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案件处理注意事项

2024-09-29

交通事故案件处理注意事项(共9篇)

交通事故案件处理注意事项 篇1

交通事故案件处理注意事项

最高《人身伤害赔偿若干问题解释》

一、19条:医疗费:

1、收款凭证

2、病例

3、诊断证明

4、用药明细保险公司在医保用药范

围内承担、有异议可对医保用药提出鉴定并注意对方医嘱单审查。

二、20条:误工费:

1、误工证明(医疗机构或鉴定机构)。

2、事发前三个月的工资条(需要所在单位执照复印件),a.工资卡,b.出勤记录,c.社保缴纳证明,d.劳动合同,e.完税证明(高于2000元每月)

3、无工作按照行业标准或者近三年平均收入证明。

4、退休(男60,女50但如果能够提供劳务协议或收入证明,法院可以支持误工费。)

5、误工时间按鉴定或者发生之日到定残前一天。注意:一般机关事业单位不扣工资。

三、21条:护理费证据同误工费,都是因此而减少的收入。

四、22条:交通费:1.正式发票。2.注意对地点,时间,人数,次数相符。

五、23条:住院伙食补助费:

(受害人+护理人)*住院天数*X 本县市3元/天,本地区6元/天,外地8元/天

六、24条:营养费:根据受害人伤残程度参照理疗机构意见确定。

七、25条:伤残赔偿金:1.伤残鉴定报告 2.户口证明 3.城镇居住一年以上(派出所机打暂住证或者房产证、租房合同、街道等相关部门证明。)4.受诉地标准计算,不满60

岁按20年,60周岁以上每增2岁减1年,75岁按5年。5.伤残等级为两个以上2-5

级每增一处加4%,6-10级每增一处加2%。

八、26条:残疾辅助具费:1.普及型2.配置机构意见及假肢价格(发票)3.配置机构

在省民政机构备案。

九、27条:丧葬费:1.死亡证明(公安部门或医学机构)2.户口注销证明(公安)

3.火化证明。标准为受诉地区上平均工资六个月。

十、28条:被抚养人生活费:1.身份证明(户口本证明家庭人员情况)2.街道、村委等

单位出具父母、子女等人数证明3.数人按一人(城镇、农村人均消费支出)计算。未

成年到18周岁,60周岁以上每增一年减一年,75周岁按5年4.无劳动能力在劳动鉴

定部门作劳动能力鉴定(按丧失能力部分30%,大部分70%,全部100%)

十一、29条:死亡赔偿金 受诉地上(城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0

交通事故案件处理注意事项 篇2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指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 (有时也包括实际报出日) 之间发生的有利或不利事项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涵盖的期间是指资产负债表日次日起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止的一段时间, 具体是指:报告年度次年的1月1日或报告期下一期间的第一天至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批准财务报告对外公布的日期。财务报告批准报出以后, 实际报出之前又发生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相关的事项, 并由此影响财务报告对外公布日期的, 应以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再次批准财务报告对外公布的日期为截止日期。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包括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 (以下简称调整事项) 和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两类。调整事项要求调整账目和会计报表, 非调整事项强调表外披露。

如何确定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某一事项是调整事项还是非调整事项, 是运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的关键。某一事项究竟是调整事项还是非调整事项, 取决于该事项表明的情况在资产负债表或资产负债表日以前是否已经存在。若该情况在资产负债表日或之前已经存在, 则属于调整事项;反之, 则属于非调整事项。

二、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规范的内容

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 通常包括下列各项:

1. 资产负债表日后诉讼案件结案, 法院判决证实了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现时义务, 需要调整原先确认的与该诉讼案件相关的预计负债, 或确认一项新负债。

2. 资产负债表日后取得确凿证据, 表明某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了减值或者需要调整该项资产原先确认的减值金额。

3. 资产负债表日后进一步确定了资产负债表日前购入资产的成本或售出资产的收入。

4. 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现了财务报表舞弊或差错。

三、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1. 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

年度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调整事项, 应分别按以下情况进行处理。

(1) 涉及损益的事项, 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

(2) 涉及利润分配调整的事项, 直接在“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核算。

(3) 不涉及损益及利润分配的事项, 调整相关科目。

(4) 通过上述财务处理后, 还应同时调整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数字。

2. 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税务处理

由于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满的时间为次年的5月31日之前, 而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最后期限是次年的4月30日, 因此, 调整事项通常是发生在汇算清缴期满之前。涉及报告年度应补退税款的, 仍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对于发生在财务报告批准报出之后的事项 (如报告期销售业务次年退回) , 不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无论是否办理所得税汇算清缴, 均直接计入退回年度的损益, 其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一致。

四、资产负债表日后涉讼案例分析

甲公司因违约, 于2007年12月被乙公司告上法庭, 要求甲公司赔偿800万元。2007年12月31日法院尚未判决, 甲公司按或有事项准则对该诉讼事项确认预计负债500万元。2008年3月10日, 经法院判决甲公司应赔偿乙公司600万元。甲、乙双方均服从判决。判决当日, 甲向乙支付赔偿款600万元。甲、乙两公司2007年所得税汇算清缴在2008年4月10日完成。假定甲、乙公司2007年、2008年适用税率为33%、25%;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均为2008年3月31日, 按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后不作其他分配。

甲公司已于2007年12月31日计提预计负债500万元, 并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125万元 (500×25%) , 若2007年度会计利润为1000万元, 不考虑其他纳税调整因素,

应纳税额= (1000+500) ×33%=495 (万元)

相应账务处理为:

2008年3月10日的判决证实了甲、乙两公司在资产负债表日 (即2007年12月31日) 分别存在现时赔偿义务和获赔权利, 因此两公司都应将“法院判决”这一事项作为调整事项进行处理。

1. 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 2008年3月10日, 记录支付的赔款, 并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

由于2007年末因确认预计负债500万元时已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日后事项发生后递延所得税不复存在, 故应冲销相应记录。

由于调整事项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 企业应在报告年度扣除诉讼赔偿600万元, 其中已计提的预计负债500万元应不作纳税调整, 同时调减已记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的金额100万元。合计调减所得税=600×33%=198 (万元)

办理所得税汇算清缴时,

实际应纳所得税= (1000-100) ×33%=297 (万元) , 这与“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核算的结果是一致的。

2. 乙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乙公司收到的赔款应记入报告年度的所得, 调增应纳税所得额600万元。

交通事故案件处理注意事项 篇3

刑事、行政案件、治安灾害事故处理报告制度

为贯彻落实“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安全工作指导方针,认真做好以“防火灾、防盗抢、防爆炸、防破坏、防治安灾害事故”为主要内容的治安防范工作,切实加强xx安全管理,不断增强全体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为便于及时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性事件,特制定以下预案。

一、火警火灾

(一)增强防火安全意识,经常学习和宣传消防安全法规,认真履行公司防火安全责任制的要求,坚持三级防火安全检查制度,开展经常性的防火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各种火险隐患。

(二)对楼层装修、二装改造的项目,责任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建筑防火审核规范”的规定和程序,实行报批手续,并严把质量关,安全规范施工,严防火灾事故发生。

(三)熟悉和掌握公司消防工作制度及易燃易爆物品摆放位置;电源开关、总闸、水源、消防水带、开启消防阀门等设置;以及各类消防器材的性能、规格和使用方法。

(四)初起火灾,正确使用消防器材,安全迅速扑灭;若火情严重,无法控制的:

1、立即拨打“119”电话报警,报警时讲明发生火灾单位、地址、门牌、着火部位和物体后,通报公司及客户单位有关领导;

2、及时开通应急消防通道,接引消防、救护等抢险救急车辆和人员迅速到场,展开扑救;

3、切断火灾现场电源、疏散人群,撤离易燃易爆物品;

4、注意维护火场秩序,严禁无关人员接近火场,妥善保护人证、物证等现场情况;

5、积极协助公安消防机关做好现场勘查、调查取证和善后查处等工作。

二、治安纠纷

(一)公司员工和保安员在工作过程中,要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及时发现和制止工作范围内的夹带商品、吵架、斗殴、闹事等扰乱治安秩序情况的发生,同时报告公司安保干部及时处置;

(二)如在工作区域内发生群众纠纷,应及时采取以下措施:

1、积极对双方当事人进行劝阻调解,缓解矛盾激化,在调解过程中应注意方式方法,用语得当。上海四团保安服务有限公司 刑事,行政案件,治安灾害事故处理报告制度

2、提高警惕,防止少数坏人借故挑起事端,利用混乱之机进行破坏活动。

3、在工作区域内对精神病人和酗酒闹事者,要好言相劝谨慎处理,让其离去,使其不再影响正常工作秩序。

4、如现场情况复杂,局面难予控制时,应及时报告上级领导,必要时直接报警处置。

三、盗抢侵袭

(一)公司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应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注意发现危险隐患。保安员在值勤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守护区域的巡逻检查,及时发现和制止现行偷盗、抢劫案件的发生,同时及时报告公司安保干部,必要时直接报警“110”或“57780852”(中山派出所)处置。

1、班前、班后应检查门窗、水源、电器等设施设备关闭情况,并认真填写交接班记录;

2、工作中随时保持高度警惕,注意收银台周边有无异常情况,交接班清点营业款时在岗保安员应在收银台旁护卫防范;

3、公司各部门营业款送交银行前,应在办公室内清点、装袋并通知公司安保干部安排护卫人员接送押运,确保营业款取送安全;

(二)发现可疑人员及时采取以下措施:

1、发现可疑人员,应严密监视,注意观察其动向,将其控制在视线之内;

2、对疑点较大的可疑人员,及时报告安保干部进行询问和盘查,并提高警惕,防其行凶伤害。

(三)发生盗抢案件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可疑人员正在作案时,应及时报告安保干部并通知其他保安队员增援,必要时可直接报告公安机关,同时密切监控,等待时机果断予以制服;

2、发生盗抢案件要及时控制现场秩序,设立一定警戒区域,并妥善保护现场人证、物证等重要情况,同时向公安机关报警处理;

3、在有关人员到达现场后,积极提供有关线索、现场情况,协助公安机关对案件进行侦破。

四、爆炸伤害

(一)公司员工在工作中,应提高警惕、注意观察,如发现无人认领可疑物品、异味弥漫或电器故障等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安保干部,必要时直接向公安机关报警处置。

(二)保安队员必须加强巡检力度,对出入人员严格登记,提高警惕,密切注意来访人员及随身携带的物品。上海四团保安服务有限公司 刑事,行政案件,治安灾害事故处理报告制度

(三)发现可疑物品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及时报告公安机关处置;

2、立即控制现场,动员无关人员迅速疏散撤离;

3、划出警戒线,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警戒区;

4、注意发现现行作案犯罪嫌疑人,并迅速抓获交公安机关处理。

(四)发生爆炸案件时,应采取以下措施处置:

1、及时报告公安机关处置;

2、协助公安机关对现场人员进行疏散转移;

3、配合医疗机构抢救安置伤亡人员;

4、保护公司和客户资金、重要资料和物品安全;

5、协助公安机关维护现场秩序,确保现场堪查、调查取证和善后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6、注意发现现行作案犯罪嫌疑人,并迅速抓获交公安机关处理。

五、现行破坏

(一)保安员执勤时,应集中精力、提高警惕,加强对公司经营场所、商务办公以及配电室、水泵机房、停车场、餐厅液化气室等重点部位进行巡视检查,防止不法分子蓄意破坏;

(二)发现可疑人员,应严密监视,注意观察其动向,将其控制在视线之内;

(三)可疑人员正在进行破坏时,应及时报告安保干部并通知其他保安队员增援,必要时可直接报告公安机关,同时密切监控,等待时机果断予以制服;

(四)注意做好现场取证保护工作,及时报告公司有关领导,同时向公安机关报警处理;

(五)在有关人员到达现场后,积极提供有关线索、现场情况,协助公安机关对案件进行侦破。

六、灾害事故

因不可避免的自然原因引起的水灾、火灾、雷击、垮塌、有害气(液)体泄漏以及交通伤亡等治安灾害事故发生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处置:

1、立即拨打“110”报警,同时向公司主管领导报告。

2、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向受困人员提供有力帮助。如发现伤亡人员,应立即拨打“120” 电话急救处置。

3、提高警惕,加强灾害现场治安秩序维护,防止不法分子乘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上海四团保安服务有限公司 刑事,行政案件,治安灾害事故处理报告制度

4、积极组织现场人员进行抗灾抢险,尽量控制灾害蔓延的范围,把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交通事故案件处理注意事项 篇4

各市中级人民法院、各基层人民法院,各市、县公安局:

为了妥善、及时处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人民法院与公安机关的协调和配合,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以及公安部有关规章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关于交通事故巡回法庭的设立

1、全省各基层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审理案件的需要,在当地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设立交通事故巡回法庭,依法独立公正审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

各地公安机关应当为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审理案件提供相应的工作条件。

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应当设置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有明显区别的标志。

2、各基层人民法院的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开展协助诉前调解、现场受理、就地开庭等形式,方便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3、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审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一般应当适用简易程序。

二、关于抢救费用的支付、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

4、适用一般程序处理交通事故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对机动车登记所有人、实际支配人、驾驶人的姓名、住所或实际居住地、联系方式以及肇事车辆是否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参保的保险公司和责任限额等情况进行调查。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查收集的有关当事人住所或者实际居住地的证据,可以作为人民法院确认送达地址的依据。

5、交通事故造成人员受伤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五条、《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条等规定通知相关保险公司或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支付抢救费用,也可以通知机动车驾驶人、所有人、实际支配人预付抢救费用。

交通事故造成人员死亡的,尸体处理费用的支付参照上款规定处理。

6、保险公司、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机动车驾驶人、所有人、实际支配人不在规定的时间内支付抢救治疗费用或尸体处理费用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当事人,并告知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并申请先予执行。

7、适用一般程序处理交通事故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将肇事车辆予以扣留。

机动车登记所有人、实际支配人自愿预交损害赔偿费用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代为保管。

8、对扣留的车辆进行检验鉴定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依法送达技术检验鉴定结论时,应当告知各方当事人返还机动车的时限。

9、对于没有投保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车辆或者虽然投保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数额可能超过保险责任限额的车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诉前财产保全。

10、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或者先予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进行审查。对于符合法定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作出裁定并依法采取措施。

11、人民法院依法对车辆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在裁定书中明确车辆保管的地点与方式。已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扣留的车辆,原则上不变更保管场所,但应将扣留变更为财产保全。

三、关于交通事故认定书

12、交通事故发生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依照有关规定查明事故原因,确定当事人的责任,及时作出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各方当事人。

13、因交通事故当事人处于抢救或昏迷状态的特殊原因,无法收集当事人的证据、且无其他证据佐证交通事故事实时,经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交通事故认定的时限可中止计算,但中止的时间最长不超过2个月。

14、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作的交通事故认定书是人民法院认定当事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或者确定受害人一方也有过失的重要证据材料。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交通事故认定确属不妥,则不予采信,以人民法院审理认定的案件事实作为定案的依据。

四、关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调解

15、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交通事故时,在作出交通事故认定书之前或者送达交通事故认定书时,应当告知各方当事人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有争议的,有申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

16、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主持调解的,应当通知相关保险公司参加调解。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及时制作调解书并送达各方当事人。经调解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终结书送交各方当事人,调解终结书应载明未达成协议的原因。

17、同一起交通事故造成2人以上伤亡的,因伤者治疗终结或者定残时间不同,伤者治疗终结或者定残时间与死者丧葬事宜结束时间也不相同,造成各受害人损害赔偿的调解期限的起始时间各不相同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各受害人的不同情况分别组织调解。

根据伤情需要对伤者分期治疗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在第一期治疗终结后组织调解,继续治疗的费用可以在征求医疗机构的意见后经双方协商达成赔偿协议,也可以由当事人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18、当事人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后,一方当事人反悔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变更、撤销或者宣告无效的,一般不予支持。但当事人能够证明调解协议具有可撤销情形或者无效情形的除外。

五、关于邀请协助调解和委托调解

19、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在审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时,可以邀请交通协助调解,受邀请的交通应当予以配合。

20、人民法院受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后,经各方当事人同意,可以委托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其他具有相关法律知识和工作经验的组织或者个人进行调解。

21、人民法院邀请交通协助调解的,应当发出邀请函;委托调解的,应当发出委托函。

22、人民法院应当在送达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同时,就是否接受委托调解征求各方当事人的意见。

当事人均同意委托调解的,人民法院应当在调解前告知当事人主持调解的人员的姓名及是否申请回避等有关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23、人民法院委托调解的,应当将诉状及证据材料的复印件送交主持调解的人员,并针对具体案情做好调解的指导工作。

24、委托调解的期限为10日。10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经人民法院同意,可以继续调解,但延长的调解期限不得超过7日。

人民法院委托调解的期间,不计入审限。

25、调解期限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主持调解的人员应当终结调解,并将案卷材料、调解笔录、调解终结书等移交人民法院。

26、达成调解协议后,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制作民事调解书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确认调解协议并制作调解书。

经调解原告向人民法院申请撤诉的,应当在调解协议中明确当事人不需要制作调解书。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视为和解协议。

27、人民法院委托调解但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应当在案件审结后及时将生效的裁判文书送交主持调解的组织或者个人。

六、其他

28、因交通事故遭受精神损害的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向主持调解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确定。

确定精神损害抚慰金时,一般不宜超过5万元。

29、当事人对有关保险公司就交通事故车辆损失作出的定损结论没有异议的,不再另行委托中介机构评定。

30、人民法院拍卖交通事故车辆所得价款,在优先用于支付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费用后再支付车辆保管费。

31、在确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赔偿数额时,人民法院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采纳《江苏省统计局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中的上一相关统计数据。同一统计内,相关统计数据不再调整。

省高级人民法院每年及时转发相关统计数据,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处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时应当参照执行。

32、人民法院受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后,可以向处理该案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发出调卷函或者由承办法官持调卷函调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该案的全部案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依照《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十九条规定办理。

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的,原审法院应当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形成的卷宗随案移送二审法院。二审法院审理终结后,应当将该卷宗随案退回一审法院。一审法院在收到该卷宗后,应当在3日内退回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33、对涉嫌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交通事故,当事人在刑事部分处理之前就损害赔偿问题请求交通事故巡回法庭调解的,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应当及时调解。

经交通事故巡回法庭主持调解,当事人对涉嫌犯罪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问题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又就交通肇事罪的同一事实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刑事案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在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中对交通事故巡回法庭的调解结果予以确认,并判决驳回当事人附带民事诉讼的诉讼请求。

34、本意见中的“车辆实际支配人”,是指买卖车辆未办理过户手续的买受人(连环购车均未办理过户手续的,为最后一次买卖关系中的买受人)、受赠人以及车辆承租人、借用人、挂靠人和承包经营者等。

35、本意见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交通事故案件处理注意事项 篇5

[摘要]:本文通过讨论火灾现场勘查应查明起火时间、起火点、起火前后现场的情况、灭火行动对火场的影响、群众对火灾的反映;然后介绍了如何确定保护范围,如何在灭火中、勘查过程中、勘查过程前保护好火灾现场,如何保护痕迹物证;最后介绍了火灾事故认定和处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应依据的法律、法规。

[关键词]:火灾现场勘查、火灾事故、火灾认定、火灾处理

[正文]:

1、掌握火灾现场勘查应查明的主要问题:

1.1、起火时间:

起火时间一般指火灾过程中,起火物发出明火的时间,对于自燃、阴燃则是指发热、发烟量突变的时间。如果存在人为的因素,就要以确定的时间为基础,采取定人、定时、定位的方法进行查证,以便从中发现可疑线索。

1.2、起火点:

一般来说,起火点所在的部位往往是被严重烧毁的地方。但这也不是绝对的,由于物资存放的状态不同、建筑形式不同以及扑救方面的原因,有可能使不是起火点的地方遭到的破坏反而比起火点严重。所以在确定起火点时,应该充分考虑各种客观条件,根据燃烧开始时的特点和火势蔓延的过程以及现场痕迹的特征,分析确定。

起火点通常只有一个。但有时也可能有几个,当出现这种情况时,通常有以下几种可能导致:

1.2.1、反革命分子或其他刑事犯罪分子的破坏;

1.2.2、电器线路发生故障;

1.2.3、爆燃起火;

1.2.4、风天起火。

1.3、起火前现场的情况:

在勘查中,了解起火现场的情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3.1、建筑物的立体和平面布置,建筑构件的耐火性能,每个车间的用途,每个房间的用途,车间内的设备及室内陈设情况等;

1.3.2、火源、电源情况;

1.3.3、贮存物质的情况;

1.3.4、是否有防火安全规定、制度和操作规程,实际执行情况如何,有关制度是否与新的工艺和设备相适应;

1.3.5、以前是否发生过火灾、火警,在什么地点,是什么原因,事后采取了什么措施;

1.3.6、有哪些不正常现象,如灯光闪动、异响、异味、升温、机器运转不正常,物料波动等。

1.4、起火后的现场情况:

1.4.1、起火时的气象条件及火势蔓延的方向;

1.4.2、遭受火灾破坏比较严重的部位及周围的情况;

1.4.3、现场上有哪些同火灾有关的物证和可疑的痕迹;

1.4.4、当事人或其他人中,有没有反常现象。

1.5、灭火行动对火场影响:

灭火行动对现场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灭火中的疏散物质和破拆将使火场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为了对火场有个正确的认识,必须弄清灭火的全部过程并分析灭火措施对火场的影响。

1.6、群众对火灾的反映:

搜集群众对火灾的反映,对查明火灾原因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群众对火灾的反映都正确,因此一方面要十分尊重群众的反映,同时也要结合其他材料,全面分析印证。

2、应保护好火灾现场:

火灾现场保护工作是做好火灾现场勘查工作的重要前提。火灾现场是搞好查证火灾原因痕迹物主的重要场所,若遭到破坏,直接影响着火灾勘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着勘查人员获取火灾案件现场诸因素的客观资料。因此保护好火灾现场,是做好现场勘查工作的重要前提。

2.1、首先应划定保护范围,确定保护措施:

保护范围应包括被烧到的全部场所及与火灾原因有关的一切地点。保护范围圈定后,禁止任何人进入现场保护区,现场保护人员不经许可也不得无故进入现场移动任何物品。确定保护火场的范围,应根据起火的性质和燃烧特点等不同情况来决定,在保证能够查清火灾原因的条件下,尽量把保护现场的范围缩小到最小限度。在夜间或没有供电设施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勘查工作的进行。

2.2、保护现场的方法:

2.2.1、灭火中的现场保护:

对起火部位,在灭火时,特别是扫残火时更不要轻易破拆或变动物品位置,应尽量保持燃烧后物体的自燃状态。因此,灭火指战员应该和现场勘查人员主动配合,尽量做到不拆散已经烧毁的结构、构件、设备和其它残留物,如果仍有燃尽的危险,应用开花水流或喷雾进行控制。

2.2.2、勘查前的现场保护:

对于消防部门应配合当地公安部门、起火单位人员搞好现场保护,首先应划分保护范围,其次应禁止任何人进入保护范围,禁止任何人动用保护范围内的任何物品,对于面积比较大的保护范围,应用围墙将保护范围圈起来。

2.2.3、勘查中的现场保护:

勘查人员在勘查过程中,应尽量保持火场的原状,对于必须要移动其它物品时,应对原始火场首先拍照,以照片的形式保存和保护现场。

2.2.4、现场痕迹、物证的保护方法:

对于火灾现场痕迹、物证应用粉笔圈起来保护,禁止任何人移动火灾现场痕迹、物证,对于有些火灾现场痕迹、物证可用席子、塑料布、面盆等罩具遮盖起来。

3、火灾事故责任的认定一定要慎重:

3.1、公安消防机构应当根据火灾原因、火灾损失等调查情况,查明火灾事故责任,制作《火灾事故责任书》。在火灾事故责任的认定过程中一定要慎重。

火灾事故责任主要有下列四类:

3.1.1、直接责任;

3.1.2、间接责任;

3.1.3、直接领导责任;

3.1.4、领导责任。

对于引起火灾的人员称为直接责任人员,我们应根据火场现场勘查笔录、痕迹物证等证据确定直接责任人员,根据火灾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情况确定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大小,对于触犯《失火罪》、《消防责任事故罪》的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处罚。对于负有间接责任和间接领导责任、领导责任的人员应根据其它规定给予处罚。

3.2、公安消防机构应当将火灾事故责任的处理情况及时报告上一级公安消防机构。特大火灾事故应当在查明火灾事故责任并提出处理意见后十五日内,由省级公安消防机构写出特大火灾事故调查报告报公安部消防局备案。

特大火灾事故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有:

3.2.1、起火单位(个人)的基本情况;

3.2.2、起火经过及扑救情况;

3.2.3、火灾损失;

3.2.4、调查、认定火灾原因的情况(附《火灾原因认定书》、《技术鉴定书》、《专家鉴

定意见》等);

3.2.5、火灾事故责任(附《火灾事故责任书》及处理意见);

3.2.6、经验教训。

4、火灾事故的处理一定要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

火灾事故的处理一定要依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我们主要依据《公安部第三十七号令》、公通字[1999]19号文件《公安部关于公安消防机构办理刑事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各省公、检、法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失火罪和消防责任事故罪立案标准》的通知,如河南省应根据豫公(通)[1999]242号河南省公安厅、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河南省失火罪和消防责任事故罪立案标准》的通知等法律、法规。

交通事故案件处理注意事项 篇6

司法鉴定就是一种运用科技方法、专门知识、职业技能和执业经验为诉讼活动提供技术保障和专业化服务的司法证明。这个概念就要求的属性是法定性、中立性、客观性。

法定性也即是法律性, 要求司法鉴定的诉讼参与者, 不仅要具有法定资格, 也要从启动条件、鉴定的实施、得出鉴定意见、鉴定后的证据质证、采信还要有出庭作证的义务都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1) 其要求司法鉴定的提起要以诉讼和处理案件的执法机关决定, 不要是市场化, 利益化, 不能因个人的喜好和意志来自由的启动和进行实施。 (2) 其司法鉴定的机关要具有相应的资格, 并且要经过法定的程序进行聘请委托。 (3) 鉴定的范围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范围进行鉴定, 不能进行超范围进行鉴定。 (4) 鉴定的活动属于科学技术类的事项。 (5) 鉴定意见是法定的证据之一。

中立性也即是独立性、公正性。在鉴定中, 只有公正、独立的才是司法鉴定的内在要求也是保证其司法鉴定过程的客观性的基本准则。其要求为 (1) 在司法鉴定中保持独立是保证公正的前提, 也是我国关于程序公正的要求。 (2) 在进行技术活动中, 只有很好的排除了一切的外界因素, 保持独立性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和要求, 也是保证结果客观公正的的前提条件。 (3) 程序上要求鉴定人和鉴定机构不能与当事人任何一方有任何的利害关系。要做一个彻底的第三方。要要求较高的证明力和权威性, 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客观性也即真实性, 客观性要求在鉴定过程中要运用科学规律和科学定理对专门的问题提出一个真实性的答复。鉴定意见的可信性和公正性, 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要程序上的公正, 即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来做出一个鉴定, 来保证鉴定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二要在鉴定时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对问题的分析。要使鉴定结论在科学规律、科学定理、科学理论、科学知识来构成司法鉴定的理论基础, 要鉴定人员利用其本人掌握的专业的技术, 利用专业的设备, 按照符合其专业技术程序规范和技术检验标准的要求, 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和认定。

司法鉴定在目前我们是在诉讼过程中的应用, 但是交通事故发生后, 在处理交通事故案件时也是经常应用到。我国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 交通警察往往是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执法人员, 案件各有各的不同, 根据各种情况的需要, 肯定达不到要求各个技术性的专门的鉴定人员及时到达现场进行分析和认定。往往是在事故处理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处理认定该事故的各种情况, 进行对外进行委托某问题。对外委托的一般为, 对车辆的性能进行检测、对案件当事人的损伤情况进行鉴定, 对当事人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查, 对当事人的财产损失进行评估。

2 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每年发生的数量居世界第一, 因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也居世界第一, 国家现在非常重视这个安全性问题, 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道路问题, 人的问题, 车辆的安全性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产生了道路交通事故。虽然道路交通事故是一个偶然性因素, 但是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无论社会发展到如何的进步, 道路交通事故都是存在的, 解决发生交通事故后的问题就是要解决的实际需要, 而在解决问题时遇到了一些专门性的技术问题, 就需要我国的执法部门去聘请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去认定专门性问题的, 在鉴定机构和鉴定人为解决这一问题所作出的鉴定意见时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鉴定机构和行政机构一体化。

在我国司法鉴定机构存在一定的一体化,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发生交通事故后, 对于技术性的鉴定, 一般委托公安、司法部门内部的鉴定机构, 国家行政机构的发展改革委员会的内设机构价格认证中心, 而很少对外委托法律规定的司法鉴定机构。公安、司法部门的内部鉴定机构是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有着同样的情况, 即是国家的内设机构, 存在“检查与鉴定合一、执法机构和鉴定机构合一”, 缺乏司法鉴定活动的独立性和中立性, 鉴定机构会带有各种感情的色彩、带着国家的色彩去收集相关证据, 去完成其鉴定职能。发改委的价格认证中心本身的主题就是其发改委的内设机构, 也就是行政机构与鉴定机构的一体进行职能不分。

(2) 司法鉴定程序不统一。

在鉴定程序的启动上, 现在多数交通事故案件的委托人多为当事人和行政执法机构, 委托鉴定的单一性, 就我国目前的国情, 在各项制度不完善, 当事人多数选择自己有点熟人和能找到关系的鉴定机构鉴定, 看如何鉴定对自己有利, 如何做, 拉关系, 采用人情、金钱、利益等各种引诱来使鉴定人。我们在交通事故案件中, 因为多数都有保险公司的保险, 多数当事人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 对于鉴定也是没有任何异议, 反正认为钱最终是保险公司来赔偿。而保险公司在进行按照合同的约定进行赔偿时, 发现鉴定结论有问题时, 也是因为时过境迁, 无法进行重复鉴定, 即使重新鉴定也是因为有前一个鉴定的存在, 后者在同行业保护的情况下, 多数选择的是结果的一致性。

(3) 鉴定内容随意性大、结果不具有意义。

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 多数人选择的是通过法院的方式解决这一纠纷, 法律规定要由证据进行证明其主张的观点, 鉴定有被推上了前沿, 原告对鉴定多数是单方面进行委托, 对内容没有任何的要求根据法律规定由对方来进行质证认可, 而是采取自己提供证据证明其损害结果。鉴定机构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就不确认其真实性, 为了对其进行鉴定有不愿意承担责任, 就在结论处, 若鉴定材料真实, 本鉴定结论有效。并且结果经常出现, 经目测为丧失功能的10%进行鉴定, 没有一点技术含量和专业知识。也是不符合鉴定的客观性原则的, 对于鉴定事项按照科学思维而不是主观随意性进行分析、判断, 作出有关案件事实的鉴定意见, 也不符合我们鉴定的目的。

3 造成现状的原因分析

(1) 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

司法鉴定时司法鉴定人员运用自然科学、科学技术和方法解决诉讼中专门性问题, 进行鉴定必须坚持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忠于事实、追求真理。在实践中, 特别是在涉及到交通事故的损害时, 不能很好的区分出来人情、个人利益和科学、公正、公平的去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 科学的进行司法鉴定。笔者在一个道理交通事故案件中, 受害人是一位83岁的老人, 同时也是一位患有多种疾病的老人, 在过马路时与车辆发生了交通事故, 在人民法院诉讼前委托了一个司法鉴定机构鉴定为十级伤残和一个九级伤残原因是其发生交通事故使其不能长时间行走, 劳动能力丧失10%及自理能力丧失30%。首先80多岁的老人是不是具有劳动能力, 第二就是不发生交通事故是不是其完全可以自理, 在审理阶段, 保险公司申请做了因果关系参与度的司法鉴定, 其同时一个鉴定机构意见为有因果关系, 并没有对参与度进行评定。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 不要说是司法鉴定机构就是一个小孩也认为是有因果关系的。司法鉴定机构是一个专门性的机构, 其作出一个小孩智力的鉴定, 其更可笑的是其中一个鉴定人却是老人的主治医生, 鉴定人要公开公正与当事人无任何利害关系的人。可是在本案的司法鉴定机构明显违反了回避原则, 是可悲的。鉴定机构及鉴定人丧失了其科学性和公正性。

(2) 职业道德缺失严重。

现在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在社会活动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其职业道德也是到达了一个底线, 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发现, 多数是违反了廉洁, 违反了公正义务, 违反了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 有的甚至是犯罪。

4 对策

4.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鉴定人员的职业道德是要一个系统化、理论化的规范体系, 要高于一般的社会道德, 这一职业群体必须要求要形成高尚德职业道德品质, 必须全面系统的学习、全面掌握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高标准的道德规范。同是司法鉴定人员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 其本身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 来科学的认定所涉及到的事实进行专门性认定, 对我国的司法公正、社会的公平公正、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其权力和职责要求鉴定人员和鉴定机构必须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正确履行鉴定职责。当前, 加强和提高鉴定人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伦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 向鉴定人员系统的传输社会主义鉴定人员的职业道德理论, 要使之充分认识和领会鉴定人员职业的原则、规范和基本要求, 全面学习我国关于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法律法规, 为更好的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以实际出发, 采取灵活多样的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耐心教育、榜样引导、个人示范和增强集体主义和奖励和惩罚的方式进行教育。要加强鉴定人员职业道德的自我修养, 鉴定人员的自我修养要使鉴定人员在鉴定过程中, 提高自我、自我教育使自己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4.2 制度上加强信息平台

(1) 建立健全司法鉴定网络。

在信息日益公开化的今天, 应该是对各个行业的充分利用起优势, 在司法鉴定领域也应该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 来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 推动司法鉴定的网上公开透明。这个平台是专业化、科学化、技术化公开的一个平台。就像检察院的办案公开化、法院的审判公开, 司法鉴定目前尚没有这样的公开制度, 也没有公开的体系, 目前鉴定是模板式的鉴定, 闭门造车式的鉴定, 如何打开这样的体系, 必须进行加强监督, 对社会公开, 对人民群众公开, 对媒体公开, 出了问题, 有地方控告, 有地方反映, 别认为是技术性的鉴定就以技术性的不公开, 不透明, 无监督, 无管理。必须将所有的鉴定进行上网公开, 接受同行业的监督, 人民的监督, 管理机构的监督。建立全国性的信息共享平台, 通过网络、新闻等向社会公开。

(2)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大违法处罚力度。

我国的立法机关人大常委会在对司法鉴定管理条例中就明确规定了, 司法鉴定机构违反鉴定人和鉴定机构从事司法鉴定业务, 违反应当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 尊重科学, 遵守技术操作规范, 因严重不负责任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重大损失的, 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 骗取登记的, 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 拒绝出庭作证的,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有违反本决定规定行为的, 予以警告, 责令改正。 鉴定人或者鉴定情节严重的, 撤销登记: 鉴定人故意作虚假鉴定,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 依照上述规定处罚。 笔者认真上述是从制度层面上去加大的力度, 但是远远不够, 因为如果没有信息公开, 处罚就显得不够公开, 公正。也不能使管理者去发现违反法律和法规的鉴定人和鉴定机构。

5 结束语

司法鉴定的公开、公平、正直是构建社会和谐, 经济发展, 正确处理交通事故, 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只有让公开、公平、公正观念深入到每一个人心里, 才有可能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当前我国交通事故依然严峻, 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由于交通事故产生原因的复杂性, 对它的治理不能采取单一的手段, 应多管齐下, 综合治理, 惩罚与救济并举, 媒体要多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宣传, 呼吁整个社会重视交通事故的危害, 让国家、社会和个人结合起来, 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人人为出行安全。

摘要:针对发生交通事故后的案件, 大多数要进行司法鉴定, 在司法鉴定中存在很多问题, 并非全部是制度上和法律上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加强司法鉴定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提出了建立网络平台、公开鉴定文书加强司法鉴定人及鉴定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等建议。

如何办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 篇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家用轿车被划入高档奢侈消费品的情况已经是历史了,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平日出行的代步工具。但与之一起凸显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交通事故及相应赔偿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仅2010年1至6月份,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99282起,造成27270人死亡、116982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4.1亿元。笔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基层法律服务的工作人员,对这一社会现象有着直观的感受,本文尝试从一名法律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对出现道路交通事故时应如何应对、处理及应注意的问题作出阐释,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关注,与各位共勉。

一、道路交通事故的基本概念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交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可知,所谓“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根据上述概念可知,认定是否构成道路交通事故,须同时满足下面四个条件:

(1)事故发生在道路上

所谓“道路”,是指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对于车辆在道路以外的地方发生的事故是否属于我国法律规定的交通事故,我国法律并未明确规定。笔者认为,其他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如《安全生产法》规定的安全生产事故;《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事故等),应依照其规定;只有在其他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时候,才能参照《道交法》的规定处理(见《道交法》第77条:车辆在道路以外通行时发生的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报案的,参照本法有关规定办理)。

(2)发生事故时,行为人主观方面是过错或者意外

在此,可以排除行为人主观方面的故意。如果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时的主观方面是故意,无论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其行为均不能由民法及相应民事法律进行调整,而应归入《刑法》的调整范畴,这里不展开论述。

(3)发生事故时,主体至少有一方是车辆

即要求认定构成道路交通事故时,主体至少有一方为车辆,至于是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则不受限制。可以是车与人、车与车之间发生冲撞,但不能仅是人与人之间发生冲撞。车与路面交通设施或其他建筑物之间也可能发生交通事故(如车辆掉下桥梁、冲撞道路隔离带或者掉入窨井等)。

(4)发生违反交通安全法的行为

另外,本文涉及的概念还包括:

“车辆”,是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

“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臵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

“非机动车”,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驱动,上道路行驶的交通工具,以及虽有动力装臵驱动但设计最高时速、空车质量、外形尺寸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参见《道交法》)。

二、处理交通事故应注意问题

(一)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及不服责任认定时的救济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机构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其在接到事故报警后,处理流程一般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是现场调查、取证;

其次是检验、鉴定,即对涉案当事人的生理、精神状况、人体损伤、尸体、车辆及其速度、痕迹、物品甚至是道路状况等进行检验、鉴定,在该阶段出于鉴定需要,一般会对事故车辆进行扣押,扣押期限截止鉴定报告出具后5日;

最后,根据上述证据及相应鉴定报告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

如事故双方对交通事故认定书不服,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的规定,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三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复核审查期间,任何一方当事人就该事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经法院受理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终止复核,且复核以一次为限。对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不服或者对上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复核不服时,不得就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责任认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在相应交通事故赔偿诉讼中,可依照《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73条规定,要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公开交通事故证据材料,同时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25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的若干规定》第59条要求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的交通警察出庭接受质询。

(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涉诉时的管辖法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十条规定,“因铁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提起的诉讼,由事故发生地或者车辆、船舶最先到达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当事人可以选择向事故发生地、车辆最先到达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起诉。因交通事故属侵权行为,因此,侵权行为地对交通事故也具有管辖权。

被告为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的,其住所地为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如被告为公民的,其住所地为公民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地。所谓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

(三)交通事故赔偿范围

国务院制定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

第95条第二款规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项目和标准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依据这一规定,对于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应当适用《民法通则》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的规定确定赔偿的范围及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与《道路交通安全法》与《实施条例》于同日施行,故对于人身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标准,可适用《解释》的有关规定。

简言之,造成财产损失时,修复费用、折价赔偿费用按照实际价值或者评估机构的评估结论计算。造成人身损害赔偿时,其赔偿项目和赔偿标准依据《侵权责任法》及《解释》的相关规定处理,主要包括下列几项:

(1)残疾赔偿金=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居民人均收入×伤残系数×赔偿年限;

残疾辅助器具费=普通适用器具的合理费用,司法实践中需由鉴定部门出具鉴定意见或者由假肢公司出具相应证明。

(2)丧葬费=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6个月;

(3)住院伙食补助费=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出差伙食补助标准(参见2007年财政部制定的《关于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差旅费开支的规定》)×住院天数;

(4)医疗费,据实结算;

(5)误工费=误工收入×误工时间;

误工收入的确定: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6)护理费,护理人员有收入的,参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护理人员没有收入或者雇佣护工的,参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标准计算。护理人员原则上为一人,但医疗机构或者鉴定机构有明确意见的,可以参照确定护理人员人数。

护理期限应计算至受害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时止。受害人因残疾不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据其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护理期限,但最长不超过二十年。

受害人定残后的护理,应当根据其护理依赖程度并结合配制残疾辅助器具的情况确定护理级别。

(7)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另:还应有交通费、住宿费、直接财产损失费、车辆停运损失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

关于被抚养人生活费,因为《侵权责任法》及相应司法解释规定的并不明确,因此,司法实践中对于该项费用是否应纳入赔偿范围及如何计算存在一定争议,有人认为,应将其作为一项赔偿项目单独计算,计入赔偿总额;也有人认为,其不应单独作为一项赔偿项目,其应从残疾赔偿金或者死亡赔偿金总额中扣出,支付被抚养人;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

(四)交通事故保险理赔及流程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作为一项强制保险和对第三人的救济,在交通事故案件中几乎必然涉及,这里简单进行介绍:

发生事故后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进行索赔,笔者认为,只要在保险责任范围以内,没有除外责任的、合理的费用,均应由保险机构进行赔偿。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保险中,只区分有责任和无责任两种情形,而不计责任大小或者比例。即:只要事故责任认定书确认了投保人负有事故责任,在交强险限额范围内(一般为12.2万元,其中医疗费限额为1万元,财产损失限额为2000元,其它人身损害赔偿限额为11万元),保险公司应全额赔偿事故受害人。

离婚案件注意事项--律师答疑 篇8

离婚案件注意事项--律师答疑

一、如果对方不同意离婚,坚持离婚的一方一旦诉讼到法院,很快就能够解决离婚问题

很多人认为,离婚是公民自己法定的权利。只要自己坚持离婚的话,即使对方不同意,诉讼到法院,也应该很快就会解决。这是由于对我国现行离婚法律制度和诉讼程序制度不了解所造成的。

1、人民法院判决是否离婚,是从维护家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大原则考虑,所以对于判决离婚的案件,比较谨慎。

2、现行婚姻法明确规定,只有符合婚姻法所规定的法定的夫妻感情确已经破裂情形,法院才会判决离婚。具体来说是我国婚姻法规定的以下情形:

1)、配偶一方存在重婚或者与其他异性同居情形,2)、一方存在长期家庭暴力情形,3)、有遗弃和虐待家庭成员的情形,4)、夫妻双方因为感情不和分居两年以上情形,5)、其他的情形。

3、按照前述的分析,一般家庭只是夫妻之间经常吵架拌嘴,或是彼此之间不能相互理解,性格、生活习惯、文化层次差异太大,或者婆媳关系不合,象这样的情形起诉到法院,法院一般都不会判决离婚。

4、即使提出诉讼,对于婚姻案件的审理,也要符合法律规定期限。通常一审期限按照简易程序需要三个月,二审按普通程序算期限是六个月,合起来一个离婚案件从头到尾少则4个月,多则9个月。假如在第一次提出离婚判决不准离婚的情况下,那么第二次提起诉讼,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要在六个月之后才可以提出第二次起诉。按照这个期限计算,如果起诉两次才达到最终离婚目的,从时间上计算,差不多一共要一年半到两年左右。这还不包括涉外婚姻以及另一方存心拖延的情况。

所以,坚持离婚的一方到法院诉讼离婚,不是说很快就可以解决的。

二、虽然婚前他很有钱,但是只要我们结婚超过八年,所有的财产都是我们俩的了

有这种误解的人,是因为在他的脑海里,还停留着我国2001年修正之前的《婚姻法》内容。

在《婚姻法》修正之前,有关司法解释规定,对于双方结婚前各自拥有的贵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结婚8年之后就可以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这意味着个人财产可以因结婚而变成共同所有。但自从2001年婚姻法修正以后,对于婚前财产和婚姻财产之间的转化,有了重大的调整。按照现行婚姻法原则,如果是一方的婚前个人财产,不论结婚多少年,婚前个人财产都是个人财产。同样的,结婚后所得的财产,只要是婚姻关系存期期间的财产,原则上都算是夫妻共同财产。所以,不管结婚时候配偶间各自财产状况如何,也不论结婚多久,所有的婚前个人财产仍然是各自的婚前财产。有些带有功利性色彩的婚姻恐怕失去了温床。

如果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通过夫妻财产约定,或者婚前财产约定,来改变法定的婚姻财产制度。、只要签署了离婚协议书,谁也别想反悔

不少夫妻在闹矛盾时候,总是费尽心思签订离婚协议书。认为只要签订了离婚协议书,对方对离婚就不能反悔,对于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方面更不能反悔。

其实不然。

1、要明确离婚协议生效时间:离婚协议书是在双方办理了离婚手续之后才生效。不管是通过民政部门离婚还是法院离婚。

2、如果是已经签订好的离婚协议,在没有办理离婚手续之前,一方反悔的,就不发生效力。任何一方都有权利对于财产分割,对于子女抚养进行反悔。法院审判时候,也不会根据离婚协议书的内容来确定判决书内容,也可能判决离婚,或者不准离婚。

3、已经签署的离婚协议书,对于证明夫妻之间的感情破裂,现有财产状况,是可以作为证据来使用的。

4、对于已经离婚的,法律还给与他再次寻求救济的机会。我国婚姻法允许当事人在离婚后一年内提出诉讼请求,要求人民法院撤销离婚。这种情形的前提是签订离婚协议时候,一方存在欺诈或者胁迫行为。如果是这样的话,受害者可以提出撤销离婚协议书,重新分割财产。

五、如果对方偷偷转移财产,我相信律师和法院会帮我查到的律师和法院的调查权,是受到法律限制的,并不是无限的。

1、通过办理的大量的婚姻案件证明,70%的案件存在不同程度的转移隐匿财产情况。有的个别案件转移财产数额非常高,情况非常严重。那么受害一方总是寄希望于律师或者法院能够帮助他查询到有关财产转移的情况。

2、如果财产被对方转移,我们具体要看究竟是什么类型财产被转移,是否可以查询到。通常如果是房屋、汽车、公司股权、企业投资权益这样的财产,可以委托律师进行查询。但是对于存款的查询,如果当事人不能够提供对方具体的身份证号、开户银行的名称、开户帐号,即使委托律师和法院,都没有办法查询到相应的财产。

3、婚姻案件不同于其他的民商事案件,很多财产信息是在当事人日常生活中才有可能了解到的。律师和法院的调查能力是受到很大局限。

4、所以当事人在日常生活中,重在平日的留心,对于一些信息进行保留,记录和复印。

六、如果我有他婚外情的证据,就可以在离婚时候得到经济赔偿

取得婚外情的证据,并不一定代表就会在离婚时候获得经济赔偿。

1、我们首先要明确婚外情的过错,是如何分类的。我们分为道德上的婚外情过错和法律上的婚外情过错。所有的婚外情,按照不同严重程度区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一般婚外情:包括嫖娼,婚外恋情,婚外性行为。

第二类: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行为。是指已经有配偶的一方,与其他异性存在着长期的同居共同生活的事实。

第三类:是重婚罪。

2、不同的婚外情,在法律上所能得到的救济和保护是不一样的。对于刚才提到的第一类,在经济上不能得到赔偿,更多的是依靠道德调整,依靠社会舆论进行监督和惩罚。对于后两种,如果有证据,是可以在离婚时候得到经济上的赔偿的。但是要求无过错方在离婚案件过程中,主动提出要求的。

3、这种提出赔偿要求的权利,不仅仅在提出离婚时候可以提出,即使在离婚之后,无过错方在事后知道对方有过错的,可以在离婚后一年内,向人民法院单独提出损害赔偿。

七、只要分居两年以上,法院一定会判决离婚

持这种看法的当事人,是因为他自己查阅了婚姻法。对法律理解不全面造成。

1、我国婚姻法律,在法院是否判决离婚以及确认是否夫妻感情破裂,是有这一条因为感情不和分居两年的规定。

2、这种分居是法定分居概念。是有要求的。首先要求是事实分居,是客观存在的分居。其次一定是因为感情不和的分居,不是因为一方因为工作调动,出差就学、子女上学导致的分居。

3、这种分居要求具有持续性。如果分居期间双方又居住在一起后来又分开的,那么分居不能成为持续性的两年。

4、夫妻分居两年并不必然成为离婚的理由。法官是否判决离婚,还要结合其他情况,来综合判定夫妻之间感情是否破裂。

有的人以为故意制造两年分居的事实,提出离婚要求法院一定会支持,这也未必,是当事人的一种误解。

八、房子是我们一起出钱买的,不管写谁名字,都应该是共同财产

不少当事人认为:既然我们都出钱买了房子,而且我们也结婚了。那么不管写谁的名字,我们两个人都有份。其实不然。

1、首先要明确:房子购买的出资,和房产是谁的财产,并不是必然联系的。有的夫妻两个人出资,房产却写着第三者名字。比如有的夫妻用第三人名字购买房子。、有两种情况出现:

第一种是:如果是婚前所购买的房子。虽然是双方共同出资,但是以一方名字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法律上就认定是名义购买方一方的婚前财产,对于夫妻期间归还的贷款,是会作区分共同财产,但处理时会判决房子属于名义方,给另方以补偿。

第二种情况是:如果是在婚后所购买的房子,不管买房子的钱是谁出的钱,不管产权证是谁的名字,都认定为是夫妻共有财产。

4、明确这一点,就不会在婚姻财产权益处理时候,发生重大误解。不少婚姻当中的弱势群体,基于对对方的信任和喜爱,在买房子时候没有考虑到这点。当缔结婚姻后,夫妻双方产生矛盾时候,才突然发现自己在财产上发生了重大损失。

九、我是母亲,年龄小的孩子法院一定会判给我作为母亲,对于孩子的感情,一定都能够得到大家理解的。但是,并不是母亲坚持要求抚养孩子,孩子就一定会跟随母亲抚养。

1、法院在判决孩子抚养权时候的总原则是:两岁以下孩子,原则上跟随母亲生活。两岁以上的孩子,就不一定了。

2、法院在判决孩子给谁抚养的综合原则是:究竟哪一方抚养孩子,更有利于孩子生活和成长。

3、法院通常会考虑以下情形。比如:父母双方谁有更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教育条件,第二,考虑孩子过去生活中是谁在照料孩子,孩子和谁的感情更深。第三,考虑一方有没有节育可能,或者再育可能。有没有再婚的可能,考虑母亲的年龄。第四,一方有没有不良恶性,比如赌博酗酒吸毒。如果是10周岁以上孩子,还会征求孩子个人意见。

所以,法官会综合各种情形做出判决的。

十、对方起诉离婚,只要我坚持不同意离婚,法院就不会判决离婚

法院对于婚姻案件是否判据离婚,并不是只看被告的态度,不是被告自己坚持不离婚,法院就不判决离婚。

1、法院判决离婚案件的标准是夫妻感情是否破裂。什么是夫妻感情破裂,在前面已经提过,这里不再重复。

2、在当事人离婚案件中,如果没有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法定情形的话,而答辩方坚持不同意离婚的话,法院是不会判决离婚的。

3、但是反过来,如果当事人存在上述法律规定的法定离婚情形,那么就算当事人不愿意离婚,法院也会判决离婚的。

交通事故案件处理注意事项 篇9

一、鉴定结论在案件证据中的性质

一直以来,对商标权人出具的鉴定结论在案件证据中的性质都存在着不同的争议,并且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在认识上差别很大。在理论上存在三种可能:一是属于鉴定结论,二是属于书证,三是属于证人证言。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因为:(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4条规定:“根据行政诉讼法第31条第1款第(六) 项的规定,被告向人民法院提供的在行政程序中采用的鉴定结论,应当载明委托人和委托鉴定的事项、向鉴定部门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的依据和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鉴定部门和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并应有鉴定人的签名和鉴定部门的盖章。通过分析获得的鉴定结论,应当说明分析过程。”而在实际商标案件查处中商标权人出具的鉴定报告并不能提供鉴定真假的依据和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鉴定部门和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等事项,因此不具备鉴定结论的基本要求。(2)从制作证据的目的看,书证制作的目的往往是为了陈述事实,而不是为了处理案件中的相关事宜而给出某种判断性意见。但是,商标权人鉴定报告制作的目的恰恰是提供对于涉案产品真伪的判断性意见,以便行政机关对案件作出正确处理。因此从证据制作目的来看,它不符合书证的特点。 (3)证人证言,是指知道案件真实情况的人,向行政机关办案人员所作的有关案件部分事实或者全部事实的陈述。从本质上看,商标权人是作为知道案件部分真实情况的一个证人, 就案件事实中的关键之一即涉案产品真伪情况向行政机关作出陈述,并说出自己的理由,附上相关的证据。因此它符合证人证言的特点。(4)司法实践中有将商标权人出具的鉴定报告认定为证人证言的案例。如广东省高院在上海华谊(集团)公司诉李建新商标侵权纠纷案就将其认定为“证人证言”的事实。

二、商标权人出具的鉴定结论采信的注意事项

1.鉴定报告必须符合证人证言的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3条规定“根据行政诉讼法第31条第1款第(四)项的规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证人证言的,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写明证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住址等基本情况;(2)有证人的签名,不能签名的,应当以盖章等方式证明;(3)注明出具日期;(4)附有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证明证人身份的文件。”由此可见商标权人提供的鉴定报告应该有商标权人的基本情况、出具的日期、商标权人的签名或盖章、商标权人的身份证明(如营业执照等)、商标注册证。属于委托鉴定的还应有授权委托书及被委托人的身份证明等,目前许多厂家都将商标维权事宜委托给外部的打假公司(以律所和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为主),并且授权其进行产品真假鉴定,那么对于这些打假公司提供的鉴定报告要进行更严格的审查。

2.行政执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办案程序,确定被鉴定商品抽样程序与鉴定报告的送达程序合法合规。商标局《关于假冒注册商标商品及标识鉴定有关问题的批复》(商标案[2005] 第172号)规定:“在查处商标违法行为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委托商标注册人对涉嫌假冒注册商标商品及商标标志进行鉴定,出具书面鉴定意见,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被鉴定者无相反证据推翻该鉴定结论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该鉴定结论作为证据予以采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2]21号)第五十九条规定:“被告在行政程序中依照法定程序要求原告提供证据,原告依法应当提供而拒不提供,在诉讼程序中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一般不予采纳。”由此可见,在商标案件的查处中,只有在被鉴定者不能提供相反证据推翻该鉴定结论的情况下工商机关才能将该鉴定报告作为证据进行采纳,因此将鉴定报告送达被鉴定者听取他们的意见就显得必不可少。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行政诉讼中因原告提供的证据被采纳而导致败诉的可能。

3.虽然商标权人出具的鉴定报告在商标侵权案件的认定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能作为唯一的证据,应通过分析证据与案情的具体联系,此证据与彼证据之间存在的矛盾关系或者一致关系,最终形成互相印证的证据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71条规定:“下列证据不能单独作为定案依据:……(二)与一方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所作的对该当事人有利的证言,或者与一方当事人有不利关系的证人所作的对该当事人不利的证言;……”。商标权人与被鉴定人存在事实上的利害关系,因此仅凭商标权人的鉴定报告不能认定权侵行为的发生,必须还应有其他一些互相印证的证据。除此之外,应当允许行政相对人(商标侵权人)对鉴定结论进行质证或提供反证。质证是审查认定证据的一个重要手段,工商机关应充分听取行政相对人的质证理由和证据,对提出的反证应当认真核实,审查分析质证或反证的理由及事实能否成立、能否推翻商标权属人的鉴定结论。经质证或反证事实成立的,就应当否定和排除商标权属人鉴定结论的证明力。

4.工商机关对商标权人鉴定报告的真伪要有清醒的认识。虽然注册商标的所有人与使用人,对其商标标识更具有专业识别性,注册商标权人出具的鉴定报告更具有较高的证明价值。但工商部门应正确对待注册商标权人鉴定报告的法律效力,对涉案标志的判断和认定不应完全依赖商标注册人的意见。在实践中,个别商标权人因为十分关心打击“串货”问题, 对“串货”的关注程度甚至超过了对假货的关注程度,有时会利用自己的独特身份,出具虚假的鉴定结论,将“串货”鉴定为“假货”。有些是为了排挤竞争对手等不正当目的。个别商标权人受检材、技术、仪器等客观因素影响,也出现过鉴定失真问题。因此在采信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真正做到去伪存真, 借助可靠的证据查清案件事实,对当事人的行为准确定性。

三、鉴定报告采信中存在的风险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只要厂家出具了鉴定报告,其形式要件符合法定要求,就不必管商品是真是假,按照鉴定报告的结论查处不会错,应该站在商标注册人的角度,保护其权益,就是在行政诉讼中败诉其责任也不在工商部门,而在鉴定人。笔者认为此种观点值得商榷。因为:(1)商标侵权的鉴定报告是鉴定而不是认定,工商机关是认定而不是鉴定, 工商机关对涉案标志是否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涉案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侵权,有权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认定,无须报请商标主管机关来认定,更不应完全依赖商标注册人的意见。商标注册人的意见,只是证据的一种。鉴定是对物的来源的证明;认定是是否侵权的证明。因此工商机关在案件的查处中就应该负有对众多复杂证据去伪存真的职责。(2)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是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若行政机关作出处罚决定所依据的证据存在不合法、不真实的情况,那么在法庭上将作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最终导致所作出的处罚决定因证据不足而被撤销、变更的风险,当然这种风险也只能由工商机关来承担。例如在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八起典型案例之六:温州荣盛贸易有限公司诉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鹿城分局工商行政处罚案中,法院也明确了在商标侵权行政案件中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证据审核义务,一旦进入行政诉讼程序,行政机关往往以商标注册人有权鉴定并由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提出抗辩,本案正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如果行政机关一味放弃审查职责而径行采纳作为定案证据,不仅不符合证据法的相关规定,也有违公平原则。

摘要:厂家鉴定结论作为商标侵权案件中的一类特殊证据,是认定是否存在商标侵权的关键。严格从证据分类看,该鉴定结论在证据性质上相当于“证人证言”,而非证据法中的鉴定结论,况且在很多商标处罚案件中,商标注册人或合法使用人往往也是举报人。如果行政机关一味放弃审查职责而径行采纳作为定案证据,不仅不符合证据法的相关规定,也有违公平原则。因此,在商标侵权案件中,对于商标权人鉴定结论的采信应当秉持审慎的态度,通过建立有效的采信规则来发挥其证明价值。

上一篇:旷课私自离校检讨书下一篇:社区年度计划生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