华,努力,但也敏感脆弱的年轻人。进入社会,陆涛的生活突然发生很多转变——他有了生活中极为罕见的从美国回来的富豪爸爸。在我们眼中只有在美梦中才能见到的流水一样源源不断的大额钞票的家底。这些主人物设计的家庭,基本上都是自己的家里超级有钱或者能依靠的对象家里超级有钱。以上这些家庭,对于我们广大普通的小青年们只能感叹:“我怎么没有这样的牛逼爹啊?”青春偶像剧也有点变味成“拼爹炫耀剧”。
同样的“富二代”主要人物设计在《我的青春谁做主》中也有所展现,老大杨怡定居上海,女儿赵青楚是表姐妹中最品学兼优、出类拔萃的一个,伴随优越成长,继承姥姥郎心平法学专家的衣钵,北大法学院硕士毕业;老二杨尔经济条件优越,把16岁的女儿李霹雳送去英国留学;老三杨杉远居宁夏,生性淡泊,嫁给自得其乐主义者钱进来,甘于在平淡生活里寻找世俗幸福,她想把这种生活理念传袭给女儿钱小样。这种全家都精英的家庭背景,我
想在我们身边不能说没有但决不是大多数,甚至连小部分都算不上。
至于第三部《北京青年》,我想直接引用制片人杜文伟的评价,“在对生活的呈现和表达上,就有点隔靴搔痒。这就要考察我们的编剧,是不是接触到这些底层青年的打拼生活和历练,闭门造车难免引起质疑。”该部戏更延续了“青春三部曲”的通病,即富二代唱主角。
甄子贤《北京青年》即将大结局,作为赵宝刚的“青春三部曲”之一,它再次掀起观众对“青春”的大讨论。但在不少人看来,《北京青年》应该改叫《背景青年的不靠谱青春》,“改变自我,重走青春”的故事,却被大家理解为“京城F4”的“微服私访记”。而《北京青年》与《我的青春谁做主》、《奋斗》一脉相承的“高富帅装穷屌丝”主题,也让人感叹这一系列剧实在是“不靠谱富二代”扎堆。⑶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青春偶像剧的受众可谓横跨老中青三代,受众涉及面广,指导性强,尤其是对于同样处在青春期的广大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为中老年人了解现在的年轻人提供了一条影视途径。对于编剧来讲良好的人物形象的设计更是对于青年的身心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意义:有益于更多“接地气”青春偶像剧人物的设计。培养小编剧们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将来造福社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生的各种编剧实践和探索学习,培养学生们对与剧本创作中人物更好的把握。同时,增强老师的全面素质提高。⑷课题研究的现状
自从赵宝刚的《奋斗》播出后,国内电视剧兴起了一股“青春偶像风”。曾经在国内热播的《蜗居》等都是以青年励志为主题,讲述了年轻人奋斗的故事。
但此类剧在播出后,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一些质疑,或是称这类电视剧是在“披着奋斗的外衣讲爱情”,或是说他们讲的都是高富帅、白富美等非常人的故事。那青春励志剧的创作中,究竟该注重哪些因素呢?
杜闻伟认为,当下还是缺少一部洋溢着草根拼搏奋斗气息的电视剧。在他看来,拍摄青春励志剧,塑造草根形象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是为了收视率、为了可看性而放弃草根青春的话,很难成为一部优秀的青春励志剧。”
制片人郝琳则表示,拍一部青春偶像励志剧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追求话题的时尚,“它们反映的应该是某一代人的经历和感悟。”他也支持现实和理想在一部作品中融合起来。“完全可以把两者同时表现在一部剧里,有理想的人生才真实。” ⑸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目标使学生由“闭门造车”式传统人物创作方法,发展为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对剧中人物的合理的创作,通过自己自觉的学习积累相关知识,学会与同学合作创作,探究创作,学会和同学分享创作成果,达到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创作,使学生在了解社会真实生活中设计人物的成功!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措施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的方式,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进行:
1.问卷调查法:对文学系或戏文专业对青春偶像剧主要人物的大体认识、设计方向、整体评价等现状,以及老师对学生在青春偶像剧主要人物认识的评价行问卷调查分析。2.访谈法、座谈讨论法:
(1)将研究对象根据对主人公的评价(好、中、差)分类座谈,了解对其评价情况,采用的设计方式及效果。
(2)组织戏文编剧教学科老师进行座谈,了解面对不同剧情的学生在青春偶像剧中他们分别了讲授了那些创作和设计手法?效果如何? 3.观察法: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青春偶像剧创作文本评价体系,观察学生创作其主要人物设计,家庭背景和奋斗方向的变化情况。
4.专题讲座:依据学生学情不同、学习层次不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有别辅导;对教师利用教研组会专题研讨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符合学生认知学习规律的地理教学激励性评价方法。及在这方面做得好的老师的成功的途径、方法、体会、经验。5.个案研究法:对重点班和普通班的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及小组进行全面、系统的连续观察,并按时间进程记录发展变化情况。
六、课题成果的预期呈现 课题研究预期成果形式:
(1)经过调查、研究形成,经指导老师鉴定的青春偶像剧主要人物角色的比照的激励性评价研究调查报告
(2)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典型案例分析、并及时总结相关经验、方法,(3)经过研究、调查完成,青春偶像剧中主要人物设计的激励性比照研究的相关论文。(4)对于承担课题研究实验的相关个人和班级及时总结相关经验、方法。完成实验报告,形成相关创作课堂激励与评价方法的初步体系。(5)完成相关问卷调查的研究报告。
(6)为了使研究的结果具有说服力和社会实践价值,及时将研究的动态情况,通过博客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分享并及时汲取其他同学宝贵的经验完善研究成果。
怎样进行课题研究 提纲 篇6
(提纲)
一、什么是课题研究
课题:简单地说,课题就是需要研究或讨论的问题。
课题制: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组织、管理和研究的一种科研管理制度。
是二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科研组织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在管理、监控和验收之下。有其合理、高效的一面。
目前,我国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的科研部门一般采取公平竞争、择优支持(资助)的原则,确立科研课题。一般遵循必要的程序,在实施中既有规定性也有一定自由度,一般不事先指定承担者(可竞争),改变以单位为核心的研究模式。
课题研究在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形式。如:指令性课题(上级下达);招标性课题;委托性课题(横向合作);自主选择的课题,等等。
共性:都要针对某一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开展研究。这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去寻找、思考,提出解决方案或研究结论。
二、课题类型与课题的选择
1.课题的类型:
从课题性质:委托、招标、自选、指令
从课题委托立项单位: 不同的机构(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规划、教育部、各大学、科研院所)、部门(各厅局根据自身需要,交由下属部门完成的课题)、企业、团体委托
从不同角度可以把课题分为不同的类型,从问题指向角度来分,课题可分为基础理论课题和应用对策课题。
基础理论课题是关于“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即对于某一理论或实践问题的规律性探讨(对象的内涵、外延、基本特征、一般规律等等);
应用对策课题是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即操作问题,实证问题。
基础理论课题一般可以不涉及应用对策问题,对策类课题却往往要从理论研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题成果一般两大类:研究论文或著作(一般为基础研究);研究报告(一般为对策研究)] 2.如何选题?
(1)要有问题意识。
课题研究来源于问题意识。
缺少问题意识,万事习以为常,不再被看作是问题,课题研究无从谈起。
(2)从问题意识上升到课题研究。课题的形成是一个由感觉到、意识到问题经过概括、提炼为一个研究对象的过程。
确定课题,意味着该问题已经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思考的对象,对问题的探究已经成为研究者的行为和工作。
3.研究课题的确立(选择课题或接受课题)至少要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认真选择课题。课题应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或理论深度,从而使课题研究更有意义。
第二,选择尽量具体的课题(要“小题大做”不要“大题小做”)。
第三,任何研究都不可能凭空进行,研究者原有的经验和基础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必备条件。
第四,课题要与自己的工作任务相关联,才有研究的条件;课题研究要是能与个人的兴趣点相结合,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研究课题的确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课题研究对研究资料、人员素质、时间投入、研究环境等都有一定程度的要求。要量力而行。
三、怎样进行课题策划?
1.明确研究意义,界定研究目的和内容,理清研究思路。(“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1)明确选题的意义(为什么研究):
自选课题:选题的价值在哪里?靠申报书来说服对方给你资助。
定向课题:充分认识选题的意义,为什么要做这个题目。[竞标课题:要让评审者看到你对这个课题价值的认识是深刻的;指令性课题:要自己弄清楚命课的意义,在课题组内部统一认识。](2)准确界定研究范围(研究什么)是课题实施前策划的前提和关键。
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不管大小,一般都是可以也应当进一步具体化的。研究内容的界定不但将课题分解为一个个可以直接着手的具体的问题,也规定了一定的范围,任何一项研究不可能也不必要将课题所能涉及的所有问题进行全面研究。
要知道,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
(3)课题研究思路和研究计划的设计(怎样研究)
研究课题意义、范围、明确后,就要进一步分析问题的成因,规划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步骤。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
首先,根据课题的性质确定基本的研究方法。
比如:是侧重调查,还是侧重理论探讨,还是两者相结合;又如:是侧重定性分析还是侧重定量分析;是否要采用数学模型分析的方法;
其次,提出研究方案。包括课题组成员的有效分工,调研方案的确定。带着分工进行分头思考,带着分工进行调研,各有侧重。
调研方案力求详细(调研提纲、抽样调查的指标确定、问卷的题目设计)。第三,也最重要的,要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由于研究尚未开始,这个研究思路是基于对于课题结论的假设。[基本的判断和思路] 这是研究方案中最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部分。假设具有假定性、科学性和预见性:假设决定了研究的探索性。但是假设又并非臆断,它以理论为导向、以经验事实为根据、以原有研究为借鉴,又经过研究者的论证和交流,因此,假设又具有科学性,正是科学性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假设也是一种走在行动之前的思想、一种先于事实的猜想,是研究者从思想观念上对未来的洞察和把握,所以它能使研究活动更富有预见性。
四、怎样实施课题
1.要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学习相关理论(别人已经说了什么)任何研究都不外乎以下四种情况: “从头说”(前人没有研究过、没有关注过)“重新说”(别人研究过,但他们错了,我要从新研究。)“接着说”(别人研究过,但他们没有穷尽问题,我们还要继续研究。)“重复说”(重复别人的研究)——不需要讨论
严格来说,任何课题研究都不是从“零”开始,有效的研究都是以原有成果为起点的。
牛顿:“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因此,我们一般只能“重新说”和“接着说”。为了“重新说”或“接着说”,而不至于以为自己是“从头说”,更不至要“重复说”,首先,研究者要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搜集相关的文献,并对文献进行认真阅读和分类疏理,从而全面了解同类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方面的信息,明确已有的研究结论和经验,发现原有研究的不足,站在问题的前沿,寻找研究问题的理论支撑,保证研究工作在理论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开展。
其次,要始终有问题意识,才能使研究不至于人云亦云。
2.在实际研究过程中调整研究方案设计 研究方案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课题研究的核心是围绕研究思路进行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
这种研究的开展是一种不断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创造实践新形态的过程,因此,研究过程始终在发现和寻找各种新的可能性。研究过程绝不是按图索骥、按部就班,而是一种积极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达到目的的最佳途径和最佳策略的过程。这意味着研究者在行动时,不应拘泥于原有的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方案作出有根据的调整、变更。探索性是课题研究的本质特征。
在研究过程中有时甚至会对原有思路进行重新设计,针对原有方案及其实施中存在的各种偏差或“失误”,以及新的感悟、新的发现、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修改原有方案或重新设计方案,并付诸予实施,进行进一步的检验、论证和改革探索。
总值,课题研究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循环发展的动态过程,它不是一个线性结构,而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复式循环结构。
实践证明,课题研究对于提升研究者科学素养和理论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推进作用。
3.具体实施中的工作要点:
分工明晰,相互协作,及时总结,反复论证。4.加强针对性调研。调研一定要避免走过场,要真正带着疑问来调研,才有收获。同时,科学的调查研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调查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要科学。
仅靠过去传统手工方式进行调查已显然不够了,一系列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来,形成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现代化的三大特征:数学方法在社会研究中的应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渗透;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综合运用。这就为调查研究的方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我们除了要了解并掌握有关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抽样调查以及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观察调查法等各种具体的调查方法以外,还必须注重对调查对象加强正确引导,确保其讲真话、讲实话。在实地考察时,要防止被假象所蒙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确保调查的科学性。
在某些课题研究中,建议与有关社会科研力量、社会调查机构合作。5.课题成果的形成
对已经调研到的结果进行归纳和整理。在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释,探讨各种事件背后的理念,揭示规律。
在上述准备的基础上,开始课题成果的写作: 应用对策研究要求:
内容上:要言之有物、切中要害,要有新思考,新内容; 形式上:长短不拘、形式多样、行文注意叙述技巧。
叙述要灵活,有新意和冲击力,否则很难引起注意。这一问题比较普遍。尽量避免“大而全”——标题大,内容全。
最常见的是两种成果形式:
问题披露性报告、对策建议性报告。
两者往往不可分。问题披露性报告可以只写问题,不写建议,发现问题,反映问题。较为直接地报告问题。
但一般在提出问题的同时,都回涉及到一些思路措施建议等。而建议性报告一般都要先提出问题,然后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五、成果的转化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往往不是直接的,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往往是渐渐体现出来的。
公开出版及发表(被引用、转载);
面向媒体发布成果(重大研究成果发布会、学者专访、新闻吹风会,等); 通过各类论坛、学术会议、专题座谈会在一定范围内发布;
内部报送形式,其转化形式:被领导批示采纳,成为决策参考,下发各有关单位参阅;直接进入政府决策层面。)
交委托方,在实际中得以实施。
学前双语教师职后培训研究 篇7
1 幼儿园双语教育的现状
1.1 师资严重匮乏, 整体素质偏低
近年来, 学前适龄儿童入园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师资短缺是重要原因。北京师范大学刘焱教授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采访时表示:目前办幼儿园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教师队伍奇缺。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是全国学前教育教师缺口80万。农村大约缺56万 (熊曼琳等2012) 。以重庆市学前教育师资情况为例, 在大学生普遍就业难的情况下, 重庆市中职中专幼教人才格外抢手, 学前教育专业就业率2008年以来一直位居榜首 (吴国琴2013) 。根据湖南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未来10年湖南省学前教育事业将迈入快速发展阶段, 其对学前师资需求的总规模将迅速增加 (彭世华, 伍春辉2012) 。
幼儿园师资短缺情况严重, 双语师资更加匮乏。学前双语教师能够根据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设计生动活泼的双语课堂活动, 并且英语发音标准、语言基础扎实、词汇丰富、熟悉英语国家文化。这种既懂幼儿教育又有良好英语语言基础的教师凤毛麟角, 师资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学前双语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 目前培训幼儿园现有教师成为双语教师是解决师资短缺问题的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
1.2 对双语教育的误解
幼教界对双语教育存在诸多误解:第一、把双语课和英语课混为一谈, 许多幼儿园以双语教育为特色招揽生源, 在实际操作中却简单地将双语等同于“汉语+英语”, 仅仅开几节英语课而已。第二、不注重双语教学法, 错误地认为幼儿园涉及的英语不过是简单的单词和日常对话, 只要懂点英语的人就能教双语课, 把英语当成知识来传授, 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第三、误以为在非语言学科中随意穿插一点英语就是双语教学, 教师采用同时翻译法用英语或者汉语重复讲过的内容, 降低了学科知识输入量, 破坏了母语习得的语境, 费时低效。
2 幼儿园双语教育的本质
2.1 概念
中国的汉英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 用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 并不排斥汉语 (欧卫红2009) 。学前双语教育指幼儿教师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组织幼儿的学习和生活, 这两种语言既是学习对象, 又是获取新知识和参与活动的工具。为了避免语言滞后阻碍幼儿理解学科内容, 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非语言行为和直观的教具和学具帮助学生理解。
2.2 目标
结合2001年9月起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发展特点, 学前双语教育目标可以概括为:第一、让幼儿自然地接触不同于汉语的语音系统, 丰富语言经验, 增长第二语言敏感性, 加深对语言多样性的理解, 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第二、初步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 感悟异国文化的特殊性, 逐步形成多元文化意识。第三、儿童运用两种语言构建自己的语言体系,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2.3 特点
学前双语教育有以下特点:第一, 直观性, 双语教学应该尽量复现幼儿习得母语的过程, 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 采用全身反应法和直接教学法帮助幼儿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语速的变化理解语言。第二, 趣味性, 幼儿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的特点要求教学活动务必趣味性强。第三, 交际任务性, 双语教学应该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 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设计具体的、贴近幼儿生活的交际任务, 幼儿通过思考、讨论、合作等方式习得语言。
3 职后培训
针对我国幼儿园双语教育师资短缺现状, 结合我国幼儿园双语教学的目标和特点, 幼儿园双语教师职后培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开展:
3.1 园本培训
当前园本培训可从“幼儿教师英教化、英语教师幼教化 (高敬2007) 和外籍教师专家化”三个方面开展:第一、为幼师毕业的双语教师纠正语音语调、规范课堂教学用语、拓展词汇、补充语法知识、加强英语教学法。第二、为英语专业毕业的双语教师提供幼教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强化对幼儿的心理和发展特点的关注, 以便设计和组织幼儿化的英语教学活动。第三、许多外籍教师缺乏从业经验, 把双语课丢给他们存在很大的风险。应该发挥他们的语言优势, 让一名外籍教师和多名优秀的中国幼教搭档共同承担双语课, 携手合作提高双语教学水平。外籍教师还可以作为英语语言和文化专家参与园本培训。
3.2 与高校开展校企合作, 利用师范院校资源优势
当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正大力开展校企合作, 争取建立实训基地, 希望派高校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幼儿园应该积极与高等院校对接, 争取高校资源优势对在职双语教师进行培训。开展以高校为龙头的双语师资培训实验研究, 构建符合学前教育实情的双语师资培训模式。借助高校师资对幼儿园在职教师进行口语及双语教学基本技能的强化培训。
3.3 建立长效的双语教师培训班制度
学校定期派教师参加双语教学短期培训班, 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举办的TESL中英双语教师资格证书教师培训项目。也可聘请双语教育专家到校举行园本培训, 开展教学观摩课并组织教学研讨会, 引导教师开展教学反思, 提高双语教学和科研水平。组织优秀的双语教师到国外进行英语和专业课程的短期进修, 有效地提高英语语言水平和双语教学技能。如果经费有限, 也可以与英语国家学校建立友好学校, 利用网络技术共享教学资源。
3.4 实施双语教师资格证书准入制度
双语教师资格证书准入制度, 对学历、双语教学能力、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做出规定, 是切实提高双语教学水平的有力措施。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阶段有双语教师资格证书, 例如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引进的、教育部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认可的“国际双语教学资格证书” (闫建立2006) 。辽宁省每年面向全省高校进行双语师资培训, 经考核合格者获辽宁省高校双语教师资格证书 (张东芳2010) 。我国目前暂时没有幼儿园双语教师资格证书, 幼儿园应该根据本园职后培训的要求, 确定双语教师资格标准。
4 结束语
学前双语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方面, 高等师范院校应该开设学前双语专业,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课程, 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双管齐下;另一方面, 各地政府应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 效仿学前教育发达地区的作法, 例如温州学前儿童入学率很高, 据温州市教育局2009年统计, 全市5周岁户籍儿童入园率高达99.49%, 同时温州的学前双语教育也具有模范带头作用 (倪建发, 陈苗2011) 。该文提出了多层次的职后培训策略, 但是怎样有效地实施“幼儿教师英教化、英语教师幼教化和外籍教师专家化”, 如何衔接学前双语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 教育主管部门如何实施学前双语教师资格认证等问题需要双语教育者进行广泛地研究。
参考文献
[1]高敬.幼儿英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38.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27.
[3]倪建发, 陈苗.温州学前师资队伍建设构想—公共管理的视角[J].教育评论, 2011 (12) :49-51.
[4]欧卫红.双语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44.
[5]彭世华, 伍春辉.湖南省近中期学前师资培养需求预测[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5) :25-27.
[6]熊曼琳.幼儿园入园难问题凸显进城务者难承担高昂学费[EB/OL].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2/10-14/4246286.shtml.
[7]吴国琴.学前教育师资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以重庆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8) :66-68.
[8]闫建立.双语教师资格证书年底认证[N].北京青年报, [2006-01-09].
研究西部农村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 篇8
【关键词】西部;农村学前儿童;发展需要;城市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1-0001-04
最近笔者参加了一次全国性学前教育会议。组织者将参会者分成几个组,笔者所在的组是一个纯“西部组”。笔者从与会代表的发言中能深切地感受到不少人的失望:要是我们能够跟上海代表分在一个组里,我们就能学学他们的先进经验,这该有多好。作为“局外人”的理论研究者常常带着自己所在城市的标准审视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或者以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管理者的“汇报”、自己短时间内获得的直接经验(比如半天的参观)为依据来研究西部农村学前教育;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实践者则将东部、城市的学前教育实践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人们在谈及这种“城市化”、“东部化”背景下的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时也是模式化的。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是,“硬件不行,师资水平差,投入不足,领导不重视……”解决的对策是,“建立机制,政策保障,加大投入,更新观念……”这种模式化的分析与讨论不利于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正如刘铁芳所指出的:“当乡村教育问题被缩减为硬件设施的改造与读书机会的保障时,我们应有的对乡村教育问题的整体思考与深层把握便被遮蔽。”〔1〕
最具“破坏性”的是那些貌似尊重西部农村学前儿童、实则误解西部农村学前儿童的言行。在一个有关学前儿童的项目培训里有这样的内容:在判断儿童是否具有“爬”的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到城乡的差异”,城市儿童的判断指标是“爬幼儿园的攀爬设备”,农村儿童的判断指标是“爬树”。标准制订者将此作为考虑到城乡差异的“标准”向大家介绍。但是,农村儿童都会爬树吗?爬树中的“爬”与爬设备中的“爬”有何异同?这究竟是对农村儿童的尊重还是不尊重?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固执地坚持城市化、东部化的视角,这种对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误解将是不可避免的。
用这种比较的心态看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看到的往往是遗憾与失望,比如办园条件差,玩具数量少,活动空间不足,教师学历低,教育观念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游戏时间严重不足等。然而,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有其产生的背景,有其自身发展的轨迹。因此,我们必须转变研究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视角,从传统的比较转向研究和解决西部农村学前教育自己的问题。
笔者认为,研究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最根本的、最先要研究的是西部农村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
一、西部农村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
这里所谓的“发展需要”,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西部农村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是什么。比如,他们哪些方面发展得比较好,哪些方面发展得差一些。二是基于西部农村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和他们的生活背景,从终身发展的角度来看,需要特别关注他们哪些方面的成长与发展。比如,在当前中国文化背景下,西部农村儿童要想取得成功,哪些品质可能是最为关键的。丽莲·凯茨将第二种发展需要形象地比喻为“为建筑物未来可能遭受的所有压力预先做准备。其中可能包括飓风、暴风雨、龙卷风、洪水、地震等”。〔2〕
就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揭示西部农村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尤其是心理发展现状的实证材料相当有限。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有过全国性的7岁以下农村儿童体格发育的调查(近期也会有类似的调查),但这个由卫生部组织的抽样调查,其焦点集中在“身体发育”上。这样的调查虽然重要,但对整个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来说是很不全面的。2001年,中国青少年计算机信息服务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和中国社科院新闻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动员并培训了10个来自农村地区的教育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请他们在暑期回家乡时对本地儿童进行采访录音。他们共采访了38名儿童,其中有20多名农村儿童(以下简称“农村儿童的声音”项目)。这次采访的农村儿童虽然不是很多,但有效地展示了农村儿童的生存世界,尤其是他们的内心世界。然而,这个研究主要以中小学儿童为对象,我们几乎没有听到西部农村学前儿童的声音。
由于缺乏实证性研究文献,笔者基于自己的经历,结合对农村幼儿园教师和对城市“支教”教师的访谈,主要从“城乡儿童的发展差异”角度来讨论西部农村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从农村支教回来的一位城市优秀幼儿园教师W在谈到城乡儿童的发展差异时是这样描述的:“那些娃娃(农村学前儿童)就是有些放不开,他们知道,但不敢讲,不愿意讲。”在W老师看来,农村儿童的理解能力跟城市儿童没什么区别,区别在于农村学前儿童在自信心、与人打交道(尤其是与陌生人打交道)、语言表达等方面发展得差一些。其他有着“支教”经验的城市教师大多有着类似的看法。在“农村儿童的声音”项目里,采访农村儿童的那些研究生、大学生也有类似的感受。比如,访谈者李存生写道:“从访谈经过来看,在回答问题时靠近城镇的儿童明显要比农村儿童显得落落大方,语言也非常流畅;而农村不管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儿童,在回答问题时显得有些拘谨。”〔3〕此外,笔者还发现城乡学前儿童在运动能力、兴趣、知识面、规则意识、语言、艺术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这些差异的具体表现还有待进一步作实证研究。
至于凯茨所讲的“未来可能遭受的各种压力”这个意义上的发展需要,更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研究者要深入研究农村学前儿童发展的现状,研究农村学前儿童随后可能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他们会经受什么样的困难与挫折,哪些品质容易把他们引向成功,而哪些品质又容易导致他们失败,等等。然而,我们缺乏这样的研究文献。
在国外,专门研究农村儿童发展需要的文献要多得多。比如,他们研究发现,农村贫困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通常会比较差,更容易发生阅读障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口语互动明显不足,儿童习得的词语少,互动中练习词语的机会也少。这些儿童要能面对未来可能遭受的各种压力,什么东西最重要?有研究指出,“坚韧性”(resiliency)是非常重要的。“坚韧性是指从挫折中站起来并保持乐观的能力。”〔4〕对于身处农村的儿童来说,他们通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我们有时难以想象的困境。这种坚韧性对他们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教育者可以通过发展儿童的信任感、自主性、主动性、勤勉态度以及自我认同感,帮助儿童培养坚韧性,〔5〕还可以通过建立、维持儿童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来培养其坚韧性。〔6〕笔者认为,这样的研究取向(而非具体的研究结果)对我们研究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很有启发。
二、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是西部农村学前教
育的基础
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必须基于西部农村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正如前文指出的,我们对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着许多误解,这些误解当然也包括对农村学前儿童发展、发展需要的误解,至少是对西部农村学前儿童生活状况不了解。比如,农村学前教育中的安全教育怎么开展,应包括哪些内容。目前的状况是“借鉴”城市的经验。实际上,我们首先应了解农村学前儿童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哪些不安全因素,而不是简单借用城市的经验。笔者调查发现,农村年幼儿童的家长通常都会很重视“水”和“火”的教育。为什么?因为在农村,“水”和“火”是非常不安全的因素,年幼儿童因玩水、玩火而出危险(如淹死或烧了房子)的不在少数。在农村,一旦遇到“水”、“火”问题,最为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呼叫”,而城市里拨打119、120电话的策略在农村可能并不管用。
笔者想结合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误解,具体地谈谈西部农村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对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实践的影响。
误解1:农村的学前教育都比较“小学化”,儿童缺乏游戏,缺乏自主性活动,儿童是不快乐的。农村学前教育确实可能存在类似的问题。但是,农村学前教育课程应该是怎么样的,比如,低结构化的活动和高结构化的活动如何求得平衡,农村学前教育课程与城市学前教育课程所面临的问题还是有些不一样。从幼儿在园的时间来看,农村幼儿园的高结构化活动确实远远多于城市幼儿园,但如果我们能将视野放得更宽一些,考虑到城乡幼儿在离园后活动的结构化程度高低的差异,我们就会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对一个农村幼儿园组织的下午“外出活动”,有的人认为“很好”,因为这样的外出活动结构化程度较低,幼儿在玩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有人认为,这样的活动或许对城市幼儿是适宜的,但对农村幼儿不一定适宜,因为农村幼儿参与这类活动的机会是非常多的(这样的“外出活动”跟离园回家没什么区别),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应为幼儿提供一些独特的经验。笔者认为,后一种观点追求的价值取向值得关注。
误解2:农村学前教育应充分利用农村儿童的经验,比如玩沙、玩水、玩泥、玩竹、种植、饲养等,并在这些过程中进行教与学。是的,任何教育都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但是,是不是当前我国西部农村学前教育非要搞成“农民教育”,才具有农村教育的特点呢?我们往往武断地认为,农村儿童的经验就是萝卜、青菜、猫、狗,让他们玩沙、玩泥、爬树、捡树叶,就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事实上,过分新奇的东西未必能引起儿童的思维兴奋,过分熟悉的内容也完全可能令他们丧失兴趣;更何况,西部农村儿童也具有“农民”以外的其他经验,至少他们也是渴望学习的。需要注意的是,利用儿童经验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们的学习更有意义,而那种简单的“农民化”的教育则可能使儿童的学习变得没有意义。在一次农村学前教育的教学现场,一个班级的桌上摆满了树叶,儿童在“玩”着这些树叶,神情疲惫,非常无奈;而在另一个城市教师“支教”的农村班级里,儿童戴着那些城市教师为他们制作的动物头饰,兴奋得又唱又跳。他们不时地取下自己的头饰看看,然后再戴上,又看看同伴的,非常激动。这种强烈的对比,至少说明我们对西部农村学前儿童发展需要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误解3:与别的地方比起来,我们这儿的条件太差了,具体情况不一样。比如,我们一个班里幼儿多,教师少;幼儿家里都很穷,家长的观念落后;没有城市幼儿大方、聪明、能干,活动不好开展;幼儿园的条件也差,没有玩具、教具……在与西部农村幼儿园教师交流时,我们常听到类似的“抱怨”。是的,这些确实是农村学前教育所面对的问题。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是直面这些问题,还是抱怨、回避这些问题?如果我们清楚儿童的发展需要是什么,我们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这其中最为关键的还是教师的心态。教师是将这些“实际情况”当作抱怨的借口,还是视作教育的资源?“看一个教师如何接近处在危机中的儿童,可以辨别他是正式的教师还是准教师。用这种方法也能准确预测他是否能成功教导贫穷儿童。较易放弃或经常失败的教师无法有效且适当地描述儿童的问题,由此导致他们的教学缺乏效率。这些教师通常希望尽可能地去了解儿童,好向自己证明教这些儿童是不可能的。反之,表现出色的贫穷儿童的教师们,却以完全不同的动机来了解儿童的生活。他们较敏感于儿童的背景,因为他们由衷地关心这些儿童……这两者主要的区别是,前者是用这些信息来‘证明’儿童是不能教导的,而后者是用这些信息来使他们的教学更有意义、更适当。”〔7〕
误解4:让农村儿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确实,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是教育不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什么样的教育资源是“优质”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标准是什么,对城市儿童来说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对农村儿童是否一定也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城市幼儿园对口“帮扶”农村幼儿园,是否就意味着农村儿童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事实上,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城里的这些“外来者”、“局外人”未必能有效地解决。相反,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当事人若能以良好的心态直面自己的问题,则可能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笔者在此想表达的是,幼教工作者应该转变研究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视角,即研究西部农村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研究西部农村学前教育自身的问题。杜威曾有过这样的精彩论述:“……这种倾向是由于用比较的观点看待儿童期,而不是用内在的观点看待儿童期。我们之所以仅仅把儿童期当作匮乏,是因为我们用成年期作为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儿童期。这样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儿童现在所没有的、成人以前所不会有的东西上。这种比较的观点,要是为了某种目的也是够合法的,但是,如果我们把这种观点看作不可变更的道理,那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是否傲慢武断。如果儿童能清晰地和忠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们所说的话将与此不同。我们有非常可靠的成人凭据,使我们相信,在某种道德和理智的方面,成人必须变成幼小儿童才对。”〔8〕杜威谈的是如何看待儿童,在讨论如何看待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时,他的这段话同样值得人们深思。
参考文献:
〔1〕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J〕.读书,2001,(12):19-24.
〔2〕凯茨.为幼儿建立良好的基础〔M〕//赫尔姆,等.项目课程的魅力:应对当代幼儿教室挑战的策略与方法.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4.
〔3〕李存生.访谈感受〔EB/OL〕.〔2007-10-14〕.http://www.chinace.org.
〔4〕赫尔姆.当代幼儿教育的挑战〔M〕//赫尔姆,等.项目课程的魅力:应对当代幼儿教室挑战的策略与方法.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5〕GROTBERG E H.A guide to promot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Strengthening the human spirit〔M〕.The Hague,The Netherlands:Bernard Van Leer Foundations,1995.
〔6〕WINFIELD I F.Developing resilience in urban youth〔M〕//B CESSARONE.(eds.)Resilience guide:A collection of resources on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families.Champaign,IL:ERIC Clearinghouse on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1999.
〔7〕HABERMAN M.Star teachers of children in poverty〔M〕.West Lafayette, IN: Kappa Delta Pi,1995.
【学前研究提纲】推荐阅读:
学前教育研究09-01
学前儿童外语教育研究11-01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答案08-14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09-28
农村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研究综述06-17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08-16
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机制研究综述论文08-11
学前教育音乐学科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07-10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班级管理研究教育论文09-03
幼儿园学前教育教学策略研究论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