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2024-07-12

1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共8篇)

1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篇1

湖南金牛酒店有限公司 职业健康

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加强职业病的防治管理,防止职业病的发生,保护员工身体健康,特制定本管理标准。

二、范围

适用于酒店范围内职业卫生管理执行。

三、职责

3.1 安全管理人员负责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3.2 行政人事部负责职业健康保障管理工作。

四、内容

4.1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

4.1.1 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包括企业基本情况、单位简史、存在有毒有害的种类和工序、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情况及评价、有毒有害接触群体健康评定等。

4.1.2 行政人事部负责建立职业健康档案,包括职工的基本情况、职业史、危害因素接触剂量、劳动保护、现病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其职业健康评价等。

4.1.3 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检测档案,包括危害种类、监测或检测时间、地点、浓度(强渡)、国家允许标准和评价结论等。

4.1.4 行政人事部与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待遇等如实以书面形式告知从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4.2 职业卫生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

执行公司“三同时”项目管理标准。

4.3 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教育

4.3.1 酒店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行政人事部及相关人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接受职业卫生培训。湖南金牛酒店有限公司 职业健康

4.3.2 结合酒店职业病危害的特点,对职工上岗前和在岗期间进行职业卫生培训,培训执行酒店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管理标准。

4.4 职工病危害个人防护

执行酒店劳动防护用品管理标准。

4.5 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处理和职业病事故报告

4.5.1 执行酒店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管理标准和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预案管理标准。

4.5.2 发生职业病事故,逐级报告,报告要及时、准确,内容包括事故地点、时间、发病情况、患者去向、死亡人数、可能发生原因、已采取措施和发展趋势等。

4.5.3 发现职业病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时,由酒店按国家职业病报告规定向卫生保安部门报告。

4.6 职业病患者、疑似职业病患者、职业禁忌病患者的医疗、福利及调岗管理

4.6.1 职业病患者:按有关规定,安排患者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

4.6.2 疑似职业病患者:按有关规定,安排患者进行复查、确诊和医学观察。

4.6.3 职业禁忌病患者:调离原禁忌岗位,作妥善安置。

4.6 职业病危害场所作业岗位危害告知

由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在酒店醒目的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4.7 未成年工和女工职业卫生保障

执行公司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保护管理标准。

4.8 有害作业转移承包管理

4.8.1 不得将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

4.8.2 本酒店不得接受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

4.9 防暑降温和健康保健管理

4.9.1 每年夏季,由安全管理人员负责,行政人事部协助,做好防暑降温各湖南金牛酒店有限公司 职业健康

项措施。

4.9.2 工程部在夏季前做好空调、隔热、降温设备的检查检修工作,增添必要的通风降温设备,利用合理自然通风。

4.9.3 入夏前由行政人事部负责做好职业健康检查。发现高温禁忌症及时提出调离高温作业岗位,供应清凉饮料及提供充足的开水。前厅部在酒店配置急救药箱。

4.9.4 高温作业职业禁忌症:按照《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湖南金牛酒店有限公司 二〇一七年元月二十日

1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篇2

建立职业健康管理机构

天津分公司为加强职业健康管理, 在2009年设置专职人员负责职业卫生及健康管理工作, 建立了自上而下的职业健康管理网络, 明确了各部门、各作业区、作业公司、合作油田、研究院、工程项目组对职业健康管理的职责和界面。

为保证职业健康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结合天津分公司的实际情况, 各作业区及所属海上设施设置专 (兼) 职职业健康管理人员, 由安全监督组织开展各种职业健康管理活动, 推进油田设施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健全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有效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对于控制和预防职业危害至关重要。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国家卫生部49、23号令、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3、27号令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相关规定, 为规范天津分公司职业健康管理工作, 在“公司管理体系”中建立了《出海人员健康证及健康申报管理》《职业健康管理》《个人劳动防护用品使用管理》《出海人员动态管理》《办公室健康安全环保管理》《作业HSE风险分析报告编制要求及审批程序》《HSE隐患跟踪管理》《健康安全环境检查》《健康安全环境奖惩》等管理体系文件。

与此同时, 天津分公司明确了各部门职责, 对新、改、扩建项目, 在生产作业场所 (平台、处理厂) 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年度检测、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培训、告知, 作业员工岗位合同告知, 职业健康体检 (包括岗前、岗中、离岗体检) 、职业健康档案 (作业场所职业卫生评价、检测和作业员工职业健康体检档案) 管理, 承包商职业健康管理等制定了具体规定, 并对其行为进行了规范。同时每年定期修改、完善、审核, 通过不断改进, 逐步完善天津分公司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各作业区、作业公司、在建工程项目组承包商根据公司职业健康管理相关规定, 结合自身实际管理情况, 制定了详细的职业健康管理实施细则、操作程序和各种应急预案。

开展职业病危害评价

自2002年《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 天津分公司健康安全环保部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学习, 并宣贯、实施。对渤海地区“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 在可行性论证阶段 (即ODP方案编制阶段) 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立即对该工程项目开展职业危害预评价, 设计阶段编制职业危害防治专篇, 并将职业危害预评价、职业危害防护设施、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所需费用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中。

天津分公司不断落实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和控制效果评价费用, 并及时跟踪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及控制效果评价工作进度, 及时向海洋石油作业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办公室进行申报审核和验收, 获得批准文件, 在项目建设中督促项目组严格按职业危害预评价中“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原则进行施工。

在建设项目竣工试投产一年之内, 由天津分公司健康安全环保部组织相关作业区, 按照有关规定, 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进行项目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并跟踪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进度, 及时向海洋石油作业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办公室申报竣工验收。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依法经验收合格, 取得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控效评价) 竣工验收批复文件后,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天津分公司在建设项目的职业健康管理中, 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工作。2002年6月, 在《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后一个月, 中海石油 (中国) 有限公司在渤海海域与科麦奇中国石油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曹妃甸11-1/11-2油田, 该项目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进行了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这是我国第一个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海上油田。

在2002年6月至2010年底, 共对24个新、改、扩建项目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对15个先后投入试生产的项目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控效评价, 全部获得了海洋石油作业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办公室批准文件, 按时投产。

油田投产时对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设备都设有中英文说明书, 并在设备、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了警示标识, 对设备性能、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安全操作和维护注意事项用中英文予以警示说明。

2010年天津分公司健康安全环保部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 在各相关部门配合下, 组织作业区一线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平台总监、作业区生产安全经理、安全主管和海洋石油总医院 (职业危害检测单位) 技师多次对渤海地区已投入生产时间超过一年以上的50座在生产平台、处理厂生产作业现场职业危害因素逐一摸底、排查。经过几个月的梳理, 对各平台、处理厂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有了清楚认识, 并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和作业平台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制定了检测项目明细和检测标准。生产部门从操作费中挤出费用, 由天津分公司生产部与具有职业健康技术服务资质的服务机构——海洋石油总医院签订了“分公司在生产平台职业危害因素年度检测协议”。根据各平台生产作业形式进行菜单式选取检测项目, 利用有限的费用, 使平台职业危害因素得到监测, 保证了天津分公司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得到有效提升。

定期检测、评价结果由天津分公司向海洋石油作业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办公室报告备案, 由专人进行管理, 存入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档案, 并向从业人员公布。对日常的职业危害监测或者定期检测、评价过程中, 发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将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和治理, 确保油田符合职业健康环境和条件的要求。

推进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一直以来, 各级领导本着坚持打造健康安全的企业文化, 贯彻“以人为本, 关爱员工”的理念, 并将“以人为本, 关爱生命”的健康管理方针落到实处, 切实维护员工健康权益。

在天津分公司NOTES首页专设《健康园地》栏目, 通过栏目浏览, 使员工及时了解国家职业健康相关法律法规和单位规定, 及时获得职业健康保健、员工心理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维护、员工健康体检动态, 职业健康管理等相关知识和信息。

天津分公司建立了职业健康体检制度, 每年根据员工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工作强度、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不同的体检项目。对所有海上员工做到了岗前 (入职) 、岗中 (每年) 、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和相关体检档案交接管理。充分合理使用体检费用, 使员工真正能在每年的体检中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尽早发现职业禁忌症和危害因素对健康的损害, 及时调整生活、工作、饮食习惯, 并通过相关措施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同时与海洋石油总医院合作, 利用员工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职业健康体检, 了解和掌握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 及时更新员工的体检和职业健康信息, 保证员工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健康信息。天津分公司2010年员工职业健康体检率到达了100%。

对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员工建立了强制职业健康体检制度, 由海洋石油总医院和员工所属单位建立员工职业健康跟踪卡片, 对疑似受职业危害员工由海洋石油总医院和员工所属单位组织员工定期复查治疗, 并由健康安全环保部跟踪复查治疗处理结果。通过职业健康体检, 了解和掌握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 尽早发现职业禁忌症人员和危害因素对健康的损害, 并通过调换岗位等措施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在职业工作过程中, 由于员工个体的差异以及职业史、生活习惯、健康状况等原因, 对职业危害因素的反应也不同。例如已接害10年的员工与刚参加工作的员工在接触相同分贝的噪声时所产生的风险有可能会不同。因此根据员工职业健康体检结果以及员工个体情况, 由海洋石油总医院专业医生对员工的职业健康状况做出评估并给出合理的防护建议。同时由于历史原因, 有些员工存在职业禁忌症而还在相应的存在危害因素的岗位上工作, 在开展职业健康监护之后, 依据职业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并将人员调离接害岗位。

为了规范职业健康档案管理工作, 天津分公司委托海洋石油总医院对职业健康档案进行管理, 制定了档案管理制度, 规范了档案建立、保存、查阅、员工离职复印等相关程序。同时对海上平台的人力资源公司员工也按照同样的要求进行管理, 为每位参加职业健康体检的员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档案管理的内容还包括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情况、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情况等其他相关内容。

为了实现对作业场所员工职业健康的动态跟踪, 2005年, 天津分公司研制开发了“出海人员动态跟踪管理系统 (MTS) ”, 现已推广到整个海洋石油作业系统。将员工身份信息、培训信息、健康信息融入此卡, 达到了对出海人员从申请出海任务, 到离开海上设施实行流程网络化审批管理, 达到了出海员工健康实时动态监护管理。

重视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在开展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的基础上, 各作业区依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10年初下发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指导书》, 根据所属油田的运行情况及工艺、设备特点, 对海上平台作业场所和作业活动开展了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通过参照专业机构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数据, 各作业区根据作业人员的工种、作业类型、接触的方式、接触的频率、作业环境、危害因素的特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接触危害因素的程度、可能出现的后果以及需要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于接近或大于接触限制的危害因素以及能够造成不可逆转职业损害的危害因素, 例如透平发电机的噪声, 首先要通过采取工程控制的方法来减小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 再采用个体防护等控制措施, 加强对作业场所和接害员工的管理。

在识别过程中, 发现存在经专业机构检测远远小于接触限值的危害因素, 并且在生产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含量突然增高, 这类危害因素可忽略, 不需要采取工程防护等特殊管理措施来控制, 为了保护员工, 配备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还有一类经专业机构检测, 虽然危害因素含量小于接触限值, 但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含量突然增高, 对这类危害因素加强应急管理, 强调对危害因素实时监测, 一旦高于允许浓度, 应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加强职业病危害控制

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减少员工接触危害因素的可能性或接触水平, 从而达到保护员工健康的目的。按照控制类型可以分为工程控制、工艺控制、监控报警、行政管理、个体保护等几个层次。

在工程设计上, 根据作业场所的实际情况, 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如在化验室、机修间配备通风、排风设施, 在化学药剂区域设置洗眼器等工程防护控制措施。

工艺控制采用全封闭流程;注重应急管理, 安装各种监控报警设备, 对危害因素实时监控, 如硫化氢等。对现场设备、流程持续改进、优化, 降低危害因素对职业健康的影响, 如平台对生产排放点的改造, 减少了取样人员接触有毒有害气体的时间, 达到了控制危害因素产生的目的。同时做好职业健康监护和危害因素的定期检测工作, 定期对接害员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 定期对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 为职业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行政管理是不可忽视的控制措施。《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后, 公司通过各种形式对这部法律进行宣传和贯彻, 落实海洋石油员工健康促进计划, 提高员工的健康意识, 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在法律宣贯的同时, 海上各平台组织各种职业健康培训, 要求接触放射的员工必须持证上岗, 严格要求现场作业按操作规程进行, 完善现场职业健康警示标识, 对专业检测机构的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公示告知, 加强应急管理和演练。

在工程控制和行政管理措施无法完全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时, 应当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天津分公司制定了《个人劳动防护用品使用管理》规定, 对劳动防护用品的种类和使用要求进行了规定, 明确了各种作业需配备的防护用品, 并对劳动防护用品的保管和报废更换提出了具体要求, 同时要求各部门对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进行培训。在作业过程中, 各部门借助“五想五不干”提示卡和“人员行为安全观察卡”等工具对员工使用劳动防护用品进行检查, 对不按要求使用的员工进行纠正和批评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随着医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天津分公司逐步认识到, 除了传统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外, 还有精神和心理方面的不良因素, 即职业性紧张。职业性紧张可造成不良的心理行为效应和精神紧张效应, 以至诱发紧张等有关疾患。

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 工作量和工作强度都极大提高, 这种工作节奏的变化对员工的心理造成了一定影响。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推动下, 天津分公司引入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压力管理和心理健康服务。针对渤海海上油田生产、生活特点, 研究中国海油北方片区出海作业人员心理压力的产生原因、发展途径及影响结果,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渤海油田生产特色的压力模型, 探讨出压力与安全生产、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工作绩效、企业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依据, 为人性化的企业文化制定提供依据, 通过基于压力管理的心理健康服务维护员工的身心健康。

天津分公司目前已在2个海上平台、2个FPSO (即浮式生产储油装置) 开展了相关工作, 海上平台共有400多人次员工接受了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服务、放松训练、心理行为训练, 获得了员工在压力源、压力反应、情绪稳定性、归因倾向、认知操作能等方面真实数据, 为组织压力模型构建后续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提升了员工对于压力管理与安全操作重要关系的认知, 激发员工参与服务的热情;通过开展半结构访谈和心理行为训练, 进一步加强了员工团队合作性和融洽性。

分享

1.进一步提高职业健康管理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职业健康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并且需要对危害因素的毒性和医疗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这样才能为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和分析提供有效帮助。因此, 需要对职业健康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并定期参加主管部门组织的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培训。

2.应充分发挥职业健康服务机构的作用。职业健康服务机构拥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设备, 具有丰富的职业健康管理经验, 应该在职业健康的防护措施和职业健康体检项目等方面为公司提供专业的分析和建议, 为公司的职业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保障员工的健康权益。

3.进一步提高员工对职业健康的认识, 提倡“我要健康”的健康文化, 发挥员工的自主健康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使公司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1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汤光伟(1976- ),男,湖北孝感人,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考试理论和实践。(湖北武汉 430077)

[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018-0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尽快建立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一、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决定了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是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评价对教学有导向作用,职业教育应该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标准,以引导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目前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基本上沿袭了普通教育的做法,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手段,考试又以理论考试为主。这种评价标准不利于引导职业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从高职入口来看,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职统考)是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也是目前高职入口的主要途径,同时还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指挥棒”。虽然全国各省市的高职统考模式不尽相同,但大体上都是采取“文化课(语、数、英)+专业综合课”的模式,基本上复制了普通高考等学历教育考试的模式,以理论考试为主,以统考成绩决定是否录取,基本上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发展潜质。这与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发展方向是矛盾的,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从高职教育的评价标准来看,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很少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考核方式既难以正确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又容易引导学生误认为理论学习仍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形成错误的学习观念。在这种评价标准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教学模式仍然没有摆脱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课程偏重于理论,职业技能训练时间不足。多数高职院校第一学年上公共课,第二学年上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上专业课,顶岗实习在第三年进行。理论性课程比例偏大,真正的职业技能学习最多只占1/3的时间,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普遍不尽如人意。

2.教学方法偏重于讲授,学生主体地位不明。“学生排排坐,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尤其不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难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职业技能训练偏重于校园,与企业的需要联系不够紧密。学生日常的技能训练多在校园内部进行,而企业对学校开展职业训练的支持不够,导致学校内部训练的条件、环境、要求和标准与企业的实际需要都还存在有相当的距离,学生在学校的训练和企业的实际需要有些脱节。

高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复制了普通高校的模式,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教学内容和市场需要脱节,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高职教育对企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也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随着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由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的转变,对职业院校学生专业学习水平和专业能力的考查方式也应该相应发生改变,要更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考查。我们要调整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建立以职业资格证书为主的评价体系,调整高职统考模式,实行“公共课+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模式,引导中等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考核学生以考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学生在校期间拥有的职业资格证书的级别可以代表其职业技能水平。职业院校应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鼓励、引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职业技能水平。我们应该逐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适应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二、现有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评审机构,证书缺乏权威性和通用性。目前,我国劳动、人事、教育等政府各职能部门都可以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各相关的行业也有自己的行业证书和上岗证,证出多门。一个学校一般都开设多个专业,为此需与不同的政府部门联系,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此外,由于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各种证书在不同行业间缺乏通用性,如同样是计算机等级证书,在劳动部门考取的证书到了教育部门就不适用了,还得重新考取。这既是资源的重复浪费,也不适应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职业院校的每个专业一般面向一个职业岗位群,学生要求具有面向一个职业岗位的基本的、通用的、熟练的职业技能及其证书,而现有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多数只能局限于本行业使用,并不能通用于各行各业,这就给职业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和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带来很大的实际困难。因此,亟需建立适合各类学校、各行各业的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

2.职业资格证书与企业的实际需要联系不够紧密,证书缺乏实用性。目前,政府部门主导职业资格评审工作,各类职业资格标准并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制定,职业资格证书也不能满足企业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企业因此对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支持和参与缺乏热情和力度,导致职业资格证书在企业的认可程度并不高。而现有职业资格证书多以理论考试取得,并不能代表职业能力的实际水平,证书获得者在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并不一定比没有证书的强,导致证书的实用性不强。

3.职业资格证书缺乏与普通高校证书、专业技术证书等相互衔接的途径和渠道,社会认可程度不高。长期以来,我国普遍存在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普通高校证书拥有者可以到职业学校回炉学习,而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工很难有到普通高校深造的机会。与普通高校证书相比,职业教育证书显得缺乏“含金量”,有低人一等之嫌。在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未能得到根本改变之前,可以考虑建立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高校证书相互衔接的渠道,职业资格证书可对应享有普通高校证书的同等效力,以改善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地位,提高社会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程度。

三、规范职业资格证书管理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针对我国现有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不足,我们应该成立统一的、权威的职业资格评审机构,构建适应企业需求的职业资格证书评审体系,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地位,规范证书管理,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一)成立国家职业资格评审委员会,由劳动、人事、教育等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行业、企业等参加,作为全国性的最高专门机构,统一负责职业资格证书的评审和管理工作

其职责是规范管理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消除我国不同类型的职业资格证书相互重复的现象,使职业资格证书的颁发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家体系,增加证书的通用性和实用性,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和社会认可程度,促使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尽快与国际接轨。国家职业资格评审委员会下设管理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主要由劳动、人事、教育等政府职能部门组成,其职责一是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协调各部门利益,为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二是监督、检查职业资格准入制的实施情况,加大对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劳动准入制度,使“先培训,后就业,未经培训不得就业”成为一种制度,引导人民重视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三是加强对职业资格证书质量的管理,建立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管理委员会可成立专门的证书质量管理部门,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明确管理职责,严格执行质量管理条例、加强质量监督,确保考评程序和证书颁发过程的统一性和严肃性,提高我国职业资格证书的质量,确保证书的真实、客观和权威,引导社会各界形成证书质量观念,使证书就是质量的观念深入人心。专业委员会主要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职业院校代表等组成,负责制定全国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主持职业技能资格评审工作、参与职业院校的教学与管理等。

(二)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促进职业技能训练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建立适应企业需求的职业资格证书评审体系

满足企业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和目标,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应该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企业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制定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我们应该改变现有的职业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崇尚学历文凭而轻视职业技能训练的倾向,把政府主导制定职业资格标准转变为企业主导制定职业资格标准。以企业的需要为主导制定新型的职业资格标准,有效地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和就业方式的变化,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企业对高质量劳动者和技术人才的需求,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由企业主导职业资格的评审工作,职业技能评定以现场操作为考评主要依据,突出对参评人员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考查。我国原有的职业资格考评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书面考试、轻实际工作表现的倾向,培养出来的人员不能适应现代生产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的职业证书教育必须彻底改变考核鉴定脱离实际的现象,鉴定考核应在工作现场(或模拟工作现场)进行,真正做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评定的依据主要是被考评者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不是文凭和学历证书,被考评者在企业工作的实际经历和业绩、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的成绩均可作为取得证书的依据。参评者可不受年龄、性别、职业以及学历的限制,考评的地点、时间和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体现国家职业资格考评制度的可操作性。

3.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与职业院校形成“互动”,实现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双赢。职业院校可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举办讲座,提升企业员工的文化修养和理论水平,企业可派出高级技术人员参与职业院校的教学和实习指导,保证企业最新应用的前沿技术能即时与学校沟通;企业可选派优秀技术工人到高职院校进修,高职院校可派出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双方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特别是高职院校可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新的教师培养机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长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师资主要通过普通教育来培养,许多教师是从普通高校直接招入的,缺少生产实践知识,没有经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不了解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别,不了解职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个性特点,不了解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因此很难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职业教育应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师培养机制。一是“引进来”,面向企业聘用专家、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学校兼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二是“走出去”,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熟悉企业生产实际。行业、企业还可参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督促职业院校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三)通过立法提高职业教育相关证书的地位,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渠道

法律可明文规定,技术工人享受专业技术人员同等待遇,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等同于中、高级专业技术证书,具有高中、大专毕业证书同等效力;优秀技术工人、高级技工、国家职业技能大赛获奖者等可免试到相关高校学习深造;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享有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证书相同的效力,在考研、考公务员、评职称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等,提高职业教育相关证书的地位。同时缩短职业学校的学制,将应届职校学生在校时间由目前的三年缩短至两年半甚至是两年,其中至少有一年时间是在顶岗实习,切实降低职业教育的投入成本,调整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改革教学内容,坚持就业为导向,实行职业实践、动手操作为主,基础理论课为辅,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切实提高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效促进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www.gov.cn/

zwgk/2005-11/09/content_94296.htm,2005-11-09.

[2]黄日强.英国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本经验[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4).

[3]王敏.韩国的成人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1).

[4]王学风.新加坡高职教育的特色[J].职教论坛,2001(8).

[5]严中华.英国职业资格制度对中国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1(9).

[6]郭德忠.试论职业资格证书立法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4).

[7]张光跃.中英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比较和借鉴[EB/OL].http://www.chinatvet.com/hwzj_show.asp?country=综合信息&image=wgzj.gif&title=中英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比较与借鉴&filename=hwzj118.

[8]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奥地利职业教育的特点[EB/OL].http://www.chinatvet.com/hwzj_show.asp?country=奥地利&image=temp.jpg&title=奥地利职业教育的特点&filename=hwzj002.

[9]刘建同.美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浅析[EB/OL].http://www.chinatvet.com/

1职业健康承诺书 篇4

公司全体员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法律法规及配套规定,为进一步明确本公司职业病防治的主要工作,有效控制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杜绝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保障职工的职业健康,特此郑重承诺: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各项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全面落实企业职业病防治责任,切实履行企业相应法律义务。

2、如实申报职业病危害,对申报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正确辨识生产过程中存在(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充分掌握物质的危险、危害特性,有效落实相关职业健康防护要求。

3、保证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护设施正常运行,按时发放职业危害防护用品,定期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安全健康检测,保证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符合国家标准。

4、书面如实告知员工作业岗位存在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和防护措施等,组织职工进行职业健康专项培训,且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篇5

第一条 为加强职业病防治管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改善劳动条件,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根据国家和上级有关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 职业危害防治责任

第二条 公司总经理是公司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公司各级领导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负有领导责任。

第三条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委员会(即:安全生产委员会)组成:

主 任:公司总经理

成 员: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

主要职责: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文件精神;决策职业病防治工作重大问题;制定职业病防治总体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以及综合管理和指挥协调等工作。

第四条 安全、生产设备部是公司职业危害防治业务日常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

1、贯彻执行公司有关职业病防治方面的规章、制度、标准和要求。

2、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并组织各单位实施。

3、负责职业病危害的监督管理和日常职业病防治的管理工作。

4、负责新、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三同时”管理工作。

5、负责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组织、信息统计和上报、档案管理工作。

6、负责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宣传教育管理工作。第五条 各职能部门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职责:

1、行政室:负责与有职业危害作业岗位员工签订职业危害因素告知合同,参与职业危害事故的救援、善后处理工作。

2、财务部:负责职业病管理、防治等日常经费的安排落实工作。

3、工会:履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督促、检查、协调工作。

4、其他部门:负责按照国家及公司要求落实、实施职业健康相关的工作。第六条 各部门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职责:

1、制订和落实本单位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2、贯彻执行公司及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文件精神。

3、负责本单位有毒有害作业点、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佩戴的监督、检查、检测和日常管理工作,确保职业危害因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4、负责本单位职业病防治信息统计上报工作,建立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档案并日常管理。

5、负责本单位职业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第三章 职业病危害告知

第七条

公司所属各单位应当为员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第八条

公司行政室与已进、新进公司的员工签订职业病危害劳动告知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职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未与在岗员工签订职业病危害劳动告知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的,应按国家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与员工进行补签。

第九条

公司员工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公司行政室应向员工如实告知现从事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签订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变更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补充合同。

第十条

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对作业人员进行告知。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第十一条

行政室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部门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的实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确保告知制度的落实。

第十二条

公司职业卫生管理部门每年组织各单位对员工进行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的培训、考核,使每位员工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技能。

第四章 职业健康申报 第十三条 职责范围

1、公司行政室负责职业危害的监测及对上级管理部门的申报工作。

2、公司各部门负责本部门职业危害检测及部门内部申报管理工作。第十四条 管理内容及要求

1、各部门应对本公司存在职业危害因素,及时如实向行政室进行申报、备案。

2、行政室组织对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汇总后,每年及时、如实将职业危害因素向属地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申报,接受其监督检查。

3、申报时应当提交《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申报内容包括: 1)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

2)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 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浓度或强度; 4)作业场所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数及分布情况; 5)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6)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业的管理人员情况。7)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资料。

4、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预评价,职业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当报送建设项目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5、产生职业危害的建设项目应当在初步设计阶段编制职业危害防治专篇,职业危害防治专篇应当报送建设项目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6、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依法经验收合格,取得职业危害防护设施验收批复文件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

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职业危害防护设施验收批复文件应当报送建设项目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7、下列事项发生重大变化时,要向原申报机关申请变更:

1)进行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的重大项目,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申报。

2)因技术、工艺或者材料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原申报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在技术、工艺或者材料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3)单位名称、法人代表或者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化的,在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8、单位终止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在生产经营活动终止之日起15日内向原申报机关报告并办理相关手续。

第五章 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

第十五条 职责和权限

1、行政室负责制定公司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行政室负责所需经费支出。

2、各部门根据岗位特点负责申报本单位培训需求计划、实施职业健康宣传、协助有关部门具体实施员工教育培训;

3、各工段班组负责在岗人员职业健康危害和岗位安全教育。第十六条 工作内容

1、培训计划:各单位根据岗位特点每年年底负责向行政室书面申报培训需求。行政室根据申报的培训需求和内外部变化的情况制定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计划并报主管领导审批;

2、培训时间:对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每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8小时;

3、培训内容:公司内各岗位相关职业健康知识、岗位危害特点、职业危害防护措施、职业健康安全岗位操作规程、防护措施的保养及维护注意事项、防护用品使用要求、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

4、培训形式:内部培训和外部委托培训。

1)内部宣传教育培训:公司按培训计划组织的职业健康知识及法律法规、标准等知识。新员工进厂:结合安全“三级教育”,介绍公司作业现场、岗位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安全隐患,可能造成的危害;

员工在岗期间:通过定期培训或公告栏宣传,学习职业健康岗位操作规程、相关制度、法律法规及公司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有关性能、可能产生的危害及防范措施,了解工作环境检测结果及个人身体检查结果;

转换岗位:由岗位部门负责人讲解新岗位可能产生的危害及防范措施; 2)外部委托培训

为提高职业健康知识和管理能力,外部培训一般情况是参加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职业健康培训,参加人员一般是公司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健康管理人员。第十七条 档案记录

行政室负责建立个人培训档案并保留相关的培训记录。

第六章 职业健康防护设施维护检修

第十八条 职责和权限

1、公司主管安全生产领导负责审批公司安全防护设施的购置和维护检修计划。

2、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职业健康防护设施维护检修计划的审核及日常督导检查工作。

3、各生产单位根据生产设备和防护设施的运行状况制定或季度维护检修计划报行政室备案后执行。

4、各生产单位负责按计划布置设备检修人员实施检修工作。第十九条 工作内容

1、各单位设备管理部门对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应当定期进行检查,了解运行状况,检测其性能和使用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

2、职业健康防护设施日常保养由各单位设备操作人员负责,车间、班组应督促并检查保养情况;

3、防护设备设施发生故障时,本单位或维修人员暂时处理不了时,应报告公司主管部门,并采取临时措施,无临时措施时设备不得投入使用。

4、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保证配套的职业危害防护设施性能良好,运行正常。

5、计划检修或故障检修后的相关设施必须由操作者、本单位设备管理人员、检修人员参加试车,试运转正常在设备检修记录上签字确认,并交付操作者投入生产运行;未经签字确认的检修设备不得投入运行使用。第二十条 记录

计划和故障检修记录由维修人员填写后交各单位设备管理人员收集整理、保留存档。对检修保养不按规定记录、或记录丢失的,按公司有关规定予以考核。

第七章 职业健康防护用品管理

第二十一条 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标准和计划由公司行政室制定,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讨论认定后由采购部采购、物流事业部执行。第二十二条 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

1、劳动条件相同的同类工种,发给相同的防护用品。工种相同,劳动条件不同,发给不相同的防护用品。

2、各单位按照公司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标准的规定,于年底前做下一防护用品计划经公司行政室审核后报采购部,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得追加计划。

3、各单位领取防护用品必须由指定领料员先开领料单、经本单位领导签字(盖章)后,再到采购部审批,否则保管人员无权发放。

4、各单位应建立“个人防护用品领取登记卡片”, 由专人负责管理。

5、物流事业部发放的一切劳动保护用品,必须建立个人卡片登记手续,领料人在卡片上签字盖章,作为查询依据。

6、个人防护用品严格按照标准发放,发放时间按照规定时间执行。

第二十三条 在规定的使用期间,如有丢失或非因工损坏而要求补发,必须由单位领导签字证明以折旧价扣款,并经公司行政室审核后方能补发。

第二十四条 从事多种作业的员工防护用品,按其作业最长的工种发放,员工离开原工种岗位六个月以上者,停发原工种的防护用品。

第二十五条 经行政室分配到部室的大、中专生,在事业部实习期间享受所在单位员工同等待遇,待实习期满回到部室工作时,享受部室防护用品标准;外单位来我公司培训者,防护用品按我公司规定,由培训单位自备,我公司到外厂代培者,防护用品按培训单位规定,由我公司发给。第二十六条 临时或特殊需用的防护用品,由岗位所在单位提出申请、报行政室审批后由采购部采购或物流事业部发放。

第八章 职业健康日常监测管理

第二十七条 职责权限

1、工会负责对职业病防治实行民主管理和群众监督。

2、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评价,组织制定职业危害防治措施,组织开展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负责职业病的统计、报告和档案管理工作。

3、劳动人事部门负责对职业病患者调换工作岗位,安排休养。

4、各生产单位负责本单位职业病防治措施的制定、实施和相关岗位的日常管理,对职业病防治设备和危害、防护情况进行日常检查、维护和定期检测,保持正常运转,并按规定发给员工符合质量要求的个人卫生防护用品和保健食品。

5、员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和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并享有获得职业病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的权利。第二十八条 一般规定

1、安全管理部门、工会组织、各部门应对员工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安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2、安全管理部门和各生产单位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对从事有害作业的人员进行上岗前和每年一次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及时将检查结果告知劳动者本人,3、各单位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员工从事与禁忌相关的有害作业。

4、各生产单位应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中毒和职业病的有害作业场所,配备医疗急救药品和急

救设施。

5、严格管理有毒物品、放射源或其他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品,并在醒目位置设置安全标志

6、各级安全部门应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定期对有毒气体、粉尘、噪声等有害因素进行检测,定期公布检测结果。

7、各生产单位必须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设备和无毒材料,控制、消除职业危害和生产单位的生产成本。第二十九条 职业病管理

1、职业病的诊断鉴定,由公司安全管理部门报告属地职业病防治指定医疗机构,由市职业病诊断鉴定组织诊断鉴定。

2、当公司安全管理部门接到市职业病诊断鉴定组织的结论鉴定,确诊为职业病的,需填写职业病登记表,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职业病报告。

4、急性职业中毒和其他急性职业病诊治终结,疑有后遗症或者慢性职业病的,应当由市级职业病诊断鉴定组织予以确认。

第九章 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健康监护档案管理

第三十条 行政室负责为员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妥善保管。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包括:

1、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2、相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

3、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

4、职业病诊疗等健康资料。

第三十一条 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维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隐私权、保密权。相关的卫生监督检查人员、员工或其近亲属、员工委托代理人有权查阅、复印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其他人员不得私自查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第三十二条 员工离开单位时,本人有权索取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档案管理人员应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第三十三条 对已离职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在其离职时开始计算三个月后进行封存,并保存10年以上,以备上级部门查阅。

第三十四条 档案管理人员应将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妥善保管,防虫蛀、防霉、防丢失、防丢失,保证档案安全。所有档案应有专柜存放、加锁,定期清理通风,防湿。所有档案不得随意查阅、复印,不得置于公共场所。

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篇6

第一条 为了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保障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不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影响,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保护职业病的合法权益,提高劳动生产率,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规定了职业健康管理职责及作业管理,作业环境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等职责,适用于公司所有涉及职业健康管理的单位。

第三条 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生产部门、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增强职工职业病防治观念,提高职工自我健康保护意识。

第四条 公司任何单位或个人有权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向公司领导、安全环保部门、卫生监督部门检举、报告。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五条 公司各级行政主管领导在各自工作范围和管理权限内负责本单位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不知中机是否有该部门,仅供参考,红色加粗标注者下同)对全公司职业健康工作进行指导、决策及监督管理。职业健康科代表公司安委会行使职业健康监督管理职能。各级职工代表组织有权对职业健康工作进行群众监督。

第六条 职业健康科作为公司职业健康检测机构,全面负责公司范围内的职业健康检测及公司安委会布置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

第七条 人力资源部门负责职业健康监护,主要负责职业健康体检和医疗。

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职业病诊断应当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我公司仅以此机构出具的职业病诊断结论执行政策。

第八条 涉及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部门必须指定兼职职业健康管理人员。

第三章 作业管理

第九条 必须认真落实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简称“建设项目”)职业健康设施“三同时”管理规定。

1、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在拟定生产建设项目时,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尽量选择无毒、无害的先进生产工艺。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委托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2、职业健康设施的设计必须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防尘,防毒工作的决定》,并严格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及有关行业标准、规定。

3、对职业健康有特殊要求的(如有毒、有害、有放射性)危害性较大的设计项目,必须经职业健康科和有关部门审查同意,符合安全卫生要求后才能实施。属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同时报安全监察行政部门进行设计审查。

4、工程部门及施工单位要对职工安全卫生设施工程质量负责;设备及物资供应部门要对所购进设施、设备、防护器材的质量负责;职业健康科对建设项目职业健康设施实行监督管理。

5、职业安全卫生设施竣工验收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必须有项目主管部门、职业健康科人员参加,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运行。

6、生产设备检修时,安全卫生设施必须同时列入计划,同步检修,同步投入生产。

第十条 尘毒作业单位必须依据《国务院关于防尘、防毒工作的决定》及有关标准、规范加强尘毒作业管理。

1、尘毒作业现场操作尽量选择隔离化、遥控化、密封化等非直接接触作业方式。

2、必须建立健全各项尘毒作业操作规程及有关管理制度,严禁违章作业。

3、尘毒作业扬所控制章、操作室、人员休息室内,尘毒浓度不得超过国家限值标准。

4、从事尘毒作业职工,要尽量缩短接触时间,要加强个体防护。非进入尘毒浓度超标场所作业不可时,必须穿戴好个体防护用品。

第四章 作业环境管理

第十一条 尘毒、高温、噪声、振动作业环境按照国家标准实行分级管理。公司职业健康科必须按照《木制家具企业职业健康检测规程》等标准对公司尘毒、噪声、振动等有害作业环境定期进行检测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上报并督促整改,做好检测数据归档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 尘毒作业环境浓度合格率,高温、噪声、振动作业环境指标合格率,职业健康防护设施运行效率等指标应作为安全环保管理考核指标。

第十三条 尘毒、噪声、振动作业单位应建立防护设施运行、维护和管理制度、管理档案。

第十四条 涉及职业危害因素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为职工提供职业病防护用品。并督促职工正确使用和穿戴。

职业病防护用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对钢铁企业加强职业健康管理初探 篇7

1 钢铁企业职业健康工作现状

1.1 领导层的意识

企业领导掌握决策权,企业的一切重大问题都要由企业领导来定夺。比如,企业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的投资与否,需他们点头。加之钢铁企业的领导层几乎全部毕业于理工科院校,没有卫生院校毕业的,在他们的意识中生产经营效益和工伤安全占据了很大的位置,因为这是硬指标,是考核领导政绩的主要依据。虽然《职业病防治法》已实行多年,但由于多种原因,多数领导对该法认识不深,认为职业健康工作不是太重要,只要求不发生急性中毒事故就行了,对慢性职业病防治的更是不够重视,因为这方面的工作不作为政绩考核。所以,由于领导的重视不够,使职业健康工作的开展遇到很大困难,包括机构人员的配备、经费的保障、监督的力度等都会大打折扣,就拿笔者所在的企业来说,近十年未增加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1.2 职业健康管理机构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原有职业健康专业人员由于定员、工资等因素,有的被分离到社会,有的改行为临床医生。大的钢铁企业一般都有职业病防治机构,有专业的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但在钢铁企业里也是边缘科室,而小的钢铁企业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多数不是专业的人员,而且大多数不是专职人员,有的职业健康管理人员身兼数职,有的小企业根本就没有职业健康管理人员。而且多数钢铁企业的职业卫生机构附属于安全部门。

1.3 职业健康管理机构(职防所)的权利与职责

职业健康管理机构的现有职责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职工的健康监护(职业健康体检)职业卫生管理等。相对于安全管理,钢铁企业职业健康管理机构的权利是很少的。一旦涉及经费和人事,得不到安全管理一样的高度支持。如职业危害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种类和检测频次得不到经费保障,检测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职工健康监护体检项目和检测周期不能按国家标准执行。工作涉及多个部门时,就无法有效及时完成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工作。

如有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如果整改,就涉及生产、设备部门甚至高层领导等,所以不敢轻易下整改通知书,即使下了整改通知书,车间是否执行,职业健康管理机构无法保证。

同样,职业健康检体工作也遇到同类问题。如上岗前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劳动者为了能够参加工作在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时会想方设法通过检查,而企业负责这项工作的部门(劳动人事部门)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等原因,会产生雇佣了有职业禁忌症的劳动者的结果,从而最终对劳动者的健康造成影响,增加了企业负担,或者来个大包围体检,稍有异常就拒绝招工,剥脱工人工作的权利。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由于进行时涉及部门多,能做到离岗时体检的单位还很少,即使执行体检效果也不理想。在岗期间体检出有疑似职业病或职业禁忌症时,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做出的岗位调换建议书往往得不到有效执行。

1.4 OHSMS管理体系[1]

大多数钢铁企业建立了OHSM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的企业也陆续在建立该体系,体系中的安全(S)的内容较完整、涉及面也较广,而职业健康(H)涉及的相对较少,在实际操作中安全工作做得也比较好,重视得多;而职业健康的管理从体系中的内容到实际工作,都做得并不理想。我们公司正在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效果如何还不得而知。

1.5 管理人员的素质

职业健康工作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只有懂得职业健康知识,深知职业病是可防不可治的,懂得各种职业病的预防原理,才能从意识上重视职业健康工作,实际工作才能扎实有效。有的企业没专职专业的职业健康管理人员,更别谈职业健康管理专业队伍;而这些兼职人员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会让职业健康工作流于形式。

2 探讨与建议

2.1 增强领导意识

增强企业领导预防职业病的意识。很多职业病是可防而不可治的,治疗职业病最好的方法是不得职业病[2],所以职业病的预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领导有了职业病防治的意识,防治职业病危害的各项工作才能有效的开展。企业的各级领导、各管理部门都要有明确的职业病防治责任,抓好职业卫生工作。避免一些企业不惜以牺牲劳动者健康为代价追求高额利润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的目标。要使领导和职工从上到下都认识到职业危害是一个慢性积累的过程,克服重“工伤”而轻“职业病”的旧思想观念,不要拿劳动者的健康生命作赌注,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职业病方针。

2.2 提高职业健康管理机构地位

多数钢铁企业的职业卫生机构附属于生产部门或安全部门,大型企业一般都设有职业病防治所(职防所),并由多名专职(专业)人员来负责职业健康管理;小的企业一般由安全环保处的科员兼职管理职业健康工作。由于职业健康机构在企业中的地位低,导致职业健康工作不力。虽然企业大多由安全环保处的副处长兼职负责职业健康工作,但由于其专业知识的局限,使职业健康专业人员提出的建议得不到重视。建议有职业健康专业人员的大企业设分管职业健康的副处长,没有职业健康专业人员的小企业明确由某一副厂长兼职负责职业健康工作。

2.3 增强职业健康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增加职业健康管理机构的权限。包括从源头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措施,以公司文件的形式下发职业卫生相关规定,增强职业卫生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大职业卫生工作的执行力度和考核力度;如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都必须做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严重职业病危害项目的防护措施审查工作、项目建成投产后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都应该由职业健康管理机构聘请有资质的评价机构来做。项目建成投产后的日常工作中的职业健康建议应该得到企业的政策保障。如作业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超过国家标准接触限值,建议对工艺设备或防护设施进行整改;职工健康体检时检出职业禁忌征、职业相关疾病或职业病时,建议对职工进行调离岗位或不与录用,这些建议措施应该得到有效的执行。

2.4 建立切实可行的OHSMS管理体系

大多数的企业已建立OHSMS管理体系,OHSMS管理体系是一套十分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如果认真地按照体系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管理,企业的职业健康工作会循序渐进地提高。但多数企业拿到OHSMS体系认证证书以后,就不再认真的地执行体系,形成体系和实际两张皮的现象。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体系设置过于繁琐,体系的目标要求过高,与工作实际水平相差太大。企业在建立OHSMS体系时,可建立一个适合自己工作实际水平的体系,包括目标、程序文件、作业文件和记录表格都可以简化,让OHSMS管理体系确实能运转起来。运转一定时期后,管理人员体会到此体系的优点和科学性,完全接受这套体系。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完善OHSMS管理体系。

2.5 加强职业卫生宣传与培训[3]

首先,增强企业领导和各级管理者的法治观念和职业病防治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使领导明确劳动者的权利和企业的责任与义务,企业积极主动提供相应职业病防护措施和设施,改善职工的作业环境,保障劳动者健康。

其次,结合本单位工艺流程、操作规程,管理规定以及通过职业病危害因素警示、告知等的学习,使劳动者认识到身边的职业危害,认识到自己可能会患的职业病及不良作业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积极主动预防职业危害因素伤害,加强有害作业时的规范操作,保证职业病防护设施同时正常运行,减少或杜绝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伤害。

企业和劳动者要转变思想观念,变“要我防护”到“我要防护”。职业健康管理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现代化管理手段,为企业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提供优质服务,促使企业生产经营又好又快的发展。

摘要:目的为探索钢铁企业职业健康工作经验,搞好职业健康工作。方法通过分析本企业职业健康工作现状和职业健康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职业病防治法》实施5年来,企业内部职业健康工作的状况。结果提高了企业领导的意识,提升了管理人员专业技术素质,加强了宣教培训工作,健全了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加强了职业健康管理考核工作。结论促进了钢铁企业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促使企业生产经营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职业健康,职业病危害,卫生监管

参考文献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培训课程(NECCA)1~7.

[2]吴奇,杨德敏.我国职业卫生现状及对策的概述[J].职业与健康,2005,21(8):1139~1139.

1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篇8

关键词:管理体系:标准:整合

近年来一些企业纷纷宣称建立了“三标一体整合型管理体系”,但由于缺乏在标准层面的统一规范,各个企业在整合的过程中往往漏洞百出。相当一部分只是将EMS和OHSMS整合在一起,有的甚至只是三个体系文件的合订本。也有的企业以卓越绩效等模式为统领来整合三个标准体系,有的根据三个标准体系的条款对应关系进行合并同类项。我国如能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在国际上率先推出三标一体的国家标准,必将大大增强我国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话语权,这也是我国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在管理领域的重要内容。

一、三个体系标准整合是标准发展的趋势

体系标准整合是21世纪管理标准化发展的基本趋势。这是降低组织贯标成本,实现不同管理体系有机整合,提高组织运行效率的内在要求。而OMS、EMS、OHSMS这三个目前被各类组织广泛应用并纳入第三方认证,影响最大的管理体系标准的整合更是当务之急。

实际上,三个标准的一体化整合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一直鼓励的管理体系标准设计和建设思想,并贯穿在三个标准制订的过程中。ISO9000:2000的2.11条指出:“一个组织的管理体系的各个部分,连同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合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使用共有要素的单一的管理体系。这将有利于策划、资源配置、确定互补的目标并评价组织的整体有效性”;国际标准化组织环境战略咨询组(ISO/SAGE)早在起草ISO14000标准之前,就对国际标准化组织建议:“考虑到质量与环境管理体系均是组织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尽管分别建立体系,最终还会融合在一起,可能会更有效率。因此制订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时。应与ISO9000标准保持协调和相似”:而OHSMS18001与ISO14001基本上采取了同样的管理体系思想、方法和结构。

近年来,国际上许多国家和组织纷纷加强了对三个标准整合的研究。2003年以来,欧洲标准化协会提出了“一体化管理体系大纲”:英国提出了“一体化管理体系框架”;日本提出了“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架构及应用”:我国一些研究团队也提出了“一体化管理体系方案”。而到目前为止,研究比较多的还只是对组织在建立标准体系时如何将三个体系加以整合。其中有代表性的,国际上如国际标准化组织推动,由法国、荷兰、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和比利时等7个国家组成的一个专题研究小组,课题的名称为《管理体系标准的一体化实施》(Integrated Use of Managementsvstem Standards)。国内一些贯标实践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也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经验探讨,如吴庆善(2002)、陈宁娜(2006)等。

纵观前人的研究,对标准本身一体化的研究大多只是在结构、框架上进行比较、整合,而缺乏从内在机理上加以剖析。这也正是到目前为止没能提出一套完整的三标一体标准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对三个标准的内在联系进行剖析,从标准设计和建设的内在机理出发,提出整合的基本思路。

二、三个标准具有一定的整合基础

也许正是基于在标准制订时对管理标准一体化整合趋势的认识。目前QMS、EMS、OHSMS这三个标准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内在联系,具有较强的兼容性。

1基本思想相同。三个标准制定的基本逻辑思路一致,采用相同的管理体系思想和方法。其核心内容都是根据管理学原理,为组织建立一个动态循环的管理框架,以持续改进的思想指导组织系统地实现其既定的目标。三个标准的内容都体现了“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互利的供方关系”等管理原则。

2运作模式相同。三个标准都采取系统的方法,建立一个完整、有效、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并都采用基于PDCA的过程方法,通过识别影响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和管理方案,实施运行控制,并采取必要的监视和测量,发现问题,实施改进,实现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

3框架结构相似。三个标准的管理性要求有很多相似的部分。条款具有一定对应关系。如“文件控制”、“记录控制”、“方针目标”、“组织结构和职责”、“培训、意识和能力”、“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要求”、“交流与沟通”、“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

三、三个标准整合的基本思路

三个标准的整合必须是有机的整合。整合应考虑的基本原则:一是必须覆盖OMS、EMS、OHSMS三个标准的全部要求:二是在体系结构中,要保持原三种标准要求和运行模式的完整性,不因整合而使某个体系的运行模式和各项要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受到破坏和肢解;三是要充分考虑与现有的以及可预见的其他国际标准(如SAS000、清沽生产)之间的协调,留有接口。

1以质量管理体系为轴心。标准整合一般应以包含范围广的体系标准为基准。OMS的关注对象是顾客,强调组织对顾客的质量承诺。EMS的关注对象是相关方。但仅强调组织对社会环境的承诺。OHSMS的关注对象是员工,强调组织对员工职业健康安全的承诺。尽管三者关注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我们注意到。如果把顾客的概念拓展,让其具有相关方的含义,则可以包容三个体系标准所关注的对象。因此,三个标准的整合可以以OMS标准为轴心,EMS和OHSMS两个标准向OMS标准靠拢。

实际上,早在1996版ISO14001就指出“组织可选取一个与ISO9000系统相符的现行管理体系,作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

2以满足需求为导向。三个体系标准的管理对象各不相同。0MS管理的对象是产品;EMS管理的对象是环境因素;OHSMS管理的对象是危险源。虽然三者不尽相同,但都可看作是各个相关方对组织提出的需求。因此,三个标准整合可从组织相关方对组织的需求出发,驱动体系各个过程围绕三个标准的要求而展开。以采购过程为例:该过程既需要考虑质量管理体系对质量方面的要求,又涉及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两个体系对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识别、控制的要求。对该过程的整合,在确定需求、制订目标、采取措施的各个环节,均可从各个相关方的需求出发加以考虑。

3以过程管理为框架。三个标准都强调运用过程方法。这是三者的共同点,也是三个标准整合时可以采用的重要基准。整合后一体化标准的基本过程雏形如图3所示。

在三个标准整合的过程中,立足三个标准关注对象、管理对象,从需求出发,按照“需求——管理方针、目标——管理职责、资源——策划和要求——监视和测量——改进”的思路,充分考虑各个过程的输入、输出(包括涉及相关方的所有期望输出和非期望输出),确定过程的适用程序,并对其影响输出的元素确定监视和测量要求。这样,既能保证全面覆盖三个标准的要求,又能实现三个标准要求在每个过程的有机融合。

上一篇:莱阳市中小型灌区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探讨下一篇:师德师风活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