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公司诉讼代理委托书

2024-10-02

私营公司诉讼代理委托书(精选8篇)

私营公司诉讼代理委托书 篇1

私营公司诉讼代理委托书样本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方因________________一案,委托方代理诉讼,经双方协议,订立本合同。

一、乙方接受甲方的委托,指派________、__________律师为甲方与________纠纷案的第___审代理人。

二、甲方委托乙方代理权限:诉讼代理人代为承认、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进行和解,提起反诉或者上诉,必须有被代理人的特别授权。

三、甲方必须真实地向乙方叙述案情,提供证据。

四、乙方必须按时出庭,依法维护甲方的合法权益。

五、甲方按国家有关规定向乙方缴纳案件代理费人民币______元。

六、本合同有效期内乙方无故中止的.,代理费全部退还甲方;甲方无故中止的,代理费不予退还。

七、本合同的变更或修改,须经双方协商一致。

八、本合同有效期限,自签订之日起至本案审理终结止(判决、调解、案外和解及撤销诉讼)。甲 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私营公司诉讼代理委托书 篇2

一、财务呈报环境分析

(一) 财务呈报环境构成

在我国, 财务呈报环境是由各种各样受财政部和证监会财务呈报要求影响或在其中的拥有立场的集团和个人组成。这些集团包括投资人、信息中介、规范者、管理当局和审计师以及其他人士。这些利益集团或关系人中, 每一个利益集团或利益关系人的作用和利益都是有所不同的。而且, 同一利益集团内部不同的个体利益也是不同质的。鉴于这一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财务呈报可能演绎出各种各样的经济后果。

(二) 财务呈报环境分析

财务呈报的对象是信息即会计报表等相关会计资料, 同时也是一种经济商品。这种商品的特点是信息的提供者不是信息的使用者, 即企业管理当局生产信息, 而投资人、债权人、所有者和监管部门等所需要的信息与企业生产的信息不会恰好相符, 这种客观现实将财务呈报置于各方矛盾的中心。从目前的会计呈报环境构成来看, 由于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明显地甚至彻底地分离, 投资人与企业管理当局之间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委托代理关系。代理人 (公司管理当局) 控制企业财务信息的加工与对外披露, 远比委托人 (公司所有者) 了解企业更多的内幕消息, 企业管理当局与企业外部的相关利益集团如投资人、债权人、证监会、财政部等外部利害关系集团在对财务信息的占有上, 产生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种现状会导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利用其信息优势侵害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 则会导致市场失去公平和效率。在市场经济中, 信息不对称标志着市场失灵, 从而会影响市场的公平竞争。因此, 需要政府及其他社会机构出面干预。这种干预表现为要求企业加工和提供的会计信息符合有关准则的规定即进行制度性安排 (也称会计管制) 。在我国, 会计管制通过有关政府部门制定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来实现。

二、财务呈报冲突的经济学分析

(一) 管理当局与投资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分析

加拿大会计学家威廉·斯科特运用博弈论 (game theory) 解释管理当局和投资人之间的冲突。他认为:在本质上, 管理当局和投资人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他们之间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在威廉·斯科特的非合作博弈模型中, 管理人员和投资者都有自己的效用函数, 且各种效用函数可以进行多种不同的组合。管理人员会倾向于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决定是否歪曲报表;投资人也会进行理性推断, 即决定是否购买或者拒绝购买某公司的股票, 投资人还可以根据其效用选择不同的投资组合。博弈的结果是双方都尽量争取各方较大的效用。实际上, 按照委托代理理论, 在公司管理当局和投资者的关系中, 管理当局提供并传递信息, 处于信息优势地位;投资人需要通过管理当局提供的财务信息进行判断, 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是产生二者冲突的直接原因。

资金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资金来源于投资人, 因此, 处理企业管理当局与投资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不可回避的。因此, 任何一项新准则的实施都要特别关注投资者和管理人员的效用支付函数。只有确保在准则实施过程中管理人员的效用能够被管理人员接受, 才能确保新准则的顺利执行。另一方面, 对投资人来说准则制定机构必须能够使投资者确信准则对管理人员是具有约束力的, 并且该准则能够被良好地执行, 或者通过监管部门引入对歪曲信息行为的严厉处罚来改变博弈中的效用支付函数, 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纳什均衡, 即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二) 公司所有者与公司管理当局之间的冲突分析

在现代社会中, 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已成为现代公司的一种特征, 所有者和公司管理当局之间的冲突表现为目标的不一致。管理当局的目标是自身福利最大化, 公司所有者的目标是公司或者说是所有者福利最大化。由于资金的拥有方 (股东) 将资金的使用权让渡给了管理当局从而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 管理当局需要运用合适的会计模式以说明其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这样, 受托责任的履行和所有者如何实现有效监督成为财务呈报冲突的焦点。在实际工作中, 公司的所有者 (委托人) 雇佣公司的管理人员 (代理人) , 并给予管理人员一定的回报, 且期望其以公司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而管理人员并不会因为所有者期望什么行为就选择什么行动, 而会选择能最大化其自身的期望效用的行动。

(三) 债权人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冲突分析

二者之间的冲突表现为福利的争夺。当公司与债权人签订借款合同时, 管理人员和公司的福利都会受到影响。财务呈报是公司管理人员的职责, 为了能够获得较低成本的资金很可能在披露财务信息时利用信息的不对称, 控制某些财务指标, 粉饰报表以使债权人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满意。债权人贷款给公司, 目的是在规定的期限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所以, 债权人在将款项贷给公司之前考虑更多的是其投出资金的安全性, 这就需要了解公司有关财务方面的信息。而理性债权人知道管理当局的动机, 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就要进行相关分析和指标评价, 以确定管理当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 这时他们可以借助于审计人员和会计准则, 因为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增进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如果管理当局报告的是虚假的财务信息 (审计人员由于疏忽大意或其他原因而未能发现) , 而债权人轻信并借款给公司, 债权人的风险就会加大, 其福利就会减小, 管理当局的福利就会加大。可见, 财务信息的报送和使用是不同的利益集团, 而管理当局处于信息的优势地位, 二者的冲突原因就在于信息的不对称。为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债权人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借款合同一般都会包含限制股利发放的条款, 若公司违背这些条款代价非常大。股东有限责任的确立使公司的债权人无法对公司股东的个人财产提出请求, 公司中的债务应不仅仅被看作是融资的一个工具, 还应被看作是双方利益甚至是多方利益关系的分配和制衡方式。为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实现, 现代公司法提供了三种基本性的保护债权人利益的方法:公司事务公开性原则的遵守, 公司资本维护原则的贯彻以及公司清算原则的执行。

三、解决财务呈报冲突的方法

(一) 在公司内部设计能够控制道德风险的合约

透过上述分析, 各种冲突关系实际上是经济学中委托代理关系问题, 可以通过双方达成一致的协议解决二者之间冲突即通过建立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合作博弈模型。这个问题又是公司治理生态中一个重要问题。舍温·罗森的研究表明设计适当的契约以引导管理层根据其股东的利益来行动:设计有效的激励方案, 能够惩罚有害的行为也可以鼓励合意 (积极) 的行为, 方案要尽可能详细;重视声誉的作用。舍温·罗森认为当管理层行为结果的资本价值的收益比违约行为、偷懒和当前行动中的错误的利益大时, 剩余的损失可以作为一种威慑力量。

在实践中可以借鉴西方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 同时也要考虑我国的国情。目前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实行股票期权激励方案的比例虽有所增加 (上市公司安泰科技与2008年3月1日公布的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 受此消息影响, 该股在几个交易日内上涨超过20%) , 但是代理问题仍相当严重。高管在职敛财、侵吞公司财产的案例屡见不鲜, 有的高管甚至在一家公司过渡消费, 致使公司倒闭后再到另一家公司继续做高管。是否应该在经理人市场上多做文章, 让那些虽然具有专业知识, 没有道德水准、只顾一己利益的高管没有第二次犯错误的机会, 即重视声誉的社会影响, 全面提升经理人市场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经理人的责任感, 削弱其投机心理, 还会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上升, 维护市场的公平与效率。

(二) 通过制定有效、权威的会计准则, 规范计量管理人员业绩的基础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必须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作严格和科学的规定, 才能强化对信息供给的约束, 有效地维护投资者、债权人、所有者等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 有利于社会公众做出理性决策, 从而为维护自身合法利益提供更好的制度保证, 同时也为解决财务呈报冲突创造了条件。

(三) 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 以削弱管理当局拥有超级信息的地位坚持披露原则, 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这些信息必须有足够的有用信息含量, 又应如实地、可比地反映企业和投资人相关的信息;不为某个利益集团的利益而弄虚作假;不遗漏按准则和制度必须确认披露的一切有利和不利事项;充分地暴露其业绩已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风险;也不掩饰企业已经形成或极有可能获得的收入、利益和机遇。只有这样才能使报表的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 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经济后果。

(四) 债权人进入监事会

债权人进入监事会有利于强化对经营者的监控, 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现状。监事会中的债权人代表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经营成果、借入资金使用等各方面的详细信息, 监控经营者对财务契约尤其是限制性条款的履行情况, 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威廉 R·斯科特, 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2]计小青:《上市公司财务呈报管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当代财经》2005年第9期。

[3]威廉·H·比弗, 薛云奎译:《财务呈报——会计革命》,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 《会计研究》2006年第3期。

[5]菲利浦·布朗:《资本市场会计研究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私营公司诉讼代理委托书 篇3

摘要:文章从委托代理视角,对公司投资理论与经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剖析了现行公司投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不足,最后就我国公司投资理论未来可能研究的方向与领域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委托代理;投资;代理冲突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经济学、契约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推动了公司金融的快速发展。以此为基础的公司投资研究,不再局限于最优投资行为等孤立问题的研究,而是重点关注投资是否受现金流影响、为何受影响、如何影响公司投资,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以优化公司投资。提升公司价值的目的。因此,新古典投资理论正在向契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投资理论演化。

一、新古典框架下公司投资理论的局限性

在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下,在公司投资研究取得了一些标志性成果。主要有MM定理为理论支撑的新古典公司投资理论。如Jorgenson(1963,1971)投资理论与Tobin(1969)O投资理论等。

新古典投资理论及其模型建立于新古典经济学的一系列严格假设基础上的。如市场信息完全对称、无公司代理成本等。因此,公司投资决策遵循净现值规则进行。投资效率与公司融资方式无关。这些前置的条件明显与公司现实环境不吻合,实证证据无法支持其理论。因此。新古典投资理论对投资行为的解释受到质疑,对实际投资行为的指导意义也不大,只是作为后续公司理论发展和实证检验的参考基准。对此,学者们根据现实世界的客观情况,将代理冲突纳入到公司投资行为研究框架,放宽其假设与适用范围。拓展了新古典投资理论。

二、委托代理视角下公司投资理论

1,经理与股东代理冲突下的公司投资理论。

(1)帝国建造理论。经理与股东利益相偏离的方式之一是经理偏好于经营大的公司,而不是单纯的盈利。经理出于非货币性利益或寻租动机。具有帝国建造偏好,将可得到的资金用于项目中。一方面,当企业有较多的现金流时,经理的帝国建造更可能发生。如Donaldson(1984)与Jensen(1986,1993)等指出,当公司存在大量自由现金流时,经理将其投资于为其带来非货币收益的扩大规模项目上。导致过度投资行为;另一方面,出于寻租动机,即使公司现金流存在约束,由于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不对称性。通过投资,经理拥有更多可以控制的资源,因此经理存在使公司的发展超出理想规模的内在激励。Lamont等(1997)就认为,即使公司投资预算存在刚性约束,公司经理人的寻租行为仍将导致资金在不同项目和部门间的配置效率降低。

但是,不管代理问题多严重,从经理帝国倾向就认为必然导致过度投资是错误的。Zwiebel(1996)等构建模型认为,当自由现金流比预测的投资机会多时。可能出现过度投资。否则投资不足。Mueller等(2007)考察所有权对投资及其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不对称与管理者相机选择权假设可以解释投资非效率。

(2)声誉与职业关注理论。股东与经理的另一种代理冲突是经理关注公司投资行为会影响其声誉,进而影响其在人力资本市场的价值。因而,经理对声誉与职业安全关注会对公司的投资决策产生影响。就投资而言,声誉与职业关心又以短期机会主义与守成策略最为典型。

短期机会主义。由于关心在人力资本市场的声誉,经理可能以股东长期利益为代价,增加公司短期业绩的投资。从而导致一些资产的投资不足。Stein(1989)则指出。为了增加短期盈利,经理会减少那些不为外部股东所察觉的投资,如维修、顾客忠诚度等这些为长期目标服务的投资。这类短视的投资引起短期业绩的增加。相反。Bebchuk等(1993)构建的模型认为。对短期股价波动或职业声誉的关注所导致投资扭曲的性质,取决于市场对信息结构的认识能力。例如,当市场推崇某些行业或项目时,为了取悦市场和证明自己寻找投资机会的能力,经理可能投资过度。同样,Baker(2000)等认为,年龄短的风险投资公司的经理,为了建立声誉以吸引更多的资本,比年龄长的公司的经理更易出现投资扭曲。

守成策略。为了维护职业安全,经理在投资决策时。可能忽视能增加股东价值但危及自己职业安全与声誉的投资。一方面,守成策略的经理,可能倾向于选择保守而安全项目的投资,忽略能增加股东价值但有风险的项目而导致投资不足。Holmstrom等(1986)指出,出于职业安全的考虑,经理可能不愿意投资有风险的新项目;另一方面,守成策略也可能因经理盲目参考同行的决策而导致投资的羊群行为倾向。引起投资不足或过度。Scharfstein等(1990)的守成模型指出。经理守成激励来自于声誉模型,并认为灵通的经理拥有未来投资的信息(但包含错误的成分),而非灵通的经理则更多拥有错误有噪音的信息。这种信息结构使得代理人有固定的投资选择,人力资本市场也理性地如此评价经理行为。这种内生性的相对业绩评价使得所有的代理人相互模仿,而不考虑它们自己实际的信息。

(3)宁静生活假说。此理论认为,理性经理偏好宁静的生活,因而从增加工作的闲暇或者减少努力程度中获得更大的效用,这种冲突也会影响公司投资。Bertrand等(2003)认为,经理通常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具有追求安逸动机,因而经理作决策时,易倾向于已有行为的惯性。表现出一定的惰性。一方面,如果决策是停止已有的投资,或业绩差的工厂,会继续维持目前的现状,从而导致投资过度;另一方面,表现为不轻易进入新的行业,引起投资不足。Aggarwaland Samwick(2006)等认为,公司投资对于经理而言有成本。如公司开始新投资项目。经理牺牲休闲时间来掌握项目所需的知识,公司规模的扩大意味监管责任增加,因而减少原有宁静的休闲生活。当牺牲原有宁静休闲生活的成本大到一定程度,他就可能放弃一些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从而导致投资不足。

2,债权人与股东代理冲突下的公司投资理论。基于负债契约。债权人与股东也存在代理冲突。债权人获得债务本息目标与股东的最大化期望收益目标上存在分歧,并且,由于合约的不完全性,债务人并不能有效督促股东投资,所以,债权人与股东代理冲突引起的资产替代现象。也会导致公司投资的非效率。

资产代替,也指风险转移,在股东责任有限条件下。由于股东与债权人间的收益与风险分担的不对称性,导致股东在投资决策时,将负债融资获得的资金从低风险、低收益项目转移到高风险、高收益项目的行为。一方面,资产替代可能导致投资不足。Jensen等指出。股东如将获得的负债资金投资到高于契约规定的高风险高收益项目中,获得了项目收益的风险超额部分,而债权人仍然只获得固定收益。投资失败则会失去全部。理性的债权人估计到资产替代行为。就对未来的资产替代进行了折现,提高负债资本成本。或对投资或融资条件施加限制条件。使得公司放弃

正NPV的项目,引起投资不足;另一方面,资产替代也可能导致投资过度。Lyandres等(2003)构建的负债期限结构模型认为,评估项目赢利时,应基于动态背景考虑等待期权的价值。股东的增长期权使股东执行增长期权。加快投资,减少破产的概率,从而可能导致投资过度。

三、实证证据

西方学者对代理冲突下的公司投资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些实证研究为代理冲突下的公司投资理论提供了初步支持。

1,经理与股东代理冲突下的公司投资经验证据。

(1)帝国建造方面的经验证据。学者们从不同方面来验证经理的帝国建造行为。Strong等(1990)的经验证据发现。自由现金流与任意投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对于公司任意投资公告。股价反应为负。这表明经理将现金流用于负净现值项目。印证了过度投资行为理论。Jensen(1993)以美国452家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25%以上的公司市场价值与资本支出、研发费用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从而推测这些公司可能存在现金流过度投资。Harford等(2008)用反收购条款及内部人持股作为治理特征。研究发现,对于高现金流的公司,弱治理的公司比强治理的公司支出现金流更多,并且支出是用于并购与资本性支出而不是研发。说明了控制权较弱的经理选择更快地花费现金到资本支出中,从而支持了帝国建造假说。

也有学者从并购这种特别形式的投资更直接地验证帝国建造理论。Lang等(1991)发现,当并购者的托宾Q值较低和现金流较高时,特别是相对于投资机会有过量的现金流时,帝国建造行为更严重,负的宣告效应更显著。Blanchard等(1994)检验小公司对于来自法律因素而引起的大额现金流的投资反应。但是。公司并没有将现金返还给股东。而是将现金用于并购,而且大多数并购是不相关多元化。这与MM理论明显不吻合。外部的现金流对投资有较大的影响,这与帝国建造的观点较为吻合。

(2)声誉与职业关注方面的证据。由于短期机会主义与守成策略很难测量,市场也很难观察到由它导致的投资行为,因而,直接检验较难。间接的证据来自于检验发行股票前后经营业绩的变化。Teoh等(1998)等研究发现,相对于对照公司,发行股票的公司在发行前一年或二年有更强的业绩表现,而发行后业绩则表现不正常的差。这种间接证据至少说明,当市场评价股价机会时,经理会为当前盈利而牺牲长期的价值。Gompers(1996)实证发现,在风险资本企业中,能发行上市的企业有令人信服的较好的业绩,比起年龄大的风险投资企业,年轻的风险企业更可能在其生命周期早期上市,但其上市成本也高。这说明为了改善短期的业绩进行的投资扭曲。

Lamont(2002)等学者为声誉守成模型提供了证据。但这些证据是来自于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选择或证券分析师的推荐。Chevalier等(1999)则研究发现。年轻的经理如果其投资选择不同于其同行,更容易被解雇。即使控制了影响影响投资组合的绝对业绩变量后,由于面临着人力资本市场的激励,年轻经理很少采取不同与行业标杆所采取的投资策略。所以,经理为其没有进行守成策略受到惩罚。这为Seharfstein的模型提供了实证证据。

2,股东与债权人代理冲突下的公司投资经验证据,Suto(2003)以马来西亚475家公司为样本。研究了1997年金融危机前后,融资因素变量、治理结构与公司投资支出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1997年金融危机以前,公司的负债水平与固定资产投资支出之间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在政府宏观政策的激励下,在危机发生前,依赖于外源融资的公司更偏好于银行负债融资,而这种急剧膨胀的负债导致公司普遍出现过度投资,从而恶化了公司在金融危机中的困境。他认为,此状况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一是公众高估了国家金融体系对公司有效监督的能力:二是在软预算约束下。政府对金融部门的超强保护机制削弱了金融机构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Chava等(2008)则通过考察债务契约及其相应的控制权转移来说明负债是如何影响公司投资。

四、研究述评

在借鉴西方投资理论的基础上,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尝试从委托代理视角来研究公司投资。在投资理论方面,如刘怀珍等(2004)及郝颖等(2007)将经理的私人收益内生化到模型之中,考察经理私人利益如何影响企业投资行为。在实证方面,王渝(2005)等考察管理者控制的公司投资、现金流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结果表明,管理者具有私人利益理性而有进行过度投资动机。伍利娜和陆正飞(2005)则发现,资产负债率与投资不足及过度投资行为的发生均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企业的盈利状况越差,越会加剧这种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行为。

因此,综合上述国内外的研究理论与实证据,从公司实际运行状况来考察投资,研究范式突破了新古典框架下的公司投融资无关及相互分离假设,其研究的路径和结论不再局限于融资方式是否影响公司投资行为等问题,而是拓展到研究治理机制与投资决策关系,以及如何影响公司投资效率等,从而放宽了新古典投资理论的假设。形成了代理冲突下的投资理论。委托代理视角下的公司投资理论主要从经理与股东、债权人与股东间的代理冲突两个方面来展开研究。

学者们从代理冲突下研究公司投资行为,是对投资理论的重要贡献。但是,现有委托代理视角下的投资理论。主要基于股东高度分散、经理与所有者及外部资本市场分离的环境为背景的,认为制度环境对代理冲突的影响是同质的,这弱化了控股股东所导致的代理问题。

在世界范围内,分散股权的股权结构并不是一个普遍现象。在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制度环境(如政治环境、法治环境)与特有股权结构对公司投资也有很大影响,不考虑特定制度背景与控股股东对投资行为影响,是不能有效地解释我国公司投资行为的。

五、研究新趋势

1,从制度方面对现在投资理论进行拓展。我国是转轨经济国家,特有制度环境对公司代理问题有较大影响,它可能比现有发现的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更大。结合国情对现有投资理论进行拓展。显然有助于丰富投资理论的构建,完善其经验假设。Gugler等(2007)、辛清泉等(2007)和程仲鸣等(2008)的研究已提供了此方面的初步理论与实证证据。

2,从控股股东引起的代理问题来研究公司投资行为。控股股东一方面能解决股东与经理的代理问题,同时也带来新的治理问题,因控股股东私利而引起大小股东间的代理冲突也会影响公司投资的效率。Dyck and Zingales(2001)、杨亦民(2006)和郝颖(2007)等在此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但是,大小股东代理冲突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影响动机、影响机制及公司应该如何完善治理结构等相关问题,无论理论模型还是实证检验都有待完善。

公司代理人委托书范本 篇4

特此委托!

户 名:__________ 账 号:__________ 开户行:__________

委托方签章 受托方签章

日期: 日期:

公司代理人委托书范本2

委托单位:

法定代表人:

法人授权责任人

姓名: 联系电话:

身份证号码:

工作单位:

现委托上述授权责任人作为我单位在____日常管理上的全权代表,代表法人签署相关文件,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本授权有效期为此授权书签发之日起至法人代表书面声明本授权作废为止。

后附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加盖人名章或签名)和法人授权责任人身份证复印件(加盖人名章或签名)。

委托单位:(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名或盖章)

法人授权责任人:(签名或盖章)

年 月 日

公司代理人委托书范本3

本授权书宣告,在下面签字的XXX公司、总经理、XXX以法定代表人身份合法代表本单位(以下简称“投标人”)授权:XXX为XXX公司的合法代理人,授权代理人在XXXXXXX工程的招标中,以本单位的名义,并代表本人与贵单位进行磋商、签署文件和处理一切与此事有关的事务。代理人的一切行为均代表本单位,与本人的行为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本单位承担代理人行为的全部法律后果。

代理人无权转让委托权。

本委托有效期限为本次招标活动终止之日。

投标人(盖章):XXXXX公司

法定代表人(签字):

代理人(签字):

日期:年月日

投标人地址:

邮编:

联系人:

电话:

传真:

公司代理人委托书范本4

被委托经办人(或机构)姓名(名称):*******************

被委托经办人的工作单位和职务:**************************

委托事项:申请公司变更登记

被委托经办人的权限:

1、提交申请材料;

2、领取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决定文件;

4、领取公司营业执照;

5、修改申请文件:(以下两项只能任选一项,如同时选择两项则视为该两项授权无效)

(1)不得修改申请材料中的任何内容;

(2)可以修改申请材料中文字性错误。

委托期限至****年**月**日。

委托人:公司盖章及法定代表人签字:

***

(公章)

****年**月**日

经办人签名:***身份证件号码:****************联系电话:**************

公司代理人委托书范本5

______________(受理单位名称):

兹有我司需办理(办理的事项)等事务,现授权委托我司员工:_______性别: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前往贵处(司)办理,望贵处(司)给予接洽受理为盼!

法人代表(签字):

(单位名称)(盖章)

X年X月X日

公司代理人委托书范本6

委 托 单 位: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

受委托人:

姓名:________,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职称:________

姓名:________,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职称:________________

现委托上列受委托人在我单位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________________纠纷一案中,作为我方诉讼代理人。

代理人____________的代理权限为:____________________

代理人____________的代理权限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委 托 单 位:________________(盖章)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签名)

____年____月____日

公司代理人委托书范本7

__________单位:

我单位因业务需要,现委托__________作为我公司合法委托收款人,授权其代表我单位进行代收款工作。

代理人的一切行为均代表本公司,与本公司的行为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本公司将承担该代理人行为的全部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特此委托。

代理人名称: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 开户行:__________ 账号:__________

委托人: __________

私营公司诉讼代理委托书 篇5

【关键词】 公司治理 委托—代理成本 信息不对称 经济人

企业的两权分立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这是基于劳动分工的专业化发展伴随利益比较优势而产生的一种制度创新。契约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企业看作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尽管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契约界定了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但契约仍无法考虑到全部情况,各种无法预料的情况随时都会发生,所以又是不完全契约。由于信息非对称和契约不完全导致委托代理产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经理人员工作努力程度、经理人员对企业资产使用效率以及经理人员任期有限性与股东持股期限无限性矛盾等方面。代理理论认为,代理成本的最优化是公司治理的理想结果。探讨代理成本问题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现实意义。

一、委托—代理成本的界定及其相关研究

1、委托—代理成本的含义

企业为解决代理问题而设计出激励、监督、约束和惩罚代理人等措施所发生的支出就是委托—代理成本。按照Jensen & Meckling的观点,代理成本包括三项内容: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激励成本、监督成本及因代理人所作决策并非最佳而产生的损失(剩余损失)。

本文认为,委托—代理成本从委托人寻找代理人开始便已经发生,并持续发生在整个代理过程中,因此应将代理成本的内涵适当扩展,即代理成本是让代理人代表委托人行为而导致的额外成本。如此,代理成本就包括:搜寻成本——搜索合适有效代理人的成本;激励成本——鼓励代理人采取与委托人目标一致的行为所需的费用;监督成本——预防和采取措施减少代理人不当行为发生的成本;机会成本——由于各种约束因素而无法制定最理想策略的成本;不可控成本——不完全契约下无法控制代理人不当行为而导致的委托人利益损失。

2、委托—代理成本的相关研究

学界从不同角度对委托代理成本进行了探讨。一些学者侧重于代理成本的计量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直接计量企业的效率损失或额外支出,另一种是间接地通过影响代理成本的公司因素来代表代理成本,但两种方法都只能反映代理成本的一个侧面或一部分。

大部分学者则是通过研究影响代理成本的因素来寻求最优的治理机制。部分研究显示,管理层持股可使公司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保持一致,缓和公司代理冲突。但蔡吉甫、谢盛纹(2007)通过实证研究认为管理层持股在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不具有治理效用。宋力和韩亮亮(2005)经过实证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与代理成本负相关,股权制衡度与代理成本正相关。就公司外部市场环境而言,曾颖和叶康涛(2005)的研究表明代理成本与外部审计需求呈显著的U形关系,说明委托代理问题较为严重的企业存在通过聘请高质量外部审计师来降低代理成本的动机。从市场法律环境方面来看,目前国内外研究基本认同“政府干预越少,市场化程度越高,公司治理水平越高,则代理成本越低”这一观点。

也有学者从公司财务状况的角度研究代理成本。研究表明,债务融资作为一种治理机制可以起到抑制公司管理层道德风险,降低公司代理成本的作用。既有的研究认为盈利能力的强弱与代理成本显著负相关。研究还认为,在管理者持股比例和经营杠杆一定的情况下,公司总资产规模与监督成本成正比。

二、委托—代理成本的最优化

委托—代理成本被认为是制度中固有的一种浪费,而我们就是要寻找一种制度使得委托—代理成本最优化,这是委托代理双方博弈的结果,也是公司治理机制设计的一大动机。本文的论证基于如下假设:委托人在通过代理人市场搜寻代理人的过程中信息是不完全的;代理人是“经济人”,存在偷懒、自利、短期行为等倾向;委托人在对代理人的激励效果反映为代理人因努力工作而提高的企业绩效;委托人监管代理人行为的效果反映在企业因此而减少的浪费和效益损失;代理人的有限理性假设。

1、搜寻成本的最优化

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委托人通过市场搜寻代理人时并不知道谁对自己的企业有效。为了拥有一位有效的、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所有者必须不断在市场上寻找。企业搜寻的时间越长,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越小,找到有效代理人的可能性越大。然而随着搜寻时间的延长,边际收益逐渐减小。企业获得代理人的有效收益E(t)是企业搜寻时间t的增函数,但其增长幅度是递减的,在数学上表示为一阶导数?坠E(t)/?坠t>0,而二阶导数?坠E2(t)/?坠t2<0。同时搜寻是要花费成本的,包括获取信息、组织人力、招聘等成本,假定搜寻工作的成本C(t)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提高,且边际成本递增,亦即数学表达式为一阶导数?坠C(t)/?坠t>0,二阶导数?坠C2(t)/?坠t2>0。

可知,合理搜寻的时间选择应该是获得代理人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坠E(t)/?坠t=?坠C(t)/?坠t,这时所有者得到最大的净收益,付出的最优搜寻成本为C(t?鄢)。

2、激励成本的最优化

信息不对称在事前表现为逆向选择,在事后则表现为道德风险。委托方通常无法直接识别和观察代理方的努力水平,合约也并不能确保代理人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愿工作。为此他必须设计一定的激励机制来诱使代理方最大可能维护委托方的利益,避免偷懒行为,试图让代理人像股东一样行为和思考(事实上这永无可能,但在管理手段上是有效的)。这种为减小代理人道德风险行为而付出的代价属于激励成本,它包括激励机制的设计成本和运行成本,并存在于货币化和非货币化两种形式。目前,企业对代理人较流行的激励方案主要有薪酬激励和持股激励两种。实践表明,这两种政策都相对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问题,具有低成本激励功能,但它们对代理人而言,更主要表现为一种货币效益而不是剩余价值。因此这两种激励政策的成本收益仍需要衡量。

若用C表示激励成本,由薪酬或期权、股份给代理人带来的货币效益值为W,f(c)表示由激励政策带来的附加效益,它随激励成本的增加先递增再递减,即斜率由正逐渐下降为负,这是因为薪酬或持有的股票迅速增加给代理人带来的边际效用逐渐降低。随着C的变大,f(c)无限接近于0,但不会小于0,因为此时经营者的气质无限接近于所有者的气质;同时,仅有当C≥C0即代理人的附加效益f(c)≥0时,激励政策才有效,否则将没有意义。这样,对激励成本而言,当委托人付出的激励货币效益与附加效益之差即W-f(c)的值最小时,激励成本达到最优C?鄢。

3、监督成本的最优化

委托人设计一定的约束机制来监督和控制代理人的道德行为同样可减小代理人道德风险及其带来的损失。企业设计和运行约束机制的支出就属于监督成本,如建立监事会、设立独立董事和内部审计机构以及定期聘请外部审计机构等。此处的监督成本包括两部分:Jensen & Meckling所讲的由委托人所发生的监督支出和代理人所发生的担保成本。假定监督支出为T,则担保成本为F(T)是监督支出的减函数,减速由快变慢,担保支出最终无限趋近于零。随着治理结构的复杂化,对于监督成本C监=T+F(T),当T=F(T)时,监督成本发挥最大效用,达到最优。

4、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由于各种制约因素而无法制定最理想策略,限定代理人执行最佳决策的成本,或执行次佳决策所需的额外成本。分析委托—代理成本时通常将其视作常数。

5、不可控成本

尽管存在监督,代理人仍会有不当行为,如雇员用途不明的过量开支。此时,委托人的财富会遭到损失,产生不可控的成本。分析代理成本时通常也将其视作常数。

私营公司诉讼代理委托书 篇6

甲方:中山市****有限公司

乙方:中山市****制衣厂

甲、乙双方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经磋商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中山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与中山市小榄镇川狼制衣厂(以下简称乙方)达成以下共识:

一、甲方所需要产品系列1、2、3、二、质量保证

1、乙方遵照甲方要求,为甲方生产符合甲方企业产品质量标准的上述产品,产品在乙方生产厂以OEM方式包装贴牌。

2、乙方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如发生质量问题,经双方鉴定认同后,乙方负责对该批产品的退、换。

3、如乙方所提供的产品使用后,在一个月内如发现质量问题,经有关权威机构确认属产品问题,乙方负有补救责任。

4、乙方有义务为甲方提供常规的技术服务、咨询和培训,及提供商务活动必需的企业资料:工商登记、税务登记、企业资质、荣誉证明、检验报告等。

5、乙方保证向甲方提供合格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如果经双方验证产品质量存在问题,则无条件退换或退款,并承担全部运输费用、质检费用。

三、价格

1、甲方只是委托乙方生产加工产品,并非租用乙方的厂房,故甲乙双方经协商,甲方只按加工费和乙方结算即可;其它费用开支均与甲方无关。

2、包装物由甲方提供。

四、付款方式

1、经甲、乙双方协商后,甲方应首付定金30%给乙方,剩下70%货款由甲方检验货物后

结算,发货日前汇至乙方指定的帐户。

2、甲方按计划下单给乙方生产,首批货物之款项,在发货前三天内付清,长期合作开始月结。

3、甲方每次下单给乙方需提前1天做出计划,以便于乙方安排生产。

五、产品品质体系及运输、交货等相关规定

1、乙方提供产品,必须明确:①产品名称;②产品型号;③数量;④生产和出厂日期;⑤质量检验报告;⑥产品合格证明(可选择指定随货物同行);⑦货物清单。

2、甲方需明确货物之:①产品名称;②产品型号;③数量;④出厂交货日期;⑤需否提供“质检报告”;⑥需否提供“产品合格证”;⑦用甲方包装,需甲方提供合法商标登记证明和委托乙方OEM贴牌的委托书,并提供样品、规格等说明标签;⑧是否代办运输;⑨乙方优先按甲方指定的运输公司承办运输,如果甲方未指定,乙方代办选择承运方,并由甲方确认为准;

3、甲方应给出乙方充足生产周期时间和代办运输时间,以保证能及时供应和收货;常规情况下,产品生产周期15天。

4、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乙方的仓库或指定的地点交货,乙方可以向甲方提供代办运输的义务服务;运输费用由甲方的收货方承担;如运输过程出现意外,乙方有责任处理索赔事务。

5、乙方按OEM定价向甲方供货;乙方以与甲方商定的付款方式结算。

6、甲方收到产品之后,应在15个工作日就型号、数量、包装等做出确认,逾期未做确认,视同已确认。

7、双方对产品质量认识发生差异、争议,寻求国家确认的行业权威机构做第三方仲裁为准。

六、保密协议

甲、乙双方应共同严格保守相关技术、价格、合作协议等不宜对第三方公开的商业秘密,且合作结束后一个月内也要严格保密协议,因任一方泄露相关机密,给另一方造成巨大损失的,赔偿全部损失,同时终止合作协议。

七、其它

1、双方约定合作期限2年,自2013年11月12日始至2015年11月12日止;

2、上述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双方互不侵害对方利益,如有侵害,协商解决不成功,可寻求法律解决;

3、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八、附件

甲方向乙方提供:

1、企业合法品牌商标登记证明资料;

2、授权委托乙方OEM贴牌的委托书。

乙方向甲方提供:

1、质检报告证明

2、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3、其他需要的证明资料

甲方:中山市****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签字:

代理人签字:

地址:

电话:

日期:

私营公司诉讼代理委托书 篇7

根据2006年证监会发布的《证券监督管理办法》中定向增发的定义, 定向增发是指上市公司采用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募集资金的行为, 众所周知, 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融资偏好, 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 上市公司多采用公开发行股票和配股的方式融资, 股权分置改革后定向增发由于其发行限制少、发行手续简便、发行成本低, 对公司盈利性没有强制性要求等优点, 逐步发展成为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一种重要方式, 并被大多数上市公司采用, 此后便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并对此展开研究, 研究的重点大多集中在定向增发的定价及对定向增发折价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上, 我国定向增发的对象通常包括三大类:大股东及其关联方、大股东及其关联方和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当增发的对象为大股东或包含大股东时, 通过相关研究可以发现, 定向增发折价率最高, 如郑琦 (2008) 以2006年6月~2007年10月期间进行定向增发的157家公司为研究对象, 把它们分为三组:大股东、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将三组的定向增发价格进行比较, 发现仅有大股东参与的定向增发, 发行价格最低, 而仅仅包含机构投资者的定向增发, 增发价格最高, 这可能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章卫东和李德忠 (2008) 对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折价的因素进行分析, 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折扣率高低与增发对象的身份有很大的相关性, 控股股东及其关联者参与的定向增发折扣率显著偏高;也即增发对象含大股东时, 增发的实际决策者是大股东, 其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增发价格, 而增发价格又对中小股东有直接影响, 这就引发了第二类代理问题, 即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为了探究定向增发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拟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定向增发前、增发过程中及增发后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完善相关政策的建议。

二、理论概述

代理问题是西方金融经济学的主流理论, 公司内部存在众多委托代理关系, 如股东任命董事会作为代理人, 监督管理者的行为, 董事长通过授权, 赋予高管以众多权利, 高层管理者再授权于低层管理者和公司内部员工, 而公司内部的关系是由多层委托代理关系形成, 委托方要监督代理方的行为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 而代理方可能不惜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为自己增加收入, 这也形成了代理问题。委托代理理论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由于洞悉企业所有者兼经营者的做法存在很大的弊端, 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企业的所有者将经营权转移, 在这个过程中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激励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主要研究的是在信息不对称和利益相冲突的环境下, 委托方如何激励代理人的问题, 而在上市公司中, 除了管理层与股东的代理问题, 还存在一种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定向增发过程中存在的代理问题, 主要是发行价格涉及到新老股东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定向增发通常有发行对象的限制, 而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相比, 更具有话语权, 因而无形中, 相当于把中小股东排除在外, 这就导致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方面出现冲突。由于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 在股权结构相对比较集中的情况下, 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并不存在相同的利益基础, 而且有时还处于对立的状态, 因而导致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时常发生, 这主要是由于全流通时代相关法制和监管缺乏, 从而为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提供了条件, 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和自利行为不容忽视, 大股东可能会利用自己的控制权优势使得上市公司管理层制定出对自己有利的发行价格, 在定向增发新股之后采用各种手段和途径提高公司股票的价格, 等定向增发的锁定期满之后在二级市场上高价抛售股票, 以获取差价而取得巨额利益。Shleifer and vishny (1997) ;LLSV (2000) ;冯根福 (2004) 研究指出对于我国的上市公司而言, 最基本的代理问题不是Berle和Means描述的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冲突, 而是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定向增发与公开增发相比, 其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定向增发的发行价格要高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股票均价的百分之九十, 而公开增发要求上市公司发行价格高于公告招股意向书前一个交易日股票均价或前二十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 (2) 定向增发要求发行对象不能超过十名并且要符合股东大会决议的条件, 而公开增发的发行对象须为超过二百人的特定对象或不限定对象; (3) 定向增发规定自发行结束后12个月内机构投资者不得转让认购股份, 36个月内实际控制人, 控股股东及其控制的企业认购的股份不得转让, 公开增发没有限售期的规定; (4) 定向增发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没有要求, 而公开增发要求上市公司以扣除非正常损益前后的净利润相比, 将较低者作为加权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依据, 要求上市公司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 除金融类企业之外, 最近一期期末不存在持有金融较大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借予他人款项等财务投资情形; (5) 定向增发发行时间一般为几个月, 耗费时间较短, 而公开增发发行时间一般需要半年左右, 耗费时间较长; (6) 定向增发发行完成后, 需要披露相关信息, 信息披露程度要求较低, 一般只需要披露《发行情况报告书》, 资产重组和收购的行为, 而公开增发要求的披露程度较高, 需要披露《招股说明书》、《新股招股意向书》等文件;定向增发承销方式简便, 如果发行对象为上市公司的前十名股东, 上市公司可不用委托证券公司, 自行承销, 而公开增发要求证券公司承销。通过上述对比可知, 定向增发具有公开增发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目前的监管政策环境下, 上市公司进行定向增发的申请门槛相对较低、发行条件简便、政府监管部门审核流程简单、对企业各项经营指标没有强制性要求, 且其规定了一定的限售期, 不会增加市场压力。

经过股权分置改革, 我国的股权集中度较高, 因而, 上市公司主要的代理问题就成为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大股东通过定向增发过程中的低价增发的方式稀释中小股东的利益, 这就是定向增发过程中的第二类代理问题, 也即是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委托代理理论出发来探讨定向增发前、增发中及增发后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是否完善, 并从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出发, 提出相应的措施, 以缓解代理问题中的第二类代理问题。

三、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存在的问题

(一) 发行前

(1) 定价基准日不确定。造成“九折规则”失灵的原因有:证监会出于保护中小股东利益角度发布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规定, 定向增发价格至少应当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二十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的百分之九十, 但是对基准日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 可以在董事会决议公告日、股东大会公告日和发行日当天选择, 但是这三个时间之间间距较长, 股价在这期间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动, 这就造成大股东为了取得对自己比较有利的股票发行价, 而与上市公司商议选择不同的定价基准日, 进而使得上市公司达到对不同类型的投资对象采取不同的发行价格。

(2) 对具体内幕交易手段没有明令禁止。上市公司大股东或关联方在定向增发前主要通过释放利空消息、长时间停牌、通过盈余管理隐藏利润等手段压低股价, 以便能够大幅度的降低增发对象的持股成本, 达到低价发行股份的目的;如大股东通过减持股票操纵股价, 由于信息不对称, 大股东减持会对二级市场产生消极影响, 中小股东可能由于大股东减持而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及盈利能力产生质疑而抛售股票, 从而导致股票价格下跌, 形成“九折规则”失灵的现象。这样大股东就能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定向增发的股票, 或是以相同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持股比例, 从而实现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

(二) 认购时

(1) 没有对认购方式予以界定。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股票过程中, 大股东注入资产主要可以以现金或资产认购, 大股东通常不是以现金认购的定向增发股票, 有相当多的大股东采取以资产的方式进行新股的认购, 此时, 若大股东注入企业的是优质资产, 这些资产则有助于公司提升盈利能力、综合竞争力, 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然而如果大股东注入了劣质资产, 在作价时又以高于其实际价值作价, 这样也会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国内外相关文献也证实了这一点, 如国外La Porta等 (1997, 1998) 指出上市公司出售高估价值的资产是大股东掠夺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财富的一种手段。国内张祥建和郭岚 (2008) 通过研究得出定向增发中的控股股东如果有虚假增高上市公司价值的倾向, 则会导致企业内部资本配置效率降低, 公司价值也会相应下降。目前我国的资产评估体系尚不够完善, 公司实施定向增发时通常以资产评估报告为依据, 而相当一部分评估机构为了招揽业务, 评估定价很少考虑注入资产的公司业绩和盈利能力, 对客户出具有利的非客观评估报告。

(2) 没有对认购比例予以规定。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其中一种形式就是以较低的价格认购足够多的定向增发股份, 从而实现利益转移、稀释中小股东股份的目的,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如根据Claessens等 (2000) 研究得出实际控制人所持有的股份比例越高, 对自己越有利。郑琦 (2008) 以2006年6月~2007年10月实施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为样本, 实证得出只有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新股认购的一组增发价格最低, 而机构投资者和大股东同时参与的一组增发价格居中, 而完全针对机构投资者的定向增发发行价格最高。何贤杰、朱红军 (2009)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大股东认购比例与原持股比例之差越大, 增发折价越高,

(三) 增发后, 未对股利分红政策予以界定

在定向增发前, 为吸引投资者, 顺利实施定向增发, 认购机构可能与大股东私下商议达成协议, 定向增发后当年分配高额红利, 通过利润操纵的方式, 参与定向增发的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能从上市公司分走大量的资金, 减少了定向增发过程中向上市公司注入的资产和资金, 另外, 增发后大股东利用控制权, 对关联公司提供担保, 增加了上市公司的风险, 甚至会发生大股东直接占用资金的风险, 这些资金能不能归还给公司, 利息怎么计算都是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问题。

四、上市公司定向增发问题完善建议

(一) 明确“定价基准日”的规定

目前实践中可能以股东大会召开日、董事会召开日、向机构投资者发出增发新股的邀请函日、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日和董事会日等日期作为不同的定价基准日, 这些不同基准日的选择会对发行价格产生较大的差异, 这将直接关系到定向增发募集资金的结果和发行效率, 从而影响中小股东的利益, 因此, 确定一个统一、科学合理的定价基准日, 使这一基准日的股价能直接反映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信息被市场充分消化后的价格显得日益重要。从证券市场定向增发实际情况来看, 上市公司一般选择距正式发行上市日较远的董事会决议公告日作为定价基准日, 据CSMAR数据库统计, 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A股平均发行期大约为8个月, 一部分认购的投资者把这么长的发行期限看作是看涨期权, 如果大股东认为在这段时间股价会涨, 他就会选择认购, 中小股东的利益就会受到很大损失, 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笔者认为应当从定价基准日入手, 缩短上市公司发行日与定向增发基准日之间的时间间隔, 鉴于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日距离发行上市发行日之间的时间间隔较短, 笔者认为可将定向增发定价基准日统一为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日。

(二) 明确内幕交易手段, 严防操纵股价的行为

证监会应加强审查, 对于上市公司在增发之前采取各种手段 (如释放利空信息、刻意隐瞒利润等) 打压股票价格的行为进行严加防范, 并就这些上市公司中的财务报表异常的公司进行审查, 推迟审批其定向增发申报, 加强监管上市公司与大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 对于大股东及其关联方利用其控制权优势, 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并以此获取较低发行价格的现象, 笔者认为证监会为了防止大股东联合上市公司压低股价, 应规定禁止在最近几月内大规模减持该公司股票的股东参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的认购, 这样就可以降低大股东通过定向增发操纵利润, 进而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此外, 证监会还应当进一步规范定向增发过程中上市公司的行为, 如明确规定定向增发过程中停牌的最长期限, 以免影响中小股东股票的流通, 进而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出现。

(三) 明确界定认购方式

大股东以资产认购定向增发新股时, 资产的价值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而资产与现金的价值并不相同, 资产的价值受到市场条件、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及利益各方博弈关系等的影响, 因此资产价值的确定是一个间接的过程, 需要主观判断, 需要资产评估过程才能完成, 所以, 必须和资产评估机构联系起来, 才能准确判断注入资产的价值, 因此就要求评估机构具有比较强的独立性, 制定比较严格的评估标准, 同时加强定向增发后的监督工作。为了防止定向增发过程中大股东以资产认购的采用劣质资产套现, 首先, 评估机构应当客观、公平公正, 有较高的信誉度, 以便保证评估结果有效, 应禁止劣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 禁止以劣质资产认购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新股。笔者认为, 证监会为了防止大股东和资产评估机构联合起来虚增资产的评估价值, 应出具相对应的规定, 要求第三方评估机构出具与上市公司没有关联业务往来的报告, 另外, 证监会还应当对注入资产的种类和质量等方面进行约束, 制定实施细则, 评估过程中, 应密切关注其未来盈利能力, 并衡量注入资产的净资产收益率。

(四) 定向增发过程中引入机构投资者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一股独大的情况, 而我国相关法规又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实施定向增发决议, 必须经出席会议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才能发行。由于大股东处于一股独大的地位, 实际工作中很难控制大股东的行为, 这为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创造了条件, 因此, 笔者认为, 当定向增发的定向发行中含大股东时, 可要求大股东采取回避态度, 以保证公允性, 同时给中小股东表决定向增发方案的权利, 使得定向增发更为公平, 亦或是由独立董事表决董事会决议, 这是因为由于独立董事的特殊性, 使得他们能从全体股东的利益出发, 做出有价值且独立的判断, 而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引进机构投资者可以有效防止上市公司向大股东进行利益输送, 使定向增发更趋于市场化, 因此笔者认为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要求定向增发的过程必须有机构投资者参与, 这样可以使得增发价格更加合理, 能有效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五) 完善定向增发股利分红政策

上市公司需保持股利分红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需对公司现金分红加强监督和管理, 笔者认为定向增发应与上市公司的分红状况和业绩挂钩, 进行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需披露最近三年的股利分红情况, 同时做好未来分红工作的规划, 要求上市公司在增发过程中有详细的财务数据及方案说明, 以便分析分配红利对公司发展产生的影响, 这也是对内幕交易行为和利益输送行为的一种监督, 监管部分应平衡上市公司股东之间的利益分配, 改变当前市场上重投资轻回报的倾向, 尽可能的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郑琦:《定向增发对象对发行定价影响的实证研究》, 《证券市场导报》2008年第4期。

[2]梁如:《定向增发折价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湖南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3]谭庆利:《定向增发对中小股东利益影响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煤炭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

私营公司诉讼代理委托书 篇8

冷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推行军事外包政策导致私营军事公司得到迅猛增长,它们承担了部分传统上专属于国家与军队的军事与安全职责。私营军事公司几乎参与了全球范围内爆发的武装冲突。其中最典型的是,2003年爆发的伊拉克中,美英联军对私营军事公司大规模使用。私营军事行业的兴起有着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原因。

西方国家不断推动公共部门私有化进程

新自由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蔓延,促使英美等发达国家不断推动国家公共部门私有化进程,即新公共管理改革。新公共管理主张将政府治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把私人企业的各种管理方式引入公共部门。公共领域的竞争、实用的专业管理与资源利用的节约成为新公共管理理念的要素,而经济、效率与效果成为其遵循的原则。

在国家安全领域推行新公共管理政策走在最前沿的是美国与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自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就开始了私有化的进程。总统预算主任戴维·斯多科曼,于1983年发布的巡回A-76号文件倡导美国政府服务私有化,要求美国政府依赖商业资源为政府提供商品与服务。

克林顿任总统期间,美国政府实行了一项彻底的新公共管理计划。在宣布1993年的题为“从繁文缛节到结果”的国家绩效评估报告(戈尔报告)时,克林顿声称政府的目标是“建造一个成本低廉、运转高效的联邦政府”。

实施的方式是创建“企业式组织”。1995年提交给国会的关于武装部队作用与使命委员会的最后报告提出建议,通过增加外包与优化管理来降低成本。

布什政府上台伊始,国防部的新领导层就决心实施美国军事史上最彻底的民营化和外包业务。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坚决主张更多地使用承包商。他指出:“我们必须激励一种更具企业精神的做法:鼓励人们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应付,并且在行动上不像官僚主义般缩手缩脚,而更像风险资本家。”

伊拉克战争爆发前,美国政府就同意将部队与私人的比例由90年代初海湾战争中的100:1提高到10:1。例如,美国陆军宣称它允许承包商竞争154,910个文职岗位及58,727个军事岗位,其中给承包商的文职岗位超过了美军文职岗位总数的一半。此外,军事计划也逐渐地将使用承包商纳入其中。国防部甚至还把美国境内的军事基地的安全外包给私营军事公司。随着9.11后国防任务的急剧增加,国防部越来越多地依靠私营军事公司,而这些公司在美国阿富汗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6年的美国4年防务评论明确地承认承包商已经成为国防部可利用的兵力的一部分,将“承包商的商业行为,包括应急性与提供后勤支援的承包商,纳入军事计划与命令之中”,是国防部的政策。

就英国而言,1998年的战略防御评论中就提出“是否通过市场实验与防务外包,或者吸收私人金融、或者公共与私人伙伴”来推进国防部的转型,这表明私人部门在国防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在伊拉克战争之前,英国已经不再讨论私人部门是否可以支援军队的部署了,而代之以“何时与何地私人承包商能够提供最经济的支援。”例如,英国已经将核潜艇的训练与维护、飞机分队支援行动、坦克运输分队与空中加油分队的行动外包给私营军事公司。

国际地缘政治发生重大变化为私营军事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空间

冷战结束后,美苏两极争霸体制结束,国际体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并处于多极化进程之中。冷战时期被掩盖在两极体制下的国家内部的民族、宗教等矛盾随之爆发。在世界总体和平的情况下,国家内部武装冲突数量有所上升。这为古老的雇佣军行业的复兴提供了土壤。为了避免在国际法上的不利处境,现代雇佣军以公司的形式出现,由以前零散的、隐蔽的以个体为主的雇佣军转变为以现代企业模式运作经营的公司,成为政府部门的私人承包商。私营军事公司成为国际与国内武装冲突中的重要因素。

弱小国家对安全的需求促使私营军事行业增长。例如,埃塞俄比亚、利比亚、索马里政府。以联合国为领导的多边安全机制并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因此,国家转而借助私营军事公司来应对危机。例如,安哥拉与塞拉利昂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雇佣南非万能公司对付反叛者。东欧国家与中东国家中,私营军事公司规模与行动能力也获得巨大增长,威胁到国家的安全。根据1993年年末美国的情报,有2万名外国人参与了波黑战争。

西方国家实施裁军政策为私营军事公司市场提供了人力资源

冷战结束后,国家面临的传统的安全威胁有所缓和,世界主要国家军费开支因美苏对峙的终结大为削减。世界新军事革命趋势客观上要求各国军队在编制体制方面减量增效,各国出现大量富余兵员。由于军人的技能主要是围绕作战而形成的,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差,如何在不影響国家经济效率的前提下安置其就业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经济回报更高的私营军事公司则成为冗余兵员的理想存身之处。他们将其技能与训练投入到私人市场,使得私营军事行业有充足的人力资源。

从需求方面讲,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发生世界大战的危险降低,但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却此起彼伏,特别是国家内部武装冲突明显增多。这些局部战争与武装冲突多发生于发展中国家之内,即西方所谓的“失败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政府受到多种势力的挑战,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的能力有限,因此,造成了对私营军事公司这一军事与安全外源的大量需求。

世界新军事变革推动战争形态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为私营军事公司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一是,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是非接触性的,表现出“前轻后重”的特点,及直接参加作战的人员精干,而从事后勤保障的队伍则庞大。私营军事公司在情报、工程建设与后勤支援方面更加专业与高效,从而具有很大的优势。二是,世界各国在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方面遵循着“以商促军”的原则,即以社会信息化或国家信息化推动军队信息化。其原因在于,在信息产业方面民间技术领先于军队技术,有“以民带军”的技术条件。美国国防部在1997-2003年的“国防报告”中,阐述了“军事革命”与“商业革命”的关系,并强调要利用商业革命促进军事革命的深入发展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快速进行。由此,美军越来越多地依赖私人承包商来建设与维护军队的信息工程。

五、私营军事公司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已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这意味着商品、服务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目前,私营军事公司不仅为政府、军队提供服务,还为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叛乱团体、国际恐怖组织等对象提供服务。经济全球化无疑对私人军事保安行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一,由于人员、资金与技术等要素可以在全球流动,私营军事公司可以从全球市场上招募军事专业人员与动用资金购武器装备,为增强公司的军事能力做准备。由于具有法人的合法身份,私营军事公司可以提供“咨询”与“教育”等服务为名,为其客户提供军事与保安服务。其二,美英的私营军事公司多是跨国公司,其本身就拥有对生产、技术、贸易与资金的控制权,由于受到军事与保安服务行业巨大利润驱使,这些公司势必会利用其自身优势以及经济全球化提供的便利环境扩大该行业的规模。因此,经济全球化成为私营军事公司发展的良好平台。目前约有90家私营军事公司在全球110个国家进行活动。可见,私营军事公司在全球化背景下,已渗透到了世界各个角落,不仅发挥着跨国公司传统的美英等政府代理人的作用,而且,长上牙齿的私营军事公司更具有侵略性与危险性。

进入21世纪,私营军事公司存在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因素继续存在,因而私人军事行业必定要持续繁荣。正如西方军事界普遍认为的,在未来战争和军事冲突中私营军事公司的作用可能增加。而公共和私营的军事行为主体相互博弈的历史表明,在未来的几十年内,私营军事公司将继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还有上升的的趋势。由于私营军事公司在人员素质、武器装备与战术、战略素养上具有优势,而被视为变异的特种部队,其对战局发挥着重要影响力。

(作者单位:西安政治学院军法系)

上一篇:文员转正申请书怎么写下一篇:党在我心中——庆祝建党90周年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