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蜂业的国际竞争压力及对策

2025-01-12

我国蜂业的国际竞争压力及对策(共6篇)

我国蜂业的国际竞争压力及对策 篇1

我国蜂业的国际竞争压力及对策

研究影响我国蜂产品国际贸易的国家(组织),分析他们给我国蜂业带来的竞争压力,并提出相应的.对策:(1)稳定国内市场;(2)强化商会和行业协会的监督协调作用;(3)发挥产品种类齐全和成本低的优势,提高优势蜂产品的产量;(4)完善质量技术体系;(5)尝试养蜂技术与资本的输出,建立多元的蜂业经贸新格局;(6)创立新型的产业运营模式,建立产、供、销一条龙的合作关系.

作 者:徐国钧 周泽标 李强  作者单位:徐国钧,李强(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福州350002)

周泽标(广州园艺商贸实业公司蜂产品厂,广东广州,510315)

刊 名: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IS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5(3) 分类号:F752 关键词:蜂业   竞争压力   对策  

 

我国蜂业的国际竞争压力及对策 篇2

(一)我国服务贸易虽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逆差形势严重

在全球贸易快速发展和中国货物贸易强劲增长的支持下,中国服务贸易也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由表1可知,200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02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9大服务贸易国,首次进入世界前10位。其中,服务贸易出口467.3亿美元,同比增长18%,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的2.7%,成为服务贸易出口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列全球服务贸易出口国第9位;服务贸易进口553.1亿美元,同比增长19%,占全球服务贸易进口的3.2%,仍是服务贸易进口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列世界服务贸易进口国第8位。到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的2.8%,列全球服务贸易出口国第9位;仅2005年,就实现服务贸易总额1 582亿美元。总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服务贸易处于逐渐改善的发展趋势中。

资料来源:根据1996~2005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计算整理

与此同时,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形式严重,并有逐年增长趋势。1996年至今,我国总体贸易收支在货物贸易的强力支撑下已经连续十年顺差,且顺差额连续八年超过百亿美元;服务贸易则持续逆差,且其规模居高不下。1982-1992年,我国服务贸易持续保持顺差,顺差额在7.39-38.3亿美元之间;1993年,我国服务贸易首次出现6.46亿美元逆差,1996-2005年连续十年逆差,1997年以来逆差额几乎年年都在50亿美元以上;2003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又比2002年增加了17.9亿美元,达到了85.8亿美元,同比扩大26%。这85.8亿美元抵消了当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创造顺差的19.2%。2004年逆差额已将近百亿美元。2005年,服务贸易规模继续扩大,服务贸易收支总额达1582亿美元,增长18%,占我国GDP的7%,较上年的比例略有上升。由于旅游项目顺差扩大,服务贸易逆差自1999年以来首次下降。

(二)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服务贸易对外竞争力指数,是某一产业的净出口与该产业的进出口总额的比例,用来说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其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通货膨胀、经济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它均介于±1之间;该指数值为1表示该产业只进口不出口,指数值为﹢1表示该产业只出口不进口。从出口的角度来看,该指数越接近于﹢1,表明国际竞争力越强。

资料来源:根据1999~2005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计算整理

从贸易竞争力指数来分析(见表2),我国总体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大部分呈现出负数状态,这表明我国服务贸易整体上处于比较劣势,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从行业上看,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大于零的只有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近年来旅游业的竞争力呈现出越来越强的态势,而一向被认为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运输服务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却呈负数状态,旅游业正在逐步取代运输成为我国服务贸易的支柱项目;建筑服务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近几年才有所改善,实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远洋集装箱运输和国际建筑业BOT方式的盛行,这两项服务越来越偏向于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方式转变,而我国在资本、技术两方面基础一向较为薄弱,相应的比较劣势也日渐凸显;通信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大多时间里呈现出正数状态,其优势的获得主要是靠国家垄断和服务外包的发展;在余下的所有其他项目服务中,贸易竞争力指数多为负数,着实反映出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相当低下,尤其是在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领域。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在打开国门后,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和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差距非常大,尤其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服务贸易出口额的绝对数量,还是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中国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弱的成因

(一)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

目前,国际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通讯服务、计算机软件服务等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方面,而我国在这些领域起步较晚,处于萌芽或较不发达阶段,尚未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站稳脚跟。我国的有些部门如电讯、邮政、民航、广播等由国家垄断,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我国服务贸易的输出,主要集中在劳务工程承包、远洋运输、旅游等劳动密集型领域和资源禀赋优越的领域,而在大量专业服务和高技术领域,则处于净进口的状态。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行业结构中,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这三项比重较高,2005年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28%、32%和17%,合计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77%。这说明我国在劳动、资源密集型服务领域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出口仍主要依靠这些传统服务行业,这也是我国服务出口占世界服务出口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的原因。可是这种服务方式附加值十分低,在当今服务业发达的国家中,服务业越来越偏向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方式。在进口项目中,知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增长最快,如保险的进口比重2005年为9%,比出口比重1%高出8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在知识、资本、技术型高附加值服务行业领域需求增长,可是供给能力不足,造成这些行业的逆差,而且所占进口比重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增长。这与一些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中主要以智力出口(即向国外提供各种经营服务和转让知识产权)形成鲜明对比,这样就使我国服务业的整体水平难以与国外服务业相比。因此如何使我国的服务贸易向知识、资本、技术密集型转换是今后需要改善的重点。

(二)服务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服务贸易竞争潜力的发挥,说到底要落实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上,要求服务企业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实施战略管理,同时还要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度和集中度。

长期以来,中国大量服务企业产权界定不明,存在着封闭、保守、垄断的色彩。比如在金融领域,很大程度上是靠“制度发展”来获得竞争力的。由于我国金融服务业一直处于垄断地位,银行界人士不需花费多少力气来提高经营水平。据一些专家称,我国金融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数十年之遥。光金融衍生品,全世界有近千种,而我国仅有几种。在许多涉外服务领域,我国服务人员对国际上的事物不如其他发展中国家那么熟悉,平均外语水平也不高。

另外,我国服务企业普遍存在重竞争策略、轻竞争战略,重价格竞争、忽视服务质量的倾向。在国际承包市场上,中国公司之间的价格战一向极为惨烈;旅游业的境内超范围经营、境外办事机构变相非法经营出境旅游的比较多,黑导游、零团费、变相导购、吃回扣等现象也屡禁不止;至于更加依赖声誉的会计咨询等行业,信用低下,造假行为屡见不鲜,难以赢得国际客户的信赖。这些情况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虽有所改善,高度的国内、国际竞争压力也有利于服务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但要加强服务贸易企业的竞争能力,我国目前仍缺乏一个真正公平、公正、开放、有序的竞争环境。

(三)政府管理与立法局限

政府的影响是间接的,主要体现在对产业、行业、企业创造、创新能力的孵化与激励,以及对制定实施竞争规则的完善和监督上。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国,与政府政策的推动和“护航”分不开。2003年3月以前,我国政府对服务贸易的管理和协调均由外经贸部负责,包括服务贸易的国际多边谈判、引进外资、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合作等。这种管理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存在着许多缺陷。如中央和地方在服务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的差别性,服务行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外经贸部管理多头、交叉力量分散,容易造成行业垄断等。

在服务贸易立法方面,我国缺少一部统一的服务贸易基本法。2004年我国修订了已施行10年的《对外贸易法》。修订后的《对外贸易法》于2004年7月1日起施行。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尚未颁布一部统一的服务贸易基本法,而我国有关服务贸易的立法,除了《对外贸易法》中有关条文涉及服务贸易外,就是若干有关特定服务部门的立法。可一些重要服务部门尚无立法或立法不完备。而且,服务贸易政策法规的透明度低。我国以往除公开一切重要法律、条例外,一般习惯于制定若干内部规定。这些内部规定透明度不够,从而严重影响了外商对华贸易的信心。此外,现行立法与国际规范存在差距。

(四)城市化

服务贸易发展的规模和结构取决于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结构,而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结构又取决于城市化的水平和城市规模结构。因为服务业发展的一个特点是绝大多数服务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同一性;另一个特点是要求最低的“入门人口”,也就是人口必须集中到一定规模时,服务企业才能盈利,服务业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这就是服务业往往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基本原因。一般说来,高附加值的、为生产服务的、新兴的服务业,往往是与城市规模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金融保险、会计法律和信息服务等往往比较发达。我国服务业总量规模小,主要是长期以来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城市化水平低的特殊国情决定的。基于此,从有利于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和服务贸易竟争力提高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城市化应该选择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模式,大城市可以提高服务业现代化水平。

另外,应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联合国推荐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应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固定资产投资的10%以上,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14-0.4%,占固定资产投资的0.85-3.76%。这又是我国服务贸易处于劣势的原因之一。

三、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重视国内需求,改善服务贸易需求结构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不同在于企业可以及早发现国内市场中的客户需求,这是外国竞争对手所不能及之处。产业或产业环节的竞争优势也从这里产生。对中国而言,短时期内受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限制,提高服务贸易需求首先应立足于国内市场。最基本的是要大力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带动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从而引领消费需求的增加。

我国目前专业化分工比较低,造成对社会化的生产服务需求不足;消费结构中实物消费仍占较大比重,对服务消费需求不足。服务需求不足既抑制了进口需求,也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削弱了服务出口能力。因此,在增加收入的基础上,应积极推动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提高服务需求的比重。具体来说,可以运用传媒的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居民改善消费观念;采取一些优惠的消费举措,吸引消费者参与消费;奖励内行、挑剔、能提供合理意见的客户,稳定客户群等。例如银行提供的个人消费贷款,就是带动居民服务消费的良好举措。同时,国家还可以兴办一些新型服务行业,提供多种服务产品,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

(二)优化服务产业结构,推动服务业的产业升级

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应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和专业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的出口,尤其要注重发展旅游、金融、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和以技术服务为主的专业服务。同时,还应重视比较优势的动态积累和转变,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鼓励知识密集和资本密集产业的发展,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和出口结构的优化。

(三)调整服务企业结构,鼓励服务企业创新

1.企业要继续进行体制改革。

尽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己经有一段时间了,但由于服务行业发展较慢,相当一部分行业还未实现完全的企业化经营,因而必须继续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对服务贸易企业的产权及经营机制进行改革,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从而加快服务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企业内部应建立一个符合服务经济自身特点的治理结构,尽可能严格地制定管理规范、质量标准,并严格实施;在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时,要注重对企业长远发展潜力、内部流程和外部竞争力的动态评价,创新业绩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导入智力投资比率、产品设计水平、员工知识水平、顾客满意度、顾客保持率、售后服务质量等指标。同时还可以通过提高服务人员待遇,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防止人才外流,加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工作技能。

2.引进国外新兴服务种类、先进的服务技术和营销理念。

通过发挥其示范作用,带动我国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克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瓶颈约束”。国外先进的服务管理技术与管理理念,以及知识密集型服务的引入,将优化我国服务贸易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产业素质,不断地培育服务领域的竞争优势。

3.企业应有不畏风险的创新精神。

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肯定有风险,但不能回避风险,相反要迎接挑战,通过创新化险为夷,变挑战为机遇。比如开拓市场,就要主动寻找最为挑剔、最难满足的顾客,并充分满足其要求。同时企业要主动寻找最富挑战性的竞争者并与之公平竞争,通过艰难的国际竞争换取高效率。加大对高科技服务产品研究开发的投入,建立创新环境预警系统,通过这一系统不断分析和观察顾客需求、技术开发、营销渠道等方面的形式变化,以利于在创新竞争中先发制人,掌握主动权。最后,企业创新首先应以国内为本,注重国内细分需求,取得在国际市场上的局部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将创新产品推向海外市场,逐步提升其整体国际竞争实力。

(四)政府加强管理,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我国政府要迅速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确定服务业进出口政策的归口管理、综合协调部门和管理范畴,建立管理机构与组织。

1.明确国家统一的服务贸易管理部门。

根据外资法的规定,商务部作为全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综合管理职能部门,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发挥相应作用。在推动我国服务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商务部要统筹规划并及时修正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统一服务业进出口政策,使商务部成为实施服务贸易政策的归口管理和协调的职能部门。

2.确定服务贸易管理范畴。

我国商务部作为服务业对外贸易政策的归口管理和协调部门,面对多行业、门类繁多的领域,其宏观管理将主要表现为规划进出口发展战略,制定或参与制定贸易法律法规,对外协调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并落实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

3.建立服务贸易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

商务部应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我国服务贸易,主要侧重于全国服务业进出口政策的协调和管理。

(五)加快服务贸易的立法,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规体系

1.制定一部我国服务贸易基本法。我国缺少一部统一的服务贸易基本法,这不仅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还影响我国确立将要承担的国际义务和基本原则制度。因此,我国制定服务贸易基本法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从以往的服务贸易立法中积极吸取经验,并吸收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立法方面的经验,为制定我国服务贸易基本法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

2.加快各服务部门的立法进度,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尽快制定能够规范服务贸易中各行各业行为准则的法律法规,尽早改变许多服务领域尚缺乏基本法律,偏重于以行政手段或各部门规章来调整的状态。

3.增加服务贸易政策法规的透明度。我们应及时公布不影响国家安全与商业秘密的有关服务贸易方面的政策法规,清查或废除现有的一切与服务贸易有关的内部规定与文件,逐步公开审批机关的审批原则,尽量不搞内部规定,从而逐步增加服务贸易政策法规的透明度。

4.按照国际标准完善我国服务贸易立法,使我国的服务贸易立法能够与国际接轨。在指导原则、立法精神、立法技巧等方面向国际标准靠拢,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适应《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1]葛丹.国际服务贸易的开放度与竞争力研究及我国对策[J].价格月刊,2005(7).

[2]李乐.我国服务贸易的国家竞争优势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4).

[3]李晓钟,张小蒂.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国家竞争力分析[J].福建论坛,2004(7).

[4]李杏,谢正勤.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J].江苏商论,2004(9).

[5]邵万清,卢素梅.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竞争力评价[J].宁波工学院学报,2005(9).

[6]申丽萍,王跃.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缘何呈比较劣势[J].经济论坛,2005(4).

[7]苏崇华.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剖析及其对我国发展国家竞争优势的启示[J].江苏商论,2005(3).

[8]汤跃跃,张毓雄.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J].商业时代,2005(1).

[8]杨亚梅.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2005(9).

我国蜂业的国际竞争压力及对策 篇3

一、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原因

1、缺少核心技术。加入WTO后,我国正逐年全面开放,外国投资企业将享有与我国国民同等的待遇。外资自进入我国市场后,也早已在我国市场独特的规则下经过锻炼逐步成长起来,加之其一直在我国享有“超国民”待遇政策,促使其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掌控销售、谋求商机的渠道也日渐成熟并彻底的本土化。与此同时,我国本土企业却面临更多的竞争压力。大批跨国巨头开拓中国市场,尤其是加入WTO保护期后,中国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遭到严重的冲击。我国有着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大量劳动对资本的替代也曾使我国一些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了成本优势。但目前,大多数外资企业采用在我国直接投资建厂的方式,将生产地由劳动报酬高的本土转移到我国,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降低其产品成本,致使原本在成本上占据优势的我国企业面临着“昙花一现”的结果。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企业没有自身的核心技术,也未能建立起长久的竞争力。

2、缺少成熟的运营模式和管理理念。外资企业经过全球市场竞争的洗礼后,在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上更趋向成熟和完备。无论是技术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销售渠道管理、产品品牌,亦或是经营战略决策和文化整合上都已拥有丰富的经验,这对于刚在市场经济中行走不远的中国企业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中国企业虽然也在进行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建立了企业现代管理体系,研究并运用了多种管理方法,但由于传统的经营模式根深蒂固,加上中国市场特殊的运行规则,使我国企业更关注同政府的公共关系维系,忽略了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导致一些企业缺少市场经营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观念,在经营战略上更倾向于向外冒险扩张,从而忽略内部管理。

3、缺少开发和拓展资金。我国企业大多面临资金短缺和周转困难的处境,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为了拓展生产能力、缓解资金周转压力而去融资,对民营企业或中小企业来讲尤其困难。一是这些企业尚未建立直接融资的有效渠道;二是由于金融机构抵御金融风险意识增强,导致对于缺少信贷担保的中小企业拒绝贷款;再者,由于我国金融体制还不完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很容易向大型企业倾斜并实行所有权歧视措施;另外,信息不能及时准确传递导致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也会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些原因都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业务的拓展,也加剧了我国企业同外资企业抗衡的无力状态。

二、我国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策略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后,中国企业只有将自己置身于这场冲击下,才真正可能将自己的潜能激发,发挥最大能量与外资企业抗衡。在激烈的竞争中增加自身竞争力的筹码,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使自己得以迅速成长壮大,并在全球化市场中保持长久竞争力。

1、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势。①掌握核心技术是构建核心竞争力根本之所在。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是企业成长获取的竞争优势的主要法宝。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谁拥有了核心技术,谁的产品处于科技尖端,谁就会表现出较高的成长性和较好的业绩,谁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永久竞争力。掌握核心技术有自主研发、技术引入、合资研发、海外并购等方式。我国企业无论是用哪种方式建立核心技术都有其局限性。虽然技术引进或海外并购在开发核心技术上节省了时间成本,但会出现花费很多资金购买的却是过时技术的情况。因此说,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只能暂时缓解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真正要保持长久竞争力还在于吸收消化、自主创新过程。

②管理制度创新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保证。企业生产产品及控制其质量的能力、企业的服务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营销能力和技术发展能力是企业竞争制胜的一个重要方面。产品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围绕产品竞争力做文章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经济全球化下,产业的信息化及其带来的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和灵活性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带来低成本优势,它和核心技术一起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战略包括成本领先和差异化、专业化和相关多元化、垂直一体化和水平整合、地域扩张和国际化、组织能力的开发和组织学习的促进乃至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开发,以及项目的储备等等,对企业的未来成长关系重大。我国企业应明确其战略目标,在稳扎稳打中将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换,提高其附加值和竞争力。

在经营管理战略上,企业要借鉴国内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企业内外人、事、物、环境、资源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建立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制度和产权制度,扩大企业规模,树立知识产权和高质量的产品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创造品牌需求效应。要增强国际竞争意识,树立全球化观念,尽快学会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经营理念上,通过构造企业的核心文化,用诚信求商机,用信誉谋发展,遵守市场经营规则,注重商业伦理道德,在社会中树立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要建立规范管理机制,树立长远发展战略目标,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大对职工投资和培训力度,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借以调动员工的潜能来发展企业创新能力。

2、建立有效的融资渠道,以诚信获取信贷支持。面对资金匮乏,我国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渠道进行融资:

企业自身资金积累:加入WTO以后,关税将逐步降低,非关税壁垒也将逐步消除,有利于全球市场的公平竞争。我国企业可以利用目前的环境政策,抓住机会整合自身资源,整顿财务纪律和信用记录,清偿银行债务,以诚信为自己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增加企业内部积累资金。一是外资银行借贷;二是上市融资;三是风险投资基金与租赁融资。

虽然开放的市场会为我国企业的融资提供更多有效的渠道,但还不能忽略政府所给予的融资环境和政策的影响。政府应尽可能减少干涉,使我国金融机构实现真正的商业化经营。从企业来说,要想更有效地融资,企业必须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备的财务管理制度,准确的信息公布及良好的信用体系。

3、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竞争能力。随着各国市场的开放,全球掀起了跨国兼并的浪潮。跨国公司的全球并购不仅是追求规模效益及市场占有率,更是为了重组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分工体系。因此,为了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企业抵御外资企业进入市场所带来的冲击,我国企业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从单个企业层面上讲,我国企业必须在对国际、国内市场形式做出准确分析后,挑选可弥补自身劣势的、业务相关的强势企业进行并购重组,使自己做强做大成为龙头产业,在外资企业进入时具备与之抗衡的能力。

对于我国新经济型的企业,由于其大多有技术上的优势,成长空间巨大,可将其同供应链上下端的强势企业进行重组,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积累资金。而对新经济型企业的并购,也使并购方降低了自身开发多元化经营的风险和成本,还可带来企业新的利润点。

对于我国相对成熟的制造业、加工型企业,由于这些企业在技术和生产工艺上相对标准化,其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价格上。对价格战的关注导致企业对管理、技术开发、产品质量的的忽略。因此可以将同行业或相近行业的成熟企业进行重组,在保证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的前提下,夯实其在国内市场中的主导地位。

我国蜂业的国际竞争压力及对策 篇4

一、我国竹产品出口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最具竹类资源比较优势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竹子种类、竹林面积、竹子产量均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 但直到20世纪末, 竹产品的出口比例依然偏低, 仅占世界竹产品贸易量的3%。近年来这一状况有所改观, 竹产品出口额由1995年41252万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64549万美元。尤其从2000年以来, 我国竹产品出口额以每年约5000万美元的速度增长。据有关专家预测, 到2010年, 我国竹产品出口额将达到118869万美元, 比2006年增长84%。

我国出口竹产品涉及到竹原料、食用类竹产品、竹制家具、竹制日常用品等几大类。其中, 竹原料主要以毛竹为主, 食用类竹产品主要由竹笋系列产品构成, 包括鲜竹笋、盐水竹笋、竹笋罐头以及笋干丝等。竹制加工品主要以竹制日常用品为主, 如竹筷、竹签、竹梳、竹席、竹垫等。

从出口市场来看, 我国竹产品出口过于集中在日本、美国和香港市场, 中国竹产品出口到这三个国家或地区的平均份额超过70%。

二、出口竞争力分析

本文运用市场占有率和贸易竞争指数来衡量我国竹产品出口竞争力大小, 采用国际竹藤组织 (INBAR) 1995~2007年的统计数据为样本, 样本容量为13。国际竹藤组织数据库对商品的统计是以世界海关组织制定的《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iton and Coding System, 简称HS) 为统计口径。与竹产品有关的商品有6大类:海关商品编码140110 (竹、酸竹及其他竹) 、460210 (竹、藤、草、柳条等编制的篮筐及其他制品) 、940380 (竹、藤、柳条及类似材料制家具) 、460120 (竹制的席子、席料及帘子) 、460191 (竹制缏条及类似产品) 、940150 (竹、藤、柳条及类似材料制的坐具) , 对食用类竹产品、竹胶板等未作统计。本文将严格以此作为数据样本进行实证分析, 以保证数据的可比性、科学性及准确性等。

(一) 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 (Export Market Share) 是指出口国的某类产品的出口额占某个国际市场上该类产品出口额的百分比。国际市场占有率是衡量某个国家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最常用的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 表明这个国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 越弱。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的MKSi为i国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Xi为i国产品的出口额, Xw为该所有国家或地区同类产品对某国际市场的出口总额。根据公式 (1) 计算得出1995~2007年我国竹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1995~2007年我国竹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 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一直比较稳定, 变化不大, 始终保持在40%~50%的范围, 只有1999年略低, 为39%。从分类产品来看, HS编码460120竹席、竹帘的优势最为明显, 1995~2007年整体国际市场占有率在67%~81%之间, 平均值为72.2%;HS编码140110竹子原料、HS编码460210竹制的篮筐及其他制品、HS编码460191竹制缏条及类似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均在50%以上;HS编码940150竹制坐具的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最低, 平均为6.2%;其次是HS编码940380竹制家具, 1995~2007年市场占有率平均为16.7%。

(单位:%)

(二) 贸易竞争指数

市场占有率比较直观地反映了一个国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但是这个指标易受到出口国汇率、经济总量等宏观经济波动的干扰。贸易竞争指数很好地克服了市场占有率指标的不足。贸易竞争指数 (Trade Comparative Index) 是指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净出口额与该类产品的进出口总额的比率。该指标剔除了有关国家的通货膨胀、汇率变化等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也排除了因国家经济规模的不同而导致的国家间指标的不可比性。因此,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在同一国际市场上的贸易竞争指数是可比的。其计算公式为:

(2) 式中TCi表示i国的贸易竞争指数, Xi表示i国产品对某国际市场的出口额, Mi表示i国从该国际市场的进口额。

TC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至1。一般认为, 当0.8≤TC≤1时, 表明该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非常显著的竞争优势;当0.5≤TC<0.8时, 表明该产品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当0≤TC<0.5时, 表明该产品具有竞争优势;当-0.5≤TC<0时, 表明该产品处于竞争劣势;当-0.8≤TC<-0.5时, 表明该产品处于比较明显的竞争劣势;当-1≤TC<-0.8时, 表明该产品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

从表2可以看出, 除竹子原材料的贸易竞争指数为0.75, 其他竹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均在0.90~1.00之间。这表明, 除竹子原材料在国际市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之外, 其他竹产品在国际市场均具有非常显著的竞争优势, 特别是竹编制品和竹席、竹帘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三、我国竹产品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竹产品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 科技含量不高

我国对竹类资源的利用缺乏足够的认识, 竹产品出口主要以竹材料为主, 即使是竹的加工产品也是停留在初级加工层面, 竹原材料和传统初级加工产品在竹出口贸易中占到了很大比例。如1995年初级产品占出口产品总量的91%, 2000年减少到80%, 2007年为73%。由此可见, 竹产品出口结构在慢慢得到优化, 但初级产品仍然占绝对优势。

(二) 产品附加值不高, 经济效益欠佳

因竹原材料和传统初级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 出口量虽然大却没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以2007年为例, 出口竹原料4788公吨, 创汇仅338.76万美元, 出口竹制家具6944公吨, 创汇却为5727.69万美元;竹原料的单位创汇值为707美元/公吨, 竹家具的单位创汇值为8248美元/公吨, 是竹原料的11.7倍。

(三) 贸易壁垒的不断增多, 阻碍了我国竹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中国在竹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几乎是零进口, 而竹产品大多是以外销为主。作为新兴的非关税壁垒, 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贸易壁垒, 成为影响我国竹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 竹产品加工企业不得不面对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这一大环境对出口的限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日本、韩国等我国竹产品主要销售市场从2003年开始相继出台了针对竹木制品和食品的相关限制, 致使我国竹产品出口的成本和难度都相应的增加。

四、提高我国竹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

(一) 优化产品结构, 改善经济效益

由于初级竹产品的经济效益低, 要改善经济效益, 必须优化产品结构, 竹加工向深、精、细的方向发展, 竹产品从单一性向多系列性、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从简单的商品到优质出口创汇商品发展。

(二) 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 提高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针对当前我国竹产品质量和档次均比较落后的局面, 必须尽快提高我国出口竹产品中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企业应突破传统的生产方式, 提高产品质量, 运用科技成果, 积极开发具有国际市场潜力的产品, 以提高我国竹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我国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 积极应对贸易壁垒, 促进竹产品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突破技术壁垒的最有效途径是依据进口国的技术标准, 改进产品质量, 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我国竹加工企业要强化质量意识, 实施国际技术标准, 积极参加ISO9000质量认证和ISO14000环境认证, 建立国家标准体系, 加强国际标准认证, 主动预防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 促进我国竹产品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际竹藤组织:http://www.inbar.int/[EB/OL].

[2]国家林业局.2007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3]招碧宁, 陈亮.我国竹产品出口的SWOT分析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 2008, (8) .

我国蜂业的国际竞争压力及对策 篇5

关键词:中国蜂业;SWOT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526-03

我国的养蜂规模、蜂产品生产量、对外贸易量均居世界前列。自建国以来,我国蜂业发展十分迅速,1949年蜂群数量为50.0万群,于2011年增长至894.7万群[1];1958年蜂蜜产量为1.23万t,于2013年增长至45.03万t,占世界蜂蜜总产量的25%以上。我国蜂王浆年产量约为3 000 t,蜂花粉年产量达4 000~5 000 t,毛胶年产量达300~400 t。2013年,我国天然蜂蜜的出口额达246.55百万美元,比2012年增长14.65%。蜂业是一种特色生态产业,不仅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能产生很高的生态、社会效益,蜂业生产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现代农业建设[2]。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消费结构的转变,对蜂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未来蜂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我国蜜蜂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s)分析法也叫态势分析法,可用于分析行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会和威胁。为全面把握我国蜜蜂产业的发展状况,引领我国蜂业进入永续健康发展的轨道[3],本研究对蜜蜂产业进行SWOT分析,认清蜂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从而制定出务实、可行、有效的发展对策,以期将我国发展成为蜂业强国。

1 中国蜂业的SWOT分析

1.1 优势分析(S)

1.1.1 蜂业自身的优势 蜂业具有一定立体性,不与粮、棉等其他农作物争夺资源,在林木下、农田角落、马路旁均能养蜂。蜂业不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也能保护自然资源并促进其良性发展。养蜂所需的部分生产资料可用再生木质材料制作,蜜蜂可发挥自身内在潜能以确保自身健康,远离化肥和农药的污染[4]。蜂业生产主要为了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健康蜂产品,但蜜蜂的采集活动具有很高的正外部性,能为作物授粉,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据统计,蜜蜂授粉活动可使农作物增产10%~80%[5]。蜂业的生产周期短,投入少量资金即可取得成效,是贫困区域农民致富的有效渠道。蜂业生产的方式灵活多样,养蜂规模大小、定地或转地、专职或兼职均可自由选择,是一种“广谱农业”。蜂业是生态环保产业,对自然环境没有任何负面影响,蜂产品是天然绿色食品。

1.1.2 我国蜂业的生产条件 自然条件方面,我国蜜粉源植物分布广泛、种类丰富。据统计,我国1.07亿hm2耕地中约分布0.30亿hm2蜜粉源植物;在0.7亿hm2森林中有大量可提供蜜粉源的树种;在3.3亿hm2草原上也广泛分布着蜜粉源植物。油菜、洋槐、椴树、紫云英、向日葵等特色多样的蜜粉源植物为我国蜂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社会条件方面,我国养蜂历史悠久,至今已有3 000多年,具有丰厚的生产基础[6]。我国蜂群数量由建国时的50.0万群增长至2011年的894.7万群。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蜂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在对外贸易市场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蜂农具有丰富的养蜂经验,养蜂技术得以很好地传承。我国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庞大的消费市场也为蜂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1.1.3 我国蜂业的区域优势 我国蜂蜜生产的优势区主要为浙江省、四川省、河南省,3个省的蜂蜜产量约占中国蜂蜜总产量的60%;蜂王浆生产的优势区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主,其产量占全国蜂王浆总产量的50%以上。我国蜂产品加工业呈集群化、区域化发展,形成了以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北京市等为主的产业集聚区。浙江省是我国重大蜂产品集散地,且是蜂蜜、蜂王浆出口的重要省份之一,该省蜂王浆的年出口量约占全国总出口量的60%。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蜂蜡、蜂胶初加工基地,该省的年加工量占全国蜂蜡、蜂胶总加工量(以初加工为主)的70%以上。北京市是我国蜂产品最大的消费区之一,也是蜂产品加工业的主要集聚区,中蜜科技、百花等多家蜂产品龙头企业均集聚于此[7]。

1.2 劣勢分析(W)

1.2.1 产业规模劣势 我国蜂业规模小、集中度低,主要生产方式为家庭联合,蜂群饲养规模少则几群,多则几千群[8]。蜂农的生产活动缺乏稳定性,难以用统一、标准的模式养殖蜜蜂。蜂业大型龙头企业较少,辐射面窄,蜂产品行业的产值约为200亿元,行业内存在近2 000家企业,但只有极少数企业的销售额超过10亿元。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与联系,蜂产品无法很好地适应市场结构,蜂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1.2.2 产业结构劣势 目前,我国的蜂业结构存在“重产品、轻授粉”的不合理之处。绝大多数蜂场以生产蜂产品为主,很少设置专门对农作物授粉的蜂场,蜜蜂授粉技术推广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9]。蜜蜂授粉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并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美国专家研究发现,农、林、牧业从蜜蜂授粉获得的经济效益是蜂产品自身效益的143倍,然而人们并未重视蜜蜂授粉对农作物增产、提质的贡献。农作物业主经常喷农药、洒化肥,而不主动进行蜜蜂授粉活动,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蜂产品加工业技术含量较低,蜂业企业的生产活动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蜂产品结构单一、品种少、产品差异化程度低,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消费愿望,且我国蜂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不及发达国家。

nlc202309010034

1.2.3 产业政策劣势 政府对蜂业、蜜蜂授粉的重视程度不够,蜂业缺乏专门的政策扶持。绝大多数省市还未建立专门的主管部门对蜂业进行管理,也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蜜蜂养殖、蜂产品生产进行技术指导。蜂业未得到持续的资本扶持,归根结底是没有认识到蜜蜂产业对促进农作物增产提质、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10]。政府未对蜜蜂授粉技术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推广,蜜蜂授粉远未达到产业化水平,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尚未充分发挥[11]。

1.3 机遇分析(O)

1.3.1 战略导向 国家推出的一些战略为我国蜂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建设生态文明”“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促进规范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可见,未来农村发展以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经营为主导,这一导向为蜂业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发展、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的建立、蜂产品龙头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机遇。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引导下,蜂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将会更高。

1.3.2 消费模式的转变 近年来,绿色低碳理念秉承可持续发展观,逐渐引导人们的消费模式转向低碳消费,低碳饮食将会改变人们的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蜂产品作为一种低碳生态产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接受和认可[12]。高端蜂产品销量的逐年增加标志着人们的消费价值观开始转变。与其他保健品相比,蜂产品市场具有深远的潜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依照蜂产品消费在过去10年的年均增长率推断,我国人均蜂产品年消费量可能在未来10年实现翻1番式的增长。在低碳消费理念的倡导下,未来蜂产品消费需求的增长将会推动中国蜂业优质、高效发展。

1.3.3 全面深化改革的进行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各个领域的改革,包括农村金融体制、财税体制、投资体制等。这些领域的改革将会提高整体经济发展的效率,释放改革红利,并惠及蜜蜂产业。财税体制的改革将会进一步减轻蜂产品企业的税负,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激发企业的发展活力。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将会拓宽蜂业生产的融资渠道,提高蜂业的风险保障水平。投资体制的改革将为我国蜂业的投资、贸易提供更加便利的平台,养蜂业的投资环境将会进一步优化,我国蜂业有望融入雄厚的国际资本、先进的生产技术、丰富的管理经验,从而加速中国蜂业的国际化,在国际贸易舞台上争夺更多话语权[13]。

1.4 威胁因素(T)

1.4.1 环境因素 蜂业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较大,蜂农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若出现恶劣天气,蜂产品原料产量将大幅减少,使蜂农遭受巨大损失。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蜜粉源植物受到污染和破坏,其种类和数量不断减少,蜜蜂赖以生存的空间不断缩小,严重影响授粉活动。另外,化肥、农药的使用和工厂废物的排放不仅会剥夺蜜蜂的健康福利,还会使蜂产品原料受到污染,为蜂产品质量安全埋下隐患。

1.4.2 经济因素 近年来,养蜂成本逐渐提高[14]。摇蜜机、蜂箱等器具是易耗品,须要经常更换。每年须购买蜂药或投入资金研发新技术以防治蜜蜂病虫害。蜂饲料、饲料糖的价格不断提高,且蜜蜂越冬饲料的包装费用增加,这些因素导致养蜂成本直线上升,蜂农的利润空间缩小,养蜂积极性降低,部分蜂农因此改行。另外,支持蜂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相对缺乏,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落后,蜂业发展后劲不足。

1.4.3 人力因素 由于养蜂条件落后,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投身于蜂业劳动中,致使我国大部分养蜂人员年龄老化[15]。蜂農的文化素质偏低,思想保守,理解和接受新观念、新技术的能力较低,从而对蜂业生产的规模化、饲养的标准化、管理的现代化形成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蜜蜂授粉的产业化水平,为蜂疗临床应用、蜜蜂文化园等新兴蜂业收入增长点的增设带来阻力。

1.4.4 对外贸易因素 我国蜂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加工技术、质量标准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因此,近年来我国蜂产品出口时常遭到对方国家的贸易壁垒和反倾销调查。学术界常用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RSCA指数)来判断一个国家出口某种产品的优势及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1990—2012年我国出口蜂蜜的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见表1。1990—2012年我国蜂蜜出口的RSCA指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表明我国虽然是蜂产品出口大国,但并非效益型强国,其他国家设定的贸易壁垒直接或间接对中国蜂产品贸易构成威胁[16]。

针对我国蜂业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以期充分发挥蜂业优势,利用大好机遇改变蜂业劣势、规避威胁,促进蜂业永续发展。

2.1 提高蜜蜂授粉的产业化水平

蜜蜂授粉产业化是实现我国蜂业永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为提高蜜蜂授粉的产业化水平,应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蜜蜂授粉技术的培训和传播。利用多种现代媒体向政府、蜂农、农作物业主、消费者宣传蜜蜂授粉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定期举办多样的蜜蜂授粉培训活动,使蜂农、农作物业主理解并接受蜜蜂授粉的新技术和新知识。蜂农应适时主动挖掘需要蜜蜂授粉服务的农作物业主,并维护与他们的关系[17-19]。(2)加强针对蜜蜂授粉技术的科学研究和示范。加强对授粉蜂种、授粉技术的系统研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品种研发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授粉技术。推进蜜蜂授粉示范基地的建设,使蜜蜂授粉技术以合理的方式有效推广,开拓蜜蜂授粉市场[20]。(3)从政策和管理方式上推动蜜蜂授粉的标准化、组织化。各级政府机关要对蜜蜂授粉加强重视,视其为一种别具特色的农业增产措施,采取奖补举措鼓励农户使用蜜蜂授粉技术,对蜂业实行税收减免,在授粉蜜源开花期间坚决防止农户喷洒农药。加大蜜蜂授粉社会化服务的力度和广度,设立专门的授粉中介机构,实时发布技术培训信息、市场供需信息、相关政策制度等[21]。

nlc202309010034

2.2 加强蜂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科技是蜂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应建立蜂产品企业、市场、科研院所协同作用的自主创新推广体系,提高蜂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以及成果的研发、应用、转化能力。在蜜蜂良种选育、蜜蜂养殖、蜜蜂授粉、蜂具开发、蜜蜂保护,以及蜂药、蜂产品的市场开拓、蜂业标准制订、蜂产品质量检测、蜂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加大科技投入[22],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和探索。加大对蜂业合作社、基地、蜂产品企业、蜂场的管理力度,加强对生产劳动人员的技术培训,使其掌握技术的同时了解国际蜂业动态和国内相关政策法规[23],重点培养一批蜂业科技人才,提升蜂业人才队伍的素质。加强对蜂产品的二次研发,增加其技术附加值,推出便于使用、包装材质好的高端产品[24]。

2.3 加强对蜂业的政策帮扶和管理

各级政府、管理机构要重视蜂业发展,以合理的政策导向管理蜜蜂产业,创造适于蜂业永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蜂业管理体系,健全工作机制,引进专业管理人才和高科技人才,确保蜂业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在财务、财政、企业、组织、劳动保障等方面对蜂业进行扶持,对养蜂专业户、蜂业企业进行相关认证。完善蜂产业制度体系,编制行业规划,健全蜂业标准体系,加大对行业标准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制定和完善蜂业相关的政策规章,健全蜂业市场信息系统。标准化管理蜂产品市场,加强对蜂产品质量的抽查和监管力度,推广蜂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技术[25],充分发挥中国蜂产品协会、中国养蜂学会的监督协调作用,确保蜂产品质量绝对安全。

2.4 加速实施蜂业保险

一旦出现险情,不仅蜂农损失惨重,政府也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因此,推行蜂业保险势在必行。政府有关部门可参考其他门类的农业保险实施情况,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自主自愿、协会推进”的原则,进一步健全蜂业抗风险机制,有效推动蜂业政策性保险体系建设,使蜂农有能力抵抗自然灾害,从而实现增收致富。政府可给予蜂业保险一定的政策倾斜,使蜂业保险取得应有成效。实施蜂业保险可与蜂业专业合作社相结合,充分发挥合作社组织、宣传、发动、联合的作用,以集体形式参加保险,提高效率,激发蜂农养蜂积极性,切实保护蜂农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李横飞. 基于SCP模型的蜂产品产业发展研究[D]. 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2:1-73.

[2]代君君,范 涛,章玉萍,等. 浅议蜂业生产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 中国蜂业中旬刊:学术,2013,64(1):75-78.

[3]毛小报,张社梅,柯福艳. 中国蜂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 中国蜂业,2012,63(6):44-46.

[4]苏松坤,陈盛禄. 养蜂业与生态农业[J]. 蜜蜂杂志,2009(1):8-10.

[5]宋心仿. 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之三 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引起高度重视[J]. 中国蜂业,2006,57(8):40,29.

[6]孟全省,王 冲,杨万锁. 陕西蜂业产业化发展刍议[J]. 商场现代化,2005(32):330-331.

[7]李海燕,刘朋飞. 蜜蜂产业经济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0-23.

[8]谢文闻,吴 杰,刁青云. 我国蜂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战略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2):5392-5394,5398.

[9]柳 萌,王 勇,罗术东. 中国养蜂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探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19(4):961-965.

[10]田丽宏. 永胜县中蜂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蜜蜂杂志,2012,32(10):25-27.

[11]倪龙凤,金水华,龚佩珍. 关于平湖市蜜蜂授粉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J]. 中国蜂业,2007,58(9):40-41.

[12]朱海华,杨 强,田春华,等. 蜂产品质量安全与现状分析[J]. 中国蜂业,2011,62(9):30-32.

[13]王 志,王 欢,韦召凯. 挑战与机遇并存——谈我国蜂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吉林畜牧兽医,2004(5):10-11,16.

[14]颜志立. 第43届国际养蜂大会后记(一)——学术报告与墙报交流[J]. 蜜蜂杂志,2013,33(12):25-28.

[15]雷明霞,张 衡. 浅析养蜂业的困境与出路[J]. 中国蜂業,2011,62(9):36-36.

[16]郭 睿. 我国蜂产品出口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研究[D]. 北京:北京工商大学,2008:1-63.

[17]Schulp C,Lautenbach S,Verburg P H. Quantifying and mapping ecosystem services:demand and supply of pollina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J]. Ecological Indicators,2014,36:131-141.

[18]Breeze T D,Bailey A P,Balcombe K G,et al. Pollination services in the UK:how important are honeybees?[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11,142(3/4):137-143.

[19]Sharma D,Abrol D P. Role of pollinators in sustainable farming and livelihood security[M]. Berlin:Springer Netherlands,2014:379-411.

[20]王建文. 推广蜜蜂授粉技术促进生态农业增产增效[J]. 四川畜牧兽医,2011,38(1):11-12.

[21]祁文忠. 浅谈蜜蜂授粉产业与现代农业的发展[J]. 甘肃农业,2013(7):7-9.

[22]黄 斌,张世文,韩爱萍,等. 谈甘肃蜂业与蜂种资源保护现状与发展前景[J]. 甘肃科技,2012,28(17):1-2.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全国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J]. 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3):16-22.

[24]Chan H K,He H W,Wang W Y. Green marketing and its impact 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industrial markets[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2,41(4):557-562.

[25]柳 萌. 蜂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7):3211-3214,3240.张立杰,玛依拉·吐尔逊. 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对稳定棉花价格保护棉农利益作用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0):529-532.

我国蜂业的国际竞争压力及对策 篇6

一、提升中国企业管理素质和完善治理结构

入世后,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争夺的焦点可能不是市场份额和原料资源,而是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中国企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制度刻不容缓,全面提高经营者的管理素质和员工的技术业务素质,增强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是一项长期的基础管理工作。企业应制定为经营战略目标服务的人力资源规划,通过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按“能力业绩”原则考核任用,造就人才辈出、结构合理的员工队伍。长期做好人员招聘和调配,定员定编和岗位责任制,业绩考核和激励,提高管理者素质,培养企业文化和组织凝聚力等基础工作。

中国企业将以股份制公司占多数。公司治理结构是协调股东、管理者、员工、顾客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和利益的制度,涉及公司指挥、控制、激励等行使权力的过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激烈国际竞争证明,以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取得长期发展优势,公司利益相关的获利也更多。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尚存在以下问题:(1)国资股东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管理国有资产的政府行政部门无法在股东大会中享有所持股份的选举权、监督权及决定红利收益权等,由公司管理者代理行使国资股东权益,便衍生出诸多两者利益相冲突的代理难题和道德风险。(2)内部人控制现象突出:指公司经营管理者、员工、母公司等违背、侵犯资产所有者——股东的利益。监事会和董事会成员均由公司内部人员担任,董事会与总经理“一肩挑”等形成了内部人维护内部小团体利益,管理者对自己进行奖励和监督的公司内部权力制衡不合理机制。(3)对公司董事、经理缺乏激励、监督、约束机制:管理层过度的公职消费、自我奖励、随意投资、转移资产、不分红给股东等行为无约束机制;管理层勤勉尽职,业绩显著,为股东创造巨大财富等行为也无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政府应当成立国有资产专业管理机构,建立职业经理人才市场,形成对企业经营者优胜劣汰的约束机制。从资本市场、人才市场和专业协会三方面来规范公司经理的职业操守,利用人们的专业优势和综合管理能力,快速提升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企业集团发展战略

企业集团规模扩张必须追求经济效益,内在质量低下的大规模经营不是竞争优势。我国企业集团只有经历过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才能真正成熟壮大。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企业集团必须努力提高盈利水平,建立以利润为导向的经营机制,才能在市场经济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企业集团是由控股公司、参股公司或关联企业等组成,以资本、合同、契约为纽带,在互惠互利原则下形成的法人联合体。通常由集团统一管理经营战略、资金调配、人力资源、技术开发等,各成员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和独立核算。企业集团统一管理经营战略、资金调配、人力资源、技术开发等,各成员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和独立核算。企业集团相对于单个企业具有规模经营成本低、销售广告均摊费用低、产品开发成本低、市场占有率高、资源利用效率高、与客户和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强等潜在的利润,应该充分加以发掘和有效利用,以提高集团长期获利能力。

组织体制和治理结构是企业集团长期经营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应当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合理划分母子公司权限,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集团联结若干个企业的纽带有合同、契约、资本等。通过合同或契约纽带联合的企业集团内部关系松散,难以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不利于成员企业长期合作,弱化集团竞争优势。以资本为联合纽带的股份制企业集团,股权结构决定了母公司(大股东)和子公司(小股东)的企业关系 。企业集团的组织管理体制体现出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集权与分权的和谐。母公司集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权力,子公司则享有自主的经营权。在现代公司制度下,以法人治理制度、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管理制度、高层经理激励与约束机制等为基础,构成了企业集团治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和母子公司的股权关系。

国际开拓性大企业集团的市场竞争力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的垄断优势上,从而才能在国际市场保持领先地位,并且长盛不衰。例如微软、索尼、西门子等跨国企业集团。如何建立我国大企业集团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一项长期战略发展的课题。目前,各企业集团研究开发费用投入少,缺乏追求技术创新的经济利益原动力,不善于利用优势互补组成技术联盟,产品开发周期长、效率低。尽快改变企业集团的技术状况,需要国家宏观行业规划指导,政府财经、税收政策扶持,企业集团培养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大力提倡技术创新观念,大胆探索多种研究开发组织方式。

三、工技贸一体化发展模式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企业集团目前在贸易、技术、管理规模等方面均不占优势,受到组建时间短和体制改革不到位的制约。但是企业集团终究要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份额,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获得长足的发展。近中期,我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主要应用工技贸一体化模式,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构建:一是原工业型企业集团向综合功能发展,拓展外贸业务,随着外贸规模的扩充而促进产业升级、产品创新和产量增长,实现集团外向型滚动发展。二是外贸型企业集团以参股形式与关联的工业、科技、金融企业相结合,相辅相成,优势互补,逐步成长为大型跨国公司。三是工业型、科技型、外贸型企业集团联合起来,组成工技贸一体化跨国经营集团,走更高级的国际化经营——产业类投资模式发展。

发展和组建工技贸一体化跨国经营集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政府宏观管理体制、贸易部门、金融政策、企业集团跨国经营法律规则等多方面进行配套改革,才能顺利地发展起来。目前我国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缺乏政府部门的统筹规划和战略指导,呈现出无序性和随机性发展态势;各集团海外经营市场狭小和零散,难以形成共享的经营网络;跨国经营管理体制尚未健全,缺乏考核海外子公司经营状况的标准等;政府宏观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制不适应按国际规则运行的跨国公司发展,使企业集团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从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来看,政府在促进工技贸一体化跨国经营集团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政府应该制定规范的跨国经营集团标准,结合集团组建和发展需要制定税收政策、金融政策、贸易政策、外汇政策给予支持,针对集团跨国经营的具体问题进行宏观指导和精心组织,才能在短时间内扶持工技贸一体化跨国经营集团成熟和壮大,担当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四、跨国公司发展模式

跨国公司运用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两种手段,有效地利用他国的市场和资源,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增强本身的经济实力,从而加强了母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我国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刚刚起步,投资规模小,核心能力不显著,缺乏独特的竞争优势,多分布在邻邦不发达地区。如果没有科教学术界大量培养跨国公司国际经营人才,政府不成立类似其他国家的OPIC公司,专门为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服务;不健全和完善涉外法律体系,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法》、《企业(集团)跨国经营法》,中国跨国公司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消耗很长时间徘徊,是无法在近一、二十年内崛起的。

合资经营作为一种合理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已经被各国政府普遍接受。它能有效利用当地资源,开拓周边市场,对东道国利益形成牵制结构,降低跨国经营风险。我方选择合作伙伴时,不但要考虑对方的优势,还要考虑各方能否通过合资利用对方的优势。合资经营能否长期延续很大程度取决于我方母公司能否保持和创造对方缺少的竞争优势。

跨国公司从全球的角度识别和利用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运用国际信息系统和丰富的洞察力,制定海外扩张战略规划。美国哈佛商学院研究证明,跨国公司的利润率比其母公司要高一倍,比东道国当地公司的利润率也高。最大限度获取利润和有效利用当地的资源是跨国公司向国外扩张的基本动机。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国内自然资源已经显现不足,企业集团正处于深化体制改革、提高管理素质和国际競争力的阶段。从长期发展的趋势来看,跨国公司将是中国经济和大企业集团的必然选择。

五、战略联盟发展模式

入世后,战略联盟对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非常有力,不仅是采取中外企业联盟方式,还应该倡导中外企业主动联盟方式。以一种新的合作型竞争方式代替较低层次的内耗型竞争方式。

战略联盟是20世纪80年代涌现出的一种新的企业合作形式,对全球经济发展、企业模式和市场竞争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企业组建战略联盟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增强自身实力,降低成本和风险;2.扩大市场份额,有效利用双方的销售网络,提高销售量;3.加快产品技术开发进度,降低研究开发费用,提高成功率;4.减少市场进入障碍,避开各国贸易壁垒;5.延伸价值链,使中间的环节增值。联盟伙伴有其各自的动机,但具有某一种或多种利益共同点就存在合作的基础,能达成联盟。

中国企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往往在长期共同利益和短时权位得失这两者之间,选择了后者。造成众多企业小型化、分散化和重复建设,引发国内市场不规则地恶性竞争。入世后,面对跨国公司缔结的各种战略联盟,这些分散的中小企业处于竞争的劣势。在未来的经济形势下,应当引导中国企业走出传统观念的思维怪圈,实施横向战略联盟、纵向战略和研究开发技术联盟;在企业之间建立和发展相互信任的战略伙伴关系,从低层次的无序竞争过渡到规范合作的有序竞争,共同缔造国际竞争优势,创建企业联盟的核心竞争力。战略联盟是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也是中国企业发展壮大之路。

(作者单位:陕西警官职业学院)

上一篇:中学老师读书心得下一篇:小学家长会学生发言稿写作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