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人翁精神(精选10篇)
学生主人翁精神 篇1
谈学生主人翁精神的培养
在我的脑海中,低年级的学生跟幼儿园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他们自理能力还不强,能完成学习任务就已经很不错了。他们应该被老师保护,应该被老师管理。所以在班机管理中,我一直以一个班主任的身份出现,处处为学生着想,事事替学生做主,扮演了一个优秀的园丁的角色。刚开始几天,我用我的满腔热情维系着我的班主任工作,天天帮学生做值日,自己亲自收本子。可时间一久,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学生的纪律并没有因为我的努力工作有明显的改善,而且我自己也觉得很累很烦,一开始的满腔热情一下子就降温了。怎么会是这样的呢?我付出的为什么跟得到的不成正比呢?我开始了反思。班主任的确是一个班级的主心骨,但并不是说事事都要替孩子“包办”。这样只会宠坏这些学生,也累坏了自己。学生的能力在老师的“包办”政策下是得不到锻炼得,自然也就不可能有所提高了。那么,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班级管理制度才能使教师的管理有效进行,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呢?
一个良好的管理制度,就是一个班集体成功的理论基础。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了。魏书生说:“管理是集体的骨架。”而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小集体,管理工作当然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虽然还小,但三年的幼儿园生活已经为他们的自理能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再加上他们对学校生活、学习生活充满好奇和热情,极其渴望介入学校生活,更渴望自己的能力能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成功的体验对他们来说市那么的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在工作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给学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树立他们班级主人翁的意识。
一、营造自主和谐的班级氛围
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也具体谈到自治四点好处:“第一,学生自治可以修身伦理的实验。第二,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第三,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第四,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发展。”可见,学生的自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不能去剥夺学生的这种成长的权利,而应该借助自治帮助学生成长。要做到学生真正的自治,首先必须营造自主和谐的班级氛围。
班级是进行教育、教学的最基本的单位,只有营造一种自主和谐的班级氛围,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刚接手的一年级这个班级的时候,首先,我想到的是建立怎样一个奖励制度。低年级的学生调皮好动、自控能力不强,但好胜心强,对新鲜事务很感兴趣。根据这个特点,我决定用发小苹果的方法建立一种竞争意识,十个小苹果可以换一个小花瓣。我给每个学生做了一朵花,比一比,谁的花瓣多,谁的花开得更美丽。这种方式直观可见,很能调动一年级的学生的积极性。自从教室后面的“小花园”建成以后,学生的班级主体意识增强了。他们能感觉到自己是这个班级的主人了,每个人都是这个班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一比这种方式,更是为班级建立起了自主和谐得竞争氛围。其次,我利用班队课的时间,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畅所欲言的机会。这样的班队课,在无形中给了学生暗示:你是这个班级的主人,你拥有当家作主的权力。班主任与你们是平等的关系,是朋友与朋友的关系,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因为班主任与学生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把这个班集体搞好。只有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一点,他们才会跟班主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二、培养学生的自育能力
刚开学的两个星期,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要不要让一年级的学生做值日。首先,我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转入小学,自理能力还不是很强,在完成学业负担后还有没有能力去参与班级的管理呢?其次,我考虑了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放学是学生排好队,教师统一带到校门口,家长能否接受我们让学生留下来做值日的做法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于技术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教育对象”。“小学教育对象是小学生,而现在的学生较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通病主要是生活较懒散,缺乏自觉性,学习马虎、劳动观点弱、纪律松垮,缺乏锻炼。”班主任可以帮学生做一天的值日,一星期的值日,一个月的值日,但是不可能帮学生一辈子做值日。况且把学生捧在手心里并不是真正的爱学生,教会学生如何生存才是真正的爱他们。所以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学生自育能力和竞争意识,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让每个儿童都有锻炼的机会。
在此我放手把值日工作交给学生以后,学生表现出十分积极兴奋的状态,总是盼着自己值日的那天。他们认为做值日生事一件很光荣神圣的事情。在当值日生时,值日生要留下打扫完自己的责任区后才能回家。这样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工作机会,在值日中学会管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值日生既然要去管理别人,首先就得以身作则,才有说服力。在实际操作中,我还发现男生还会主动帮助女生,个子大的会帮助个子小的。看来,在值日的过程中,学生的收获是丰硕的,自然我的收获也不小。通过值日,我发现有些平时我管不住的“调皮”学生的另一面。借这样的机会,我告诉他们,老师发现你做值日时很优秀,很能帮助体系,希望你在学习上也能严格要求自己,给其他同学做个好榜样。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有组织和管理好自己班集体的责任和义务,更有参与管理班级的权力。做值日让学生有了另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促进了学生“主体意识”的确定。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学生为本的开放式管理方式,要求学生在班级中始终是集体中的主人,突出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因此,丰富
多彩的班级活动是一个班级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和润滑剂。作为教师,应该借助班级活动的机会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机会。
在班级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应该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每个星期的主题班会就是最好的开展班级活动的机会。教师在活动中只要做一个引导者就可以了,学生才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参与者。一年级的学生完全放手让他们最近去组织策划还有些难度,教师带领他们几次后,可以培养班里的几个班干部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等学生有了一段时间的锻炼以后,中队或班队会就可以由中队长组织学生自己开展活动了。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策划、讨论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这样的活动也能告诉学生怎样做一个主人和如何做好这个主人。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在班级活动中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成为班级活动中的主人,班级活动的教育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从《小学德育大纲》中的所提倡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其主要目的是扩大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目的的体现在学生的活动之中。
在班级管理中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关键是教师要转变观念,把“管”学生转化为“教”学生,放心放手让学生去管理班级。只有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今天的小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将来社会的主人,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学生主人翁精神 篇2
一、拟定班名、班歌、班训, 建设班级听觉文化
(一) 班名
班名、班歌、班训是班级的听觉文化, 集中反映了班级的风貌。学校通常是按照年级、班级给班级命名, 如七年级 (1) 班 (2) 班, 这样的班级名称缺乏个性和风采。班主任应该通过班会给班级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既显示学生精神, 又代表班级特色, 如“爱心班”“和谐班”“文明班”等。
(二) 班歌
班歌也是班级特色的显著表现, 集中体现班级成员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和理想追求。班歌可以请音乐教师作曲, 语文教师作词;也可以采用学生喜欢的曲谱, 由学生自己填词;也可以把学生熟悉的、能表达学生心声的现成歌曲作为班歌, 如《我的未来不是梦》《蜗牛》等。
(三) 班训
班训是班级精神文化的体现, 是班级学生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拟定班训要在分析班级现状, 确定班级共同目标的基础上, 由班级全体成员民主商讨确定。在实施高效课堂的今天, 我们可以确定“我的课堂我做主”“在合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合作”等班训。
二、创新班级管理方式, 彰显学生生命活力
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他们都有理想, 有抱负, 有潜在的创新能力。在班级管理中, 我们要下放权力, 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力, 体现班级的精神文化。
(一) 小组管理
在高效课堂建设中, 我们将班级分成4-6组, 每组4-6人, 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 以小组为载体, 构建班级管理的新体制。全班设常务班长1名, 各小组组长组成班委会。实行小组轮流管理制度, 每星期安排一组, 由组长担任执行班长, 并根据学生能力、特长将班级中学习、纪律、卫生、文体等各方面的工作分配给各小组成员。按照政教处和班级工作计划组织班级活动, 做好检查、评估、记录工作, 周末做出班级整体评价, 第二周开班会课时由组长及组员向全班学生汇报上周工作情况, 并对上周工作提出整改意见。每组第二周值周时可以根据组员表现, 轮换组内角色, 形成人人参与班级管理的新体制。
(二) 创办班报
创建一份班级周报, 拟好报名。如《苗圃》《丫丫》等, 体现班级是每一个学生成长的乐园, 学生在教师的哺育下茁壮成长。周报可以设计校园新闻、班级新闻、优秀组员、优秀组长、凡人哲语、学生佳作、交流园地等常规栏目。每周由值周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工作任务记录班级学生的表现, 并分工协作, 安排版面, 编辑报纸。每周一份, 第二周星期一张贴在学习园地, 第三周取下装入班级成长记录袋。
(三) 使用班级成长记录袋
为了促进班级成长, 形成鲜明的班级精神文化, 在班级管理中, 我们可以使用班级成长记录袋, 记录班级成长过程。学生是班级成长记录袋的主人, 我们可以让学生拟定成长记录袋的名称, 如“2017届七年级 (1) 班成长记录袋”, 当然也可以根据班级特色确定个性化的名称。学生可以自行设计成长记录袋的封面, 确定主题, 收集内容。记录袋内容一般包括静态资料和动态资料。静态资料包括班级计划、班规、班约、班级考核细则等, 动态资料包括班级周报、活动总结、班级和个人受到表扬和批评情况、班级考试成绩、小组周评、月评、学期评价结果等。记录成长记录袋, 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 有序进行。记录袋记录班级成长的过程, 反映学生取得的进步, 并通过学生反思, 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形成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
三、实施新课堂教学模式, 创建高效课堂文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根本理念是“以人为本”, 充分体现“生本教育”教育理念。我们实施师生互动自主合作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关注学生的发展, 重塑学生人格,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建高效课堂文化。
(一) 教室物质文化建设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 创建班级的精神文化, 班级要精心设计布置教室环境, 要求体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学生自行设计的班名、班号、班徽张贴在教室门口;学校在教室安装三块黑板:正面、后面、左侧面。教室左侧黑板是小组文化建设基地, 张贴班级分组一览表:组名、组号、组员、组训, 日评价表、周评价表、优秀小组、组员光荣榜等, 黑板上面是小组合作方面的口号。教室后面的黑板是学习园地, 张贴学生学习心得、手抄报、学生作品、名人名言、每日一读等, 图文并茂, 新颖活泼。其左侧是图书角, 右侧是学生阅览书架。正面黑板上面是班风、学风。通过积极营造课堂改革气氛, 体现新课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将班级建成学生的生命场。
(二) 小组文化建设
高效课堂基本的学习形式是小组, 小组文化是高效课堂文化的特色。在班主任引导下, 班级成立学习小组, 做到科学合理, 分工明确。小组自行设计组名、组号、组训、组规, 甚至组徽、组歌等, 集中体现小组奋斗目标, 彰显小组精神面貌和个性色彩。
(三) 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展示都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课前, 小组长检查小组成员预习情况, 向教师反馈信息。课堂上由小组长主持展开问题讨论, 展示也是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本组合作探究的成果, 有情景表演、演讲、演示、辩论等,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学会了倾听, 学会了表达, 而且增强了团队意识, 提高了竞争能力, 健全了人格。课堂评价也是以小组为单位, 采取捆绑式评价, 构建组间竞争机制, 充分调动了小组及成员的学习积极性, 形成了昂扬向上的班级风貌。
四、全班宣读誓词, 培养班级精神文化
全班宣誓有两项内容。一项是参加学校组织的“两操两宣誓活动”, 每天早操、课间操后做好《认真做好每一天》《班级八荣八耻》宣誓活动。另一项是利用每天早自习前几分钟时间举手宣读班训, 分组宣读小组口号, 让学生在宣誓中反思自己每天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规范自己的行为, 逐步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
摘要:实施高效课堂, 对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拟定班名、班歌、班训, 创新班级管理方式, 实施新课堂教学模式, 在全班宣读誓词等策略, 可以创建班级精神文化, 共筑学生精神乐园。
关键词:班级精神文化,精神乐园
参考文献
[1]陈婉芳.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约束能力[J].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 (5) .
学生主人翁精神 篇3
书中,叶圣陶老先生说,以前种种是过去了,追不回来了;惭愧是徒然,悔恨也是无补于事;让它过去吧,像一个不愉快的噩梦一个样。是啊,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作为老师也应该有一项本领——学会忘记。学会忘记,能开阔自我,尽量使自己不带着情绪走进课堂,呈现给学生一张纠结的面孔。不会因某事带给自己的不悦而迁怒于学生。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我想自己应该每天以叶老先生的这番话提醒自己,学会忘记过去,微笑着面对学生。
关于教学,叶老先生在书中提到了——老师讲,目的是要达到不用讲,好比帮孩子学走路,先牵着他走,扶着他走;进一步让他自己走,在旁边护着他;最后完全可以放心了就让他自己走,护也不用护了。上课也一样,老师不能光灌输,要多启发,多引导。不光是语文,别的科目也是这样。可事实却总是事与愿违,我讲得多了,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上课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少,甚至很多学生产生了这样的观点:不用想,老师会讲的。只要老师讲的时候,我快点记下来就可以。还好自己及时做了调整,课上我尽量做到以下几点: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遇到稍难题,思维灵敏的学生先学会的,由他们讲给学生听;遇到较难题,学生产生疑惑时,老师可以设置小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由想到方法的学生讲解;课堂上针对所学知识产生不同解法时,各自说明自己解题方法的理由,再由学生自己判断,何谓正确解法;实在没有学生讲得明白的时候,我再讲,并且能一句话讲明白的,尽量不用两句话。这种一来,学生的动脑效率得到极大地提升。也从另一方面,促进老师活到老,学到老。否则,怎样才能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如源头水”呢?
叶圣陶先生的书中,还有许多话一直激励着我、提醒着我。激励着我更加投入地去工作,在工作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希望自己以读此书,作为一个开端,读更多书,收获更多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为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通化县实验小学)
学生主人翁精神 篇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需要发展先进生产力,也需要发展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代表我国文化发展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民族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民族精神,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凝聚精神、关心社稷的爱国精神及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等等,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以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紧紧把中华民族联系在一起,千百年来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当今社会,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21世纪,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它不仅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的竞争,同时也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我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落后,不仅是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最重要的是民族精神的失落。因此,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伟大事业的需要,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八十多年来战胜各种艰难困苦的最重要的法宝,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革命战争年代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以及那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如果没有这种革命的精神、理想、信念,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不可能取得胜利,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不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市场经济尚未完善,科技水平总体不高,基础教育薄弱,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这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任务。只要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我们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时代精神体现社会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高尚的品格、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理想,就不可能凝聚力量、成就伟业;一个民族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就不会有生机和活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融相生,二者统一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之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和平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是要靠这样的精神。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通过“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以热爱祖国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要继承优良传统,体现时代特点,深刻领会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和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进步和光明前途,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从每一个人做起,使之表现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的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也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难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但更多地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当前,我国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特别是我国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以及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新老矛盾相互交织,解决好这些重大问题,必须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更要“广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以思想不断解放推动事业持续发展”。同时,还要“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坚决克服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居安思危、奋发图强;坚决克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思想,勇于创新、昂扬向上;坚决克服惧怕困难、畏首畏尾的思想,锐意进取、勇往直前。要从深化对世情、国情、党情的科学认识中,从认清目标、明确任务中,从创先争优、查找差距中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带动事业的大发展。更要着眼于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着力回答时代对改革提出的新课题,着力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为此,要在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贯彻改革创新精神,切实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科学制定改革措施,打好改革攻坚战。要把弘扬时代精神体现到加快发展的实践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通过改革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而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加快推进各项改革,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那么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作为民族发展的未来,我们又怎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呢? 第一,增强爱国的深厚情感。新世纪的大学生应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将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发展为爱国主义情操,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第二,确立报国的崇高志向。
大学生要在培养真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上确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要立报国之志,应该对祖国有正确的认识,包括对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刻认识。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第三,培养建设祖国的聪明才智。
青年大学生,要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必须要掌握过硬的本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基本才干和技能。有了报国本领,才有了实现报国之志的条件,也才能实施报国行动。
第四,坚持报效祖国的积极行动。
大学生村官精神 篇5
不知不觉我们第五批大学生村官已经来村任职一年了,看到第六批村官到村任职,不禁回想起去年自己的情形。这一年来的基层工作,让我成长了许多,也学会了如何在基层展开工作。下面就我个人一年来的村官工作经验,谈谈新任大学生村官在村里该做哪些事:
首先,保持良好的心态,从小事做起。新任大学生村官任职村的条件是不一样的,肯定有与自己想象有很大落差的,但是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因为工作环境并不能决定个人能力,既然硬环境我们不能改变,我们可以从打扫卫生、烧烧开水、擦擦桌椅等一些小事做起,与村两委建立良好的关系,当村两委下队走访时就主动跟着他们一起去,这样会让我们新任大学生村官融入到村干部中。当初我也是这样过来的,虽然村里条件非常差,但村 “两委”待我非常好,现在工作进展的也很顺利。
其次,尽快熟悉村情,做好工作日志。刚到村里,我们对村里的环境肯定不熟悉,所以我们要尽快熟悉村情才能开展各项工作。一般村里关于本村的概况都是有的,所以我们可以从村里有多少个村民组、多少党员、多少个党小组、多少个低保五保户等各方面了解村情。另外,我们要做好工作日志,把自己每天所看、所想、所做的事情都一一记录下来,方面以后进行总结,也为我们大学生村官撰写双月报、村情调查报告等信息留下了很好的资料。
——对大学生村官精神的三点思考
中国梦,是我们的精神动力,推动我们拓步向前。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大学生村官有着美丽的新农村建设梦,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村官,我们要将梦想融入这片美丽广袤的乡土中,融入新农村建设的蓝图中,融入我们伟大的中国梦中。
——梦想为美丽的乡村与可爱的乡亲们而生
梦想是指引,梦想是动力,梦想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身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使命,身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助力新农村建设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要将我们的梦想与使命职责相接轨,为有美丽富饶的乡村所梦,为可爱的乡亲们所想,将自己扎根于基层的土壤中,为了这里的美丽富饶、绿树成荫而挥洒青春的汗水,我们的梦想才有价值,我们才能对得起这个青春而响亮的名字——大学生村官。让我们广大大学生村官心连心,手握手,为美丽的乡村和可爱的乡亲们而放飞梦想。
——梦想用一颗始终诚挚的心去构筑
梦想不是空想,梦想不是口号,我们的梦想要用一颗诚挚的心去构筑。我们要始终怀揣一颗诚挚的爱民之心,多走百姓之家,多听百姓之声;我们要始终怀揣一颗诚挚的学习之心,积极寻求“村两委”、乡镇党委等上级部门的指导与帮助;我们要始终怀揣一颗诚挚的自省之心,每天为我们的梦想定位调焦,将梦想始终镶嵌在百姓的需求之上,只有这样,我们的梦想之船才不会触礁,才可以杨帆远航。
——梦想用不弃微小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行动去实现
只说不做的梦想是空中楼阁,纵然看起来很美丽,但经不起人民与历史的考验。李克强总理说过,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一定要用行动来践行我们的梦想,让我们的梦想地基坚固,美丽绽放。我们要学习赵菊所说的抹布精神,始终保持不弃微小的态度,不小看任何小事,什么都可以干,拭去所过之处的尘埃,留下用心的干净整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一名大学生村官的责任与使命。
我们是充满青春朝气的大学生村官,肩负着助推中国梦实现的伟大使命,让我们满怀激情,扎根基层,坚定信念,为实现乡亲们生活富美而努力奋斗!为建设美丽新农村而拓步向前!为践行大学生村官梦想而永不止步!第三,做好党建资料整理、远程教育播放、万村网页维护等一些日常工作。我们刚到村里,整理党建资料是首当其冲的,我们可以通过整理党建资料,可以了解到什么是六大载体、什么是村官“6+1”职责等相关信息,远程教育上有许多基层先进实例、农村实用技术等丰富多彩的内容,一旦能够运用好远程教育,那将是一笔很大的财富。说到万村网页,它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平台,更是锻炼文笔的好机会,我们需要通过每天阅览安徽先锋网、三农网站、大学生村官相关网站、所在地的市、县政府网及先锋网等网站,才能获取大量的信息去更新本村的网站,还需要把村里的最新动态及时发在网站里进行公开,这样就需要我们每天去动脑,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能力。
作为一名新任大学生村官,只要我们有计划、有目标的做好每一件事,虽然许多都是琐碎细小的事,但我相信只要坚持每天去做,我们就会很快融入到农村这个大集体中去。
学生主人翁精神 篇6
根据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遵守真理尺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守价值尺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满足人的需要”。无论何种实践,只有把“按科学规律办事”和“满足人的需要”相结合,才能达到目的,获得成功。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发展的时期,应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关键字: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统一大学生
正文:
一、科学精神
江泽民同志屡屡强调:“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弘扬科学精神”。这既是党和政府的伟大号召,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
所谓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
科学精神,则是人类与科学工作相联系的一种精神,是体现在人们身上的、形成与科学活动之中并适应科学发展内在要求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是科学发展内在要求的客观反映,也是人们科学实践的产物。科学精神形成以后,与社会产生互动,融入社会之中,对人类的社会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在社会其他高尚精神的影响下不断丰富和发展。
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江泽民同志指出:“求实是科学之本”,“科学精神的精髓是求实创新”,“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科学是一种无止境的探索活动。科学探索以事实为依据,以揭示未知奥秘、获得真理性认识为追求目标,其成果或者是新发现,或是新发明,都是对以往知识的积累、扩展和创新。科学活动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一种唯实求真的活动,一种创新的活动。探索和唯实求真、创新有机统一,贯穿于科学活动的全过程。由此可见,科学精神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勇于探索和唯实、求真、创新的精神。
科学精神的内涵极为丰富,根据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和人类的科学实践,我们尝试着将科学精神的内涵归纳为以下七个融会贯通的方面:
一是勇于探索未知、敢于超越前人的探索创新精神;
二是以事实为依据、努力揭示未知奥秘的唯实求真精神;
三是坚信客观规律、遵从思维法则的崇高理性精神;
四是自由探讨、相互争鸣的平等宽容精神;
五是大力协同、密切配合的团结协作精神;
六是热情严谨、刻苦坚韧的执着敬业精神;
七是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
科学精神作为一种勇于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探求客观真理的主观精神状态,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功能。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不仅能提高科学工作者的素质,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都将产生巨大的思想解放力、理智开化力和价值趋同力,极大地提高国民素质,有力地促进我国的改革、发展和三个文明的建设。
二、人文精神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是指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其集中体现是,以人为主体,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在人世间的各种权利,只有人权是天赋的,生来具有的,不可剥夺,也不可代替的。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包括物质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人文,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同时,也是一种制度,一种法律。人文思想是人文制度的理论基础,而人文制度又是人文思想的实现,人文思想的制度化,法律化。人权观念的诞生以及人权的法制化、人权法的国际化、全球化,是人文真正确立的标志,是人文思想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照,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的自我意识,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点是不同的,它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联系日益密切。长期以来,由于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长期分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常常被认为是不同的,因而也是分离的。然而,这种分离既不符合客观世界的现实,也不符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既不利于科学的健康和繁荣,也不利于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
自然科学认识的目的是,借助于概括,更好的回答世界观的基本问题,即关于人在世界中的地位问题。人在实践中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界,改变着自然界的人的积极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一直受到许多科学家的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它们融合的过程中,应提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与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或者是有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与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科学,这两者相结合,发展着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同时发展着有科学精神的人类道德。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为确保现代化的快速实现,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首要关注点是处理好人的素质问题。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统一的首要价值,就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观。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互补的。只有二者并重,才能保证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各执一端的观点都对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互补性主要表现在科学精神能保证人文精神得到真正的实现,而人文精神则能保证科学精神的正确指向。要想真正地认识世界,必须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使用综合交汇的方法和视线,这样才能达到追求真理、讲究价值的完整。
四、联系大学生实际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培养大学生对科学怎样的态度,如何结合人文教育深化科学精神培养,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以致用,并在未来的工作中创造出有价值的新概念、新体系、新方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是战胜“科学迷信”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然选择。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教师更要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必须明确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倡导科学精神、道德素质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7
因此, 培养和造就个性和谐、全面发展, 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尊心是自我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促人向上。一般来说, 自尊心较强的人有强烈的好胜心, 能积极进取, 它会萌发创新意识, 产生创新行为。因此, 教师要相信学生、爱护学生和尊重学生。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第一秘诀。创新需要有自信, 有了自信, 创新意识才能转化为创新行动, 没有自信心, 就没有创新, 所以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 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
培养学生的顽强的意志和独立性。没有独立性不能进行创新活动, 而没有顽强的意志, 创新也不会坚持到底, 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挫折训练,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 特别是战胜困难的恒心和毅力, 面对失败和挫折不屈不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大胆让学生自主地去学、去想、去做。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前, 语文教学首先要“打开”、“放开”, 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在语文教学所提供的情境中翱翔。朱自清的《春》, 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佳作。上课时, 我播放了《春到沂河》这首柳琴独奏曲 (全曲描绘了春光明媚、流水潺潺、万物生辉的动人景象) , 要求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 展开联想, 想象春天的美景。学生在明快的节奏、美的旋律中迅速地展开联想。在想象中, 一幅阳光明媚、东风荡漾, 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流露出热爱大自然的喜悦之情。通过这样的教学途径,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 心灵得到了充分的自由,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营造一个民主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设想, 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教师只是为了应付教学任务, 从上课讲到下课, 学生听得无精打采, 学生的创新精神从何而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教师采用发现式的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在回答问题时, 要提倡一问多答, 引导学生提出新见解、新方法、新方案, 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如教《皇帝的新装》, 在学生朗读课文以后, 要求学生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 (一个**的皇帝) , 并讲出理由。顿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一个愚蠢的皇帝”、“一个虚伪的皇帝”、“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学生一下子讲了十几个。更令人惊奇的是, 学生在讲理由的同时, 大多能扣住文章的中心。在课堂上, 学生回答的问题不仅新颖, 而且灵活。在时空上学生都有充分想象的余地,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教《马说》一文, 小组讨论:你同意作者“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吗?请结合新时代的要求谈谈。学生开动脑筋, 畅所欲言, 提出“毛遂自荐”、“天生我才必有用”等观点。学生不受拘束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在活动中大胆质疑、勇于探索, 培养了创新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 培养动手能力
现代科技的发展, 要求一个人不仅动脑, 同时又能动手;不仅善于研究探索, 又能勇于实践;不仅有知识创新, 还有技术的创新、工艺方法的创新。在语文教学中, 应该联系实际, 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培养动手能力。例如, 每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可以发动学生, 广泛收集有关资料, 并对资料进行归类整理, 还可编撰小字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 是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我广泛发动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在一周的时间里, 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上百条黄河的信息, 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后, 精选出若干条, 由文学社成员编撰了一期小字报。通过这样的活动, 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再如教《春》, 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 画出有关春的五幅图画。总之,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让学生成为主人 篇8
关键词:文言文学习;自学能力;合作探究
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即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观念和方式上进行转变,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则是转变的具体表现,如此便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如何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自学能力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点来说明。
一、转变观念,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文言文时,老师往往采用旧的观念和方法去教新的教材,习惯于对课文字字落实,大段大段地串讲翻译,生怕学生不懂。一堂语文课下来,老师就是把课文给简单地梳理了一遍,学生就一直是被灌输,没有任何实际的效果,使得本应该充满活力的课堂变得乏味无趣。在课堂上,老师教的东西是有限的,所以要学会转变观念,指导学生自己学,化被动为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而自主学习中,老师需做两件事:给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和范围以及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师说》时,自学的内容为掌握积累这篇文章中的文言常用实词,如师、传、道、受、惑、贱、圣、愚、足、攻、经等;两个文言虚词,如之、其等;熟记两个通假字“受(授)、不(否)”。还要向学生明确自学方法,读通全文,利用《古汉语字典》解决生僻字、通假字的读音等;译通全文,学生一字一字落实,边读边译,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进行标注;质疑全文,就内容、思想等方面提出问题,比如“在这篇文章里我学会了什么?”等。
二、转换思路,让学生走在教学前
在教学中,老师走在前面合适,还是学生走在前面合适呢?两者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比如,讲一篇文言文时,老师自己去翻阅字典、搜集资料、解读文本;与学生亲手做这些事情,效果截然不同。有的学生在上课时经常会问老师某个字的读音或者意思,甚至很简单的都不去思考。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改变教学思路,锻炼他们走在教学的前面,提前预习与理解,自己圈注不懂的地方,课前会稍加思考,这样一方面可以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一方面又能让学生提前熟悉文本,便于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
例如,在教学《滕王阁序》时,我是先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讲作者王勃的经历和关于滕王阁的介绍,在两位学生做了简单的论述后,我又请了几名同学来补充,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课前掌握的小知识,最后我做强调;而课文则是让学生先读进行节奏划分,比如第一段中“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等四字句和七字句的划分,然后我带同学们讨论、纠错,我再作范读。让学生走在老师教的前面,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搜集能力,又能使教学活动变得多姿多彩起来,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三、改变策略,小组互相合作学习
实践出真知,要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一定要放开手脚解放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做,可以小组互相合作去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听老师讲和说,让文言文课堂变成小组学习实践的小场所,人人都去探索、去钻研。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在动手、动脑、分析、交流的过程中,会获得不一样的感悟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讲是为了教给学生方法,是点拨。而学生从自己动手中学会思考、分析、感悟……最终学会怎样学习和处理文言文的文本解读。
例如,在教学《赤壁赋》时,就是在初步学习了文章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我将全班学生分4~5人为一组,定一个小组长,组长根据学生差别找发言员、记录员等。如讨论“苏轼夜游赤壁时,情感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将讨论的内容记录下来,方便老师提问时回答。每一个小组成员都积极查找,看书交流与合作。几个小组回答完后,我启发学生共同得出结论“月夜泛舟的陶醉—悲凉箫声的伤感—人生失意的悲情—忘情尘世的洒脱”,并且从文中找到了对应的词语,整理出“乐—悲—喜”的感情线索。
四、转换角色,有效地融合教与学
教与学的融合,就是让老师退居二线做一个参与者加入学生的学习中,让学生参与老师的教学,而老师参与学生的学习,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选准教学角度,而学生可以作为一个小老师走进文本。比如,在教学后,围绕“假如我是老师,我教什么”的话题做简单的交流和讨论,再让学生给我提一些建议,“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一堂课教完,我试着让学生来总结,而我则旁听并且注意学生是否掌握了要点和教学内容,最后我再进行补充纠正。
例如,在教学《陈情表》时,差不多在课堂最后十分钟,我请几位学生进行了课堂总结,最后他们讨论推选一人在黑板上板书小结了《陈情表》里的“情”的丰富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像我一样在讲台上做阐释,讲得有板有眼,有模有样,掌声也在此响了起来。学生在课文的结束后加上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也使课堂大放异彩。
总之,只有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原始体验,以学生为主体,那么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激发出来,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得到真正的体现,从而大大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我们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纪塬慧.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生文言文鉴赏水平[J].考试周刊,2013(54).
[2]经国才.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读、思、悟、移[J].内蒙古教育,2005(05).
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 篇9
在当前语文试卷结构中,作文仍是半壁将山,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这一点毋庸置疑。作为语文老师都很重视学生的作文,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都下了不少功夫,用费劲心思,殚精竭虑来形容语文老师的辛勤并不为过。让学生写作文前精选题目,课堂上耐心引导(从标题、布局、详略到选材、用词、立意等方面)。课下除了备课写教案,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一篇篇阅读、评改、下批语,可谓用心良苦,可是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程度仍不尽人意:工整程度、对老师评语的态度令人寒心!大部分学生仍是谈作文色变,畏之如虎,写成的作文仍是语言乏味,内容空洞,胡编乱造,矫揉造作,情感苍白!老师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于是不少语文老师苦恼无奈,抱怨失望,但是又找不到提高学生作文成绩的有效办法。
静心思之,笔者认为不如放手,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这也许能把老师从繁重的作文改评中解脱出来,也能多少提高一些学生的写作水平。
放手,不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是科学的引导,有序的训练,教给学生自己改评作文的方法,让学生科学的赏析评判一篇文章的优劣。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思考,去感悟,去总结归纳出写成佳作的法宝。让他们以主人翁的角色享受评改作文的乐趣,达到提高水平的最终目的。试想:一个学生如果能发现别人作文中的不足时,下次作文他会犯同样的错误吗?一个学生如果能发现别人作文中的优点时,下次作文他是不是会模仿学习别人的长处呢?一个学生如果能发现别人作文中的靓词丽句时,他是不是会特别欣赏反复品读呢?
放手时一门艺术。如何放手?如何让学生学会改评作文是需要每一个语文老师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不揣浅陋,下面就谈一下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也等于是
1抛砖引玉吧!
一、合理分组。一个班级假设有五十名学生,可以分成十个小组,即五个人一组。各组间的性别比例,程度构成要基本相同,同组成员的组成要多样化:性格多样,程度不同,从而达到性格互补,优生帮差。每一个小组均选一名作文水平高,组织能力强,语言表达好,热情开朗的学生当小组长。总之,分组要遵循同中有异,因才设岗的原则,要做到优劣互补,分工明确。
二、时间要充裕。学生写作文时要求他们要有端正的态度,要他们认真对待每一次作文,可让他们先列提纲,打草稿后反复修改再认真去写。写完即交给本组小组长。小组长可以存留本组作文一周,在一周内小组长先自己评改小组成员的作文,用铅笔写评语,再自定时间开小会,由小组长依次念小组成员的作文及评语,小组成员讨论补充,最终形成终结评语,并选出组内优秀作文若干给以传阅学习。充裕的时间能保证学生作文的质量。充裕的时间能让学生甄别赏析。
三、示范激趣。初写评语学生也许不知从何处下手,有畏难心理,也难以有浓厚的兴趣。因此老师可从学生作文中选出一两篇佳作精心修改,读完原作,展示评语,让学生初步感悟写评语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写评语是一门艺术,写评语是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写评语是文采思想的外露。恰到好处的评语如治病良药,醉人春风,是滋润心田的甘露,从而激起学生尝试写评语的欲望。
四、方法指导。学生有了写评语的兴趣并不代表就会写评语了。因此,老师要在方法指导上下大功夫。首先我认为要让学生明白一篇佳作的标准。以记叙文为例,这里我用一个等式来诠释佳作:流畅、简洁、生动的语言+新颖明晰合理的结构+健康向上充实的内容+深刻立意+合理的裁剪=优秀文章。其次,还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体常识,规范的写作套路。如:议论文中论点要鲜明,论据要
典型,论证要合理及论点的提出方式、事实论据的三段论结构、四种常见的论证方法,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常规写法,让学生明白这些后就给学生改评作文时提供了一把标尺,使他们在写评语时有话可说了。
另外,还要让学生知道下评语的原则:是建议不是指点,是点拨不是代劳,是帮助不是教训,忌套话,忌笼统,忌过度褒奖,忌过分贬低,忌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评语要有温度,使人感受到似火热情;要有力度,使人感受到集中了要害;要有气度,使人感受到包容中的帮助;要有文采,使人读之如沐春风,如赏美景;要有针对性,对不足之处使人要心悦诚服;要有建议的可操作性,不能让人看了建议一头雾水,不知丛何处修改。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知道评一篇作文的什么。我以为要让学生明白下评语可以评作文的书写,评语言(包括修辞,词语的表现力,表达方式,文风等),评结构是否做到曲折有致,引人入胜,凤头猪肚豹尾(记叙文的要求),评内容的详略及立意(是健康的还是颓废消沉,是立意深远还是浅薄直白)。
最后还应该教给学生如何组织写评语的语言。让学生掌握写评语的一般套路:先总评(即整体印象),再分说(即结合内容具体指出优劣),分说时先优点后不足,最后提建议。鼓励学生用修辞来文饰语言,用表商量的祈使句来增加温度。
五.展示分享,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评讲作文时,让优秀习作者当众宣读自己的作文及评语,因为人都爱把自己光彩的一面示人。试想一下,别人认真聆听自己的作品和小组长的高度评价后并听到鼓励的掌声,那时心里是何等的舒服!更不用说读后张贴在墙上供人欣赏或由广播站播音员读后让全体学生都听到时那心里的畅快劲了!展示风采后只有一
种结果:优秀习作者会得到极大的心里满足,从而更加热爱写作,其余的学生也会更加努力,争取自己下次也出一次风头!这不就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原文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篇10
内容摘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中学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深挖其中的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显得尤为必要而且实际可行。本文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中科学精神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提出了历史教学中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途径,为创新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关键词 中学 历史教学 科学精神 培养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影响生活,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手机、电脑那些昂贵的奢侈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我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等。
正是因为科学技术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也在多种场合提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毛泽东强调:科学精神要实事求是;邓小平强调:科学精神要解放思想;江泽民强调:科学精神的精髓是求实创新;胡锦涛也提出了新时期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实创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 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科学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都是寄托在一代代朝气蓬勃的青年人身上。而中学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 在中学生当中开展与加强科学精神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探索求真、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竞争协作、敬业献身等都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我国青少年科学素养存在明显不足,缺乏科学精神,这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所致。中学历史教学要积极参与,努力挖掘素材,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我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 指出: 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历史课程标准》 在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中也要求:历史教学要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的巨大物质进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科学态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科学需要人才。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就需要培养出具有科学精神的新一代中学生,教育他们从小立志献身科学,献身祖国和人民的进步事业。
二 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科学精神培养的可能性
历史学科史料丰富,浩如烟海,有着进行科学精神培养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过程中,历史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可以从历史事迹中得到启迪,从这些人物对科学的追求中汲取历史经验,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生活。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
漫漫历史长河,我们伟大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技文化。这些科技文化成就以及背后所蕴藏的科学精神都是我们可以挖掘的课程资源。比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秦汉科技文化时,可以向学生穿插讲述“ 神医”——华佗的故事。华佗是东汉末期人,正因为他从小爱好医学,善于观察,善于总结,肯于动脑,又刻苦钻研,所以终于成为一名杰出的医学家,不仅为病人带来了生的希望,而且还为我国传统医学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九年级学习世界史时,通过三次科技革命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祖国由于科技落后,最终落后于世界之林,造成近代耻辱挨打局面的道理,从而让学生更能深刻理解科学的重要性,培养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历史学科蕴涵着这些丰富的科学精神教育素材,为我们进行科学精神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些资源优势,让历史教学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科学精神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另一方面 现代的中学生有浓厚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问题意识很强; 并有自主探索的求知精神,这些都为我们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我们要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究的求知精神、实事求是的求真求实精神,让他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去研究,并找出发展的规律,不唯书、不唯师,勇于挑战权威,在不违背规律的前提下以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一代人才。二 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途径
1.通过科技史的全面学习,明确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以史为鉴,考古今之得失,促今日之发展,是史学的根本任务。回眸五千年中华历史,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对人类历史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 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著名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他的名著《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一书中说:“ 中国在公元3 世纪到 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 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中国古代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明,然而近代科技的落后,受尽挨打和屈辱。通过比较 分析,学生很容易明白科技发展对国家的兴衰的意义,从而培养和启迪学生尊重科学,明确科学的价值和培养学生重视科学、热爱科学的品德和理想。
2.用科学家优良科学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纵观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活动,我们会发现,引领时代进步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的时代精英大都是意志坚强,品德高尚的科学家。科学家的优良科学品德和高尚情操主要体现在:
第一 深厚、挚诚的爱国主义精神。
热爱祖国是我国科学家的光荣传统。解放前,像詹天佑、邓稼先、钱学森等,他们怀着“ 科学救国” 的愿望,跨洋过海留学之后纷纷回国报效祖国。这种高尚的精神 是现代中学生们学习的楷模。
第二:探索真理、热爱真理、捍卫真理的精神。
一代代的科技精英,在苦苦探索纷繁复杂的自然界奥秘、寻求自然现象的本质与规律时,在捍卫科学真理的过程中; 总是表现出巨大的勇气、坚强的信念和崇高的气节。只有具备热爱科学 刻苦求知的敬业精神,才有可能冲破习惯势力的阻挠、传统观念的束缚,开辟新领域,创造新天地。例如,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将自己的一生精力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解放事业。他从研究经济社会入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两种矛盾和资本家的剥削秘密,写下了《 资本论》 这部巨著,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年轻有为、坚守真理的 意大利天文学家布鲁诺信守“ 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多 年而毫不动摇,最后付出了生的代价!临刑前他在火堆上高呼:“ 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纪会知道我的价值!” 这是何等壮烈!许许多多的史实告诉我们: 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只有像他们那样一丝不苟,孜孜以求,乃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才能有所建树。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科学家的这些优良科学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使学生产生共鸣,受到震撼,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改变观念,引领科学实践能力的生成
众所周知,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选手获奖是常事,但是至今我们 没有一位地地道道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只重视对学生进行有现成答案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轻视甚至无视对学生进行无答案领域的大胆探索; 只知道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而忽视 科学实践。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该特别关注学生科学实践精神的培养。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历史课程资源中敢于科学实践的素材,如古罗马科学家普林尼,为了实地考察维苏威火山而献出了生命; 诺贝尔为了试验发明炸药不怕伤亡等敢于实践的素材,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的的精神。但是也要明确科学的实践不等于不顾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与安全的盲目实践。
另一方面,历史学科可以以研究性学习为突破口,开展一些研究实践活动,可以借鉴历史上的一些科技成果,动员学生开展一些小制作活动,还可以单独或和其他学科一起 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课外参观考察。考察历史遗迹,参观一些科学机构、科技基地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4.课堂“小插曲”——穿插一些恰如其分的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于纯粹的理论教学总是不能提起多大兴趣。而一旦教师开始做实验时,学生就会立刻兴奋起来,精神高度集中,关注于教师所做的一切,并且极度地乐于亲自动手实际操作。一般学校都会有个实验室,教师就不应该使之闲置,应该充分的利用起来,创造条件,多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让他们亲自动手,用切身体会来感受科技的神奇。,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5.通过实际科技制作,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科技意识的培养还可以通过实际动手来积累,而我们的传统教学恰恰忽视了这一点。解决的办法最好就是,在周末的时候布置“手工制作”作业,在开学时进行评奖,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每个学期,学生手上总是会跟着教材发一份手工材料。这些东西一发下去,总是会吸引着大多数学生的目光,甚至有些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打包装,聚精会神地研究起来。可以看得出来,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是有的,更关键在于教师更好地去指导他们,去激发他们的潜力。因此,教师还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动手去制作一些小东西,并在学生制作时进行一些必要的帮助,对制作成功的学生进行表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提高学生的兴趣。除了手工制作袋里的制作外,还应该在平时教学中,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尽力调动学生的想像力,经常的问这样一些问题,如:你觉得利用这项知识我们还可以用来做些什么?” “你觉得这个小发明还可以改进吗?”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碰到一些小烦恼,你想过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吗?”“你最近想过去尝试做一件小发明吗?” „„
其实大家都知道,孩子并不缺乏丰富的想像力。但是只有丰富的想像力,而没有出现创造性的想法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创新所学有限知识,才能进行无限的创造。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想,鼓励学生去做。通过这样一些科技制作,让学生学会了观察,思考,分析,学会了努力,学会了坚持,同时科技意识也得进一步的加强。
6.利用其他课堂教学的契机,进行科技意识的渗透
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往往只是有限地安排每周一、两节的科技课的教学,这样对科技意识的渗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其它的课程中也可以进行,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进行无限的科学理念传输。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其中也会有不少的内容涉及科技。作为教师,首先就应该提高自己的科技意识,最起码能快速提炼出所教的教学内容中所反映出的科技信息,进行相关的教学准备,有针对性的进行科技意识的渗透。
如在语文学科中:有《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太阳》,《月球之谜》等许多专门关于科技的文章,在老师的精心讲解下,学生饶有兴趣地了解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另外还有一些文章是讲述一些科学名人的生平及一些故事的,在这里,学生们可以从中学到这些科学家们那种善于观察,分析,勇于探索,一丝不苟科学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新课程的教材中的应用题更加的实际,生活化了。在一些应用题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关于工程,交通工具的题目,教师可以抓住机会进行一些相关科技的讲解,不要太多,让学生稍作了解即可,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下课后去细查相内容。另外在现行的数学新教材中,经常会插入一些关于数学历史发展,数学名人简介以及数学工具的发明、发展等等。教师不能忽视这样一些内容,应该利用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科技的基础,同时科技也在一定程度以促进着数学的发展。例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就有关于计算工具发展的一个阅读资料,通过教师的讲解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科技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同样,在其它的课程中也有着相似的内容,如在音乐中有关古代编钟的构造,音乐设备中的科技成分;美术中关于科技的绘画;政治课中的关于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的内容;体育课中的一些体育设备也体现出了一些科技成份在里面,甚至我们可以让学生动脑筋来制作一些小发明,如快速划出操场跑道的简易工具,用竹枝作出简易弓箭等。只要我们用心发现,努力实现,必然能够使学生产生良好的科技意识。世纪的今天,社会发展节奏加快,日新月异,气象万千。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全新时代,对我们肩负着神圣育人任务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历史教师要积极挖掘历史课程资源,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科学素养 科学精神的的合格公民!在时代的召唤下,我们应该也一定能够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学生主人翁精神】推荐阅读:
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09-28
学生主人翁意识培养05-30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06-13
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09-09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06-23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11-04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1-06
为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05-19
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11-20
做一天小主人五年级学生作文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