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作规程(共8篇)
区域协作规程 篇1
Script>吴胜林
目前“执行难”的问题虽然有所缓解,但其仍是困绕法院执行工作的一大难题,它的存在既有内部的原因,如执行方法单
一、执行力度不够等,又有外部的原因,如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公民诚信意识的淡薄等。目前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充分发挥整体优势,统一协调指挥,采取交叉执行、提级执行、指定执行等区域协作执行方式,有效地破解了执行难,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现就对这一执行制度浅析如下,与大家共榷。
一、区域协作执行的概念
区域协作执行是指在上级法院的统一管理、协调、指挥下,各地法院之间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执行任务的一种工作方式。在执行实践中主要包括委托执行、提级执行、指定执行、交叉执行等协作方式。该制度实质上是对法定执行管辖权的一种变更,是上级法院通过行使监督、管理职权而将案件由有管辖权的法院转移到无管辖权的法院,以致使执行管辖权全部或部分发生转移的一种特殊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9条规定“上级人民法院执行机构负责对下级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监督、指导和协调。”这为该制度的制订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
委托执行制度是针对被执行人住所或被执行人财产不在执行法院辖区的情形而设,是从执行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对执行管辖制度的重要补充和灵活变通,它具有节省执行成本投入、提高执行工作效率、防止突发事件发生、避免地方保护主义等优点。该制度在各项法律中均做了具体的规定,在此不再赘述。
提级执行是指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不便执行或有执行障碍以及没能在规定执行期限内执结的案件,提到本院予以执行的制度。指定执行是指上级人民法院对本院或下级法院不便执行或者有执行障碍的案件指定由其他法院执行的制度。交叉执行是指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上级法院的统一协调和监督下,对案件进行交叉执行的制度。
二、区域协作执行的意义
区域协作执行是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一重要措施,同时也是破解执行难的一有效手段,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大力推行以上制度后,收到了良好的执行效果。
1、该制度可以很好地排除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提级执行、交叉执行、指定执行的推行,将案件由有管辖权的法院转移到无管辖权的法院来执行,执行干警可以摆脱来自外界的“人事关系”、“上级关系”等因素的干扰,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现象的发生。
2、该制度可以实现真正的审执分离。提级执行、交叉执行、指定执行制度的推行,可以真正实现审执分离,将审判法院的案件交由另一法院来执行,不仅可以杜绝来自法院外部的某些干扰而且还能避免来自法院内部的某些干扰,使执行工作在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中开展,有利于充分保护当事人的权益。
3、该制度有利于发挥整体优势。交叉执行、指定执行、提级执行的推行,可以充分发挥全市、全省法院的整体优势,根据不同个案的不同情况,指定不同的法院来执行,这样不仅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而且能够充分发挥法院的整体优势。
4、该制度能够杜绝关系案、人情案。有些案件可能因某种人情或关系而没能得到很好的执行,交叉执行、指定执行的推行,能够很好地切断被执行人原来的关系、原来的人情,使案件的执行能够在一个相对公正的环境中开展,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5、该制度能够化解某些申请人对法院的误解。在审判或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当事人对法院不满的情绪,有的是认为审判人员不公平、有的是认为执行人员怠于行使权利,区域执行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把案件由原来的执行法院转由另一法院执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化解申请人对法院的误解,对于却无履行能力而需中止或终结的案件,也能够取得当事人的理解。
6、该制度能够给当事人造成强大的震慑力。不同法院对同一被执行人进行执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当事人造成一定的震慑力,能够打消其逃避执行的饶幸心理,有利于案件的执行。
三、区域协作执行的完善
目前法律还没有对提级执行、指定执行、交叉执行制度做出具体的规定,同时也缺乏立法或司法解释的先例,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在执行监督一章中做出了规定,为此进一步规范以上制度是执行工作中亟待的问题。
1、对于区域协作执行制度不应仅仅是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管理,而应做为一种执行制度在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目前对于该制度仅仅是作为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管理而设定的,笔者认为其做为一种解决执行难的有效措施,应如同委托执行、协助执行等规定一样,做为专门的一章规定在法律之中。
2、应明确交叉执行、提级执行、指定执行的案件范围。区域协作执行制度虽然是解决执行难的有效措施,但不可随意适用,否则将会产生新的关系案、人情案,进一步滋生腐败。原则上提级执行、指定执行适用于以下案件:一是上级法院指令下级法院限期执结而逾期未执结的;二是执行法院超过法定执行期限而未执结的;三是执行法院不便执行的,如涉及当地党政机关及其部门以及重点乡镇的案件;四是执行法院怠于行使执行权利而造成不良后果的;五是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由执行法院执行确有困难的;六是上级法院认为应该提级或指定执行的案件。
3、应明确提级执行、指定执行、交叉执行的权限划分。提级执行、指定执行、交叉执行实际上是案件执行管辖权的转移,因此案件交由另一法院执行后,其相应的裁决权、命令权、执行权应全部由新的执行法院来行使,对于已经采取的措施(比如已经扣留的财产、已经追加的被执行人等)应该同样生效,而无须重新做出决定。
4、加强对交叉执行、提级执行、指定执行案件的监督和管理。区域协作执行是在上级法院统一协调指挥下进行的,同样上级法院应做好交叉、指定后的监督和管理工作,防止出现指定执行后仍无效果的现象发生。
(作者:山东省东
营市垦利县人民法院执行一庭庭长 邮编:257500 电话:0546-2524257)
浅析区域协作执行(第2页)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区域协作规程 篇2
一、江西红色旅游发展需要区域协作
“红色旅游”是一种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依托, 以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 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旅游产品。江西被誉为“红土地”, 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主要有:井冈山、南昌、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二万里长征的始地于都等, 省内有81个县 (市) 被国家定为老革命根据地, 有336处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革命文物4万多件, 其中一级文物172件 (套) 。这些都是现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资源。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 对于红色旅游资源的需求显著提升, 区域协作将成为江西省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一步深入的必然选择。
首先, 红色资源有着跨区域特征。跨越行政区域的旅游区域发展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仅以江西省武功山为例, 其地处江西萍乡市的芦溪县、宜春市袁州区、吉安市安福县三县区交界处, 对于武功山的开发就需要这三个行政区域之间的合作。另外, 江西省与邻近省份还拥有大量同类型的红色旅游资源, 如“长征路”、“革命圣地”等等, 这些就需要打破省际壁垒, 坚定地开展省际合作, 打造旅游品牌。
其次, 江西的区位优势明显。江西省地处沿海腹地, 紧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与闽东南三角区, 是惟一能同时接受这三大经济区直接辐射的省份。随着江西省交通条件的改善, 进一步确立了江西承东启西、联络南北的区位优势。
因此, 江西省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先天性的跨区域特征需要开展广泛的区域协作, 同时, 江西省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发展也为区域合作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区域旅游发展协作的具体模式
江西省红色资源富集、旅游设施完备, 其紧邻省区湖南、福建的的旅游业发展水平也较发达, 江西省未来旅游发展战略应充分发挥加强区域合作, 力争将江西红色旅游业得到较大发展, 具体模式有:
首先, 共同开发红色精品项目。尊重红色资源的跨区域特征, 以红色资源的社会人文属性来确立红色旅游项目, 并进行区域协作开发, 打造红色精品项目。例如“重走长征路”, 长征是我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 有着深远的文化意义, 共跨越福建、江西、广东、湖南等11个省份。江西可以联合邻近省份共同开发, 强强联手开发这一旅游资源, 这是江西及周边七省打破省区界限, 构造各具特色的旅游产业圈, 以大板块的形式推向全国和国际旅游市场的一种跨区域性旅游模式。
其次, 跨区域旅游企业合作模式。目前, 我国旅游企业数量众多, 各个企业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合作, 但它们之间的合作多是流于表层, 例如, A地区的旅游企业从A地组织了一批游客来到B地区, 由B地区的旅游企业来接待, 这其中A地区的旅游企业仅仅是赚其中的介绍费。这种合作形式只是从游客身上“扒皮”, 对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有害无利。深化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需要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 促进跨区域的旅游企业更多地进行深层次的旅游项目合作。政府还可以利用市场杠杆, 从根本上实现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做活的目标, 使旅游企业各得其所, 共同发展。
第三, 分区定位互为补充模式。各区域之间虽然地缘相近、资源相类, 但毕竟有所差异。在区域合作中开发红色资源时要有所侧重、突出互补性。例如, 针对“革命圣地”品牌的开发, 江西要把握住“革命摇篮”的特点, 而湖南则要突出“领袖毛泽东家乡”的优势, 二者之间并雷同。只有这样, 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各个区域都能保持较高的吸引力, 更能促进本区域同周边旅游区的合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真正实现正确定位、共生共赢。
三、区域旅游发展协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区域协作发展旅游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 政府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 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打破区域壁垒, 促进区域合作的有效性及成功。其次, 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要遵循共同开发、互补开发, 在良性竞争的基础上争取最大限度的获取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同时, 随着旅游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旅游企业将会重新归并、淘汰和发展, 只有那些诚信经营、运营良好的旅游企业才能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最后, 区域合作开发红色旅游资源, 更要合作保护旅游资源, 只有对于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保护, 才能够使红色旅游成为江西省旅游发展的永久“热点”, 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四、结语
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 进行区域旅游合作己经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江西省做为神奇的“红土地”, 在开发、利用红色资源, 大打红色旅游牌的过程中, 尊重红色资源的跨区域属性, 加强区域的协同合作, 增强了江西省旅游资源在旅游市场上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 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的合作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民办学校区域协作发展模式研究 篇3
【摘要】本文从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出发,着眼于大连地区日资企业的需求和特点,探讨民办高校日语专业通过“职业课程群”建设,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就业的特色办学模式。
【关键词】日语专业 ; 大连日资企业 ; 职业课程群 ; 民办高校
【基金项目】辽宁省民办教育协会2014年教育科研立项课题“民办学校区域协作发展模式研究——以“日语专业职业课程群”建设为例”(编号:LMJK201440)课题研究成果;大连科技学院2014年度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阶段成果。
【中图分類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075-01
一、研究背景
民办高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新生力量。
而2003年颁布和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更是有力地促进了民办高校的发展,目前民办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已突破百万。民办高校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载体,拓宽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与公办高校相比,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在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办学经费等方面在发展中还面临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国家从政策和制度等方面大力扶持,更需要民办高校自身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找准定位、办出特色。民办高校办学特色,是指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内涵,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只有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走上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民办高等教育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 推广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探讨针对岗位所需要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面向市场,不断开发新专业,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这为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重要途径和理论指导。
在华日资企业必须跟随中国经济的发展步伐来经营公司,忙于现阶段的公司业务,无暇顾及建立完善的新人教育体系。而且在日本,“见习”是对新人的基本要求,要求新人在从事的岗位上向前辈学习。这就导致在华日资企业难以实现对学生完善的新人教育。在沿海开放城市大连,日本商社、银行、日资企业、软件外包行业进出频繁,随着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大量的日语相关人才,为广大的日语学习者创造了就业机会。而如何把握这些就业机会,为企业培养符合要求的日语人才,建立合理的课程体制,提高就业率,则成为了民办高校日语专业特色办学的新课题。
大连科技学院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的民办高校。针对上述定位,设置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不断突出“职业教学”的特色,与时俱进,这是民办高校为区域经济协作发展提供优秀“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大胆尝试。
二、研究特色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的实训课体系、可以实现“专业基础+职业方向”课程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需求;根据用人单位对“知识与技能”的需求情况、在职业方向课程中导入“商务礼仪”“BPO”“会计”等课程,使人才培养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实训课程体系的特色:以提高就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训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授课+实践演练”的教学方式,可以实现从“知识的拥有”向“知识的运用”的转变,强化了实践性原则,为今后就职日资企业、顺利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对策与措施
1.日资企业调研
从不同行业入手,对辽宁省的日资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不同领域日资企业的主要业务,为规范日语专业“职业课程群”打下基础。以大连地区为例,目前制造业365社、金融保险18社、运输业45社、零售业117社,信息通信业81社、学术研究技术服务19社、服务业54社……共计791社。
2.职业课程群
根据日资企业的特点,为日语专业设定“职业课程群”。同时,结合现有师资的特长,指定专人对应“职业课程群”课程。课程内容涉及以下方面:
(1)日本商务礼仪、进出口贸易、物流
(2)BPO(含外贸函电)
(3)日文录入
(4)会计(上岗证)、日资企业财务“青表”
(5)金融保险业务
(6)技术指示单·生产指示单的读取、社内联络单等社内、社外书函
3.双师队伍建设
对于“职业课程群”建设,不可缺少的是有日企从业经验的会日语的“双师队伍”,本校目前拥有3名日资企业从业经验10年以上的日语专业教师,今后需要根据课程设置,招募有日资企业从业经验的教师,进一步规范授课内容、授课形式。
4.实训基地建设
结合大四的专业实训,寻找可以对接的日资企业,进行实地训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日企日方代表授课、布置任务,使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能够真正用于实际业务中。
5.日企从业手册
培养专业特色人才——“应用型”外语人才,是真正实现民办学校区域协作发展模式研究的关键所在,需要学校、乃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整理出一套结合辽宁省日资企业人才培养特色的“职业课程群”指导教材,用于各类日资企业的广大从业者,既可以学地道的日语表达,又可以掌握职场各部门简单的业务操作。
四、结语
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在诸多方面与公办高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展中还面临许多问题。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着眼于民办学校区域协作发展模式是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课题以支撑大连经济发展的日资企业为研究对象,从日语专业的“职业课程群”建设入手,探讨区域经济协作发展之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日语人才,力求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娜.民办学校区域协作发展模式研究——以“日语专业职业课程群”建设为例,青春岁月,2014(11)P107
大岭中学区域协作联盟体工作总结 篇4
大岭中学
2015年5月
大岭中学区域协作联盟体工作总结
在洮北区教育局及教师进修学校的带动下,在第六联盟体白城十中的引领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较好地促进了联盟体内各校的校本研修工作,对教师的业务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第六联盟体成员校,现将此项工作具体总结如下:
一、制定计划
每学年我们都根据上级相关工作要求部署,认真制定本校的活动计划、方案,以及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并在主体校白城十中详尽的计划方案引领下,根据他们提供的名优教师及骨干教师名单,商讨研究我校有待提升的教师和科目,与主体校名优教师及骨干教师师徒结对,以促进联盟体内青年教师专业快速成长,完成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
二、确定目标
每学期初,联盟体内各校校长及业务领导坐下来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讨论,把各校存在的共性的问题提出来,确立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和措施,通过反复研究讨论,统一了思想,统一了认识,明确了目标,确立了切实可行的活动内容、形式、主题和计划方案,充分发挥了联盟体协作联合发展的作用。
三、具体工作收获
几年来,我们先后去十中听课学习超过百余人次,且近年来,开展的备课组牵手联盟活动更是让我们农村学校的教师受益匪浅,联盟体内每个学期设立几个重点备课学科,明确时间和要求,由十中备课组组长确立备课主题和中心发言人,先由十中老师带领备课做示范,一段时间后,成员校老师通过学习参与也相应承担备课主持任务,发言人按要求本着学科特点,本着教学实际,准备有使用价值的又有一定水准的发言材料,对本学科的备课目的要求教材分析等进行详尽的阐述,充分地发挥了牵手联盟集体备课的作用。这项活动大大弥补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少,无平行班,集体备课困难的缺失,有效指导了我校教师备课的能力提升。
同时,第六联盟体的活动开展的是如火如荼,除了联盟体主体校十中承办的各类教学活动如:首席导师示范课活动、新教师汇报课活动、教学开放周活动等等,为我们农村教师提供了跨校听课学习的机会,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创新了认识,收获颇丰。此外,第六联盟体举办的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我校班主任教师全员参加学习,让他们取长补短,汲取宝贵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从而让他们感受到了他们观念的亟待更新和学习的迫切。
通过三年校际联盟的开展,联盟体为青年教师搭建了成长、成才的舞台。联盟学校参与研修的教师尤其是通过校际联盟平台上研究课、展示课的老师教学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我校崔艳、刘杨、冯俊玲等老师的迅速成长就得益于此。同时,以校际联盟为纽带,联盟体工作增进了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构建了常态化合作、研讨交流的机制,它从多角度多方面都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于校际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促进,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对于农村薄弱校在专业引领,理论指导上起到了明确的导航作用。我们坚信在洮北区教育局及进修学校的正确领导下,联盟体的工作一定会越做越好。
由于工作经验匮乏,有许多工作尚在探索中,不足是难免的,今后的联盟体工作中,我们会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新,在形式,内容,方法,组织安排上还要加大力度研讨,探索,力争把工作做的更好。
大岭中学
区域协作规程 篇5
山东聊城市公安消防支队 支队长 张文华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应急救援机制在统一指挥协调、运转协调等方面存在问题的现状,以建立区域灭火救援协作机制为突破口,对区域内军队、政府、企业等各种灭火救援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协作”灭火救援新机制的实践,总结了聊城创新灭火救援协作机制的经验做法,并进一步提出如何充实、完善灭火救援协作机制,实现灭火救援行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提高区域内灭火救援能力。
【关键词】: 灭火救援
协作机制
消防部队
目前,我国已进入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快速发展阶段,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矛盾凸显期,包括火灾事故在内的各类突发共公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公共安全形势严峻。据统计,近来全国每年因自然灾害、社会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经济损失达6500亿元左右,占GDP总量的6%。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事故,如何打破政府特别是省政府、军队、企业间的壁垒,在最短时间内调集辖区及周边区域各类救援力量,对救援资源合理调剂,形成合力,提高抢险救援处臵效率,减少灾害事故带来的危害,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和应急救援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以聊城市建立周边区域特殊火灾和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协作机制的探索实践为例,针对当前我国当前应急救援机制现状,对建立区域灭火救援协作机制进行分析和探讨。
散存在导致了,一方面是应急救援时难以形成合力,甚至出现相互推诿,贻误应急救援处臵的时机;另一方面是资源重复投入和大量闲臵,造成了在单个救援领域内,经费和人力资源短缺,应急救援科研滞后,技术装备和预警、实战能力得不到提高。
2.聊城周边区域特殊火灾和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协作机制的实践
2.1 聊城周边区域特殊火灾和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协作机制建立的背景
2006年10月21日,聊城某热电集团责任有限公司一容积为1000M的柴油罐爆炸起火,罐内残存的60吨柴油发生猛烈燃烧。消防支队在接到报警后,迅速调集了城区5个中队和高唐、茌平、冠县、东阿消防中队共20余辆消防车、120余名消防官兵,集中全支队力量进行处臵,但没有取得明显效果。后来在市政府和省消防总队协调下,先后调集了中原石油勘探局消防支队、聊城输油处、济南军区26集团军陆航七团和济南市消防支队等聊城周边灭火救援力量,很快将大火扑灭。“10〃21”火灾事故暴露了灭火救援力量薄弱,器材装备落后,单兵处臵重大灾害事故的问题。“10〃21”火灾后,聊城市林峰海市长批示:要加大对消防工作的资金投入,同时要抓紧建立完善由周边市、部队、油区消防单位组成的消防抢险联动机制,提高应急抢险灭灾能力,确保聊城安全。根据林峰海市长的批示精神,聊城市公安局分管消防工作的李勇副局长与支队党委一班人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聊城消防工作进行研究,一致认为:区域协作机制的建立,符合当前的国情和消防工作发展的实际,在经济还不宽裕、消防力量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优化整合社会消防资源,能极大地
值单位由成员单位轮流担任。各成员单位在本单位内部成立相应组织,确定一名主要领导分管,设一名联络员负责具体事务运作。联勤会议每举办一次,主要总结上协作工作运行情况,制定下协作工作规划,修改完善协作章程,编制总体预案和单体预案。灭火救援预案联合演练每年不少于一次,以提高区域协作单位的协同作战能力。联合作战行动指令由联勤会议主席下达,协作单位接到协作指令后,根据救援类别、属地单位面临的主要困难及灾害规模派出精干充足的专业力量和性能优良的车辆装备进行增援。成立重特大灾害事故处臵应急救援专家组,定期开展业务交流、战例研讨与技术培训活动,提高协作单位灭火救援指挥能力。按照“就地补给为主,协作单位供应为辅”的原则,协作单位制定了联合作战后勤保障方案,明确了作战行动中所需通信工具、灭火剂、油料、饮食、救护的保障方式。统一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由联勤会议主席或授权发布。为表彰在联合作战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属地单位将按照当地实际呈报当地政府或公安机关予以奖励。
3.对建立区域灭火救援协作机制的思考 3.1 建立区域灭火救援协作机制的意义
由于,我国应急救援管理体制是实行政府主导下,各种救援力量相互独立存在的模式,缺少综合应急救援力量,在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调度指挥、协调作战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建立区域灭火救援协作机制是对我国应急救援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一次有效尝试,必将对我国应急救援体制改革产生深远影响。通过聊城区域灭火救援协作机制的实践,我们认为区域协作机制的建立,实现了与周边区域灭火救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于在聊城经济还不富裕的情况下,缓解现有装备
事故有着丰富的指挥经验和专业理论,尤其是中原石油勘探局的专家们有着多次指挥处臵井喷火灾、油罐火灾等特殊火灾的经验,参加过油田系统组织的各类大型特殊火灾的专业培训,组织过多次特殊火灾的战例演讨,通过交流协作,将会使聊城支队在扑救各类大型火灾时的指挥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3.2形成协作团体的灭火救援合力 提高灭火救援处置效率 3.2.1 加强灭火救援预案的制定和演练
灭火救援是一项社会性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在参战力量互不隶属的情况下,如事前没有制定科学、综合、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的应急救援预案,并经常组织演练,则难以有效处臵事故。预案制定要求分总体预案和个体预案,在总体预案中,要明确各协作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应急响应和应急保障等,以便协同作战;在个体预案中,要以周边区域内重大火灾事故源为对象,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应于该事故源的灭火救援预案,以及协作单位救援力量的分工与配合。各类灭火救援预案都应从最复杂、最不利的情况出发,并在一定的作业条件下定期组织模拟实战演练,确定各类条件下参战单位和力量,明确任务、方法、程序和注意事项,明确组织指挥和协同关系。要对演练中存在的协同、技术、物资装备、保障供给等问题进行研究,不断完善灭火救援预案
3.2.2 加强指挥机制和协调联动机制建设
区域协作规程 篇6
一、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基本定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普遍,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追求区域效应以及区域规模,各区域之间为了持久、有序发展,进行互利合作,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区域协作这一概念也由此而产生。所谓区域协作主要指的是在某一特定的范围内,两个或者更多的独立个体单位为了共同的追求,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相互合作,最终实现共有的既定目标,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些独立的个体或者单位既可以是相同区域范围内的,也可以是不同区域之间的,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的成效性,为企业或者个人创造最大化的利益。
通过对区域协作概念的理解,我们可知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是基于大学培训机构或是一些中小学合作单位等,根据教师在课堂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并对当前教科研工作中所面临的一些难题,对受训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能力,这种现象也是未来区域性教育改革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趋势。
进入21 世纪以来,网络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日渐频繁,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层面: 一是传统的培训形式大都是专家在上面进行专题讲座,学员对一些重点知识需要做笔记,而现在的培训模式则是学员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就自己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二是传统的培训方式大都是培训教师对全体学员就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与分析,有的教师可能会觉得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在课堂中也是敷衍了事,而现在的培训模式则是培训教师针对某位学员所面临的困扰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使受训者能真正感受到培训的有效性; 三是传统的培训内容大都是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而现在的培训内容则更多地关注课堂真正的教学氛围,对课堂成效性的关注度上升; 四是传统的培训双方关系是一种被动关系,而现在的培训双方关系则是和谐、友好的朋友关系。这些变化既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内涵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也是对教师继续教育内涵的延伸与发展。
二、科学有效的设计思路
在建立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创新体制中,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区域内学区管理模式”的确立。某地区教育局在科学有效地分析后,并对该地区中小学以及高校的实施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后,对项目实施的总体设计进行如下规划: 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继续以构建“学区管理模式”为主要出发点,打破传统的区域制约性,采取多种方式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为教师的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与技术保障。此外,还对项目实施的路径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具体如下:
( 一) 全局视野下的“局—区—校”发展模式
在进行教师继续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局本”虽然在实施中具有一定的高度,但在开展中缺乏针对性,大都是照搬照抄其他区域或是地方的理论,实效性不高,由于各个高校之间不管是在发展层面上还是存在问题上都是不尽相同的;而“学区”则是非行政的学术性组织,它的出现缓解“局本”所存在的问题,使培训工作更具实效性,双方之间的沟通也变得更加通畅。对此,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对原有的发展路线进行大的改观,采取创新性的发展之路。
( 二) 学区视野下的协作发展模式
实施学区协作的关键在于构建行之有效的学区管理模式以及运行机制,也就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学区管理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持久、有序做好学区管理的运行工作。基于此,某区专门成立相关学术组织,校长联席会的主要职责是对项目的整体规划以及学区的管理工作,教学校长研究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教师的培训工作,以及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以及研讨活动,为教师的培训提供一些便利条件,同时,还实现一种内外互助、立体交叉型的协作网络平台,为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有效实施阶段
( 一) 各学区间教师的轮换问题
1. 实行走教式的流动模式。此种模式主要是为缓解农村学校教师短缺问题,在一些农村偏远地区学校,由于学生数量较少,教师的编制数量有限,一个教师可能身兼数职,教师的工作量较大,倘若一个教师因为某种原因而请假,会严重影响学科的教学进度。这时学校的主要负责领导可向该地区的教育局反映,以书面的形式将学校的发展现状全面地呈现出来,教育局的相关领导通过仔细协商后,按照各校的实际情况,从其他城镇学校中派出一些教师去农村支援,这样可有效缓解教师短缺这一现象的发生,也不会影响教学的实际进度。
2. 骨干教师的轮岗制度。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教师的专业水平会受到一定的制约,这时对教师适当地培训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区内学校应在每学年派出一名骨干教师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例如,可以上示范课、开设学科备课研讨会或是对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等。
3. 长期的支教制度。某区教育局为了促进全区教学质量的提升,构建骨干教师支教政策,在每学年委派一些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支教一年,既解决当地教师短缺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当地的教育质量水平。
( 二) 学区学术性组织活动有效开展方面的问题
随着科技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各地区都开始逐渐重视教师的继续教师培训工作,其中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项目的推进是一项重大举措。如何发挥学术性组织的真正作用,促进学区内教师的协作发展,是当前值得我们关注的一项焦点话题,某区教育局通过细致、全面的分析后,从两方面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解决:
1. 强化行政推动。一是以目标为指引。某区教育局为了更好地使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对该区域内区长、校长等召开相关会议,就项目的实施方案以及实施过程进行全面的讨论,并根据各学区的实际发展现状提供一定的方向性指导。二是以政策为支撑。为了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有序开展,某区教育局先后出台一系列制度文件,为大学区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三是以经费为保障。某区教育局每年向各学区提供一定的经费,确保学区内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还设立专门的奖惩机制,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进行适当的奖励,调动各单位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的资金保障使得学区工作的开展更加顺畅。
2. 实施专业指引。一是组织文化的指引。某区为了更好地使教师得到提高,专门成立名师工作室,并选取一百多名骨干教师带动其他教师的互助合作小组。通过对话、交流、分项等方式实现职业价值的追求,引领教师将这种文化氛围传承到学区以致学校内部,实现全体教师的能力的提升。二是教学文化的指引。某区为了使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增强该区的教学质量,对各校的校长以及教师均实行轮岗制度,并对校长以及教师进行定期的业务能力的培训。校长方面的培训主要有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自身专业素养的强化等,对教师方面的培训有学科方面的培训以及班级管理方面的相关培训等,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该区域的办学特色,提升教学质量。
( 三) 促进学区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上述活动的有效开展缓解学术性活动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然而在发展中我们又遇到一个新的问题,即各学区之间采取统一的模式进行发展,由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性,这种模式的构建怎样能全面提升各学校的办学成效性,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某区教育局根据上述问题采取打造学区教师继续教育特色来解决上述难题。各大学区根据自己的发展特征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分别确立该学区的研究目标以及研究的亮点,开展有序的教学过程。四个大学区通过一系列机制体制的改革,按照学区的管理模式以及实际运行机制,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 四) 学区间协作问题
在教师继续教育创新体制中,虽然我们采取相关措施已经有效解决学区发展中人员流动以及学术性组织方面的相关问题,使得各学区的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起来,然而因为学区之间的差异性,若采取统一的模式则不利于学区的长久发展,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创新与改进体制建设,为学区间的良性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共享。
1. 改进督导评估方式。对现有的督导评估小组人员适当地调整,要鼓励与引导学区长以及各校校长参与到督导的整个实施阶段中。每个学区的校长可对该学区的实施方式以及所采取的具体做法进行观察,如若发现有异常情况存在,可及时加以引导,通过学习其他学校在办学以及管理方面的优点,进行自我借鉴与改进。督导评估的目的是在评估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2. 构建有效的交流合作平台。一是以开放促沟通。为了更好地促进各大学校的良性发展,某区教育局专门确立学区开放日制度,要求每个学区在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主题开放活动,邀请其他学区的学区长以及校长进行参观,将他们在活动中所做出的成绩进行展示,双方通过互助学习,达到共同进步。二是以赛事促交流。可在全区域范围内开展相关比赛活动,像教师技能大赛等活动,积极鼓励与引导全体教师参与其中,对在比赛中获得优秀的教师应该予以奖励,调动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此外,还应对大学区中参与人数最多的大学区进行适当的奖励。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提升。三是通过联盟实现良好的沟通。以校长专业发展联盟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联盟体为依托点,在各学区内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研修以及交流论坛活动,实现资源之间的共享。
四、实施中所取得的成就
一是在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已形成一项基于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体制理论框架。实现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发展,形成独特的教学思想。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策略是一种共生策略。二是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我们都知道学区资源属于区域全部教育资源,在进行学区化管理过程中能够使学区内的教育资源实现共享。一方面,可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另一方面,使学区间的资源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三是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各地区教师的师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的年龄存在一定的异同,这使得教师在专业能力上也出现一定的差异,随着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建立,使不同专业能力的教师产生内在的动力,专业素养也大幅度提高。四是使学校的发展更加顺畅。这种发展趋势使得一些重点学校更具优势,使得一些师资相对薄弱的学校呈良性发展趋势,促进农村学校城市化发展步伐的日益加快。五是使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师自身只有不断提升自我,在专业上钻研,才能为学生答疑解惑,让更多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使孩子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健康成长。
五、结语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影响教育优质均衡的核心要素。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在实现教师文化的转变上能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继续教育不仅要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还要通过教师文化的转变,为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某区教育局根据当地的教育发展现状,严格遵照教育的基本规律,对当地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优化师资队伍,有效缓解当地教师专业能力低下、专业素养能力低的难题。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平台,并对现有的管理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与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间教师之间的协作功能,为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帮助。只有开展有效的教师评价体制,才能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优化教师队伍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为学区内的教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培训,很难跟上飞速发展的时代,不管是在自身发展方面还是知识层次上都会落后,因此,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至关重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影响教育优质均衡的核心要素。以某区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实例,从区域协作教师继续教育体制内涵、科学设计、有效实施以及阶段成果等四个层面详细阐明基于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创新体制的运作。
关键词:区域协作,教师,继续教育创新体制
参考文献
[1]孙鹤娟,张德利.“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实践与探索辑[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3:34.
[2]崔万秋,等.开放式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建构与实施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9(21):265-266.
[3]孙亮,等.“能力考量”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实施途径[J].职教论坛,2009(23):214-215.
[4]胡友志.优质均衡视野下义务教育学区化管理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4):65-66.
[5]肖风娥.提供优质教育土壤打造优质教育品牌——广州市东山区红火炬小学的办学思路[J].教育导刊,2005(4):72-73.
区域协作规程 篇7
关键词:区域性;协作;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一、区域性协作是继续教育事业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区域性协作有其开展活动的基础
继续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中起着无法代替的作用,由此产生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目前,继续教育不论在项目开发,还是在教学手段上,都已经不受地域的限制,只要是搭建一个平台就可以开展跨地区的教育协作活动。东北三省同处在一个经济发展战略区域,人们的思想观念、工作和生活习惯比较相近,电大事业的发展和电大继续教育工作开展的状况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相同和相似的地方。作为电大系统办学,又共同接受中央电大的教学管理和指导。因此,东北地区的电大容易走到一起,共谋发展继续教育的大计。
东北地区电大继续教育协作会从2002年成立以来,每年坚持召开一次区域性的协作会,沟通信息、交流经验、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增进了感情,达到了共同提高、普遍受益的目的。
(二)区域性协作推动了继续教育工作开展
区域性协作会是为了一个共同目的而自发成立起来的校际间的民间组织,活动起来不受时间、空間的限制,起到了官方会议起不到的作用,赢得了大家的认同。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任务的实施,经济建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显现出来。这为东北地区继续教育的大力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东北地区电大继续教育协作活动抓住这一机遇,有利的推动了东北地区电大系统继续教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一是建立了与工作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东北地区电大都相继成立了继续教育学院,并把工作重点由管理系统办学转向以自身办学为主,用教育项目拉动系统建设。同时,各电大还结合继续教育学院工作特点,给予学院用人自主权。灵活的用人制度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随时聘用和调整适合工作需要的人员队伍。
二是运行机制更加符合继续教育工作特点。省级及部分市级电大对继续教育相继实行了经济目标责任制,对继续教育学院的办学规模、教学质量、经济目标、社会效益实行量化考核,促进了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运行机制人人有任务,人人有工作的空间,既做到了责任到人,又给每个人创造发挥自己优势的舞台,调动了人的积极性,继续教育工作开展的异常活跃。
三是项目开发更加活跃。东北地区电大紧密围绕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人才的需求开展培训,许多地方电大作为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培训中心或培训基地,开展了各种类型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行业技能考试培训等。
四是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沟通,相互促进。首先,把职业资格证书等培训项目引入学历教育之中,实现“双证”或“多证”制。其次,把应用能力培训嫁接到学历教育中,替补学历教育学分。再次,把相关的外语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同学历教育相沟通,既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就业能力。
五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建立大屏幕教室,进行教学资源制作,开展网络教学,基本实现了教学现代化。
二、区域性协作面临的问题
(一)各地电大继续教育工作发展不平衡,缺少分类导向
总体上看,电大系统继续教育工作,省级电大好于市级电大,市级电大好于县级电大,越到基层工作难度越大。区域性继续教育活动往往把工作交流的重点放在省级电大,缺少对市、县电大的指导,忽略了电大系统的基础建设。近年来,继续教育工作在电大的地位虽然有所提高,对继续教育的办学规律和认识程度也有所增强,但重视学历教育,轻视继续教育的传统观念并没有在电大彻底改变。电大继续教育仍被看作是辅助性任务,是软指标,考虑的是短期效益,而忽略长远发展和社会效益。
(二)面对广阔的培训市场,缺少合力攻关
近几年,东北地区电大加大了培训项目开发的力度,推出了一批深受欢迎的培训项目,但是各地电大开展规模较大的培训项目,大都是国家组织的各种证书培训,电大自身开发的培训项目很少,即使是有一些,规模一般也不大。目前培训市场前景广阔,在职人员需要“充电”,大批下岗工人需要转岗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特别是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继续教育开拓了广阔的培训市场,但面对广阔的市场,电大继续教育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缺少拉动系统建设的、由上至下能互动起来的培训项目,特别是缺少区域内的电大协作起来联合推展具有特色的项目。
(三)面对继续教育出现的新形势,缺少科研合作
以往的东北地区协作活动,主要作用在于交流工作,针对继续教育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缺少科学研究,特别是缺少共同研究具有电大特色、区域特色的继续教育科研项目。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继续教育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如电大在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继续教育如何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人力资源支持、继续教育如何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如果把各地电大的科研力量有机的组织起来,整合力量联合攻关,共同研究这些课题,就会早出成果。
上述现象的存在,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有四个方面:其一、各电大虽然建立起适应继续教育发展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处于不断完善阶段,有个成熟、发展、完善过程,特别是有的地方仍存在“大锅饭”现象,影响了人的潜能发挥;其二、各地电大开发培训市场的意识有所增强,但市场开发的技巧不足,缺少应对能力;其三、各地电大随着在开发项目上不断成熟,更加理智,但在开发项目中畏难情绪也在不断增大;其四、有的继续教育学院由于受经济指标的压力,认为学历教育既稳定,收入又高,忙于办学历教育,忽视了继续教育。客观因素来自两个方面:其一、目前的培训市场无论是项目开发商,还是项目本身起点、层次都比过去高,立项新颖、教学手段先进、项目包装得好,对用传统的方式方法开展的一般意义上的培训无疑是一个冲击和挑战;其二、东北地区各行各业素有重视职工培训的传统。主管部门一般都有自己行业、系统的培训中心,培训各自为战,垄断办学无疑也给电大开展培训带来一定困难。可见,分析形势,研究对策,是区域性协作的当务之急。
三、发展区域性继续教育的对策
(一)解决好继续教育在电大中定位,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第一,发展继续教育是电大全面履行教育职能的客观需要。电大是一所远程开放教育学校,即承担着成人学历教育的义务,同时也担负着非学历培训任务。“开展岗位培训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非学历教育,为各类社会成员更新知识和掌握新的技
能提供教育服务”是电大今后主要承担三项办学任务之一,从而进一步明确了继续教育在电大整个办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开展继续教育是电大的一个重要功能,这不只是一个继续教育部门的事情,也不是“忙起来次要”,“可搞可不搞的事情”,电大的领导都要关心支持继续教育,各部门要象承担的学历教育分工一样配合搞好继续教育,为继续教育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二,要按市场规律开发培训市场,培育培训项目。继续教育是传授知识和技术的产业,也是生产智力资本的产业。按照市场规律,进行产业化运作,是开发培训项目的前提。电大不仅考虑培育符合社会需要的培训项目,出精品,打造名牌。更要考虑培训内容的实用价值及证书的社会效力,以及受教育者的承受能力。
第三,开展继续教育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不能忽视社会影响。项目开发有个培育市场的过程,在培育、开发初期可能没有经济效益或只有微利,但是随着培训市场的形成,办学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显现出来。特别是当前开展的下岗工人转岗培训,残疾人应用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这些培训虽然没有更多的经济效益,但社会影响较大。电大开展这类培训可得到政府的支持,社会的认可,同时也会从不同的角度吸引更多的求学者,对发展电大的继续教育有百利而无一害。特别是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开展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继续教育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二)整合电大继续教育,发挥区域优势
第一,应在项目合作上发挥区域性优势。目前,东北地区电大开展的培训项目分为两类情况,一类为各行业开展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虽然各地有各自的不同情况,但有些做法可以相互借鉴。另一类属于各地自己开发的项目,这些项目虽是一地所有,但适用于东北地区,如果东北地区共同运作,不仅可以把项目做得更加完善,还可以把项目规模扩大,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在这方面,东北地区同处于一个经济发展圈,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相近,有着教育项目合作的基础。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区域性合作的优势。
第二,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搞好系统内的互动。电大的办学优势,在于从中央到省市县自成系统。目前,又成立了以地域划分的大区协作会,应该说系统建设比较完善。特别是近几年中央电大又在各省市建立一批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经常向培训基地推展培训项目,如果电大系统利用这些培训基地,把培训项目联动起来,也就形成了各级电大的互动。但这种互动的前提是,要选择好培训项目,大家共同联合开发,创造共赢,调动系统内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三,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培训超市。培训应按市场经济来运作,建立培训市场。目前,电大的教育资源可利用到培训上的很多,如何把这些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特别是把这些教学资源嫁接起来,或者拆卸开来,建立起培训超市,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学习兴趣随机选择,自由组合。这样既满足了求学者的需要,又充分地利用了教学资源,而且还带动了区域性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继续教育队伍建设,提高开发培训市场的技能
第一,要树立坚定的信念。继续教育项目一般没有指令性任务,有的证书在社会上认可程度不到位。加之继续教育项目凌乱,周期短,比较辛苦、麻烦,致使有的人对继续教育的培训项目开展有些畏难情绪。其实培训工作也是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只要大家熟悉了培训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又有一种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就会打开继续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学会经营策略。首先,要搞好项目发展人员的培训。让社会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利用培训项目,前提是让发展项目的人更了解、熟知每个项目,具备发展项目的资本。其次,要善于包装项目,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做好宣传。人们选择一种培训项目,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一项目的特点、内容、学习方法、项目的价值,以及这种培训与相近、相同的培训利弊分析。发展一个新的项目就要在这些方面作些深入的研究分析,从而提出这一项目与其它项目的不同特点,以及其特有的社会价值,进行项目包装,以此来打动求学者。再次,要選择好培训对象。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较大,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有差异。因此,在项目推展上要考虑到地区间、行业间、城乡间的要求不同。同时,还要考虑到各种人群文化、工作、生活背景不同,对培训内容需求的不同。项目的分类发展,实效会更大些。
区域协作规程 篇8
一、政府主导, 顶层设计规划先行
2013年, 厦门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创建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 打造“智慧名城”的目标, 并把建设高水平的“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纳入厦门市委市政府重点战略“美丽厦门”规划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教育信息化成为厦门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3]。其中教育云的“校校通”列入2013年度市委市政府的督办项目, 目前已经全部完成, “班班通”纳入2014年度的督办项目。
借此东风, 厦门市教育局及时出台了《厦门教育信息化2013-2015年发展规划》, 按照稳步推进的思路列出15项重点建设内容, 提出2013年优先建成万兆骨干教育城域网络系统, 保障学校千兆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 (校校通) ;2014年建立整体质量较高、覆盖面较全、内容较丰富的区域优质教育网络资源应用服务体系, 并实现百兆带宽接入教室多媒体教学平台 (班班通) ;2015年初步建成“厦门教育云服务平台”, 提供各类教育资源、终身学习的个人空间 (人人通) [4]。与此同时, 积极筹建厦门教育云计算数据中心, 实现全市各类教育业务数据的集中管理, 为区域和学校各类信息化应用提供云服务, 为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从两年来的实践看, 厦门教育信息化较好地融入厦门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的快车道, 规划正按计划、按步骤地执行, 进展顺利。
二、两岸合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厦门市和台湾地有着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的得天独厚的交流优势, 厦门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指出:深化海峡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 着力先行先试, 率先探索建设厦台教育交流合作综合试验区, 创新两岸教育交流合作新模式, 形成全方位、多形式的两岸教育交流合作新格局。
我市教育信息化推进充分利用海峡两岸教育文化先行先试的优势, 与台湾教育专家形成常态化的两岸交流, 多次举办海峡两岸“智慧教育”文化交流研讨会和交流互访, 与台北市南港国小、台中市慈明高中、嘉义市协志高职等学校展开了“手拉手”“姐妹校”“学子游学”“课程共享”等各种形式的互动, 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他山之石”开阔了厦门信息化推进的视野, 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2012年2月, 同安区“首届海峡两岸数字化教室与创新教学研讨会”拉开了海峡两岸教育信息化专题交流的序幕。会上, 两岸学者就如何提升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水平,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成为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流活动。《福建日报》《厦门日报》“凤凰网”“人民网”“新华网”及福建省教育厅等20多家媒体和单位报道了本次研讨会的盛况。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诗句清丽飘逸, 豪迈奔放。2014年6月25日, 台湾师范大学工业教育博士黄议正老师与厦门市同安区阳翟小学骨干叶雪珍老师, 通过远程同步互动教学系统, 共同为台湾新北市瑞芳小学三年级学生和厦门市同安区阳翟小学三年 (1) 班学生执教该课, 成功实现了“跨越海峡的第一堂课”[5]。信息技术的应用, 将跨越海峡的距离化作瞬间, 化作眼前, 大陆这头, 海峡那头, 两所小学的学生相互招手、相互问候, 台湾老师教前两句 , 厦门老师教后两句, 短短半个小时里, “教育云”架起两岸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两岸师生实现一起上课、一起互动。
三、高屋建瓴, 借力课题研究科学推进
通过加强信息化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促进教育公平,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这是一个世界性、历史性的课题。我们以为, 通过课题研究专家引领, 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内在规律的研究, 对于厦门市教育信息化的稳步推进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 厦门市教育局主动申请并顺利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 试点课题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机制探索”。市教育局对该课题高度重视, 由局长任组长, 积极推进各项工作, 按照教育部重点建设国家和省两级数据中心, 国家、省、地、县和学校五级应用的基本思路, 提出督导跟随、评价推进的思路, 启动全市学生、教师和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等公共管理数据的数字化信息入库工程。着力机制创新, 督导跟随推进中小学数字化开放课程的共建共享, 实现市民继续教育全覆盖, 让广大市民的继续教育有更好的去处, 更多的选择。
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 厦门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和厦门教育热点问题之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申报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教育均衡发展理念下的区域协作和信息化推进研究” (央馆133021034) , 并顺利通过专家的审核, 成为该年度的重点课题之一。课题的研究获得众多领导和教育名家的关心支持。在2014年厦门市的两会中, 教育信息化推进成为热点议题, 分管教育副市长国桂荣亲自为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并形成提案, 她的提案是《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推进岛内外教育均衡发展—跨岛战略背景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政协20143046号) 。在该提案中, 不但有宏观的政策导向, 还有许多具体的工作思路, 不但把厦门市教育局作为主办单位, 还把厦门市的各个区列为协办单位, 使得厦门教育信息化推进有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开拓创新, 破解难题出模式
厦门市在教育信息化推进中, 各区、各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采用不同的推进方式, 开拓创新, 破解难题, 达到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效果, 尤其是原先教育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同安、翔安两个区, 实现了大跨步的发展。
1.以租代建, 少投入多产出的同安模式
同安区依据教育部“政府主导, 企业参与, 学校应用, 服务驱动”16字方针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 提出“购买服务, 不买设备”的“校校通”建设模式, 得到电信部门的大力支持, 并立足于长期的战略合作, 提出“零利润”的合作方式。经过多轮商讨和专家多方论证, 城域网建设通过以租代建的形式, 在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解决了设备维护问题, 即设备由中国电信投入与维护, 经费投入的创新也调动了电信部门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通过购买服务, 同安区教育信息化得到快速发展。
2.联合投入, 大投入快产出的翔安模式
2013年9月, 翔安区委区政府根据本区情况, 携手中国联通斥巨资打造“班班通”教育信息化项目, 全区86所中小学1 337个班级全部安装了“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 并配套相关资源库。该举措惠及2.8万多名学生, 并在全省率先全面实现了区域“班班通”全覆盖, 翔安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一步跨入先进行列。在2014年 (第三届) 海峡两岸移动信息化应用大赛上, 翔安区教育局《基础教育信息化优教班班通平台》获得智慧教育最佳创新应用特别奖[6]。
3.攀上“高枝”, 校园合作创示范职校模式
福建化工学校在信息化推进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运用。在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中, 该校与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合作, 在清华大学专家指导下, 打破教与学的“围墙”, 与多家企业协作, 共同参与“慕课”系列课程全程制作。目前已有8门课程完成建设, 其中有2门课程进入了清华大学的慕课平台, 学校借此机会开拓了“人人通”空间, 试点“2+n+1”混合课程改革建设项目, 取得很好成效。福建化工学校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成为全国第一批职业教育示范校。
4.实际运用, 以用代看的采购验收模式
同安区提出通过城区的阳翟小学与农村学校莲花中心小学开展远程同步课堂的形式来验收城域网“校校通”工程。这种方式对于城域网带宽够不够, 会不会延时, 图像高保真状态好不好等问题有直观的检验, 同时也是把优质资源向农村学校辐射的过程。实际应用的采购验收模式, 既实现了直观专业化的验收, 又让关心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和教师们体验到城域网千兆光纤入校的效果, 还让人民群众看到教育信息化惠及边远学校的具体成效, 成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优秀案例。
五、统筹管理, 分类指导整体推进
坚持育人为本、以点带面、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鼓励探索和创新, 是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厦门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在试点校选择上慎重考虑, 注意统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根据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不同特点和需求,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扎实推进。
1.试点建设带动教育质量提升模式
松柏二小原来的基础一般, 但是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对信息化工作非常重视, 他们根据自身特点, 开发了一套特色推进方案, 从学生管理促进成长的角度找到突破口, 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全体学生成长“三星评价”模式, 促进教育教学提升, 获得戴尔“一对一”校园资助项目的青睐。成为信息化试点校后, 信息中心为他们量身定做一整套实施方案并和该校教师一起参加项目的全国答辩。经过共同努力, 学校顺利通过了全国专家答辩和验收小组的实地考核, 成为福建唯一、全国十所“戴尔一对一”项目学校。
2.手拉手, 城乡学校结对子共进步模式
有“厦门海拔最高学府”之称的同安区白交祠小学是厦门最偏远的办学点, 只有2个年级, 共11名学生、2名教师。2013年12月12日, 二年级的学生与远在40公里外的省级信息化试点校阳翟小学的学生共同迎来了一堂美妙的音乐课。通过“教育云”远程同步课堂, 在阳翟小学卢晶晶老师的引导下, 白交祠的学生第一次和城区的孩子一样, 享受了美妙的音乐盛宴。课堂上有视觉的、听觉的享受, 还有师生之间的提问、表演、画图等互动。白交祠小学从此改写了没有音乐课的历史, 山区的孩子们第一次听到了海鸥的声音。这种做法得到了新华网等各大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 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 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次生动活泼的实践案例。
3.需求导向, 校企合作应用创新模式
集美轻工业学校是一所全国信息化示范试点校, 该校积极探索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 在实施和企业文化“无缝对接”的探索中, 创造性地把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国际流行的管理体制ISO9000结合起来, 并申请了“基于ISO9000理念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省级课题, 梳理了学校所有的管理工作, 借助网络使之流程化:从行政办公、教学管理、后勤服务乃至学生管理、实习活动都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解决各类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保障了程序的完整, 提升了教育质量。这种模式不但在厦门所有公办职校中运用, 而且获得全国职教同行的认同, 许多职业教育学校纷纷效仿。
六、结束语
《厦门教育信息化2013-2015年发展规划》明确指出, 在推进“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中, 重点扶持岛外薄弱区的信息化建设, 并提出加快扶持薄弱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目标:2013年实现基于光纤连接的高水平的“校校通”, 2014年实现高端配置的“班班通”全覆盖, 2015年“人人通”达到先进水平, 基于云平台的“同步课堂”“网络教研”成为教师们的新“法宝”, 成为推进岛内外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手段。2014年厦门市在福建省率先作为一个整体 (6个区同步进行) 高分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督导检查和验收。
参考文献
[1]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区域内实现义务教育较高水平均衡[EB/OL].http://china.jyb.cn/rwfc/201308/t20130806_547182.html.
[2]张珺.厦门成全省首个全域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城市[EB/OL].http://www.fj.xinhuanet.com/news/2014-05/18/c_1110739026.htm.
[3]杨家慧.创建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N].厦门日报, 2013-07-26.
[4]厦门教育局关于印发《厦门教育信息化2013-2015年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xmedu.gov.cn/publish/portal0/tab38/info34264.htm.
[5]两岸小学生同上一堂课[EB/OL].http://www.xmnn.cn/llzx/llzt/mlxm/201406/t20140627_39167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