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解题思路

2024-12-08|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解题思路(精选8篇)

高中地理解题思路 篇1

1、评价问题:问题常常表述为“作用、意义、影响”等。答题思路:三套答题系统①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益统一入手;②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辨证阐述;③从不同对象的角度来分析(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对不同对象影响效果不同)。例如:迁出地和迁入地(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流出地和流入地(水土流失)、输出地和输入地(天然气、电力)

2、比较问题注意一点:两边都要回答常见:特征比较、区位比较、成因比较、分布比较、结构比较等

3、措施问题回答思路:三套系统①对症下药(先找出地理事物或现象成因,然后逐一对照找出对策)②(技术)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③开源节流(对资源类而言)常见问题例如:①河流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②环境污染措施③生态破坏措施④自然灾害措施

4、规律问题①地理点:如地带性、非地带性②等值线分布特征:数值变化规律、极值分布、走向、疏密、曲直、局部闭合③面:形状、大小④变化规律:包括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变化量、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变率大小等

高中地理解题技巧有哪些

高中地理解题技巧一:审题慎重

试题信息可分为:题目文字信息、图像图标信息、问题信息和答案信息。了解试题信息的呈现方式,快速获取、准确解读试题信息,明确出题者考查意图是解题的关键。

高中地理解题技巧二:注意比较

在对客观题的答案设置中,往往按照思维定式、答题细节、主要地理知识误区、主干考查设置考查内容和答案选项,一些试题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在两个答案之间差别不大。因此,在做客观题时,要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思维尽量开阔一些,思考问题时辩证一些、全面一些,在比较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高中地理解题技巧三:准确空间定位

地理试题以地图为载体,定位是入图解题的关键。掌握正确的定位方法,有助于理解题意,进一步解题。常见的定位方法有:经纬网定位法、自然人文特征定位法、特征地理事物定位法、特殊注记定位法等,关键是灵活使用。

高中地理解题技巧四:训练思维能力

地理客观题强调对知识理解层面上的能力考查,注重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地理主观题更能体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近几年高考命题的设问大体分为以下几类:①就图填空:在区域定位基础上的地理事物的再认,主要从图或材料中获取信息;②原因类问题: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回答;③区位因素分析类问题: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④环境问题分析: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角度考虑;⑤措施类问题:主要从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四个方面结合实际考虑。

高中地理解题技巧五:答题列要点

列出要点,体现层次和主次是针对具体答题而言的,是要落实在卷面上的,是要答题者将自己的思维表现在规定空间内。我们的答题必须按要点体现在卷面上,分出层次,而且要将重要的观点写在最前面,在书写时还要注意字间距和行间距,语言表述要准确、简约、到位。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思维描图法

高中地理是大学很多专业广泛应用的科目,也是高考中非常重要的科目之一。下面有途网小编和大家说一说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思维描图法,供大家参考。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思维描图法

首先是通读教材,包括小字部分,然后分段略读、精读,对教材重点内容如概念、定义等,要求做到读、划(在下面用色笔画线)并行,以加深印象,为运用地理语言解答问题打下基础。对其中优美的文字,如地理景观描述,亦可领读、朗读。课本中精美的插图照片,可当作美术作品欣赏,要充分利用美学的感染力,来引起学生自学地理教材的兴趣。最后分析和总结出段落大意,动手列出章节知识结构。与读、划教材同步进行的,则是配合课文内容,进行“思维描图”的练习,以树立学生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和具体的地理轮廓形象,为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增强地理记忆能力,学好地理课打下基础。(动手)结合起来的方法。这样,手脑结合,地理知识和绘图技能结合,而达到地理概念清楚,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明确,并起到增强记忆的作用。

思维描图法的具体做法

具体做法是:每学一课(章、节)就让学生把课本有关地图描绘下来(应描地图教师事先选好),描图纸要用单页薄纸,并作为课堂作业,检查评分。描图要求轮廓清楚,位置正确,书写规范。所描项目须经教师选定,描图过程(包括描图前和描图后)要引导学生对所描地图进行反复思考,要思维其地理位置特征、轮廓形象、方位距离、面积大小、地形分布、生产布局等等;也可以联系不同的大洲、大洋、国家地区进行对比思维,还可以把课本中有关文字论述和听描绘的地图本身结合思维,把部分专题地图如山河分布图、气候类型图、交通城市图等归纳成综合性地图来思维,也就是把所描地图,同整个教材串连起来,形象具体,顺理成章,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思维描图法的关键是什么

“思维描图”的关键是思维(包括想象),而不是“依样画葫芦”的描图。如果学生不思维,而单纯描图,则单调乏味。只有边想(思维)边描,使想像中的地理事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与联系同地图结合,则兴趣盎然。“思维描图”需教师培养引导,为增强说服力,可在同一学生身上搞些数据,对比“思维描图”与“单一描图”的不同效果。

“思维描图”具有紧扣教材,简单易行的优点,不论教学设备的好坏,师资水平的高低,学生成绩的优劣,皆可推广应用。“思维描图”不仅使地理概念清楚,地图知识牢固,还能避免“地名搬家”的现象发生。

高中地理解题思路 篇2

其一、要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使练习成为自觉的、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行动;其二、是要复习好有关的知识, 使练习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其三、是要逐步加深练习的内容, 改进练习的方法, 增大练习的难度, 不断提高练习的水平;其四、是练习以后, 要及时分析, 总结经验教训, 改正练习中的错误和缺点。

初中地理习题与试题多种多样, 各类题目在训练和发展智能方面都有其特殊的作用和价值。常见的题型有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读图填图题、简答题、综合题等。每一种题型都有它自身的特点, 特别是选择题, 了解和熟悉选择题型的特点, 明确解答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熟悉它们的典型例题, 对正确解题有很大的帮助。

选择题的特点与解法技巧, 选择题是近年来在地理练习和考试中, 广泛而大量使用的一种客观性题型。选择题最大的特点

我校使用按新《课标》编写的历史教材已三年了, 笔者是一名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的老师, 在这三年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 通过不断对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学习和理解, 对传统的历史教学进行了比较, 笔者发现传统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由于历史课的特殊性, 在课堂教学中在只注重了老师的讲和学生的看, 缺乏对学生学的引导, 所以“历史上常常有惊人的相似的一幕”出现。因而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更何况原有的历史教学没有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没有把历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功能相结合, 因此, 课堂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2、历史教学内容的狭隘性和抽象性。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始终受到了“儒家思想”和“马列主义”的束缚。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开始, 历史使被“儒家思想”所“剪裁”, 成为一家一姓政权的更替史, 所以司马光将其主编的史书称为《资治通鉴》。新中国成立后, “剪裁”中国历史教科书的是“马克思主义”观点, 特别是前苏联列宁、斯大林的观点, 再加上政治斗争的需要, 历史教学内容成了阐释固定观点的材料和佐证, 失去了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应有的地位, 如对某些农民运动的评价就出现了绝对性, 只看到了进步性而忽视了破坏性等。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的资料又非常狭窄, 常常是一个老师、一本教材, 图书馆名存实亡, 多媒体教学的缺乏, 更不用说有让学生走向社会、文物古迹去访问探寻的条件了, 使历史在人们的心目中枯燥无味。

3、历史教学评价制度和方式导致了教学方法的狭隘和落后。以前对历史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一张试卷、一个分数。老师从“分数”上看学生的成绩, 行政管理者又从“分数”上看老师的成绩。因此, 在现实的教学中, “好的历史老师”就是使“学生分数高”的老师, “学得好的学生”就是“分数高的学生”。于是, 是答案简短、唯一, 评分标准严格、客观。它适合于训练和测试回忆性和再认性的知识, 特别是那些同类的、并列的、相关的、综合的、专题性的地理内容;利于训练和考查观察、判断、分析、比较、推理等思维能力;可以涉及较广泛的知识面。

选择题一般由一个主要的语句 (题干) 和若干备选答案 (选项) 构成。也就是说, 它在结构上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叫题干, 由问句或陈述句 (可以是完整的陈述句, 也可以是不完整的陈述句) 所构成;另一部分叫选项, 包括一个或几个正确答案和若干错误答案 (也可叫做迷惑性答案或干扰性答案) 。它要求解题者从备选的若干答案中, 选出一个 (单项选择) 或两个 (双项选择) 乃至一个以上的多个不定项 (多项选择) 的合适答案。合适答案可以是正确的答案或较好的答案或最佳答案, 也可以是不正确的、错误的答案。一般选择题的题干都比较简单明了, 明确表述了一个问题而没有无关的词语, 每一个选项与题干连起来读时, 在语法上都是正确的、协调的, 而所有错误的答案都似乎是合理的, 因而具有一定的迷惑度。为使瞎猜的因素尽可能减少, 多数选择题都有四个备选答案, 而且合适答案的顺序都是随机排列的, 各题合适答案的次序基本上是无规律可循的。

地理选择题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涉及的知识和能力相当广泛, 除一般的单项、双项、多项或不定项选择题外, 还有读图选择、读文选择、连线 (或配对) 选择、顺序 (或排列) 选择、选择填表、选择填图等等。但不论对哪种选择题, 都要充分地、灵活地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 认真进行分析、比较、筛选, 去伪存真, 准确加以判断、识别和选择。特别要注意看清题目要求, 是选一个或几个答案?是选出正确答案还是选出不正确的、错误的答案?当你无把握甚至无法进行选择时, 可以大胆进行猜答 (猜答也是一种能力) , 根据自己认为可能性大的答案进行选择, 而绝不要留题不答、不选, 放弃了得分的机会。

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

◇贺清彦

历史教学过程中就是学生跟随老师划重点、背重点的过程。这种状况严重地束缚了教师的手脚, 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以上种种说明我们以往的历史教学缺少了“人”, 缺乏了“情”, 缺少了“魂”, 缺少了“生命”, 导致了历史教学在现实中的地位尴尬。

新教材要求老师的教学理念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以及体现历史课所特有的教育功能, 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对策:

1、树立新的理念。人类的“足迹”构成了一条丰富多彩、浪花四射的历史长河。而现实的状态是历史长河到现在的“显现”, 要使现实的“状态”能够更加理性、科学地向前流淌, 必须借助历史对现实进行思考。从历史中汲取精华, 使我们的民族和个体树立科学和、高尚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培根说“学史可以明智”。因此, 我们更有理由说, 一个人, 一个民族乃至人类从感性走向理性、由兽性走向文明都离不开历史。

高考地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篇3

一、日照图的解题技巧和规律

(一)极点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同一条经线上的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差等于两地的纬度差。

图1

图2

见图1,因为太阳光线是直线,极点的地平面与赤道是平行的,所以北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ANC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BOD相等,因而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NDB经线被阳光直射,D为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是90°,这一天北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23°26′,D点和N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差为66°34′,则N点(90°N)和D点(23°26′N)的纬度差也是66°34′。

例1:读等太阳高度线分布图2,若图中N点为北极点,其正午太阳高度为15°,北京时间为10∶00,则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C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

解析:题中北极点N正午太阳高度为15°,根据极点正午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可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15°N,根据北京时间为10∶00可知,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150°E,根据同一条经线上正午太阳高度差等于纬度差可知C点与N点的纬度差为15°,所以地理坐标就应是30°W、75°N。

(二)在日照图上,如果晨昏圈与某一纬线相切,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该切点的纬度在数值上互余,且太阳直射点与该切点在同一半球。

如图3中的E点地理纬度若为700N,则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为200N。

图3

(三)北半球某地的昼弧长度等于南半球同纬度数的夜弧长度。

如图3中的昼弧长AB与夜弧长CD相等。

例2:(2003全国卷)读图4,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象,洗印出的照片上显示拍照时间为9时整(北京时间)。据此判断1~2题。

图4

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A.22时 B.14时 C.20时 D.16时

2.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A.16小时B.14小时C.10小时D.12小时

解析:题中的P点在75°W,其与北京所在东八区中央经线经度差为165°,地方时为:9+11=20时,故第1题选C。P点日落是当地时间20∶00,则P点的昼长16小时,由于P点的纬度与漠河大体相当,根据北半球某地的昼弧长度等于南半球同纬度数的夜弧长度可知,漠河的夜长约为16小时,故第2题选A。

二、等值线图中的技巧和规律

等值线图在地理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也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独特性。有关等值线图解读规律,主要是以下三条:

图5

(一)等值线向低值方向凸,则该区域的值较高;等值线向高值方向凸,则该区域的值较低。

此条规律适用于所有等值线,如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曲线等等。在解决有关等值线的问题中,能方便、快捷地判断出值的大小分布,对快速解题非常有用。如图5,以等温线图为例,AB两点在一条纬线上,A处等温线向高值方向凸,气温低(18℃),B处等温线向低值方向凸,气温高(19℃)。

例3:(2002全国卷)读图6,回答1~2题:

图6

1.图6中,影响等值线向外海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降水 B.暖流 C.寒流 D.径流

2.在等值线的年内变动中,Q点(2.8等值线上的最东点)距大陆最近的时段是()。

A.2月B.5月 C.7月D.10月

解析:读图可知,等值线向外海凸出就是向高值方向凸,说明该海域的盐度低,是受长江淡水稀释形成,第1题应选D。Q点离大陆越近,稀释作用越弱,应是长江径流量最小的季节,选A。

(二)等值线越密,值差越大,等值线越稀,值差越小。此规律的应用是很广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高度差越大,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高度差越小,坡度越缓。

2.等温线分布图中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等温线越稀,温差越小。

3.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中等压线越密,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气压差越小,风力越小。

(三)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判断,利用“高的更高,低的更低”原则。

图7

如果闭合等值线的值与两侧等值线中的低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值低于其等值线的值;如果闭合等值线的值与两侧等值线中的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值高于其等值线的值。

根据这一原则,可判断图7中的A处为一低于100m的洼地,B处为一等高于300m的山地。

高中语文解题方法思路 篇4

答题技巧:一般单词正确注音的概率很小。生僻的词一般不会发音错误。排除法是一种较好的检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字形辨析题

答题技巧:“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生僻字一般不会错。平时多积累。

3.词语运用题

通过语感来选择自己的最佳答案,一般有两种类型::

答题技巧:对词义的理解,先拿你最会的词语去排除,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搭配的使用。注意采用排除法,将最容易区分的词语先排除,逐步减少选项。

4.熟语(含成语)辨析题

答题技巧:

第一,逐字解释成语,利用成语的结构特点把握成语的主要思想,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要了解习语的情感色彩,如褒贬、中性等;

第三,要注意熟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尽量查找句子中的相关信息;

第五,对四个选项进行权衡比较,选择最符合条件的。

高中物理解题研究思路与原则 篇5

对于一些典型问题的典型方法(通性通法),要理解方法的适用条件,掌握具体的解题思路和一套通用规则,熟悉操作步骤,力争“一看就会,一做就对”。

2、先审题,再答题;多动脑,再动手。不能简单机械地套公式,而要训练正确的思维方式,严格规范地按“解题程序”走,避免“凭感觉”、“想当然”。

总之,加强审题的意识,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提高解题的能力。

3、具体来讲,我们面对一道题目,首先不是回想这道题是否在哪里做过、可以套用什么结论或公式,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

(2)题目提供了哪些已知条件?

(3)题目中有哪些关键的字词句,它们隐含了什么条件?

(4)题目中描述了哪几个过程?有哪几个关键点?每个过程遵循什么规律?过程与过程之间靠什么联系起来?

(5)根据题目所描述的情境,画出草图(受力分析图、过程分析图),在头脑中建立物理情景和模型。

高中地理解题思路 篇6

思路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大体分成三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区域地理实际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如下:

一、把握区域特征:

主要是掌握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一个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复习时一般可这样分析区域:

1、自然特征: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⑴位置特征: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例如美国本土位于西经75———西经123之间,北纬30——北纬49度之间西接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接墨西哥湾和墨西哥高原,北与加拿大接壤

⑵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

例如美国地特征为: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东部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为年轻、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山脉间有宽广盆地,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

⑶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例如美国气候特征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地形对气候影响显著、易受寒潮、飓风威胁等

⑷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如太平洋水系等)、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度)、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间关系)、流域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

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流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2、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人口、居民、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⑴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⑵农业:农业结构、地域类型、区位条件、农业生产特点等分析

⑶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⑷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⑸交通: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重要港口等)、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⑹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

①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②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破坏)两大方面。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应从其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二、加强各区域间要素联系的分析 一个区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也就是是我们常说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因此在分析各要素时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一般而言,自然地理要素是人文要素的基础,也就是说自然条件决定了人口数量和分布、工农业生产、城市分布、交通分布等,可以以自然来推出人文。而自然各要素中也有相对更重要的要素,也就说一个区域总体特征中有一个或者几个关键特征。

例如:美国自然条件中,位置和地形是关键的。因为地处中纬度,所以气候以温带气候为主,海陆分布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使等温线大体沿海岸线平行:高山区等温线在地形(海拔高、气温低)的影响下向低纬突出:中东部在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影响下等温线与纬线基本平行;西部高山阻挡了太平洋水汽的进入,使西北沿海降水由西向东减少,高山区山间宽谷也因为在背风一侧而降水相当稀少,东部低缓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对大西洋水汽阻挡作用不明显,美国降水深受大西洋影响。中部大平原对冬季风和夏季风都没有明显的阻挡作用,夏季风可以一直北上到达北冰洋沿岸,来自北冰洋沿岸也可以南下到墨西哥湾沿岸,使中东部广大地区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也使中东部农作物容易受寒潮影响。

又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中,关键特征的干旱,干旱的关键原因是深居内陆,距海远,降水少,而且降水自东向西减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他特征都与干旱相关。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植被由东向西由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过渡;干旱缺水——多内流河、内流湖;干旱————工农业生产水源不足,工业、种植业相对落后,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人口分布、农业生产、村庄、城市多呈点状(绿洲)和带状(沿交通线和河谷)分布;温带大陆性气候,日温差大,光照充足,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所以瓜果产量高、甜,棉花质量好(长绒棉)等

一个区域内的要素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学习时要学会简化,最好建立知识结构图或者叫思维发散图(自己要善于总结各区域的各要素特征,可以通过各种较适合自己的方法去总结)。

三、加强区域间比较

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事物异同,通过逐项比较的方法,可以让自己准确掌握各地理区域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因此,比较法是复习区域地理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比较项目因具体要求有差异,多数还是比较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的多,与区域分析思路基本一致。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区域地理特征相似或差异性明显的区域较适合用比较法来学习:

1、地理位置特征相似的地区:如位于北纬30°附近的长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河流注入的海洋、地形成因、气候类型、人口分布、主要城市、发展农业的条件与主要农产品、农业带、工业、交通等。

2、地理位置特征差异明显的地区:北纬40度亚欧大陆东西两岸可以从地形、气候、洋流、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比较

3、地形、气候特征相似地区:例如澳大利亚、北美、印度、南美等地的地形特征的异同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4、地形、气候特征差异明显地区:如秦岭南北两侧可以从热量带、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特征、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区位选择等方面进行比较

5、区域发展条件的比较:一般从优势区位和不足两个方面来比较可以是相似的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商品粮基地与东北商品粮基地发展条件的比较;也可以是差异明显的区域,如我国珠江三角洲与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条件比较等

四、区域开发

学习区域最终的目的就是为区域发展服务。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区位条件,任何区域的发展都可以从区位条件入手,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发展方向和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五、典型区域知识要点(日本)(一)自然地理

1、位置:太平洋西部的群岛国家

2、地形:山地面积广大、平原面积狭小

3、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4、海洋性季风气候显著

5、森林、水能资源丰富,矿产缺乏

6、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二)人文地理

1、人口稠密,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尤其是关东平原

2、科教发达、人力资源丰富

3、海运发达

4、农业单产高,渔业发达

5、工业发达,工业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

5、东西结合的文化

高中地理解题思路 篇7

一、新课程理念下对向量教学的要求

(一) 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向量知识概念

有向线段即向量, 是高中课本中对其的定义描述。向量AB指的是由A指向B的有向线段。教师在进行讲解过程中, 单纯的将相应的概念向学生介绍之后便引入向量运算知识, 难免导致学生产生误解, 过于抽象的定义会导致学生在运算过程中经常发生错误。因此, 将三角形ABC的三边分为向量AB、BC和AC, 前两者相加的结果等于第三者, 三角形的三边能够体现出向量的方向及功能, 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向量知识, 并掌握运算法则[1]。

(二) 帮助学生了解向量的广泛应用

最初的高中向量知识, 同代数知识具有紧密的联系, 导致高中向量教学主要针对计算方面进行, 然而这是对向量知识理解上的偏差, 向量既应当包含方向上的内容, 也应该包含数量方面的知识。这样一来, 单纯的对向量知识进行简单运算是不足以充分对其进行理解的。随着《新课程标准》不断深入, 向量的形态被应用到了物理、建筑等多个学科当中, 向量的方向及大小特点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因此现阶段高中教师在讲解向量知识的过程中, 可以充分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促使学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向量, 从而深刻的掌握。同时,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学科之间的联系, 例如引入物理中设计较多的向量知识可以及时的引用到数学课堂当中, 因为此时高中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 能够对这部分知识内容轻松的掌握[2]。

二、新课程理念下向量知识的解题方法

(一) 增加对几何图形的应用

在向量知识的教学中, 增加对几何图形的应用, 实际上就是通过作图将向量的方向及数量准确的描绘出来。同时在进行几何图形解答的过程中, 单纯采用辅助线的形式, 学生通常很难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 影响学生通过视觉来判断实际问题。因此, 当遇到这类问题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构建空间或平面的直角坐标系, 在此基础上能够轻松的将相关问题转换成向量问题进行解决, 学生也能够更容易的将几何图形在空间中进行想象, 再结合相关概念及定义, 能够更有效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 直线l上的三点A、B、C, 分别同直线外一点P相连, 其中AB和BC相等, 其值为a, 角APB为九十度, 角BPC为四十五度角, 则向量PA和向量PC的乘积为多少?本题的正确答案是-4/5a2。在高中的数学题当中, 这是一道难度较低的问题。然而却能够充分说明向量知识同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

在解决过程中, 可以画出直角坐标系, 将点A、B、C和P分别表示出来, 同时设向量PA和向量PB的坐标分别为 (X1, X2) 和 (X3, X4) , 根据向量乘积的公式可以计算出, 向量PA和向量PB的乘积为X1X3+X2X4。同时值得注意的是,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制作过程中, 应将PA和PB所在的直线作为坐标轴来构建直角坐标系, 同时设A点坐标为 (m, 0) , B点坐标为 (0, n) , 根据已知条件AB和BC相等, 其值为a, 能够通过计算将这两点的坐标以a进行表达。

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种解题思路, 即求解过程中使用三角形特殊角关系的知识。假设直线AP上存在一点D, 该点是点C的射影, 那么就会存在等腰直角三角形PDC, 而三角形ADC的中位线为PB, 就能够推算出根号2倍的PA等于根号2倍的PD等于PC。同时三角形APC中PA和PC的值可以运用余弦定理进行求解, 同时PD等于PA等于CD等于2倍的PB, PA的值可以在三角形APB中应用勾股定理进行解答, 从而得出PC的值。这两种解答方法都能够通过对几何图形的应用, 更便捷准确的得出正确答案。

(二) 计算法

在进行向量计算过程中, 数量积是经常使用的方法, 同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 很多简化而来的公式是能够世界进行运用的, 例如, 向量a和向量b的乘积如果等于零, 则说明二者是互相垂直的等。高考过程中, 在对此类问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 紧紧使用作图的方式, 不仅耽误作答时间, 不利于学生运用剩余时间对其他问题进行作答, 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说明考生在面对这一类能够运用计算解决的向量问题时就应当充分使用计算法, 在日常学习中将各种向量计算固定的公式进行牢固的掌握, 在考试过程中, 直接套用公式, 既能够为学生节约大量的时间, 还能够提高运算的准确率, 同时, 学生在考试中也能够感到信心越来越强, 有助于学生将个人的真实水平充分发挥出来[3]。

结论

综上所述, 拥有箭头的线段就是向量的基本形式, 虽然解释起来相对简单, 却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拥有重要的地位, 如果学生能够从根本上掌握向量的各种基本功能, 在促进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也拥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向量问题的解决方法中, 对数形结合法和计算法的使用过程及功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前者能够将复杂的几何图形应用简单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 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 后者能够运用简单的公式帮助学生快速准确的解答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陆英俊.新课程下高中向量的教学研究及策略分析[D].苏州大学, 2014.

[2]武兴飞.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信阳师范学院, 2014.

高中地理解题思路 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 解题思路 守恒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7-02

高中化学中的守恒法,就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化学物质在反应前和反应后是不变的,我们解题的时候就根据这个不变的量,用这个不变的量来解题,这种方法就叫守恒法。守恒法是解决化学题目中最常见也是最典型的解题方法。常见的化学解题中常用的守恒法有:得失电子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物料守恒。

一、质量守恒

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根据质量相等的原理,在解题的过程中进行计算或者推算,主要有反应过程中,化学元素的质量守恒、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的守恒、可逆反应中反应过程中总质量反应;结晶溶质总质量的守恒。比如把4.2g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14.4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体,然后加入氧气,让他们充分然后,再加入固体NA2O2,问题是,请问这个容器中固体增加了多少?根据我们化学反应公式,当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后会得到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化钠发生反应后会生成碳酸钠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在一起反应后会生成水,水与氧化钠反应和会生成氢氧化钠,所以这道题目的关键是无论加入多少的氧气,只要经过充分的燃烧,最后都会经过氧化钠释放出来,物质的总量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容器中的固体的质量不会发生变化。

二、原子守恒

在一些复杂多变的化学反应过程中。虽然化学物质发生了变化,但是里面的一些物质原子的总量和以及溶液的浓度却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这个就是原子的守恒。例如:在2L1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0.8mol二氧化碳,等到这两种化学元素充分反应以后,容器中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质量比是多少?根据题目的要求,我们首先应该将两个化学元素的反应方程式写出来:NaOH+ CO2=H2O+Na2CO3,当CO2和NaOH产生化学反应以后产生Na2CO3,它还会CO2继续反应,成生Na2CO3,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小苏打,纯碱。Na2CO3是强电解质,它的密度为是532g/cm3,容易溶于水,熔点比较高,达到了851℃,具有盐的特性,在空气中容易氧化。当Na2CO3与 H2O 还有空气CO2产生化学公式是Na2CO3+ H2O + CO2=2NaHCO3,还要考虑到它盐的反应,Na2CO3+ H2O + CO2= 2NaHCO3,以及它的特点,这道题目就变得很复杂。但是我们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以后,它的原子数量和种类不会发生改变,所以我们只要考虑化学反应中,钠元素与碳元素的守恒。我们可以将碳酸氢钠与碳酸钠物质量设为A、B,碳原子的守恒定律是A+B=0.8mol,钠原子的反应守恒定律是A2+B=1mol,根据这两个等式,我们就可以算出A=0.6mol,B=0.2mol,0.6与0.2的比值是3:1,这样很容易就将题目解答出来。

三、电子守恒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氧化还原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几乎贯穿高中整个化学过程。而解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是考试中的重点之一,用守恒思维来解决计算是必需掌握的方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得失电子守恒。例如下面这道题目:把 0.002mol/L约50.00mL的羟氨酸性溶液,和一定量的硫酸铁煮沸,当达到一定温度时,羟氨溶液与硫酸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将亚铁离子与0.040mol/L约50.00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混成在一起,最后羟氨产生的氧化物是什么?这道题目看起来,非常复杂。NH2OH、KMnO4、Fe2(SO4)3好几种溶液,但是在这道题目中,NH2OH只是作为还原剂,Fe2+在其中不过是充当了媒介物,开始被NH2OH从Fe2(SO4)3中将Fe2+还原出来,最后又成了氧化产物。NH2OH中的失去的电子转移到了KMnO4。所以我们可以假设NH2OH中的N是-1价,NH2OH氧化物的N是A价,然后根据电子守恒法,写出化学公式: A-(-1)×50.00 mL×0.002mol/L =(7-2)×50.00 mL×0.04 mol/L。最后解出A=9

四、电荷守恒

电荷守恒法解题的关键是即电解质溶液中,不论存在多少种离子,溶液都是呈电中性的,即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等于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比如把镁条燃烧,然后将氧化物全部倒入50mL 4.0mol/L的盐酸中溶解,然后再倒入20mL 0.5mol/L 的氢氧化钠中和多余的盐酸,再加入一定量的碱,将溶液中的氨提取出来,用稀盐酸吸收,最后稀盐酸增重0.17 g,求镁的质量?这道题目可以直接套用电荷守恒的公式,将题目的中数值带入公式,通过计算,我们很容易就求出了镁的质量为1.92g。

五、结语

守恒法解题关键要点是抓住化学反应过程中,他们内在关系的变化,然后利用守恒定律删繁就简,简化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效率。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以灵活多变的方式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丁玉娟,陈茂林.守恒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J].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2015(13).

[2]邹美灵.守恒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分析[J].数理化学习,2014(9).

[3]郑承红.守恒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4(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世界无烟日宣传活动通知下一篇:学生班长竞选发言稿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