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食品安全规章制度

2024-06-23

本店食品安全规章制度(精选7篇)

本店食品安全规章制度 篇1

本店规章制度

为了建立一支以养发馆为利益,高素质.高水平的员工团队服务与每一位顾客,本店制定了以下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望各位员工自觉遵守!

1.养发馆上班时间:早上:8.30点----晚上9.00点

2.员工上班时间衣冠整齐干净,佩带工牌.发型盘起,化淡妆.早上8.30分前店内卫生打扫干

净,9.00点左右有店长或店长助理开晨会,跳晨操.3.员工本着热爱本店,以店为家,宣传本店,自觉维护本店信誉,互尊互爱,齐心协力,吃苦耐劳,诚实本分的精神,团结协作,不拉帮结派,不惹事生非,主动做好本职工作,服从分配服从管理,不得埙毁本店形象,透露本店机密.4.员工上班操做必需按照技术流程,不得偷工减料,要有合作精神,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

要为同事创造条件,注重服务质量,使客人对服务无可挑剔.5.员工上班要热情接待每一位顾客,做到面带微笑,耐心回答顾客的询问,以认真的态度为顾

客做好接待工作,存放好包.和贵重物品等事宜.6.员工上班时不准在规定的范围内打私人电话,严禁在给顾客服务时打电话,严禁在工作场

所内追逐打闹,私自议论等,以及做其它与工作无关的活动.7.员工不得以自己的心情而影响工作质量,将个人情绪带入工作流程或工作场所内指指点

点,指桑骂槐,乱发脾气等.如心情不好或身体不舒服,可告诉店长或组长,到休息室休息.保持良好的工作姿态,精神饱满,给顾客留下好的印象是本店的宗旨.8.员工在工作时面带微笑,有礼貌.负责人.细致,讲效率,说到做到,对工作不推委,不拖拉,接

待顾客要善始善终,交接工作要清楚,无失误,不管顾客表现如何,也绝对不能表现出一丝的不耐烦.9.员工在工作岗位服务要热情,礼貌周到,接待顾客或与顾客和同事交谈要用礼貌用语,上班

要按本店要求的标准进行服务,接送顾客要有道谢声,工作出现差错和失误要有致谦声.10.员工要养成节约用电,用水,节约使用产品和消耗品的良好习惯,爱护本店物品,看到将要

坏的地方立即通知维修.11.顾客有意或无意埙坏本店设备.设施或闹事要立即制止,如严重情况要通知管理人员或老

板,保护好现场,报公安部门处理.12.顾客洗头后冲水要干净 ,服务要周全,不被顾客投诉,做到一客一刷洗,洗头池干净无污垢.13.埙坏本店财务者照价赔偿,严重偷盗本店财务者,交于公安部门处理.14.本店员工不得私自将本店物品带出本店.15.了解各种产品的性能,功效及卡项等,合理地给顾客介绍,不准慢吞吞,不高兴地接待顾客,服务顾客期间,不要丢下顾客不管不顾而和同事互相谈话或干其它事.16.工作过程中,店长或组长在按排调动工作和其它事等有失误时,应保持头脑清醒,缓和后及

时提出改正意见或再报店长和老板处理.17.严禁私自传递客人与客人之间的谈话影响团结.18.员工每个月可休息两天(轮休)有事请假必须提前写请假条,两个人不能同时请假.如员工

辞职必须提前一个月向店长提出辞职报告,以便本店安排.本规章制度望大家遵守!谢谢

本店食品安全规章制度 篇2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全为先。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演越烈, 足以暴露出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也是政府职能部门市场监管的重点和难点。食源性疾病和新出现的食源性危害的递增负担加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食品生产、加工、行销技术的快速变化;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知晓愿望的增加和对食品安全信息需求的增长等诸多方面对食品安全监管发起了巨大的挑战。在食品安全方面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 并且要明确企业是第一责任人, 社会公众同时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工作中, 由此可见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势在必行。总而言之, 监督管理是手段, 但防患于未然才是最终目的。

二、国外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借鉴

通过对美国、加拿大和日本这三个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分析不难得出, 要确保食品的安全, 使食品企业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政府监管有力, 其关键在于有一套科学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和健全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虽然各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具体情况不同, 但其都具有如下共同的特点:

1.具有比较完善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关的政策和一系列详细的食品安全质量标准。

2.根据自身特点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对机构的设置、职能的划分、运行的机制和人员的资质等各方面都做出相应的规定。

3.采取一整套先进的监控手段对食品的质量安全实施监督管理, 并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

4.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服务信息系统。

三、对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完善

(一) 构建食品安全法体系

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 建立健全我国《食品安全法》体系。首先, 制定严密的基本概念定义。其次, 健全《食品安全法》体系。

(二)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1.严格市场准入制度。我国已经完成了由食品高度匮乏短缺到极大丰富及快速发展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 出现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对食品进入市场的门槛设置过低。我国食品安全如何直面加入WTO后的技术壁垒。因此如何设置我国的技术屏障, 保护我国的食品工业, 必须通过开展一些重大科研基金项目来支持, 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科技水平, 严卡食品市场准入重塑我国食品安全在国际上的形象。

2.健全缺陷食品召回制度。对我国食品召回制度具体规范手段进行调整, 也应推动企业主动召回为主, 责令召回为辅, 立法完善现有的制度。与此同时, 还要完善已有的法律。

3.建立食品安全强制保险制度。笔者建议, 《食品安全法》应规定食品安全强制保险制度。

4.完善信息公开制度。要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 构建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 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5.强化惩罚制度。

(三) 设立科学的监管机构和加强人才培养

1.成立跨部委联合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一个跨部委的全国统一的中国食品安全委员会来统一组织、协调和管理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全部工作。

2.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人才培养储备。要加大对食品安全工作的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

食品安全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保证食品安全, 应当建立健全以科学为基础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加强各级人民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和监督的领导, 加大食品安全监督的执法力度, 俗话说“法行天下, 食者无忧”。建立全社会参与食品安全的监管机制, 就给了全社会成员以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 给了大家在受到伤害以后的寻求保护权、追讨赔偿权和提请惩处权。只有当食品安全隐患的任何蛛丝马迹都处在高度敏锐、无处不在的眼光注视之中, 只有当食品安全的任何疏忽遗漏都要有责任人付出代价的时候, 只有当涉及食品安全的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要被追究责任的时候, 政府才不敢懈怠, 企业才不敢懈怠, 食品药品安全才有了可靠的保障。这就是食品安全监管实现“民主促民生”的真正体现。

参考文献

[1]唐黎标.发达国家如何监管食品安全[J].杭州食品科技, 2007 (2) .155

[2]唐钧, 李丹婷.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特征、根源与政策建议[J].公共行政, 2009 (4) .67

本店店庆一周年经典祝福短信 篇3

2. 五年前,为了配合某某机关转体改制的顺利实施,在原机关的决策和直接部署下,某某公司诞生了,与其它企业相比,它还肩负着为我省体制改革探索新道路的艰巨任务。

3. 日月轮回,斗转星移,今天,某某公司五周岁了,我们在这里为她的生日举行隆重的庆典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公司全体员工向关心和支持我们的某某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同时,也允许我代表公司向各位员工的辛勤劳动表示亲切的慰问。

4. 树雄心创伟业为江山添色 立壮志写春秋与日月增光

5. 事业大成就,生意更长久。

6. 生意似春笋,财源如春潮。

7. 生意如同春意满,财源更比流水长。

8. 秋高气爽,时光鎏金。通过这些天紧锣密鼓的筹备,公司今天正式开业了!祝愿客户多多,钞票满满啊。

9. 庆祝贵公司规模扩大,业务发展!

10. 前天祝贺早了点, 今天祝贺挤了点, 明天祝贺迟了点, 现在祝贺是正点。

11. 朋友,祝事业越办越红火!大展宏图!

12. 您像一艘刚刚起航的航船,让我们一起向往建设更美好的明天,愿生意早日盈利,盈利多多啊。

13. 面对挑战总是那么自信!祝贺你,又成功向前迈了一步。

14. 门迎晓日财源广,户纳春风喜庆多。友以义交情可久,财从道取利方长。

15. 开张大吉,财源广进。

16. 开业之际送上我诚挚祝贺,情深意重,祝你在未来的岁月,事业蒸蒸日上,财源广进!

17. 敬贺开张,并祝吉祥。

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 篇4

一、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概述

现在广泛认为,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是各种食品安全领域法律的总称,涵盖食品安全立法、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食品安全监管等几项基础制度,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法律责任规定以及食品安全信息制度等方面,这些法律法规构成一个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任何一项都不可缺失。

《食品安全法》已成为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核心,涵盖了食品安全领域的各项基本内容。其规定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主要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类;食品安全监管的基础制度包括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风险监测制度、食品信息追溯制度和食品召回制度五种;明确了监管者和被监管者的法律责任,并按照监管主体、责任类型和惩罚手段作了细致的分类。

二、当前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存在的不足

(一)现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够系统规范

中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还不是一套完整科学的法律体系,无法充分发挥其他各级别法律以及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食品安全法》仅仅是对食品安全的相关制度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对食品检验、风险分析等并未列出具体可行的规章和措施。

2.现行的许多有关食品安全的单行法、法规以及部门规章之间相互冲突。

3.目前食品安全领域中许多相关法律规章制度还未及时制定,对新时期出现的食品安全各类问题缺乏执法依据。

(二)监管体制存在缺陷

1.分段管理的模式未有更替。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实施分段管理的模式,要求各部门对不同的环节进行监管,这导致多个相关部门监管职责相互重叠,不作为互相推诿责任,不愿主动监管。1

2.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水平较低。《食品安全法》虽然明确规定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来综合协调各部位平级机构之间的协调监管,但却未见明确的法律条款确立食品安全委员会这一机构的法律地位,也未对其相应的职能作出明确规定。

3.地方存在行业保护主义,地方政府对片面执行食品安全监管,往往无法确保执法的力度和执法的彻底性。

4.社会主体监管流于形式。《食品安全法》虽然规定了食品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的权利,但仍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要监管方式,社会主体的监管属于次要地位,社会主体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具体手段也未得到明确。2

5.监管理念较为落后。由于行政部门是安全监管的主体,这使得监管模式具有单一性、消极性。

(三)未有效坚持实施食品安全基本原则

由于全国各省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由此导致各地方食品安全监管的水平和环境有所不同,诸多地方企业无法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法律对食品召回制度主体的界定也过分狭窄,地方政府多进行事后监督,对食品安全缺乏事前的风险分析。监管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够顺畅,执法部门常常重复执法,执法标准不一。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信息了解度严重不对称,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度较低,政府对食品安全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够大,这导致民众无法分辨何种食品为安全食品,让不法企业有机可趁,利用虚假商标欺骗消费者。

(四)食品安全法律责任不够完善

当前,中国还未形成切实有效的食品安全追责制度。在执法实践中,对监管机构各监管人员的不作为或者渎职行为追责不够重视,处罚力度较轻,或者偷换法律概念来避免责任追究。再者,对部分生产经营者的某些非法行为未明确相应的处罚手段。监管机构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罚力度明显偏轻,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未与刑法进行相关衔接,这使得触犯刑律的违法者较少,以罚代刑的现象普遍存在,食品安全事故责任人可以轻易规避刑罚。

三、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立法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1.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国务院下属的卫生等其他行政部门应当联合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将地方食品标准改进为国家标准,避免国家与地方、地区或部门之间的执法差异。1

2.积极参考社会公众和媒体关于食品安全立法和建议和意见给予民众充分交流和探讨的渠道。允许公众和社会团体参与食品安全的立法讨论,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允许大中小食品企业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避免出现大企业垄断,使得各方利益均衡发展。

(二)建立健全监管机构和监管体制

1.建立品种监管为主,分段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以品种监管为主要模式可以减少监管的模糊地带,可以尽量减少由于分段监管导致的协调和沟通问题。除了品种监管等主要模式外,还应当充分考虑行业各异的情况,以其他多种形式的监管体制作为补充,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地方保护主义,使得权责进一步被明确。

2.单独由卫生行政部门设立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将各部门的职能进行整合,加强其在地区和部门间的综合协调、领导和监督能力。

(三)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基础制度

1.扎实推进风险评估与风险监测制度、食品召回制度、可追溯制度,按照地区、行业进行分阶段实施。此外,在推进基本制度的建设过程中也应当时刻注意分阶段进行,要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加以变通,制定合理的监管体制和制度。

2.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国务院应当联合各部委和卫生行政部门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平台发布的信息应当涵盖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内容和向公众发布的食品安全信息。地方政府也应当建立相应的信息发布平台,保证各监管部门之间信息顺畅交流。

3.明确监管部门发布食品安全信息的责任,对于不及时发布重大食品安全信息、瞒报漏报、玩忽职守的行为要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地方政府应当积极监督信息发布,社会团体和个人有权利要求监管部门公开食品安全信息。2

(四)明确制定有效的法律责任制度

1.对生产经营不安全食品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应采用多种手段联合处罚,如累计加倍处罚的方式。

2.对消费者受损利益赔偿的标准要适度提高。如此,使得企业违法生产经营的成本加大,可以间接抑制企业制假售假的行为,保证食品行业的安全生产经营。

3.完善对监管者的问责机制。应进一步明确监管部门的问责机制和程序,提高政府和监管人员监管不力的风险成本,促使政府和监管机构主动进行食品安全监管。通过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加大对监管不力行为的处罚和问责力度,提升中国食品安全的水平。

摘要: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是保障国家食品安全,打击和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的有力保证,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此,论述了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和不足,为健全和完善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提供相应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张建新,陈宗道.食品标准与法规仁[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秦富,王秀清,辛贤.欧美食品安全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王碗琼.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2).

[4]谭德凡.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湘潭大学学报,2011,(3).

[5]刘东涛,杨延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完善路径探析[J].人民论坛,2011,(6).

[6]陈秀修,刘智勇.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0,(8).

[7]罗杰,任端平,杨云霞.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缺陷与完善[J].食品科学,2006,(7).

[8]任大鹏.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农产品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研究 篇5

一、农产品食品安全现状分析

农产品是城乡居民主要的食品来源, 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工业加工产品的质量安全已经有了稳步提高, 但是对于农产品而言, 分散的农户生产经营模式、落后的监管机制以及食品安全质量保障意识的不足等因素都制约着我国农产品食品的质量。“苏丹红”、“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的爆出, 使得社会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持续关注, 目前, 在我国农产品食品安全领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农产品投入品的违规使用

我国农产品污染严重, 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率高, 残留严重超标。农民在生产的过程中甚至使用一些法律明令禁止的投入品,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25条第2款明确规定, 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能使用国家明确规定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但是, 在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中, 随意使用大量农兽药已经成为常态;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很多蔬菜的亚硝酸盐的含量超标等等情形, 都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二) 农业落后分散的生产模式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要求产品具有较高的安全标准, 在农产品发展中也是必然趋势。但在我国, 首先, 农产品的生产仍然是由分散的农户为主要市场参与者, 这种分散生产经营和一家一户的小作坊生产特点, 生产规模不大, 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对于病虫害、传染病等管理不科学。其次, 我国农民自身的组织化程度低, 文化程度低, 法律意识落后, 在市场精品农产品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为了获取利润, 掺杂掺假甚至掺入非食品原料, 例如, 在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 在养殖家禽过程中使用抗生素等也时有发生。农业这种小农经营模式自身的缺陷内含的逐利本能, 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决定了农产品质量在消费市场上的参差不齐。

(三) 产品质量体系和产品认证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于农产品的监测和产品质量的认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标准和检测指标, 但是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部门众多, 既有卫生部门也有检测部门制定的标准, 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标准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市场上流通的产品进行检验和监督执法, 导致农民对于标准不重视或者混乱。目前我国颁行的农产品标准中, 有些已经经过十几年没有修订, 没有操作的实际意义, 而且在检测的过程中, 检测机构技术设备陈旧、人员少, 也很难应对众多的农产品检测要求。在产品认证制度上, 目前影响较大的是无公害认证制度, 随着这项制度的展开, 我国很多省份和生产基地加入了这项认证的行列, 但是在认证工作中, 注重认定工作, 忽视后续的监管, 一旦认证成功就一劳永逸, 很难保障农产品的食品品质和安全。

(四) 监管法律法规建设落后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种子法》、《农业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渔业法》、《农药管理条例》等。但是, 这些法律法规在具体规定上, 大多原则性较强, 可操作性差, 忽视了农产品生产者的意愿, 实践上很难获得实效。而对于法律责任的承担和相关的刑事、行政和民事的配套立法没有跟上, 在执行力上大打折扣, 立法仍存在一定的空白。

二、域外农产品食品安全法律监管机制

不可否认, 西方发达国家在农产品监管问题上走在立法和检测标准的先进行列, 对于农产品食品安全, 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强调“从农田到餐桌”, 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涵盖了整个农业生产和加工的各个环节。目前, 各个国家在立法例上主要有两大模式, 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统一立法, 美国适用的是严格责任, 即农产品与其他工业产品一样被统一纳入产品责任法的调整范围之内;另一种立法模式以日本、德国为蓝本, 单独制定农产品质量法律, 监管农产品质量。

(一) 美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特点

美国在农产品食品安全立法上体现了多层次、多机构参与和多方位立法的特点。在立法层次上,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 第一层是联邦立法, 主要调整肉类、家禽类和蛋类食品生产和加工的产品质量安全, 以及农药和农业投入品的整体规范, 总之在这一层面对卫生、安全和标识等涉及国家统一要求的进行监督和立法;第二层次则为各个州、县 (郡) 层次, 美国的各州作为独立的法律主体, 也有权制定在本州范围内实施的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 如卫生许可证的发放等。

在参与机构上, 在联邦层次的参与监管机构有十几家, 主要包括职能部门是三个, 即食品与药物管理局 (DFA) 、美国农业部 (USDA) 和环境保护局 (EPA) , 其他还有财政部的海关署、国家疾病防治中心 (CDC) 、国家卫生研究所 (MN) 、商业部的国家海洋渔业署等。在州、县 (郡) 层次, 州、县 (郡) 各相关职能部门一般不直接进行食品安全的质量检测, 主要进行卫生许可证发放, 包括餐馆、商场、奶牛场、牛奶加工场及食品加工厂。州、县 (郡) 主要是具体执行国家相关机构设定的一些规范。

美国农产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立足于美国判例法体系, 对于产品从农产品到工业产品都囊括其中, 有利于法官灵活便捷地适用法律, 最大程度上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 日本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特点

日本在农产品立法上和我国的法律体系很类似, 对于非农产品由专门的《日本制造物责任法》, 而对于农产品单独规定, 日本以《农林物质标准化及质量标识管理法》为基础法律, 确立了农产品食品安全、农业投入品、动物防疫等几个方面的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法律体系。同时日本对于农产品的各个阶段的流动, 从产地、加工到最终到达餐桌, 都实行了严格的规范。

在监管机构上, 日本主要有三个机构负责, 即食品安全委员会、厚生劳动省和农林水产省, 几家机构分工合作, 配合密切。厚生劳动省主要负责农产品加工、流动环节的监管, 同时对于农业投入品如化肥农药的残留制定检测标准;农林水产省主要负责日本国内生鲜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与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与使用环节的执法监督以及农产品认证等工作。而食品安全委员会, 独立履行风险评估职能, 并向风险管理者即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提出有科学依据的建议。在检测标准制定上, 日本业已形成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体系和相关的配套措施。

三、我国农产品质量法律制度构建

我国农产品质量已经基本形成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卫生法》为主要本门法, 辅以《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法》、《农药管理条例》、《动物防疫法》、《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等多部单行规章;在产品认证上,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无公害农产品应急管理规定》、《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地环境检测管理办法》等, 规范我国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同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对于农产品食品安全都有相关的责任承担规定。

可以看出, 我国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法律法规框架, 但是细致深入分析, 这些规范过于简单、原则和笼统, 可操作性较差。在监管环节上, 协调性差, 没有达到全程、全产业链的监管, 信息查询平台也仅是刚起步, 监管方式落后。为解决这一现状,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我国农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一) 完善农产品质量立法, 协调各法律部门

在宏观法律建设上, 应当对现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修订和完善, 协调各个法律部门, 制定实施细则, 强化法律的执行力, 捋顺监管部门职责划分。首先, 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有空白, 可以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适用范围, 对农产品的种养殖到加工包装和销售消费等环节, 用法律形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其次, 制定法律实施细则和配套法规, 对于农业投入品的使用, 如农药的制造、加工和使用, 细化农药残留检测标准。很多国家在立法上更注重配套法律法规的作用, 我国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可以对于农产品准入制度、农产品种类或某一环节单独立法。

(二) 强化农产品检测、监管与标准化生产制度

我国目前已形成省、市、县三级检测体系, 但是检测技术力量和基础仍较薄弱, 检测机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检测需求, 检测机构分布不均衡, 检测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检测科技手段仍需加强。在监管机构与监管制度建设上, 我国监管机构多达十几家, 从农业部门、质检部门到卫生部门等实行分段管理, 权责不清。应尽快整合现有机构, 成立专门农产品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或者参照日本成立单独的食品监管委员会, 明确监管机构职责。明确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 结合我国实际, 制定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标准模式, 对于发达地区和我国具有传统生产、出口优势的农产品, 或者原产地环境优良地域的, 可以适当提高安全标准, 增加出口, 带来良好收益的同时引导和带动其他地区农产品安全标准的提升。

(三) 农产品全程信息追溯和预警、召回制度

加快推进农产品信息追溯制度建设, 保障农产品食品安全全程产业链可查询、可监督, 目前我国的信息追溯仍处在初级起步阶段, 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 产品种类多为无公害产品或者名优农产品, 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追溯制度。一般而言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包括农产品生产环节、农产品包装加工制作环节以及农产品运输流通环节, 涵盖农产品的全过程, 一旦出现农产品食品安全可以第一时间追查到责任人, 对其他违法生产者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随着物流业和网络电商的快速发展, 农产品的消费市场逐渐摆脱了产地的局限性, 农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是可能波及范围广泛, 例如牛奶养殖户非法添加三聚氰胺, 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预警机制。在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危险或者已经发生问题时, 可以尽快应对减少损失的发生。对于出现问题的农产品, 可以由企业自行召回或者由政府强制召回, 当然在责任承担主体上, 我国更多的是由农户单独种植的, 由农村经营合作社、农业企业来承担。因此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和农产品食品安全的监管是同时发展的, 我国在未来的制度建设上不能一蹴而就, 必须立足于我国农业经营的实际。

摘要:农产品作为城乡居民的主要食品来源, 必须保障其产品质量安全, 在我国农产品生产规模化程度低, 农产品投入品违规使用十分常见, 而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可操作性较差。国外对于农产品食品安全贯彻全程监管, 主要形成了两种立法例。为加强我国农产品食品安全建设, 应从法律法规建设、农产品检测、生产标准以及产品质量预警和召回制度方面进行完善。

关键词:农产品食品安全,法律监管机制,预警制度

参考文献

[1]秦富.欧美食品安全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2]任大鹏.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3]郑冬梅.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本店食品安全规章制度 篇6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

1 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基础

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基础, 目前学者们总的来说有这样三种观点:可靠科学原则、预防原则、折衷主义原则。

学者们一致认为美国是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奉行科学主义原则的典型代表。美国提出:对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规制必须建立在“可靠科学原则”基础上。美国政府反复强调:科学是管制体制的基石。这意味着管制不能建立在“无端的猜测”和消费者“担忧”的基础上, 而必须有可靠的科学证据证明风险确实存在并可能导致损害时, 政府才能采取管制措施。1美国认为转基因食品不可能比传统食品不安全, 采用“无罪推定”的策略。即如果我们不能提出充分的科学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是不安全的, 就假设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没有必要对转基因食品的研究与商业化采取过多的限制。

遵循预防原则的代表则是欧盟。欧盟认为, 科学是存在局限的, 对科学评估转基因食品所需的完整数据要等到许多年后才能获得;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严格, 结论总会具有某些不确定性, 而政府不能等到最坏的结果发生后才采取行动。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环境, 欧盟采用了“预防原则”作为管制转基因食品的理论基础。

有学者认为, 与美国和欧盟的鲜明态度相比, 日本则采取了一种较为折中的态度。一方面, 由于转基因技术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优于传统技术。对于日本这个耕地面积相对于其人口数量严重不足的国家而言, 这无疑是一个福音。因此, 转基因食品在日本得到了部分民众的支持。而另一方面, 作为一个农产品的进口大国, 转基因食品的不安全因素又使国内许多民众对转基因食品存在质疑。正是基于以上两点因素, 导致日本在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上长期游荡于可靠科学原则与预防原则之间, 使其对转基因食品的政策也试图在这两种原则的指导下, 寻找一个新的平衡点。

2 关于国外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

2.1 关于国外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

有学者认为美国目前对转基因食品安全进行监管的主体有五个, 分别是农业部 (USDA) 、环境保护局 (EPA) 、食品与药物管理局 (FDA) 、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局 (OSHA) 及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这五个部门协调管理转基因食品, 其中FDA在转基因食品的管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还有的学者认为监管主体还应当包括动植物健康检疫局。这些监管主体有着明确的分工:FDA的食物安全与应用营养中心是管理绝大多数食物的法定权力机构, 美国农业部的食品安全和检测部门则负责肉、禽和蛋类产品对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影响的管理, EPA则负责管理食品作物杀虫剂的使用和安全。

欧盟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的设置则颇为复杂。有学者认为监管主体分为成员国和欧盟两个层次的主体。其中, 一种转基因食品要想在欧盟上市销售就要涉及到:申请者本国的主管机关, 欧盟其他的成员国, 欧盟委员会、欧盟“食品科学委员会”、“食品常务委员会”、欧盟理事会等众多的监管主体。

有学者认为日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则是由日本科学技术厅、农林水产省和厚生省共同构成。农林水产省依《农、林、渔及食品工业应用重组DNA准则》, 负责管理转基因生物在农业、林业、渔业和食品工业中应用, 包括在本地栽培的转基因生物、或进口的可在自然环境中繁殖的这类生物体以及用于制造饲料产品和食品的转基因生物。对于国外进入日本的转基因食品的饲料, 厚生省要重新进行安全性评价。

2.2 关于国外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手段

学者们目前对于国外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手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市审批制度、转基因标识制度、产品追踪制度等方面。2.2.1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上市审批制度。有学者认为美国转基因食品上市审批制度经历了一个由自愿申请到强制申请的转变。2001年, 美国确立了咨询程序。然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实施转基因食品上市前自愿咨询的政策, 弱化了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后来美国部分科学家提出食品药品管理局应该实施转基因产品上市前强制性公告程序, 并提供公众通道, 使他们能够了解开发商提交给管理部门的转基因产品的健康和安全数据。2后来, 美国《转基因食品管理草案》对转基因食品上市流通的申请时间作了规定。它要求来源于植物且被用于人类或动物的转基因食品在进入市场之前至少120天的时间, 该制造商必须向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提出申请, 并提供这一食品的有关资料, 以确认该食品与相应的传统产品具有一样的安全性。

有学者指出欧盟的转基因食品上市审批程序非常繁琐, 一种转基因食品要想在欧盟上市销售, 要经过成员国和欧盟两个层次的批准。申请者首先要向某成员国的主管机构提出申请, 由该国主管机构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如果该成员国同意这种转基因食品上市, 需要通过欧盟委员会通知其它成员国。在获得其他国家同意后, 这种转基因食品可在全欧盟境内上市销售。如果有其他成员国反对, 则需要经过一个“附加评估”程序, 即欧盟委员会把申请提交欧盟“食品科学委员会”来审查, 并根据该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做出批准或不批准转基因食品上市的决定, 然后再提交由各成员国代表组成的“食品常务委员会”投票表决。如果“食品常务委员会”投票否决了欧盟委员会的决定, 则欧盟委员会应将决定提交欧盟理事会, 由欧盟理事会投票表决, 如欧盟理事会在3个月内没有进行表决, 该决定草案将自动生效。

2.2.2 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标识。

美国直到2001年3月份才出台一个转基因食品自愿标签的指南, 分为转基因食品自愿标签 (have) 和非转基因食品自愿标签 (have no) 。美国《转基因食品有权被知悉法案》规定了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制度, 即生产者对所有含转基因成份的食品, 以及由含转基因成份的产品所育成的食品都要作标识。该法案还规定了转基因食品的证明制度, 即在转基因食品育成的全过程 (从种子公司到农民, 从制造商到零售商) , 只要是对食品有控管权的所有行为主体皆应制作一份保证书, 以证实该食品的成份。

欧盟新条例规定对所有转基因成分超过0.9% (获得欧盟核准的转基因品种) 和0.5%尚未获得欧盟核准的转基因品种) 的产品都必须进行转基因标识。但如果产品中因偶然或技术上不可避免的因素而存在的转基因低于限量值, 则该产品可免除转基因标识的要求。

日本的转基因食品标签管理规定设计得也较为复杂, 是转基因食品强制标签和转基因食品自愿标签的混合。日本将转基因食品分为三类:a·与传统农产品和加工品无实质等同性;b·与传统农产品具有实质等同性, 但外源基因或蛋白质在加工成食品后依然存在;c·与传统食品具有实质等同性, 加工品中不存在外源基因和蛋白质。三类产品的标记规定不同。

2.2.3 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追踪。

为了监控授权的转基因产品在确定对人类健康存在无法预测的危险时有能力撤回产品, 欧盟通过的有关转基因生物可追踪性的法规确立了对转基因产品“可追踪性”的监控机制。“可追踪性”可以被定义为:追踪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的能力。新法规确立新的登记制度并在标识时注明唯一代码 (作为身份识别) , 使转基因产品从生产到出售的所有环节都有据可查, 并要求企业经营者保留5年的使用转基因产品的记录。

3 关于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研究

3.1 关于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

有学者认为我国目前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主体问题多多。如我国职能部门在行政过程中并未能够很好地理清思路, 明确权责。在我国转基因食品的监管中, 农业、卫生、环保三个部门应该共同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事实上农业部掌握了实际的大权。由于农业部门只是从源头上控制转基因食品, 而没有全程跟踪转基因农产品在整个食物链中的变化, 因此并不能完全地保证其食品的安全性。另外, 还有学者认为我国的转基因食品管理存在多头管理, 各个部门的协调性不高, 部门之间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的现象。虽然目前转基因食品的管理主要由农业部负责, 但是卫生部、科技部以及国家环保局都介入了转基因食品管理, 各个部门之间对转基因食品管理并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目前, 转基因标识的监管工作主要由农业部各级部门进行, 而市场监管主要涉及流通领域的各环节, 农业部各级部门中尚无专门进行市场监管的部门, 而农业部门与工商等其他市场监管部门之间就转基因食品问题方面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因此, 转基因食品批而未标甚至未经批准就上市的现象仍大量存在。

有学者提出应该明确科技部、农业部、卫生部和各省、直辖市的科技厅 (局) 、农业厅 (局) 、卫生厅 (局) 等部门对转基因食品实施管理的职权和职责分工, 使其与“国家生物技术管理委员会”和各省、直辖市设立的生物技术管理办公室的工作协调统一。

3.2 关于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手段

由于转基因食品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产品,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我们有可能对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的科学认知发生改变, 或经过研究原有认识受到质疑等, 转基因食品可能面临重新进行安全性评价的需要。虽然我们已经严格了市场准入, 并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但是,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仍然可能需要重新进行新的安全性评价。对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 以及安全性研究和商品化生产的范围、时间和限制条件等不同, 采取合理可行的产品召回。有学者建议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并规定严厉的法律责任。同时对转基因食品市场实施监督检查, 如卫生抽查、罚款、查封、扣押和禁止销售、禁止移动等强制性措施。其中准入制度应该包括:转基因食品生产许可制度, 转基因食品安全标准制度, 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另外, 对转基因生物研究、开发、生产、梢售的各个阶段实行信息披露和公示制度。各阶段的行为主体都应当依据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将其在相应阶段的相关内容进行披露, 并向公众进行公示。披露和公示的内容包括该转基因生物的潜在风险以及该主体对该风险的防范和处理措施等。还有学者认为, 转基因食品召回法律制度是转基因食品市场规制制度中的关键环节, 它一方面充分维护了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的权益, 另一方面, 它是对转基因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的有效警示。转基因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从事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目的是求利, 而违反转基因食品相关标准, 召回转基因食品的经济代价极大的话, 转基因食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将会自觉地参与维护转基因食品安全工作。而食品召回制度可否起到以上功效的关键在于执法是否严格。因此, 在转基因食品市场规制法律制度的建设中必须强调转基因食品召回制度的执行, 要做到对于发现问题的转基因食品在一定期限内强制召回。对不予召回的企业则强制查封财产以备补偿消费者的损失。

3.3 关于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

目前学者们认为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主体除了包括生产者、销售者等被监管者, 另外还应该包括监管主体。

关于生产者、销售者责任方面, 有学者认为我国对转基因食品违法行为处罚不够严厉, 因为对违反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规定的, 责令限期改正, 可以没收非法销售的产品和违法所得, 并可以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学者认为以上规定惩罚力度较弱, 最多5万元的罚款并不足以产生法律威慑力, 这与生产和销售转基因食品所获的丰厚利润相差悬殊。因此, 应该提高罚款数额, 加大惩罚力度。就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保障而言, 有学者认为其救济方式应主要以侵害排除和损害赔偿为主导。从具体措施来说, 有必要建立一个安全保障基金, 一方面更好地保障公众的安全, 同时也不给企业带来过分沉重的经济负担从而危及企业的生存, 造成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和失业问题等, 从而阻碍转基因食品的发展。

对于监管主体的相关责任而言, 有学者指出应该明确食品监管部门不作为的法律责任。针对监管屡屡缺位的状况, 相关的食品安全立法中应该明确规定监管部门的职责, 对于不履行职责的有关部门依法追究行政不作为的法律责任。对于不履行职责的具体情形可以以列举的方式进行规定, 以便于落实相关责任。

4 整体研究评价与展望

学者们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在这几年呈一种急剧上升的趋势。在国外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研究中, 以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借鉴研究居多。但是这些研究多是一种描述性的研究, 一般是对该国的转基因食品发展的状况进行陈述, 接着描述一下该国转基因食品的监管主体有哪些, 转基因食品上市需要经过怎样的一个审批过程, 标识制度怎样规定的等等。目前的这些研究深入性不够, 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介绍, 而且许多研究非常凌乱, 不成系统。另外, 从研究内容讲, 现有的对于国外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研究不够全面。现在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国外的监管理念, 监管主体, 监管手段这三方面进行研究, 而非常重要的监管责任制度则很少有人问津。众所周知, 转基因食品所存在的许多不确定性本来就使得很多人们难以接受它, 而相应的转基因食品责任如果再缺失的话, 无疑对转基因食品的发展非常不利。可见对于转基因食品责任的研究非常重要, 但是目前学者们却对此却很少涉及, 这也是学者们以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学者们对于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研究还是比较全面的。无论是在监管主体, 监管手段, 还是监管责任方面都有所涉及。但是对于研究内容的深入程度还是不够, 描述性语言居多。对于监管主体的研究缺乏深入性, 如监管主体的职能设置, 如何分工, 运行机制等等, 都没有涉及到。另外, 对于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手段, 学者们依旧在原先的框架内进行反复研究, 仅仅还是上市审批制度, 标识制度等等, 而标识制度的内容有无缺陷, 面对现在的情况标识目录是否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从监管手段的丰富程度上难以有所突破。关于转基因食品责任问题的研究, 目前学者们已经有所涉及, 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传统法学基础理论的支撑, 因而显得十分苍白无力。

论我国《食品安全法》的制度缺陷 篇7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 但是假冒伪劣产品的现象却也是层出不穷, 这为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安全敲响了警钟。众所周知, 食品安全一直是我国人民关心的头等大事, 所谓“民以食为天”的古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我国的《食品安全法》产生的背景是三聚氰胺事件, 由三聚氰胺事件折射出了我国食品安全体制的脆弱, 以及政府对于人民保护的乏力, 更加反映出了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其自身所带有的重利轻义的弱点。所以三聚氰胺事件绝对不止是反映了奶粉问题, 而是当代中国的世态民生的集中体现。

二、我国《食品安全法》取得的进步

《食品安全法》是一部及时的法律, 它在很多方面完善了我国以前的食品卫生法的不足之处, 提出了新的或者更加有力的治理措施, 例如: (1) 食品安全法将有关部门的管理责任加以细化, 明确了各个部门的不同的责任, 使得责任对应了部门, 减少了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情况, 从而使食品安全的管理方面不留真空, 可以说极大地弥补了我国立法的空白, 更好的保护了我国的食品安全; (2) 对于明星代言的行为加强了管理力度。因为明星是公众人物, 更加应当对于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为自己对于社会公共造成了损失承担责任, 而不是只管拍广告拿报酬。这样的规定使得明星更加应当加强自律; (3) 终结了食品免检制度。从三聚氰胺事件可以看出, 免检制度的存在使得一些企业在被评为免检产品以后忽视了自己的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力度, 造成免检产品的质量下降迅速, 所以以后的所有食品不会再有所谓的免检产品。以上只是列举了三个例子, 其实食品安全法带来的改变还很多, 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1]

三、我国《食品安全法》存在的缺陷

食品安全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它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 影响深远。虽然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在本部法中我们还是能够找到很多的问题。

(一) 食品安全法分段管理的模式仍然难以适应迅速发展的食品工业的需求

例如《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履行各自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 有权采取下列措施。”从以上法条我们可以看出:食品安全方面在实行分段管理的模式。但是由于食品工业迅速发展, 有的部门按照本规定仍然很难管理, 以至于出现了管理真空。例如对于食品原料的收购站来说, 它的存在就很难用“段”的概念来进行规范管理, 以至于出现管理真空。[2]

(二) 进出口食品的标准在执行层面上区别很大, 造成标准的实质不统一

《食品安全法》的第六十二条第二款规定:“进口的食品应当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后, 海关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通关证明放行。”本法条说明进口的食品应当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来检验。出口食品的检验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来负责。[3]表面上看, 所有部门都是执行国家标准, 实际上由于执法部门的不一致, 在法律的具体执行上必然会面临着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这是因为“裁判”不一样, 所以判罚的尺度就会不同。

(三) 对于违反《食品安全法》的处罚力度仍显不足

在《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 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或者未经许可生产食品添加剂的, 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 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 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表面上看本法条没有问题, 有违法行为的表述, 也有处罚的内容, 但是本条款的处罚依据仅仅是销售货物价值或者金额, 而不是以客观上对于广大公众的信赖利益、健康损失, 以及对于社会的巨大的负面作用为依据, 这是对于违法者的严重纵容。所以究竟应该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作为惩罚依据, 既能遏制当前愈演愈烈的安全形势, 使得罚当其罪, 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4]

四、对于《食品安全法》的制度建议

(一) 学习别国先进经验, 创新食品安全的管理模式的改革

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于物质起反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物质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时候将起到导向作用。”而我国所面临的食品的生产方式和安全形势是前所未有的, 所以应当加强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的规律的总结, 寻找更能适应食品生产销售新的要求的管理方式, 充分创新。同时我国也应当充分借鉴美国、欧盟、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管理的方式方法。

(二) 完善管理部门的职权, 实行统一的管理部门

摒弃以前的分头管理的旧模式, 将食品管理权回收, 由一个部门统一负责, 扩大本部门的执法权力, 充分利用互联网, 加强监督与管理的能力。例如我国可以由食品安全局全面负责食品方面的执法工作, 这样可以使管理职权方面没有死角。

(三) 按照食品事件对于社会造成了损失来作为惩罚依据

这样做的前提不是扩大有关部门的自由裁量权, 而是应该设立一个标准, 规范管理, 否则, 这样的制度的设立容易滋生腐败, 达不到立法的本来目的。美国的司法实践中, 一旦出现这样的案子, 一般的索赔金额都在千万美元以上, 有的甚至达到几十亿美元之多。同样违法行为的不同程发力度说明了中美两国在违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失的赔偿依据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究竟谁对谁错, 关键看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 美国的食品安全事件也是存在的, 但是不像中国这样有愈演愈烈之势, 以至于习近平主席提出“食品安全问题应该作为一个检验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问题”的观点。所以如何更好的衡量违法行为的社会成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晓彤, 王尔茂.主编《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科学出版社, 2010年版.

[2]王艳林.主编《食品安全法概论》, 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5年版.

[3]张敬礼.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实施条例讲座》.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9年版.

上一篇:他如此美丽四年级作文下一篇:《吹小号的天鹅》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