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二首

2024-10-21

李白诗二首(通用10篇)

李白诗二首 篇1

《李白诗二首》教案

一、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秦安县),隋朝末年其先祖因罪住在中亚细亚。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学术界说法不一。一说李白就诞生在安西都护府所辖的碎叶城(今吉而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五岁时随父迁到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早年在蜀中度过。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性情豪放,喜爱纵横家的作风,爱好任侠之事,轻视财货。他的父亲是个富商。李白二十五岁开始漫游全国,走过湖北,江西,河南,山东等地。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

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荐于明皇,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李白性格傲岸不训,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他蔑视权贵,曾在诗中写道:“天子唤来不上朝”,传说他喝醉酒,曾在玄宗面前使高力士给他脱靴。高力士认为这是很大的耻辱,就摘取李白诗句激怒杨贵妃。玄宗每次让李白做官,杨贵妃就加以阻止。李白知道玄宗的亲信对他有意见,于是恳求还家。玄宗赐给他财物,放他离开。他任翰林学士不满两年,即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

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

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族叔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李白已经去世。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文宗时,下诏李白的诗歌与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云。著有《李太白全集》。

二、李白诗歌的思想和艺术

(一)主要思想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

1、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

《古风》59首是其代表作品。其中第一首开宗明义,以继承《诗经》“风雅”的传统自任,鲜明地显示了关心现实的创作精神。《远别离》、《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篇,表现了他对权奸当道、国运濒危的忧虑。

安史乱起,他参与李璘幕府,企图杀敌报国,收复两京,“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其十一)。这种热烈的爱国感情至老不衰。在流放回来后,他还因安史之乱未平而“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在《临终歌》中,他对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感到非常遗憾,把自己经作“中天摧折”的大鹏鸟。

2、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

3、李白 “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喜爱、歌颂高山大川。

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象,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4、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有的写得真挚动人。

他歌颂“愿同尘与灰”(《长干行》)那种热烈纯真的爱情。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

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像《大堤曲》、《寄远十二首》中的多数篇章等,感情也颇为深挚。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像《鸣皋歌送岑征君》、《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内容与《古风》等诗息息相通。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感染力量。

(二)艺术特色:

李白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自由解放的体裁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总体风格是:感情奔放,想象瑰丽,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

另外他的散文具有清新明朗,奔放流畅的特点。

1、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

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

2、李白诗歌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的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躪;《远别离》更通过迷离惝恍的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蜀道难》、《梦游天姥吟》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对《蜀道难》、《远别离》等篇章,前人评为“奇之又奇”(殷璠《河岳英灵集》),“变幻错缩,窃冥昏默”(胡应麟《诗薮》),正揭示了其诗想象丰富奇幻、语句纵横变化的特色。

三、《宣州谢朓楼》分析

1、解题

参见P402注解②

这是诗人写给其族叔李云的一首饯别诗。题目告知了饯别的地点和对象。请大家对照注解,把这首诗朗读一遍,领会其诗意。

诗人在写这首诗前,已经在宣州一带漫游多年。长期的飘泊流浪,人生的失意与落寞,长期堆积在心中,无法排遣。终于,借着鉴别族叔李云的酒兴,李白将深埋于内心的悲愁情怀一股脑儿地抒发了出来。

2、诗意

离我而去的是昨天,昨天不会再停留 让我心烦的是今天,今天心里多烦忧 秋风送爽大雁飞,叔侄畅饮在高楼 尊叔文章风骨卓然、刚健豪迈 晚辈诗歌有谢脁遗风,热情澎湃

你我皆有超逸志向和青天揽月的豪情 无奈心中的失意如难以斩断的江水 想借酒消愁岂料忧愁更多

唉,今生今世如若不能称心如意

不如翌日就披头散发,乘一叶扁舟,浪迹天涯

3、主旨

通过饯别赠言,抒写了思想矛盾:一方面对未来充满期待,另一方面又精神苦闷,心中烦忧难以排解,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羁的个性。

4、写作特点

(1)结构大起大落

与诗抒写的波澜跌宕的复杂情感相一致。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审视: 从感情收放的角度看,表现为:

抑——扬——抑——扬

从感情的内涵上说,表现为:

烦忧——爽朗——愁苦——激愤

具体来看:前两句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两个长句排比而下,破空而来,一气呵成,直接抒发心头郁闷。表现诗人的痛苦烦忧不可遏止,显示了李白诗歌起笔惊人的独特风格。(如《将进酒》也是如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由两个“君不见”开篇,一写黄河,从空间上写出了黄河奔流的气势;二写人生,从时间上写出了人生的短暂。写黄河,是用一去不复返的河水来比喻易逝的人生,写人生,是以与天地共存的黄河,反衬命若朝露的人生的短暂,起笔惊人,有一股震慑人心的艺术表现力量。)

三四句: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切中饯别正题,突然从极度苦闷中转入辽阔开朗的境界,如同由“乌云密布”转为“风和日丽”,意在说明,与好友欢饮,暂且忘却了痛苦而置身于一个欢乐世界(结构上属过渡)

五六七八“四句”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痛快淋漓地抒写豪情逸兴,诗人的意气风发、壮志凌云、乐观自信可谓溢于言表,将前面的烦忧郁闷一扫而光。九十两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写严酷的现实,使诗人的情绪由快乐的顶峰一下子跌落进痛苦的深渊。尽管他想借酒浇愁,但忧愁却如楼下江中之水绵绵不绝,难以用刀斩断。

在此种情况下,作者用“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诗句,来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情。

由此可见,诗的结构跌宕起伏,富于变化。这种抑扬的交替变化,对表达了诗人的复杂思想感情起到了重要作用。

(2)运用一系列亮色调的意象,使全诗显示出一种清越之美

本诗主要是抒写愁思的,却使用了大量明丽的意象,如“长风万里”、“高楼”,仙气弥漫的蓬莱,“清新秀发”的“小谢”,以及一尘不染的青天明月,不仅使愁思中流荡着一股清越之气,也有利于抒发诗人虽情绪低落但并不颓废的豪迈慷慨的情怀,表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的特有气质。

四、《月下独酌》赏析(P402)

1、解题

李白的这首《月下独酌》,一般都认为写于长安时期,即天宝二、三年(743、744)间。那时胸怀壮志的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翰林:始于唐代的皇帝的文学侍从官)。但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他大加排挤、谗毁;玄宗也只是让他侍宴陪酒,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所以,他感到很孤独、愤懑,乃以酒销愁,写下了四首五言古诗《月下独酌》,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2、主旨

通过“月”、“影”两个典型意象,抒写了难耐的孤独与寂寞。

3、诗意

在鲜花盛开的春夜,置一壶老酒,没有亲近的人陪伴,孤独地自斟自饮。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自己的影子,凑成三人。

月不懂我饮酒的情,影子也不懂我的心,只是机械地随着我的身体移动变幻。唉,暂时就与月、影相伴吧,当行乐时就行乐,可别辜负了大好的春光哦。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但愿能永远与月影交游,相约在浩瀚的星空自由翱翔。

4、内容层次

诗可分成两层看。前半部分写自己的孤单寂寞。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一、二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边赏花边饮酒本是一宗乐事,但诗人认为这时没有朋友相伴,独酌独饮终觉兴致索然。至此一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突然想到一个摆脱孤独的办法,那就是举杯仰头邀明月,低头又看到自己的影子,岂不是成了三人共饮!但随之又一转,“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虽然凑足了三个人,可是月亮并不会饮酒,影子只会随着诗人移动,还是免不了自酌自饮,还是未能解除孤独。

下半一部分写同月、影相伴,歌舞痛饮,则是转向了另一种旷达、洒脱的精神境界。“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既无人来共饮,又不甘心辜负了大好春光,那就得暂且与月亮相伴,再带上自己的影子,趁着美丽的春色来开怀畅饮吧。这时诗人已进入醉酒状态,忘记了孤独,开始沉浸在欢乐之中。“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人放声歌唱,月亮似乎也被感动得在天上缓缓地徘徊;诗人婆娑起舞,影子也紧跟着他不停地摇摆。这时诗人已忘掉怀才不遇的孤单寂寞,已忘掉遭人毁谤的愤慨不平。下面诗情一转“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诗人突然想到眼前的这种愉悦只能是暂时的,酒醉之后便会各自分散,也就是月亮西沉了,影子消失了。结尾二句又一转“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诗人十分珍惜与明月以及身影间那种摈弃世俗之情的纯洁友谊,所以最后与他们约定永远在广袤的云汉间一同遨游。

5、结语

由于当权者不能识才用才,由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耿介言行不被人理解,致使诗人觉得孤立无援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孤独感。所以,读这首诗时我们应当看到,从表面上说,诗人是在写酒兴醉态,而其内里却饱含着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愤懑。诗中写与月、影同处,更反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而“行乐须及春”,邀月携影,高歌起舞,则正体现了李白那种豪放通达的性格。

艺术上看,情感充沛纯真,语言流畅自然,是其主要特色。

五、“研习与思考”(P403)

1.李白是创作歌行体和乐府诗的能手。在这两种诗歌体裁中,李白独特的艺术个性得以充分展露。试将《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与他的乐府诗名篇《将进酒》相比较,看看两者在风格、气势、感情、语言等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

补白: 李白的歌行体有何特点?

李白的歌行体与乐府诗的界限不大容易划清,一般将李白古诗中以歌、行、吟、谣等为题的诗篇作为其歌行体的代表作。它表现出两个特点:其

一、抒情意味浓烈,诗人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作为轴心展开篇章,驰骋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其

二、完全打破诗歌一切固有格式,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而且既不讲平仄,也不求对仗,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诗歌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飘逸豪迈的诗歌风貌。

答:风格:浪慢豪放,浮想联翩; 气势:壮大奔放,气势磅礴; 感情:粗犷而多变,真切而浓重; 语言:色泽明朗,自由奔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两句一写“愁”,一写“独”,但诗人对“愁”没有正面落笔,对“独”更是没有明言,在这里诗人采用的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手法?

答:反衬手法。写“愁”以消解言之,写“独”以相伴为托,均由反面切入,愈显其情之深之切,正所谓“以乐景写哀”之法。

3.月亮是中国诗人吟咏最多的意象之一,它在李白笔下呈现出丰富的意境,寄托了深厚的感情。李白写到月亮的诗歌多达近三百首,请从李白的诗歌中再找出几首描写月亮的作品来阅读,写一篇名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的小论文。

答:目的在于由意象入手鉴赏古典诗词。

李白诗二首 篇2

孩子

站在掀翻的教室前

我在等你

等你背起书包

走出残垣断壁

等你挽着弟弟

走出废墟瓦砾

孩子

站在推倒的青山下

我在等你

等你在蓝天下

共同呼吸

等你在阳光中

一起嬉戏

孩子

站在温暖的家门口

我在等你

等你伸出小手

牵着爸爸的衣襟

等你张开双臂

扑进妈妈的怀里

一家人相偎相依

在月圆的夜晚

幸福团聚

孩子, 我想你

孩子, 你已经走了49天了

你可知道, 我天天都在想你

孩子, 你可知道

你走时, 巨石从山上飞滚

尘土在地面飞扬

校园霎时变成了废墟

朗朗书声已化为片片泪雨

孩子, 你已经走了49天了

你可知道, 我天天都在想你

我想你稚嫩的嗓音

它总在我的耳畔响起

我想你灿烂的笑容

它总在我被泪水

浸湿的梦里

孩子, 你已经走了49天了

你可知道, 我天天都在想你

你留下的课本

还残存着美丽的诗句

你遗失的书包

钱明德诗二首、康欣诗五首 篇3

流水歌

退休离岗无所求

吃穿住行总不愁

六点起床去晨练

八点买菜有讲究

荤素搭配要合理

精打细算不化多

九点拖地搞卫生

十点淘米插饭锅

孙子放学十一点

共进午餐乐呵呵

午后小睡半小时

有客来访当应酬

雅俗共赏各成趣

谈天说地话春秋

偶有两人成一统

孙子孙女挂心头

有空也打八十分

输赢不计心平和

下午五点夕阳红

准时打打羽毛球

晚饭小酒饮二两

洗刷完毕百步走

新闻联播看完后

两集电视不肯丢

每天定时进梦乡

一觉醒来重起头

朝看江水向东去

暮见日头往西坠

日复一日无止境

六十当作三岁过

两小青梅伴竹马

梦里经常哼儿歌

家宴

辛亥年正月十三日,爱妻六十岁生日,儿女们于如皋万家灯火大酒店为其祝寿。

正月十三该上灯 万家灯火格外明

果肉蛋糕中间放 大盘小碟热腾腾

灯光照得全家福 夫人许愿保太平

酒过三巡桃花面 孙子孙女舞翩翩

儿女双双祝老妈 老妈笑得象观音

儿孙满堂多有福 家庭和睦万事兴

养身健体有考究 四肢勤快人年轻

丢掉六十奔七十 八十九十也笃定

康欣诗五首

笑望中华

联翩浮想夜难眠,

笑望家国几十年。

九域腾飞穷变富,

八方建设竞争先。

神州喜见重归燕,

掘起中华圣火传。

锦秀江山开伟业,

太空漫步欲耕天。

建国六十周年感赋

崛起中华六十秋,

神州无处不风流。

雄关古道从头越,

港澳红芳次第收。

特色江山如画美,

红旗席卷祸灾愁。

京城奥运书新史,

漫步太空抱月游。

秋思

又绽黄花遍地香,

秋虫唱彻晚风凉。

闲庭百草芳菲尽,

远岭红梅素淡装。

牛啃残阳思旧日,

燕裁云朵欲新航。

天公也识骚人意,

浩月悬空印碧江。

为“神七”飞天赋

飞船又越九重天,

携带金秋到广寒。

寂寞嫦娥迎贵客,

欢歌玉兔送金蟾。

太空漫步弹新曲,

旌舞苍穹旧梦圆。

抱月三公传妙语,

神州万手赋诗篇。

秋游龙潭山

云淡天高碧水蓝,

龙潭胜景总缠绵。

水牢铁锁斑斑锈,

庙宇香炉缕缕烟。

句丽城骸扬古韵,

旱牢杂草掩童年。

南天远眺凇城美,

杜甫诗二首 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课时:二课时

《登高》导入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作品有《杜工部集》解题: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文本分析

让我们来分析分析这首诗歌吧!3.首联和颔联写了几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答: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

。杜诗风格,基本上

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

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4.我们把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接下来我们看看诗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过秋景体现出来的。来吧,点击字体就有分析!

答: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回鸟,这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形单影只。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5.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哪里?答:还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流浪时间之长。

补充:安史之乱时,从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补充:诗人这个时候已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一只手不能动弹,处境堪忧。6.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答:“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安史之乱)难酬。

补充: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7.“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是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答: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8.总结: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啊!练习

48岁开始流浪,一直到

“万里”写出流浪之远,“常”写出58岁去世,11年来安无定所。

,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悲景起笔,悲情

1.古人诗歌中写到“高猿长啸”,大都抒发文人的悲伤,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2.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

答:这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杜甫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3.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如: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供参考)

4.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蜀相》导入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

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点拨: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X X一X X)X X一X

一X X

“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X一X X。

“老臣心”)”这句诗中的一和 X X一

“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让好人最美绽放(诗二首) 篇5

爱, 没有春夏秋冬

爱, 不分东南西北

每一枚硬币

都带着体温

每一滴鲜血

都滚烫火热

爱是一种感动

爱是一种温暖

爱是一粒萌发的种子

爱是一朵溅起的浪花

一粒种子虽小

却是万物之源

一朵浪花虽淡

却是生命本色

比永远多一天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

一辆失控冲来的客车

一个生死瞬间的选择

用双手

奋力推开两个学生

而你却被卷入车轮中

永远失去了双腿

这是师爱的力量

这是茉莉的芳香

最美的女教师

最美的茉莉花

你用最美的心灵

《诗二首》教学纪实 篇6

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通过语言形式的意蕴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2.掌握诗歌“托物寄情”的表达方法,感受古风诗体的强烈情感表达。

3.感悟诗歌情感的真挚,从而达到熟能成诵。

教学重、难点:体会两首诗不同的表情达意的方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唤起情感,欲成曲调先有情

师:今天我们的课堂由这样一个词引入,那就是——故乡。说说你所理解的“故乡”。

生1:就是有母亲在的地方。

生2:生我、养我的地方。

师:不仅如此,故乡还是每个漂泊在外的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思乡自古以来就是个永恒不变的主题,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哪些思乡的古诗句呢?来,给大家背背。

师:好了,同学们,诗先背到这里。不知你发现没有,古代的思乡诗往往把这份思乡之情寄托在一定的事物上来表达。距今一千三百多年的张九龄,把对家乡的思念寄托于那轮明月,于是他常常对窗而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远离家乡,满目四望,九百多年前的欧阳修也将这份思乡之情寄托于归乡的鸿雁上:“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时光飞逝,七百多年前的袁凯将那份浓浓的思乡情,寄托于一封家书:“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板块二:初读感知,流水落花均有意

师:穿越时空回到现在,我们要感受的是两位台湾诗人诉说思乡情怀的现代诗,看他们又是如何表达这份思乡之情的呢?先来看看余光中笔下的《乡愁》。自由读一读,看你读出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这首诗是从第一小节到第四小节,分别写的是对母亲的思念,对妻子的思念,对母亲的怀念,对大陆的思念。

师:你读懂了诗歌的内容。除了从诗歌内容上感受到这份思念,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2:我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感受到了这份思念的漫长与煎熬。

师:你真棒,还能读出诗歌的情感来。诗歌也是按照这个顺序写的,从小时候一直到现在。你知道诗人离开家乡多少年吗?整整几十年啊。没有他们陪伴的日子,你是什么心情?

生3:难过。

生4:寝食难安,感觉日子每天都那么漫长。

师:是啊,整整几十年的日日夜夜的思念啊,那是贯穿诗人一生的思念,多么漫长,多么煎熬,多么的绵长。你能带着这份感受来读读这几个词,读出这份绵长的思念吗?

(生读。)

师:读的时候声音延长,你再慢慢地读。

(生读。)

师:你读出了这份绵长的思念。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不但没有丝毫减少,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在加深。你能读出这份思乡之情的不断加深吗?

(生读。)

师:你体会到了这份绵长的思乡深情。我们一起来试试。

(生齐读。)

师:几十年的离别,对家乡的思念有增无减。

(生按小节读诗。)

师:这真是一生一世的思念啊。除了从时间词中感受到这思念的绵长,你还有发现吗?

生5:我从每一节的第二句话中读出了诗人把这份思念之情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上了。

师:你很会读书,你发现了诗人把这份思乡之情都寄托在了这几处事物上,这也是古诗常用的寄物于情的手法,到诗中去把具体描写的诗句找出来给大家读读。

(生读句。)

师:这些事物都是在诗人那个年代随处可见、最常见的事物,但就是看似小而普通,但实则说明生活中点点滴滴,每一天都能触动他的思念,足以看出这份思乡情是那么绵长、那么纯厚、那么真挚。谁能试着读出这份真挚深情的情感。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你在这些句子中,还有新的发现。

(生读。)

生6:我从每一小节的数量词感受到诗人的思念很轻,又有说不出的伤感。

师:其实,你这是抓住了几处数量词感受思乡的份量表面是轻,实则很重。除了感受数量词中表达的思乡之浓之重,你还从哪儿有新的体会?

生7:每一个事物前面都有一个修饰词,让人感受这份思念是那么的挥之不去。

师:诗人最爱用三声叠词来表达这份思念,三声调的音很长,读的时候你得慢点读,才更容易表达长长的思念。你试着给你的同桌只读一个词彼此感受一下,读完就静静地坐好。有感觉了吗?请这两位同学来给大家读读。

(生读。)

师: 我们一起试试。

(生齐读。)

师:这么一读,看似轻描淡写,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那么小、程度那么轻的事物上,其实恰恰衬托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所以他眼中的乡愁才是这样的,读出来。

(出示: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师:这首诗除了从那些语句中感受到诗人那绵长的深情,你还从哪儿有新的发现?

生8:我从每一小节的“这头,那头”感受到诗人把回不去的那个距离写得似乎很近,但实际上却很远。

师:你读出了因为被阻隔而产生的距离感。看似距离很近,触手可及,可实际上是想见一次却那么难,即便如此,他却满满的都是思念。那么深厚,那么绵长,那么浓烈。读时试着把这种情感一字一顿地表达出来。

师: 诗句用词如此传神到位,你越读越能感受到他思乡之情的绵长。

师:其实诗更是一种流动的画面,选你最有感受的一个小节来读,边读边想象,看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思乡画面。

(生边读边想像画面。)

师:按顺序来说说你眼中的画面。

(生交流画面。)

师:你能读出每一副画面中所表达的那份思念之情吗?

(生读。)

师:这些看似简单的事物,却寄托着诗人对亲人、对故乡、对大陆的浓浓的思念之情,难怪在作者眼中她的乡愁是这样的,读。

(出示: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师:这真是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啊。相信此刻这一幅幅画面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你的脑海里,那就把你自己当成诗人余光中,尽情地把这一份份思念用心地读出来。

(生填空背诵读。)

师:我也想和你们一起来走近他的乡愁世界。我来读黑色字,你们来读红色字。

师:故乡的歌是一枝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回想起小时候——

生: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师: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回想起长大后——

生: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师: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回想起后来啊——

生: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师: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而现在——

生: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望了半个世纪,再回故土早已白发苍苍,但多年如一日的坚持,也让他的愿望达成了,终于他也体会到未来的乡愁是这样的。

(生齐读。)

师:看,余光中写笔下的《乡愁》,没有写愁到何种程度,但却巧妙地托物寄情,用那么传神的词语不着痕迹地表达出的是如此绵长深情的思乡情感。

板块三:比较学习,万水千山总是情

师:我们再来读读《望大陆》,看这首思乡诗所表达的情感与《乡愁》一样吗?

师:这首诗不太好读,自己先试试。

( 生读。)

师:谁来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师:这个“兮”字不太好读,是古代的语气词, 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啊、呀”这些词,往往用在句尾表达强烈的语气。读的时候语气要强烈一些,声音要延长,跟着老师的手势读。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你们读带有“兮”的语句,我读后半句。

(师生配合读。)

师:字音读好了,来看看这首诗,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在小组内说一说看你能自己试着读懂这首诗吗?

(生汇报交流。)

师:其实,“殇”这个字虽表面指战死的人,在这里其实就是指诗人。诗人就是要通过这个词表达至死也没回到故土的这份感叹。

师:诗意都读懂啦,我相信你也同样能读懂这首诗的情感,试着读一读,看这首思乡诗所表达的的那份绵长深情的情感与《乡愁》一样吗?你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1:我从“只有痛哭”感受到诗人回不到大陆的悲痛心情。

师:那么久见不到大陆,他都已经痛哭流涕啦,声音都哽咽了,可见他多么思念家乡。其他的同学能用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读。)

师: 这么一读,你一下子就体会到了“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思乡的痛苦啊。

生2:我从第一句和第三句中都能感受到诗人回不去的那份急切心情,他把埋葬在高山当成自己唯一的一个愿望了,那么悲哀的心情啊。

师:是的,对他来说死后能葬在高山看到大陆,也算是最后一丝安慰,足见这思念之情如此浓、如此悲情、如此悲壮。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3:我从“永不能忘”中读出一份决心。

生4:我从“天苍苍,野茫茫”这句读出一份无奈,回到家乡遥遥无期。

生5:我从感叹号中读出归心似箭的无奈心情。

师:字里行间,你们成了于老先生的知音啦。此时,你认为它和《乡愁》所表达的那种绵长深情的情感一样吗?

生:不一样,他更多的表达一种慷慨悲壮的思乡之情。

师:为何他的情感是这种激昂悲壮的呢,其实借助背景资料更能读懂诗人的内心。

师:你看,虽然都是表达思乡的主题,但因为诗人所处的背景不同,心境自然也不同,《望大陆》中诗人就是借助特殊的语言形式及随处可见的感叹号,字里行间都是归心似箭的强烈语气,但可悲的是最终也没能回去,因此才会有这种至死未归的激昂悲壮。

师:这份痛楚都凝结在这短短的几行诗句中,同学们,用你们的朗读尽情地把这份情感倾泻出来吧。

(师生齐读。)

师:这份盼望落叶归根、祖国统一的情感多么激昂悲壮。其实,无论是古诗也好,现代诗也罢,诗人绝大多数都会运用托物寄情的方式表达思乡之情,有时也会通过强烈的语气、特殊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这份思乡之情,读起来会让人感同身受,被诗中的思乡之情打动。

四、拓展提升,入情入境思乡情

师:那个时代还有很多描写思乡的现代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推荐两首,带着课文学习的情感读读这两首诗。看它们又是用什么方法表达这份思乡之情的。

( 生汇报。)

师:如果有一天你离开家乡,你会如何表达这份思乡之情呢?

师: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一份思念家乡的情怀,不管你在哪里,将来你长大了,离开了家乡,别忘了生你养你的地方。你要永远记得,纵然远离千里万里。

生齐读: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经纬小学)

杜甫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7

新源六中 汤春华

教学目标:

1、理解《望岳》《春望》的深刻内涵、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2、通过比较,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及人格。教学重难点:目标1、2

一、导入

——话说一位很有抱负的青年--杜甫在24岁时科考进士失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考落榜。怎么办,杜甫想,我还年轻啊,还有资本。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就这么决定了,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杜甫决定到齐赵一带漫游,看看一直心之向往的五岳之岱宗——泰山。来到泰山脚下,远远望去,内心澎湃,激动不已。杜甫想啊,不写点什么都对不起自己的才华。于是大笔一挥,《望岳》就横空出世,而且名绝千古。

二、整体感知、品读赏析

1、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指名读,纠正、齐读)教师读第一句“岱宗夫如何?”,全班接读。纠正字音,标示停顿。PPT1

2、二读、读出仰慕向往之情。(诗中景)

诗人仰之弥高,神往已久的泰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结合课下注释描述描述。

3、三读,读一读你最欣赏的诗句,做点赏析。(提示:从一字一词一句、修辞手法等角度说说你欣赏的原因。)

4、四读,体悟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雄奇壮美秀丽的泰山,诗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教师小结:在这里我们望到的不仅仅是杜甫登泰山之志,同样也望到了杜甫在抒发豪气盈胸、意气奋发的自信满满,兼济天下的人生之志。

5、试背、诵读(齐背)大声齐背《望岳》,读出诗人的意气风发、豪情满怀。

三、设疑过渡导入

在时间的长河里跋涉,杜甫在他人生的45岁的坐标轴上,实现了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兼济天下的报负了吗?他的这首《春望》会给我们做出解答。

按照学习前一首诗的方法读一读这首诗。

1、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二读,读出诗意,读出诗人所望之景。

3、三读、读出诗味,读一读让你感触特别深的诗句。

4、四读,读出诗情,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忧国、感时、伤民、思家、悲己,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诗人。

两首诗的情感天壤之别,到底发生了什么?

写作背景链接: 公元756年,安史叛军攻占了长安,杜甫听到肃宗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只身去灵武投奔肃宗他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虏,带到长安。次年,诗人睹物神伤,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高度熔铸在40个字的《春望》之中。

5、再次朗读,感受中年杜甫心中深沉的悲痛

6、全班齐背《春望》

教师总结:杜甫的个人命运随国运的兴衰发生变化,但两个时期的他,心中始终不变的是对国家的不离不弃,对个人理想的不离不弃。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亦兼济天下”,杜甫无论身处何处,身在何时,内心都始终坚守着他“兼济天下”的理想,“守望”着国家。

四、拓展体悟

当我们再去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杜甫的豪情壮志我们懂了;去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他的忧国思亲我们也懂了;再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时,他的旷世情怀我们也能懂。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圣:人格最高尚、智慧最高尚的人。杜甫,他是一个有情的人,读他的诗,你句句能感受到他对国家、对人民命运的含情悲苦。他是一个有才的人,读他的诗,你字字能感受到他的灼灼才气,语不惊人死不休。带着对历史的追忆,对诗人的敬意,我们一起再来背诵这两首诗。

五、作业布置

1、默写两首诗。

2、积累阅读杜甫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岳阳楼》

板书设计:

守望

兼济天下

《望岳》

《春望》 眼望:巍峨泰山

破败城池 心望:人生顶峰

国家复兴

建功立业

亲人团聚

孙海涛诗二首 篇8

药片

比头痛病更让她头痛的是药片

药片分包摆开在桌面

有红色、白色、绿色

“四小时一包,温水服用……”

临走时医生特意交代

四小时后她已熟睡

月光从窗外斜照进来

安逸的小脸蛋让我不忍将她叫醒

我给予她生命,给予她不完整的家

和疾病。那些年她找我要妈妈

找我要不苦的药片

有时在电话里,有时在信中

那时我在工厂,一年难得见她一次

我能够给她的只有电话和思念

我看着她。看着她慢腾腾将药片放到手心

又放下。她不时望我一眼

我故作生气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这是止痛的药片,她知道

未来的生活,远苦过这些药片

她不知道

堂叔

我起床的时候,他已坐在桌子边

和我父亲喝酒、嗑瓜子

问一句,答一句

他来我家拜年

外边响着连绵不绝的鞭炮声

拜年的,以及新婚的

车队一队接着一队

他依旧木讷

在迎来送往的人群中

他五十岁,依旧孤身

新年,该是一个怎样的新的开始?

当他再次迈开残疾的左脚

走进砖窑厂

为赶工,他没有留下来吃饭

我没有去过砖窑厂

没有见过他烧旺一窑炭火

那时,他的脸该有炭的黑,也有火的红

我没有见过。我和他一年不过一两次见面

去年九月底,瘫痪多年的满奶奶上吊

唯一疼他的人走了

很多亲人哭了,他没有

他独自穿过人群

人们大包小包,去拜年,去喝喜酒

那连绵不绝的鞭炮声,乡村式的喜庆

可以一直延续到深夜

伟大的友情——杜甫怀李白诗解析 篇9

闻一多先生认为李杜的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刻,或许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能与之相比,并把这次相遇比作“太阳和月亮的相碰”。杜甫能与这位著名大诗人相遇相交,其受宠若惊的心情可想而知,所以也格外珍惜这一段友情,为他日后写下二十多首与李白有关的诗歌的埋下伏笔。

现仅摘取杜诗中几首略作分析。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载(公元746年)或六载(公元747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钦仰。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诗镜铨》)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言“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令人读完全诗,心中犹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解》)道出这首诗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梦李白二首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 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 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 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 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 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李白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贵州正安西北),二年春行至巫山遇赦,回到江陵。杜甫远在北方,只闻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忧思拳拳,久而成梦。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诗要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说死,以死别衬托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开头便如阴风骤起,吹来一片弥漫全诗的悲怆气氛。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入梦;而故人所以入梦,又是有感于诗人的长久思念,写出李白幻影在梦中倏忽而现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欣喜只不过一刹那,转念之间便觉不对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乍见而喜,转念而疑,继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梦归魂去,诗人依然思量不已。“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在满屋明晃晃的月光里面,诗人忽又觉得李白那憔悴的容颜依稀尚在,凝神细辨,才知是一种朦胧的错觉。想到故人魂魄一路归去,江湖之间,风涛险恶,诗人内心祝告着、叮咛着:“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惊骇可怖的景象,正好是李白险恶处境的象征;这惴惴不安的祈祷,体现着诗人对故人命运的殷忧。这里,用了两处有关屈原的典故。“魂来枫林青”,出自《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旧说系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蛟龙”一语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东汉初年,有人在长沙见到一个自称屈原的人,听他说:“吾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通过用典将李白与屈原联系起来,不但突出了李白命运的悲剧色彩,而且表示了杜甫对李白的称许和崇敬。

上篇所写是诗人初次梦见李白的情景,此后数夜,又连续出现类似的梦境,于是诗人又有下篇的咏叹。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

“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写神态;“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是独白;“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

梦中李白的幻影,给诗人的触动太强太深了,终于发为如下的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之可言。“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所以,清人浦起龙说:“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读杜心解》)

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仙出世,李白一生都在作浪漫的想象飞行;圣入世,杜甫一生都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泞中行走跋涉。李白写幻想,杜甫写现实;李白写过往未来,杜甫写当今时事;李白写梦中世界,杜甫写梦醒时分;李白写复杂为单纯,杜甫写单纯为复杂;李白近道,杜甫为儒;李白是传奇,杜甫是诗史;李白是天之骄子,杜甫是国之人杰。李白诗秀在神,杜甫诗美在骨。两人都以他们超凡的诗才和博大的襟格,撑起了唐代诗坛一片“高不可及”的瑰丽天空;都以其高贵的人格和真挚的友情,谱出了文学史上一段“文人相重”的千古佳话。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7:435.

[2]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64.

[3]杜诗说.黄山书社, 1982:69.

[4]唐诗别裁.岳麓书社, 1998.2:129.

[5]杜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15.

[6]读杜心解.中华书局, 1961:76.

诵读欣赏《泰戈尔诗二首》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美好纯洁的童真世界。2.学会运用想象手法展现世间挚爱真情的手法。3.培养阅读优美诗文的兴趣。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文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美好纯洁的童真世界。难点

1.运用想象手法展现世间挚爱真情的手法。教学课时:1课时

明确:文中的孩子天真活泼、调皮、可爱,他与妈妈难舍难分,复备栏十分眷恋妈妈。

教学版块4:再读:体会情感

1、找朗读较好的同学深情地朗诵,其他同学静静地听。

朗读指导:调动你的各种感官,充分发挥你的想象,设想这是在一个什么情境下一个孩子表达对母亲的热爱、眷恋?(头脑要出现相应的画面,去感悟母子之间那种真挚情感)

2、两首诗分别表现母子之间哪些亲密无间的真情?(小组讨论,师点拨)

师生共同总结:

《金色花》让人感受到了母子间和谐有趣的生活;

《榕树》使我们想到离家的孩子对故乡、母亲的思念。教学版块5:三读:欣赏语言

1、齐读,边读边画出你认为较精彩的词语、句子。

2、四人一组,每个同学都要说一说自己所画的句子和自己的感受。

3、师生共同交流

教学版块6:四读:探究写作手法

1、自由朗读,边读边想一个成年人(作者)把儿童的心理感受写得那么真实可爱,他运用的是什么手法?(小组讨论)

老师归纳:作者运用了想像的手法;运用自己感知的材料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叫想象。如:清代作家沈复小时候把“飞舞的蚊群”想像成“群鹤舞空”,把丛草想像为森林,其中虫蚁为野兽,这些想象都是作者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表现,希望你们也认真观察生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描绘自己心中这个美好的世界。教学版块7:课堂总结:

在这两首诗中,作者用儿童的眼睛和心灵观察自然、感受生活,朴实地表现了孩子们童稚的想象和纯真的情感。教学版块8:布置作业

1、预习《我爱文学》语文实践活动。

上一篇:民营经济企业问卷调查表下一篇:储备干部转技术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