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

2024-10-23

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精选10篇)

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 篇1

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

为深入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2012午5月14日,中央文明委召开视讯会议,对于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 育和治理活动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刘云山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各地各部门要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迅速把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开展起来。为帮助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准确掌握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的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制定宣讲提纲如下。

一、关于开展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的重要意义 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是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出发、深入分析当前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待、回应社会关切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公民道德水平、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正确认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状况。以胡锦涛同

“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社会环境、公共秩序、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深入人心,全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水平不断提升。可以说,这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进步,与公民道德建设不断加强、公民道德水平不断提升密不可分。

2、高度重视解决当前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充分肯定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主流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当前社会道德领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人利己行为时有发生,以权谋私、腐化坠落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在一段时间里,一些地方发生了道德冷漠、丧失良知的现象,一些领域出现了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事件,一次次冲击道德底线,挑战公众良知,人民群众意见很大。这些问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背道而驰,与民族传统美德格格不入,影响十分恶劣。对此,我们既要历史辩证、科学理性地分析,看到这是前进中的问题,是社会转型经历的道德阵痛;又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3、切实增强抓好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的责任感紧迫感。开展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群众基础。

活动总体目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先在同人民群众生活关联度高、社会关注度高的食品行业、窗口行业和公共场所三个领域进行,今年9月底以前,在全国文明城市(区)中先行推开,取得经验后,下一步再向其他领域拓展,向面上延伸。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主要着力解决诚信缺失和公德失范问题。在食品行业,要把制造、包装、销售各个环节当中存在的不讲诚信问题梳理出来,逐一加以解决。在窗口行业,要把本部门本单位工作中存在的不讲诚信问题梳理出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在公共场所,要针对公德缺失问题,加强道德教育和有效管理,规范人们的言行,引导人们谦恭有礼、文明友善。

活动重点任务:一是围绕增强人们的道德荣誉感,广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贯彻活动始终,从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抓起,引导人们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个好职工,在家庭做个好成员。二是围绕诚信建设,集中治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依法打击不讲诚信、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活动,惩戒约束违背道德的不良行为,积极营造惩恶扬善、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三是围绕发挥重点人群的示范作用、基础作用,深入推进道德实践活动。以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目标,

极参与“道德讲堂”、“网上修身”等活动,激发道德自觉。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党员、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勤政为民、清正廉洁、以身作则,做全社会的道德表率;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引导公众人物主义道德修养、强化社会责任,为社会作出示范;引导服务行业和窗口行业人员爱岗敬业、以诚待人、推己及人,竭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引导企业经营者树立正确的义利观,重信守诺、以德兴业,通过诚实经营谋得长远发展。

2、开展道德问题自查自纠。开展严展专项教育和冶理活动,首先是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存在问题。要充分发动群众参与,找出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在诚信和公德两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拿出整改措施和解决办法,并向群众通报。要通过问卷调查、民意测验和设立公众信箱。行风热线等方式,征求群众意见,运用群众监督力量,促进突出问题有效治理。要善于运用社交网络、微博、手机短信等方式,与公众进行多层次、开放式的交流互动,汇聚社情民意,了解社会诉求,作出及时回应。

3、组织市民志愿者巡查活动。广大志愿者是推进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的重要力量。要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道德模范、劳动模范、优秀市民代表,深入到食品行业、窗口

进个人,开展学习评议活动,运用多种媒体,进行大力宣传,在全杜全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要在各地各部门遴选推荐的基础上,经过审核后,在网上公示200个守诚信的单位和200个讲公德的个人,经网民投票,评选出100个先进单位、100个先进个人,形成网上网下道德建设比、学、赶、帮的热潮。

6、运用管理手段治理突出问题。道德建设靠教育也要靠管理,要积极探索建立道德,与发律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机制,充分运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引领规范社会道德。要在公共服务和窗口行业组织开展以“讲诚信、树新风”为主题的集中治理活动,建立规范的工作制度、严格的办事程序、严明的纪律要求、有效的管理机制,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着力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良好形象。当前,要针对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日常监管,继续查办大案要案,坚决打击制售“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针对各领域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逐步形成统一的信用记录平台,完善企业信用档案和市场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强化对守信者的激励和对失信者的惩戒,营造恪守诚信的社会环境。

活动,要坚持以立为本、重在建设,着力提高思想认识,着力培育高尚品德,着力养成文明行为。要大张旗鼓地褒扬良好道德情操和良好道德行为,形成关爱好人、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社会氛围,激发人们伸张正义、扶危济困的积极性。要加强道德建设的制度设计,把道德建设要求体现到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实施中,融入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通过法律的权威性和政策的导向性,弘扬正气、激浊扬清,增强人们崇德向善的动力。

2、坚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道德领域存在问题不少,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开展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实际,系统梳理工作中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找准道德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抓住主要矛盾,明确主攻方向。要针对诚信缺失、公德失范等现象,多措多举、集中整治,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推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让人民群众看到明显成效,感受 到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3、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道德领域的问题成因比较复杂,开展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的问题属于思想认识不高、品德修养不够、自我要求不严,主要应当依靠教育引导、激励约束的方法,帮助人们自我提高;

1、高度重视、摆上重要日程。开展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是今年中央文明委部署抓好的一件大事。各地各部门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的重要意义,把它作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署的具体途径,作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有效抓手,作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任务,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摆上突出位置,列入重要日程,作出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实施。

2、统筹协调、形成强大合力。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加强对专项教育治理活动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中央文明委成员单位和部分职能部门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并设立联席会议办公室,抽调专人集中办公。各级文明委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设立联席会议办公室,加强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各级宣传部、文明办作为牵头单位,要与各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加强调查研究,切实发挥联络服务、督促检查作用。综治办、教育、工信、公安、住建、交通、文化、卫生、工商、质检、旅游等文明委成员单位和商务、食品安全、纠风办等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央部署,紧密联系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具体具体措施,作出安排部署,3

民道德建设持久深入发展。

4、狠抓落实、务求实际效果。开展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要狠抓落实,务求工作实效。各地各部门一定要发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实施方案、完善保障措施,把长远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把原则要求与具体办法结合起来,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抓实、抓细、抓具体,使各项工作真正落地,争取尽快取得进展、见到成效。对于工作部署慢、推不动的地方和单位,要提出整改要求,加强督促检查。要一以贯之、常抓不懈,把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确保活动取得预期效果。

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 篇2

关键词:认识论 感性的人的活动 实践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017-01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条是这样写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①

这条内容阐述了哲学上的认识论问题。在这个认识论的问题当中,我们尚且不去讨论内容的真理与否,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于作为主体的一方——感性的人的地位的肯定,“只是从……,而不是……”的语法表明了马克思在此的思想中心是——主体人。但是,“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主体方面”三者可以说是并列形式的短语,前两个表示的是一种动的状态,而第三个则指明了这个状态的载体。于是我们与其说马克思思想的中心是人,不如说马克思看重的是主体人的感性活动。因此,人,在马克思那里,由于其感性的活动,由于他的实践,才可以称之为主体。马克思在这里高扬的重心不是主体人类,而是主体人类所具有的感性活动。

我们诧异马克思在这里没有将重心归结为一个可以直观的物,而是归结为一种活动。从这里,我们看得出,马克思作为人类思想家的睿智和天才洞见。同时,从其前一句话“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看出马克思对于直观解释的否定。

马克思对认识主体的感性的活动、实践的肯定,也就表明了对非感性的人的活动、非实践的否定。非感性的活动,在马克思表示的意思即是“直观”。我们或许会质疑“直观”一词本身包含有感性的成分。在这里,马克思的“直观”表示的是一种没有经过人类思维活动的直观。这样的“直观”,与非人类的生物视野中,别无二致。也就是说,人类若采取直观的理解形式,那么人类就自甘堕落为非人类。“客体”的用语在这里是与其后“主体的方面”相对。从客体的形式去理解,表示了我们认识事物的中心不是通过感性活动的人类,而是直接从所认识的对象、客体去理解。从对象本身去解释对象。这样的方法,亦是说明了客体的形式即是直观的形式。因此,连接“客体的”与“直观的”两个词汇之间是表示选择性的逻辑词汇“或者”,而非全部意义的词汇“且”。

在这里,我们要质问,从对象本身去解释对象,难道这样对于事物的认识不更具有真实性么?马克思对此的解释只用了“直观”一词。但是,这样的说明已经不能够说服我们。对于他者的认识,我们站在主体人类的感性活动的立场,难道更接近于他者本身么?对他者的主体的感性活动认识难道比他者本身对自我的认识更具有真实性么?

在这里,马克思没有再给予我们解释。我们知道的是他对此问题的否定回答。但是,在《提纲》的第二条马克思就立即做出了解释:“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②一个实践的问题,实践即表示感性的人的活动,也即是说在感性的人的活动中检验人类思维的客观真理性。也就是说,对于他者的认识,我们的立脚点是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从作为感性的人的活动去理解,而对于他者本身解释的客观真实性,我们依旧采取人的感性的活动去检验。从感性的人的活动出发,从实践去理解事物,同时在感性的人的活动中,在实践中检验对于事物理解的客观性和真理性。这便是马克思的认识论观点。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为何《提纲》被后人喻为天才型的人类预见。

在讨论了认识事物方法的问题后,我们从第一条还可以读出,马克思对于认识对象的定义:“对对象、现实、感性”。我们关注马克思对于认识方法的理解,却时常忽略马克思对于认识对象的定义。对象、现实和感性,马克思将主体的感性活动的另一方定义为这三者,似乎毫无头绪。但是,从第一短句中,我们看到,马克思对于外在认识事物是站在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的立场上,深刻指出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缺点所在。而并非人类对于外在认识事物的全部囊括。这是要明确的。也即是说,马克思对于感性的人的活动、对于实践的对象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前提条件是对一切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批判。

《提纲》的第一条,马克思表明了新唯物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观点,同时也体现出马克思的博学、睿智和对于科学真理的热爱和追求。对于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他推翻了之前自己所高声赞扬的费尔巴哈的见解,直接点透旧唯物主义的软肋,同时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亮明自己的观点。有破有立,有理有据。“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③

注释: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复习提纲 篇3

一、文献研究

(一)文献搜索的主要途径

(二)搜集文献资料的要求

(三)文献综述的一般格式与基本要求

二、观察研究

观察记录的撰写

三、调查研究

(一)问卷

1、问卷的一般格式

2、前言的基本要素

3、问卷中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访谈

访谈问题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四、实物研究

聚焦式学前儿童成长档案的含义、维度、制作方法

五、个案研究

个案及个案研究的含义

六、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中的问题发现

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

七、毕业论文写作规范

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

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 篇4

在主题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上查找问题及整改措施发言材料(提纲)

根据党总支的统一安排部署,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们认真组织本部门全体党员干部,在深入学习理论的基础,落实四对照要求,认真查找问题,深刻剖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不断改革和提升部门工作水平和质量。现将我们部门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报告如下,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存在的问题

经过深入查找,我们部门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三服务意识不强。思想上不愿意从事服务工作,总以为服务部门的工作矮人一等。服务的主动性不高,积极性不强。被动服务的多,主动送服务上门的时候少。甚至有的时候,还存在拖沓服务的现象。

(二)主责主业抓得不紧。对于督办、信息宣传、资产管理、安全等综合办的日常业务,没有系统谋划,总是跟着领导的要求走,或者是围着上级的部署干,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不能把工作细化在日常,抓得不紧,落得不实。

(三)工作能力存在短板。大家在业务能力上学习不够,不能掌握新知识。同时,对于单位制定的相关工作制定和业务流程,没有认真学习,掌握得不熟悉,没有做到心中有数,工作起来总是模棱两可,没有准绳,没有底气,工作质量不高,工作魄力不足。

二、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的存在,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工作目标不明。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岗位缺乏正确定位,以为是服务性的工作,习惯于服从于上级领导的安排,领导安排一-件事就做一件事,缺乏自己对工作的规划和目标,不会积极主动去思考和谋划以后的工作。

(二)工作能力不强。在办文上,写作能力不强,通知和信息类的简单稿子,有时还需要大刀阔斧进行修改才能使用;在办会上,工作规范性不强,有的时候在最后一刻还有干不完的准备工作,弄得很仓促;在办事上,计划性不强,主次不分,缓重不论,活一多就乱分寸。

(三)工作干劲不足。大家总以为只要担好该担的责任,就心中无愧了,不该担的责任就不愿担,不想担。面对一些硬任务,大家也能冲得.上去,经得起检验。但有的时候提不起精神,心事不在工作,上,得过且过混日子,宁愿轻松一点,图个舒服,也不想多干点工作,多做份贡献。

(四)工作创新不够。在工作中,大部门同志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方法,依样画葫芦的时候多,有时候碰到一些难题,不愿开拓思路,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而是把问题往,上推,等着靠着领导来给思路、出主意。

三、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

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我们将即知即改、立行立改,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整改:

(一)盯紧目标责任。深入开展明职责、定标准、做承诺活动。组织每位同志对自己的岗位职责进行梳理,明确目标,制定要求,做出承诺。进一步压实责任。并要定期组织开展回头看活动,对照制定的目标责任,查一查差距,找一找问题,进一步咬定目标,盯紧责任,落实要求,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提高履职能力。要狠抓能力建设,切实提升部门职工的履职能力,努力成为办文办会办事的行家里手和业务骨干。一要围绕综合办业务,组织部门人员积极参加院里组织的业务培训班,通过交流学习,开拓视野,提升能力。二要认真落实制定的部门学习计划,设立办公室内部业务交流小讲堂,围绕业务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开展深入交流。三要打造业务多面手。要整理汇编办公室业务工作制度汇编和流程手册,让每个同志既要熟悉自身岗位的业务,又要熟悉其他相关业务,当人手不够的时候,能站得出来,顶得上去。

(三)敢于担当作为。要放下思想包袱,担起责任,做好表率,做到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不懈怠,不退缩,顾全大局,少计个人得失。同时,要积极弘扬正能量,倡导三严三实的干事创业氛围,让部门同志放开手脚,大胆担责,大胆干事,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起斗志,想为愿为敢为,不甘人后,争先创优,努力在工作中增强责任心,找到成就感。

会计人员后续教育问题研究 篇5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会计工作在经济生活和政治建设等各项社会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培养和造就大批合格的会计人才是当前的当务之急。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会计工作的质量,实施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会计人员 后续教育 问题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会计工作的质量。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知识,关键是人才,核心是教育。后续教育是职业教育系统的主要教育形式,理所当然要成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入WTO后,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对会计人员后续教育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内容

1、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从业的基础性教育,在会计后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首先是政治思想教育,会计工作是党和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社会管理的重要依据,关系到国家建设的大局,每一个会计人员都应当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增强工作的自豪感,爱岗敬业,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作好自己的工作。其次是严以律己的工作作风教育,再次是进行从业纪律教育。

2、法律观念教育

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中的基本工作,在依法治国的今天,依法履行会计职责对于搞好会计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一是依法监督观念,二是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观念,会计人员除了严格依法办事外,还要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学习会计业务,强化会计工作能力

业务培训是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最重要内容。首先应是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理论不断进行更新,会计人员应当从宏观会计、微观会计两方面夯实自己的理论功底,提高会计工作前瞻性、可预见性能力的培养。其次加强会计实务的理论培训。再次,加强会计实务的实际操作培训。

4、学习国际通用商业会计规则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与国外经贸往来日益增多,在交往中必须要遵守国际通行的商业规则,会计规则首当其冲,外汇储备、外汇折算、汇兑损益、风险规避和跨国公司报表将成为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5、进行会计技术教育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新科技进入会计领域已势不可挡,微电子技术、电子商务、电子网络的普及,经济行为有了新的变化,传统会计工作方式受到很大冲击,面对这一形势的发展,科学振兴会计行业是一个潮流,提高会计人员的科学技术能力已迫在眉睫。进行会计技术教育也将是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会计界对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使得会计人员后续教育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科技人才的竞争更胜于产品、资本的竞争。会计环境的剧烈变迁和日益复杂,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1、行业内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会计后续教育问题虽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重视的程度离我们的期望值还有一定的距离,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话,仍需要我们做出努力。有的企业不愿意安排会计人员参加培训,一些地方的会计人员培训面仅有50%左右。还有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没有按规定接受后续教育,有的即使参加了培训班,也不认真听课,点“到”为止,只是为了应付培训时数。在相当一部分企业和人员的思想里,参加培训的支出是一种费用,并错误地认为多参加或少参加一次培训,对自己、对所在企业和整个行业也无多大利害,没有把培训工作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来认识。

2、培训目标不明确

培训目标是进行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的总的指引方向。当前参加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的人员有很大一部分人不清楚要通过培训达到一个怎样的目的,把进行后续教育培训单单的当成一种知识的积累,没能将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在遇到问题时,好像知道该怎么做但却又不知如何下手,没能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工作技能。这样就势必会影响会计人员的工作。

3、培训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培训教材和师资队伍状况是直接决定培训水平的两个主要方面。当前使用的培训教材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本,内容比较单一,没有形成系统的教材体系,所有企业不分大小,所有人员不分层次,统一使用一本教材,没有因教施材;师资方面,至今还没有形成一支高水平的相对比较稳定的可以服务于全国的培训教师队伍,而且专职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数量不足,培训师资来源较为单一且不稳定,培训教师一般来源于各类财经院校,大多临时担当此项工作,他们虽然理论知识较扎实,但会计后续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比有其特殊性,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要求学员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而未接触过实际工作的教师很难将培训的内容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员。

4、培训的人员没有分类

所有参加后续教育培训的人员不分学历,不分职称、职务,统一安排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学习同样的内容,讨论一样的问题,没有因人施教。假使培训课程是针对一般水平会计人员进行的,就会使得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觉得培训课程过于简单、乏味,让他们感觉培训工作是毫无意义的事。这样就会影响培训的效果和培训人员的积极性。试想一下,若是培训的主体失去了主动接受培训的兴趣,那还会有什么意义可言?

5、培训形式单一

培训形式单一,缺乏先进的、多样的培训形式,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和案例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式还未得到广泛运用,这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与后续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的需求,特别是对高层次人员后续教育的需求极不适应,严重影响了后续教育质量的提高。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6、会计后续教育的监管力度不够

目前财政部对地方会计人员培训工作基本上还没有监管,没有统一的要求,指导、服务也不够,这种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行政机关的职能定位。各地方财政局也基本上是自己培训,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效率也较低。目前,参加后续教育培训是对会计人员的一种强制性要求,但与此相应的监管、评价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培训对象没有主动参与意识,用人单位也认为与其无关,后续教育的效果不能得到保证。

三、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会计后续教育工作要取得预期的效果,满足培训对象的要求,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解决目前后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提高重视程度,加强领导和管理

担负各级后续教育培训工作的协会领导、各财政部门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和管理,竭尽全力,抓好管好。要把实施培训看作是为广大会计人员服务,把管理与服务融成一体,尽力为会计后续教育营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要建立一种必要的监督机制,将培训效果与业绩挂钩,要创造条件,设立专门窗口,向会计人员提供咨询,这应该是后续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和职能。单位领导也要真正的、认真的搞好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工作,来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这对企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都是至关重要的,还有会计人员自身方面,一定要看到形势的紧迫,一定要只争朝夕,认真地对待后续教育培训工作,要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2、了解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需求

进行会计人员后续教育,首先要解决会计人员“学什么”的问题。在迈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正在由过去的被动培训逐渐变为主动要求培训,主动参与决定培训什么,并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带入学习环境,把新的知识同他们已知的东西联系起来,再根据自己的经历说出解决方案的实例。

了解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需求,可以通过召开相关人员的座谈会,对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网上广泛征求意见、收集培训班的反馈意见等方式来进行。通过调查了解我国会计人员接受后续教育的现状,可以根据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总体把握应开展的会计后续教育的内容,以便对不同地区的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后续教育。

3、注重课程开发

课程研究与开发是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后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后续教育的成败。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其执业水平。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基础理论知识教育,而在于从业人员为胜任工作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在深入分析后续教育对象的从业能力需要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组织师资、设计课程与确定培训方式。

4、建立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高校的会计教师长期从事会计教学工作,有一整套好的会计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也深知会计教研人员的知识缺陷;而会计师长期从事会计实务工作,有丰富的会计实务经验,在工作中接触到了大量的新任务、新问题,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比较深刻,能够充分把握在职会计人员确实想了解什么、学习什么;会计管理人员长期从事会计管理工作,能够站在宏观的角度理解新出现的会计问题。所以,应发挥三者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精心组织一个由这三方面的精英组成的会计后续教育智囊团,作为会计后续教育相对稳定的师资力量,让他们对会计后续教育的内容、方式等问题进行精心地安排,以收到最好的后续教育效果。

5、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要想在会计人员后续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除了开发一流的课程外,还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先进、灵活。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会计改革的深入推进,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工作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会计培训方式遇到新的挑战。如何坚持与时俱进,更新思维,调整会计培训思路和方式,提高会计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以适应会计改革和新形势的要求,是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6、采用强制的会计后续教育模式

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方式就是会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所应采取的方法与形式。后续教育的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如集中形式与分散形式;脱产形式与非脱产形式;会计人员管理机构组织形式与单位组织形式;定期组织形式与不定期组织形式等等。根据会计人员工作的性质与后续教育的特点,在这些形式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是:脱产形式与非脱产形式。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何有红: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浅探[J].会计之友,2005(2).

[2] 杨铁英:浅谈会计人员后续教育问题[J].江西财税与会计,2003(6).

[3] 李碧红:关于企业会计后续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浙江财税与会计,2004(5).

[4] 张胜成:会计后续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J].广西会计,2003(3).

[5] 靳利军、张莹:会计后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探讨[J].财务与会计,2003(6).

农村教育调研提纲 篇6

本提纲只写了调研的主要问题,至于关于农村教育的调研对象、建议措施等需调研后总结。

本提纲的问题未必在调研中全部涉及

提示:农村教育,当地孩子普遍受教育程度及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度,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学校教育资源情况(比如学校老师年龄比例及文化程度,学校基础建设及设施),政府对学生上学的政策以及家长们对现今孩子教育的看法及期望

(一)农村孩子受教育程度

1、农村辍学率(小学升初中)是否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

2、是否依据省定的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标准,按照相应比例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城区九年义务教育?

3、贫困学生的资助情况?

(二)农村孩子受教育情况

1、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小学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方面做了那些工作?

2、小学是否有专人负责心理健康教育?

3、是否全面普及外语教学?

4、是否把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

5、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采取了哪些教学改革措施?

遇到的困难和阻力有哪些?

7、是否有校外活动?(举例)

(三)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

重点调研内容(基本情况、主要问题):

1、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做法和工作经验(招聘、资教生、培训、研修、交流、双岗计划、素质提高等)。

2、纪实性描述: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例子。

3、农村教师队伍的基本现状:数量、结构、素质、新增补充、教师待遇等

4、在教师聘任方面,对农村小学教职工资格认定、定岗、定员和分流工作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5、是否建立了城乡教师交流制度?

6、在提高农村教师学历水平、教学水平、骨干培养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做了那些工作?

7、老师的工资、福利情况

(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1、在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方面,是否按照辽宁省制定的《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按比例推进农村中小学建设的达标工作?投入多少资金?占地面积、校舍面积、操场面积、图书馆、教学仪器配备标准等是否要求?这项工作取得了那些成绩?还存在什么问题?

2、老师的教学资源情况,除课本外是否有与信息化、电子化的教学资源?

(五)政府与学校做了哪些

1、在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高、骨干教师培养方面采取了哪些做法?

2、是否设立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用于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学校布局调整、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

3、是否设立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专项资金用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

4、是否建立了扶贫助学体系?设立了哪些专项的扶困助学基金?筹措了多少助学资金?

5、在农民工子女入学采取了那些措施?

6、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7、按照《辽宁省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标准》(辽教办发[2000]64号),特殊教育学校是否达到标准?是否对特殊教育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建立特殊教育专项经费?在残疾儿童入学率、保留率达到多少?在残疾儿童教育、生活技能培养方面做了那些工作?

8、在义务教育阶段招生中,是否实行就近入学、小学生免试就近升

入初中、公办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小学、初中不得再举办各种特长班等政策?

(六)农村学前教育(如果可能)

1、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办园条件和管理水平

2、农村幼儿教育保教质量。

3、幼儿教师素质和待遇。

很据几篇PDF文献关于农村教育的研究总结了以下几个主要调查问题

1、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的现象,小学的生均经费、生均校舍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文体器材的配备标准以及现在规定的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 都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差距甚远情况。

2、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学历、代课老师现象等)

3、家庭环境的影响(1、家人赌博、电视以及文化娱乐活动贫乏,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2、干农活,承担一些家庭琐事对学习的影响)

4、留守儿童问题(村留守儿童在身体和心理健康、学习状况、日

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问题)

5、农村陋习对农村教育的影响(1、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遗留问

题,使得女孩子辍学现象,2、早婚的陋习,农村男女早婚影

教育论文提纲 篇7

Abstract 4-5

目录 6-7

第一章 绪论 7-16

第一节 课题来源 7-8

第二节 文献综述 8-11

第三节 本研究的特点与意义 11-13

第四节 研究方法 13-14

第五节 概念界定 14-16

第二章 中职学校实施德育典型教育的必要性 16-22

第一节 当前中职学校德育典型教育存在的误区 16-19

第二节 中职学校学生现状呼唤新的典型教育 19-21

第三节 社会现实需求呼唤新的典型教育 21-22

第三章 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典型教育实施途径 22-45

第一节 中职学校德育典型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 22-23

第二节 学校、家庭、企业、社会四方合力的论述 23-28

第三节 四方结合调控式中职典型教育的实施 28-39

第四节 调控式典型教育目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39-45

第四章 四方结合调控式中职德育典型教育的实施效果 45-51

第一节 四方结合调控式的中职德育典型教育的实证研究 45-48

第二节 四方结合调控式的中职德育典型教育的实证研究效果 48-51

第五章 四方结合调控式中职德育典型教育实践的思考 51-56

第一节 应用优劣性分析及启示 51-53

第二节 四方结合调控式中职德育典型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53-54

第三节 四方结合调控式中职德育典型教育的应用前景 54-56

参考文献 56-60

附录 1 60-62

附录 2 62-64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4-65

“问题学生”教育研究综述 篇8

关键词 研究综述 问题学生 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030-02

“问题学生”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并不鲜见,研究“问题学生”对于转变他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理论界对这方面的关注也很多。笔者以“问题学生”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共搜索到相关文献3093篇。特别是2008年以后,相关研究更是成倍增长。

这些研究资料内容繁杂,有的从“问题学生”概念的界定入手,有的研究“问题学生”的特点,有的泛泛而谈,有的侧重研究某个年龄段的“问题学生”,有的只针对在某个学科学习上出现问题的学生。但是,总体上来说,分析“问题学生”的成因,探寻或总结教育策略的文章最多。

一、“问题学生”成因分析

(一)内外因理论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研究者多从内外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的趋势也从单一因素转为多因素的综合研究。

1.“外在诱因”。有些学者认为,“问题学生”不是天生的,他们的形成,与其生活的外在环境息息相关。不当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及不良社会风气,都与“问题”的出现有关,都属于“外在诱因”。如陈双喜等人写的论文《“问题学生”的家庭成因及对策》,通过调查得出“问题学生”的形成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家长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情况等有密切的联系。霍丽娟的硕士学位论文《问题学生的成因与道德教育研究》 提出“学校考核目标单一,重智力轻德育”“教师在德育课程教学上重形式轻内容”以及应试教育带来的不良后果,都是“问题学生”的形成因素。李燕青在硕士学位论文《问题学生的形成及转化策略》中分析了社会对“问题学生”的影响,包括市场经济对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影响,低级庸俗的音像、图书、电子游戏等的毒害,交友不慎以及社会歪风邪气的影响,还有和平建设环境使当代学生意志脆弱等。

2.“内在心理因素”。鉴于“学生仍是发展中的学生”,对“问题学生”内因的分析与外因相比,所占份额较少。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问题学生”的心理分析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因为这种分析较为深刻,有利于探讨“问题学生”的内心,使问题得到本源性解决。研究者主要从学生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两方面进行分析:有神经系统发育不够成熟的生理因素,也有学习动机不强和意志品质薄弱的心理因素;青春期学生问题的成因则与青春期生理发育和心理动荡有关。例如徐美英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学生”的个别心理指导》一文中,就从压力过大、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问题学生”的成因。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问题学生”其实是我们“制造出来的”,是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下人为的建构。他们否定“问题学生”的概念,认为“问题学生”实质上是一元价值观借助本质主义命名形成。如胡宜安认为“‘问题学生根源于学生发展多样性和差异性与教育一元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他从人本主义学说的理论出发,认为“问题学生”作为个体的存在是合法而合理的,学生的问题与学生内在的生活、学习、交往、思考和习惯等息息相关,不能简单粗暴地予以转化和消除。他主张清除“问题学生”的提法,以“教育发展末端者”代替,要以学生价值为本,承认发展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合法性。如李慎柱在《“问题学生”的本质论与社会建构论》中阐释“‘问题学生实际上是一种主观建构的过程性的存在,是人为‘标定出来的定义化、概念化”。

二、“问题学生”教育转化对策探索

研究“问题学生”成因,归根结底也是为了找到转化的策略。在教育对策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改变不良社会风气达到目的

支持外在诱因理论的学者,多数从其中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着手研究转化策略。例如唐中伦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应提倡持续发展的教育取向,他在《倾斜的家教与“问题学生”》一文中提出,家庭可从潜移默化教育、爱而有度教育、言而有信教育、自立自强教育、动力定型教育、挫折教育、管理教育等多个方面入手,解决孩子出现的“问题”。

薛剑刚则认为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思想和行为存在问题的学生,转变这些问题学生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努力。他在《“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一文中提出:教师应保持平和的心态,真正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调控自己的情绪,改变学生的欲望不要太过强烈;降低对学生的期望值等。

由于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目前还没有一篇专门论述从社会方面寻找对策转化“问题学生”的文章。研究者们只是概括性地谈到要加强社区建设,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整治,疏散问题学生之间的联系。

(二)通过心理辅导和引导达到教育目的

1.针对学习困难寻找对策。这一类的文章很多,例如徐美英《教学过程中对“问题学生”的个别心理指导》一文中指出“班主任应及时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2.针对自卑心理寻找对策。这一研究领域凌生的研究比较深入。他提出的对策包括:帮助问题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帮助问题学生建立一个现实的期望;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长处;帮助问题学生投入到集体生活的环境中去,对生活抱开放、积极的态度等。

3.针对心理障碍寻找对策。骆仁巍认为为了使问题学生在各种群体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应采取以下措施:提高问题学生交往的主动性;教师需要把教育与矫正方法有机结合;爱和关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问题学生人际交往,人际关系上的缺陷。

4.针对问题行为进行心理分析寻找对策。例如肖晓玛从重视问题行为学生心理辅导和对问题行为的治疗两方面寻找对策。

(三)从个案分析寻找“问题学生”的教育对策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出现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对策,是实现“问题学生”转化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我们又可以从案例中总结经验,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借鉴。例如张琳《问题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外力作用法》一文对王柏雯进行个案分析,找出了她天真任性、课堂纪律不强、爱钻牛角尖、逢考必败的原因,并通过障碍法和改善外因法进行辅导和矫治,最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从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中寻找“问题学生”的教育对策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宽广。相关学科渗透,相关理论借鉴,也已成为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对策。例如范晋通过对班主任育人与医生治病进行比较,发现二者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从而借鉴医生治病的方法教育“问题学生”。

三、对“问题学生”研究的不足之处

在“问题学生”研究方面,成果丰硕,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注重理论的研究和探讨的同时,忽视了对实证方面的研究,尤其体现在国内的研究中。事实证明,诸多的教育策略和矫正方法对“问题学生”现状的改善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2)这些研究成果还是以经验总结居多,有的只针对某一个具体人物,缺乏推广的意义;有的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执行措施。因而,到目前为止,关于“问题学生”教育研究成果得到推广的还很少,国内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国外对“问题学生”教育的研究成果在我国得到传播和应用的也不多。

参考文献:

[1]陈双喜,徐红伟,彭风雷.“问题学生”的家庭成因及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10).

[2]霍丽娟.问题学生的成因与道德教育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3]李燕青.“问题学生”的形成及转化策略——以上饶县中学的调查及教育实践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2005.

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提纲 篇9

关键词: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危害性;解决会计诚信

前言:诚信是会计工作的命脉和灵魂,也是会计工作的基本操守和立身之本,更是每个会计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

2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2.1利益的驱动是会计失信的根本原因

会计造假的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单位的领导和高级管理人员、主管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可以因为“业绩优秀”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荣誉;帮助作假的中介机构可以因为“增加业务”而得到更多的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虚假会计信息能实现“多赢”,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动因。

2.2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的不健全

有些会计主体虽建立了一些内控制度,但制度得不到真正落实,形同虚设,财会部门不能有效履行会计职能,致使人为会计造假行为不可避免。

现阶段我国社会审计机构的规模和质量还远未达到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现行体制下社会审计委托关系存在实质性缺陷。在我国很多时候经营管理者是被审计人的同时又是审计委托人,这种双重身份,使得被审计人有权决定审计机构的聘用、续聘、收费等事项,被审计人成了事务所的“衣食父母”,这就决定了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保住客户而产生偏离客观公正方向。

2.3屈从外部压力,会计人员被动做假

在目前的经济社会中,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完全拥有着领导权和管理权。会计人员的诚信职业道德在单位会计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和发挥作用的大小,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从属性,而这种从属性又与所在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和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某种利益目的往往会向会计人员施压,虽然《会计法》从法律上给予了会计人员一定的保护,但企业会计在厂长、经理负责制下致使会计人员违背现有会计法规,在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当前普遍发生的做假问题,大部分会计人员是没有主观故意的,如果他们没有接到授意、指使、强令,一般是不会主动造假的。

2.4少数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会计业务素质差

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一些财会人员不讲诚信,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及时和正确的反映经济活动,乱用会计科目,甚至故意伪造、变造、毁损原始凭证、报表等会计资料,恶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以达到贪污、挪用公款等不可告人的目的,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也有部分会计人员墨守陈规、不求上进,缺乏钻研业务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他们的业务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低,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相关的经济业务,凭想象和感觉处理会计业务,导致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行为失范。

2.5会计本身存在的缺陷和漏洞

一是会计原则为会计信息虚假提供了操作空间。现代企业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会计信息制造者可以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制造虚假业绩,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而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会计信息制造者很容易借此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入(或相反)来操纵利润。

二是会计工作内容需要凭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这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会计核算工作就其内容而言,虽然具有客观的一面,但也不能完全脱离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在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及财产价值的评估等,都需要会计人员客观、公正的主观判断。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扰,其主观判断就会失去客观和公正,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

3会计诚信缺失的危害性

3.1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近几年来,造假账、造假报表、虚列资产和权益等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出现了一些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不诚信行为,不但影响了国家税收,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家经济决策与实际的经济状况偏离,影响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和贯彻实施。从而危害市场经济秩序导致严重的不公平竞争局面,破坏社会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损害国家及社会公众利益。

3.2侵害会计资料使用者利益

企业、投资人、债权人,他们投资的动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对外所公布的有关财务信息和会计报表的可信性和真实性,会计不诚信引发的会计失真,严重扭曲了公司实际财务状况及盈利能力,直接导致投资者的利益不能保障,消减其投资热情,最终损害国家利益。

3.3有损会计队伍的自身形象

有些会计人员不能够坚持准则,不遵守职业道德,甚至协同作弊,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有些会计人员直接参与伪造、编造虚假会计资料,丧失了最起码的职业道德理念;会计从业人员不讲诚信,其最终结果,轻者调离会计岗位,重者将按法律规定受到法律的制裁,极大地破坏了会计队伍的良好形象。

4解决会计诚信缺失的问题对策

4.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相关部门应转变职能,明确产权归属,建立股份制为主的多元化产权体系,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为建设诚信会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上市公司应当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变“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的情况,强化股东大会的作用,使得股东大会真正代表投资者利益。只有单位负责人认识到自己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才能促使单位负责人重视会计工作,加强会计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不存在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或会计人员做假账的现象。

4.2加强法制建设,严厉打击跨级造假行为

针对目前我国关于会计诚信相关法律规定过于笼统的问题,建议立法者应根据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行为规范,对敢以身试法者应着力打击,进行经济行政甚至刑事处罚,提高造假者的违法成本。建立相应的民事诉讼和赔偿制度,使得违法者真正承担起相应的法律责任。

4.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

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两点措施应得到规范,一是增加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及相关法律课程,组织专门师资力量,加大会计诚信教育的教材开发。二是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大国内外典型案例的研究与开发,采用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专题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将会计诚信教育制度化,将其渗透到各个可能的教育系统,还要充分考虑到会计诚信教育的专业性,逐步培养成一套科学的会计诚信教育和培训的方法。

5结束语

“三观、三德”教育宣传提纲 篇10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矿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职工道德水准的基本途径。这是因为“三观、三德”作为人的一种内在因素,往往对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规范发生直接的关键性影响。事实证明,一个人能不能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关键取决于有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没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所以,要从根本上提高全体员工的道德水准,必须抓好“三观、三德”这个重要的环节。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观点。例如,世界的本质是精神还是物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是怎样的;世界上的各种现象是静止不变的,还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杂乱无章的,还是合乎规律的;对于世界上的各种现象以及它们的本质,人们能不能认识以及怎样认识等,都属于世界观的范围。世界上有不同的世界观,而只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才是指导我们观察和认识世界的科学世界观。

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科学地认识世界,要求我们客观地认识事物。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客观地认识事物,必须遵循以下三条原则:一是观察事物必须注重全面性;二是观察事物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三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追求真理的首要前题。因此,不懈地追求真理,首先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特别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如何从当时的资本主义出发,找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学习毛泽东同志如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从而找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要面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勇敢地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正视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现真理,坚持真理,才能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追求真理。

不懈地追求真理与勇于修正错误是相辅相成的。人认识真理的能力是有限的,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对真理的追求也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不懈追求真理的人,必然是善于修正错误的人,而修正错误只有从坚持真理出发才有意义,也就是说正是为了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才勇于正视错误,修正错误。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每修正一个错误,就向真理迈进了一步。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所谓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评价的观点和标准,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才是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正确人生观。人生在世,都要度过一生。而人如何度过一生,人的一生给世界留下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结果。之所以出现这种不同,从内因分析,关键取决于人们的人生观存在差异。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正确回答人生到底是为什么,即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现实中的许多事例表明,一个人人生观出了问题,就会失去精神支柱,失去灵魂,就会走到邪路上去。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受贿及腐化堕落就是一个典型。胡长清由一名高级干部蜕变为一个全面堕落的腐败分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背弃了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的堕落是他个人走向堕落的前提。胡长清在案发后谈到自己的堕落的原因时说:“看到人家下海了,手头有钱花,接触了一些有钱人和做生意的老板,看到人家生活得很自在,出入高档酒店、坐豪华汽车、喝洋酒,穿名牌,还带着小姐,心里有几分羡慕,可想到自己从政,身份不允许,条件也不具备,思想上先忍着。”由于他把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当成了人生的坐标和人生的目的,人生观就必然颓废,而人生观的颓废往往是人走向堕落的前奏。胡长清就是这样,强烈的个人占有欲驱使着他沿着犯罪的道路越走越远。上升到人生观的高度,实际上就是人生观腐朽、堕落的典型表现。在这种人生观的支配下,胡长清腐化堕落就不足为奇了。这也从反面告诉我们,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要经得起考验,抵御住种种诱惑,一个基本前提,就是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端正人生态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一些党员、干部职工,如果长期不参加政治不接受教育、不加强修养,思想境界就会日渐低下,就会浑浑噩噩,分不清哪些是应该倡导的,哪些是应该抵制的,在自己脑子里没有正确的是非界限、政治界限,长此以往就会迷失方向走到邪路上去。如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违法乱纪、赌博嫖娼、少数职工破坏矿山生产设施、盗窃矿山生产物资等,都是同平时思想懒惰、不注意学习是密切相关的。所以,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必须加强学习,并把人生观的学习落实到行动上,贯穿于本职工作中,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健康积极向上的行为,对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是一种陶冶和磨练,观察矿区大量的模范人物的成长轨迹,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自尊自信、积极进取的人生,就活生生地体现在他们的模范行为之中。要做到自尊自信、积极进取,就要立足本职、学习先进、寻长总结不断提高自己。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所谓的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价值关系的总看法。只有以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而以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为原则的价值观,才是唯一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体现人生真正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凡是为社会、为企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都有是人生的创造。实现人生的价值要与本职工作密切结合,最根本的是要立足于做好本职工作,最直接的是在本职工作岗位上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为国家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奉献,是人生价值的又一体现,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要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尤其在煤矿井下工作中,在苦、脏、累、险环境中,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困难面前,在遇到险情时,奋不顾身、迎难而上,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其次,人生的价值决不能用分钟来衡量的,这是现实中的一个突出的热点问题,我们要坚决防止和抵制“金钱拜物主义”现象和“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要防止和抵制那种唯利是图、只顾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不顾国家和全局利益、自私自利的倾向。总之,社会价值往往支配着人们怎样工作、怎样生活水平,只有那些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有美好心灵的人,才能做也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也称公共道德或社会公共生产准则,是人们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生活秩序,直辖市人们之间的关系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最简单的行为准则和最起码的道德标准,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等规范。社会公德包括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从广义上讲,凡是个人私生活中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如处理爱情、婚姻、家庭、朋友、同事之间关系问题的道德,以及与个人品德,个人作风相对的反映社会成员共同利益要求的道德,通称为公德。

社会公德的主要规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明礼貌。讲文明、懂礼貌,不仅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现实反映,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历来注重文明礼貌。人们之间相互往来,一定要文明礼貌,平等待人,以礼相处。它既是对他人人格的尊重,也是自尊、自爱的一种表现,是人和人之间平等友好的真挚情感的一种流露。现在,文明礼貌不仅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新生的友好关系,也反映了公民自身文化修养的水平。但在现实生活中,种种与文明社会不相和谐的事件都屡见不鲜,比如在我们矿山,在上下井的罐笼上起哄、拥挤;在澡堂换衣室洁白墙壁上甩打脏衣服;在井下巷道、风袋上乱画、涂鸦;花园里芳香四溢的鲜花被人摘掉“头颅”,;会议室桌椅上被刻画的道道伤痕等,都是与我们的礼貌格格不入的,具体地说,文明礼貌主要要求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诚守信;二是要语言文明;三是要举止得体;四是要尊老爱幼。

二、助人为乐。助残济困,乐善好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高尚行为,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之一。其基本出发点在于,作为一个人,尤其是对于那些处境相对好一些的人来讲,一但发现别人因一时之困深陷窘境不能自拔的时候,应该毫不犹豫地伸手相助,扶危济困。这是为人处世的最起码的要求,也是一个社会能够得以正常维系和运转的必要条件。我们把具有这种高尚情操的人称作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宁可忍一时之困,也要济他人于困境之中,宁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神圣的道义原则。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雷锋等,是这种有道德的人中的楷模和典范。他们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思想和行为,谱写了一曲光照千秋的道德篇章。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也不乏他们这样道德高尚的模范人物,舍身救老农的大学生张华,见义勇为而身负重伤的战士徐洪刚,等等,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这种高尚道德情操,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在人生的阶梯上不断向更高的境界攀登,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三、爱护公物

公共场所是人们共同生活、共同娱乐、共同学习、共同劳动的地方,如公园、学校、商场、体育馆、公路、车站等等,这些地方公共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是靠一系列的公共设施来保障的。因此,每一个社会公民在进入公共场所,使用这里的公共设施的时候,都应该自觉地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公共场所的建筑物、文物、花草树木、交通工具、公共电话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些公共设施正常地为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方便,这也是社会公德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公共财物是全体社会成员辛勤劳动创造的成果。珍惜、爱护公共财物是每位公民的神圣职责。对待公共财产、公用设施的态度是最能反映人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的。比如,在我们的矿区,我们也会经常发现,原本漂漂亮亮的玻璃橱窗,不知何时被砸得粉碎/刚安装不久的企业文化灯箱,成了某些人投弹练武的靶子;接送矿工上下班的班车上,手腕粗的棚护铁栏杆,楞是被几个“大力士”齐心协力撬弯或砸断;在井下,崭新的电缆被割断,剥掉“外衣”,光滑的风袋上为了透透气被扎上几个洞,开了小窗;开风门不是推、拉,而是踢或用重的工具砸等等。这些现象不爱护公物,视公物为粪土、具有疯狂病态的破坏意识。道德水准低下的人,为此,我们每个公民、企业员工,不仅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爱护公共财产,还要勇于同一切破坏、盗窃、损害公共财物的行为做斗争。要在社会公共财物,矿山财产受到危害时,挺身而出,及时报告公安或管理部门,防止公共财产受到破坏。

四、保护环境

环境改变人,人也改变环境。人与环境只有协调共处,共生共存,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社会公德不仅仅是协调人与人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同样也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发现,自然环境的好坏,不仅涉及到每个人的利益,而且涉及到子孙万代的幸福。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是全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民群众的衣食之源,是生产发展、经济腾飞的重要条件。优美、清洁、整齐、舒适的良好环境,不仅有利于吸引人才和外资,开发旅游,发展经济,增强竞争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且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延年益寿,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如今,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绿化环境、美化环境,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伦理信条,而蓝天、碧水、绿地,已成国积极、健康、向上、文明、科学生活方式的重要指标。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增长和资源开发的日益扩大,普遍出现了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的现象,突出的表现为一些有在利益的趋动下,从自己的小集团利益和眼前利益出发,毁林毁草,乱砍乱伐;乱排乱放废水、废气,结果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河流污染、噪声污染。同时,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大量的塑料袋、泡沫饭盒等化工产品所造成的白色污染也逐步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长此以往,人类千百年来赖以自下而上与发展的“家园”面临着彻底毁灭的危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大力提倡和宣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口号,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切实为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为“为子孙留下蓝天碧水”而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具体来讲,就是至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不从事能够造成环境污染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第二、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第三、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少地使用化工产品或浪费能源的一次性产品,如一次性木筷等。第四、不购买、不食用、不捕捉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第五、自觉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等植物资源。第六、坚决与人为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五、遵纪守法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说的都是一定的外在约束和规则对于维系国家、社会的正常运转的极端重要性。实际上,在各种各样的规则中,法纪是最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的。它们以某种强制力保证实施,要求影响所及的每一个社会成员对之都必须无条件遵守和奉行,否则,稍有触犯,便要遭到应有的惩戒。法纪要求人们的一切行为必须依照一定的程序、方式和原则去做,不能随兴致所至、意气用事。法纪意识要求人们对一切既定的规则都抱有一种敬重乃至敬畏的态度,明确人的任何行为都不是只对自己负责,人总是生活在一个有组织的环境里,因此他的行动除对个人负责以外,还必须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甚至要考虑所有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时刻生活、工作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公民,必须注意学习和了解现有的一切法律法规、纪律条例,努力养成自觉地按照这些法律法规做事的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个人意志与社会、集体的要求有机统一起来,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才能得以高效运转,我们的人生目标才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实现。认真履行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形成的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连的,具有自己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职业范围内特殊的道德要求,即从道义上要求人们应以一定的思想、感情、态度、作风和行为去接物处事,完成本职工作。各行各业都有有自己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主要规范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方面。

1、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起码的要求。爱岗敬业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本职工作有高度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爱岗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岗位有情感的投入,热爱本职工作,安心本职工作,敬业是在爱岗的基础上对岗位生发出的崇敬心理、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进而对所从事的职业付出全身心的努力。比如,在我们煤矿企业,一些基层职工旷工欠勤、小伤大养、出工不出力、带头罢工闹事、工作面条件好时猛干、条件差时少干或不干、无视员工管理规定,自由散漫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机关个别部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甚至利用职权吃、拿、卡要等,都是违背职业道德、损害职业行为的举止。

2、诚实守信。诚实守信要求人们诚善于心,言行一致。这一道德规范不仅是传统社会道德规范在职业道德领域的反映,而且是现代社会职业活动的特殊要求。人与人的交往只有讲诚信,才能保持社会的正常秩序,否则,就会造成信任、信用、信誉的缺失,人与人的正常关系就会为猜疑、猜忌所代替,其交流、交往、交易就难以进行、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就会发生混乱。比如,在我煤矿生活中,一个企业对职工许下承诺,结果没有兑现,就不能取信职工;对上级部门做汇报、做假报表,就会导致上级部门决策失误等等都是缺乏“诚信”造成失败的必然结果。

3、办事公道。办事公道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办事公道要求从业人员和职业群体,对待职业对象要一视同仁,遵循共同的行为准则,秉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平等的原则,不偏不倚,不徇私枉法,不以私害公。办事公道是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领导干部的领导能是否起到作用,威望和影响力高低,都与办事是否公道直接相关。首先是利益分配要公正,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报酬与贡献相一致;其次是用人公道,任人惟贤,反对任人惟亲;第三是办事公平,严格按政策办事,不徇私情,不搞特殊照顾;第四是公私分明、廉洁自律,不倾吞公共财物,不以权谋私。

四、服务群众。服务群众是社会主义道德中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要求的具体体现。服务群众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客观现实和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社会各行各业生产的目的和经营的目的,直接地或者间接地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由于每一行业及其成员的需要都要依靠社会其他行业来满足,因此,每个人在社会中既是各行业的服务对象,同时又是为其他行业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服务者,于是各行各业相互联系、紧密配合,形成你为我服务、我为你服务的有机整体。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为他人服务。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基本的涵义。

上一篇:海底两万里名著导读下一篇:图书馆个人工作总结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