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课程(共12篇)
学前课程 篇1
摘要:为了让学生掌握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知识, 同时有效地为36岁幼儿设计并实施教学活动、评估教学效果, 应对这门课程进行探索性改革, 具体包括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探索、考试考核方法改革、教学改革实施、教学效果和教学改革反思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改革
乔治·莫里森在《早期教育的基础》一书中指出, 教育的水准和背景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性的四个维度之一, 幼儿教师要有与儿童发展相关的准备课程学习。随着幼儿园对教师综合职业能力要求不断提高, 学前教育课程应注意与幼儿生活相结合, 努力探索多元化的课程模式。“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培养和检验学生学前教育基本知识以及幼儿园课程五大领域之一的数学教育应用能力的课程,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该课程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 研究幼儿的数学以及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措施等等, 具有全面性、应用性的特点。学生通过学习应了解幼儿数学教育的基础理论, 掌握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措施, 并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幼儿园教师需要在真实而生动的教育教学情境中, 通过对实践的反思, 将教育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智慧。但调查发现, 高职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胜任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教学内容仅以教材为主, 教学实践机会也较少。笔者尝试对这门课程进行一些探索性的改革。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 课程改革目标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开发理念, 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型人才。教学以实际工作情况为引线, 突出教学的年龄特点, 最终达到以下具体目标:一是进一步探讨和创建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创新的环境;二是优化并调整教学内容, 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体现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三是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的情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四是结合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实际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实现“工学结合”;五是让学生掌握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 教学内容整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通常包括:感知集合、量、几何形体、数概念、时间、空间等内容。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思路为按照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解, 再配合相应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案例。此次课改, 我们把各部分内容分别融入每个年龄阶段的教育中, 使得学生能像在幼儿园教学一样,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同一内容的不同难易度的教育。例如, 小班教育活动设计的内容包括: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集合元素的多少;能进行手口一致的点数;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三) 教学方法探索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结合学生的教学实践和生活体验, 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知识, 使学生了解幼儿听、说、读等方面的特点和需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注重教学的启发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心感受能力, 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 注重小组合作能力。除传统讲授法之外, 还可运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讨论法等。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无论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 都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每节课不单纯强调理论知识, 而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总结和归纳。例如, 在大班教学活动“认识整点”中, 课前将案例的教学过程发给每个小组, 先进行案例分析, 要求小组阅读讨论后补充教学目标和教学准备, 课上分角色扮演, 进行模拟教学, 小组内进行试讲, 所需教具、学具自行准备。最后, 总结“认识时间”活动的重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四) 考试考核方法改革
考试考核摒弃了以前的单一化理论考试, 而采用多元化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试。课程学习评价采取形成性过程考核与终结性结果评价相结合方式。形成性考核的重点是考察学生小组活动记录、到课率、课堂表现、阶段测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方面的情况。考核中将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例如, 对小组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 首先由小组自评, 总结本组教学活动表现, 再由其他小组对该小组进行评价, 然后教师点评总结, 最后形成对该小组的综合评价。终结性结果评价主要考查学生设计课程和讲授课程的能力。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 前期准备
针对本课程, 通过与幼儿园教师以及部分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了解以往课程安排上的优势和不足。在进行课程整体分析和设计时, 也相应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包括教材选定、人员分工、社会调研等。在课程设置上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年龄阶段划分, 并在每个年龄段选取比较重要的内容让学生研读、讨论, 进行相关材料收集。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 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 (6~8人) 完成任务。
(二) 实施模块化教学, 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路
整个教学分解为三大模块, 第一模块以学生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为主要教学任务, 教师讲授理论时要大量结合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让学生初步了解幼儿园数学教育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第二模块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教学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 按年龄班划分, 学生通过课堂模拟教学训练、幼儿园见习等形式的训练, 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路;第三模块在前两个模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主题在班级或幼儿园进行试讲,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能力完成教学。具体模块安排如表1所示。
(三) 加强实践训练, 实训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模拟训练之前, 请幼儿园的优秀教师给学生上教学示范课, 传授一名称职幼儿园教师的基本技能, 创造机会让学生了解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个人教学能力, 从而有目的、有步骤地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需要完成的实践训练项目有:编写教案、说课展示、模拟试讲、幼儿园见习等。具体实践项目安排如表1所示。其中, 模拟试讲即模拟仿真教学。模拟仿真教学是一种具有实践性、动态性、交互性、协作性的教学方法。应用模拟仿真教学, 能有效拓宽理论教学的视野, 缩短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 培养未来教师的应用技能, 克服面对教育现场实施教育活动时的紧张、慌乱心理, 帮助学生尽早进入教师角色。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一) 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怀疑态度, 表现出很低的自我效能水平, 在学习中往往放弃尝试和应有的努力, 进而影响学习成绩。而在本次课程改革中, 学生由于经常要分组活动, 小组每位成员都会根据自己不同的能力和特长承担任务, 并且在合作过程中, 有些能力突出的学生会主动帮助和指导其他组员完成任务。所有人都能为完成小组任务而主动参与, 并尽可能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参与的乐趣, 从而逐步增强自我效能感。
(二) 锻炼了学生的教育实践技能
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弹、唱、跳、说、画这些传统教育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幼儿教育教学的需要了。通过课堂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应掌握以上这些基本技能, 还应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学生通过活动设计、说课、模拟试讲、亲自到幼儿园观摩或组织教育活动, 把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 提升了学生的课程开发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教师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 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执行。这就需要教师有设计及统筹课程的能力, 即课程开发能力。当前, 幼儿园课程也随着新理念、新信息的不断更新而发生变化, 教师要根据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 用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活动吸引幼儿。
(四)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通常幼儿园教师不是一个人单独完成保教工作的, 需要与其他人共同配合来完成, 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协作。在课改中, 学生分成小组, 协商决定组长。大家选择主题并确定活动内容, 共同合作完成活动方案的设计。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相互启发, 提出自己的建议, 最终设计出合理方案。
参考文献
[1]George S Morrison.Fuddamentals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3th edition) [M].Merrill Prentice HALL, 2003.
[2]杨敏, 田景正.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程分析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11) :56-59.
[3]徐青.学前儿童数学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4]冯晓霞.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10) :3-12, 45.
[5]李慧.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模式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 :147-148.
[6]吴丽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学前教育研究, 2011 (4) :61-63.
[7]张岩莉.幼师生学习动机现状分析与教育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 2013 (12) :54-57.
[8]陈幸军.幼儿园教师教育技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9]秦光兰.幼儿园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意义与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9) :80-83.
[10]汤振纲.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 2013, 33 (11) :101-106.
[11]虞永平.《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专业化理论基础[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7) :7-11.
学前课程 篇2
2、课程目标最好从儿童的角度来叙写。对
3、课程内容不可以是远离幼儿的日常生活的内容。错
4、不同层面课程目标的清晰度要求是不一样的。对
5、课程内容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教师的选择余地非常大。对
6、课程内容只能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错
7、课程目标的数量越多越好。错
8、幼儿如何经验教师提供的课程不重要。对
9、实践中的课程是动态的。对
10、幼儿园课程的结构可以分为不同的层面。对
11、个别和小组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对
12、课程要建立在对幼儿发展了解的基础上。对
13、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包括不同的层面。对
14、课程评价需要专门的知识。对
15、幼儿园的课程深受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对
16、课程的理念可以是多样的。对
17、活动区的材料越多越好。错
18、物质环境也是课程的组成部分。对
19、幼儿园的课程全部都是综合的。错 20、活动区活动中幼儿绝对是自由的。错
21、不是每个幼儿园都需要开发自己的课程。对
22、教师无权参与幼儿园课程的领导与决策。错
23、领导课程开发不是园长的任务。错
24、家长不可以参与幼儿园的课程。错
25、幼儿园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潜在课程。错
26、实施课程的主要方式是活动区。对
27、课程与教学是两个相同的概念。错
28、不是每个幼儿教师都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对
29、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可以来源于某个学科,诸如数学。对 30、幼儿园课程的目标不可能适合每个孩子。对
31、幼儿园的课程不是事先规定好的。对
32、幼儿园的课程是实现教师发展目标的主要桥梁。对
33、每个幼儿园都必须开发自己的课程。错
34、教师应该参与幼儿园课程的领导与决策。对
35、课程领导者是园长的主要角色之一。对
36、家长可以参与幼儿园的课程决策。对
37、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存在大量的潜在课程。对
38、幼儿园实施课程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学。错
39、课程与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 40、每个幼儿园都具备开发园本的能力。错
41、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只能来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错
42、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应该是适合每一个孩子的。对
43、幼儿园的课程全部是事先规定好的。错
44、幼儿园的课程是实现幼儿发展目标的桥梁。对
45、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之间是有联系和区别的。对
46、幼儿经验到的课程可能与教师预想的课程完全相反。
47、幼儿园课程的概念
对 综观幼儿园课程概念发展的历史,可以概括出四种典型的定义:1.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所设科目。2.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计划或方案。3.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所获得的一切经验。4.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环境中进行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历程。
48、幼儿园课程的内容
幼儿园课程目标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它包括幼儿身体的、认知的、语言的、情感的、以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选择哪些内容才有可能满足幼儿这几方面的发展需要呢?显然,单纯地依赖一两个内容领域是不可能达到目标的,但要把人类所有的文化积累都纳入内容也不可能。因此,只能遵照目标所包含的几方面发展要求,来确定内容的范围,选择对幼儿发展具有永恒价值的内容,既使他们终身受用,同时又能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和实际生活需要。如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可包括日常生活、体能锻炼、语言、数学、科学、社会、音乐、美术等学习范围,也可以把它们归纳为健康、语言、认知、社会、艺术等领域。每一个学习范围或领域,既对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具有共同的意义,又对幼儿某一方面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
49、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课程目标,生成性目标关注的是过程。50、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就是通过不同层面的运作将正式课程付诸实践,转化为幼儿发展的过程。
51、简答题: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地位与角色。
游戏及其相关理论是构建幼教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作为儿童文化和幼儿园心理背景的游戏;作为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游戏;作为教学手段的游戏;作为儿童发展评价手段的游戏。
52、简答题:教师实施某种课程的可能步骤。
首先:选择孩子日常生活经验。其次:选择孩子可以理解的社会信息。第三:选择孩子可接受的科技发展信息。
四、整合课程参与要坚持全员性。
五、整合课程过程要坚持综合性。
六、整合课程实施要坚持多样性
53、简答题:意大利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的主要理论来源。
瑞吉欧-艾米里亚(Reggio Emilia)是意大利北部一个小城,具有良好的城市公共生活传统和艺术、人文的精神氛围。本世纪60年代以来,该市在马拉古兹(Loris
Malaguzzi)的发起和领导下,凭借市政府和社区民众的全力支持、合作与参与,经过专业人员(包括教师和教研员)数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继蒙台梭利之后,又推出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堪称影响世界的幼儿教育模式或体系。
54、简答题:陈鹤琴五指活动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目标:1.做怎样的人:应有合作的精神,同情心,服务的精神。2.有怎样的身体:应有健康的体格,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并有相当的运动技能。3.怎样开发儿童的智力:应有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表意的能力。4.怎样培养情绪:应能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养成欢天喜地的快乐精神,消泯惧怕情绪。内容:1.健康活动:包括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2.社会活动:包括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及政治常识等。3.科学活动:包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 4.艺术活动:包括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5.语文活动:包括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55、试论幼儿园层面有效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应该采取的策略。
作为幼儿教师,必须非常准确地掌握《指南》中的每一项要求与建议,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活动,精心组织好每一次游戏。学习了《指南》之后,让我们更好地了解3—6岁孩子的学习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它会让我们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及保育活动中,更合理的安排孩子的一日活动,更细致的实施各项保育,让我们的孩子在老师细致耐心,充满爱的教育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56、试论合理的幼儿园自身开发园本课程的过程。
课程目标是对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课程的灵魂。我园在课程目标的研究中,紧紧围绕《纲要》提出的五领域教育目标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的学习与发展目标,结合幼儿发展需要及园所教育价值取向,借鉴了多元创意课程的主题设计框架,对35个主题的五领域课程目标进行了全面改编和再造。研究中,每个主题的课程目标都有一名主备教师完成第一稿;主备教师负责组织教研组成员研讨初稿,对课程目标的适宜性进行完善,形成第二稿;第三稿由园内教研人员组织相关人员修改生成;在市区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形成一个主题的第四稿课程目标。全园35个主题的课程目标都是经过了教师第一稿,教研组第二稿,幼儿园第三稿,课程专家审定第四稿的研究历程才得以确立。
57.简论蒙台梭利对世界学前教育的贡献以及在当代遭遇的挑战。
在致力于儿章教育实验的基础上,创建了一整套独特的幼儿教 育理论和方法,她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 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并将自己的思想和教学法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 的运动,对世界的儿童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任何教育都是历史时代的产物,都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教育理论背景相 联系。当它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就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任何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生根发展都需要良好的土壤,缺乏了一定的教育环境,就不会有根基,也将慢慢的退出历史舞台,被历史淘汰。
58、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谈幼儿教师如何有效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1.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2.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要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3.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59、有一个大班的幼儿教师想为自己的班上开发数学课程,请你运用数学领域的儿童发展知识以及课程目标的相关知识为其制定数学课程的目标(目标不能少于四条,且阐明理由)。
活动目标:体验把同一集合按数量分成不同的子集。活动准备:分类盒一个,穿珠5串,每串5个珠子。活动过程:
1、让幼儿在分类盒每格放一串穿珠。
2、让幼儿想一想如何把每一串的5个穿珠分成两份,一份放在盒 子里,一份放在分类盒外,每一串都要分得不一样。
3、幼儿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幼儿理解什么叫“分得不 一样”。如:幼儿将5个穿珠分成了2和3,问幼儿5个还可以怎么分。
60、请你以“大自然中的风”为主题,设计一个方案教学/项目活动,需要阐明你设计的思路。
活动名称:大自然中的风
活动目标:观察和问题解决等探究技能的培养;探究欲望的激发;科学知识的掌握。活动过程
活动1 了解幼儿对风的经验 活动2 明确探究的问题 活动3 探索操作收集资料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体系;构建
音乐有着丰富的内涵,曲调和节奏的变化会带给人不同的感觉,欢快的节奏和曲调会让人心情愉悦,舒缓低沉的音乐会让人感到悲伤,基于音乐的特殊魅力,很多学前教育都增设了音乐课程,用以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和鉴赏能力,使其身心得到全面的成长。由于以往的学前音乐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不科学,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十分低下,孩子不能理解音乐的内涵。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促使学前音乐教育能够真正的发挥实效。
一、确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要想让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应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不能妄自菲薄,订立过低的的目标,也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而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儿童对音乐的掌握情况确立目标,保证教学目标的预见性和先进性。教师可以设置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的目标,先制定某一阶段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当目标达成后自动实施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如果在该时间段内目标没有达成,则要分析具体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使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循序渐进的顺利开展,最终达到认知、能力、情感的和谐统一。因此,教学目标还可以分为认知、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
第一,认知目标。学习音乐的理论知识,使儿童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形成较强的节奏感;第二,能力目标,通过实践训练开发儿童的音乐天赋,用音乐激发儿童的创作灵感和创作热情,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第三,情感目标。使儿童学会欣赏音乐,并能正确叙述音乐中表达的情感,培养儿童对高雅音乐乃至高雅事物的喜爱。如果儿童能够正确鉴赏音乐,并随着音乐的曲调变化而产生想象和联想,那么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得到全面的提升,学前音乐课程的教学也会更具有实践意义。
二、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模块
(一)教学目标在实践教学内容中的具体化
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托,充分考虑儿童的理解能力,将认知、能力和情感三个目标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每节音乐课程都要体现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各个教学环节应环环相扣,先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紧接着就是实践训练,使理论知识在系统的训练中得到理解和升华。也可以单独设置实践课程,着重考察儿童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提高儿童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模块设计的系统化
学前儿童音乐课程主要包括四个内容,即歌唱、韵律、打击乐和音乐欣赏,这四个内容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歌唱能够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有助于打击乐的教学,当儿童掌握了歌唱、韵律和打击乐的技巧后,才能学会鉴赏音乐。由此可见,这四项内容是循序渐进的,要按部就班实施教学工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渐增加实践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同时将各类知识联结起来,以便于儿童的认知和理解,从而促进儿童音乐实践能力的快速提升。
(三)教学内容安排的可操作化
教师在安排学前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时,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将场地、乐器、教学设施准备齐全,保证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在理论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与儿童互动,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也可以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遇到问题由小组内部交流讨论,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使其始终保持对音乐的新鲜感,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实践课程上,教师要给儿童布置合理的任务,鼓励儿童勤加练习,并经常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儿童的实践热情,保证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联系
理论教学是学前音乐课程的基础,只有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才能使实践课程有理有据的开展。教师在学前音乐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分别检验不同形式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从中选出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说,有先理论后实践、理论和实践并举以及先实践后理论三种教学形式,第一种是先教授儿童理论知识,并以此为依据开展实践训练,使实践训练更具有针对性。第二种是将理论和实践的内容穿插进行,每讲完一项知识,就让儿童进行练习,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第三种是先实践练习,总结实训中的共性问题,在课堂上集中解决,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儿童的实践能力将大有助益。
(二)灵活运用情景教学法
在学前音乐课程教育中,儿童将作为教学主体,教师则起到引导指挥的作用,帮助儿童完成教学目标。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情景教学法,教师要为儿童创设不同的情境,比如说想象情境,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但是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将想象力充分发掘出来。通过创设想像情境,将音乐和生活联系起来,使儿童认识到音乐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可以激发其对音乐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色彩艳丽的图片和模型辅助教学,例如看到苹果时,要唱关于水果的歌曲,看到小狗、小猫时,则要唱关于动物的歌曲,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发儿童的歌唱欲望,只要儿童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实践中,学前音乐课程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儿童的思维活跃,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教师应该从此处入手,重视教学资源的运用,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儿童变被动为主动,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将与音乐相关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制作成课件,播放给儿童看,使其近距离接触到音乐的灵魂,由此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教师可以让儿童演唱他们喜爱的音乐,并叙述喜爱的原因。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儿童编写歌谣,用多媒体播放出来,让儿童一边听,一边跟随演唱,或者将音乐内容制作成动画,以便于儿童理解音乐的含义,提高儿童对音乐的掌握能力。这样儿童就能够快速的融入到课堂环境中,学前音乐教育的课堂质量也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四)游戏法
游戏的种类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对音乐的掌控程度选择合适的游戏,所选的游戏要对学前音乐课程的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学习关于动物的音乐时,将全班儿童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每个小组都有一个或几个儿童演唱歌曲,其余儿童负责模仿动物,其他小组则要对该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师将对得分最高的小组给予奖励。儿童的模仿力较强,而且喜欢小动物,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常常模仿各种动物,这类游戏恰好投其所好,以其擅长的游戏极易获得儿童的好感和支持,使儿童对音乐课产生热爱和向往,从而转变学习态度,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最终实现学前音乐课程的快乐学习,自主学习。
四、结语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学前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重视学前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儿童的认知、能力、情感都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还应在音乐中融入我国的历史文化,通过学前音乐教学让儿童认识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培养其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进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林红.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多维内涵构建的思考与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1).
[2]朴宣辰.学前音乐基础课程教学的多维导向[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2(31).
[3]陈勇.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多维内涵构建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3).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探究 篇4
一、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1. 缺乏相对统一完整、符合本专业实际的课程教学体系。
这就造成了教学实践的随意性, 同时由于教学定位的模糊不清使得钢琴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等各方面都缺乏明晰的枢架和规范的标准。在实际教学中, 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教学方法的应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评估手段的确立等等, 都没有一个经过合理论证的规范的依据, 而是由各校、各系甚至个别的教师来分别制定, 随意性十分突出。例如在教材的选择上, 有的使用高师音乐专业的钢琴教材, 有的使用中师小教专业的钢琴教材, 对实际教学都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 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但使材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课程体系, 而且教学效果和培养出来学生的水准也参差不齐, 从长远来看这无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还是对幼儿教育水平的提高都存在很大的隐患。
2. 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混同于一般钢琴教学。
对于幼儿音乐教师来说, 他们所要具备的并不是艰深的钢琴技巧和高超的演奏水准, 而是在基本掌据钢琴演奏方法的同时兼具音乐基础理论、弹唱、编配甚至音乐创作等综合性的音乐素养。这种特殊性是由学前教育特殊的教学对象决定的, 而且这些音乐素养必须融会贯通在幼教实践中才能得心应手, 因为幼儿的音乐活动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单独进行的, 而是各种音乐形式的综合。显然, 这与一般的钢琴教学的目的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如果将其他层次的钢琴教学的课程体系照搬过来必定不会起到好的效果。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的特殊性如何在实践中贯彻与体现, 这无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课题。
二、针对目前学前教育钢琴课程教学现状所采取的对策
1. 教材的建设与改革
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既要具备运用钢琴开展音乐课堂教学的能力, 同时为符合当前幼儿园钢琴开办素质班的需要做好幼儿的钢琴启蒙教育, 还应具备从事钢琴教学的基本能力。学前儿童年龄为3-6岁, 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与感知大多来源于各种各样的儿童歌曲, 如《粉刷匠》、《世上只有妈妈好》、《蓝精灵之歌》等, 这就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提出了一定要求。教学内容的创新首先要从教材开始, 那么编著这样一部教材, 必须遵循“五性”原则, 即基础性、实用性、专业性、针对性和实践性, 只有达到了这“五性”要求, 才会是一套出色的高职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在教学中应加入即兴伴奏的有关内容, 特别是针对儿童歌曲的编配和伴奏能力的掌握。对于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儿童歌曲, 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旋律、配置和声、分析伴奏织体, 使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伴奏音型、织体、和声、调式、曲式风格等, 通过多听、多练、多唱、多积累, 最终掌握即兴伴奏的能力。我校现用教材是由李和平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钢琴基础》一、二册, 它主要是通过对一定数量作品的分析和实践练习, 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分析能力, 以此增强对音乐作品的感性认识, 为即兴伴奏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同时也体现了教材的基础性和实用性。除此之外,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并不具备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与知识储备, 因此, 教材的使用特别要注意与音乐教育专业区分开来。在教学中可以多练习儿歌,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把《世界儿歌钢琴公式化即兴伴奏》作为辅助教材, 它是由刘智勇编著、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这本教材的伴奏编配主要选用了主、属、下属和弦 (正三和弦) , 在伴奏音型上用了半分解、全分解、柱式和弦、琶音等。这样既突出了教材的针对性、实践性, 又能让学生保持较高的热情与兴趣, 投入到这门相对较难的课程学习中来。
2. 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建设与改革
目前, 数码钢琴已成为钢琴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为广泛应用。它缓解了教师不少的压力, 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更大的挑战。数码钢琴集体课有别于传统钢琴一对一的教学和风琴集体课的教学, 是一门新兴的教学方式。利用电脑技术开发和组建MIDI示范曲库, 我们可以利用电钢琴教室现有的设备, 如音序器建立一个MIDI回放系统, 使学生和教师同时可以在回放系统中找到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以及时解决。我们可以在作曲大师等作曲软件中, 将教学曲目制作成MIDI格式的文件, 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电钢琴集体课教学MIDI示范曲库系统。多媒体课件和教材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并已渗透到多种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为钢琴基础课编写一套和文字乐谱教材相同的多媒体课件, 并利用学院校园网的优势, 形成课上与课下学习互补, 随时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的一个强而有力的手段。现在的钢琴教师大多都受过正规、传统的钢琴教育, 基本没有接受过钢琴集体课的学习, 对数码钢琴这一乐器, 大多数教师都显得不屑一顾, 更没有认真研究何为“数码”, 只当作是“通电的钢琴”使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开拓思想, 不断学习并掌握数码钢琴这一乐器, 并积极研究集体课教学,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充分发挥和运用好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
3. 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对比与创新
传统钢 (风) 琴的教学在于, 钢琴就是一对一单个辅导, 它能针对性来解决学生各自所存在的问题, 比较具体、详细。但同时它的弊端是比较单调、枯燥, 因而培养出学生的性格存在一定的孤僻性。但在风琴课教学上, 它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集体授课, 除了可以锻炼学生合奏能力之外, 还能促进他们的竞争意识, 从而来提高他们的团队精神。但风琴本身就存在很大弊端, 首先, 键盘不够用, 就会在选曲方面有所限制;其次, 只要轻轻弹它就会不停地在发出声响, 因此它只适合于欢快的曲子, 像抒情的、忧伤的就不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来;最后, 在练习时非常吵, 根本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靠的就是感觉。现代教学所用的都是数码钢琴, 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一对一的枯燥教学, 上面的功能键可供学生任意选用, 不同的音色就是不同的乐器, 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 它还具备了风琴课上面的集体合奏功能, 在练习的时候互不影响, 教师也可以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对个人或者整个小组进行指导。
总之,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的课程改革, 重在要求教师, 尤其是中青年教师, 要求教师增强创新意识, 更新教学理念, 加强中青年教师对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与掌握, 时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音乐文化的整体素质, 研究教学法,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发展钢琴集体课的教学, 提高整个学前专业钢琴教学的水平。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符合中国素质教育精神。多方面开发幼儿的智力,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艺术兴趣, 是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本文就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学前教育,钢琴,学生
参考文献
[1]陈景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法”课程建设的研究[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1, 7.
[2]毛慧琳.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4.
学前儿童游戏课程介绍 篇5
幼儿游戏与指导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是合格幼儿教师以及儿童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并掌握的一门课程。
我国教育部门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1989)和《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规定,幼儿园教育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这说明学前儿童游戏这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
为了积极贯彻教育部门颁布的法律文本,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专业在五年制专科课程以及四年制本科课程中,均有开设幼儿游戏与指导这门课程。五年制专科幼儿游戏与指导这门课程,自有学前教育这个专业以来,就开设了该课程。由我校黄祥祥副教授主讲,在湘西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这带动了我院许多年轻教师的积极加入,为该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宽厚坚实的基础。
在幼儿游戏与指导这门课程中,我院学前教育学专业主要采用复旦大学出版社翟理红主编的《学前儿童游戏教程》这本教材。本教材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此教材具有观点外显、思路清晰、表述通俗、文例结合、立足现实的特点,非常适合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使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院学前专业的教师对此教材进行适当的梳理和调整,并结合湘西地区本土游戏特色的相关案例来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
幼儿游戏与指导这门课程的主要对象是学前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这门课程通常安排在三年级的第二学期。由于我院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以致用”原则。此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学前儿童游戏是什么,体现在第一章的教学内容中,主要阐述儿童游戏的特点,儿童游戏分类等等理论知识;第二,为什么游戏有助于促进儿童发展,即第二章的内容,主要阐述游戏与儿童身体、儿童认知、儿童社会性以及儿童情感发展的关系;第三,在儿童游戏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的问题,即第三至第六章的内容,主要阐述游戏过程中教师的组织、设计、观察、指导以及评价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原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讨论以及幼儿园现场的观摩、学生的游戏活动设计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相关游戏教学理论知识,并把这种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以此提高学生今后的教学能力。因此本课程的重点是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即儿童游戏的相关理论知识;而本课程的难点就是第三章至
第六章的内容,即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教师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等实践问题。
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探究 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 教育专业 美术课程 改革策略
【中圖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226-02
学前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而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开展,则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艺术兴趣和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因此,美术素养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必要素养。然而,在当前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活动中,却存在着一些制约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素养和美术教学能力提升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作出认知并对其改革优化策略做出探索,对于提高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质量以及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而言都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美术课程过于专业化。在当前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中可以发现,一些学校中的美术课教学呈现出了对高师美术教学模式甚至普通高校美术教学模式进行沿用的特征,而事实上,高师与高校所具有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的美术人才,而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则是让未来的一线幼儿园教师具有培养幼儿美术学习兴趣、引导幼儿掌握美术基础知识的职责,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与高师美术教学、普通高校美术教学之间需要体现出差异性,因此,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对高师美术教学模式、高校美术教学模式的沿用不仅具有不科学性,而且也会导致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出现偏差。
(二)美术审美课程边缘化。美术审美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通过美术课程应当掌握的重要能力,这不仅关系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综合素养的提升,而且关系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在参加工作之后能够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审美启蒙。但是在一些学校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中,对美术技巧的重视与对美术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视之间存在着失衡,这让美术审美课程呈现出了边缘化的特征。另外,艺术实践使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实际都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难以同步开展的问题。
二、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策略
(一)修订课程方案。在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定位不准以及脱离幼儿园教育实际等问题,都会导致学前教育人才所具有的知识结构难以得到有针对性和有效的构建。因此,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工作,需要重视课程方案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推动美术课程设置体现出学前教学专业的特殊性,针对学前专业学生美术基础薄弱、美术课时有效等问题,对整个学前教育中涉及到美术知识的课程进行整合,避免因为重复知识过多而制约学生美术素养培养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学前教育美术专业分为基础知识教育阶段、技巧教育阶段与自我提升阶段,其中基础知识教育阶段主要是为了解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欠缺美术基础的问题,技巧教育阶段则是为了推动学生美术专业技能的养成,自我提升阶段则以美术教育理论为主要教学内容,并要求学生能够在工作实习中总结经验,为之后开展美术教育实践奠定良好基础。
(二)重视艺术实践。艺术实践使提升学前教育学生美术知识、美术技能以及审美能力的有效路径,因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美术艺术实践活动并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对于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素养与审美教学能力都具有着重要意义。艺术实践的开展包括课堂中的画作鉴赏教学、课堂之外的写生以及作品展等多样化的形式,当然在此过程中,学校也有必要对自身的地域优势做出充分的挖掘与利用,如将当地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美术艺术纳入到艺术实践甚至课堂教学当中,从而在推动学生对传统文化做出继承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美术文化素养和美术审美能力,并在丰富学生审美经验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而这种策略的应用如果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提升学生的学前教育能力以及推动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而言都具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解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09:53-55.
[2]赵金霞.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中的美术教学[J]. 美术教育研究,2012,06:126.
学前课程 篇7
《新课程研究》 (学前教育)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0568, 国内统一刊号:CN42-1778/G4, 全国邮发代号:38-268。每双数月1日出刊。
主要栏目:
本刊设有理论前沿、幼教园丁、家园互动、管理妙谈、园本教研、一线课堂、教学相长、教学园地、教学反思、健康保育、艺术教育、幼儿心理、素质拓展等栏目。其中:
理论前沿:探讨学前教育领域的理论性问题, 展示学前教育改革和试验的最新成果, 分享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的最新信息, 反映学前教育的最新动向, 凸显学前教育课程、教学发展的新理念、新方向。
幼教园丁:研究建设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的有效方法, 关注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的落实问题, 以及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的完善问题。
家园互动:关注幼儿园、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家长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探寻实现家园共育的途径和方法。
管理妙谈:关注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状况, 探讨幼儿园在办学过程中实现特色发展的经验和模式, 探寻教学资源合理运用的方案, 分享校长在幼儿园管理中的智慧和艺术总。
园本教研:揭示幼儿园教育教学规律, 以园为本建立有效教研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探寻教师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实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有效途径。
一线课堂:展示幼儿教师的教学实践成果, 总结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 展现广大一线幼儿教师的教学风貌。
编辑部电话:027-68892591
投稿邮箱:xqjy@xkcyj.com
来稿须知:
1.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凸显学前教育课程、教学发展的新理念、新方向, 展示教学一线的新成果, 能对教学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要求文章立意新颖、论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 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2.论文的基本要素齐全, 必须具备文章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要素。
3.文章字数以2000~5000字为宜, 来稿请发送以文章题目命名的Word文件电子稿, 务必在文末注明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等详细信息。
4.所投稿件需保证文章版权的独立性, 无抄袭, 署名排序无争议, 文责自负, 请勿一稿多投!
欢迎加入学前教育研讨群:79352046!
学前课程 篇8
主要栏目:
本刊设有理论前沿、幼教园丁、家园互动、园所建设、园本教研、一线课堂、教学反思、健康保育、艺术教育、幼儿心理、素质拓展、教学随笔等栏目。
理论前沿:探讨学前教育领域的理论性问题, 展示学前教育改革和试验的最新成果, 分享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的最新信息, 反映学前教育的最新动向, 凸显学前教育课程、教学发展的新理念、新方向。
幼教园丁:研究建设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的有效方法, 关注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的落实问题, 以及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的完善问题。
家园互动:关注幼儿园、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家长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探寻实现家园共育的途径和方法。
园所建设:关注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状况, 探讨幼儿园在办学过程中实现特色发展的经验和模式, 探寻教学资源合理运用的方案, 分享校长在幼儿园管理中的智慧和艺术总。
园本教研:揭示幼儿园教育教学规律, 以园为本建立有效教研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探寻教师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实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有效途径。
一线课堂:展示幼儿教师的教学实践成果, 总结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 展现广大一线幼儿教师的教学风貌。
来稿须知:
1.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凸显学前教育课程、教学发展的新理念、新方向, 展示教学一线的新成果, 能对教学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要求文章立意新颖、论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 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2.论文的基本要素齐全, 必须具备文章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要素。
3.文章字数以2500~5500字为宜, 来稿请发送以文章题目命名的Word文件电子稿, 务必在文末注明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等详细信息。
4.所投稿件需保证文章版权的独立性, 无抄袭, 署名排序无争议, 文责自负, 请勿一稿多投!
编辑部电话:027-68892591
网址:http://xkjy.qikan.com/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投稿邮箱:xqjy@xkcyj.com
澳大利亚学前教育课程改革 篇9
一直以来, 澳大利亚都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学前教育课程大纲。几乎每个州和领地都为自己的辖区编写了的学前教育课程大纲和指导方针, 但由于各个州和领地各自对本辖区的学前教育负责, 不同辖区的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和组织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如, 就适用的年龄段来说, 塔斯马尼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的学前课程大纲适用于0岁~5岁儿童, 南澳大利亚州的适用于0岁~12岁儿童, 西澳大利亚州、北领地、首都领地和昆士兰州的适用于3岁~5岁。全国所有辖区只有南澳大利亚州的课程标准和问责大纲 (Cur-riculumStandardsandAccountability Framework) 具有综合性并强制实施的。这种差异使澳大利亚儿童接受的学前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不利于实现学前教育公平。
2007年12月, 澳大利亚政府决定,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与各州和领地政府共同合作实施学前教育全国质量议程 (Nationa Quality Agenda) 。澳大利亚政府认为, 如果每一个儿童都有一个最好的人生开端, 那么他们就会为他们自己和整个国家开创一个更好的未来。2008年11月5日, 教育、就业、训练和青年事务部长委员会签署了《墨尔本宣言》 (the Melbourne Declaration on Educational Goals for Young Australians) , 它确立的两大目标之一就是要“使澳大利亚所有的青少年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自信且富有创造力的个体以及主动明智的公民”。2009年7月2日, 澳大利亚政府签署了澳大利亚史上第一个关于儿童早期发展的全国性战略——“投资儿童早期” (Investing in the Early Years) , 它勾勒出了一个共同的愿景——到2020年全国所有的儿童都能获得最好的人生开端, 从而为他们自己和国家开创一个更好的未来。战略关注0岁~8岁儿童发展的所有方面, 指导和鼓励各级政府、非政府机构和家庭间更好地合作以促进儿童的发展。
二、澳大利亚学前教育课程改革
2009年7月2日, 联邦及各州和领地教育部长通过教育、就业和劳资关系部颁布了《归属、存在和形成:澳大利亚早期学习大纲》 (Belonging, Being and Becoming The Early Years Learning Framework for Australia, 以下简称《早期学习大纲》) 。这是澳大利亚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性的《早期学习大纲》, 适用于0岁~5岁和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教育, 全国所有州和领地的家庭日托、全日托和学前班必须以此作为教学依据, 旨在确保全国所有的儿童在不同的学前教育机构里能得到一致的高质量学前教育。《早期学习大纲》是澳大利亚政府学前教育全国质量议程的一部分, 是澳大利亚学前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国家, 澳大利亚不同的社区、群体在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学习这一方面均有自己的见解。《早期学习大纲》的开发运用了大量的学前教育理论和方法, 考虑到了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它十分重视和鼓励地方课程计划和决策, 其目的不是提供全国统一的教学方法, 而是要指导学前教师计划、制定和实施高质量的课程, 为人们评价学前机构的教育和保育质量提供依据, 并促进与每个地方社区和学前机构相关的更具体的课程实施。各州和领地可以根据自己辖区的情况将其作为该辖区现行课程大纲的替代或补充。
《早期学习大纲》的核心是学习, 它特别强调游戏本位的学习, 也重视沟通、语言 (包括早期读写和算术) 、社会和情绪发展的重要性, 要求学前教师和家长共同合作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的潜能, 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它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元素:原则 (Principles) 、实践 (Practice) 和学习目标 (Learning Outcomes) 。
(一) 原则
学前教师在计划、决策和实施课程的过程中, 要遵循以下五大原则:
(1) 与儿童建立安全、尊重、互惠的关系。洞察儿童的想法和情感;尊重儿童, 获得儿童的信任;为儿童提供持续的情感支持。
(2) 与儿童的家庭建立合作关系。学前教师和家长要重视对方对每个孩子的了解;重视对方在儿童生活中的贡献和作用;互相信任;自由交流, 尊重对方;分享对每个孩子的见解和看法;共同参与决策。
(3) 高期望与公平。对儿童抱有很高的期望值, 平等地相信每一个儿童都有获得成功的才能;通过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与儿童、家庭、社区、其它学前机构和政府部门共同合作等途径找出公正有效的方法来确保所有的儿童都能成功地达到学习目标。
(4) 尊重多样性。尊重每个家庭的历史、文化、语言、习俗、儿童养育方式、生活方式选择等;重视每个儿童的才能与能力。
(5) 不断学习与反思性实践。持续地寻求发展专业知识和学习共同体的方法, 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和教学行为, 以期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二) 实践
学前教师要通过以下八个方面的教育实践来促进儿童的学习:
(1) 采用系统的方法。把儿童的学习看作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不仅关注儿童认知方面的发展, 还关注他们身体、个性、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把儿童的学习看作是社会活动, 重视儿童、家庭、社区的联系及互惠、合作关系对儿童学习的重要性;重视教育和学习与自然界的联系, 促进儿童理解人类、植物、动物和土地的相互依赖关系并尊重自然环境。
(2) 及时回应儿童。回应所有儿童的优点和能力, 确保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回应儿童的想法和兴趣, 通过开放性提问、提供反馈、质疑他们的思路等方式来评估、预测和扩展儿童的学习。
(3) 通过游戏计划进行学习。所有的儿童都要参与到游戏中;在游戏中, 创造鼓励儿童探索、解决问题、创造和建构的学习环境, 并提供建设性的方法来建立一个有爱心、公平和包容的学习共同体。
(4) 计划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富有挑战性的经验和互动来促进儿童高层次的思考技能, 利用诸如示范、演示、开放性问题、推理、解释、共同参与思考、问题解决等方式来扩展儿童的学习与思考。
(5) 创造一种对儿童学习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物质和精神环境。鼓励儿童和家庭贡献关于学习环境的想法、兴趣和问题。
(6) 重视儿童及其家庭的文化与社会背景。尊重认识、理解和生活的多元文化方式, 理解和尊重差异;把家庭文化和背景看作是儿童的“存在”和“归属”感及其终身学习的核心, 寻求方法发展儿童的文化能力。
(7) 提供连续的经验, 确保儿童在不同环境间顺利过渡。帮助儿童理解他们要过渡到的新环境, 确保儿童积极地为过渡作准备;帮助儿童顺利地适应地位或身份的改变;和新环境的教师或其他专业人员合作确保儿童顺利过渡。
(8) 评估儿童的学习。运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描述儿童的进步和鉴别他们的优点、技能和理解力的丰富、有意义的信息, 并运用多种策略分析这些信息;和家庭、儿童以及其他专家共同合作来评估儿童的学习。
(三) 学习目标
在学前教师和家庭的帮助下, 儿童应该达到以下五个学习目标:
(1) 儿童有强烈的身份认同感。感觉到安全、受保护和被支持;获得初步的自主意识、相互依赖性与适应性;形成有见识的、自信的自我认同感;在与他人互动时会表现出关心、同情和尊重。
(2) 与外部世界相联系并有所贡献。获得对群体和社区的归属感, 了解自己参与社区活动的权利和义务;尊重多样性;有公平意识;有社会责任感, 尊重环境。
(3) 儿童拥有强烈的幸福安康感。有强烈的社会和感情幸福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
(4) 儿童成为一名自信的参与式学习者。形成了有利于学习的性格, 如好奇、合作、自信、创造、奉献、热情、坚持、想象和自省等;发展了一系列技能, 如问题解决、咨询、试验、假设、研究和调查等;学会了迁移, 能适应从一个环境向另一个环境的过渡;能通过与他人、技术、自然的和经过加工的材料建立联系来充实自己的学习。
(5) 儿童成为有效的沟通者。出于各种目的能与他人进行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互动;能浏览一系列文本, 并能从这些文本中获得意义;会运用多种媒介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构意义;开始明白符号和模式系统工作的方式;会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获得信息、调查他人的想法以及阐明他们自己的思想。
学前课程 篇10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课程改革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 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术型大学重视学科发展, 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 其发展核心是科研, 应用技术型大学淡化学科, 强化专业, 强调课程发展, 其发展的核心是教学。2014年6月22日, 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还指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 建立适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 对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 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本文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 它一般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1]
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 是第二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 它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 即知识和实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所说:“实践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智力, 实践性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这说明, 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 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 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之后, 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在真实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能力的获得;三是实践能力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 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
对于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 学者们也是看法不一。目前, 关于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最权威的解释来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 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 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 需要明确的两点:一是这七项专业能力有些是在职前教育中培养的, 有些则需要在职后工作中发展。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职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 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健全职业课程体系, 不可能依靠某一门课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门课程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个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某些实践能力。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的认识, 以及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 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如下:
(一) 明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要求, 科学制定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明确各课程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 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 同时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解决学前教育中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 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
(二) 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围绕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确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 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 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
(2) 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2.能力目标
(1) 运用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力。
(2) 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 培养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教育能力。
(3) 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 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 热爱学前教育事业, 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为人师表。
(2) 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信任幼儿, 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三) 重构教学内容, 增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
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 调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1.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偏难、实验数据过多、知识点零散和琐碎等问题。依据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精简基础理论, 增加更多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 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 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具体包括:
(1) 学前儿童心理学总论, 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领域热点课题。
(2) 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 主要分三个年龄段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0—1岁、1—3岁、3—6岁, 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问题的解决。
(3)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包括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4) 学前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 包括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意志、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5)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包括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及特征。
2.课程的重点、难点
(1) 课程的重点
第一, 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第二, 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三, 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2) 课程难点
第一, 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 运用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 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第四, 培养一定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四) 探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首先在于, 把理论知识讲精、讲透, 关键在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学方法
(1) 讲授法。以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为主,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为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讲授法应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
(2) 合作探究学习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 分组合做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规律, 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 让学生交流、讨论, 阐明自己的观点, 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理解知识,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 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验实训法。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 结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发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及规律。
(4) 图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该法辅助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以及课堂讨论法, 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性、动态性和主观能动性。
(5) 案例分析法。该法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常见方法, 也是形成学前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 应用在教学中, 教师提供自编教学案例和幼儿园真实案例, 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 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 也有影视媒体展示典型影片。
(6) 全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课堂教学, 还应把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 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 学会观察、了解儿童, 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为将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 在课程教学中, 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 安排见习、实习, 撰写观察报告、教学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现代手段
当前, 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教师不仅仅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 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3]因此, 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和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 还要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电子信息资源库, 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文字信息资源库、声像信息资源库,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 建立健全评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
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制度, 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 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注重考核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独立表现, 又注重小组合作;既注重实践训练, 又注重价值体验。笔试题型新颖, 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总评=平时考核 (40%) +期末考试 (60%) 的评价方式。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书面作业 (观察报告、调查报告) 、实践训练 (小组案例谈论、小组学生演示) ;期末考试指笔试测试, 包括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练.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幼儿教育 (教育科学) , 2011 (11) .
[2]王东.构建我国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模式[J].教育科学, 2005 (2) .
中德学前教育课程的比较与启示 篇11
【关键词】学前教育 课程比较
德国学前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19世纪初德国就出现了慈善性质的幼儿保育和教育机构。德国学前教育注重通过游戏和其他自由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比较中德学前教育的课程理论及实践,对我们了解中德学前教育课程的差异,借鉴德国先进的学前教育经验,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以及指导我国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前教育课程理论的比较
(一)德国
20世纪70年代,德国政府确定了初级教育改革的目标后,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各种模式研究方案在德国应运而生。在学前教育研究方面出现了功能论、学科论和情境论为代表的学前课程理论。1
功能论的目的在于运用所编制的程序或练习材料,使儿童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促进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学科论的宗旨是以学科本身固有的结构为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促进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
情景教育论是德国学前课程改革的主流,成为德国指导性的课程理论。情境论的主要特点是以儿童的生活情境为中心;社会学习和知识学习相结合;建立混合组以取代传统的同龄组;家长、邻里和其他成人的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局限于幼儿园;灵活的教学安排;将幼儿园变成儿童的生活环境。而在此理论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由于教师并不占主导权,而是一个框架的提供者,使儿童尽可能的独立完成任务,情境教育模式如今在德国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中国
自1903年中国第一个公共的学前教育机构产生以来, 中国与国外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相比, 虽然发展的历史并不长, 但同样产生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以陈鹤琴、张雪门等老前辈为典型代表,为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陈鹤琴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 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陈鹤琴的“五指活动”理论主要包括健康、社会、科学、艺术、语文五个方面,就像人的五个手指, 共同构成了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陈鹤琴先生指出“整个教学法, 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 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
2.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幼稚园的课程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教材是课程的支柱, 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实现手段,“教材必须合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教材必须合于社会普遍生活的标准、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生长阶段的需要、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的学习能力”。幼稚园课程由游戏、自然、社会、工作与美术、故事和歌谣(言语与文学)、音乐、常识等方面组成。如何编制幼稚园课程首先必须明确“儿童是什么”。
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比较
(一)德国
德国幼儿园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儿童尽早学习并促进儿童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形成健全人格。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促进幼儿个性的充分发展;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强调教师是幼儿的朋友,和幼儿建立平等互信的良好关系,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教育目标上倡导课程应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2
(二)中国
我国当前的幼儿园课程设置和目标界定主要是依据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规定我国幼儿园课程设置为健康、语言、科学、社会和艺术五大领域。此外,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编班是按年龄编班,每班基本超过30人,有些甚至超过40人;我国学前教育机构教学主要采用集体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内容基本由教师自主决定,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比较关注比较活泼或表现优秀的幼儿,很少能够关注到全体幼儿。
三、德国学前教育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学前教育机构和教学形式应多样化。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类型比较单一,多采用集体教学,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追求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儿童的一切行为基本是出自教师的指示,教师很难照顾到所有儿童。而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类型多样化,且每种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都有较为明确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因此,我国幼儿园在采用集体教学的同时也应采用小组或个别活动,这样教师在小组或个别活动中能够关注到所有兒童,对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打破按龄编班的传统,适度进行混龄编班。目前,我国幼儿园大多实行的是按龄编班,混合编班较少。德国混龄的教育模式提供了一种能让幼儿和不同年龄同伴交往的环境,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我国幼儿园应该进行适度的混龄编班,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课程目标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贴近自然,引导幼儿自由健康发展。德国学前课程目标的设置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关注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并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因此我们要尝试给幼儿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户外活动,让幼儿亲近自然,促进幼儿自由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育活动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和个性发展,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德国幼儿园主要的教学形式即“以小组和个别活动为主,进行什么活动,儿童自己决定,可以画画,听故事,可以到户外玩”。在我国,幼儿园教育活动主要采取集体教学的方式。因此,在当前我国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在采用集体教育活动的同时,也理应采取个别或小组活动,以促进儿童自主性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因此,在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使教育回归儿童本位,在培养儿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儿童社会性、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培养,为其以后的健康成长和良好人格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静寰,周采. 学前比较教育[M].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马富成,彭海蕾.中德学前教育机构与课程比较及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3]邵明雪.中德学前教育制度的差异分析[J].湖北第二学院报.2012
[4]史静寰,周采著.学前比较教育.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69页。
[5]马富成,彭海蕾著. 中德学前教育机构与课程比较及启示.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年12 月,第24卷,第12期.第44页。
作者简介;姓名:吴煜;出生年月:1993年9月;性别:女;籍贯:甘肃静宁;最高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学前课程 篇12
随着2010年国家颁布《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及《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及幼儿园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应主动参与到这场改革中来, 培养更加优秀幼儿园教师。
学前专业《物理教学大纲》指出:物理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服务, 使学生自觉地学习必要的物理知识和基本技能, 提高在幼教工作中处理与物理学相关问题的能力。幼师物理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 特别是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幼儿教育实际。学前科学教育是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之一, 是所有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在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双重重要地位, 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其未来的教学实践能力。
笔者在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无论是物理教学还是学前科学教育活动教学都存在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本文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具体分析, 以期能够对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以及未来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提供借鉴。
二、物理和科学教育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 五年制的物理教学是安排在中专阶段, 一般一学年完成;学前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则是安排在大专阶段, 一般半学年完成。而三年制大专则没有开设物理课程。物理课程一般是由物理专业的老师教授, 而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则由教育学、心理学的老师担任。
1.课程和教材编排的不合理导致物理教学困难重重
在中专阶段物理课程学习中, 由于学生的基本素质局限, 教材和教学中的知识相对过难, 而实用性不强。学生便产生了厌学情绪, 同时认为以后在幼儿园工作这些知识根本就用不上, 自然对知识的学习就没有兴趣。
在幼师物理课的教育过程中, 部分老师没有摆脱高中物理的教育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传授, 很多时候忽略了教学的对象。同时物理教材 (幼儿师范学校教科书〈试用本〉) 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和高中课程几乎区别不大, 并没有突出学前专业的特色和实用性。这样的课程设置、这样教材, 最终的结果就是老师无法教, 学生工作后发现知识储备严重不足。
2.基础及专业知识的薄弱导致科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学前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评价:首先, 课程本身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 专业知识运用情况:科学活动设计;第三, 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的情况。笔者认为要有一个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 学生需要有良好的通识课程基础;其次, 需要有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素养;最后, 把这前两者充分的结合起来, 运用到实际的幼儿园教学活动当中。
而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把中专阶段的文化基础课程掌握好。在学习学前科学教育课程时, 薄弱的文化基础便影响了其学习效果。比如, 幼师学生在设计《让小灯泡亮起来》科学活动中, 部分学生没有完全好握好物理课中“电”这部分的知识和规律, 导致活动设计一开始便夭折。
由于幼师学生对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不够, 加之多缺乏与儿童交往、观察儿童的经历, 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过程中, 往往对儿童认识停留在感性, 而缺乏足够的对幼儿的理性认识。导致他们在大多数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比如, 有学生在设计活动《简易直流电动机模型》中, 设计了由幼儿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 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制作简易电动机模型。笔者在课程教学中, 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自己动手来做简易电动机模型, 结果班级四十几位同学没有一个同学能完成。在这一活动中, 要求幼儿采取自主探究法制作电动机模型, 而老师自己都不知道怎样制作, 很明显该活动设计并未建立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对于此活动设计教师应采取讲授传和引导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递, 这样的方法更加有助于幼儿的积极参与及经验的建构。同时此现象也反映出幼师学生文化基础和动手能力的不足。
三、课程整合对学前专业科学教育的重大意义
物理教学的本身是为了提高幼师学生科学文化素养, 使其具有在幼教工作中处理与物理学相关问题的能力。物理课程以及其他基础课程的学习作为学前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课程的文化基础,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中怎样把握它们之间关系, 让物理等基础课程不在“难学”, 让学前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不在受到基础知识匮乏的局限。
1.在物理教学活动中, 创设各种环境, 结合幼儿园的教学模式,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的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在幼师的物理教学中切记不能按照高中的物理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解物理的基础知识和规律时,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解决常见的简单的物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应把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教材中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作为切入点, 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后有“用武之地”。如春夏秋冬、雨雪雾霜和热学知识结合起来;天狗吃月亮、会变化的影子、神奇的颜色和光学知识结合起来等, 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理和规律, 为以后幼儿科学教学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在教学实际中, 经常听到学生说“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可见我们的物理课堂除了教授物理知识以外, 还得帮助学生提高“教学”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自己的课堂基本功的体现, 以此来为学生做示范。同时在学生进行见、实习活动时, 要求学生观摩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教学过程, 回学校后通过模拟幼儿园课堂, 让学生以幼儿园教师的角色, 把课内所学知识用通俗、幼儿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2.在科学教育活动设计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将活动设计教学和学生需要掌握物理等基础文化知识相结合
在学前科学教育活动设计教育中, 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这门课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而忽略了在教育过程中要用的文化基础知识。而担任这门课教学的教师一般都是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背景, 在教学中, 默认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好。而实际上很多学生在完成活动设计时, 往往缺乏的就是某些文化知识。
担任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教师应不仅自己要注重掌握教育中需要用到文化知识,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提醒学生, 在做活动设计之前, 一定要通过复习、查阅等手段掌握好需要用到的相关文化知识。
3.改变原有的课程设置, 整合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 使之相辅相成教学目标是教师经常面对, 设计和表述一个教学目标也许并不十分困难, 但是想要设计和表述一个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教学目标来说, 也绝非易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修得严谨的治学态度, 正本清源, 归回目标设计和表述的本来意义。采用“动词+名词”的教学目标表述是正确的, 除了要清楚“动词”说明的是认知过程 (安德森认为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新) , 还要清楚“名词”是“动词”指向的具体学科知识及类型 (安德森认为是: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 , 还要清楚“动词”和“名词”的原本意义和内涵, 更要清楚“动词”和“名词”的匹配。所有这一切, 都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
2.修基础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源于教育实践、高于教育实践, 又指导教育实践。没有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 就没有科学的教育实践。基础教育理论的修行是教师提高自我修养和素质的根基。从教学目标设计来说, 教师应该掌握、借鉴和运用国内外教育目标分类研究的成果, 使教学目标设计更科学、更合理。现代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研究, 不但清楚地阐明了教育目标的类别, 还阐明了一定教育目标下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匹配, 这为教师进行完整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
3.修职业执教能力
提高职业执教能力是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目的。职业学校教师提高自己职业执教的能力和水平, 外显表现在课程教学的实施能力上, 内涵集中在教学整体设计与规划上, 功力体现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协调统一上。在教学实施上, 教师要有能力实现教学设计的全部意图和目的;在教学设计上, 教师要有能力实现教学设计的科学化;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协调上要有能力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摘要: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作为目前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重要手段, 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通过物理课程与学前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课程的整合优化, 促使我们的学前专业教学更能贴近幼儿园教学实际。
关键词:物理,活动设计,整合
参考文献
[1]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学前课程】推荐阅读:
美国学前课程07-29
“学前教育学”课程06-25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05-24
中职学校课程学前教育06-06
音乐课程下学前教育06-28
音乐教法课程学前教育09-26
学前教育史课程总结05-23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09-29
学前教育课程论教学大10-16
学前教育课程调研报告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