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主人小学生作文(共16篇)
乡村的主人小学生作文 篇1
乡村的主人四年级优秀作文
一下雨,就像一幅雨帘美景的是哪儿?一阵风吹过,植物就跳起舞来的是哪儿?让孩子们无忧无虑赛跑的是哪儿?对,那儿就是美丽的乡村
春天,那里充满了汗水的味道,勤劳的农民来到田野,肥沃的土地绽开笑脸。他们种瓜点豆,忙忙碌碌,浇水、施肥,起早贪黑,他们付出了多少汗水才换来一季丰收。那一棵棵小苗,是逗他们开心的羽毛,那一只只害虫,是他们紧锁眉头的道具。哦,农民和田野的主人。
夏天,茂盛的大树张开它们的大手,挡住太阳的炙烤。乘凉的孩子们在树上玩捉迷藏,他们玩着,乐着,那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传得很远很远……树和孩子是乡村的主人。
秋天,我来到田野里,那儿有无边无际的原野如金海般绚烂,头顶上的天空显得格外湛蓝,像用水冲洗过得蓝宝石似的.,一朵朵飘浮的白云映出了地上怒放的菊花,它们形态万千,有的一枝独秀,有的三五成群,有的羞羞答答,它们的颜色也很丰富,黄的赛金,白的似雪,粉的若霞……哦,菊花和原野是乡村的主人。
冬天,乡村成了白色王国,整个乡村都被笼罩在雪花中。小狗和猫咪出来“画画”,像一幅“梅花图”那一朵朵雪花为大地盖上了棉被,孩子们玩起了游戏,他们打雪仗,堆雪人,滑雪,构成了白色游乐场。哦,雪和孩子才是乡村的主人。
不,乡村的主人是自然,是自由,是自在,这迷人的乡村怎能不令人向往呢?
乡村的主人小学生作文 篇2
一、作文要求———适度宽松, 让学生觉得作文不难
大家都说作文难, 是因为好文章确实难得, 中心明确, 布局合理, 层次清晰, 语言生动, 蕴含的哲理或感情能深深地感染读者, 写这等文章即使是文字功底深厚的人也要付出复杂而又艰苦的劳动。
《小学语文教师》一篇文章说到, 有学生在自己的博客里随意写东西如行云流水, 课堂上习作却亦步亦趋, 简直判若两人。究其原因是课堂上作文“按要求写”, 压制了学生张扬个性和展现才华;而私人空间里则纵横驰骋, 想怎样写就怎样写, 充分发挥, 反而写得精彩极了。
僵化的近似“八股”的作文要求, 压制了学生活泼的天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阻塞了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新信息的渠道, 最终导致灵感枯竭, 才智散失。为此, 适度宽松小学生作文成为必然。
(1) “适度宽松”其立足点首先是让学生觉得作文不难写。全国著名教师魏书生新接的一个初中班集体中, 有个学生说他不会写作文, 魏老师就问他:“会不会写一句话?”他说:“这个行。”魏老师说:“那你的作文就写一句话吧。”于是这位学生的第一篇作文只有一句话:“今天开学了。”到第二次作文的时候, 魏老师对这位同学说:“这次作文能不能写两句话?”那位同学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 从一句话作文开始, 再到两句话、三句话……这位同学终于学会了作文。
(2) “适度宽松”不是随意“降低要求”。不同的年段, 同一年段的不同学生, 同一学生的不同阶段, 要求都应有“度”, 老师必须好好把握, 不能让学生马虎过关。要让学生既觉得不难写, 又能在某些方面学到知识, 提高水平。
(3) “适度宽松”是要解除束缚学生思想和表达自由的绳索, 鼓励学生不拘内容, 不拘作文形式, 大胆地写。作文训练一般不指定一个题目, 不限定文体, 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 想怎样写就怎样写。鼓励学生除课堂作文、日记、周记、读书笔记等外, 可以写博客, 在论坛上发帖, 不拘一格, 任意挥洒。
二、作文题材———源于生活, 让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
学生在写作文时, 常常会感觉没东西可写, 笔尖生涩, 一方面是由于教师设计的作文题目不切实际, 远离学生生活;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视野狭窄, 获得的信息量有限。作文训练的立足点是联系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写真实生活、真实想象, 不写空话套话, 获得真实的写作感受, 激发写作热情。
1.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写作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教师精心设计命题,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一是命题要注重诱发学生的生活积蓄, 再现生活片段;二是可以先命题, 然后适当给些时间作准备, 让学生能深入生活找灵感。命题要尽量新颖别致, 含蓄隽永, 有强烈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要留有想象和驰骋的空间, 使学生看到题目就有激情奔涌般的冲动和一吐为快的劲头。例如校运动会前代学校拟通知、比赛规则;校运会时安排“小记者”进行现场采访、撰写赛情报道;校运会后, 拟出《我是运动员》《我是拉拉队》《精彩赛场》《采访冠军》《期待下届运动会》等题目, 供学生结合实际自主选题。
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有的教师通过布置学生写邀请函、给学校或班级的宣传图片配解说词、给家长写一封信、制作主题为“我爱我家”的手抄报、为红领巾广播站写稿、节假日给友人送贺卡、写信等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 提高写作能力。
2. 组织活动丰富生活
譬如元旦举行联欢会;植树节养护校园的小树;父亲节、母亲节帮助父母做家务;教师节给老师写一封问候信;重阳节为老人献上一份爱心……这些活动学生亲自参与, 必然感受深刻, 是很好的作文素材。
还可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小实验小游戏。如为全班同学发放一小包绿豆种子, 让他们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通过种植、发芽、培育, 布置写观察日记:何时长新叶, 茎有变化吗, 长高了多少。通过写观察日记, 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他们观察更细致了, 继而养成乐于观察的习惯。
3. 指导阅读获得间接体验
阅读是学生获得作文素材的基本途径。写作中常需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 小学生知识极其有限, 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力求丰富学生的间接生活体验。
为培养好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我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让学生有书可读;同时尽量减少其他作业, 保证他们每天有半小时的阅读时间;另外积极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 如每周摘抄两篇好文章、剪报贴报, 举办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 鼓励学生将课外书中积累的知识展示出来, 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施展、发挥才能的机会。
4. 合理想象, 虚构生活
学生富于幻想, 作文虚构生活, 尤其爱写童话。其实这些虚构是合理的想象, 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应该鼓励。有的教师经常让学生听童话、说童话、读童话、写童话, 从而引导学生走上爱听、爱说、爱读、爱写之路;有的教师训练续写故事结局或提供相关词语让学生创设情境, 描述故事情节;也有的教师设计《假如我是班长》《假如我是市长》等题目, 鼓励学生合理想象, 提高作文的兴趣和能力。
三、作文指导———范文引路, 让学生懂得怎样写
对于初学写作者来讲, 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 有法可循, 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 课文是最好的范文
小学生要掌握写作方法, 必须认真学习课文, 从课文中模仿。在语文教学备课时, 我常把握整个单元教学特点, 预先设计作文训练题目, 并早早抛出让学生思考, 然后再进行单元阅读教学, 在读写中找到“模仿”结合点。如布置学生写小动物后再学习《翠鸟》, 也在教学《美丽的大兴安岭》后布置写《我们的家乡》《美丽的校园》。分别从各类文体中选取典型课文, 进行仿写训练, 通过成功的体验, 提高了学生的作文兴趣、重拾写作信心。
茅盾先生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因此, 教师不能人为地教给固定的写作套路, 必须强调模仿时要加以创新,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去写, 渗透着自己真实的东西, 把学习积累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避免抄袭或生搬硬套。
2. 教师“下水作文”针对性强
学生写, 教师也写, 教师“下水作文”可以结合作文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模仿, 同时以榜样的力量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果老师的文章时见报端, 学生崇拜而仿效的可能会更强。
3. 同龄人的优秀习作可令学生产生浓厚的作文兴趣
同龄人的优秀习作, 反映的生活是学生所熟知的, 语言风格是学生所喜欢的, 学生读过后极易产生模仿的冲动, 而这种冲动正是良好作文兴趣的开端。因此, 要非常重视学生手头上的报刊资源, 学校的图书馆资源, 还要积极指导学生读报。
四、作文评价———欣赏激励, 让学生乐意去写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作文一旦完成, 教师应给予适当的鼓励。
1.教室成为“展厅”
每次课程训练作文, 我都先发给学生两张有教师签署日期和盖章的作文纸, 要求学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撰写。接着我在教室的适当位置拉上带夹子的绳子, 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挂上去, 装扮成“作文展厅”。然后要求全班同学用两到三天的课余时间完成阅读鉴赏, 在笔记本上记录下好文章和一般文章的好词句及其作者, 同时记录好修改意见及作文编号。最后组织一个“评改会”, 让学生交流鉴赏结果, 鼓励写出好文章好句子的同学介绍写作心得, 如选题的灵感, 写作过程的“花絮”“最得意”的片断和词句等;至于“修改意见”, 让学生谦虚客气地提出, 供大家争鸣, 老师也预先挑选有代表性的意见进行投影, 指导学生修改。
2.用爱关注作文和作文背后的生活
有的学生不愿意把作文展示出来, 是因为作文写得不好, 产生自卑, 或是作文中写有“秘密”, 不想让同学知道等。这类作文可以选择交给老师, 教师用心阅读用爱去评价作文。面对自卑的学生, 极力发现其优点, 哪怕只有一点的可取之处, 都应予以肯定, 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诸如《最近很烦恼》《伤心的事》《爸爸 (老师、××) , 我想悄悄对你说》等作文, 教师应具高度的敏感性, 不但关注写作本身, 更要善于捕捉信息, 用爱去关注他们的生活。如在评语里进行心理辅导“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说明你是个不自私的好孩子……”“你不用担心, 我会找你爸爸好好谈谈。”“听说, 坚持21天就能养成习惯……就从今天开始好吗, 我天天看着你啊。”老师还要注意守护学生“秘密”, 积极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们做学生的语文老师, 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 孩子们就信任你, 与你交心, 不但作文能写出真情实感, 而且促进人格不断健全。
3.“鲤鱼跃龙门”
学期初我告诉学生一个计划:编制自己的“书”, 明确收录作文的篇数, 看谁贡献最大。每次作文后大家评选, 期末由学生自己设计题目、封面和插图, 制作完成后在家长中传阅。我们先后完成了《彩色的翅膀》《五 (2) 足迹》《山那边有没有神仙》等, 学生的积极性不断高涨。
好文章是一定要向上推荐的。学校“红领巾广播站”播出的, 组织学生集体收听;在校外报刊杂志上刊发的, 拿到样书后第一时间进行“新闻发布”, 不论是播出还是刊登, 作者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对作者本人是激励, 对全班也是一种鼓舞。学生从自己努力的成果中体味到的快乐是其他的快乐所不能比拟的, 同学们常常跃跃欲试, 写作激情大增。
“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旋律, 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乐趣,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提高写作的自觉性, 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很多学生畏惧作文, 觉得作文太难, 无材料可写或是不懂从何写起, 久而久之成为“作文奴隶”。怎样促使学生成为“作文主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是:作文要求适度宽松, 让学生觉得作文不难;作文题材源于生活, 让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作文指导范文引路, 让学生懂得怎样写;作文评价欣赏激励, 让学生乐意去写。帮助学生感受写作文的乐趣, 体验成功的喜悦, 提高写作的自觉性。
乡村的主人如何“保护家园” 篇3
在当下的发展大潮中,我们怎么样才能听到来自乡村的主人对于发展、环境和未来的想法?我们怎么样去真正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
一个从事中国西部自然环境保护的环保机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提出了以上的问题。并于2007年启动了名为“乡村之眼”的影像记录项目,试图通过乡村当地人的眼睛观察乡村,从而站在村民的角度为乡村发展探路。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项目主任耿栋说,多年以前他就注意到,在一些村庄里,不时能看到村民们在拿着摄像机拍东西,他们最为关注的是自己的环境和文化。这引起了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关注,他们想要为村民们做一个培训,帮助他们把拍摄的片子剪辑出来,让村外的人看看村里的人是如何关心自己的环境和文化;同时让村里的人在看过纪录片后反思,他们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家园。
自2007年启动至今,“乡村之眼”影像纪录项目一共办了6期培训班,推出了60多部纪录片。他们在云南、西藏、青海、四川等省区的农、牧民中前后挑选了60多名学员进行影像拍摄和剪辑的培训,并为他们提供拍摄工具,支持当地人拍摄自己的纪录片作品来表达他们对家乡自然生态恶化的忧虑,以及对传统文化逐渐消亡的喟叹。
其中,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青藏地区,那里的居民成为了乡村之眼最主要帮助的群体。
藏民说:没有牛粪的日子
也是我们自我遗失的日子
在您看来,牛粪意味着什么?
脏?臭?粪便污染?
藏族青年兰则告诉你:
“气温在零下40℃的高原上,牛粪是牧民家的温暖,牛粪是没有污染的燃料,是供神煨桑的原料,是驱暗的灯盏;牛粪可以用来建筑家园和围墙,是草原上的天然肥料、是治病的药物、是除垢的洗涤物,小孩子可以用牛粪做玩具,艺术家可以用牛粪制作佛像;从牛粪可以看出草原的好坏,从牛粪可以判断牦牛的病情。总之,牛粪是我们高原人所不可缺少的……”
在2011年乡村之眼开展的第四次培训成果展中,一个名字叫兰则的31岁藏族青年用镜头语言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牛粪的故事,这是他所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第一次接触纪录片的兰则对镜头的运用和对细节的处理堪称专业。
“乡村之眼”项目主创吕宾记得,2010年,在这期以“年保玉则乡村之眼——记录家乡的环境与文化”为主题的培训班开办之初,大家开始讨论拍摄选题,讨论什么东西最能代表牧民的文化。兰则最早提出想拍摄草原上的黑帐篷,但大部分成员都认为那个选题太宏大,作为纪录片的起步者,拍摄太宏大的主题很多东西不好拿捏,于是《牛粪》便应运而生。
兰则生活在青海省古洛州久治县的一个村庄,是当地的一个牧民、同时也是年保玉则生态保护协会的会员。他给吕宾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不怎么爱说话,吕宾起初认为他的经历只是跟放牧有关,但他到后来才知道兰则从小被送到寺院里出家学习,毕业以后才还俗回家当牧民。
当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在聊起当地的文化时,往往会对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视而不见。但是兰则不一样,在问他为什么拍摄牛粪时,他认为这是最能够代表牧民文化的,吕宾认为,兰则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得益于长期的寺院生活对他的影响。寺院里学习到的那些宗教经典是建构他的知识体系的基础,而对于什么是牧民的文化,他有着自己的理解,他将自己想要说的话融入到所拍的纪录片里,表达藏民对牛粪的感情,也表达了对藏族乡村传统丢失的焦虑,就如同《牛粪》的简介中所说:
“我们离没有牛粪的生活越来越近,没有牛粪的日子也是我们自我遗失的日子,是给我们生活带来灾难的日子,也是我们与大自然为敌的日子。到那时,我们的慈悲心与因果观,善良的品性都将离我们远去……”
在指导兰则进行拍摄的时候,吕宾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教授摄像知识的老师,他发现自己的视野也在拍摄的过程中被拓展了,“外来者拍摄更多在意的是工艺的细节,而兰则拍摄的是一种生活,整个片子透出一种温馨的气氛。”
《牛粪》对影像专业人士的震撼同样是巨大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单万里在看完《牛粪》后说:作为在乡村长大的孩子,我至今保留着“乡村之眼”。观看纪录片《牛粪》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道在屎尿中:不见道,屎尿是屎尿;若见道,屎尿即是道。”
藏民说:普氏原羚是我的兄弟
7月是青海一年之中最美丽的时节,在南方的油菜早已扬花结籽收获入仓,甚至变成清亮的油液的时候,青海的油菜花却正开得喧嚣。浓艳的黄花,紧围着青海湖大半圈湖岸,足有百万亩,在高原深蓝的天空下,繁花金黄一片,镶嵌在湛蓝的青海湖岸上,无际无边。
而居住在青海湖边的牧民南加和他最小的儿子桑杰,就是在4年前青海最美的季节邂逅小普氏原羚“果周”的。
除了放牧之外,南加多年以来还热衷于救助大草原上的野生动物,迄今为止,他已经救助了十五个野生动物,其中有藏羚羊、普氏原羚、岩羊等等。他清楚地记得,在2009年夏天,自己在海南州办事的时候接到同村一个牧民的电话,对方告诉他,在草原上发现一只刚刚出生的雄性小普氏原羚,它的母亲生下它不久就被狼吃了,小普氏原羚也生了病,快要死了。
得知消息后,南加立即驱车往家里赶,看到小普氏原羚的时候,它已经奄奄一息,不再适合野外生存,于是南加立即把它带回家。
回到家,南加的小儿子,5岁的桑杰看到小普氏原羚,高兴坏了,南加告诉桑杰,从现在起你要做它的哥哥,好好照顾它。于是,小家伙开始像模像样地用可乐瓶给普氏原羚喂药,并给它取名叫“果周”。
南加开始用镜头记录“兄弟俩”的生活。
南加家里养着很多动物,这让果周不再孤单,一只刚刚生产完的母羊成了果周的奶妈,小猫小狗则扮演着果周伙伴的角色。当然,和果周最为亲密的还是桑杰,这个五岁的男孩长着一副典型的藏族男孩模样:乱而干枯的头发,黝黑的脸,腮边泛着两团红晕,衣服有点邋遢——想必时常在草原上嬉闹打滚。作为哥哥的桑杰真的是有模有样:视频里有近三分之一的镜头都在对准吃着食物的兄弟俩。每一次,桑杰都要先把食物送到果周嘴里,自己再吃,如果只剩一个糌粑,那就和果周你一口我一口地吃;如果只有一根阿尔卑斯棒棒糖,那毫无疑问是属于果周的——看到桑杰粗鲁地用牙齿撕开棒棒糖的糖纸,笑嘻嘻地把糖塞到果周嘴里,听到果周把糖嚼得嘎嘣脆,还聪明地吐出塑料棒,相信任何一个看到纪录片的人都会为这样美好的画面动容。
nlc202309012310
据南加说,有一次南加一家去寺庙里朝拜,打算在那里住一个晚上再回家,桑杰由于想念果周竟在寺庙里哭得吃不下饭,次日一家人到家之后,才发现果周也一天没有吃东西。
在南加一家的精心照料下,果周就这样一天一天长大了,它的一对角慢慢地长了出来,长度渐渐超过了桑杰大腿的直径——他们“兄弟俩”总是在玩双角夹大腿的游戏。等到果周一岁的时候,已经能够轻易地将桑杰顶得摔倒了,不过他们依然是好哥们儿。但果周对别的人就不是这样了,野性渐现的果周,在每次家里来陌生人的时候,都会表现出攻击的姿态,这让南加一家颇为尴尬,南加还是思考,到底应该让果周回归自然,还是将它留在兄长一般的小桑杰身边?
南加说,拍摄小普氏原羚是基于对过去生活的追忆,他记得自己小时候,身边的普氏原羚特别多,到了大饥荒年代,人们没有东西可以吃,就开始大量捕杀野生动物维持生计,到现在,全国普氏原羚的数量仅仅剩下1000多只。吕宾告诉记者,草原上的牧民大多是藏传佛教的信徒,他们的本性是不愿意杀生的,但是生活的现实逼迫他们不得不这样做。
在2010年接触到乡村之眼后,经过两个小时的拍摄技术的培训,南加开始记录儿子与小普氏原羚果周的生活点滴。用一年中拍摄的9盘磁带剪辑成53分钟的纪录片。他凭借生动鲜活的视频内容,获得了当期培训班纪录片一等奖。
对帮助南加拍摄的吕宾来说,帮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次透过村民的“乡村之眼”丰富自身的过程。“每次看着片子从软件里开始输出的时候,脸上是一种难以掩饰的喜悦,有时甚至感觉自己有种不劳而获的窃喜,因为你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作品,更是过程当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生命的缘分。”
乡村消失得太快,让乡村人没有一点准备。村外的人时常把保护乡村、发展乡村挂到嘴边,但他们可曾想过,其实我们最应该保护的是作为乡村当地人的主观意愿,因为只有他们才是乡村的主人。
(图说)
乡村之眼 从2007年起,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开始为乡村社区提供影像创作方面的培训,让乡村人用自己的视角,记录自己的传统文化和质朴的自然保护观,以及他们对环境变迁的担忧与展望。
慈悲之心 每一个乡村之眼的参与者,都怀着一颗慈悲的心记录自然与文化,记录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故乡之美 2010年的“乡村之眼”培训在年保玉则地区举行,12名参加培训者,是普通的牧民、喇嘛和农民,分别来自年保玉则神山的北部、南部和西部地区。他们做出的片子有外来者意想不到的视角,甚至富含人类学意义。
做时间的主人小学作文 篇4
时间就像我们生命中匆匆的过客,他总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就悄悄地溜走了。正因如此,才有了古人的一句叹息: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时间,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能否合理地安排时间,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莎士比亚说过: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有益的事情,想必也没那么简单。
有人说:人生一共只有三天,今天,昨天,明天。那么连今天都不能好好把握的人,又如何能够回顾昨天,展望明天呢?俗话说得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每过去一秒,你的生命就减少了一秒,浪费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一个花季少女,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在她的脸上出现丝丝皱纹。时间是绝情的,不知何时他就会在你的脸上用一把冰冷锋利的匕首刻下一道道岁月的痕迹。
在短短的一分钟内,人们都可以干些什么呢?一分钟可以做40个仰卧起坐,一分钟铅笔厂可以生产1600支铅笔,一分钟可以跑300米,一分钟可以跳150下绳,一分钟可以......只要把握好了生命中的每一个一分钟,也就把握了理想的人生。
争做杭州小主人小学生作文 篇5
利用假期,我好好学习了“筑梦路上”这本书。从这本书上,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我们要时刻用我们灵敏的双眼观察身边的小事,我们要积极利用我们灵巧的双手回收废旧物品,我们要时刻保持河道的干净,让我们可以早日回归到可以在河道里游泳的壮观场面,我们要友善对待身边的人,互助互爱,就想雷锋一样,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争做杭州小主人,等等。
就在暑假的时候,我们就做“护航G20,争做杭州小主人”的主题活动。那天,我们一队人早早的带上我们准备好的宣传资料,统一服饰,宣传横幅来到约好的`地铁口。起先,我们很害羞,大家都站子原地不敢动,守株待兔一样的守在原地等待着过路人问我们要宣传单,效果几乎是零,因为我们看到的是过路人都是匆匆赶路,脚步不停,根本不会问我们是在做什么。这么办,这么办,时间一分一秒的就这样在默默的流淌,难道我们就要这样结束我们的活动吗?不行,不可以,既然前期我们都准备的这么充分,怎么可以在最后的关节上脱节呢?最终,我们想到的是,我们要主动出击,于是我们鼓起勇气,克服恐惧,主动向地铁口上来的过路人,先是有礼貌的打招呼,介绍我们是朝晖实验小学的学生,然后介绍这次活动的主题,最后发放宣传资料。虽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耐心的听我们的介绍,但还 是有很大一部分的过路人还 是耐心的听我们的宣传。通过这次争做杭州小主人的活动,我深刻的体会到,事前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心中有数,事中我们要沉着冷静,主动进攻,事后我们要总结经验,争取在下次的活动中做的更好。
乡村的主人小学生作文 篇6
哈啰!亲爱的小主人!您好!
我是你的消化系统──胃。
我现在的日子无忧无虑,感谢小主人每天都给我吃山珍海味,只要一看到食物我就垂涎三尺,我的口水──胃液横流,我也开始兴奋的蠕动了起来。你一口接着一口,欲罢不能,我也吃得津津有味、神采飞扬!
可是,妈妈每次都说:“吃饭时,不行狼吞虎咽,要细嚼慢嚥喔!”你还是把妈妈的话当作耳边风,贪吃的你,把全部的食物囫囵吞枣般的.吞到我的肚子里;我的肚 子就像快爆开的气球,胀得快喘不过气来,胀气害得我很难受。晚上时,闷在棉被的你放了一个很大的臭屁,臭气沖天,你自己的鼻子捏得紧紧的,全家大小却都被 你给臭醒来了。你马上跑到厕所的马桶,一坐上马桶就“水库大洩洪”,你还痛得泪流满面、哇哇大哭!真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啊!这样狂吃狂拉, 真的是自作自受,叫我情何以堪呀!
日复一日,我已经渐渐生病,开始食不知味,你也一点食慾也没有。一点点的食物就把我给塞住了,生病的我,食物像钢筋水泥一样硬,根本使我动弹不得!看着你痛得嚎啕大哭,我好不忍心,但我们可是同病相怜啊!
主人啊!希望你能了解爸爸妈妈的苦口婆心,也希望在医生的照顾下,我们能快一点恢复健康。希望你以后好好保护自己的身体啊!别再虐待我了!
祝:
乡村的主人小学生作文 篇7
对这种低效能高耗费的作文教学和评改模式,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我先后结识的国文教师语文教师不在少数,这些教师也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的体会也跟我相同,都认为教师改作文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工作……可是大家还要继续干下去。”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摆脱这种无意义的作文教学评改之痛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是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从老一辈的语文大家到当今的教育指导性文件都对作文教学提出了很明确的方向,这无疑给语文教师的作文评改指明了道路,那就是应当让学生来成为作文评改的真正主体。
一、授之以渔——让教师成为作文评改的引导者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作用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授之以渔”,新课程改革对所有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即教师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容器”,而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所以要实现教师的课堂身份角色转变,从传统教师成为一个现代教师。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必须要摆脱过去的身份角色,成为学生作文评改的引路人,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阅读能力。
(一)教师示范,学生评阅有蓝本
要让学生来修改作文,即使制定了明确细致的标准、要求,但若没有教师的示范,高中学生一开始还是很难把握好批改的尺度,往往流于形式,所以示范评改是指导学生批改作文的第一步。在教学实验课上,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例如实物投影仪和摄像头,可以将教师评改作文全部过程实时的传达给学生。首先教师按照传统的批改作文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份如何评改作文的范本,因为是模本,教师一定要认真、仔细对学生作文进行评改,要有微批、眉批、总批,要更正错别字,要注意修改文章中错误的标点符号,不仅要写出对学生本次作文的指导评语,还应有针对性从宏观角度对学生个人发展——人生价值观提出建议,并打出合适的分数。为了便于学生更实在的学习,教师可以随机挑选出几篇不同类型的(好、中、差)的作文,一起做示范批改,圈出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优缺点,分析文章思想内容、谋篇布局,对不足的地方提出修改的方案。教师的示范评阅作文,将成为学生自主评改作文的技术性基本模板,长期坚持,无疑能正确引导学生提高自主评阅作文的能力。
(二)明确标准,学生评阅有方向
作为普通高中生来说,本身的写作能力不强,欣赏阅读水平也不高,因此要学生对学生作文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往往很难,即使有也存在着泛泛而谈,空洞无物,或者离开作文话题谈其他——评语跑题,打人情分,印象分。为了增加学生评改作文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教师可以制定量化操作表,让学生逐项打分,保持评改的公正性。
参考评分细则如下:
标题:有标题2分,标题有新意5分,无标题0分。
格式:标题位置正确,分段清晰,文章字数达到要求10分,不合要求酌情减分。
卷面:字迹工整美观,卷面整洁无涂改5分,如卷面看起来不舒服,得0分。
错别字:一个扣0.5分,扣完为止。圈好并在旁边改正。
病句:语句不通顺,出现病句,每处扣1分,扣完为止。挑出病句,标上记号,在旁批中给予纠正。
标点项: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评改时进行改正。
立意:主旨明确,没有跑题,立意有创新得15分,立意反动或跑题0分。
选材:内容围绕中心,符合生活实际,有典型性,有时代感得10分,其他酌情扣分。
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首尾照应得15分。
语言:符合文体,简练、通顺、准确、连贯、优美,有特别动人语句得15分。
通过给学生具体的评分细则,从而做到学生在作文评改过程中具有实际操作可行性,也在另一个角度给学生提供了一篇如何写好一篇好文章的标准,有效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选好对象,作文评阅出真效
教师在给学生明确了如何评阅作文之后,最重要的就是选“演员”了,谁能成为评阅作文的主角呢?这是语文教师必须要考虑的,所以教师必须对班级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有很好的了解,不能随意的把作文本一律发下去,到时候可能没有人承担任务,导致作文评阅无效。总体原则是:学期之初,教师主动批改,熟悉学生;学期之中,课代表和作文写得较好的学生帮助教师评改,进一步培养学生;后半学期,分组评阅,让每一个学生熟悉评改作文流程,选一个工作认真的学生为组长,共同评改。总而言之,语文教师一定要学会培养学生,让学生逐渐成为小先生,才能在解放自己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水平,真正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第一类:作文优秀、积极性高的学生——小组长,领袖人物,指导本组同学,老师的最大帮手。
第二类:写作积极分子,兴趣爱好者——小组核心成员,评改作文的中心力量,班级作文提高的重要成员。
第三类:每个学生——自主评阅者,学会在交流合作中成长,作文教学评改中最终要实现提高的真正对象。
二、让学生成为评改作文的主人——让作者成为评卷者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结果证明,每个人都有许多潜在的智能,只是某些智能还暂时没有显示,以多元智能的观点看学生,每个学生都很有天赋。加德纳指出:“对于一个孩子的教育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所以激发学生潜能,发展多元智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符合新课程标准全面培养素质人才的要求。每个人天生具有语言能力,只要能充分发挥学生本身具有的语言智能,他们就能够从别人的作文中发现问题,找到作文写作的真谛。
(一)自批自改——自己当老师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因此培养学生自己作好文应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很多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在学生自评之前,教师可以先根据本次作文要求,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评改的意见,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意见或自己的见解来修改作文,逐步提高自改文章质量,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教师布置的命题作文。第二种做法是学生自己写完作文之后,自己主动去修改评阅,“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通过一次次的推敲修改,最后达到完善作文的目的,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学生的平时习作或教师布置的小作文。评改完之后,学生可以将评阅情况通过表格形式汇报给教师,以便教师进行总结。
(二)分组评改
新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交际中树立自信,敏捷应对。根据研究表明,4—6人的小组工作效率最高,指导学生评改作文必须将班级学生分成小组。首先,教师须进行摸底,大至了解班内各位学生的作文水平、性格爱好等,然后将学生分成4人小组,每组学生作文水平好中差搭配,每小组中务必有一倍水平较高者任组长,做好领导、协调组员及总体把握的工作。分好组之后,每次作文评改课,学生就以小组为单位坐到相应的位置上,以组长为中心,讨论开展评改工作。
(1)小组内互评,实行小组内的轮流循环评改,每个人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看完3—4篇文章,然后写出评语交组长汇总,统一对各文评分。
(2)组与组之间互评,甲组和乙组相互评分,通过讨论商量,写出总批,不足处写出修改意见,打上分数,写上日期,并签上批改者姓名。在此基础上提名几组进行交流,让某组成员边读自己批改的作文,边读评语,其他同学仔细聆听后加以评论,若对评改有异议可讲出理由,通过大家的评论来评定该组批改得是否准确恰当。
(3)作文评卷组对全班同学作文进行评定,各小组可以轮流评阅作文,待试卷评阅完毕后,各组组长对本次作文情况做一个反馈小结,然后教师可着手统计各档次作文情况,并记录下反馈信息记录,以便及时与学生交流。
(三)班级评改
在现代网络教学环境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学生将习作传到网络,通过博客、QQ空间或其他学习论坛,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对文章进行评阅,教师也可以在线点评,及时了解学生写作动态,适时的指点学生评阅作文。
三、作文评改创新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读写能力
《新课标》指出:“作文批改和讲评应讲求实效,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以激励和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意愿,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在这场创新作文评改实践中,教师只是主持人,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和演员。正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摆脱了过去传统作文教学中的死气沉沉,一言堂现象,广大学生才能积极投身于作文的评改中,并且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造能力,认真细致的评改过程中灵感四射,妙语连珠。真正的让学生成为讲评的主角,以评促写,以评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通过讲评使学生获得作文的愉悦感。
(二)减轻教学负担,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
语文教师的最大负担就是改作文,现在学生的主动参与评改作文极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时间更加充足,同时也大大缩短了作文批改的周期。以往一次大作文收上来,两个班的作文,教师最快也要两个星期才能反馈下去,这样学生早就对过去所写的作文没有了印象,因此也就失去了最初的新鲜感和期待感,无法及时反馈作文信息。
学生互批作文教学,解决语文老师批改作文的付出多、耗时大、效率低、评改不及时的弊端,教师学生共同批改,发现的优缺点更多,面批的面更广。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写作个别指导,为因材施教提供了较充分的时空可能,教学效果进步很快。
(三)利用教育资源,实现教学评价多元化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来促进教学发展,在创新型作文评改的教学中,明显可以看出充分开发和利用了课堂内的教育资源,广泛地聚集了师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激励。使传统教学的信息交流由单向、双向转化为多向,课堂的师生双边活动扩大到师生间、生生间的多边活动。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促进教学相长。
同时这又使课堂教学评价实现了多元化,即由传统的教师单方面评价向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内外互相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转换;由单纯的分数评价向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合作效果的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转换。使评价更加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客观性、民主性、广泛性、导向性和激励性。
四、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配合,可扬长避短、相辅相成。面临新形势,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同时也对教师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要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自己逐渐转变角色身份。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潜能,只要我们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激情和潜能,那么我们的教学会更加好。课堂作文批改创新的天空才会灿烂纷呈。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论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12).
[3]赵世金.怎样让学生评改作文[J].语文教学通讯,1995(8).
[4]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
小学生美丽的乡村作文 篇8
春天来了,油菜花开了,细细的油菜花长到了半米高。那花黄黄的,茎叶绿绿的,远远望去,微风吹拂下,仿佛那是一片流动黄绿的海洋。
乡下人家,总爱在房前屋后种一些瓜果蔬菜。如果到了秋天,一个丰收的季节,棚架上挂满了许多瓜,青的冬瓜、黄的南瓜,红的西红柿,那长长的藤和碧绿的叶,衬着青、红、黄的瓜,像一个个胖娃娃抓着枝头荡秋千,可爱极了。
从他们的门前走过,常常会看见一群鸡。有护仔的母鸡,高傲的雄鸡和叽叽喳喳的小鸡。在凉棚下,在树荫里,老人们在抽烟、打牌、聊天。而孩子们有的在读书;有的在摔跤;还有的在捉迷藏,玩得不亦乐乎。
小学生作文:乡村的夜晚 篇9
小学生作文:乡村的夜晚正文:
乡村的夜晚,又美,又静,又祥和。
月亮像一颗稀有的珍珠,镶嵌在天上。月光像一片轻柔的白纱,将村子包围起来,整个村庄都沐浴在这柔和的月光里。月光在田野里流动,一切都那么安静,似乎整个世界只剩下它那沉稳的心跳和轻轻的脚步。
一阵清凉的夜风轻轻掠过,它似一壶老酒,将屋后的树、竹,田野里的庄稼灌醉,它们摇摆着,发出欢快、活泼的“沙沙”泼的“沙沙”声。田野里,蛙声、虫声此起彼落,一浪高过一浪,“呱呱呱”“嗡嗡嗡”,连提着一闪一闪灯笼萤火虫也来凑热闹。远处传来几声狗叫,牛脖子下的铃铛“丁零叮零”作响,多么好听!这是一首独一无二的生物交响曲。
夜色越来越浓了,月亮像一面白玉镜子,把光辉洒满全村。周围是一片寂静:树、竹、庄稼的`酒醒了,不再发出任何声音;青蛙和虫也停止叫喊了;购不叫了;牛脖子下的铃铛也不响了,这首独一无二生物交响曲结束了。月光下只有那娇嫩的花儿在开放,浓郁的花香在飘动。这份独一无二的寂静中,隐藏着一股独特的乡村气息。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10
一.学导设计、任务驱动———变“教案”为“学案”
传统的教案把整个教学过程天衣无缝地按教师的意志设计好, 然后让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完成教学设计。“学程导航”强调备课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 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设计“学程”, 教师的“教”即“导航”要服务于“学程”。在教学设计时, 既要注重文本解读, 更要注重学情分析。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确定新授课的起点, 了解全班学生学习层次状况, 以便在课堂上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对本学科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 在教学中进行本学科特殊方法的渗透。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按照认知规律思考学生将会怎样去想, 可能遇到什么思维障碍, 以及怎样启发学生去突破。惟有如此才能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核心理念。比如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征之歌”, 通过谈话, 发现学生对长征史实一无所知, 于是在教学前让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 收集长征的故事, 结合历史图册和地理图册, 绘制长征路线图, 在图中标出红军翻过了哪些高山, 越过了哪些河流, 经过了哪些战斗, 通过“重走长征路”, 为这一单元的学习打下了知识基础和感情基础。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变“教程”为“学程”
现代阅读观认为,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学, 就是教学生学。只有从“如何学”的角度去考虑自己的“教”, 去组织安排“学程”, 才能切实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效益, 达到教与学的统一。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满堂灌”为代表的传统的“注入式”的课堂教学方式, 正在被人们所摒弃, 代之而出现了“满堂问”。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把提出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问题在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教学情境中产生。在阅读教学时, 应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阅读文本, 引导学生亲历阅读实践过程, 潜心读书, 感悟体验, 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受到熏陶, 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讨论、争辩, 通过积极思考, 相互交流、探讨, 以求得认识的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 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怎样读书、怎样预习、怎样听讲、怎样独立完成作业。例如在指导学生预习时, 让学生按“导读”提示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 寻找出不理解之处, 进行质疑, 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在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时, 可以提出一些统摄全文的问题, 如文章的线索结构、行文思路、主体内容、感情脉络;也可以提出一些定向性的问题, 如抓住课题启发, 课后习题引导, 抓关键词语或中心句段, 找出精彩的感人的片段;还可指导学生练写批注, 随时记下自己的体会和疑问, 等等。要根据不同文体的不同阅读要求。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征, 抓住阅读的重点,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如阅读文学作品, 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 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倾向, 并在审美层次上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及塑造方法、情节结构、语言表达等做出自己的判断。
三.展示反馈、评价反思———变“师评”为“自评”
乡村的小溪小学作文 篇11
乡村的小溪总给人一种幽静,沉默的感觉,可我记忆中乡村的小溪是活泼的、快乐的。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乡村的小溪也苏醒了。河岸的桃花全开了,一阵春风拂过,落英缤纷,那朵朵粉里透白的.桃花如一位位略施粉黛的少女,在溪水的映衬下,少女们脸上多了丝丝羞涩。一只穿着花衣的小鸟在小溪上空盘旋一会儿过后,停落在小溪边,它用溪水梳洗着自己所穿的彩衣,那样子就如童话中一位被施了魔法的仙女在洗去贪玩过后留在身上的尘土。
小溪边几棵柳树上传来阵阵“知了……知了……”的叫声,仿佛在说:“你知道夏天来了吗?”是的,夏天来了,冰凉的溪水吸引着人们前来戏水。你瞧!小孩子们站在溪水中捧起一捧捧凉凉的溪水在欢快地打着水仗呢;而大人们坐在溪边尽情的聊着天。这热闹的情景让小溪情不自禁的掀起一层层白白的水花,好似它也在加入其中,不敢让你落下。
秋天,小溪边的几棵桂花树上的桂花都开了,微风拂过,朵朵金色的小花飘落在溪水面。桂花的芳香和清澈的溪水融合在一起,变成了天然的桂花露。人们每每经过此地都愿意驻足,双手捧起一捧这桂花露,闻一闻它的的味道,顿时让人神清气爽。
冬天,溪面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冰,活泼的小溪睡着了,可它又为人们带来了一项娱乐项目――溜冰。大人带着小孩在结冰的溪面上玩得不亦乐乎,而小溪呢?它在憨憨的睡着,为来年的活泼做着准备呢!
美丽的乡村小学作文 篇12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每当我读起这首诗时,都会想起那优美乡村美景。春天,当你站在村外辽阔的原野上。你会看到一望无垠的麦田呈现出一片鲜绿,农村的菜园呈现出一片淡绿。那五彩缤纷的野花,如繁花点点,好像在不停的对你调皮的眨着眼睛,点缀在草地上,如同一个巨大的毛毯,在蓝天下真是天为被,地为毯啊,美丽极了!壮观极了!
在村里,每家的房前屋后都会种上丝瓜、梅豆、葡萄什么的,让人感到清爽、舒服。晚上大人们坐在丝瓜架下拉拉家常,谈论国家大事很是惬意。孩子们在葡萄架下玩耍游戏,打卡,玩陀螺、丢手帕,一派祥和的场面,温馨极了,美丽极了!
乡下的黄昏更是迷人、恬静的,在晚风的抚摸下,草儿们在休息,小鸟也停止歌唱,只有花儿们精神十足,在慧扮自己,准备参加“黄昏的音乐会”呢!
当乡村之空升起袅袅炊烟时,孩子们便都回家了。即便是贪玩的孩子,也会回家吃晚饭了。当太阳收起最后一缕金光时,人们便在纺织娘的陪伴下听着偶尔的犬吠声,甜甜的进入梦乡。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间都是迷人的,温馨的,美丽的的!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篇13
“把语文课堂还给语文”,这是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教授在“科学与人文的语文教育”座谈会上讲过的一句话,顾老师提醒我们应回归语文的本真,用学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创设种种教学情境,用“语文”的方式教出浓浓的语文味儿来。那么,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富有“激情”。在上语文课时,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怎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教师只有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才能陪伴孩子度过一段“燃烧的岁月”!
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等,以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营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花瓣飘香》这篇课文时,把一束月季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先说出它的名称,并问他们看到月季花后想到了哪些词语,学生看到真实的花朵摆在眼前,高兴极了,争先恐后地发言。随后我又给每一个学生发了一片花瓣,让他们闻一闻花的清香,摸一摸柔软、细腻的花瓣,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上学得兴趣盎然。“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了。在教学活动中,还应注重“融情”,置师生于课文情景之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阅读与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师往往越俎代庖,学生没有时间去阅读和交流。现在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阅读与交流的课堂,实现“与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课上,教师的第一要务便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与作者交流对话,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其丰富内蕴,进而学会阅读。教师要引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读”和“听”,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用自己的感受、想象去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生活气息,触摸文字背后的情感,聆听来自老师的、同学之间的不同见解。只有具备独立思考意识的“读”和“听”及相互交流,才能有效地感悟语言,培养语感,领悟情意,发展思维,这才是有效的、厚实的语文阅读教学。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在教学中,我重视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探究,并充分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有时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字比“鸟”字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黑到我们都看不见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解释:“喝水”要用嘴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就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通过实践,学生的知识才能不断巩固,能力才会逐步提高。基于这种认识,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山行》后,引导学生诵读了其他描写秋天的古诗,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借景抒情的古诗。我还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去尽情享受,并通过“说”和“写”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只有在真实的情感碰撞中,课堂才能渐入高潮。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内涵,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例如《西湖》这篇课文描写了“西湖神奇秀丽的风光”,如何让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情感呢?我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西湖的美丽,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热爱之情赞美家乡的自然风光和发展变化。这样,孩子们既体验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提高了表达能力。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阅读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美妙篇章的同时,时时联系自己,促进认识的不断提高。
宁静的乡村风光小学作文 篇14
春天,是个忙碌的季节。你若是在春天去乡下,总会看到农民伯伯辛勤耕作的身影。春天也是个百鸟争鸣,百花齐放的季节,若是在春天去乡下,还会见到另外一种风景:万物复苏,春暖花开。
夏天,是个悠闲的季节。西瓜熟了,桃子熟了,若是在大热天里到乡下,乡下一定给你一些惊喜:游泳、戏水,小河里有鱼、有虾,还有螃蟹!想必写到这里男孩子们都非常激动吧?
秋天,是个繁忙的季节。玉米、高粱、瓜果、蔬菜等等都到了收获的季节。秋天,还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季节,若是在树林里走过一圈,一定会觉得很浪漫,因为落下的树叶如黄金地板一般,踩在脚下,伴着昆虫的歌,像是行走在天堂,美丽而富有诗意!
冬天是个欢快的季节。堆雪人、打雪仗、吃年糕,此时的乡村,被雪白晶莹的雪花衬托得更美了。
难忘的乡村老家小学作文 篇15
我的家乡是衡水市的一个小村庄,那里有很多的牲畜,还有大片的庄稼。
进了我家的院子,首先看到的是一条看门犬,它的.样子很像狼狗,长着一身黑棕色的皮毛,只要一听见有人进门的声音,就汪汪的叫个不停,除非等主人喝止。还有一条棕黄色的狗,这条狗比较温顺可爱,只要你一摸它,它就会立刻坐下来,服从你的命令。
在这个充满快乐的地方,生活着我的爷爷奶奶、叔叔婶婶还有我的姐姐和弟弟。爷爷奶奶和叔叔婶婶都很喜欢我,处处都呵护我。弟弟说话口音很有意思,常常都听不懂他在说什么,还需要爷爷来“翻译”;我的姐姐长着短头发,小小的眼睛,胖嘟嘟的,经常陪着我和弟弟玩。铁钎挖坑、给狗喂食,土丘上疯跑,在城市里玩不到的,在这里我都体会到了,并且记忆犹新,离开的时候真的有点恋恋不舍呢!
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家那欢快的旋律。
★ 老家见闻作文700字
★ 在老家过春节作文
★ 老家的年味作文700字
★ 乡村美如画作文700字
★ 我老家的公鸡作文
★ 老家,我的老家散文
★ 乡村美景小学生作文700字
★ 我的老家小学作文450字
★ 我老家的变化作文400字
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 篇1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肯定个性化解读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学生眼里是知识的象征,理论的权威,解疑的裁判。教师也仿佛认为自己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自己讲的就绝对正确,不允许学生有异议,有质疑。事实上,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不管你重视不重视,阅读总会在人的心目中留下些什么,作为阅读主体之一的老师,实际上是与学生平等的。学生和老师的身份都是读者,只不过老师的阅历比学生丰富些,对文本的理解比学生更深刻些而已。所以我们提倡个性化阅读,提倡建立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间平等的对话互动。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倾听,成为学生阅读活动中的合作伙伴,此其一。
其二,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常习惯被动接受教师现成的结论,离开教师的扶持,面对一篇文章,往往无从下手,所以,要引导学生确立阅读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的方法,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主人。
作为教师,我们不必怀疑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学生,我们不必怀疑自己对作品的领悟能力。事实上学生惊人的领悟能力也着实让教师惊叹。例如我在教《枣核》时,出示了这么一个讨论题:“这位旅美华人已经风烛残年,还有种枣核的必要吗?”短时间的停顿后,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有人说:“没必要,因为老人年纪已大了,她是绝对看不到枣树长大的那一天的,与其如此,还不如不种呢!”有的说:“不对,老人种枣树不是为了看见枣树长大,或者吃枣,而是为了寄托她的浓烈的思乡之情,所以我认为有必要。”还有的说:“如果没必要的话,她干嘛让‘我’从几千里之外带着几颗生枣核来呢?”……信息时代的学生,知识面开阔了,理解能力也强了,原来需要教师讲解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轻松解决。
由此可见,放下教师的权威地位,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个性化阅读,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转变教学方式,允许多元化解读
曾经有人指出:我们的基础教育领先于世界,各类竞争获奖的学生比比皆是,但却从来没有一个人获得诺贝尔奖。每次听到这话,我们作为教育者都感到汗颜。究其原因,我们的课堂往往只听到一种声音,从没有异议,从没有质疑,难道我们教师不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方式吗?常说“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师道尊严”仍在作祟,老想维护自己的权威,老想把自己的理解上升成标准答案,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培养出的只能是“传声筒”式的学生。我们应该摒弃满堂灌、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要求教师能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制作多媒体课件,放映相关的影片,播放流行歌曲等,带着学生走向文本,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允许多元化解读。如我在教《最后一课》时,就用“体验法”展开教学。首先是“阅读体验”,通过朗读理清文章的情节,文章以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下课;再是“发现体验”,要求学生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可以从情节、内容、构思、立意、语言等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最后是“探究体验”,文中揭示怎样的主旨,用一句话概括。通过这一系列阅读思考,学生对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主题就有了较深的体会。
其次,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例如教学《散步》时,我出示四种不同的阅读方式:第一种是通过诵读优美语段,体会课文情感;第二种是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课文内容;第三种是通过表演课本剧,理解课文内容;第四种是通过讨论情节、人物、含义深刻的句子解读课文。然后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一时间,课堂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二十五分钟后,汇报阅读成果:第一组充满感情地配乐朗诵了一段选文,并告诉大家他们为什么这样朗读;第二组画了一幅初春的田野,并对课文进行复述;第三组表演了课本剧,把身边可用的东西都用上了,尺成了拐杖,手帕成了帽子,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第四组讨论,把文章的重点难点梳理得清清楚楚。由此可见,教学中教师放手,允许学生进行多元化解读,我们的课堂将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形象的山尚且如此,何况是读抽象的文本呢?“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教师要抓住一切契机,努力在引导的基础上,将阅读、鉴赏、评论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体一学生。课堂上允许多元化解读,允许有不同意见的存在;对同一个问题,允许有不同的见地;允许学生带着疑问离开课堂。
三、转变教学评价,鼓励创造性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接受美学认为,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共同完成的。教师的责任就是遵循接受的规律,让学生成为“作品的最后完成者”。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文本的多义性决定了语文阅读的创造性。只有对文本深入地思考、质疑、拓展、迁移,才能读出一般人读不出的东西。
例如教《敬业与乐业》时,笔者最后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业’指‘学业’,学了本文后,对于艰苦的学业,我们的认识肯定又有了提高,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悟。”结果有学生说:“读了此文,我觉得虽然学习很苦,但我从心底里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敬业后就能产生乐趣。”也有学生说:“虽然我现在成绩不太理想,但如果我好好努力,这个过程也是快乐的。”
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个“无结论”的世界,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的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凡事问个为什么。在上《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要求学生为续写创设情境。于是有学生说:“假使那个又穷又脏又老的乞丐于勒有朝一日找上门来,菲力浦一家会有什么表现?”又有学生说:“假如于勒成了百万富翁,荣归故里,菲力浦一家又将如何?”通过这些设计,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走进文本、超越文本。
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多肯定,多激励,使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自己的个性。但学生毕竟还小,生活阅历不丰富,对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创造性阅读的结论有时难免不大成熟或不够完美,甚至包含错误。对于学生阅读体验中的这些局限性,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学会容忍学生的错误。要给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探究能力尤为重要。
当然,容忍学生犯错误,并不是说对错误不闻不问。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起引导作用,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对学生理解中价值取向出现的明显偏差,教师必须及时引导、纠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例如在回答“《西游记》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个人物,为什么”时,有学生就回答,喜欢猪八戒,因为他吃了睡,睡了吃,日子过得幸福舒坦。对于这样的理解,教师就要让学生讨论什么叫“幸福”,从而纠正学生认识的偏差。
【乡村的主人小学生作文】推荐阅读:
乡村的主人四年级作文08-03
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09-09
给小主人的一封信学生作文500字11-15
小学做学习的主人09-23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06-13
做一天小主人五年级学生作文07-23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06-23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11-04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1-06
做命运的主人作文700字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