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产权制度及其完善

2024-10-07

企业产权制度及其完善(精选10篇)

企业产权制度及其完善 篇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知识产权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生产要素和竞争优势的基础, 成为最有价值的财产形式之一, 知识产权对于企业来说已经逐渐上升到核心竞争力的地位, 对于科技企业更是如此。目前, 知识产权会计信息不足、披露不完备、使用价值不高等问题的存在, 都影响着科技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实现投融资功能的展开。因此, 创新现有知识产权估值体系, 完善知识产权会计处理规范, 提高知识产权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 已成为充分激活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重点方向。

一、我国知识产权会计确认标准

《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制定采纳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的标准, 对无形资产的确认标准进行了明确, 即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 能够控制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 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并且成本能够可靠计量。作为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产权也同样适用于无形资产的确认标准, 并且仍需满足以下三方面条件:

首先, 企业能否控制知识产权产生的经济利益, 主要表现为是否作为该项知识产权的法定所有权人, 对其他知识产权使用者产生排他和约束作用, 使企业获得的经济利益得到法律保护。

其次, 确认知识产权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 更多地需要依靠会计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结合企业相关技术的掌握程度、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是否存在可替代的新技术等情况, 科学地实施相应的职业判断。

再次, 对于知识产权来说, 成本能够可靠计量显得十分重要。在知识产权会计确认的问题上, 各国准则制定机构强调谨慎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 对确认自创知识产权皆保持着谨慎态度。同时, 将知识产权的会计确认标准总结为:定义性、可靠性、可计量性、相关性。

二、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会计的调整

1. 优化知识产权会计科目设置

考虑到知识产权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为有效加强知识产权的会计核算, 建议将知识产权脱离无形资产账户, 单独设置“知识产权”总账科目, 并将“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作为“知识产权”科目下的二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通过对“知识产权”科目进行单独设置, 可以有效核算知识产权的原始价值及其价值增减变化情况, 通过借方反映购入、自创、接受投资等取得知识产权的原始价值, 贷方反映知识产权转让、对外投资的原始价值。

2. 优化知识产权账务处理原则

首先, 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而取得的知识产权, 在成功开发知识产权时, 按实际开发累计的支出金额, 以及获得知识产权发生的各项费用转入知识产权账户价值, 借记“知识产权”账户, 贷记“在研知识产权”账户, 按支付相关申请费贷记“银行存款”账户;其次, 从外部购入的单项知识产权, 按实际发生的购买价格及其他费用, 借记“知识产权”账户, 贷记“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账户;再次, 企业接受投资者投入的知识产权, 根据双方确认的价值借记“知识产权”账户, 按约定的注册资本金额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账户, 如投入价值高于实际投入金额, 其差额部分贷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账户。

3. 优化知识产权转让

知识产权所有权的转让也称为出售或处置知识产权。企业出售知识产权, 按实际取得的转让收入, 借记“银行存款”账户, 按该项知识产权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借记“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减值准备”账户, 按知识产权的账面余额, 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金”等账户, 按差额, 贷记“营业外收入——处置知识产权净收益”账户或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置知识产权净损失”账户。

知识产权使用权转让仅仅是将部分使用权让渡给其他单位和个人, 出让方仍保留对该项知识产权的所有权, 因而仍拥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受让方只能取得知识产权的使用权。企业转让知识产权使用权时, 按应收取的租金或使用费收入, 借记“应收账款”、“银行存款”账户, 同时贷记“其他业务收入”账户。未履行出让使用权合同所规定义务时所发生的费用, 借记“其他业务支出”账户, 贷记“银行存款”账户, 贷记“知识产权”账户。

4. 优化知识产权投资账务处理

企业以持有的知识产权对外投资, 应按投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相关税费, 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账户, 按已计提减值准备, 借记“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减值准备”账户, 按知识产权的账面余额贷记“知识产权”账户, 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金”等账户。

三、知识产权会计报表体系的完善

1. 完善资产负债表中知识产权相关信息

(1) 考虑到外部环境对知识产权的关注程度, 已超过包括固定资产在内的其它资产, 建议在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后新设“知识产权”项目, 侧重于反映知识产权内在价值, 并按照原始成本及评估增值 (或减值) 分别予以列示。

(2) 考虑到以知识产权作为出资已成为普遍现象, 建议在资产负债表中“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项目中分别新设“知识产权”项目, 用于反映注册资本中知识产权出资所占比重, 并按照实际入资价值及评估增值 (或减值) 予以列示。

(3) 考虑到对于专利权、商标权等期限型知识产权, 按照会计处理原则需要在有效使用期限内分期摊销并记入损益, 因而需要在“累计摊销”项目下新增“知识产权摊销”科目, 根据知识产权的使用年限, 采取直线法摊销或类似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的“加速摊销”进行核算。

(4) 新设“知识产权”项目主要是以净值形式体现的, 因而在会计核算过程中, 应根据知识产权的原始价值与累计摊销, 计算出知识产权的净值, 具体格式为:

知识产权原始价值 (知识产权项目年末余额)

减:知识产权累计摊销 (知识产权摊销项目余额)

知识产权净值

2. 编制知识产权收益情况汇总表

对“资产负债表”进行改进的同时, 为了反映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获取收益的详细情况, 企业可根据知识产权的具体类型, 编制知识产权收益情况汇总表。具体有:知识产权营业收入主要由所有权转让、使用权转让、使用权许可三部分收入构成, 成本费用涉及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成本费用支出, 主要以转让成本和摊销费用为主, 其他还包括日常管理费、专利申请费等。知识产权营业利润通过知识产权营业收入合计减去应交税金, 再扣除成本费用后, 与知识产权投资收益相加形成知识产权总收益。

3. 编制知识产权增减情况变动表

在日常经营过程中, 企业常常会涉及到自创知识产权的投入使用、知识产权的购入与转让等情况, 为反映企业各类知识产权的增减变动状况, 企业需编制知识产权增减情况变动表。其主要涉及到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以及专有技术等项目,

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增减变动情况进行汇总, 一方面可以对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具体项目的总量进行详细地记录, 另一方面也能反映各类知识产权的变化情况。其中, 知识产权增加或减少的金额、数量, 分别通过“本年增加”或“本年减少”项目体现。自创知识产权的投入、投资者以知识产权追加投资、对外购入知识产权会造成知识产权的增加;企业以知识产权对外投资、对外转让知识产权会造成知识产权的减少。最终期末知识产权的存量状态, 通过“年末余额”项目体现。

摘要:知识产权的会计确认标准为:定义性、可靠性、可计量性、相关性。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会计的调整要优化会计科目设置, 优化账务处理原则, 优化转让和投资债务处理。知识产权会计报表体系要完善资产负债表中相关信息, 编制收益情况汇总表和增减情况变动表。

关键词: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会计,调整,报表

参考文献

[1]谢铁山.论知识产权会计的若干基本问题[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5)

[2]余丹谈.知识产权价值的会计确认方法[J].财会月刊, 2010 (9)

[3]李辰澍.论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会计服务[J].北方经济, 2013 (7)

[4]袁丽.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知识产权会计核算的思考[J].当代会计, 2015 (1)

企业产权制度及其完善 篇2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国务院某部制定一行政规章,规定对某种行政违法行为,除处罚单位以外,还要给予直接责任人罚款的行政处罚,但设定这一违法行为处罚的国务院行政法规并没有规定要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罚。这一规章是否违法?()A.违法。因为规章无权规定行政处罚

B.违法。因为规章无权规定罚款的行政处罚

C.违法。因为本规章超出了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处罚范围 D.不违法

2、某厂因污染事故被环境保护部门作出以下处理:(1)责令限期治理;(2)罚款5000元;(3)赔偿受污染单位损失6000元;(4)要求赔礼道歉。上述决定中属于行政处罚的是:()A.责令限期治理 B.罚款5000元

C.赔偿受污染单位损失6000元 D.要求赔礼道歉

3、某市欲制定一项地方性法规,对某项行为进行行政处罚。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该法规不得创设的行政处罚措施是()A.罚款

B.没收违法所得 C.责令停产、停业 D.吊销企业营业执照

4、对于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提出。A.三日内 B.五日内 C.十五日内 D.七日内

5、在某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行政规章中明确规定,将对某一违法行为的罚款权“委托”给某一组织。根据这一规章,行使行政处罚权的组织()A.应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处罚 B.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处罚 C.可以自由地行使罚款权

D.对自己的行为后果独立地承担法律责任

6、农民吕某自筹资金开办了一家小型皮鞋厂,由于不具备污水处理设施,皮鞋厂污水随意外流,严重污染了附近的一条小河,对此,河两岸的群众反映强烈,纷纷要求乡政府采取措施,予以罚款或命令停产停业,对皮鞋厂的这种行为有权予以罚款的行政机关是下列哪个?()

A.乡人民政府

B.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C.镇派出所 D.县环保局

7、谭某未经批准在某市B区建楼房,施工期间,B区建设管理部门多次同谭某交涉并劝阻。谭某拒不理睬,终将房屋建好,用以居住。B区建设管理部门依法对谭某作出行政处罚,责

令其30日内拆除此违章建筑。谭某不理睬,期满后,B区建设管理所强行将楼房拆除。拆除过程中未通知谭某到场,对房内物品也未能妥善保管。致使谭某利益受损.谭某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以怎样做?()

A.自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 B.自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一个月内申请行政复议 C.自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D.自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三个月内申请行政复议 8、1万元港币的处罚

B.是错误的,只能实施罚款1000元人民币的处罚 C.是错误的,只能在没收与罚款中选择一种实施处罚

D.是正确的,不违反《行政处罚法》所规定的一事不再罚的原则

9、我国《行政处罚法》第37条规定:“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有关人员出示证件。”这体现了行政程序法中的哪一基本制度?()A.调查制度 B.告知制度 C.表明身份制度 D.说明理由制度

10、某造纸厂因污染事故被环境保护部门作出以下处理:(1)责令限期治理;(2)追究个人责任;(3)赔偿受污染单位损失10000元。上述决定中属于行政处罚的是:()A.责令限期治理 B.罚款50000元

C.赔偿受污染单位损失6000元 D.无

11、钱某出售劣药,使购买其劣药的李某吃后中毒住院抢救,钱某这一违法行为尚未构成犯罪,对此,钱某应当()A.受到行政处罚

B.依法承担给李某造成损害的民事责任 C.受到刑事责任的追究

D.既要受到行政处罚,又要依法承担给李某造成损害的民事责 任

12、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A50 B20 C30 D40

13、下列各项措施中属于行政处罚的有()A.撤职 B.扣押

C.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 D.开除

14、某省甲市A县公安局和乙市B县公安局对一起治安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管辖权发生争议,应如何处理?()

A.由最先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公安局管辖

B.由最先发现治安违法行为的公安局管辖 C.由省政府确定该案的管辖 D.由省公安厅指定管辖

15、农民吕某自筹资金开办了一家小型皮鞋厂,由于不具备污水处理设施,皮鞋厂污水随意外流,严重污染了附近的一条小河,对此,河两岸的群众反映强烈,纷纷要求乡政府采取措施,予以罚款或命令停产停业,对皮鞋厂的这种行为有权予以罚款的行政机关是下列哪个?()

A.乡人民政府

B.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C.镇派出所 D.县环保局

16、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行使。A.人民法院 B.公安机关 C.国务院 D.人大常委会

17、农民吕某自筹资金开办了一家小型皮鞋厂,由于不具备污水处理设施,皮鞋厂污水随意外流,严重污染了附近的一条小河,对此,河两岸的群众反映强烈,纷纷要求乡政府采取措施,予以罚款或命令停产停业,对皮鞋厂的这种行为有权予以罚款的行政机关是下列哪个?()

A.乡人民政府

B.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C.镇派出所 D.县环保局

18、下列关于行政处罚中“一事不再罚原则”的表述哪个是正确的?()A.一个违法行为不能进行多种行政处罚

B.两个行政机关分别依据不同的法律规范给予当事人两个罚款的处罚 C.对一个违法行为已由一个行政机关依法进行了罚款,其他行政机关不能再对其进行罚款

D.一个违法行为,多个处罚主体不能根据不同的法律规范作出不同种类的处罚

19、某造纸厂因污染事故被环境保护部门作出以下处理:(1)责令限期治理;(2)追究个人责任;(3)赔偿受污染单位损失10000元。上述决定中属于行政处罚的是:()A.责令限期治理 B.罚款50000元

C.赔偿受污染单位损失6000元 D.无

20、钱某出售劣药,使购买其劣药的李某吃后中毒住院抢救,钱某这一违法行为尚未构成犯罪,对此,钱某应当()A.受到行政处罚

B.依法承担给李某造成损害的民事责任 C.受到刑事责任的追究

D.既要受到行政处罚,又要依法承担给李某造成损害的民事责 任 21、1万元港币的处罚

B.是错误的,只能实施罚款1000元人民币的处罚 C.是错误的,只能在没收与罚款中选择一种实施处罚

D.是正确的,不违反《行政处罚法》所规定的一事不再罚的原则

22、受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法律后果由以下哪个机关承担?()A.受委托组织 B.委托行政机关

C.委托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 D.行政复议机关

23、下列行政处罚措施中,只能由法律设定的是:()A.罚款

B.没收违法所得 C.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 D.行政拘留 24、2002年9月15日,张某经人介绍购进一批盗版影碟在某县出售,截止9月20日全部售完。2002年9月27日被他人告发,县工商机关经过调查核实,于次日作出对其处以500元罚款的处罚决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 该处罚决定是对该违法行为的追究,应予以支持 B. 该处罚决定是工商机关滥用职权的表现 C. 该处罚决定是工商机关越权的表现 D. 作出该处罚决定违反了法定程序

完善土地产权制度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土地 土地产权 制度 物权法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在我国,土地是最重要的农业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生活的最基本的保障。“三农”问题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然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保障农民的基本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土地产权的合理配置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土地产权关系明晰,制度越科学,土地的利用的效率越高,越有利于农业与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我国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经过了多次的历史变革,已经形成了集体所有制为前提,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民对集体土地的自制与政府的行政、村委的自制权之间往往产生矛盾,农民的土地权益得不到保障。为此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实现村民自治权的保障[1]。

1.农村土地产权存在的问题

1.1 土地所有权不明确

宪法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主体统一用“集体”这一名词,并且村民委员会对集体土地具有管理的权限。但是农村集体的法律的界定、集体成员的资格的认定,权限的范围等都没有规范的法律的规定。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组织,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从立法的角度看,法律通过村民自治组织控制农村土地资源留下了不足。

1.2 国家权力过度控制

国家对土地产权的干预是为了矫正市场调节不灵、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有效的方式。但是国家的干预政策必须要有一定的限制,否则国家干预一旦过度,就会影响到社会公民的自由和民主的基础。但是,我国现行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受到国家的过度控制,丧失了农民自制的自主性和完整性,政府对农村集体土地的过度控制主要表现在管制权和征收权的方面。政府对农村土地的管制权主要表现在集体土地的利用或者处分行为的审批的权利。《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可以因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对集体的土地依法进行征收并且对征收的土地进行补偿,农民不得出出让给政府以外的组织,只有将土地征收为国有土地之后才能买卖,因此农民集体应该得到的真正的土地收益没有得到完全的保障[2]。

1.3 村民委员会权利扩张导致土地所有权异化

村委会是一个人员不断变化的农村的社区团体,这一组织不是法人也不是合伙,是一个特殊的共同体。由于国家权利的让步,村委员会有对农民使用的土地进行监督,制止对农业资源的破坏和改变农业的用途。实践活动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村民的自主权往往被村委会等机构的干部操纵,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异化。村民委员会不能完全体现村民的意志,村民委员会等机构的干部成了实际决定的主体[3]。

2.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的对策

2.1 转变政府职能

明确和落实土地用途的管制,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是保证粮食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管制的科学规划并且有效的限制地方政府擅自改动规划的权利,同时保证管制的有效的监督执法力度。

政府应该积极的服务于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政府的职能应该从原来的参与者转变为服务者和监督者。完善征地制度建立统一的征地标准,完善征地的制度应该界定好政府征地的程序和权限,责任到人,界定好公益性和经营性征地的要求,规范整的程序缩小征地的范围。同时应该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市场的管理规范,加强土地流转的监督会和惩罚[4]。

2.2 约束村委会的管理权,保障村民权利

明确村民自治的权利的范围,加强村民自治的法律建设,应该建立健全村民选举的制度,完善对村民委员会选举产生的纠纷和违法行为的处理,保证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能够代表村民的集体意志。完善村委会选举产生的行政复议、信访、处分、监督的制度明确他们各自的职能,各司其职为实现村民自治权利提供保障。

3.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农村的土地承载着基本的社会保障的功能,因此加快农村土地产权的改革是推进城乡基本的公共服务的保障。

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采取因地制宜的农村土地产权的改革的前提是建立基本的养老制度和医疗保险在制度,保证人民最基础的生活。同时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利民的事,推动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5]。

4.《物权法》对土地性质的确认

2007年3月1 6日颁布并将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物权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定为用益物权,这是法律层面对土地使用权的根本界定,承认了土地经营权的物权性质。这一法律的颁布从根本保证了所有权的合法性,但是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还有待实践去验证。土地与农民的重要性就相当于农民的衣食,土地经营权的长期稳定,对农村工作、农民利益、农业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样维护了土地承包的长期关系,也维护了土地使用权人的合法利益,尤其是对于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方面更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保证了三农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是保障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物权法》第133条明确解释了土地流转的问题,自然人可以“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荒地等农村土地的行为受到法律保护。土地可以承包、可以转让、入股、抵押或者以其他方式流转等转换形式都是合法有效的。在保护农民权益方面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以保护农民的生存利益,当然有法律明文规定的问题不在之内。这种保护物权人的权利的规定,都是法律上的一种保证。土地承包权的物权化从根本上保证了农民的权益,保证了农民手中的土地权及使用。对于未来一些不确定的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可以实现有效规避。土地权的物权化进一步限制了农民土地权及使用,保证了农民的所有权。以往因为没有法律保障,一些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法律保护,导致一些农民的利益受损,更为严重的是酿成了重大的群体事件,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物权法对土地使用权的规定会使农民在利用土地方面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面对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居大多数的农业大国而言,這一法律规定其意义是深远而重大的。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他们的权益不能得到保证,他们的利益不能得到维护,对于我们整个民族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5.结语

土地在今天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不保护好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及使用者的利益,不利于农业人口的生存,也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土地产权制度影响着不仅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并且还影响着土地资源的配置和效率。坚持在集体所有权的前提下完善农村的产权制度,界定好村民委员会、行政职权等机构的管理和经营的权利,构建有效的监督、约束的制度充分体现村民对所有土地的自治权[6]。这是目前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也是经济繁荣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徐勇, 赵永茂.土地流转与乡村治理-两岸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2]郭明瑞.关于农村土地权利的几个问题[J]法学论坛, 2010(1).

[3]张一翔, 段然.从政策与法律的视角浅谈农地问题、原因与改革途径[J]北京农业,2009(6):52-55.

[4]张尔升.土地制度变迁与现代化[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3, (3).

[5]郜添.论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J].中国科技投资, 2012,(27):12.

企业产权制度及其完善 篇4

一、《小企业会计制度》对小企业发展的潜在影响因素

(一) 部分会计处理方法欠妥、脱离企业实际, 不利于小企业获得融资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从事商品流通的小企业采购费用的规定脱离小企业实际。《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从事商品流通的小企业购买商品的采购费用不作为采购资本, 而直接计入当期营业费用。采购费用是在采购过程所发生的费用, 应作为采购成本。而且这一规定也会影响商业企业与工业企业及其他行业企业信息的可比性。

二是关于债务重组收益的规定不符合小企业的实际。《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债务人对于债务重组所获得的重组收益作为资本公积处理, 而将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实践中, 小企业一般不可能利用这一规定来夸大企业利润水平, 而将此对重组收益的规定用于小企业, 混淆了资本性收益和经营性收益的界限。一般而言, 只有资本性收益才能记入资本公积, 而对于经营性收益则应体现在当期利润中。债务重组不论采取什么方式都不可能是一项资本性业务, 而应看作是一项经营活动收益, 是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让步。这种让步是债务人已经确认为资产购置性质支出的减少, 无论是长期资产的购置支出还是短期资产或者费用支出, 都已确认为支出, 或即将确认为支出, 现在获得债务重组收益, 可以看作是支出的减少, 必须冲减支出作为当期的经营性收益, 即作为营业外收入。

三是资产盘点盈亏和毁损的会计处理问题, 可能导致企业账实不符。在资产盘点盈亏和毁损的会计核算上, 《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现金、存货、固定资产发生盈亏和毁损, 不再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 而是根据资产盘点盈亏和毁损的原因直接转入有关会计科目。虽然《小企业会计制度》在资产盘点盈亏和毁损的会计核算上比《企业会计准则》简单, 但这一规定可能会给企业造成新的账实不符。如果一家小企业发生资产毁损, 但因一时难以确定毁损的原因, 在此情况下按《小企业会计制度》就无法作出相应的会计处理, 也就无法在账上减少确已损失的资产价值, 其结果必然是账实无法核对相符, 并由此带来会计报表上资产和利润的虚增。

(二) 《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管理费用范围与所得税法不一致, 增加企业负担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 (国税发[2000]84号) 第十五条规定可在税前列支的管理费用包括:由纳税人统一负担的总部 (公司) 经费、研究开发费 (技术开发费) 、社会保障性缴款、劳动保护费、业务招待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股东大会或董事会费、开办费摊销、无形资产摊销 (含土地使用费、土地损失补偿费) 、矿产资源补偿费、坏账损失、印花税等税金、消防费、排污费、绿化费、外事费和法律、财务、资料处理及会计事务方面的成本 (咨询费、诉讼费、聘请中介机构费、商标注册费等) , 以及向总机构 (指同一法人的总公司性质的总机构) 支付的与本身营利活动有关的合理的管理费等。而《小企业会计制度》第三部分“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中“5502管理费用”科目的使用所规定的小企业管理费用包括:小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在经营管理中发生的公司经费 (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 、工会经费、待业保险费、劳动保险费、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 (含顾问费) 、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无形资产摊销、职工教育经费、研究与开发费、排污费、存货盘亏或盘盈 (不包括应计入营业外支出的存货损失) 、计提的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在税前列支的管理费用中未包括税法允许扣除的开办费摊销、消防、绿化、外事费等费用, 无疑会使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增加, 从而增加企业负担, 不利于企业发展。

(三) 应付税款法加重小企业的所得税负担, 不利于小企业的发展

在所得税核算方面, 《小企业会计制度》结合小企业的实际情况, 选择了应付税款法, 而不要求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应付税款法虽然可以简化所得税的核算, 但可能会加重小企业的所得税负担。应付税款法是指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差异所产生的影响所得税金额在当期确认为所得税费用。在实际工作中将时间性差异看作永久性差异进行处理时, 往往只考虑当期应调增的时间性差异, 不考虑当期应转销的时间性差异, 从而导致企业多交所得税, 不利于小企业的发展。

(四) 《小企业会计制度》简化会计处理后, 不能正确反映企业

业绩, 影响小企业的正确决策《小企业会计制度》简化会计处理后, 对不同企业业绩的影响有所不同, 并因此造成分期损益的差异, 影响企业当期或未来业绩, 不利于小企业的正确决策。

一是不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会影响企业业绩。《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小企业可以不计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如果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发生了减值, 就会因未计提减值而夸大本期业绩。但从长期来看, 固定资产仍要按历史成本计提折旧, 无形资产也要按历史成本进行摊销, 又会直接导致未来业绩减少。

二是关于专门借款利息的规定会影响企业业绩。《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 专门借款发生的借款利息金额不与资本支出挂钩。这可能会导致夸大资本化金额, 进而多计固定资产价值, 少计当期费用。但从长远看将来会多计折旧, 增加成本, 减少利润。与此相类似的还有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计价等。

三是关于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的规定影响企业分期业绩。长期股权投资以权益法核算时, 《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 不单独核算股权投资差额, 不对该差额进行摊销, 因而当出现出资额小于其在受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中所占份额时, 会减少投资期间前面时期的投资收益, 但转让投资时, 又会因账面投资成本较大而使转让投资的收益减少或者损失增大。

四是关于预提费用的规定会影响企业本期业绩。《小企业会计制度》“预提费用”科目规定, 当实际发生的费用支出大于已经预提的数额, 不再摊销, 直接计入当期费用。对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实际发生的费用支出大于已经预提的数额, 应视同待摊费用, 分期摊入成本。《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这一规定, 会使本期费用上升, 利润下降。

(五) 现金流量表的选择编制加剧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小企

业会计制度》规定:“小企业年度财务会计报告, 除应当包括本制度规定的基本会计报表外, 还应提供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本制度中规定的基本会计报表是指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企业也可以根据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这一规定无异于默许众多素质不高的小企业会计人员放弃编制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出信息, 全面反映某一会计主体一定时点或时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 (银行等信贷机构) 来说, 现金流量信息比权责发生制下的利润信息更重要、更相关。如果不对现金流量加以反映, 必然会增加银行等信贷机构的信贷风险, 从而加剧小企业融资的难度。

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完善

(一) 进一步明确和完善适用范围

一是明确未作出标准规定的小企业是否应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统计局2003年制定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 仅仅对工业 (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小企业规定了标准, 对于其他未作出规定的小企业是否应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 制度中未作明确规定, 导致未作出标准规定的小企业对是否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无所适从, 希望有关部门尽快明确。二是《小企业会计制度》的适用对象需要扩大。对于以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规模企业, 由于权益方面的特殊性, 既无法适用《小企业会计制度》, 又无法适用《企业会计准则》。这类小企业的会计规范目前处于“真空”地带, 没有适合自身的会计制度。因此, 可将其纳入《小企业会计制度》调整范围, 完善《小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三是明确外商投资的小企业、金融行业和股份有限公司中的小企业是否需要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上述企业是否需要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 《小企业会计制度》并没有明确规定, 相关通知也并未指明其中的小企业可另行执行。因此, 《小企业会计制度》应该进一步明确相关问题, 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实施。

(二) 尽快明确《小企业会计制度》与具体会计准则的协调问题

新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相关内容的规定有一定的差异, 如《小企业会计制度》仅要求对日后事项期间涉及的报告年度或以前年度的销售退回按照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作出规定, 对于其他的发生于日后事项期间可能对小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要影响的事项, 仅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 不要求小企业调整尚未报出的报告年度的会计报表。在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与具体会计准则时, 当两者某些内容的规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下, 小企业应以制度优先还是准则优先, 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对上述问题尽早作出明确规定。

(三) 做好《小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法律制度的协同《小企

业会计制度》在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时限, 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账务处理, 税收直接减免、即征即退、先征后退, 对借款费用处理, 管理费用范围, 利润表的规定等方面与税收法律制度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无疑会增加小企业纳税调整的工作量, 影响小企业纳税申报的操作, 甚至可能会影响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实施《小企业会计制度》后, 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在不断增大, 建议通过以下措施减少《小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法律制度的差异。

一是由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共同完善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由于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密切相关, 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相对较少, 其外部使用者主要是税务部门及债权人, 这使小企业会计核算对外报告的职能处于从属地位。另外, 很多小企业不具有法人地位, 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实际上是将企业的责任与投资者的责任连为一体。小企业的偿债能力只是债权人要了解的一部分, 其投资人的偿债能力对于债权人而言也很重要。而税务部门是小企业会计信息最主要的外部使用者, 所以, 由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共同完善《小企业会计制度》符合小企业会计信息的目标与特点, 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是尽可能减少《小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法律制度的时间性差异。试图找一条会计处理与税收法规相一致的捷径是不现实的, 只有尽可能减少时间性差异并简化时间性差异的会计程序。在不违背会计核算一般原则和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原则的前提下, 小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能够一致的应尽量保持一致, 或者提供可以保持一致的备选方法。如对于开办费的摊销期限, 除一次性摊销法外, 可以增加与税法规定一致即分五年摊销的备选方法, 由小企业视情况自行选择。

三是改进《小企业会计制度》关于利润表的编制要求。《小企业会计制度》中小企业利润表的编制未考虑到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的要求, 仍然采用通用的会计报表格式和内容, 对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所要求提供的数据很少涉及。在完善《小企业会计制度》时可将小企业的会计报表特别是利润表以专用报表形式———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格式和要求来编制。这样不仅符合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处理原则, 而且也减少了企业会计人员的重复工作。

(四) 进一步改进《小企业会计制度》部分会计处理方法

对于《小企业会计制度》所存在的脱离小企业实际或欠妥的部分会计处理方法, 应在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使《小企业会计制度》既能简化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 又更符合小企业的实际, 以利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贯彻和实施, 更好地促进小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制度》,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企业产权制度及其完善 篇5

由于知识产权不仅本身有着丰富的经济价值,同时它还能为知识产权的拥有者带来可观的经济利润,所以也导致其有着受到不法行为侵害的危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知识产权在经济和科技竞争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由知识产权所引发的司法纠纷也日趋严重。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现金赔付的方式进行保护活动的,其中赔付金额代表法律保护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对侵犯知识产权进行惩罚性的赔偿,可以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合法利益,同时也是对侵权行为的有效遏制。

一、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概念

惩罚性赔偿制度是相较补偿性赔偿制度提出的一种相对性的概念,它归类于损害性赔偿制度的范畴。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侧重点是对侵权者的惩罚。惩罚性赔偿衍生出的惩罚性赔偿条款,是经过法律许可、法院评审之后的合法程序和要求。在侵权赔偿金额超过实际损失的部分,是起到对受侵犯者的补偿和对侵权者的惩戒作用。因此,惩罚性赔偿制度是为了惩戒侵权者,限制和打击侵权活动而应运而生的赔付制度。从本质上说,知识产权的赔偿属于民事赔偿的范畴,正是由于它所关注的主要是恶意、故意侵权活动的有效遏制途径,使其更应具有实际损失确定赔偿金额的情况。

惩罚性赔偿制度相较补偿性赔偿制度,它具有以下几个优势:首先,惩罚性赔偿制度可以对侵权人的活动进行有效的惩戒,对侵权人的惩罚金额要从其所获取的经济效益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加以考虑;其次,惩罚性赔偿制度也是对侵权行为起到了良好的震慑作用,有效地限制侵权行为的发生;最后,惩罚性赔偿制度也具有鼓励知识产权市场的规范化的作用。

二、国外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惩罚赔偿制度的态度

(一)美国知识产权惩罚性制度的现状

根据《专利法》第 284 条第 2款规定:不论是陪审团确定还是由法院估定,法院都可以将该赔偿金额增加到原估定或确定的数额的最多三倍。因此有学者称之为“三倍赔偿”.但是,法律并无明文规定其具体的适用范围,因此在美国法院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惯例,即就是故意侵权行为是必要条件,同时为补充专利法中的不明条款,根据不同案例增加了不同的规则,如积极义务规则、不利推断规则等条款加以说明。

根据《版权法》第504条(c)款规定:(c)法定赔偿--就任何一部作品而言,无论侵权人系个人单独承担侵权责任还是两名或两名以上的侵权人连带承担侵权责任,法定赔偿金为不低于 750美元或者不超过 30000 美元,以法院视正当而定。……版权法没有像《专利法》、《商标法》一样确立赔偿责任,而是规定了法定赔付的金额。这正是惩罚性赔偿制度是在法定赔付金额基础上的延伸和依据。

(二)英国知识产权惩罚性制度的现状

根据《版权、外观设计与专利法》第97 条第 2款规定:法院可以通过考虑侵权的恶意程度以及被告侵权获得的利益等为依据判决附加性损害赔偿金。但是并没有对附加性损害赔偿金的赔偿额度和金额情况作出明文规定,也没用对基本性质做出界定,导致学界、司法界在认定和判定的时候争议不断,法院在判决的过程中,授予法官认为合适、合理的“附加赔偿金”.由于英国政府无意在民事程序上扩展惩罚性赔偿金的适用范围和适用领域。

因此,很多国内外学者也认为,所谓的附加赔偿金也就是惩罚性赔偿。

三、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国内的企业、单位、个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高。

但是,由于市场体系和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严重、现象泛滥。总体上侵权案件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数量呈几何式上升趋势。根据相关专业统计, 年,全国法院接收相关民事案件 24406 件,审结23518 件。到 年,这个数字增长到相关民事案件 87419 件,审结 83850 件,同比增长 258.19%和 256.54%.从法院受理情况看,其中 70%以上为侵权纠纷案。

二是故意侵权问题严重。在商务部 年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全年,全国过查办侵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3万多起,涉案金额超过 90 亿人民币,检察机关公共批捕相关案件超过8000 件。涉案人员超过 15000 人,审查起诉案件超过 16000 件。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法律正在逐步完善,但是故意侵权行为依旧是十分猖獗,形势依旧十分严峻。

三是部分产权人的权利意识不强,助长了侵权行为的发生。由于有时候相关产权负责人对相关权利的认识模糊和意识不强,导致不少涉嫌侵犯知识产权问题的出现,这一问题同样间接影响到中国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当前国内知识产权方面侵权现象泛滥,也就在另一个层面反映出我们在知识产权保护上面的不足。因此,建立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四、我国现行知识产权赔偿制度的缺陷和不足

在我国当前的立法、司法、执法过程中,针对知识产权故意侵犯的行为,法律判决的赔偿金数额总体偏低,所以导致侵权者有恃无恐、无所忌惮。这表明了我国在现行赔付制度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同时也在客观对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赔付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中规定:专利期权可在 1 万元以上、100 万元以下判决赔偿金,如隔世着作权侵权,只能判决 50 万以下的赔偿金,而商标侵权也由 50 万提成到300 万。其次,法官的自由裁决权过大,执法不明。由于适用的赔偿范围过大过杂,导致在赔付金额上出现偏低这一重要结果。

同时在同类案件、同一地区的执行标准也是差异过大,导致出现有可能的“执法不公”的局面。

由于知识产权侵权相关赔付金额过低,使得侵权者违法的成本过低,对其的违法、侵权行为未能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社会各界对完善和引进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国现阶段知识产权领域的不足和局限与提高我国保护知识产权水平之间的需求,为我国的知识产权惩罚制度的提出和完善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总体上,“社会最大利益始终是最高的法律,法律必须也只能去解释那些有利于社会的东西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因此,任何一种社会行为都不能也离不开法律的制约和保护。法律也只是以保护大多人利益为基础的有所限制。因此,这就要求法律的建设和完善工作要符合自己本国国情和现实需求。因此,在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的赔偿制度时,惩戒、威慑犯罪,保护受害人的同时,通过鼓励人们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提高平民的维权意识,这样也能推动社会、科技的发展。

五、建立和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惩罚赔偿制度的建议

(一)在惩罚性赔偿制度设计中将奖励作为重要指导思想

在设计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时候,应该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关注惩戒违法者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在设计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对受害者的激励作用。推动社会进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法治社会永恒的主题。面对诸多问题时,要求我们在立法、执法的过程中,多借鉴来自国外的先进理念和立法产物。一方面通过加大赔付金额对不法者作出应有的裁决;另一方面也完善私人追诉不法行为的奖励机制。根据数据,在知识产权保护的过程中,产权拥有者的积极性没能充分调动是重要原因。没有产权拥有者的主动参与,“惩戒”的效果自然事倍功半。

“惩戒”的目的未能实现,这一机制也运行与产权拥有者是否主动维权关系重大。惩罚性赔偿制度也可以作为未来知识产权维权方面的行为激励模式。所以,在考虑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内在关系时,分析产权拥有者的自身动力和原因,是认识和完善这一制度的积极意义。

(二)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数额的确定

一般的知识产权赔付数额确定需要 2 个步骤:1.确定补偿性赔付的基础金额;2.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和影响,合理确定惩罚性赔付金与补偿赔付金的比例。在补偿性赔偿金的确定上,一般为以下几种情况:1.产权拥有者受到的实际损失;2.侵权单位、个人因为侵权所获得的利润;3.知识产权的合理许可使用金额;4.在前三种都不符合的情况下,由法院根据侵权情节是否严重,给予相应的判定,即就是法定赔偿。因此在法定赔偿制度和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界定上,要严格拒绝将两者混为一谈、相提并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定赔偿一定意义上就是特殊的惩罚性赔偿。

因此,在计算惩罚性赔偿金的过程中,不能以法定赔偿金作为标准。

(三)对知识产权赔偿制度的护理限制

知识产权赔偿制度的目的是平衡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与此同时必须严格限制惩治制度的适用范围,避免产生因为过度保护权利人而对社会公众和个人过度侵占。从惩戒赔付的数量来看,知识产权的赔付金额要起到惩戒、威慑、赔偿作用。数额过低,效果不明显,对侵权分子起不到惩戒威慑作用;数额过高,则很有可能造成新一轮的不公平。因此,对赔偿数额的限制是很有必要的。在借鉴英美等国家基础上,理应将两者的比例规定在三倍以下。同时也可以最高法院根据各地的经典案例,为各地区的相关判决提供借鉴,以最大程度上发挥法律的保障作用。

在推行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国家中,虽然知识产权惩罚性赔付政策的适用面上不断扩大,但是在其运用条款和限制上却是越来越谨慎、严格。同时各国之间的相关法律体系也是在不断健全的过程中,这也体现了各国对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功能的认可。因此,就要求我们在建立我国的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体系的时候,要进行正确的分析,使其在经济基础、民事基础、伦理基础上做到有机统一。建设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公平,巩固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姜增源。知识产权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研究。烟台大学。2012.

[2]赵鑫。知识产权侵权适用惩罚性赔偿专项研究。黑龙江大学。2012.

[3]苏醒。知识产权侵权的惩罚性赔偿研究。河南大学。.

[4]贺永胜。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北京化工大学。2013.

[5]陈年冰。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山东大学。2013.

企业产权制度及其完善 篇6

关键词:三农;农村土地制度;产权改革;完善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25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不可能离开土地而生存,土地就像空气、水和阳光一样重要。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土地,如果能合理利用、规划土地,就能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保证。尤其是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与土地直接相关,所以土地是重要而又宝贵的资源,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十分关键。

1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更好地完善和发展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为了保证我国土地的健康流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要善于总结问题所在,并积极寻找解决对策。笔者总结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主体不清;二是土地使用和管理不当;三是法律保护有待进一步完善。

1.1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主体不够明晰

目前土地法律上规定归集体所有,但没有解释清楚到底归哪一级的集体所有,没有相关的文件进行阐述,土地到底属于哪一级的。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明确规定,直接导致广大农民朋友的权益受到了一定侵害,使得农民的权益得不到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1.2土地使用和管理不当

对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而言,土地既是资源也是生产对象,没有土地就没有农业生产而言。就现实来说很多村级支部干部,在土地使用和管理上没有参考广大农民的意见,在土地使用和管理方面自作主张,影响了土地的正常管理和使用。还有部分干部不能很好地传达国家的政策,或是没有耐心给大家讲解和解读国家政策,造成大多数农户对于国家政策了解非常之少,对于农村土地流转等问题也不甚了解,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1.3法律保护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农户承包经营权是基于承包合同而产生,当政府要征地的情况下农民必须依据法律法规维护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土地使用权不稳定和土地流转制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二是在目前这种土地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的制度下,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在某种意义上讲还不是很稳定。

三是目前尚未形成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体制,不能使土地连转市场化法制化。据统计每年有1亿农民工出去务工,大概有5千万以上人属于跨省的,这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很多土地荒废或减产。

2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建议

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意义深远,具体如何完善还需要农业部门乃至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积极做好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二是加大政策扶持,资金倾斜;三是提高土地收益率,加大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2.1积极做好土地确权颁证工作

加强宣传,强化培训。组织召开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动员会,并多次召开试点村村干部动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小组会议,利用会议宣讲政策。有力提高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的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

深入调查,确保准确。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集中人力和时间深入农户进行调查,对承包人,承包经营权共有人承包地块、面积、四至、土地变动等信息进行收集、归纳、整理、核对。

加强督导,保障质量。与部门、村签订了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目标责任书,并抽调纪委、经管站工作人员组成督查小组,对在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检查,确保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工作质量。

2.2加大政策扶持,资金倾斜

完善農村土地产权制度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资助。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需要自上而下,由中央到地方完善的网络体系来正常运行,需要稳定的庞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来完成。农民素质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因此没有强大的经费支持是不能实现的。要确保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大国家资金投入,这也是国外发达国家的现实经验。

2.3提高土地收益率,加大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通过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项目的实施带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培养。继续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促进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的转化和推广,支持各类人才的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以农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大篷车、科普宣传员为重点,加强农村科普组织、队伍和能力建设。建立农村科普事业良性运行机制。鼓励拓展其他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科技素质培养渠道,提高土地收益率,加大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3结语

伴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势必要做出适当的调整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笔者通过本文总结了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对策分析,希望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周文,倪瑛.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探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2]党国英.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

企业产权制度及其完善 篇7

1 宁夏11家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结构以及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分析

1.1 无形资产结构分析

根据11家上市公司近10年的年报可知,宁夏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来源有投资者投资、外购、重组等,外购无形资产是企业最主要的来源。表2显示,宁夏各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结构有差异。土地使用权占企业无形资产的主体地位,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各项无形资产。有的企业的某些年份无形资产甚至是100%的土地使用权,如大元股份。但土地使用权近年来有所降低。近年来企业重视引进技术,专利许可使用权占比稍有增加,自主的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变化不大。有的公司既无专利权,也无非专利技术,如英力特和新华百货。作为市场竞争中最具竞争优势的商标权和专利权,它们在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占比过低,最高不过10%[2]。

1.2 宁夏11家上市公司2008年-2010年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线性相关假设。依据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分析系统,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指标,其与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盈利能力是有机结合的。本文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作为代表公司绩效指标,与无形资产内部各项目比率进行了相关分析,企业的经营绩效与资产结构之间的关系并非是严格的线性关系,为了简便地描述两者关系,本文假设资产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近似的线性关系,并可以通过线性函数表达。无形资产比率同企业绩效成正相关关系。无形资产是一种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资产。因此,拥有无形资产的企业获取超额利润能力就强,经营业绩就高。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这一分析工具,选择净资产收益率Y代表企业绩效指标,用无形资产比率X1、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比率X2代表企业资产结构指标,用总资产周转率X3代表企业的营运能力,用资产负债率X4代表企业的资本结构。建立模型如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ε

其中,Y代表因变量净资产收益率,βi为解释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Xi为各自变量,当i=1、2、3、4时,分别代表无形资产比率、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比率、总资产周转率比率、资产负债率,ε为随机误差项。利用软件Eviews ,对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从模型回归结果看R2拟合优度太小,说明X1 X2 X3 X4对Y做不出解释,而且,模型X1 X2 X3 X4都通不过t检验,说明这个模型通不过检验。因此按照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分析方法建立的模型失败。

本文又假设无形资产数量同企业绩效成正相关关系。 拥有无形资产的数量越大企业获得超额利润能力就强,经营业绩越高。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采用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ε

Y代表企业利润总额,X1代表无形资产总额,X2作为流动资产总额,X3是非流动资产总额,X4为负债总额,ε为随机误差项。用Eviews进行回归

X2X3的t检验可以通过检验也就是说对利润总额有显著影响 F检验也通过了,但无形资产t值为负,p值大于0.05。也就是说无形资产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经过多重共线性的修正发现X1和X4确实存在多重共线性。所以把X1和X4从模型中剔除。所以最后模型是:Y=-3323.915+0.220331X2+0.045319X3+ ε

从图1中我们可以发现对宁夏的上市公司不一定企业无形资产越高,利润总额就越高。可以看出宁夏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对利润的影响不确定。

模型分析:一般来说无形资产和利润总额是正相关。而我们在做线性回归分析的时候发现,无形资产却和利润总额存在多重共线性也就是说无形资产对利润总额做不出解释。无形资产可以说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这与我们预期的结果不相符。可以说宁夏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不排除无形资产价值含量低,对经营绩效影响微乎其微(以上两种计算中分别加入商誉和未加入商誉)。无形资产对宁夏上市公司利润影响不显著的主要原因企业自身原因和制度原因,这些制造业大多处于低端,利润的提升主要集中在成本上,不关注或没有能力去关注无形资产对利润的影响。另外还有我国法律制度层面的原因。

2 问题分析

2.1 企业自身原因

2.1.1 企业资产中无形资产含量少。

分析数据发现,样本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平均为2.36%,远低于西方国家,与权威的“摩根斯坦利全球资本指数”所统计的国外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占有40%-50%的比率有较大差距,无形资产的作用难以认定。

2.1.2 无形资产内部结构问题较多。

国外上市公司中占较大比重的商标权、专利权、专有技术等在宁夏上市公司报表中却微乎其微。目前宁夏上市企业的无形资产内部结构主要由土地使用权构成,而对打造品牌价值、扩展品牌知名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开拓市场有至关重要作用的商标权、专利权和专有技术等知识性无形资产数量偏少。这种资产结构,无法让企业以无形资产赚取超额利润。土地使用权占企业无形资产的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各项知识产权。有些企业某些年份的某项无形资产计价为零。

2.2 制度层面原因

2.2.1 无形资产的确认制度方面。

目前我国企业竞争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有形资产的竞争上,对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不够,无形资产的构成仍然多停留在土地使用权等几个方面,所包含项目相对较少,有很多应该归属于无形资产的项目并未进行确认。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的范围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放宽,仍然不难看出宁夏大多企业仍依传统观点,其范围相对狭窄和笼统,这对于知识经济下日益发展的企业显然是具有很大局限性的[3]。国际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包括六大类,分别为与营销有关的无形资产、与客户关系有关的无形资产、与技术有关的无形资产、与合同权利有关的无形资产、与技术革新有关的无形资产、商誉。客户关系、数据库升级费用、制造合同、设计许可等都纳入了无形资产核算的范畴。其范围十分宽泛,也充分体现了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驱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而我国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范围过于狭窄[4]。随着我国与国际接轨加快,国门洞开,在跨国并购时往往我国企业营业资产账面价值易被低估。

2.2.2 无形资产的计量制度方面。

综观世界著名品牌往往一方面用无形资产博得投资者追捧而购其股票,另一方面用过硬技术含量的质量和过人的服务赢得消费者青睐,从福特汽车公司拥有美国近五千项专利可以窥见其企业竞争力。无形资产也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品牌资产,在企业品牌建设、技术创新和打造核心竞争力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无形资产的计量,以成本为依据的计量模式有失公允。随着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推广公允价值的应用也势在必行,无形资产计量问题应该更加重视其未来经济价值。但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环境并未完全建立,我国法律法规中会计信息内容不完整,我国诸多的会计方法大多为企业审计、会计做账服务,无法反映无形资产的市场供需价格,往往无形资产最终价值的认定只能在交易的签约和拍卖时才能确定,其价值易被低估,应当尽快与国际接轨,建立公允价值计价环境。目前有关会计理论的热点问题, 大多集中在对相关无形资产业务的讨论上,而这一探索过程,实际上是会计核算无形资产逐步向经济学无形资产的延伸和过度的实质性表现, 即会计核算无形资产与经济学无形资产产生了日益趋同的客观要求[5]。

3 对策

宁夏上市公司应当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并运用品牌管理方式管理企业,国家也应当进一步完善无形资产制度,加强营业资产法律制度研究。

第一,运用知识产权战略,重视知识产权在企业当中的应用

企业是资产的创造者。企业资产由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构成,总结我国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无形资产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土地使用权、政府特许经营权和知识产权,其中知识产权非常重要,主导着品牌创建、核心竞争力培育的使命。企业是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经济活动的组织,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生产技术、生产过程、产品和品牌,围绕着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研究与开发、服务的创新以及不间断的产品设计与改进。市场经济中企业直接面对市场,其主要的经济行为是为财富的增值而进行生产活动。因此,企业必须考虑对自己的生产技术、工艺、产品设计、企业名称、商号的商标以及自己的产品服务等特有的品牌实行知识产权保护。这一保护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享有创造成果包括设计、发明的所有权、产品使用的许可授予权以及品牌外在形式独占权利,从而保证企业在尽可能长的法定时间内获取最大的市场利润,避免或减少自己的创新成果被他人窃取,失去应得的市场利益。因此,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主要来自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 。

知识产权在法律上的价值不仅指其可以为权利人带来财富价值,而且在权利人被他人侵犯权利时可以通过法律保护得以赔偿因侵权人的侵权而丧失的收入或利益,或者是侵权人的侵权获得的收益。知识产权在会计上的价值是体现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无形资产科目的价值含量。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国家的知识产权政策和企业知识产权自身制度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资源,因此企业应当很好利用这些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从宁夏上市公司各年报可以看到无形资产占利润总额比率较大的是东方钽业和银星能源。而这两家企业属于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公司,比其他公司更处于产业链的上端。东方钽业是中国有色集团出资企业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 是一家以高科技为主导的企业,他的很多利润来源都是依靠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对利润的影响是较大。纵观公司发展过程就是冲破国外企业巨头专利包围的过程,早在1991年前,我国钽材料研发落后国外20年多年,国外钽材料产业被几个公司垄断,东方钽业的控股母公司中色东方集团当时准备向国外企业购买技术,但遭到国外公司拒绝。严峻形势下集团果断采取集中资源攻关的方法,历时半年,终于用独特的技术开发出了钽粉产品。在这次冲破国外巨头专利包围之后,集团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了知识产权机构,提高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建设能力,加大知识产权培训的投入力度,成效卓著。现在集团公司每两年左右就实现产值翻番增长。2009年,中色东方被确定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单位,2011年7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公布了第二批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中色东方成为宁夏唯一入选知识产权示范单位,由中色东方对东方钽业的技术引导和授权经验可看出企业应当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运用、保护和管理的建设能力。

第二,企业应当运用品牌管理方式。在品牌经济中,企业以品牌为核心和市场焦点安排经营行为,防范风险,取得利益。品牌是企业的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企业应当对自己的品牌进行全方位的保护。经济法体系中的知识产权法与国际接轨中的市场经济关系紧密,乃至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贸易关系紧密,反映了国家调节经济秩序,用公权保护私权的需要,大量的公法性规范不仅保护个体权利同时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知识产权法律通过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对企业品牌进行保护:首先是对该独特商品的外在标识或外在形式的保护,即商标权或外观设计专利权,使该外在标识或外在形式指示代表的特定商品不被盗用、仿冒;其次是对该独特商品的内在创新成果的保护,如商品的独家配方、独创技术、商品的独到加工过程、独有的生产工艺,计算机软件设计、技术绘图设计等可形成专利法上的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权、商业秘密权、计算机软件设计权等,法律保护的目的和关键是使创新成果的利用不脱离其创造者,使其得到财产利益和精神利益,同时排斥非权利人的非法仿冒、剽窃进而保护和鼓励其创新积极性。与此同时,品牌权利人和经营者须知法律在授予其垄断权的同时为了全社会发展进步又做了时间限制,逼迫权利人或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利用该权利,因为时间一到权利即归入公共资源。知识经济、品牌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知识产权成为品牌的重要自然属性。总之,品牌的自我保护主要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21世纪的企业只有依靠品牌竞争了,因为除此以外他们一无所有。品牌是利益符号,品牌决定着企业的定价权。宁夏新华百货的主营业务主要是零售业,因其在宁夏相对处于垄断地位,作为一家规模较大的商业零售企业其商标权资产一项在2006年以前常年处于空白,在2006年后物美对其控股才申请到了“新华百货 ”等注册商标。属于品牌形式的重要知识产权商标权如果长期缺失,在企业兼并中就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宁夏企业品牌经营理念仍需进一步加强。

第三,国家应当完善无形资产制度,从过去多头分散管理转向组织专门力量形成协调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为核心、品牌战略为补充的管理机制,不但立法力求协同作战,而且协调管理、调节和促导企业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在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无形资产评估实施细则。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不科学,缺乏量化标准,很难精确提供客观数据,无形资产评估结果往往误差很大,超过国际认可的20%的可接受界限。1996年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简称OECD)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开启了知识经济概念 , 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后,逐步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6]。OECD认为,知识经济中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纵观OECD国家,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技能水平显著提高,产业更新向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经济学上确认的无形资产有29项之多,美国资产评估机构所涉及的无形资产项目有26项, 我国评估实务中运用单项评估和整体评估的无形资产也有12项[1]。因此我国现行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确认的范围过于狭窄,不能完整客观反映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数量和质量。国际接轨、知识经济来临之下的商法制度中应当加强营业资产制度研究和完善,会计法、公司法相应的修改势在必行。

第四,发挥地方政府引导和推进作用促进创新。2008年我国开始推行知识产权战略,颁布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地方政府应当做好以下工作:(1)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完善政策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在充分发挥企业主体的积极性基础上,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产业集聚,带动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2)利用财政性资金促导、激发和调动企业主体研发积极性。(3)积极对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知识的服务,宣讲普及知识产权知识。(4)建设知识产权密集区以及示范区。

西部大开发政策引导下,民族地区宁夏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作为宁夏龙头企业,上市公司整体上能体现出宁夏企业大概状况,笔者通过分析以资对宁夏企业发展过程中利用好现有的知识产权法资源,运用品牌经营理念,加快创新管理,加速提高宁夏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推进,并对现有的制度改进提出了一己之见。

参考文献

[1]刘彬,韩传模.论知识密集型产业无形资产的内部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5):48

[2]2008-2010年宁夏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

[3]张梅良.影响我国企业无形资产价值难以实现的原因分析[J].经济师,2007(6):68-69

[4]战孝芳.无形资产计量及其信息披露的思考[J].时代经贸,2007(6):133

[5]刘彬,韩传模.论知识密集型产业无形资产的内部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24(3):48

企业产权制度及其完善 篇8

关键词:损害赔偿,完全赔偿,法定赔偿

所谓法定赔偿,是指在侵害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诉讼中,在实际损失、侵权所得和许可费用均难以确定的情况下,法院在法定限度内自由裁量赔偿数额。这一制度在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各部门法中均有明确规定,且在损害赔偿计算方法的顺位上处于末席。但各级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却往往将法定赔偿作为确定赔偿数额的首选,一些基层法院适用法定赔偿的比例甚至接近100%[1]。不仅如此,法定赔偿限额在立法上也呈现出不断追高的趋势。近几年,在知识产权各部门法的修法进程中,法定赔偿的最高限额已从50万提高到100万,进而再到300万,直至2015年12月2日国务院法制办发布的《专利法修订草案(送审稿)》所规定的500万![2]这充分显示了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决心,对于提高侵权判赔金额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然而,单纯的将法定赔偿数额提高就一定能真正起到对专利乃至整个知识产权体系加强保护的作用吗?事实上,司法实践领域和法学理论界对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制度的质疑声从未停止。

1 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制度研究概述

在我国的三大知识产权制度(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中,立法者均规定有法定赔偿制度,但关于法定赔偿的适用次序与条件、适用前提、最高最低限额及考量因素等问题却规定得并不明确,甚至在相关的司法解释中规定得也不尽一致。尽管如此,由于侵害知识产权的损害赔偿数额计算难、取证难,法定赔偿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倍受青睐,一跃成为各级法院在审理知识产权侵权诉讼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赔偿额确定方法[3],大有“反客为主”之势。一方面,法定赔偿被普遍适用;另一方面,法定赔偿却存在着总体赔偿数额偏低、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以及裁决结果缺乏说理性等问题。为此,我国一些省市的高级人民法院纷纷出台指导性意见。从这些不同地区的指导意见来看,法院系统内部对法定赔偿的认知也存在着较大分歧,导致不同法院之间操作各异。

与司法实践相呼应,国内法学界也开始对法定赔偿的适用问题展开讨论。归纳而言,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知识产权法定赔偿的适用条件问题[4];第二,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应否兼具有惩罚性功能的问题[5];第三,知识产权法定赔偿数额的计量标准问题[6];第四,适用法定赔偿时应参考的因素有哪些,其各自在确定法定赔偿数额时的权重如何[7]。然而,现有研究的不足在于:其一,缺乏对国外法定赔偿制度的应有考察,其往往仅限于介绍国外的相关规定,而没有深入研究有关制度的成因及其合理性;其二,对法定赔偿参考因素的研究仍停留于简单的因素罗列层面上,相关研究结论的说理性不强。

从境外的情况看,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制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并非一种为多数国家和地区普遍接受的损害赔偿计算方式。目前,仅有美国、新加坡、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等规定有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制度,而在法、德、日、英等国的知识产权法中未见法定赔偿制度之踪影,个中原因令人深思。第二,即便是那些规定有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制度的国家(地区),其对该制度的适用领域也进行了有选择的限定。例如,有关国家和地区通常仅在著作权法、商标法中规定有法定赔偿制度,而在专利法中则无适用法定赔偿之余地。第三,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规定看,知识产权法定赔偿所担负的也绝不仅仅是填平损失的功能,而是兼具有惩罚性功能。例如,我国台湾地区著作权法第88条第3项就规定,如被害人不易证明其实际损害额,得请求法院依侵害情节,在新台币一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酌定赔偿额。如损害行为属故意且情节重大者,赔偿额得增至新台币五百万元。

综上,尽管这一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使权利人获得更加充分的救济,但司法审判实践以及学界研究表明,法定赔偿在适用中出现了立法与司法的严重脱节[8],有反思及完善之必要。对于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制度的研究,不能仅停留于“知”的层面上,更应当深究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试图从民事赔偿的基本原理出发,对我国知识产权法定赔偿的适用现状进行梳理,力求揭示确定知识产权法定赔偿数额的各种考量因素,为今后更加公允地适用该制度提供参考。

2 完全赔偿是侵害知识产权赔偿的基本原则

研究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制度,首先要明确的是侵害知识产权赔偿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是否依然遵循民事赔偿的补偿(填平)原则,亦或是已具备了惩罚性?在民事赔偿领域,所谓的填平原则,又称为完全赔偿原则、全面赔偿原则,是通过补偿、填平权利人受损的利益,使被侵权人的权利恢复到侵权行为未发生时的状态。具体而言,就是侵权行为人因侵权行为给权利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以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实际损失为依据,予以全额赔偿。这里的实际损失,既包括直接损失也包括间接损失。完全赔偿原则是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是各国立法和司法的通例,我国《民法通则》第117条至第119条也确立了这一原则。

完全赔偿原则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三点:(1)任何人不得因为他人的违法行为而受损害。受害人因侵权行为带来的全部损失,包括积极意义的损失和消极意义的损失,都应得到补偿。(2)任何人不得因违法行为而致富。即损害赔偿的范围以侵权行为造成的实际损失为限,受害人不能因赔偿得到额外的收益。(3)不能以过错程度来作为赔偿范围的依据。侵权损害赔偿是民事救济措施,不能采用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的确定方法。无论加害人的过错程度如何,财产的损失价值是不变的,不因加害人故意或过失有所不同。

完全赔偿原则是侵权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即使在侵害知识产权赔偿领域亦不例外[9]。就立法而言,具体体现在《商标法》第63条、《著作权法》第49条和《专利法》第65条的规定。近些年,关于应否在知识产权法中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学界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有学者以法定赔偿为例,认为立法已经体现了惩罚性赔偿的因素。理由是,法定赔偿数额的确定要将侵权行为的情节考虑在内,这就意味着,法院在面对故意侵权和过失侵权时所确定的数额必然会有所差异,前者的判赔数额高于后者在所难免,也即含有惩罚之义[10]。笔者对此持不同意见,认为完全赔偿依然是侵害知识产权赔偿的基本原则,法定赔偿只是疑似惩罚性赔偿而已。一方面,法定赔偿作为最后的选择,只有在权利人所失利润、侵权人的侵权所得和许可使用费均难以确定的情况下,才得以适用。另一方面,法定赔偿虽然有可能产生与惩罚性赔偿相同的结果,导致侵权人的赔偿远远大于其获利,或原告获得的赔偿高于其可能遭受的实际损失,但也不排除确定的赔偿数额还不足以弥补权利人所遭受的损失。无论如何,法院仍然需要认定损害事实的存在,只有在此基础上,法院才能根据具体侵权行为的情节来确定赔偿数额。因此,法定赔偿数额的确定原则依然是补偿性的,是全面赔偿原则。

3 法定赔偿制度的本质认识及存在理性

关于法定赔偿制度的本质认识,我国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有几种观点:其一,法定赔偿是侵害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原则之一,把法定赔偿原则看作与完全赔偿原则一样,同为侵害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原则[11]。其二,法定赔偿是一种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是在所失利润、侵权所得之外的独立的确定损害赔偿额的方法[12]。其三,法定赔偿是相对独立的制度,并非赔偿计算方法。法律对法定赔偿另款规定,表明了其与所失利润、侵权所得赔偿标准的不同性质,是关于如何进行赔偿的制度规定[13]。其四,法定赔偿根本算不上一种计算方式,它缺少计算方式所必需的科学性和严密性[14]。从以上各种不同观点可见,分歧主要集中在法定赔偿是一种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还是一项独立的损害赔偿原则?笔者倾向于前一种观点,认为法定赔偿还不足以构成一种独立的赔偿原则,而仅仅是一种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换言之,法定赔偿是完全赔偿原则在具体适用过程中,由于所失利润和侵权所得不能确定,而由人民法院依当事人请求或依职权采用的一种计算损害赔偿数额的方法。

然而,法定赔偿作为一种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却不要求完全计算损害,即不严格以损害作为计算标准,而是由法院直接根据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酌情确定损害赔偿额。从这一角度来看,似乎与以损害事实为赔偿依据的完全赔偿原则是不相符的,那么,其存在的合理性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第一,知识产权保护对象的非物质性决定了适用法定赔偿的必要性。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对象的非物质性,知识产权本身的价值难以评估,导致侵权损害也就无法计算。允许法院酌定赔偿数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损害赔偿确定难的问题。第二,诉讼经济的考虑。在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确定损害时,诉讼成本包括法院调查取证的成本、权利人完成举证责任的成本、侵权人为应对诉讼的成本等等。鉴于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隐蔽性和侵权损害的不确定性,往往在耗费了大量的诉讼成本后,依然无法准确计算损害赔偿额。第三,趋利避害的心理。虽然法定赔偿是在实际损失、侵权所得和许可费用均难以确定的情况下才得以适用,但由于权利人所失利润和侵权人侵权所得的证据真实性往往难以认定,促使权利人倾向于选择适用法定赔偿以求获得较高的赔偿数额。基于上述原因,法定赔偿制度的确立,在客观上解决了缺乏有力证据证明的情况下损害赔偿数额确定难的现实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知识产权侵权诉讼案件的效率。

4 法定赔偿制度的立法表征与司法现状

我国现行立法对法定赔偿的规定,更多地体现了规范的强制性而不是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也就是说,在立法层面上,对法定赔偿的适用是严格加以限制的。首先,在适用顺序上,立法秉承了“慎用法定赔偿”的精神,各部门法均将法定赔偿的适用置于后位顺序。按照规定,只有在所失利润和侵权所得、许可费用这几种方法均无法适用的情况下,才可以适用法定赔偿,它是确定损害赔偿数额的最后选择。之所以有先后顺序的规定,不外乎是出于全面贯彻损害补偿功能的考虑,同时也出于避免法定赔偿滥用的考虑。纵观其他国家和地区,如美国的做法,就损害赔偿计算方式的适用,并没有强制性地规定不同方法的先后顺序,而是由当事人权衡利弊选择适用[15]。其次,在启动方式上,关于侵害商标权、著作权纠纷案件的司法解释都明确了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或依照职权适用法定赔偿,但是关于侵害专利权纠纷案件的司法解释对于如何启动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一般认为,当事人可以在起诉时直接请求适用法定赔偿,法院根据案件实际情况认为符合法定赔偿条件的,也可以依职权主动适用。最后,从赔偿的最高限额来看,三个部门法并不一致(著作权法50万,专利法100万,商标法300万),这是由于修法的先后所导致的暂时现象。本可预见,随着著作权法与专利法的修改,三部法所规定的法定赔偿最高限额将会逐步保持一致。令人意外的是,2015年12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专利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却将法定赔偿的最高限额再次刷新纪录,已达500万!从三部法依次递进的最高赔偿数额,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演进,通过提高法定赔偿最高限额来加大打击侵权力度,正是立法本意所在。

司法实践中,由于法定赔偿的适用比较简便,可以省去举证、质证的繁琐程序,提高审判效率,当事人及法官都乐于适用。绝大部分知识产权案件都是以这种方式确定侵权人的损害赔偿数额,法定赔偿有成为确定损害赔偿数额的唯一方式的风险[16]。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侵害知识产权行为本身的技术性、复杂性和隐蔽性,使得侵权诉讼证据的取证困难重重。在无法获得所失利润或者侵权所得的有效证据的情况下,选择法定赔偿的方式是权利人的一种有力保护;而在很多原本权利人已经证明实际损失或侵权所得的情况下,法院可能对证据的要求过于严格,依然拒绝接受,而代之以法院拥有较大裁量权的法定赔偿。其次,现有的民事诉讼制度没有提供有效手段保障权利人在面对不合作的侵权人时能够完成举证责任。且不说侵权人不愿意提供相关的账簿账册,即使能够通过法院对侵权人的账簿账册进行保全并审计,审计后无结果或者审计结果无法为法院使用的现象也并不少见。再次,即使有途径可以取得损失或者获利的证据,权利人考虑到诉讼成本、诉讼周期以及可能引发其他纠纷等种种因素,也宁愿选择法定赔偿的方式。最后,长期以来,法院判决赔偿额方面的谦抑政策也会导致法院倾向于选择法定赔偿。绝大多数法院判决书中呈现出千篇一律的“套话”,没有具体分析最终确定的法定赔偿数额与侵权行为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甚至出现了权利人可供预测的赔偿行情。在某种程度上,法定赔偿的泛滥和随意性也是促发知识产权商业维权愈演愈烈的一个诱因[17]。甚至,2015年12月的《专利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将法定赔偿额下限从一万元调整到十万元,这极有可能引起权利人及代理人进一步修正其维权策略,从而带来一些立法意图之外的效果[18]。

5 法定赔偿数额的计算方法与考量因素

目前,我国对法定赔偿数额的计算只有赔偿幅度的规定,赔偿标准和具体赔偿金主要依靠法官的自由裁量来确定。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法定赔偿的自由裁量幅度比较大,缺乏细分的操作规则,难以避免同类案件裁判结果的差异性。法定赔偿数额的确定是以一件专利产品、商标、作品为计算单位,还是一个侵权行为或具体的侵权行为人为计算单位,理论上存在不同认识,实践中的做法也不一。此外,只有专利法规定了最高限额和最低限额,著作权法、商标法都只规定了最高限额,没有设置最低限额,且三部法都没有考虑到主观因素对法定赔偿限额的影响。笔者认为,应该针对侵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行为的不同特点,在法定赔偿的计算上作出有区别的、灵活的规定,例如就侵害著作权的法定赔偿计算,可以借鉴美国版权法的规定,以每一部作品作为计算单位,不论侵权人数多寡,均规定一个有下限和上限的赔偿范围,具体数额由法院视为正当即可[19]。如果是故意侵权或过失侵权造成的损害,可分别规定提高赔偿金额的上限或降低赔偿金额的下限。就侵害商标权和专利权的关于法定赔偿数额如何计算的问题,由法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对故意侵权与非故意侵权设定不同标准的赔偿额度。

如何在法定赔偿幅度范围内确定合理的赔偿数额,我国知识产权相关司法解释规定了具体的考量因素。具体为:关于专利权纠纷案件司法解释第21条、关于商标权纠纷案件司法解释第16条第1款、关于著作权纠纷案件司法解释第25条第1、2款。虽然三个司法解释所列举的因素并不完全一致,因权利类别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有些因素是共同的,即侵权行为的性质、侵权持续的时间、侵权产生的后果、制止侵权行为的合理开支等。笔者认为,适用法定赔偿确定损害赔偿额,既要体现对权利人的利益保障,又要体现公平合理,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法定赔偿遵循的依然是完全赔偿原则,所确定的赔偿数额应充分体现对权利人损失的弥补。因此,权利人因侵权遭受的可能的实际损失是确定法定赔偿数额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尽管所受损失不能被完全确定和证实,法院也应结合现有证据,对可能的实际损失做基本的判断,以此作为确定法定赔偿数额的重要根据。(2)侵权人因侵权获得的利润。理论上,法定赔偿额应当高于而不能低于可能的侵权所得。因为如果侵权人在向权利人支付了法定赔偿额之后还有盈余,将无法起到遏制侵权的作用。实践中,权利人往往选择了法定赔偿方式后,就不提交实际损失与侵权所得的证据。法院在处理具体案件时,可适当放宽侵权所得的证明标准,促使法院在确定法定赔偿数额时尽可能多地掌握侵权所得的部分证据。(3)侵权人的主观过错程度。虽然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均未涉及侵权人的主观过错,但在司法实践中,主观过错对确定损害赔偿数额有较大影响,并被认为是确定法定赔偿数额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专门规定了侵权人主观过错对法定赔偿的影响。如美国版权法规定,不论故意或过失都得赔偿,但法定赔偿的最高限额和最低限额因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不同做适当调整,即加重故意侵权的责任,减轻无辜侵权的赔偿责任[20]。(4)侵权的具体情节。所谓的侵权行为情节,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实际上也无法准确界定,通常认为侵权行为的性质、侵权的手段、持续时间、损害后果、为制止侵权而支出的合理费用等都可以作为侵权情节加以考虑。

6 结语

设置法定赔偿制度本是为了解决因权利人的举证困难而造成的案件久拖不决的问题,既不是决定损害赔偿时的优先选择,也不是平行选择,而是一种兜底选择,即在已有的赔偿决定方式无法有效计算出赔偿数额时方可适用。因此,法定赔偿不应该成为常态。司法实践中法定赔偿的滥用已经从根本上违背了立法原意,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如果权利人的实际损失高于法定赔偿的最高限额,以法定赔偿作为赔偿标准,无法保障权利人的利益,实质上是放任和鼓励侵权行为。另一方面,权利人为了获得更高的赔偿,不惜分案诉讼、重复诉讼,不承担应尽的举证责任而一味地依赖法定赔偿,容易导致知识产权的营利性诉讼。

笔者认为,要避免上述弊端以实现利益平衡,就应当采取以下措施,规范使用法定赔偿。第一,严格遵照损害赔偿计算方法的适用顺序。即只有在所失利润、侵权所得和许可费用都无法确定的前提下,才能适用法定赔偿。第二,综合考虑影响法定赔偿数额的各种因素。只有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将各种考量因素与赔偿数额之间建立合理的对应关系,才能减少适用法定赔偿的随意性,抑制法官恣意行使自由裁量权,使权利人得到合理的补偿。第三,规范法定赔偿判决的说理与论证,加大判决的公正性和可预期性。在判决中,法官对某一具体条款的适用进行详细说理是审判活动的一项基本义务。虽然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因权利类型不同,所应考量因素也有所不同,法官确实难以用统一的标准来说明各种因素与赔偿数额的联系,但这不等于法官就可以完全对考量因素不进行说理和论证[21]。

企业产权制度及其完善 篇9

大学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专有技术等,本文讨论的知识产权以专利权和专有技术为主)管理制度,是基于国家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大学对其知识产权创造、开发、利用、保护、实施等环节的宏观调控与微观操作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知识产权关系予以规范与调整的规则体系。它是大学知识产权管理的依据,也是大学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与效益高低的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各国实践证明,大学知识产权事业的高度与跨度、进步与后退、成败与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及其大学是否拥有和实施了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1]。

1999年以来,国家教育部、经贸委、科技部、财政部、知识产权局单独或联合制定了多部有关大学知识产权管理的政策法规,不少大学也出台了本校的知识产权管理规定,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在我国逐步建立起来。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还很笼统和过于原则,规则细化不够,可操作性不强,与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高效地开展、推动大学真正成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生长点和辐射源、促进大学知识和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不断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及切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有效实施的客观要求相比,保障、促进和激励功能上尚有诸多空白与不完善之处,亟需变革与完善。本文拟就此予以分析和研讨,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2 当前我国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不足与缺失

2.1 大学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机构、人员和基金保障制度欠缺

由于我国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欠缺,致使许多大学知识产权专门管理机构、专业管理人员和专项基金至今未设立,这势必影响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实施。

(1)专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专业管理人员配备制度欠缺。

目前,我国有10%的大学没有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有18.1%的大学既无专门的专利管理机构,也无专人管理专利工作[2],知识产权工作完全处于自然自发的状态,就是说,其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与否,不决定于学校,而决定于发明创造人,是这些人在“控制”着学校的知识产权工作,这里的控制是指客观上产生了这种作用。

我国大学中,有的设置了知识产权办公室或在学校科研处下设专利科,有的明确学校科研处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其人员通常为科研管理人员转行而来。但无论从管理上讲还是从它所依据的制度上讲,这也是有欠缺的。因为知识产权管理与科研管理并不完全是一码事。从分工上讲,科研管理主要推动科技成果的获取,属于科技运行的前端管理;而知识产权管理则侧重于促进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和知识产权向生产力的转化,属于科技运行的后端管理。为了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工作,美国等发达国家往往在大学科研管理之外,设计和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机构,配备独立于科研管理、善于经营大学知识产权的专业管理人员[3],这值得我国深思和借鉴。

(2)大学知识产权专项基金保障制度欠缺。

专利等知识产权的申请、确权、价值评估、维持等均需非常多的费用,单凭个人是很难负担的,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可对其先行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但我国大多数大学还没有制定知识产权专项基金保障制度,也普遍未设立“发明创造基金”、“专利申请基金”或“风险投资基金”等知识产权专项基金。实践中,一些大学科技成果虽具备申请专利的条件,也有很好的产业化前景,却因没有经费支持而不得不放弃专利申请;有的大学专利因交不起年费,而丧失已获得的专利权;有的大学实施专利,“挑战”与“机遇”并存,因无风险投资资金支持而不敢实施等等。可见,专项基金保障及制度缺失已影响到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

2.2 大学技术转移、成果使用和人员流动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力

在我国,有近30%的大学反映有知识产权流失现象,通常外单位窃取占40%,化公为私占40%左右,随人员调配占20%[4]。大学知识产权“跑冒滴漏”现象折射出保护制度存在不足与缺失。

(1)大学技术转移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力。

大学技术转移过程中,经费来源复杂,多家主体投入资金,与多个单位合作,而很多大学知识产权界定和合同的规则又不够细化,通常没有明确要求技术转移合同中必须约定具体技术内容、收益分享比例、使用权和转让权、专利申请权等,合同中即便简单约定了“知识产权共享”,也会造成共享的技术产权不明确。大学管理制度对技术合同的类型也未严格区分,技术合作时多签订“技术开发合同”,而开发成果完成并交付企业使用的技术转移过程中,成果里所包含的专利技术同时就转移给了企业,使得真正的专利转让无法统计,大学得不到专利使用费。加之大学对技术合作缺乏必要的监察及制度约束。因而,大学在技术转移中往往造成一些知识产权的流失。

(2)大学职务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力。

我国绝大多数大学没有制定“非职务成果”审核制度,职务成果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不到位,一些职务成果被变成或被作为非职务成果来使用。如有的科研人员私下与企业进行技术交易,甚至利用职务成果投资运营自己的公司;又如有的科研人员先低价将职务成果以合法手段转让到合作公司,然后以自己或自己公司名义与该合作公司签订合同,从中牟利;再如个别院系在没有大学授权的情况下,以院系甚至院系下属的实验室、研究所的名义,利用大学职务成果对外签订合同,为本院系获取不当利益。从而造成了大学知识产权的流失。

(3)大学人员流动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力。

大学科研人员出国交流、工作调动、社会兼职等活动较为频繁,由于大学在职务聘任和调离制度中有关竞业禁止与保密义务的规定存在缺陷或空白,一些大学科研人员无所顾忌地将大量技术信息带出大学,相应部分的知识产权也流失到新单位,甚至国外,使原单位和国家蒙受经济损失。

2.3 大学知识产权成果获取和转化的促进与激励机制不足

我国大学知识产权成果的获取率和转化率均不高,这与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对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的促进和激励机制不足,有直接的关系。

(1)大学知识产权成果获取的促进机制不足。

一直以来,我国大学的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制度,多注重论文的数量和级别、专著、科研课题及经费数额、科研获奖及级别,而忽视专利成果应有的权重、地位和作用。因此,当一项科研项目取得进展时,便匆忙将其以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以供申报职称和应对考核所需。这样的机制显然不利于促进大学科研人员去积极获取专利成果。大学许多科研成果产生以后,没有申请专利就转让出去,或直接拿到本校企业转化为产品。从市场竞争的严酷事实中可以看出,若仅将发明创造物化成了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的产品,而并没有获得专利权,那么该发明创造及产品就有可能很快被人仿制,甚至阴差阳错被别人申请和拥有了专利,丧失了市场的优势。

(2)大学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不足。

我国大学每年取得的专利成果在6000项至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10[5]。之所以如此,很重要原因是我国现有机制对专利成果转化缺乏激励作用。如《专利法实施细则》规定,专利持有单位实施专利后,每年从实施发明、实用新型所得利润纳税后提取0.5%~2%,从实施外观设计所得利润纳税后提取0.05%~0.2%,作为报酬支付发明人或设计人;专利持有单位许可其他单位或个人实施其专利的,从收取的使用费中纳税后提取5%~10%作为报酬支付发明人或设计人。与国外给予发明人丰厚回报[6]相比,我国的发明人或设计人从专利成果转化中所获收益是很低的,不利于激发研究人员及时提交发明、推动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从实践上看,专利转化的奖励政策落实也存在很多操作困难,比如专利收益如何评估,如何体现个人、院系和大学的利益分配,使奖励政策难以落实而成为制约大学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瓶颈。[7]

3 变革与完善我国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对策建议

3.1 健全机构、人员和基金保障制度,大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3.1.1 构建和强化专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专业管理人员配备制度。

既然知识产权管理与科研管理有诸多区别,从管理专业化和制度设计上讲,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就应独立于科研管理而设立专门的机构和配备专业人员,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大学管理平台对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推进功能和作用。在机构设立上,应采取两层结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即知识产权领导小组下设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知识产权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科研的副校长负责,统筹全校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知识产权办公室则由专业人员组成,具体负责日常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而所配备的专业人员,应受过知识产权专业的高等教育或高级培训,具有知识产权获取、转化、经营方面的管理能力和丰富经验。

3.1.2 设立和健全大学知识产权专项基金保障制度。

大学应制定相关制度,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用于支持补贴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权领域的确权、维持和保护费用。大学知识产权专项基金通常应由以下款项构成:第一,大学拨出的专门进行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款项;第二,大学专利等知识产权得到应用之后,从实施收益中抽取一定比例资金形成的款项;第三,大学校办企业、技术合作伙伴、校友等捐赠的款项。其中,前两种款项由制度的硬性规定来保障,后一种款项靠的是单位和个人的自愿行动。

3.2 完善技术转移、成果使用和人员流动制度,全面强化大学知识产权保护

3.2.1 健全大学技术转移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一是完善产权界定制度,加强大学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及时、准确、系统地将科研中所形成的技术方案、研究方法进行收集整理并妥善管理,所形成的技术载体也同样重要,如实验记录、图纸、照片和样机等。完整的档案材料是确定知识产权归属的依据,如果技术持有人无法出具证明该项技术的合法来源时,则知识产权保护就成了“无本之源”。二是细化技术转移中的合同规则,要求:签订技术合同时首先明确技术开发、转让(含专利)、服务和咨询的类别;将签订合同前已有成果和合同签订后新开发成果界定清楚,而不能简单地约定“技术成果共享”,若约定产权共享,应具体约定技术的使用权、转让权、专利申请权及收益分配等,以保障双方合法权益。三是构建科技合作监察制度,大学的专利权转让、专利排他/独占实施许可等,必须按照流程和要求,报请大学相关部门审批会签同意,大学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合同谈判、签约到履行合同全过程的监察和管理。

3.2.2 强化大学职务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大学应该建立健全“非职务成果”审核制度。对于大学教师及科研人员,应规定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如果职务成果要作非职务成果处理,例如发明创造申请“非职务专利”,以个人、以院系或其下属的实验室和研究所的名义对外转让职务技术成果,必须向大学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申报,说明情况和理由,接受审核,否则就被认定为侵权,大学有对其进行行政处理甚至提起法律诉讼的权利。

3.2.2 完善大学人员流动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保护大学知识产权,大学应完善技术保密与竞业禁止制度,要求每一位在校和新来教师都须签订保证协议,并作出以下承诺:一是声明自己已阅读和理解了大学知识产权政策,并同意遵守,任何情况下均承担保密义务;二是同意在大量使用大学设备情况下产生的发明,其产权均归大学所有,不擅自转移成果或带到新单位无偿使用;三是如违反承诺,就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3.3 优化促进和激励机制,积极推动大学知识产权成果的获取与转化

3.3.1 优化大学知识产权成果获取的促进机制。

论文、专著对传播新技术、促进科技进步及提高大学声望具有积极作用,但若从经济角度看,这些科研成果对大学的影响,并不像专利权引发的作用大,专利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其他科研成果无法比拟的。为鼓励大学获取更多知识产权,应构建完善的促进大学科研人员积极获取知识产权的新机制:一方面,宜改变传统的重论文和报奖而轻专利的观念,变革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制度,将专利成果放到与论文、著作、科研课题、科研奖励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加大专利成果的奖励力度;另一方面,对符合专利申请条件、又有市场需求或具备潜在的市场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大学应支持完成人及时申请专利保护,然后再去发表研究报告和论文,随后进行鉴定、推广和申报奖项。

3.3.2 优化大学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大学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还不够优化。国外一般都通过优化收入分配政策,来平衡不同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进而激励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如美国斯坦福大学规定在许可协议签订后,在现金收入中先扣除15%的份额作为专利管理费、专利费和其他支出的弥补,其余收入作为纯收入进行分配,其中1/3分给发明者,1/3分给发明者所在的系,1/3分给发明者所在的学院[8];又如美国加州大学规定专利许可净收入,发明人得35%,发明人所在分校得15%,其余的50%归加州大学[9]。借鉴国外做法,我国应大幅度提升专利实施的奖酬标准,建议给予对包括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的转化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两个50%的奖酬,即:转化的净收入中,提取20%~50%给予货币或股权奖酬;其中给予主要贡献人员,不低于奖酬总额的50%。清华大学已采用此种措施。若将此制度推广开来,对我国大学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一定会起到巨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4 结语

从根本上讲,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进步,依赖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只有政府及其部门不断提升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减少和规范对大学的行政审批事项,确保大学自主权的落实,充分释放大学制度创新的能量,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变革与完善。

摘要:以促进大学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不断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及切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有效实施的客观要求为标准,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与缺失。从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管理人员、建立专项基金、全面强化保护、促进和激励科技创新成果获取与转化的视角,提出变革和完善我国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缺失,变革,完善

参考文献

[1]马海群,文丽,周丽霞.现代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李文君.正视高校知识产权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1(16):68-70

[3]雷杨,陈梦.西方高校知识产权经营的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5):48-49

[4]黄震.高校知识产权事关国家创新[N/OL].中国教育报:网络版,2008-8-26(3)[2011-8-15]http://www.jyb.cn/cm/jycm/beijing/zgjyb/3b/t20080826_190767.htm

[5]陈钢,蔡玉高,张舵.半数科技成果缘何成“展品”[J/OL].瞭望,2010,10(43):3-6[2011-8-1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0/25/c_12699629.htm

[6]HARDIN G.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J].Science,1968,162:1243

[7]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知识产权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8]戴志明,李名家.斯坦福大学知识产权管理运行路径分析与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7(7):9-11

企业产权制度及其完善 篇10

关键词:知识产权,互联网,行政救济,司法救济,社会救济,自力救济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其智力成果或者智力创造所享有的专有的和排他的权利。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形势持续走好,尤其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的情况下,知识产权在国家间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

一、互联网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途径及不足

(一)行政保护机制及不足。

一是政府通过发布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等行政方式对知识产权加以保护,而且通过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行政行为保护知识产权人及第三人的合法权利。二是公安机关通过打击违法行为和侦查追捕知识产权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知识产权的发展,以及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三是政府通过对网络环境加大管理力度,加强网络空间的监督力度,保护网络环境的安全与稳定。四是政府的组织体系中设立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可以依职权,或者权利人或第三人的申请,对知识产权进行审查,批准,撤销或者宣告无效,从而达到调整知识产权市场和秩序的目的,进而达到保护知识产权的目标。其不足之处在于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极少数情况下采取主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动的,要么以权利人或者第三人的申请,要么是针对某一已经发生了的现象所作出的回应及相关善后措施,保护具有一定的消极性和被动性。

(二)司法途径的保护及不足。

权利人通过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者行使诉讼,要求法院对案件纠纷进行居中裁判,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除了法院裁判以外,权利人还可以请求仲裁,请求仲裁委员会居中仲裁,并作出裁决,保护自身权利。司法途径的不足之处就在于互联网环境下的知识产权无形性较强,且地域限制较小,取证困难大,证据容易灭失,而且,保全措施和设备较少,对侦查人员与裁判人员的技术性要求过高,因此造成诉讼成本较高。

(三)自力救济及不足。

在生活中,知识产权侵权的自力救济通常表现为通过双方当事人的协商,意见达成一致,即通过和解,解决纠纷。此种救济方式方便快捷,适用范围广泛,不仅适用于传统知识产权侵权,同样也适用于互联网环境下知识产权侵权。自力救济虽然简便快捷,但是其有自身的缺陷,即没有强制执行力,和解协议的执行完全依赖于义务人的个人信用,其执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四)社会宣传及不足。

随着建设法治社会的思想潮流,新世纪我国的法治宣传工作也做得如火如荼,上至中央政府号召,下至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在每年的法治宣传日,总能看到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律专业的学生做法制宣传的社会活动,这对知识产权的宣传以及保护起到了不可代替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法制宣传有极大的不平衡现象。比如在法制栏目,媒体把焦点主要放在了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如何去解决,以及解决的途径。俗话说:“事后补救不如事前防治”,可是大部分的媒体都把焦点放在了互联网环境下知识产权如何被侵害,而几乎没有说到互联网环境下我们如何去避免知识产权被侵害。法制宣传日的重点亦是如此,这就值得我们去反思。

二、互联网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的完善机制

(一)行政机制。

一是加强相关部门的综合治理,提高行政效率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能动性和主动性,集中行政,将不同行政部门管理的同类行政事务集中处理。二是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格把关,打击互联网知识产权侵权问题。三是政府应尽快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将知识产权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并加强宏观管理机制,对民族产业实行政策扶持,同时避免片面追求与国际接轨。

(二)法律机制。

立法方面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尤其是互联网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救济。最重要的是关乎权利主体实体利益的司法方面,完善司法体制,进一步深化司法独立,运用现有的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律解释和行政法规等,结合社会实践以及我国的法律原则和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生活经验等,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主体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强化技术手段,提高和增加互联网环境下知识产权案件的证据的提取、固定和保全的手段及措施。克服司法被动性和持续性的缺陷,增强司法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对知识产权的侵权及时作出裁判,强调司法公正公平,降低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

(三)社会教育机制。

一方面,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社会宣传力度,改变重点,更严谨地把握住切合度,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引导全体国民尊重知识产权,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从亡羊补牢到提前加固和加高羊圈,莫使羊被狼吃了才知道修补羊圈,受到本不必要的损失,空叹伤悲。另一方面,加强教育的塑造和宣传的作用,通过教育的手段,加强社会大众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和技术人才,大力推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知识产权创新与保护,培养从技术上能够在互联网环境下保护知识产权的综合性人才力量。

(四)权利主体自我保护。

一是个人方面,应该重视自己的知识成果和知识产权,树立强烈的维权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自身修养,加强自身思想道德的建设和正确价值观的塑造,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为维护自己的权利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是企业和社会组织方面,企业应该加强企业管理和科研人才的培训,完善激励机制,正确处理分配关系,充分调动员工的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企业效益,进而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并且建立与学校和其它科研机构的纽带,保证人才的动力源头,为企业长存和发展提供牢靠的保障,进而增强自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手段。三是行业协会方面应该加强与政府的沟通,鼓励开展行业自律和维权活动,并支持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组织依法拓展服务的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四是对知识产权被授权的主体来说,尤其是排他授权和独占授权,更要增强维护自己知识产权的使用权益,当知识产权受到侵害,而权利主体殆于维权或者不知情时,授权主体要懂得及时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总之,现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虽然显见其效,但是由于机制的不健全,保护手段的不成熟,传统的影响深刻,再加上互联网自身的无界域与无形性,使得现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手段以及措施更是捉襟见肘,所以还是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在信息时代,利用互联网的强大力量,借力打力,在互联网环境下,更加全面地保护人类的智力成果,保护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彭圣清.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探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6,2(15)

[2]王兆茜.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新思路[J].法制博览期刊,2015,11(5)

上一篇:椒盐噪声下一篇:老年性肺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