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黑点

2024-07-09

交通事故黑点(精选9篇)

交通事故黑点 篇1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有效遏制重特大交通事故, 保障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受威胁, 营造和谐畅通有序的交通环境, 近几年来,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事故黑点”的排查整治非常重视, 不断采取各种得力措施, 认真加以整改, 切实把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不错, 通过加强事故分析研判, 掌握事故发生规律, 制定预防事故方案, 重特大交通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事故黑点”数量呈下降趋势。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笔者也注意到了一个不容政府和有关部门忽视的问题--有些单位或个人正在人为增添“事故黑点”。

“事故黑点”, 这是专家从事故发生规律经过论证确定的, 少则一年半载, 多则3至5年。其形成有客观原因, 也有主观原因。客观上讲, 一是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如在依山傍水、临近悬崖的公路, 当时有关部门为节省修建公路费用或村镇之间里程最短而修建。二是受制于先期建筑, 形成上下陡坡。如新修公路必须横穿铁路, 由于铁路早已完工, 不可能在已竣工的铁路上做文章, 因此形成事故黑点。主观上讲, 一是在地势较平坦的地段人为造成的。如有的在平面交叉路口建筑房舍、工厂;有的种植树木或农作物, 这些对驾驶人形成了视盲区, 导致事故频发, 形成“事故黑点”。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客观原因受种种条件的限制, 倒有情有可原。主观上人为造成“事故黑点”就说不过去了。以费县辖区为例, 薛庄镇毛沟村路口, 毛沟村一村民于去年修建了一座房舍。从2007年下半年至今, 据事故科民警反映已发生事故10余起。其中死亡事故4起, 重伤事故2起, 一般性轻微事故4起。事故原因就在于这一新修建的房舍。再就是种植树木。受板材业的影响, 不少农民承包几十亩地专门种植杨树。这些地方, 不少位于路边、丁字路口或十字路口, 特别是种植3~4年后茂密的树林风丝不透, 严重影响到驾驶人的视线, 从而使事故频发, 导致“事故黑点”的形成。鉴于此, 笔者建议, 属于客观原因的, 我们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或人力资源强化管理、防范工作;属于人为因素的, 该治理的立马治理, 该清除的立即清除。更重要的是, 坚决杜绝因建筑、植树造林等方面人为增添新的“事故黑点”。如此, 政府和有关部门治理“事故黑点”才能越治越少, 治出成效。否则, 在治理“事故黑点”工作中会陷入此伏彼起”的怪圈, 将是劳民伤财、日复一日的无穷治理。

交通事故黑点 篇2

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曾经给过我们很多启示。比如:梅花在寒风中傲然挺立,那是让我们勇敢面对困难;蜘蛛在狂风下知网,那是教我们做一件事情不能轻易地放弃,要一直坚持。而最令我感到记忆犹新的,还是小蚂蚁团结合作,一起搬运东西的事情。

记得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日,我坐在院子里的亭子上吃着薯片,突然,我打了一个喷嚏,一片还没吃完的薯片就掉在了地上。紧接着,薯片旁的一只小蚂蚁赶紧跑过去,把薯片的一条边用触角拱起来,悄然放到背上,然后,它把背放下去,就开始走回家。我心想:反正也没事干,不如先看看蚂蚁怎么搬运薯片吧?于是仔细观察起来。过了十几分钟,它离蚂蚁洞还有几米远,而我的耐心也快被磨光了。可是,突然意识到,这块薯片的面积比蚂蚁要大许多,重量也是它的几倍,蚂蚁怎么可能举起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呢?我怀着失望的心情刚准备回家,蚂蚁却跑了,我心里想:它明白了这个薯片举不起来,自然就不再花心思了吧。可是,就在我准备要按门铃时,那只蚂蚁又出现在薯片的`周围,它的身后跟着一长串的蚂蚁,像是它的伙伴。它们一起用触角顶住薯片,不一会儿就把薯片抬进了蚂蚁洞。这时,我恍然大悟:原来蚂蚁刚才不是逃跑了,而是去叫人帮忙了呀!

《蜡烛》中的黑点 篇3

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四十五年的两只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上。让我们穿越时空,目睹了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到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拧成的情谊……

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一经发表,就成了那个时代的经典之作。如今又被选入中学教材,它就象一首赞歌,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情感,无论从艺术上还是思想上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然而,就是这样的名篇,我在教学的时候却感觉有些地方不符合我们的逻辑和思维,让人们感觉不能接受。

最明显的一点是,五名红军战士刚一出现,就遭到了敌人迫击炮火的猛烈打击,致一死两伤,而文章的主人公老育乞西——一位行动不便的老妇人,竟能在将近一天一夜的时间里在敌人的炮火打击下几乎安然无恙。老育乞西和红军战士所处的是同一片方场,都经历了白天炮火的打击,难道她更善于隐蔽自己,而红军战士却不善于隐蔽?而实际因为那是一片毫无遮掩的方场,他们都无法隐蔽而不让别人发现,否则也不会有红军战士一出现就一死两伤的结果。难道是她的身体灵活、敏捷,能躲开敌人的炮弹?这看看下面就知道是不可能的。一段还没炸断的铁栏杆她都跨不过去,搬动尸体翻身都要她费很多的气力,甚至用手舀几下弹坑里的水就得休息一会,更有甚者她由蹲着到站起来的动作都很困难,还要身边的红军战士小心地把她扶起来……这样的老人能躲的过敌人的炮弹吗?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羸弱的老妇人,在经历了七次(文中老育乞西出场后,共写了七次炮火在她周围爆炸)炮火的打击而有惊无险,真是值得思索。不仅如此,几次炮火还注明炮弹都落在离她很远的地方,这是巧合吗?还是敌人没有发现她?那为什么红军战士一出场敌人就能发现他们,而把他们打死打伤?以上这些都说明她在炮火中的这段经历于情于理都似乎不符合实际,都耐人寻味。

还有,夜晚,老育乞西在红军战士的坟头上点上蜡烛,难道敌人也发现不了她吗?根据文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她和敌人的距离应该不是很远,在深夜里的一点烛光应该很容易让敌人发现。这是一篇战地通讯,所以材料一定是真实的,既然是真实的,就要符合现实,那以上的诸多疑问当作何解释?

第三点,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看呀!”那红军说,

大家都朝他指点的方向看。

在已经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只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

站在坟堆旁边的红军士兵立刻脱下帽子。他们围着坟堆,静静的站着……

那耸立在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的小土堆怎么就确定是坟堆呢?怎么就确定那里面就埋着他们的战友契柯拉耶夫而立刻脱帽默哀,致敬?这也是文中值得思考的地方,如果真如文中所说,那这些寻找尸体的战士也太不负责任了。

还有一点,文中说“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战士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大围巾下取出一只蜡烛来。这只和坟上快点完的那只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这里是以作者的口吻在叙述。而先前的那只快点完的蜡烛作者没有看见(在场的战士也没有看到完整的蜡烛,不能向作者证明),怎么能说这只新的和那只快点完的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呢?这也值得思考。

第五点,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耶夫,19日早上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实际情况是在连部的花名册上查到的只是烈士的名字,而文中传达的信息是花名册上既有他的名字,也记录着他死亡的时间和地点。这应该是语法上有点问题。

以上是我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的一点发现,如果真是不足,那不能不说,名著当中也有瑕疵,明亮的蜡烛当中也有黑点。

交通事故黑点 篇4

1 交通事故黑点及其鉴别的必要性

1.1 交通事故黑点的定义与鉴别标准

交通事故黑点[1](traffic accident macula),又称为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或者危险点),其研究最早起源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公路安全技术研究。对于黑点的定义的思路不同,决定了鉴别与治理黑点的对策也不一样。目前对于黑点的定义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概率统计思想的黑点定义。它认为交通事故黑点是道路上事故(次数或事故率)显著突出的路段或路口,表征指标有事故次数、事故率、事故损失等。按照此种思想,常见的一些国家制定的黑点路段的鉴别标准如下[3]:

(1)事故数(Accident Frequency)、事故率(accident rate)标准,其中事故率为相对于单位道路长度、每百万车公里或单位交通流量,公路上所发生交通事故的次数;

(2)事故率质量控制(Rate Quality Control,RQC)标准,当某一地点发生交通事故的频率超过相应的概率(由Poission分布得到),则该地点为危险地点;

(3)危险指数(Hazard Index)标准,综合考虑到事故数、事故率、损失情况、交通流量或行车视距等因素后,得到的综合指标的标准;

(4)道路特征标准,综合考虑到道路特征参数(如道路构造、道路线形、路面状况、交通设施等)对交通事故的影响后,所设定的鉴别阈值;

(5)事故损失指数(Accident Severity Index)标准,将表征鉴别对象交通事故损失状况的指标(受伤人数、死亡人数、经济损失等)加权综合后,得到的鉴别标准;

(6)安全系数(Safety Index)标准,考虑行车速度的变化所设定的鉴别阈值。

(7)潜在改善效能(Potential Accident Reduction,PAR)标准,选择能够通过改善措施,获得最大改善效能的地点作为危险地点。

2001年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了《全面排查交通事故多发点段工作方案》,其中对公路交通事故多发地点的鉴别标准,做了如下的规定:(1)多发点,为500 m范围内,一年之中发生3次重大以上交通事故的地点;(2)多发段,为2 000 m范围内或道路桥、涵洞的全程,一年之中发生3次重大以上交通事故的路段。上述标准是目前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对于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排查所做出的最为明确的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可在规定的基础之上,借鉴其他的标准来开展。

另外一类交通事故黑点定义的标准则是基于系统工程思想,认为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与人、车、路、环境、管理只等诸多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对某一路段或路网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建模的方法进行安全性评价,由此判断出事故黑点,同时借鉴多指标建模中的数学方法分析导致该路段致黑的一些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治理工作。这一种黑点定义的优点在于:它不仅把道路本身的各种致黑因素考虑进去,还将管理、环境等因素考虑进去,有利于开展道路黑点的综合整治。这一黑点的鉴别方法有:事故黑点的突出因素法、黑点鉴别的模糊数学法、黑点鉴别的粗集理论等。采用此类黑点定义可以将黑点路段分成2种类型[3]:道路工程缺陷型和管理失控型。工程缺陷型有:(1)忽视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2)忽视地形地貌对公路选线、线形设计和公路类型的影响;(3)容易产生错觉的道路;(4)道路状况突变;(5)沿线视野和视距不良;(6)依山傍水险路。管理失控性的黑点分为:(1)交通安全设施不规范;(2)忽视道路使用性质的变化;(3)马路市场、道路街道、城镇化现象;(4)公路的养护保养不善。

1.2 交通事故黑点鉴别的意义

(1)交通事故黑点鉴别体现了道路交通管理的主动性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观念迄今为止经历过3次变革,第1次变革是汽车化初期,人们只是被动地应对交通事故的发生,强调事故后的善后处理工作;随着汽车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安全的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开始主动预防交通事故,这就是交通安全管理观念的第2次变革,强调预防管理,采取诸如设计安全车辆、安全道路等措施,但这一阶段的主动预防没有体现出系统的联系性质;第3阶段的交通安全管理观念则表现为全面系统的观念,典型的代表是瑞典的零观念,该观念强调企业、社会与政府管理部门全方位合作,坚决杜绝任何交通事故的发生。既要设计出安全的车辆与安全的道路,还要对交通用户进行安全观念教育等。把交通事故不是简单地看成是驾驶员的操作失误造成的,而是通过各种主动的干预性手段,来减少驾驶员的操作失误。我国目前开展的道路交通事故黑点鉴别则充分体现出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主动性。

(2)交通事故黑点鉴别有助于发现道路交通中的安全隐患

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一个随机性的事件,何时何地在道路上发生往往具有偶然性,但大量的交通事故的发生则具有统计规律性,这就是概率论原理在黑点鉴别中得以运用的理论基础。交通事故的发生往往集中在整个建成道路的局部点、段上,在统计学的规律上表现为事故集中型路段与事故分散型路段。集中型路段的事故诱发因素往往与道路本身的工程型特征相关联,即表现为道路缺陷。通过黑点的鉴别技术则有助于发现那些交通事故发生概率较高的集中型路段。交通事故分散型的路段则更多与驾驶员、交通管理措施等因素相关联。

(3)交通事故黑点鉴别有助于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整治的针对性

交通事故多发点不仅严重减低了公路的服务质量,使多发点发生的事故次数占总数的比例很高,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事故多发点也是许多重、特大交通事故的隐患;多发点的存在,还给驾驶员的心理造成很大恐慌,导致操作失误而造成交通事故。开展道路交通事故黑点的整治实际上可以看成是道路交通安全审计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黑点鉴别提高了道路安全整治的针对性,使得有限的建设资金能够发挥更大的安全效益。更重要的是,科学合理的黑点鉴别可以促进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与道路建设、养护、管理部门的全面合作。

2 道路交通黑点鉴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 黑点鉴别理论方法上的局限性

交通事故黑点的鉴别本身是一个理论性较强的问题。作为交通安全技术较为发达的欧美国家,开展事故黑点的研究最早溯源于上世纪60年代,我国开展此类研究则起步较晚,在实践中大量借鉴国外的黑点治理理论。目前国外采用的常见黑点鉴别方法有:事故频数法、事故率法、矩阵法、质量控制法、累计频率法、横断面安全系数法、当量总事故法、道路事故鉴别专家系统等。这些方法在使用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技术上的缺陷,要么判断误判,要么漏判。比如事故频数法仅考虑事故统计的绝对指标,没有考虑交通量的因素,所以容易造成将非危险路段(具有高交通量低事故率)误判断为危险路段;事故率法考虑了交通量和路段长度的因素,同样也可能导致将非危险路段当作危险路段进行改善;矩阵法实际上是综合考虑事故频数与事故率指标,但只表示了路段的危险程度,不能对低事故次数高事故率的路段与高事故次数低事故率做出本质的区别;当量总事故法考虑了事故严重程度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并在事故统计中加以权衡,但未考虑交通量因素,也有类似事故频数法的缺陷;质量控制法仅是一种基于假设的理论方法,但未考虑事故的严重性等等。这些黑点的鉴别理论需要进一步的改进,或者做一些联合使用,尽量减少单一理论使用所引起的错误。

2.2 黑点鉴别实际可利用资料的局限性

开展交通事故黑点鉴别,需要应用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道路设计规范的标准化数据、道路实际的建造数据、交通事故的相关数据,甚至还包括一些道路及其附属设施的养护管理数据。黑点鉴别可利用资料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料的不全,二是资料的保管分割,难以共享。对于资料不全的,既包括前面已经谈到道路交通事故黑点的鉴别包含很多类别,还包括从鉴定的角度而言,交通事故黑点鉴别所需要的资料很大一部分属于历史性资料,时间跨度达到3年之久,如英国规定交通事故的时间统计年度为3年。资料的保管分割使得在进行道路交通事故黑点鉴别时,相关数据资料难以取得,造成了资料来源的困难,从我国的实际来看,交通事故的资料主要集中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但有关道路的资料相对分散,如建设资料集中在交通厅所属的不同级别的道路管理部门(公路局或者高等级公路管理局),道路的养护资料有的集中在道路养护公司。

2.3 黑点鉴别与整治管理上的体制不合理性

(1)管理职能交叉,利益冲突较大

1986年,国务院对全国道路交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决定将全国城乡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由交通部门向公安部门转移,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交通秩序、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工作。道路的建、管、养等工作则分为几种情况,一般而言城际之间的公路交通管理在各个省市都是一样的,主要由交通部门负责;但在大型城市内部的道路交通管理上则有3种不同的模式,第1种模式是分属城建、市政、交通等多家管理,典型代表城市如南京、昆明、成都等;第2种模式由交通部门对城乡道路运输实施一体化管理,典型代表城市如沈阳、哈尔滨、乌鲁木齐;第3种模式如“一城一交”综合交通管理,典型代表城市如北京、广州、重庆等。市交通委员会是市政府组成部门,除负责对道路(城市道路和公路)、水路、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的行业管理外,还承担对城市内的铁路、民航等其它交通方式的综合协调,其典型特征:实现了道路运输管理的一体化,但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养护方面尚未形成集中统一管理。在这种道路交通多家管理的体制前提下,必然会出现如下的弊端:一是体制不顺,各自为政;二是政出多门,管理混乱;三是机构重叠,效率低下;四是政策不一,城乡有别。实践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公安机关忙于排查黑点,道路建设管理部门不认可、不整治,这实际上就是在道路黑点治理上出现的职责分工不明确的问题。理论上讲,在黑点的治理方面公安部门根据需要有义务提出需要改造治理的路段(点),交通部门(或者与道路建管养相关的部门)则有义务接受公安部门的建议,积极进行整改,并主动发现道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改善,但实际上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与管理上的问题,往往导致黑点的治理改造的工程难以落实。

(2)管理人员观念、素质难以满足要求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涉及的方面很广泛,就路的方面而言,其安全管理人员的范畴不仅包括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人员,还应包括道路运营管理的路政部门人员,甚至还包括道路的养护保洁公司人员。从某种意义上讲,后两部分的人员更负有提供安全道路的职责,对于前者,公安道路交通管理部门的警察则主要是从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角度提出需要整改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的存在点,并提出合理的改造建议。按照这样一种职责的构想划分,道路安全管理人员的观念与素质难以满足要求。首先,从安全观念上,我国的路政部门还没有树立起全员道路安全管理的观念,这一点从经常看到的破损路面以及现存的久拖不决的黑点路段整治工程可以看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民警也存在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老套的现象,只注意道路交通管理中的执法管理,而忽略了加强事故后的反思工作以及采用道路安全整改措施主动预防事故的主动性观念。其次,从素质层面上,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者缺乏黑点的鉴别能力。这一点一方面与现有的学科理论的发展局限性有关,另一方面则与道路交通管理者本身的素质相关联。应该说发现黑点是黑点治理的第一个环节,在这一方面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有很大的职责,但是现在的交通警察队伍却缺乏相应的能力,在事故的统计与分析、事故资料的利用与判别方面往往无能为力,缺少相应的专职人员与机构;治理黑点并对黑点做彻底的分析整改,应当是道路路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但是面对漫长的公路交通干线,道路路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往往只是集中在对路产的保护,由于部门人员素质的原因对黑点的整改难以提出合理的方案,在他们的观点看来:道路设计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是安全的道路设计,也是通过了道路建设监理部门验收的,没有隐患。

(3)黑点治理的专项经费难以落实

造成事故黑点路段整改工程久拖不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黑点治理经费难以落实。我国的公路建设投资方式、管理维护方式多种多样。有的道路的建设、管理、养护按照传统方式,由国家一包到底,但这种方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逐步被公路建设的BOT方式所替代,出现了许多由外来商家投资建设、收费经营管理几十年收回投资或者商家和政府合作经营某一段公路工程,甚至还出现了建、管、养分属3家不同的公司的情况。作为投资商,必然会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希望在其经营过程中少花成本、多收费,也就不愿意在黑点治理与道路养护上花费更多的费用。作为地方政府,由于自身财政资金的紧张,也会造成道路黑点治理的专项经费难以落实,特别是在一些县道、乡道的改造工程上更是捉襟见肘。

3 改进道路交通黑点鉴别效果的几点对策

3.1 依法成立道路交通事故黑点治理专班,开展综合治理指导

道路交通事故黑点存在性以及其导致事故的多发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性,迫使各级政府必须重视道路交通事故黑点的治理工作。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条明确指出:国务院公安部门负责全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交通、建设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道路交通工作。我国的安全生产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状况,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严格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处理。我国的公路法第八条规定: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公路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公路工作。因此,结合我国目前道路交通管理体制的特点,可以依法成立道路交通事故黑点治理的专班,全面协调并指导各个地区的事故黑点的排查、治理与整改工作。我国于2003年专门建立了全国道路交通安全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组织实施道路危险点的排查治理。经过几年的实践收到了比较明显的黑点治理效果,这种制度理应坚持下去。

3.2 加大黑点鉴别技术理论的研究与推广

道路交通事故黑点的排查离不开先进的技术理论为指导,现有的单一黑点排查技术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必须对现有的黑点鉴别技术理论进行改进。改进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综合使用经典黑点排查技术,消除单一黑点技术鉴别的缺点,减少漏判与误判的可能性。在现有的道路交通黑点排查资料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应当优先采用此类技术组合方法,如首选事故数-事故率法,以安全系数法和概率论法进行验证和补充,有条件的可采用事故系数法,以保证道路黑点鉴别方法的简便性、可操作性和鉴别结果的可靠性,并可为下一阶段的事故多发成因分析及改善措施的比选,提供必要的支持[2]。二是采用新型的黑点鉴别技术,包括采用专家意见的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类似的研究,如基于模糊数学的黑点鉴别技术[4]、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的成因判别技术[5]等等。另外在信息资源比较丰富的网络时代,黑点的鉴别技术理论必须要与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构建方便实用的道路黑点智能排查系统。

3.3 改进交通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观念

在交通事故黑点鉴别与治理的过程中,首要的是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人员的职业观念,强调现代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系统观以及道路交通安全的主动干预观念。安全的系统观点强调全员、全过程的安全管理,每一位道路安全相关的人员(包括公安道路交通管理部门、道路的建管养等部门的人员)都应意识到自己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交通事故的发生与否。全过程则表明从道路的设计、建造、使用、维护保养以及路面秩序的管理等诸多环节尽可能地考虑到交通用户的利益与使用安全性问题。道路交通安全的主动干预观念表明人在交通事故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通过主动的交通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去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黑点路段的鉴别就是主动交通安全干预技术的重要一环。其次要充实与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人员的黑点鉴别技术素质。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交通民警在职培训的机会开展道路黑点整治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全员的道路黑点鉴别能力,另一方面要在市一级的公安交通管理机构中建立道路交通管理技术研究所,设置道路黑点识别岗位,做到专人专责,或者利用外部的科研院所开展道路黑点治理技术合作。再次从提高队伍素质的角度而言,要求加强信息技术的培训,做到人人会利用道路交通事故黑点的智能排查系统,从而推广使用黑点排查技术。实现这一种做法的关键是加快道路黑点的智能排查系统的建设,要求该系统能做到傻瓜式的菜单操作,公安交通民警的职责则只是做到道路交通事故相关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这也是今后黑点治理技术推广的当务之急。

3.4 利用法律的规定,促进道路危险点的治理改造的落实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表现,在道路黑点的排查治理中完全有可能做到依法行事,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乃至刑事责任。按照安全生产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国家实行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生产安全事故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在这里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的安全责任固然与驾驶员直接相关,但也不能排除导致这些事故发生的道路诱发因素,从追究责任的角度而言,完全有可能追溯到道路的建设、管理、养护部门的相关赔偿责任。此类的案件目前已不鲜见,随着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的增强,涉及政府行政部门的交通事故案件越来越多,如因道路上的窨井盖的缺失而导致行人受伤致残,引起当事人诉市政管理公司的民事赔偿案;因道路污物而导致的车辆重大事故,引起当事人起诉道路养护保洁公司的案件,等等。作为道路管理、养护的政府相关部门、公司都有义务为道路用户提供安全道路,应当在道路黑点的治理排查中积极合作,避免不作为的行为,以防止不必要的法律诉讼。

4 结语

道路交通事故黑点的排查治理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它对于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立竿见影地降低事故率。它促进了有限的道路养护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了道路交通事故的主动干预。作为道路安全管理的各级部门、各类人员都应当改变观念,全面积极合作,重视管辖区域内道路黑点的排查治理工作。作为道路交通安全技术研究的学者也应当努力尽早实现道路交通黑点的智能排查系统开发与应用,积极关注道路交通黑点排查技术的新进展,并将它迅速应用到黑点排查的治理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胡新民,刘涛,张天华,等.道路黑点识别与改善[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4,4(1):106-109.

[2]路峰,姜文龙,马社强.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排查方法[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1):87-90.

[3]崔小平,陈秀和.交通事故黑点机理剖析[J].道路交通管理,2004,(7):33-35.

[4]应成亮,李江,成卫,等.道路交通事故危险点鉴别的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6,31(2):93-97.

女人脸上长黑点是什么原因 篇5

女人脸上长斑怎么办?预防斑点最为重要的就是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所以要多使用含这两者维生素的果蔬。维生素c能够抑制黑色素的生成并具有氧化还原作用,它可以是颜色较深的氧化型色素渐渐还原到浅色甚至是无色状态。而维生素e也一样具有氧化还原作用,让皮肤焕然一新。富含这两种维生素的果蔬有胡萝卜、西红柿、柠檬和猕猴桃。

注意防晒,避免太阳斑的出现

女人脸上长斑怎么办?许多女孩子的脸其实是没有斑点的,但是因为长期对皮肤不保护和护理,就导致斑点横生。尤其是不注意防晒,太阳的紫外线和辐射能让白净的皮肤生出许多斑点来。防晒首先是防晒霜和太阳伞的搭配使用,两者可以很好的隔离紫外线。其次呢,还可以食用感光物质的蔬菜,如芹菜、胡萝卜和香菜等等。但是要在晚餐后使用,并且不要再强光下活动,避免黑色素的沉着。

合理的作息习惯内调肌肤

女人脸上长斑怎么办?合理的作息习惯,充足的休息让你的皮肤更好的护理。充足的睡眠会有利于祛斑,因为劳累也会导致皮肤紧张疲倦,血液偏酸,新陈代谢减缓,皮肤就没法取得充足的养分而变得暗淡无光。女人的黄金睡眠时间是晚上十点,熬夜时女人皮肤的最大的天敌。在睡眠的时候也可以做点米白淡斑的面膜,在夜晚排解肌肤中的深层色素,滋养肌肤。

水果的忌用

女人脸上长斑怎么办?不是所有的水果都有利于皮肤的护理的,也不是所有的水果都能用来做面膜的。水果的果皮中含有果酸和色素成分很重,有些水果能使你的肌肤变得更加黑沉。水果忌用是一大法宝,用水果美容,可以做一些养生的水果粥和水果茶,也可以使用水果。千万不能随便用水果果皮贴面,别贴坏了你的皮肤。

黄金生理期护理肌肤

黑点也是一种美丽 篇6

一件洁白的衣服上面出现一个黑点,所有人都会说,“真是的,可恶的黑点。”因为这个黑点影响了她的美,正如一群洁白的羊中多了一只黑羊,看上去就不协调,并不美观。可是一场暴风雪的来临,却体现出了羊的另一种美,牧羊人凭借着在皑皑白雪中一个晃动的黑点——黑羊,找到了他的羊群。此时此刻,这个黑点是多么美丽啊!可是在这之前它却遭受了过多的非议。

海伦凯特先天失聪失明,可是他却任很坚强,铸就了《假如给我给我三天光明》的不朽之作,失明失聪就是他的“黑点”,这个黑点足以让人萎靡不振,可是他没有,他很努力,很坚强。最终创造了让世人震惊的奇迹。

一颗硕果累累的苹果树,正在为自己的丰盈的果实而骄傲,可是一颗淘气的果子掉了下来,落在了牛顿的头上,牛顿并没有抱怨疼痛,也许这也算是一个黑点吧,可是他却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却成就了一个天才。仔细想想,这个黑点是多么美丽啊!

物理学家霍金,以他高度的残疾之躯,凭借轮椅上机械和电脑,写下了令世界震撼的《时间简史》,霍金是不幸的,他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灾祸,也许这就是他生命中的黑点吧,可是他面对逆境与不顺始终没有消极与退缩,而是从容不迫,坚韧不拔,最终他成就了一番辉煌。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些这样的黑点,我们常常讨厌它,想要除掉它,可是我们换过来想想,这些黑点也未尝不是好事,它可以激发自信,磨练意志,会成为力量的源泉,关键是看我们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

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相对的,有好也会有坏,我们不可能因为一件白衣服上多了一个黑点就否定了它的美丽,也不能由于白羊群中的一只黑羊而否定了它的价值,很多时候,事物的美丽与价值都是在最关键的时刻才体现出来的。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换一种眼光来看待事物,衣服上的黑点可以看成是一个美丽的图案,羊群中的黑羊可以看作是一个美丽的点缀,这样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黑点并不是永远都可恶的,关键是看我们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如果我们能够乐观积极地去对待,那么黑点没准就会为我们的成功注入无穷的动力,进而使得黑点变成我们人生之路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点评:文章开篇能够通过生活中典型的例子引出所要说明的观点,能够举出一些例子来论证观点,比较有说服力。语言上,议论与叙述相结合,夹叙夹议的写法使得本文能够详实而生动。结构错落有致,给人一种清晰之感。

黑龙江铁力一中

交通事故黑点 篇7

随着广州市经济的持续发展,道路通车里程及汽车保有量逐渐增加,道路交通事故发生频率不断上升。因此,开展道路交通事故黑点预判与鉴别,制作并发布道路交通事故黑点地图,是管控与治理危险路段、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1]。

1 时空GIS概念及其发展趋势

时空GIS是建立在时态数据库、GIS、人工智能等基础上的一种综合型应用技术,其研究对象是时空世界中遵循诞生、成长、生存,直至死亡等自然规律的事物和现象的时空信息,不但包含传统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特性,而且涵盖时间特性;不但反映事物和现象的存在状态,而且可以表达其发展变化过程及规律。时态地理信息系统(TGIS)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与显示地理实体随时间变化情况的计算机系统,TGIS的操作对象是时空信息[2]。

传统GIS只描述了研究对象的一个快照,没有对时态数据作专门处理,因而是静态的,只能反映事物的当前状态,无法反映其历史状态,更无法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客观事物的存在都与时间紧密相联。因此,在系统中增强对时间维的表达、分析能力,提供历史分析与趋势分析的功能,是时空GIS的独特之处。时间、空间和属性是地理实体和地理现象固有的3个基本特征,是反映地理实体状态和演变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时空GIS能够三者并重,因此是未来GIS的发展方向之一。

2 广州市交通事故黑点预判与鉴别系统

广州市交通事故黑点预判与鉴别系统的核心功能是事故黑点智能鉴别,本文采用SuperMap Deskpro处理道路交通地理数据,采用SuperMap Objects开发交通事故黑点智能鉴别功能,以Super Map Is.net发布交通事故黑点地图。

2.1 道路交通事故黑点鉴别方法

道路交通事故黑点指单位时间内每公里发生的交通事故次数大大高于该条道路平均值的路段。道路交通事故黑点鉴别的目的是找出某段时间内交通事故次数和严重程度高于其它地方的路段,因此对路段的鉴别标准通常为一段时间内交通事故发生的次数和损失情况两个主要因素,并利用设定的明确量化指标判断路段的危险系数[3]。

在鉴别道路交通事故黑点时,如果不考虑事故的严重程度,而是简单地将事故次数累加,往往造成判断失误。因此,为了准确地判断事故黑点,结合我国道路交通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对死亡、伤亡、财产损失等不同后果赋予不同权重系数来计算事故严重程度的模型,是一种比较贴近实际情况的鉴别方法。

2.2 基于GIS的道路交通事故黑点智能鉴别

道路交通事故黑点鉴别主要涉及交通事故的属性数据和空间位置,而SuperMap GIS平台能很好地融合管理两种数据,并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和形态分析空间数据,提取有价值的空间信息,以一种图形化且高效直观的方式呈现结果。本文基于SuperMap Objects平台,利用缓存区分析与叠置分析功能进行道路交通事故的黑点鉴别,并对广州市内实际道路的交通事故数据进行了分析[4]。

2.2.1 广州市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准备

结合广州市实际道路交通事故数据采集情况,以事故死亡人数和事故次数为主,以受伤人数和经济损失为辅,建立事故严重程度的计算模型。本文选用超过280条实际发生的广州市某时间段采集的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基本信息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坐标)、死亡人数、轻重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由于交通管理部门采集的部分数据不准确甚至相互冲突、重复,因此需要首先对获取的原始事故数据进行整理[5]。

2.2.2 道路交通事故严重程度模型设计

根据我国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对交通事故黑点判断的相关规定,选取500m(2 000m)作为黑点(路段)的计算单位。分别将死亡人数、重伤、轻伤及财产损失赋予不同权重值,并对原事故调查表中的权重值进行累计。当某个500m(2 000m)路段某段时间内多次交通事故累计的权重值大于某个阈值时,鉴别为事故黑点。某次事故严重程度权重值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S1、S2、S3、S4分别为死亡人数、重伤人数、轻伤人数、经济损失,X1、X2、X3、X4为相应权重系数,根据不同情况可以自由调整权重系数。

2.2.3 道路交通事故黑点智能鉴别

将图中的每一个事故点作为一个点状对象,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本文使用500m或2 000m作为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和多发段)进行缓冲区分析,可以得到道路交通事故点的影响范围分布图[6];然后将所有事故点形成的每一个事故缓冲区进行多边形图层与图层之间的叠置,形成一个崭新的综合性事故图层。缓冲区重叠现象越严重的区域,事故黑点的可能性和级别越高;最后,再将反映事故黑点的新图层与道路交通路网进行多边形与线的叠置分析,鉴别出事故黑点的路段或者区域;将事故黑点影响范围内某段时间的当量死亡人数求和,根据当量死亡人数的不同可以得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不同级别的事故黑点,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在具体功能实现上,本文采用SuperMap Objects的点对象soGeoPoint作缓冲分析Buffer:soGeoRegion soGeoPoint.Buffer(dDistance As Double,nSmoothness As Long),实现缓存区分析功能;采用SuperMap Objects的面对象soDatasetVector作叠加分析Intersect:Boolean soOverlayAnalyst.Intersect(objInDataseAssoDatasetVector,objIntersectDatasetAssoDatasetVector,objOutDataset As soDatasetVector,bJoinAttribute As Boolean),实现叠加分析功能;采用soTrackingLayer图层实现缓冲和叠加分析的图形显示:Long soTrackingLayer.AddEvent(objGeometry As soGeometry,objStyle As soStyle,strTag As String)[7]。

2.2.4 道路交通事故黑点变动分析

通过叠加不同时期的广州市道路交通事故黑点地图,可以直观地分析道路交通事故黑点的变迁,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事故黑点的形成原因,可以对广州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作出针对性部署。

2.3 系统总体架构

广州市交通事故黑点预判与鉴别系统总体架构分为3个结构层次(见图2),具体包括:(1)服务层,主要面向公众提供道路交通事故黑点鉴别及地图发布服务;(2)服务提供层,主要采用Super Map Object及Super Map Is.net平台进行黑点鉴别及地图发布[8];(3)数据层,采用数据库进行管理,可提供时空GIS数据和道路交通事故信息。

2.4 系统缺点及改进方法

在运用事故严重程度模型鉴别事故黑点时,没有将道路特征、交通环境、天气条件等其它因素的影响纳入模型中,在后续研究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由于道路交通事故黑点预判与鉴别系统是根据以往数据进行的分析,其结果有一定滞后性,应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事故黑点的道路特征、交通条件等,对鉴别结果进行修正,为道路交通事故黑点提供防治策略与治理技术[9]。

3 结语

基于SuperMapGIS的广州市交通事故黑点预判与鉴别系统成功实现了道路交通事故黑点的预判与鉴别,解决了传统交通安全管理手段单一、内容枯燥、信息滞后的问题,有效提高了广州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安全出行的需求。由于交通事故数据的获取需要一定时间,要取得更好的效果,数据获取的速度和效率非常重要,这也是未来需要改进的方向[10]。

参考文献

[1]广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广州市交通事故资料汇编(1949-1994年)[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5.

[2]罗静,崔伟宏,牛振国.面向对象的超图时空推理模型的研究与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1):90-93.

[3]邵祖峰,蔡建湖.交通事故多发点鉴别方法的比较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22(2):83-87.

[4]李少伟,曹成涛.基于GIS的道路交通事故黑点智能鉴别与信息发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5):257-259.

[5]张广新.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智能排查系统的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6.

[6]王海.缓冲区分析方法在事故多发点鉴别的应用研究[J].公路工程,2016(2):103-107.

[7]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Super Map Object 2008开发手册[M].北京:Super Map Press,2008.

[8]李少伟,宋洁华.基于Super+Map+Is.net的交通信息实时发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338-342.

[9]张力.基于GIS与主成份分析的道路交通事故黑点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08,6(5):79-82.

如何防治南丰蜜桔“黑点病” 篇8

1“黑点病”的蔓延原因

1.1 对“黑点病”侵染危害的顽固性估计不足

由于“黑点病”是危害南丰蜜桔的一个新品种, 对其侵染及发生发展规律认识不够, 开始总以为是小范围的偶然性病害, 成不了大气候, 导致今天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1.2 菌源长期积累成为“黑点病”大量发生的祸根

桔树病害大发生基本要素有4个:即病原菌、品种、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 其中病原菌是内因, 起主导作用。“黑点病”是一种弱寄生菌, 对弱势桔树寄生率高。这些年来南丰蜜桔因为冷冻、干旱自然危害以及“卖桔难”造成部分桔农放松管理, 致使不少桔树长势弱, 成为病原菌的寄主。病原菌在病枯枝及病树干的组织内越冬, 次年春病原菌借分生孢子在桔园内反复传播, 进行再侵染。年复一年病原菌“滚雪球”越积越多, 成为庞大群体, 借风力、昆虫及鸟类等媒介传播至全县广大桔区每个角落。

1.3 药剂防治时间不合理

桔农为降低生产成本, 药剂防治病虫次数减少, 一般全年只喷药3~5次。尤其是喷药防治“黑点病”错过时机。据笔者在市山、琴城、洽湾等乡镇桔区调查, 早春第1次喷药时间都是桔树谢花之后, 这对防治“黑点病”是个很大误区。“黑点病”散落在叶、枝干部分的分生孢子得到适当水分就能从桔树幼嫩部分的自然孔迅速入侵。孢子在7℃下即发芽, 经72小时后发芽率可达56%, 而疮痂病菌在13℃以上才能发芽, 表明“黑点病”与“疮痂病”相比更易在早春低温环境下入侵。在病菌大举入侵前及早喷施保护性药剂, 强力压制菌源, 立足于“防”, 乃是重要的关键技术。如果黑点病菌一经侵入幼嫩组织就将反复传播、扩大蔓延, 特别是在侵入幼果后, 由于病菌对柑桔细胞内储存的油质敏感, 菌丝体常为油质所抑制或杀死, 因而长成许多胶质的硬点子, 形成了“蝇哩屎”, 这时再喷施任何农药都无法改变已被污染的果面。近年广大桔区普遍在谢花以后才喷药, 错失了防治“黑点病”的有利时机。市山镇翠云村李坊村小组李明亮家屋后一株树龄50多年的桔树年产蜜桔450多kg, 曾获2005年南丰蜜桔擂台赛单株一等奖。2009年“黑点病”发生很严重, 2010年笔者建议他提前在芽长半粒至一粒米时喷第1次药, 全生育期共喷7次药, 与2009年次数相同, 收获时果面很光洁, 基本不见小黑点, 特别是那株老树果面光滑, 黑点少见;与当地一些桔农传统防治方法的果实果面形成鲜明对比。

2 改进防治措施

面对当前猖獗发生的“黑点病”, 必须把握时机重拳出击, 采取综合技术措施进行防治。

2.1 提高桔树抗性

切实做好桔园的冬季防寒工作, 果实采摘前后施采果肥, 增强桔树抗病能力。

2.2 扎实开展清园工作

抓紧在早春前结合树冠修剪, 剪除病枝, 锯除枯死大枝, 扫除园中落叶集中烧毁, 减少病菌来源。

2.3 科学进行药剂防治

蜜桔生育期间药剂防治次数不宜过少, 以7次为宜。喷药次数少, 难以对病害及时控制。应改变谢花后才喷第1次药的做法, 当春芽萌发长达半粒至一粒米时即喷第1次药, 此后在谢花2/3及幼果期各喷药1次, 使“黑点病”得到强力控制。只有“治早”、“治少”, 才能达到“治了”的目的。

2.4 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素质

交通事故黑点 篇9

1 为害症状及发生概况

苹果黑点病主要为害苹果果实, 在果实表面散生许多大小不一的病斑, 病斑多为近圆形, 在萼洼和果柄处病斑较多, 有些病斑周围有红色晕圈, 有些病斑上有白色粉末。病斑一般局限在果实表皮, 不深入果肉。

苹果果实套袋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使苹果的着色、果品外观得到改善, 也可保护果实免受化学农药等有害物质的污染, 使果品质量明显提升。随着套袋技术的普及, 新的病害黑点病现已成为套袋果园的主要病害之一, 其发生面积逐年扩大, 危害程度有加重趋势, 遇到气候适宜年份发生非常严重。据运城市盐湖区调查, 1998年套袋黑点病发生面积占套袋果园面积的8%左右, 一般病果率达3%~5%;2003年发生面积占30%左右, 一般病果率达10%~15%, 个别果园病果率达23%;2007年发生面积占60%左右, 一般病果率达15%左右, 个别果园病果率达30%以上;2011年和2012年连续2年发生面积占套袋种植面积的80%以上, 病果率达10%~40%, 其中双套袋 (膜袋加纸袋) 的病果率达25%~40%, 严重发病果园的病果率甚至高达92%。

2 病原及发生规律

苹果黑点病是套袋苹果特有的果实病害, 在无袋栽培条件下未见发生。研究认为, 苹果黑点病是由3种致病菌侵染所致, 即引起苹果霉心病的粉红单端孢菌, 引起轮斑病的轮斑病弱菌系, 引起斑点落叶病的轮斑病强菌系。引发苹果黑点病的几种病原菌在通常情况下很少造成危害。阴暗、相对湿度偏大、气温偏高的条件有利于病原菌的存活、繁殖与侵染;多雨、高温的气候条件会加快侵染。苹果黑点病具有侵染快、不烂果、潜伏期极短等特点。

苹果黑点病病原菌有多种, 既可单独侵染引起发病, 又可混合侵染引起发病, 因此应综合考虑, 合理选用药剂品种来进行防治。

目前一致的看法是, 袋内高温、高湿是发生黑点病的主要原因。黑点病病原菌可以腐生在苹果花器残体, 如萼片、花柱、花丝、花药等部位。套袋后条件合适就会增殖、侵染果实萼洼等部位。病菌喜高温好湿润, 因此高温多湿利于病菌的繁殖和蔓延, 而且利于该病菌向套袋苹果传播。套袋苹果脱袋前的温度、湿度是黑点病发生迟早、轻重的决定因素, 尤其是7月—8月多雨高温年份的发病加重, 且发生期随降雨的提前而提前。

在同一株果树上, 树冠下部的果实离地面近, 雨后土壤水气较大, 加之9月份多雨高温, 靠近地面的环境闷热潮湿, 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蔓延, 故该部位发病较重。

氮肥施用量过高, 与磷、钾肥配合不当, 造成苹果树春梢生长过旺, 树冠郁闭, 透光性差, 树势衰弱, 均有利于发病。

3 发病严重的原因分析

2012年, 在苹果生长季节 (4月—9月) 降雨270.4 mm, 比历年平均降雨418.0 mm少147.6 mm, 属比较干旱的年份, 然而由于套袋苹果黑点病发生关键时期的4月中下旬、5月下旬和7月上旬均出现了连续降雨, 致使苹果黑点病严重发生。

据调查, 全市发生苹果黑点病面积9.2×104hm2, 一般套袋果园的黑点病发病率达10%~15%;较重果园发病率达30%~40%;严重果园发病率达50%以上, 甚至达92%。

3.1 4月中下旬平均气温高、湿度大, 对病菌侵染有利

有研究认为, 黑点病病原菌之一的粉红聚端孢菌在花前即产生分生孢子, 在花期特别是落花后进行侵染。2012年4月中下旬, 该市平均气温18.02℃, 比历年的平均气温17.56℃高0.45℃, 特别是4月下旬的平均气温达19.93℃, 比历年的18.38℃高1.55℃;平均相对湿度53%, 比历年平均相对湿度46.99%高6.01%。这些条件对病菌侵染有利。

3.2 5月下旬降雨多、湿度大, 对病菌侵染有利

套袋前是苹果黑点病的侵染时期, 而5月下旬正值苹果套袋关键时期, 此时降雨多、湿度大, 对病菌侵染有利。如, 2012年5月下旬降雨38.4 mm, 比历年平均降雨16.4 mm多22.0 mm;平均相对湿度62.18%, 比历年平均相对湿度52.53%高9.65%。

3.3 7月上旬降雨较多、湿度大, 对病害扩展蔓延有利

苹果黑点病的病原菌于6月下旬开始发生, 7月上旬至8月上旬的盛夏雨季是发生盛期, 8月下旬后很少发生, 且发生期随降雨的提前而提前。运城市2012年7月上旬降雨6次, 降雨量50.3 mm, 比历年平均降雨29.5 mm多20.8 mm;平均相对湿度70.80%, 比历年平均相对湿度64.49%高6.31%, 对病害扩展蔓延有利。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农业防治

4.1.1 配方施肥, 适时浇水

增施有机肥, 避免偏施氮肥, 可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状,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根据果园土壤墒情, 特别是7月—9月出现干旱的情况下, 要适时补充水分, 但切忌补水过多而产生涝害, 保证水分的均匀供应, 确保树体和果实的正常生长。

4.1.2 合理修剪, 改变树冠通风透光条件

合理修剪, 及时疏除过密的层间枝、不当的直立枝、重叠枝、徒长枝、扰乱树形的交叉枝、过旺过密的梢头竞争枝、冠上部直立的棍棒形枝条等, 彻底改变树冠的通风透光条件。

4.1.3 选用优质果袋, 规范套袋技术

选择透气性好、韧性强、不渗水的高档果袋。同时, 严格套袋时间和套袋质量。凡选用透气性好的品牌膜袋、纸袋, 或及时剪大透气孔, 都可有效减轻黑点病的发生。落花后, 第3次喷药后即可进行套袋, 如喷药后遇雨或套袋作业时间超过5 d, 需重新喷药。

套袋时, 将果实萼洼处残留的花器残体抹掉, 减少病菌的腐生基物, 可明显减轻黑点病发生。套袋时, 将袋鼓起, 左手捏住袋口, 右手固定严袋口, 以免病虫侵入及雨水进入袋内。

4.2 药剂防治

4.2.1 花期前后是防治黑点病的第1个关键时期

粉红聚端孢菌在花前即产生分生孢子, 在花期进行侵染, 从而使花期前后成为防治黑点病的有利时期。可选用质量浓度400 g/L氟硅唑可湿性粉剂8 000倍液, 或质量分数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 430 g/L戊唑醇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进行防治。如果降雨较多, 宜选择内吸性和保护性杀菌剂混合液进行防治。

4.2.2 套袋前是防治黑点病的第2个关键时期

根据果实对钙的最佳吸收时期和苹果黑点病的侵染期, 在药剂防治效果试验的基础上, 于落花后7 d开始防治, 每10~15 d喷药1次, 共喷三四次。可选用质量浓度400g/L氟硅唑可湿性粉剂8000倍液, 质量分数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 200~1 500倍液,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 430 g/L戊唑醇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分别进行防治。套袋前最后一次用药, 宜选择内吸性和保护性杀菌剂混合液。需要注意的是, 要轮换使用药剂, 代森锰锌应选择质量好的生产厂家的产品, 避免幼果发生药害而影响果面。

4.2.3 7月—8月上旬如遇连续降雨应及时用药防治

苹果套袋至脱袋前, 应根据果园病虫害发生趋势, 综合参考果园光照条件和园内大气湿度、空气相对湿度来进行防治。一般25~30 d左右用药1次, 如遇降雨, 应在降雨前后各喷药1次。

参考文献

[1]景竹兰, 白印珍, 薛晶珍.套袋苹果黑点病发生与防治探讨[J].山西果树, 2004 (2) :14-15.

上一篇:数据问题下一篇: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