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实践总结心得体会

2024-10-16

课题实践总结心得体会(精选9篇)

课题实践总结心得体会 篇1

实践活动课题总结

羊路高小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小组 吴孔荣

在本学年里,我们羊路高小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小组落实了“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题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小课题研究。在整个小课题的研究与落实过程中,小组成员都能本着研究与探索为中心,进行行而有效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小组把重点放在了课堂的教学上,把每一节的综合实践课都当做是一次的研究的实践过程,把一切都回归到我们的常态课程当中。现对本课题进行简单的总结:

一、教师的成长

在整整一个学年的实践旅程当中,镇综合实践中心教研组曾多次来我校对本小组的老师进行实践行的指导,让老师们对综合实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们学会从生活实际当中发掘教学内容,学会指导学生活动。因此,一个学年的教研实践下来,小组内的教师都得到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并能从学习当中得到了成长。

二、学生的成长

在一学年的小组课题研究上,我们不但在教学生总结出了很多有用的经验,更实现了从每节课堂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所以,一学期下来,孩子们的综合实践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1、孩子们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对本门课程价值的认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深入到生活实践之中,使得课堂与生活能够有好地融合了起来,这种联系生活与学习的课程教学模式,让孩子们感受更实在,更真切,更深刻,因此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2、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创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虽然也可以实现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我们的教师总是那么不能放手,而本次的课题研究,就给了孩子们充分的自我发挥的机会了,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这些新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喜悦。

3、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要用到所学知识和技能,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会更迫切,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对知识的实用价值的感受会更真切,当他们学到的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得到运用时,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的深刻了。

三、教研课题的成长

在整个教研活动阶段,教师在边实践边探索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课题在落实当中,存在着很多我们不可预计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往往是连锁式的,一个问题出现以后,会牵连出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更严重的时候,会把上一阶段得到的结论完全推翻了。因此,这样就更考验到老师的实践把握能力与教学的机智,让教师不得不在实践中去对课题的某些环节进行提炼,并进行深化。当这些提炼与深化出现的次数多了,课题也从而得到了成长,为下一步的研究做好了奠基性的准备。

四、存在的问题

本次的小课题研究活动,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时,缺乏指导性的意见;学生在课堂上,未能达到老师的要求,使得研究的过程未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毕竟问题是存在的,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与总结中,才能得到进步。

本次的小课题研究活动,让我们每个参与活动的老师的获益良多,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必定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课题实践总结心得体会 篇2

《高中英语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关注学生情感, 提高人文素养。情感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积极向上的情感和自信心可有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习的效率。基于高中英语标准的理念, 以及本校目前正在进行的与“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相关的《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校本微课题实践研究》, 运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歌曲的学习和竞赛,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利于巩固知识, 又可以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因此, 笔者尝试了《运用英文歌曲提高高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校本微课题实践研究》。

二、做法

本次研究对象是本校高二理科班的48位学生, 研究意图就是通过学习英语歌曲来提高和强化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并最终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该课题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推荐欣赏歌曲。 (1) 课外准备。教师将班级同学按每4人一小组分为12组, 由教师提供英文歌曲曲目, 每位学生负责下载歌曲一首, 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对所下载歌曲进行细听、推荐、剪辑、制作PPT, 为英语歌曲推荐欣赏课做好课前准备, 时间为两个星期。 (2) 课内推荐欣赏。开设英语歌曲推荐欣赏课, 课堂设计主要以推荐欣赏英语歌曲为活动中心, 以调动学生主动性去学习英语, 提高英语学习兴趣为指导来设计和开发课堂活动。基于本次英语课堂设计, 活动步骤如下:

步骤一:播放教师推荐歌曲, 感受英语歌曲魅力, 引入活动课题。

步骤二:每组学生推荐一名同学上台展示本组推荐英语歌曲, 给出推荐理由, 介绍歌曲背景, 并播放歌曲片段与在场师生共同欣赏。

步骤三:师生共同给推荐英语歌曲进行打分, 优化英语歌曲学习曲目, 为下一次的英语歌曲表演比赛做好铺垫和准备。同时, 教师提供另外50首英语歌曲的欣赏推荐任务;每位同学模仿至少一首英文歌曲, 为下阶段英文歌曲表演比赛——Song Show做准备。

2.演唱竞赛歌曲。 (1) 课外准备。由教师提名、班级同学推荐, 挑选出8名英语基础较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 由组长决定英文歌曲表演方式:独唱、合唱、串唱等, 班级全体同学自由组合, 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不同的英文歌曲表演组, 准备时间为一个月。 (2) 课内演唱竞赛。开设英语歌曲演唱竞赛课——Song Show, 课堂设计主要以英语歌曲演唱为活动中心, 让学生真正理解英语其实也可通过英文歌曲来学习, 强化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基于本次英语课堂设计, 活动步骤如下:

步骤一:引入活动课题。学生主持说明本次英文歌曲演唱竞赛的规则, 介绍参加本次活动的评委老师。

步骤二:同学们按事先安排的顺序上台展示, 评委老师在下面打分。

步骤三:教师做点评并提出希望, 同时提议将同学们最喜爱的英文歌曲存放到班级电脑中, 并将歌词印成小册子, 形成校本教材供学生课外欣赏学习。

三、体会

1.英文歌曲可培养兴趣、增强自信, 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动力, 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是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 很多学生总会感觉枯燥乏味, 甚至有抵制的情绪, 不利于兴趣的培养和知识的获取。只有学生对其感兴趣, 才能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 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学习, 并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消化。而听英语歌曲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在音乐的熏陶中, 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英语学习自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英文歌曲可改善发音、增强记忆, 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对学生来说英语是外语而不是母语, 很多学生发音不好, 甚至不愿意开口说, 学习英语信心不足。这时如果通过听唱、模仿英语歌曲, 不仅可以纠正英语听力和发音, 还能增加词汇量。英语歌曲里面优美的旋律和美好的想象力能够帮助人们记忆, 有提高记忆力和记忆效果, 通过欢乐愉快的歌曲记住歌曲里面的词汇, 对于扩大词汇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英语歌曲, 还可以增强语感, 利于口语的学习, 也能熟练地掌握住各种各样的英语句型, 从而让学生脱离出死记硬背的窘境, 能够使英语脱口而出,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有效性。

3.英文歌曲可增强文化知识、素养, 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 英语歌曲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 它有利于知识的快速学习, 有利于深入地了解异国他乡的人文和地理、思想和历史等背景知识, 有助于英语听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同时, 英语歌曲作为一种音乐艺术, 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美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些都是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不可或缺的部分。

总之, 《运用英文歌曲提高高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校本微课题实践研究》是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一种尝试, 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 注重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并最终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自信心,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优化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摆在每一位高中英语教师面前的挑战,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习英文歌曲不仅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善发音、增强记忆, 而且增强学习自信心、文化知识和素养及德育教育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

课题实践总结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 英文歌曲学习 做法和体会

一、背景

《高中英语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情感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情感和自信心可有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基于高中英语标准的理念,以及本校目前正在进行的与“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相关的《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校本微课题实践研究》,运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歌曲的学习和竞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利于巩固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因此,笔者尝试了《运用英文歌曲提高高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校本微课题实践研究》。

二、做法

本次研究对象是本校高二理科班的48位学生,研究意图就是通过学习英语歌曲来提高和强化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最终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该课题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推荐欣赏歌曲。(1)课外准备。教师将班级同学按每4人一小组分为12组,由教师提供英文歌曲曲目,每位学生负责下载歌曲一首,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对所下载歌曲进行细听、推荐、剪辑、制作PPT,为英语歌曲推荐欣赏课做好课前准备,时间为两个星期。(2)课内推荐欣赏。开设英语歌曲推荐欣赏课,课堂设计主要以推荐欣赏英语歌曲为活动中心,以调动学生主动性去学习英语,提高英语学习兴趣为指导来设计和开发课堂活动。基于本次英语课堂设计,活动步骤如下:

步骤一:播放教师推荐歌曲,感受英语歌曲魅力,引入活动课题。

步骤二:每组学生推荐一名同学上台展示本组推荐英语歌曲,给出推荐理由,介绍歌曲背景,并播放歌曲片段与在场师生共同欣赏。

步骤三:师生共同给推荐英语歌曲进行打分,优化英语歌曲学习曲目,为下一次的英语歌曲表演比赛做好铺垫和准备。同时,教师提供另外50首英语歌曲的欣赏推荐任务;每位同学模仿至少一首英文歌曲,为下阶段英文歌曲表演比赛——Song Show做准备。

2.演唱竞赛歌曲。(1)课外准备。由教师提名、班级同学推荐,挑选出8名英语基础较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由组长决定英文歌曲表演方式:独唱、合唱、串唱等,班级全体同学自由组合,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不同的英文歌曲表演组,准备时间为一个月。(2)课内演唱竞赛。开设英语歌曲演唱竞赛课——Song Show,课堂设计主要以英语歌曲演唱为活动中心,让学生真正理解英语其实也可通过英文歌曲来学习,强化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基于本次英语课堂设计,活动步骤如下:

步骤一:引入活动课题。学生主持说明本次英文歌曲演唱竞赛的规则,介绍参加本次活动的评委老师。

步骤二:同学们按事先安排的顺序上台展示,评委老师在下面打分。

步骤三:教师做点评并提出希望,同时提议将同学们最喜爱的英文歌曲存放到班级电脑中,并将歌词印成小册子,形成校本教材供学生课外欣赏学习。

三、体会

1.英文歌曲可培养兴趣、增强自信,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动力,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是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总会感觉枯燥乏味,甚至有抵制的情绪,不利于兴趣的培养和知识的获取。只有学生对其感兴趣,才能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学习,并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消化。而听英语歌曲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在音乐的熏陶中,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英语学习自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英文歌曲可改善发音、增强记忆,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对学生来说英语是外语而不是母语,很多学生发音不好,甚至不愿意开口说,学习英语信心不足。这时如果通过听唱、模仿英语歌曲,不仅可以纠正英语听力和发音,还能增加词汇量。英语歌曲里面优美的旋律和美好的想象力能够帮助人们记忆,有提高记忆力和记忆效果,通过欢乐愉快的歌曲记住歌曲里面的词汇,对于扩大词汇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英语歌曲,还可以增强语感,利于口语的学习,也能熟练地掌握住各种各样的英语句型,从而让学生脱离出死记硬背的窘境,能够使英语脱口而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有效性。

3.英文歌曲可增强文化知识、素养,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英語歌曲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它有利于知识的快速学习,有利于深入地了解异国他乡的人文和地理、思想和历史等背景知识,有助于英语听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同时,英语歌曲作为一种音乐艺术,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美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都是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不可或缺的部分。

关于新农村课题的实践总结报告 篇4

以上是苏卢村的现状的总结,下面我对土地出租业、如何提高村民的生活待遇和如何提高青年人的生活积极性提自己的一些建议:

在发展土地出租业方面,需要调节并保障好村民和租客的关系,确保在合理的法律范畴内能更好的获得经济收入。我觉得应该在村里面多普及有关法律的知识,更好的提高村民的法律素质。我建议可以在村里弄一个宣传栏,专门去普及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每一个星期更新一次内容,让村民能从宣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法律知识水平,更好的利用好自己的房产资源优势,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推动全村的经济发展,使村里的经济面向一个更现代化的方向转变。

关注民生是实践生活富裕、生命阳光的重要工作。生活富裕、生命阳光是全覆盖的,城乡同质。改善农村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就是生活富裕口号的实际体现,关爱弱势产业、弱势群体,体现了阳光般的温暖。

苏卢村应该如何提高村民的待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身边的环境做起,给村民带去良好的生活环境,组织好一部分的村民让他们负责村里的卫生工作的管理,在一定的点放好一下卫生工具,进行环境卫生的监督和管理,使事情落实到每家每户,让村民爱护环境,让村民能从小事中体会到村领导班子为民办实事的用心,让苏卢村一步一步的发展到城镇化的生活环境水平。

2、不断增加村民的文化活动内容,定时间开展一定的文化活动,使村里的村民能享受更好的娱乐氛围,从而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3、健全好村里的医疗保险制度,让每一个村民都能享受很好的医疗环境和医疗设备,让每一个村民都能看好病、支付更低的看病医药费。

3、健全好村里的电脑等高科技的设备,组织好村民进行电脑的培训,不断的提高村民应用高科技的技能,使村民的思想能与世界先进文化和技能接轨,让村民能时时能了解和查询到世界各地的新闻和实事,更好的进行生产工作。

4、村里的领导班子要让村弘扬好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在节假日给村里的村民送去节日的问候,让村里的老人和孩子享受到温暖

5、加强村文化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村文化设施和增加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村里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村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明确由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在学校布点整顿中腾出的闲置校舍,可改造为村文化活动基地。充分发挥村里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定时就近向村民群众开放,把中小学校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

6、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重点做好配送电影流动放映车和电影拷贝工作,丰富村里电影片源。加强村里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和村里科教影片的放映。采取定点、流动、录像放映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村里电影放映的新方法新模式,逐步实现村里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加强农村影院的更新改造,增加农村电影固定放映点。推广电影数字放映技术,在农村逐步实现由胶片放映向数字放映的转变。

当前社会农民的进步就是农村的进步,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因而普及全民教育的工作是必须积极地开展的。而整个农民队伍素质的提高与进步,主要依靠其中青年人的进步与提高。他们创造力强,生机勃勃,是农村新生产力的代表,蕴藏着巨大的人力资源。稳定和加强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要他们去耕耘;增加农民收入,过上富裕文明生活,需要他们去开拓;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持农村稳定,需要他们发挥积极作用。因而广大农村青年素质的高低、农村青年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否发挥,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的在加强,如何让村民能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是做为我们最迫切需要做好的事情,不断的去提高村里青年人的文化水平是给苏卢村带去新鲜血液的必要选择,对于以后的村里领导班子的接班工作才有后备的青年军团,为苏卢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带去更好新的局面。

经过深入的思考,联系实际,我认为:

一、面对新世纪机遇与挑战并存,针对苏卢村青年生存发展的现状,各级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应向苏卢村和其他村青年尤其是闲散青年投入更多的关注、关怀和帮助,引导他们学榜样、学技能、学科学、求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找到人生奋斗目标,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新一代农村青年。

二、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是决定因素之一,谁掌握的专业技术人才多,综合能力强,学历高,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村应该给村里的年轻人提供好读书的机会,在村里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每家每户都要宣传,鼓动好村里的村民让自己的孩子都有书读,不要让村民对“读书无用论”坚信不疑,在这方面应该多宣传,通过放些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和做一些工作上、技能上的宣传,集中村里的青年人进行实务上的培训和技能的培训,让他们能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提高自我的学习意识,让更多的村里的青年人对学习、对自主创业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学知识、求发展,坚持以繁荣文化塑造人。农村年青的整体素质不是很高,因此尽快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刻不容缓。政府及社会应在有关方面要对广大青年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帮助他们学习党的富民政策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继续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为与现代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相配合,应努力建立规范健全的培训网络,多渠道、多层次建立培训基地。根据实际,努力做好追赶城市发展的工作。村里方面可以让老一辈的前辈们实行“一帮一”的活动,从老一辈的经验中去教育和引导村里的青年人,让他们能认识到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自力更生是每一代人都要遵循的理念,引导村里的青年人更好的去提高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

四、全面提高村民的道德水平。人的道德水平,极大地影响着人的各种行为。因此,对青年道德方面的教育尤其重要,营造和倡导良好的社会时尚风气,人们都能安居乐业,靠自己的勤劳创造更多的价值,远离聚赌等不好的社会风气,通过村里的中年人的实际行动和实干引导苏卢村的青年的文化心态和社会心理向有利于该村发展、有利于改革开放发展,从而抑制发展中传入的不良思潮的影响。

五、苏卢村应该多开展文化活动,让更多的青年人能参与到其中,例如队与队之间可以开展一些篮球赛、象棋大赛、拔河比赛、技能大赛、电脑操作比赛、村务文件整理大赛等。通过一些平时常见的比赛增加村里青年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己的自信心,还可以让他们学会如何团结好身边的人,学会如何去进取来提高自己自身的素质,为村里的发展出一份力量。

课题实践总结心得体会 篇5

时代的发展呼唤创新教育,中学的素质教育呼唤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适应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学科教学必须进行深入改革,因此,历史教研组以《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作为学校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结合实践、深入研究、全员投入、提高质量”的指导思想,历史教研组的全体教师热情高涨,主动参与,经过2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确定研究课题,阐明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1、认真确定课题,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纵观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向,依据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规划,立足历史教研组的实际,我们先后组织了多次的教研组会议,开展讨论,老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一致同意确定《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作为我们历史教研组的研究课题。并呈报学校,作为校级教育科研课题。

2、认真讨论课题报告。

确定《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后,我们又组织了全组的教师进行讨论,认真地、详细地、系统地撰写了《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报告。

3、充分分析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从时代发展的趋势和中学教学的现状看,探讨创新教学十分必要。第一,新时代的呼唤。当代科学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是科学综合化和一体化的趋势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融和互动极其明显。科学发展的新时代需要综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第二,突破中学传统教学模式的需要。长期以来,中学教育末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育观念老化,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手段单一。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第三,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时代的发展呼唤创新教育,中学的素质教育呼唤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达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质量的最终标准是学生学的质量,要提高教的质量,关键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涵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第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一个良好契机。历史创新教学是一种师生互相适应、互相激励的全新教学模式,教学重心的转移,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变化,而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的体现和高水平教学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必须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这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第五,适应我校创新教育整体改革的需要。学校创新教育的整体改革方案已出台。创新教育的整体改革是系统工程,从系统论看,每个子系统即学科教育深化改革,是构成整体改革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是适应学校整体改革的一部分。探讨新的教学模式,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给中学历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总之,开展中学历史创新教学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们选择这个课题主要是把它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这个课题来带动

相关课题的探索和研究,真正把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二、认真讨论和论证,分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我们通过明确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确定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分析教师素质的优势,认为进行《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是可行的。

1、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探索性。长期以来,历史教学受传统的思想和观念的影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较落后,历史教学改革面临艰巨的任务。只有坚持在探索中改革,在改革中探索,一定能改变现状,一定能取得成效,这是课题研究的出发点。

(2)实践性。我们是第一线的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遇到了许多教学方面的困惑,也积累了大量的教学工作经验。明确教学研究的方向,把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研究,并通过研究总结经验,进一步指导教学工作,这是课题研究的立足点。

(3)开放性。我们把课题研究置于一个民主和开放的环境之中,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个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我们提倡各尽所能,各抒己见,形成自己研究的特色。使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有选择的余地和发挥个性的空间,这是课题研究的发展轨迹。

2、课题的理论依据

中学历史创新教学作为新时期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统一的规定。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理念,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追求。不过,在实践探索中,我们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师的教育思想要具有前瞻性,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宏观的视角,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掌握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勇于探索和创新,以积极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投身于素质教育改革实践中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要具有现代性,以一种现代的教育理念,既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手段,把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到历史教学中去,构建直观、形象、互动、探究的学习的平台,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人类通过语言交流经验、传递信息、沟通感情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学习的过程。创新学习是人的本能。

第二、领导讲话和有关文件。创新教学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邓小平“三个面向”的理论是构建创新教学的指导思想。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的若干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我们探索创新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

第三、进步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即生活”,是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观点。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打破课堂与生活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绪体验。

第四、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具有好奇、好动、好刺激的特点和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通过活动手段,可以使整个教学机制得到自动运转,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第五、学生中心理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创新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感情和智慧,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牺牲学生人格、个性而换取学生未来成就的做法都极不人道。

第六、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增强体力,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优良的道德品质的一种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辅相成,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整体素质。

3、开展课题研究的优势。

历史教研组是一个精诚团结的集体,是一个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结构合理的队伍,整体素质较高,我们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优势和个人的特长,这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优势。

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前,我历史教研组的部分老师已经开始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探索,取得一些体会和成效。为我们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必将成为带动课题研究的助推器。

三、规范课题研究过程,深入进行探索和实践

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取得成效,我们根据教师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使课题研究顺利地进行。

(一)准备阶段(本学期的2002年3月初至2002年6月初)。

1、认真分析,确定课题:根据学校创新教育整体改革方案精神,结合历史学科教学实际,初步拟定《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总课题,作为本教研组教研的主攻目标,并呈报学校,作为校级科研课题。

2、根据实际,分解课题。课题涉及多层面的问题,根据课题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教师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选取部分子课题加以研究,我们把课题再分解: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理论依据、中学历史传统教学与创新教学的比较、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目标、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原则、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模式、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课堂结构、中学历史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历史创新教学与现代技术的应用、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科学评价等等。我们根据总课题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教师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选取部分子课题加以研究,形成本课题的主要框架。力图构建上述创新教学模式,形成课题的主要框架。

3、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质。我们认真组织学习了有关邓小平“三个面向”的理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陶行知的“教

育即生活”理论、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我们还采取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先后学习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习的革命》《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走进新课程》等等刊物和专著,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质,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4、举行开题报告,修定课题方案。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举行了《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开题报告。参加开题报告会的领导和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我们在吸收与会教师的建设性意见以后,进一步对《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报告进行修改,使《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报告得到充实和完善。

5、建立网站,管理和推进课题研究。2003年3月我组具有独立国际域名的网站“春秋风”(http://)顺利开通,建立网站的目的一是把课题置于网络进行动态管理,及时上传公布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和阶段性成果,二是搭建网络互动教学与学习的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二)实践阶段(2002年7月至2003年7月)。

1、在教学实践中研究问题。

根据教师个体研究的课题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地进行探索和尝试,形成新型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林德田老师举行的省级公开课教学课《评价郑和下西洋》和校级公开课《‘殖民≈罪恶’还是‘殖民≈文明’》,林晓彬老师举行的晋江市历史校际组公开课教学《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王明镜老师举行的晋江市历史校际组公开课教学《初三历史总复习》,郑清伟老师举行的校级公开课《世界格局的变化》,都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内容、手段和理念,深受各级专家和老师的好评,在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实践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开展以历史学科为主导的研究性学习。认真领会课改精神,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本组研究性学习课题有:张楚雄老师的《美国9•11事件透视》、林晓彬老师的《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林德田老师的《关于恐怖主义的研究》和《殖民主义的评价》、陈霞老师的《国际恐怖主义的产生根源与发展趋势》等。这些课题紧紧抓住社会热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同时又与课内知识的学习紧密相连,取得了良好的研究和学习效果,也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林德田老师的研究性学习论文《WebQuest在高中研究性学习中的开发与应用》发表在《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4期和研究性学习课例点评文章《谁看得更远》发表在《信息技术教育》2004年第3期。

(3)互动式教学模式。蔡仲瑜老师举行的公开课《亚洲经济的发展》,通过提纲导读、问题导思、作业导练,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形成互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益。

(4)中心问题教学法。苏红霞、陈波、陈霞、张楚雄、林颖等老师主要是探索了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维,通过讨论问题,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

2、在群体合作中交流体会。

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我们及时地组织教研组会议,开展说课和评课,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通过相互交流,形成了一些新的体会和共识。

(三)总结阶段:(2003年12月至2004年4月)

1、在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深入实践。

本课题组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说课、听课和评课,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如何改进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创新教学课堂模式加以完善。2003年10月课题组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得到了学校的肯定。我们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在前阶段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一些成效的前提下,我们进行新一轮的教学实践。其中2003年11月林德田老师举行的省级公开课教学《郑和下西洋的评价》,获得省教育专家的高度评价,该课被评为“优秀”。

2、在取得阶段成效的基础上展示成果。

最后,我对已撰写的论文进行充实、完善和交流。并以教育教学平台(春秋风网站)、教学实践课、教学论文、学生小论文、课件(CAI、CAL、WebQuest)等形式展现我们的课题研究成果。其中“春秋风”网站被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评为特色网站;公开教学课省级1节,晋江市级2节,校级14节;教育教学论文CN级6篇,省级2篇,泉州市级5篇,校级5篇,获全国一等奖1篇,泉州市级奖3篇;学生小论文获奖两人次;课件共15个,2个课件入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文渊多媒体光盘》。

四、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对课题研究的理性反思

经过历史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课题研究已经完成基本任务,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理性的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今后进行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1、取得课题研究成果的原因

我们能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一些初步成果,主要原因一是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依据实际拟定课题研究报告;二是全组教师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大家热情高涨,积极投入;三是勇于探索,富于创新;四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效。

2、课题研究过程存在的不足

《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课题,范围较广,似乎有些宽泛,教师的子课题研究不集中;有些子课题的研究还不深入;有些经验总结还缺乏理论深度;有些子课题的研究不平衡。

3、今后努力的方向

为了高质量地进行课题研究,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一是深入进行理论学习,尤其是加强有关新的课程目标和新的历史课程方案的学习和探讨,理解和掌握新课程的精神和理念;二是结合历史教育教学实际,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进一步总结前期的经验。四是对尚未完成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争取取得新的成果;五是及时了解新的教改动态,提供教改借鉴,加大教改力度。

践》课题组

2004年4月18日

课题实践总结心得体会 篇6

阶段总结

保靖县迁陵学校 李文平

小学生感恩教育,我们已深入扎实地研究了两年。目前,此阶段工作已顺利完成,现作如下总结:

为使学生懂得感父母养育之恩;感师长教导之恩;感同学帮助之恩;感国家社会关怀之恩,课题组紧紧围绕课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课题组利用各种节日,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会,在实践中体会,在体验中成长。如低年级:爱心家庭作业(为父母洗脚、制作一张卡片等);中年级:“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为父母过节;高年级:组织演讲比赛;举办班级故事会;开展家书活动。

2、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课题组组织开展了演讲、征文、向老师献真情活动、手抄报、“尊师重教”示范班等活动。

3、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课题组要求各班组织学生寻找身边需要感恩的同学,并且把最感人的事例在学生中广为宣传,在班级中开展“一帮一”的活动。通过力所能及的体验活动,形成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氛围,增强同学之间友情,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4、感激国家社会关怀之恩。课题组开展了“常怀感恩之心,常为感恩之行”活动。一是走进敬老院活动,让学生陪老人们说话,帮老人们打扫卫生,给老人带去欢乐。二是捐款活动。汶川大地震之后,学校开展了“向灾区人民献爱心”的活动,为灾区人民送上一份爱心,一份祝福。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让学生懂得了回报。

5、进行了第三次的感恩意识问卷调查。

回顾课题研究全过程,共总结出以下三种既实效又可操作性方法:

1、营造感恩教育氛围(方法一)

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积极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醉,心灵得到震撼。以中队为单位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分别设计感恩教育的情景:利用班级开展演讲有关“感恩”的小故事、创办“感恩”小报;利用学校阵地创办 “感恩”专栏,展示“感恩”图片、名言警句;还可以在中队中开展“感恩”主题队会或班会,自编自演相声、小品、课本剧,让学生身临其境,从中得到熏陶。

创设浓厚的“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热情与行为,促使更多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中去,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悟真理,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收集感恩教育故事(方法二)

感恩教育重在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而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就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感恩”以及“感恩”的重要性。小学生年龄小,对道德的认识、理解,单凭定义、空洞的说教,那只能是徒劳无益。因此,学校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开展搜寻故事的活动。(1)向父母了解。学生爱听故事是天性,请父母、长辈讲述前辈孝敬老人的故事,从纯朴的语言中去领略“感恩”的内涵。学生们通过收集这些传统的故事,进一步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

(2)向教师了解。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如:走进华蓥山红色文化故事;参观游击队群雕;讲述游击队战士(双枪老太婆)的感人事迹,使学生明确“感恩”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特征,知道应该弘扬什么,摈弃什么。

(3)向同伴了解。各自交流生活中是如何孝敬长辈的故事,了解“感恩”在彼此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各班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的开展了故事演讲赛,有的将孝敬长辈的故事编成了话剧、小品、相声等进行表演。在活动中学生快乐多收获也很多。

(4)向书本了解。请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通过查阅圈划、摘录笔记等形式来知晓前辈“感恩”的动人故事。如:学生在图书室读到《少年邓小平》、《朱德的母亲》等书籍时,学生们感触很深。

(5)向媒体了解。为了通过观看电影、电视,认识“感恩”的内容与含义。学校组织全校学生观看了《母爱》、《父爱》、《双枪老太婆》等影片。学生们受

益匪浅。

(6)在歌声中悟。“会唱《感恩的心》”每周星期一集会或在学校举行的重大活动中,全校的师生都要齐唱《感恩的心》(并进行手语表演)。时时刻刻唤起孩子感恩的心。

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中、典型的事例中去感知理解“感恩”的时代内涵,懂得“感恩”的内容与方式,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是当代小学生必备的道德素养。

3、开展感恩社会行动(方法三)

社会是感恩教育的大熔炉。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传统特色活动,这些活动以“感恩”为纽带,培养学生知恩、感恩、图报的品德。

“走进敬老院”是我校的一项传统的“感恩”活动。三年来,从未间断过,每个星期各中队以接力棒的形式轮流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用孩子们平时节约的零花钱为老人们买糖果、糕点、面食等老人们喜欢的食品;孩子们发挥特长,为老人们表演了生动有趣的文娱节目;为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孤寡老人带去欢乐,送去温暖。三年来,我们 “走进敬老院”活动,这一事迹赢得广大群众的好评,被《保靖电视台》报道;少先队大队部也多次被评为“保靖县红旗大队”。

“感恩节创意”是我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新举措,每年都能收到孩子们在感恩节这天送给老师和家长的礼物。其中在2009年的感恩节中,孩子们送给家长的礼物是“为家长洗脚”。家长为此很感动,纷纷写来发自肺腑的“难忘感恩节”心得感受。

小课题研究实践五思 篇7

思考一:什么是小课题研究

案例1:高二 (9) 班常社卫老师的小课题:模仿·创新模式对中学生英语写作的促进效果研究。课堂上, 常老师以“学习卷”为载体, 让学生进行英语模仿写作。课后, 常老师谈到希望学生通过模仿写作, 最后能够创新写作, 即先“临帖”再“破帖”。但操作过程中学生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 如模仿容易创新难;背诵范文困难;不会使用英语常用句式, 等等。

案例2:高二 (3) 班周莉老师的小课题:高中英语阅读课中提问类型的调查分析。课堂中, 周老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回答。但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课堂出现“冷场”。课后, 周老师向我解释课堂效果之所以不好, 是因为学生没有认真预习。另外一个经过预习的班课堂效果就很好。

在这两则案例中, 教师有几个共同特征:在研究过程中都发现了问题或困惑, 都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对改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能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并寻求支持。

两位教师以课题为载体,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不断探究、思考、总结,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就是小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 教师学会了思考和发现新问题, 同时在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小课题研究一旦形成研究成果, 这将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思考二:教师需要怎样的课题研究

有一所学校小课题研究的中期评估结束了, 这标志着该校小课题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期评估结束后, 我们一直在思考:教师究竟需要怎样的课题研究?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吗?是为了掌握课题研究的技能吗?还是为了获奖呢?显然, 上述三点都不是, 至少不全是。之所以让教师做课题研究, 我们是想挖掘课题研究背后的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问题意识的形成。中期评估汇报中, 大部分老师反映越研究问题越多。研究中问题越来越多, 恰好说明大家已经深入到研究之中, 发现了很多过去课堂上被忽略的或没有被关注的问题, 恰恰是这些问题制约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问题意识是每名教师都应该具有的素质, 但很多教师忙于教学, 难以意识到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也就很难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在行动中研究。问题意识的形成只是一个起点,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汇报中, 许多教师谈到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还有教师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了, 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甚至有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得不解决自己课题之外的问题。其实, 无论教师课题研究进行到什么程度, 大家其实都在不断地探索、研究、行动之中。因为, 教师始终处于教学的情境之中, 问题随时、随处都会产生。我们最终目的就是帮助教师提高思考、探索、研究的精神和素养, 真正把研究作为一种工作方式, 真正实现“在研究中工作, 在工作中研究”。

愿意学习和写作。汇报中, 许多教师说自己比以前爱学习、爱看书了, 甚至写东西也比以前写得长了。学习本应该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大多数教师除了教科书或习题资料外, 已经很少阅读其他的书籍, 更谈不上写东西了。很多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 能力却退步了,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后果。所以, 我们要求教师看书、学习和写作, 使自身不断地充实, 使课堂教学不断地丰富, 从而真正体验课堂教学带来的快乐。

课题研究只是一个抓手, 教师问题意识的形成、不断在行动中研究、愿意学习和写作等才是我们做课题研究真正想要实现的目的。做课题研究, 学会一些基本的研究技能或解决一个问题只是我们成长的最基本诉求, 而通过课题研究掌握更多的能力和素养, 这才是让教师一生都受用无穷的。

思考三:开展小课题研究的价值是什么

小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通过研究来提高教师的能力, 即反思能力、总结能力和改进课堂教学的能力。这三种能力是有层次的, 其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学会思考。思考是一种能力, 对于同一节课、同一个问题, 甚至是同一种现象, 不同人思考的内容和认识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比如, 对同一节课的评价, 有些教师的点评就能鞭辟入里、条理清晰、环环相扣、入木三分, 这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 往往是长期训练的结果。搞课题研究, 就是要提高教师的思考能力, 不仅要经常性思考, 而且要知道思考什么、怎么思考等, 只有这样教师的思考才会更敏锐、更深邃。

学会总结。总结是研究过程中基于思考基础之上的一种归纳能力。工作或生活中的问题需要总结, 亮点需要总结, 成功经验需要总结, 失败经历也需要总结。这些总结是个人思维系统化、逻辑化、体系化的过程, 是思考的升华与提炼。在工作中, 有些教师在谈论某个问题的时候常常滔滔不绝, 但一旦让他形成文字性材料就“卡壳”了, 究其原因就在于不善于总结, 不善于表达。而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提高总结能力, 培养表达能力, 提高思维的缜密性和逻辑性的过程。

学会改进课堂教学的能力。学会反思、学会总结是必要的, 但学会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才是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课题研究中, 教师在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 不断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处理能力等, 以适应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任务、不同课型的要求。这些能力是一名教师专业水平的真实体现。

思考四:如何看待小课题研究与日常工作

“在研究中工作, 在工作中研究”, 我们的研究不能脱离我们的实际工作, 而在实际的工作中, 我们也要做一些深入的研究, 以改进我们的工作方式, 提高工作效率。但事实上, 很多教师将研究和工作混为一谈, 课题结题时, 结题报告也写得像是一份工作总结, 缺少研究和探索思考的成分。

不可否认, 研究与工作确有相通之处, 但二者不能完全重合或互相取代。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课题“教师有效备课方式”, 如果作为一项学校的常规性工作, 就是学校制定制度, 规定怎样开展备课, 教师按照规定来开展备课活动, 学校进行考核或检查等。但如果作为一项课题来研究的话, 就是要找出现有备课方式的不足之处, 然后在实践中思考、总结、研究和改进这种备课方式。这样, 工作和研究就融为一体, 但二者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因此, 在研究中工作, 在工作中研究, 既是一种工作方式, 同时也是一种研究方式, 二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工作为研究提供了探索的基点, 而研究为工作提供了无穷的动力与活力, 工作检验研究的效果, 研究推动工作的开展。尤其对于课堂教学来说, 研究更是老师们寻求快乐、高效和活力课堂的源泉。

思考五:研究效果和研究成果哪个更重要

课题实践总结心得体会 篇8

一、小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自主选题,模拟教育科研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研究的内容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们把学生小课题研究的内容大体分为四类,一是与学科相关的小课题研究;二是应用设计的小课题研究;三是参与社会实践的小课题研究;四是社会考察、辨别正误的小课题研究。

近几年来,我校的艺术教育、科技教育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少先队开设了校外活动基地,各项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深受各级领导的赞扬,备受家长的欢迎,已形成了我校的办学特色。社区活动中,我们与交警大队、农科所、自来水公司等许多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活动中,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为我们的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帮助。我们以“实践、创新、发展”为指导思想,设计并开展了“无土栽培”、“周边环境的调查”、“袋装垃圾及学校环境”、“生活用水量的调查”、“小学生零花钱的研究”、“家教利弊谈”、“城乡孩子共享一片蓝天”等十几种形式各异、具有我校特色的小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线,统领学校各项活动。我们对原有的学科进行整合,将劳动课与科技课整合为劳技课,体育课与健康课整合为体健课,思品课与少先队活动整合为品行活动课。这样腾出了空间,开设了30分钟短课,根据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去寻找问题,寻找答案。并将要探究的问题引入到短课上研究,得出结论再到社会中去实践,做到课程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课程。短课教学流程分为课前收集、课中探究、课后延伸三步,此过程中问题是核心。

第三阶段:努力打造书香校园。2004年秋季,我们成立了《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的课题研究,让综合实践活动与读书手牵手,以“读书活动”统领小课题,以“享受阅读,快乐成长”作为课题研究的策略,以读书作为小课题持续研究的推动力,让校园洋溢人文气息,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目前,我校学生初步养成读书的习惯,读书渐渐成为学生与老师的生活习惯。

二、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

1.个人独立研究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高年级学生中运用。

2.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一般由几个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课题小组,成员自愿结合。这种形式在我校小课题研究中数量最多。

3.课题协作研究的方式——几个小课题组合作组成一个协作组,对各自研究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组际沟通、共同探讨、协作解决问题。这种带有互助形式的协作组,通过每双周四的例会,解决了不少困难。

4.专题研究的方式——对于某些涉及面比较广,研究周期长且有难度的问题,可以专项研究,参加人员可以跨年级、班级,老师,社会有关人员也可以参加。

三、小课题研究的操作流程

具体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学生自主选题。课题分为学生出题和教师出题,张榜公布让学生自由选择。由领导小组将课题集中、分类收入校级题库,各班选题相同的学生自主成立小课题组,多可十几人,少可几人。由组员推荐小组长即领题人,组员明确分工,自聘指导老师,少可一人,多可几人,可以在校内招聘,也可以在校外招聘。

第二步,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方案中包括课题名称、领题人、指导老师、小组成员分工、研究目标、操作过程、研究结果、存在问题八个项目。研究过程中无论是调查、采访还是观察、实验、讨论等都由学生自行组织、自行安排。操作中有什么体验和感受,学生合作交流,遇到什么问题到课题协作组中去讨论。有什么困难就主动请教指导老师。

第三步,学生自主选择结题成果形式进行展示。小课题研究结束了,结论有了,就可以申请结题。成果可以用小论文、图表、模型、实物、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心得体会、图片、录音、录像等不同形式展示,不拘一格。

课题实践总结心得体会 篇9

揭东区第七小学课题组

二0一四年十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总结

一、课题的提出

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属于“温室里的花朵”。生活上,往往受到父母和长辈的过度保护和宠爱,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学业上,由于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值高,承受巨大的竞争压力;人际交往上,由于从小缺少同伴,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沟通能力„„孩子的心灵往往较脆弱,一遇挫折,心理上便难以适应,往往不堪一击。小学生年纪小,思想各方面还没成熟,还没形成一定的心理自制能力,遇到挫折反应就更为强烈。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迫在眉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教学层面解读语文,语文是“工具”课;从教育的层面审视语文,语文是育人的基础;从学生的层面体察语文,语文是学生形成良好意志品质,提高抗挫折能力的关键。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身为隐性课程,由于自身的特点,为抗挫折教育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作为语文教师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以本校中、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分析学生挫折现状和产生的原因。

2、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抗挫折教育资源、寻找渗透抗挫折教育的契合点,探索出一些强化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优秀课例和活动范例。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包括了解分析本校中、高年级学生挫折现状和产生的原因,挖掘小学语文教材资源中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素材,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方法、途径并汇编成教师课例研究、学生抗挫作文案例集。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a.观察法:对学生的挫折产生和演变进行参与性观察,了解第一手学生挫折心理的资料。

b.产品分析法:对学生的作文、文字等作品进行分析,以期了解学生挫折的特点、实际状况及演变。

c.个案法:对部分特殊个体进行详细的研究,采用个案心理咨询的方式了解其他挫折的产生、发展、演变,并根据个案的情况提供必要的认知和情绪管理方面的心理干预。

d.问卷调查法:通过观察分析的结果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采用或重新编制标准化问卷对学生的挫折的情况进行大样本调查分析。

e.实践活动法:我们通过语文教学的合理渗透与科学设计,让学生参加一些语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小学生抗挫折教育的一整套有效措施策略。

五、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1、2013年5月课题正式确立。学校按照总课题组提出的相关要求,认真选拔了一批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教研能力强的青年语文教师组成课题组。

2、确定中、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3、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

为了保证课题的有效实施,了解分析当前学生挫折现状和产生的原因。课题组于2014年3月组织了一次学生抗挫折能力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对象六年级学生80人,收回有效问卷74份。通过对问卷的认真统计和科学分析,对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有了深入的了解,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数据,引发了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思考。

被调查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但水平还很低。这里有家庭、学校及个人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经过调查分析,课题组拟定了这样的抗挫折能力培养策略:

(1)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得到 全面的发展,为学生创造人文关怀的大环境,使学生感到语文就在生活中,消除畏惧心理,清除学习障碍,提高抗挫折能力。

(2)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多给予鼓励和支持。课堂的评价、作文的批改应尊重学生的隐私和自尊。(3)教育学生正视挫折,鼓励学生经历挫折。教师应挖掘、利用语文课内课外的抗挫折资源,有意识地提供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及抗挫折的成功典范,引导学生理解:挫折是人生必备的体验,只有经历挫折,才能走向成熟。要使学生懂得,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困难的,只有克服了它,破解了它,才能够继续前进。

(4)意志品质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催化剂,教师和家长应培养孩子有益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磨砺意志,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语文教师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坚持写日记,参加语文大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学生 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

(5)作为教师,不但要注重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要善于通过日记、作文等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纠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并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学生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和生活,充满对未来的向往和自信,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4、为了本课题的更好实施,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各级课题培训和外出听课等活动。

5、定期开展课题组集体研讨,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和专题研究。课题开展以来,组织课题教研活动4次,每位成员完成执教课题研讨课2节,撰写论文2篇,个案研究2个,主题班会课1节。

六、取得的阶段成绩

从2013年11月课题实施以来,经过一年的实践,取得以下阶段成绩:

1、转变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一年来,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教师教育理念得以转变:即由侧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转变,学生更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师生、生生关系更融洽。

2、形成一些实验成果。

⑴课题成员围绕课题研究撰写的论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初探》,参加揭东区教育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评选荣获二等奖。

⑵黄丽选老师执教的主题班会课《笑看挫折,做生活中的强》,参加优质课评比,获直属教育组二等奖。

⑶形成优秀教学设计和课件若干件。

七、存在问题

1、由于缺乏高水平、高层次专家的知道,加上课题组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心理辅导的技巧还比较欠缺,课题实验过程步履维艰。

2、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教师在公开课、研讨课以及观摩课能侧重培养抗挫折的能力,在常态课中则不能很好的反映。

3、课题如何实施才能有实效?怎样记录、保留、整理过程性资料?这是实验教师面临的难题。往往会出现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做了许多工作和尝试,但是资料没有及时留存下来,所以课题实施近一年来,过程性的记录资料比较单一。

4、本课题局限于语文教学,加之本校规模不大,作为课题研究对象的只有两个年级四个班,未能进行大面积的实验与推广,影响了实验效果

八、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1、课题组成员要定期召开课题进展研讨会,整理总结课题实验中的资料和教学反思;定期组织教学展示活动,自查自检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情况,评估其在课题实施中的作用。

2、课题组成员每学期撰写不少于2篇研究论文;收集整理研究案例和课例等资料存档;收集整理实验班学生的作品。

3、继续做好课题实验教师的学习提高和培训工作。

九、可预期成果

1、课题资料包: ⑴教师论文集。⑵教师课例集。⑶抗挫折主题班会集 ⑷学生个案案例集。

上一篇:站直了做人下一篇:侧耳的解释及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