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度

2024-08-11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共10篇)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度 篇1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度

一、食品市场主体准入登记制度

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应当依法申请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未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任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得从事食品经营活动。

(一)《食品流通许可证》审查批准。对申办许可证的经营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按照属地管辖原则,依据《吉林省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进行认真审查,按从事食品流通经营活动的经营场所发放《食品流通许可证》。

(二)工商登记注册。必须坚持先证后照、依法登记原则。对未依法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等前置审批文件的,不得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对未依法取得许可证照从事经营活动的,要依法进行严肃处理;对改变许可项目、许可证到期的食品经营者,要及时责令其限期办理变更登记或重新办理,逾期不办的,要依法注销许可证。

(三)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食品经营者,不予办理市场准入登记:

1.未依法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和相关批准文件的;

2.已经取得的《食品流通许可证》和相关批准文件被吊销、撤销或者有效期届满后未依法重新办理许可审批手续的;

3.个体工商户吊销《营业执照》不满六个月的;

4.伪造、涂改、使用他人《食品流通许可证》的;

5.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不得从事经营活动的。

(四)接受社会监督。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公示审批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的相关内容,接受社会监督。

二、食品市场质量监管制度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加强食品质量管理,严把食品质量准入关。对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食品,应当采取责令停止销售、退回供货方、销毁等措施,清理退出食品市场。

(一)食品市场质量准入管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做好下列工作:

1.监督食品经营者建立并执行进货查验制度,督促食品经营者严格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证明文件;

2.督促食品经营者建立并执行进销货记录制度,鼓励有条件的经营者建立电子进货查验记录和质量自检制度;

3.监督市场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展销会举办者建立并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

4.积极引导食品经营者建立“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等协议准入制度;

5.开展食品质量抽样检验,重点强化对消费者申(投)诉集中和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种类食品的抽样检验,确保上市食品质量安全。

(二)食品退市监管。对下列食品,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责令退出市场:

1.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2.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3.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4.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杂使假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5.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6.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7.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8.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9.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10.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经营的食品;

11.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内容与实际不符的食品;

12.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不符合规定的进口预包装食品;

13.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三)食品退市的处理。

1.对标签、标识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但内在质量合格的食品,应当责令停止经营、退回食品生产者;在食品生产者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销售,销售时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明示生产者采取的补救措施;

2.对经检验确定为内在质量不合格的食品,要及时下架,并依法处理;

3.对已经售出的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有毒有害食品,要通过公告、通知等方式追回或责令经营者追回;

4.对其他行政机关公布的属于退市的食品,要依法处理,并采取退市措施,清出市场;

5.对不主动退市、责令退市后仍不退市或者名义上退市实际仍以其他方式继续销售的,应依法从重处罚。

(四)退市食品消费警示。对辖区发现的退市食品的有关信息,应当及时向社会公示,向消费者发布消费警示。

(五)退市食品跟踪监督。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对退市的不合格食品记录在案,以备查询。要适时进行跟踪回访,确保不合格食品真正退出市场。

三、食品市场巡查监管制度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加强食品市场日常巡查监管工作,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维护食品市场秩序。

(一)食品市场巡查的组织。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组织基层工商分局(所)开展食品市场巡查工作。

(二)食品市场巡查的内容。食品市场巡查过程中要做到“七查七看”:

1.查经营资格,看食品经营者证照是否齐全,期限是否有效,是否按要求悬挂,是否出租出借证照,是否超范围经营,是否具备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证明;

2.查建立并执行进货查验和记录制度,看食品经营者进货时是否履行了检查验收责任,是否索取了供货方相关证照、发货票等相关证明材料;

3.查经销食品,看是否有质量合格证明、检验检疫证明,是否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食品冒充合格食品,是否经销国家明令淘汰、失效、变质的食品,是否建立食品退市制度;

4.查包装标识,看食品标识内容是否真实,是否有产品名称、厂名、厂址,是否标明食品主要成分和含量,是否标明生产日期和有效期限等国家规定必须标明的内容;

5.查商标广告,看食品商标是否有侵权和违法使用行为,食品广告是否含有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的内容;

6.查市场开办者(包括柜台出租者、展销会举办者)责任,看食品市场开办者是否建立并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是否认真履行法定责任义务;

7.查食品贮存,看经营者经营环境、条件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是否及时清理超期变质食品。

(三)食品市场巡查要求。

1.必须两人以上着装亮证依法巡查;

2.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纠正和处理,如遇重大问题要及时向上一级机关报告;需要查处的,要依法予以查处,并将相关情况录入经济户口;

3.按照经营者自律和诚信经营情况,组织开展经常性市场巡查,重大节日期间要相应增加巡查次数;

4.积极创新巡查方式方法,采取随机抽取经营者经营的食品进行“倒查”的办法,检查其落实查验记录义务和建立执行自律制度情况。

(四)食品市场巡查记录。基层工商分局(所)进行食品市场巡查时,应当翔实记录巡查监管情况,对有违法行为的,应当补充记录处理结果。巡查记录经执法人员

和食品经营者签字后归档,巡查记录保存期限应当符合档案管理相关规定。

四、食品安全预警及应急处置制度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及时作出反应,配合卫生行政等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急处置,控制事态发展。

(一)食品安全预警及应急处置。下列情形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进行预警和处置:

1.发生制售有毒有害食品致人伤害或死亡的事件;

2.发生区域性销售危害人身健康的假冒伪劣食品事件;

3.发生其他引起市场波动或者严重危及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食品安全事件。

(二)食品安全重大事件处理程序。

1.按《白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流通环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规定的时限,应当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通报,同时向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告;

2.迅速派出人员前往事发现场,配合卫生行政部门,阻止和控制事态进一步发展,开展调查核实及相关处理工作;

3.按照事件波及的范围及时向相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发出协查或者联查通报,并及时向上级工商机关报告调查和处理的进展情况。

(三)食品安全重大事件处理方法。经核实属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范围的食品安全事件,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处理:

1.责令经营者对涉案食品立即停止经营、下架封存,防止涉案食品扩散;

2.涉案食品已经扩散的,应当采取发布公告、责令经营者召回、组织追缴等措施予以追回;

3.需要立案查处的,应当及时立案查处;

4.完整记录预警和处置的有关情况,在应急状态解除后,及时形成专题报告,报送当地政府,并逐级上报上级工商机关。

五、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辖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分析、发布,并对其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法律性负责。

(一)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内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据职责,可以向社会公布下列食品安全信息:

1.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总体形势和趋势信息。包括反映本辖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趋势现状及预测预警信息;

2.食品安全检验及监督检查信息。包括不符合有关食品安全标准,假冒他人商标、包装、装潢及虚假广告等信息;

3.食品安全事件信息。包括食物中毒、突发食品污染事件及人畜共患病等涉及食品安全的信息;

4.其他影响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信息。

(二)食品安全信息公示的主要方式。

1.通过新闻媒体适时公示食品安全信息;

2.在办公场所设置“食品安全信息公示牌(板)”,并指导辖区食品经营者、市场开办者在商场、超市等大型食品经营场所设置“食品安全信息公示牌(板)”,向公众公示食品安全信息。

(三)食品安全信息公示的要求。

公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应当做到准确、及时、客观。对已经公示的食品安全信息,应当建档留存,以便有关单位或者消费者查询。

六、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根据食品经营者经营场所、特点和信用,有针对性地采取分类监管措施,明确监管重点和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

(一)商场、超市的监管。监督商场、超市等企业,在巩固进货查验、查验记录“两项制度”成果的基础上,切实履行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义务。引导有条件的商场、超市逐步实行计算机管理,提高监管效能。

(二)食品批发企业的监管。严格监督食品批发企业建立和完善食品销货台账,履行好进货查验义务和查验记录义务,确保食品经营行为规范。

(三)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的监管。监督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建立食品经营者档案,记载市场内食品经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进货渠道、经营品种和供货商状况等信息。建立和完善食品经营管理制度,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的培训。设置食品信息公示栏,及时公开市场内或行政机关公布的相关食品信息。

(四)食品店的监管。严格监督食品店履行查验义务,认真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确保食品来源合法。

七、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度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明确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严格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确保各项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到位。

(一)实行食品安全逐级负责制。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实行逐级负责制。

1.各级工商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对上一级工商局负责;

2.市州局、县级局和承担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的派出机构,对辖区内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工作负领导及监督管理责任;

3.基层工商分局(所)对辖区内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工作负直接监督管理责任。

(二)实行食品安全责任人制度。

1.各级工商局的主要负责人承担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工作主要领导责任;分管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承担直接领导责任;

2.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内部根据分工履行食品安全工作职责的机构主要负责人,承担主要组织、协调、指导等责任;分管负责人承担直接组织、协调、指导等责任;

3.基层工商分局(所)长承担本辖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工作直接监督管理责任;

4.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及基层工商分局(所)的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承担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具体监管责任。

(三)责任追究范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1.在《食品流通许可证》审核发放工作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

2.对无证、无照等违法经营行为,未及时进行处理的;

3.对违法行为未依法处理,放纵违法行为,或者无法律依据减轻处罚的;

4.对群众举报、上级工商机关交办、督办及相关部门转办的食品案件,无正当理由未及时调查处理的;

5.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警和处置的;

6.对应当上报的食品案件瞒而不报,或者对其他重要情况瞒报、谎报、缓报、漏报的;

7.对应当移送其他部门的食品案件,不按照有关规定及时移交的;

8.因主观过错,导致有毒有害食品未能得到及时控制,造成危害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事故,或者给本地区、本单位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

9.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发现的其他失职、渎职行为。

(四)责任人的处理。对负有领导责任的党员领导干部,要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视具体情节给予相关责任人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对因不认真履行职责出现食品安全事故的具体监管责任人,要按照《吉林省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处理;对造成严重后果、涉嫌犯罪的,要按照相关规定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八、食品广告监管制度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进一步加大对食品广告的监管力度,依法严格规范食品广告发布行为。

(一)食品广告内容要求。食品经营者应当保证食品广告内容真实、健康、科学、准确,不得以任何形式欺骗或误导消费者。

(二)违法广告查处。对违法广告、特别是含有虚假内容的食品广告和涉及宣传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违法食品广告,要严厉查处;对被确认为不符合食品安全规定的食品,要立即责令停止广告发布行为;坚决制止和查处机关、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以广告或者其他形式向消费者推荐食品的不法行为。

(三)食品广告监测和预警。应当加强对食品广告发布情况的监测和预警,及时了解和掌握食品广告发布动态,杜绝违法食品广告发布行为。

九、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协作制度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下,依法做好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一)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协作机制。建立健全与卫生部门的协调机制;与质检、食品药品、农业、工业和信息

化、商务、公安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机制;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通报机制。

(二)相关部门协作问题的处理。

1.对监督检查中发现违法行为属于其他监管部门管辖的,应当及时书面通报或移交相关监管部门;

2.对申诉举报处理工作中发现应由其他监管部门处理的,应当及时转交并告知举报人,相关移交、转交材料要存档备查;

3.对其他监管部门通报和移交属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的,应当及时依法查处或处置,并及时反馈结果。

(三)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获知的食品安全信息,涉及其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职责的,应当及时通报情况。

食品卫生规章制度

食堂工作人员应从食品卫生、餐具卫生、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等方面依据国家食品卫生的有关规定制定具体要求,并把各项要求纳入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尤其落实到岗位责任制中去。把各项要求纳入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作为对食堂各工作岗位考察评比的重要内容。

一、食品卫生

1、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菜肴、原料、调味品等食品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严禁使用过期、变质、无标识的食品。饮用水必须符合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2、洗涤整理原料时,污物杂质和废料必须清除干净。清洗要彻底。蔬菜与肉类、水产品须分池清洗干净,然后分类存放,供加工制作用。

3、用于原料、半成品、成品加工的刀、砧板、抹布、工具、容器等必须生熟分开,有明显的标记,用后清洗消毒,定位架上存放。

4、原料的取用、发放,应本着先进先出先用的原则,以防止日久变质。

5、存放在冰箱内的食物或半成品,要生熟分开,不留隔餐隔夜的饭菜。冰箱应经常冲洗,保持清洁干净。

6、发现饭菜不新鲜时,应妥善处理,不准分发腐烂变质的菜点,以防食物中毒。

7、加工制作好的成品一律放在备菜间内,工作人员必须经二次更衣间穿工作服,戴好工作帽进入备菜间。接触直接入口的食品时要戴口罩和手套操作,包装纸的食品,应使用各种工具拿取。

8、食品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及其他杂物混放,食品不得落地,要分类上架、离墙离地存放,并定期检查及时清理变质或过期的食品。库房整洁无鼠迹、无蟑螂。

二、餐具卫生

1、公用餐具及盛装饭菜的桶盘等工具在用餐后,先将里面的残存物清理干净,加洗洁精洗涤,84消毒液浸泡,然后再用清水冲洗,再放入消毒柜内进行消毒,消毒后取出放在专用保洁柜并保持干净。

2、保洁柜、送菜送饭车及相应的器具应餐餐清洗消毒,餐具摆放整齐,关紧柜门。

3、用于原料、半成品、成品加工的刀、砧板、抹布、工具、容器等必须生熟分开,有明显的标记,用后清洗消毒,定位架上存放。

4、餐具洗消有保洁制度并有台帐记录。

三、环境卫生

1、周围环境应打扫干净,阴沟要常疏通,废物桶加盖并及时清理。

2、积极贯彻除四害要求,消灭苍蝇、蚊子、老鼠、蟑螂等害虫。

3、、厨房、餐厅及各操作间地面保持干净、干燥,无积水、无污垢、无垃圾、无卫生死角。

4、不乱倒垃圾,不乱倒污水。

5、门窗应有防蝇设施,室内经常保持通风。

四、个人卫生

1、常洗澡、理发、刮胡须、剪指甲。

2、上班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做到仪容整洁,不得佩戴首饰上班。

3、上厕所应脱下工作服,出厕应洗手。

4、定期检查身体状况,如患有传染性疾病,不应接触食品。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度 篇2

新京报5月7日讯我国已确立食品安全国家监督抽检制度和抽检结果定期公布制度。6日,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首次发布小麦粉、乳制品、食用油等11大类食品安全状况的国家监督抽检结果。在首次食品安全国家监督抽检基础上, 结合近期公众关注热点, 国家食药总局最近还确定了2014年八类重点监管食品, 包括:婴幼儿配方乳粉、婴幼儿配方食品、乳制品、肉制品、白酒、饮料、食用植物油和食品添加剂。

食品监督抽检, 在我国起步很早, 但近些年, 多个监管部门分头公布的抽检结果并不吻合, 甚至相互矛盾, 让公众对其权威性和准确性, 多有质疑, 对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信心, 也逐渐降低。2013年的机构改革, 组建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整合原来分散在质检、工商、食药、卫生等部门在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环节的安全监管职能。之后, 为改变食品安全分段监管、九龙治水乱局, 国务院又下发通知, 要求省、市、县、乡镇 (街道) 在规定时间内依次完成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职能、检验检测资源的整合。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度 篇3

食品安全管理思路需要更新

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单单显露出生产经营者道德的滑坡、市场管理者管理方式的滞后,还反映出一个重大的问题:消费者作为与生产经营者相对应的市场主体还未充分发挥其独立的社会监督功能。

因此,在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时候,各国便纷纷采取有效措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机制尤其是信息披露制度予以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溯源监管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广泛认同和运用。这搭建起了一条能够有效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评价与信息反馈的绿色通道,进一步拓宽和畅通消费者权利诉求的渠道,保障消费者的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不被虚置和弱化。

欧盟的《食品安全白皮书》、美国的《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和日本的《食品安全基本法》等都是围绕“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而制定监管办法,我国新制定的《食品安全法》也引入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溯源监管理念。

对食品溯源制度的借鉴和建立

我国已具备建立食品安全溯源制度的立法雏形和实践基础。立法上,《农产品质量法》和《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已规定了建立食品安全溯源制度的雏形——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记录机制。而《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规范(试行)》在2010年和2011年分两批确定了实行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的试点城市,并对部分试点城市拨付中央财政支持资金。实践中,部分省、市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积极运用的“食用农副产品安全信息条形码”、电子标签和二维码等可追溯技术有力地提高了监管水平,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我国现行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查验制度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规定,在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食品生产环节以及经营者采购环节要做相应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记录。食品原材料采集、生产、加工、经营过程中的信息记录查验制度有助于监管机构和消费者在发现问题食品时按记录查找追溯相关责任人,也有助于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迅速将问题食品召回,缩小问题食品的危害范围,减少对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危害程度。

但我国现行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查验制度依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现行规定,食品原材料采集、生产、加工、经营过程中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记录仅在食品行业内部保存,仅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起到一个备查的作用,并没有形成标签依附于食品上供广大消费者查询。这种食品信息记录的做法尚属食品行业内部监管的范畴,并未通过一种强制性的披露手段向社会公众公开,还未真正过渡到社会监督领域。

目前这种面向食品行业内部的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查验制度会导致责任追溯成本高。食品生产、流通环节颇多,消费者不能及时查出造成食品安全隐患的真正源头,延误了对责任人的追诉时限。一方面,容易使责任人闻讯后逃之夭夭,另一方面,对处在信息资源更加落后的地区,会致使问题食品造成的危害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

奶粉安全事件使我们再一次反思食品安全全程监管和溯源的问题。当发现奶粉出现质量问题时,整个供应链中都有被污染的可能,从奶源到生产,到运输,到仓储再到货品上架等。试想,如果奶粉包装袋上有一个食品安全质量可追溯标签,政府管理部门有关于奶粉的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信息数据库,在发现第一批问题奶粉后,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立即根据可追溯标签和信息库探查究竟是奶场、奶厂还是运输、储存环节出现了问题,及时将缺陷产品召回,及时追究当事人责任,就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完善食品安全溯源制度十分必要

食品质量的信任品特性面临十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消费者相较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处于信息资源的弱势地位。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各项记录并未全程向食品产业链终端——消费者公开,消费者只是在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或疑问时,才有可能启动这种责任追溯程序。目前,除少数开展蔬菜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试点的地区外,我国多数城乡集贸市场的蔬菜产品质量监管问题堪忧,消费者看不到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的一切信息,更看不到农药残留量、重金属物质残留量。当出现食物中毒等食品卫生问题时,除了向菜市场追责,对源头责任人的追溯几乎无从着手。食品产业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食品安全溯源机制,要求食品产业链上各环节企业披露有关产品特点和使用方法等方面的信息以便消费者或下游企业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价。

我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和行业监管应渗入社会监督的因素。继三鹿奶粉事件使国家食品免检制度废止之后,“国家免检”、“名优产品”和“驰名商标”等标识的认定制度的存在意义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企业声誉机制建立的前提是企业产品服务质量与消费者的购买、认可等市场反馈信号的重复博弈,而不应是管理机构的权威认定。应向社会公众尤其是消费者公开,强化社会力量对于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作用。

食品安全溯源制度亟待完善

完善监管制度

在监管方式上,应该由传统的单纯面向生产过程和产品标准的封闭性管制逐步过渡到对食品质量信息的动态监控。在监管内容上,在食品监管部门建立食品行业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数据库,起到一个管理备查的作用。

完善关键技术

在食品行业中先推广使用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详细记载标签,再逐步推广二维码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技术。可以在各大超市、生鲜市场建立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终端,供消费者查询相关信息。在食品安全溯源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还要通过建立配套法规来保护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

其中,食品追溯信息的收集和传送技术问题是关键。我国当前农产品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较低,新技术采用意愿较低,对可追溯技术的应用造成了较大障碍。再加上农户分散经营,地域分布广,产品多种多样,这就对初级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可追溯信息的收集和传送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整个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安全信息资源短缺、分散,尚不能满足管理机构、消费者以及食品生产者、销售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因此,需要在研究开发食品追溯信息收集和传送技术的基础上,组建全国性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共享和发布的平台,在网络以及新闻媒体上定期公布食品安全信息。

保护商业秘密

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将导致食品安全隐患,消费者迫切需要了解食品生产、加工的各环节的信息,但这也涉及到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养殖信息、食品原材料来源地和食品生产加工方法等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的保护问题,这就需要在立法上和管理实践中找出一个既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又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利益平衡点。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科院法学研究所)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制度 篇4

为切实加强对辖区限额以下非法人建设的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管理特,制定以下监督管理人员的制度。

1、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按照“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准则进行工作。

2、执行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制度、履行质量安全管理职能和职责。

3、努力学习专业技术和建设质量和安全管理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监督管理水平。

4、不为所监督管理对象指定承建商、建筑构配件以及设备、材料供应商等。

5、不收受被监督对象单位的任何礼金,不向被监督管理对象借钱借物,不利用监督管理权利向业主索取任何好处。

6、不私下接受被监督管理单位吃请,不酗酒,不接受被监督管理对象举行的旅游、歌舞厅等娱乐、消费活动。

7、坚持公正立场,一视同仁,一把尺子,一个标准进行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次性告知给对象。

8、每个工地监督管理人员检查时不少于2人,记录,影像资料等要齐全

9、严格监督管理,热情服务,遇事要冷静,态度要亲切,做到以理服人,以诚待人。

安全检查监督制度 篇5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1233”安全工作法,把“五个不动摇”贯穿于我公司安全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以适应路局安全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按照铁道部规范运输安全管理和“强化专业管理,完善检查监督”机制的总体要求,根据路局“查找问题是责任,发现问题是水平,处理问题是关键,解问题是政绩”的安全问题管理理念,特制定本办法。

一、安全检查监督办法

1、公司在安全生产中作风漂浮、管理不善、违反规章制度、作业标准不落实,以及技术管理失察、设备设施失修等安全隐患和问题,公司领导和有关部室分别采用《安全问题通知书》、《安全管理通知书》,对责任单位通告警示,并给予相应的考核。

2、对于一些影响较大的安全问题,公司主管安全主任查定后,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整改后报安全设备部进行复查。

3、对在安全生产过程中能够防止事故、堵塞漏洞、业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由主管安全主任上报,经安委会研究或公司领导直接给予奖励。

二、安全检查监督的要求

1、安全检查监督要做到“防止

一、不准

二、杜绝三”是安全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彻底解决。

2、安全检查监督要坚持“三突出”,即:突出超前性、倾向性、关键性;突出对问题的梳理与分析;突出对重复发生问题的处罚。

3、检查人员对现场的检查要有全面性,针对性,要有解决问题不过夜的精神,对于安全生产相关的问题,如:设备不良、盲目指挥、违章蛮干、安全技术管理存在漏洞、事故的调查分析处理等,必须立即解决,决不能拖拉。

4、公司各室要加强安全检查监督,形成纵向到底的安全检查网络。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帮助现场督导整改。对短时间整改不到位的问题要专题报公司经理,并入问题库请有关部门协助整改。要按不过夜精神及时整改,整改一项、消号一项,达到日积月累、抓小防大的目的。重要问题要及时通过公司安委会研究解决,消除解决安全问题信息不畅的顽症。

学校安全监督管理奖惩制度 篇6

学校安全监督管理奖惩制度

安全监督管理奖惩制度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

1、学校对安全监督管理先进工作者应实行奖惩。

2、年初各学校制订安全目标,完善各项安全监督管理细则,报请校安全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

3、安全目标

要层层分解,逐级签定目标责任书,并切实将目标落实到每个年级、每名职工。对班主任实行月考核、月奖惩制度。

4、学校根据每月考核结果,给予有关人员一定金额奖励。

5、学校管理层安全管理目标考核,采用年终考评结算兑现的办法,按年初签订的安全目标责任书进行奖惩。

6、学校对举报安全事故隐患属实者,予以奖励。

7、奖惩标准由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

安全监督管理台帐制度

1、各学校保卫(科)要建立学校安全监督管理台帐。

2、台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值班记录;

(2)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台帐;

(3)危险物品安全监督管理台帐;

(4)重点部位安全监督管理台帐;

(5)安全防范设施、器材安全监督管理台帐;

(6)特殊工种人员管理台帐;

(7)安全工作例会台帐;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度 篇7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2009年2月28日,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对社会和公众负责, 保证食品安全, 接受社会监督, 承担社会责任。[1]当前, 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缺陷和弊端, 无法有效地保证食品安全。这就要求要构建有效的、合理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模式, 以确保我国食品安全。

1 近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近些年来, 我国各级政府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取得一系列显著的成效。这些成就主要有:开展专项整治, 加强打击力度;增强群众意识, 提高专业能力;加强监测工作, 提高合格比率;完善评估方法, 创新评价技术。

1.1 开展专项整治, 加强打击力度。

在2003年爆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中我国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 全面防治非典。结合非典防治, 开展专项整治, 把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监督执法作为非典防治工作的重点措施;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全力做好非典期间重大活动的保障工作。

1.2 增强群众意识, 提高专业能力。

2005年2月23日, 国家质检总局部署全国彻查苏丹红以来, 各级政府采取大规模的食品清查追缴行动, 使消费者迅速提升食品安全意识。2004年至2005年, 我国部分省份发生禽流感疫情, 为有效防止禽流感对人的感染, 我国加强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和食品从业人员防病治病的意识和能力。

1.3 完善评估方法, 创新评价技术。

建立卫生监督技术支撑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 使其承担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医疗机构和血站等监督执法任务, 并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风险度和信誉度量化评价和分级, 对高风险、低信誉的企业重点监管。在危险性技术评估的基础上, 修订《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办法》, 开展危险性评估, 及时发布预警。

2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主要是:消费者的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证;监督管理存在交叉和真空的方面;企业违法后付出的代价相对较低。

2.1 消费者的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证。

应该说, 消费者有权知悉食品的真实情况。[2]相对于生产商和销售商而言, 消费者处于弱势, 无法预见到食品潜在的质量问题, 更无权处罚商家。目前, 我国有《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来规范管理生产商和销售商的行为。但是, 这些法律法规有时不能很好地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比如:《食品卫生法》规定, 对造成食品中毒后果的, 应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但很多不合格食品不是食用后马上就有中毒现象, 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是长期食用才显现危害, 这时再去追究造假者的责任, 有可能为时已晚。再如: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 遵从消费者权益诉讼案“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 消费者只有举证出因食用涉“红”产品导致其人身受到相应损害, 才能得到赔偿。但是, 每个人日常食物的品种相当复杂, 消费者很难举出因食用涉“红”产品而产生的损害。因此, 法律规定只对实际损失进行赔偿, 缺乏单独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这就导致, 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 消费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证。

2.2 监督管理存在交叉和真空的方面。

根据调查, 部级以上机关所颁布的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 包括已失效的规定在内有800多个, 涉及的政府部门包括已撤销合并的近30个。总体上, 食品安全管理方面政出多门, 导致有的管理依据相互矛盾或者监管职能交叉, 形成监管的真空。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则削弱执法的力度;对一些效益好的食品企业, 多个监管部门重复管理, 增加企业负担;对群众反映的食品安全难点问题, 很多部门又互相推诿。同时, 食品安全法律在与其他非食品安全专项法律 (比如:《行政处罚法》、《刑法》等) 衔接上不上, 甚至违背其原则, 弱化法律的惩处力度, 导致违法现象屡禁不止。

2.3 企业违法后付出的代价相对较低。

一直以来, 我们对制假、造假、贩假者的处罚较轻, 制假者付出的风险成本很小。以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核心《食品卫生法》为例, 对违反该食品安全法规定, 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的, 可以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可以吊销卫生许可证。然而, 根据该法, 卫生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对非法所得的认定缺乏手段, 那些大量存在的地下食品加工黑窝点, 生产成本极低, 即便按违法所得的标准进行处罚, 也根本起不到惩罚作用。就目前对食品安全的相关责任人的处理和处罚来看, 往往只要不造成恶劣影响, 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就很难得到追究。

3 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构建路径

当前, 要构建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应该做到以下五点:坚持监管原则、加强监管职责、制定监管计划、确定监管对象、扩大监管主体。

3.1 坚持监管原则。

明确监管原则有利于协调各监管主体的监管职责。在食品安全法中应当明确规定食品安全监管原则。我国食品安全法重在保障食品安全, 由于立法技术等方面的原因, 明确规定监管原则是必要的。食品安全法的监管原则宜规定为: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原则、保障监管对象权益原则、公众参与监督管理原则。

3.2 加强监管职责。

我国《食品安全法》在第七十七条规定监管部门有权采取的措施, 但仔细分析这些措施会发现存在以下问题:重视事后监管而忽视事前监管、事中监管;对监管主体的职责范围规定不明;采取监管措施的程序不明;监管措施的规定缺乏针对性。

3.3 制定监管计划。

明确监管计划是政府行为, 有利于克服部门权限过大所可能带来的政府行政协调性不强等问题。在《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是立法的进步, 但关于监管计划尚有许多值得商榷的问题。

3.4 确定监管对象。

由于食品检验机构不同于其他监管对象, 有必要设置对食品检验机构监管的特殊监管程序。对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规定要符合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要求。

3.5 扩大监管主体。

政府行为的单方性, 信息不能在政府、受监管主体和消费者之间有效沟通, 致使制度供给的非合意均衡, 出现“零和博弈”和“负和博弈”, 政府监管达不到帕累托最优效果。[3]我国《食品安全法》在社会化参与监管方面可以完善咨询、投诉、举报等制度。同时, 政府要建立利益驱动机制, 用利益来引导消费者的行为, 提高消费者监管的动力。[4]

结语:当前, 探究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对加强 (下转210页) (上接125页) 食品安全是必要的,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构建是系统的工程, 应该避免墨守成规和急于求成两种错误的倾向, 要循序渐进、有条不紊、扎实稳妥的推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Z].第1章, 第3条.

[2]廖善康.消费者食品安全知情权[J].商场现代化, 2006 (3) .

[3]杨龙.政府经济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4.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度 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完善措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身体的养生与保健,食用产品的安全与否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在引起人们恐慌的同时,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应该履行工作职责,对监督管理体系进行完善,落实内部工作人员的依法办事的工作重心,坚决抵制有毒、有害食品,对生产部门和营销部门进行相关法律制裁,将人民的生命健康视为食品工程持续建设的核心,提高食品的安全质量。

一、食品质量安全

目前,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存在较多的问题,在农作物和水果产业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致使化学有毒元素的富集;在调料配方中,一些食物添加剂的滥用,同样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在肉制品和冷冻产品中,患病动物的加工造成了人畜共患病的现象。另外,转基因食品的生产与加工对人们的长期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是我国的重点关注内容之一,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对违反食品安全的企业进行严厉的法律制裁。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一直都在变革和完善中,HACCP是近年来常见的应用,HACCP能够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食用等进行全面的控制,对生产中单位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监测,对微生物和化学等食品危害进行科学的分析,及时预警食品危害的发生。为了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在进行质量监测工作外,还要加强监督与惩治管理工作,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从根本上进行制约。

二、食品安全与食品监督管理之间的关系

食品安全需要严格的食品监督管理来保障。严格的监督管理通过对食品生产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督,并对其生产材料及采样分析以及对投入市场的成品进行及时有效的抽检。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竞争性,生产者自发的追求利益以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以圣人之心来生产商品,也不可能给消费者装上一副火眼金睛。因此,解决食品安全最具操作性的方法即制定严格的食品监督管理政策,发挥食品监督管理的守门人作用,将食品安全问题拒之门外。

三、加强食品安全及其监督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为了提高食品质量安全,预防并控制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超标以及人畜共患病等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相关部门要完善监督管理体系,从法律条例、检测标准、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知识宣传等行为中进行体系的建设,从工作实践中逐渐的完善管理办法,加紧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1、对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法律是保障社会各项事业稳定发展的有力武器,通过相关条例的设定,对行业行为进行规范与制约,形成持续性和科学性的社会生产。在食品质量安全的问题上,国家要注重法律武器的应用,将近年来的食品危害案例采取系统的、专业队的分析,并制定出全面的应对条例,约束社会人的行业职责,将道德操守、健康生活与法律进行紧密的联系,保障人们健康生活的持续进行。

2、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发挥好协调作用,统筹全局,统一规划,改变管理模式,可以考虑在现行的部际食品安全联席协调会议的管理方面不断突破,彻底改变目前行政部门不协调以及重复管理的局势,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对食品质量问题实施“品种管理和划段”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明确各部门边界的前提下,做好衔接,促进各部门之间相互沟通,信息共享,使得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形成。

3、加强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的建立。在传统的食品质量安全的管理中,相关管理部门只是注重生产和食用等环节的检测与监督,对事后的处理体系没有建设体系的设立,在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后,相关部门不能够及时的采取应对措施,由于没有对各个部门规划工作职责和事后处理的细节分化,导致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耽误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整治工作。加强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建设工作是今后的重点工作内容,相关部门需要对食品问题的发生、经过和结果进行合理性分析,对以往的食品危害和解决措施进行系统的录入,在今后的事发中进行案例的参考,以便用最直接有效的应对措施对食品质量进行处理,将食品的质量危害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4、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及检测体系。我国食品的种类繁多,在相应的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中并不能够对所有的商品实施质量认定,及时针对同一种畅销的食品,在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食品生产技术不断的提高,以往安全标准和检测体系已经不能够全面的进行检测,应顺应食品制造技术的发展,提供出同样技术条件的检测技术,并对新问题进行安全标准的制定。另外,还要对现有的安全标准进行修正工作,将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进行统一,规范各个部门之间的检测技术,在高效率的工作氛围中提升食品的质量状况。

5、构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风险评估是对产品的进一步质量把控,通过对产生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际的预测与考量,将危险系数降低,防患于未然,并将评估内容进行反馈,研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措施,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和监督体系。在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中,通过系统的科学运用,将化学试剂、微生物和转基因等影响因素进行质量评估,保障食品摄用的安全性。

6、做好食品安全教育宣传管理体系。虽然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是对于食品安全知识、法律规范和监督管理内容,群众们还是没有充分的理解。相关食品安全部门要加强教育宣传工作,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认知,培养社会责任感,严于律已,不做危害个人和他人健康的作为,并促进群众监督,共同治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结语

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体系需要政府和群众共同完成,政府要加强相关法律条例的完善,对生产有问题的食品企业进行法律的制裁,完善食品监管部门的监管制度,对风险评估体系和事后处理体系进行运用,并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工作,依靠群众的力量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监督与自治,将科学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宣传食品安全对人民的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探索食品安全及其监督管理体系[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5(08).

安全监督管理标语 篇9

1、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

2、寒霜偏打无根草 事故专找懒惰人

3、甜蜜的家盼着您平安归来

4、安全知识 让你化险为夷

5、安全勤劳 生活美好

6、抓好安全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7、传播安全文化 宣传安全知识

8、安全来于警惕 事故出于麻痹

9、防微杜渐 警钟长鸣

10、人人讲安全 家家保平安

11、严是爱,松是害,搞好安全利三代

12、防事故年年平安福满门 讲安全人人健康乐万家

13、健康的身体离不开锻炼 美满的家庭离不开安全

14、安全是家庭幸福的保证 事故是人生悲剧的祸根

15、劳动创造财富 安全带来幸福

16、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安全是职工的生命

17、为安全投资是最大的福利

18、安全是最大的`节约 事故是最大的浪费

19、麻痹是最大的隐患 失职是最大的祸根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篇10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核心提示:为加强餐饮服务监督管理,保障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卫生部制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本办法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已于2010年2月8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

长 陈 竺

二○一○年三月四日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强餐饮服务监督管理,保障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餐饮服务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全国餐饮服务监督管理工作,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餐饮服务监督管理工作。

/ 14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第四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标准及有关要求从事餐饮服务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责任。

第五条

鼓励社会团体、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工作,增强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安全意识,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鼓励开展技术服务工作,促进餐饮服务提供者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餐饮服务相关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餐饮服务提供者依法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宣传、普及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知识。

第六条

鼓励和支持餐饮服务提供者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而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规范,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配备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对食品进行自行检查或者向具有法定资质的机构送检。

第七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有权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进行社会监督,举报餐饮服务提供者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了解有关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信息,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章

餐饮服务基本要求

第八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必须依法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按照许可范围依法经营,并在就餐场所醒目位置悬挂或者摆放《餐饮服务许可证》。

第九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 14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被吊销《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单位,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二条的规定,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5年内不得从事餐饮服务管理工作。

餐饮服务提供者不得聘用本条前款规定的禁止从业人员从事管理工作。

第十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从事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人员患有《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应当将其调整到其他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工作岗位。

第十一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组织从业人员参加食品安全培训,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食品安全知识,明确食品安全责任,并建立培训档案;应当加强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食品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

第十二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采购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

餐饮服务提供者从食品生产单位、批发市场等采购的,应当查验、索取并留存供货者的相关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等文件;从固定供货商或者供货基地采购的,应当查验、索取并留存供货商或者供货基地

/ 14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的资质证明、每笔供货清单等;从超市、农贸市场、个体经营商户等采购的,应当索取并留存采购清单。

餐饮服务企业应当建立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采购记录制度。采购记录应当如实记录产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上述信息的进货票据。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产品品种、进货时间先后次序有序整理采购记录及相关资料,妥善保存备查。记录、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十三条

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的证明文件等,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

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企业各门店应当建立总部统一配送单据台账。门店自行采购的产品,应当遵照本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

第十四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禁止采购、使用和经营下列食品:

(一)《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二)违反《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的食品;

(三)违反《食品安全法》第五十条规定的食品;

(四)违反《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六条规定的进口预包装食品。

第十五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食品安全标准采购、保存和使用食品添加剂。应当将食品添加剂存放于专用橱柜等设施中,标示“食品添加剂”字样,妥善保管,并建立使用台账。

/ 14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第十六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严格遵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餐饮服务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在制作加工过程中应当检查待加工的食品及食品原料,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或者使用;

(二)贮存食品原料的场所、设备应当保持清洁,禁止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应当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存放食品原料,并定期检查、处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

(三)应当保持食品加工经营场所的内外环境整洁,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和其他有害昆虫及其孳生条件;

(四)应当定期维护食品加工、贮存、陈列、消毒、保洁、保温、冷藏、冷冻等设备与设施,校验计量器具,及时清理清洗,确保正常运转和使用;

(五)操作人员应当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六)需要熟制加工的食品,应当烧熟煮透;需要冷藏的熟制品,应当在冷却后及时冷藏;应当将直接入口食品与食品原料或者半成品分开存放,半成品应当与食品原料分开存放;

(七)制作凉菜应当达到专人负责、专室制作、工具专用、消毒专用和冷藏专用的要求;

(八)用于餐饮加工操作的工具、设备必须无毒无害,标志或者区分明显,并做到分开使用,定位存放,用后洗净,保持清洁;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具、设备应当在使用前进行消毒;

/ 14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九)应当按照要求对餐具、饮具进行清洗、消毒,并在专用保洁设施内备用,不得使用未经清洗和消毒的餐具、饮具;购置、使用集中消毒企业供应的餐具、饮具,应当查验其经营资质,索取消毒合格凭证;

(十)应当保持运输食品原料的工具与设备设施的清洁,必要时应当消毒。运输保温、冷藏(冻)食品应当有必要的且与提供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保温、冷藏(冻)设备设施。

第十七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开展抽样检验时,被抽样检验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配合抽样检验工作,如实提供被抽检样品的货源、数量、存货地点、存货量、销售量、相关票证等信息。

第三章

食品安全事故处理

第十八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制定本部门的预案实施细则,按照职能做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第十九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接到有关食品安全事故的举报,应当立即核实情况,经初步核实为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立即向同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等相关部门通报。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事发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及时做出反应,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依法处置,并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向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调查,有权向有关餐饮服务提供者了解与食品

/ 14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安全事故有关的情况,要求餐饮服务提供者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并采取以下措施:

(一)封存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并立即进行检验;

(二)封存被污染的食品工具及用具,并责令进行清洗消毒;

(三)经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监督销毁;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

(四)依法对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情况进行发布,并对可能产生的危害加以解释、说明。

第二十一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定期检查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

第二十二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应当立即封存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及用具、设备设施和现场,在2小时之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按照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采取控制措施。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配合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不得拒绝。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餐饮服务经营规模,建立并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量化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聘请社会监督员,协助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

/ 14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履行食品安全监督职责时,发现不属于本辖区管辖的,应当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受移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被移送案件的处理情况及时反馈给移送案件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咨询、投诉、举报,对属于本部门管辖的,应当受理,并及时进行核实、处理、答复;对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应当书面通知并移交有管辖权的部门处理。

发现餐饮服务提供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及有关要求的食品原料或者食用农产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其成因属于其他环节食品生产经营者或者食用农产品生产者的,应当及时向本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通报。

第二十六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履行职责时,有权采取《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措施。

第二十七条

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人员对餐饮服务提供者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对下列内容进行重点检查:

(一)餐饮服务许可情况;

(二)从业人员健康证明、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和建立档案情况;

(三)环境卫生、个人卫生、食品用工具及设备、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卫生设施、工艺流程情况;

(四)餐饮加工制作、销售、服务过程的食品安全情况;

(五)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和索票索证制度及执行情况、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制度及执行情况;

/ 14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六)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食品添加剂等的感官性状、产品标签、说明书及储存条件;

(七)餐具、饮具、食品用工具及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的清洗、消毒和保洁情况;

(八)用水的卫生情况;

(九)其他需要重点检查的情况。

第二十八条

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有2名以上人员共同参加,依法制作现场检查笔录,笔录经双方核实并签字。被监督检查者拒绝签字的,应当注明事由和相关情况,同时记录在场人员的姓名、职务等。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餐饮服务环节的抽样检验工作,所需经费由地方财政列支。

第三十条

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人员可以使用经认定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进行快速检测,及时发现和筛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及有关要求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使用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发现和筛查的结果不得直接作为执法依据。对初步筛查结果表明可能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及有关要求的食品,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检验。

快速检测结果表明可能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及有关要求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食品安全保障措施。

第三十一条

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人员抽样时必须按照抽样计划和抽样程序进行,并填写抽样记录。抽样检验应当购买产品样品,不得收取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

/ 14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及时将样品送达有资质的检验机构。

第三十二条

食品检验机构应当根据检验目的和送检要求,按照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和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按时出具合法的检验报告。

第三十三条

对检验结论有异议的,异议人有权自收到检验结果告知书之日起10日内,向组织实施抽样检验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检申请,逾期未提出申请的,视为放弃该项权利。

复检工作应当选择有关部门共同公布的承担复检工作的食品检验机构完成。

复检机构由复检申请人自行选择;复检机构与初检机构不得为同一机构。复检机构出具的复检结论为最终检验结论。

复检费用的承担依《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五条的规定。

第三十四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辖区内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及变更情况、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实施重点监管。

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形式和内容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

第三十五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吊销《餐饮服务许可证》的情况在7日内通报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公布下列日常监督管理信息:

/ 14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一)餐饮服务行政许可情况;

(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和抽检的结果;

(三)查处餐饮服务提供者违法行为的情况;

(四)餐饮服务专项检查工作情况;

(五)其他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未经许可从事餐饮服务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的规定予以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未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查处:

(一)擅自改变餐饮服务经营地址、许可类别、备注项目的;

(二)《餐饮服务许可证》超过有效期限仍从事餐饮服务的;

(三)使用经转让、涂改、出借、倒卖、出租的《餐饮服务许可证》,或者使用以其他形式非法取得的《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事餐饮服务的。

第三十八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用非食品原料制作加工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制作加工食品;

(二)经营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三)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 14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四)经营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五)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六)经营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七)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八)经营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经营的食品;

(九)有关部门责令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后,仍拒不召回或者停止经营的;

(十)餐饮服务提供者违法改变经营条件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三十九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经营或者使用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二)经营或者使用无标签及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有关标签、说明书规定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

(三)经营添加药品的食品。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二款、第十六条第(二)、(三)、(四)、(八)、(九)项的有关规定,按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八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 14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十项的规定,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一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三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三款规定,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二条第二款进行处罚。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所称违法所得,指违反《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从事餐饮服务活动所取得的相关营业性收入。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货值金额,指餐饮服务提供者经营的食品的市场价格总金额。其中原料及食品添加剂按进价计算,半成品按原料计算,成品按销售价格计算。

第四十六条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执法中,涉及《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八十六条、第八十七条适用时,“情节严重”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情形:

(一)连续12个月内已受到2次以上较大数额罚款处罚或者连续12个月内已受到一次责令停业行政处罚的;

(二)造成重大社会影响或者有死亡病例等严重后果的。

第四十七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或者有其他法定情形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四十八条

在同一违反《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案件中,有两种以上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分别裁量,合并处罚。

/ 14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第四十九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出责令停业、吊销《餐饮服务许可证》、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当事人要求听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听证。

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十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履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或者其工作人员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相关负责人员或者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的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第六章

第五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五十二条

国境口岸范围内的餐饮服务活动的监督管理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照《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以及相关行政法规的规定实施。

水上运营的餐饮服务提供者的食品安全管理,其始发地、经停地或者到达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均有权进行检查监督。

铁路运营中餐饮服务监督管理参照本办法。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卫生部2000年1月16日发布的《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上一篇:小区车辆停放整改方案下一篇:2024年年度员工满意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