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力,向心力问题

2024-07-15

凝聚力,向心力问题(通用6篇)

凝聚力,向心力问题 篇1

1、什么叫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

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首先是建立在团队目标一致上的,要实现团队的目标必须增强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感和共同发展的意识。有了明确的目标后,每个员工心要往一处想,力要往一处使!俗话说:“众人同心,其利断金”。另外还要培养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如果每个员工都有这种集体荣誉感的话,他做任何一件事时自然而然就会为了集体着想!

2、怎么样去建立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怎么去打造积极向上的团队?

要让每个员工有事可做,让每个员工都觉得自己是必不可少的一份子,也要让每个员工有归属感。(1)充分信任每个员工,缺少信任关系是做不好工作的,而且会造成团队的个体之间相互对立。所以做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或管理者,一定要充分信任团队中的每个成员。(2)让每个员工有归属感,这个归属感不是强加于团队成员身上的,而是要让每个员工发自内心爱这个团队,强烈希望与这个团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这就需要管理者如何带领这个团队,管理者要让每个员工工作起来有愉快的感觉,这就要充分了解员工的精神需求。(3)建立一系列的激励政策。激励政策要切合实际,确实可行。对员工平日的鼓励也很重要,可能一句话就能让员工激发斗志。

3、建立团队凝聚力,向心力过程中,需要做的事情?

首先领导者要采取的领导方式很重要,经常激励员工,给员工公平的竞争,让员工了解他做的每一件事的意义,发现每个员工的长处,合理的分配能让其胜任的工作。并且制定出一个长远的工作计划,让每个员工了解自己在做的事情是否在一段时间内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4、建立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打造积极向上的团队过程中注意事项?

注意团队里的沟通、分工与合作。团队成员之章的沟通和协调很重要,每个员工的生活生长的背景不一,所以他们的价值观,性格,为人处世的方法不一,所以,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常与员工沟通,了争他们真正需要的。分工也很重要,一定要让每个员工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位置,让适合做这份工作人来做会比让不适合做这份工作的人来做得到的结果往往相差很远。沟通与分工都处理好了,合作关系也就不能实现了。

欧宝装饰,给你完美的家

5、怎样去建立领导层的威信,建立领导层威的的注意事项?

威信即是威严是建立在诚信上的,做为领导,诚信是非常重要的,说出来的话,就要与做出来的事相一致。所以在发布命令上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不能朝令夕改,所以在发布通知通告,决策命令,目标及计划都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分析后再做定论。并且发布任何一项文件时,都要以身作则,对团队的成员起示范作用。平时也要虚心学习,不要自以为是,多听听员工的心声,从个方面了解员工的需求。

欧宝装饰,给你完美的家

凝聚力,向心力问题 篇2

团队形成期是团队初建、业务工作的起步阶段。虽然团队是一种较好的作业、生产形式, 但要使团队持久高效地运行却不容易, 所以, 团队形成期的企业应注重夯实团队合作的基础。

(一) 绑定现时利益

现时利益, 就像外交上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内对外方针政策的决定性因素一样, 其交叉点便是大家走到一起合作共事的催化剂。当你发现有人似乎总在搅混水拒不配合时, 那并不代表他想这么干, 或许只是对方的利益没有得到满足而已。所以, 走好团队合作的第一步, 不仅要找到现实利益的契合点, 也要将共同现时利益进行合理的绑定与加固。

(二) 建立共同期望

建立共同期望也可以理解为某种程度上的对团队成员未来利益的绑定。团队成立伊始, 需要耗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讨论并得出在整个团队层面和个体层面都能接受的目标, 目标一旦确立, 每个人就有了奋斗和努力的方向, 大家协同配合, 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位成员的才能和创造力, 向着共同的目标大步迈进。

(三) 优化角色分工

这涉及到了整体与部分的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 一支团队是一个整体, 每位成员都是部分, 团队整体的战斗力强弱受个体优势表现好坏的影响。为了提高团队的综合实力, 首先, 应该确保团队成员的多样化, 其次, 角色分工必须和个体专长相匹配。

二、团队磨合期

随着成员之间接触渐多、团队业务的逐步开展以及工作任务激增, 团队内部隐藏的矛盾会逐渐外显释放, 甚至激化。此时, 便需要建立全面有效地制度对团队行为加以规范。

(一) 切实可行的行为规范

团队行为规范的制定要具有可行性、渐进性和稳定性。许多企业团队一开始忽视了行为规范重要性, 而是过分地依赖于所谓的人情味来维持团队运转, 表面看起来紧密团结其乐融融, 实际上, 意味着团队管理制度的缺失。

制度规范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 执行力非常关键。执行力强的团队会主动积极地落实并严格遵守既定的制度规范, 把目标变成计划, 把计划变成行动, 把行动变成效果。

(二) 科学的绩效评估

团队可以从绩效评估中获取包括成员贡献、成员状态在内的一手资料, 同时与团队的各个部分发生交流互动。目标管理法则是被企业广泛采用的一种绩效评估方法, 它可以很好的避免个人主观偏好的影响, 并把个体的对组织的价值贡献量作为主要参考依据。通过共同建立目标, 绩效评估者和被评估者间角色关系转变为全程顾问与主动参与者之间的协作关系。可实际操作中, 绩效评估因为制度构建、判断标准以及执行人员等多方面的原因, 还做不到绝对的客观和公平, 上下级之间常常会因为认识的偏差产生误会和不满。推行绩效评估虽然卓有成效, 也需谨慎用之。

(三) 公平的成员激励

进行激励的目的在于保持或激发队员的投入热情。要收集每个成员不同的的个体需求并汇总;把成员所有的诉求分解成对应的若干构成要素及比例;用个人价值贡献量乘以个人诉求要素构成比例, 得到激励程度系数, 可以为企业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方式提供基本的参考标准。

三、团队成熟期

这一时期, 团队成员表现出高水平的专业性, 工作能力显著提高, 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对于团队集体荣誉产生很强的责任感, 并且能够胜任所分配的任务, 有效的帮助上级分忧。

(一) 打造团队文化

团队文化是指团队成员共同拥有的、指导彼此的价值观系统。团队文化作为企业规范制度管理缺陷的有益补充, 在团队中可以起到无形润滑剂的作用, 并且给予成员一种行为约束。能否很好地解决价值观认同问题, 是打造团队文化的关键。只有充分发挥团队文化塑造价值和传递价值的双重作用, 为团队营造一个友好和谐、轻松愉悦、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 才能使成员发自内心的对团队价值观产生共鸣, 对团队文化一致认同。同时, 帮助成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可以给予其更加清晰的未来职业定位, 也代表着团队对成员的人文关怀, 当每个成员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时候, 也就是团队快速成长壮大的时候。

(二) 加强沟通, 冲突管理

冲突指的由于某种抵触或对立状况而感知到的不一致的差异。沟通是化解冲突矛盾的有效途径。团队的核心成员要充分的相信其他成员, 给与他们足够的的权力, 以便他们更有效地完成团队交给的任务, 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及时发布团队的战略调整或者攸关每个成员利益的重大决, 并作出真实可信的解释, 广泛听取来自基层成员的意见和建议, 认真甄别。在赏罚方面需要做到, 有依有据, 不偏不倚。

(三) 保持管理团队的权力平衡

如果想要团队永远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团队的核心成员在思想上跟行动上要相互协调, 团队成员应该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 因为无论开始确定的战略正确与否, 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都可能变成谬误。这就要求团队成员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保持适当的警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对策, 从而顺利的解决问题。与之配套的还应建立核心成员之间的制约和权力平衡机制, 明确权力与义务, 职位与责任, 施权范围和限制条件, 总之, 权力在有序的的环境中才能有的放矢。

结语

实现团队的高效能是一个复杂而缓慢的过程。因此, 除了要拥有持续的学习与培训服务、正确的战略筹划与风险控制意识之外, 还需要具备及时修正在具体实施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偏差的能力, 只有如此, 才能实现团队管理的高效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苏明城, 张向前.激励理论发展及趋势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05) .

凝聚力,向心力问题 篇3

关键词:青年职工 凝聚力 向心力 影响因素 策略

青年,是社会上一个备受關注的群体,呈现出明显的群体特征,即思想活跃、爱好广泛、可塑性大、阳光活力。而青年职工作为这一群体的一部分,如何提高青年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企业开展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的主要内容。要做好这项工作企业需要抓住青年职工的特点,立足企业实际,充分发挥企业团组织作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兼具趣味性、内涵性的活动来促进青年职工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显著提高。

一、影响青年职工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要因素

(一)个人忠诚度

现如今市场经济繁荣发展,这为职工及用工单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对青年职工来说其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待遇条件、晋升空间等的对比,从而令青年职工的个人忠诚度有所动摇,他们可能会为了追求新的个人就业目标而选择跳槽,青年职工频繁跳槽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如此,这不仅造成企业人才流失、人才培养成本的增加,更严重的是不利于企业培养青年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个人追求

个人追求是每一个青年职工选择就职企业的主要内部动机,其包括实现梦想、薪酬与职位期望、实现个人价值等,这些个人追求是支持青年职工忠诚企业的重要因素。不过,在过大工作压力的背景下,青年职工初到企业的个人追求会逐渐被现实所磨灭,较低的薪酬、不公平的工作环境等都会削弱青年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进而影响着青年职工对企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三)长远目标与战略意图

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开展教育与管理青年职工的工作活动时,其忽视了向青年职工传播企业的长远目标与战略意图,进而造成企业青年职工只是被动的参与工作,而缺乏和企业共同发展的积极意识。此外,青年职工也会因个人目标无法统一到企业的长远目标与战略意图当中,这易造成青年职工对企业缺乏凝聚力与向心力,影响着青年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四)企业培训、晋升缺乏有效机制

企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青年职工的齐心协力,但企业若是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晋升机制,这容易导致青年职工对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下降。青年职工在工作过程中较为看中个人价值的体现,而加薪、岗位晋升等是最好体现青年职工个人价值的标志。不过企业不健全的教育培训制度与升迁任用机制会造成青年职工对自身前途的无望,对工作缺乏激情,最终易导致青年职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缺失。

二、提高青年职工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对策

(一)提升青年职工的思想认识,帮助青年职工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提高青年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需要企业有效做好管理与服务的充分统一。一方面通过开展各种相关的思想政治工作来教育与管理青年职工,以提升青年职工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企业还需积极关注青年职工,了解青年职工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从而尽可能的帮助青年职工解决实际问题。企业坚持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既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宣传活动,进而向青年职工传达党的方针、政策等,积极引导青年职工参与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当中,进而逐步提升青年职工的思想认识。而企业在做好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企业还可以为青年职工创设多种沟通渠道,以帮助企业与青年职工及青年职工之间的相互了解,进而建立良好的企业与青年职工信任联系,创设更多条件来帮助青年职工,以此来提高青年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二)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青年职工的技术素质

广大青年职工的技术素质是企业发展的有效支持与保障,为此企业对青年职工进行积极的动态管理,注重加强企业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为青年职工营造一个良好氛围的企业工作环境。于是乎,企业可以将精神文明建设与职工技术培养有机结合,一方面积极倡导与号召青年职工的自我提升,争做企业精神文明标兵、岗位能手,引导企业青年职工树立岗位文明与服务意识,从而形成相互学习、相互赶超的良好工作氛围。另一方面企业为广大青年职工创设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技术比拼等活动,以促进企业青年职工业务技能水平的提高,树立青年职工为企业安全生产的服务意识。企业在动态管理的理念指导下,积极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与培养青年职工技术素质相结合,从而整体提升企业青年职工的技能水平与文明素养,提高青年职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整体推进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开展青年职工创新创效活动,引导青年职工为企业创造效益

青年职工在岗位工作过程当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新能力,从而为企业服务创效,这不仅利于企业的积极发展,而且也能为青年职工带来相应的加薪与岗位提升机会,最终企业与青年职工之间都得到了良好的互惠互利,而青年职工对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会由此逐渐增强。由此可见,企业在培养与提高青年职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时可以开拓一条新的渠道,即开展多样性的青年职工创新创效活动。因为青年职工大多从事一线生产岗位的工作,他们对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安全隐患源等最为清楚,所以企业应鼓励青年职工积极投身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等实践创效活动当中,引导青年职工勇于创新、积极创效。企业效益的提高,青年职工个人目标、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些都利于增强青年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结语

企业在对青年职工进行成长成才机制教育及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充分遵循青年群体的特征,这样才能达到教育与管理的最佳效果,并不断促进青年职工的进步与发展。培养与提高企业青年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企业发展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内容,影响青年职工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因素很多,而青年职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国各大企业应重视这一工作内容,积极采取有效策略以提高青年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参考文献:

[1] 许路佳.关于增强工会对青年职工凝聚力的思考[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18-19.

凝聚力,向心力问题 篇4

中华民族为什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http://

流在心中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2010-02-11 17:25:16 来源: 北京日报网络版

主持人:王君琦

特邀嘉宾

张岂之(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牟钟鉴(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田辰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旅美学者)

赵馥洁(西北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尤广建(旅美学者)

段建海(西北政法大学教授)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发展力,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软实力,它制约着国家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实力的发展。因而,研究如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为什么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有中华文明传承五六千年而不断?如何破译“中华文化的长寿密码”?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的?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主持人:文化是民族的身份证。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这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有哪些特殊的深意?

张岂之(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我认为这个提法提得深刻,为什么呢?首先从我们所处的时代来看,新时期对文化应有更加深入的认识。经济发展与政治文明建设达到一定的程度,人民迫切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营养。除了经济国力、军事国力、政治国力之外,还必须要有文化国力。文化国力所表现的是13亿现代公民的精神面貌,表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凝聚力、一种深厚的文化素养。没有强大的文化国力,中华民族要在世界上发挥作用是很困难的。

中华文化的实质是什么?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将中华文化与民族的兴旺发达联系起来,强调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这是我们弘扬中华文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正在兴起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复兴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复兴,缺一不可。人民生活如果没有持续的提高,没有普遍的富裕,就无力支撑民族的发展。而单纯经济上的提升,没有政治和文化与之协调发展,也无力塑造一个伟大的民族。政治上的民主与法治,为民族复兴提供制度与规范的保证,而文化复兴又为民族提供精神支柱和凝聚力,可见弘扬中华文化具有何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持人:如何结合中国历史的特点来看建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必要性?

张岂之:要了解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不能离开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这两个重要的视角。中国历史尽管有战乱和纷争,但统一始终是大势所趋。在国家统一的背景下,产生了有典型意义的汉、唐文明。这告诉我们:中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中华文化也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由于这种历史传统,今天我国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要维护国家统一;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则体现了56个民族的共同愿望,反映出我国历史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结合。

建设民族精神家园的核心是要有“精神”

主持人:关于中华民族精神问题,近几年,学术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讨,取得了很多共识,但对一些问题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您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张岂之: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应特别注意“精神”二字。如果离开精神文明这个主轴,则一切都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精神”,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中华文化中渗透着的精神是什么;二是我们今天以怎样的精神来对待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弘扬中华文化,主要指从我国优秀历史文化中吸取不竭的精神动力。而在建设民族精神家园的活动中,虽然不能缺少应有的物质内容,但更加重要的是,文化设施要有精神内涵,具有净化社会环境的积极作用,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和奋斗精神得以继承和发扬。

文化认同使各族人民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归属,起到了巩固中华共同体的作用

主持人:鲁迅先生曾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如何看待“民魂”及民族文化在民族认同中的作用?

牟钟鉴(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加了。一是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要素;二是文化遗产和文化产业受到空前关注;三是民族的振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中华文化是整个民族的精神依托和团结纽带,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人们能够不断从其中吸取营养、智慧和力量。一个民族如果只是现代经济发达而民族文化不显,甚至处处模仿他人,便算不上真正的强国,得不到世人由衷的尊重,所以建设现代文化大国就成了中国人应当奋斗的目标。

费孝通先生曾指出,中华民族的格局是多元一体,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高层次的民族可以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参见相关链接)。中华民族是复合型民族,即民族之中有民族,由许多单元型民族组成,本身又成为一个大的民族共同体。民族有三要素:祖源认同、文化特色、自我意识。祖源认同是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始祖信仰,文化特色是识别民族的根本尺度,自我意识是自觉到民族是命运的共同体。

战国时期流行的五方帝信仰,以黄帝为中心,代表中华民族以中原华夏族为主体、四方少数民族环绕而居、多民族共生一体的地理空间格局。以黄帝为首的五帝信仰,共同点是:圣明、仁德、益民、和平、功业盛大。先民在塑造五帝形象的同时,其实就是在铸造中华民族的品格,其核心是民本、贵和、创新。这种文化基因后来经由孔子、老子加以弘扬,奠定了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精神方向,使得中华民族既能生生不息、与时俱进,又能厚德载物、包容宽厚,千回百折而不衰。

而黄帝信仰是将祖源认同与文化认同合为一体,既是血统的探源,同时也是文化的寻根。黄帝信仰整合了民族的统绪,使中华民族之中各个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归属,起到了巩固中华共同体的作用,发挥凝聚着众多民族、海峡两岸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文化功能。它的人文精神和神圣追求,不仅使我们的文化和心灵重新落实在自己民族的本根上,也能激励我们去开拓创造。

爱国主义凝聚着中华民族

主持人:我们知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民族精神与我们提倡的爱国主义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赵馥洁(西北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为什么中华民族具有这么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我们认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客观上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力量。从社会意义上看,爱国主义以其生命力、吸引力、感召力整合、团结、凝聚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形成了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使单个人的意志交互作用而升华成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历史合力,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段建海(西北政法大学教授):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实际上是一种互动互进的体用关系,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历史之源和价值之本,而民族精神则只能在推动爱国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寻找到自己的真正用武之地。中华民族只有通过对象化的实践活动来占有对象,才能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发挥民族精神的功效作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在爱国主义的历史进程之中以其独有的吸引力、感召力聚合了中华民族各社会阶层的力量,促进了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形成,唤醒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为推进爱国主义向前发展创造了具有指向性的历史合力。不仅如此,民族精神也以文化的力量调节控制爱国主义的形成发展机制,感染、激励、引导中华民族形成实现维护发展祖国利益的合乎理性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思维观,自觉地调节调控爱国主体的历史实践活动,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发展进步,铸就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华民族在创造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以族类共同体的生存发展为需要,使各种文化流派、文化思想在文化创造活动中,在长期的历史磨合和主体自觉的价值选择、整合的循环往复中形成了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文化价值体系,较全面地规定了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和对民族的责任和义务,对个人和祖国的关系进行了明确的价值定位,从而使中华文化以其强烈的民主性、超越的理性力量和精神感召力,形成了凝聚社会力量的动力,成为最后整合家、国关系和利益的统帅,并合成了一种维护发展祖国利益的整体力量(历史合力),奠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跳跃于海外的中国心是一种“软实力”

主持人:一首歌曲唱得好:“河山只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流在心中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作为生活或工作、学习在海外的中国学者,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不是有一种更为特别的感受?

尤广建(旅美学者):我们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真是所谓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每天最关心仍然是中国的事情。四川发生大地震我们异常沉痛,奥运会胜利召开我们非常高兴,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出口我们很是揪心,中国首先突破经济困难走上复苏之路我们大为开心。我们的心是随着中国国情的起伏而起伏,我们的情感随着中国事业的好坏而震荡。

当然,海外侨胞数以千万计,情况很复杂,不可能都是一种心态。就以我本人居住的美国纽约来说,有老侨,有新侨;有人从事商业活动,也有留学生和做研究工作的学者;有的功成名就进入上流社会,有的还在为生存而奋斗;至于政治倾向那更是千差万别,单以左中右来划分,远不能概括实际的复杂情况。海外侨胞的情况尽管不同,但是都有一颗中国心,这是关心中国,与中国的命运共同跳动的心。

中国劳动人民来到美国,人地生疏,语言不通,许多人没有分文,甚至负有债务。他们来美国打拼,依靠的是什么,唯有乡亲。是老乡安排住处,帮助找到第一份工作。接下来就要依靠自己的刻苦勤劳,节俭度日,一点一滴的积攒金钱。然后就要请律师办理居留权。有了绿卡才能接来妻子和儿女,全家来到美国共同艰苦创业。中国劳动人民来美国创业,都有数不尽的艰辛和流不尽的血汗。他们在美国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和帮助,也凝聚着对家乡父老的深厚感情。因此,以同乡为基础的社团越来越多,以华人商业点为中心华人聚居的地方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大小不一的Chinatown(各地习惯不同,分别译为华埠、中国城、唐人街)。纽约大的Chinatown 就有曼哈顿华埠、皇后区法拉盛和布碌仑的八大道。

生活在华埠,看到的招牌是大字中文,通用的语言是中国话,遍地都是中国人开的商店,既经营人们共同需要的衣服用品,也有中国的特色食物和用具,这里有许多中餐馆和中国地方特色的小吃店,可以读到多种中文报纸,所在地区的图书馆还有中文图书和音像制品。这里的人们保留着中国人的习俗,最盛大的节日是中国年,有各种形式的游行庆祝活动,舞狮则是最为普遍的节目。所以生活在华埠就像生活在中国南方的集镇一样。在这样浓厚的中国氛围之下,人们不会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华埠是以同乡为基础,与中国家乡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亲情建立起来的,乡情不断,这里侨胞的中国心就永远存在。

海外侨胞的另一大人群,就是中国留学生和学者。他们在中国受到长期的教育,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都具有根深的中国情结。中国留学生和学者,分散在不同的大学、研究所和公司,还有个体自由职业。他们工作分散,居住分散,和美国的主流社会融合在一起,平常难以形成一股力量,似乎看不到他们的影响。但是国内一旦有大事出现时,中国留学生和部分学者很快就会聚集起来,发出他们的声音,起到人们意想不到的好作用。他们生活在主流社会,与主流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语言障碍,此时的影响要比华埠的人们大得多。2008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打击很大,至今失业率居高不下。与美国不同,中国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恢复较快,正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中国留学生看到这种形势,许多人都在深思回国工作和创业的问题,他们的中国心在剧烈激荡。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越来越宽松,也有一批从事中美贸易的企业家,活跃于中美之间,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侨胞。因为中美关系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实际利益,因此他们必然是中美友好的促进派。他们有经济实力,所以他们对于中国的支持公开而有力,这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后起之势。

海外侨胞都有一颗中国心,这是血缘的产物,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产物,凝聚着亲情、乡情、理念和切身利益。中国发展越好,开放越大,就会有更多的中国人来到国外,侨胞的队伍日益壮大,跳跃的中国心就越来越多,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必然增大。这是真正的软实力,是和平的力量,而且对中国、对世界都是有益的,因为这是一支促进中外友好的力量,是中外交流的稳固桥梁。

中国应该有文化自信

田辰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旅美学者):目前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国际激烈的经济、政治、文化竞争环境,是中华文化自觉、自信并与西方文化进行交流的大好机遇。因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造成各个民族文化不能不接触的局面。不进行文化交流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没有自信的表现。我们现在要避免一些简单逻辑思维,对中华文化传统认识趋于适度,实现对文化传统合理、准确的估计,才有可能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所在,从而更加自信。文化交流首先需要的是有这样一个正常心态,而不是那种扭曲自我的心态。

有一个英国历史学家叫约翰·霍布森,他反对欧洲中心主义,如什么“西方是先进的,东方是落后的”等这套话语。他说,这个以欧洲为中心的话语结构,实际上是西方有意识地编造出来的。他到北外做演讲,讲他反驳“欧洲中心主义”,我当时问他,说你是不是看到了在中国欧洲中心主义这种话语很强。他说他看到了,说他到这里来觉得是个“shame”(没有脸面)。为什么是个“shame”?意思是说你们中国人需要我一个西方人来告诉你们:你们要有自信。其实你们对西方的文明有很大影响,没有你们,就没有现代西方文明。他的话对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很有启发。

中国文化当中从根本上值得我们坚持和自信的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由此发源的价值观念体系。我们没有理由抛弃它,它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维系所在、自信所在,是中华民族无形的凝聚力所在。我们不能扼杀自己的灵魂。从长远观点看,真正的力量在于文化本身,在于文化上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特质是追求和谐、追求平衡。它把命运背负在自己身上,它是个开放体系,最少保守、最能与时俱进。中华文化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走出了国门。世界需要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必然在与世界的交流中更显现中华性和民族性,也因此更具有世界性。中华文化一定会通过交流,在全球的广阔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精华,为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世界环境有所贡献。

主持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地吐故纳新,适应民族凝聚力发展的要求。在当代,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展的方向。我们相信,坚持这一方向并付诸实践,中华民族凝聚力一定能够不断增强。

相关链接主题词诠释

民族凝聚力

一般认为,民族凝聚力是指一种观念的形态(感情、愿望、理想、价值观)蕴藏在每一个民族成员之中。它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一样,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的灵魂和精神支柱,起着核心的作用。

相关链接主题延伸

费孝通论“多元一体”

1980年,费孝通教授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命题。所谓“多元”,是指中华民族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由56个兄弟民族所组成的复合民族共同体。所谓“一体”,是指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是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生息、繁衍,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不同角色,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目前,这一命题已为民族学界、考古界、文化学界广泛接受。

张岱年论民族精神

凝聚力,向心力问题 篇5

完善基层设施制度

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组织部长关于党建阵地建设经验交流发言

尊敬的市委X部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培训计划安排,今天由我结合XX县党建阵地建设情况作一交流发言。党组织活动阵地是基层党组织凝聚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其进行教育管理和开展各项组织活动的重要场所。加强党支部阵地建设,是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的一种有效形式。它不断彰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活力,使得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提高。

一、建设规范化党群服务中心

在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中,XX县委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持续推进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让群众办事更加方便。

一方面,坚持“四个统一”,建成规范化的党群服务中心。2019年以来,XX县委累计投入X余万元,按照“四个统一”的要求,在X个村(社区)全部建成规范化的党群服务中心。整体提升后,全县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站式便民服务站、党员活动室、民事调解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党群服务有声有色。

一是统一标识。

在主楼楼顶中间设置“XX村党群服务中心”,前面设置党徽图案,并用红色LED灯带描边,保证夜晚常亮。党群服务中心大院门口统一悬挂“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三块牌子,已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可加挂1块牌子,牌子应大小一致、字体统一。除此之外,不再挂其他牌子和标识。

二是统一外观。

结合实际,以乡镇为单位,对农村党群服务中心统一着色,坚持与周围建筑、村落环境相协调的原则,做到颜色不杂乱,整体和谐庄重。

三是统一配置。

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统一按照“1+9+X”标准进行布局,即设置1个便民服务站,配置党支部办公室、村委会办公室、驻村第一书记办公室(扶贫办公室)、党员教育培训室(党员会议室)、党性体检延伸服务触角提升办事效率室、党代表联络室、图书阅览室(红色网络教育家园)、警务工作站(综治工作室、矛盾调解室)、卫生室等9种基本功能室。X为拓展功能室,由各村(社区)结合实际和群众需求,设置相应服务设施,如村“两委”会议室、计生服务室、老年协会或红白理事会办公室、专业协会办公室等。

四是统一氛围。

外部环境方面,做到村容村貌整洁有序,道路平坦标线清晰,绿化苗木修剪平整,并在入村路口及村内重要路口设置统一指向牌,方便办事群众及时到达村党群服务中心。内部环境方面,做到党群服务中心院内绿化整齐,地面硬化平整,卫生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有序。在醒目位置设置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栏(标注每月X日为公开日),设置宣传栏展示党建及群众活动,宣传关于精神文明、村规民约、文化法制等内容,倡导美丽家园、和谐乡村等。宣传氛围方面,在院内或楼道走廊设置村“两委”班子成员公示、村干部值班公示、本村优秀共产党员事迹等必要版面。在村主要道路墙体上,涂刷党建标语3条以上,在活动中心内楼梯、走廊等处制作党建标语5条以上,根据情况还可在活动广场或其他区域设置党建标语。

另一方面,打造“四大中心”,建成综合化的党群服务中心。

2018年,结合群众需求和脱贫攻坚形势需要,XX县委岀台

《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级党群服务中心管理使用的若干规定》,着眼充分发挥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在联系党员、服务群众、凝聚社会等方面作用的目标,积极整合各类资源,探索发挥综合效益的途径和形式,围绕四大功能,打造四大中心,扎实推进村级党群服务中心管理使用规范化。

一是打造党员活动中心。

开展党内活动,坚持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党员活动阵地、民主议事阵地,利用党员活动室、新时代学习大讲堂等基本阵地,定期开展组织生活、开办讲习活动,进一步强化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依托党员远程教育站点,采取播放电教片、开办培训班等办法,大力加强政策法规、农村实用技能、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培训。与“农家书屋”、社区图书室等现有场所相结合,或开辟新的功能室,建设党建书屋,设置党建书柜,配置党建书籍,为党员打造学习交流、增强党性的新平台。举行升旗仪式,县委组织部为无升旗条件的村统一配备旗杆,每月固定1天在X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举行升国旗仪式,组织全村党员群众参加。通过村村升国旗,实现户户受教育,有效激发了党员群众爱党爱国热情。开展“三亮”活动,即书记亮业绩,以图文并茂形式将历任村党支部书记业绩在党群服务中心内进行公示,以“亮业绩、比贡献'的方式,激励村党支部书记履职尽责;干部亮承诺,将每名村干部任期承诺、目标承诺进行上墙公示,接受党员群众监督,督促履职尽责;党员亮身份,在党员活动室悬挂“党员全家福”照片,增加党员归属感、亲情感;落实“一编三定”制度,推动每名党员结合实际认领岗位、上岗履职;对党员积分化管理、“双线”管理情况进行公开公示,督促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打造便民利民中心。

拓展服务项目,充分发挥党群服务

中心作用。创新服务模式,完善服务项目,在做好党务、民生、便民、旅游等服务基础上,整合益农信息社、标准化卫生室、便民超市、法律顾问、警务室和金融网点等资源,为农民群众提供金融惠农、信息咨询、司法调解、劳务输出、合作医疗等“一站式”服务,提高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便捷性,满足党员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落实值班制度。严格落实村干部挂牌值班制度,全面推行代办服务,对偏远山区村民、贫困群体、残疾人员、孤寡老人及行动不便的弱势群众开展上门服务,做到“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真正把便民服务落到实处。优化服务环境。做好党群服务中心卫生保洁工作,坚持“一天一小扫、一周一大扫”,保证党群服务中心干净整洁。认真做好防火、防盗等安全工作和设施日常维护,确保集体财产不受损失,正常发挥作用。

三是打造就业致富中心。

结合脱贫攻坚,积极引入扶贫车间进驻党群服务中心,引导服装加工、电子配件、藤编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扶贫车间集中,让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和大讲堂阵地,定期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强化种养殖技术、农家乐经营、农村电商等各种技能培训,切实提高贫困户劳动力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让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帮民富、解民困的“大本营”。

四是打造文化交流中心。

丰富文体生活,发挥党建文化广场、戏台、健身器材、大喇叭等公共资源作用,结合农村传统节日,经常性举办道德讲堂、农民运动会等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娱乐生活,倡树文明和谐的乡风民风。发展公益事业。引导有条件的村在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农村老年幸福院,配备专兼职服务人员,为农村非五保老人提供日间休息、休闲娱乐等综合性日间照料服务。积极引导

有条件的村探索建设党史馆、村史馆,详细记录本村历年来的发展进程、重大事项、好人好事、道德模范人物等,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多种陈展形式,增强群众的自豪感、幸福感、归属感,激发追寻传统、铭记历史、感恩先贤和热爱家乡、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注重培养乡土文化能人,积极搭建文化能人工作室、非遗传承基地和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等,鼓励和支持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开展文化创作演出、非遗项目传习和成果展示活动,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

现如今,全县农村党员群众“足不出村”便能办理各类事项、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党群服务中心成了每个村里最热闹的地方、群众最愿意聚集的地方。

二、开办新时代学习大讲堂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XX县委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切入点,在全县建成新时代学习大讲堂X个,其中农村(社区)X个,实现农村(社区)大讲堂全覆盖,其他领域大讲堂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围绕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宣讲脱贫攻坚政策、培训实用技术等,累计开展活动X余场次,参加党员群众X余人次,全面推动广大党员群众学习新思想、掌握新本领、创造新业绩。

(一)打造固定化、规范化的讲习场所。

立足现有组织活动阵地,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党群文化广场、党建书屋等,按照“四个统一”设立相对固定、软硬件设施较为完善的讲习场所。统一标识标牌,按照统一标准,制作“新时代’三新'大讲堂”的牌匾,在大讲堂显要位置悬挂。统一学习制度,结合实际,制定完善严格的大讲堂学习制度,收集整理讲习记录、考勤记录、活动视频、图片等有关资料,分门别类进行规范整理归档。统一配置学习资料,与党建书屋相结合,配备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点党报党刊、脱贫攻坚政策、实用技术书籍等与讲习活动相关的资料。统一讲习时间,每月至少开展1次讲习活动,在春节、劳动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结合实际及时调整讲习内容,使讲习活动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二)设计正能量、有内涵的讲习内容。

紧扣“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聚焦讲习内容“菜单化”“实用化”,建立“1+3+N”讲习课程体系,让群众通过参加讲习活动,能够理得清政策、找得准门路、用得好办法、取得到实惠。即,“1”是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讲习的灵魂和主线;“3”就是重点讲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方面内容;“N”就是紧盯党员群众需求,按照“群众点单,讲师配菜”的方式,设计制作内容多样的讲习“菜单”。如围绕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在XX乡樊营村、庙子镇庄子村、潭头镇拨云岭村等村开展农家宾馆建设管理、特色农家宴烹饪技术等专题讲习;围绕增收致富,在贫困村依托扶贫车间、特色产业基地讲授来料加工、种养殖等实用技术和创新创业技能,把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所需知识讲清讲透。

(三)探索接地气、有温度的宣讲方式。

创新讲习形式,杜绝照本宣科、脱白土镇康山村新时代学习大讲堂开展脱贫攻坚离实际的填鸭式讲习,用政策专题讲座好课堂集中讲、互动灵活讲、流动分散讲、网上即时讲4种讲习形式,充分挖掘讲习新内涵。创新讲习活动进田间、“民间说唱”等形式,采取通俗易懂“拉家常”的语言风格和“接地气”有温度的讲习方式,用“地方话”讲清“大道理”,使讲习活动接地气、聚人气。如,结合夏季天气炎热特点,创新开展“乡村夜话”讲习活动,引导讲师在群众夜间休憩纳凉期间,用通俗易懂

“拉家常”的形式讲习党的大政方针和脱贫攻坚政策等,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为吸引更多群众到大讲堂学习知识,部分大讲堂发动本村文艺能人、戏曲票友,采用“土语土戏说唱”的方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精准扶贫等融入到戏曲中,让政策理论更直观地深入人心,确保群众听得懂、学得进,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促使讲习活动“扎根见效”。

(四)建立涵盖广、业务精的讲习队伍。

针对党员群众多样化需求,建立了一支专业程度高、讲习内容实、群众口碑好的县、乡、村三级专业化讲师队伍。县级层面,通过各级党组织层层推荐,从党校教师、业务骨干、先进典型等中选拔X名县级讲师,每名讲师筹备1至2节与自身工作密切相关、贴近群众的讲习课程,按照理论方针类、政策法规类、实用知识类、典型带动类四大类分类入库,向全县各大讲堂印发讲师名单、课程列表,方便基层自主选择、因需施教。乡级层面,领导班子成员、业务部门负责同志定期投身讲习活动,以讲习推动中心工作开展。村级层面,积极引导驻村干部、支部书记、乡土人才、致富能手、道德模范等优秀人才加入讲习队伍,并邀请“脱贫模范户”典型现身说法,注重“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身边事感动身边人”。强化对讲师队伍的教育管理,通过集中培训、交流研讨等形式,不断提高讲师队伍综合素质。建立激励机制,县委组织部每年评选表彰一批优秀讲师,对表现突出的讲师,优先推荐为优秀党员、拔尖人才等。

在“三新”大讲堂的带动下,党员群众主动学习的热情更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更强了,这里成为名副其实传播党的好声音、引领乐学新风尚、促进工作新进展的主阵地。

三、打造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

2019年以来,XX县委高效整合全县党员教育资源,严格按照有一定规模的活动场所(党建广场或者展厅)、有一名专业讲解员、有一个可开展学习交流的会议室、有一个举行入党宣誓的场所、有一套系统的活动流程、有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有一个组织生活基地概况、有一个整洁的参观环境的“八个一”标准,打造命名了首批X个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

(一)“菜单式”服务。

过去,党员学习教育常常只是读书看报、传达学习上级文件,内容相对枯燥,与实际工作脱节,缺乏应有的活力。开放式组织生活打破了以往党内生活形式单一、关门开会的老套路,各基地结合自身实际,按照“一基地一特色”的要求,编制了党性教育、素质拓展、党内互助、志愿服务等组织生活“菜单”,每个基地至少包含3个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活动项目,为开展活动的党支部、党员提供各类“菜单式”服务,建立起了以资源共享为特征、按需设置为前提、体现党员主体地位的组织生活新模式。组织生活内容从以往局限于开会座谈的务虚型向服务中心、提升能力的务实型转变,让党员参与组织生活有了着力点,使组织生活有了吸引力。

(二)“主角式”体验。

在以往组织生活中,通常党支部书记是“主角”、一般党员是“观众”,党员积极参与意识不强。在开展开放式组织生活中,把以往的组织命题改为现在的党员选题,对照各基地组织生活“菜单”,让每个党员都积极参与讨论,多渠道征集党员意见建议,“按需点餐”确定党组织生活主题。同时,开放式组织生活强调开放性、互动性,让党员唱“主角”、党员领导干部当“听众”,通过“角色”转换,转变了“传统灌输式”的组织生活形式,增强了党员民主推行开放式组织生活,提升党员参与积极性意识,突出了党员主体地位,调动了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

极性,使党员真正成为组织生活的“主角”,提高了组织生活质量,推进了党员队伍素质建设。

(三)“互动式”交流。

开放式组织生活具有对象开放、主体广泛的特点,各基地本着开放的心态,坚持开门办基地,每个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均面向社会公布联系人和预约电话,根据基地接待能力可同时接待一至多个党支部同时开展组织活动,从而打破了以往支部开展党组织生活只有本支部党员参加的现象,跨支部、跨部门、跨单位的联合组织生活成为常态。坚持过程开放、形式灵活,除了正常的参观、学习等环节外,把互动交流作为组织生活重点内容,通过让参与党员谈感悟、说体会、向党支部提出意见建议、当面质询提问等方式,增强组织生活的互动性,使组织生活成为回应党员关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能的重要平台,增加了组织生活的“附加值”。

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的命名,丰富了党员教育的形式,充实了党员教育的内容,拓宽了党员教育的对象,增强了党员教育的效果,提高了组织生活的仪式感、时代感。

凝聚力,向心力问题 篇6

两会期间,大学生就业又成为代表、委员和社会舆论所关注的焦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去年年底,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7.4%,圆满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任务,为促进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回顾近几年来两会的建议、提案,去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代表、委员对大学生就业给予的关注是空前的。仅教育部就收到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提案达200多件,涉及完善配套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鼓励大学毕业生参军入伍、服务外包企业吸纳毕业生、强化就业创业指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等多个方面。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农村就业并提出多项鼓励政策。

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

克服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大学生就业率稳中有升。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4%,与2008年同比略有上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明确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并深入有关省市、高校视察,鼓励广大毕业生到基层一线经受锻炼、发挥才干;要求各地和高校大力开展就业服务,帮助毕业生了解政策,掌握信息,疏通就业渠道,加强困难群体帮扶,使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创业。去年年初,国务院先后召开常务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出台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大政策,并推动各地和有关部门抓好政策落实。

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央有关部门积极采纳两会建

议、提案,出重拳、打组合拳,制定出台一整套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包括对到中西部农村基层服务毕业生给予学费补偿和代偿助学贷款、鼓励科研单位聘用毕业生、实施三年百万见习计划等。

各地党委、政府以空前的力度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31个省市均出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方性文件,并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宁夏投入1.47亿元资金,开展九项就业计划,落实1.85万个毕业生就业岗位;南京、长沙等地对于企业新增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给予一次性补贴;北京对科研助理和社区服务项目出台了优先落户、期满续聘等多项优惠政策;重庆国有大中型企业吸纳毕业生比上年翻一番。

教育系统“超常规”推动大学毕业生就业

教育部对两会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高度重视,围绕代表、委员们提出的各项建议,专程赴重庆、辽宁、湖北等14个省份开展调研,召开各类座谈会40多个,并实地到90多所高校督查调研。结合两会代表、委员建议,教育部提出,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教育系统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成立了部领导牵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提出“非常时期、非常决心、非常举措”和解放思想、深入挖潜、积极作为、实事求是的工作要求;先后召开了10次党组会和部长办公会研究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立足教育系统自身挖潜,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制定出台了落实国办文件精神的29个配套文件,其中教育部牵头制定下发的文件就达19个。

就业制度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

以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为契机,相关领域制度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着力把解决现实就业问题与深化教育改革和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加快

推进了六个相关领域的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取得积极成效。一是建立了一整套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基本制度,特别是有关部门积极吸纳两会建议提案,出台了高校毕业生服义务兵役补偿学费、代偿国家助学贷款的新政策,10余万名大学生参军入伍,实现了大规模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的历史性突破。二是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开通38个类别的专业学位,面向应届毕业生增招3.8万人,开启了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调整和培养模式的改革。三是扩大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16.4万名毕业生奔赴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推进了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创新,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四是积极促进服务外包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服务外包企业吸纳大学毕业生近50万人,建设了大批服务外包培训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现代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五是以启动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为契机,建立和完善更加适应科研活动规律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机制,逐步建立起一支以合同制管理为基本模式的专职科研队伍。六是组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共招募毕业生32万余人,同比增加17万余人。通过以上六项措施,直接解决了100多万名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成效显著。高等学校通过开展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离校教育等方式,充分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全力整合各方面资源,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截至去年7月,全国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共举办毕业生现场招聘活动1万余场,提供岗位信息300多万条。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仍十分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河南、安徽等代表团和九三学社中央都表示要将大学生就业创业作为重点提案提交会议审议。据悉,中央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2010年促进高校毕

业生就业的新政策,力争在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到社区就业、到基层农技推广站点、乡镇医疗机构就业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武汉新华推出大学生就业帮扶计划

武汉新华电脑学校精心打造的“大学生就业帮扶计划”,为大学生量身打造,推出半年制动漫、环艺、网络技术和广告传媒专业,报名即签订就业协议。

新华教育,诚信天下。武汉新华电脑学校会将大学生就业帮扶计划长期持续下去,并会将专业做进一步整合,切实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走出困境,让大学生的明天会更好!

上一篇:融资租赁公司业务方案下一篇:初一政治上册全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