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产权

2024-09-05

企业产权(精选12篇)

企业产权 篇1

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国家的核心竞争能力日益体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拥有、配置和调控能力, 尤其体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和运用能力, 知识产权能力已成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因素。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创造、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 进而获取或保持全球市场竞争力和优势, 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和制胜关键。如何运用、实施知识产权制度,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打造品牌, 同时增强核心竞争力已日益为企业所重视。

知识产权能力包括了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具体内容, 企业知识产权能力贯穿企业研发、生产与营销的各个环节, 运行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与保护过程之中。企业知识产权能力与企业能力理论的发展相适应, 是指企业依据内外部环境形成的创造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和管理知识产权, 并将知识产权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整合的一种累积性知识。本文是基于四川省21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有关知识产权能力的信息基础上获得的研究成果, 研究所调查的单位涉及家用电器、电子技术、矿冶开采、机械制造、食品纺织、生物制药以及文教科研共七个行业。

1示范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状况

1. 1示范企业知识产权创造

1. 1. 1自主创新为主, 具有检索意识

对各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行统计, 原始创新占44% , 集成创新占33% ,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占22% , 表明示范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主要以自主原始创新为主。示范企业具有利用专利文献的意识, 在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前, 56% 的企业进行了专利检索, 22% 的企业进行了部份专利检索; 建有专利数据库的企业比例为22% 。

1. 1. 2发展突破为主, 具有确权意识

对各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所处技术发展阶段而言, 正处在发展阶段, 即企业拥有一定技术创新或正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逐步形成自主技术阶段的占22% ; 处于突破阶段, 即企业拥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技术, 技术实力处于同行业一流水平阶段的占44% ; 处于高级阶段, 即企业拥有规模自主知识产权, 技术实力处于国际水平, 重视参与相关标准制定阶段的占33% 。

示范企业在保护自己的新技术、新产品、作品权利方面, 尽早申请专利的占89% , 采用商业秘密保护的占11% , 其中申请权利登记的占33% , 加强内部管理的占44% ; 商标方面, 认为申请注册商标主要目的是为打造驰名商标而自愿注册的占44% , 为防止他人侵害而自愿注册的占55% 。

1.2示范企业知识产权运用

1.2.1知识产权的一般利用

(1) 专利运用

示范企业中有闲置专利技术的企业占66% , 没有闲置专利技术的企业占33% 。有闲置专利技术的企业中, 专利技术闲置的原因, 主要用之于技术领域战略防御的企业占50% , 专利技术没有产业化价值的企业占33% , 没有能力将之产业化的企业占16% 。

示范企业中有专利许可、转让的企业占56% , 其中原因是本企业技术先进的占60% , 其他原因的占20% ; 示范企业中没有专利许可、转让的占44% , 其中原因是出于技术领域战略防御的占75% , 没有合适受让方的占25% 。

示范企业中目前使用的专利是受转让或被许可的企业仅占22% , 其中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进行技术开发需要的占50% ; 77% 的企业不受让或被许可专利, 理由是认为本企业技术先进的占71% 。

( 2) 商标运用

示范企业中商标使用前即申请注册的企业占89% , 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才注册的企业占11% 。示范企业中对不同等级的商品使用不同商标的企业占55% , 对所有商品使用同一商标的企业占33% , 同时使用主商标和从属商标的企业占22% 。

示范企业中, 有89% 的企业没有转让、许可他人使用商标的情况, 其中原因是出于战略防御的企业占62% , 没有这方面考虑的企业占25% , 没有合适的受让、被许可方的企业占13% ; 有11% 的示范企业有转让、许可他人使用商标的情况, 目的是实施商标战略的需要; 其中67% 的企业对商标被许可方要进行管理。

在示范企业中, 没有受让或被许可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企业, 原因是认为自己有注册商标的企业占89% , 认为存在行业封锁的企业占11% 。

( 3) 著作权运用

示范企业中著作权有转让、许可情形的企业占11% , 原因是认为通过许可可以得到使用费; 89% 的企业没有著作权转让、许可的情况, 其中理由是用于战略防御的企业占50% , 没有这方面考虑的企业占25% , 无合适受让、被许可方的企业占25% 。

1. 2. 2知识产权的价值利用

在调查的示范企业中, 没有任何企业将知识产权用于质押贷款, 但其中有88% 的企业已有这样的计划; 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作价入股的企业占22% , 没有作价入股的企业达67% ; 在使用他人失效知识产权方面, 有关知识产权刚失效即使用的企业占33% , 在使用时再查有关知识产权是否已失效的企业占56% 。

示范企业中, 知识产权经专业机构评估无形资产价值并且已经入帐的企业占22% , 知识产权经专业机构评估了无形资产价值但未入帐的企业占22% , 尚没有请专业机构评估知识产权的无形资产价值但已将之列入计划的企业占33% , 完全没有评估计划的企业占22% 。

示范企业都非常愿意将公司的专利用于标准中, 但要收取一定的专利使用费。示范企业中愿意将专利纳入技术标准、采用专利联盟策略组成 “专利联盟”而实现优势互补的企业占33% ; 采用抢占策略, 即在标准制定时力争把对自己最有利的、最熟悉的技术置入标准从而掌握技术主动权的企业占67% 。

1. 3示范企业知识产权保护

1. 3. 1建立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能力指的是企业在防御自身知识产权受侵害以及在卷入知识产权纠纷时所整合运用资源、提出和实现解决方案的技能。各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制定了大量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包含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所有示范企业都制定了专利管理办法; 制定商标管理办法的企业占67% ; 制定版权 ( 含计算机软件) 管理办法的企业占44% ; 制定技术秘密审鉴备案制度的企业占33% ; 制定保密制度的企业占78% ; 制定知识产权相关合同管理制度的企业占55% ; 制定竞业限制协议的企业占22% ; 制定技术创新研发查新、立项制度的企业占11% ; 制定无形资产评估制度的企业占11% ; 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了知识产权归属、明确了员工保护企业知识产权义务的企业达67% 。示范企业中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的企业占33% 。

示范企业还制定有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在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体系化、模式化措施方面, 有专利权、商标性保护制度的企业达67% , 有著作权、商标性保护制度的企业占22% , 有技术成果、 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的企业达44% , 有成果专利、商业秘密综合保护的企业占33% , 而分别管理与保护的企业有11% 。在示范企业保护商标的主要方式中, 注册防御商标的企业占44% , 尽量先申请的企业达89% , 申请认定为驰名商标的企业占44% , 及时对他人的注册商标提出异议的企业占22% 。

1. 3. 2具有知识产权维权保障

发生知识产权侵权时, 89% 的示范企业采取维权措施, 其中, 63% 的示范企业有维权专项经费保障, 75% 的示范企业有分管领导。所有示范企业与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都有过合作, 合作对象中, 与律师事务所合作的企业占11% , 与专利代理机构合作的企业占89% , 与商标代理机构合作的企业占67% 。

1. 3. 3对知识产权纠纷有不同认识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 示范企业中认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不完善的企业占33% , 认为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缺乏的企业占78% ; 同时, 认为知识产权纠纷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表1所示。

%

2示范企业知识产权能力评析

2. 1示范企业知识产权原始创新能力还需加强

从调查结果看来, 各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主要技术创新模式以自主原始创新为主。示范企业知识产权原始创新能力较强, 以主营业务相关的自主创新为主要技术创新模式, 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相互促进, 对于知识产权主要通过自身创新能力来实现。各示范企业不仅已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对于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技术创新是获得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而且认识到保护知识产权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途径之一。但各企业还是大量存在确权不重视、不及时问题, 并且企业创新能力与国内同行业企业相比仍有待提高。

2. 2示范企业具备知识产权运用能力, 但运用水平有待提升

各知识产权示范企业重视实施知识产权, 大部分专利是自行实施, 转让、许可、融资等情形较少。 知识产权管理是企业运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促进知识产权使用、融资、投资、贸易等活动以实现知识产权资源的最佳效益, 知识产权的运用目的是为单位创造财富, 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要, 适时考虑多形式利用知识产权, 避免闲置和利用不充分。从调查统计看, 示范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不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知识产权的闲置较为严重, 利用率低。从示范企业有关统计结果看, 知识产权的闲置较为严重, 各个企业都在知识产权创造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创造之后却不去利用, 无疑对企业和社会来说都是巨大的浪费。

( 2) 企业之间进行技术合作开发与转化做得不够。示范企业较多仍倚重 “封闭型”的自行产业化或技术储备模式, 选择技术合作和技术贸易 ( 转让和许可) 等 “外向型”模式的比例较小。这反映出企业利用知识产权的方式还比较单一和初级, 合作开发、转让和许可等方式有很大发展空间。对于专利权的利用, 除了自己实施专利权外, 还可以转让专利权, 不仅能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专利权, 还可以实施交叉许可。随着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难度的加大, 技术开发经费的数额要求也越来越大, 对单个企业来说, 技术开发以及技术转化的能力都非常有限, 同时技术开发投资的风险也在增大, 所以, 企业之间结成联盟进行技术合作开发和转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此外, 从比较优势、经济节约和跨越式发展战略方面来看, 技术许可和转让也是当今技术引进的主要渠道之一, 所以各企业对技术合作开发和转化也要给予足够重视。

( 3) 知识产权的资产价值利用不够。承认知识产权等典型智力资源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并将其资本化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但在各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中, 没有任何单位将知识产权用于质押贷款, 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作价入股的企业也很少。 可见, 将知识产权作为资本和进行量化的企业仅占少数, 各示范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资产价值利用还远远不够, 特别是在意识方面还没有重视。根据 《物权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知识产权可以质押、出资等, 如果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中得不到反映, 这必然使得示范企业在与其他企业进行联营、兼并及商务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

( 4) 商标权运用能力不高。许多企业虽然注册了商标, 但对于各种商标制度运用却并不充分。例如联合商标, 即同一企业在同一或类似商品上申请注册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近似商标, 其中一个指定为正商标, 与其他近似的商标一起构成具有防伪性质的联合商标, 商标所有人只要使用正商标, 即视为全部联合商标的使用。联合商标中的每一个商标都不能单独转让, 而必须全部一同转让或许可他人使用[4]。联合商标的使用会扩大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范围, 有利于防止因他人商标与自己近似从而产生被消费者误认的情况。还有防御商标, 即同一商标所有人把自己的商标同时注册在其他非同种或非类似的商品上的商标。防御商标的注册可以保护知名商标, 不必担心因不使用而被撤销, 也不必担心他人申请注册在先, 可以追究他人在指定商品上使用该防御商标的侵权责任, 延伸注册商标的权利。 而示范企业大多没有充分利用这些制度来使本企业的知识产权得到充分利用。

综观国内外, 企业之所以有继续通过技术创新取得并保持知识产权的内在动力,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通过有效利用知识产权可以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当今世界, 企业价值的取得, 正在向主要依靠对无形资产, 特别是对知识产权的利用方面转移。

2. 3示范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强, 但保护能力还不够

不仅在国内市场, 在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问题也被视为重中之重, 知识产权已成为我国对外经贸摩擦的主要问题之一, 这些都需要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各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制定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较为完善, 每个企业都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只是制定的制度在数量上不同、重视的方面不同。各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强, 但保护能力还不够, 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方面:

( 1) 缺乏知识产权法律人才。各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强, 但保护能力却不够, 主要是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利用能力较弱。调查结果显示, 在示范企业不能很好利用知识产权制度的主要原因中, 因缺乏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的占78% 。可见, 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不强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知识产权法律人才。

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是指当自己的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或可能受到侵犯时, 如何保护自己的权利的制度。只有充分重视法律人才, 认识到法律知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更好地运用保护制度, 才能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自主保护知识产权的效果。绝大多数企业的相关人员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知识产权教育或培训, 科技管理人员往往由于对有关法律、技术贸易的理解不全面、不彻底甚至不正确, 因而达不到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 而法律人才会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 利用现行法律制度, 与企业的管理结合起来, 真正实现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 2) 过于依赖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所有知识产权示范企业都与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进行过合作, 在合作对象中专利代理机构占89% , 商标代理机构占67% , 可见大多数示范企业比较重视和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的合作。但这也有些弊端, 即在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过程中, 中介服务机构不能完整地给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服务, 并且对企业知识产权了解不全面, 具有临时性, 不能服务于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 不能很好地把知识产权管理和企业的管理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以致于降低企业的知识产权能力。

3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建议

3.1形成企业知识产权主导理念

当今世界, 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知识产权能力已成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因素; 同时, 只有企业认识到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与保护有利于企业发展, 有利于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 企业才会积极、主动学习知识产权制度, 掌握和运营知识产权制度。企业应形成知识产权主导企业发展的理念, 加强企业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尤其是企业家的知识产权理念、 员工知识产权意识培养。

3. 2积极主动地运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正确把握可以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能力。知识产权制度对企业知识产权能力起基础性、最终决定性作用, 但它要通过知识产权管理活动才能发挥作用。企业需要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学习和实践, 以提高其知识产权能力; 促进企业尤其是企业负责人、专门管理人员对知识产权制度知识的全面掌握, 加强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运用。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是企业建设其知识产权能力机制的法律保障。一方面企业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需要企业管理高层、员工的参与, 只有他们广泛参与, 规章制度才能通过及实施; 另一方面企业管理高层、员工参与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过程正是企业及其员工学习、理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过程, 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能够使企业先进的理念从思想、口号转变为机制、 行动。因此, 企业需要在清楚自身知识产权管理状况与需求的基础上, 研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环节、 重点、自身需求, 深入系统学习、理解知识产权制度, 依据知识产权法律梳理和完善可操作的、能落实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3. 3健全知识产权专业队伍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知识、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知识产权能力与水平的高低, 同时, 部门协调与综合资源、战略眼光同样会决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成败; 此外, 企业知识产权能力不仅涉及管理、技术, 还涉及法律专门知识与技能, 具有法律性、多维性, 要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队伍的建设, 培养、配备懂法律尤其知晓知识产权法律的专门人才, 落实管理人员的待遇。因此, 为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能力, 获取企业领导层的支持, 建立与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专业团队既是管理内容, 也是必然趋势。

摘要: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知识产权能力已成为一个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因素。对四川省21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有关知识产权能力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 发现企业知识产权原始创新能力、知识产权运用能力、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剖析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提出建议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知识产权,知识产权能力,实证研究,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汉东.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213

[2]王景川.应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能力[J].中国经贸导刊, 2007 (9) :36

[3]李伟, 谢雪凯.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内涵和外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21) :156-157

[4]余翔, 李伟.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建设初探[J].知识产权, 2013 (1) :79-81

[5]李蓉, 萧延高, 王晓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能力建构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 (1) :45-47

[6]代中强, 张二震.经济发展、外部约束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1 (4) :54-57

[7]刘和东.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5) :11-13

[8]王小黎.科技创新中高校知识产权能力建设研究[J].经济论坛, 2010 (3) :167-168

企业产权 篇2

摘要:企业档案作为企业各项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档案是企业信息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着企业的正常运转。而自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来,企业档案中关于知识产权问题越来越突出,使企业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将从企业档案的定义出发,揭示出企业档案知识产权的特点及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关键词:企业档案知识产权问题对策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改革开放后,我国相继颁布了商标法、专利法和著作权 法等几种重要的知识产权法律,人们开始认识企业档案知识产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而现实中,如何更快更合理地发挥企业档案知识产权的效益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一 企业档案及其特点

企业档案是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并保存备查的各种文献载体形式的历史记录。而根据企业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特点,将现代企业划分为制造业企业、农业企业、流通企业、金融企业、建筑安装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和邮电通讯企业等类型。根据企业档案划分的种类,可以归纳出企业档案具有如下特点:

(一)自主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今天,企业自主发展权有了极大的提高,企业管理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档案工作也是如此。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发展起来的非公有制企业,对自身的资产具有完全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它以市场为导向,走自我约束、自我抉择、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道路。

(二)是非公有性和封闭性。企业档案的所有权是归企业本身所有,它是本企业在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档案的总和,它并不是归公众所有。同时它还具有封闭性,尤其是关于企业生存发展的科研资料、内部资料、涉及到企业知识产权问题的档案是不能向社会开放的。

(三)是效益性。企业是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具体到档案的管理上,当企业规模很小,企业往往只指定专人或兼职人员负责保管档案;当企业规模很大,且在管理、经营、生产和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很多,门类复杂,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的工作量很大时,企业才会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项工作。

(四)是多元性。企业档案多元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档案管理主体多元化。不仅对科技档案、文书档案,其它如经营销售档案、合同档案、知识产权档案、民主管理档案、企业资产档案以及企业文化档案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二是档案载体呈现多样性,不仅有纸质档案,还有照片、软盘、光盘、录音、录像档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档案也呼之欲出。三是管理模式上的多样性。

二知识产权及我国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知识产权是指智力创造性劳动取得的成果,是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它是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具有专有性、私人性、可复制性以及地域性和时问性等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事业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到逐步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法律体系、制度体系、申请和保护数量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

(一)在法律体系建设方面,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进行了全面改善,与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以及其他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规则相一致。

(二)在制度建设方面,在知识产权保护实践中不断完善组织机构,2004年,成立了以国务院副总理为组长的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2005年,成立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领导小组,宏观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保证了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知识产权数量大幅度增加,质量有待提高。“十一五”时期,我国专利等知识产权的申请数量大幅增长,发明专利国内外年申请总量位居世界第3位。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和商标的年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l位,商标注册申请量显著增长,我国先后认定400多件驰名商标。

总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发展到今天,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势所趋,是提高我国在国内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三企业档案知识产权的特点

企业知识产权,是企业依法对其智力劳动的方式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创建的专有权。企业档案是企业在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的真实记录,是智力劳动创造成果的载体,是知识产权的表现形式,属知识产权保护的范畴。考虑到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目的、发展等诸多因素,其档案的知识产权具有普通意义上的档案所不具有的特点:

(一)企业档案知识产权的脆弱性

著作权等在中国整体环境的脆弱性,使得企业档案的著作权亦具脆弱性。虽然中国总体上是法制社会,但一些地区的以人治代替法制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就整体上限制了我国著作权的工作开展,由于企业档案涉及但著作权的保护,其知识产权在这个脆弱的大环境中其本身也具有脆弱性。

(二)企业档案知识产权的复杂性

企业在自身运作过程中所形成的档案,是实质上的档案,具有知识产权。有的档案因制成材料的特殊性,档案是否具有知识产权具有争议性。如,地质上的岩芯档案。有的档案在法律适应上,也具有复杂性,根据有关法律,可适用于普遍意义的民法,有的适用于<专利法》,有的用<计算机、软件与数据库的法律保护》来调整,有的甚至由<文物法》来保护。

(三)现代社会企业知识产权面临的挑战性

网络时代,传递手段和借阅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档案在未去档案馆之前,可能早以被发布,其知识产权上的公布传播权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如何面对挑战,是企业档案馆必须解决的问题。四企业档案知识产权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已成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企业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在国内,企业档案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面临巨大压力,困难重重。

(一)一些档案人员虽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但收集的档案资料缺乏核心内容,严重地降低了科技档案的实际价值。在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巾缺乏对知识产权知识全面、系统了解应当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而这种情况是不利于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和顺利进行的。

(二)有的企业虽然制订了相应的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制度,但是应当在知识产权档案管理方面仍然处于初始化阶段,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的内容、馆藏数量、管理方式等方面有待于加强提高,有关知识产权档案的管理制度还有必要进一步全面完善。

(三)少数企业领导还没有充分认识知识产权这个无形资产对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跨国公司的企业管理中,知识产权管理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在中国,大部分企业没有专人管理知识产权,能够设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企业属于少数,真正重视知识产权管理的企业是极少数。

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现代企业的要求,加强对档案知识产权的保护迫在眉睫。为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标准化管理。就是完善法律法规,依法管理档案,增设或专门就知识产权保护订条款,并在实践中加大执法力度。

(二)企业应做好档案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工作。企业应高度重视科技档案的知识产权保护,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特别是增强新科技人员和有关领导干部的档案知识。

(三)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健全完善本单位包括知识产权文件材料收集、归档、整理、保管、提供利用在内的管理制度。档案工作人员应积极开展档案利用工作,合理利用珍贵的档案资源编研出能为企业生产建设,科技进步和经营管理献计献策的信息。

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只有正确地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才能更好地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发挥企业档案信息的作用,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参考文献: 【1】 刘国荣 吴德正 企业档案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 档案与管理 2002年

【2】 李国忠 王淑惠 企业知识产权档案规范化问题 经济科技档案 2006年

【3】 张娇容 浅谈知识产权保护与档案管理 档案时空 2005年

【4】 郭玲玲 完善科研档案管理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兰台世界 2007年

【5】 杨春燕 韦玉凤 科技档案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档案世界 2004年

德姆塞茨论企业和产权 篇3

在经济学的发展中,有一些伟大的名字是绕不过去的。哈罗德·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无疑是这些伟人名字中的一个。他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早期代表之一、著名的芝加哥学派的重要一员,也是管理经济学的重要开创者。由于其卓越的贡献,他曾经数次被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毫不夸张地说,在所有经济学家,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家中,德姆塞茨是无冕之王。

1930年,哈罗德·德姆塞茨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天生的芝加哥学派成员。他于1953年获得伊利诺伊大学学士学位,于1954年和1959年分别获得西北大学的MBA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从1963年开始,德姆塞茨在芝加哥大学任教。1971年至1977年,他担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从1978年开始,他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执教,直到今天。目前,他是该校的荣休教授。

德姆塞茨教授致力于产权、交易成本以及企业理论的研究。其著作《关于产权理论的探讨》、《生产、信息费用和经济组织》、《所有权、控制权与企业》,都是该领域的经典。

值得一提的是,德姆塞茨和中国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颇有渊源,其得意弟子、香港大学讲座教授肖耿,是在中国最早介绍和传播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企业的本质

从罗纳德·科斯(Ronald HarryCoase)开始,企业理论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门。科斯本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企业在本质上是一组区别于市场的契约关系,其存在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应该说,科斯对于企业的理解是十分有创造性和启发意义的,此后所有关于企业本质的思考,基本上都沿用了科斯的分析思路。但是,事实上科斯并没有真正说明企业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换言之,科斯指出了企业是一种契约,但关于“企业究竟具有怎样的区别于市场的特征?其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等问题,科斯并没有能正面加以回答。

沿着科斯的传统,德姆塞茨和其同事阿尔钦(Armen A.Alchian)在1972年的一篇经典论文中对企业的本质进行了深入探讨。企业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呢?在德姆塞茨和阿尔钦看来,主要是生产的团队性质和“中心签约人”的存在。

什么是团队生产呢?在德姆塞茨和阿尔钦的语境中,团队生产的含义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整个生产活动需要多种不同生产要素的参与,并且这些要素属于不同的人所有。第二,整个产出并不是各个要素贡献的简单相加,每一利,要素对于其他要素的生产力都会产生影响。由于第二个特点的存在,使得在团队生产中测定某一种生产要素的贡献程度,并以此为根据支付报酬变得很困难,从而给了每个参与生产的人逃避责任的动机。

举个例子,有一群搬运工要把一块大石头运到山上。假设石头很重,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才能成功搬动石头,但如果发现大石头没有动,却并不能确切地知道是哪个人在偷懒。那么,如果有人认为,在搬石头的团队中,会有其他人不努力,那么对他而言,最优的反应就应该是也选择偷懒。我们知道,在一个团队中,如果没有一个较好的协调机制,那么所有人都选择出力的可能是很微小的,因此对于每个人来说,他们都认为其他人里面至少有一个人偷懒的可能性必然会大于认为其他所有人都努力工作的可能性。如此一来,自己也选择偷懒当然对所有人而言都是最优的选择了。

按照以上这个逻辑,一些事情往往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但由于偷懒行为的存在,团队的合作又通常难以达成。那么,这一困境应该如何应对呢?德姆塞茨和阿尔钦指出,这可以通过引入一个进行外部监督的“中心签约人”来解决这一问题。

还是以搬石头为例。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既然搬运工之间的相互监督是困难的,那么为什么不外聘一个人来对所有人进行监督呢?如果在大家搬石头的时候,有一个人在冷眼旁观,谁用力了、谁没有用力都能一目了然,那么不就能强迫所有人都卖力干活了吗?

从团队之外请一个监督人,这个解决思路是不错,但问题在于,那个监督人凭什么有积极性来从事这么无趣的监督工作呢?德姆塞茨和阿尔钦认为,为了保证监督者的积极性,最好的方法就是承诺让监督者获得剩余索取权,即如果工作完成了,除了按照贡献支付所有团队成员的报酬之外,剩下的财富都归监督者所有。在这样的设定下,监督者当然就有激励尽力监督团队成员,而在他的监督之下,原本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的团队合作也就变得可以完成了。

在现实中,德姆塞茨和阿尔钦所说的“中心签约人”对应的是企业的老板,而团队成员对应的则是企业的雇员。老板对于企业的雇员有监督的责任,所有老板能发现的问题就是工人的问题,而所有没有被发现的问题,就是老板的问题。在分配上,工人们按照自己的努力得到工资;而企业的剩余,也就是利润则归属于老板。

尽管德姆塞茨和阿尔钦关于企业本质的理论仍然是显得过于简单,并且一些设定也和实际相去甚远,但这一理论深刻地涉及了企业的团队生产、内部监督、剩余分配等重要问题,确实将科斯以来的企业理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关于产权

德姆塞茨对于经济学最大的贡献恐怕是其关于产权的研究。

“产权”这一概念,虽然经常被提及,但每个人对于这个词的确切概念的理解却往往大相径庭,这导致了分析上的混淆。因此要讨论产权问题,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给产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究竟产权是什么呢?在德姆塞茨看来,

“所谓产权,就是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值得指出的是,在德姆塞茨的语境中,产权针对的并不是某一项物,而是某一项特殊的行为,例如,某一个企业拥有“通过质量更高的产品打击竞争对手”的产权,而没有“以低于限价销售商品”的产权。德姆塞茨这种从行为考察产权的做法,其本质在于将产权理解为人与人的关系,而非人与物的关系。在进行了这种定义后,人们在考察产权变更后设计的受益、补偿等行为时,思路就变得更为清晰了。如果将产权理解为人与物的关系,就很难说明为什么人与物的关系的变更会引发人与人之间权利、义务的变动。同时,这种定义方法很直接地把用产权观点可以分析的问题扩展到了对于生产资料,甚至财产分析的范围之外,从而使得人们能用产权来看待更多真实世界中的问题。

在明确了产权的概念后,德姆塞茨进一步阐述了产权和所有权之间的区别。在现实中,产

权和所有权是两个经常被混淆,甚至被混用的概念,那么在德姆塞茨看来两者又有什么区别昵?德姆塞茨认为,所有权和产权的区别,是一个整体和部分的区别。所有权是一个整体,它可以包含多项产权——如果将产权比做一粒棋子的话,那么所有权就是整整一盒的棋子。例如,我们说对于一栋房子拥有所有权,那事实上是说拥有对于房子的一系列产权,包括使用、转让、出租、处置等,而其中任何一项具体的权利都构成了一项产权。

在明确了产权的概念以及产权和所有权的不同后,一个直接的问题就是“产权究竟有什么用”。在德姆塞茨看来,“产权的主要功能就是引导人们在更大程度上将外部性内部化”。所谓外部性,通俗地讲就是人们在决策时带来的无需支付成本的副作用,它可以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在经济运行中,由于人们并不能对外部性定价,所以会造成效率的损失。例如,如果没有相关法律约束,那么工厂排放废气就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负外部性。德姆塞茨认为,外部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产权界定不清引起的,如果产权清晰,那么外部性就可以很好地被内部化。还以工厂排放废气为例,如果规定周边居民有享受清洁空气的产权,那么一旦当他们发现工厂排放废气,就可以向其索赔。这样一来,排放废气对于工厂而言就不再是不用支付成本的了,它需要重新考虑最优排放量。换言之,工厂排放废气所引起的外部性就被内部化了。

既然产权对于外部性的程度和经济效率有重要影响,那么设计合理的产权结构就对经济运行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此,德姆塞茨在大量的著作中进行了讨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德姆塞茨指出了“产权残缺”的影响。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产权是定义在行为上的权利。但在现实中,有一些行为的产权是没有被清晰定义的,这就会为外部性的产生、经济效率的损失提供了可能。例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厂长能够干什么、小能够干什么,是很不明确的,同一行为,在某一政治形势下可能对,而在另政治形势下就可能错。在这种背景下,厂长们的最优决策当然是“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这成为了当时企业严重无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权责叫确”后,厂长拥有的产权,即责任和义务被清楚界定后,企业的效率也大多随之提高了——这体现的就是产权的作用。

“涅槃错觉”

和芝加哥学派的其他代表一样,德姆塞茨始终将自己的经济学研究集中于可以观测到的真实世界,而不是虚拟的、假设的、乌托邦式的幻境。在1969年的重要论文《信息和效率:另一种观点》中,德姆塞茨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涅槃错觉”(nirvana fallacy)。

什么叫“涅槃错觉”呢?通俗地讲,“涅粲错觉”就是指当人们发现一种制度、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缺点时,总会想象出用一种其他的制度安排和方法来加以代替,而这些替代选择本身却仅是被想象出来的,并不存在于现实之中。不清楚德姆塞茨为何用“涅槃”这个词,或许是认为“推翻原方案,提出完美新方案的思路”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思想的涅粲吧。

德姆塞茨在提出“涅槃错觉”这个说法的时候,主要是用以批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数理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Kenneth J.Arrow)的观点。在1962年的一篇重要论文中,阿罗认为由于信息问题、风险规避等,完全自由运行的市场不能提供足够的发明创造,因此如果通过政府或者某个不营利的机构来资助发明活动,是可以改进社会福利的。针对这一论断,德姆塞茨指出,阿罗事实上是用一个想象中的完美来代替了现实中的不完美,这并没有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通过政府或不营利的机构来进行干预可以让情况变好,这个论断是建立在政府或机构能够比市场更好处理信息,以及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政府或机构可能存在的基础之上的。究竟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机构或政府呢?恐怕不存在。既然前提不存在,那么阿罗的理论就成了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大厦了。

我不想对阿罗理论本身的正确性进行评价,只想把关注点集中在德姆塞茨讨论这一问题的思路上。阿罗的理论更多关注规范性问题,所以德姆塞茨的指控未必是真打在了点子上。的确,在现实中,我们都经常产生德姆塞茨所说的“涅槃幻觉”,对于某套方案,总是很习惯地指出其不完美,并十分自大地认为可以更好地加以改进。但正是在夸夸其谈的时候,我们往往忘记了对自己心中的那个理想答案进行考量——究竟在目前的这种情况下,自己的思路是否是可行的?要执行这些思路还需要怎样的条件?所有这些,可能都被忽略了。

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指出别人的行动这里不对,那里不是,但是换成自己的昵?很难保证我们就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因此,无论是学者还是企业的决策者,在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留意,在分析和批判别人解决问题的时候,重要的不是知道被分析者是不是做到最优了,而是知道他在当时的局限条件下,是不是已经做到了最优。而在提改进政策的时候,我们也必须十分慎重,务必保证自己的建议是可行的,如果一个建议本身并不可行,那么无论在理论上有多么完美,它都是毫无价值的。

德姆塞茨目前已经八十高龄,虽然早已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退休,但是德姆塞茨还是每天坚持去学校的办公室,继续研究工作。据说,有一次德姆塞茨患了重病,几乎不治。但当病痊愈后,他便重返自己的办公室,和此前一样继续自己的研究。一位年轻的教员不解地问德姆塞茨:“哈罗德,上帝好不容易给了你第二次生命,你为什么不利用这些时间去干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呢?”德姆塞茨听后,哈哈大笑,答道:“最喜欢的事情?我现在不就是正干着吗?”

企业产权制度公正 篇4

一、产权归属明确

产权归属明确指的是产权必须有特定的承担主体, 这一主体可以是私人, 也可以是集体 (法人企业或国家) , 但必须是明确的、实体化的、人格化的。“科学地明确产权, 是对资本所有者、财产代理经营者和生产者各自权利的明确, 同时也使与产权相应的义务得到了明确, 从制度上防止权利和义务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杜绝为了寻求自我激励而出现的败坏道德行为。”

我们认为, 产权归属明确应该在两个方面都明确, 即:一方面是法律上的明确;另一方面是经济上的明确。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产权归属明确的两个标准, 这两个标准是内在统一的。

一是法律上的标准。也就是说, 产权归属是不是明确, 首先取决于产权在法律上是不是明确的。法律上的明确是产权归属明确的首要条件。我们所讲的法律上的明确, 包含两个含义:一个是指产权有比较完整的法律地位;另外一个是指产权得到了真正的法律保护。如果这两条都做到了, 那么产权归属在法律上就真正实现了明确。

如果从产权归属明确的法律标准来看, 我们国家的国有企业的产权归属是明确的。因为它在法律上有完整的法律地位, 同时它又得到法律真正地保护。但是用这个法律标准来衡量我们国家的民营企业产权归属是不明确的, 因为首先民营企业没有完整的法律地位, 虽然在宪法中提出了个体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个很含糊的概念, 因而起不到真正界定民营企业产权法律地位的作用;其次, 民营企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实际上也没有从法律上予以保护。

二是经济上的标准。也就是说, 产权归属在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也应该是明确的。产权归属在经济上明确具有两个内在要求:一个是产权的最终的所有者要有约束力, 实现约束力必须要有产权约束机制和产权约束依据;另一个是企业的运行过程必须实现责权利统一, 责权利不统一产权归属是不明确的。

依照以上两个标准, 并从我们国家的实际状况来看, 我们发现国有企业的产权虽然在法律上是明确的, 但在经济上并不明确;而民营企业产权在经济上是明确的, 但在法律上并不明确。这也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需要进行产权改革的原因之所在。

二、产权获得正当

要确保企业产权制度公正, 除了要求产权归属明确外, 还必须要求产权获得正当。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高频率地运用, 企业产权获得的方式、途径也日益丰富多样, 如先占获得、劳动获得、继承获得、转让获得、合并获得、兼并获得、交易获得、偶然获得及风险获得等等。但是, 无论哪种产权获得方式和途径, 都必须遵循两个方面的基本规定, 才具有正当性。企业产权的获得, 一方面要遵守法律, 另一方面要合乎道德, 只有这样, 产权获得才有正义可言, 才具有正当性。因为“法是低层次的外在规范, 道德是高层次的内在规范。法重事理, 德重人情。作为一种正当合理的产权, 其获得不仅要合法, 合于事理, 也应该合德, 顺乎人情。”

企业凡是以有违法律、规章制度等规定的方式和途径获得的财产, 都是不正当的, 只有通过合法的方式和途径获得的财产, 才是正当的。如那些通过依法继承的方式获得企业的全部财产, 是正当的;一方依照法律、有效的合同、协议等转让企业, 另一方依法接受转让, 获得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 这也是正当的。但是,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腐朽思想侵蚀了许多人的心灵, 导致许多企业为了获取钱财, 无视法律, 铤而走险。即使是挑战疾病、捍卫生命之树的医药行业, 也是如此, 它们要么是生产和出售假药、劣质药, 要么就是使用过期变质、已被淘汰的药。根据有关部门透露, 近三年来, 我国已查出的制售假冒伪劣药品的违法案件达11000余起, 查出不合格药品20000批次, 总价值高达数亿元。以非法、不正当的方式和途径获得财产的企业, 不会那么长期侥幸, 最终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

企业以弄虚作假、坑蒙拐骗、商业欺诈、假冒伪劣、巧取豪夺等非道德方式和途径获得的财产, 是不正当的, 只有以合乎伦理道德、利于社会、利于人民、有益自己、至少不损害他人等方式和途径获得的财产, 才是正当的。自从市场经济降临人间, 一些企业便视之为“自由经济”, 无视伦理道德, 无法无天, 胡作非为。它们之中有的为了经济利益, “明宰”、“暗宰”顾客, 把“利”至于神圣的地位, 而忽视了“义”。

三、产权支配自主

产权支配自主, 主要是要求企业产权制度安排, 应充分尊重和保障产权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财产的权利, 他人不能强制性地干预产权主体对自己的产权行使支配权, 主体应对自己产权的支配承担责任。

产权支配自主不仅要求在自己的产权自己支配, 更体现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支配自己的产权。因此, 产权主体可以自愿将财产转让给他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 自己的产权自己支配是最合理、最有效率的。他的这种观点在经济上是有道理的, 也表明对产权主体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如果产权主体对产权的支配受到种种外在强制性干预, 那么产权主体支配自己的产权就会变得无效率, 产权主体的基本权利也会受到侵犯。例如:政府不应当的市场壁垒, 对市场交易的不适当限制等, 实质上都是对主体产权自主性的限制和侵害, 既损害效率, 也不公平。因此, 公正的企业产权制度应该有效地保障产权主体对自己产权的完整的支配权, 反对一切外在的力量对主体支配产权的强制性干预或控制, 这既是实现产权支配效率的基本要求, 也体现了人们对自己产权的道德权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产权支配自主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说, 没有产权支配的自主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市场经济, 更不可能有资产的有效使用。产权支配自主, 不仅可以实现资产的个别效率, 还有利于优化配置整个社会产权和提高效率, 促进整个社会福利的增长。为什么会这样呢?亚当斯密的“无形之手”理论可以清晰地说明, 斯密认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都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去进行生产和交换的, 只要这种交换是自主自愿的就必定是对双方都有利的。而且人们这种追求自己利益的行为“受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 去达到一个同他的算盘不相干的目的……他在追求他自己的利益时促进社会的利益, 常常比他实在想促进时还有效果”。

产权支配自主是产权主体所享有的权利, 权利和责任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 那么作为产权主体在自主支配产权时, 也就意味着必须同时承担相应的产权支配责任。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世界上一定的权利总是对应着一定的责任。

产权主体支配产权的责任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 有效支配产权的责任。也就是说要努力使资产得到最优的利用, 尽可能以最小的投入形成最大效用。有效支配产权, 不仅是产权主体对自己的责任, 且是对社会的责任。

其二, 无害支配产权的责任。产权主体支配产权不但应该有效率, 而且必须是无害的。这里所讲的无害, 既包括对自己身心的无害, 也包括对他人和社会的无害。也就是说, 产权主体应该合理正当地支配产权, 在支配产权的过程中, 既不对自己身心造成损害, 同时又不能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损害。

其三, 有益支配产权的责任。也就是说, 在主体自主支配产权时, 要使产权的支配尽可能有利于他人或社会。这一责任相对以上两种来说, 是更高的伦理层次要求。

四、产权交易公平

产权交易公平是指在市场经济中, 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对自己拥有的产权进行交易, 不受外部力量的强制性干预和控制, 产权交易的双方主体地位平等, 产权交易的结果应该互利互惠。

产权交易公平有一系列的要求。首先, 产权交易公平要求反对任何歧视。我们国家现在的产权交易问题不断地凸显, 在很大程度上, 是因为我们存在着一种潜在的但又是很强的所有制歧视的观念。在存在所有制歧视的产权交易中, 产权往往难以界定, 因而经常会打官司。所以, 为了保证产权交易公平, 我们应该反对任何歧视, 制定出公正的产权政策。其次, 产权交易公平要求政府为产权交易制定一般的公正规则, 维护交易秩序, 创造市场交易的优化环境外, 不应直接干预主体产权交易过程, 如不应规定交易对象、交易方式和交易价格, 应充分尊重产权交易的自主权。政府的职能是保护和促进市场产权自由、公平交易, 而不是限制和干预产权自由、公平交易。再其次, 产权交易公平要求交易对方或其他相关者不能强制产权主体。也就是要求, 企业产权制度安排应该保护每一个主体在产权交易时公平;每一个交易主体要树立一种产权交易公平的伦理意识, 不凭借自身某些优势强制性地去干涉他人的产权交易。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合同 篇5

____年____月____日

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河北省企业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管理暂行规定》等规章的规定,本合同当事人遵循自愿、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协商一致,订立条款如下,以资共同遵守。

一、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及其委托的经纪会员

出让方(以下简称甲方):___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委托代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mai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委托的会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委托代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让方(以下简称乙方):___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委托代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mai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委托的会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委托代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转让标的的基本情况:

本次转让为甲方将所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标的账面价值______________万元,评估价值______________元,涉及土地______________平方米,涉及职工安置______________人,涉及银行债权______________元。该标的转让行为已经_______批准。

三、职工的安置

本合同标的转让时所涉及职工的安置,经甲、乙双方约定并报______________批复同意,按如下方式处理:______________

四、债权、债务处理

经甲、乙双方约定,按如下办法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土地使用权使用方式

本合同标的坐落场所的土地性质为______________,经甲、乙双方约定,按如下办法处理:______________

六、标的转让及价款支付情况

甲方通过河北省产权交易中心廊坊办事处对转让标的公开征集受让方后,以______________方式将标的转让给乙方,转让价款为人民币(大写)______________元,双方约定在______________内,乙方______________(①一次、②分期)通过河北省产权交易中心廊坊办事处指定的______________账号将合同价款付清。采用分期付款的,乙方以______________为保证条件,分________次,分别在________付清。

七、产权交割

知识产权融资助力文化企业 篇6

公司负责人庄先生告诉记者,在管理体制和宣传营销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拓展后,公司盈利模式已经初步成型,但是公司的实收资本却已近耗尽,“那时候,每月25万元的房屋租金还有50万元的员工工资都迫在眉睫。”而因为缺少房产等过硬的抵押物,向银行贷款难度不小,咨询多家银行后都没有结果。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天宇找到了 浦发银行 上海分行,“因为听说浦发银行可以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所以我们想借版权之力试一试。”令庄先生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步还真走通了。经过多次沟通后,天宇以公司的动画电影著作权为主担保条件,顺利地从浦发银行上海分行贷到了200万元,流动资金立刻充沛起来。

知识产权融资符合文企特点

“轻资产”甚至“零资产”或许是不少文化企业面临的问题,在申请贷款时,一旦无法依靠传统的抵押贷款如房屋抵押贷款等,文化企业就必须另辟蹊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就是一条出路。

相对于传统的以不动产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方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算是一种比较新型的融资方式。中小企业可以以合法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经评估后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融资。尽管这种融资模式在国内还比较年轻,但不少地区已经相继推广。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有上海浦东新区。

2006年底,浦东新区科委就与 上海银行 合作,搭建科技型小企业融资平台,在上海市率先尝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通过将知识产权质押给政府组建的担保机构,由银行向科技企业提供贷款,即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政府+担保机构+银行”的“浦东模式”。随着企业发展与融资的良性循环,单笔借款金额上限及期限上都有所放宽,对小企业来说更加有力。

考虑到政府担保资金数额毕竟有限,企业受益面仍旧不宽,浦东新区选择了浦发银行上海分行作为试点机构,探索以银行自行开展质押融资为主、政府政策撬动的操作模式,走出一条知识产权资本化、市场化的新路。也正因为这一尝试,给了天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这样的企业一丝曙光。

版权融资需要创新突破

出版机构要想获得贷款,版权融资是一种选择。不过,由于从境外出版商手中购得的境内出版权属“二次版权”,因此无法进行质押。这也给出版机构融资增加了难度。

为了解决这一共性问题,交行上海分行在上海市新闻出版(版权)局的支持下,向国家版权局汇报沟通,经过反复斟酌,国家有关部门同意加快相关法规在此类业务方面的试点。

说来这一突破还要归功于华立出版公司向交行上海分行提出的贷款申请。当时,华立一口气拿出450个突出版权,要求做版权质押。经专业机构评估,这些版权在国内交易的总价值超过4000多万元。

可是,就在上海交行与出版企业来到国家版权局指定机构进行质押登记时,却被告知行不通。原来,按照国家著作权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只支持自有版权质押,而这家出版企业的450个版权,全是从境外四大国际图书出版商手中购买来的境内出版权。换言之,就是“二手版权”,无法进行质押。而事实上,目前国内图书出版行业中有大量的图书来自于海外,版权也基本通过类似代理的方式实现。

上海交行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意味着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出版行业融资打开一扇门。2010年7月,交行上海分行与上海新闻出版(版权)局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意向授信100亿元,主要用于支持上海市新闻出版及版权文化产业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11年4月,交行上海分行累计支持各类文化企业70多户,授信余额近10亿元,涉及文化出版基地、文化发行、印刷类、数字科技等多个领域。

多家开展,申请有要求

其实只要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银行不在少数,如 北京银行 、 温州银行 、 南京银行 、招行小企业信贷中心等。

据了解,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北京银行“小巨人”中小企业最佳成长方案中的特色融资产品。除了对高新科技企业提供服务外,文化企业也能通过这一产品获得贷款。

上海吉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涉及电视、出版、网络、咨询等综合经济类文化传播型企业。该传播公司于2007年成立,其中,某知名经济学家的系列丛书作为同名电视节目的衍生产品,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及销售量。

为了增加企业现金流,吉斯文化传播公司与北京银行上海分行取得联系。在双方的沟通了解后,获得了一份量身定做的融资方案——著作权质押与应收账款质押贷款。

“通过我行指定评估公司和律师事务所评估认定,该公司努力配合营销团队与中小企业部,提供已有的著作权登记证等相关资料,在与评估公司与律师事务所配合下,形成相应的著作权质押。最后分行中小企业部专人与营销团队客户经理一同前往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为该公司进行著作权质押工作。”北京银行上海分行的工作人员介绍说,银行在著作权质押的同时,还对公司固定广告收费、版权收费等应收账款进行质押,以满足公司300万元的贷款需求。

据了解,北京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原则上单户不超过3000万元贷款额,最长期限不超过3年,这样有利于满足企业贷款金额和周期上的需求。同时,开辟绿色通道使流程简化。

当然,对于企业本身及用于质押的知识产权,银行会做仔细考核,包括最基本的如企业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具有独立企业法人地位,并通过年检;成立时间1年以上(含);依法进行税务登记,依法纳税;用于质押的知识产权限为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商标专利权中的一种或几种,并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等等。

通常银行受理贷款后,借款企业应向律师事务所、评估公司提供资料,这些合作机构再分别向银行行出具法律意见书、评估报告,银行按内部流程规定进行贷前调查、贷款审批、放款等工作。

论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篇7

古典企业, 根据钱德勒 (Chandler, J r., A.D.) 的定义, 是指只掌管一种经济职能, 经营单一产品系列, 且仅在一个地区内经营, 小规模的、由个人拥有和经营的“单一单位的企业”。古典企业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个人业主制 (single proprietorship) , 二是合伙制 (partnership) 。前者是指由某一个自然人出资兴办, 并独自经营、独担无限风险的企业;后者则是指由多个自然人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享利益并共担无限风险的企业。这两类企业都是在长时期的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并由法律所认可的组织形式, 它们内部也都有各自的制约企业行为人的一套规则。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才将它们标以“制度”, 而“古典”则是相对于“现代”而言的。

从权利安排看, 个人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的共同特征是:第一, 权利人以自然人为本位, 并分为两个层级, 即雇主和雇员;第二, 权利配置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集权结构, 即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第三, 权利运作的准则是财产保值。

个人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产权安排的区别在于:第一, 个人业主制企业由一个人 (包括其家庭成员) 出资, 个人财产即为企业财产, 经营规模小;而合伙制企业则由多人出资, 他们各自的财产组合成为企业的财产, 经营规模也较大。第二, 个人业主制企业的经营风险全部由一个人承担, 如出现亏损倒闭, 这个人需要用他的全部财产, 包括其家庭财产承担债务清偿责任;而合伙制企业的经营风险则由所有合伙人共同承担, 当企业亏损倒闭时, 每个合伙人都必须以他们的全部财产, 包括每人的家庭财产承担企业债务责任。第三, 个人业主制企业的契约关系仅涉及雇主与雇员之间;而合伙制企业的契约关系还包括所有合伙人 (都可能充当雇主) 之间。第四, 个人业主制企业的经营者只能是出资者, 不具有选择性;而合伙制企业的经营者则可以在所有合伙人中间选择, 从而出现所有者 (不包括经营者) 与经营者一定程度的分离。第五, 个人业主制企业的剩余索取权 (residual revenue) 唯一地属于出资者;而合伙制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则由所有合伙人分享。

古典企业的权利安排决定了其在相应的规模内是有效率的制度选择, 超出此规模, 这种制度的效率就会下降。就个人业主制企业来说, 它具有一种单一持有者的权利安排, 即业主拥有全部的产权, 包括经营决策权、监督管理权、财产处置权和剩余索取权。这种权利安排使得业主制企业建立和歇业的程序十分简单, 产权能够较为自由地转让, 而且决策迅速, 经营灵活, 表现出业主充分的积极性。但是, 正因业主独自出资而形成的单一持有者的权利安排, 使业主制企业规模小, 寿命短。这种企业通常只存在于零售商业、“自由职业”、个体农业等领域中。

合伙制企业在一定程序上弥补了个人业主制企业的不足。因为合伙制企业是一种协作型企业。协作能够产生比个体生产更高的效率, 或者说, 它能够节约成本。在合伙制企业中, 合伙人通过协议契约来规范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每一个合伙人都是一个风险中性者, 即任一个合伙人既不会独担风险, 也不会独享剩余索取权, 而是共担风险、共享剩余, 这就使他们之间的协作成为可能。这种由契约而形成的协作可以提供避免偷懒的激励。因为合伙人投入与剩余分享是联系在一起的, 偷懒的结果必定是其分享剩余的减少, 这就形成了一种行为的自我控制机制, 而无须有专业化的监督。

然而合伙制企业的权利安排也存在一些致命的缺陷。第一, 企业中没有唯一的契约代理人。即企业的各项事务, 包括经营的决策、运作的管理、收益的分享比例完全取决于合伙人共同达成的协议, 没有一个人“说了算”, 所有的合伙人都有权代表企业从事经济活动, 这使任何一个合伙人的不忠诚、偷懒和失误都不仅仅是影响本人, 而是影响整个企业, 这就很容易造成决策上的延误和差错。第二, 合伙人 (权利人) 负债责任的无限性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责任的无限使得任何一个合伙人的不良行为所造成的损失都可能导致全体破产, 合伙人愈多, 资产规模愈大, 每个人无法抵御和承负的责任风险也就愈大, 这就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第三, 合伙制企业的产权是不可转让或出售的。因为合伙人全体共同承担着一切责任, 如果其中有一个合伙人撤出其资产或者死亡, 合伙制就会瓦解。产权的不可转让性会降低那些欲撤资合伙人对“共有”财产的关切度, 从而影响企业效率。由于合伙制企业存在以上缺陷, 致使这种企业形式虽然出现很早, 却难以扩张和发展。只有那些业主的个人信誉和个人责任具有很大重要性的合伙制企业, 如律师事务所和会计事务所等, 在发展到几十个、几百个合伙人之后仍然采取这样的组织形式。直到70年代, 美国华尔街的投资企业仍然采取合伙制的法律形式。但是到了后来, 这些企业变得过份巨大, 任何一个合伙人都无法了解其他合伙人的财产状况和可能承担的债务责任, 此时, 合伙制的不利方面就大大超过了它的有利方面。这就导致了一批巨型合伙制企业在80年代接踵破产, 另外一些巨大的合伙制企业如摩根银行 (J.P.Morgan) 、美林证券行 (Merrill Lynch) 等改组为公司。

二、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现代企业, 根据钱德勒的定义, 是指具有多种经济职能, 经营多个产品系列, 在不同的地区经营, “由一组支薪的中、高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现代企业是企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企业的法律形式, 即所谓公司制企业。

公司制企业又可以分为公众公司和非公众公司。如果公司公开发行股票, 就成为公众公司, 也即股份公司, 股份公司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组织形式。

现代企业制度权利安排的基本特征是:第一, 所有权外在化。财产所有者不论是自然人, 还是法人 (包括政府) , 都脱离于企业之外, 不再直接干预其财产所在企业的经营活动。财产所有权已经转化为股权, 所有者 (股东) 以其在企业的股权比例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第二, 企业法人产权独立化。既然财产所有权已从企业中脱离出去, 企业法人便成为独立的实体, 并拥有独立的产权, 即享有对企业财产的完全支配权或控制权, 财产所有者的任何变动都不再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第三, 经营管理专家化。财产所有者在观代企业制度中已不再充当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角色, 不论是高层管理者, 还是中层管理者, 他们皆由不具有财产所有者身份的专门管理人才 (所有者的代理人) 担任。这是因为, 现代企业规模巨大、财产额多、管理复杂, 从而决策权的信息基础愈来愈重要, 而现代经济社会中与决策有关的不确定性因素却大大增加。这样, 财产所有者为了保证企业有效率地扩张, 实现资本增值最大化, 就会把对企业财产的经营管理权委托给那些拥有更多管理知识和决策信息并能有效运用的人, 这就是所谓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这种情况下, 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 (控制权) 的分离是必然的。第四, 财产所有者 (股东) 对企业经营享有监督权。这种监督权的行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手投票”, 即在企业股东大会上参与决策或表达意见。二是“用脚投票”, 即当企业业绩不佳时, 出售该企业股票;反之, 当企业业绩上升时, 购进该企业股票。以此可以对企业的经营产生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上述现代企业权利安排的基本特征, 使其较古典企业具有更高的效率。第一, 财产所有权的外在化以及所有者 (股东) 责任的有限性, 为资本集中提供了可能, 企业经营籍此可以达到规模经济。由于是有限责任, 个人更愿意购买股票, 而企业扩张所需的融资也只有通过股份公司这一组织形式才能有效地筹集。而对于非股份公司来说, 投资者显然不愿意把钱投给它们, 因为投资者无法通过公开渠道对它们进行经常性的监督, 把钱投给它们, 无异于下赌注。在现代市场条件下, 达不到一定规模的厂家, 其生产成本难免较高, 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才能生存, 只有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优势的企业才能扩展。规模经济使企业有能力采用先进技术, 迅速提高产出水平, 降低单位产出的生产费用, 由此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率。第二, 企业法人产权的独立化保证了企业财产的正常营运。企业法人产权的独立化意味着企业法人有独立使用和支配财产营运的权利, 它可以避免和防范其他任何主体对企业财产的支配和侵害, 这使企业具有了不同于自然人的永续存在的“生命”, 使企业能够产生持久的效率。第三, 企业经营管理的专家化提高了管理效率。钱德勒证明, 现代企业的成熟过程, 就是管理上的“有形之手”取代市场中的“无形之手”的过程。他指出, 管理协调带来的节约“要比通过增加生产或分配单位的规模而造成的节约多得多”。或者说, 高效率的管理协调是现代企业的生命力之源。在现代企业中, 执行管理协调职能的精英是知识经理, 他们在企业中“已承担起协调当前产品和服务的流量以及为未来生产和分配进行资源分派的责任”。由于知识经理执行了这样一种新的基本经济功能, 所以他们“要比那些强盗企业家、工业政治家或金融家所起的作用重要得多”。第四, 财产所有者享有对企业经营的监督权, 有利于刺激经营者提高工作效率。如果经营者工作不力, 所有者可以在股东大会上通过“用手投票”罢免该经营者, 这是所有者直接行使其监督权。同时, 如果某企业经理经营不善, 企业业绩不佳, 所有者还可以通过在市场上抛售股票来制约经营者。因为所有者纷纷抛售该企业股票, 就会使其成为资本市场上的“廉价货”, 该企业也因此会成为证券市场上被收购的目标企业。这一机制将对经营者形成强约束, 使他们会比在没有被收购的可能的条件下更加努力地工作, 以取得令所有者满意的经营业绩。另外, 经理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压力也会对经营者产生激励和约束。

需要指出的是, 现代企业是以所有权与经营权 (控制权) 分离为特征的, 这一特征曾被视为现代企业高效率的重要因素。然而, 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利益的不一致, 由此导致了经营者控制公司, 即所谓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而且这种控制呈现出不断加剧趋势。在一些公司, 经营者甚至完全背离了所有者利益, 因此,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 美国率先拉开了有关公司治理讨论的序幕。80年代末, 英国一些著名公司相继倒闭也引发了对公司治理的讨论,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公司治理委员会应运而生, 其中最著名的有1992年成立的卡德伯瑞 (Cadbury) 公司治理委员会、1995年成立的格林伯瑞 (Green—bury) 公司治理委员会和1998年成立的汉普尔 (Hampel) 公司治理委员会。公司治理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公司的运行以股东的长期利益为归依, 最大限度地降低代理成本, 实现股东价值和股东财富的最大化, 提高单个公司和整个经济的运作质量以及竞争力。

摘要: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已经证明, 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核心。本文在介绍了古典企业产权制度的基础上, 从所有权外在化、企业法人产权独立化、经营管理专家化、财产所有者 (股东) 对企业经营享有监督权等四个方面论述了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并概括了其四个基本特征。

关键词:产权制度,经营监督权,产权独立化

参考文献

[1]高明华:权利配置与企业效率[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2]方晟:现代公司产权几个问题[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论文集, 2009 (12) .

企业产权 篇8

一、制定知识产权战略

战略原指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任建新在一次知识产权专题会上指出:“我们要打一场知识产权的人民战争”。如果我们把知识产权工作当作一场战争的, 那么制定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我国从2005年开始启动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挂帅, 组织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版权局、国资委等相关部门领导及国内知名专利, 进行了历时3年的努力工作, 到目前已基本完成起草工作, 等通过必要的审批程序之后, 近期即可颁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颁布无疑是我国知识产权发展史上的一项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而载入史册。

即将实施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就是要理顺各级知识产权管理、保护体系, 把知识产权制度落实到技术、经济、贸易、文化等各有关部门的工作中, 培养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 引导企业提高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 建立专业人员可以发挥所长的激励机制, 营造一种“尊重他人, 保护自己”的社会舆论环境。这是比制度更重要的地方, 也就是关于知识产权的社会意识, 社会文化。

对于加强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 具备了从来没有的好形势好环境, 各企业也应该从战略的高度来谋划本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 把制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据了解, 现在许多央企在聘请中介机构帮助制定知识产权战略。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根据其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状况, 特别是知识产权的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知识产权资源及能力状况。为求得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发展, 不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对企业知识产权的发展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谋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其他战略相比更具有法律特性。知识产权具有依法确认的特点。确权后的知识产权的应用、管理与保护等环节都受到法律制度的规范和保护。

企业可根据自身现状、发展战略及外部环境等选择和制定不同的知识产权战略, 并纳入企业研究开发、生产销售、资产动作、发展规划等环节, 以得到有效实施。

1、进攻型战略。即企业主动地将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 通过知识产权手段抢占和垄断市场这种战略主要包括企业知识产权基本战略、竞争战备, 外围战略、许可战略、诉讼战略等。一般适用于研究开发能力和经济实力较强、知识产权资源丰富且市场份额较大、知识产权市场运作能力较强, 拥有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情报信息网络的优势企业。企业可以将核心技术或基础研究作为基本专利来保护, 并控制该技术领域发展。将企业的基本专利与外围专利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地保护自身获得竞争优势。

2、防御性战略。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受到其他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进攻或者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对企业经营活动构成妨碍时, 运用知识产权手段打破市场垄断格局, 心头竞争被动地位。防御性战略主要包括申请防御性专利、取消对手知识产权、利用公知技术抗辩、文献公开、迂回和交叉许可、利用失效知识产权以及诉讼应对等战略。实施防御性战略的企业可以利用竞争对手专利上的缺陷, 启动专利权无效宣告程序, 部分或全部取消对方的专利权;以公开发明方式, 阻止对手申请专利、获得自由运作权;从竞争对手失效专利中, 选择相关技术进行再戌和生产;围绕主营业务、主导产品及核心技术, 保密管理商业秘密、申请防御性专利、注册防御性商标, 商标所有人可以将与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凉山于相同、类似或者相关商品上。

3、攻防兼备的混合型战略。即企业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出击的同时, 注意根据竞争对手和市场信息的变化灵活地选择战略手段, 弥补自身弱势, 有效抵御竞争对手的进攻, 一般适用于拥有一定的知识产权资源, 具备知识产权制度运用能力, 并处于知识产权竞争均势地位的企业。

以上的三种战略选择是相对的, 三种战略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交叉的, 同时又是动态变化的, 一个企业并不是每一种战略都要利用, 也不能永久地只运用一种战略, 关键要根据自身发展和市场变化正确选择。

二、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和机构

管理体制是为发展战略提供服务的。知识产权既然是一种无形的资产, 因此知识产权的管理体制与有形资产相比既有共性, 又有个性。

从共性的角度来说, 知识产权的管理体制是由企业的产权所有制结构决定的。至少要体现“三个原则”:一是谁创造谁所有的创造原则;二是谁票多谁决定的处置原则;三是有利于发展的发展原则。

从个性的角度来说, 由于知识产权相对于有形资产来说具有难创造、难管理、难保护、易流失、易复制的特殊性, 因此对一集团来说在管理体制上要体现协调性、整合性。

根据跨国公司管理知识产权的管理体制和我国企业的现状, 有以下几种管理体制可供选择。

1、集中管理体制。即集团内的知识产权归集团所有, 由集团统一下达创造知识产权的任务, 统一拨付所需要经费。这种管理体制的优势体现在便于集中资金、集中物力、集中人力完成任务, 另外对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保护也较为有利。这种管理体制的不足之处可能下属分公司缺乏积极性。完善这种管理体制要注意调动下属企业的积极性。目前采取这种管理体制的有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 因为这些企业只设一个法人, 下属企业均为非企业法人。因此, 这种集中的管理体制与产权所有制结构是相匹配的。

2、分级管理体制。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采取的是这种管理体制, 因为这种管理体现与企业的产权结构是相对应的。央企的许多集团是先有“孙子”、“儿子”后有“老子”, 集团的下属企业都是一级独立法人。自然谁的知识产权谁管理、谁保护、谁处置。这种管理体制的优势是有利于调动下属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积极性, 不足之处可能会形成集团内部的无序竞争、资源浪费。完善这种管理体制要注意增强集团的控制力, 加强协调形成集团的合力。

对于企业来说, 管理体制无所谓谁优谁劣, 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注意扬长避短、不断完善, 才能发挥好管理体制的优势。

据调查了解, 目前,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机构大致有如下几种模式:

1、由科技部门牵头, 根据知识产权的不同内容由相关部门分别管理。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 涉及知识产权的内容很少, 许多企业没有专利权和商标权的概念, 生产的产品能在市场上销售就可以。最早出现的知识产权是专利权, 而专利一般由科技部门负责, 因此就由科技部门牵头管理企业的知识产权。后来出现的商标、版权与专利是平等的概念, 近年来出现了知识产权的概念才把专利、商标、商号、版权、技术秘密等统了起来。一些集团的通常作法是知识产权的保护由总部的法律部门负责;商标、商号由集团的企划部门或法律部门负责。下属企事业单位设置专利处等机构负责本单位的知识产权工作。这种管理机构的设置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 如果沟通不畅, 容易出现合力不强、管理不力的现象。企业这种管理机构的设置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国家机构设置的影响。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也是分散管理的, 现在的国家知识产权局, 并没有完全履行知识产权管理的职能, 主要管理专利, 商标、商号归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管理, 并由商标法确定;著作权 (版权) 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国家版权局) 管理。据有关专家介绍, 国家正在考虑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统一起来的方案, 这是一种发展趋势, 但会有一个过程。

2、设立知识产权部门统管知识产权工作。一些新兴的高科技民营企业走在了前头。如华为公司将专利、商标、商号、版权、技术秘密、法律等管理职能统归在知识产权部。这种管理机构的设置更加有利于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也是多数跨国公司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的做法。

各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设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应该体现以下原则:

1、强化管理的原则。各企业应确定一位主要领导主管知识产权工作, 成立一个高于部门职能的机构管理协调知识产权工作, 比如成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 由企业领导牵头负责, 吸收科技、法律、企划等部门负责人参加, 制定工作例会制度, 定期讨论、协调知识产权工作。

2、有效沟通的原则。企业内部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信息做到有效沟通, 相互策应, 形成合力。

3、职能覆盖的原则。与知识产权创造、应用、管理、保护相关的信息检索、申请、转让、评估、诉讼等职能都需要有专职部门或专人负责。

三、健全知识产权创造机制

创造是知识产权之本, 离开了创造, 知识产权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1、破除知识产权神秘论, 开启创造之源。知识产权的基础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创新不仅是企业高管人员和科技人员的事, 而是广大员工的事情, 广大员工都是创新的主体。创新的类型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各企业要营造创新的氛围, 形成容忍失败的文化, 鼓励更多的人投入创新。更多的专利、商标、版权涌现出来。

2、开拓国际市场知识产权资源。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是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时代, 这个时代给中国企业走出去, 利用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提供了条件。比如蓝星总公司通过海外并购, 获得了蛋氨酸、有机硅等化工新材料专利700多项, 并且利用这些先进专利技术在天津临港开发区建设项目, 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协同效应, 快速缩短与先进国家的技术距离。

3、及时履行法律程序。中国人并不缺少知识和智慧, 许多企业创造的专利、商标、商号、版权数量不少, 但普遍缺乏知识产权的智慧, 比如, 一些企业创造了远近闻名的商标, 产品畅销市场, 但从来没有考虑去工商局注册;有些企业发明了先进的技术, 投入应用之后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可从来没有考虑过去申请专利。这些专利和商标未经过法律程序确认, 一旦别有用心的商家抢注之后, 就落入他人之手, 这种事情屡见不鲜。因此, 我们在加强创造工作, 打好知识产权基础的同时, 还应该运用智慧, 利用政策、掌握规则, 及时履行法律程序, 该申请的要去申请, 该注册的要去注册, 这样才能保障知识产权工作的有序发展。

四、加强知识产权的经营

计划体制下的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 科研院所根据上级指令安排科研项目, 许多项目与市场脱节, 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出来的成果申报、评奖之后大都锁在了档案室里, 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非常低下。据有关资料介绍,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到10%, 意味着90%的科技成果是无效成果, 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我们今天发展知识产权工作, 必须将知识产权的经营放在重要的位置来对待。企业知识产权的经营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本企业自主应用。即将企业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知识产权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 这一模式可以确保知识产权完全掌握在本企业手中, 有利于企业把握提升市场竞争力和主动权。许多大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应用往往采取这种模式, 而一些中小企业可能由于资金、设备或者市场营销的条件限制, 即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也不能完全采用这一模式。

2、与其他企业合作应用。即企业利用自身拥有的知识产权成果, 与拥有相应资源的其他企业合作, 共同实现企业知识产权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迅速实现知识产权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 但持有成果的企业不能独享知识产权成果应用后所带来的市场收益。

3、许可他人应用。即企业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产权成果有偿许可或转让给其他企业, 通过知识产权贸易实现企业知识产权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采用这一模式的企业能够迅速回收戌投入和适当盈利, 有得企业加快开展新一轮创新研发。

4、开展知识产权贸易。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 通过相应的评估机构作价后, 即可以与需要专利、商标的企业当面洽谈知识产权贸易, 也可以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进行公开交易, 扩大成果应用的空间, 这种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发展越来越快。

5、盘活存量知识产权。一些企业十分重视知识产权的创造, 而忽视对知识产权的管理, 存在不少“休眠专利”、“闲置商标”, 这些专利和商标只有统计意义而无实际效益。对这类专利和商标应该进行清理、处置, 该转让的转让, 该注销的注销, 既可节省维护费用, 还可带来贸易收入, 何乐而不为。

6、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利用知识产权投资是企业知识产权成果应用的一种重要途径。知识产权资本化与其他投资形式相比, 具有货币投入少、投资风险小等优点, 应当成为企业的一种重要投资手段。根据我国新《公司法》规定, 公司设立时, 可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作价出资入股, 这为企业知识产权资本化运作开辟了法律通道。

7、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联姻。当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知识产权与标准联姻是当今跨国公司的通行做法。标准作为一种重要的隐蔽性规则, 是知识产权获得长期效益的重要载体, 在市场中具有强劲的竞争优势。将专利成果纳入技术标准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我国企业要注重将重大的专利成果纳入技术标准的工作, 通过建立企业之间技术开发与标准的联姻, 制定具有一定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或国际标准突破垄断, 谋求更大发展空间。

五、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知识产权具有易流失、易复制的特点, 我国知识产权受到侵害的案例屡屡发生, 应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 因此, 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当前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从大的方面来说, 可分为预防性保护、被动性保护和积极性保护三种类型。

1、预防性保护。即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为保护知识产权奠定基础。比如IBM公司将商业秘密划分为绝密、限阅、机密、内部使用四个等级来管理, 然后依其等级, 决定其复印、对外公开、对内公开、废弃、保管、资料传送时候处理规定。如对外公开时, 前三类的资料必须得到特定人员的同意, 复印资料时, 前二类的资料只有原制作单位才印;传送资料时, 前二类的资料必须转成密码才可传送。接受他人机密资料也要得到特定人员的同意。比如武钢公司制定了商标管理办法、专利管理办法、商业秘密保护管理办法、科技保密管理办法、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办法, 参观接待管理办法等文件, 使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保护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他们的做法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根据国资委的调查显示, 目前企业内部员工侵害知识产权占有较大比例。一旦出现知识产权诉讼案例, 诉讼的程序漫长, 犯法人员受判的难度很大。许多企业对涉密人员规范、约束不够明确, 大都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 有一条简单的约定, 远不能涵盖需要规范和约束的内容。因此, 各企业有必要与企业的涉密人员签署个性化的保密协议, 详细约定责任、义务及违犯保密协议的后果。有利于预防性保护。

2、被动性保护。被动性保护是一种传统的保护方法, 即发现自己的专利、商标、商号、著作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受到他人侵害后, 启动法律诉讼程序进行维权。被动保护需要做好信息检索、市场监测工作, 即能够及时掌握侵权信息;要设立法律事务部门或法律事务人员负责纠纷处理、案例诉讼工作;要与法律事务所和当地司法部门建立良好关系, 培育良好的保护环境。

3、积极保护。即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保护知识产权, 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方式。对知识产权的积极保护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 企业保护知识产权指导思想必须转变, 重心应该转向提高自身研究开发水平, 加快新技术研发效率, 防止对手赶超, 确保技术领先

(2) 以拥有的知识产权为后盾, 强化知识产权的经营意识, 扩大同其他厂商的交流与合作, 建立技术开发战略联盟, 确保技术优势。知识产权部积极主动地介入企业研究开发项目, 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合作, 及时掌握最新进展, 协助处理专利申请、商标注册和转让等各项业务, 提高工作效率。

(3) 不仅要重视对硬件技术的保护, 而且要重视对软件技术的保护。

(4) 要重视知识产权的国际化保护。知识产权是一种法律赋予的在一定地域内对智力成果的垄断权, 因此, 在一个地域内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智力成果并不当然的在另一个地域取得知识产权, 有条件的企业要及时做好专利权、商标权等的国外申请工作, 为企业开展国际市场和海外投资发展, 实现“走出去”战略奠定基础。

(5) 利用国际公约来保护知识产权。我国企业必须学会充分利用相关的国际公约来保护自身权利。使我国企业充分享受应有的权利, 如国民待遇, 优先待遇等。

六、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

事业成败, 关键在人。由于知识产权人才属于复合型人才, 因此培养的难度更大, 需要下更大的力气。一方面许多大学生难以就业, 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管理人才非常缺乏。加强对知识产权人才的教育培训, 造就一大批合格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 是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

专利战略的实施和运用要求依托较强的专业人才队伍, 但目前国内的状况是:直接参与创新的大学、公共研究机构缺乏专利的管理;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发人员缺乏专利意识;市场经济的主体对专利战略缺乏重视和了解;专利法律、管理和经营人员严重不足;有些政府决策层对专利知识了解不够等等。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1、突击性地规模培养知识产权应急人才。当前, 企业应当抓紧时间突击培养和规模培养知识产权应急人才, 一是主要应对涉外专利纠纷与诉讼的专利应急法务人才, 精通国际专利战规则的专利律师是我们最稀缺的;二是打造自主核心技术和自主驰名品牌的知识产权应急管理人才;三是精通专利、产业技术和产业经济发展规律的政府和行业协会宏观管理人才。突击培养宜在职突击培养和在学突击培养双管齐下。

2、应主要培养有法律背景的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人才。现在中国已经开始进行知识产权专业培养的有近20所大学, 但是各校基本上主要都是培养法学专业的知识产权本科生和研究生, 其教学内容基本都是法律课程。但是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的社会需求今后主要集中于企业, 而企业对于知识产权人才的专业要求不仅仅是法律, 可能更多的是知识产权管理和知识产权经营。所以, 面向企业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应当是具有法律知识背景的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人才, 而不是单一的知识产权法律人才。

3、在培养方式上, 首先, 应当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国外大学等联合培养知识产权人才, 同时吸引海外人才归国服务。其次, 大学在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上应当注意区分研究型人才和实务型人才, 对社会需求更为广泛的实务型人才要加强实务环节的训练。工科院校要注意培养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方向的人才。最后, 企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以及有关国家机关应当注重在实际工作中发掘和培养涉外知识产权人才。

七、加大对知识产权的资金投入

知识产权具有精神磨损加速、投入较大、产出滞后等特点, 因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需要资金作支撑。否则, 知识产权无法发展。跨国公司今天知识产权的丰收成果, 是以当年的大量投入为价值的。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与跨国公司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资金投入不足上。许多发达国家却舍得在知识产权上大量投资。要建立克服短期行为, 利于长期打算发展的机制, 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确定知识产权投入比例。比如, 为了在竞争中取胜, 德国大企业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投入。在2005年全球研发投入前十名企业中, 德国奔驰公司以57.5亿英镑名列首位, 西门子公司、大众公司也名列前茅。还如德国拜耳 (Bayer) 公司2005年重点用于生物和新材料开发的科研费用达18亿欧元。

八、建立健全奖励机制

奖励是管理的重要手段。奖励是对人性的洞察与适应。一般来说, 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鼓励。当一个员工为企业付出巨大艰辛, 作出突出的成绩时, 如果能得到及时奖励就会感到公平和满足, 如果自己的付出与成绩得不到及时奖励就会觉得对自己不公平从而会产生不满。

美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先生建立的制度经济学体系核心内容就是阐明要建立一套激励制度。有了这套激励制度就能保证一个国家持续增长, 即使资源、技术、劳力不占优势。

分析当今的知识产权强国, 都十分重视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实施。我国企业应该学习借鉴, 重点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的奖励制度, 并且注重奖励的时效性。及时奖励能够起到激励的效果, 滞后的奖励只能起到保健的作用, 因此, 奖励也要讲究艺术。

2、确定奖励重点。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知识产权的奖励重点, 强势企业可以重点奖励创造型人员, 鼓励多出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成果。弱势企业应该重点奖励运用知识产权规则, 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人员, 运用规则也能创造效益甚至能够创造大效益。

3、对于有功人员, 除了进行物质奖励之外, 还应该注重精神鼓励, 授予各种荣誉称号, 安排一定的形式进行表彰, 都是较好的方式。

4、认真贯彻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劳动保障部联合下发的《关于企业实行自主创新激励分配制度的若干意见》和国资委、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制定的《中央科研设计企业实施中长期激励试行办法》和文件精神, 积极落实绩效奖励、技术奖励等非股权激励方式, 以及知识产权折价入股、折价出售股权、奖励股权、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等, 给为知识产权作出贡献人员提供经济动力。

九、处理好企业并购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工作

如果说上个世纪中国企业被国外跨国公司兼并是一种常态的话, 那么本世纪中国企业并购海外企业将会是一种常态。如果我们立场打造成为百年企业和跨国公司, 就绕不开国际并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已经有过太多国际并购过程中知识产权伤痛的中国企业, 应该在与外企交往中智慧起来。

1、认真盘点并购企业知识产权法律状况。了解申请专利不等于授权专利;知道过期专利是无效专利;懂得不同行业专利的评估价值;熟悉并购企业所在国的法律规定。作为购并方, 在并购意向确定后, 应当委托专业的中介机构对目标企业进行调查, 对知识产权尽职调查首先要看目标企业拥有哪些知识产权, 但不仅仅看看将企业的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列出明细表, 对照各种权利证书, 查看会计师事务所的价值评估报告。以发明专利为例, 尽职调查时不仅要看是否拥有发明专利, 还要看企业是否按时缴纳专利年费, 有时还会研究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对于重要的专利, 还要对其被宣告无效的可能性作出评估。仅仅由于专利的权利要求书写得不完备, 而令收购企业放弃的事例也并不少见。权利要求书不完备会使专利保护范围过窄, 令竞争者容易绕过该项专利。在欧美国家, 许多企业每年或者不定期会聘请第三方机构对自身进行知识产权审计, 即将拥有的知识产权进行一次盘点和检查。被收购的企业在接受知识产权尽职调查前, 如果能进行知识产权审计, 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必要措施解决, 避免因知识产权存在问题而使企业价值被低估, 或者使并购项目夭折。

当我们掌握了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和法律, 拥有知识产权的智慧之后, 我们才能在市场游戏中游刃有余、避免上当。

2、发挥知识产权的协同效应。我们在并购海外企业时, 付出的代价中有比较大的一块是知识产权的价值。因此, 我们要充分应用好海外企业的知识产权。一方面要继续在海外市场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要将并购企业的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转移到国内来, 为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品牌效应发挥作用。

3、聘请国际知识产权顾问。为了更好地做好国际并购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 如果我方知识产权人才力量不足的情况下, 可以考虑聘请国际知识产权顾问帮助我们的工作, 有利于节省时间和费用, 是一项有效的举措。

十、培养知识产权文化

实践证明:很长很长的历史, 才能积淀一点点文化, 然而, 文化一经形成, 将会影响久远, 功力无边。因此, 许多企业都把企业文化当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世界上的每一个百年企业都培育了他们独特的企业文化。要发展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 离不开知识产权文化的培养。

法国先贤祠敬放着72位先贤的棂柩, 其中的政治家很少, 绝大多数是科学家和艺术家, 这就是法兰西民族崇尚科学、艺术的文化, 美国政府以发明家爱迪生的名字来为一个市取名, 这就美国人崇尚知识产权的文化。这些文化一经形成, 就会源远流长, 影响深远。海尔张瑞敏说:“要干就要争第一;与狼共舞就要先把自己变成狼, 国门之外无名牌。;创立品牌并非易事, 但是如果你不走这条路, 你就得永远为他人做嫁衣。”这就是海尔的知识产权文化。

相对来说, 建立一套制度比较容易, 大约一二十年也就足够了。但要围绕这套制度形成相应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却很难, 没有一定的时间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应该从现在做起。

1、要形成创造光荣的文化。创造是知识产权工作的基础, 各企业要鼓励创造, 为员工创造知识产权提供条件, 对取得成绩的员工不仅给予经济上的奖励, 而且授予荣誉称号, 将知识产权功臣请进企业的荣誉室和博物馆。形成鼓励创造的氛围。

2、要形成容忍失败的文化。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 创造、应用、管理、保护知识产权都是存在风险的, 企业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失败, 形成容忍失败的文化。

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演进 篇9

现代企业的产权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货币资本垄断企业产权的时代, 即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时代;第二阶段, 货币资本和管理资本共同拥有企业产权的时代, 仍以货币资本为主, 即一般所说的经理人持股的时代;第三阶段, 货币资本、管理资本、知识资本共同拥有企业产权的时代, 即所谓的知本主义时代, 这个时期企业出资人、经理阶层和知识员工在企业产权持有方面平分秋色, 或者以知识员工持股为主。

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演进与现代企业价值创造驱动因素的变化分不开, 它反映了企业价值创造内在驱动因素的变化。

在资本主义阶段, 资本是驱动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因素。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短缺, 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都处于短缺状态。社会所需要的, 是把原本分散的人们组织起来, 围绕大机器展开大规模生产。围绕大机器的大规模人群协同, 是当时生产效率提升的主要途径。而依赖这种途径需要购买大机器、需要建厂房、需要为成百上千的人发工资、提供住宿等, 这些都需要预支大量资本。这个时候, 只有那些愿意放弃货币或资本的眼前使用权, 把之投入到大机器和他人工资上的人才能够组织起企业。所以这个阶段, 可以说资本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没有资本, 就没有现代企业, 也不可能有生产效率的大面积提升。货币资本拥有者因为让渡了货币的眼前使用权, 而且冒着失败损失的风险建立起了现代企业, 所以理所当然成为企业的所有者, 理所当让成为企业利润独占者。美国企业发展史上的摩根时代就是资本时代的代表。

在经理人持股时代, 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中, 除了货币资本之外, 企业的管理阶层, 正在越来越多地起到重要作用。这个时代大致处在后工业时代, 即世界开始从短缺转向过剩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明显特点是, 企业的价值创造不再只是个效率问题, 企业价值创造已经不再像工业化初期那样简单, 一切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样品都已经存在于宫廷或者贵族家庭之中, 企业所需要的只是大规模生产而已, 生产规模越大, 价值就越大。但是, 后工业时代不再是这样, 一切能够大规模生产的都已经大规模生产, 市场上已经供大于求, 客户的需求开始变得多样化、个性化、时尚化, 等等。这个时候, 企业资源要想成功地实现价值转换, 需要企业管理阶层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强烈的客户服务意识、高超的人才管理艺术。这个时期, 以企业家为核心的企业管理阶层开始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作为企业产权原始所有者的货币资本出资人意识到这一点, 一些具有远见的资本家开始主动让渡部分自己拥有的企业产权给企业管理阶层, 形成后来人所谓的经理人持股计划。经理人持股计划反映了当时企业价值创造驱动因素的内在变化, 把货币资本出资人和经理人阶层打造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起到了很好的激励经理人阶层的作用, 在现代企业发展史上造就了大量杰出的明星企业家, 如克莱斯勒的艾克卡、通用电气的韦尔奇等。

在知识员工持股时代, 货币资本所能够整合的有形资源或资产, 已经不再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生产要素, 知识企业进行价值创造更多依赖的不再是一般的机器、厂房、原材料等, 而是企业员工头脑中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是由这些知识、经验和技能创造出来的新的产品或服务。这个时候, 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驱动因素不再是货币资本及其整合的有形资源, 而是知识化员工所拥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以及管理阶层所拥有的把知识员工的知识、经验、技能转换成客户价值的能力, 企业的知识化员工和管理阶层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驱动因素, 货币资本退而成为次要因素。现代社会大量出现的软件公司、广告公司、设计事务所、设计院、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明星工作室、研究所等等, 都是这类企业, 在中国最有名的这类企业就是华为。大面积的员工持股是知识型企业产权结构演进的必须, 否则无法体现知识化员工在这类企业价值创造中的地位, 势必会伤害知识员工的积极性。只有顺势而为, 主动推进知识员工持股的企业才会获得内在的活力和外在的竞争力, 华为的实践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而国家创立的高科技企业大部分都难以取得所期望的成就, 根本原因就在于其产权制度设计不能够反映其价值创造的规律。

企业产权制度是企业最重要的激励机制, 因为产权制度直接决定了企业利润的归属。如果企业的产权制度设计符合企业的价值创造规律, 则能够起到持续激励员工积极性的作用, 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动力;相反, 如果产权制度跟不上企业价值创造规律的演变, 其它的人力资源激励措施都只是小修小补小激励, 无法产生真正强大而持续的动力。探索符合自己企业价值创造规律的产权制度, 是企业所有者、管理层以及员工队伍需要深度沟通并达成深度共识的事情, 也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大事。

企业知识产权维权分析 篇10

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缺乏重视是根本原因

企业知识产权维权之路的艰难与国家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 国家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有意识地降低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或实施一些不利于知识产权人的政策;另一方面, 立法滞后、执法不力也是原因之一。

国家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降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一些法律专家、经济学家认为, 短时期内在我国实行知识产权保护要循序渐进, 要考虑到一些中小企业的生存及发展问题, 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国家在知识产权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态度, 无疑为那些侵权企业提供了机会。不得不承认, 假冒产品的发展带动了真品市场的繁荣, 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满足了大批消费者的需求。中国和日本的实例可以证明这一点。而且, 由于生产假冒产品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 所以这类企业多少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其次, 消费者有意购买仿制品, 因为仿制品不仅花样繁多, 更重要的是价格低廉, 购买力较低的群体倾向于选择质量较差的假冒产品。仿冒产品对真品造成的竞争迫使真品企业降低其产品价格。这样一来, 消费者就达到了双赢的目的:低收入者得到了质量较高的产品, 高收入者以相对较低的价格买到高质量产品。再次, 仿冒产品不仅没有损害品牌的形象, 反倒扩大了品牌在低收入客户群中的影响, 进而提高了品牌的声誉, 巩固了品牌的未来市场。学者斯蒂芬尼亚·斯堪第佐的文章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仿冒产品不仅没有破坏, 相反却促进了品牌产品市场的发展。正是基于上述原因, 政府在打假方面并不是非常尽力, 往往是缺乏热情, 缺少财政支持, 因此侵权屡禁不止, 使权利人维权之路十分艰难。

立法滞后、司法不力, 是企业维权艰难的关键。立法、司法方面存在缺陷, 是造成企业知识产权维权艰难的重要原因。首先, 在立法方面, 由于立法水平有限及法律所固有的滞后性, 本来就不很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在实践中更显出其局限性。例如, 由于在立法上, 对侵权人和侵权企业的处罚偏轻, 造成了“侵权成本低”, 进而助长了侵权现象。按照传统民法理论的“填平原则”, 侵权赔偿或以权利人“实际损失”为准, 或以侵权人侵权收入为准, 或以正常状态下的许可合同使用费为准。这种计算貌似“公平”, 实则不仅对权利人不公, 而且对老老实实与专利权人缔结许可合同后再实施专利的人也不公。侵权人可能得到的最糟糕结果不过是返还不法收入, 却不会有任何额外的损失。因此侵权事件屡屡发生, 使得那些想在知识产权方面有所作为的企业在侵权面前对专利开发望而却步, 大大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其次, 在司法方面, 立法的不足造成了司法的艰难。这不仅体现在立案、审判、执行的过程中, 还体现在司法缺乏其他国家机关的有效配合上。由于各种原因, 各机关互相扯皮的现象比比皆是。此外, 我国还没有形成跟踪处罚多次犯罪的假冒产品经营者的切实可行的刑事规范。目前的法律程序耗时长、费用昂贵, 对假冒产品的流通及采购处罚较轻。有些地方, 假货制造商与地方管理层互相勾结, 假货制造商受到当权者的庇护, 造成打假行动拖拖拉拉。可见, 立法滞后, 司法不到位, 知识产权法中侵权惩罚偏轻, 地方保护主义, 诉讼时间长等因素都在企业艰难的知识产权维权路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企业保护知识产权意识薄弱是内在因素

当前, 我国企事业单位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知识产权意识不强, 还未充分意识到无形资产这笔财富的巨大潜在价值;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尚不健全;不重视企事业单位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中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作用;尚未建立企事业单位内部科学、合理、系统的鼓励发明创造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完善的知识产权自我保护机制;尚未对国际国内的信息资源予以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

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薄弱。尽管专利法等多部知识产权法律颁布、实施已经十余年了, 但迄今为止, 我国许多企业的领导、科技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及经营人员对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知之甚少。比如, 由于技术秘密意识的淡薄, 景泰蓝、宣纸等千年民族绝技的泄密事件频频发生。一些知名商标“青岛啤酒”、“英雄钢笔”、“阿诗玛”等屡屡被外国商人抢注。我国的“两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技术世界领先, 但因科技人员在一家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 将其全部研制过程、细节、配方、剂量等技术秘密披露无余, 结果, 外国人仅花了一本杂志的价钱就轻易获得了这项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新技术。我国大多数企业并没有从经济和市场的角度真正领会知识产权的深刻内涵, 不但对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而且在实践中也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

缺乏相关的机构建设。即使是在已经意识到知识产权重要性的企业, 其相关的机构也没有建立起来, 例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等。因此, 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处于混乱状态, 一旦发生侵犯本企业知识产权的情形, 将不知如何下手。企业不但对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 更谈不上针对不同的风险设计不同的应对方法。因此, 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 应当把预防放在首要的位置上, 而不要等到权利受到侵犯时才去面对。

缺乏知识产权专业人员。我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人才本身就匮乏, 而就企事业单位而言, 基本就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专业人才不足, 已经严重影响到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更增加了维权的难度。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 特别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关键技术领域和产业, 对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者和科技研发人员广泛深入地开展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实务技能的普及培训和专项继续教育, 全面提升企业、科研机构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 有利于企业知识产权走出维权艰难的低谷。

维权成本高, 时间长。虽然有些企业积极维护自己的权利, 发现侵权事件就果断地采取法律措施, 但其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常常是“赢了官司, 输了钱”。由于我国法律中没有对侵犯版权的法定赔偿额的规定, 同时也没有关于败诉方支付另一方律师费等费用的规定, 所以“胜诉”方往往在“判决书”中打赢了官司, 而在经济上则是实实在在地输了。一个小小的知识产权案件, 从取证、立案、一审、二审, 再到案件的执行完毕, 常常要花上三五年时间。如果再碰上执行难、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 那更是遥遥无期。因此, 很多企业明明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犯了, 很多时候也只能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 因为维权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而收益却甚微。权利人的这些行为从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知识产权侵权事件的发生。

消费者知识产权法律意识薄弱与不道德的消费习惯也是原因之一

公民保护知识产权意识薄弱。这表现在很多消费者根本不知道购买盗版产品是违法行为, 不知道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 没有全面建立知识产权法律的意识, 更不清楚他们的这些行为将会给知识产权人、科技的进步等造成怎样的影响。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例子中, 由于假冒产品的存在, 迫使真品企业降低其产品价格, 这样一来, 消费者就达到了双赢的目的:低收入者得到了质量较高的产品, 高收入者以相对较低的价格买到高质量产品。但消费者却没有意识到这种情形如果长期存在将会严重影响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最终使自己成为受害者。

消费习惯存在缺陷。很多消费者由于生活水平低, 无力购买相对来说比较昂贵的正品, 就选择了价格低廉的仿冒产品。除了上当受骗的高档买主外 (经常是在互联网上购买的产品) , 大量买假冒高档表的人是由于收入上的限制。特别是青少年, 他们专门买便宜的冒牌货。这样的冒牌货是企业全球化带来的不良产物, 对知名品牌存在着威胁。另外, 很多一次性产品, 如电影等, 由于不具有收藏价值, 许多即使买得起正品的消费者也会认为看完就算了, 买正品太昂贵、太浪费了, 因此也会经常光顾盗版产品。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制订 篇11

企业知识产权发展阶段的划分

区分企业的知识产权发展阶段可以明确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以指导知识产权战略的制订。企业的知识产权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始阶段、初级发展阶段、中级发展阶段、高级发展阶段。

初始阶段:这是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第一个阶段。在此阶段,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刚刚起步,尚没有知识产权意识,只是有字号和偶然形成的知识产权,并未主动性地拥有其他的知识产权。

初级发展阶段:企业开始创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开展知识产权人才教育培训,形成初步的知识产权意识,专利申请和商标注册工作开始起步。

中级发展阶段:初步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体系,申请专利和商标成为工作主题,发明专利所占比例不大,驰名商标数量偏少,知识产权保护提上议事日程,但保护方式以被动保护为主,知识产权意识有所提高。

高级发展阶段: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比较完备,知识产权工作稳步发展,专利、商标的申请数量达到相当规模,发明专利占有较大比例,品牌优势比较突出,知识产权应用转化成为工作主题,并形成企业的利润增长点,保护方式以主动保护为主,构建完备的立体保护体系。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成为重要内容。

各發展阶段工作的主要内容

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其工作内容也大相径庭,但其各项工作具有很好的延续性(见表)。在初始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加强知识产权相关的培训,提高企业领导及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开展基本的制度建设,并开始有意识地形成知识产权。在初级阶段最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加大知识产权创造及保护力度,形成大量的知识产权。在中级阶段则要强调知识产权的立体化保护及运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其标志应当是通过知识产权为企业赢利,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也从企业的“花钱部门”变为“挣钱部门”。高级阶段应当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大力加强企业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形成健康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

知识产权战略的制订程序

上面我们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作了阶段划分,并大体明确了各阶段的工作内容,这些是制订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时的参考依据,但各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在制订知识产权战略时要有针对性,为企业量身定做,这样才会有可操作性。

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诊断研究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走访企业等方式采集第一手资料,总结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中的有益经验,发现知识产权工作中的主要问题,确定企业发展所处的阶段,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通过SWOT分析的方法,明确企业的优势及不足,扬长避短,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制订奠定坚实的基础。

知识产权战略思想

指企业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导方针和理念,关系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全局。

知识产权战略目标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需要实现的目的,一般而言,占领市场和获得市场竞争力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目标。战略目标一般可以分为总体战略目标和阶段战略目标。阶段战略目标要明确而具体,具有可实现性。

知识产权战略措施

为实现既定的知识产权战略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战略措施,拟开展的重点工作。这部分内容的操作性要强,企业围绕这部分开展工作应当能帮助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实现目标。

知识产权战略的配套支持

战略要得以实施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支持措施,如经费的落实、成立知识产权战略推进组织等。

知识产权战略制订过程中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们有幸参与了多种类型、规模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制订工作,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也走过一些弯路,有必要写上几句。

企业领导的重视是决定性的

不论是在项目推动过程中还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领导的重视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为项目的推动配置各方面的资源,另一方面还可以与企业的其他战略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参与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是非常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的,他们的参与可以帮助有力地推动项目研究工作。另外,相当一部分知识产权管理人员通过多年的积累已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与他们共同探讨,可以增加项目的可操作性,以利于知识产权战略制订后的实施。

知识产权战略制订的可循环性

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过程中,随着企业的发展,各种情况都在不断地变化当中,需要我们定期的重新加以梳理,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加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

知识产权战略的制订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合适的战略可以有力地推动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中国企业产权改革浅析 篇12

一、现代产权理论概述

现代产权理论发端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其核心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美国经济学家科斯为代表提出的产权理论。通过对正统微观经济学进行批判性思考,科斯1937年发表于伦敦经济学院学报《经济学家》上的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指出市场机制在运行中存在磨擦,导致这种磨擦的主要因素是产权构造上的缺陷,因此克服磨擦的根本在于界定企业产权。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科斯系统地论述了产权的经济作用,分析了产权的功能,特别考察了产权结构对于降低社会成本,克服诸如外在性等市场失灵的关键性作用,从而使产权制度作为保障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因此,科斯定理提出,只要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足够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产权的明确赋予产权所有者剩余价值的占有权,而剩余利润占有是对企业所有者和控制者的基本激励。产权归属私人后,就产生了排他性,可以保证资产以及由资产而生的利益能够不被他人包括国家所占。

二、中国企业所存弊端以及相应的产权制度构建

自从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进行改革开放,并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由于产权制度改革的不完善,国有企业面临生产效率低下,权、责、利不对导致的代理成本和国有资产在产权改革过程中大量流失等问题;私营企业也因为产权单一,没能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市场发展的不完善而导致无法充分发展。

(一)国有企业传统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1.责任、权利、义务界定不清晰,导致过高的代理成本。国有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归属于国家或集体,日常的管理活动却是由不拥有产权或只拥有非常少的产权的企业管理者完成。资产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开必然导致代理成本,又由于其中间隔了三层代理关系:国家或集体、政府官员,企业领导。国家或集体对资产剩余价值的索取权,但却不可能直接进行管理,而管理者并非产权所有者,因此其对企业投资亏损也不用承担任何财产责任,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对他们的激励作用非常不明显,导致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责、权、利的不对称。

2.国有企业产权关系不明确。资产属于任何人也意味着资产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因此国有企业也被认为是无主财产或所有者缺失的组织。由于传统国有企业的产权主体不到位,另外资产的占有与使用具有无偿性,各地区、各部门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者,力求使得国有资产占有最大化,对国有资产盲目配置扩张,造成资产配置上的极大浪费。

3.许多国有企业并非真正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而是作为政府经济职能的行使手段之一。由于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相互支撑的关系,政府为当地国有企业提供一定的地域保护,国有企业作为当地龙头产业为政府提供高税收,国有企业无法摆脱对政府的依赖,也就无法通过完全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提高效率。政府也因此常以行政手段干预企业,使企业的发展符合当地政府的特殊利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一些国有资产的责权不明,也限制了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潜力与效率。

(二)国有企业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

1.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切实施行现代企业治理制度。明晰国有企业的责、权、义,完善国有企业内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建设,明确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同时,发挥党委、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同时对国有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发挥国资委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的职责的作用,严防出现国有资产福利攫取的问题,防止管理者侵害资产所有者权益,国资委必须对国有资产损失承担法律规定的责任。

2.引入市场竞争,鼓励国有企业参与到市场经济中,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超产权理论,企业效益与市场竞争程度正相关,市场竞争越是激烈,企业提高效率的努力程度就越高。因此,企业产权机制只有在竞争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通过竞争牵动产权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在市场竞争中,让一些小型的技术设备落后的国有企业,或是亏损严重的和不适合国民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型甚至是大型国有企业能被更有竞争力的企业兼并收购或者直接淘汰。要重视企业的绩效,发挥市场配置稀有资源的能力,使资源能及时流向能获得高收益的领域。

3.完善健全的产权交易市场,使得国有产权可以自由流动和交易,达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国有大型企业除了个别必须全额控股的以外,可以采取国有资本控股、参股或相对控股的方式参与企业的资本构成,因此改变国有企业股权过度集中的现状,培育多种形式的持股主体。现代化的产权交易市场可以通过拍卖、收购、投资参股等多种方式进行国有产权的流动与交易。多元化的投资主体通过外部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内部减轻的组织结构可以约束企业内部人的行为,促进企业内部治理。

(三)私营企业产权制度的弊端

1.私有产权实施和保护的成本较高。西方经济学建立的基础之一是私人产权不仅是明确的,而且还要受到保护,只有这样产权才能激励其所有者将外部成本内部化,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中国私营企业产权是明确的,但是由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干预手段,政府在市场运作中的强势地位,使得企业产权能否得到确切的保护受到了质疑。

2.私营企业产权单一、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上受到一定的制约。私营企业产权单一,企业产权同企业主个人资产混在一起,形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产权不清,解决不了家族经营的弊端。如果企业股权过分集中,最终会因为私营企业主权力缺乏制约而导致专制和决策失误。中国的私营企业具有明晰的产权,但是在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上还受到诸多限制。据统计,中国3/4的私营企业采用了家族式组织,封闭的产权不利于企业的整体发展。

3.中国私营企业的发展在融资形式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首先,在银行贷款方面,近年来中国四大国有银行贷款的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等等,私营企业常常面临贷款难的困境,限制了私营企业的投资与发展。其次,私营企业的上市受到了严格的限制。私营企业很难通过直接融资得到资金,当然这也是由于中国证券市场,资本市场起步慢,发展仍受限制造成的。中国的个人资产都以银行储蓄存款的形式持有,由于缺少适当的经济组织形式,并且由于政府对民间投资还有诸多限制,这部分很可观的民间资本一直没能被很好的加以利用。

(四)私营企业现代产权改革对策

1.保护私有产权,建立完善的产权制度。在治理信用缺失的对策研究方面,完善的产权制度是建立良好信用制度的基础。通过建立完善的产权制度促使企业诚信经营、增强市场的透明度和竞争公平性、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乃是治本之策。只有产权明晰,企业才有追求长远利益的动力,只有追求长远利益者才会讲诚信。加强信用建设核心是要形成市场主体的失信成本大于失信收益成本,通过保护私有产权,免去私有产权所有者的顾虑,激励其积极参加市场活动,也能很好的制约政府的过分干预。

2.发展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逐步在私营企业中推行股份制。股份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资本的社会化可以使私营企业将资本、管理和技术很好的整合,形成合理的治理结构。股份制的改革不但提高了私营企业的融资能力,使投资主体多元化,还能增强企业治理的规范性。在此之前首要的是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从创业投资到产业化阶段到成熟市场化阶段都能有完善的资本市场提供充足的资金与管理支持,以及可以在不同层次的市场共同分担风险。

摘要:在西方现代产权制度理论的基础上,剖析中国现代企业在产权制度改革上的不足,进一步探讨在新经济中,如何深化对国有产权制度的改革,塑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又有活力的国有资产产权结构,以及充分认识私营企业在产权发展中的弊端,如何帮助私营企业引进先进的现代产权管理方式,打破现有的产权束缚,完善企业治理机制,发挥私营企业的巨大潜力。

关键词:产权理论,产权改革,中国,企业

参考文献

[1]王明珠.现代产权理论与中国产权制度特征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12):250-251.

[2]白暴力.产权理论与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5,(2):5-6.

上一篇:文化创意服务论文下一篇:现代绘画艺术的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