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培训总结

2024-11-05

理论培训总结(共8篇)

理论培训总结 篇1

今年我参加了xx市为期两个月的“xx工程”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我在“xx工程”前一阶段的理论学习到今天也就告一段落了,总的来说,这为期一个月的理论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各级教育专家的专题讲座,有市内一线教师的专题讲座,有学员围绕专题进行的各种论坛,也有学员的互动讨论。回首这一阶段的学习,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巧的增长。真是一次收获丰厚的学习,也是促进我教学上不断成长的学习啊。

人的进步也许悬于一念之间,只在刹那一刻擦出的火花。从表面上看,这样的培训仿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什么问题,而且很辛苦。每天培训的时间很长,从早晨八点开始到下午四点半才结束,对于我们家远的老师每天来回真的很辛苦。可是给我们培训的老师大多经验丰富并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因而那点体力上的辛苦就因精神上的快乐而冲淡得毫无踪影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外界逼人的春风,清澈的流泉,飞速的火车,才能带给人本质上的革命,才能带出脱胎换骨的变化。

同时对我来说这次培训,也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它让我撞入了一种求学的氛围。不学习就要落后,不进步就得淘汰,要在教育这块土地上寻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学习是唯一的路!在培训班上,各位学员思维活跃,团结互助,开放而又严肃,竞争而又宽容,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我改变了以往心理上的惰性,不断搜集教育信息,学习教育理论,增长专业知识。其次,这样的培训也给我带来了一种机遇。要知道,不是每一朵花都能迎风怒放,不是每一块金子都有机会闪光。我是幸运的,这次培训活动,不但使我发掘出了自己的一点价值和长处,也给了我一个锻炼自己的平台,并使我结识了很多同行,为我今后在教学上的拼搏打下了基础。我发现,这次培训后,我“脸皮更厚”了,不会在任何场合因害怕表现不好而局促,我会因有机会展现自己而高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在班上应该属于小有收获的一类吧。第三,这样的培训当然更让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培训班上的老师和学员都是“x”光视线,在他们的解剖下,每一个坦然的人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都能找到今后努力的方向。常听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得如此之多的良师益友,该是一种更幸福的事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有更大的空间去上下左右而求索了!

就在这一念之间,我感受到了培训带给自己的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辉煌,任何一个人要赶上时代的步伐,都要永无止境地学习,永不停息地实践!

在这一个月的理论学习中,我保持了全勤,做到了积极参与活动,积极参与讨论,按时完成作业,我渡过了忙碌而又充实的一个月学习生活。当现在回头想想这一个月的培训时光真令人回味无穷。

其实培训只是一个手段,培训只是一个开端,对于培训给予的清泉,我要让它细水长流。我知道,“骨干”这一称谓带给人的不会有太多的荣誉,却有无尽的责任。悬语文教育之重任于肩,那该是何等沉重,无论将来我会不会有幸加入这一行列,我都会铭记这段“骨干”培训的日子,我自信,我将因此而振作精神,在教育天地中走得更宽,更远。

理论培训总结 篇2

一、培训迁移的概念

培训迁移是指员工有效且持续地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态度、行为方式等运用于今后工作中去的过程。传统的培训强调的是培训者扎实的基础、具有良好的培训技巧、员工较强的接受能力和真正学会受训内容。培训迁移则在原有的培训基础之上强调员工必须能够消化吸收在培训中学到的东西,将所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去和在工作中运用所学的东西必须能够保持一定的时间,这三个阶段是任何企业想提高业绩的培训所必须的,也正是培训迁移的内容。

二、培训迁移模型

培训迁移模型指培训项目设计、环境因素和员工自身的特点等都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培训效果,员工在掌握并保存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以后,如何最终达到推广和维持所获得的培训成果的目的。为了取得良好的培训迁移效果,应该从培训项目设计、影响培训迁移的环境和员工自身特点等方面进行改进与提高。

三、培训项目设计

关于培训项目的设计主要提几点有助于提高培训迁移效果的建议:

1、营造学习环境。

培训项目设计时应该考虑此项目能否为员工营造一个充分学习的环境,在培训中员工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取得新的知识,如果培训本身缺乏一定的学习环境,那么员工的积极性就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最后的结果可能是进行了一次形式上的培训,而没有任何的效果,最后受损失的还是企业自身。

2、应用迁移理论。

所谓应用迁移理论是指在培训项目设计时设计人员应该有意识地运用迁移理论,包括同因素理论、认知转换理论和激励推广理论等。这一点对于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提高培训效果大有裨益。

3、运用自我管理战略。

自我管理战略指在培训项目中让员工自行控制新技能及运用特定行为方式,增加员工自我管理的空间。实践证明,实施自我管理战略的员工的迁移行为和技能水平,要比没有应用自我管理战略的员工迁移行为和技能的水平高。

四、影响培训迁移的环境因素分析

1、迁移氛围。

迁移氛围指员工对各种能够促进或阻碍培训技能或行为方式应用的工作环境特征的感觉。积极的、有效的迁移氛围能够促进培训迁移的效果,反之则会阻碍其成效。以下是一些积极的迁移氛围:上级与同事鼓励员工积极运用在培训中所学到的新技能及行为;员工因为运用在培训中所学到的新技能及行为而得到额外的奖励,或得到上级和同事的赞赏等。

2、管理者支持。

所谓管理者的支持是指员工的上级管理人员积极支持其下属参加培训,支持员工将所学运用到工作中去。企业员工培训要求管理者有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的远见,有面对未所知后果的胆略。管理者对培训的支持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培训迁移,培训迁移效果也就越明显。

3。同事的支持。

同事的支持主要指来自参加过培训的同事的支持。员工的上级主管应该鼓励参加过培训的员工和新员工之间建立联系,及时沟通,共享在工作中应用培训所学技能的成功经验,探讨处理阻碍培训迁移因素的具体办法。管理者也可以请一名或几名已经参加过该培训的员工作为新参加培训员工的咨询人或实践顾问。

4、运用的机会。

员工的运用机会即执行的机会,是指向员工提供或由员工主动寻找机会来应用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机会多少的程度。执行机会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培训迁移,执行机会大的员工要比执行机会少的甚至没有执行机会的员工具有更长的时间来保持在培训中所学到的新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等,当然也比他们有更大的培训迁移效果。

5、技术支持。

如果员工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并需要不断地将所学运用于实践,那么企业为培训迁移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例如,目前有一种叫做“计算机培训专家”的培训软件,它能为新员工提供技能培训,提供所需信息以及专家建议。有了这样的技术支持系统,为培训迁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6、时间支持。

为新员工提供将在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的时间上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任何一个新的工作技能的运用,都有一个从不甚熟练到熟练的过程,新的工作程序也有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员工的上级主管应该具有思想准备,留有余地,不能要求员工刚开始运用新的岗位技能就有十分理想的工作绩效。

五、员工自身的特点

1、受训的动机。

为使培训迁移取得良好的效果,企业培训达到真正提高企业业绩的目的,那么就要求参加培训的员工是出于对新知识、新技能渴求,想提高自身能力的动机,而有针对性地去参加培训。因此,企业要实施培训项目时,必须设法让员工具有以上动机,否则不但得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甚至有时会与自己的培训目标背道而驰。

2、自身的能力。

成功的培训迁移效果源自员工具备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所应有的能力。培训迁移想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要求参加培训的员工具有较强的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所应具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美)马西斯.人力资源管理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石金涛.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理论培训总结 篇3

近五年来,通过对该模式的实践,我们取得了一定的培训绩效,也积累了一定的培训经验。然而,这一模式究竟缘何而来?它是如何运行的?几年实践下来它又有哪些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的地方?对这些问题的梳理,无疑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践行这一模式,并在今后的校长培训中取得更大绩效。

一、“主题组班-滚动培训”校长培训模式的缘起

“主题组班-滚动培训”校长培训模式的构建,主要源于对参训方、培训方以及教育行政部门三者现实背景和实践需求的综合考虑。具体表现在:

从参训方来看,参训者的培训需求、培训期望和工学矛盾是我们探索新的校长培训模式的根本动因。中小学校长的培训需求和培训期望是我们设计培训目标、内容、课程的前提,也是培训活动的首要环节。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校长培训从本质上说是以培训方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而忽视了参训者的真实需求和期望。实践证明,这种以“卖方市场”为中心的培训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培训发展的需要,真正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应该建立在校长培训需要和培训期望的基础上。实际上,校长参加培训往往带有很强的目标指向性,他们“在学习中所期待的是可操作的技术方案,所需要的是问题诊断后‘处方式’的实效性建议,期望通过培训学习所提供的理论及理论所阐述的行动规范和行动原则,来有效性地解决实际的问题[2]。”而准确把握住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开展校长培训的切实基点。另外,“工学矛盾”一直是困扰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学习的难题,因为中小学校长往往日常事务繁忙,加上时间、精力以及空间的限制,所以他们一般很难长时间离开工作岗位参加培训学习。这一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并探寻一种灵活性、适应性更强的校长培训模式。

从培训方来看,“八五”“九五”两轮校长培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是我们重构新的校长培训模式的直接动因。应该承认,作为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产物,“八五”期间的校长任职资格岗位培训和“九五”期间的校长提高培训,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为校长培训任务的顺利完成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并为之后校长培训新模式、新方法、新内容等方面的探索提供了一定的启发。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仍不能很好地适应教育改革对校长培训提出的要求,离建立一种适应校长发展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的培训体系仍有一定的距离,具体表现为:在培训模式上,仍保留了较深的学历教育痕迹;在教学方法上,仍广泛地使用传统的接受学习法;在教学内容上,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相关的各个不同学科的专题难以形成“合力”。[1]鉴于这些问题,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率,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与设计新的校长培训模式。

当然,步入“十五”后,根据当时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以及浙江省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我们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成了“对富有办学经验并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的校长进行的旨在培养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专家的培训”,这一校长培训目标的转变意味着我们“必须转变培训观念和培训方式,从‘教学中心’转向‘学习中心’,从整齐划一的学习到选择性学习[3]。”可见,这同样是我们重新梳理培训思路的重要动因。

二、“主题组班-滚动培训”校长培训模式的运行

“主题组班-滚动培训”校长培训模式运行的基本程序是:需求调研→确定主题→项目招标和团队组建→项目实施→反馈修正。具体地说:

(一)需求调研

“按需施教”是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起点,因此,展开需求调研是“主题组班-滚动培训”校长培训模式运行的第一步。这里的“需求调研”主要指的是对浙江省中小学校长的培训需求和培训期望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它一般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进行。其中,问卷设计一般以开放式题目为主,比如:假如您参加本次培训,您迫切期望学到哪些内容?您认为在当前学校管理中有哪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在您已经参加的各种培训中,对您最有影响的学习内容是什么……问卷发放一般以邮寄形式,寄往浙江省相关中小学校,并及时回收统计。当然,除了调查校长自身的需求之外,我们还组织调研即时的社会和政府的需求信息。

(二)确定主题

在综合分析校长自身需求、社会和政府需求信息的基础之上,我们将开始筛选并确定主题。在筛选和确定主题时,尤其需要结合校长自身需求信息调查的各项频数统计结果,按照频数高低进行排序,频数居于前10位的一般被确定为重点主题。比如,按照这一做法,“十五”期间,我们在开展校长培训过程中确定的培训主题大致有:“学校特色创建”“现代学校经营与发展策略”“学习型学校创建”“学校领导艺术”“学校性教育”“当代未成年人教育对策”“学校管理效能研究”“教师队伍建设”“学习组织变革与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反思”等。

(三)项目招标和团队组建

当校长培训的一系列主题经过筛选并确定之后,我们开始着手项目招标和团队组建。这一环节运用了企业管理中的“项目管理”方法。具体做法是:第一步,项目招标。我们将确定好的每一个主题命名为特定的一个招标子项目,并将它们平均分布在五年中,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公布项目招标信息。继而有招标意向的教师开始填写标书,并精心准备项目计划书。另再择日展开项目公开招标,根据具体情况逐一确定每一个子项目的负责人——组班教师。第二步,组建团队。当项目招标完成以及项目负责人确定之后,我们再根据“项目负责制”原则,由每一位组班教师围绕既定的项目计划自行负责聘请专家、组建团队等相关事宜。

(四)项目实施

前面三个环节实际上是“主题组班-滚动培训”校长培训模式运行的准备阶段,当所有这些工作准备就绪的时候,就进入了项目实施阶段。可以说,这一阶段是模式运行的核心。具体工作涉及:拟定和发送通知、回执统计、落实住宿、编排课表、报到开班、接待服务、课堂管理、组织观摩、学时登记、经费结算等。其中,在所有繁杂的具体工作中,编排课表是项目实施的关键,因为培训“主题是由具体的培训内容(或专题)来展开的[4]。”一般来说,每半天或一天涉及一个培训专题,专题与专题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其内容必须紧扣主题。这里以“学校组织变革与发展”校长主题培训课表为例(见表1)。

表1“学校组织变革与发展”校长主题培训班课表

(五)反馈修正

这是培训模式运行的最后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当所有专题讲授完毕后,我们会给每位参训校长发放一份问卷反馈表。这份问卷反馈表的内容一般包含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题型。其中,封闭式部分主要围绕所讲专题进行评价,对每一个专题的评价分满意、基本满意、一般、不大满意、不满意五个等级;开放式部分设计的题目一般为1~2题,如:参加完本次培训,您的总体感受如何?您对本次培训有何意见或建议?最终我们根据回收问卷反馈表的统计结果,主要做两方面处理:一方面,对于大家普遍反响较好的专题,我们将其制定成标准加以巩固;另一方面,对于大家普遍反响不大好的专题,我们听取意见后及时修正,以接受下一轮培训的再次检验。

三、“主题组班-滚动培训”校长培训模式的利弊

“十五”期间的一轮校长培训实践下来,我们证明了“主题组班-滚动培训”校长培训模式是切实可行的。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它也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优越性。

从理论层面来说,“主题组班-滚动培训”校长培训模式的提出,为丰富和完善校长培训理论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该模式从“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从“教学中心”转向了“学习中心”、从“学科理论导向”转向了“实践需求导向”,这反映了对校长培训理念的一种积极提升。另一方面,在该模式的运行过程中,我们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企业管理中的一些科学管理思想。除了上述运行程序中提到运用“项目管理”思想之外,实际上该模式整个运行程序的设计,我们还灵活运用了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家戴明(W.E.Deming)倡导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PDCA循环”法。“PDCA循环”包括四个基本环节: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其实,需求调研、确定主题、项目招标和团队组建这三个阶段是P环节;项目实施是D环节;反馈修正是C和A环节。这些企业管理思想在校长培训中的创造性运用,无疑更加拓宽了校长培训的理论视野。

从实践层面来说,“主题组班-滚动培训”校长培训模式的实践,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校长培训的质量和效率。由于该模式准确地把握住了校长培训的切实基点——实践需求(包括校长自身、社会和政府的实践需求),因此它能够得到来自校长、社会和政府各方面的积极支持,从而有助于校长培训目标的有效达成。尤需指出的是,这种“以学员为中心”“以实践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模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参训校长的学习主动性,也有利于促进参训校长的创新精神和知识内化,从而有助于提高校长培训的实效性。大概正是因为这样,“十五”期间每个校长培训班的参训学员报到率均达到100%。另外,该模式在运行过程中采用的“项目负责制”管理方式,不仅盘活了有限的教师人力资源,而且由于其充分赋予了组班教师自主权,这也大大调动了组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增强了校长培训本身的灵活性。还需一提的是,该培训模式的运行以“PDCA循环”这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这也有力地保证了校长培训的全面质量。

当然,尽管“主题组班-滚动培训”校长培训模式具有上述明显的优越性,但是,客观地说,它也仍有一些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反思的地方。比如说:

第一,“十五”期间,我们的校长培训目标是培养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专家。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那就是:究竟怎样才算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专家”?通过现行“主题组班-滚动培训”校长培训模式的运用,是否足以实现这一目标?虽然说我们现在也还不能准确地回答“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专家”由哪些维度构成,但是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关于它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而且那种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已经完满地实现了这一培训目标的认识更是万万要不得的。必须指出,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很重要,因为它们是我们开展校长培训工作的认识前提,所以下一阶段我们仍需对此进行进一步探索。

第二,由于该模式在运行过程中所确定的培训主题来自实践需求,因此,较之以往培训存在的理论与现实“两张皮”现象,运用该模式之后这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但是,仍显不足的是,大多数培训者(包括有些组班教师在内)往往长年在高校从事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缺乏对一线学校管理实践的真实感受,也缺乏第一手研究资料的占有。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很多时候培训者和参训者之间的沟通难免会出现一定的隔阂,而这也必然会影响到培训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为此,笔者建议有关培训部门考虑委派部分培训者(尤其是年轻教师)扎根基层学校,去感受和研究实际问题,为今后的校长培训工作更富针对性和实效性未雨绸缪。

第三,现行的校长培训尚缺乏一定的延续性。实际上,有许多来自一线的学校管理问题是无法通过短短的几天培训得到完满解决的,相反,它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探讨。遗憾的是,现阶段的校长培训大多数属于“任务驱动”式,培训任务一旦完成,彼此学术上的联系就不了了之。事实上,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以教育信息化带动培训现代化,通过搭建网络平台,使培训者和参训者通过现代化手段共同建立一个恒久性的学习型团队联盟。

总的来说,“主题组班-滚动培训”校长培训模式有利也有弊,它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深入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骆伯巍. 反思与展望:论中小学校长培训[J].继续教育研究,2003(2).

[2] 钱立青. “问题为本”:提高中小学校长培训绩效的教学模式变革[J]. 中国教育学刊,2007(4).

[3] 李春玲. 试论骨干校长培训中的选择性学习模式[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10).

培训总结--充实理论,提高技能 篇4

----省职教化工类专业教师“双师” 素质培训总结

李淑丽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充实理论,提高技能

----省职教化工类专业教师“双师” 素质培训总结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李淑丽

根据省教育厅 《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双师”素质培训的通知》精神,由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承办江苏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化工类教师“双师”素质培训工作,我作为扬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通过为期15天的培训,不仅使我对“双师”素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还充实了理论知识,加强和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

一、“双师”素质培训,具有现实性和迫切性

众所周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高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要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积极发展的美好春天,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正如——苏教高〔2008〕16 号(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指出的:以“双师”为骨干,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抓好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等,以期促进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办出高职特色,开创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新局面,形成江苏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新优势,更好地为富民强省和“两个率先”服务。

因此,省教育厅决定并委托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有关企业,开展这次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双师”素质培训工作,是恰逢时节的阳光和雨露。对深化教

师的专业知识和强化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实训场所建设及管理等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前瞻作用。

二、充实了理论知识

这次“双师”素质培训,以突出职业教学的工程背景为指导,以“项目教学、实境训练”为特征,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以课堂授课、实训现场教学、项目综合化设计与实际操作训练、企业参观、研讨、论文答辩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学员的主体作用,达到了培训的预期效果。

理论学习内容设计到了教师“双师”素质与行业发展、专业建设的理念培训,流体输送理论、热量传递理论知识固体干燥理论知识、化工生产技术、传质与分离技术理论及实践进展、应用等和基于工作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单元设计教学训练三大方面。渗透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强调了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以适应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适应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使教师更多地了解了自己所从事专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特别值得一提的有三点:第一,通过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谢崇秀“化学创新对其他工业创新的影响”专题报告,我们感受到了化工行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环境影响,人民生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教育任重道远。第二,通过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主任许宁教授的三次讲座,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化工行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中独有之处。第三,由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蒋丽芬副教授“流体输送单元教学设计” 4个多小时的参与式学习,使我们接受培训的学员身体力行,从理念开始,经过三个环节的设计递进训练,任务教学,最后完成了流体输送的单元设计,为学员今后的课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第一步,对于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了极大的帮助、带动和鼓励作用。

三、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

实际操作技能欠缺薄弱,是目前职业技术院校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职业技术教育中亟待强化的内容。这次培50%以上的学时用于环己酮装置管路系统、离心泵管路系统训练、换热系统实训、传质与分离技术实践训练实习、环己酮装置实训、反应器类实训等实践性环节。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季锦林高工、汤立新教授等教师耐心讲解、细心辅导受到了学员们的欢迎和好评。这种现场教学、理实一体化的培训方式,一方面使学员们参与了专业实践,了解了工艺流程,另一方面也使学员们动手操作,实际技能得以提高。通过实践环节紧张有序的强化技能培训,教师们检验、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水平、专业技术能力,也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无异于给自己的专业成长增添了技能动力。

青年干班学员理论培训学习总结 篇5

可以肯定地说,取得的成绩不负领导嘱托、不忘组织交代、不虚徐州之行。然而,“学而不思则罔”,如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实践工作中,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我觉得忐忑不安、压力较大,还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因此,对理论学习阶段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十分必要。

一、认真学习,着力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次培训班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既有理论授课,又有现场教学;既有经济学范畴,又有社会管理学范畴;既有领导科学艺术,又有群众工作技巧;既有党的危机教育、党风廉政建设制度规范,又有公共制度管理的危机教育、困境的破解与危机公关,是青年干部的大学堂。一周时间虽短,但集中聆听教授讲课的场景却历历在目。重要的是,回来以后抓好消化吸收。

一要进一步注重理论学习。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政治素养;学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贯彻执行党的政策的水平;坚持从书本中学,系统学习的理论知识,提高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二要进一步注重实践学习。坚持从实践中学,学习领导艺术、领导解决农村实际矛盾的技巧,增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要进一步注重个人自学。“仕而优则学”,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利用工余时间搞好自学,走访村民家中、了解真实民情,以期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与时俱进的能力。

二、踏实工作,着力提高自己胜任本职岗位的能力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如何抓好推进、抓好落实,我认为,其中大有学问。怎样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发展,同样在广袤的农村,也应该大有作为。

一要更好地参与农村实践。通过参与农村各项工作的实践,有效增强服务农村发展、促进农村稳定的工作能力;通过实践,使自己知道的农情更多,与村民沟通更快,解决矛盾的说服力更强。从创新思维培养与创新能力提升一课中,让我懂得,开展农业招商、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是加快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引领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稳定的方向标。

二要更好地服务本职工作。团委工作是联系青年的平台,是激发青春活力的舞台。我十分注重开展青年文明岗、青年文明号创建工作,有效激发全乡有志、有为青年在我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的热情。

三要积极地开展下访活动。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头执行定期走访、下访活动制度,及时掌握村情民情,了解群众所需所盼,积极化解村民纠纷,全力促进农村和谐安定。

三、善待生活,着力提高本人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而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却是错综复杂的。能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待生活,显得至关重要。从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及典型案例分析一课中,让我醒悟出,人要“厚爱”与“知足”。“厚爱”,让我有更宽大的胸襟,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使我懂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能够正确地处理人与人、领导与被领导、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知足”,让我在郁闷时反而开朗、困惑时更加坚定,真正做到心无旁骛、忠于职守、安于本职。

一要强化品德养成。“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本人将把思想境界的提升,作为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活源泉,不断用先进事迹感化自己,促进自己在思想上得到更大进步。

二要强化观念改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关键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我将不断强化工作责任,用责任来约束自己,无论位置重要与否,都有各自的责任,唯有一份强烈的责任,才能出色地完成工作,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一展自身的人生价值。

理论培训总结 篇6

今年我局的理论教育和干部培训工作按照**委宣发[XX]2号和*司发[XX]47号文件的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出发,紧密联系司法行政工作实际,把理论教育、干部培训工作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结合起来,学习《党章》与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及国家法律、法规结合起来,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司法行政工作的改革与发展,为实现“翻番调结构、全面建小康,构建和谐***”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现对XX年理论教育和干部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开展政治理论教育

理论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精神,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城乡一体化“产业发展年”工作,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司法行政工作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开展理论教育工作。主要学习了以下资料:

1、胡锦涛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论述;

2、胡锦涛同志关于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

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胡锦涛提出经济工作八项任务);

4、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国家而努力奋斗(胡锦涛XX年1月9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5、《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

6、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几个问题(温家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7、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8、全国“两会”精神;

9、中纪委第六次全会精神;

10、《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

11、中央、省、市、区委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关政策;重大时事方针、政策。

12、党的十六届六中会会精神;

通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了党员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决策水平、驾驭全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觉履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本职岗位,积极为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二、结合“争创一流”活动,开展法治理念教育

今年是政法系统开展为期三年的“争创一流”活动的最后一年。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我局将“争创一流”活动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按照区委政法委和市司法局的安排和部署,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胡锦涛[此文若非在中文名为在大=秘=书=网-damishu.com的网站出现,那均为抄袭。欢迎举报]同志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讲话,罗干同志在中央政法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央、省、市、区政法委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有关文件、资料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每个干部职工都写了一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在市司法局组织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知识竞赛中,我局获得三等奖。

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全局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了“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法治理念。为“争创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认真学习贯彻党章,加强党员管理教育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始终把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作为全党的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我局党组、总支及各支部认真按照中央、省、市、区委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章:

1、充分认识学习党章的重大意义。党章是规范和制约全党行为的总章程,是把握党的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准则,是坚持从严治党方针的根本依据,是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广大党员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进一步提高学习贯彻党章的自觉性。

2、结合学习贯彻党章进一步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我局是参加第一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单位,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章,做好经常性的党的建设工作,特别是依据党章的规定,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做好司法行政各项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3、围绕学习贯彻党章做好理论研讨和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深入开展理论研讨,把学习党章、遵守党章、维护党章作为重要研究课题,紧密联系实际,加强探索、深入研究,完成15篇有价值的调研文章。依据党章规定,结合我局实际,加强长效机制建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推进司法行政事业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切实做到用制度管事、管人,把党章的要求全面贯彻和体现到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努力健全完善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四、扎实抓好干部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素质

按照中央、省、市、区委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局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干部培训。

1、加强业务能力的培训。坚持以“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为标准,着力提高干部队伍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和管理指导的能力,以强化岗位技能培训、掌握必备的业务知识、熟悉本职工作相关要求和公文写作为主要内容,不断强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运用,着力提高干部的“四种能力”。

2、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掌握。以《宪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公务员法》、《律师法》、《公证法》等法律法规知识为主要内容,并根据业务工作开展的实际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组织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提高干部队伍的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

3、加强学历教育,优化知识结构。继续加强多种形式的学历教育,创造条件促进广大干部职工参加高层次学历教育,积极支持鼓励干部职工参加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学习,对提高学历和参加司法考试合格者给予了时间保障和物质奖励,使广大干部职工掌握新时期司法行政改革与发展相适应的知识文化结构。

理论培训总结 篇7

新警培训是为监狱系统培养合格一线民警的重要途径,是新警加入监狱警察队伍后的第一课。监狱未来的希望要依靠这一代代新人加入。现阶段进入监狱系统的新警主要有两种形式:公开招考录用、外系统调入。对两大类型新警的岗前培训,侧重点和方式各有不同。在此,笔者着重就公开招考录用的新警培训模式进行探讨。

1公开招考录用的新警特点

广西监狱系统从2006年至今通过公开招考形式录用的监狱警察近3 000人,有的监狱新招录警察接近总警力数的40%,这些新招录的监狱警察都是“80、90后”。他们具有以下特点:

1.1文化素质较高,知识面广,但专业性不强

新警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而且是经过招考的重重筛选后才录用的;知识面广,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但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强,法律知识和执法活动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欠缺。

1.2思想活跃,进取心强,但缺乏吃苦奉献精神

新警有理想、有追求,有强烈的进取心。他们大多数刚从学校出来不久,思想比较活跃,渴望成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快成为岗位能手,行里专家,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以便尽早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新警生活在物质比较丰富的年代,没有经过艰苦环境的锻炼,经历苦痛和磨难较少,有怕苦怕累、拈轻怕重的思想,缺少越挫越勇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1.3创新和自我意识较强,但承受能力和团队意识较差

新警思维敏锐,富于想象,拥有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勇气,善于学习接受借鉴新的思想和方法,新想法、新点子、新创意多,尽管这些创新想法不尽成熟。但是,由于新警经历和成长轨迹比较单一,心理没有经过考验,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较差,缺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闯劲和韧劲。此外,新警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渴望成为焦点,团队意识不足,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易滋生自由散漫行为,组织纪律性相对较差。

2“创新+理论+实践”新警培训模式

我国《公务员法》规定:机关对新录用人员应当在试用期内进行初任培训,试用期时间为一年。新警初任培训可分为理论培训和岗位实习两个阶段。新警经过理论培训,学习专业知识;主要解决新警入职前对监狱工作整体了解,掌握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有关业务知识,加强理性认识。新警在岗位实习期间,不具备独立执法资格,通过岗位实习,提高感性认识。针对新警的特点以及监狱工作的特性,对新警的培训,既要发扬传统,又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制定“入门”教育、跟岗学习一套新警培训方案,形成一个完整的初任培训模式和体系,让新警从一入职开始就能接受正规、系统的培训。

2.1创新培训理念,培养新警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先进的理念,决定着发展的方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制约着行动。创新培训理念,是加强新警培训工作的前提。首先,监狱各级领导要转变理念,充分认识学习力是唯一持久的竞争力,切实把加强新警培养工作放到主要的位置上,并作为监狱事业发展的基础,积极开拓新警教育学习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其次,新警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把学习作为一生的追求。新警要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在工作上一展抱负,不仅需要有埋头苦干的态度,还要有比较全面的素质。素质越全面,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越大,而提升自身素质的唯一方法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作为一名新警,要实现“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这种被动学向主动学的转变。

2.2创新培训模式,构建新型的新警教学体系

培训模式是培训活动的基本结构。对新警的教育培训,必须积极探索和实践“教、学、用”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打破以往对新警培训只注重“教学培训”,即“教”与“学”;而忽视了“岗位实习”的现象,即“用”;研究、设计、开发一个“教、学、用”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实现“教、学”与“用”的有机结合,使教学与实习两个环节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无缝对接,实现“教、学”与“用”、培训部门与用人单位的“双元”结合。

一是在“理论培训”上,构建“宽基础,强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

坚持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贴近实际、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以人为本”原则,在“教、学、用”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块内,精心设计和更新教学训练的主题和内容。

二是在岗位实习中,采取“以师带徒”模式,在思想、纪律、业务等方面进行“传、帮、带”。

岗位实习是“教、学、用”三位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互为补充;同时,岗位实习是“教、学、用”合一的重要内容,它将运用与培训二者有机融合,“训为用,用中练”,运用成为培训的手段并且是最终的目的。

2.3创新培训方法,积极探索特色鲜明的新警培训方式

特色鲜明的培训方法是创新新警培训的基本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比内容更重要。方法如同过河的“船”和“桥”,不解决船和桥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监狱工作的知识体系比较丰富,狱政管理、刑罚执行、教育改造、劳动改造等涉及多个领域,其中又分出多个学科,知识涵盖面十分广泛;这就要求必须采取科学的教育培训方式方法来完成。而目前培训的方法比较简单,主要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方法,效果不明显,已经不适应新警的培训需要了。因此,对新警教育培训方法必须进行创新。

一是坚持集中培训与自选培训相结合。

为增强新警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培训的方式上设置集中培训与自选培训两种形式,在课程设置上建立必听专题课和选听讲座,集中培训以必听专题课为主,以满足新警的共性需求。集中培训授课层次要高,内容要新颖,要有前瞻性,令人耳止一新。自选培训以选听讲座的形式进行,以满足新警的个性需求为着眼点,通过新警自主选课的“菜单式”教学机制,进一步体现和落实因需施教的原则,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二是坚持教师讲授与研讨交流相结合。

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教师讲授、现场教学和互动研讨“三位一体”的教学格局。通过互动,在教学相长、学学相长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新警必须进行岗位实习,在实习中采取“一包一”的方式,由有经验的警察进行言传身教,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从岗位的基础业务入手,熟知工作职责和流程,掌握工作标准,熟悉和了解监狱的日常工作和具体要求,掌握基本业务技能和工作技巧,为今后独立执法打好基础。逐步实现新警“思想快速上岗、纪律快速上岗、业务快速上岗”的目标。在“师傅”的带领下,从“懂了到会干”,从“会干到熟练”,从“熟练到应用”,最终形成能胜任岗位的稳定能力。

2.4创新新警培训内容,构建“全、新、专”的新警培训课程

培训内容是培训教育的基础,培训内容的确定要根据监狱工作改革、发展的实际来确定;培训的内容要做到“全、新、专”;“全”就是教育培训内容面广,“新”就是培训内容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深化,“专”就是注重培训内容凸显监狱工作专业化的特点。由于新警岗位的相对确定性决定了初任培训的基本内容,既要使新警对基层工作的基本知识掌握,又要最大限度地增强其对基层岗位的适用性。要建立以岗位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培训课程,注重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训练,注重岗位技能、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达到“一年跟着干、两年能单干、三年成骨干”的目标,不断提高新警的工作能力和实战水平。

“基本能力”是对新警进行思想教育、团队意识、抵御风险、提高工作效率所应具有的基础性能力。因此,“基本能力”应包括警察政治素质、法律应用能力、履职能力、实际操作方法和警察体能等课程;学习管理教育罪犯的法律法规、监狱的规章制度知识,组织劳动生产的管理知识等。

“专业能力”是新警在刑事执行工作中必备的专门知识和特殊技能,主要是狱政管理、教育改造、劳动改造等专门性执法能力和岗位技能。因此,“专业能力”应包括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刑事执法等课程,学习对罪犯的考核、减刑,日常教育等监狱工作的具体处理方法。

初任培训对新警的职业生涯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对监狱警察队伍的稳定性和总体素质的提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始终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始终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面向未来,要进一步关注新警,注重新警的教育培养,为新警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他们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卜金波,周寿民,张家利.论新警培训应实现的三大转变[J].警官论坛,2011(5).

[2]余蕊娅.对云南省监狱警察初任培训工作的思考——以青年警察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为视角[J].社科纵横,2011(3).

[3]伊麟君,陈世赢,钱瑜.“80后”青年民警的思想现状及塑造引导[J].中国司法,2010(7).

[4]朱雪飞.新时期监狱警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犯罪与改造研究,2012(10).

符号互动理论下的师德培训探析 篇8

摘 要:以个体与群体为研究对象的符号互动理论为师德培训提供了较好的理论解释框架。在师德培训过程中,学员个体运用各种表意符号,通过与教师群体进行情境性互动,学员“自我”达到“泛化的他人”的态度之要求,师德也就慢慢形成;在不同情境中通过与更多、更广泛的“泛化的他人”之间开展符号互动,师德也就得到了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符号互动理论;师德教育;师德培训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11-0004-04

当前的中小学师德培训,归根结底来说,是希望通过种种培训活动体验、行为干预、心灵触动等手段,以实现参训教师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综合改变与提升,从而实现教师个体与“自我”及他人(包括教师与自我、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改善。笔者体会,美国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社会互动理论可以为当前的师德培训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分析与思考框架,本文试对此问题做些简要分析。

一、符号互动理论简述

符号互动(symbolic interactionism)理论又称“象征互动理论”,它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Mead,George Herbert)最早创立。整体而言,这种理论强调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社会生活,研究社会中的个体和群体;同时它又认为,应该从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环境中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有研究者概括指出,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事物本身不存在意义,意义是人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赋予的;(2)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自身对事物意义的理解来应对事物;(3)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互动的过程而改变的。[1]

在符号互动理论中,符号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所谓“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举例来说,语言、文字、动作、物品、场景,甚至他人的观点态度等等,它们都是构成人的生活环境的事物,因此都可以视为一种符号。一种事物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大家(相关的人们)所公认的。比如,世界各地的人们,基本都会公认“吼叫”(伴有语言的动作)使人害怕,而“和蔼”(一种态度)则令人亲切。在人类所有的符号系统中,语言可谓是最丰富、最灵活的一种符号。个体往往通过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包括表情与体态)等各种语言方式来传达各种意义,从而实现与他人之间的复杂交往。此外,物品、社会情境等也都可以成为重要符号,比如,校徽是一所学校的标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红色的场境则往往跟红火热烈、激昂向上、吉祥如意等紧密相连。

个体的行为与活动是作为社会学研究理论的符号互动论关注的要点之一。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将作为个体的“自我”概念分解为“客我”和“主我”两个方面。其中,“客我”是指个体自己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他人的态度,即个体从他人的态度和视角出发观察和评价自己的“自我”,“主我”是有机体对他人的态度做出的反应。“客我”能使社会个体之间通过符号互动的过程相互协调与合作,并使社会在个体多样化的基础上保持稳定。社会的行为与活动是符号互动理论关注的另一个要点。符号互动理论强调,要了解个人行为,就必须先了解群体行为。米德的“社会”概念则与“泛化的他人”概念紧密相关。在符号互动论者看来,“泛化的他人”是使个体获得自我统一体的有组织的共同体或者社会群体,即人类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所必须依赖的有组织的社会群体。[2] 这种社会是一种动态的实体,是经由持续的沟通、互动过程形成的。在这个共同体或社会群体中,表意性符号担任着信息沟通的任务。通过运用符号,参与者为他人和自己的行动赋予意义。

二、表意符号与师德培训

表意符号是互动与交流的工具,而语言是表意符号中最重要的符号。因此,在师德培训中,语言特别是有声语言就成了最重要的互动手段。师德培训中,师德研究专家或教师中的师德模范开展的系列“专题演讲”“主题宣讲”或“我的道德故事”等等,都能起到很好的符号互动作用。

无声行为、姿态、肢体动作、个人态度等等,也是符号。举例来说,尊重是一种态度,是表意的符号。有不少的师德培训者与教育管理者都说:尊重教师是最好的师德培训。在笔者参加的“国培计划(2013)师德培训者研修项目”中,培训者创造性地将参训教师安排到中小学一线给中小学教师进行“师德宣讲”,让参训教师受到了专家般的尊重,除了接受培训的一线中小学教师受到师德培训的感染外,参训教师本身也得到了一种很好的能力锻炼并在师德方面得到了提升。[3]

顺此,我们可以推理得出,师德培训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参训教师来说,都是表意的符号。符号互动理论为我们找到了“表意的态度”这种符号被运用到师德培训中,并能起到良好效果的理论依据。

情境也是一种很好的表意符号。在符号互动理论中,情境是指人们在行动之前所面对的情况或场景,包括作为行动主体的人、角色关系、人的行为、时间、地点和具体场合等。实际上,任何具有意义的符号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才能确切地表示出其意义,因此人们也总是将上述种种因素进行组合以表达自己的意义。事实上,人们只有将符号视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或者在一定背景下去理解符号,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涵义。通过对符号进行主观解释并赋予意义,人际间的相互交流沟通才得以实现。在师德培训中,我们特别要注意运用好情境。当前的师德培训,经常让学员走进有德育特色的中小学,或参观、或听课、或交流。让中小学本身的情境作用得以发挥的“田野学习”,成了师德培训中深受学员欢迎的方式。“国培计划(2013)师德培训者研修班”让100位学员到特殊教育学校,跟聋人孩子一起听课、一起活动,跟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一起交流。通过活动与交流,很多学员知道了聋人孩子学习的不易,了解到特殊教育学校老师的工作艰辛与爱岗敬业。所有这些,都让参与“田野学习”的参训教师心灵受到极大震撼,甚至会在交流过程中哽咽落泪。这种直抵学员内心的师德培训,使学员在心灵震撼中得到师德提升。笔者参与协助设计的华南师大“广州市花都区小学德育副校长高级研修班”“走进中山”活动,班上全体41位学员分两天分别走进中山市西厂小学与云衢小学,现场观摩了云衢小学学生的篮球操表演、花式篮球表演及双扇舞的大型千人展演活动。孩子们熟练而整齐划一的优美动作,师生们进退场时良好的精神面貌与在整体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高尚道德水准,震撼着每一个研修班学员们的心灵。孩子们优美的表演,就是最好的德育情境,打动了学员们的心。而西厂小学的特色大课间现场展示活动中,铁环叮当、长绳舞动、风筝哗啦啦、花样橡皮筋翻飞、拳打沙包、彩棒彩球交相飞舞……宽阔的操场成了学生欢乐的海洋,他们在快乐中成长。学生们还在快乐中学会了爱,他们更爱同学,更爱班级,更爱学校。在这里,师生的快乐活动场景成为了一种表意符号,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感染,通过无形的个体与个体的符号互动对话,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研修班学员与该校学生、该校教师与研修班学员的情感,互相产生着正面的积极影响。在这里,情境作为一种符号在其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而情境对研修班的学员们来说,通过赋予良好情境可以达到催人奋进的积极意义,通过情境感染与对情境的内悟,促其师德水平得到提升。

nlc202309041959

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让文字、图片、音乐、电影、网络等等也都成为了表意的符号。由此提示我们,师德培训就要大力通过读书看文、参观看图片展览、听音乐、看电影、网络交流、同伴互助等等形式来完成。“国培计划(2013)师德培训者研修班”进行经典教育电影赏析,不愧为现代媒体技术与师德培训形式的巧妙运用[4]。

符号互动理论所指的符号,其形式是多样的,因此,在师德培训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创造性地创设与运用多种多样的符号,通过各种符号互动,师德培训的形式也会越来越丰富。

三、“自我”的充实与师德的实现

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他们是学生的行为楷模,对其师德要求自然是高标准的。教师们要教给下一代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先要具有优良道德,即“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先有一桶水”。由此来看,教师的高尚师德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是被逼出来的。但高尚师德到底是怎样形成的?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这一问题。米德认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与“客我”互动的结果,其重要特征是它能够把自己作为对象,反观自身,自己与自己交流。这种反思功能是人类所独有的。“主我”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是“他在自己的行动中针对某种社会情境做出的反应”;“客我”是“有机体自己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他人的态度”,“他人的态度构成了有组织的客我,然后有机体作为一个主我对之反应”。人类的每个行动都开始于“主我”的冲动,然后很快地受控于“客我”。

对教师来说,当学生不听话时,“主我”想体罚学生,但“客我”告诫“主我”体罚学生是不行的。这里“主我”与“客我”完成了内部对话,“主我”受控于“客我”,最终教师没有体罚学生,“客我”就成了一种师德规范,教师的“自我”通过“主我”与“客我”以内部语言作为符号互动的方式得以实现,教师的师德得以形成。再如,当教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起哄时,“主我”就想发火批评这些学生,但“客我”意识到批评不一定起到良好效果。这时,“主我”与“客我”之间就出现了分歧,它们就会以“是批评学生还是不批评学生?是不是我备课不充分?是我讲课的方式方法出了问题?还是学生背后有什么原因?”等等问题开展内部对话。教师通过多次“主我”与“客我”的内部对话,“自我”越来越完善,师德系统也就慢慢形成了。又如,碰到学员在师德培训的课堂上昏昏欲睡时,培训者之“主我”内在的冲动想怒骂这些萎靡不振的学员,但培训者之“客我”很清楚用骂的方式在这个时候或许不能真正起作用,这时候,“主我”更多地是服从于“客我”,“主我”与“客我”之间在个体内部形成了一次对话。

当我们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辩论、自我赞美、自我责备时,我们实质上是在与一个“内部的人”对话。米德认为,“主我”与“客我”的经常性对话与相互作用,形成了“自我”。对于教师而言,“自我”对话的德育就是道德意识、道德实践以及道德学习活动的反思,是教师对个体过去道德生活经历的追问与对他人道德生活要求的探究,教师内心的矛盾与道德困惑促使他尽可能地调整自己的道德态度,使矛盾逐步缓解,“自我”不断地得到充实与发展。这样,高尚的师德就慢慢地形成了。

四、“泛化的他人”与师德的发展

人是一个社会动物,个体的人离不开他人而生活,其道德意识必然受其所生活群体的影响。“泛化的他人”就是个体自我形成过程中所必须依赖的有组织的共同体或社会群体,个体在做出某种动作或行为时,往往都会注重“泛化的他人”的态度,这个“泛化的他人”的态度就是这个共同体或某一部分社会群体的态度。随着“泛化的他人”的外延越来越广泛,对教师而言,社会群体越来越大,社会群体的态度也慢慢地成为了教师个体“自我”的态度,从而师德规范越来越完善,师德水平的发展也就越来越好。

学校作为教师的工作场域,也是教师个体与“泛化的他人”不断通过各种表意符号进行互动的场所。一方面,教师的“主我”与“客我”总是在进行着各种对话互动;另一方面,“客我”常常代表着“泛化的他人”的态度在影响着“主我”。这提醒我们,师德培训不仅仅要注重个体的“主我”与“客我”通过对话发展“自我”,也要注重与“泛化的他人”的对话,通过与各种共同体和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的对话,通过表意的各种符号进行交流而选择、评价、完善自身的动作和行为,更要注重广泛的社会交往,让更多的“泛化的他人”与多种多样的社会群体的德育规范成为教师个体自我对话的对象。只有这样,师德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完善。这里也提醒我们,在师德培训中,既要注重“个体内悟与自省”,也要重视师德培训的“同伴互助”,更要重视广大范围的“社会参与”。

“国培计划(2013)师德培训者研修班”在培训过程中所运用的“破冰之旅”“经典电影赏析”等等形式的体验学习,让学员在体验中进行内部对话式的学习,在体验中进行内悟式的反思。在此过程中,通过符号互动,学员完成了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世界咖啡”“小组研修分享与读书会”“锵锵三人行”等等形式的合作学习与研讨,学员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个体通过与“广泛的他人”的互动,使自己的态度更符合共同体的态度,通过建立或修正自己以前没有的或不良的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师德;“特殊学校考察——田野学习”“走进白云——师德巡讲”等等广泛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方式,让学员广泛地参与到更广泛的“泛化的他人”的社会群体中,学员的“自我”得到更好的完善,师德得到更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94.

[2]黄东花.符号互动论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合作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1(1).

[3][4]戴双翔,王红.如何做有感染力的师德培训[N].中国教育报,2014-7-9(6).

责任编辑 戴双翔

上一篇:引人入胜的胜的意思下一篇:四川电大网络考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