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传感器课程设计(DOC)

2024-07-05

燕山大学传感器课程设计(DOC)(通用9篇)

燕山大学传感器课程设计(DOC) 篇1

2016年12月(本科)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护理教育学》试题

考试说明:

1.首先下载试题及《标准答卷模版》,完成答题后,答卷从网上提交。2.答卷电子稿命名原则:学号.doc。如:11031020512002.doc。3.网上提交起止时间:2016年11月22日8:00—12月22日18:00。

试题:

一、简答题:本大题5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1.简述护理教学计划的基本结构。

2.教师若要形成学生“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态度,可采用哪些教学策略? 3.简述护理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4.护理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5.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思考我国护理教育改革的方向应是什么?

二、论述题(任选一题):本大题50分。

1.请联系实际,拟定一份新上岗护士的五年培养方案。2.试写一份二至四节课课程的教案,内容自定。

2016年12月(本科)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护理教育学》答卷

本人承诺:本试卷确为本人独立完成,若有违反愿意接受处理。签名___ _______

学号_____专业__ ________学习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

一、简答题:

1.答:护理教学计划的基本结构包括知识构成和能力结构。

知识结构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计算机及自然科学基础、医学基础、护理学基础、临床各科护理、预防医学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基本理论等六部分。

能力结构包括: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医学基础技术操作能力、基础护理技术应用能力、专科护理技术应用能力、危重症监护和抢救能力、社区护理和预防保健工作能力等六部分。

2.答:教师若要形成学生“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态度,可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条件反射法。包括经典条件反射法和操作条件反应法。前者通过给予一些条件刺激,使学生逐渐形成“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的态度;后者则是当学习者做出某些该种态度反应时,给予一定的刺激,以强化这种态度,如评选优秀护士。

(2)提供榜样法。为学生提供具有这种态度的护士榜样。

(3)言语沟通法。通过与学生谈话、交流,使之了解这种态度对于改善护患关系,安抚患者情绪,促进患者康复的作用以及在公众认同护理专业的社会价值等方面的意义。

(4)角色模拟法。让学生通个角色模拟,进一步感受患者的需求,体验护理人员的态度对于患者心理安适的重要性。

(5)隐蔽教学法。通过发挥护理院校和临床良好的物质情境、文化情境和人际情境等的教育作用,使之对学生该态度产生积极的正向引导。

3.答:护理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四个基本阶段:

①感知阶段:是指学生感知新教材,形成表象、观念阶段。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②理解阶段:是指学生理解新教材、形成科学概念和理论阶段,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③巩固阶段:是指学生巩固知识的阶段。

④运用阶段:是指学生运用知识,形成技能阶段。

4.答: 因材施教原则就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统一要求是指相同层次的护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的各学科的教学要求一致。贯彻要求:

(1)坚持统一要求,严格要求学生。(2)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例:课外活动、社团活动、选修课、跳级等。

5.答:我觉得我国护理教育改革的方向应从以下四点着手:

(1)护理教育层次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按照到2010年我国各层次护理教育的招生数量比例应为中专占50%、大专30%、本科及以上20%的结构规划,我国应进一步调整护理教育的层次结构,适当控制和调整中专层次的招生规模,同时,应大力发展高职护理教育,适度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护理教育。

(2)加快推进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我国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体系应更加优化,护理课程设置中文学、社会学、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应该有显着的增加,专业基础知识中应减少医学基础性知识比重,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康复指导、保健等内容,护理专业知识和能力中应更加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增加有关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护理和精神护理方面的内容。在能力方面,护理教育应突出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的护理教育学 2016年12月(本科)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护理行业提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健康需求变化的实用性人才。

(3)更加重视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我国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服务模式正处在深刻的变革过程中,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人口数量增长和老龄化的趋势,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出现,都将对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与需求。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培养宜的护理人才将是我国护理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4)推进护理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进入WTO预示着我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进一步开放,这对于护理教育既是发展机遇,也是挑战。我国护理教育体系应该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与国际护理教育模式接轨,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护理理念、科学理论、技术和实践经验,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同时,要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开拓护理服务领域的国(境)外劳务市场。

论述题 2016年12月(本科)(3)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抓好“三基”训练,掌握各项护理操作规程。

(4)明确临床护理工作程序及各班护士工作职责。

(5)学习专科护理理论和技能,熟悉专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

(6)学习为患者做健康教育并实施整体护理。

(7)掌握护理文件书写,熟悉各项护理文书的填写和书写。

(8)掌握心肺复苏术。

3、培训计划:

(1)鼓励自学,参加院内、科内组织的业务学习,完成每年继续教育学分。每月完成一篇读书笔记。

(2)由高年资护士进行传、帮、带。

(3)在实践中培训:利用护理业务查房举办专题讲座和晨会提问,通过实际业务指导加强基本功训练和系统的理论学习。

(4)每月进行技术操作和护理理论知识考核,考核内容为50项护理操作相关知识和三基知识。

(三)毕业后2-5年护士的培训:

1、目标:

(1)巩固专业思想,严格素质要求,提高护士素质。

(2)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抓好“三基”训练,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熟练掌握专科知识和技能(包括专科疾病知识、疾病护理要点、专科仪器使用、用药注意事项及常见不良反应等)。

(3)熟练掌握护理文件的书写。

(4)达到护师任职条件及护理大专院校毕业水平。

(5)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

护理教育学 2016年12月(本科)

2、培训计划:

(1)鼓励自学,参加院内、科内的业务学习,完成每年继续教育学分,侧重专科疾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2)参加本科及大专的深造:自学、函授或脱产进修学习。

(3)由高年资护士进行传、帮、带。

(4)利用护理查房以及通过实际业务指导加强基本功和系统的理论学习。

(5)每月进行技术操作和护理基础理论知识考核。考核内容为50项护理操作相关知识和三基知识。

(6)每年撰写标准护理病历1份。

护理教育学 2016年12月(本科)

护理教育学 2016年12月(本科)

护理教育学

燕山大学传感器课程设计(DOC) 篇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信息获取的源头,传感器技术课程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不仅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课,而且逐步成为工科类专业的跨学科选修课。面对这一变革,同时为了适应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需要对课程进行不间断的改革和建设[1]。具体说,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由于专业成立时间不长,课程建设刚起步,必须要解决课程的发展问题。

2)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传感器技术课程的教学资源,与时俱进,优化教学内容,解决了兼顾教学内容系统性和先进性的问题。

3)强化实践环节,建设一流的传感器技术教学实验室,构建开放性实验平台。

4)将科研成果引入传感器技术实验教学,利用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改造更新实验手段,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在实验项目设计开发过程中,我们结合所从事的惯性传感技术领域的科研成果,利用科研经费的资助,自行设计制作传感器,研制开发实验设备,设计综合性、设计型和创新性实验项目。例如将北京市教委项目“旋转载体用陀螺研究”和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同时也能够开设综合性、设计型、创新性实验。

5)开展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根据本课程理论广度、深度以及适用面大等特点,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探索理论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革新、课程考核方法的革新。同时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精选教学案例,并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扩展眼界、引发兴趣。

《传感器技术》课程是实践性、综合性强的一门学科。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起到了与前期课程更好的衔接作用,达到了专业综合性训练的教学目的。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纵向和横向的整合,把《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和《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等内容整合起来,教学内容以“传感原理”为基础,体系结构以信号分析处理为线索,以实际应用为最终目标。

1 传感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1.1 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和基本技能、适应能力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课程内容的总体结构分以下五个部分,如图1所示[2]。

1.2 教学基础

在教学上,主讲《传感器技术》、《信号与系统》、《光电子学》等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项目负责人,结合《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研学,指导毕业生毕业设计4届,有关传感器方面的题目有水深传感器设计,陀螺电路设计,高冲击加速度计设计,水平仪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水平姿态传感器,硅微机械陀螺仪等。

2 研究内容、主要观点、目标、要解决的问题

2.1 研究内容

2.1.1 理论课教学设计

学时和内容安排,课程总学时64,其中理论教学56学时,实验8学时。

理论教学内容分三大模块:传感器技术基础、常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现代新型传感器。各模块包含章节及学时分配如下:

(1)传感器技术基础4学时,包括绪论(1学时)、传感器的特性指标和标定方法(8学时)。

(2)常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32学时,主要讲解电阻应变式传感器(4学时)、变磁阻式传感器(4学时)、电容式传感器(3学时)、磁电式传感器(2学时)、压电式传感器(3学时)、热电式传感器(2学时)、光电式传感器(3学时)、光纤传感器(3学时)。

(3)现代新型传感器16学时,主要包括化学传感器(3学时)、生物传感器(3学时)、传感器检测技术(2学时)、传感器新技术(4学时)。

实验教学主要针对传感器原理、特性的研究,传感器的标定,相关调理电路的认识,传感器的应用。实验内容分为基本实验、综合实验、开放型设计型实验三大模块。

2.1.2 实践教学设计

(1)建设一流的传感器教学实验室,创造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加大综合型、设计型、开放型实验的比例。

(2)打破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界限,将课堂向实验室延伸,将课内向课外延伸,形成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外研学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3)不断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验建设和创新实验室建设中,将课程教学与课外研学、学科竞赛有机结合,形成研究型学习的氛围,多方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2.2 主要观点

“传感器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强同时又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特点,我们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革的总体思想是: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研学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将科研成果和工程实例引入到教学案例中,将研究型教学的理念贯彻始终。

围绕这一理念,我们实施了以下方案:

1)多采用案例教学,将科研成果和工程实例引入课堂,丰富教学案例。

2)探索基于资源建设的大班研讨课的教学模式,由学生被动的“课堂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学生主动的“研究式素质教育”,授课方式由“连续型细节式授课”,转变为“跳跃型平台式授课”,教学形式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

3)致力于教学资源建设,包括建设用于大班研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用于学生课外学习、师生交流、延伸和补充课内教学的多媒体课程网站等。

4)积极改革考核方法,由传统的笔试为主向笔试+实验+研讨(论文)的形式转变,提高学习过程和实践过程过程考核在学生课程评价中的比例,鼓励形成研究性教学氛围。

2.3 要解决的问题

本课程重点在于:

1)对传感器原理的讲解,使学生从机理上获得理解,避免落入简单的公式推导,使之成为无源之水。

2)理解常用传感器转换电路的原理和特点。

3)在理解传感机理的基础上掌握传感器使用的一般原则,学会在实际的工程问题中会选、会用,掌握传感器选用设计的一般原则。

4)了解传感器的静、动态性能指标和标定方法。

本课程难点在于:

1)涉及的基础理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出本专业的前序课程,给学生深入理解传感机理带来困难;

2)目前绝大部分教材及参考书中对同一被测量的多种传感方法缺乏深入的比较和分析,涉及的往往只有正确使用的例子,而没有多种方案的比较或传感器使用不当的例子,导致学生学难以致用。

为解决以上矛盾,采用了以下方法:

1)根据课程需要和教学体会,进行教材建设,编写适应教学需要和人才培养需要的教材,有效处理理论性和新颖性之间的关系;

2)改革教学方法,对原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涉及到的基础理论进行跳跃式强化;

3)教师根据科研和工程实践经验,扩充实例,分析讲解;

4)通过讨论课及设计型实验,给学生自己分析理解的机会;

5)鼓励和支持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实践补充欠缺的知识,积累工程应用经验。

2.4 预期效果与具体成果

(1)开发4个综合设计性试验;

(2)完善多媒体课件,扩充和完善习题库和试题库;

(3)将科研内容融入到学生毕业设计中,例如加速度计系列项目的开发;

(4)努力向精品课程建设迈进;

(5)开发课程设计项目3个。

3 结束语

《传感器技术》课程是实践性、综合性强的一门学科,它综合了电子信息类的许多学科,如模电、数电、信号处理、电路、单片机、物理等。这几年,我们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方面一直在改进。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起到了与前期课程更好的衔接作用,达到了专业综合性训练的教学目的

本文通过对《传感器技术》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的介绍,意在和同行专家进行交流和沟通,使本人从事的这门课的教学效果更好,通过撰写本文,也使我重新梳理了教学思路,在以后的教学中沿着这条思路进行下去。

摘要:《传感器技术》课程是实践性、综合性强的一门学科,本文对《传感器技术》课程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研学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笔者已经用了2年左右的时间,将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并得到明显提升,并进一步将本课程建设成我专业示范性课程。

关键词:传感器,实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贾伯年,俞朴.传感器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燕山大学传感器课程设计(DOC) 篇3

关键词:实验数据采集 静态特性分析 动态特性分析 LabVIEW 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167-02

传感器被称为自动控制系统的“五官”,用来感知和获取信息,因此《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是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需要学生了解并掌握传感器的工作机理、输入输出特性以及应用领域等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拓宽获取知识的通道,必须重视实验教学。目前在传统的传感器实验中,通过人工读取实验数据值或借助示波器显示波形来分析实验结果,各实验单一、互换性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例如记录的实验数据的数目较少、对实验数据只能做简单的灵敏度和误差分析、无法发挥计算机在实验数据记录、存储和处理中的作用等,针对目前实验现状,本文提出建立基于LabVIEW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类课程综合实验系统,旨在实现实验模块的集成性、互换性和兼容性。

1 基于LabVIEW的实验数据采集及分析系统

该文设计的系统基于CSY-3000系列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试验台。该实验台的主要功能为可以进行电阻式、电感式、电容式、磁敏式、光电式等各种传感器的性能特性以及测量实验。实验过程主要包括静态数据测量和动态数据测量。静态数据测量是指传感器性能特性实验中通过改变测量系统传感器的输入量获得对应输出值来确定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动态数据测量是指实验中对传感器输入一个动态信号通过获取输出波形判断传感器的动态特性。设计的实验系统实验采用NI USB-6229(BNC)数据采集卡作为数据采集设备,通过LabVIEW强大的图形化编程平台[1-3]建立实验数据采集及分析系统,系统的硬件结构及所包含的软件功能如图1所示。

2 静态测量系统

静态测量系统以应变片性能实验为例。应变片性能实验通过在传感器托盘中放置砝码,对托盘下面的悬臂梁施加向下的力,使粘贴在悬臂梁上方和下方的应变片产生应变,电阻值变化,运用电桥测量电路将应变片电阻值的变化转换为电压值的变化,记录每增加一个砝码(20 g)时电压的输出值。通过计算输出曲线的灵敏度和非线性误差来分析应变片的特性。

该静态测量系统的前面板设计如图2所示,对应的程序框图如图3所示,主要包括实验采集和数据处理两大部分。

2.1 实验采集

首先,要对数据采集进行参数设置,包括物理通道的选择,输入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设置,以及采集数据的保存路径设置,方便之后的无论是该测量系统中数据处理部分,还是使用其他软件(例如MATLAB等)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当在托盘中放置砝码后,在前面板中输入所加砝码质量,此时就可点击启动开始测量电压值,电压波形图表实时显示所测电压曲线,当曲线基本趋于平稳时便可点击停止并保存数据按钮,将该砝码质量对应的电压值保存起来。

2.2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保存得到的数据分析应变片的静态特性。选取合适的拟合方法,包括最小二乘拟合法、断点链接拟合法、断点平移拟合法等,通过对加载的实验数据进行直线拟合,得到应变式传感器的输出灵敏度以及非线性误差。

3 动态测量系统

动态测量系统以应变片的振动测量实验为例进行说明。当粘贴有应变片的振动梁受到一定力的作用而产生振动时,应变片会因而产生与振动相似的阻值相对变化量,之后经过由振荡器提供电源的电桥电路,该交流电桥相当于一个调制电路,将应变片的相对变化量调制成一个微弱的调幅波。该调幅波后又经过差动放大器放大、相敏检波电路解调以及低通滤波器滤除高频的载波成分,就可以获得应变片的阻值相对变化量曲线,也就是振动梁的振动位移曲线。该动态测量实验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是对波形的测量,因而,应变式传感器振动测量实验测量系统的设计相当于一个虚拟的示波器设计。

该动态测量系统的前面板设计如图4所示,对应的程序框图如图5所示。

该动态测量系统相较于传统示波器有很多优点。首先,可以通过添加物理通道实现对多路信号的测量,而不仅局限于传统的双踪示波器的双线测量。传统示波器的垂直增益调节是通过调节垂直通道后级放大器的反馈和直流电平实现的,是对放大器增益的调节,而该动态测量系统中的垂直增益调节是针对显示波形的坐标图纵坐标轴刻度的范围的调节,水平增益调节是通过改变数据采集卡每次采样点数来实现的。该动态测量系统可以直接显示出所测量波形的例如周期、频率、峰峰值等时域信息。

4 结语

针对传统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存在的局限性,设计了一种基于LabVIEW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数据采集及分析系统。利用LabVIEW强大的图形化编程功能,设计了传感器静态测量系统和动态测量系统,实现了实验过程中实验数据的采集、存储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发挥了计算机在传感器实验中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海燕,宋庆军,谢统颜.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网络实验室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7-19.

[2]徐继宁,邵雅超.基于虚拟仪器的声音信号采集分析系统[J].测控技术,2014,33(1):12-14.

[3National Instruments China.基于LabView构建远程实验室技术指导书[EB/OL].N1公司官方网站,2012.

[4]吴凌燕,郭维波,吴天静.基于NIcDAQ 和LabVIEW的多路数据采集研究[J].仪表技术,2014(4):14.

大学门头设计大赛.doc 篇4

宿舍装饰与门头设计大赛

化学工程学院团总支、学生会

2013年11月2日

一、活动背景:为了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让我们的“小家”变得更温馨,凸显各宿舍的特色文化,我院特此举办精神文明宿舍建设系列活动之宿舍装饰与门头设计大赛。

二、活动主题:争做文明使者,共创和谐家园

三、活动内容:

各宿舍务必在2011年11月20日之前完成门头设计,须凸显本宿舍人物特征、宿舍文化、宿舍精神等。11月21日我院辅导员及团总支、学生会成员将进行评比打分(宿舍须有一人对设计的门头进行详细的解说,时间不要过长)。评分标准如下:

1、主题突出新颖,内容积极向上;

2、以手工制作为主;

3、对完成的门头设计有独特的解说。

注:凡有我院学生≥4人的宿舍均须参加此活动(大

一、大二)

化学工程学院团总支、学生会

2012年11月2日

化学工程学院第九届团总支、学生会 2011—2012学门头设计大赛

化学工程学院团总支、学生会

2013年11月2日

2012年化学工程学院

门头设计大赛评分标准

宿舍名称:积极向上(10分)

新颖(10分)

壁纸及其他装饰:手工制作(20分)

整体效果(15分)

其他装饰(15分)

解说:其他装饰(15分)

突出主题(10分)

分工明确(10分)

卫生情况:10分。

化学工程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生活部

2011年12月5日

“门头设计”比赛总结

此次评选中,我院绝大多数宿舍都表现的很好,无论是在宿舍卫生方面,还是在门头设计上,宿舍人员都积极的配合。可是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宿舍的门头是以前就有的,并没有自己亲手去制作。希望这些宿舍以后能积极配合学院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学生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为自己赢得荣誉,为宿舍增光添彩!

燕山大学传感器课程设计(DOC) 篇5

对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探讨 作者:李淑琴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1期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显得非常重要。文章从电脑艺术专业教学的角度出发,对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教学模式及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了探讨,旨在探求较适合、较准确的教学途径,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行业需要的专业设计人才。

[关键词]高职 电脑艺术设计 课程教学

[作者简介]李淑琴(1971-),女,河南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院艺术系电脑艺术设计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及理论研究。(河南 郑州 450008)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2-0110-02

在计算机高度普及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中一个新兴的专业——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应运而生,从而产生了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以体现高科技的数字化艺术为手段,将感性的认识理念以严密的数学方法组织起来,同时,对艺术设计进行了理性化的控制。面对新专业与高科技的结合,又由于固有的专业特点,因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出现必将给教学带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和新的设想。如今,在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一个电脑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适应社会需求的设计技术,就成为目前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电脑艺术设计的概念及发展状况

在艺术设计中,电脑艺术设计通常称为CG(Computer Graphics)。它是一门融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为一体的,创造现代艺术产品的综合性学科。它通过计算机来表达艺术语言、设计思想的艺术形式。电脑艺术设计的基本宗旨是:在商品生产、流通、销售领域中充分运用艺术的手段进行艺术设计,是营造人们新生活的一种艺术服务形式。电脑艺术设计涵盖了所有与图形生成、显示和存储相关的信息技术,其表现形式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平面设计、影视、动画设计、多媒体设计、网页设计、动漫和电子游戏等。作为一种全新的视觉方式,实质上是利用电脑这一现代化工具,使用艺术创作的软件,通过软件所提供的创作平台来完成艺术作品的生产过程。它不仅为设计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空间,更为设计师提供了无限的创意空间和提高效率的条件。

电脑艺术设计在一些发达国家里发展十分迅速。许多二维、三维的卡通动画都是用电脑直接绘制而成。例如,获奥斯卡金奖的美国影片《海底总动员》里主人公栩栩如生的形象、可爱的造型及海底水世界的光线、潮流、折射等技术都给广大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由于经济及语言等因素,我国的整体电脑设计水平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设计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协调还有待研究。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如何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设计人才,涉及人才培养模式、市场调研、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诸多因素。

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

随着电脑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拓宽了图形设计的空间,在设计上作者摆脱了对纸和笔的依赖,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冲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今,在各艺术院校、综合大学、职业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对电脑艺术设计的认识存在着两种观念:第一,是“纯工具论”的观念。它认为,电脑只是一种工具,只是一种在设计过程中起到辅助设计手段的工具,它永远是一种辅助设计手段,就像笔和尺子一样。只要你有着良好的传统艺术设计功底,再采用电脑这一工具将你的艺术设计思想表现出来就可以了,电脑设计也只是解放设计者的劳动力、节约劳动时间、降低劳动成本的一种工具。因此,在教学中对电脑艺术教学并不重视。电脑艺术教学只是技术上的教学,很难使之与专业进行结合,结果电脑是电脑,设计是设计,这样也就达不到解放劳动力的目的。第二,是“纯艺术论”的观念。它认为电脑艺术是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它有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因此,对电脑艺术教学相当重视,认为电脑艺术设计是现代设计的灵魂,是一种“独立”完成艺术设计的“主体”,会电脑就会设计。在教学中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去探寻电脑艺术表现能力和形式,而忽视了对现代艺术设计的理解,使教学脱离了现实的需要而达不到设计的目的。

其实,这两种观念的根源都是传统艺术设计教学带来的结果,是缺少对电脑艺术设计本体的认识。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课堂授课,学生接受教学内容,通过手工实践,最终以作业形式表现出来,并由教师对课程进行品评。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设计思维不灵巧、设计作品缺乏深度、专业素质不够、知识面不广,它导致后期发展潜力不足。

面对学生就业中存在的种种不足,笔者认为,这与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对不完善、电脑软件应用教学的目的不明确有关。因此,如何体现电脑设计软件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服务性与实用性,完善电脑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实践;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实用性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完善电脑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对策

(一)根据专业性质和特点,创建合理的教学模式

1.创建与电脑设计软件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进入21世纪,现在大部分学生从初中时期就对电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实践,对电脑的操作平台比较熟悉,因此在大

学一年级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就可以从专业特色出发,把电脑设计软件课程的开设与基础课程结合起来,利用适当的设计软件来完成教学中的具体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学习的效率,还可以利用电脑软件不断变换,尝试不同的创作表现,创作出更绚丽的艺术特色作品。这无疑会吸引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从而增强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色彩的教学中利用Photoshop,Painter软件的教学来模拟传统绘画、西洋绘画、插画或其他绘画形式,比较其绘画差异性,找到设计软件的特异性,让学生知道软件能用来做什么,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预期效果。采用电脑设计软件还可以进行三大构成的教学尝试,通过电脑复制、镜像、旋转等命令反复寻求设计元素的组合方式,模拟或创造千变万化的色彩肌理、虚拟空间,绘制出手工制作难以达到的图形表现形式。与传统的艺术创作表现形式相比,电脑设计软件的艺术创作不仅快捷准确,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电脑技术的强大功能,对同一个设计主题能探求多个迥然不同的视觉表现效果,从而活跃学生的多向思维,扩大学生对设计软件学习的认知面,更好地起到学以致用、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建电脑设计软件与专业设计课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电脑设计软件应用的最终目的是高效、快速地为设计主题服务。因此,在电脑设计软件教学中,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学生运用好各种电脑设计软件进行创作,完成其设计作品。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就是“思想—内容—表现形式”的设计思维开发过程。设计思维所体现的是学生个体的动脑过程。在这里设计的内涵是关键。所以,老师在教会学生电脑技术的同时,应结合各专业的课程特色,把电脑软件的教学与各专业的专业课程挂钩,启发和引导学生运用电脑技术去创造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新形态的设计作品。电脑设计软件的学习既要重视设计艺术的表现,又要重视设计创作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地学、巧妙地用。真正好的电脑设计软件的教学,必须是科技与艺术设计的结合,体现软件学习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教师要发挥其专业教师的导向性,向学生阐述将技术性的操作上升为理性的思维过程。教学要时时体现创造性的思维过程。要以电脑技术为渠道,以思想为中心来完成教学,让学生从电脑技术领域的圈子里面跳出来,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了避免出现我们的电脑软件教学与外界软件培训的雷同,我们应扬长避短,要具备“他有我有,他无我优”的前瞻性的教学体系,这样电脑艺术设计的生存才会有更加长久的价值。

(二)注重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强调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电脑艺术专业的教学要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积极开展设计实践。专业设计教学应多以企业实际课题进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生产一线出现的问题、难点的分析和解决。

通过设计实践活动,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经验能力,以及对材料学、机械加工学、出版印刷、影视制作、生产加工等诸多方面的知识的了解。一个作品的设计过程,从最初的设计定位、市场调查到设计草图、手绘效果图、计算机制图及效果图,这需要设计人员亲自动手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设计构思的原意。动手制作的过程,也是激发灵感、发现问题的好机会。学生对一些材料学、纸张、塑料、金属、木材加工工艺学和机械原理的了解也是相当重要的。学生还要善于总结各个学科中存在的联系,如果他们不了解这些知识,设计工作只能是异

想天开,可能失败就在眼前。手工操作可以使他们掌握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材料的特性和加工方面的知识,既培养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感性认识,也间接地指引着他们的设计思维方式,让设计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可行。

(三)课堂教学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电脑艺术专业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综合类学科。在开设课程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勤动脑、勤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让学生更多地观察周围事物,大到国际形势、设计发展趋势、人们的生活水平及观念,小到生活中的每个事物。这些看似与设计无关的东西,往往具有更深层的意义。因为这些带动着全社会的经济文化,也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观念、市场和商品等。这些宏观因素逐层向下关联,也会直接导致设计趋势的不断变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设计教育过程的重点。每一个人都有潜在的创新能力,要给其营造好创新的环境气氛,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满足这种人的最原始的本性。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诱导、对话、讨论、讲评的方式去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我国高职电脑艺术设计教学和研究历史不长,尚属开创时期。从发展的角度看,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十余年来,虽然电脑艺术设计教学研究从引进吸收、消化外来技术入手,逐步形成了普及与提高同步发展,形成了既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又注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有所创新的格局。但是,我国尚未建立高校电脑艺术设计教学研究的管理协调机制和学术机构,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尚未正式列入国家艺术教育专业目录。我们对电脑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有信息时代文化特征、有研究目的和研究手段的独立学科还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对电脑艺术设计所反映的时空观念、道德观念、审美观念的变化还认识不够,电脑艺术设计教学研究的理论书籍和教材编、著、译进度比较滞后,一些学校师资力量、经济投入、硬软件水平明显不足,各高校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并且教学随意性较大,没有完整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课时安排也不尽合理。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电脑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在此,笔者建议有关领导部门召集专家学者对国内外高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进行考察,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协作,从而形成高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机制,为社会培养出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业务素质的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燕山大学传感器课程设计(DOC) 篇6

课程设计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英文名称: Sensor and Monitoring Technology Course Design 课程性质:专业课;必修课;非独立设课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物联网工程;第5学期

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20;课程总学分1;

大纲主笔:

课程设计指导书:耿欣主编.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项目教学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一、实验课程的任务与要求(1)任务:

本课程设计是在学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之后,综合利用所学传感器知识完成一个传感器应用系统设计并在实验室实现。该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

1.是通过解决

一、两个实际问题,巩固和加深对常用传感器的结构、原理、特性的认识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

2.培养根据课题需要选学参考书籍,查阅手册、图表和文献资料的自学能力。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通过实际电路方案的分析比较,设计计算,元件选择,安装调试等环节,初步掌握简单传感器电路的分析方法和工程设计方法。

4.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学会简单传感器控制电路的实验调试和整机指标测试方法,提高动手能力。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题任务。

5.了解与课题有关的电子线路以及元器件工程规范,能按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编写设计说明书,能正确反映设计和实验成果,能正确绘制电路图等。

6.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通过课程设计实践,逐步建立正确的生产观点、经济观点和全局观点,获得初步的应用经验,为以后从事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实验设备及要求

(1)深圳讯方物联网传感器实验箱。

(2)示波器、稳压电源、万用表、导线若干。

三、实验考核

(1)设计报告要求:

要求设计报告按以下条目顺序编写: 封面 摘要

正文(主要内容有)

设计任务书及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选定方案论证及整机电路的工作原理。单元电路的设计计算、元器件选择、电路图。

实际电路性能指标测试结果,其中包括实测记录的整理和分析,注意要用必要的曲线、图表加以说明,还应主明测试方法和仪器型号等;对调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应作出分析,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讲清故障原因及改进措施和效果;并按国家有关标准画出整机电路图,列出元件、器件明细表。

对设计成果作出评价,说明本设计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改进设计意见。还可以谈谈通过课程设计的收获和心得体会。

(2)考核方式:

理论设计方案,演示所设计的系统,总成绩40%; 设计报告,占总成绩20%;

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占总成绩30%; 考勤情况,占总成绩10%;

考核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

四、课程教材及参考书

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3版),徐科军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五、课程设计项目与内容提要

(一)温度监控装置

某些车间和实验室里,对温度有一定要求,尤其是夏天温度太高,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和仪器设备都有一定影响,为此需要对温度进行控制,当温度高于某一值时,就必须驱动冷风机进行降温,同时进行报警。

(1)、设计要求及技术指标设计一个控制系统,主要指标如下: 温度测量范围:15~30C,分辨加0.05C。

温度控制范围 :20+5C,夏天使用,由本装置驱动冷风机降温。交流接触器线圈的工作电流为100uA 报警指示,当温度大于25C,用红灯报警。

(2)、要求完成任务,设计电路,安装调试使之达到设计要求。

(二)、光电越限报警器

在有珍贵文物及危险物品存放的场所,如有人超越规定界线,造成危险或毁坏公物。在这此场所若

安装光电越限报警器,当有人超越规定的界限时,立即发出报警,就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有利于保护文物或减少事故。实用的光电报警器,需要有适合的光学系统,本课题仅要求设计电路系统,至于光学器件仅做模拟实验即可。

1、设计要求及技术指标

设计一个光电报警器,具有一下两种功能之一:

有光照时,在一个1/4W,8欧姆的喇叭上发出音频(1000HZ左右)报警信号,无光照时不发出信号;

无光照时发出音频警信号,有光照时不发出信号。

2、要求完成的任务 设计电路,并进行安装调试

(三)、产品计数器

利用光敏器件制成的产品计数器,具有非接触、安全可靠的特点,可广泛用于自动化生产线的产品计数,如机械零件加工、输送线产品、汽水、瓶装酒类,还可用米来统计出入口人员的流动情况

1、设计要求及技术指标

设计一个光电产品计数器,主要指标如下:(1)产品输送的带度大于等于10厘米;(2)产品计数为工作十进制数。两位

2、要求完成的任务 设计电路,并进行安装调试

(四)、自动供水装置

自动供水装置了实现凭票定量自动供应开水,具有节约用水而又卫生的优点,特别适用于单位水房安装使用。当用水者打水时,需将铁制的取水牌从投口投入,取水牌沿非磁性物质制作的滑槽向下滑行,当滑行到磁传感部位,传感器输出信号经控制电路驱动电磁阀打开,水从水龙头流出,经延时一定时间后,控制电路使电磁阀关闭,又恢复到停止供应水的 状态。

1、设计要求及技术指标

设计一个自动供水装置,主要指标为:

(1)电磁阀的开关仅用发光二极管来模拟;(2)电磁阀开3分钟后关闭。

2、要求完成的任务

设计电路,并进行安装调试

(五)、布料厚度测量装置

边缝机的自动控制中,需要测量布料的厚度,以控制进针的位置,本课题要求使用变方电容传感器测量厚度,以电压形式输出。

1、设计要求及技术指标

设计一布料厚度测量装置,主要指标如下:

(1)厚度测量范围:0~2.0mm;

(2)分辨力高于0.05mm;

(3)输出电压范围:0~5V

2、要求完成的任务

完成装置,测量电了的安装调试使它达到设计要求。

(六)、路灯控制器 设计要求及技术指标:

1、设计一个路灯控制器具有以下功能:

(1)天黑时灯亮,利用光敏二极管的阻值变化,控制可控硅的导通。(2)天亮时,利用光敏二极管的阻值变小,控制可控硅的断路,使灯熄灭。(3)或用继电器控制灯的开、关。

2、要求完成的任务 设计电路并进行安装调试。

(七)、光敏电阻制作的日光灯启辉器

日光灯启辉器是一种无触点启辉器。其特点是采用光控方式控制启辉器的工作,可以在160~250伏范围内,快速点燃日光灯。设计要求及技术指标:

(1)光敏电阻RG选用硫化镉电阻,暗电阻大于4M,亮阻小于2K。

(2)VD选用IN4007整流二极管,DW选用击穿电压为10~15伏稳压二极管。(3)VS选用MCR100—6可控硅。

2、要求完成的任务 设计电路并进行安装调试。

(八)、感应式传感器制作的感应式讯响器

1、本设计可用做触木式报警器,如门把手、箱、包、柜等的防盗报警,也可作玩具等用。设计要求及技术指标:

(1)用手摸、捏感应器时,扬声器发出响亮的音频叫声。(2)手离开感应器时,延时1(S)左右,扬声器停止叫声。

2、要求完成的任务 设计电路并进行安装调试。

(九)、热敏电阻制作的冰箱电子温控器 温控器由电源电路、温控电路和启动电路组成。

电源电路。由于低压直流电供电,电流只用15~20MA,因此采用电阻降压、半波整流和稳压管稳压。输出电压10伏。

启动电路。一般压缩机额定电流约为0.7~1.4A。采用10A双向可控硅通断压缩机足够用。温控电路。利用热敏电阻传感器检测冷藏室温度来控制一个滞后电压比较器的输出电平,再控制可控硅的压缩机的工作。

2、要求完成的任务 设计电路并进行安装调试。

(十)、转速控制电路的设计

1、本电路利用光电测速传感器测出直流电机转速信号,用直流电机的转动控制光电二极管的光照频率。

简析中国大学课程设计 篇7

课程设计是指对课程未进入实施阶段前的课程存在形态和运行模式的设计, 具体包括课程目标的确立, 课程内容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课程内容的具体组织形式或组织结构的选择和安排等。 (1)

现代课程设计理论由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提出, 他同时提出涉及任何课程与教学计划时都必须回答的四个问题: (1) 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 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还在得到实现?上述四个问题概括了课程设计过程的四个步骤或阶段: (1) 确定目标; (2) 选择经验; (3) 组织经验; (4) 评价结果。 (2)

一课程目标的新变化

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课程目标的确立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其中, 课程目标就产生了新变化。

第一, 随着中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人才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 它更加多样、灵活, 充满活力。因此,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 能否适应社会全面发展是毕业生立足社会的关键。反映在课程设计上, 就是对通识教育的要求。目前, 中国大多数高校逐步推行教育教学改革, 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这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课程目标的通识化取向。

第二, 现在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量有差异, 高校专业有热门与冷门之分, 高校为了能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就参照社会需求, 开设社会热门专业。同时, 各类专业的分化越来越细, 相应的课程目标的确没有跟上这一变化, 依然秉持着原有思维, 教材与课程PPT陈旧, 教师在授课时并没有因为专业不同而将学生区别对待, 没有体现出专业差异与各个专业的特殊性。

第三, 为了满足某些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 部分高校将理论型的培养模式转化为应用型和职业型的培养模式。他们将教学内容与社会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从而适应社会发展对不同职业的需求。

同时, 随着终身教育的提出, 人们认识到高等教育并不是教育的终极, 因此有人发出将高等教育定义为高等基础教育的呼声。在课程目标的确立上更加重视高等教育的基础作用, 为日后在这一专业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第四, 高等教育课程目标的设定也日趋复杂化和个性化。高等教育是以学生为主导, 课程围绕学生而展开, 大学教育强调学生个性与复杂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复杂的个体, 因此在授课时, 应避免课程内容单一化, 使课程内容吸引同学, 这就要求课程目标的设定要达到复合型、全面型, 尽量兼顾到每个学生的特长、爱好等,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高校课程内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课程内容陈旧

专业前沿水平的知识占课程内容的比例较低, 而陈旧内容所占的比例较高。这些现象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表现为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 教材与学生学习脱节, 固化的旧知识阻碍新知识的诞生并进入课程。概念和原理知识是相对稳定的, 但随着社会发展, 课程内容要从新的角度去理解, 做到推陈出新。

2. 课程内容文理分化严重

目前, 文科专业基本不学习理科知识, 而理科专业也杜绝了文科知识。虽然有选修课来强化学生的文理知识, 但在现实中, 选修课流于形式, 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从根本上说,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课程内容表面化, 缺乏实质精神, 缺乏对内核的挖掘与指引。

3.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分化

一方面, 接受专业教育的毕业生在社会上学无所用, 专业知识与社会脱节。另一方面, 接受通识教育的毕业生, 步入社会后愈加迷茫, 广泛的涉猎知识却缺乏对外界事物的准确判断, 掌握了谋生的手段却没有掌握人生的真谛。根本原因在于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过于狭隘, 对通识教育的理解过于宽泛, 这种观念上的误解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升级强化。

4. 过分强调课程内容的权威性

由于过分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与严谨, 使学生产生课程内容就是权威的真理假象, 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全盘接受, 僵化思维, 与实践脱节, 无法审视课程内容。

通过对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探讨, 简述了目前中国大学课程设计的现状和问题。由于大学课程学术性和人文性, 课程设计与中小学课程设计存在本质区别。中国大学课程设计随着高教改革, 不断暴露问题,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 这些问题将会得到妥善处理。

参考文献

大学素质教育中课程设计思考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课程设计 实践策略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首先,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它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观。它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进而实现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目标。

其次,素质教育是以质量为核心的一种教育观。在这知识积累越来越多、知识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时代,质量容易被忽略,素质教育的提出给人们一种警示:知识内化为人们的品质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代更为重要。[1]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素质教育与强调人才培养质量完全一致。

再次,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地既面向全体又面向个体的并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当人的发展趋向成熟,知识掌握深度增加、教育向前不断发展时,个体之间的质的差异便越显著,个性的分化也越突出。因此,素质教育观在全面发展教育上把总体发展要求与个体发展差异统一起来,以有差异、有特色地发展求得所有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素质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的确立,必将带来现代教育史上深刻的思想变革。在教育目标上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在教育内容上施以较全面的教育;在教育方式上重视学生主体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在教育途径上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教育评价上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品质的养成,并鼓励不同特色的培养。

二、素质教育中大学课程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是设计课程结构的基本理念。设计课程结构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基石,坚持社会发展与人的自身发展辩证统一的观点,建构整体化的课程结构。[2]高等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延续和发展,但它是通过培养社会所需求的“人”来实现的,培养社会所需求的“人”,是一切活动的中心。21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更多地考虑人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设计课程结构时,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首先应看到学生是社会的人,是社会主体的自我;其次学生的发展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这两条是理解以人为本内涵的核心所在,也是设计课程结构的出发点。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将是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实现以完善劳动者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个体素质的本位课程结构,是人们对高等教育目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也是高等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素质教育中的大学课程设计策略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问题是学校办学中头等重要的问题。因为就其本质而言,肩负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之神圣使命的學校教育,归根到底要受其观念层的影响、支配和牵引,从而决定制度层的形式,并对物质层发生作用,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学校教育运行的模式及其过程和结果,对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教育观念的变革自然就成了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课程首当其冲的重要内容。只有教师及其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认识到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和基础性,才能最终将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转化为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与行动,这是素质教育课程实施能否成功的关键与标志。

2.精心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般来说,课程设计得越科学越规范,它实施的效果就会越好。无论是从整个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来讲,还是从具体某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来说,概莫能外。精心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把素质教育渗透到内容中去,使其更加贴近社会生活、贴近时代,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科学制定制度、完善教学管理

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良好的教学管理是素质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在实施中真正得到切实贯彻的制度保障。首先,科学的组织和制度的创设:素质教育课程如果没有科学的组织,并辅之以完善的制度保证,其实施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其次,完善的教学管理包括:第一,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第二,修习制度,必修、限制性选修和自由选修三种。

4.加强非正式素质教育课程建设,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实施大学素质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途径。良好的人文环境属于大学素质教育的隐性课程,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3]这种隐性课程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内容充实的人文与科学讲座。各种学科的讲座,可以极大地丰富人文与科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长学生的见识,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第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从有组织、有规划的文化艺术节和科技宣传月,到自发的课外阅读与读书讨论,都起到开阔学生胸襟、陶冶学生情操和启迪学生思想的巨大作用。第三、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形成有利于大学素质教育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给学生的心灵一种高尚文化的熏陶。

5.改革考试内容与方法

科学的评价制度既是检验大学素质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大学素质教育课程实施向良性方向的有效措施。因此,在课程实施策略中,改革原有的考试内容与方法,从注重对学生知识记忆能力的测评为主转向注重对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同时,对于课外活动、校园环境以及学风和校风等素质教育的隐性课程,建立相关的评体系,以便全面测评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石承斌,黄忠昭.高校课程建设中的的人文素质教育[J].高教探索,2008,(05)

[2]郭云波.大学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理论界,2008(11)

地理校本课程教材(DOC) 篇9

生活与地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多增加课外地理知识,开阔知识视野

(2)使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产,生活等地理现象(3)培养学生的调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4)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对家乡的热爱及探索和发现精神(5)让学生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积极献计献策

教学目录:

1. 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 2. 教材-生活与地理-序 3. 教材-生活与地理-野外生存 4. 教材-生活与地理-气象与生活 5. 教材-生活与地理-灾害常识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下载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这说明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地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设置的一门学科课程,属于国家课程。地理课程与其他高中课程相互配合,对于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

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

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地理学习能力是学生不断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钥匙”,并且只有当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地理了,他们才会把地理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与终身发展的需要。地理实践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则是初中阶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的延续。

地理意识──包括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地理意识是在地理认知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然感悟与意念流露。判断空间方位,确定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及结构,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组成之一。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理念。

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它表现在学习兴趣、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基础性、时代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是本次地理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其中,“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7门选修模块的开设以及采用学分制的管理形式,可以说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迈出的重要的一步。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地理学习面临的历史重任是多元的,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来说,赋予的含义也是不相同的。侧重生活的地理,对应的是具有生存需要的学生和注重应用与操作的地理学习;侧重文化的地理,对应的是具有素质要求的学生和强调常识与技能的地理学习;侧重科

学的地理学习,对应的是具有探索意向的学生和倾向学科发展的地理学习。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地理学习需求,地理新课程设置了3个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模块,这些课程均属于国家课程,不仅体现了基础性,而且体现了多样性和选择性,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特点和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进一步开发配合高中地理教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同时要利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开展地理与相关学科融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还可以成立地理兴趣小组,以满足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

教材-生活与地理-序

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的烙印。

首先,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其次,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

“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当今商品房的开发也要考虑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边配套设施的空间组合、周围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居住区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距等因素。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利用峡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骆驼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骏马弛骋如飞;在江南水乡,人们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来。人们出行,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对当今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有益的。

教材-生活与地理-野外生存

野外探险旅游,对气象的观察是极其重要的。学会看云识天气和观察动物行为,及早做出预防,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保护人身安全。

一、野外方向判断

野外判定方向和位置的方法有许多,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一)利用罗盘或指北针水平放置使气泡居中,此时磁针静止后,其标有“N ”的黑一端所指的便是北方。

除了测出正北方向外,罗盘或指北针还可以测出某一目标的具体方位,方法是开罗盘将照准器对准目标,或将刻度盘上的0刻度对准目标,使目标、0刻度和磁中点在同一直线上,罗盘水平静止后,N 端所指的刻度便是测量点至目标的方位,如磁针N端指向36°。则目标在测量位置的北偏东36°。

利用罗盘或指北针辨别方向虽然简单快捷,但需要注意:

1、尽量保持水平;

2、不要离磁性物质太近;

3、勿将磁针的S端误作北方,造成180°的方向误差;

4、掌握活动地区的磁偏角进行校正。

(二)利用太阳

在晴朗的白昼,根据日出、日落就可以很方便地知道东方和西方,也就可判断方向,但只能是大致的估计,较准确的测定有下列几种方法:

1、手表测向 “时数折半对太阳,12指的是北方”,一般在上午9时至下午4时之间可以很快地辨别出方向,用时间的一半所指的方向对向太阳,12 时刻度就是北方,如下午14:40的时间,其一半为7:20,把时针对向太阳,那么12指的就是北方,或者是把表平置,时针指向太阳,时针与12时刻度平分线的反向延伸方向就是北方;或者置手表,将一根小棍垂直立在手表中央转动手表,使小棍的影子与时针重合,时针与12时刻度之间的平分线即是北方。

必须注意:(1)判定方向时,手表应平置;

(2)在南、北纬20°30′之间地区的中午前后不宜使用,即以标准时的经线为准,每向东15°加1小时,向西15 °减1小时。

2、日影测向为晴天,在地上竖立一木棍,木棍的影子随太阳位置的变化而移动,这些影在中午最短,其末端的连线是一条直线,该直线的垂直线为南北方向。

在一张50×50cm的绘图纸上绘制一系列同心圆,同心圆的半径以1cm递增,钉在平板上并水平固定好,将一根12-15cm长的细钢针或针状物垂直插在圆心上。当太阳位置变化时,影子的端点总会与同心圆相交,标绘出这些点,然后把同一个圆上的两点直

线相连,把这些直线的中点与圆心相连,这条连线就是南北方向线,圆弧顶的方向为北方。

(三)北极星

当夜晚时,可根据北极星和南十字星来判断方向。

北极星位于正北天空,其出露高度角相当于当地纬度,据此可以很快找到北极星。通常根据北斗七星(大熊星座)或W星(仙后星座)确定。北斗星为七颗较亮的星,形状象一把勺子,将勺头两颗β向α连线并延伸约5倍处便是北极星。当看不到北斗星时,可根据W星,即仙后星座寻找北极星。仙后星座由五颗较亮的星组成,形状象“W”字母,字母的开口方向约开口宽度的两倍距离处是北极星。

(四)地物和植物特征

有时野外的一些地物和植物生长特征是良好的方向标志,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你快速地辨别方向。

1、地物特征

房屋:一般门向南开,我国北方尤其如此:

庙宇:通常也是向南开门,尤其庙宇群中的主体建筑; 突出地物:向北一侧基部较潮湿并可能生长低矮的苔藓植物。

你还可以从蚂蚁的洞穴来识别方向。因为妈蚁的洞口大都是朝南的;在岩石众多的地方,你也可以找一块醒目的岩石来观察,岩石上布满苍苔的一面是北侧,干燥光秃的一面为南侧。

2、植物生长特征

一般阴坡,即北侧山坡,低矮的蕨类和藤本植物比阳面更加发育。

单个植物的向阳面枝叶较茂盛,向北的阴地树干则可能生长苔藓。

我国北方的许多树木树干的断面可见清晰的年轮,向南一侧的年轮较为疏稀,向北一侧则年轮较紧密。

(五)影钟法

在一块平地上,竖直放置1米多长的垂直树干。注明树影所在位置,顶端用石块或树棍标出(图中a)15分钟后,再标记出树干顶端在地面上新的投影位置(图中b)。两点间的连线会给出你东西方向——首先标出的是西。南北方向与连线垂直。这种方法适用于

任何经纬度地区,一天中的任何时间,只是必须有阳光。用它可以检测你移动的方向

教材-生活与地理-气象与生活

气象学研究的对象是大气层内各层大气运动的规律、对流层内发生的天气现象和地面上旱涝冷暖的分布等。如云、雾、雨、雪、冰雹、雷电、台风、寒潮等都是我们常见的天气现象。

一、如何观天气

(一)生活中的天气

1、晕

天空中有一层高云,阳光或月光透过云中的冰晶时发生折射和反射,便会在太阳或月亮周围产生彩色光环,光环彩色的排序是内红外紫。称这七色彩环为日晕或月晕,统称为晕。其中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为22度的晕最为常见,称22度晕,偶尔也可看到角半径为46度的晕和其他形式的与晕相近的光弧。由于有卷层云存在才出现晕,而卷层云常处在离锋面雨区数百公里的地方,随着锋面的推进,雨区不久可能移来,因此晕就往往成为阴雨天气的先兆。

2、华

天空中有一层透光薄云,云中的水滴大小均匀,若是由冰晶组成的云则要求冰晶尺寸均匀。月光或阳光透射云层过程中,受到均匀云滴(水滴或冰晶)的衍射,结果会在月亮或太阳周围紧贴月盘或日盘形成内紫外红的彩环,称为华。因日光太亮,所以人们不易观察到日华,月华则比较常见。紧贴月盘的华又称华盖,通常华盖的紫色不太显著故内环呈青蓝色,其外呈黄色为主,最外呈红色。有时在华盖外隔一暗圈后还会出现一个甚至几个彩色排序与华盖相同,但亮度弱得多的同心光环,称为副华。

3、虹和霓

含七种色光的太阳光线,射入大气中的水滴(雨滴或雾滴),各种色光经历折射和反射后,可在雨幕或雾幕上形成彩色光弧环。当光弧环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约42度,光环的彩色排序是内紫外红时,称为虹。在虹的外面,有时还出现较虹弱的彩色光环,光环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约为52度,彩色环的排序与虹相反即内红外紫,称为霓或副虹。

虹和霓都要背对太阳而立才能观察到。在夏日的傍晚,西方放晴而东方天空有云雨

时,最易看到虹和霓。

4.曙暮光

日出前,即太阳未露出地平线前,阳光照射到高层大气,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造成天空微亮,地面微明,从这时刻起到太阳露出地平线为止的光亮称曙光。

日落后即太阳西沉到地平线以下后,仍有一段时间阳光可照射到高空大气,因空气分子散射使天空和地面仍维持微明,这段时间的光称暮光。

曙光与暮光合称曙暮光。曙光时段称黎明,暮光时段称黄昏。由于曙光开始与暮光终了的标准不同,通常分为民用曙暮光,航海曙暮光与天文曙暮光。晴朗日子当太阳在地平线以下的角度大约为 7度时,民用曙光开始和暮光终了;大约12度时,航海曙光开始和暮光结束;当大约18度时,天文曙光开始和暮光终了。曙暮光持续的时间在赤道最短,随纬度增加而增加。

(二)听民谚 识天气

异常的气候变化事件总会给人们留下异常深刻的记忆和思索。我国古人就曾对严寒等异常气候条件联系气候变化过细致的观察并形成民谚。

“夏有奇热,冬有奇寒”。夏秋时,当太平洋台风来袭之前多酷热,令田间鱼儿被晒死,民间视当年气温变幅增大,冬天有严寒之兆。

“奇热必有奇寒”。是指入冬之后如果持续温暖,则一旦冷空气南来,降温可能剧烈、持久。放眼于更长的时间范畴,世界连续数年暖冬,就得留心终归会来一个寒冬。

“日暖夜寒,东海也干”。这主要指半个月的天气。通常寒潮于冷空气笼罩下,天气整日晴朗,所以日夜温差大。

“奇寒必有奇旱”。奇寒本身就表明干冷空气势力特强,大气环流形势有利于冷空气继续频繁南下,暖湿空气萎缩退居外海。此种局势往往持久,若至今春雨水推迟,导致冬春连旱。历史上不少严重冬春连旱年皆为前期严寒有关。

“冷得早,回暖早”。如果最冷时段明显提前,则同一冬季中往往不容易再次出现同样量级的严寒,也表明季节会相应提前,春天可能早来。

(三)如何预测天气?

天地山川,奚足立法,然阴阳风雨晴晦关亲至巨,不可不知,今世之人多凭借气象部门预报而知晓,虽为方便,但亦有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获悉者,况天有不测风云,人

有疏忽大意,一旦失去科技服务,既无依赖,又无丝毫自然常识,岂不困滞路途。乡间农夫腕无手表,可知一日时间;山林之人手无信息,善测天气变化:此依人不依物,依已不依他,实践经验使然。

今为方便旅游者,特选择前人有经验者集为一处,供参考:

1、清晨,太阳末出之前,看东方黑云,如鸡头、龙头、旗帜、山峰、车马、星罗,如鱼、如蛇、如灵芝、如牡丹,或紫黑气贯穿,或在日上下者,主当日有雨,多在13~17时。

2、夜晚,看月亮颜色,或青或红,主次日有雷雨。月亮周围有白云结成圆光,或大如车轮者(月晕),主来日大风。所谓“日晕则雨、月晕则风,何方有缺、何方有风”。又曰“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础润者,即柱脚石是有水珠渗出,主不日有雨。结合现代情况有人总结出“暴热生风、管润生雨”,即:突然暴热数天,一两日必有大风,自来水管管道上面有水珠渗出,擦去后仍渗出者,主一两日内有雨。

3、星光闪烁,必定风作。白云遮住北斗星的2~4小时。“天公作变,水面生靛”,夏日水底生苔、水作靛青色,主有暴雨。水有泥腥味或有香味时,主雨水将至。下雨时,泥腥味甚浓者,一二日内难晴。

4、阴历正月初

七、初八,北风必定发。阴历二月初三、三月清明、四月夏至、六月十二日主阴天或雨天。

5、云向东,刮黄风;云向南,雨漂船;云向西,水滴滴;云向北,晒干麦。东风虽主降雨,然在黄梅时节,大伏之中,刮东风则天晴,秋日吹北风每每降雨,但秋夜吹北风则主天气晴朗。

由于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条件的差异,所以在参考上述经验的同时注意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当地的情况,作出较为额观的判断。

(四)从动物的行为辨别天气 晴好天气的征兆

1、早晨麻雀鸣叫表示天气晴朗——麻雀对天气变化十分敏感,天气愈好的日子里,叫得特别厉害。

2、云雀叫声提高表示天晴——从远方传来云雀轻快的叫声,就可证明是空气干燥的好

天气。

3、蜘蛛网上有水珠表示天晴——天气晴朗的日子里,早上温度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挂在蜘蛛网上闪烁着,通常天气不会下雨。下雨的征兆

青蛙鸣叫、燕子低飞等是下雨之前兆。另外还有几种:

1、蚂蚁过马路——在地面挖洞生活的蚂蚁,感觉要下雨洞就会淹水即会在下雨之前逃之夭夭。

2、蚯蚓出洞——地面潮湿柔软,蚯蚓会爬出地面,表示天将下雨之征兆。其他下雨之前兆有蚊子成群结团,雨蚁成群出现、猫洗脸等。[NextPage]

二、气候与健康

(一)气候怎样“塑造”人类

人的容貌、性格和行为,并非完全能由人类自己主宰,这个“权力”有时还握在大自然的“手心”。

人的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白,不仅与人的遗传有关,而且与气候也有一定的关系。在欧亚大陆,生活在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人,由于光照强烈,气温又高,人的皮肤颜色黑黝黝的。为了抵御酷热的气候,他们的脖子很短,头明显偏小,而鼻子较阔,这样有利于散发体内热转自量。在寒带、温带的高纬度地区,常年太阳不能直射,光照强度较弱,气温很低,严寒期又长,这里大多为白种人。为了抵御严寒,他们往往生有一个比住在温、热带地区的人更钩的鼻子。鼻梁较高,鼻内孔道较长。就头型而言,寒带和温带居民头大、头型圆,脸部比较平,这很有利于保温,减少散热量。

为适应高山稀薄的空气,山区居民的胸部突出,呼吸功能发达,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比沿海地区的居民明显偏多。气候对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以我国为例,北京的年日照时数为2778.7小时,武汉年日照时数为2085.3小时,广州年日照时数为1945.3小时,成都年日照时数最少,仅为1239.3小时,所以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身高依次由高到矮。其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使人体皮肤内的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有促进骨钙化和长粗长高的作用。

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气温高,使生活在那里的人性情易暴躁和发怒。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人,大部分时间在一个不太大的空间里与别人朝夕相处,养成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强的忍耐力的性格。比如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被人们称为“永不发怒的人”。居住在温暖宜人的水乡的人们,因为气候湿润、风景秀丽,人们对周围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机智敏捷。山区居民因为山高地广,人烟稀少,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说话声音宏亮,性格诚实直爽。居住在广阔的草原上的牧民,因为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气候恶劣,风沙很大,所以,他们常常骑马奔驰,尽情舒展自己,性格变得豪放直爽,热情好客。

(二)热岛效应与人体健康

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人类有许多疾病就是在“热岛效应”下引发的。

医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环境温度高于28度时,人们就会有不舒适感;温度再高就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气温高于34度,并伴有频繁的热浪冲击,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此外,高温还可加快光化学反应速率,从而提高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进一步伤害人体健康。

在“热岛效应”的作用下,城市中每个地方的温度并不一样,而是呈现出一个个闭合的高温中心。在这些高温区内,空气密度小,气压低,容易产生气旋式上升气流,使得周围各种废气和化学有害气体不断对高温区进行补充。在这些有害作用下,高温区的居民极易患上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此外,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鼻窦炎、咽炎等呼吸道疾病人数也有所增多。

严重的城市热岛效应不但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还成为人们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和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研究削减城市热岛效应的技术方法,采取各种措施缓解热岛效应的影响,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现象释疑

(一)为何“大树底下好乘凉”

在炎热的夏季,绿化状况好的绿地中的气温比没有绿化地区的气温要低 3-5度,如我们测定居住区绿地与非绿地气温差异为4.8度。

绿地能降低环境的温度,是因为绿地中园林植物的树冠可以反射掉部分太阳辐射带来的

热能(约20-50%),更主要的是绿地中的园林植物能通过蒸腾作用(植物吸收辐射的35-75%,其余5-40% 透过叶片),吸收环境中的大量热能,降低环境的温度,同时释放大量的水分,增加环境空气的湿度(18-25%),对于夏季高温干燥的北京地区,绿地的这种作用,可以大大增加人们生活的舒适度。1 公顷的绿地,在夏季(典型的天气条件下),可以从环境中吸收81.8兆焦耳的热量,相当于 189台空调机全天工作的制冷效果。北京市建成区的绿地,每年通过蒸腾作用释放4.39亿吨水分,吸收107,396亿焦耳的热量。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了人居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在严寒的冬季,绿地对环境温度的调节结果与炎热的夏季正相反,即在冬季绿地的温度要比没有绿化地面高出1℃左右。这是由于绿地中的树冠反射了部分地面辐射,减少了绿地内部热量的散失,而绿地又可以降低风速,进一步减少热量散失的缘故。

(二)为何说“远处钟声清,何必问天公”

这条谚语的意思是:远处的钟声听得很清晰,短期内天气是晴好的。钟声在大气里传播,有时听得很清晰,有时却很微弱。其原因是,空气的成分与气流的方向时时刻刻在变化。

晴天时,空气里的水汽、尘埃少,气层稳定,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损失少,加上空气的流动,如果与声波传播的方向一致,传来的声音就显得特别清晰。相反,在天气转坏时,空气里水汽增多,气层不稳定,辐合上升气流强,声波被反射、扰动、抬升,这样,传来的声音就较微弱了。因此,只要声音是从一个固定的地方传来,就可以根据声音传来的大小预测短期内的天气变化。

(三)为什么说“重雾三日,必有大雨”

重雾系指大雾。大雾维持三天,说明暖湿气流特别强盛。

暖湿气流越强盛,等冷空气一到,下的雨也就越大。因此利用重雾三日必有大雨这条谚语预测天气,不论哪个季节,准确性都比较高。

(四)夏春两季雷阵雨发生的时间为什么不同?

春天,人们多在睡梦正酣的半夜到早晨被隆隆的雷声惊醒,即为“春雷惊梦”。夏天,在睡梦中是很少听到雷声的,因为夏季雷阵雨大多发生在午后到傍晚。那转自http://www.dljs.net么为什么春夏季节雷阵雨在一天中的发生时间不同呢?

雷阵雨是在潮湿空气发生强烈对流运动的情况下产生的,它的发生与大气的稳定度有着极为密切关系。

夏天,在晴天风小的日子里,地面受到强烈的阳光照射,把近地面的空气加热,愈接近地面气温升得愈高,午后是地面气温升得最高的时候,也是大气在一天中最不稳定的时期,因此强对流运动的发展在这时候最为迅速。如果这时空气非常潮湿,水汽丰富,那么,这一天午后到傍晚就会出现雷阵雨。这种由地面强烈受热形成的雷阵雨,称为热雷雨。而半夜到早晨,地面气温降得最低,大气趋向稳定,所以热雷雨不易形成。

春天雷阵雨的发生情况不同于夏天。夏天热雷雨多在同一暖气团情况下产生,雷雨发生前一天天气是晴朗的,而春雷大多发生在冷暖气团交锋的地带。当南北两股冷暖气团交锋时,暖湿空气爬在冷空气背上,大量水汽被凝结出来,使天空阴云密布,连日下雨,地面上终日不见阳光,从而使白天气温不能升得很高,夜晚气温不能降得很低,气温的日变化很小。但在高空云层的顶部,白天仍受到太阳光照射,那里的气温日变化相对变大了。

白天云层被阳光晒得很热,温度容易升高,大气头部变轻了,稳定度增加,形成雷阵雨的可能性变小;而到了夜间,云顶向太空散热,云层上部的温度下降,特别是半夜到早晨,是一天中温度下降得最低的时候,大气的头部变重,趋向不稳定,这种云层内便发展起对流运动,形成打雷闪电、暴雨滂沱的雷雨云。这就是春雷多在半夜到早晨出现的道理。

(五)一天中什么时间空气最好

城市绿地中的园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合成自身需要的有机营养的同时,向环境中释放氧气,维持城市空气的碳氧平衡。北京城近郊建成市区的绿地,每天可以吸收3.3万的二氧化碳,释放2.3万吨氧气,全年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424万吨,释放氧气295万吨。对于维持清新的空气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要吸进750克的氧气,呼出1000克的二氧化碳,而一棵胸径20公分的绒毛白蜡,每天可以吸收4.8千克的二氧化碳,释放3.5千克的氧气,可以满足大约5个成年人全天呼吸的需要。早晨随着太阳的出升,绿地中园林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于是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渐降低,到中午左右二氧化碳含量降到最低点,夜晚,植物光合作用停止并且也开始进行呼吸作用,而由于城市人的活动、车辆等的运转,都向空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空气中二氧化碳开始升高。所以在绿地中锻炼,从环境空气的清新程度上来说,是在上午10点至下午2点最好,而在清晨并不是最好的时间。

教材-生活与地理-灾害常识

地震

一、地震前兆

(一)动物异常

蛇、鱼、鸟、鼠等动物被称为地震“活仪器”,它们通过某些感觉器官,感受到震前从地壳深处传来的声、光、电、磁、热等变化。造成复杂的反应,或兴奋型异常(惊慌不安、如癫如狂、仓皇逃窜);或抑制型异常(行为迟钝、发痴发呆,不知所措)。鼠类异常反应来得最早,大老鼠成群结队叼着小老鼠乱跑,黄鼠狼大搬家。大小家畜如狗乱叫狂嚎、上墙上房,有一农民家的狗跑进屋内,把睡觉的主人咬起来,主人把它打走后,刚一躺下,它又来咬,主人生气,边追边打狗,恰好这时地震发生了。猪不吃食,羊不进圈,猫乱抓乱挠。马、牛不吃料或乱奔或发呆。鸡、鸭、鹅惨叫不停等等动物的异常反应常与地震活动有密切联系。

鱼类震前的表现,成群漂浮,有的发呆,有的翻白,有的佯死,有的倒立水中打旋,或者跃出水面,家养的鱼乱蹦乱跳,有的还发出尖叫声;海蟹密密麻麻地爬满了海岸,一动也不动。

(二)植物预兆

科学家在研究我国近20多年发生的地震时发现,每次地震发生前,植物都出现过异常情况。1970年宁夏地震发生前一个月,当地的蒲公英初冬季节居然开花。1976年辽宁海城地震,地震前两个月,那里许多杏树提前开了花。四川松潘地震前夕,该地区竹子突然大面积开花,玉兰也再次开花,桐树大量枯萎。某些植物对地震的反应是有代表性的,其中含羞草的反应较为典型。含羞草的叶子白天是张开的,到了夜晚叶片逐渐自动闭合。然而,科学家发现,地震前夕,含羞草显得有点反常:白天它的叶子紧闭着,夜晚叶片反而半张半开了。地震发生时,含羞草的小叶全部张开了。

(三)地形变震前会有地形变化,如垂直升降、水平位移、地面倾斜等。

(四)地下水异常谚语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不是涨就是落;甜变苦,苦变甜;又发浑,又翻花;水打

旋,冒气泡。见到了要报告,群众齐预报”。

(五)地光、地声

上一篇:从严治党任务清单下一篇:千帆已过晚舟已停的爱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