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控制制度原则(共10篇)
资产控制制度原则 篇1
一、系统完整原则
内部控制是一个全方位的整体,它渗透于企业经营活动整个过程并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始终。系统完整原则要求:在设计内容上,必须突破会计控制的局限,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中,结合治理层面和管理层面去构建内部控制,以确保管理层能有效地付出管理活动、能有效地利用企业资源,员工有效地从事具体业务的操作,信息使用者能获得相关、可靠的企业信息。在设计对象上,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包括对人的约束和激励、各项业务活动的控制。在设计流程上,既应考虑各流程中的风险控制点,又应考虑各控制要素、控制过程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各业务循环或
□文/刘文娟
部门的子控制系统有机构成企业的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保证企业经营活动在预定的轨道上进行。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还应关注制度的严谨性和完善性,讲究控制实效,把握控制要点,全面、准确地对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做出有效的控制。
二、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指为进行控制而花费的成本与缺乏控制时所遭受的损失比较,当控制的效益大于成本时,则该项控制措施才是可行的,否则就是不可行的。控制成本包括便于归属计量的直接成本和不便于归属计量的间接成本,控制效益包括短期效益、长期效益、企业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在实际中,有些工作的效益是难以用金额表示的,但执行该控制有利于企业各项控制目标的实现,如员工职业操守的培养、经济项目的审核程序、信息的反馈等等。贯彻成本效益原则要求:在构建内部控制制度时,应根据企业经营业务的特点、规模的大小、具体的管理情况,既要考虑控制设计成本、执行成本和修订成本,又要考虑企业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既要把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控之中,又要对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控制效果。
三、目标导向原则
目标是控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控制的最高宗旨就是实现预定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终极目标是确保企业系统的整体有效性。目标导向原则指企业应根据控制目标设计内部控制过程。基于企业整体效率视角的内部控制的目标分为两个层次:企业内部治理控制目标———确保董事会在公司中的作用及对公司和股东的受托责任;管理控制目标———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益。实现治理控制目标主要采用股东会、监事会对董事会和总经理的监督与控制机制;工资合约、收入分配合约对受托者的激励机制。管理控制目标主要通过高层战略目标的分解、管理过程的控制实现。也就是说,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企业要制定近期的财务目标、营业目标、投资目标、研发目标等二级目标;在各个二级目标下,确定具体的控制子目标。在目标的执行过程中,要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分析执行结果与计划产生偏差的成因,并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控制的建议,以进一步提高内控水平、更好地实现内控目标。
四、有效控制风险原则
风险是指遭受损失、伤害、不利或毁灭而未能达到目标的可能性。企业面临的风险包括来自政治、经济、文化与自然等方面的外部风险和战略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具体业务风险等。有效控制风险原则指企业在构建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密切关注实施主体使命、具体目标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有针对性地设计内部控制措施,使风险降低到企业可以忍受的合理水平。有效控制风险原则要求:管理当局应采取恰当的程序去设定支持主体使命的目标,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并进行评估,在企业愿意承受的风险水平和所能接受的目标偏离程度的基础上,采取回避、承担、降低和分担的风险应对措施,使企业目标顺利得以实现。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管理当局应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建立系统、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系统,最佳地分配控制资源,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保持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五、合规性原则
一、内部控制概述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及目标
1、内部控制的概念。内部控制是组织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和充分有效地获取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而在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方法和程序。其实质是一种管理控制,是有效执行组织策略的必备工具。
1992年美国COSO报告中对内部控制做了如下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构成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该报告是迄今为止对内部控制最为全面的描述。这些概念的提出,同意了当时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并为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评价标准。
2、内部控制的目标。企业目标就是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是一个能动的驾驭、监测和推动的系统,它不仅要关注企
合规性原则指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合规性是企业从事经营、创造价值、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前提,是一种约束性条件。合规性原则要求:在构建内部控制制度时,企业既要遵循一般法律法规,如公司法、税法、合同法、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又要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和性质,遵循行业内部控制规范,如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等等。
六、适合控制环境原则
从系统论角度看,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系统和包围该系统的环境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系统适应环境是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关注企业内外环境非常重要。内控环境主要包括: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经营特征、组织结构、人事政策、业务流程、信息技术等内容。适合控制环境原则要求: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对涉及的环境因素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了解,只有控制措施过程、机制及氛围与所处环境相适应,才能
谈企业内部控制
□文/鞠雯
业现实的生存,更应着眼企业未来的发展;不但要重视企业的微观活动,而且应关心企业的宏观环境,不只是简单的规避风险,更应建立健全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
(二)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原因
1、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现代企业的运行造就了职业的管理者阶层和管理者市场,出现了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彻底分离,这一分离体现了这样一个契约控制权的授权过程———作为所有者的股东,除保留诸如通过投票选择董事与审计师、兼并及发行新股等剩余控制权外,将本应由他们拥有的契约控制权绝大部分
实现较为理想的控制效果。如,在信息化程度低的企业,应对各种风险的内控制度基本是依靠员工的素质和诚信、牵制法则、监督与问责机制;在信息化程度高的企业,内控制度除依赖以上理念和方法外还需考虑信息系统规划建设的治理风险、信息系统运转的不稳定性风险、软件中内控机制的漏洞风险等。
七、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是指进行内部控制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的控制类型灵活采用不同的策略。按事件和风险是否有规律可循,控制可分为结构化控制、半结构化控制、非结构化控制。结构化控制的控制启动时机、控制方法、控制步骤是完全确定的,一般使用技术性控制方法;非结构化控制是指由于无法预知事件和风险出现而不能确定控制的时机、方法和步骤,一般使用管理性控制方法;半结构化控制是指事件和风险的出现有一定概率,无法确定控制的时机,但控制方法和控制步骤是确定的,一般使用技术控制和管理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以控制时序为标志,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是授予了董事会,而董事会则保留了聘用和解雇首席行政官(CEO)、重大投资、兼并和收购等战略性的“决策控制权”外,将日常生产、销售、雇佣等“决策管理权”授予了公司经理阶层。公司治理机制是股东、董事会、总经理之间的责、权、利安排和相互制衡的机制。但是,职业管理者取代业主控制企业的经营又产生了“代理人”问题。从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出发,委托人和代理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契约关系的制度安排来确保委托人的权益不被侵害。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组规范与法人财产相关各方责、权、利的制度安排,其中包括股
指企业单位为防止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应用时发生偏差,而在行为发生之前所实施的内部控制,事前控制多数是属于非结构化控制。事中控制,是指企业单位在运营过程中针对正在发生的行为所进行的控制,事中控制则是半结构化控制。事后控制一般是结构化控制。
八、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制度探究 篇2
摘 要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规模不断扩大,各项资产新建改建项目繁多。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在资产管理理念以及技术上比较落后,往往导致资产管理效益不高、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的产生。为了提升高等学校资产管理水平,加强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笔者就我国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制度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论述,以期能够为我国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 高等学校 资产管理 内部控制
一、引言
高等学校内部资产是高校进行办学的物质基础,也是高等院校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动力支持。最近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规模不断扩大,各项资产新建改建项目繁多。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在资产管理理念以及技术上比较落后,往往导致资产管理效益不高、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的产生。为了提升高等学校资产管理水平,加强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笔者就我国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制度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论述,以期能够为我国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二、我国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高等学校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水平不断提升,但是仍旧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改进。笔者认为,我国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尚未树立科学的资产内部控制理念
由于我国高等学校资产购置长期以国家财政支持为主,其固定资产往往不进行成本核算,也不进行折旧核算。所以,我国高等院校资产内部控制大都存在“重购轻管”的落后的管理理念,这一理念的存在使高等学校只注重向财政部门要资金支持,而忽视了资产自身的管理与控制,从而使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随意性增大,甚至导致资产的闲置和浪费。
(二)多头管理导致资产管理存在空白
由于我国当前高等学校的资产管理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归口管理部门,而是由财务处、后勤处、设备处等多个部门进行管理,而且上述各个管理部门并没有较为完善的管理控制制度与审批程序,在资产管理实践中也很少进行检查与盘点。这样一来,就容易导致高等学校资产管理口径不一致、账实不相符等问题的产生。
(三)资产实物管理不全面
就我国当前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的现状来看,高等院校的资产管理工作普遍是以传统的“管账”的形式来开展的,也就是关注“账账是否一致、账实是否一致”,而并没有将关注的重点分散到“物资管理”方面。由于我国高等学校对实物资产管理的松懈,实物资产的管理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这样一来,高等学校资产的使用效率也就难以进行有效的评估。
三、我国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对策
针对上述部分关于我国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营造良好的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环境
良好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环境的形成,首先应当使相关部门与人员树立起资产内部控制的科学意识。就学校自身而言,应当立足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资产内部控制制度,设置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对全校范围内的资产进行统一管理;其次,资产的使用部门还应当设置专门岗位与人员对本部门所使用的所有资产进行登记与管理;再次,应当在全体师生范围内进行广泛的宣传,使其都能够树立起主人意识,爱护校内资产,保护校内各项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二)进行全面的资产管理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资产管理实施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也是制定和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的重要依据。对资产管理工作进行风险评估,要求从资产的申请、采购、验收、使用到资产的维修、报废、处置、清查等各个环节都应当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和评估,完成对资产管理过程中风险点的识别与量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尤其要针对高等学校资产的毁损、流失或者变相流失等主要风险点进行合理评估,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防范。
(三)加强内部监督与控制
内部控制是与管理工作融合在一起的、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但是内部控制的某些环节可能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逐渐变得不太有效,所以说,需要对内部控制的运行进行监督和控制。一方面,需要由内部审计、监察部门对资产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将内部检查监督渗透到整个资产内控管理的全过程。另一方面需要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围绕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风险易发环节,突出重点内容、重点环节,增强内部控制工作的针对性,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监督落实整改,对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进行及时纠正以完善内部控制。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关于我国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加强我国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高等学校资产管理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探索各项有效措施,加强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高等学校资产的使用效率,防止国有资产的浪费与流失。
参考文献:
[1]王干,刘建秋.高校资产管理实施内部控制探讨.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06).
[2]初有为,贾俊梅,韩明辉.从高校治理结构入手强化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华章.2010(31).
[3]何军,殷伟伟,孙珍寿.我国高等学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会研究.2008(11).
资产控制制度原则 篇3
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是严格会计管理,设计合理有效的组织机构和职务分工,实施岗位责任分明的标准化业务处理程序。以下为大家介绍下注册会计师考试审计中关于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原则及内容。
一、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2、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3、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4、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5、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二、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
1、健全管理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度
企业管理内部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章制度的监管,而监管力度的大小与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定的制度有关。所以,国家法律在各行业财务管理中需明确各项权利和职责,对违法行为进行严格惩罚,同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快各项管理的有效实施;企业管理者需要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要求,保证工作和管理的顺利实施。
2、组织机构控制
组织机构的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分工的科学性、部门岗位责任制、人员素质的控制。在设置内部机构时,企业管理者既要考虑工作的需要,也应兼顾内部控制的需要,使机构设置既精炼又合理。因此,对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要有整体规划。
3、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可以涵盖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括筹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等诸多方面。所以企业管理者进行预算控制,是为达到企业既定目标而编制的经营、资本、财务等的收支总体计划。
4、风险防范控制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风险,因此为防范规避风险,企业管理者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企业常有的风险评估内容有筹资风险评估、投资风险评估、信用风险评估。
5、财产保全控制
企业的各种财产物资只有经过授权,才可以被接触或处理,以保证资产的安全。
公司制度四大原则 篇4
选举原则
根据我国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凡年满18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二是年满18周岁;三是依法享有政治权利。(二)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选举权的平等性是指每个选民在每次选举中只能在一个地方享有一个投票权(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我国选举法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四)秘密投票原则:秘密投票亦称无记名投票
选举大会主持
选民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时,各选区设投票站或召开选举大会进行,由选举委员会主持选举。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由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主持。
如何当选
第四十四条 在选民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选区全体选民的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
选举制度的原则 篇5
普遍选举
凡达到选举年龄的公民,除被剥夺政治权利者外, 普遍享有选举权。 资产阶级虽然最早提出“普遍选举”的口号,用来动员人民群众参加反封建专制的斗争。但是在他们夺取政权后,却严格限制选举权,规定了诸如居住期限、财产资格、教育程度、性别、种族等选举资格的限制,直到20世纪初,普遍选举才成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原则(见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制度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享有选举权,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平等选举
选民在平等的基础上参加选举。每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每张选票的效力相等。西方国家曾实行过一人多票原则。如英国曾实行复数选票制,即选举人除可在其住地选区投票外,如占有一定数量的财产或达到一定学历,还可在其营业地选区或大学选区再次投票。这种不平等的选举资格直到1948年才废除。“一人一票,一票一价”已成为各国普遍采用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选举制度也采用这一原则。
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直接选举指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议员)或其他公职人员由选民直接投票选出。间接选举指先由选民选出代表或选举人,再由代表或选举人选出上一级代表或国家公职人员。西方国家的议会,下院议员一般由选民直接投票选出;上院议员或总统,有的国家采用直接选举,有的国家采用间接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据土地辽阔、人口众多、交通不便、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等国情,采取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选举制度。即县级及其以下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实行直接选举,县级以上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实行间接选举。这种制度有利于人民能真正选出自己了解的、信得过的代表。
秘密投票
高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探索 篇6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探索
一、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一) 管理意识淡薄
现阶段部分高校领导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比较淡薄, “重现金轻财物, 重购置轻管理”现象普遍存在, 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忽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而大多数员工认为关于管理、内控等都是领导考虑的事情, 与自己无关, 不愿参与其中, 或者被动地参与。
(二) 权责不清, 信息沟通不畅
目前, 固定资产按管理职能实行归口管理, 财务部门负责核算, 资产部门负责实物管理, 各系部、处室、院所使用, 貌似各个部门都在管, 但实际上, 落实不了责任, 导致权责不清, 谁管不了, 也没法管。在固定资产购置、转移、处置等环节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 容易导致账务、管理、使用相互脱节, 造成重复购置、账账不符、账实不符。
(三) 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缺乏系统观念, 预算偏离实际, 对固定资产购置、维修等缺乏科学论证;核算不够准确, 对于同一批次购买的固定资产, 常常简单化以批量记账, 管理上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固定资产基础工作不规范, 缺乏风险意识, 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
(四) 缺乏有力监督
缺乏完善的固定资产内控监督评价指标体系, 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缺乏独立性, 对各业务环节中的缺陷没有及时监督修正, 致使对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效果缺乏专业的评价体系。
二、完善高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一) 强化主体责任意识, 提升队伍素质
1. 高校领导要转变观念, 明确自身职责
高校的领导要真正认识到实施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不仅是单纯的监督控制, 更是对整个学校管理效率、管理水平的综合提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明确自身职责, 加强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建议的领导, 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的内控责任制, 要全员参与, 明确各方责任, 分工到人, 做到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
2. 高校领导还要认识到资产管理人员素质对固定资产管理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需要一支责任心强, 素质高的队伍, 这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还要进行理论学习, 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向兄弟院校学习, 对员工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 提升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 促进资产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二) 明确职责, 确保信息渠道畅通
1. 加强固定资产归口管理
高校资产管理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资产管理责任, 加强与资产归口部门的联系, 明确资产使用和保管责任, 落实使用人在资产管理中的责任。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各系部、处室、院所等使用部门负责固定资产实物保全管理, 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价值管理。
2. 推进固定资产分级管理
学校资产管理部门为一级资产管理责任单位, 负责管理全校资产。各处室、系部为二级资产管理责任单位, 若有需要, 还可以细分三级、四级资产管理责任单位。每一级资产管理责任单位对上一级资产管理责任单位负责。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将资产落实到各处室、系部, 各处室、系部的负责人就是资产管理的责任人, 要明确资产具体使用和保管责任人, 并落实资产使用人在资产管理中的责任, 层层细化。每一级资产管理责任单位要建立详细的资产台账, 加强资产实物管理求, 定期清查盘点资产, 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3. 建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
做好资产的统计、报告、分析工作, 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管理, 充分利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系统, 与各系部、部门密切配合, 构建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及时更新资产变动信息, 实现资源共享, 实现固定资产整个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
(三) 充实管理内容, 健全管理体系
1. 树立系统的管理观念, 从整体上把握固定资产管理
高校资产管理从纵向分析是对高校资产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过程。涉及到固定资产资产预算、请购、购置、验收、使用、转移、处置等各个方面的管理。从横向分析是固定资产的分类管理, 涉及到资产的多样性、复杂性, 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进行固定资产管理, 特别要重视价值高, 容易移动的固定资产的管理。
2. 建立科学的预算体系, 使预算更加贴近实际
单一的预算方法或者单一指标衡量已不适应高校较为复杂的固定资产预算管理工作, 因此要建立多指标、多维度的预算体系, 以上一年度各项指标为基础, 结合学校发展, 综合考虑各部门信息, 如学生人数、专业设置、科研项目等因数, 对固定资产购置、维修等进行科学论证。
3. 建立规范的核算体系, 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资产管理制度
新购固定资产要根据分类登记资产管理系统和财务账, 对于同一批次购买的固定资产, 若分开后就不能发挥其功能, 以一批或者一套记账, 反之分别计入固定资产, 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都需要登记明细台账, 逐一贴标, 以便在以后的盘点工作中逐项核对。如资产标号为TY2013000015的一套多媒体设备, 包括台式电脑、投影机、音箱、中控等9项内容, 那就需打印9张标签, 分别手工在TY2013000015标号后添置明细码-1、-2、-3……同时在资产明细台账中登记。这样既方便宏观上的管理, 又可从微观上把握固定资产的构成。在固定资产入账时间上, 要严格遵循固定资产实际交付使用的时点作为入账时间。在实际操作中, 商家以实际结账金额出票, 往往出现票面金额小于合同金额的现象。财务部门以票面金额入账, 资产管理部门以合同金额资产的整体价值入账, 这样与财务对账就会出现一个缺口。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一般应在每年9、10月份进行清理, 催促商家补齐发票金额, 以便年终财务和资产的对账工作。
4. 建立资产管理风险评估机制
分析固定资产管理各环节的风险点, 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 强化对配置、使用和处置等关键环节的管控。配置环节, 重在购置资产必要性的管控;使用环节, 重在资产的安全性、效益性的管控;处置环节, 重在将资产处置的论证和监管。总之, 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嵌入固定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 进行全方位、有重点的管控。
(四) 完善监督和评价体系
1. 完善固定资产监督体系, 杜绝固定资产流失
要坚持定期盘点制度, 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各部门、系部资产管理员对资产使用人实施监督, 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对各部门、系部资产管理实施监督, 学校内审机构对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及整个资产管理流程进行监督。同时, 要将监督时点前移, 实施事前、事中监督, 对高风险环节特别予以关注。这样更能体现内部控制的管理职能, 更有利于管理缺陷的及时修正。
2. 构建固定资产评价体系, 高效利用固定资产
遵循效益性原则, 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进行考察, 设立指标, 如资产完好率、资产损失率、时间利用率等, 尽量量化指标体系, 用客观数字衡量, 建立固定资产使用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评价指标体系, 并把该体系指标作为学校对部门、系部固定资产预算的重要依据。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和专业设置, 对购置大额固定资产要进行可行性论证, 对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或者闲置资产较多的部门, 实行资产调剂, 并减少预算经费, 真正做到把钱用在最急需的地方, 提高整个学校的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善庆.高校内部控制的系统治理[1].求实, 2013, (2) .
[2]吴海英.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内控缺陷及对策研究[J].新经济, 2014, (5) .
[3]黄显官, 裴华.强化高校固定资产审计促进综合效益提升[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6) .
固定资产处置的原则问题探讨 篇7
关键词:固定资产;处置;原则
固定资产处置,包括固定资产的出售、转让、报废和毁损、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按照各项法规的要求,本文对固定资产处置的原则问题进行探讨,以便充分合理使用资产,提高资产经营使用效。
一、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应遵循原则
1.处置行为与财务柱销分开原则
企业进行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处置行为与财务核销分开的原则。企业在按照规定权限,经过本单位、主管事业部和财务部对资产处置行为批准后,才能进行资产处置,但不能进行财务核销。对于在规定权限以上需经财务部批准的资产处置,企业须报主管事业部先行审核,并经总部相关部门签署意见后,再报财务部审批。
企业对经批准处置的资产处置完毕后,不论金额大小,均应向股份公司财务部申请财务核销,经财务部批准后,方可进行财务核销。
2.“零”价值管理原则
企业进行资产处置应当遵循“零”价值管理原则。企业在按照规定权限经过本单位、主管事业部和财务部对资产处置行为批准后,必须对处置的资产全额计提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按规定留足净残值,存货保留“1元”名义价值。
3.及时性原则
企业处置资产应当遵循及时性原则,指定专人负责资产处置工作,定期对本单位的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对拟处置的资产,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向股份公司申请处置。股份公司根据情况随时审批,原则上不进行集中审批。
4.审计复查原则
企业处置资产应当遵循审计复查原则。每年度末,企业处置的各项资产必须由具备执业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复查后,出具资产处置的专项审计报告。
5.二次备案原则
企业处置资产应当遵循二次备案原则。凡是处置行为、财务核销,不论权限和数额大小,一律报股份公司财务部门两次备案。即处置行为备案一次,财务核销备案一次。总之,要以“零”价值管理观念,抓好资产处置的两个环节。一个环节是资产处置的行为批准,另一个环节是资产处置的财务销账批准。通过行为批准,企业可据此对同意报废的资产进行清理、拆除、变卖,但不能进行财务销账,同时全额提足减值准备,当账面价值为“零”时,必须保留“1元”名义价值在账上。
二、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的程序
1.固定资产极废行为的审批程序
各单位可在本企业的审批权限内,根据固定资产使用单位(如生产车间或管理部门)提出的报废申请,由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如设备管理、工程管理、房屋管理等部门)进行技术鉴定后,确认某项固定资产确实因正常磨损或维修成本过高而失去使用价值、因技术改造更新拆除且不能再利用、毁损严重确实不能修复等,必须进行报废处置的,经本单位财部门审核,法律部门复核,在“资产处置审批(备案)表”签署意见并加盖单位公章,完成必备的审批手续后,再报经理办公会批准,然后方可进行拆除、变卖,但还不能进行财务核销。
2.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的财务核销程序
财务核销程序如下:企业将批准报废的固定资产清理完毕后,须将“固定资产清理结果备案表”上报股份公司财务部申请财务核销;财务部对企业所报“固定资产清理结果备案表”与“资产处置审批(备案)表”清单进行审核后,正式行文批复;企业根据批复文件内容,对已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财务核销。
三、固定资产盘盈、盘亏的处置
1.固定资产盘盈的处置
固定资产盘盈处置的规定如下:企业应当组织专人定期对本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核对和查实,通过以账对物、以物对账,把实物盘点与账务核实相结合,认真做好核对工作;企业对清查过程中发现的固定资产盘盈,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分类排队、分析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并按照规定取得合法证据后,及时调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确保账实相符。
企业调整账面价值后,应将“固定资产清理结果备案表”上报股份公司财务部备案。
2.固定资产盘亏的处置
固定资产盘亏处置的审批程序和财务核销类似于固定资产报废的程序。固定资产盘亏即:固定资产损失,是指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固定资产的灭失。固定资产损失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的加剧、经济结构的调整及技术的进步等外部原因。另一类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缺失、资产营运管理不善、监督管理不力等内部原因。
四、固定資产转让的处置
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的原则 篇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以财务管理为主体的企业自主筹划自身财务活动及自行承担财务风险的财务管理模式。为此,设计一套适应企业自身特点和管理需要的内部财务制度,以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强化企业财务的自我约束,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作用,就尤为重要。内部财务制度设计是财务管理的一项基本建设,其质量直接影响财务功能的发挥,因此在设计内部财务制度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以下向个方面。
(一)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原则
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设计要体现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和管理要求。不同企业的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组织形式不尽相同,其财务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大规模的生产企业往往有较复杂的组织结构和经营内容,而且活动的范围较大,决定了其财务活动具有资金量大、财务关系复杂、管理难度大的特点。小规模企业的生产经营内容较为单一,活动范围较小,相应的理财活动也比较简单。另外,企业的经营方式也多种多样,如股份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和联合经营等,不同的经营方式所反映的经济关系是不同的。因而,在设计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时,切忌盲目照搬照抄,只能借鉴吸收而不能简单模仿。制定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既要遵循国家统一规定,也应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国家赋予企业的理财自主权,如自主筹资权、自主投资权、资金调度权、利润分配权等,企业在制定内部财务制度时应予以具体化。凡是可以由企业进行选择的财务政策,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总之,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应从自身的特点出发,重点应放在体现个性上。
(二)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
财务管理中的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就是在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和处理企业财务关系上贯彻以责任为中心、权利为保证、利益为手段,建立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责任制。这一原则是处理企业内部上下左右之间权、责、利关系的准则,是搞好财务管理工作的保证。财务管理必须按照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与阶段,将有关指标分解落实到应对该项指标直接承担责任的单位和个人,建立横向责任部门与纵向责任单位相互交织的管理责任制。实行归口管理应注意的是,必须在各部门各单位承担责任的基础上分解指标,赋予相应的财权,并按照履行财务责任的情况给予应有的物质利益。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设计要在管理责任制方面体现权、责、利的结合。这样才能进一步调动投资者、经营者、生产者各方面责任履行人员的积极性。
吴登科——天下伐谋咨询首席服务管理专家!
国内著名服务管理研究学者,“感动服务”的倡导者。曾任职海尔售后服务总部总监,负责海尔服务网络与服务人员的工作问题研究与方向把控,在三星销售总部任职期间,与同事共同创建了三星电子销售总部培训体系。现任北京天下伐谋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首席服务管理专家!
吴老师结合亲身工作经历与广泛的企业实践,融合国际领先的服务理念,不断研发与传授引领行业服务发展的服务管理课程。2009年独立原创开发的《以感动服务提升企业竞争力(管理篇》、《从满意到忠诚的优质服务技巧(技巧篇)》两门课程在以后几年间获得服务及培训行
业广泛认可,并填补了培训市场中“感动服务”与“客户忠诚管理”的两项空白。在2012年开发的《打造中国制造业服务标杆》,是基多年制造业的服务研究,为制造业服务转型及服务水平提升讲述方向与方法的课程,已经受到行业广泛认可。在“2010年(第六届)中国企业培训与发展年会”上荣获“2009年度中国新锐培训师”称号。
吴老师所讲的课程,所有内容均从学员实际工作提炼而来,传授教科书上没有的、工作中最简练与最实用的技能。并根据客户行业与企业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培训内容,采用学员体验与讲师启发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凡课上讲过的,学员现场就能掌握。给您一套行为改善的方法,只要企业愿意配合,就能看到学员行为的改善
(三)合规性的原则
资产管理制度 篇9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公司资产管理工作,维护公司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切实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 资产管理的基本内容
第二条 资产的定义和分类、资产的管理机构及职责、资产的预算管理、资产的采购、验收、日常管理以及资产的保养、维修和报废、处置,检查报告和奖惩制度。
第三章 管理原则
第三条 统一牵引、分层分级管理原则
公司对各部门的资产按照权责划分原则进行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办公室为综合办公室,各部门为行政人员。
第四条 资产保全原则
资产管理办公室对本部门使用的资产实施保全措施,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对单位价值较高、易损坏、易丢失的资产应办理财产保险。
第五条 资产管理责任到人原则
责任到人原则是指每项资产均应有保管人(一般指使用人)负责管理。
第四章 资产定义及分类
第六条 公司对资产的管理按两大类设置,一类是固定资产,另一类为低值耐用品。
第七条 固定资产是指出资购买、建造、自制或接收捐赠,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的物质形态、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2000(含)元以上的各类资产;单位价值在500元(含)以上,2000元(不含)以下,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不能确定为固定资产的为低值耐用品。
1、固定资产包括
(1)房屋:指公司出资购买的用于办公及经营活动的各种房屋等。
(2)建筑物及辅助设施:是指围墙、上下管道、下水道、煤气管道、天然气管道、暖气管道、专业气体管道等。
(3)机电设备:是指机械设备、供电设备、供暖/冷(汽)设备、炊事设备、安全设备、电力及通讯设施、通用机械设备、电机、变压器、高、低压成套设备,监控设备、大型消防设备、保安设备等。
(4)电子设备:是指计算机系统设备、网络系统、计算机系统辅助设备、办公用电子电器设备、通讯设备,包括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服务器、路由器、防火墙、交换机、集线器ADSL调制解调器、扫描仪、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碎纸机、稳压电源、投影仪、考勤机、空调、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摄录像机、照相机、照拍设备、录音机、音响、功放、调音台、话筒、高音喇叭等。
(5)研发设备:是指豆浆机、研磨机、微波炉、烤箱等。(6)运输设备:是指办公用车、后勤用车、其他运输工具,包括轿车、客车、货车、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等。
(7)其他物品:是指办公家具、陈列品、图书及资料、文件柜、凳子、吧台、老板桌椅、办公隔断、办公桌椅、会议桌椅、各连锁店标准件、纪念品、装饰品、展品、藏品、办公室使用的工具书及名著书刊等。
2、低值耐用品包括
(1)办公专用:是指办公设施类、办公用品类、音响设备类及装饰类,包括办公桌、职员椅、会议椅、文件柜、五节柜、更衣柜、电话机、ADSL调制解调器、电风扇、饮水机、保险柜、白板、电暖气、计算器、订书器、凭证装订机、验钞机、U盘、移动硬盘、音箱、耳机、耳麦、玻璃框、信条框、展架等。
(2)中心厨房专用:是指仪器仪表类、实用工具类、小型机械及通讯用具类、劳动保护用具类、门窗,包括小型灭火器等小型消防设备、卷帘门、防盗门等。
第五章 资产的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八条 公司综合办公室
1、组织制定资产管理制度及相关规章制度;
2、监管各部门资产购置、更新、改造等大型计划执行情况;
3、各部门原值在2000元(含)以上资产未到使用年限的报废审批;
4、根据各部门的实际需求,组织协调资产的调整和购置;
5、组织对各部门的资产管理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6、不定期检查资产使用情况,督促检查各部门资产的保养和维护工作;
7、组织资产的清查盘点工作,定期对各部门的资产信息进行核对;做到帐实相符;对技术陈旧、损坏、闲置的资产进行及时处理。
第九条 各部门资产管理人员
1、负责资产管理工作,提出本部门资产需求计划及预算;
2、汇总上报本单位每月新增、新减资产情况;
3、组织落实资产购建、使用、更新、转移、出租、出售、报废等具体管理事项;
4、组织落实资产验收工作;
5、定期清查盘点建立本部门的电子资产台帐,定期与财务部门进行核对,做到帐实相符;
6、对本部门的资产进行日常的保养和维护工作,做好维修使用记录;
第六章 资产采购
第十条 需要添加资产的部门应提交书面申请报告,资产使用部门积极配合资产管理办公室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拨或采购。
第十一条 采购资产时要根据货比三家、合理低价原则,按相关管理流程办理,填写书面资产采购询价记录。
第十二条 采购资产签订购货合同时,合同应注明名称、规格、数量、价格、交货期、交货地点、售后服务、违约责任、技术条件等详细条款。
第七章 资产的验收和增加
第十三条 资产购建完成后,资产管理办公室和使用部门会同专业技术人员按照专业标准和合同条款进行现场测试验收。
第十四条 资产验收合格后,由资产管理办公室以及使用部门办理验收、接收手续,填写书面资产验收说明书;资产需办理出入库管理的,应及时填写出入库单,办理出入库手续。
第十五条 资产验收合格后,资产管理办公室依据资产规定编制资产编码,并交使用部门;使用部门按照相关规定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资产标签的粘贴;标签内容应包括资产名称及资产编码;
第十六条 行政部门负责将资产信息录入资产管理软件,财务部门负责审核行政部门录入的资产信息。
第十七条 在接收捐赠、调拨、划转的资产时,应及时填写《资产调拨说明》并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进行资产的调拨与划转。
第十八条 遇有移交资产资料不详时,接收单位应及时与之联系,取得详细资料。
第八章 资产的日常管理
第十九条 资产管理办公室或资产管理人应认真做好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管理责任。
第二十条 资产管理办公室、资产管理人及财务部门不定期对资产状况进行清查核实,应做到账、实相符,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第二十一条 不论以何种形式取得资产,都要及时入账。对精密、贵重及易发生安全事故的资产设备,要制定具体操作规程,指定专人负责技术指导和安全工作,并经常对使用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
第二十二条 各部门资产管理人应对本部门使用的资产进行经常性养护,严格按规定进行保养、维修。
第二十三条 资产一般不得对外出租、出借,确需出租、出借的,应由借出单位经资产管理人提出申请,资产管理办公室审核、备案,财务管理部核定费用,相关领导审批。收回出租、出借的资产时,原借出单位资产管理人应认真查验。出租、出借资产取得的收入,应及时、足额上缴财务部门。
第二十四条 各部门应建立资产清查制度。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并根据需要不定期地进行全面或局部清查,确保账、物相符。对盘盈、盘亏的资产及时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按规定做出处理。按出具《资产盘点报告》上报公司。
第九章 资产的保养和维修
第二十五条 各部门应重视资产维修工作。对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应定期检测、校验,确保精度和性能完好;资产管理办公室负责对所有资产定期检查、鉴定。
第二十六条 设备操作人员应对设备进行日常和定期保养,使设备经常保持整齐、清洁和安全;
第二十七条 设备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使用和维护规程,禁止违规操作,带病运行。
第十章 资产报废 第二十八条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资产,可以申请报废:
1、使用期满。资产已达到或超过规定的使用年限,经鉴定确认不能进行修复和继续使用的;
2、灾祸毁损。因火灾、水灾、震灾等不可抗拒力量以及交通事故等造成资产毁损的;
3、由于设计、施工、制造技术不过关,质量低劣,无法修复继续使用,未达到预定使用年限而中途报废的;
4、不需要的闲置资产或者由于技术进步被先进设备替换下来的落后设备进行出售和有偿转让的;
5、除上述情况外,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确需报废的资产。第二十九条 资产报废由使用部门经资产管理人提出申请并附书面《资产报废申请说明书》,报资产管理办公室进行审查,相关领导批准报废后由资产管理办公室办理相关报废手续。
第三十条 资产报废后处理
报废资产清理原则:根据业务属性,办公类资产由行政及公共事务部确定,生产加工类由生产部确定,行政、财务部门参加鉴定。报废资产由资产管理办公室负责处理。
对部分或全部仍有使用价值的,由资产管理办公室在资产管理软件上备注说明。并将报废资产的相关手续提交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
第十一章 资产调拨
第三十一条 资产管理办公室为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应定期对积压、闲置的资产及时调剂处置,合理配置使用。
第三十二条 资产管理人或资产管理办公室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内部资产使用情况,对需调拨的资产提出调拨意见,附书面《资产调拨说明》。
第三十三条 调出部门资产管理人凭《资产调拨说明》提供调拨设备以及相关资料并调整相关实物电子台账。
第三十四条 调入部门资产管理人凭《资产调拨说明》查验调拨设备以及相关资料,调整相关实物电子台账。
第三十五条 财务部门根据《资产调拨说明》、销售发票等相关调拨手续进行账务处理。
第三十六条 部门调整时,由资产管理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进行资产清查,办理资产信息的变更。
第三十七条 人员调岗或离职,必须由资产管理人或资产管理办公室出具调离人员所保管的资产清单,并对其进行数量、性能、外观等方面的检查,确认完好并办理资产交接手续后,人力资源部门予以办理调岗或离职手续。
第十二章 资产管理软件的应用
第三十八条 公司使用XX资产管理软件。
第三十九条 资产的增加、更改、调拨、报废、处置,根据相关凭单,分别登入有关帐套,保证帐套里资产信息的完整和准确。软件中资产卡片信息的修订由行政部门负责,财务部门负责审核。
第四十条 资产管理办公室应定期、不定期检查资产管理软件使用情况,并进行资产核对。
第十三章 资产的报告制度
第四十一条 各部门资产使用状况发生调整后及时变更,并定期盘点反映资产管理状况。
1、资产增减情况定期报告
每月25日前,各部门资产管理人负责统计本单位资产增减情况,填写《月度新增资产统计表》、《月度减少资产统计表》,由资产管理办公室负责汇总并分析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每月28日前随月度行政工作报告一并上报。
2、资产盘点
每年11月份由资产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本公司的资产盘点工作。盘点工作要求:
(1)盘点前准备事项:人员编组、资产管理办公室与财务部门事先核对账目、资产盘点统计表等表单、待盘资产的整理等。
(2)成立盘点小组,下发文件,明确盘点的组织、分工、方式、标准、过程要求、完成时间等。
(3)盘点:资产盘点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具体实施。
(4)形成盘点报告,内容包括账面资产、实盘资产、盘盈、盘亏及情况说明。对盘点中发现的盘盈、盘亏资产,由资产管理办公室、财务部门出具意见,报相关领导批准后,办理相关手续。对不能维修或已无使用价值的资产,按报废资产审批流程进行报废处理。
第十四章 资产管理的责任与奖惩 第四十二条 建立和完善资产损失赔偿制度。对造成资产损坏、丢失的直接责任人,追究其相关责任,上级领导付连带责任。
第四十三条 使用资产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管好、用好资产的义务和责任。
第四十四条 在资产管理工作中发现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追究其责任人和上级领导的责任并处以100-2000元的经济处罚:
1、未按本管理制度履行职责,资产管理不善,致使资产严重损坏、丢失的;
2、在本部门资产管理工作中,未按本管理规定办事,滥用职权,造成严重后果的;
3、不及时进行帐套登记,不按规定填写各种单据,隐瞒真实情况的;
4、擅自转让、处置资产或用于经营投资的;
5、弄虚作假,以各种名目侵占资产和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
6、对用于经营投资的资产,不认真进行监督管理,不收缴资产收益的。
第四十五条 对取得以下成绩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将给予表彰和奖励100-2000元:
1、积极开展资产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成绩显著的;
2、在资产管理中有创新,运用和推广现代技术并取得显著效果的; 第四十六条 造成资产的人为损坏或因管理不善而丢失的,相关责任人在按丢失资产净值赔偿的基础上,按以下损失比例进行处罚:
1、损坏及丢失资产净值在1万元以内(含1万元)的,视具体情况对相关责任人处以 100-1000元罚款;
2、损坏及丢失资产净值在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含10万元)的,视具体情况对相关责任人处以 500-2000元罚款,并对进行通报批评;
3、损坏及丢失资产净值在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含50万元)的,视具体情况对相关责任人处以 1000-5000元罚款,并进行记过处分,调离原岗位;
4、损坏及丢失资产净值在50万元以上的,视具体情况对相关责任人处以 2000-10000元罚款,并责令停职检查;
第四十七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不按照规定权限、程序办理审批事项,造成严重后果的;
2、利用职务便利索取、收受贿赂,情节恶劣的;
3、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十五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本制度由公司资产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和修订、实施。
第四十九条 各部门在不违反本制度的前提下,可依据本制度结合工作实施制定实施细则,实施细则报公司备案。第五十条 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附件:
1、《资产管理表格操作流程》
2、《资产申购审批单》
3、《资产采购询价单》
4、《资产验收单》
5、《资产调拨清单》
6、《月度新增资产统计表》
7、《月度减少资产统计表》
8、《资产报修/报废申请单》
9、《资产编码表》
资产控制制度原则 篇10
号——资产减值》与现行资产减值准备制度的不同及特点,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资产减值准备制度建设的建议。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一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其中《资产减值》准则在我国已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将有关资产减值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和统一,在适当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基础
(一)资产减值的会计理论
从实质来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就是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并将账面余额大于价值的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或费用,因此资产减值的问题应属于资产计价的问题。就资产计价的理论基础来看,主要受“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这两种不同理论观点的影响。“受托责任观”认为,资产计价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对资产进行计量;而“决策有用观”认为资产在计量上使用有别于历史成本的多重计量属性,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由于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目的在于通过提供资产价值的信息,向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未来现金流入或流出等决策相关的信息,应该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因此,其理论基础应是“决策有用观”。
(二)资产减值的经济实质与计提的意义
作为会计的重要要素之一,几乎所有的会计要素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资产相关。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资产的定义为:“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因此,预计未来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项目,都不能再作为企业的资产进行核算。由于资产代表着企业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那么,当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该资产所带来的预期未来经济利益时,则认为该资产已经发生减值并应对资产减值的损失进行核算,从而确保资产账面余额的真实性。
由于资产能够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因此,通过高估资产价值,企业可以消化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在账面上提高企业的质量。原有企业会计制度中仅规定对较小范围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导致企业利用会计政策的缺陷来粉饰会计报表、虚增利润的现象较为严重。2001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制度则扩大了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要求企业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对八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这在扩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口径的同时缩小了企业通过高估资产价值操纵利润的空间,能真正体现出资产必须具有能够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实质,以提供更加真实的会计信息。
二、现有制度下我国资产减值准备的应用现状及原因
(一)我国现行资产减值准备的应用现状
按照2001年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公布了一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其中包括减值准备准则。这进一步明确了减值准备的计提标准,减少企业利用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空间。
尽管目前我国企业已经普遍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但由于对减值准备的计提只是作了原则上的规定,计提范围以及比例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留给企业很大的选择空间,使减值准备的计提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某些公司操纵利润的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目前,我国企业在计提减值准备的实务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第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和计量要求较多地运用专业判断。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在计提减值准备的实际操作中需要会计人员根据经验和会计专业知识进行判断。因此,会计人员除了需要真正掌握《企业会计制度》的内涵外,还需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这对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甚至职业道德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这也给企业的实际操作提供了较大的空间。第二,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较大的利润调控空间。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企业利用“准备”粉饰会计报表的行为。但是从实践来看,如果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不健全,企业在计提减值准备时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较大空间,那么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就会存在较大的利润调节空间。
(二)对资产减值准备存在问题的相关分析
按照《证券法》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的,股票要暂时停止上市。为了避免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风险,需要利用多种手段,包括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就目前减值准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可能有以下原因。第一,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标准不统一。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只对应当全额计提和不能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条件作出了规定,但对计提的方法及计提比例的规定,则是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判断,这就使得减值准备计提的判断不具有统一的标准,给企业管理当局粉饰财务报表提供了可能。第二,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等指标计算的复杂性导致减值准备计提存在主观性。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否根据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等财务指标来判定。而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强的主观性。这就导致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具有较大的可操作空间。
三、新资产减值准则与现有资产减值制度的比较
(一)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
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于已经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如果企业计算的当期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高于已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应按其差额补提减值准备;如果企业计算的当期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低于已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应按其差额冲回多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从实践来看,由于目前我国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及转回基本依靠会计估计,许多公司不可避免地会通过计提减值准备操纵企业的会计利润,为投资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为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新《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就是要规避在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下,我国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来调整企业利润的现象。
(二)确认资产减值的时间和对资产减值迹象判断的规定
按照我国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检查各项资产,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由于规定中对“定期”所指时间的规定不够具体,使上市公司在操作时有一定的随意性;同时规定中所说“合理预计”也使企业在具体操作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针对此种情况,新的《资产减值》准则中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从规定来看,企业在对外报送报告时必须按照准则进行可靠的判断,对是否需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提供依据,这就减少了企业对计提减值准备时间的随意性;此外,新《资产减值》准则也明确规定了对是否需要计提减值的判断。按照新准则规定,某项资产如果存在减值迹象,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以确定减值损失。由此看来,新准则的规定比原会计制度能够减少企业利用计提减值操纵利润的空间。
(三)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范围
按照现行企业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在会计期末根据实际情况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此规定初步建立了资产减值的理念及其确认和计量原则,对在财务报表中真实反映资产状况起到一定的作用。
而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所作的详细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仅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的长期股权投资等,而不包括存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金融资产,以及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这些资产的减值适用其他相关具体准则的规定。
(四)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
按照现行制度规定,可收回金额计量为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其中销售净价是指资产的销售价格减去所发生的资产处置费用后的余额。对于长期投资而言,可收回金额是指投资的出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有和投资到期处置中形成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较高者。其中出售净价是指出售投资所得价款减去所发生的相关税费后的余额。
【资产控制制度原则】推荐阅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资产管理制度09-04
控制固定资产投资07-25
资产评估风险控制研究07-18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06-02
企业资产控制的着力点07-25
医院资产管理风险控制措施论文12-01
新地集团流动资产管理与控制10-03
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原则09-23
造价工程师《计价控制》重要知识点:资产负债表的编制08-27
抵债资产的管理原则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