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产权制度

2024-10-20

资产产权制度(精选12篇)

资产产权制度 篇1

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重大课题, 是一场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制度创新, 传统的集体经济向按份共有的公有制经济转变是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 目标是要建立起“归属清晰, 权责明确, 保护严格, 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北京、江苏、山东等地陆续开展了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 成效非常明显。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在改革中和改革后予以充分关注并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1 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1 在对产权制度改革的认识存在误区

在对产权制度改革的认识上, 大部分成员甚至一部分村管理人员有一些错误认识:认为产权制度改革就是“分家产”, 就是把集体资产“分净吃光”,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产权制度改革后的红利也要全部分到成员手中, 不考虑产权的建设和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如果不加以引导, 就可能会使新的股份合作组织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

1.2 改革后的合作组织管理水平不高

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村, 大多参照了股份公司的组织治理结构, 但普遍存在民主管理程度不高和水平不高的问题。表现在二个方面:

1.2.1 管理人员基本上是原来的村两委成员, 缺少相应培训, 缺乏高效的管理团队, 往往沿袭改革前的管理模式, 管理上相对封闭, 管理和决策效率相对较低, 不能很好地发挥新的合作组织的长处。

1.2.2 组织内其他成员的股利分红大多还是以福利的性质体现, 从而弱化了激励机制, 无法有效地调动起其他成员的积极性。

2 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

2.1 要坚持实事求是, 不能搞一刀切

村级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必须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不能强制性推动, 不能搞一刀切。一般情况下, 村级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应率先在集体经济实力非常强且集体经济收益持续向好的村进行。要坚持成熟一个, 发展一个, 不搞一哄而起。

一般认为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需要具备几个条件:一是集体资产中经营性净资产需要达到相当的规模;二是集体经济的整体实力比较强, 收益能够逐年提高;三是保证农民群众能够从改制中得到相应的实惠。

2.2 要搞好宣传发动, 实行民主决策

村级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全体成员的切身利益。改革前, 要做好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 使之明确改制的方向、目标、意义, 增强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热情, 营造良好的氛围;改制过程中, 从方案的制定到每一个工作步骤、操作程序及各项决定制度的提出, 都要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广泛讨论, 保证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取得他们的认可和支持, 切实做到民主、公正、公平、公开。

2.3 要明确方向, 注重维护集体和群众的利益

从根本上说, 村级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是以产权制度创新为主线, 逐步建立与市场经营体制相适应的运营机制和分配机制, 进而建立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以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据此, 在改制中, 一方面要防止简单化和形式主义, 要确保集体资产的安全, 防止集体资产的流失, 要通过改制建立有利于发展的新机制, 保证和促进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要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 防止加重农民负担, 要通过改制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 使农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2.4 在条件成熟的地方要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突破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

对有较多的土地和经营性资产, 并且其他各方面条件都比较成熟的村, 要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通过对资产进行量化, 对股权进行分割和配置, 使得村级集体的资产由集体所有, 明确为全体村民按份共有, 使全体村民成为真正的股东。为了稳妥起见, 可以借鉴已经开展产权制度改革的地方的经验, 制定规范性的文件, 先在条件成熟的地方进行试点, 总结实践经验, 对规范性文件和操作步骤进一步完善, 然后再逐步推开。

2.4.1 多种方式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

一是鼓励村组织参与多种形式的商业街区的开发。鼓励村级以联合或者入股等形式, 参与商业街区等营利性项目的开发建设, 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整合, 通过联合开发建设一些稳定的经营项目来获取较高的经营性收入。二是探索和拓宽农村集体用地的新途径。落实好农村宅基地置换、建设用地流转和相关的优惠政策, 鼓励村级将非农建设用地以租赁、入股等形式参与到企业的经营中, 获取较高和较稳定的经营性收入。

2.4.2 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和运营。

要促进村委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分离, 向职能分开、财务分开方向发展。在如何完善其管理和运营方面可以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借鉴企业管理模式的主要方面就是要在适当的时候引入股份有限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 促进股份经济合作社逐步转变为现代企业, 具体说来, 需要参照公司制的管理办法, 改革现有的一人一票为一股一票表决制, 建立和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机构和职能, 提高经营者的管理自主性和积极性, 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决策、监督和分配制度, 达到高效运行, 公平分配的目标。

2.4.3 加强组织领导, 促进健康发展。

相关的主管部门要制定并完善帮扶政策和措施帮助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产权制度改革。村级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涉及面广, 政策性强, 是一项系统工程。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产权制度改革的主体,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新事物, 很多人对它缺乏必要的了解, 如果没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培训, 很可能在改革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 比如出现不必要的漏洞甚至违法行为。

在改革过程中, 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 提高认识, 加强指导和培训, 需要相关部门在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资金的帮扶和配套、人才的引进和培训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 积极开展业务指导、协调、管理和监督工作, 积极主动地帮助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解决在产权制度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要在改制的基础上注重总结各方面的经验教训, 注重研究解决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确保村级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 保证村集体经济组织较好地完成产权制度改革。

改革完成后, 要对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对红利的分配上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 保证红利分配合理, 为以后的发展预留必要的资金, 避免把红利分净吃光情况的出现, 保证新的组织形态能够正常运转。还要加强财务监管, 与内部监督相结合, 保证村集体经济持续和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爱明, 魏晓洁, 王德海.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变迁对策[J].农村经济, 2012, (5) :127-129.

[2]花照顺, 周岳胜, 庄洪伟.产权制度改革之奎文经验[J].农村经营管理, 2012, (8) :33-34.

[3]林建华.山东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 2012, (15) :49-50.

[4]刘爽, 郭舒缓, 李志伟.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研究[J].农业经济, 2012, (2) :39-41.

[5]苗新建, 孟全省.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2, (13) :1-5.

[6]余葵, 王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呼唤顶层设计[J].农村经营管理, 2012, (6) :18-19.

资产产权制度 篇2

l、温州市委、市政府2011年1号文件的总体目标? 答:经过五年的努力,在农村土地、住房、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城

乡社会保障、户籍管理制度,农业经营体制、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关键环

节,在村镇管理体制、城乡建设体制和农村社区基层组织建设等重要方

面,建立起城乡相对接和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并在改革试验中逐步加以

完善,基本改变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明显缩小城乡差距,形成城乡

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使温州成为体制机制更活、发展后劲更足、带动能

力更强的城乡统筹改革先行区,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

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到201 5年,我市“1650”大中小城市网络型组团式都市区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化率达到68%以上,超过长三角地区和全省平均水平;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房集聚改造率达到30%;农村要素市场化水平、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全省和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基本确立,城乡一体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均等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

2、“三分三改”的具体含义?

“三分”,是指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政经分开就是把 村“两委”组织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分开,把农村居民社会成员身份和

经济成员身份分开,保障村级组织坚强有力正常运转和社员正当合法权

益;资地分开,就是把非土地资产与土地资产分开,为分类处置创造条

件,使各类资产能够正常自由流动,实现优化配置;户产分开,就是把户口与产权关系分开,使农民在农村所享有的各项权益不因户口转换而改变。“三改”,是指股改、地改、户改。股改就是对村级集体经济中的非土地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革,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而土地资产则建立土地合作社,保持集体所有性质不变;地改就是农用地在“三不变”(权属不变、用途不变、量质不变)的前提下进行流转,宅基地的用益物权用来帮助农民进镇入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户改就是以“两实”(实有人口、实有住所)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3、开展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有何重要意义?(1)颁发股权证书,“资产变股权,社员当股东”,明确资产份额,固化社员利益,规范集体资产收益分配;(2)解决社员户籍迁移后顾之忧,推动户籍改革,促进人员流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小城镇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3)明晰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从根本上改变集体资产“人人有份、人人无份”的虚化状态;(4)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市场主体,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通过承包、租赁、参股、入股、联营等方式参与市场竞争,促进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为广大社员带来更大的福利;(5)建立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机构,规范资产管理,有利于从制度上保证减少农村腐败现象并化解历史遗留及当前的难点、热点问题。

4、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国、全省的发展趋势? “股改”是继家庭承包责任制、乡村集体企业改制之后,农村经济 体制改革的第三次重大突破,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集体资

产产权制度改革不是新事物,全国都在开展,浙江省内的杭州、宁波基

本上已完成改革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5、开展“股改”的主要政策依据? 根据《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中共温州市委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温委(2011)1号)、《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省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见》(浙委办(2005)39号)、《中共温州市委办公室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市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见》(温委办(2006)61号)等法律、政策实施。

6、股改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农民自愿、民主决策原则。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尊重农民群众的选择,不搞“一刀切”。二是坚持“三个不变”、依法依规原则。严格区分土地资源和经营性资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限于经营性资产,耕地、林地等土地资源不得作为改革内容,依法依规遵从土地集体所有和农户承包经营等权属不变、非经审批土地用途不变、耕地数量和质量不变等“三个不变”的原则。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根据乡镇试点和农房改造进展情况,因地制宜确定改革试点村,实行“一村一策”、分类指导,平稳有序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7、“股改”的基本做法? 对村级的非土地资产率先进行股份化改造(改造对象仅为村级经营性资产,不包括公益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耕地、林地等土地资源按照原承包关系继续经营),通过清产核资、股权界定,股权量化等程序,将本村经营性资产量化到户到人,建立京岸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资产变股权,社员当股东”,颁发股权证书,仅作为收益分红的凭据,不作为安置房、房屋建设等分配依据,同时也不是分光集体资产。今后成立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作为市场主体,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参与市场竞争,可投资、入股、参股、联营,提高资产经营效益,促进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为广大社员带来更大的福利。实现资产所有股份化、收益分配股红化、股权流动规范化、监督约束法制化。

8、本村“股改”后对村民原有的宅基地、承包地有没有影响? 村民原有的宅基地、承包地等方面的正当权益以户籍制度改革以前 的状况为准,继续保持原有格局。向社员颁发的股权证书,仅作为收益

分红的凭据,不作为宅基地、承包地、安置房、房屋建设等分配依据。

9、“股改"的基本操作程序?(1)召开社员代表会议形成决议,村级提出改革申请;(2)镇政府核准;(3)人员调查摸底与农户签字确认;(4)清产核资,核定经营性净资产;(5)拟定实施方案草案,对股权设置、股权界定、股权量化等做出初步确定;(6)社员代表会议,将实施方案草案提交审议,形成正式改革实施方案;(7)股权测算、汇总、公布、公示工作,编制股东清册;(8)制订章程(草案);(9)召开社员代表会议(成立大会)表决通过章程,选举产生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和负责人:(10)经批准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进行工商法人营业执照;(11)向社员颁发股权证书。(12)建章立制,资料归档,总结完善。lO、股权设置的种类? 可以人口、土地、劳力、基分等为基本要素,区分社具类别,确定

合理的计算比例界定各户股权,设置股份数量。

11、折股量化的集体资产范围? 仅对村级经营性资产进行折股量化,不包括公益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耕地、林地等土地资源按照原承包关系继续经营。

12、经营性净资产的核算办法?(1)经营性固定资产按原值计入股份,经营性在建工程按原值计入股份;(2)长期投资通过清理后,按实际入股;(3)流动资产按其有效额减去实际负债后,其余额计入股份;(4)其他资产,按实际投资额计入股份。

13、股份经济合作社组织机构如何组建? 设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代表会议是本社的最高权

力机构,董事会是股东代表会议的执行机构和日常工作机构,监事会是

本社常设的监督机构。

14、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股东有哪些权利?(1)凡年满18周岁,持有本社股权证书的股东有选举权和被选举 权;(2)有按股分配分红的权利,但对本社财产没有直接处置权;(3)有向本社提出改进经营管理方法、监督经营管理活动的权利;(4)享有对本社财务收支、资产运营、收益分配的知情权;(5)享有对本社董事会提出质询、批评和建议的权利;(6)同等条件下优先认购本社增资扩股的股权;(7)享有本社提供的生产、生活服务及各项福利的权利;(8)按有关规定享有合作社终止后剩余财产分配的权利。

15、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会有哪些职责?(1)召集、主持股东代表会议,并向股东代表会议报告工作;(2)执行股东代表会议的决议;(3)拟定本社发展规划、资产经营计划和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方案;(4)对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拟定投资决策方案;(5)制定本社财务管理制度,拟定财务预算、决算方案;(6)拟定本社的收益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7)选举和更换董事长、副董事长;(8)决定内部经营管理机构的设置,根据需要聘用必要的经营管理

人员,并决定其报酬事项。(9)制定本社的基本管理制度;(10)其他应由董事会决定的事项。

16、股份经济合作社监事会有哪些职责?(1)监督本社章程的执行情况;(2)监督股东代表会议决议的执行情况;(3)对董事会及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使监督职能,提出建议的批评意见;(4)定期审查本社财务,并向股东公布;(5)选举和更换监事长;(6)监事会成员列席董事会会议。

17、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基本职能? 资源开发与利用、资产经营与管理、生产发展与服务、财务管理与分配等。

18、股权是否可以流转? 股权可以转让、继承、赠与,允许股权按照市场化原则按规定进行

转让交易,但不得退股、提现。

19、村级经营收益分配的程序?

当年收益在按股分红前,必须先提出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公益金、福利费,剩余收益按其成员拥有股份进行分配,具体分配比例由股份经济合作社在章程中确定。

资产产权制度 篇3

关键词:档案处置 产权变动 企业资产

企业档案是国民经济的宝贵财富,属于国有的无形资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将不断深化。近年来,企业相继出现了拍卖出售、合资、兼并、重组破产等新情况。建立理顺企业产权关系,是加强企业资产与产权档案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档案工作为国企改革服务的一个崭新领域。把作为原始凭证和依据的国有企业产权档案保管好、记录好,在真实地去反映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等关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积极探索规范企业产权档案管理的新模式,是顺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企业破产过程中,做好档案的处置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避免国有资产、集体资产出现流失,同时对于维护企业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工作现状

1.1 部分企业原有档案基础较好,对档案工作的延续性、稳定性比较重视,合理地处置档案。通常情况下,具备一定的规模、管理水平非常高、企业员工都具有非常强烈的档案法制意识,这是这些企业能够对档案进行合理处置共同点所在。这些企业进行日常管理时,通常情况下都将档案管理工作视为企业永续经营的基础和关键,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这些企业在对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都朝着档案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这些企业在对档案资料的管理水平方面,有的企业都达到,甚至都超过省A级以上,档案管理的这种水平是难以企及的。对于档案资料管理比较好的企业来说,在转制的过程中,档案处置工作受到企业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给予档案管理工作高度的评价,并将档案视为企业资产的重要依据和重要凭证,将档案管理作为延续、发展企业生产、科研、经营管理的基础。根据《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对于档案资料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流向问题,需要进行处置。在企业转制前、转制中、转制后,档案资料通常情况下都能够得到延续,同时确保了档案资料的完整性、齐全性和安全性。

1.2 大部分企业原有档案基础差,由于补救措施及时,档案得到较好的处置。能够将档案处置做到这种程度的企业,通常情况下都是主管部门附属的下级企业,这些企业都有着自身的特点。这些企业受规模小的影响和制约,进而使得档案管理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很少受到关注,档案管理的日常业务得不到及时、有效、全面的指导和帮助,这些企业的档案资料在这种情况下全凭档案管理人员的传统经验进行管理,归档质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严重的影响。当产权发生变动后,主管部门开始关注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资料采取了一些及时、有效的补救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档案资料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例如:在档案意识方面,潞安集团公司下属的一些子公司、分公司,在转制前比较薄弱,在收集档案材料的过程中,出现不全、台帐不清,以及硬件设施滞后的现象。完成转制后,档案的处置工作得到子公司、分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与潞安集团档案馆领导主动联系举办培训班。对此,潞安集团公司档案馆对自身的工作职能进行充分发挥,安排、组织其下属的45家子公司和分公司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针对档案收集、整理、移交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做出明确,同时提出了具体要求。

1.3 少数企业原有档案基础较差,在资产与产权变动中,没有高度重视档案处置,存在较多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已破产、破产未审结企业、切块转制企业,以及空壳企业在处置档案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上述问题。对于这些企业来说,由于管理比较涣散,人员犹如散沙,档案意识比较差,对于档案资料缺乏管理。进而在变动资产与产权时,在企业转制工作的议程中,主管部门没有纳入档案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工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一些问题。例如,在破产过程中,知青服务公司已经变卖了档案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档案散失、台账不齐、数目不清等现象。还有些单位是空壳企业,在地下室里依然留存在部分退休、辞职人员的档案,并且任其发霉、腐烂,进而影响了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个别新建或正在上马的单位,资金雄厚,由于主管部门没有对档案处置问题引起重视,致使档案无人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档案资料处于失控状态,并且部分档案材料发生外流,进而影响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2 对加强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工作的对策

2.1 我认为档案部门要加强档案处置的监管工作。档案部门有权根据《档案法》第九条内容规定所赋予的工作职责,监督、指导所属机构的档案工作,针对监督、指导中发现的问题,对档案资料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档案处置加强监管。在这方面潞安集团公司档案馆做得比较好,可以借鉴他们的做法:

2.1.1 通过下发进行档案执法检查文件、采取通报等形式,力求引起各方重视。潞安集团公司档案馆曾先后协同长治市档案局对集团公司所属立档单位进行执法检查。检查结束后,潞安集团公司档案馆及时将《关于对企业档案规范化管理进行执法检查的通报》向全公司所属各部门下发,并抄报省、市有关管理部门。

2.1.2 采取措施,责成有关部门及时整改。按照省、市领导的批示精神,同时转发山西省档案局印发的《关于对部分单位进行档案行政执法检查补充的通知》,针对公司执法检查中,对于出现问题较多的单位和部门,潞安集团公司档案馆将《档案执法检查通知书》下发到有关部门,责令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限期整改。

2.1.3 派骨干进行分类指导,组织解决整改中的问题。一是改制后公司性质属于集团公司控股的,档案资料需要整体移交给改制后的单位;二是改制后公司性质属于集团公司股权参股的,原单位的档案资料移交给原单位或单位主管部门;三是改制后公司属于破产和关停并转的,原单位的设备和基建档案要随着实物进行一起移交,产品科研档案和单位原有的文书、会计、干部职工档案按照有关的政策进行移交或转让或移交给主管部门;四是档案保管条件恶劣或企业不能妥善保管的档案资料,督促各有关主管部门进行接收;五是转制过程中形成的档案。应由原单位主管部门或现单位分别保存一份。

2.1.4 积极参与重点企业档案的处置工作。潞安集团公司档案馆采取积极主动的工作方式,及时了解整个集团公司的总体安排、发展动向,主动出击,经档案部门调查了解新上马的屯留矿、司马矿档案处置工作存在的问题后,及时派出业务骨干,对这两个矿及时清理回收外流档案进行督促和指导,对零散文件进行收集和整理,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归档,对全部档案进行登记造册。目前,司马矿档案资料已顺利通过国家省、市验收,屯留矿也已准备就绪。

2.2 做好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帮助企业树立依法治档的意识。根据《档案法》的规定,通过多种渠道、借助多种形式,档案管理部门对产权变动的档案进行合理的处置。

2.3 建立转制、破产企业档案申报制度,强化对档案工作的监管。依据《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档案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建立和完善转制、破产企业的档案申报制度,同时在转制、破产经费中纳入档案处置经费,进而确保档案人员的稳定性。

2.4 处置档案时,档案管理部门与企业主管部门密切合作。中小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的档案处置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所以档案管理部门需要争取企业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支持,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2.5 对转制企业档案工作要反复抓、抓反复。在转制前、转制中和转制后,对企业的档案管理要常抓不懈,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轨道。

总之,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兼并、收购、联合重组等频繁出现,为了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档案部门需要做好本质工作,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对此,需要创新工作思路,坚持长效管理。

参考文献:

[1]赵国洪.中小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档案与建设,2003(10).

[2]档案工作法规条例标准办法汇集[Z].

资产产权制度 篇4

一、基本情况

(一) 建立统一规范合法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1.“合肥综合模式”。安徽省提出建立“组织合法化、交易规范化、操作流程化、管理制度化、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农村产权交易工作体制, 全省首先将省市政府采购、工程招标、知识产权、企业股权转让、农业产权交易机构职能整合在一体, 统一成立了事业法人性质的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一委 (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 一局 (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 一中心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是合肥公共资源交易的组织架构体系。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办公服务新址总面积约3.1 万平方米, 设对外咨询服务大厅、网上办事大厅、信息发布区、开标评标区、隔夜评标区、拍卖大厅、电子竞价室、谈判室、监控室、大宗样品室、专家抽取室、会员区等。为全国设施、技术、功能最先进的产权交易场所。安徽省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由合肥市产权交易中心发起, 按照“统一交易平台、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交易规则、统一培训机制、统一网络建设”的业务管理模式进行运行管理, 两块牌子, 一个机构和人马, 为规范农村产权交易行为, 合肥市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与省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合署办公, 实行“一个机构, 两块牌子”运行模式。与此同时, 合肥市依托各县 (市)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设立“农交所分所”和“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委托各县 (市)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运营管理, 负责本行政区域按交易限额“分级交易”范围内的农村产权交易工作。各区和开发区的农村产权交易由农交所直接办理。乡镇 (街道) 依托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等载体设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窗口, 负责交易资源信息收集整理, 产权排查、协调处理交易涉及的农户关系等服务工作。

我们考察的庐江县招标采购监督管理委员会 (县招管委) 为全县农村产权交易监督管理工作的领导和决策机构。县上成立“庐江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安徽省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庐江分所 (简称“庐江分所”) ”, 建立“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运行机制。按照“市县分级”交易原则, 庐江分所负责实施全县范围内农村产权交易工作。

农村产权交易范围, 主要包括8 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使用权, 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 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四荒地”以及土地、水面和房屋经营权, 依法可以交易的农村闲置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 生产性工具及设施所有权、使用权, 农业类知识产权, 其他依法应当交易的农村产权。

据介绍, 安徽农村综合产权平台自2014 年10 月底上线以来, 共受理市县 (区) 乡镇土地流转、林权、水面、集体资产处置、租赁等项目共计136 宗, 成交79 宗, 成交额3.16 亿元, 增值3 200 元, 增长率11.3%。

2.“武汉专业模式”。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 (以下简称:农交所) 是经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依法设立, 为农村各类产权流转交易提供场所、设施、发布信息、组织交易等服务, 履行产权交易鉴证职能;提供信息咨询、交易策划、产权经纪、培训辅导、委托管理、投融资等相关配套服务, 履行相关职责的非营利性公司制企业法人。受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和武汉市农业局领导和管理。农交所作为产权交易市场的载体, 负责培育与建设本市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在各区指导建设区、乡镇垂直分支机构的交易平台, 在业务上实现垂直管理。形成市、区、乡镇三级交易平台统一管理、协作联动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武汉农村产权交易市场采取“六统一”管理模式, 即统一监督管理、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交易鉴证、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平台建设。

农交所交易产品涉及十大类, 分别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村集体经济组织“四荒地”使用权,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养殖水面承包经营权, 农村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 农业类知识产权,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 农村房屋所有权, 农村闲置宅基地使用权, 农业生产性设施使用权, 二手农机具所有权。

据介绍, 截止2014 年度, 农交所共组织各类农村产权交易2096 宗, 交易额122.82 亿元, 涉及农村土地面积111.56 万亩, 惠及17 万农户, 落实金融机构产权抵押贷款18.33 亿元, 其中, 单笔最高金额大2 亿元。

(二) 围绕城镇化建设, 同步推进和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据安徽省农委负责人介绍, 始于2012 年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以城中村、城郊村和园中村为重点, 着力破解集体资产大幅增加后如何管理、集体收益增多后如何分配、村居结构 (村委会改为社区) 变化后如何维权、集体经济发展无主体等四大难题。在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 各地坚持民主协商、一村一策, 不搞“一刀切”, 形成了4 种主要模式:以户籍人口为基础的太仓模式、以承包土地为基础的老峰模式、承包土地与户籍人口相结合的湖边模式以及户籍人口和农龄长短相结合的花园模式。

从2015 年起,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达90 多个, 扩展到全省范围。改革重点围绕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 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6 项权能试点, 并建设要素交易平台, 促进城乡要素有效流动。通过改革明晰了集体资产权属, 构建以股权管理为核心的决策机制。盘活村、社区闲置土地、资产, 发展集体经济,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据湖北省农经局负责人介绍, 湖北各地市随着城镇化的发展, 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 (以下简称“三村”) 较多。针对“三村”基层干部重发展轻管理、重分配轻监督的思想和集体资产管理经营不规范, 存在集体资产被挪用、损坏、低价承包、擅自变卖, 造成集体资产流失、贬值以及存在部分村社干部挥霍、贪污集体资产的现象。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湖北省委、省政府从2007 年开始, 按照集体资产产权与自主权不变、进交易中心进行公平交易并接受监督的原则, 在6 个市进行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工作, 取得了明显成效。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村 (社) 抓基础。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管理, 必须做到家底清楚、产权明晰、责任到人, 重点是“一清、两建、三确权”。一清, 即清产核资。两建, 即建立集体资产明细账、资源性资产登记簿。三确权, 即确定产权、股权、经营权。对清查核定的集体资产, 由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报批, 颁发产权证书;召开村民大会议定配股方案, 将经营性资产按方案配股到人, 成立股份合作社并颁发股权证书;确定资产经营权, 将不同类型资产以租赁、入股、承包等方式明确到责任人。

2.乡镇抓规范。着眼规范管理, 促进集体资产运行“由地下向公开、由无序向有序、由分散向集中、由行政手段向市场运作”转变。一是搭建平台。以乡镇农村经营管理站 (财政所) 为依托, 建立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交易所。二是完善制度。产权交易所制定了产权交易配套制度、产权评估制度等13 项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管理与交易制度。三是规范操作。交易集体资产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其他项目承包经营权, 由群众代表全程参与、全程监督。集体资产添置处理实行“三不受理、三不办理”, 即集体资产产权交易所没有村民主理财小组意见的不受理, 未经村民代会代表讨论通过的不受理, 未经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核准同意的不受理;没有评估报告的不办理, 没有公开招标的不办理, 信息没有公开的不办理。

3.县 (区) 级抓监管。一是建立土地流转监管系统。县区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心, 实行县区、镇乡、村 (社) 三级联网, 畅通信息共享、工作沟通的高效机制。二是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调解仲裁监管体系。乡镇设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委员会, 建立调处中心;县区设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 设立仲裁庭, 努力做到第一时间内介入调处、第一现场化解矛盾、第一线控制纠纷, 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三是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体系。不断强化制度建设, 建立完善集体资产产权评估、离任干部及经济效益审计、集体资产年度审验、农村财务双代理、每月资产产权变动情况报告等制度。

开展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 是农村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改革, 对提高农村集体资产使用效益, 管好、盘活农村集体资产, 促进农村发展, 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笔者实地考察了宜昌市宜都区陆城街道办事处解放路社区, 该解放社区位于宜都区中心城区。20 年前, 村办企业异军突起, 解放村兴办集体企业16 家, 成为宜昌市首个亿元村, 是当时“全省基层党组织十面红旗”之一。进入21 世纪, 随着经济发展转型、产业提档升级, 经营粗放的村办企业纷纷倒闭。一时间, 解放社区由原来扛着红旗的“龙头老大”变成了“问题老大”。2007 年底, 陆城街道办事处委派机关干部黄昌和到解放社区任“第一书记”。2008 年7 月, 在黄昌和的带领下, 社区率先在全省试行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 成立“解放社区股份合作社”。设置4 种股权, 即基本股、农龄股、贡献股、安置股。目前, 社区建有老年公寓, 1 万平米的商业大厦, 1 500 平米的社区办公楼、广场, 占地500 亩的标准厂房和库房 (土地为原农户的, 社区统一征占后成为集体建设用地) 。合作社总资产已达2 亿多元, 累计分红503 万元, 历年补贴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400 余万元。厂房、门面房租赁收入为社区股份合作社的主要来源, 2014 年经营总收入346 万元, 分红126万元。每股值由2008 年的5 元增加到2014 年的8 元。居民人平纯收入达到1.3 万元。

通过考察学习, 笔者认为宜昌的经验就是“分权不分产、发展不征地、运营不经营、分红不分利”。

1.分权不分产。产权制度创新是分权, 注重价值形态的集体资产分割, 即在清产核资、清人分类的基础上, 把集体资产全部折成股份, 按一定的标准分配给集体经济组织的每一个成员, 明晰了产权主体, 解决了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问题。对使用价值形态的集体资产, 由社区股份合作社统一进行资本运营, 较好地解决了“统”与“分”的矛盾。

2.发展不征地。按照“政府主导、村为主体、市场运作、不取不予”的原则, 社区股份合作社自主对集体土地进行整理和开发, 改造旧房安置村民, 商业运营获取收入, 创造的就业岗位优先供给村民, 村民的养老、医疗、教育等由合作社统筹安排, 一举解决了失地村民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问题。

3.运营不经营。社区合作社对集体资产一般不直接经营, 而是通过发包、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进行间接经营, 以获取租金或红利。这种资本运营方式风险不大、收益稳定, 干部省心, 群众满意。

4.分红不分利。对包括征地补偿费在内的所有集体收入的分配都按章程进行, 社区股份合作社从中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后, 剩余的利润部分按股份给社员分红, 既保证了农民的现实利益, 又保证了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 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步伐, 从法律上明确农民对承包经营土地的权利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 是广大农民的最大心愿。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推动土地规范流转、规模经营, 破解农民无抵押、贷款难,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都亟须从法律上明确农民对承包经营土地的权利。安徽和湖北两省均最早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 目前, 因省市财政经费配套到位且充足, 已整省全面推开, 他们与不动产登记相结合, 全省统一采购并使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系统和建立数据库。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 就像城里人有那个房产证一样, 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既从法律上明确承包土地的用益物权属性, 又拓宽了权能, 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二、经验与启示

各项改革都涉及政策和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 权力分配, 结构变化, 县级政府及部门根本无法落实, 必须要市级以上政府强力推动, 必须进行顶层部署和制度设计, 必须要有改革、创新意识强烈, 勇于担当、敢于干事的领导和干部队伍。在具体工作落实中, 要研究法规政策, 超前谋划, 创造性的开展改革试点工作, 法无禁止皆可为。任何改革措施, 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让集体经济得到发展, 农民得到实惠, 农民最现实, 必须让农民体会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成果, 群众才会支持和拥护。具体以下几点可以借鉴。

(一) 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方面

应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同部署, 同安排, 同落实, 以便适应农村改革发展和变化的需要, 打破部门和单位垄断利益, 利用现有设施、机构、人员综合或专业建立, 采取“统一监督管理、统一平台建设、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交易鉴证、统一收费标准”六统一方式进行运行。

(二)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

一是城市拆迁改革和建设征占农村集体土地, 留给村 (社区) 集体的土地补偿费应留作村 (社区) 集体的发展基金, 不能以维护稳定而给成员全分掉;二是城镇化改革试点和城市建设规划发展中, 应充分考虑城中村 (社区) 集体经济的经营和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 湖北省出台政策, 对依法征收集体土地的应按不低于被征地面积15%的标准, 留给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建设用地, 发展二三产业, 以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和长远生计。三是允许城中村 (社区) 集体经济组织, 在符合城市建设规划的前提下, 利用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土地商业开发和建设, 通过入股、出租获得经济收入, 增加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收入;四是提倡社区合作社对集体资产一般不直接经营, 而是通过发包、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进行间接经营, 以获取租金或红利, 确保资产保值并有稳定收益。

(三) 改革创新发展观念方面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活, 活则富。安徽、湖北等中东部地区各级干部和群众, 通过座谈交流, 笔者明显感觉到他们改革创新发展意识强, 勇于实践, 敢为人先, 抢先政策, 创造政策, 这也是经济发展高于我们西部地区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贫困地区的干部应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 加强学习, 彻底更新观念, 牢固树立改革创新发展思想, 在虚心学习借鉴的基础上, 大胆实践, 走出一条贫困地区农村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发展的路子。

三、改革建议

(一) 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要求, 进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陇西县已承担了农业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 改革必须要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 以清产核资、清人分类、资产量化、配置股份、建立合作、规范监管为主要内容, 具体试点有两个层面:一是在文峰镇城中村、社区组建股份合作社;二是在云田镇集体净资产规模较小, 集体资源性资产较多的村, 积极试行资源资产折价作股量化和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办法, 组建集体股份合作社。必须明确, 陇西县近几年村改居形成的城市社区仍为集体经济组织, 因为, 它的基础和积累是原全体村民共同劳动积累形成的, 不能因改名而损害集体和社员的经济利益。安徽、湖北股份合作改革的大部分都是城市社区和城中村。必须明确, 改革的阻力主要在基层干部, 而不是农民 (社区居民) , 因为改革直接影响了干部的地位和权利。为此, 各级政府和领导旗帜鲜明、态度坚决的支持是改革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 结合陇西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 制定出台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 可以说是解决统分结合的有效举措, 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又一个创新, 需予以支持和保护。

1.依法保护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政策。坚持农村土地等集体资产由集体成员按股所有, 社区资产运营股份合作社代表全体股东对农村土地等集体资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侵占、哄抢、私分、破坏。社区资产运营股份合作社依法、按章行使所有权,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背所有权人的意志而强行改变集体所有性质, 不得非法干涉所有权人依法行使权利。

2.依法保障被征地农村集体和农民的权益政策。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 按照严格界定“公共利益需要”的原则, 逐步缩小征收集体土地的范围, 坚决纠正滥征滥占耕地、变相倒卖集体土地等违法违规行为。征收集体土地必须依法依规进行, 及时、足额支付征地补偿安置费用, 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要多渠道安置被征地农民, 积极推行留地安置、土地或征地补偿费入股安置, 以土地换社保。对依法征收集体土地的应按不低于被征地面积5~10%的标准, 留给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建设用地, 发展二三产业, 以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和长远生计。

3.大力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政策。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服从城市建设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国家和当地政府产业政策的前提下, 可以依法自主开发利用集体土地, 采取各种有效形式, 实现集体土地收益, 巩固和壮大集体经济。集体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体所有建设用地应当视同国有建设用地对待, 在办证、税收等方面应当享受同等政策。

(三) 借鉴武汉专业模式, 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

在目前省级、市级顶层设计滞后和困难的情况下, 从陇西县实际出发, 可整合农牧部门的设施、资源、交易平台, 在县土地流转交易市场运行基础上, 将林业、水利纳入 (其他涉农部门逐渐纳入) , 组建陇西县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 成立事业法人性质的县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 乡镇依托土地流转服务站设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服务站, 进行非营利性的产权交易服务和管理工作。运行上参照武汉“六统一”模式进行。

(四) 以确权赋能为目的, 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业各类产权颁证步伐

资产产权制度 篇5

东”改革工作方案

根据《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的通知》(皖农工组〔2016〕7号)文件,解释如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通过开展“三变”改革试点,盘活农村“三资”(资源、资产、资金),激活农民“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机制,形成先行先试改革典型模式,为全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改革发展培育示范样板。为切实维护集体及农民权益,积极稳妥推进宁国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以下简称“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37号)、《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政府办公厅的通知》(皖办发〔2015〕48号)和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皖农工组〔2016〕7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合法权益为核心,以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为重点,通过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试点工作,盘活农村“三资”(资源、资产、资金),激活农民“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积极探索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在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和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推动生产要素向农业积聚,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目标任务。通过推进改革,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保护和发展农民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科学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明晰集体所有产权关系,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管好用好集体资产,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落实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对集体经济活动的民主管理权利,形成有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治理体系。

2017年,每个乡镇、街道选择1个群众基础好、村“两委”班子坚强有力、有经营性资产的村率先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年底完成改制任务;同时在完成改革村中再行选择5个村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到2018年底,全市所有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全面完成,50%以上的村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持续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到2020年底,全面完成改革任务,基本建立起“确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体系,实现社员对集体资产产权长久化、定量化享有,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基本原则。

1.坚持民主决策、农民主体。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尊重农民群众的选择。2.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在民主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下,把公开、公正、公平精神贯穿于改革全过程。

3.坚持严格程序、规范操作。改革方案要进行充分的民主讨论和可行性论证,改革工作各个环节必须经过合法的民主程序。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各村实际情况,选择广大农民群众普遍接受的改革方式,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农民的利益关系。

二、主要任务

(一)切实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1.全面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从2017年开始,各乡镇、街道要组织开展对村集体所有的资源性、经营性、非经营性资产进行全面清产核资,摸清集体家底,防止资产流失。重点清查核实未承包到户的资源性资产和集体统一经营的经营性资产以及现金、债权债务等,查实存量、价值和使用情况,做到账证相符和账实相符。对清查出的没有登记入账或者核算不准确的,要经核对公示后登记入账或者调整账目;对长期借出或者未按规定手续租赁转让的,要清理收回或者补办手续;对侵占集体资金和资产的,要如数退赔,涉及违规违纪的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清产核资结束后,及时向全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公示,并经成员大会或者代表大会确认;要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登记、保管、使用、处置等制度,实行台账管理,同时录入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平台。2.明确集体资产所有权。在清产核资基础上,把农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确权登记到不同层级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并依法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未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由村民委员会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集体经济组织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未成立集体经济组织的由村民小组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有集体统一经营资产的村(组),特别是城中村、城郊村、经济发达村等,应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并在村党组织的领导和村民委员会的支持下,按照法律法规行使集体资产所有权。集体资产所有权确权要严格按照产权归属进行,不能打乱原集体所有的界限。3.加强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强化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规范化管理,加强农村财会队伍建设和能力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监督,做好日常财务收支等定期审计,继续开展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等专项审计,建立问题移交、定期通报和责任追究查处制度,防止侵占集体资产。对集体财务管理混乱的村,乡镇、街道要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整顿,防止和纠正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行为。

(二)稳步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

2017年,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完成一个村的改革任务。改革的重点是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确权确股”)或者份额(“确权确股不确股值”)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作为其参加集体收益分配的基本依据,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股权设置应以成员股为主,是否设置集体股由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民主讨论决定。股权管理提倡实行不随人口增减变动而调整的方式,生不增、死不减、可继承。改革实施方案经批准后,在设置股权、确股到人(户)等工作的基础上,召开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大会,讨论通过《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建立健全社员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依法行使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

1.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市、乡两级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领导组,设立股改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股改办),拟定实施方案,具体指导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联络人员信息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2.市乡动员、业务培训。市乡召开动员大会,下发股份合作制改革相关文件;组织改革村工作小组成员进行有关政策业务培训,重点内容是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义和作用、资产清查登记和人口摸底调查办法、股权设置种类和方法、资产量化范围、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组建和运行、股改档案管理等。3.村级成立工作小组。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成立以村两委班子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村民组长等为主体的村改革工作小组,一般10-20人,成员名单报乡镇、街道备案。工作小组要进行人员分工,可以分为政策宣传组、资产清查组和人员摸底组,分别确定负责人和组成成员,并就政策宣传、资产清查和人员摸底工作分别排出时间表。

4.广泛征求意见、拟定实施方案。在乡镇、街道的指导下,改革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座谈会等形式征询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村实际,拟定改革实施方案草案。内容包括:确定量化资产的范围;拟定股权设置及其比例,成员界定办法,股份配置办法、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主要内容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改革方案草案及改革申请表报乡镇、街道股改办、市农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表决,经三分之二以上成员通过后,张榜公布。5.开展清产核资。资产清查登记由村资产清查组具体负责,根据农业部、财政部《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办法》,对固定资产和存货等实物性资产须进行实地勘察和清点,对往来款项须经当事人(单位)证实,清查核实村集体签订的合同协议,对集体所有非发包到户的山林、机动田等资源性资产进行登记,对盘盈盘亏财产、物资登记造册,做出说明并提出处理意见。资产清查结果及处理意见,经村民(代表)大会确认后,报所在乡镇、街道股改办备案,并在村务公开栏中公布。

6.人员摸底调查。人员摸底调查截止时间由村自行确定,报所在乡镇、街道备案。摸底调查以村历年人口情况登记记录为基础,以户为单位编制人口情况底稿,以组为单位编印成册发放到户供农户相互核对,经核对无误后由户主签字确认。人员摸底调查情况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在村务公开栏中公示。坚持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由各试点村统筹考虑户籍关系、土地承包经营权情况、集体贡献等因素,民主确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农村政策,不得以任何理由剥夺成员的合法权益。成员资格界定可参照《宣城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指导意见》(宣农〔2016〕6号),具体界定办法和程序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或成员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界定结果张榜公布。集体经济组织要编制成员名册,并在市乡农业管理部门备案。

7.编制股东清册。按照乡镇、街道批准的改革实施方案,改革村进行成员界定并计算其所享有股份,经核对无误后由户主签字确认。编制股东清册,建立股东股权台账,在村务公开栏中张榜公示7天,并报所在乡镇(街道)股改办备案。8.推荐股东代表、董事会、监事会组成人员候选名单。股东代表由村民投票选举产生,也可以由原村民代表过渡产生。由村党组织提名首届董事会、监事会组成人员候选名单,报乡镇、街道股改领导小组,依照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有关条件进行资格审查后,张榜公布。

9.拟定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草案。召开座谈会,拟定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草案。《章程》应包括组织名称、性质和职能,股东确定、产生办法和权利义务,组织机构设置、产生办法及职责,股权设置和具体量化方案,资产经营管理和保值增值责任考核办法,财务管理及收益分配等。同时按照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要求,及时制订资产、财务、档案等各项管理制度,《章程》和制度修订后要报乡镇、街道备案。

10.筹备股东(代表)大会。改革村在乡镇、街道的指导下,筹备股东(代表)大会,筹备内容包括:制订章程草案,拟定财务管理制度草案,拟定董事会、监事会组成人数、选举办法草案,准备筹备工作报告,准备会议资料,确定会议召开日期并发出通知。

11.召开股东代表大会。首届股东代表大会主要议题应当包括:村改革工作小组负责人作筹备工作报告;表决通过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表决通过董事会、监事会选举办法;根据提名选举产生首届董事会、监事会组成人员;召开第一届董事会、监事会第一次会议,并选出董事长和监事长,公布分工情况;讨论通过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其他事项。股东(代表)会议行使表决职能时,实行“一人一票”制。12.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代表大会顺利完成预定事项后,向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申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证明书》材料(包括:

1、申请报告;

2、组织章程及成员大会表决的会议记录;

3、选举董事长的会议记录;

4、社址所有权证书或使用权证明;

5、本社资产负债表和收益分配表;

6、董事长身份证复印件;

7、其他有关文件、证明)。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请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颁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证明书》。股份经济合作社向全体股东发放股权证书。股份经济合作社首届董事会、监事会任期时间调整至当地村级组织统一换届时间,以后各届任期定为三年,随乡镇、街道统一安排的村级组织换届而换届。

(三)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作用 1.明确职责。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成立的股份经济合作社,现阶段由市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发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据此向有关部门办理银行开户等相关手续,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发挥好股份经济合作社在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妥善处理好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和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关系。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明晰股份经济合作社与村民委员会的职能,有效承担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事务和村民自治事务。有需要且条件许可的地方,可以实行村民委员会事务和集体经济事务分离。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法权利。落实“三权”分置办法,保障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严格保护集体资产所有权,防止被虚置。对于经营性资产,要体现集体的维护、管理、运营权利;对于非经营性资产,不宜折股量化到户,要根据其不同投资来源和有关规定统一运行管护。

2.完善机制。支持村两委班子成员兼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领导职务,建立健全以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责任制,实行经营管理绩效与经营者收入挂钩。探索经营班子年薪制、风险抵押金制以及外聘职业经理人、独立董事等经营管理机制。允许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按照当年新增收益的5%提取奖励资金,对村经营班子进行奖励。对村集体资产进行重大投融资、整体出租、抵质押贷款等事项,由股东大会或由股东大会授权的股东代表大会决定。股份经济合作社继续执行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制度,实行会计委托代理制。年度财务预决算和收益分配方案须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报乡镇、街道备案。严格实行财务“阳光”公开制度,接受监事会和全体股东的监督,同时接受审计监督。规范股权收益分配,集体经济收益按照“偿还集体债务、美丽乡村管养维护、村干部绩效工资、基础设施建设、股东分红”的顺序支配,兼顾集体公共支出和社员的股权收益。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基金是否提取、具体提取比例或数额及其他需要提留的项目,由股东(代表)会议民主讨论决定。股份分红应在年度审计且有净收益的前提下方可进行,如当年无结余,不进行分配。股改后,尚处资本积累阶段,还未具备分红条件的,可暂不分红。

(四)通过“三变”多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积极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在确保集体资产的安全稳定和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鼓励村集体盘活资产资源,整合利用集体积累资金、政府帮扶资金等,通过入股或者参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村与村合作、村企联手共建、扶贫开发等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市、乡两级要积极整合有关项目和资金,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1.资源变资产。在清查核实、确权登记、评估认定的基础上,将集体土地、林地、水域等资源要素和闲置的房屋、设备等,通过一定形式入股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以下简称“经营主体”),取得股份权利,或作为抵质押物进行融资贷款。具体实施中,可进行以下探索:(1)变集体资源为入股资产。对尚未承包到户、仍由集体统一经营的耕地、林地、园地、“四荒”(荒山、荒地、荒坡、荒滩)、水面等资源进行清查核实,评估作价,入股到经营主体,按股比获得收益分红。

(2)盘活集体资产入股经营主体。对一些闲置或低效利用的集体经营性资产,包括集体兴建或购置的房屋、具有经营价值的各种建筑物和机械设备,以及财政资金投入但划归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通过清查核实、确定权属关系之后,折价入股经营主体,按股比获得收益分红。

2.资金变股金。将各级各部门投入到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生产的财政资金(直补农民、社会保障、优待抚恤、救灾救济、应急类等资金除外),在符合资金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整合,量化到村集体和农户,通过契约合同入股的方式,集中投入到经营主体,按股比获得收益分红。具体实施中,可就财政涉农项目资金转变为村集体股金进行探索:将投入到试点村的涉农项目资金和村集体申请到的财政专项扶持资金,量化为村集体股金,集中投入到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广、具有法人资格的农业经营主体,按股比获得收益分红。或将财政投入到试点村以及经营主体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采取折股量化分红或固定收益等方式,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

3.农民变股东。引导和组织农民自愿以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住房财产权(包括宅基地使用权,但不包括地上无房屋的宅基地使用权),以及自有大中型农机具、资金、技术、无形资产等生产要素,通过协商或者评估折价后,投资入股经营主体,按股比获得收益分红。具体实施中,可进行以下探索:

(1)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林地)股份合作。在依法自愿的前提下,组织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林地经营权等入股农业经营主体,采取“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经营主体+集体+基地+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开展股份合作,让农民既能够作为股东获得收益分红,又能够让有意愿就地务工的农民获得工资性收入。

(2)开展农户住房使用权股份合作。在生态条件较好、人文资源丰富的试点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组织农民盘活闲置房屋资产,以住房使用权入股,采取“旅游公司+农户”、“旅游公司+集体+农户”以及组建股份合作社等形式,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三、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工作任务重、政策性强、持续时间长,成立宁国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工作领导组,具体负责改革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督查等工作。各乡镇、街道要成立以党委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相关工作机构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组和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党委书记是改革第一责任人,统筹协调改革各项任务,要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实施,在时间上合理安排,在人力上要足额配置,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2.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市、乡、村要层层召开改革动员会,广泛宣传发动,统一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形成共识。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坚持思想教育和积极引导的工作方法,做好不同对象的思想工作,讲清政策,明确权利和责任,防止简单化和少数人说了算,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3.精心组织操作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工作涉及全体成员的切身利益,必须严格做到改革方案提交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户代表)大会民主讨论;有关实施方案必须交集体成员广泛讨论,充分听取意见,取得广大成员的理解和支持;改革方案必须取得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和认可,履行规范的操作程序;要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然后稳步推进;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文件规定,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4.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切实履行职责。市农委要做好业务指导工作;市纪委(监察局)要加强对清产核资、社员资格界定、折股量化等重要环节的督查,严肃纪律,防止利用改革之机虚报损失、低价变卖、转移财产、挥霍浪费等造成集体资产流失的现象;市财政局要安排专项工作经费,为推进改革提供经费保障;市国土局、林业局、住建委等单位要做好指导村集体资产评估工作;市市场监管局要协助做好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注册登记工作;其他有关单位要积极支持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好支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的税收政策。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免征因权利人名称变更登记、资产产权变更登记涉及的契税,免征签订产权转移书据涉及的印花税,免收确权变更中的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登记费。进一步完善财政引导、多元化投入共同扶持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对政府拨款、减免税费等形成的资产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可以量化为集体成员持有的股份。逐步增加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支出,减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相应负担。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及集体股权等抵押贷款。政府出资设立的投融资公司或融资担保公司,要积极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融资服务。

资产产权制度 篇6

摘 要: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是经历史证明的科学的产权理论,在我国进行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合理界定产权,建立现代企业权制度,实行股权多元化等方面,具有实践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产权理论;产权制度改革;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79-02

我国实行国有产权改革,是以不动摇公有制为前提,通过调整公有产权关系来改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绝非改变生产关系,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不是将“社”变“资”,将“公”变“私”的简单改制。改革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学家对于产权问题的讨论曾一度重视西方产权理论,而边缘化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经过多次的探讨和实践,最终发现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才是能够经得起历史与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才是深化我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支点。

一、马克思主要产权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产权理论的论述,有如下主要内容。

1.产权的本质

产权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产权虽然从现象上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物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在“鲁滨逊”那样的社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在人与人相互之间发生关系的社会里才有实际意义。所以,产权实质上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像新制度经济学所说的那样,仅仅是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发生的,而是首先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在生产过程中,围绕生产资料的占有、使用以及产品的分配方式等问题,人与人之间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关系,形成特定的利益分配格局,即所有制,它是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人们对物的占有具有排他性质,所有占有关系是产权关系的最初表现形态。这种占有关系确定物的归属主体。他指出:“只是由于社会赋予实际占有的法律的规定,实际占有才具有合法占有的性质,才具有私有财产的性质”。财产关系“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可见,产权是以法律形式存在的所有权。

2.产权是一组权利

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考察了资本主义以前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三种财产权形态后,提出产权关系的内容是由所有制关系,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来决定。产权是以所有权为基础的,是与财产有关的各种法定权利,包含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继承权和不可侵犯等一系列权利。其中所有权指财产权利的排他性所有,是狭义的所有权;占有权指实际使用财产进行生产活动的权利;支配权指主体对可进行生产活动的客体(财产、资本)具有排他性的支配权;使用权是不改变财产的本质,而由所有人行使或消费产权物资的权能;收益权是对支配的物资享受其利益的索取权;经营权指经营主体掌握对所经营的财产的占有、使用和依法处置的权利;继承权是指产权所有人死亡后,其遗留下来的个人合法财产,或依其遗嘱制定,将其遗产赠给继承人以外的受赠人,法定继承人或受赠人依法取得遗产所有权的权利。

3.所有制、所有权及产权的关系

马克思对所有制和所有权的概念没有明确陈述,但是可以从对其经济理论的整体把握上去理解。所有制是经济范畴,是一种经济存在,而且是再生产各个领域中各种物质资料,特别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经济制度。所有权主要回答物或其他资源的归属问题,以及根据其运用要求获取应有的经济利益。它是法律范畴,是关于财产归属的法律权利。“产权”则不同,这一概念的主体不是财产归谁所有,而是指运用资源所有权的“权利”。

可见,所有制是产权的经济表现,它是特有生产阶段、特有分工结构下形成的特定利益分配格局。它的基础和核心部分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其他权利和利益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所有权是产权的法律形态。它是特定的所有制结构在国家政治法律制度中的反映,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体现。从二者的关系看,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所有制的变动决定所有权的变动。

4.产权的权能结构

马克思对产权各项权利统一与分离的考察是其产权理论的重要内容。产权的多种权利之间既可统一,又可以分离。产权统一的表现形态有:一是原始公社时期,公社全体成员既是财产的所有者,也是财产的占有者;二是个体小生产者,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三是以无偿占有他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经济,如奴隶制社会经济。

产权分离的表现形态有:一是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经营权分离。亚细亚公社土地公有制是一个典型形态。土地被较大的公社世袭所有,不属于较小公社或个人,他们只是使用者;资本主义阶段,土地的所有权归属地主,但资本家通过支付地租获得土地的经营权。二是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在劳动力与活劳动分离的状况下,所有权归工人,使用权归雇佣资本家。三是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如借贷资本和股份公司产权关系中,资本实行两权分离,借贷资本所有权归借贷资本家,使用权归执行职能资本家;股份公司的股份资本所有权归股东,而股份资本经营管理权则由经理掌握。

二、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的产权本质理论,所有制与所有权关系理论,产权权能结构理论,都是经过历史验证的科学原理,是我们研究问题的指标,为我们解决公有制社会产权问题指引了方向。

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问题上,马克思提出要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是要社会占有一切生产资料,要消灭私有制。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并不是要否定其他产权制度,而是指在坚持主体所有制性质和社会基本经济制度不变的条件下,应该适时改变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以适应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

我国国企改革的核心是对国家公有财产制度的改革,目的是转换机制,制度创新。改革发展至今,国有企业在经济布局、经营效率、产权配置和流转、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国有经济控制力等诸多方面仍然有待完善。再者,各经济利益相关主体的财产权利界定与维护等问题也亟待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与解决,都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息息相关。

马克思关于产权的权利统一和权利分离的学说,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为我们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具体路径,即按照权利既分离又统一的原则而不是转向私有化来解决国有企业产权问题;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前提下对财产关系进行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改革和调整;是要正确处理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矛盾,避免对国有企业经营权的无端干预或者对国有企业所有权的变相侵蚀倾向;这种两权分离是相对的并非绝对的,就其统一性而言,其意义就是必须保证而不是弱化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合理合法的监督管理。

三、发展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来指导国企产权制度改革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博大精深,为经济制度改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方法,尤其是其关于产权分离的思想能够解决国有企业的两权分离问题。但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在于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对具体产权问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所以我们应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产权理论来指导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1.合理界定产权,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以马克思的产权权能结构理论,合理界定产权就是要对产权这一权利束中的各项权能都作以界定。当各部分权能都界定明晰了,才能实现各产权主体在责、权、利上的统一,继而强化对不同权利主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各部分产权主体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来选择实施路径,确保资产价值最大化。促进资源自由流动,产权合理交易,提高资源有效配置。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所有权界定清晰,但经营权界定却并不清晰,以致企业的产权也难以清晰的界定。同时,产权的界定不但要清晰还要合理。进行产权改革,就是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效率原则,对产权进行合理的界定。产权界定合理还要保障能够自由流转,不然就难以实现经济资源的互相调配,不能够把资源从低效益的产权主体撤出,转向高效益的产权主体,那么资源价值就得不到最大化发挥,也就无法进行优化配置了。这种认识对于我国的产权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

2.进行权能分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马克思关于财产权能分离的思想,可以用来指导当前我国产权权利分离等改革工作。科学运用合理有效的分解财产权能,形成权利与财产,即法人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这符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则。积极发展,全面探索多种企业合作经营,研究各主体产权关系,以构建公有制多样化运营形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组织结构和治理机制,巩固发展国有经济。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其责权有限的独特性,在企业的筹资融资,分散风险方面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我们要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探讨符合中国国情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3.推进股权多样化,建立市场体系

马克思认为,股份制是私人“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也就是私有制转向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过程中的“过渡点”。可见,股份制作为企业资本的一种组织形式,并不是与公有制相对抗,而是对抵结合的,社会主义完全可以利用股份制来促进公有制的发展和完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股权多元化有利于推动国有资本的合理流动和有效运转,较大程度地盘活固有资本,有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所以,我们应该把推进股权多元化作为我国企业产权改革的重点。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充分发展国有企业股权的多样化,为国有企业大力引入非国有资本,要鼓励互助参股,开展合作、合资经营,实现产权多元化。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鼓励资本流动,产权重组,建立一套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何秉孟.产权理论与国企改革——兼评科斯产权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吴易风,关雪凌.产权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陈建兵.国内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研究综述[J].云梦学刊,2007,(5).

资产产权制度 篇7

1 宁夏11家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结构以及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分析

1.1 无形资产结构分析

根据11家上市公司近10年的年报可知,宁夏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来源有投资者投资、外购、重组等,外购无形资产是企业最主要的来源。表2显示,宁夏各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结构有差异。土地使用权占企业无形资产的主体地位,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各项无形资产。有的企业的某些年份无形资产甚至是100%的土地使用权,如大元股份。但土地使用权近年来有所降低。近年来企业重视引进技术,专利许可使用权占比稍有增加,自主的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变化不大。有的公司既无专利权,也无非专利技术,如英力特和新华百货。作为市场竞争中最具竞争优势的商标权和专利权,它们在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占比过低,最高不过10%[2]。

1.2 宁夏11家上市公司2008年-2010年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线性相关假设。依据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分析系统,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指标,其与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盈利能力是有机结合的。本文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作为代表公司绩效指标,与无形资产内部各项目比率进行了相关分析,企业的经营绩效与资产结构之间的关系并非是严格的线性关系,为了简便地描述两者关系,本文假设资产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近似的线性关系,并可以通过线性函数表达。无形资产比率同企业绩效成正相关关系。无形资产是一种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资产。因此,拥有无形资产的企业获取超额利润能力就强,经营业绩就高。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这一分析工具,选择净资产收益率Y代表企业绩效指标,用无形资产比率X1、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比率X2代表企业资产结构指标,用总资产周转率X3代表企业的营运能力,用资产负债率X4代表企业的资本结构。建立模型如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ε

其中,Y代表因变量净资产收益率,βi为解释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Xi为各自变量,当i=1、2、3、4时,分别代表无形资产比率、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比率、总资产周转率比率、资产负债率,ε为随机误差项。利用软件Eviews ,对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从模型回归结果看R2拟合优度太小,说明X1 X2 X3 X4对Y做不出解释,而且,模型X1 X2 X3 X4都通不过t检验,说明这个模型通不过检验。因此按照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分析方法建立的模型失败。

本文又假设无形资产数量同企业绩效成正相关关系。 拥有无形资产的数量越大企业获得超额利润能力就强,经营业绩越高。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采用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ε

Y代表企业利润总额,X1代表无形资产总额,X2作为流动资产总额,X3是非流动资产总额,X4为负债总额,ε为随机误差项。用Eviews进行回归

X2X3的t检验可以通过检验也就是说对利润总额有显著影响 F检验也通过了,但无形资产t值为负,p值大于0.05。也就是说无形资产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经过多重共线性的修正发现X1和X4确实存在多重共线性。所以把X1和X4从模型中剔除。所以最后模型是:Y=-3323.915+0.220331X2+0.045319X3+ ε

从图1中我们可以发现对宁夏的上市公司不一定企业无形资产越高,利润总额就越高。可以看出宁夏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对利润的影响不确定。

模型分析:一般来说无形资产和利润总额是正相关。而我们在做线性回归分析的时候发现,无形资产却和利润总额存在多重共线性也就是说无形资产对利润总额做不出解释。无形资产可以说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这与我们预期的结果不相符。可以说宁夏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不排除无形资产价值含量低,对经营绩效影响微乎其微(以上两种计算中分别加入商誉和未加入商誉)。无形资产对宁夏上市公司利润影响不显著的主要原因企业自身原因和制度原因,这些制造业大多处于低端,利润的提升主要集中在成本上,不关注或没有能力去关注无形资产对利润的影响。另外还有我国法律制度层面的原因。

2 问题分析

2.1 企业自身原因

2.1.1 企业资产中无形资产含量少。

分析数据发现,样本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平均为2.36%,远低于西方国家,与权威的“摩根斯坦利全球资本指数”所统计的国外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占有40%-50%的比率有较大差距,无形资产的作用难以认定。

2.1.2 无形资产内部结构问题较多。

国外上市公司中占较大比重的商标权、专利权、专有技术等在宁夏上市公司报表中却微乎其微。目前宁夏上市企业的无形资产内部结构主要由土地使用权构成,而对打造品牌价值、扩展品牌知名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开拓市场有至关重要作用的商标权、专利权和专有技术等知识性无形资产数量偏少。这种资产结构,无法让企业以无形资产赚取超额利润。土地使用权占企业无形资产的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各项知识产权。有些企业某些年份的某项无形资产计价为零。

2.2 制度层面原因

2.2.1 无形资产的确认制度方面。

目前我国企业竞争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有形资产的竞争上,对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不够,无形资产的构成仍然多停留在土地使用权等几个方面,所包含项目相对较少,有很多应该归属于无形资产的项目并未进行确认。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的范围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放宽,仍然不难看出宁夏大多企业仍依传统观点,其范围相对狭窄和笼统,这对于知识经济下日益发展的企业显然是具有很大局限性的[3]。国际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包括六大类,分别为与营销有关的无形资产、与客户关系有关的无形资产、与技术有关的无形资产、与合同权利有关的无形资产、与技术革新有关的无形资产、商誉。客户关系、数据库升级费用、制造合同、设计许可等都纳入了无形资产核算的范畴。其范围十分宽泛,也充分体现了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驱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而我国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范围过于狭窄[4]。随着我国与国际接轨加快,国门洞开,在跨国并购时往往我国企业营业资产账面价值易被低估。

2.2.2 无形资产的计量制度方面。

综观世界著名品牌往往一方面用无形资产博得投资者追捧而购其股票,另一方面用过硬技术含量的质量和过人的服务赢得消费者青睐,从福特汽车公司拥有美国近五千项专利可以窥见其企业竞争力。无形资产也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品牌资产,在企业品牌建设、技术创新和打造核心竞争力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无形资产的计量,以成本为依据的计量模式有失公允。随着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推广公允价值的应用也势在必行,无形资产计量问题应该更加重视其未来经济价值。但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环境并未完全建立,我国法律法规中会计信息内容不完整,我国诸多的会计方法大多为企业审计、会计做账服务,无法反映无形资产的市场供需价格,往往无形资产最终价值的认定只能在交易的签约和拍卖时才能确定,其价值易被低估,应当尽快与国际接轨,建立公允价值计价环境。目前有关会计理论的热点问题, 大多集中在对相关无形资产业务的讨论上,而这一探索过程,实际上是会计核算无形资产逐步向经济学无形资产的延伸和过度的实质性表现, 即会计核算无形资产与经济学无形资产产生了日益趋同的客观要求[5]。

3 对策

宁夏上市公司应当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并运用品牌管理方式管理企业,国家也应当进一步完善无形资产制度,加强营业资产法律制度研究。

第一,运用知识产权战略,重视知识产权在企业当中的应用

企业是资产的创造者。企业资产由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构成,总结我国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无形资产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土地使用权、政府特许经营权和知识产权,其中知识产权非常重要,主导着品牌创建、核心竞争力培育的使命。企业是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经济活动的组织,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生产技术、生产过程、产品和品牌,围绕着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研究与开发、服务的创新以及不间断的产品设计与改进。市场经济中企业直接面对市场,其主要的经济行为是为财富的增值而进行生产活动。因此,企业必须考虑对自己的生产技术、工艺、产品设计、企业名称、商号的商标以及自己的产品服务等特有的品牌实行知识产权保护。这一保护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享有创造成果包括设计、发明的所有权、产品使用的许可授予权以及品牌外在形式独占权利,从而保证企业在尽可能长的法定时间内获取最大的市场利润,避免或减少自己的创新成果被他人窃取,失去应得的市场利益。因此,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主要来自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 。

知识产权在法律上的价值不仅指其可以为权利人带来财富价值,而且在权利人被他人侵犯权利时可以通过法律保护得以赔偿因侵权人的侵权而丧失的收入或利益,或者是侵权人的侵权获得的收益。知识产权在会计上的价值是体现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无形资产科目的价值含量。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国家的知识产权政策和企业知识产权自身制度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资源,因此企业应当很好利用这些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从宁夏上市公司各年报可以看到无形资产占利润总额比率较大的是东方钽业和银星能源。而这两家企业属于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公司,比其他公司更处于产业链的上端。东方钽业是中国有色集团出资企业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 是一家以高科技为主导的企业,他的很多利润来源都是依靠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对利润的影响是较大。纵观公司发展过程就是冲破国外企业巨头专利包围的过程,早在1991年前,我国钽材料研发落后国外20年多年,国外钽材料产业被几个公司垄断,东方钽业的控股母公司中色东方集团当时准备向国外企业购买技术,但遭到国外公司拒绝。严峻形势下集团果断采取集中资源攻关的方法,历时半年,终于用独特的技术开发出了钽粉产品。在这次冲破国外巨头专利包围之后,集团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了知识产权机构,提高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建设能力,加大知识产权培训的投入力度,成效卓著。现在集团公司每两年左右就实现产值翻番增长。2009年,中色东方被确定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单位,2011年7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公布了第二批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中色东方成为宁夏唯一入选知识产权示范单位,由中色东方对东方钽业的技术引导和授权经验可看出企业应当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运用、保护和管理的建设能力。

第二,企业应当运用品牌管理方式。在品牌经济中,企业以品牌为核心和市场焦点安排经营行为,防范风险,取得利益。品牌是企业的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企业应当对自己的品牌进行全方位的保护。经济法体系中的知识产权法与国际接轨中的市场经济关系紧密,乃至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贸易关系紧密,反映了国家调节经济秩序,用公权保护私权的需要,大量的公法性规范不仅保护个体权利同时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知识产权法律通过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对企业品牌进行保护:首先是对该独特商品的外在标识或外在形式的保护,即商标权或外观设计专利权,使该外在标识或外在形式指示代表的特定商品不被盗用、仿冒;其次是对该独特商品的内在创新成果的保护,如商品的独家配方、独创技术、商品的独到加工过程、独有的生产工艺,计算机软件设计、技术绘图设计等可形成专利法上的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权、商业秘密权、计算机软件设计权等,法律保护的目的和关键是使创新成果的利用不脱离其创造者,使其得到财产利益和精神利益,同时排斥非权利人的非法仿冒、剽窃进而保护和鼓励其创新积极性。与此同时,品牌权利人和经营者须知法律在授予其垄断权的同时为了全社会发展进步又做了时间限制,逼迫权利人或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利用该权利,因为时间一到权利即归入公共资源。知识经济、品牌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知识产权成为品牌的重要自然属性。总之,品牌的自我保护主要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21世纪的企业只有依靠品牌竞争了,因为除此以外他们一无所有。品牌是利益符号,品牌决定着企业的定价权。宁夏新华百货的主营业务主要是零售业,因其在宁夏相对处于垄断地位,作为一家规模较大的商业零售企业其商标权资产一项在2006年以前常年处于空白,在2006年后物美对其控股才申请到了“新华百货 ”等注册商标。属于品牌形式的重要知识产权商标权如果长期缺失,在企业兼并中就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宁夏企业品牌经营理念仍需进一步加强。

第三,国家应当完善无形资产制度,从过去多头分散管理转向组织专门力量形成协调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为核心、品牌战略为补充的管理机制,不但立法力求协同作战,而且协调管理、调节和促导企业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在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无形资产评估实施细则。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不科学,缺乏量化标准,很难精确提供客观数据,无形资产评估结果往往误差很大,超过国际认可的20%的可接受界限。1996年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简称OECD)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开启了知识经济概念 , 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后,逐步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6]。OECD认为,知识经济中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纵观OECD国家,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技能水平显著提高,产业更新向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经济学上确认的无形资产有29项之多,美国资产评估机构所涉及的无形资产项目有26项, 我国评估实务中运用单项评估和整体评估的无形资产也有12项[1]。因此我国现行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确认的范围过于狭窄,不能完整客观反映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数量和质量。国际接轨、知识经济来临之下的商法制度中应当加强营业资产制度研究和完善,会计法、公司法相应的修改势在必行。

第四,发挥地方政府引导和推进作用促进创新。2008年我国开始推行知识产权战略,颁布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地方政府应当做好以下工作:(1)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完善政策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在充分发挥企业主体的积极性基础上,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产业集聚,带动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2)利用财政性资金促导、激发和调动企业主体研发积极性。(3)积极对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知识的服务,宣讲普及知识产权知识。(4)建设知识产权密集区以及示范区。

西部大开发政策引导下,民族地区宁夏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作为宁夏龙头企业,上市公司整体上能体现出宁夏企业大概状况,笔者通过分析以资对宁夏企业发展过程中利用好现有的知识产权法资源,运用品牌经营理念,加快创新管理,加速提高宁夏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推进,并对现有的制度改进提出了一己之见。

参考文献

[1]刘彬,韩传模.论知识密集型产业无形资产的内部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5):48

[2]2008-2010年宁夏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

[3]张梅良.影响我国企业无形资产价值难以实现的原因分析[J].经济师,2007(6):68-69

[4]战孝芳.无形资产计量及其信息披露的思考[J].时代经贸,2007(6):133

[5]刘彬,韩传模.论知识密集型产业无形资产的内部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24(3):48

资产负债表产权解读 篇8

一、资产负债表因产权制度改革的需要而改变

目前,资产负债表所表现的会计平衡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对这一等式有两个视角的解释:一是资产是企业资金的占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资金来源,所以,资金来源应该等于资金占用,等式成立;二是,等式右边反映了“谁”为企业提供了资金,资金提供者应在企业中拥有要求权,有多少要求权就应该有多少资产,所以,等式也成立。首先,这样的解释过度关注数量相等的关系,会使人们忽视对产权的理解;其次,这一等式虽然也关注到了产权关系,但并没有说明资产负债表是如何反映企业的产权关系的,不符合会计平衡等式由“资金占用=资金来源”变革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根本目的,即不能很好地解释由“资金平衡表”向“资产负债表”的转化。

(一)资金平衡表是适应计划经济中单一产权资金运动的数量关系等式1992年以前,我国的企业会计报表体系以“资金平衡表”和“损益表”为主要构成部分。资金平衡表以“资金来源=资金占用”为设计基础,以三段平衡为特征,从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的角度要求流动资产等于流动资金、固定资产等于固定资金、专项资产等于专项资金,且在流动资金、固定资金和专项资金下分别设置了流动基金、固定基金和专项基金科目。这种会计信息表达了资金来源与资金占用的关系,清晰地报告了企业资金的来龙去脉。这种反映和监督各单位资金运动数量关系的资金平衡表适应了企业单一的产权制度———企业全民所有制的产权制度,符合在全民所有制基础上,采用国家统收统支体制下的资金管理模式。自建国到1992年,我国的经济体制以计划经济为主,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一方面,企业的运行以国家资金管理为主,强调专款专用、专户专存。另一方面,企业产权结构单一,国家是企业的唯一投资者和收益者,有权利随时调拨资金和决定资金的使用。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企业制度方面来看企业产权都完全归属国家所有,企业的产权是不言自明的,无需界定。在这种产权结构模式下,作为投资者与企业资金运作者的国家成为主要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也几乎是唯一的需求者,并不关心产权的归属与变更,而更关心资金的来源、使用与安全。所以,当时的会计制度无需强调产权关系和保护产权,其主要职能是反映和监督企业资金的来源、使用及资产的安全,以“资金来源=资金占用”为基础设计的“资金平衡表”,通过货币计量将同类资产换算成相应资金数额的资金投入基金,就可以达到对资金运动监控的效果,以简单的资金流动所体现的数量关系也能够满足国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达到了会计对企业财务监督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作用。这种传统的会计制度根植于单一产权结构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这种经济体制和产权制度中达到了均衡,资金平衡表也就成了与当时经济体制相均衡的会计模式。

(二)资产负债表是适应市场经济中多元产权关系的产权数量等式1992年以后,在我国的企业会计报表体系中以“资产负债表”取代了之前的“资金平衡表”。资产负债表是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基础设计的,反映了企业、债权人和投资者(股东)三个主要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的产权关系及其结构: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债权人和投资者(股东)分别享有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无论是债权人还是投资者(股东)都是以企业的法人财产为权益要求对象,并没有类似于“资金平衡表”中“资金来源”与“资金占用”的对应关系。这样的设计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而市场经济的核心制度是产权制度。

1992 年至2002 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明确提出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改革走上了一条全新的、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道路。这一时期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目标,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为改革目标。2003年以后,国有企业的改革仍然以产权制度的完善为主线,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股份制,资本市场得到快速发展,企业融资多样化,产权主体多元,产权关系复杂化。因此,要实现明晰的产权关系,满足企业产权主体的利益诉求,维护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必须建立能够确立、计量和维护产权关系的信息基础,会计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中心枢纽在这一方面具有其天然优势。正如伍中信(1998)所言,会计对产权的贡献是与生俱来的,其产生、发展和变革的根本使命是体现产权结构、反映产权关系、维护产权意志。会计又是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是为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Watts and Zimmerman,1983)。

基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需要,1992年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采用了国际通行的会计平衡等式,由“资金来源=资金占用”转化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不仅是资金来源与资金使用数量关系形式的改变,而是会计适应经济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反映经济活动本质的内在要求,是一个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产权关系数量等式,其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实行了一系列维护投资者权益的资本保全制,从而满足了改革后企业制度对产权关系的核算需要。2003年以后,企业会计改革围绕着完善和深化企业现代制度建设的需要,进一步细化会计平衡公式内涵,在2006 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重新明确了财务报告的目标,在资产负债表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等。这些改革进一步体现了会计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投资者为产权主体的服务基础,形成了真正意义上服务于投资者的会计理论与实务框架,对于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制度性作用。

所以,产权制度的变革是会计平衡等式发生变化的根本动力,会计平衡等式由“资金来源=资金占用”转化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会计适应市场经济的建立,明确产权关系,发挥会计在产权契约确认、计量、维护等方面功能的必然选择。会计平衡等式由注重资金运动的数量关系,变为关注产权关系是经济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

二、资产负债表整体框架反映的产权关系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它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承担的现时义务和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对这个概念,如果只理解为企业拥有经济资源和应该向债权人和所有者履行责任的数量,就等于强调了对企业资产、权益总额及其结构以货币金额的反映,只关注了会计语言中货币计量形成的一种资金流,而忽视了形成这种资金流动背后真正的经济动力———产权流。因而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围绕资产负债表的经济后果展开的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行为,因为,资产负债表是企业产权关系的体现,以会计独有的语言,通过货币计量企业产权交易行为,包括各种产权的投入、流转和产出,最终以报表的方式反映企业内部各种产权交易结果的集合。资产负债表的整体框架非常好地反映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的双重产权结构形式,其右半部分所表明的是企业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原始产权,其左半部分所表明的是企业法人财产权,以及两边产权的互动关系。

(一)资产反映了企业的法人财产权资产负债表左边的资产体现企业作为独立法人所拥有的法人财产,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法人产权,法人财产表现为企业资产,不仅包括股本形式的本金,而且还包括企业的积累以及借入使用的资金即企业债务等一切营运资本。企业拥有法人财产的意义在于,法律赋予企业财产主体的性质,借助于企业法及其他经济法规,使企业成为上述整体财产的独立的支配者,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以及部分收益权和受一定限制的处分权,这样由企业法人财产派生出了法人产权。从资产的来源来看,法人产权还可以看作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以各种契约形式将其所拥有资源的部分或全部产权让渡给企业,形成企业对这些资源控制权的集合体。当这些资源被赋予法人产权后,企业也就拥有了这些资源的财产经营权,通过运营,将这些资源转化成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所表示的具体财产内容,所以,资产即是企业经营资产不同的占用形式,也是产权经营的结果。

(二)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反映了资本提供者的原始产权把资产负债表右边的所有者权益和负债理解为资产负债表左边资产的两种来源,无异于对“资金来源=资金占用”的理解。静态的看,对资产负债表右边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划分方式大致遵循了不同契约类型所产生的两种不同产权关系的原则。资产负债报表中的负债是债权人以出让其拥有的资产产权中的使用权为代价,以契约约定的形式获取固定收益的权利。这种权利与所有者投入资本应享有的权利存在着差异,所以,在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分别反映。所有者权益是投资者通过让渡所拥有资产产权中的使用权和处分权,最终保留占有权和收益权,以投入资本形成企业法人财产,并据此形成所有者的权益。由于法律规定债权人行使权利优于所有者,所以,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于所有者权益的前面,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可演化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而没有“负债=资产-所有者权益”的演化。动态的看,资产负债表所体现的连续性财务信息反映了产权关系的实现和变更。从总体来讲,企业作为混合式产权集合体,通过运营不断发展,并极力寻求一种合理产权的排列方式(产权结构),成立一种高效的运作模式。而这种成长式的运营必然会带来利益的流入,即资本增值,并据此体现为各利益相关者权益(主要为收益权)的实现以及新的产权关系的产生。会计信息作为企业契约中的一个基础变量,表现在债权人和投资者身上实质是产权关系的确立、解除,这种确立代表着原始财产的投入,解除所体现的是权益的实现和变更。从投入分配角度来看,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不同的方式将财产投入企业构成企业经营的基础,而这种资源产权部分或全部出让,往往伴随收益分配权力的获取。债权人根据其事先确立的契约,从企业收益中获取固定收益;而投资者根据其投入资本比例享有部分管理、获取剩余收益、并处分企业的权利。其收益分配主要体现在资本市场高度流通下的资本利得和红利分配。在企业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各种债权人和投资者不断和企业建立产权关系,实现权益,并最终伴随着产权关系的解除。

(三)资产与权益的关系:原始产权对企业法人产权的派生与资金平衡表所表现的资金来源与资金占用的对应关系相比,在资产负债表中并没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与企业法人财产的对应关系,即不能清楚的计算每一种资产形态中有多少是属于债权人的,有多少属于所有者的,只能看到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整体数量关系。因为,资产负债表从整体上更关注企业产权关系的形成,而不是数量的相等关系。

从产权的角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还可以演化为“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产权是包括所有权在内的一系列权利的集合,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构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特征。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源于资产所有者对其拥有的资产部分产权的让渡,当企业的债权人和所有者将其拥有的资产部分产权让渡给企业后,这些资产应形成企业的法人财产,企业拥有了这些资产的法人产权,对其进行控制并经营,经营的过程和效果与这些财产提供时的原始产权归属无关,而债权人和股东让渡产权的收益是对企业经营资产及其增值和契约约定的其他权利的分享,他们对这些资产经营权的运行受到契约约束,根据其拥有的最终所有权按照契约条款在企业中主张权利,不能或者只能有条件地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所以,资产负债表的左边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法人财产,代表了企业经营规模及履行产权契约的范畴,而右边是以企业资产最终产权所有者为主体的权利要求,即权益。站在企业的角度,企业一定要界定清楚应该向“谁”履行责任,数量是多少。站在债权人和所有者的角度,他们只需要清楚保证他们权利实现的资产范畴即可,至于向“谁”主张权利是不言自明的。所以,当站在资产负债表的左边向右边看时,是站在企业的视角看其因受让资产部分产权而应该履行的责任———应向债权人和所有者履行的责任,其数额分别是负债合计与所者权益合计,且对债权人的责任优于对所有者的责任(所以,负债排列在所有者前面);当站在资产负债表的右边向左边看时,是站在债权人和所有者的视角看其权利主张实现的范畴———企业的全部资产,而无须看到企业财产与资产提供者———债权人和所有者的对应关系。

三、资产负债表项目的产权解读

资产负债表项目是企业产权变动的“统计”类目。会计人员对所发生的同类产权关系的经济业务汇总合并,每一类合并后的项目都在产权关系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资产类、负债类和所有者权益类项目根据流动性、偿债期和资本永久性的排列实质上体现了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产权关系界定、解除以及保护的难易程度。

(一)从产权界定的角度资产类项目的流动性实际上表现了企业法人财产形成中与利益相关者提供资本所达成的契约产权的复杂程度。例如,货币资金作为流动性最强的项目,其中的库存现金直接存放于企业,以隐含契约明确的将这部分财产权利归属企业;然而无形资产项目作为流动性最差的项目,在最初形成时就其本身的价值和形成所发生的费用进行界定的内涵与外延远比货币资金复杂,因此,在确立与之相关的产权契约时也复杂得多。负债类之所以排在所有者权益类项目之前,主要在于债权人仅仅对其拥有资本的经营权(使用权)进行明确限制性让渡,从而使其产权关系较为明确;投资者将资本所有权委托给企业,形成法人财产权,在达成产权关系时保留部分产权,所达成的永久性产权投入和产权增值的分享关系比债权关系的界定复杂得多。对债权优于所有者权益的法律规定也是考虑到这一点。

(二)从产权解除的难易程度资产类的排序体现了各类资产解除占用关系和行使处置权的难易程度。例如,货币资金转化成其他资源的能力比固定资产强得多。而债权类项目根据到期日的排序,实质上体现的是债权人和企业解除资金上经营权转让关系的难度,债权关系往往是基于债务契约的签署,其中明确规定了到期日,这种到期日是产权关系解除的重要条款,显然到期日越近的债权关系解除更为简单。若将所有者权益转换成债权来看,其相当于和企业订立了无期债务关系,理应排在债权类项目之下。所有者权益类科目的永久性递减式排列,体现了法律所规定的投资者投资的财产所有权以及派生财产所有的关系。实收资本体现的是法定资本,不允许撤回,并在企业内长期周转使用。同时,实收资本还反映了投资者在企业中享有权益的份额,即权利的大小。资本公积包括资本溢价和在其他资本公积中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部分的项目,作为派生财产权利,在法律规范的限度内有较大的资源转化的自由,两者只有股东的集体产权主体,而没有明确的个体产权主体,所以,其产权的清晰度远低于实收资本。

(三) 从产权保护的角度资产类项目的排列顺序体现了对债权人和所有者权益实现的保证。无论是偿还债权人的本金与利息,还是向所有者支付现金股利,最终以货币资金支付,资产转化为货币资金的速度和风险决定了债权人和所有者产权实现的程度,而按流动性的排列恰恰反映了不同资产转化为货币资金的速度与风险。对于负债项目与其说按照负债到期日的长短排列,不如说按照债务契约对企业的约束力来排列。负债项目自上而下对企业履行债权人权益的约束“刚性”不同,这种“刚性”体现了企业对不同债务的违约风险,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企业对债权人权益实现的保证。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排列也体现了企业对不同项目权益实现的保证程度不同。实收资本是所有者在企业中实现所有权利的根本保障,是所有者在企业中享有权利的“母体”,由此可以派生出所有者在企业中的许多权利,对所有者来说是第一重要的事项。资本公积是所有者除实收资本之外的第二资本保证,而留存收益则只是企业在其资本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并不会派生出其他任何权利。

四、结论

资产产权制度 篇9

改革试点的目标在于探索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明晰产权归属, 完善各项权能, 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这是我国农村改革一项重要顶层设计, 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改革重大制度创新。

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 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 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 是试点方案的重要内容。通过试点, 依法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落实好农民对集体经济活动的民主管理权利。积极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权、收益权试点, 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台账管理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

资产产权制度 篇10

根据意见,现阶段可入市的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四荒”使用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农业生产设施设备、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农业类知识产权及农村建设项目招标和产业项目招商转让等其他品种。

“这都是当前我国农村中最需要盘活的资产。”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这八类产权的入市交易,有望让农村“沉睡的资产”苏醒,极大增加农村经济的活力。

“农村改革最核心的是产权改革。”农业部经管司副司长黄延信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推进农村产权改革,可盘活农村的各类生产要素,让农村的土地、房屋等以前静态的资产变为现在动态的资本,并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但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也可引导城市资本流向农村。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和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各类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需求明显增长,许多地方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和服务平台,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提供了有效服务。但从各地发展来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发展不平衡,其设立、运行、监管有待规范。

“目前的情况是,受诸多条件制约,一些本该入市的品种不能进行交易,无法实现交换、流通和升值。意见对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进一步作出了规范,这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意义重大。”黄延信说。

意见明确指出,农村产权类别较多,权属关系复杂,承载功能多样,适用规则不同,应实行分类指导。意见指出,法律没有限制的品种均可以入市流转交易,流转交易的方式、期限和流转交易后的开发利用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这将有利于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李国祥认为,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有利于保障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权益,有利于提高农村要素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有利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当然,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意见明确提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市场主管部门要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定期检查和动态监测,促进交易公平,防范交易风险,确保市场规范运行。及时查处各类违法违规交易行为,严禁隐瞒信息、暗箱操作、操纵交易。耕地、林地、草地、水利设施等产权流转交易后的开发利用,不能改变用途,不能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能破坏生态功能,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

可以预计,八大类产权的入市交易,将搅活农村资产的“一池春水”,为我国农村改革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注入新活力。

资产产权制度 篇11

关键词:小产权房;集体土地产权;利益分析;发展权

一、引言

本文主要从对小产权房问题有着重要影响的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利益分配角度入手,来分析小产权房问题。有关小产权房的最新政策是《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若干意见》里明确提出的小产权房不得登记发证的规定,这一规定只是从法规上来强调小产权房的不合理性,不予登记,但并未触及到小产权房的实质问题上来,未来小产权房如何解决问题的仍然悬而未决。对于小产权房问题,很多学者认为由于国家对土地的绝对主导地位从而导致 “所有权悖论”以及产权残缺的发生,出现各级地方政府对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剥夺现象,但在农村现实的土地资源束缚下,即使在绝对的国家控制权下,农民依旧保持着对土地产权的诉求和博弈,两者之间是一种政治上由上至下,行为上由下至上的交互影响关系,所以仅仅从任何单方向的产权变革路径来分析,中国的土地产权制度都不会出现这么大的不确定性,从土地在集体产权利用上的效率性可以总结出小产权房的成因:现有地权制度为小产权房提供生存空间;各方利益攫取和博弈为小产权房提供直接动力;土地开发的利益刺激是小产权房大面积蔓延的核心原因。

二、小产权房的分类

由于政府层面并未给予明确的规范名称,也未形成法律概念,众多学者依据自己的研究侧重点给出不同的解释,大致从土地使用属性,发证单位区别,买卖双方的身份等方面入手,给予一定的解释,但小产权房作为一个宽泛概念,这些解释多不能涵盖全部类型的小产权房类型,因此小产权房可以通过详细分类来代替解释,以期明确小产权房的实质定义。市面小产权房类型主要有:农民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设的用来买卖的房屋,现在的发展趋势是乡镇及村组织集体规划或划分住宅用的宅基地,村民之间单独或相互合作盖起的多层楼房,一般都在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的交通道路两边,这在城郊结合部比较多见。这种规划在农民宅基地上整栋楼房属农民自己的单一产权,每层具体出来买卖的房屋并无独立的产权,属小产权房同时也是比较常见类型;另一类是村镇企业或私人用于生产的厂房、仓库等类似的房屋,这也占据着小产权房的一大部分,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这类小产权房就越多。以上两类都是村民和村组织单方面拥有的小产权房类型;第三类小产权房类型则是有多方面参与进来的,参与者一般包括村民、村及乡镇组织、开发商三方,以模拟商品房开发的模式规模化开发,这在大城市周边农村地区比较常见,例如北京、深圳等城市皆有具体的小产权房开发实例。这几类小产权房代表了绝大部分市场对小产权房的实指。

三、小产权房生存的制度空间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是一组权力组合,主要包括所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权利,不同的产权安排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由此农地产权制度可以理解为土地产权组合结构及其之上的关系总和。

1.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安排。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是我国农村现有土地的分配、使用、转用、流转的基本制度依据,是建国以来历次政策演变和制度变迁的结果,构成农村产权的契约、生产绩效和交易费用框架。建国以来我国的农地产权制度经历了几个比较重要的变革,包括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運动和家庭承包制以及当前进行的诸如农地确权、股份制合作化、合理的土地流转等改革,这些变革的本质都是农地产权的解构和重组。早期农地产权变革主要由国家完全主导,土地产权安排实质是形成一个宏观层面的国家土地所有制,与农民的关系可以称为国家雇佣的土地租种和收益制度,即产权的权利组合里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皆归国家所有,农民集体拥有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则是在国家的规定下在个人、集体与国家间进行分配,这种权利的组合严重的消弱了农民作为个体的对土地的主体关系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了争取更多的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但又不改变所有制,中国农民自下而上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可以说是这次的改革是农民首次在土地产权问题上的与国家的主客体关系第一个对置,形成了现有的土地产权安排,也极大的推动了后续的农民对土地利益的诉求,为以后农民积极争取土地利益埋下伏笔。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乡间土地使用属性的不同,二者间的利益差距巨大,这就促使了农民也参与到相应的利益争夺的队伍中,小产权房的产生和发展仍可以被认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后农民对土地利益争取的延续。

2.现有的集体土地制度对小产权房的发生和蔓延的责任。第一责任权责不分。现有农地产权不明晰,土地所有权归属农村集体,使用权和收益权归农民个体,但产权组合中的支配、处置、和发展权却都无明确规定,对个体机会主义而言,只要有机会就会争夺利益,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在无固定的土地支配、处置、和发展权的约束下,农民在利益的激励下必然追求土地利润和效用的最大化。但因为相关权利的缺失,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处于劣势地位,只好通过违规使用土地以获得自身最大利益,小产权房又是农民争取土地利益的最具可行的方式,结果可想而知。集体组织作为的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模糊主体,在最直接的土地利用层面,内部缺少对农民使用土地方式的监管,对农民违规使用土地没有强制的约束能力,外部又弱化了集体和村民在面对土地征收时保护自己利益的能力,不明晰的土地产权制度直接导致了农村土地内部使用的不协调和外部利益损失无作为,提供了小产权房的直接生存空间。第二责任是土地征用漏洞。中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都规定政府可以因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农村土地进行征用和给予相应的补偿,补偿金一般为土地农用情况下年平均收入的倍数,但这个规定有着公认的两个漏洞,一个是对公共利益的界定,国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政府既有强制征地的权利又缺乏有效地监督,这就扩大了政府征地的范围和力度,市场上合法的房地产开发和工业用地的供应都是有政府垄断的,市场自由竞争下政府的职责本应是监管作用的,但在实际的土地交易过程中,政府即作为市场的监管者又作为土地的垄断供应方,扮演着的监管和垄断的双重身份,致使政府在权利的倾斜下追求作为经纪人的利益最大化,一方面压低征地时的费用,一方面抬高土地出让时的价格,攫取巨大的土地利益,较低的征地价格促使农民自行转变土地使用方式,获取最大利益,较高的转出费用也增加了城市房地产的开发费用,使得小产权房和大产权房的价格进一步拉开,提供了小产权房的市场需求空间。

对现有集体土地产权组合模式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国的农地产权是残缺的,起不到严格管理和约束作用,也缺乏保护自身利益的机制,农民和集体与政府的对话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征地过程中政府只是简单的以农业年平均收入的倍数来定土地的价格,忽视了农民承包时间和不被征用下永续的承包权以及后代的继承权,还包括环境、生态、生活保障等诸多隐性权利,制度的缺失与不完善为小产权房提供了很大的制度空间,同时也加深了治理小产权房问题的困难。

四、小产权房利益主体分析

从小产权房开发的实例来看,小产权房涉及的利益主体主要有农民、村集体组织、地方政府、开发商等方面。农民作为土地直接的使用者,同时也兼具有理性经纪人的身份,具体到土地经营方式时,在追求自己可控范围内的利益最大化的准则下,有着多重目标经营的利益诉求,不会看不出土地被征收和自己利用间的巨大经济差异,当农民发现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的风险较低,而收益却大大增加时,农民便会排挤甚至摒弃自身被固定的土地使用方式而转向收益更大的那一种使用方式,从目前来看正是小产权房蕴涵的经济利益和实际的可操作性促进了农民土地的使用方式向小产权房的靠拢。集体作为一个功能残缺的经济和社会组织综合体,缺乏有效监督手段和管理权力,再加上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者本身就是有本村的村民组成的,和村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小产权房的开发也符合他们自身的利益,多数小产权房便是直接由村组织和开发商合作的,在这种情景下,理应作为管理者的村组织非但不能起到制止和监管的作用,在利益的驱使下还会转变为推动者。税费改革以后,地方政府越来越依靠土地财政的收入作为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虽然农村的小产权房未经过城市征地这一环节直接进入市场交易,地方政府损失了其应有的土地财政利益,但在小产权房的开发过程中则会作为受益方收取管理费用或直接参与开发获取利益,乡镇政府即使不公开支持,但因为财政收入的原因也会处在隐性的不反对状态。参与小产权房开发的开发商中,大部分是没有经济实力或资格在城市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但在农村地区省去大量的土地缴纳金和土地出让税后,对开发商的经济实力要求降低,另外开发商和村集体、乡镇政府一般都是合作关系的,使得实际情况中开发商面临的风险是由村集体、乡镇政府共同承担的,较低的风险加上较高的行业利润促使开发商积极参与小产权房开发。

五、小产权房建设用地分析

土地是小产权房的最本要素,其鲜明特征是数量固定,对价格完全缺乏弹性。农村土地所蕴含的价值并不能单纯以土地年均农业生产地租衡量,作为土地价值的直观表现,此处参考Ricardian地价模型(Denise DiPasquale &William C. Wheaton,1996) 对土地价格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在t时刻距离城市中心d处的土地价格的公式:

Pt(d)=ra/i+k(b0egt—d)/qi +kb0egtg/qi(i-g), d≤bt

因此如图1所示,农村土地特别是城乡结合处的土地,土地的区位优势和未来区位价值都会突显出来,这部分土地又比较适合转化为建设用地,因此这部分土地的开发利益如果得不到合理分配,小产权问题将会持续出现。当前土地征收和土地价格间有悬殊的土地收益差,即使土地寻租价格达不到市场均衡价格但只要高于征地价格的情况下,农民也会参与竞争准市场的价格,兑现附着在土地上的权益和土地租金,乡镇政府在小产权房开发的过程中把土地出让金、耕地占用费、房地产开发的相关各项税费转化为自身收益,开發商则占据了区位和区位增长过程中产生的价值。因此,小产权房的开发实际是不同利益团体对土地发展权的分配过程。

六、结论

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框架下,小产权房的开发和扩延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宏观层面上由于农村土地产权安排的不完善,给予各利益方攫取小产权房利益的契机和制度缺口;微观层面是各利益方对小产权房开发博弈的结果;核心问题则是现实条件下,土地蕴含的巨大利益争夺与分配问题。只有明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产权,保护农民合法的土地利益不被剥夺,规范政府行为、剥离政府对小产权房的开发才能真正解决小产权房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剑波.农地制度:所有权问题还是委托-代理问题[J].经济研究,2006(7).

2.王友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J].中共党史研究,2009(1).

3.佟光霁.闭锁与破解——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协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杨小凯,江濡山.中国改革面临的深层问题-关于土地制度改革[J].战略与管理,2002(5).

5.张良悦,刘东.道是非法却有情:小产权房开发的经济学分析[J].财贸经济,2009(4).

资产产权制度 篇12

一、产权理论

1. 马克思产权理论概述。马克思产权理论以资本主义所有制

为基础, 通过对资本产权关系的分析, 揭示出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的规律。它以所有权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财产权利关系及其运动。

2. 西方产权理论概述。

(1) 科斯定理。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科斯 (R.Coase) 。科斯定理主要包括三个子定理:

(1) 交易费用理论。科斯通过比较非企业市场状态下的交易成本和企业式组合后的交易成本, 说明企业的组合可以把原来的一部分外部交易转化为企业内部的非交易行为, 降低交易费用。

(2) 权利制约理论。科斯阐述了权利界定对交易费用以及经营效率的制约作用:若交易费用为零, 无论权利如何界定, 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 但事实上交易费用始终大于0, 所以产权界定对交易费用影响作用总是决定经济效率的重要因素。

(3) 制度安排理论。不同的产权制度安排有不同的交易费用, 继而决定了不同的经济运行效率, 即:

A、当:甲制度交易费用<乙制度交易费用, 则:甲制度为可选的安排制度

B、当:某制度实施成本<制度收益, 则:该制度具有选择的可行性

所以, 当:甲制度安排成本<乙制度安排成本

则:甲制度就应该成为被选择为安排的制度。

综合而言, 所谓科斯定理, 就是一个对制度环境交易成本最小目标的选择以及不断追求的系列函数和评价体系, 实质是抓住制度与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发挥好制度安排的效率性功能, 达到产权支配效率状态最优。

(2) 现代产权理论。现代产权理论认为, 只要存在交易费用, 产权制度就是必要的。一种产权制度是否有效率, 主要标准在于它解决外部性问题上交易费用的大小, 只要产权主体明确、产权边界清晰、交易费用低, 就是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安排。

二、产权理论对我国国有资产产权改革的启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产权理论对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它冲破了传统观念中的诸多束缚, 树立了产权价值、产权制度的效率、产权制度安排和市场配置等一系列新的观念。比如, 交易费用理论对国有企业的规模和兼并重组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产权理论对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安排的论述, 以及企业内部不同的产权结构对企业效率影响的理论更是现阶段中国国有企业以股权多元化为目标的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理论前提。

我国产权制度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一是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并存, 国有资产的产权制度与非国有经济成分的保护制度同时建立;二是我国的国有经济保持主导地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应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出发点, 对于现有的巨额国有资产, 必须设计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制度, 以使其保值和增值。在产权改革方面,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为了避免形成国有企业的行政干预和私营企业的家族干

预, 产权主体应该多元化, 让产权成为可以流动以及不断重新优化配置的对象, 才能使分属不同所有者的资产实现优化配置和资源集中。但交易价格应由盈利能力来决定, 而不是以净资产作为标准。

2. 调整公共产权和自然人产权的比例, 国有资本应主要在涉

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中发挥作用, 其他领域要通过优胜劣汰, 资产重组的方式将其退出来, 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

3. 法律对产权权责界定明确, 不能让收购产权的人来承担

产权之外的责任。产权边界应清晰, 民营产权的清晰重在法律, 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实现国有资产在现实经营过程中的清晰。

4. 产权应平等, 企业里面应当凭股权的数量发言, 不是凭产

权性质来决定发言的份量, 保证公平是政府的职责, 产权组织方式应该符合责任有限和股份制的要求, 能够适应产权的发展。

总之, 产权改革应主要着眼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着眼于效率, 着眼于体制的转变。国有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 必须实现国有资产的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才能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单一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Alchian, A., 1965, ”Some Economics of Porperty Right”, in A.A.Alchian, EconomicsF orcesa tW ork, Indiannapolis;LibertyP ress, 1977, PP.127~149

[2]H.Densetz Toward Property Righ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7, Vol57

[3]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4]谢世荣: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制度创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7.274~277

[5]史忠良刘劲松:产权理论与国有资产管理[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

上一篇:乡镇高中生论文下一篇:网球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