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政策知识问答(精选8篇)
民族宗教政策知识问答 篇1
国家民委、国务院第四次人口 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关于 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规定
民委(政)字(1990)217号
安部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规定的权利,做好民族成份填报工作,现对公民确定民族成份问题作如下规定:
一、确定公民的民族成份必须以国家正式认定的民族族称为准,任何人不得以国家未确认的族称为自己的民族成份。
二、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父或母的民族成份确定。
三、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经公证部门公?证确认收养关系的),其民族成份在满十八周岁以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满十八周岁者由本人决定,年满二十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份。
四、不同民族的公民再婚,双方原来的子女如系幼儿。其民族成份在十八周岁以前由母亲和继父、或父亲和继母 商定;双方原来的子女已满十八周岁的,不改变原来的民族成份。
五、不同民族的成年人之间发生的养关系,婚姻关系,不改变各自的民族咸份。
六、原来已确定为某一少数民族成份的,不得随意变更 1
为其他民族成份。
七、凡依照本规定申请变更民族咸份的,须经本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居住地区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调查核实,报经县级以上民族工作部门审批后,方可到户籍管理部门办理手续。
八、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及其后裔,或中国人同外国人结婚所生子女的民族成份,按下列原则处理:
1、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其民族成份如与我国现有某一民族成份相同或特征相近的,可以申请填报为与我国相同或特征相近的的某一民族,但须在入籍后的两年内申请办理。
2、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自愿申请填报为我国某一民族成份的,持所在单位出具的证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民 族工作部门批准。
3、父母一方为中国人,或父母一方加入中国籍后已申请填报为我国某一民族成份的,其具有中国国籍的子女应填报中国一方的民族成份。凡按照本规定填报为我国某一少数民族成份的;按少数民族对待。
九、凡采取搞假报告、假证明和其它不正当手段骗取准许更改民族成份的,一经发现应立即纠正。因骗改民族成份而享受招干、招工、升学以及其他优惠待遇的,应予都取消。
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民族工作部门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但要报上级民族工作部
门备案。
十一、过去有关确定、更改民族成份的文件、规定与本规定有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十二、本规定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负责解释。
十三、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国家民委国务院第四次
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
一九九O年五月一日
二、民族政策知识问答
(一)、什么是民族政策?
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从世界范围来看,民族政策的实质和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前者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政策;后者如种族隔离、种族歧视政策等。
从内容来看,有政策原则和政策措施之分。民族政策原则一般是指在民族工作的全局中必须遵循的大政方针,如我国实行的民族平等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等;具体的民族政策措施,通常是对涉及民族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做出的具体的规定。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它是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行为准则,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3)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政策;
(4)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策;
(5)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政策;
(6)保障各民族使用发展语言文字政策;
(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8)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9)同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
(10)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改革的政策。
(三)、民族平等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民族平等最初由资产阶级提出,曾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便成为欺骗和压迫本民族人民及其他弱小民族的工具。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被赋予了它真实的内容和科学的涵义,成为无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成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
(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权利给予特殊照顾。
(4)各民族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四)、民族团结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
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们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我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五)、中国政府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1)将民族团结的原则明确地写入《共同纲领》、历次《宪法》等法律之中,使民族团结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也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每一个人的法定义务。
(2)努力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隔阂。1951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揭、匾联的指示》,消除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旧的痕迹。50年代,国家还组织慰问团、访问团,并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增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3)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并运用多种形式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1952年和1956年,进行过两次民族政策的大检 6
查、大教育,1979年又在全国进行了民族政策的再教育,都不断地增强了民族团结。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召开了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并逐步形成了层层召开、定期召开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国务院于1988年4月首次召开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人物和集体,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使民族团结正在成为一种社会舆论,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5)旗帜鲜明地进行反分裂斗争,打击了少数分裂主义分子,团结和教育了各族人民,使各族人民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提高了对分裂活动的识别力和抵制力。
(6)及时地、妥善地处理民族关系中发生的问题,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7)把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党的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整个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民族工作的重点也随之转移,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工作一是经济建设,二是加强团结。并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
(六)、涉及少数民族地名、称谓要注意哪些问题?
1951年5月16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揭、匾联 的指示》。
《指示》要求正确称谓少数民族,如发现有歧视、蔑视少数民族的称谓,在经过一定程序后,改用适当称谓;凡各 地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意思的碑竭、匾联,需予撤除或撤换。如有特殊情况者,则可酌情处理。
1986年1月23日,国务院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指出:地名的命名要“有利于人民周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尊重当地群众的愿望,与有关各方协商一致”。对于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和妨碍民族团结的地名,必须进行更改。
自五十年代初以来,各级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对发现的问题都做了妥善的处理。如将带有侮辱之意的“归化族”、“西番”、“崩龙”分别改为“俄罗斯”、“普米”、“德昂’等族称替代;将“卡瓦”改写为佤族等。
(七)、对于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如何惩处?
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国家政策法规,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使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受到侵害,也会使民族关系受到损害。对此,刑法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八)、如何惩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的行为?
1997年3月14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修订的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 刑。
(九)、如何惩处在出版物刊登歧视、侮辱少数民族内容的行为?
在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上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增列了“在出版物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内容罪”。
主要是指无视有关政策和法律的规定,以书籍或报刊为载体,出于牟利或猎奇等原因,发表含有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文字或图片、绘画等,且造成损害民族关系等后果的犯罪行为。
刑法规定:“在出版物中,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内容,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十)、什么是民族识别?我国民族识别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民族成份的辨认。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落实民族政策的一项基本工作。在旧中国,由于存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族成份不能确定。新中国后,为改变旧中华民族成份和族称混乱的状况,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自1950年起,由中央及地方民族事务机关组织科研队伍,对全国提出的400多个民 9
族名称进行识别。加上原来已经公认的民族1983年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成份。
(十一)、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为指导,密切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实际,灵活运用斯大林关于现代民族的特征的理论,对民族语言文字、地域、经济生活、文化和心理素质等要素,进行历史的综合考察和分析,只要具有构成单一民族的条件,不管其社会发展水平如何,不论其居住区域大小和人口多少,也不论周邻国家是否居住有相同的民族,在充分照顾该民族人民意愿的基础上,都一律承认为一个民族,同样享有民族平等权利。
(十二)、不同民族通婚后,如何确定中国公民的民族成份?
根据国家民委、国务院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联合于1990年5月10日下发的《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规定》:
1、确定公民的民族成份必须以国家正式认定的民族族称为准,任何人不得以国家未确认的族称为自己的民族成份。
2、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父或母的民族成份确定。
3、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经公证部门公证确认收养关系的),其民族成份在满十八周岁以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满十八周岁者由本人决 10
定,年满二十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份。
4、不同民族的公民再婚,双方原来的子女如系幼儿,其民族成份在十八周岁以前由母亲和继父、或父亲和继母商定;双方原来的子女已满十八周岁的,不改变原来的民族成份。
5、不同民族的成年人之间发生的收养关系、婚姻关系,不改变各自的民族成份。
6、原来已确定为某一少数民族成份的,不得随意变更为其他民族成份。
(十三)、司法机关应向少数民族诉讼参与人提供哪些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时,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诉讼参与人,应该为他们提供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法规也都对这一问题作了类似的规定。
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活动中,则有更为明确的规定,要求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检察和审理案件。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法律文书应当根据实际需 11
要,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文字。
(十四)、我国对少数民族的人口政策
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的人口政策是根据其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如:地理环境、人口密度、自然资源、经济、社会 和文化发展水平、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等。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间:
从80年代初开始的(对汉族在70年代就已经开始)。
生育数量的控制:
根据不同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口数量、人口分布、自然生存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区别对待。分两种情况实施计划生育。第一种:人口超过1,000万的少数民族地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严格控制二胎,坚决杜绝多生。
第二种:人口在100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二胎,个别的可以生育三胎,不准生育四胎。
但由于各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不同,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时,个别的也可生育四胎,甚至在人口较少的几个少数民族中不实行计划生育。
党的宗教政策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严格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制渗透、打击犯罪”的方针。
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
信教公民的集体宗教活动,一般应当在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以及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处所)内举行,由宗教活动场所或者宗教团体组织,由宗教教职人员或者符合本宗教规定的其他人员主持,按照教义教规进行;宗教活动场所应当成立管理组织,实行民主管理。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的成员,经民主协商推选,并报该场所的登记管理机关备案;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加强内部管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建立健全人员、财务、会计、治安、消防、文物保护、卫生防疫等管理制度,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监督、检查;宗教事务部门应当对宗教活动场所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情况,建立和执行场所管理制度情况,登记项目变更情况,以及宗教活动和涉外活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宗教活动场所应当接受宗教事 13
务部门的监督检查。
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具备什么条件
(一)设立宗旨不违背《宗教事务条例》第三条、第四条的规定;
(二)当地信教公民有经常进行集体宗教活动的需要;
(三)有拟主持宗教活动的宗教教职人员或者符合本宗教规定的其他人员;
(四)有必要的资金;
(五)布局合理,不妨碍周围单位和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
目
录
一、国家民委、国务院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规定…………………………1
二、民族政策知识问答……………………………………4
(一)、什么是民族政策?…………………………………4
(二)、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4
(三)、民族平等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5
(四)、民族团结政策包括哪些内容?……………………5
(五)、中国政府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6
(六)、涉及少数民族地名、称谓要注意哪些问题………7
(七)、对于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如何惩处?…8
(八)、如何惩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的行为………8
(九)、如何惩处在出版物刊登歧视、侮辱少数民族内容的行为?…………………………………………………………9
(十)、什么是民族识别?我国民族识别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5
………………………………………………………………9
(十一)、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基本原则是?……………10
(十二)、不同民族通婚后,如何确定中国公民的民族成份? ………………………………………………………………10
(十三)、司法机关应向少数民族诉讼参与人提供哪些帮助?……………………………………………………………11
(十四)、我国对少数民族的人口政策?…………………12
三、党的宗教政策…………………………………………13
四、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13
五、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具备什么条件………………14 16
民族宗教政策知识问答 篇2
去年春季我校开设了《民族政策常识》课程。课程内容以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主要内容。通过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让学生知道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日常生活中, 能运用民族政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进一步树立和巩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翻开课本, 课文以理论性的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民族政策为主要内容。在落实基础知识的时候, 我们要注意充分认识与新课程有关的基础知识的内涵, 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意与能力的培养、情感价值观的形成相结合。
我以红旗出版社出版的民族团结教育教材《民族政策常识》的第二课《民族团结政策》为例, 浅论怎样落实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案例描述
这节课内容主要解释了民族团结的含义, 介绍了党和国家民族团结政策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教材, 我觉得除了要求学生理解民族团结的含义, 知道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内容外, 更重要的是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在实际行动中如何维护民族团结。我认为这才是这一课内容的重点和落脚点。于是, 我对前面的问题做了简单分析, 把时间重点放在了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如何在实际际行动中维护民族团结的问题上。
首先, 我先让学生了解了两位在民族团结中做出贡献的人物, 一个是平民百姓吐尔逊江夫妇举债救治汉族弃女, 一个是支援西藏的党的好干部孔繁森。通过学生读情景材料, 我提问了几个问题:吐尔逊江夫妇被国务院授予什么称号?为什么被授予这种称号?你了解孔繁森同志在民族团结中的哪些先进事迹?通过孔繁森同志的先进事迹和藏族人民为孔繁森同志所写的挽联, 概括孔繁森同志有哪些优秀品质具有哪些人格魅力?通过解决这些问题, 让学生理解了民族团结的含义。这要比空洞说教好得多, 并指出为促进我国民族团结做出贡献的人物还有很多。
然后, 我又引出“古代为了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 采取了哪些政策”, 学生会回答:和亲政策, 进而提问:“谁能说出历史上有哪些和亲故事?”学生回答后, 议一议唐朝与吐蕃联姻产生的作用, 解决这几个问题让学生了解了古代人民为了各民族的友好往来也做了不懈的努力。我进一步引导:“当代, 特别是在大灾大难面前全国各族人民是如何手拉手, 肩并肩, 团结一致, 共渡难关的?”我以汶川地震为例开始提问:“你知道‘5·12’地震的发生地———汶川主要居住的是哪几个民族吗?地震造成哪些损失?”在课前我让学生查资料了解这个问题, 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我又提问:“在这场特大地震灾难面前,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 全国各族人民是怎样共渡难关的?”学生们踊跃发言。
三、案例分析
单向灌输和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 是造成教学枯燥乏味的重要原因。因此我按照新课程的要求, 力图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而不是教师唱独角戏。
1.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本节课从始至终教师只是起到“导”的作用, 教师在这堂课只是给学生提供情景材料,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 步步深入, 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树立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 也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2. 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的教学方式得到体现
教师在落实知识的时候, 创设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去经历、去感受、去体会, 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 自主地建构知识, 形成思维模型, 应该说是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所获得的知识。
民族宗教政策知识问答 篇3
A.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B. 国家创造条件使各民族平等地享有权利
C. 国家努力扩大少数民族享有的民主权利
D. 民族平等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411名少数民族代表,他们来自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少数民族全国人大代表的比例高于汉族,对汉族来说是不公平的
C. 各民族全国代表人数占其人口比例相等
D. 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体现民族平等原则
3. 2011年,我国19个省市对口援疆资金总规模超过100亿元。同时,通过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等渠道,中央投入资金规模数倍于对口援疆资金规模,以最大限度地缩小新疆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援疆举措是( )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 ②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③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要求 ④实现各民族同步富裕的物质保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4. “樱桃甜豆腐香,安居乐业奔小康;家园美情谊深,饮水思泉感国恩”是重建后汶川人民的心声。各族群众在地震的灾后恢复重建中,舍小家为大家,先集体后个人,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民族品格和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材料启示我们( )
①维护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共克时艰的保证 ②实现共同繁荣,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政治前提和物质保证 ③巩固民族关系,充分彰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④弘扬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5. 2012年3月9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参加了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确保西藏社会大局稳定。之所以要维护民族团结,是因为( )
①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②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③民族凝聚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基础 ④民族团结有助于为民族地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A. ①③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6.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核心和前提分别是( )
A. 自治权 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B. 高度自治权 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C. 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自治权
D. 民族区域自治法 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
7. 1947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开创了内蒙古历史的新纪元。内蒙古地区之所以能够建立民族自治区,主要因为( )
①蒙古族人民对国家统一有强烈的政治认同 ②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③内蒙古地区的民族人口构成单一 ④蒙古族在我国民族人口分布上有自己的特点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 西藏自治区历任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会主任和人民政府主席都由藏族公民担任。目前,在自治区四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94%以上,在自治区各级国家机关组成人员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77.97%。这说明( )
①我国少数民族依法享有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③我国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 在主题为“如何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课堂讨论中,同学们踊跃发言。下列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
B.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0. 2012年2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亲切接受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的拜见。温家宝提出宗教应勇挑重担,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发挥更加重要、积极的作用。下列关于我国宗教组织的基本任务说法正确的是( )
①对宗教活动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 ②协助党和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③代表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团结教徒,爱教爱国 ④带领教徒逐渐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
11. 我国宗教界从2012年起每年开展“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学习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法规,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这说明( )
A. 我国政府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B. 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C. 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到切实的保证
D. 我国宗教界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2. 道教,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出发,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认为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这表明( )
A. 广大信教群众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
B. 宗教促进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
C. 在我国,宗教组织已成为联系各自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
D. 宗教教义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3. 2011年7月26日,中国藏学家代表团与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和圣保罗州天主教大学的教授和研究生进行座谈,就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点、中国政府如何处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藏学家代表团团长介绍说,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先后颁布了279项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的决议,内容涉及民主政治、文化教育、语言文字和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目前,西藏自治区中的藏族和少数民族干部占70%以上,历届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和政府主席主要由藏族公民担任。
结合上述材料,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色及其优越性。
14. 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构建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主义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从党的十七大到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问题》,再到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作的重要批示,对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改善民生的重要性都做出了具体规划,并强调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强改善民生对构建和谐社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民族宗教政策知识问答 篇4
一、填空题(20分,每空2分)
1、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民族工作的主题是()。
2、自治州党委提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奋斗目标是()。
3、清朝政府于()年建立新疆省。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规定,“三史”教育是指()()()。
5、新疆精神的是指()()()()。
二、单选题(10分,每题2分)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陲,面积166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A、四分之一 B、五分之一 C、六分之一 D、七分之一
2、少数民族干部在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要学习()。A、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文字 B、汉语 C、汉字 D、外语
3、国家在()举办民族中学或者在普通中学开设民族班,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实施中等教育。
A、沿海地区 B、内地省市 C、发达地区 D、沿海省市
4、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在()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
A、平等互利 B、团结互助 C、交流提高 D、友好平等
5、处理民族关系,我国坚持()的基本原则。A、民族平等、民族尊重和民族共同发展 B、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 D、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相互尊重
三、简答题(30分每题6分)
1、什么是民族风俗习惯?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第九条对不得破坏 民族团结是如何要求的?
3、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什么?
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第三十七条对破坏民族团结如何追究责任?
四、论述题(40分)
1、零散朝觐有哪些危害?(15分)
2、“瓦哈比”极端思想的危害?(15分)
3、你认为父母让不满18岁的孩子封斋、非法学经是否正确?(10分)新源县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理论法规知识测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到2015年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州)
3、(公元1884)
4、(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教育)
5、(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
二、单选题 C A C D B
三、简答题
1、答:是指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相沿久积而形成的喜好、风尚、习俗和禁忌等,它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庆、娱乐、礼节、生产等方面。
2、答: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散布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论,不得收集、提供、制作、发布或者传播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信息,不得实施破坏民族团结、煽动民族分裂的行为。
3、答: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4、答: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5、答:违反本条例规定,散布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论,收集、提供、制作、发布或者传播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信息,破坏民族团结、煽动民族仇恨、制造民族分裂,违反治安管理秩序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论述题(40分)
1、(答题要点)由于零散朝觐组织者主要目的是赚钱牟利,一些参加零散朝觐群众托人办手续,但因无法办理签证,白花了钱而 不能参加朝觐,有的因为钱财被零散朝觐组织者骗走而无法回国,长期滞留沙特;有的没有安排好食宿交通,经常在境外发生抢饭吃、抢帐篷、抢车坐的现象;有的因为经济问题发生纠纷、冲突,甚至扣留人质等恶性事件,有的因为没有集体的保护在国外被偷被抢。这些都严重损害了穆斯林群众的切身利益,造成不良国际影响,损害了我们国家形象。特别是零散朝觐者处于无政府、无组织状态,极易成为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等敌对势力渗透对象,严重危及我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2、(答题要点)其教义要旨为,革除多神崇拜和一切形式的“标新立异”,“回到《古兰经》去”,恢复先知穆罕默德时期伊斯兰教的“正道”,严格奉行认主独一的教义。主张:一是严格信奉独一的安拉;二是坚持以《古兰经》为个人行为的最高准则;三是禁止伊斯兰教民有吸烟、饮酒、赌博等行为,并反对将音乐、舞蹈引入宗教仪式;禁止伊斯兰妇女穿着丝绸和华丽服饰、佩戴金银珠宝首饰等;四是倡导信仰本教派的穆斯林团结,为捍卫“安拉之道”,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其目的就是改变传统的宗教习俗,回归复兴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民族宗教政策知识问答 篇5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家宗教局《关于在全国宗教工作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的精神,大力宣传党的宗教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宗教常识,根据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推动民族宗教知识和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学校,切实增强师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现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宣传政策法规、普及宗教基本知识、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紧紧围绕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广泛深入地开展党的宗教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进一步提高师生的政策法规水平和能力,切实增强师生的遵纪守法意识、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意识和良好的道德意识,增强识别和抵御违法活动的能力,树立讲科学、树新风的道德情操,努力构建平安、和谐和健康发展的育人环境。
二、组织机构
成立泾川四中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知识学习领导小组: 组长:鲁新文
副组长:吕小龙刘海红
成员:孙定春雍伟鹏樊怀民李刚吕宏伟孙小虎 下设办公室: 主任:吕小龙 副主任:孙定春
成员:李刚吕宏伟霍万红王亚鹏各班班主任
三、目标任务 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对进一步加强和谐校园建设,构建良好育人环境,实现学校育人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活动形式
有组织有计划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教育和民族常识教育,增进师生对中华大家庭的了解和认识,重点采取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课堂、班团会、国旗下讲话、民族知识讲座、民族知识竞赛等方式,寓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和文化娱乐、素质教育为一体,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民族宗教政策法规、互相尊重,共同繁荣的思想认识。
五、具体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
学校成立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充分听取教师、学生意见,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从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因地制宜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1月
1、让学生认识了解56个民族,了解民族常识,渗透“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四个认同”(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六好”教育(说好话、走好路、扫好地、做好操、写好字、读好书),确保方案落到实处。
2、调查研究,摸清学校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的重点和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的难点。
3、结合学生特点,探索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的有效模式、途径、方法、活动等。利用国庆节日,对学生进行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教育;在班团队活动中贯穿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积极组织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开展为少数民族失学儿童捐款、捐书、捐学习用品,与民族民俗的关系密切剪纸等活动;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引导学生读爱国图书,看民族书报,课内外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4、把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与校本研究结合起来,研究如何以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为重要载体,有效培育学生民族精神。校团委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展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创和谐的精神风貌;要充分利用报告会、讲座、、知识竞赛、校班报、校园广播等多种载体和形式,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增强“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主题活动的吸引力和时效性。
5、要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认真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管理服务中亲身感受到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和友爱。教师要主动帮助回族学生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班主任和跟班老师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化解学生之间可能存在的心理隔阂及心理问题。
6、后勤管理要尊重回族学生的饮食习惯,认真办好学生食堂。扎实做好回族家庭困难学生尤其是新生的资助工作,确保回族家庭困难学生“应助尽助”。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4年3月
认真进行工作总结,从个人到学校整体,积极反思,找出经验和不足,以便开辟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的新路。
六、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精心谋划。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很强的工作。党支部要充分认识当前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加强宏观思考和研究,努力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谋划到位,切实把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工作抓紧抓好。
(二)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是关系到校园和谐、国家稳定的大事。全校要形成党政工团队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切实履行职责,抓好落实。
民族宗教政策知识问答 篇6
新龙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关于开展宗教政策
法规学习活动情况报告
按照国家宗教局《关于在全国宗教界开展“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的通知》(国宗发〔2012〕5号)文件要求,为了进一步推动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我局组织全县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6月“学习月”活动中,学习宪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党的国家宗教政策,全县53座寺庙僧侣及信教群众参与此次学习活动。针对此次教育月活动,我局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广泛开展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活动的安排部署,加强对学习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进行周密安排部署,广泛宣传动员,采取多项措施,在我县宗教领域深入扎实的开展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活动。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切实加强对学习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局长尼玛为组长的“新龙县宗教政策法法规学习月”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了分工和责任,健全了学习教育活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落实了工作人员。
二、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制定了《新龙县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实施方案》,对广泛深入开展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教育活动进行安排部署,明确了学习教育的内容、任务和措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三、组织发动,广泛动员。为促进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我局在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大会后,对宗教界人士和境外出境回流人员进行培训以及利用“三进寺庙”活动的有利时机等形式进行广泛动员,对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宣传开展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动员全县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积极参与到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教育活动中来,做学习宗教政策法规知识学习的典范,做民族团结的模范。
四、形式多样,认真学习。认真开展宗教政策法规知识学习,做到“人员、学习时间、学习资料和措施落实”等四到位。一是积极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组织干部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为各寺庙僧侣准备了《中国的宗教问题和宗教政策》、《宗教事务条例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数目》、《宗教工作法律知识答问》等资料供各寺庙僧尼和信教群众学习。二是
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学习教育;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带动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学习活动。三是采取集中学习、集中辅导、交流讨论、知识测试等多种方式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同时要求各乡(镇)及时总结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新龙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二〇一二年七月三日
民族宗教政策知识问答 篇7
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的问题
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服务, 为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弘扬和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及思想品德的主渠道、主阵地。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 对于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 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平等、共同繁荣, 具有重要作用。但是, 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 这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已显得日益陈旧、缺乏活力, 改革、创新势在必行。目前,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主要存在班级人数相对较多和教学理念滞后两大问题。
(一) 在教师有限的前提下, 班级人数相对较多
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集中在第一学期上课, 在这个学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的教师要承担整个学校所有大一学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在教师人数有限的前提下, 必须合并班级上课。这也就意味着每个班级上课人数相对偏多, 要不然就没有办法完成所有班级的授课。人数相对偏多导致上课效果相对较差。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他们认为班级上课人数多、班级大, 自己不会被教师注意, 所以在课堂上做自己想做的事, 应付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还有的学生因为大班上课教室大, 距离黑板较远, 看不清教师的板书, 所以出现放弃的心态。大班上课不仅使学生疲惫, 教师也很头疼。他们既要管教学, 又要管纪律, 费时费力, 调控起来相当困难。例如, 分组讨论环节, 在人数少的班级里分组讨论, 每组都有机会发言, 学生活跃度高;但在人数多的大班, 由于人数较多, 在分组讨论时大家发言的机会受到限制, 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质量。
(二) 教学理念滞后
目前,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大部分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但是, 在具体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有些教育工作者实行的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听课为辅。“教师中心论”在理论课教学中仍有一定的市场。这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影响了理论课教学的深入和发展[1]。奎苏姆宾博士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心灵的教育。”陶行知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论断。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学校及教师就要为学生探索、创新提供良好的空间, 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上。例如, 在课堂教学中, 讨论就是一种激发学生创新的好形式。这种形式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对话, 这既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思考, 又可以通过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将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
二、“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 革新教学内容, 实施专题化教学
目前, 大部分民族院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使用的教材是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中国民族理论新编》。该教材从理论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科学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政策性。但是, 该教材的理论深度, 使得没有专业学科背景知识的大一新生接受起来比较吃力,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了教学效果。面对这种情况, 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契机, 进行了专题化教学改革探索。
专题化教学, 是指以专题的形式设计把教学内容, 并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进行讲授。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 它丰富了课堂内容,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具体教学安排上, 将《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的12章节内容分成6大专题。专题一:走近“民族”;专题二:纷繁民族世界复杂民族问题”;专题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专题四: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意识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专题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专题六: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平等团结。每一专题的讲授都注意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对社会热点问题及学生关心的问题着重进行讲授, 突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的民族性、现实性, 使学生参与其中, 融入其中, 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关心社会。同时, 在求知中自然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奠定基础。
(二) 改变教学方法, 运用案例教学法与讨论式互动教学法
1. 运用案例教学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 是指运用真实案例, 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诊断和决策,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它不要求学生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 而是促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增强消化和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2]。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理论教研室在进行专题化教学的同时, 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结合国家的政策及社会突发热点问题, 把枯燥的理论变成鲜活的案例, 使学生不仅从案例的分析、讨论中获取知识、经验和思维的方式、方法, 而且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和思想。在讲授“中国民族概况”专题时, 采取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介绍一下他们本民族的情况或者是他们所了解的民族的基本情况。通过这种方式, 把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与个人经历与兴趣相结合, 帮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及他们的风俗习惯, 了解国家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在讲授“纷繁民族世界复杂民族问题”专题时, 就新疆“7·5”事件, 让学生通过纪录片了解这一事件从策划到造成人员伤害的全过程, 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再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民族问题, 从而弄清不是所有涉及民族的问题都是民族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但世界不稳定及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 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活动猖獗, 他们组织的暴力犯罪, 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极大地伤害了各族人民的感情。在讲授“中国是各民族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专题时, 通过影视资料及图片向学生展示, 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 中国是各民族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国家离不开56个民族, 同样, 56个民族也离不开国家, 只有强大的国家才会有富足的民族。在讲授“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意识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专题时, 通过中国航母、中国龙精神等案例, 以民族共同心理认同为主线, 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就是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对中华民族存在、发展、安危、利益等的认同和关切, 是中华民族存在的反映,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心理特质, 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心理纽带。通过二战时期犹太人惨遭纳粹分子屠杀的案例, 让学生认识到, 只有国家团结, 才有政通人和, 人民幸福, 从而自觉为维护祖国统一、安全、荣誉与利益而努力奋斗。在讲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专题时, 使学生了解为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能相对比较成功地解决民族问题,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专题时, 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讲起, 先倾听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各项民族政策的理解、对相关社会现象的分析, 再使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民族政策, 了解各项政策的初衷和实质, 做党的政策的坚决执行者、捍卫者。
2. 运用讨论式互动教学法, 积极发挥学生能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 探索者。”[3]讨论式互动教学法是学与思、学与论的结合。这种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内容需求、个体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及兴趣点, 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动态、创新的教学过程, 引导并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提升学生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它对于巩固和加深已学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讨论使学生消化理解所学理论知识, 更好地内在转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影响自己的内心。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兴趣的学习, 无异于一种苦役。教学的最佳效果应当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形成良性互动, 实现教学相长, 使所学知识能对以后的生活给予理论指导。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重视理论教学, 但不看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缺乏对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鼓励, 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随着时代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要求, 满足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的任务是在课堂上想办法把学习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激活, 将“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4]。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除了实行专题教学, 还在课堂上实行了讨论式互动教学法及实践教学,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验, 效果良好。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验, 笔者发现, 在课堂教学中的讨论环节, 讨论的内容最好是那些学生感兴趣, 同时又能对他们的内心世界起到积极影响的现实生活案例, 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讨论的目的。例如, 在讲到西部大开发时, 给学生的讨论题目就是“如何看待新疆的切糕事件”。通过讨论不仅让学生了解事件本身, 更要让他们了解这个个体事件背后的深层次经济原因, 以及西部边疆经济目前的状况、国家对西部边疆的政策。两年的探索和改革表明, 案例教学法、讨论式互动教学法的运用得到学生的认可, 教学效果良好。
(三) 推动实践教学, 提高民族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2005年, 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教学改革的要求, 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必须有实践环节, 并且要求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不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内蒙古民族大学响应国家的号召和规定, 在强化民族理论教学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 扩大了第二课堂的作用, 进行实践教学。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 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 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践教学的方式灵活广泛, 如参观考察民族名胜古迹、博物馆, 观看相关所学知识的影像资料等。这些方式符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 把时代的气息注入新的理论体系中, 不仅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也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受到学生的认可和好评。例如,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在讲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这一专题时, 组织学生参观了当地民族文化博物馆, 使学生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正是古老的中国文明, 培育了中国人民的精神, 各民族为缔造伟大的祖国、捍卫祖国的统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对提升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凝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使命感有积极意义;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这一专题时,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 进行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社会调查等等, 让学生感受到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 民族地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新发展、新成就, 进而使学生认识到, 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生存的基础、发展的保障, 是各民族维护尊严的前提。通过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 学生增长了见识。
高校大学生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对象, 也是国内分裂势力竭力争夺的群体, 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更是如此。因此, 发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对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坚定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帮助他们与破坏国家统一及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 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 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要实施专题化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要运用案例教学法与讨论式互动教学法, 要推动实践教学, 提高该课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王颖.深化民族理论课教学, 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J].民族教育研究, 2003, (6) .
[2]谢四平, 李晓衡.案例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教育研究, 2003, (2) .
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 篇8
[关键词]民族政策;门巴族;珞巴族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经济发展理论的形程
马克思认为,民族之间应该和谐共处,以一种共荣的方式实现矛盾的化解。在民族关系各民族是相互影响,如果民族不能共荣无论是优势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发展。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从整体上呈大杂居小聚居的自然形态。门巴族和珞巴族正是很好的利用了国家层面的这两个政策的扶持,再加上自治区政府的全力配合,使得处于我国西南边疆的这两个人口较少民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我国制定少数民族政策的基本思路是,以国家与民族共同发展为主导思想;以发展、扶持、帮助为主要手段;以帮助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指导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衔接为目的。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措施。制定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时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要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二要与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扶持政策—扶持较少人口政策
人口较少民族是指我国人口在10万以下的民族,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在10万人以下的民族有22个,分别为高山族、门巴族、珞巴族等等,涉及人口68万左右。①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调研准备阶段。1999年到2000年,继民族识别的大调查后,国家又开展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调查。针对全国的22个人口较少民族进行了摸底调查,最终形成了《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为国家进一步出台扶持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2001年,国家民委就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建议把22个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的意见》,之后得到了国务院办公厅的批复,这标志着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工作已提到中央层面上。二局部试点阶段。按照国务院的《关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的复函》指示,各地方相关部门加大了对人口较少民族在教育、交通、广播电视等方面的投入,中央有关部门也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给予了照顾。另外,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民委还联合开展了“人口较少民族扶贫开发试点”工作,如在云南西双版纳开展了“两山”综合扶持开发试点。并根据各较少民族聚居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族一策”、“一村一策”、“一山一策”等特殊措施,有力的推动了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三全面铺开阶段。2005年《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出台,为较少人口民族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标志着较少人口民族政策的全面实施。与此配套的还有国家民委和发改委共同制定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建设规划》和较少民族所在省区的相关扶持政策。四深入实施阶段。2011年6月20日,国务院批准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该规划加大了扶持的力度、扩大了扶持的对象的范围。中央领导对较少民族发展作了一些列重要指示,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三、在兴边富民行动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的推动下,西藏的门巴族和珞巴族迎来发展的最好时期
(一)在兴办富民行动的扶持下,西藏的门巴族和珞巴族迎来发展的黄金期。藏地处我国的西南边疆,分别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国家接壤。西藏的边疆主要生活着藏族、门巴族、珞巴族、僜人、夏尔巴人,是人口较少民族门巴族、珞巴族的相对聚居区。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对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提出了“一年起步、三年突破、五年见效”的目标,从而使人口较少民族从整体上脱贫。2000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兴边富民领导小组,2005年西藏制定了《西藏自治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专项建设规划》,并多次组织专门的调查小组到民族边疆地区调研。2007年,林芝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投入各类建设资金1214.52万元,完成建设项目27个。”②
(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助推门巴族、珞巴族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重视门巴、珞巴族的发展,至从国家出台有关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以来,西藏地方又出台了许多配套政策权力助推门巴和珞巴的发展。西藏相继下发了《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西藏自治区人人口较少少数民族整体脱贫和发展意见》、《西藏自治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建设规划(2006—2010年)》,对门巴族和珞巴族聚居区的发展进行整体规划。“自2000年以来,西藏自区先后从‘少数民族发展基金’中拿出3317.39万元,加快门巴、珞巴族地区的发展,实施59个具有代表性的各种项目。其中:民房改造建设项目投入557.4万元,水利设施建设项目投入220万元,公路桥梁建设项目投入217万元,文化建设项目投590.88万元,农牧业、科技等建设项目投入885.62万元,其他建设项目投846.49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区8个民族乡除墨脱县的达木珞巴民族乡外,7个民族乡目前已基本实现‘四通、五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③对于西藏门巴族与珞巴族的发展,最有效的途径是将兴边富民行动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结合起来共同助推门珞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占成秀.当代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D].2013.
[2]朱玉福.中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实践程度评价及思考[J].广西民族研究,2011(4).
[3]朱玉福.西藏门巴、珞巴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探讨[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4]朱玉福.西藏门巴、珞巴族社会经济迎来发展黄金时期[R].西藏发展论坛,2007(6).
[5]刘爱军,李祥妹,周龙春.西藏自治区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研究[J].西北人口,2011(4).
[6]陈立明.兴边富民行動与西藏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7]朱玉福.论大力扶持西藏门巴族、珞巴族发展的意义[J].西藏大学学报,2008(1).
注释
①2011年出台的扶持较少民族“十二五规划”将受扶持的民族的范围由10万人以下扩至30万人以下10万人以上,受扶持的民族由22个增加到28个,人口由68万增至169.5万。
②陈立明.兴边富民行动与西藏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第8页.
【民族宗教政策知识问答】推荐阅读:
民族宗教政策知识09-23
民族宗教知识法规题08-29
民族宗教理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教育试题及答案 200 题08-20
民族宗教政策宣讲10-04
民族宗教事务局2021年民族宗教工作总结06-14
学习民族宗教政策心得12-17
民族与宗教问题06-10
非洲民族宗教10-01
民族宗教政策学习教育小结05-26
镇民族宗教工作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