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024-10-23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通用9篇)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1

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措施

一、建立扶持机制

要缩短**州与先进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省加大对**州的扶持至关重要。当前,在进一步落实国家西部开发、扶贫开发和湖南省实施**地区开发等各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还应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州发展需要的扶持机制。一是要建立以项目为载

体的扶持投入机制。争取国家、省对**州的项目建设给予特殊安排。首先,按照人均投入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原则,对**州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实行单列计划管理,优先扶持。其次,按照生态补偿的原则,对惠及下游广大地区的**州公益林保护、生态移民、农村能源建设、环境污染治理等生态环境项目优先重点安排。第三,按照保证扶贫目标实现的原则,逐年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二是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发式扶贫机制。争取国家、省对我州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给予重点扶持,鼓励优势企业、支柱企业进行股份改造、上市公司购并重组、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设立民族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产业项目的贷款贴息;积极发展小额信贷,引导贫困地区的广大群众参与扶贫开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三是要建立稳定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将民族贫困地区纳入财政转移支付的测算范围,建立起比较稳定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缓解**州各级财政的巨大压力。四是要建立以科教为重点的智力扶持机制。把科技、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纳入扶贫的重要内容。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加快结构调整

农业上要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大力发展效益比较好的水果、药材、烤烟、茶叶、草食牲畜养殖等支柱产业,发展农产品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千家万户的农户进入市场;围绕支柱产业开发,建立完善良种选育繁育基地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区,提高大宗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强生态防护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增强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工业上要努力优化结构和布局,采取政策引导、经济激励等多种手段,促进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矿产品加工业精深加工;要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以州府和各县城为重点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引导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企业到工业园区落户发展。三产业上要充分利用我州山水奇特、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的旅游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加快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此外,还要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机遇,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电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经济发展和服务环境。

三、完善政策体系好范文版权所有

一是完善人口政策。坚持扶贫与计划生育相结合,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将人口控制纳入责任目标管理,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之一;优化人口结构,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稳定我州计划生育低生育水平。二是完善资源优化配置政策。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好范文版权所有,加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控制建设用地,防止耕地减少和质量退化,确保粮食安全;健全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保护。三是完善生态建设和保护政策。实施封山育林、工程造林和小流域治理,防止森林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努力降低薪柴在农村能源消耗中的比重;强化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开展流域水污染防治,鼓励发展环保产业。

四、加快体制创新

一是管理和考核体制创新。成立我州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策管理机构,制定《**州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将可持续发展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并且贯穿到实施的全过程。制定有利于考核地区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建立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估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对重大决策和重点工程,在付诸实施之前进行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估论证,防止不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发生;加大考核力度,将领导干部实施可持续发展评估结果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依据,从体制和机制上促使各级政府和企业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与管理能力。二是科技体制创新。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科技人才开发体系,加大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吉首大学、**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和一些科研机构的优势,尽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努力营造育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三是教育体制创新。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种人类行动,而且是一种人类理念,是对传统行为和观念反思后产生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因此,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十分重要。要开展多层次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素质;要建立公众有效参与机制,提高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性。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2

关键词:蓝色经济圈,海洋渔业档案,发展措施

一、青岛的海洋渔业蓬勃发展的现状

2011年, 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正式拉开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大幕。这为有着3000多公里海岸线的海洋大省山东提供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青岛作为龙头城市, 是全国海洋科技力量的“密集区”, 拥有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 更担负着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海洋渔业传统上就是青岛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国家政策的带动下, 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历史上, 青岛的渔业资源的发展一直为全国人民的饮食结构的改善贡献出巨大的力量, 而今, 它不仅仅是单纯解决老百姓吃海鲜的菜篮子问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他已成为蓝色经济圈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青岛东濒黄海, 拥有730多公里海岸线;海湾众多, 总面积约344平方公里;岛屿17个, 总面积达3.26平方公里。海洋渔业发展可谓是得天独厚。近些年来, 在国家大力扶持下, 青岛海洋渔业经济长足的发展。全市规划建设了国家级对虾良种场、国家级刺参良种场, 新引进5个海洋渔业项目。并且进一步完善例如太阳能、潮汐能、风力发电等海洋渔业发展的配套设备。

二、青岛的海洋渔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地区的优势以及历史的机遇都是巨大的, 但高速发展的同时, 难免暴露出一些矛盾与问题。1.由于海监执法队伍力量相对薄弱, 执法装备相对落后, 监管手段相对落后, 从而导致违法用海情况比较严重, 非法筑池等违法用海行为也屡禁不止。2.由于海洋水产养殖面积日趋于饱和状态, 而新近的国家政策支持的大型涉海项目工程不断落户青岛, 原有的海产养殖空间不得不压缩, 甚至为大型工程让路, 而且导致近海养殖产业的萎缩。3.在苗种流通领域中, 由于专门管理机构设置的缺失, 使得这一过程处于监管真空, 各种不良苗种有可能流入, 为养殖或者放养设置的潜在的障碍。并且, 由于缺乏对不良苗种和病毒侵袭的预警机制不完善, 使得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三、海洋渔业档案管理发展措施

上述所暴露的问题清晰可见, 在海洋渔业发展过程中, 有效的科学的管理是促进其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 首当其冲的是海洋渔业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海洋渔业归根结底是一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心工程, 所以质量安全极为重要。这项工作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治理源头、标准生产、过程跟踪等步骤, , 逐步完善一整套包括管理、监督、处罚、应急的以最终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为最终目标的工作机制。在此过程中, 建立并且完善海洋渔业档案可以形成的明晰、完整的固化信息, 以此形成管理的基础依据。随后, 需要进一步齐备档案资料, 并形成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一) 海洋渔业档案管理手段的合理运用

青岛市绵长的海岸线, 广阔的水产养殖总面积为渔业档案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巨大舞台。按照档案学的科学规律, 在具体的干预具体从如下几点展开:1.在辖区内, 对所有养殖户、养殖面积、养殖单位进行摸底式排查, 并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科学的归档 (全市养殖户数量、无公害水产品基地数量、农业部认证的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水产育苗区等) 。2.建立生产日志和用药记录档案, 加大水产品养殖的监督力度。向养殖户普及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定期举办安全生产培训班, 增强养殖户安全生产意识。3.依据档案, 建立并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整治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一系列长效机制。

(二) 确立海洋渔业档案管理的标准

海洋渔业档案管理要良性发展成长效机制, 必须要在一个科学统一的标准下才能顺利贯彻,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壮大海洋渔业档案管理的工作队伍, 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完备硬件设施。工作过程中, 要有一套以“奖勤罚懒”为原则的绩效考核制度, 来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2.档案工作的真实、准确, 完整的行业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必须一丝不苟的做好渔业档案的整理、归档工作。只有这样在对渔业资源进行有效管理过程中, 才能做到及时、准确的查找, 充分发挥其指导性作用。3.增强服务意识, 加强工作的主动性。根据渔业资源品种多、季节性强的特点, 要主动深入渔业生产的第一线, 保证在第一时间内, 获取、更新最新的渔业信息, 使其成为渔业生产的动态的晴雨表, 确保其不成为一本“死”档案。4.建立更为人性化的互动性的渔业档案信息交流网络, 资源共享, 使得渔业资源得到最大化的优化配置。

四、结论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3

关键词:测绘单位;经济持续发展;对策

一、前言

测绘单位的工作对有效保证我国社会领域诸多技术性事务的处理质量十分重要。研究测绘单位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管理方法,并结合具体的管理工作要求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是当前很多测绘单位工作人员高度关注的问题。

二、构建测绘利润最大化的管理措施

(一)科学编制预算计划

首先,要根据测绘单位合同管理工作的情况,对预算管理工作实施成本研究,使全部的成本管理业务可以在预算的科学编制之下实现应用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要按照项目管理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剩余利润特点,对全部的生产成本因素加以控制,以此保证全部的预算管理业务可以在工程款的有效控制之下得到合理利用[1]。在全部的工程款已经完成基础性结算之后,需要结合现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要求,对全部的利润性因素加以分析,以此保证全部的预算编制业务要求可以结合固定的原材料应用情况进行处置,保证后续的编制业务可以实现基础性经济事务的完整收集。要按照编制工作推进过程中的经济成本变化特点,对后续的编制工作应用基础实施分析,保证全部的生产工作可以在后续的查收环节中实现编制成本的有效控制,使其能够充分适应测绘单位可持续发展业务的要求。预算计划的编制还必须充分考虑测绘单位常规业务处理过程中的间接成本特点。

(二)完善激励机制

在激励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必须结合测绘单位当前的成本组成特点,对测绘单位的日常业务进行激励性因素的处理,使激励因素能够在测绘单位的常规业务处理过程中试下激励机制的高水平构建,并且保证其能够与激励机制的全部执行措施相适应。除此之外,要按照测绘单位的自主经营活动要求,对全部的激励机制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使其可以与后续的生产活动取得一致[2]。可以加强对生产措施的关注,保证其可以与测绘单位的全部的经营业务相适应,并且有效的结合全部的管理工作执行特点对激励机制的质量进行维护。激励机制的设计还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性特点出发,对后续的激励性因素实施控制,使激励机制能够在具体的执行方式层面与市场环境取得一致,确保其可以适应市场结构的构建要求,提噶破激励机制的执行质量。在测绘单位执行业务量较大的工作的过程中,要将常规业务的处理模式实施深入的分析,使其能够在压力的控制过程中实现激励机制的有效构建,保证全部的激励机制都能在时间角度有效的促进各项社会事务的完成。

(三)提高服务意识

服务意识是影响测绘单位经济发展质量的核心因素,因此,测绘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业务必须在进行服务意识控制的过程中,实现服务意识针对性的提高,使全部的服务活动都可以在用户的有效控制之下实现测绘技术的完善[3]。在进行测绘产品使用的过程中,必须根据现阶段的基础性资料提取程序,对全部的服务流程加以控制,切实加强基础性信息资源的使用质量,保证其能够与数据的处理要求相适应。要按照当前的信息技术收集方案特点,对具备交流性需要的信息资源进行管控,保证其能够适应基础性软件资源的处理要求,并使其可以与资料处理环节相适应,保证其能够与服务活动的全部流程进行对接。

三、建立健全测绘单位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提高测绘市场规范化程度

在测绘单位处理日常业务的过程中,必须对当前的市场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保证全部的市场业务可以适应测绘工作的处理要求。除此之外,要按照生产活动推进过程中的责任机制建设特点,对市场环境的测试成果加以分析,切实保证全部的测绘工作都可以在具备较强责任支持力度的情况下进行成本的有效控制,确保其能够与市场的规范化处理活动相适应[4]。必须加强对市场环境下规范化业务处理程序的关注,使全部的业务处理要求可以同法制环境相适应,确保其能够与基础性测绘要求取得一致。在进行测绘市场分析的过程中,要根据行业管理业务的运行质量特点,对后续的市场环境因素加以分析,使其能够与测绘行业的常规业务取得一致,促进市场规范化处理业务的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二)提高测绘工作硬件水平

在进行测绘单位硬件资源处理的过程中,要按照当前测绘业务处理过程中的仪器应用要求,对全部的测绘活动执行规则实施技术性控制,使其可以与全部的测绘程序相适应。除此之外,必须保证现有测试技术能够在硬件资源的维护之下进行业务控制效率的提高,使全部的业务处理活动能够在技术强度的保护之下进行应用价值的提高,保证测绘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够在硬件资源的有效保障之下实现应用价值的提高。

(三)健全测绘工作技术

在实施技术设计的过程中,必须结合测绘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业务特点对技术进行准确处置。使成本的空自己工作可以同基础性生产业务取得一致,提高技术应用价值。确保后续的生产活动可以在固定的资金支持之下得到预算编制范围的拓展。要按照现阶段的经营业务处理要求,对全部的生产活动进行管理机制的构建,切实保证全部的生产活动可以适应基础性设备的折旧处理要求,使其可以与预算编制体系的制定团队取得经费方面的一致,为测绘技术的革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基础。

四、结论

测绘单位的业务可持续发展是保证测绘单位常规事务处理质量的关键,深入的分析测绘单位经济持续发展的措施,并根据具体的要求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测绘单位业务的处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学军.测绘单位经济持续发展的措施和对策浅析[J].地矿测绘,2002,01:44-46.

[2] 黄焕喜.浅析土地测绘常见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4,06:373.

[3] 孟宪锋,严岩.基础测绘改革措施浅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4:165.

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篇4

南昌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洪发【2013】14号

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打造核心增长极的重要力量。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按照“降门槛、拆篱笆、搭平台、强服务”的要求,制定本政策措施。

一、降低准入门槛

1、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注册登记条件,减少审批环节,量化办证时间。

2、除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外,试行注册资本货币资金首期不受金额限制,允许股东以不需要办理权属登记的实物、非专利技术等非货币财产作为首期出资。

3、对因资金困难不能在法定缴付期限内缴足出资金额且无违法记录的民营企业,可申请延长出资期限,最长为半年。

4、对以未取得产权证的房屋作为企业住所的,可凭园区管委会、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的住所使用证明和房屋租赁合同办理注册登记。允许使用住宅从事电子商务、设计策划、软件开发、管理咨询、服务外包和文化创意等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经营活动。

5、对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申请一般经营项目的民营企业,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大类核定经营范围,可不核定具体经营范围;支持民营经济进入新兴行业,凡法律法规和政策未禁止的,可根据企业申请,灵活核定体现其行业特点的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

6、支持民营企业组建集团。集团核心企业注册资本由5000万元降为1000万元,子公司由5家降为3家,母子公司的合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由1亿元降为3000万元。

二、放宽投资领域

7、按“非禁即准”的原则,对民营资本全面放开投资领域,凡是对国有、集体和外资企业开放的投资领域,都允许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切实做到平等准入、放手发展。

8、支持优秀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参与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国有、集体企业和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为民营有限公司的,除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另有规定外,可直接在原单位名称后加后缀使用,原单位相关资质、资格可在有效期内沿用。

9、支持民营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增资扩股,参与设立村镇银行,发起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支持民营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

10、允许民营资本进入能源交通等领域。支持民营资本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镇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允许民营资本投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及旅游、养老设施等社会事业,以及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经营移动通信转售业务。

三、完善要素平台

11、设立南昌市金融服务中心,创建“金融超市”,引入金融机构,发布金融产品,为全市民营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融资服务。

12、支持驻昌银行向民营小微企业集中的区域延伸服务网点,开发符合中小微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强对科技型、创新型、创业型民营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对当年贷存比超过75%,且向我市民营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水平、贷款利率符合国家规定范围的驻昌银行,按当年向我市民营小微企业实际发放贷款额5亿元以上部分的千分之一奖励其管理团队,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13、支持开展小额信贷保证保险试点,对驻昌银行与保险机构联合向我市符合条件的民营小微企业发放贷款,且保险机构对贷款本息承担保证保险责任的,按当年实际发生小额信贷保证保险额的千分之一奖励保险机构管理团队,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14、加大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补偿力度。对依法合规经营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在享受原有风险补偿政策的基础上,再按其当年为我市民营中小微工业企业贷款担保实际发生额的0.5%

给予风险补偿,单户最高不超过5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必须用于补充风险准备金。

15、市属创业投资公司按规定重点对民营小微企业投资项目进行跟进投资。对高层次人才在我市创办民营企业,且符合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根据创业项目的需求,可由市属创业投资公司给予项目注册资本25%的股权投资,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16、对民营企业投资我市重点产业领域,且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00万元以上的产业项目,可由市重点产业引导资金以股权投资和股权质押投资的形式给予扶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设立若干市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对产业领域内的民营企业项目,以股权投资的形式给予扶持。

17、对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产业投资基金发行企业债券,专项用于投资我市民营小微企业的,按其实际发行额的1%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发行集合债券的民营中小微企业,按其实际融资额的1%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18、鼓励县区通过消化利用批而未供土地、现有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式,盘活存量用地,并适当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民营企业用地需求。创新开发区、工业园区土地供应模式。在南昌国家小微企业产业发展示范园规划主导产业区、关联配套区、小微创新区、工业地产区等功能区,对民营中小微企业根据项目需求选择相应片区供地。

19、对符合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利用企业自有存量土地进行标准厂房及其他工业项目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民营企业工业用地,不再增收土地出让金。

20、对将标准厂房租赁给民营中小微企业从事工业生产的,3年内由受益财政按其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分成额,给予等额奖励。

21、对国家、省人保部门和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新认定的国家、省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园,一次性分别奖励50万元、30万元。

22、对当年新招用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员工总数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到15%)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民营小微企业,可按规定享受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企业贴息贷款,且贷款期满后可按规定给予再扶持。

23、民营企业员工参加社会保险,可以我市上企业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按现行缴费比例参保缴费。

24、支持民营企业引进和培养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平等享受职称评定及政府特殊人才津贴的申报和评选。

25、按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原则,在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商贸集聚区、保障性住房等,为企业员工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26、政府部门组织实施帮助民营企业开拓市场的活动。每年

在我市举办一定规模和场次的民营企业产品专场展示展销会;组织民营企业产品开展外省市巡回展示展销;有针对性地组织民营企业产品参加国内外知名交易会、博览会等会展活动,并视订单额给予一定的展位费补贴。

27、政府采购产品、服务和工程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严禁在政府采购中通过设定附加条件等形式变相对民营企业设置门槛。对照国家产品惠民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竞标。

28、每年发布本地主机企业配套产品需求,对民营企业针对本地主机企业配套需求进行产品开发、转产扩能的项目,可优先列为市重点产业引导资金扶持项目。

29、对民营中小微企业使用市级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上的仪器设备进行新产品研究开发发生的分析测试费用,待新产品产业化并产生效益后,给予全额补贴。

30、建立南昌技术交易市场,及时发布适合民营中小微企业的科技成果及专利信息。对从中购买科技成果及专利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待科技成果及专利产业化并产生效益后,补贴其购买费用的30%,最高不超过10万元。

31、对民营中小微企业的共性技术难题,经专家认定后,由市科技专项资金出资,市科技部门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并将攻关成果免费提供给企业共享。

四、强化服务举措

32、各级税务机关要积极主动落实国家支持小微企业的各项

税收优惠政策。按规定提高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

33、强化针对民营中小微企业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公益性服务功能,为全市民营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窗口服务和网络在线服务。加快建立县区、开发区民营中小微企业公益性综合服务平台,为本地民营中小微企业提供政府公共服务。

34、鼓励县区、开发区民营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和商会,开展行业行为规范、内部资源整合、产业集群联合、产品品牌创建、市场开拓、行业维权等活动,实现抱团发展。市委、市政府每年对发挥作用好的行业协会和商会,以及推动行业协会和商会建设工作成效突出的县区、开发区进行表彰奖励。

35、对有需求意愿、成长性好的民营企业,从市直有关部门定期遴选一批熟悉经济工作的优秀干部,进行挂点帮扶。

36、完善“企声通道”,加强市政府领导与民营企业家的对话沟通,建立多渠道的政企对话沟通机制。市直有关部门将了解、掌握民营企业诉求作为常态化工作,完善网上政企对话渠道,对企业反映的重大问题及时提交市政府,通过现场办公会和专题协调会等形式协调解决。

37、营造发展民营经济良好的法治环境,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约束对民营企业行政处罚 的自由裁量权,慎用强制执行权,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公平、公正、宽容的法治环境。

38、营造发展民营经济浓厚的舆论氛围,市属新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大力宣传民营企业家和创业者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民营企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弘扬诚实守信精神,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同时,新闻媒体加强对侵犯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和干扰民营企业正常经营的行为进行公开监督。各级宣传部门要加强监管,禁止新闻媒体对民营企业产品质量、市场信誉进行不实报道,或强拉赞助、搞有偿新闻。

39、根据企业发展速度、税收贡献、科技创新等情况,每年评选优强民营中小企业和突出贡献民营企业家、优秀民营企业创业者,由市委、市政府进行表彰奖励。

40、建立县区、开发区和市直部门民营经济发展工作考核机制。每年对县区、开发区民营经济增加值及增幅、新增民营企业户数等主要指标,以及市直有关部门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进行考核,由市委、市政府进行表彰奖励。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5

关于立足实际制定促进本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

会议记录

时间 :2012.2.15

地点:村委办公室

主持人:支部书记

参加人员:村两委成员及党员群众代表

会议内容: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街道党委、办事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积极促进村民就近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优化村内创业服务市场环境,夯实“三农”发展基础,积极促进本村改革发展,为全面展开和加快推进科学和谐的追赶与跨越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要在今年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培植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资源开发型集体经济,壮大特色农业经济。

2、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发展资产经营型集体经济,壮大物业经济。

3、发展村级合作组织,发展服务型集体经济。

4、增强村办企业活力,发展异地发展型集体经济。

5、挖掘自然资源潜力,发展休闲观光型集体经济。

农业经济发展措施论文 篇6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

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同时,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逐渐转变,有效解决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危害问题。

同时,农业机械化发展还能增强农业的生产效果,优化农业发展体系,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工作方式。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以及对农业经济发展转变的影响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发展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农业机械化发展分析

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操作者可以利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开展农业生产工作,逐渐改善与优化农业操作方式,减少劳动力的工作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从而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业技术的优化,全面推广农业高产栽培技术与现代化的技术,有效提升农业发展效率,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1]。

2、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期间,农业经济转变方式也受到其影响。

主要因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可以为农业经济转变提供积极的指导,这就充分说明,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全国农业经济发展形势的转变具有较为深刻的影响。

在全国农业机械化大力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科学技术的应用模式也有所改善,农业科学技术可以为农业机械化发展作为支撑[2]。

在高新技术逐渐发展的形势下,农业机械化可以提升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农业自动化与智能化发展效率,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变速度,从而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3]。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

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也有所转变,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的发展效率。

具体应用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在国家大力宣传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情况下,全国多数区域的生产方式都已经成为了机械化,然而,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还在应用传统的机械化作业方式,不能快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也难以优化其发展效率。

因此,全国农业机械化管理部门必须要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为农民讲解一些专业的机械化知识与技能,使得农民可以有效掌握机械操作方式。

同时,还要为偏远山区农民提供优惠政策,引导农民积极购买各类先进的机械设备,为其树立正确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观念,优化农业生产体系[4]。

2、农业产权流转方式

全国各个农业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度,根据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型特点,改善耕地分散与土地制度,并且利用产权转让方式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限制。

然而,目前部分农民过于重视自身短期利益,不能促进全国农业长远健康发展,针对这一现状,全国农业部门必须要提升农业生产灵活性,加快农业产权的流转速度。

同时,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要想更好的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就要鼓励各级政府制定完善的优惠政策,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优化农业土地产权结构。

通过农业产权流转政策的分析,政府部门需要鼓励农民应用机械设备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提升农业的生产活性与生产效率,使得农业机械化发展可以带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农民的经济效益,增强农村的发展效果。

3、制定完善的科研创新制度

在全国农业化发展进程中,先进机械设备与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农业发展效率,增强农业机械化与技术的.先进性,提升农业机械设备的工作性能与工作效率,进而加快全国农村的发展速度。

然而,目前部分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还存在科研创新力度不足的现象,难以提升农业科研技术的应用效率与应用质量,无法提升其发展效益。

因此,农业管理部门必须要加大科研创新力度,通过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而提升全国农村机械设备的应用质量,实时更新全国农业机械技术。

首先,农业管理部门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逐渐创新机械技术,加大资金的投入,为科研创新工作提供足够的资金,使农业机械技术科研创新部门得到有力支持。

其次,农业科研技术创新部门要培养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建设科研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借鉴国外先进机械设备科研技术。

论道路经济管理的措施及发展趋势 篇7

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指引下, 很多国家在朝着市场化经济、全球化经济的方向发展。但是要做好经济转型, 就要面临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的转化, 以适应新型经济的发展构架。市场经济对国家经济来说是一个机遇, 更是一种挑战。对经济的管理、运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 面临改革, 首先要从管理者理念的转变和提升开始, 加强管理的前瞻性、深远性及长期性。以经济发展壮大和新型管理模式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

2 道路实施经济管理体制的意义和必要性

2.1 道路实施经济管理体制的意义

近年来, 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而且向着全球化的经济模式持续靠拢。这样, 作为经济枢纽的交通运输也日益凸现出了它的重要性, 并逐渐巩固着它的地位。当前, 社会经济很大一部分发展资金已经逐步集中在道路基础建设上来。作为经济发展的命脉工程, 道路建设也迫切需要新的经济管理体制, 以新型的管理促进道路建设的发展, 并以自身的发展更大的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壮大。

2.2 道路实施经济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2.2.1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道路作为城市经济运输的载体, 随着社会化高度的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下催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从而带动了经济的突飞猛进,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 道路已不能再固守着传统的管理方式, 必须进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才能适当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2.2.2 保障公众出行利益的需要

由于道路自身的公益性、外部性和网络性等特性, 道路的好坏成了政府扮演公众出行利益的保障, 道路作为公共交通运输的载体, 对人们的出行, 和经济运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需要从捍卫公众的利益的角度, 来实施对道路的经济管理。

3 道路经济管理的措施

3.1 法律手段

3.1.1 立法方面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发达国家的道路之所以管理有序、发展健康, 与其有一套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是分不开的。与道路发展速度和规模相比, 我国对道路的管理显得比较滞后, 道路没有完全体现其应有的高效运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加快道路建设与管理的立法工作刻不容缓。

3.1.2 执法方面

道路的执法问题是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目前, 道路执法主体繁多、效率低下成为阻碍道路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要解决好道路的行政管理体制问题, 特别是行政执法管理体制问题, 必须要建立“精简、统一、高效”的道路交通管理体制。

3.2 经济与行政手段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物质生产部门, 它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 既是重要的基础产业, 发挥着支撑经济发展、引导生产力布局、沟通城乡、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性作用, 又是服务行业, 直接承担着“人和物空间位置移动”的运输服务, 为商品流通和人员流动提供基本条件。政府对道路经营进行规制, 既解决了道路建设资金需求量很难满足的问题, 也便于国家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3.2.1 道路的经营主体应当是以非营利性的特许经营机构为主要形态。

公路是公共产品, 自古以来修桥铺路都是政府的义务,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公路是免费的, 即使收费的国家, 收费公路占道路总里程一般不超过1%。它与一般的经营企业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它为经济建设服务, 但是不以盈利为目的, 是并且是政府投资授权的一种具有独特特性的经营方式。

3.2.2 政府和道路特许经营企业之间签订的特许经营合同规定

了特许经营者的普遍服务义务、无条件接入义务、善意看守义务、建立项目档案、重大事项报告、信息公开义务。同时给特许经营者提供了补偿、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等救济措施。义务与责任的明确使经营者便于对经营项目的驾驭和新经营理念的落实实施。合同也科学合理的对经营期限给予规定, 更强化了合同本身的合理性、激励性。

3.3 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

3.3.1 道路施工项目成本费用的预测与计划

(1) 要合理把握施工项目成本费用的合理规划, 就要对这个项目过程中可产生的成本费用支出, 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实施、核算、分析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工程预算成本也是施工承建企业平均成本水平的反映, 是根据工程施工图和《道路工程预算定额》编制计算出来的, 经过公开招标确定的工程项目应为中标价。 (2) 计划成本, 是指项目经理部根据计划期内的有关资料, 在实际成本发生前预先编制出人工费成本控制计划、材料成本控制计划、机械设备成本控制计划、管理费用成本控制计划、临时工程费用成本控制计划。制定好该项目的成本计划, 做到心中有数, 以免造成不应有的失误。

3.3.2道路工程成本费用的控制

任何企业在要持续发展, 都要在项目操作中有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 特别在资金预算和管理方面。科学繁琐的预算工作得出的结果就更要严格的遵照执行。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要少库存、少占资金的原则需要的物料随用随进。

3.3道路施工成本费用的分析与考核

3.3.1 项目施工过程中, 在目标成本确定后, 各职能部门、各生产岗位和职工就要依据目标成本对实际成本按成本计划进行控制。

3.3.2 项目施工过程中, 通过成本核算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对照找出偏差, 为下一步的成本监控、成本纠偏提供依据。

4 道路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4.1 从科学管理向人本管理发展

科学管理克服了传统经验管理的非科学缺点, 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 科学管理中的非人性化矛盾变得非常突出, 同时外界环境越来越需要企业的创造性劳动, 但是科学管理却很难适应这种要求。

4.2 经济管理的重点从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发展

管理柔性化的重要表现是管理的内部对象是从以人、财、物等硬件管理为重点, 转变到以知识和学习等软件管理为重点。这是由于人们对知识的进一步认识所致。创新是经济管理的核心, 是当前和今后经济管理的主旋律;学习是经济管理的储备, 它为经济管理储备能量。

5 结束语

交通的发展不仅在改变着中国地理, 也改变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形象, 交通已成为提升国家形象的一扇窗口。经济交通的巨大发展, 正以惊人的速度缩短着中国版图的时间距离, 也在不断加快中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相互交往, 也加大了区域经济圈的融入程度。道路建设要想实现长久高效的发展, 需要相关的经济管理活动, 依赖合理的经济管理措施, 以实现道路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陈红娟.公路经济管理的必要性、措施及发展趋势[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3期.[1]陈红娟.公路经济管理的必要性、措施及发展趋势[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3期.

[2]曹铁军.浅析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与经济管理的具体措施[J].城市建设理念研究.2011年第18期.[2]曹铁军.浅析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与经济管理的具体措施[J].城市建设理念研究.2011年第18期.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8

【关键词】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对策

1 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基本状况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2012年,全县203个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4204.71万元,村均20.71万元,同比上年增长5.30%。村级集体资产总额38242.73万元,比上年增长14.00%。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收入结构上看:经营收入214.28万元,占总收入的5.09%;发包上交收入323.91万元,占总收入的7.70%;投资收益64.89万元,占总收入的1.54%;上级补助3315.79万元,占总收入的78.86%;其他收入285.84万元,占总收入的6.80%。从经营性收入(不包括上级补助收入)村数上来看: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只有8个村,占总村数的3.94%,20万~50万元的11个村,占总村数的5.42%,10万~20万元的17个村,占总村数的8.37%,5万~10万元的24个村,占总村数的11.82%,3万~5万元的23个村,占总村数的11.33%,1万~3万元的55个村,占总村数的27.10%,1万元以下的65个村,占总村数的32.02%。

2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属经济欠发达县,大部分村底子薄,资金短缺,资源匮乏,村干部认识不到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面临巨大难题。

2.1 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思想认识不足

(1)一些贫困村村干部以资源、资金缺乏,想发展也无能为力为由,对发展集体经济不求进取、束手无策。

(2) 一些村干部只看眼前利益,没有长远计划,有的村干部不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而是为谋取私利削弱集体经济。有的村干部上任后,只考虑本人任职期间的资金需求,一上任就将集体资产拍卖,所得资金本届内花完,不考虑发展集体经济,没有长远打算。

2.2 村集体基础薄弱

2.2.1 资金短缺,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

经调查,全县村级集体经营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65个村几乎无集体经济收入,村级组织日常开支只靠到有关单位“乞讨”点援助和上级补助款,这类村难以维持正常运行。年收入1万~3万元的有55个村,勉强维持村日常开支,要想投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就只能纸上谈兵。目前全县有186个村举债,债务总额达5873万元,村均举债30多万元。举债的主要内容是:经营性支出举债50万元,占总债务的0.85%;公益性支出举债4168万元,占总债务的70.96%;其他举债1655万元,占总债务的28.18%,沉重的债务已严重影响村级正常运转。

2.2.2 资源缺乏,制约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90年代初期,全县有村级集体茶果园255个,经营面积1963hm2,每年上交村集体经济收入82.4万元;有村级集体林场126个,经营林地8333hm2,年上交村集体经济收入14.27万;全县有村级统管山41440hm2。现在不少村级集体茶园被解散,茶果园60%分包到农户。90年代后期,村村通路、通电、通电视、通网络等公益事业的兴办,村统管山林木已基本砍光,要有收入也要一个30年的周期。据年初调查,全县村级可开发山地面积5483hm2,其中适宜种植粮食、蔬菜作物的213hm2,药材536hm2,毛竹2493hm2,茶葉、干水果1298hm2,用材林149 hm2等等,有可开发耕地面积367hm2,有可合作开发资源的村70个。可见,大部分村资源缺乏,发展集体经济无门路。

2.2.3 固定性经营收入项目少,制约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90年代初,全县村办企业有289个,年上交村105.4万元,到目前全县村办企业只有20多家,而大部分都是近年创办的,其中小型水电站9家,约占40%。2012年全县有经营性收入的村为79个,占总村数的38.90%,经营性收入603万元,村均2.97万元,且村与村之间不平衡,经营收入少的村是几百元,多的几十万元,有经营性收入的村也不稳定,有的村今年一片统管山砍了,收入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以后几十年也就没有经营收入,全县有固定性收入的村只有33个,占总村数的16%。

2.3 支出不合理,非生产性开支过大

据统计,2012年度全县村级财务总支出4011万元,村均19万元,其中:经营支出128万元,占总支出的3.19%;农业发展支出592万元,占总支出的14.73%;管理费用支出1478万元,占总支出的36.84%;其他支出1813万元,占总支出的45.20%。非生产性开支过大不但不利于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干群关系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3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3.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物质保证。没有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村级公共设施建设就将成为空话,如通村公路、村内道路、路灯、饮用水、电视网络、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维修、保养都要靠村集体经济支撑。针对目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在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发展内涵和发展形式等方面有一个较大转变,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增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自觉性,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2 盘活现有存量资产,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一是要盘活原有的固定资产,对原有的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理,建立好台账。对村原来会堂、学校、加工企业厂房等要通过租赁、出租、拍卖等形式盘活资产,确保集体资产增值,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二是要盘活土地资产,下山脱贫和新农村建设后,有的地方建立了新村,要对老村的宅基地通过整理开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要根据环境条件,在集镇和城镇所在地的村,要充分利用人口集聚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好集体土地资源,在政策允许下,可以兴建标准厂房、民工适用房、店面房出租。山区村要利用山水资源,在“四荒”地、小水电、旅游开发上做好文章,开发时被征用占用的山、地资源提倡以折价入股形式参与开发。村集体可以与农户合作经营,联合开发,收益分成。

3.3 加强扶持力度,强化造血功能

各级政府在扶持集体开发的项目上,要足额给予扶持资金,防止留有缺口而迫使村集体举债上项目。对贫困村的扶持要改“输血”为“造血”,以项目为抓手,各级财政要集中一段时间,连续几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建设,乡镇要抓好项目的落实、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和监督。对无资源可开发的村,可跨区域联合开发,取得收益,使村级集体经济有长期的固定收入来源,改变以往年年扶持年年贫困的现象。

3.4 健全制度,强化管理

3.4.1 健全制度

各乡镇村要根据本乡镇村的实际,制订切合实际的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如现金管理、审批制度、物资财产管理和使用制度,招投标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和收益分配等制度,把村级财务和集体资产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3.4.2 强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程序

各村要按照有关规定,通过民主选举,建立民主理财监督小组,发挥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作用,加强对村财务的审核监督,重大村务实行民主决策。

3.4.3 深化财务公开,提高财务公开质量

财务公开是村务公开的重点,目的在于能让群众看的明白,接受群众的监督。因此,在公开的内容上要细化,该分类公开的要逐类公开,建设项目按项目公开,“一事一议”事前事后公开,干部误工补贴逐人公开。公开形式要深化,做到逐笔公开。公开范围要扩大,要从原公开在行政村所在地扩大到较大的自然村。公开时间要统一化,每个季度公开一次,没有发生经济往来的村也要实行“零”公开。

3.4.4 抓好增收节支,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

各级部门及乡镇要杜绝村级请客送礼,干部到村指导工作原则上不能在村里用餐,要在村用餐的,要在农户中与他们同吃,年终由相关单位统一结算。村级要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制订非生产性开支的细则,建立严格控制的长效机制。

3.4.5 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村级债务的化解,坚决遏制村级债务增加和蔓延

村级债务的化解,一是要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实行自身化解;二是各级财政扶持化解,实行化解业绩挂钩的“以奖代补”;三是要建立举债责任追究制度;四是对村干部每届举债作为审计重点进行专项审计。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9

一、机遇千载难逢,引导返乡创业大有可为

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立足县情思考问题,我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是我县引导返乡创业、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好机遇期。

1、沿海产业转移加速,返乡创业可谓大势所趋。沿海产业梯度内移,这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层级发展的基本规律。目前,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正在加快实施“腾笼换鸟”政策,目的在于淘汰劳动密集型、路径依赖型、能源高消耗型等发展空间严重受限的产业,使之更新改造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基地。我县在外成功创业人士所属企业立足的根据地,绝大多数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而他们中90%以上都被列入当地“淘汰”的“黑名单”。面对势不可挡的“转移”洪流,他们正处在“何去何从”的抉择困境。只要引导有方,加上他们固有的爱乡爱家情结,“返乡创业”必将形成良好局面。

2、挑战与机遇并存,返乡创业成为“化危为机”捷径。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地区不少企业特别是经受不起大风大浪的民营企业相继破产倒闭,随后市场萧条的现象也逐步显现出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县驻扎在沿海的一些民营企业要么停产倒闭,要么亏损经营。面对如此困局,我县在外企业主特别是立足传统铸锻造优势发家的企业主,十分渴望回归家乡这个老根据地,与本土同类企业合作,形成集团规模效应,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在国内国际上争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同时,国家出台扩大内需保增长的系列政策,也为我县在外从事加工贸易等产业的民营企业主转型转行提供了良好机遇,他们完全可以利用沿海大批产业工人内迁的时机,拓展内地市场,回乡创办新兴产业,获得崭新的发展空间。

3、劳务经济特色明显,返乡创业具有雄厚的人才资金等资源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群众敢想敢干,打破有限的土地资源劣势的束缚,掀起了南下“淘金”的热潮,目前在外务工、创业人员达9万之众,成为名副其实的“劳务经济示范县”。30多年来,随着我县在外务工军团的不断发展壮大,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的人数也逐步增多。仅2009年上半年,我县就新增返乡创业项目67个,投入资金2.8亿元,安置返乡农民工1700多人。“回流型”企业和项目,成为我县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和特色。庞大的在外创业、就业军团,不仅在外收获了资金、创立了实业,而且学会了技术,解放了思想,积累了创业经验。如果加强引导,使返乡创业潜力得到充分挖掘,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人才、资金等优势必然凸现,民

营经济领域的“先行先试”必将充满生机与活力。

4、“一园五区”平台得到夯实,引导返乡创业的条件日益改善。园区建设是产业承接的主要载体,也是引导返乡创业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立足日益便捷的交通网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建立了以坦塘铸造工业园为核心,以塘村塘水、袁家鸭婆山、车头平田、龙潭返乡创业基地、行廊加工贸易区为羽翼的规模化工业园区,构建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承接产业转移效能的“洼地”。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县大力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申报建造标准厂房8.8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12亿元。目前已完成标准厂房建设

2.1万平方米,在建标准厂房6.21万平方米。这一有力举措较好地产生了“筑巢引凤”的效应。截至今年5月底,“一园五区”已引进各类企业167户,引入资金21亿元,其中80%以上都属于返乡创业企业。这就充分说明,随着投资环境和条件的不断改善,返乡创业的势头也会越来越强劲。

二、转变思想观念,准确定位返乡创业工作

要做好引导返乡创业、促进我县民营经济发展这篇文章,我认为,首先要科学认识民营经济发展和返乡创业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准确定位返乡创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目标。

1、民营经济发展强劲,支撑我县经济增长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民营经济获得了空前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张,贡献不断加大。特别是“十·五”以来,民营经济以6%的速度递增,逐渐成为助推我县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主要表现在:一是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县重要的经济增长极。2008年全县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26亿多元,占全县GDP总量的68%以上;二是民营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目前全县民营经济实体和商家达1.2万多家,安排就业近9万人。近几年,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都来自民营经济实体。三是民营经济已成为财政增收和居民致富的重要源泉。据统计,我县民营经济上缴税金8713万元,已占全县财政收入的42%,城乡居民总收入的40%来源于民营经济。四是民营经济的经营领域不断拓宽,由传统支柱的能源、锻铸造产业逐步向建材、建筑、运输、商贸服务、城镇基础设施、公用公益事业等领域发展,初步形成了“经济民有为主、企业民营为主、投资民间为主、事业民办为主”的良好格局。因此,我们要顺应这一良好发展态势,进一步确立民营经济主导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识,围绕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科学决策、优化服务。

2、返乡创业是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务必予以高度重视。当前,受国际大气候和资金、技术、人才及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已十分有限,发展速度有所下降。要使民营经济发展再上规模、再兴热潮,引导返乡创业是最佳选择。这是因为:一是返乡创业人员具有资金、人才、技术和经验等诸多优势,他们回乡创业,必然为县内民营经济的发展增添无穷活力;二是返乡创业人员思想解放、观念前卫,敢想敢为,他们回乡创业,必将在“先行先试”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有所作为,并影响和带动县内处于观望状态的有志创业者开拓事业,加入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行列;三是返乡创业人员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力量,他们回乡创业,可以直接推动沿海转移产业落户我县,加速我县新兴产业的引进步伐,形成我县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强势产业竞先发展的格局。因此,我们要立足加快推进我县新型工业化、推动民营经济优化结构、规模发展这一目标,全力做好引导返乡创业工作。

3、返乡创业是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全力做好引导工作。首先,返乡创业在我县大上项目的高潮中显示出了非凡的力量。仅今年上半

年,我县“一园五区”就落户返乡创业企业167家,总投资达21亿元。这就充分说明,在我县实施“百亿项目建设”行动中,返乡创业项目占了绝对优势地位,返乡创业是我县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次,返乡创业人员在外联系广泛,结交的老板众多,只要我们把“老乡”当“老外”,充分发挥他们“以商招商”的优势和作用,我县不仅可以在“回流型”民营企业发展方面更具特色和优势,而且在招商引资方面可以拓宽渠道和领域,在引进新兴产业和战略投资者方面更有建树。因此,我们一定要以致力于做好返乡创业工作,来创新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局面。

4、返乡创业是解决就业难题的现实需要,必须切实加以推进。目前,我县已有返乡创业企业和实体500多家。安置剩余劳动力3万余人。在县内民营企业和实体就业岗位基本饱和的前提下,引导返乡创业,无疑是提供众多就业岗位的重要渠道。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县作为劳务大县,在沿海务工人员大量失业,返乡寻求就业的农民工大量增加,我县就业压力空前,甚至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解决农民工和城镇居民就业难题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我们一定要紧扣“保增长、保稳定、促和谐”的目标,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返乡创业高潮的形成,使引导返乡创业成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民利、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的有力武器[转自第一公文网:gongwen.1kejian.com]。

三、正视现实问题,切实消除返乡创业“瓶颈”

引导返乡创业,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更是现实所需。虽然我县近年来返乡创业的引导和服务工作卓有成效,但是,对照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考察当前我县返乡创业工作现状,我认为,还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返乡创业业主存在“观念”障碍。在产业内移的大趋势面前,我县大多数在外业主都明白,迟移不如早移,必须及早作出选择。但他们在返乡还是落户他乡的问题面前,显得迟疑不决。这是因为,一方面他们受当时“走出去”时的心理影响,认为好马不吃回头草,重新回到本乡本土脸上无光。另一方面,他们长期在外打拼,对县里优惠政策的落实、投资环境的改善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对回乡创业能否顺利实施并成就事业持怀疑态度,加上周边县(市、区)的参与竞争,更使他们难以下定决心回乡创业。同时,经受国际金融危机风浪吹打以后,我县部分遭受挫折的在外业主仍然心存余悸,对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产生的效应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感受不深、分析不透,对于回乡创业持观望、等待态度。这些思想障碍和认识误区,很容易使他们丧失创业良机,不能尽快走出发展低谷。

2、县内经济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协调,“三乱”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虽然我县出台了对接郴州市“先行先试”政策的26条及一系列优化经济环境的新机制,但有关部门落实起来往往避实就虚,而且强调以部门法律法规为依据,在执法过程中,存在随意到民营企业检查、收费,甚至搞评比、摊派、处罚等“三乱”和“索、拿、卡、要”行为,加重了企业的负担,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威望。二是监管不力,政府服务职能发挥不到位。出台的有些优惠政策在兑现过程中往往大打折扣,致使政策和机制难以取信于民;行政审批程序没有得到进一步简化,返乡创业投资者对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不尽满意;民营企业和实体的一些现实问题和困难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致使他们对扎根嘉禾创业发展信心不足。三是居民文明素质不高,民企落户安家存在风险。有些地方的个别群众利己主义严重,存心“排外”,故意刁难返乡创业人员,甚至对业主给予人身伤害;有些地方的少数百姓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对返乡创业项目强揽工程,或借

故阻工、扰工,甚至敲诈业主;有些地方的部分居民唯利是图,在征用土地、利用资源等方面漫天要价,或者干脆不支持、不配合,让返乡创业项目“胎死腹中”。

3、引导返乡创业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一是对引导返乡创业工作没有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形成通力协作的合力。目前,引导返乡创业工作仍然是经济部门独家运作的格局,没有充分发挥党群组织、社会团体、民间协会的综合功能和作用,构筑联动网络,形成一呼百应的浓厚氛围。二是返乡创业的融资渠道不畅,业主资金周转困难。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多数在外创业业主处于保运转或亏损状态,回乡投资兴业缺乏必要的资本积累。当前,国家虽然放宽了信贷政策,我县也成立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但由于银信部门贷款门槛较高,贷款手续过于繁杂,办理时间较长,加上民间融资量小息高,致使企业主望而却步。三是少数乡镇对返乡创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引导,对返乡创业企业和实体缺乏应有的评价机制。一些乡镇以“饥不择食”的态度实施产业承接,对产业现状、发展前景缺乏科学评价,有的甚至背离政策规定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审批,暗箱操作办理落户手续,致使一些国家明令禁止的“五小”企业返乡立足,从而引发环境污染事故或纠纷,带来诸多隐患和遗留问题。

4、引导返乡创业的平台建设还不完善。一方面,我县“一园五区”的规范化建设还需加强。近年来,我县对“一园五区”进行了精心规划,并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与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和落户返乡创业企业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不尽完善,园区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综合服务功能发挥不足;标准化厂房建设不能满足中长期发展目标需要,园区配套能力建设比较薄弱。另一方面,一些乡镇和较大规模行政村的工业园区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和布局。有的乡、村工业园区没有明确的产业布局和发展目标,而是“小而全”地任意发展;有的不依照国家法律和政策审批用地,造成返乡创业企业违法用地,引发群众信访问题;有的乡镇对承接返乡创业仍然停留在口号上,缺乏实际行动,更没有作出园区规划和实施准备,因此,引导返乡创业举步维艰。

四、抢抓时代机遇,扎实做好引导返乡创业工作

引导返乡创业,是做大做强我县民营经济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后发赶超、科学跨越”的重要举措。综合上述调研和分析,我就引导返乡创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重视宣传教育,引导业主转变思想观念。一是要深入我县在外创业人员集中地区,大力宣传国际国内形势和党和国家的政策措施。通过形势宣讲和政策解读,让我县广大在外业主增强产业转移、返乡创业的紧迫感,克服观望、等待的犹豫心态,当机立断作出返乡创业选择。二是要加大我县对接“先行先试”政策的“26条”宣传力度,积极推介我县综合治理经济环境的措施和成效。通过全方位的宣传推介,让我县广大在外业主通晓县委、县政府的优惠政策,明白县委、县政府支持返乡创业的良苦用心,从而打消疑虑,增强回乡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三是要强化对我县具有发展前景项目的宣传推介,引导我县在外创业人员回乡参与项目建设。要切实做好项目的论证和包装,以特色项目吸引在外人员回乡兴业;要在积极推介项目的同时,注重爱乡爱家的情感沟通,不断增强在外创业人员建设家乡、发展嘉禾的责任意识。

2、推进园区建设,夯实返乡创业平台。一方面,要加大对“一园五区”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新型的现代化工业园区,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我县列为全省10个承接产业转移和

返乡创业的重点县之一,为引导返乡创业、促进产业聚集与发展提供优良条件。另一方面,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引导乡、村两级依法依规开发工业园区,布局产业发展,将返乡创业园区建设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引导返乡创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一体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返乡业主安心投资、顺心创业、创造多赢局面,促进民营经济集群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3、优化经济环境,改善投资条件。一是要严格落实26条对接政策和“十个不准”等制度规定,规范部门监管行为。要继续加大经济环境监测力度,大力整治“三乱”行为,并对返乡创业企业和实体实行“特别保护”,切实减轻业主负担;要严格规范部门执法行为,降低返乡企业准入、查验门槛,为返乡创业开通“绿色通道”。二是要整合部门资源,提高办事效率。要健全政务服务中心功能,完善一站式服务条件;要切实兑现优惠政策,树立公正、公平、公开的执法和执政形象;要进一步简化审批和办事程序,千方百计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要强化专项整治,严查侵害返乡创业业主利益行为。要加大对阻工、扰工、敲诈等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杜绝侵害返乡企业合法权益现象的发生;要加强对居民法制和文明素质的教育,创造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

上一篇:神奇的极光-教学教案下一篇:吉林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题库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