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精选9篇)
关于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 篇1
关于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 第三产业通俗地来讲就是服务业,具体到我们讨论的这个案例包括旅游业等等。
本案例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有利于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小康。具体来说,首先,第三产业发展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扩大就业。从地方财政收入看,工业经济以增值税为主,仅中央财政就拿走75%;第三产业则主要实行营业税制,其税收绝大部分留在地方,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最为直接。在就业方面,三产提供的就业岗位比重高、空间大。其次,第三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降低单位GDP能耗,减轻环境污染。第三,第三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物质文化需要。当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消费需求从量的增加转向质的提高,从物质生活富足殷实延伸到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从单一化、大众化趋向多样化、个性化。人们期盼教育、文化、旅游、医疗保健、住房、出行条件等服务环境的改善。这种需求满足只能由三产来完成,三产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是人们生存环境赖以提高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第三产业的发展,应坚持产业转换序列的多元化模式。
(1)遵循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努力实现三大产业转移的依次推进,使第三产业比重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水涨船高”;
(2)以二、三产业同步起飞为契机,缩短三大产业依次推进的过程,加速产业重心的变迁,实现第三产业的总量扩张和比重提高;
(3)跨越产业更替和转换的梯度序列,以第三产业率先起飞的态势(尤其是以商品市场为起点的第三产业发展),携带整个经济的发展,从而把第三产业的发展定位在较高的起点上。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分别采取适合各自特点的产业转移顺序,以促进第三产业快速、高效的发展。
第一、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第一产业是经济的基础,加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只有第一产业发展了,才能为第二、三产业提供重要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差不多都拥有发达的农业。
第三产业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必要特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促进市场充分发育,缓解就业压力,从而促进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正确处理好三大产业的关系,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不是说先把第三产业发展起来以后再发展第一、二产业,更不是通过削弱第一、二产业来发展第三产业,而应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中来认识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
关于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 篇2
一、江西能源供给和需求平衡分析
江西省是一次能源资源匮乏地区, 一次能源基础储量约为12.4亿吨标准煤, 占全国总量的0.36%, 人均占有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在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增长的同时, 也将面临能源和电力供应特别紧张的局面。
从图1可以看出, 随着江西经济的发展, 能源消费量呈现较大幅度上升的趋势, 然而由于江西一次性能源匮乏, 能源生产量几乎维持不变, 变化幅度很小, 最终导致江西能源缺口越来越大。
据江西统计局数据显示, 江西能源自给率呈现下降趋势, 从1985年的90.8%到20世纪90年代的70%多, 再下降至2010年的34.7%。长期以来江西能源生产增长率低于能源消费增长率, 如2009年江西能源生产增长率为5.59%, 而能源消费增长率为7.98%, 2010年能源生产增长率为-12.83%, 而能源消费增长率为9.33%, 能源生产增长率远赶不上能源消费增长率[1]。
二、江西新能源产业发展潜能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 江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可开发总量折合约3 264.4万吨标准煤/年。随着资源勘察的深入及技术进步, 还有较大提升潜力。
1. 水电。
江西水能资源丰富, 分布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 中小电站几乎遍布全省各地。全省理论蕴藏量684.56万千瓦, 约占全国水能理论蕴藏量1%, 500千瓦及以上的技术可开发量577.97万千瓦, 年发电量197.6亿千瓦时, 折合标准煤692万吨。
2. 风电。
江西风能资源比较丰富, 拥有多家风电成套机组和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 初步形成以风电机组为龙头、关键零部件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根据2006年编制的《江西省风能资源评价》, 全省风能资源总储量约为6 000万千瓦, 其中技术可开发量约310万千瓦, 年发电量62亿千瓦时, 折合标准煤186万吨。省内风能资源主要富集于鄱阳湖区域, 技术可开发量约210万千瓦, 武夷山、九岭山、赣南山区等的风能资源都具有开发潜力。
3. 太阳能。
江西年太阳能总辐射在1 113千瓦时/平方米 (崇义) ~1 316千瓦时/平方米 (石城) 之间, 属于太阳能资源可利用区。每年太阳能辐射到江西面积上的能量折合标准煤252.7亿吨。鄱阳湖东北部和赣州东北部地区, 太阳能年总辐射量在1 300千瓦时/平方米以上, 是江西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区域, 具备建设独立并网型光伏发电站的潜力。
4. 地热能。
江西地处环太平洋地热带东南地区的西北缘, 是中国地热资源较丰富省份之一。已勘察地热资源中以中低温为主, 适用于工业加热、建筑取暖和种植养殖等。省内有地热温泉100多处, 年热水流量为2 177万立方米, 折合标准煤为10.4万吨。经权威调查全省34个重要城镇的浅层地温能可供暖面积和可制冷面积分别接近4亿平方米和2亿平方米, 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5. 核电能。
核电方面, 江西作为长江沿线省份, 拥有大小河流2 400余条, 这为核电运行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同时江西是中国己探明铀矿资源储量最多的省份, 有六大铀矿带、七大铀矿田, 各类铀矿床91个, 矿床数和铀资源储量均占全国的1/3, 这为核电站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证。此外江西还是中国少数几个不处于地震带上的省份之一, 没有影响核电建设的地质灾害, 这也是江西发展核电的一个有利自然条件[2]。
6. 生物质能。
江西全年气候温暖, 日照充足, 雨量充沛, 无霜期长, 十分有利于农林作物生长, 是生物质能蕴藏较丰富的省份, 年可利用总量约1 395万吨标准煤。
江西可用于提炼乙醇的能源作物面积有253万亩, 可年产燃料乙醇72.3万吨, 折合标准煤74.1万吨;制造生物柴油的能源林木达120万亩, 年产生物柴油60万吨, 折合标准煤85.8万吨;每年秸秆折合标准煤395万吨, 谷壳剩余物折合标准煤237.5万吨, 全省林业“三剩物”折合标准煤342.6万吨。每年沼气资源合计折合标准煤146万吨, 生活垃圾可折合标准煤114万吨[3]。
三、江西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必要性分析
1. 江西一次能源资源明显匮乏。
在江西省一次能源中, 常规能源只有少量煤炭及水能, 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油气资源。江西省煤炭累计探明储量19.25亿吨, 保有储量只有14.3亿吨。新井建设和生产矿井接替的后备储量严重不足, 且资源禀赋条件差, 地质构造复杂, 煤层瓦斯含量较高, 开发成本高, 安全隐患多, 经过多年高强度开采, 许多矿井面临资源枯竭、进入资源危机矿山行列的局面, 主要矿区的接替和矿井延深陷入了困境, 短期内江西省煤矿建设的规模及煤炭产量难有大的突破。
2. 随着江西工业化、城镇化推进, 能源安全问题逐步显现。
近年来, 随着江西省工业化进程的提速, 能源自给率逐年下降, 由1985年90.8%下降至2010年的34.7%。为满足能源需求, 每年都需要从外省调入大量的能源, 目前江西省油气产品对外依存度为100%, 省外调入电煤的比例高达65%以上。当前江西省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国际、国内发展经验表明, 这既是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也是资源和环境压力迅速上升时期。江西能源需求的总量持续增长, 并呈现增速趋势, 而江西一次能源匮乏, 年能源生产量有限, 甚至有下降趋势, 江西能源缺口将不断加大。面对这一现实, 江西省应优化能源结构, 通过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等有方式来保证能源安全。
3. 江西新能源产业发展具备一定优势。
江西省虽然缺乏常规能源资源, 但矿产资源丰富, 已发现的矿产已探明储量的有132种, 探明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13种, 居前十位的有66种。江西是目前全国最重要的铀矿资源基地, 矿床数和铀资源储量均占全国的1/3。“十一五”期间, 江西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 大力推动新兴能源产业的发展。江西拥有良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条件, 并已初步建立了包括太阳能光伏、风电、核电和生物质能等多门类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部分行业在国内形成了先发优势。据统计, 江西新能源资源丰富,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可开发总量折合约3 264.4万吨标准煤/年。但目前开发利用的新能源资源仅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5.7%, 随着资源勘察的深入及技术进步, 江西省新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还有很大空间[4]。
4. 发展新能源产业有利于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进位赶超。
随着化石资源日趋枯竭和环境问题、气候问题的凸显, 开发利用新能源正成为能源发展的主旋律。国家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15%,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05年降低40%~45%。同时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国家把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
江西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有利于推进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有利于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多元、低碳的能源供应体系, 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能源安全, 是实现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必然选择。
摘要:江西是一次能源严重匮乏的省份, 也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相对丰富的省份。随着江西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能源需求日趋旺盛, 随之带来的能源短缺问题也日益突出, 如何适应江西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是能源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对江西能源供求平衡及江西新能源产业发展潜能进行分析, 提出江西发展新能源产业有利于推进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实现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
关键词:江西,新能源,发展,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江西统计年鉴[EB/OL].江西省统计局网, 2011.
[2]花明, 谢青霞.从“低碳经济”谈江西发展核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 .
[3]江西省“十二五”新能源发展规划[EB/OL].http://nyj.jxdpc.gov.cn.
关于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 篇3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10-01
文化产业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文化产业正以全新的方式改变文化建设的发展,我们要正确的认识文化产业在乡镇基层文化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值得研究的的课题。
一、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概念
1.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概念。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二者都是乡镇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指提供文化生产和经营的盈利性行业,主要是以广播、电视、网络等为载体。而文化事业是指提供公共的文化服务,保障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和权益,主要是以公共性的图书馆、社区等为载体。文化产业的商业性质较强,文化事业的公益性较强。
2.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区别与联系。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乡镇的文化事业公益性较强,而文化产业主要以盈利为目的。乡镇的文化事业主要是政府投资的项目,是公共财产,而文化产业则是个人或者社会团体所有。文化产业能带动乡镇经济的发展,文化事业为乡镇农民提供文化服务,提高农民的精神素养。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是以乡镇固有的文化资源为基础,文化的产品既属于文化产业的范围,也可以是文化事业的范围,在乡镇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乡镇文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產业结构发展不合理。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介入,由于政府的干预从事文化产业的个人或社会团体难以发挥主动性与创新性,经营者也对政府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使他们的文化产品很难打开市场,阻碍了他们成为文化市场的主体,所以他们对文化产业没有明确的计划,文化产业在政策上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对文化产业投资的积极性大大下降。文化产业受到阻碍,乡镇的文化事业就不能更好的发展,最终影响乡镇农民的精神文化的需求。
2.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文化产业要跟上发展的步伐。乡镇的文化产业缺少掌握高科技的能力,自我创新的水平低下,在产品的加工、制作等方面落后,还停留在传统的技术层面上,与发达的城市相比,在技术上明显的落后。所以乡镇的文化产业要注意技术上的创新,创新是发展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灵魂。
3.文化产业人才严重不足。我国现阶段缺少的是人才,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乡镇文化产业在文化人才方面还不能适应文化产业的需要,没有掌握先进技术的管理经验,文化产业的工作人员能力差,人才阻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特殊性要求人才也应该具备一定的特殊性,文化产业急需大量的素养高、技术高、创新能力高的高端人才推动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
4.文化产业发展投资渠道的不畅通。乡镇文化产业的发展受乡镇的经济影响,投资不足使文化产业不能形成规模。政府投资不足、银行贷款困难等因素严重影响这乡镇的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产业发展对乡镇文化事业的重要作用
1.文化产业能满足乡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使文化传播的范围更广,农民丰富精神文化的同时促进乡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文化产业的发展能提高农民文化素养、促进乡镇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培养新型劳动者,可以引导农民走进科学、走进文明,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增强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为乡镇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
四、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把文化产业列入为重要内容,发展文化产业是发展乡镇经济的主要措施之一,政府要对文化产业实行宏观的调控,把直接干预转变为间接管理,确立以经济的方式综合调控,确保乡镇的文化产业健全发展。同时要加强乡镇的公共服务意识,改进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保障文化产业的审批、执行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能,进一步改进乡镇文化事业的发展,政府要以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导向,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要按照创新体质、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机制的方式,加快文化体质的改革,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乡镇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2.加大政府政策的扶持。在财政政策方面,乡镇政府要从增加财政支出来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用财政补贴等方式增加文化产业的投入,同时也鼓励了社会资金的投入。加大对公益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对乡镇、基层的图书馆投入要不断增加,确保工作的正常运行;加大对农村基层的文化建设,送书下乡、送知识下乡,大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
正确利用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加快文化事业的建设步伐,对从事文化事业的单位进行经济补贴,调动他们发展文化事业的积极性。
3.进一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是核心力量。在乡镇的文化产业建设中,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没有自己的独立研发能力,要改变这一现状,就不能仿制老路,要增强独立创新能力,就要以科学为战略点,把创新能力作为调正产业结构的重要环节。
4.加强乡镇基础设施的建设。
设施载体是开展文化活动的条件,没有载体将无法进行任何文化活动,开展文化活动可以让农民的思想得到启发,精神得到提高。当前乡镇基本没有活动场所,大大限制了文化事业的发展。要加强乡镇文化设施的建设,增加图书、报刊等器材,为农民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确保农村文化有效的开展。
5.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乡镇文化的发展要想有质的变化,就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要从长远的角度来分析,及时更新现有的文化产业,全面打造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为乡镇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见识的人才保障。
总结:文化产业关乎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要不断的掌握和分析我国文化产业的不足之处,加快文化产业的转型、调整工作的方式、实现管理的创新、加强政府管理思路的转变,从管理转变为支持,建立和健全法律、法规,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加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乡镇的文化事业才能顺利的进行,为全面实现新农村的建设做好保障。
参考文献:
[1]沙雪斌,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2.
[2]叶志英,乡镇文化站的现状及思考[J].群文天地,2011(06):18-19.
关于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 篇4
中国餐饮业零售额为5092亿元。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国餐饮业延续了20多年来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态势,产业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实现餐饮收入20635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1.2%。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11.10%,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个百分点。这距离2006年突破1万亿元营业额仅用了5年时间,年均增长2000亿元以上。
如今,餐饮业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重要产业,是国内发展速度快的产业,从业人员约2200万人,餐饮网点总数达到400多万。据中国烹饪协会提供的数据,10年间,餐饮产业集中度逐步加强,优势企业在发挥产业化、连锁化优势的同时,不断扩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细分市场奠定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了整个行业的集中度水平。全国10亿元以上的品牌餐饮企业从2001年的3家增加到2010年的36家;限额以上餐饮企业营业额从2003年的896.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686.4亿元,营业额增加了2倍,法人企业数量达到20694家。
10年间,中国餐饮业保持着持续的高速增长态势。中国餐饮市场内资、民营餐饮企业与外资餐饮企业相融相生、合作竞争,中国餐饮业的产业规模、经济体量逐步壮大,与外资企业在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企业制度优势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坚持走集团化、精细化、产业化、信息化的经营发展之路,不断扩大企业竞争的市场半径。一些本土大型餐饮企业集团的市场竞争范围横跨多个经济领域,涵盖大中小不同城市圈,在影响力和总体规模上已经与麦当劳、肯德基不相上下。在2009年中国餐饮百强中,共有93家连锁餐饮企业,其中店面扩张范围广的企业已覆盖全国400个城市,平均每个企业覆盖城市达37个之多。
伴随中国餐饮业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用现代技术和经营理念改造传统餐饮业成为主流。目前国内优秀的餐饮企业已开始整合上下游资源、提炼经营技术、申报餐饮专利、积淀品牌价值。利用标准化设备,建立中央厨房;整合各种优势资源,突破中餐连锁标准化的瓶颈,实现规模化、现代化的生产经营。
近年来,全球500强品牌中的餐饮企业已先后进入中国市场,为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中式餐饮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据统计,2009年度中国餐饮百强企业中,全聚德、小肥羊、大娘水饺、陶然居、谭鱼头等13家企业已在海外开设门店40家。
2011年11月,《商务部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餐饮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这是政府主管部门对餐饮产业首次系统地做出明确描述。意见提出,力争在十二五期间,餐饮业保持年均16%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零售额突破3.7万亿元。培育一批特色突出、文化氛围良好、社会影响力大、年营业额10亿元以上的品牌餐饮企业集团。
整合十年 香满人间
2011年我国餐饮业的产业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实现餐饮收入20635亿元。
全国10亿元以上的品牌餐饮企业从2001年的3家增加到2010年的36家。
关于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 篇5
东方市政协经济与法制委员会
(2009年10月)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产业化的根本途径,也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十一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国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各项政策,第三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但就国民经济总量而言,我市第三产业发展与第一、二产业相比速度不快,水平不高,总量不大。
第三产业泛指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国内外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第三产业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推动一、二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第三产业发展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经济全球化仍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激烈竞争的范围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谁在竞争中能够抢占先机,与市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竞争的成败,因此,当今世界经济呈献出“产业化”趋向和“三产推动型”的重要特征。从第三产业比重来看,三产产值与GDP的比重,低收入国家大都在3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在50%左右,高收入国家在70%以上。另据统计,全球500家大企业,前10席中三-1-
产就占7席,前10个行业257家公司,三产占59%,亚洲前10名企业中有9名为三产企业。也就是说,第三产业的发展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
二、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38591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9372万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1.2%;第二产业增加值181005万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7.5%;第三产业增加值85534万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1.3%.在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中,一产提供3.7个百分点;二产提供5.7个百分点;三产提供2.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0.9%、46.9%、22.2%。
“十一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国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各项政策,第三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至2008年,我市生产总值67431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3165万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0.3%;第二产业增加值387160万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9.4%;第三产业增加值124285万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8%。在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中,一产提供2.4个百分点;二产提供15.6个百分点;三产提供2.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24.2%、57.4%、18.4%。
三、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工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
断加快,根据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经验,工业的快速发展会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反过来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又会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但是,近几年来我市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但不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反而第三产业发展呈下降趋势。2005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22.2%,2008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8.4%,比2007年下降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比GDP的增长速度低9.6个百分点。从近几年三产占GDP的比重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看,其内部结构极不合理,当前我市第三产业主要靠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苦苦支撑。今年至8月底止,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0%和22。2%,而金融、保险、租赁等商务服务以及综合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非常缓慢,信息、咨询、物流、保险、法律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极小,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也就制约着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对加快发展我市第三产业的几点建议
如何从我市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东方市第三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财源呢?根据调研的情况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做好规划,明确思路,积极引导
市委市政府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突破口来抓,科学地合理地制定发展规划,增加措施,并出台 优惠政策给予支持。根据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习惯和市场供需、人文环境调整第三产业合理布局,提供项目和岗位。引导人们积极创业和自主择业。
从我市近几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考虑,近期应抢抓机遇,加快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一是要尽快引进一批优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不同档次的居民小区,培育房地产市场,同时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使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据了解,今年已有几家公司注资开发房地产业,其中“月亮湾”项目注资1.2亿,希望进得来,留得住。二是要抓住我省筹建“国际旅游岛”的契机,积极打造一批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旅游品牌,开发高坡岭、大广坝等旅游区,大力构造“山、水、林、泉、海”的旅游特色,突出“观赏、游玩、休闲、度假”一条龙式的旅游业链,加强同周边市县知名旅游景点的衔接,大力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餐饮业,加快滨海北片区星级酒店的建设步伐,把我市打造成为海南西部旅游的终点站和区域性中心。
(二)积极探索,管理创新
积极组建行业协会,加强三产行业管理。三产行业众多,每个行业都有其特有的存在方式与发展方向,组建行业协会尤为重要。行业协会在承担行业管理方面具有很多优
势,能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积极探索推行以行业管理为主,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新的管理职能转移给行业协会。协会通过协调、服务和监督,维护平等竞争秩序,加强行业自律,引导各自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三)提高准入速度,开辟第三产业快速准入通道 为了扶持第三产业,放宽准入政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对具备注册资金、经营场所、人员机构等要素申请设立的企业,先行注册登记、核发执照。对涉及前臵审批的行业或项目,实行跟踪服务,帮助企业与有关部门沟通联络,尽可能减少工商部门的办事环节,方便市场主体及时快捷取得准入资格从事经营活动。同时,开辟登记绿色通道,通过主动为第三产业企业提供全面的政策服务,规范服务流程,提高市场准入服务效能。
(四)政策鼓励,扶优扶强
第三产业是高风险产业,抓好政策鼓励,扶优扶强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三产重点企业、明星企业,应在土地征用出让、配套设施费、启动资金补助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增加政策的透明度,从实质上扶持和帮助第三产业发展。并建立扶植三产发展基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第三产业高层次的开发,促进第三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五)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要认真梳理第三产业发展思路,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培育发展若干适合东方发展的行业,如传统的商贸流通业,要致力于建成一两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商业零售大企业和仓储中心,建设和完善几个大中型批发市场,探索发展代理、直销、电子商务等新型的商贸形式。另外,像旅游业、餐饮旅馆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物业管理业、中介服务业等等都是“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手段。特别是物流配送业,作为国际上先进的流通业,不但减少工业企业生产成本,促进生产发展,而且极大地方便和活跃人民的生活。对于具有一定的工业化基础和城市化水平的东方,尤其需要大力开发物流配送业。
(六)要引进竞争机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把激烈的竞争机制引入金融、保险、铁路、邮电通讯、外贸、教育、卫生、旅游等等各行各业。通过公平竞争,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达到缩小供需差距,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价格,增强竞争实力的目标。
(七)创建安定祥和的治安环境,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为第三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关于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 篇6
31[收藏] [推荐] [有奖纠错] [字号: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2003-10-31
第三产业是都市产业,我区要打造“四大品牌”,实现“商贸富区”,其实质和关键就是要大力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着眼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区大都市中心城区的定位,围绕三产发展目标,如何进一步挖掘资源,抢占空间,构筑平台,加快三产发展,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经济发展的主题。现特在对全区有关镇、街道、部门和企业调研并座谈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快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作如下分析和思考:
一、我区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态势,尤其是去年以来,取得了较大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一是产业比重逐步提高。2002年实现三产增加值10.21亿元,占全区GDP比重为43.08%,比2001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今年1至6月份,三产占全区GDP比重达到了44.26%。二是三产招商引资力度明显加大。2002年,全区共引进三产项目533项,占全区总量的76.8%,实际引进资金14.72亿元,占全区总量的67.52%。同时,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2002年共投入5.4亿元,占全区生产性投入的50%,同比增长138.48%。三是商贸业发展迅速。欧尚超市、百安居建材超市等世界五百强企业落户我区;康汽集团、海外海集团、中义汽车公司等汽车贸易企业发展壮大,汽车会展业知名度不断提高,影响面不断扩大。
从今年三产发展情况看,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1至6月份,三产实现销售收入87.98亿元,同比增长100.78%;利润7382万元,同比增长156.05%;市场成交额97.01亿元,同比增长96.79%。预计全年三产可实现销售收入175亿元,同比增长68%,利润1.6亿元,同比增长145%;市场成交额195亿元,同比增长50%。
(二)存在问题
1.发展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一是对加快“商贸富区”的共识和发展第三产业重要性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全局与长远意识在三产发展中没有很好地体现;三是抢抓机遇、自挖潜力、自拓空间、自我发展的办法还不多,自身发展三产的优势有待于进一步利用和发挥。
2.规划档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三产发展的整体布局起点还不高。在三产业态分布上发展不是很平衡,在三产地块上,商业热点主要集中在上塘、米市巷,其它区域还未形成商业积聚效应。同时,现有的一些产业发展早,档次低,已不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如专业市场有待调整优化。
3.政策扶持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近年来我区在第三产业发展上加大了扶持力度,但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税源经济意识的不断增强,如何引导和鼓励镇、街道自身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实力;如何激励三产企业留住税源,都需要在政策上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二、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势
1.区位发展优势
我区的定位是大都市中心城区,这一定位给第三产业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如在规划建设中要体现和发挥中心城区的作用。一方面,大量的人口入住我区,逐步形成了人才、信息、资金和技术的积聚效应;另一方面,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特别是通过33929工程的建设,我区的道路交通将明显改善,同时又有便捷的水路、铁路,这些都将有助于人流、物流的快速进出,有助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2.特色产业优势
目前,我区已基本形成了以汽车销售服务业、房地产业、商贸服务业、仓储物流业、专业市场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这些都是我区三产的特色行业,也是三产发展的重点行业,通过前几年的培育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前景。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特色产业的优势,才能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3.发展资源优势
增强第三产业的发展后劲,关键要在资源上做文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还有相当的潜力可挖。一是城市建设造一块。按照“居住拱墅”五年发展规划,到2007年,我区累计要建造商务用房面积达200万平方米,主要规划布局在小河、长乐、大浒弄、拱宸桥桥西等地块。这将为发展楼宇经济创造空间,构筑平台。二是旧城改造配一块。随着旧城改造进一步推进,我区改造面积将达到500万平方米,按7%的公建配套比例,公建配套面积约35万平方米,可作为三产发展的空间。三是撤村建居留一块。据测算,全区16个撤村建居村的10%留用地面积约为500亩,主要集中在祥符镇的5个村,如果形成一定规模,将为三产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四是迁二建三腾一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石祥路以南(主要是上塘、祥符区域内)现有工业企业将逐步外迁,这些企业的地块和厂房都可作为三产发展的空间,据不完全统计,这些企业的占地面积约为62万平方米(930亩),现有厂房面积约为43万平方米。五是集镇规划划一块。抓住祥符、半山、上塘集镇建设规划的契机,保证三产发展空间,据预测,三个集镇将规划公建用地面积约为700亩。以上五块资源关键要在抢抓的同时,要用足、用好、用到位,真正发挥资源优势作用。
三、我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区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战略目标,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要以抓招商、抓投入、抓税源为工作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发展,在2005年力争达到新增税收4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重点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1.从三产发展业态来确定重点
根据现有三产的特色和今后三产发展的方向,围绕打造汽车、物流、居住、文化拱墅四大品牌,同时加快楼宇经济、专业市场、大型超市等行业的发展。
——汽车拱墅再扩大。在2005年全区汽车销售收入力争180亿元,汽车行业实现税收1.8亿元,解决12000人就业。其中:杭州汽车工贸园区销售收入100亿元,实现税收1亿元,解决10000人就业;康汽集团新增销售收入50亿元,实现新增税收0.5亿元,解决1000 人就业;石祥路、沈半路汽车特色街区销售收入30亿元,实现税收0.3亿元,解决1000 人就业。——物流拱墅重引进。到2005年,三年力争投入10亿元,年产利润
1亿元,年实现税收0.6亿元,解决3000人就业。
——居住拱墅快建设。力争每年销售商品房50万平方米,按每平方米4000元计算,销售收入为20亿元,按5%税率计算,每年可实现税收0.8亿元。
——楼宇经济新突破。要创建楼宇品牌区域,形成产业群、行业群、产品群。到2005年力争引进40家公司(总部),平均每家年缴税收200万,可实现税收0.8亿元。
——专业市场抓调整。利用杭州市整顿专业市场的契机,通过对全区22家市场的调整、整合,提升档次,形成规模,巩固发展。
——文化拱墅新进展。以杭州文化商城为中心,加快规划辐射,形成都市文化产业圈。
在以上发展重点的基础上,三年内争取三个突破:一是争取建设南宋御花园;二是争取再引进世界五百强超市2家以上;三是争取开工建设四星级以上酒店2家以上。
2.从三产发展区域来确定重点
进一步调整完善原有的三产布局规划,将拱宸桥、大关、米市巷、卖鱼桥、庆隆阮家桥等商业中心确定为区级商业中心;将小河、和睦、半山、上塘、祥符、康桥等确定为次区级商业中心;将信义坊商街、台州路商街、石祥路和沈半路汽车特色街区、上塘路小商品通讯器材区确定为特色商业街区。
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措施
1.强化发展意识
发展意识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切实强化四方面意识:一是重点意识。第三产业是增加地方税源的重点产业,因此,要结合区位实际,把三产作为富区、强区的重点来抓,加大三产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增强经济实力。二是超前意识。三产发展要注重长远,看到发展的前景,增强超前规划的意识,积极发展新兴业态,提升产业和区域档次。三是机遇意识。要抓住城市化进程推进、旧城改造的契机和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的机遇,充分抢占和利用资源,加快三产发展。四是责任意识。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块块要有积极创业的责任,条条要有建设发展平台的责任,要加强宣传,营造发展氛围,扩大影响面,共同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推进我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2.构筑发展平台
发展空间是招商引资的有力保障,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关键是要抢占空间,利用资源,构筑平台。主要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规划建设增空间。一方面,要创造发展平台,在城市规划建设上高起点地合理布局三产发展空间,尤其在这次分区规划调整上要充分考虑,要突出规划,真正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要鼓励区属的开发主体从全区的大局来培植税源经济,在确保安置回迁户住房的基础上,重点多建商务楼,使房地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建设相结合(如开发1万方的商务楼与1万方的住宅楼,其销售营业税是相同的。对于开发主体来讲,建设住宅楼,资金回笼快;而建设商务楼,则回报期长。对于区来讲,从发展区域经济、增加税源的角度出发,商务楼可以为招商引资发展楼宇经济创造空间,从这个意义上分析,一幢楼相当于一个小园区。因此,必须要加大鼓励引导力度)。
同时要主动了解掌握本地区的规划建设情况,做到心中有底,利用好规划抢占空间。
二是调整整合腾空间。一方面对现有传统三产行业,特别是一些档次低、不适应区域发展的,要改造提升或调整外移,腾出空间,发展其它三产,如专业市场调整整合;另一方面要抓住“迁二建三”契机,通过重新规划,将工业用房调整为三产用房,如上塘镇利用沈半路、石祥路的沿街厂房规划建设汽车特色街区。
三是普查资源用空间。各镇、街道和区相关部门要结合三产的普查,组织人员全面调查发展三产的用房和在建项目,掌握资源信息,为招商引资创造发展空间。
3.加强政策扶持
一是建立三产发展扶持资金,每年确定一定量的资金额度,采取政府贴息的方式鼓励街道购买农贸市场和沿街房产,加快发展三产,以增强街道自身的造血功能和长远发展的财力。二是在政策上鼓励引导开发商多建造商务楼,以发展楼宇经济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主要对区属的开发建设单位,制定激励政策,进一步拓展三产发展空间,共同发展税源经济。三是在政策上扶持重点的三产企业发展,研究税收政策,更多吸引企业入驻我区,通过引进发展,增加税源。
4.加快项目建设
三产重点项目将是今后我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将带动项目周边区域的发展。因此,要着重抓好今年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三产项目的建设。一是在建的项目要加快建设进度,加强领导协调。二是未建项目要加快办理相关手续,跟踪服务,尽快开工。三是加强督促帮助,对列入今年的三产重点项目要密切关注,全面掌握情况,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推进项目建设,早出效益。5.健全领导机制
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篇7
根据目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统筹规划, 建立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战略地位
依托资源优势, 搞好统筹规划, 确立主导服务项目, 使其逐步形成规模, 是确立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基础。在农业和农村产业化经营中, 确立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战略地位, 使农机服务产业化与农业服务产业化经营等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一起进入各级政府有关农业农村经济决策的重要日程, 政府要担负支持、扶持、引导、协调、规范和提供减免税等服务工作, 努力搞好体系的培育, 创造良好环境等, 使其真正成为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有效载体, 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因势利导, 培育好农机服务产业主体
这是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是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深层次、新高度, 是实现农机服务社会化、加速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是农机服务产业化形成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原有的以县为龙头、乡为骨干、村为基础、个体为补充的组织模式显然已经打破, 国家、集体、个体相互渗透, 相互联合, 按照市场和利益的原则, 重新组建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格局形成。但还应看到, 占农机保有量80%的个体农机大部分还在各自为战, 虽然市场有较大吸引力, 但徘徊观望者占多数。为此, 各级政府应大力宣传农机服务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鼓励和引导农机户走向联合、走向市场, 培训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机服务产业组织管理人才, 在试点的基础上发展典型, 示范引路, 总结经验, 不断创新, 逐步形成合理规范化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管理办法等。培育一支以农民为主体, 县、乡农机服务组织为依托, 以专业协会为纽带, 以合作社为主要组成形式, 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技术服务, 农机供应、农机维修、农机培训、农机信息、技术咨询等多层次服务为己任的农机服务产业队伍。
3 措施配套, 完善农机服务产业化扶持政策
这是农机服务产业化乃至整个农业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根据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政府部门机构改革, 在有利于农机产业化经营的前提下, 理顺农机管理经营体制, 实行行业管理, 制止和消除对服务组织的侵权和不正当的干预, 减少组织机构的摩擦和阻力。尽快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的配套政策, 国家、地方各种有关专项投资优先扶持服务产业组织。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 支持农民成立民办、民有、民营、民受益的农机服务经济组织, 并给予注册与法人资格, 以利于发展与活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导和鼓励各种类型的农机服务组织, 以合作的方式, 把分散的农机具组织起来形成一大批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较高的管理水平、持续稳定的自我发展能力的农机服务产业组织。
4 规范管理, 促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健康发展
关于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 篇8
文化产业: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蔡武,这位共和国的文化部长,最近的心情,可谓既兴奋,又不无担忧。
兴奋的是,从各个角度来看,中国的文化建设都进人了历史上最重要、电可以说是最好的一个发展时期。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文化产业被赋予了“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使命。即使金融危机期间,文化产业的各项指标也都逆势上扬。
担忧的是,“支柱性产业”这个任务能确保完成吗?一般来说,要称得起“支柱性产业”这个说法,至少要占到同期GDP的5%,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只占大约2.5%,这就意味着在“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所占GDP的比例要翻一番。“就目前我们预测的情况来看,这个数字可能达不到,困难非常大。”蔡武向记者坦陈自己的观点。
蔡武是出了名的务实派。在担任国新办主任期间,蔡武就以坦率、务实的作风赢得境内外媒体好评。那时他说的一句话,至今还被广泛流传:“我本人是喜欢说话的,一般不轻易说‘YES’和‘NO’。尤其是作为新闻发言人,我尽可能把更多的信息告诉大家。”
2010年11月24日,面对媒体的采访,已担任文化部长两年多的蔡武,依然保持着坦率与务实的风格——
他说,有的地方在争什么西门庆的故里、孙悟空的故里、猪八戒的故里……这有什么好争的?简直是把文化遗产保护庸俗化了。
他说,文化部坚决反对假唱、假演奏。
他说,不是人民群众专门喜欢看低俗的东西,而是一些低俗的东西把大家的胃口搞坏了。
他承认目前演出票价太高,说自己也难以承受目前的票价。但至于什么样的票价才是合理的,他说,这要让市场来决定。
文化产业:创新是大发展的核心动力
马来西亚华裔女作家冯久玲出过一本很畅销的书《文化是好生意》。书中说,当工业产值开始出现滞胀时,文化产业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放眼世界,把文化做成大生意的国家比比皆是。在美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超过许多实体领域,电影《阿凡达》创造的价值超过中国工人辛苦做出来的10亿双鞋子。后起之秀的韩国,电影、电视剧风靡亚洲。
近年,中国也开始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2006年8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出台,文化产业这个概念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及。文化产业的发展由此提升到政策性高度。2009年7月,《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2010年4月,九部委联合发布《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指导意见》,政府支持文化产业进入具体操作层面。而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公报,更是史无前例地提出“十二五”时期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文化产业被赋予了“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使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将由现在的2.5%提高到5%,要翻一番。对此,蔡武表示,国家统计局有一套非常完整的统计体系,包括文化产业的核心层、相关层、外围层,有不同的算法。我们现在媒体上见到的概念还是相对比较混乱的,有的叫文化产业,有的叫创意产业,有的叫文化创意产业。国家统计局2.5%这个数字是可信的、准确的。目前,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不均衡,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已经成为支柱性产业。
蔡武说,最近我专门测算了一下,可能“十二五”期间,我们还不能提要将整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提高到5%这个说法,就目前我们预测的情况来看,这个数字可能达不到,困难非常大。为什么呢?
从“十五”和“十一五”两个五年规划的增长幅度来看,同期的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比同期的GDP增长速度一般高3~4个百分点。那么,在未来的五年时间里,假如GDP:~曾长速度按7%~10%来计算的话,文化产业再高于它3~4个百分点,整个文化产业就要保持10%~14%以上的增长幅度。所以我们还是按五中全会提出的要求,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我们做的是推进它,能不能做到呢,实事求是讲可能还是有难度。
我国目前有4000多块银幕,而美国拥有4万多块银幕,是我们的10倍。美国平均8700人一块银幕,而中国平均17万人才拥有1块银幕。特别是我国还有350座100万人口的城市几乎没有电影院,有近4亿的城镇人口无法进电影院看电影。谈到我国文化产业和西方国家的差距在哪里,蔡武认为,不仅电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也都存在这样的差距。
蔡武说,按照国际图联的标准,全世界平均5万人应该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发达国家一般是2~3万人有一个。而我们国家是40多万人才有一个图书馆。这个差距还是很大的。
所以我多次讲,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发展得很快,2010年年底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有人预测,再过些年,可能要超过美国。但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最重要的还是看人均的各项社会指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一定要牢记十七大指出的两个基本没有变,一个是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还没有根本改变,第二个是我们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所以我们现在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路还很长。
所以在文化建设上,我们既要有信心,同时一定不能自满自大,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在文化发展中,要持一种低姿态,为学习他人的长处创造更好的条件,不要人为地制造很多对立面。
文化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作用
蔡武说,我们首先必须明确要不要确立文化立国的战略。远的不讲,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就提出了文化立国的主张,日本也是。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他们很快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2000年前后那股强劲的“韩流”,大家印象都很深。
文化得到应有的重视后,就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看到文化产业独特的作用。真正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把文化产业考虑进去、规划进去,实际上是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
经济结构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国家在区域经济布局上,分成东部、中部、西部。有人简单地说,文化布局是不是也可以按照东、中、西来分,我不赞成。为什么呢?文化有它的特殊性,我们西部地区的很多地方,文化资源极其丰厚,只要有好的政策、好的规划,完全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比如云南是我们西部的一个省,但是云南的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5%,已经成为它的支柱性产业了,这就是例子。甘肃经济社会相对落后,但在文化部的首批推出18部优秀保留剧目中,甘肃有2部戏入选了,一部是《丝路花雨》,一部是《大梦敦煌》,到世界各地巡演,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知识产权的保护是遭到广泛诟病的话题。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阻碍创意发展的问题,蔡武认为,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新,没有创新光是复制是没有竞争力,推进不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盗版行为会严重阻碍文化行业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蔡武说,有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经常拿知识产权问题和我们说事,但在客观上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完善。我们既然加入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就得遵守这个规则,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无论立法、执法,还是其他环境,目前还不是很理想。
前不久我和芬兰文化部长会谈。他说知识产权保护很重要,可以保护创作者的收益权利。我说你讲得不够,不光是保护创造者的收益,更重要的是,不保护知识产权会极大挫伤人们创造的积极性,窒息创作力。所以,保护知识产权问题,一定要把它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来认识。
创新是核心。看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创造一个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使创意层出不穷。怎样才能出创意?就是要给创意人员创造有利于创作源泉充分涌流的环境。把创意人绑得死死的,限制得死死的,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他怎么能够出创意?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人才冒尖,鼓励创意层出,鼓励实验,宽容失败。美国在这一点上是很有特点的。
关于政府应如何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蔡武说,振兴文化产业,不是说政府自己去办文化产业,政府不能办企业。政府的任务是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提供服务。社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必须激活社会各方面的创造力和活力,具体来讲就是我们要搭建政策支撑、公共服务、投融资、贸易合作、人才培养五大平台。
文化产业:在金融危机中逆势上扬
针对文化产业的各项指标在金融危机中逆势上扬的现象,蔡武认为,我想大概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从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看,特别是近现代,越是在经济发生困难,或是社会发生强烈动荡的时候,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反而趋于旺盛。因为人们需要抚慰心灵、调整情绪。美国文化产业大发展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即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之后,时代华纳、迪斯尼、好莱坞都是那个时期发展起来的。最新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韩国、日本都是在上一次的亚洲金融危机过程中间,文化产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机会。
其二,文化产业和别的产业相比,它以创意为核心,以人才为基础,消耗的物质资源很少,碳排放很少,但附加值很高。当前世界经济遇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发展文化产业是最有前途的、最有空间的。
其三,就是金融危机中资金流动性过剩,这么大的资金,往什么地方投?投到传统产业中肯定是赔钱的,于是就要找新的投资点。为什么这段时间国际艺术品市场、文物市场这么火暴?因为跟文化相关的产业成为很多投资家关注的焦点,一下被放大,一下被推到前台来了。
“演员没有戏演是最大的浪费”
文化体制改革从2003年起步试点,2005年以后逐步推开,到2007年以后大面积推开,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长足的发展。
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400亿元,占同期GDP比重由2004年的2.1%上升为2.5%左右。
《经济》:作为普通文化消费者,能从国有文化院团转企改制中感受到怎样的变化?
蔡武:变化很大。我们过去的文化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严重制约了我们文化的发展。
比如说,在过去的体制下面,院团很像行政机关,文工团主要是由上级分配任务,但是它接受的任务很多可能是庆典的需要,可能是某些重大政治活动的需要,这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评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某些政府的政绩工程,为了拿奖牌,投入很大的力量搞一台节目,然后参加评奖,评完奖之后就马放南山了。那个时候,创作的源泉不是来源于要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而是为了完成任务。
再有就是内部分配机制和运行机制,都是高度集中统一的大锅饭。从某种意义上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差不多,所以缺乏真正的创新动力、激励机制,创造力发挥不出来。等到我们实行全面对外开放,走到国际市场以后发现,我们有这么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我们的文化产品少得可怜,尤其是能够成为品牌的文化产品更少。
《经济》:这是体制所限的结果?
蔡武因为体制的原因,创造性、活力发挥不出来。大家都知道,上世纪50年代,我国才把过去旧的体制改成我们后来的国有体制,当然,这个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它是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回过头来看,梅兰芳、程砚秋、常香玉成名的时候,并不是国有院团,而是戏班子,戏班子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民营院团。他们正是在闯市场的过程中,在唱对台戏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艺术创新,不断地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成为名角、名团,发展起来。
现在9大中央直属院团中,东方歌舞团进行了转企改制的试点。东方歌舞团过去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但在国有体制下,它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团里有10个排演厅,过去只有2个在使用,其余的8个都成了仓库。但去年实行转企改制以后,根据力量的组合、市场的需求,组建了东方歌舞团、民族歌舞团、民族乐团、流行乐团4个团,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为了参加直属院团展演,他们排出了4台非常精彩的节目。我去调研的时候,有演员说现在10个排演厅都不够使了,需要排队。
这就是说,体制机制的变化极大地激发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仔细想想,一个演员,没有戏演,没有上舞台的机会,其实是对他最大的浪费。他只有在舞台实践中才能被观众所认识,才能提高自己,才有可能成为明星。
《经济》:目前的文化体制改革中,各地把地方剧种、歌舞表演都推向了市场。安徽芜湖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据我们所知,法国的芭蕾舞团、交响乐团的收入有三个来源:政府拨款、企业赞助和门票收入。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的艺术院团靠门票是养活不了自己的,那么,我们的试点能成功吗?
蔡武:我们正在致力于建立各种各样的专项基金,这些基金有政府的投入,也吸引社会资金。目前,文化部和财政部正在建一个基金,各地也陆续建立自己的文化基金。有的规模小一点,有的规模大一点,目标是把大量流动性的社会资本吸引到各种文化艺术领域中来。
政府以后对文化事业的拨款不会减少,而且资助的力度还要加大,但要改变过去事业体制下养人的投入方式。以后政府投入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建立基金、鼓励创作、政府购买服务、给演出场次补贴,等等。
另外一部分就靠社会资金,要靠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他们要能够把一部分的利润反馈给社会,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比如有一个民营企业,泛海集团,捐了1亿元给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了中华艺文奖,做了一个基金,这个基金已正式建立。
第三部分,就是靠院团自己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创造票房价值。
“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应高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幅”
“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建设全面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加强,文化的活力和创造性进一步进发。特别是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有所提高,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达到共识。面向“十二五”如何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蔡部长充满信心,但也坦言存在困难。2010年11月24日,面对记者,他提出希望:“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增长的幅度应该高于同期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经济》:您曾经说过文化是软实力,但决不是软任务。未来文化部怎么把这个“软实力”变成“硬任务”去做?
蔡武:前几天我和一些部门的领导同志开玩笑,我说,这几年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意义、作用,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来之后,上上下下认识都比较一致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现在是该见真金白银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一定要在“十二五”期间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我算了一下,全国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只有0.4%。这个比例太低。
我本人有一个的想法,也多次在会上讲过,希望我们在“十二五”期间,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增长的幅度应该高于同期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这是第一个指标;第二个指标就是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在国家财政中的比例是不是能够提高到1%,现在是0.4%,要求不高,这是一个资金的投入。
还有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这项工作长期以来没有纳入到国家基本建设的规划中去,对它定性不明确。比如说铁路建设、港口建设、机场建设、学校建设,我们都有指标,但是文化设施建设过去没有指标,除了图书馆、博物馆还有一点计划之外,剧场就没有,我国剧场的人均占有量在全世界都是很低的。剧场究竟应该由谁来建、怎么建,定义不清。我主张,要把它纳入到我们的基本建设规划中来考虑。比如说多少万人口应该有一个适当规模的演出场所,应该有一个指标。
《经济》:这个钱应该由谁来花?
关于发展第三产业调查报告 篇9
一、我县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主要特点
一是第三产业总量规模稳步扩张,其增加值占gdp比重逐步上升。近年来,我县围绕“渔业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岛”的三大战略,改变了以往重一产轻三产的产业格局,第三产业得到了突飞迅猛的发展。2008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47亿元,增长16.9%,高于总体增加值2.5个百分点。
二是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其他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了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2008年全县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旅游行业综合门票收入4340万元,旅游直接收入6.9亿元,分别增长2.7%、35.6%、53%。在旅游业的拉动下,全县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全县消费品零售额达到9.13亿元,增长18.6%。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较第一业发展相对滞后。按照经济社会现代化的一般标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应不低于45%。从我县三次产业结构看,2008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2%,而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占到56%。
二是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从第三产业内部增加值构成看,与旅游相关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行业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较高,但企业普遍效益不高。至2008年底,我县共有注册餐饮住宿企业14家,其中赢利的只有2家。这主要是由于受旅游季节性因素影响,企业营利时间短,经营成本相对较高。
三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由于第三产业中的行政管理色彩重,行业准入限制多,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型产业,准入条件高,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一部分潜在的第三产业需求不能得到实现。
四是城市化水平低抑制了第三产业扩张的需求。由于我县是传统的渔业资源型经济,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目前受自然资源影响,渔村出现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现困难,渔民的就业领域没有得到充分扩展,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带来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的潜力不能充分释放出来。
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税收的影响
(一)第三产业的整体快速发展为地方税收总量的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年来,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对地方税收的贡献逐步增加。2003—2008年,全县地税收入总量由2217万元增长到5400万元,平均增长19%。2008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1.47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地税收入占地税收入总量的比重由2003年的48.9%增长到2008年的64.4%。预计2009年全县地税收入总量将达到6000万元,第三产业地税收入占地税收入总量的比重将达到67%以上,成为地税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第三产业税收的地方贡献率对优化收入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从全县近五年的第三产业税收情况来看,第三产业所产生的地方级收入占第三产业税收比重为77%,而第二产业税收所产生的地方级收入占第二产业税收比重为66.7%(只分析地税收入中的比例,如果考虑国税收入,比例将会更低),第三产业地方级贡献率高第二产业10多个百分点,特别是近两年,随着所得税体制改革的影响,第三产业地方级贡献率呈逐年增长态势,2008年达到了79.3%,比5年前提高了25.2个百分点。
(三)第三产业的征收控管相对严密。从全县第三产业所辖的几个具体行业来看,除批发和零售业外,其他行业全部是缴纳营业税的行业。对此,地税机关可以通过发票实行以票控税,源头控管,最大程度防止税收流失。税控机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大了对服务业的税收管理。因此,第三产业管理手段和方法容易操作,征纳环境相对较好。
(四)第三产业各行业发展不均衡影响我县地方税收的协调发展。从2008年第三产业各行业实现的地方税收分析,占全年地方税收比重较多的行业有房地产业(24.9%)、交通运输业(25%),而一些新兴的第三产业如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居民服务业等行业占地方税收的比重都很低,特别是我县的餐饮住宿业只有5%,批发和零售业只有3.3%,这与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主导经济明显不相称。而这些行业与传统行业相比,其实现的税收通常为营业税和一些地方税(费),这些行业发展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要大于传统行业的地方税收贡献率。因此,应加大工作措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中的税收贡献率大的行业。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资金投向,努力培植第三产业税源,大力发展对地方税收贡献率高,地方政府收益多的行业。要努力打造规范、透明的法制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保证第三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为第三产业发展拓宽空间。积极发展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刺激服务业需求。在当前经济基础条件下,应着力研究城镇建设的布局和规模,通过城市化建设,带动县城城区和周边城镇旅游、餐饮、房地产、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三)巩固壮大传统服务业,打牢第三产业发展基础。传统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基础,要在扩大传统服务业规模、实现总量突破的基础上,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紧紧抓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居民消费升级的有利时机,巩固提升以旅游服务、餐饮服务、房地产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不断提高其经济效益。要坚持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支柱行业和龙头企业。要鼓励、支持餐饮服务业,形成高中低档梯次发展的格局。要加速市场体系建设,提升辐射力,在城区商贸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旅游纪念品基地建设。要发展现代流通业,加速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
(四)优先发展新兴行业,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档次。在加快发展传统消费产业的同时,应充分依托区位、科技、人才等优势,把大力扩大现代娱乐服务业规模、提升消费型服务业层次、打造新兴服务业品牌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三大重点抓紧抓实。在娱乐业发展上,坚持与旅游业发展相统一,打造多项目、多种方式的娱乐业,扩大娱乐项目的覆盖范围,坚持南五岛的统筹发展,加快项目的建设和招商,建立优势项目。在房地产业发展上,结合我县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合理布局,有序开发,保持住宅建设的合理规模和增长速度。同时,进一步搞活岛外人员进岛购置商品房,创造更大的市场需求。在旅游业发展上,把旅游开发建设同城市建设、妈祖文化产业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并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配套服务,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坚持多措并举,实现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坚持立足自身与招商引资并举,既要发展壮大现有企业,又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更多的资金、人才注入第三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中介服务等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围绕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力发展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新型生活性服务业。坚持市场服务业与公共服务业并举,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县乡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切实为第三产业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一)切实提高服务质效。对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减少办税环节,简化办税流程,努力做到手续从简、审批从快、期限从宽、优惠从高,切实提高服务效能。
(二)正确处理促进发展与规范管理的关系。特别做好二、三产业分离工作,在规范中促进,在促进中发展。对第三产业涉及的行业,合理安排税收检查计划,避免重复检查。
(三)严厉打击偷逃税行为。进一步加强对开假票、做假账、两套账、账外经营和虚假申报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实施税务行政处罚,加大违法案件曝光力度;对于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努力保持税收公平,建立和维护第三产业竞争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严格执行税收法定权限。第三产业发展形式多、涉及面广,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经济形式和新型业态。对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政策性问题,要认真调研,慎重解释,及时反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和谐外部环境。
阅读更多好范文调查报告:
公务员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雨湖街居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中天街夜市地摊文化调查报告
【关于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推荐阅读:
关于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意见05-10
关于陇南发展旅游产业的一些思考09-02
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09211-04
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08-23
州人民政府关于发展生猪产业的意见10-21
关于积极推进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07-28
关于陶瓷产业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9-05
关于2021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议09-25
关于促进黑水县经济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