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何迷茫

2024-09-06

大学生为何迷茫(共7篇)

大学生为何迷茫 篇1

如果我们能在大三时就对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引和帮助, 使他们从各个方面做好足够的准备, 对努力方向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我相信会有很多学生在毕业时不会遭遇“危机”。

步入大三, 学习再不是以前“填鸭式”的, 而是纯粹自主式的, 这也是很多学生在大三时产生巨大思想波动的主要原因。关键在于你在大三时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是勤奋学习, 还是整日上网、看电影、玩游戏, 无所事事, 现在的生活状态将决定你以后要走的路。大一、大二主要学习一些基本知识, 到了大三开始接触专业课, 这对每个人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可是很多学生却忽视了这一点, 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学习与考试的技巧、规律而开始逃课, 并学会为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殊不知, 这种观念害人不浅。其实, 完全可以这样认为, 大三才是学习的真正开始。同时, 大三也是为自己“充电”的黄金时期。学业负担不重, 课余时间充裕, 使得同学们可以把大量的时间好好利用起来。比如, 英语不过关, 可以专门攻英语;专业知识不过关, 可以整天泡在图书馆里;社会知识不过关, 可以多接触社会去了解、去体验。有很多人在大学毕业了感觉很遗憾, 觉得大学教育有问题, 没有学到东西, 其实重要的不在于大学教育本身, 而在于自己没有去努力。只要努力去发现和提高, 就一定会有收获。

对于大三学生来说, 如何给自己正确定位很关键。今后选择什么样的路, 所需要做的准备也是有所区别的。比如, 想要就业的同学平时就应该多关注社会信息, 常买些时政类的报刊看看, 多与其他同学沟通就业信息等。多读一些名人传记也很有好处, 不仅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 也可以从别人的经历中总结出很多生活哲理, 增加面对挫折的勇气与决心。很多同学在大一、大二时利用业余时间出去做家教, 但是到了大三最好不要再做家教, 尤其是对准备就业的同学来说, 这一年应该找一些能够提高社会应变能力的兼职工作去做, 如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到企业帮着做项目、做企划、做调查等, 这能够真正提高他们的思维与思考能力, 对以后参加工作大有裨益。如果有些学生实在找不到这样的兼职, 则可以参与学校的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 这也是了解社会的一个好方式, 可以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对于那些困惑于是就业还是考研的学生来说, 如果你可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的话, 直接工作会比读研究生节约时间。也就是说, 对于得到相同工作机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来说, 尽管学历上有差距, 但在现实工作中的起点却是一样的。由于本科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所以大家都有一个错觉, 认为有了更高的学历就会有更多的机遇。其实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目标, 更强调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 如果你根本没有做学问的兴趣和能力, 那么读研究生也就只能稀里糊涂地混个含金量很低的学位, 毕业时你却已经相对失去了年龄优势, 自身的可塑性变得相对小了。不是说现在大家都拼命去考研不对, 而是提醒大家一下, 读了研究生之后, 并不一定意味着你对未来的期望值就可以调高很多。

大三期间, 还应该注意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一个人而言, 有什么样的交际圈尤为重要, 这几乎就代表着本人的兴趣及志向。有句话说得好,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交际圈广泛固然是好事, 但大家一定要学会慎重结交朋友, 有道是:朋友再多也抵不过一个知己。有的同学会觉得到了大三自己不仅交际圈变小了, 甚至变得孤独了。这很正常, 不过需要更多的自我调节, 学会孤独也就学会了生活。

华为为何迷茫? 篇2

在自己领导人眼里完美无瑕的企业差不多都出了问题

在5月30日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华为创始人、总裁任正非有一个著名的讲话,其中一段尤为引人关注,他说:“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而对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中。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没有理论突破,没有技术突破,没有大量的技术积累,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的。”

人们关注的是华为的迷茫,不解的是:“华为怎么也会迷茫?”因此,“华为的迷茫”在相当多人的理解里是任正非的谦辞,这也符合任正非给人们留下的一贯印象。任正非极少谈及华为的成功,他更愿意谈华为的问题。

2001年,华为发展势头正好,任正非突然抛出一篇《华为的冬天》,开头这样写到:“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的,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15年过去,华为的冬天并没有到来;相反,人们看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华为。在“冬天来了”的忧患中,华为正成长为中国乃至全球最优秀的企业。

这就是任正非,他的眼里总是充满忧虑,即使在有国家领导人出席的科学大会上,任正非向外界传递的依然是他的忧虑而非信心。

如果你只听任正非的言论而不看华为的业绩,你甚至会对这个企业失望,至少你会以为“华为没有大家说得那么好”。有趣的是,华为在任正非不停的唱衰中持续成长着。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相反,在自己领导人眼里完美无瑕的企业,差不多都出了问题。最典型的当属董明珠和她的格力电器。在我看来,只有当你走在所有人前面的时候,你才有可能迷茫;而敢于说出“迷茫”二字,正说明任正非的清醒。

中国大多数企业仍然行走在“跟随者”的路上

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令世人刮目相看。以我最熟悉的家电行业为例,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家电产品如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都是本土品牌处于领先地位。退回到10年前,这样的情景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如果你站在全球的高度看中国企业,你会有不同的发现:和国际企业相比,中国企业仍然缺少很多。

缺什么?缺少领导世界的能力。

作为追随者,我们和领跑者的距离已经接近,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成为领跑者。99°和100°仅有1°之差,但是,99°的水不是开水。领跑者和追随者的区别是什么?领跑者的前面没有路而追随者的前面有。

中国企业和国际企业的差距的确在缩小,但是,绝大多数中国企业仍然无力承担领跑者的责任。这不是勇气问题,而是实力问题。正因为前面没有路,领跑者常常会生出“迷茫”感。因为他不知道迈出去的下一步,是康庄大道还是万丈深渊。这正是领跑者的伟大之处。和追随者不同,领跑者的肩头承担了两个责任:一个是自身企业生存的责任,一个是为别人探路的责任。而追随者不必承担探路的责任。

任正非说,“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的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华为跟着人跑的‘机会主义高速度,会逐步慢下来,创立引导理论的责任已经到来。”

千万不要以为华为失去了发展后劲,更不要以为华为出了什么大问题。实际上,任何一个追随型企业蝶变成为领导型企业,都将经历这样一个痛苦的过程。如果你没有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只能说明你还不具备领导世界的能力。

站在这个角度看,我希望未来有更多中国企业经历“华为式迷茫”,这意味着中国企业集体蝶变的时刻即将到来。

过去,作为追随者,我们只须在别人趟出来的路上走就行了,我们所有的努力只为和领跑者缩短距离。一旦进入无人区,没有人告诉你该往哪里走,道路何在,一切都靠自己去探索,失败的概率可能会很高。

华为是最早进入“无人区”的中国企业,大多数人尚难以体会任正非“迷茫”的滋味。

唯有基础理论研究 方能奠定领跑者地位

谁能帮助任正非廓清他心头的迷茫?答案是:基础科学研究。

对此,任正非十分清醒。他说:“华为有八万多研发人员,每年研发经费中,约20—30%用于研究和创新,70%用于产品开发。很早以前我们就将销售收入的10%以上用于研发经费。未来几年,每年的研发经费会逐步提升到l00-200亿美元。”这段话的看点在于“20—30%的研发经费用于(基础)研究和创新”。

他还说:“华为过去是一个封闭的人才金字塔结构,我们已炸开金字塔尖,开放地吸取“宇宙”能量。加强与全世界科学家的对话与合作,支持同方向科学家的研究,积极地参加各种国际产业与标准组织,各种学术讨论,多与能人喝咖啡,从思想的火花中感知发展方向。有了巨大势能的积累、释放,才有厚积薄发。”

基础性探索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失败的概率非常高,甚至一个人研究了一辈子,最后只为证明“这条路行不通”。所以任正非说,要允许失败,允许一辈子快乐地平庸。“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走在基础科学进步的大道上的。而且基础科学的发展,是要耐得住寂寞的,板凳不仅仅要坐十年冷,有些人,一生寂寞。”

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中国企业从事的研究基本上局限于应用技术层面。所谓“应用技术”,通俗地讲就是别人已经发明了某个产品,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个产品做得更好。比如,苹果发明了智能手机,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智能手机做得外观更漂亮、成本更低,以及使用更方便,仅此而已。

为什么中国一直缺乏原创产品、发明性产品、革命性产品?根源在于我们缺乏基础理论、基础技术层面的突破。这实际上也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难以与国际巨头抗衡的深层原因。

如果中国一直突不破基础技术、基础理论这道门槛,则中国不可能成长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企业,不可能诞生出受世人尊敬的国际品牌。

为什么这些年华为越走越快?答案就在它高达15%的研发费用里。在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20个工业企业里,中国仅有华为一家企业上榜。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企业没有华为那样的发展后劲?因为他们舍不得在技术研究上投入,当然,他们也没有能力进行如此大力度的投入。

不过,和苹果、谷歌、微软等全球领先的科技巨头相比,华为仍有不小差距,甚至和三星这样的企业相比,华为差距也很明显。我们之所以对华为的未来充满信心,很大程度上因为华为已经具备了国际企业的基因。

也许五年之后,人类的某个重大发明、发现会诞生在华为,若此,则华为将彻底蜕变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领军企业。但今天,它还不是。

任正非说,华为“不以成败论英雄”,“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我们也会从沉浸在产品开发的确定性工作中,加大对不确定性研究的投入,追赶时代的脚步”。他还说,“公司要具有理想,就要具有在局部范围内抛弃利益计算的精神。”

“大学生的迷茫”资料 篇3

大学生为什么会迷茫?——读李开复“当迷茫在大学里„„

今天同事看一篇文章“当迷茫在大学里泛滥成灾......”,我偶然也看到了这篇文章,偶有感触,随笔提来。

大学生,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会感觉到特别的迷茫,在我国这不是个案,而是很普遍的一种情况,包括我在大学时也有过一段这样的迷茫时期,我身边的同学也有很多都是这样。现在我已经研究生毕业,工作快两年了,在大学里教书,每天都和大学生接触,这种迷茫的思绪有增无减,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有些自己的看法。

之所以会迷茫,是因为没有目标。按说大学生有文化,有知识,普遍感到迷茫,普遍没有目标是很不正常的事情。但想想也不奇怪。

看看我们所受到的教育吧。上小学,甚至还没有上小学时,大多数父母就开始有意识无意识的说,以后一定要考上大学,初中高中就跟别提了,老师们也是每天以这样的口吻教育我们,一定要考上大学,只有考上了大学才会有好的工作、好的出路......,大学一直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来奋斗这个目标,很少想过其他的。结果呢,我们上了大学,目标实现了,但是新的目标呢,还没有找到。大学期间,有没有去找?大一时,刚刚跨过高中艰苦的阶段,来到了令自己向往自由的大学阶段,一晃而过,没有去思考,也没有人去提醒他去思考;大二奔波于各种各样的证书,过得还算充实吧;大三,快毕业了,以后怎么发展呢,开始了思考,开始想知道自己的目标,发展方向到底在哪?可是不知道,眼看就要毕业,自己却什么也不会,于是就开始了迷茫,因为很快即将毕业,而自己什么都没有准备好,不知道以后自己会何去何从,感觉大学虚度,什么也没有学到,没有好好上过几节课,没有去过几次图书馆,没有......所以,我们从小受到家庭、学校这样的一种灌输,对于我们日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这或许就是大学生普遍感到迷茫的最核心的原因吧。我曾经在火车上和坐在我对面的一位父亲随便聊起了这些事情,他的女儿十几岁,上初中,他自己做生意,经常各地来回跑,应该也是一位见了不少世面的人。我给他说现在大学生普遍感到很迷茫,在大学里什么也没有学到。他很诧异。我说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普遍都没有自己的目标,才会感到迷茫。我问他:“你平时教育你的小女儿时,是不是经常给他说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他说是,我说:“我感觉这样教育他对于他以后的发展可能会很不利,很可能对使她以后上了大学后,也会想现在的大学生一样,感到迷茫的。”他说:“那不这样教育,那应该怎样?”是的应该怎样呢?或许应该重新回归到小时候的“你长大了要干什么呀”“我长大了要做科学家、老师、飞行员.......”等这样我们今天看起来或许很幼稚的问题上。

我哥哥的孩子刚刚4岁了。在他刚刚2岁多时,我有一天不知道问了他什么,他说:“我还不会做呢,因为我还没有长大,我长大了就会了”。“那你什么时候才会长大呀”“等我上了大学就长大了”。非常天真的小男孩,看着他就觉得充满了希望,他回答我的问题非常的巧妙,但是是一种童趣的直接的回答,没有经过什么思考,也不知道什么是上大学,但是他的回答却令人很佩服。然而,却

又引起我另一番思索,这些都是父母平常教他的,可见我们中国的很多父母从小都在给自己的孩子灌输上大学的理念,虽然说是无意识的。

还有一个方面我也必须提一下。小学、初中、高中正处于学习阶段,我认为这个阶段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如何做人、怎样独立思考等最基本的道德和技能。我在这里想说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然而,看看我们今天的孩子们,他们的时间都被用在了学习数理化、学习语数外。虽然他们有很多是主动学习,可是做父母的请假设一下,他们要是说我不喜欢学这些,你们会不会硬逼着他们学呢?我觉得十有八九会的。所以父母认为只有好好学习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听话的孩子、将来很有出息的孩子(我们不是市场听到邻里街坊说“看看人家的孩子,学习那么好,将来肯定能考上大学,肯定很有出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老师就给好孩子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学习好,考上大学才是好孩子,有出息的孩子”。那么,听话的孩子、学习好的孩子也不用自己思考其他的事情,就可以得到周围很多人的称赞;不听话的、调皮捣蛋的孩子处处受到批评、指责,他们有一些新的想法会被积极的打消掉“你把这些精力用到学习上该多好呀”。于是独立思考的人会越来越少。家长、老师说“你们的目标就是考上初中、就是考上高中、考上大学”,这些目标有人帮我们设定好了,不需要我们再来思考了,于是我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等到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别无二心的好好学习,上了大学后,却没有人再给我们说你的目标就是......,这时我们已经二十多岁了,马上就要踏入社会,却没有自己亲自决定一件事情,没有自己独立思考过。一切都是别人再帮我们安排,我们一心一意的学习,时间被挤压的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隙,然而即便是有了,也是以胡思乱想论处,只有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才是正道。

大学生要重塑自我。怎么重塑自我,就是要独立思考、独立自主。在快二十年的时间里没有培养起来,要在大学短短的三四年内培养起来,都拥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何谈容易。但是早一天总比晚一天好。儿歌当中唱“学习不分早和晚”,那么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自主的能力也不分早和晚。所以我认为对自己大学生活感到很迷茫,并为此感到十分难过的大学生们,相信你们会有一个好的未来的!

最后,祝愿每一个大学生能早日走出迷茫阶段!

2011李开复圆明园演讲节选:

去年,创新工场做校园招聘时,我们去了15所高校,给面试筛选出的顶尖计算机系毕业生发出了大约200份录取通知。然后,我一一打电话,看每个人是否愿意加入创新工场学习创业。在说服他们加入创新工场前,我不想误导任何学生。所以,我的第一个问题总是:“你有没有想过,在你人生的未来,创业是否是你真正想做的一件事。”

既然是顶尖大学的顶尖学生,对这个问题就应该胸有成竹。如果你并非真正想创业,可能你就不适合加入创新工场,也许,你会在大企业或政府机构里得到更好的发展。

出乎我的意料,超过80%的顶尖毕业生给我的答案是:“不知道,没想过。”

这,就是一种迷茫。80%来创新工场申请工作并成功得到录取通知的人都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不知道创业是不是自己未来的道路。这个比例还是在顶尖学生中统计得到的。我在网上看到更多即将毕业的同学在发问,他们不知道专业不对口该怎么办,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爱做什么„„每个疑问都透露出毕业生在毕业时对未来的迷茫和困惑。

博爱人才网——初入职场,大学毕业生毁约成常态 时间:2012-03-22(节选)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2107人进行的调查发现,99。2%的受访者感觉目前大学生中存在“草签族”。受访者中,15。9%的人从事招聘工作,在读大学生占15。9%,大学已经毕业的人占62。4%;80后占48。0%,70后占28。9%。

摘自《劳动保障世界》2010年第09期

最近出炉的一项大学毕业生跳槽调查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分别为:“211”院校22%,非“211”本科院校33%,高职高专院校45%。“离职类型”分为主动离职、被雇主解职、两者均有(离职两次以上可能会出现)三类情形。其中,主动离职的占到了88%。

节选自人大教授张鸣的博客《跟大学生说的几句闲话》

我身在大学,深知当今的大学,根本没有大学的精神。即使没有一拨又一拨乌烟瘴气的鸟导师出来指点迷津,在中小学就被标准答案式教育培养成宠物猫的学生,根本无法通过大学四年自立起来。大学四年,懒人则玩过去,勤快则像没头苍蝇,跟着潮流,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如果你有幸在一个好一点的大学,兴许还能碰上几个稍微读点书的老师,参加新东方的外语培训,还方便一点,否则,四年能学点什么,根本就没有准。

如果有心向学,我的建议是,不要等老师,不要指望学校,自己先动起来。先学会读书,多面开花,逮到什么读什么,多进图书馆,少进课堂,老师实在要点名,也带了书到课堂去,他讲他的,你读你的就是。中了毒也不打紧,误入歧途也无所谓,反正读得多了,自然就会校正,只要不是单啃一类书就好。然后从身边的洒扫庭除开始,学会做事。把自己放在人群中,学会跟人沟通。最后通过前面三项,学会做人。这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倡的大学四事:learn to learn;learn to do:learn to together:learn to be。其中,learn to be是最要紧的,即古人所云,学者无他,学做人而已。做人,就是做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不是盲从的动物。

大学不相信眼泪,也没有救世主,甚至都可能没有关心你的人,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这就是我要跟大学生朋友们说的闲话。

摘自秋菊的博客为什么中国大学生都迷茫?

1、因为手里始终连一项实用就业能力都没有。⑴社会就业需要两种能力,并且只要这两种能力:一是文盲实践能力即工作经验,就是只会干活不会讲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二是用知识去实践的知识分子能力即应用能力,既能干活又能讲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显然就比工作经验要高一层次。⑵就业不是大

学生的最终目标,但是一切目标的根本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能踏实地读书,就能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努力更高目标。每个大学生,只要手里能有一项过硬的实用就业能力,就不愁就业了,就不会大学迷茫了;只要每门课都教成一项应用能力,则大学毕业就有约四十项过硬的就业能力在手,就都成社会抢手人才了,就不再对未来迷茫了。

2、但中国大学既不教应用能力,又不让学生自主去打工实践能力。⑴大学教师不会应用,不教应用能力。现在的中国大学老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50后、60后,虽然以前有些应用能力,但因二十多年一直应试早已完全生疏了社会实践,更对社会实践发展外行了,就不会知识的现行应用了;二是70后、80后,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都是应试模式培养出来的,而应试是从来不培养应用能力的。老师都不会应用,怎么教学生应用?⑵老师与学校既不带学生实践,也不让学生实践。中国大学,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出发,按有无知识把社会人分为两类:高贵的读书人,只该干纯粹的脑力劳动,即只教知识或只坐办公室;下/贱的大/老/粗,才该干体力劳动。结果,学校与老师就既不带学生去社会实践,又不让学生自主去社会实践即打工。这就让大学生既读不出应用能力,又不能自主打工工作经验,永远都无就业能力,就永远都迷茫。

怎么办?很好办,缺什么,就补什么。

1、缺工作经验,就先由学校安排大一打工,再逐渐放手学生自主打工。应试高考上来的学生,几乎都不敢自主打工;但所有的应试学生都能放心地跟着老师去打工。宜先由学校安排学生打工,由具体老师负责指导;一年半载之后,要锻炼出自主打工能力,到时候再放手学生打工。

2、缺应用能力,就搞素质教育。每门课都要教会学生(有理论指导的)的一门实用技能或(有理论指导的)能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一门实务能力,每个专业都要教成(有理论指导的)社会专业工作能力。具体操作方案,敬请网页搜索 “杨贵元自荐当教育部长,用脑袋担保教改三年成功!杨贵元251次挑战中国教育权威”,“杨贵元再次自荐当教育部长,一无所有还被抄家搞成教改!杨贵元285次挑战中国教育权威”。或可简便地直接搜索“杨贵元第1轮十问两会教育文集”。

中国大学生是好生迷茫,坏/差/生也迷茫。

按照是否听话,中国大学把学生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认真读书的好学生,二是混文凭的坏/差/生,但不论好坏都迷茫。

1、坏/差/生是混文凭型迷茫。⑴清醒着读书。他们往往能看清就业需要什么能力:首先是应用能力,其次是工作经验,最后是人际关系能力,但就是不白养书/呆/子。他们从事实中看得出:不论学习好坏,都一样没有任何应用能力(因为应试教育就是只教知识,不教实践,不教应用);学习越好,越没时间精力去干学习之外的事情,就越是没有工作经验与人际关系能力。⑵迷茫着混日子。要想毕业能就业,就得打工积累工作经验与搞人际关系,但这后两者与学校教育无关,往往还要受到学校的有形或无形阻碍,如学校怕学生到社会上惹/事,就既把上课时间排得很分散,又还要求科任教师上课实行严格的点名制度,结果:学生们就几乎都出不去打工了,只得窝在学校里以打扑克、玩游戏、吃喝玩乐等不

良方式来锻炼人际关系能力(其实也锻炼不好人际关系能力),他们都会自我承认读大学就是在混日子、混文凭,但除了混还能有什么办法?

大学生困惑与迷茫现状分析 篇4

这次实践课中我们主要采取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解,在我们学校东华理工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调查发现,当前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们大多是90后,对自身当前或者未来产生迷茫想法似乎愈发的显得突出。在我们随机抽样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还是不少的。

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

1、大多数同学来到学校后无法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很多外省的同学可能会因为部分原因,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于是整个大一都生活在这种情绪之中,没办法进行自我调节,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于是就变成了得过且过。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志愿填报时存在较大误区,很多同学都是仅仅根据自己对该专业的感觉填报,并不了解该专业的具体内容,但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感觉与原先设想存在较大偏差,出现种种不适应。这种情况下,只有少数同学会选择转专业,绝大多数同学会选择继续留在这个专业,混到毕业。

2、在许多迷茫于现状的同学中,当对现实产生困惑,找不到出入时,只有将近不到40%的同学选择了向同学,朋友,家长或者老师倾诉,宁愿自己闷在肚子里,这是大学生产生种种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也使得他们变得更加的自我为中心。

3、在问及是否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这个问题时,只有不到20%的同学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而其中只有7%左右的同学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划。那些未进行职业规划同学,他们对准备从事的职业往往缺乏必要的了解,所谓的职业规划仅仅是知道未来准备从事什么工作,要不要考研、出国等,但对于具体细节,例如现在该做哪些准备、锻炼何种能力往往比较茫然,抱着一种“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态度。

2、大多数学生对未来感到迷茫,职业方向感缺失。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干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也没有分析清楚自己适合干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具体涉及哪些领域。

3、大学生志愿填报存在较大误区,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想填报志愿。很多同学都是仅仅根据自己对该专业的感觉填报,并不了解该专业的具体内容、今后可能从事的工作以及所需要具备的素质,以为自己“喜欢”该专业,但在学习过程中逐

渐感觉与原先设想存在较大偏差,出现种种不适应。还有部分同学的志愿主要是“屈服于分数”,并根据家长老师的意见填报,而没有考虑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该专业。另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则是被调剂到所学专业的,并对此不满,打算转专业。

3、大多数学生缺乏有效的职业规划,他们对准备从事的职业往往缺乏必要的了解,所谓的职业规划仅仅是知道未来准备从事什么工作,要不要考研、出国等,但对于具体细节,例如现在该做哪些准备、锻炼何种能力往往比较茫然,抱着一种“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态度。在有一定职业规划的被调查者中,70%打算以自己当前所学的专业方向为今后职业。

4、大学生爱好单一,课余时间以体育运动、看电影、唱歌,或者做兼职为主,甚至没有出现有同学回答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课外爱好,70%的学生回到不到50%。在深入追访中我们发现,男生的时间大多花在打游戏、打球上,女生则为上网或看电视剧上,这一点足可以证明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专业时间方面的不足,没有很好地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或者相关的知识能力。

5、我们发现将近83%的大学生过多的使用电脑充当娱乐工具,并未真正的使电脑充当起学习工具的作用,过多的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qq聊天当中,也成为占用大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的源头。

6、此外,不得不说一说大学恋爱的问题,高中时期,恋爱是绝对不被允许的,但大学不一样了,某些程度上来说,大学期间没有恋爱会成为别人耻笑的话题,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因为恋爱占用了许多学习的时间,甚至为了陪女朋友接连着翘课,恋爱本是件很美好的事情,但加上了这么多因素,是不是还会如此,就难说了。

总结起来,在我们学校的同学存在着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浑浑噩噩,虚度年华,得过且过的人,主要表现为乘机徘徊在挂科与不挂科之间,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上述的第一种情况,还有部分原因是大学期间,恋爱导致过多的占用了时间,没有合理分配好学习与生活。他们需要的是一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所以打开他们的心扉,与他们沟通交流显得很重要。

二是,勤奋好学,努力争取拿奖学金者,往往这类同学受应试教育影响比较深远,大多数时间是花在书本上的,盲目的学习着,并不知道自己将来的方向,还有一种情况是,这类同学较早的进行了自我规划,瞄准了目标,不断努力奋斗着。

三是,注重实践,将大部分时间花之于课外时间活动之中者,这类同学是社交,学校活动中的宠儿,无论是在学校内参加学生活动,还是课外进行兼职,都能学习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技能,往往也因为如此占用了较多的时间,进而出现诸多功课挂科的现象。

大学校园是多元化的社会群体的组合,同学们在这里度过的是人生中最美好最灿烂的年华,一步错步步错的悲剧在大学校园里时有发生,这就更多地需要老师,家长的共同努力,帮助大学生进行规划,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显得愈发的重要。

如何度过大学迷茫期散文 篇5

大学生如何度过迷茫期?

作为读书十几年的学生,谈到学习方面的问题同学们都感觉到驾轻就熟,很容易解决,其实生活和学习都是类似的。

我们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要经历这个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了问题,下面我们来思考下问题产生的缘由。

正如哲学范畴中谈到: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有其原因的。

我们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我们没有明确的目标了。

在高中时,我们的目标是考上大学,所以我们每天充实的学习,累却快乐着。

而到了大学,很多同学反而却没有了明确的目标,抱着我拿青春赌明天的态度是很危险的。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现在失去了目标这个火车头,我们自然而然的就停滞在了原地。

其实不少同学在刚踏入大学校门时目标还是相当明确的,准备在大学里大干一番,后来经过时光的流逝和周边同学们的影响,心中的抱负也就一点一滴的消逝了。

没有目标的生活是痛苦的,而且是相当痛苦的。

捕捉几个大学课后生活的真实写照:网吧里疯狂的夜以继日的上网,宿舍里整日见床就呼呼大睡,校园里整日没完没了缠缠绵绵的情侣。

生活的堕落一览无余。

没有了前进的目标哪来奋斗的动力,没有了奋斗的动力哪来生活的充实,没有了生活的充实又怎么会有心灵自然的愉悦感,心灵不愉悦当然就会变得很烦躁了。

志向一点一点的被吞噬,不知路在何方,自然感觉前方无路可走,有力无处使,也就自然的进入了所谓的“迷茫期”。

有病需下药,下药究其因。

既然原因我们找到了,那么药方自然也就好抓了。

下面,我给大家开一副药方。

1、一定要有自己明确的目标。

其实不用我多说大家也应该知道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

它不仅能帮助你度过迷茫期,而且还可以影响你一生。

扬帆远行不能没有方向,人生无论在哪个阶段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它就像黑夜里为夜归人照明回家路的街灯。

当你迷茫时,看看自己的目标,提醒自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当你面对种种困难,心情全无苦不堪言时,看看自己的目标,找到前进的动力,继续开始梦想的追逐。

给自己定目标时要注意长期和短期的结合。

制定的目标既要有长期的又要有短期的,一个长远的目标要有诸多个短期小目标有序的构成,这样就可以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去实现目标了。

给自己定目标时要注意大小适度,制定的目标要切合实际。

定的目标太大太虚不仅很难实现,而且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失败次数越多,挫败感越强越不适合你今后的成长。

当然你给自己定的目标也不能过于低了,太容易实现的目标容易让你满足,让你自负,从而放弃了辛苦的努力。

2、做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指的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

职业规划的内容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来展开。

①、首先问自己,你是什么样的人?这是自我分析过程。

分析的内容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倾向、身体状况、教育背景、专长、过往经历和思维能力。

这样对自己有个全面的了解。

②、你想要什么?这是目标展望过程。

包括职业目标、收入目标、学习目标、名望期望和成就感。

特别要注意的是学习目标,只有不断确立学习目标,才能不被激烈的竞争淘汰,才能不断超越自我,登上更高的职业高峰。

③、你能做什么?自己专业技能何在?最好能学以致用,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自己的专业相关知识技能。

同时个人工作经历也是一个重要的经验积累。

判断你能够做什么。

④、什么是你的职业支撑点?你具有哪些职业竞争能力?以及你的各种资源和社会关系了。

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种种关系,也许都能够影响你的职业选择。

⑤、什么是最适合你的?行业和职位众多,哪个才是适合你的呢?待遇、名望、成就感和工作压力及劳累程度都不一样,看个人的选择了。

选择最好的并不是合适的,选择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这就要根据前四个问题再回答这个问题。

⑥、最后你能够选择什么?通过前面的过程,你就能够做出一个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了。

机会偏爱有准备的人,你做好了你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未来的职业做出了准备,当然比没有做准备的人机会更多。

当前有个很热的教育界的话题就是大学生毕业后应该先择业还是先就业,而想真正分析透彻这个话题关键在于你对自己的职业规划。

坦白说职业规划应该在高考一结束填报志愿时就得做好的,而我们现在往往都是临近毕业了才想到要去做职业规划,但是做了总比不做的好。

以前总以为对自己了解的很透彻,但是经过做系统的职业规划后才发现自己对未来思考的太少太不全面。

经过专业的职业规划测评再结合自己的细致分析后,才真正的了解了自己。

在这里附上一些不错的职业规划测评网站,例如天际网等,现在在百度里输入职业规划测评会有很多类似网站,大家不妨试试看。

大一新生如何尽快度过迷茫期

大一新生如何尽快度过迷茫期?那么如何度过大学时的迷茫期?其实迷茫就是想得太多,做的太少,导致你不知道做什么,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知道……往下看:

刚进大学,似乎一切都特别新鲜,军训后,开始上课,你会发现你的课表上不是满满的课,也不是每天都有课,而是稀稀落落的,一个礼拜加起来只有几节课。

我想看到课表,有人是欣喜若狂,有人是若有所失,更多的人是在怀疑,交了那么多学费,我来学校到底是为了什么。

说实话,如果靠那几节课,你别想学到东西。

计算机学会玩电脑,可是,你不是专业的,大学学的有关计算机的东西,其实你平时都已经用上了,甚至用的很溜,然后是体育课,英语课和公共课。

大一的专业课特别少,一般是最基础的一到两门课程,我们当时只开了一门,所以,那么多的时间,你会想着如何消磨呢?

可能很多新生在上大学之前就已经打听好了,要进社团,学生会,学二外,又或者拿个双学位。

其实这些东西,真的要在大一就想清楚了,我想在大一的时候给我们这么多课余时间,应该就是让我们好好规划自己的`大学四年和自己的未来,那么我们也不能辜负了学校对我们的期待,对吧。

因为我自己没有做到,所以,特别希望提醒刚进学校的你们能够听进这些肺腑之言。

大一时间真的很多,可千万别只想着泡妞、逛街什么的。

其实只要你去做,就不会迷茫了。

举个例子,就比如吃饭,如果你不去吃很多家的饭,你是不知道你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的,但是你去一家家试吃,你就知道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了。

首先要学会制订目标,很多同学不喜欢自己现在的专业,想换专业,那么你的任务就是去请教上一届的学长学姐们关于转专业的问题,比如,要考试还是写论文,成绩有什么要求,都应该问清楚,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学自己心仪的专业,对以后自己出来找工作很有帮助。

有些对英语感兴趣的同学千万不要以为你能够自学,不用换专业,以后出来照样可以找和外语有关的工作。

那么你错了,因为在大学里,由于惰性和身边的环境,你很难迫使自己去自学外语,到最后,外语水平会直线下降,比高中还差是正常现象。

你真的很想参加社团锻炼自己 ,那么,进学生会吧,相信你能学到很多。

我自己没去,所以有遗憾。

这也是让自己保持活跃的一个方式,进了学生会,你就会想着参加各种活动,也有机会经常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练胆量和口才都很好,还能经常和学院领导接触,能够知道学校一些最新动态,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和很多的优惠政策哦。

另外,想要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学生,就一定得考试考好了,只有考出好成绩才有机会得奖。

我就吃亏在考试成绩不好了……

如果,你想拿双学位的话,也要从大一就着手准备哦。

很多东西都是不能掉以轻心的,我一开始也向报,有段时间玩疯了,等我再想起来的时候,已经无法报名了,所以,像拿双学位的同学,一定要时刻关注动态,另外学习压力也会重很多 ,但我个人认为 ,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什么都别怕,特别是在你觉得你所学的专业,在未来找工作中,可能没有什么优势的话,还是学好一点 ,拿个双学位吧。

培养一个好的兴趣爱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学校会有很多培训班,费用低,而且实实在在能学到东西。

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比如 吹笛子、架子鼓、爵士舞、瑜伽、拉丁等,一定要让自己有个一技之长,这样,对于自信,对于班上学院的各种活动才不会措手不及,或者只有看的份。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坚持,只有这样才能把一样东西学好,变成自己的,才有可能拿的出手,实在对这些不感兴趣,就学外语吧,二外,日语、法语什么的。

总之,不要一事无成。

大学生为何迷茫 篇6

1 大学生迷茫现状的表现

如果说“自由”的大一生活给了学生广阔舞台的话, 那么大二的生活则让很多人眩晕、迷茫, 找不到方向, 缺乏学习动机。大二阶段, 随着对大学生活的全面接触, 高中时代对大学的神秘、向往, 随着日复一日的大学生活而逐渐消减殆尽, 原来一些幼稚的思想开始动摇, 一些原本的惰性逐渐显露, 表现为对学习、情感的困惑和对理想的漠视, 对未来的迷茫和对情感的渴求, 思想进入不稳定期。出现了两级分化现象。一部分同学在不停的努力, 学技能、考证、拿奖学金, 忙得不亦乐乎;一部分同学自甘堕落, 睡懒觉、上网、逃课成癖;一部分同学则处于进退两难的抉择中, 焦急不安, 不知路在何方。曾几何时, “郁闷”一词风行大学校园, 这一现象的普遍程度已经远远大于我们能够想像的地步。郁闷就是因个体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感到压抑、烦闷。郁闷在大学校园里不仅是流行语, 口头禅, 而且是无望、无助、无聊、空虚、寂寞、困惑、沮丧等词语的代名词, 在许多大学生的心头挥之不去。

“上大学两年了, 总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学些什么好。”在和一位大二男生谈话时, 他如是说。“我也想过创业, 但不知如何下手, 害怕失败”、“天天学那点书本的死知识, 以后能有什么用?”……其实这些正是处于转型期大二学生的普遍迷茫与困惑。学生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普遍的反应?

2 当代大学生产生迷茫现象的原因

2.1 学生没有树立坚定的信仰和长远的理想。

儒家经典《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意思是, 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当学生真正有收获的时候, 才能获得动力取得更大的收获, 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学生才能真正“活”起来。相反, 胸无大志, 或者说一个基本的目标都没有, 虽然暂时由于环境的影响生活的比较充实, 如大一阶段, 学校会组织很多的活动, 学生会、社团纳新、各种比赛、晚会等等, 可谓让大一新生眼花缭乱, 不亦乐乎。而环境一旦变化, 进入大二, 随着专业的压力变大、活动兴趣的变淡等等, 迷茫、郁闷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2.2 个人心态的影响。

怀揣着对大学的神秘感走进了大学, 但有些学生因专业不理想而沮丧、因学校不理想而无奈、因梦想的失落而深深的自责和悲哀。在这种消极心态的影响下, 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 由原来的不适应逐渐变为适应, 而这种适应往往就是遗忘梦想, 漠视现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不少人磨灭了斗志, 拖沓了生活, 开始安于现状或随波逐流, 注重现实的安逸和享受;同时大二也是课业负担较重, 感情空乏的时候, 所以迷茫在所难免。

2.3 社会环境的影响。

2.3.1 是教育制度的影响。

物以稀为贵, 随着大学的扩招, 造成了大学生数量的急剧膨胀, 而相应的配套制度没有跟上扩招的步伐, 如专业课程设置形式化, 不适应市场的需要, 理论知识滞后, 不能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等等, 大学生在人们的心中“天之骄子”的高度大大降低。换言之, 已悄然“贬值”。

2.3.2 是社会某些人员对大学生的偏见。

比如我班有个男同学, 他一个远房叔叔家是种植葡萄的, 每年暑假回家都到他叔叔那儿打工, 但今年暑假回来他要找我退学, 说趁年青打工创业, 而且态度非常坚决。经过后来谈话了解到, 他叔叔是个小学毕业生, 但后来靠自己的努力终于也混上了房子、汽车, 有了自己的事业。这个老板还雇佣了很多大学生, 闲暇时就给他们灌输这种思想, 说上大学无用, 知识是死的根本不能赚钱, 只有靠自己打拼实干才能取得一席之地。长此以往, 学生也被同化了, 不自觉的就放松了学业。

2.3.3 是严峻的就业形式, 削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于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有的学生毕业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甚至有可能毕业就即将失业, 这一现实让很多仍在大学学习的学生不寒而栗, 在学业面前停滞了前进的脚步, 觉得学习无意义, 他们的口头禅是“郁闷”, 这种情绪会传递到低年级学生, 他们也会对未来充满了迷茫, 找不到奋斗的方向。我班一个平时挺好学的学生, 最近老是心神不宁。通过谈话得知, 她有一老乡是同专业的一个学长, 在校期间专业特别突出, 毕业找了份工作工资就几百块钱还得啃老, 而且学不到东西, 后来就辞职了去找销售方面的工作。但哪有那么容易, 招聘会上只招两个人的职位, 简历却有半米多高等等。听到这些, 更看到老乡痛苦颓废的表情, 她也深受感染, 开始思考这么坚持学下去的必要。

2.3.4 是不良风气的影响。

大学生是一个处于时代前沿的群体,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 而面临当今这么一个鱼龙混杂的时代环境, 加之自身辨别能力、抵制能力的欠缺, 很可能会受到坏风气的影响。如迷恋网络游戏而丧志、沉迷于爱河而荒废学业、吸烟酗酒成瘾、逃课睡懒觉等等。我做过一个调查, 班级中经常上网的男生中有75%的迷恋网络游戏, 而且不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渐渐的失去了自我。

3 针对这种现象的应对策略

3.1 广泛接触社会。

正是因为校园里的“太平盛世”蒙蔽了学生的双眼, 迷惑了学生的性灵, 没有经历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又怎能懂得安逸生活的可贵,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大学四年不努力, 毕业后就业的压力、生存的压力袭来时, 恐怕就不只是“伤悲”的问题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的做法是, 也就是下篇要讲的通过就业形势主题班会、就业形势宣传、招聘现场参观、周末假期打工等等方法, 让身在学校的学生真正体会社会竞争的压力, 从而尽快为自己的以后发展打基础、做准备。

3.2 引导学生制定目标。

打一个比喻, 进入大二, 不少学生就像是大海中没有航向漫无目的漂泊的小船一样, 而志向譬如大海中的灯塔, 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正确而远大的志向是个人走向辉煌的重要前提。欲实现自身价值就要及早树立正确而高远的志向并持之以恒, 努力奋斗, 逐步去实现它, 这是引导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有效方式。针对大二学生的迷茫现状, 我要求每个学生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思考并订立自己的目标, 以书面形式上交, 在调查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 帮助他们进一步修改职业目标规划, 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3.3 打造强势专业教育。

“缺乏很好的专业课学习能力, 是当前很多大学生的一个共同问题”。不少学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或忙于考证、或忙于报班、或忙于为工作而提前实践等, 天天忙的不亦乐乎, 反倒将专业课抛在了脑后。社会变化非常快, 今天学的, 后天就可能被淘汰掉, 所以学生在校时要扎扎实实学好专业课, 全面提升自己的理论功底与综合素质, 为将来步入社会并取得成功夯实基础。我班有个男生, 他每天早晨不到六点钟就到教学楼后面的小道上背书, 两年来, 除学好专业课外, 她还报名学习日语、会计知识, 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等, 但每项只是坚持一段时间便放弃, 浪费了自己很多的精力不说, 这让该同学时常处于一种焦躁不安的状态。针对这些情况, 在大二或大三阶段, 必须狠抓学生专业教育, 如进行形势分析、职业策划、营造专业教育氛围、鼓励创业等等。

3.4 开展心理辅导。

学生要保持健康的心理, 就要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 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树立远大理想, 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 推动自己努力完成学业, 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针对大二学生迷茫的现象, 我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通过自己的观察、上网搜集有关案例、查阅书籍、请教心理教师等方式, 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讲授心理健康知识, 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业余活动, 发展社会交往。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素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不断增强他们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的能力, 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摘要:教学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 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他们在学习中能否发挥积极主动性, 这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紧密的联系。针对当代大学生急功近利、浮躁、迷茫日益严重的现状进行分析, 总结出了大学生因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还有一些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于这种迷茫现状, 应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 如:广泛接触社会、引导学生制定目标, 打造强势专业教育等。只有找出解决问题的良好对策, 才能改变现状, 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学习动机,当代大学生,现状,迷茫,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张爱卿.动机论—迈向21世纪的动机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设, 1998.

[3]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出版社, 1998.

送给当代迷茫的大学生的励志文章 篇7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幸福?也许是我们一生都在追寻的答案,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回答和感慨。

而我始终都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并不是你拥有和得到什么,而是全心全意不求回报的付出的时候,才是你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真正付出的时候,我们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才有了活着的价值和意义。

而得到有时就意味着已经失去或正在失去,所以许多人得到的时候,反而会失去原先的激情和动力,而爱情更是如此,当一对情侣从爱情走入婚姻的时候,反而不再珍惜原来的那份情意,对彼此越来越乏味,有的甚至反目成仇、无奈的分手。

所以人们总怀念那些没有得到的东西,得到的反而不那么珍惜,得不到的却总是念念不忘,日思夜想。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要整天都去算计,最后算来算去只能算自己,人算不如天算,有时不如顺其自然,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

该努力时就努力,该放弃时就放弃,是你的永远是你的,不是你的也不必强求。

我们可以执著,但不要固执,许多东西太过于执著,不仅会伤了别人,也会伤了自己,比如名利还有许多本不属于你的东西。

所以该放下的就放下,该放手的时候就要放手,有时候放过别人,也是放过自己。

人生的许多烦恼和痛苦,在许多时候就是因为我们放不下,总是对往事和一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总是耿耿于怀。

一个人一旦与往事纠缠,放不下过去的一些人和事,那么你永远都不会快乐起来。

对于过去的一些人和事,对我们有过帮助的人,一定要铭记于心,心存感激;而对于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和事,最好让永远遗忘,如果那些不好的人和事,一直藏在你的心底,就会产生不好的情绪,变成负面消极的思想,而这些负面的东西就会为你吸引更多不好的东西,来到你的生命里。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记住别人对你的好,遗忘所有不好的人和事 ,那么你的人生将会变得越来越好。

这就是宇宙的法则,你心里想什么,就会有什么;你心里怎么想,你的现状就怎么样。

但是对于有些东西,我们必须始终如一的坚持 比如亲情、比如梦想、还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执著,并且持之以恒。

总之,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留下最小的遗憾,这样也就无怨无悔,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天地。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输给了别人,也不是输给了命运,而是输给了自己。

如果我们战胜不了自己,只能注定失败的命运。

所谓幸运,并不是上天真的就会给你掉陷饼,而是那些一直都相信自己的人,并且对自己的梦想一直都持之以恒,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不会放弃,并一直都坚持下去。

而自信就是他们所向披靡的利刃。

而拿破仑也曾说过:“这个世界那些做事有成的人,并不是比我们会做,而只是比我们敢做。”

而还有一位名人也曾说过:“命运喜欢帮助勇者。”

有时我们需要放松自己,让自己的心灵回归宁静和自然,你会发现原来人生还原有许许多多的风景,值得我们去欣赏;还有许多的人值得我们去珍惜;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值得我们去追求;人生除了爱情还有友谊;除了亲人还有朋友;那一份情都会温暖我们的心底。就因为那么多的情意围绕着我们,所以我们才活的更有激情和意义。我们才会发现人生还有更多的乐趣。

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不要有太强的占有欲,不管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自己的配偶,还是其他的亲人和朋友,因为每个人都想去改变另一个人,这样就会产生许多的不和谐,人人都不开心。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于认识到爱的真正意义不是占有,而是让步。

将我们全身心交给我们所爱的人,我们才能找到最深沉的快乐。只有没有任何目的真诚无私的付出,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如果一开始就有目的的与人交往,那么你迟早也会被人利用或抛弃,你也永远得不到别人真正的情谊,也永远享受不到人生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你会活的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凄凉。

不要总想着自己,也不要总想着得到什么,人生的快乐就在于付出,不要害怕付出,你内在的爱与力量永远都无穷无尽,你付出的越多,得到的也会更多,你内在的力量源源不断、无穷无尽。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微笑,它也会对你微笑,你对它哭泣,它也对你哭泣;

不是这个世界冷落了你,而是你对世界太冷漠。

当你对这个世界付出热情,这个世界也将给予你更多的热情。如果我们给生活注入了爱和理解,那么生活同样会给予我们更多的爱和和谐。

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没有金钱和地位,而是没有爱和理解,以及信心和勇气。

我们活着不止是为了自己,也不是只为了出人头地,名誉和地位。

“财富不是永远的朋友,而朋友却是永远的财富。”已不记得是能够名人说的,但却有很深的哲理。

即使你平凡,即使你一无所有,但你也绝不能失去信心和勇气,只要你活着,就应该顶天立地。别忘了你还有许多的亲人和朋友,你还有自己的梦想和希望。

别忘了一滴水也有一滴水的力量,只要你融入了大海就会有汹涌澎湃气势;而你即使是一颗小草,也要为世界增添一抹绿,我想这就是一个人活着的真正意义。

一个人只有懂得付出,勇于付出,才能活的快乐。就如一滴水,如果不愿付出,不愿融入大海,就会被瞬间蒸发,从这个世界消失。如果一滴水愿意付出,并融入大海,那么这一滴水才能永生,并拥有了与大海一样的胸怀,和汹涌澎湃……那时候,你就是大海,大海就是你。

而一个人同样如此 ,如果你付出了全部的爱,把自己融入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的精彩就属于你,你就是这个世界的精彩;你属于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属于你。

所以不要吝啬自己的爱,也不要害怕付出,因为你付出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因为爱的能量源源不断,你付出的同时已经收获很多,你付出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而人生的真正意义也就是付出 ,而付出也就是真正的得到。

宇宙任何事情循环往复,太阳蒸发了地面上的水 变成了云,云又变成了雨洒落大地,滋润万物生长,所以世间万物都有关联,彼此互相吸引,互相付出,只有如此,世间万物才得以生存。

所以如果你想得到什么 ,就付出什么,如果你什么也不想得到,那么你就什么也不要付出,最终你会一无所有、孤独终老。

励志文章2:如何才能改变自己处境,让自己变得幸运起来

一个人之所以身处逆境,承受痛苦和厄运,并不是因为外界的因素,也不是因为别人,而是因为你自己,一切都是你自己吸引来的。

而痛苦或者烦恼,真正的原因也并不是因为外界的因素,也不是因为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而是我们对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所持的态度,还有我们内心天长日久积累的一些负面情绪所致。

而所有厄运和不幸的来源,就是我们先前的某一个选择和决定所致,因为一个错误的决定,往往会导致一系列不如意的事情发生,而那些不如意的事情,肯定会让我们心情郁闷,而压抑和郁闷的心情,就会产生一种负能量,而这些发射出去的负能量,反过来就会吸引更多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此循环往复,你的境况就会越来越糟,厄运不断,你越抱怨、越挣扎,你就越走不出逆境,最后许多人就选择认命,任由自己随波逐流,一辈子承受失败和贫穷的命运。

那么一个人如何才能战胜厄运、走出逆境呢?

我们唯一能做的不是去改变外在的世界,而是去改变自己的内心,当你内心世界改变的时候,外在的世界,也就会随之改变。

正如叔本华在《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一书中所说: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怎么样,主要在于我们以什么方式来看它,所以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世界:有人认为它荒芜、枯燥和肤浅,有人觉得它丰富、有趣而充满意义。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改变自己处境,让自己变得幸运起来呢?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先改变自己的内心,不管外在的环境怎样,我们都要让自己快乐起来,让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因为只有愉快的心情,才能吸引到许多美好的事情来到你的身边;只有愉快的心情,才能让你变得幸运起来。

什么人曾经说过:“愉快的性格是成功的灵魂。”

所以让自己变得愉快起来,是改变你不幸人生最重要的途径。

许多人肯定会说,每天面对没完没了的烦心事,怎么可能愉快起来。也许你也看了许多的自助书,也听了许多的大道理,可依然不能走出内心的迷茫,依然走不出生活的困境……

人们常说“境由心造”,意思就是你所处的环境,其实就是你内心创造的,所以要想摆脱厄运的纠缠,必须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只有改变了自己的内心,而你外在的境况才会随着改变。

耶稣说:“天堂在每个人心中”他说这句话就是想明确地告诉我们,幸福、快乐以及我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可以由心而生。

所以,不管过去受过多少伤害;也不管现在的处境怎样;你必须让自己先快乐起来,你快乐的心情、愉快的情绪,才是吸引好运的磁场。

如果你想等境况好转之后才快乐起来,那么你也许要等好久,或许你永远都不会快乐起来。

然而事实上你不需要等,你只需停止牢骚满腹、停止忧心忡忡、停止恐惧和忧虑、停止那些负面的思想和情绪,你只需转换你的思维,多想想事情美好的一面,而不是黑暗的一面。

这个世界上本不存在黑暗,只是缺少光明,黑暗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停留在黑暗中,不敢走出来,以及对黑暗的恐惧。

所以你不能等到处境变好以后,才能让自己快乐起来,而是在处境不好的时候,也要假装自己一切都好,想象自己成功后的模样,让自己也让别人信以为真,而且要感受那种成功后的喜悦,因为潜意识有一种弄假成真的能力。

励志文章3:深夜哭过的人,想讲给你听

好友向我询问:你在深夜一个人哭过吗?我想了想:应该是哭过,为了什么人和事哭,你若让我认真想,我真的忘记了,只是深夜太适合回想,也会不经意触及到我阳光里故作坚强的模样,深夜会把我阳光下藏起来的委屈放大。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有过这感觉 ,你发现你身边的人交际变得越来越少 ,亲近的人不在身边 ,其他人似乎没有深交的必要 ,最多是的见面点头打个招呼, 无聊的时候就看看以前的状态。我问过我自己这是为什么?

我认定我的答案是年纪成熟,懂了最怕交浅言深。那些隐藏的心事,你终于学会了一个人在天亮前独自承受。那些你想对另一个人吞吞吐吐又犹豫不决的话,你终究还是没能说出口。

有人说喜欢听薛之谦歌的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我不敢一直听他的歌,我只是偶尔会听他的歌。因为自己学会适度悲伤。

我记得闺密说:她平生最中意薛之谦,因为她和我说过:她喜欢的那个男孩向她表白时唱的是薛之谦《为了遇见你》。但是在当时却没注意是薛之谦唱的歌,反而是她和他分手后她在深夜里想她和他之间的过往时,想到了《为了遇见你》这首歌,后来才一发不可收拾迷上了薛之谦。她喜欢让自己沉没在悲伤里,自己明明知道无济于事,但就是放任自己。

其实我也是懂的。感情里的孰是孰非,当事人都分不清,旁观者又有几个能懂。 后来经历了很多才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喜欢都会有结果 。终究要明白,遇见就已经很难得,最折磨的最无奈的等待,莫过于我段不了念想却又不确定它能否发生。就像每次我燃起了希望却又被浇灭,给我一点阳光让我忘记带伞却又给我倾盆大雨。

有人问过我心疼不心疼关于我和一些人的结局。我微微一笑:心早没知觉了,我都感觉不到它。然后回答头也不回得向着前走,我知道背影还要美还是要利落点。

现在的自己越来越容易为一些事物着迷。比如听一首歌,单曲循环好久好久。比如看一本书,读好多天。比如喜欢喜欢一个人,好像最长的喜欢期限是一个月,发现再难一下喜欢一个人好多年了。

他们都说:不知所错的年纪 ,什么都不尽人意。想想也是,你喜欢的人不喜欢你,你也此纠结。你暗恋的那个人离你很远,你也此曾偷偷买过去他在的城市的火车票,去不敢和他表白。你不喜欢的人喜欢你,他推荐给你他喜欢的歌和电影,他分享给你他认为他生活里有趣的事。

两情相悦我想大概是感情里最让人心动的事了。没有卑微到尘埃里的无助,没有无人诉说苦涩,没有言不由衷的无奈。有的是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相守。

上一篇:关于团结友爱的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一百字个人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