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范围规范(共8篇)
企业经营范围规范 篇1
药品经营企业规范经营承诺书
为切实做好药品规范经营工作,落实“企业是产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保障群众用药用械安全,我企业承诺:
1、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 按《药品经营许可证》核准的经营范围、方式及场所从事药品经营活动。严格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内部评审,保证GSP认证后不反弹。
2、对所经营的药品,严格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审验供货商的经营资质,索要合法票据(税票和销售凭证),验明合格证明和标识,并建立质量验收记录,保证从合法渠道购进药品。相关票据、验收记录等保存时间不得少于3年。
3、不以任何形式出租柜台,未经批准,不以任何形式发布处方药广告。
4、严格执行销售药品开具销售凭证的有关规定,并对销售凭证留存备查。
5、严格执行药品分类管理的规定,保证凭医师处方销售处方药;设立非药品区,存放非药品,并有标识。
6、保证驻店药师不兼职,并在岗履行职责。严格执行药师不在岗时,挂牌告知,并停止销售处方药和甲类非处方药
7、严格加强药品从业人员的管理,保证每年接受药监部门的专业培训,持证上岗。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档案。
8、按规定销售含麻黄碱类药品,一次销售量不超过5个最小包装,防止发生流弊事件。
9、主动收集药品不良反应,如实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按规定时限上报。
10、不经营无产品合格证明、无产品名称、无生产厂名及厂址、无中文标识的产品,不经营与药品包装相似、与药品同名或名称相仿、宣传功能主治的非药品类产品。
我们将严格遵守本承诺,欢迎社会各界的监督。
承诺人(企业盖章、代表签字):
年月日
注:本承诺书一式两份,药监局、企业各执一份。
企业经营范围规范 篇2
1.1 管理的概念
在ISO 9000标准中定义为:“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管理的目的则是使资源通过管理实现一定的目标。管理的功能在于通过对组织内的所有资源进行协调和控制, 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 我们给管理的定义是:管理是运用和整合组织资源, 协调组织中群体行为, 通过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用人、激励、领导和控制等活动, 达成组织现实的和未来的目的与目标的过程及理念。
1.2 企业规范化管理概念
规范化管理, 是指根据本公司的章程的业务发展需要, 合理地制定公司的组织规程和基本制度以及各类管理事务的作业流程 (包括各类报表、图表、公司的CI规范等) , 以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 通过对该体系的实施和不断完善, 达成公司管理动作的井然有序、协调高效之目的。企业规范化管理不会自动产生, 它必须依赖于人去建立, 因而企业必须有意识地主动去建立。“人治”的企业只能旺盛一时, 而一个规范化的“法治”的企业才有可能长盛不衰。
2 企业经营实施规范化管理战略存在的困境
2.1 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制定问题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共同需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 包括组织机构设计、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描述、专业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管理表单等管理制度文件, 是管理的依据。管理制度文件的制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首先, 制定的制度必须科学、合理、系统、规范、可操作。其次, 制度要符合企业实际, 不仅要与公司内部体系相吻合, 还要考虑与外部环境如市场、客户决策链等的匹配性, 具有复杂状态下的应变能力和灵活性。最后, 制度的制定过程是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项制度经起草、研讨、评审、试行到发布执行后, 并不代表制度的制定工作已经完成, 制度的制定并不是一劳永逸的, 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不断出现的问题做出不断的调整, 进行修订和完善。为此, 公司自上而下要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整个制定过程要有全员参与的思想和不断创新的思想。制度制定的前期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 各级相关部门、一线员工要积极配合、参与, 各抒己见, 这项工作不仅仅是某一个部门的工作, 更是全公司各部门的工作。起草后的制度草案要进行研讨, 征求各部门及员工意见, 尤其是部门领导的意见。在此过程中, 各相关的领导应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制度更符合企业实际, 减少今后操作中的障碍, 提高其可操作性。
2.2 制度的贯彻执行问题
首先,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必须走向“法治”化, 把大量的重复出现的事项, 许多优秀的管理方法、经验以制度的形式定下来, 变个人的智慧为集体的智慧, 服务于各部门与广大员工。所以首先要解决的还是认识问题, 公司自上而下要达成共识, 执行各项制度不仅不会降低效率增加劳动, 反而可以使员工尤其是经理们在同样条件下大大提高效率, 使之从原有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降低其劳动强度与复杂度。
其次, 制度贯彻执行的组织保证问题。公司各项制度 (基本管理制度和一般管理制度) 应由董事会或总裁发布执行, 各级领导、部门经理在制度的贯彻执行中一定要起带头作用, 保证制度的权威性。各级部门、领导、员工在执行中遇到问题时要做到一律先按制度执行, 若认为制度不合理的, 可及时向有关领导或有关部门反映, 由有关部门考虑是否需要按规定程序进行修订。同时, 为了使制度的实施和监督反馈有一个畅通的渠道, 可按一定比例在各部门设置制度辅导员或审核员, 并在各事业部分别设置一名总督导, 总督导由总裁任命。从而构成从公司到各部门经理、总督导, 到各制度辅导员再到公司全体员工的制度实施、监督、反馈体系。
最后, 人治与法治的平衡问题。制度的执行要讲究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法治的特点是它的原则性和刚性, 要照章办事;而人治的特点是它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根据人的主观意志做出抉择。人治与法治两者必须平衡, 过分强调人治, 会导致主观随意性, 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导致“老实人吃亏”现象, 这正是许多管理问题的根源所在。而过分强调法治, 有时会导致管理的僵化、死板, 致使企业没有生机或活力。事实上, 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原则性是灵活性必须考虑的前提, 灵活性是原则性在管理实践中的一种创新。一方面, 制度本身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要有粗有细;另一方面, 制度的执行要有灵活性, 正所谓“制度是死的, 人是活的”。我们实践中总结出一条可供参考的原则是“制度的执行要注重流程, 但不拘泥于形式”。
2.3 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问题
要使各项制度在全公司范围得以贯彻实施, 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否则, 同样会导致制度形同虚设和随意性的人治管理问题。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 其目的是通过外在压力的约束和控制, 使管理的执行行为符合企业的经营目标、任务和计划的实现要求。所以, 首要的还是解决认识问题, 要使各部门领导认识到监督检查并不是目的, 并不是监督或干涉员工的具体工作, 是就完善企业的管理而言的。其次是检查的组织问题, 检查工作具有权威性, 必须由总裁或总经理牵头或授权, 由相关部门的总督导负责, 通过有关辅导员或审核员组成审核小组来有计划地实施。在此基础上, 剩下的就是方法问题。一个公司可能有数十项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 各项制度与各部门的相关程度又不一样, 所以要对公司各部门对所有的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一个系统的监督、检查、评审, 是非常复杂的工作。
3 对我国企业经营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的建议
3.1 企业经营规范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首先, 规范化管理第一个基本原则是坚持等价交换原则, 这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也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等价交换实质上是等量劳动交换, 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 当人们还有物质要求时, 对生产者来讲, 等价交换首先保证劳动者的生存需要, 使其付出的劳动得到补偿。其次, 是保证再生产能正常进行, 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得到补偿。再次, 是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 等价交换还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新技术的采用。因为只要生产出低于社会价值或低于市场价格的商品, 按照社会价值或市场价格转让, 就能获取最多的利润, 这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做到。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就不尊重等价交换原则, 国家和企业间进行无偿划拨, 企业之间的交换也不遵守价值交换原则, 企业和劳动者的关系不是按照市场原则进行, 而是领导说了算。一切经济活动完全由长官意志决定, 根本就无市场可言, 完全按照上级制定的规章制度办事。没有市场的等价交换环境, 没有市场秩序, 企业也就没有自己的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的第二个基本原则是诚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每个人、每个企业, 还有政府, 都应实践等价交换原则, 就是诚信, 所以市场经济也称为信用经济。只有各当事人都实践等价交换原则履行合约的规定, 市场才能有序地运转, 规范化管理才能实现。因此诚信是实践等价交换的根本保证, 否则等价交换就是一句空话, 规范化管理也就无从谈起。等价交换是规范化管理的一个客观标准, 而这一标准的实现是要有人来执行, 因而确立法人治理结构就非常重要, 它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主体, 只有各企业成为完全独立的法人主体, 体制改革才算到位, 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建立起来, 市场机制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3.2 企业经营规范化管理战略的建议
一是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建设要从下而上。由于规范化管理制度是具有实操性的管理制度, 并且其内容多涉及具体各个岗位和部门的操作流程和任务, 因此必须从下到上进行制定和规划, 从而使上一级别的岗位设置和职责权利的分配更有依据。
二是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建设要以保持企业内部渠道通畅为目的, 下级员工必须能够及时了解上级的要求和意图, 同时高层也必须能够及时地从各级一线工作人员得到准确、真实的反馈信息, 及时了解一级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工作问题。从而使上下级间、部门间以及部门内形成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
三是规范化管理制度一旦建立就必须严格执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在全员参与的情况下制定好后, 企业从上至下都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 以充分保障该制度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把规范化管理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层面。规范化管理制度要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来建设, 要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相一致, 从而能够帮助企业的经营目标顺利实现。
五是规范化管理制度必须对每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都应当建立清晰具体的职责说明, 使员工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 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和范围。杜绝相互推诿, 没人承担后果的现象。
4 结论
企业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各个部门、各个员工, 甚至会受到有关方面的阻力, 但对企业的发展而言, 规范化管理是不可缺少的, 制度是极其重要的。所以, 我们要做的是进行不断的创新, 充分发挥群体优势, 力求创造出一个新制度。
摘要:管理已成为制约中国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中国企业的管理问题不是单个点上的问题, 而是结构化、系统化问题, 要真正改善企业的管理, 需要运用系统化的思路, 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本文专门设计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和中国国情的规范化管理体系, 提出了一套完善的现代企业经营规范化管理解决方案。
关键词:经营,规范化管理,战略,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兴海.试论企业规范化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8) .
[2]魏炜.基于帕累托最优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分析与设计[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4) .
[3]黄森.内部管理制度及其设计原理研究[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4) .
企业经营范围规范 篇3
一、规范业务流程,推行合同管理,为贯彻《企业会计制度》奠定合法的核算基础。企业经营业务会计核算对象的主体内容,业务发生伊始,会计核算和监督必须同时启动,甚至超前启动,才能从源头上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商业零售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空间的拓展,既孕育着无限的商机,也伴随着激烈的竞争,同时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又要求商业行为严守市场经济法则,致力于构建现代企业形象,按照现代企业的运作方式规范经营,参与合法竞争。为此,盐城商业大厦股份有限公司近两年来,始终瞄准构建现代企业的目标,把规范业务流程作为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制度》的起点,针对多种新型的经营方式,制定《经营性业务合同签订管理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严格推行合同管理,确保各种经营业务置于规范的合同约束之下,为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奠定合法的核算基础。
1、界定合同管理的范围。《规范》将公司经营性业务所涉及到的经销、代销、总经销、场地出租、引厂进店、保底经营、职工承包经营等经营业务,全部纳入合同管理的范围。
2、明确合同管理的内容。《规范》明确无论何种经营方式,合同履行的内容应包括:①商品的品名、规格、型号、等级、产地、花色等;②商品的技术标准,商品的验收方法及时间地点;③商品的数量、供应价格、扣率及返利标准;④商品的交货时间、地点、运输方法及费用负担;⑤售后服务的条件、措施,商品调、退的范围、幅度及时限;⑥货款的结算方式及时间;⑦销售广告费、促销费及销售人员的提成奖金等;⑧保底销售的销售额、毛利额分解;⑨承包经营的承包金、带职人数及工资标准。
3、规定合同的洽谈程序及权限。《规范》按照不同经营方式规定合同洽谈的程序和权限:凡品牌商品,在盐城独家总经销的业务合同,由经营部门与供应商洽谈形成方案,报经营管理部审查后报总经理审签;凡经销商品,以商品属性和结算方式为标准,确定参与洽谈人员,明确负责人组织洽谈形成方案报分管经理审签;凡引厂进店、保底经营方式,一律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开竞争;凡代销商品,按商品市场适销度、预计年销售额、结算期限,由部门经理及相关人员参加洽谈并经经营管理部审查后签订合同;凡市场进货完全自营的经销商品,根据价格政策和批量规模,由分管经理审定分批进货;凡对外投资、场地出租等其它业务,根据业务性质,由公司法人代表指定人员参与洽谈。
4、明确合同要求。合同的确认与签章、变更与解除、违约责任及相关事项,均列示明确条款和具体操作要求。
二、规范管理流程,推行微机管理,为贯彻《企业会计制度》构建可靠性的技术支撑。会计核算与监督应渗透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经营管理过程规范与科学又有利于会计核算和监督。盐城商业大厦近两年来,在原来会计工作电算化的基础上,始终瞄准管理出规范,管理出效益的目标,把规范企业管理流程作为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制度》的中心环节,积极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全面开发计算机管理系统,将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容及其程序和方法进行规范化、现代化,为会计核算的可靠性构建技术支撑。
盐城商业大厦近两年来,立足于不断规范管理流程,全面开发计算机管理系统。一是开发业务管理系统。对公司业务发展涉及的超市业态、百货业态业务管理内容全部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设置以商品经营部为管理对象建立管理菜单,在管理菜单下对每个经营部门所有经营的商品实行进销存的数量、单价、销售额、进销差率、管理。二是开发客户管理系统。以代表性的销售客户和供应商为管理对象设置系统,对所有与公司进行业务合作的均建立管理档案,使得每一个供应商交易的商品品种、数量、交易价格、货款结算、盈亏情况及时准确地反映,为优化经营结构,实施经营决策,准确核算反映奠定了真实的基础。三是开发业绩管理系统。以经营部门为管理对象设置系统,按各部门的经营柜组建立管理菜单,使得公司每一个经营柜组及其员工的销售额、销售笔数、每个收银人员的收银笔数,收银金额均能及时准确反映,为对员工按业绩进行奖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为了配合计算机管理流程的运行,公司专门制定了《计算机管理的业务核算及相关问题的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规定:各部门在进入计算机管理前,必须将有问题商品全部处理结束;进入计算机管理后,各部门对自营的经销商品应明确进货责任制,并实施严格的责任考核;各部门不得再办理任何形式的购物券;所有商品必须按正常的进销差率保留进销差价;凡组织促销活动必须及时填制“商品促销申请单”、“供应商优惠单”,经总经理授权人员批准后报计算机管理中心执行。
三、规范核算队伍建设,推行分类培训相关人员,为贯彻《企业会计制度》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企业会计制度》能否顺利准确的贯彻实施,重要的因素是人,包括专业会计人员和基层经营部门的相关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为此,盐城商业大厦针对会计核算工作专业强的特点,把规范队伍建设作为贯彻《企业会计制度》的保证措施,具体抓好三个层次的人员培训。
1、一线收银操作人员的前台培训。经营业务进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后,每一个收银柜组都是一个独立管理的对象,除需明确专人从事收银机操作外,还需对大量的一线营业人员进行业务流程、商品编码、开票规范等常识培训,以保证前台信息录入的准确性,要求一线人员必须熟悉计算机管理系统的操作内容、操作方法和操作规程。为此,全面修订汇编《超市、百货业务流程》、《经营业务基础工作操作规范》、《内部核算管理规范》等内部核算与管理制度的同时,通过对一线操作人员集中时间进行学习培训,选择代表性的实务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培训结束进行严格的考核,考核不合格的限期补课等系列措施的落实,有效地推进《企业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
2、主要操作人员的重点培训。经营业务进入计算机管理系统管理后,各商品经营部管理人员则成为系统管理中的重点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必须能全面准确地掌握系统运行的内容和方法程序。为此,在普及培训的基础上,重点组织部门专职核算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要求他们在熟悉对下(收银员、营业人员)指导收银、开票核算与操作、对上(计算机中心、财务部)汇总与报表的同时,重点把握合同执行、进销存业务核算与定期报表生成、柜组及员工业绩管理与考核等实务操作训练,培训结束进行严格考核,考核不合格的限期补课,使《企业会计制度》贯彻实施的重点力量得到保证。
3、专业会计人员的提高培训。进入计算机管理系统,专业会计人员是系统运行的关键。为此,特别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要注重不断地学习,学习新的会计理论,学习先进的会计工作经验,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企业会计制度》及其相关准则颁布后,对专业会计人员突出“三抓”,一抓认真领会《企业会计制度》及其相关准则的每一项内容,并要力求准确地运用于会计工作实际;二抓修订后的企业内部核算与管理制度的学习,把贯彻《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确保准确地处理每一项核算业务;三抓认真及时地对下检查指导,要熟悉每一个部门的核算内容,了解每一个相关人员的业务操作情况,把对下指导操作作为本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便及时的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推进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茶馆业企业经营服务规范分级版 篇4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茶馆业的定义、专业服务要求、等级划分条件及经营管理的要求。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种经济成分的茶馆。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范中引用而构成本规范的条文。本规范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范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饭馆(餐厅)卫生标准GB16153--1996 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GB14934--1994 酒家酒店分等定级规定GB/T13391——2000 3 本规范采用以下定义:
茶 馆 teahouse 以卖茶水为主要业务的休闲场所。按服务功能可分为演义茶馆、茶艺馆、餐茶馆。演艺茶馆 performance teahouse 以饮茶为服务手段提供演艺等文化消费服务的场所。茶 艺 馆 tea skill hall 以民族茶艺服务为经营特色体验民族茶艺文化消费的休闲娱乐场所。餐 茶 馆 tea restaurant 提供茶餐,配以茶水,同时具备餐饮和饮茶服务功能的场所。茶艺师 tea skill profess0r 通过专业培训得到资格认证的茶艺服务人员
本规范将茶馆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三级以下。凡标明茶馆之处均是对茶馆行业的统一要求,有不同要求的则标明演义茶馆、茶艺馆、餐茶馆。4 通用要求 4.1 就业准入要求
4.1.1 具备合法的劳动从业资格。4.1.2 具有符合岗位要求的文化程度。4.1.3 具有符合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证书。4.1.4 具有符合岗位要求的健康证明。4.1.5 具有相应的上岗培训考核合格证明。4.1.6 遵守商业职业道德。4.2 职业道德
4.2.1 自觉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规定,遵纪守法,依法经营,文明经商。4.2.2 热爱茶馆服务工作,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忠实履行自己的职业职责。4.2.3 尊重顾客,满足顾客的需要,做好服务工作。
4.2.4 诚信待客,公平交易,实事求是,励行承诺,维护企业信誉和消费者合法权益。4.3 仪容仪表
4.3.1 仪表端庄,仪态大方,精神饱满,举止得体,面带微笑,自尊自爱。
4.3.2 服装整洁统一,工号醒目,鞋袜整洁,不穿高跟鞋(鞋跟不超过5公分)。发型美观,自然大方。
4.3.3注意接待礼节礼仪。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顾客的迎送,要根据生活习惯等做好相应的接待工作。
4.3.4 注意生活细节,不允许出现不文明的举止(如剔牙、挠头皮、修指甲、打哈气等),避免给顾客留下不文明的感觉。4.4 接待服务
4.4.1 服务人员在接待顾客的过程中除适应茶馆经营特色采用方言外,应积极推广和使用普通话,掌握语言交往的原则和技巧。
4.4.2 顾客进入服务区域,要笑脸相迎,使用文明用语,主动招呼,说话声音温和,适时适度提供服务。
4.4.3 据实向顾客介绍服务项目、消费价格,认真倾听顾客提出的问题,对重点问题要进行重复,以便准确了解顾客的需求。有问必答,回答问题准确和简明扼要,为顾客当好参谋。属于单项收费的茶艺服务,应事先征得顾客的同意。4.4.4 不介入顾客谈话,不对顾客品头论足。
4.4.5 企业可根据需要配备掌握日常接待用语的外语服务员。4.5 卫生要求
4.5.1 有健全的卫生管理制度并有专人负责卫生工作
4.5.2 与食品接触的工作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许可证,负责餐饮加工和冷拼的人员须戴口罩、手套上岗,销售直接入口食品时必须使用售货工具,4.5.3 餐厅内外应保持清洁、整齐,清扫时应采用湿式作业。
4.5.4 带空调的餐厅内必须设洗手间。食(餐)具应执行GB14934规定。4.5.5 供应的饮水应符合GB5749规定
4.5.6 餐厅内部装饰材料不得对人体产生危害。
4.5.7 餐厅应有防虫、防蝇、防蟑螂和防鼠害的措施,应严格执行全国爱委会除四害的考核规定。
4.5.8 根据餐厅席位数,在隐蔽地带设置相应数量的男女厕所。厕所采用水冲洗式,设座式便桶的应配备一次性消毒垫纸。厕所内应有单独排风系统。
4.5.9 食(具)消毒间(室)必须建在清洁、卫生、水源充足,远离厕所,无有害气体、烟雾、灰沙和其它有毒有害品污染的地方。严格防止蚊、蝇、鼠及其他害虫的进入和隐匿。4.5.10 食(具)洗涤、消毒、清洗池及容器应采用无毒、光滑、便于清洗、消毒、防腐蚀的材料。4.5.11 消毒食(饮)具应有专门的存放柜,避免与其他杂物混放,并对存放柜定期进行消毒处理,保持其干燥、清洁。
4.5.12 洗刷消毒用的洗涤剂、消毒剂要符合GB14930.1和GB14930.2的规定。4.6 经营管理
4.6.1 严格按照国家的食品、卫生、防疫、环保、节约、消防、安全、规划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合法经营。
4.6.2 原材料从合法渠道进口,各种原料、辅料、调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4.6.3 尽可能采用节能、节约型设施设备,降低能源消耗,保证各种设施设备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使用一次性木筷。
4.6.4 明示营业时间、供应品种和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并严格按明码标价执行,提供的服务内容和费用应当符合与消费者的约定。4.6.5 有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和服务操作规范。
4.6.6 严格控制茶渣、餐厨垃圾的流向,应做好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工作。4.6.7 应当依法向接受其服务的消费者出具单据。
4.6.8 应当文明经营、热情服务,不得强行拉客,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格尊严和危害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4.6.9 不得利用经营场所从事色情、赌博等违法活动。
4.6.10 在经营过程中不得擅自改变登记注册的主要登记事项,不得转让、出借、出卖、出租、涂改营业执照。5 分级要求 5.1 一级茶馆 5.1.1 应提供的服务
5.1.1.1 茶艺馆经营的茶叶品种不少于30种,并包括全国的主要名茶。演艺茶馆、餐茶馆及在店名上直接体现品种特色的茶艺馆不作品种数量要求。茶叶品种符合等级标准要求,明码标价。
5.1.1.2 茶艺馆应根据不同的茶叶种类,准备多套不同材质茶具。5.1.1.3 茶馆晚间营业结束时间不早于22时。
5.1.1.4 除经营特色需采用个性化语言服务外,应积极推广使用标准普通话及用于简单日常接待的外语进行服务
5.1.1.5 茶馆从业人员均应培训合格后上岗。茶艺馆茶艺师与从业人员的比例不低于1:3。演艺茶馆、餐茶馆参照茶艺馆的比例略低,由企业自己掌握。5.1.1.6 茶馆的装修装饰、背景音乐、服务人员着装宜突出民族性。
5.1.1.7 餐茶馆的餐饮供应品种有特色,或者具有中国菜点的传统风味; 供应方便快捷,符合营养卫生要求;品种配料、加工统一标准,规格一致;品种口味纯正,质感保持不变。5.1.1.8 设迎宾员,在营业时间内引领客人就位。5.1.1.9 设值班经理,协调前厅接待工作。5.1.2 设施设备
5.1.2.1 演艺茶馆、餐茶馆营业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茶艺馆营业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餐茶馆有同时容纳100人以上就餐的餐厅,每个餐位面积不小于1.6平方米。有配套的桌椅、用具、餐具、饮具。餐茶馆的厨房面积与餐厅面积相适应。有符合仓储条件的原材料库房。
5.1.2.2 茶馆要空气流畅、清新,应有空调或供暖设施。有良好的照明度和适宜的温度,光线柔和。有应急照明设备。
5.1.2.3 有符合规定的消防设施设备、污水排放设施设备,茶具、酒具、用品消毒设备、除尘设备,垃圾存放设备。设施设备方便安全,完好率100%。
5.1.2.4 装饰陈设有特色。门面装饰美观大方,有明显的标志,字号牌匾的文字书写规范、工整、醒目,店堂内外干净明亮,布局合理。在醒目位置悬挂企业《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服务项目与价目表等。客人消费场所设有醒目规范的公共标识。5.2 二级茶馆 5.2.1 应提供的服务
5.2.1.1 茶艺馆经营的茶叶品种不少于25种,并包括全国的主要名茶。演艺茶馆、餐茶馆及在店名上直接体现品种特色的茶艺馆不作品种数量要求。茶叶品种符合等级标准要求,明码标价。
5.2.1.2 茶艺馆应根据不同的茶叶种类,准备多套不同材质茶具。5.2.1.3 茶馆晚间营业结束时间不早于22时。
5.2.1.4 除经营特色需采用个性化语言服务外,应积极推广使用标准普通话及用于简单日常接待的外语进行服务
5.2.1.5 茶馆从业人员均应培训合格后上岗。茶艺馆茶艺师与从业人员的比例不低于1:5。演艺茶馆、餐茶馆参照茶艺馆的比例略低,由企业自己掌握。5.2.1.6 茶馆的装修装饰、背景音乐、服务人员着装宜突出民族性。
5.2.1.7 餐茶馆的餐饮供应品种有特色,或者具有中国菜点的传统风味; 供应方便快捷,符合营养卫生要求;品种配料、加工统一标准,规格一致;品种口味纯正,质感保持不变。5.2.1.8 设迎宾员,在营业时间内引领客人就位。5.2.2 设施设备
5.2.2.1 演艺茶馆、餐茶馆营业面积不低于400平方米,茶艺馆营业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
餐茶馆有同时容纳60人以上就餐的餐厅,每个餐位面积不小于1.6平方米。有配套的桌椅、用具、餐具、饮具。餐茶馆的厨房面积与餐厅面积相适应。有符合仓储条件的原材料库房。
5.2.2 茶馆要空气流畅、清新,应有空调或供暖设施。有良好的照明度和适宜的温度,光线柔和。有应急照明设备。5.2.3 有符合规定的消防设施设备、污水排放设施设备,茶具、酒具、用品消毒设备、除尘设备,垃圾存放设备。设施设备方便安全,完好率100%。
5.2.4 装饰陈设有特色。门面装饰美观大方,有明显的标志,字号牌匾的文字书写规范、工整、醒目,店堂内外干净明亮,布局合理。在醒目位置悬挂企业《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服务项目与价目表等。客人消费场所设有醒目规范的公共标识。5.3 三级茶馆 5.3.1 应提供的服务
5.3.1.1 茶艺馆经营的茶叶品种不少于20种。演艺茶馆、餐茶馆及在店名上直接体现品种特色的茶艺馆不作品种数量要求。茶叶品种符合等级标准要求,明码标价。5.3.1.2 茶馆晚间营业结束时间不早于22时。5.3.1.3 能用标准普通话进行服务
5.3.1.4 茶馆从业人员均应培训合格后上岗。茶艺馆茶艺师与从业人员的比例不低于1:7。演艺茶馆、餐茶馆参照茶艺馆的比例略低,由企业自己掌握。
5.3.1.5 餐茶馆的餐饮供应品种有特色,或者具有中国菜点的传统风味; 供应方便快捷,符合营养卫生要求;品种配料、加工统一标准,规格一致;品种口味纯正,质感保持不变。5.3.2 设施设备
5.3.2.1 演艺茶馆、餐茶馆营业面积不低于150平方米,茶艺馆营业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
5.3.2.2 餐茶馆有同时容纳40人以上就餐的餐厅,每个餐位面积不小于1.6平方米。有配套的桌椅、用具、餐具、饮具。餐茶馆的厨房面积与餐厅面积相适应。有符合仓储条件的原材料库房。
5.3.2.3 茶馆要空气流畅、清新,应有空调或供暖设施。有良好的照明度和适宜的温度,光线柔和。有应急照明设备。
5.3.2.4 有符合规定的消防设施设备、污水排放设施设备,茶具、酒具、用品消毒设备、除尘设备,垃圾存放设备。设施设备方便安全,完好率100%。
企业经营范围规范 篇5
一、责任对象 凡在平昌县行政区域内从事经营道路旅客运输的货运 企业、二、工作目标
1、认真履行“一岗双责”职能,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 法人代表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落实安全管理 目标、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安全管理的内部监督和制约机制。
2、完善安全管理相关的基础资料台帐,建立参营单位
车辆、驾乘人员台帐并及时更新。
3、对发生安全责任事故或检查出重大安全违章行为的 责任职工和驾乘人员进行处理并通报。
4、切实抓好“春运”“五一”“十一”“百日安全”“反、、、、三违月”期间的旅客运输和安全工作,做到开始有准备、宣 传有声势、检查有力度、整改有结果、事后有总结。
5、加大对安全设施和安全管理资金的投入,加强对涉 及安全生产的各类人员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搞好管理人 员的安全管理工作,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率达 100%.三、安全指标
1、营运车辆百万公里责任事故频率 5.5 次,责任死亡 0.65 人,责任受伤 3.3 人,直接经济损失 2.8 万元(责任事 故分全部、主要、同等、次要四个等级,其责任系数分别为 1.00、0.75、0.5、0.25)。
2、本公司车辆不发生死亡责任事故。
3、不发生一次死亡 3 人(含 3 人)以上的较大责任事 故。
4、不发生因各种因制度执行不严导致源头管理不善而 发生的交通责任和死亡事故。
5、公司内消防设施齐全有效,不发生火灾责任事故。
6、与参营单位的货车明确双方的安全责任、并签订年 度道路运输安全目标责任书。
27、认真开展日常安全检查,每月至少一次,对查出的 隐患和问题及时解决,并作原始登记备案。
8、定期召开安全例会并做好记录,按要求报送安全报 表、重大节日和重大安全活动后的总结以及相关统计资料。
四、规范经营
1、必须依法取得达到法定条件的相应货运资质,并严 格遵守道路运输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2、应当按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决定的许可事项从事客 运经营活动,不得转让、出租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
3、需要变更许可事项或者终止经营的,应当提前 30 日 向原许可机构提出申请,按有关规定程序办理;经营期限届 满,需要延续货运经营的,应当在届满前 60 日提出申请。经批准终止经营的应当在终止经营后 10 日内,将相关的 《道 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和《道路运输证》、交回运管机构。
4、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价格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 定,使用规定的票证,不得乱涨价、乱收费,不得恶意压价 竞争。
5、应当在客运车辆外部的适当位置喷印企业名称或者 标识,在车厢内显著位置公示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监督电话、票价和里程表。
6、应当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 知识、操作规程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37、应当建立和完善各类台帐和档案,并按要求及时向 运管机构报送有关资料和信息。
8、不得使用失效、伪造、变造、被注销等无效的道路 许可证件从事道路客运经营,不得非法转让、出租道路运输 经营许可证件。
五、安全责任
1、货运企业必须成立以法人代表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 工作领导小组,要有切实可行的工作程序、工作职责和工作 要求。企业法人代表必须承担经营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的第 一责任,对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全面负责;分管安全生产的 副经理主持本企业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对企业安全生产 负直接责任。安全生产领导机构要结合行业实际,制定有关 交通事故、自然灾害以及其他突发事件的道路运输预案,并 层层签订安全生产工作责任书,做到安全措施落实、责任人 明确,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安全生产 责任制。
2、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建立安全生产人员管理网络; 认真做好防寒、防滑及消防等安全预防工作。
3、货运企业必须建立健全本公司经营车辆技术档案、从业人员资
质档案,准确地掌握经营车辆技术状况、二级维 护及驾驶员资质,驾驶员必须持有与所驾车辆相符的从业资 格证,按规定及时足额投保旅客承运人保险,投保率为 100%.4、必须使用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货车从事货运经营,加强车辆的技术管理,及时安排督促货运车辆进行车辆技术 等级评定检测、二级维护和车辆日、门检制度,确保营运车 辆处于良好的状况,不得使用报废的、擅自改装的和其他不 符合国家规定的货车从事货运经营;货运车辆报废、更新、转卖及变更用途,必须办理《道路运输证》注销、转籍、变 更等手续,交回《道路运输证》及其相关货运证件和标志。
5、坚持安全学习、安全生产检查和隐患整改制度,落 实安全生产工作例会。企业每月由分管安全的经理主持召开 一次以上的安全生产工作例会、安全学习和安全生产检查,总结布置安全生产工作任务,要有签到、会议记录要完整,相关档案资料保存完好、备查,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 意见,建立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约束机制,法人代表每年 参加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不得少于 4 次。
6、落实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从业人 员的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确保道路运输安全,积极开 展各项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定期不定期组织 驾乘人员培训,不断提高驾乘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生 产操作常识,严格实行从业资格制度,确保行车安全,提高 服务质量。企业每年至少编写 4 期的安全生产工作信息或简 报专刊。
7、落实事故报告和事故调查制度,道路运输企业要指
定专人负责事故的统计工作,在每月 25 日上报本月的安全 生产工作情况表。如发生重、特大事故,企业主要领导要迅 速到达现场,部署、组织抢救工作,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程 序,同时立即向当地政府、上级交通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汇 报、请示,及时通报事故情况,企业还要写出事故情况说明,积极配合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8、落实年终考核制度,各道路运输企业要将各岗位的 安全生产工作情况纳入职工年终考核范围。
9、道路运输从业人员需经相关部门培、考核合格、取 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后方可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加强对 客车驾驶员的管理,严格审核其从业资格。
10、加强对货车驾驶员的安全行车教育,驾驶人员严格 遵守道路运输操作规程,不得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杜绝超员、超载、超速行驶、疲劳驾驶以及酒后驾驶,违反规定载货或 客运混装等违章行为,道路运输企业要为驾驶员及其他从业 人员提供后勤保障,包括生活后勤保障、卫生防疫保障等。
11、健全、完善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和安全生产 保证体系,学习、借鉴好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配置先进安 全生产设施,逐步使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六、责任追究 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6
规定,认真落实本责任书内容,运管机构按照“三关一监督” 的管理职责,对不认真执行责任书和安全生产规定及其他道 路运输违法行为的,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 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责令改正和给予处罚。此责任书一式两份,一份由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存档,一 份由签订责任书的客运企业留存,责任书自签订之日起生 效,中止道路旅客运输经营自动失效。
监督管理单位签章:
履行责任单位签章:
监督管理负责人(签字):
企业经营范围规范 篇6
国税函[2006]4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强化汇总、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以下简称汇总纳税)的征收管理,现就规范汇
一、严格执行汇总纳税的有关审批规定。按照现行规定,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必须经国家税务总局审批。各级税务机关要严格执行汇总纳税的有关审批规定,不得越权审批。
二、下列企业可按规定申请汇总纳
(一)国务院确定的120
则的有关规定,由核算地统一纳税。对核算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的铁路运营、民
三、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
(一)总分机构均在一省范围内的,由省级税务机关明确纳税申报所在地
(二)总分机构跨省市的,由国家税务总局明确纳税申报所在地。国家税务总局
二○○六年一月十七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税发[2009]79号
国家税务总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加强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进一步规范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在总结近年来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税务总局重新制定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向税务总局报告。
国家税务总局
二○○九年四月十六日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进一步规范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是指纳税人自纳税终了之日起5个月内或实际经营终止之日起60日内,依照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有关企业所得税的规定,自行计算本纳税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所得税额,根据月度或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的数额,确定该纳税应补或者应退税额,并填写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提供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有关资料、结清全年企业所得税税款的行为。
第三条
凡在纳税内从事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经营),或在纳税中间终止经营活动的纳税人,无论是否在减税、免税期间,也无论盈利或亏损,均应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本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实行核定定额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不进行汇算清缴。
第四条
纳税人应当自纳税终了之日起5个月内,进行汇算清缴,结清应缴应退企业所得税税款。
纳税人在中间发生解散、破产、撤销等终止生产经营情形,需进行企业所得税清算的,应在清算前报告主管税务机关,并自实际经营终止之日起60日内进行汇算清缴,结清应缴应退企业所得税款;纳税人有其他情形依法终止纳税义务的,应当自停止生产、经营之日起6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当期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第五条
纳税人12月份或者第四季度的企业所得税预缴纳税申报,应在纳税终了后15日内完成,预缴申报后进行当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第六条
纳税人需要报经税务机关审批、审核或备案的事项,应按有关程序、时限和要求报送材料等有关规定,在办理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前及时办理。
第七条
纳税人应当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企业所得税的有关规定,正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所得税额,如实、正确填写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完整、及时报送相关资料,并对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法律责任。
第八条
纳税人办理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时,应如实填写和报送下列有关资料:
(一)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
(二)财务报表;
(三)备案事项相关资料;
(四)总机构及分支机构基本情况、分支机构征税方式、分支机构的预缴税情况;
(五)委托中介机构代理纳税申报的,应出具双方签订的代理合同,并附送中介机构出具的包括纳税调整的项目、原因、依据、计算过程、调整金额等内容的报告;
(六)涉及关联方业务往来的,同时报送《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
纳税人采用电子方式办理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的,应按照有关规定保存有关资料或附报纸质纳税申报资料。
第九条
纳税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在汇算清缴期内办理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或备齐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资料的,应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申请办理延期纳税申报。
第十条
纳税人在汇算清缴期内发现当年企业所得税申报有误的,可在汇算清缴期内重新办理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
第十一条
纳税人在纳税内预缴企业所得税税款少于应缴企业所得税税款的,应在汇算清缴期内结清应补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预缴税款超过应纳税款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及时按有关规定办理退税,或者经纳税人同意后抵缴其下一应缴企业所得税税款。
第十二条
纳税人因有特殊困难,不能在汇算清缴期内补缴企业所得税款的,应按照
第十三条
实行跨地区经营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由统一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所得税额的总机构,按照上述规定,在汇算清缴期内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进行汇算清缴。分支机构不进行汇算清缴,但应将分支机构的营业收支等情况在报总机构统一汇算清缴前报送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总机构应将分支机构及其所属机构的营业收支纳入总机构汇算清缴等情况报送各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
第十四条
经批准实行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企业集团,由集团母公司(以下简称汇缴企业)在汇算清缴期内,向汇缴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汇缴企业及各个成员企业合并计算填写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以及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有关资料及各个成员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统一办理汇缴企业及其成员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汇缴企业应根据汇算清缴的期限要求,自行确定其成员企业向汇缴企业报送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有关资料的期限。成员企业向汇缴企业报送的上述资料,应经成员企业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审核。
第十五条
纳税人未按规定期限进行汇算清缴,或者未报送本办法第八条所列资料的,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六条
各级税务机关要结合当地实际,对每一纳税的汇算清缴工作进行统一安排和组织部署。汇算清缴管理工作由具体负责企业所得税日常管理的部门组织实施。税务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应充分协调和配合,共同做好汇算清缴的管理工作。
第十七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在汇算清缴开始之前和汇算清缴期间,主动为纳税人提供税收服务。
(一)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帮助纳税人了解企业所得税政策、征管制度和办税程序;
(二)积极开展纳税辅导,帮助纳税人知晓汇算清缴范围、时间要求、报送资料及其他应注意的事项。
(三)必要时组织纳税培训,帮助纳税人进行企业所得税自核自缴。
第十八条
主管税务机关应及时向纳税人发放汇算清缴的表、证、单、书。
第十九条
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纳税人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及有关资料时,如发现企业未按规定报齐有关资料或填报项目不完整的,应及时告知企业在汇算清缴期内补齐补正。
第二十条
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纳税人纳税申报后,应对纳税人纳税申报表的逻辑性和有关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进行审核。审核重点主要包括:
(一)纳税人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与企业财务报表有关项目的数字是否相符,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对应,计算是否正确。
(二)纳税人是否按规定弥补以前亏损额和结转以后待弥补的亏损额。
(三)纳税人是否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税收优惠的确认和申请是否符合规定程序。
(四)纳税人税前扣除的财产损失是否真实、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程序。跨地区经营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其分支机构税前扣除的财产损失是否由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出具证明。
(五)纳税人有无预缴企业所得税的完税凭证,完税凭证上填列的预缴数额是否真实。跨地区经营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及其所属分支机构预缴的税款是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中分配的数额一致。
(六)纳税人企业所得税和其他各税种之间的数据是否相符、逻辑关系是否吻合。
第二十一条
主管税务机关应结合纳税人企业所得税预缴情况及日常征管情况,对纳税人报送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和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初步审核后,按规定程序及时办理企业所得税补、退税或抵缴其下一应纳所得税款等事项。
第二十二条
税务机关应做好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和合并纳税企业汇算清缴的协同管理。
(一)总机构和汇缴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在对企业的汇总或合并纳税申报资料审核时,发现其分支机构或成员企业申报内容有疑点需进一步核实的,应向其分支机构或成员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发出有关税务事项协查函;该分支机构或成员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在要求的时限内就协查事项进行调查核实,并将核查结果函复总机构或汇缴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
(二)总机构和汇缴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收到分支机构或成员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反馈的核查结果后,应对总机构和汇缴企业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及应纳所得税额作相应调整。
第二十三条
汇算清缴工作结束后,税务机关应组织开展汇算清缴数据分析、纳税评估和检查。纳税评估和检查的对象、内容、方法、程序等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汇算清缴工作结束后,各级税务机关应认真总结,写出书面总结报告逐级上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应在每年7月底前将汇算清缴工作总结报告、企业所得税汇总报表报送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总结报
(三)企业所得税收入增减变化及原因;
(四)企业所得税政策和征管制度贯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企业所得税居民企业纳税人。
第二十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可根据本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5〕200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规程〉的通知》(国税发〔2003〕12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3〕13号)同时废止。
2008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按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负责解释。
关于印发《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暂行办法》的通
知
成文日期:
字体:【大】【中】【小】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深圳、大连、青岛、厦门、宁波市中心支行:
经国务院批准,现将《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中国人民银行
二〇〇八年一月十五日
附件: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暂行办法
为了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顺利实施,妥善处理地区间利益分配关系,做好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收入的征缴和分配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主要内容
(一)基本方法。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范围的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按照统一规范、兼顾总机构和分支机构所在地利益的原则,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处理办法,总分机构统一计算的当期应纳税额的地方分享部分,25%由总机构所在地分享,50%由各分支机构所在地分享,25%按一定比例在各地间进行分配。
统一计算,是指居民企业应统一计算包括各个不具有法人资格营业机构在内的企业全部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总机构和分支机构适用税率不一致的,应分别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分别按适用税率缴纳。
分级管理,是指居民企业总机构、分支机构,分别由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属地进行监督和管理。居民企业总机构、分支机构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都有监管的责任,居民企业总机构、分支机构都要办理税务登记并接受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的监管。
就地预缴,是指居民企业总机构、分支机构,应按本办法规定的比例分别就地按月或者按季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预缴企业所得税。
汇总清算,是指在终了后,总机构负责进行企业所得税的汇算清缴。总分机构企业根据统一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抵减总机构、分支机构当年已就地分期预缴的企业所得税款后,多退少补。
财政调库,是指财政部定期将缴入中央总金库的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按照核定的系数调整至地方金库。
(二)适用范围。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是指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下同)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营业机构的企业。
实行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办法的企业暂定为总机构和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的二级分支机构。三级及三级以下分支机构,其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等统一计入二级机构测算。
属于铁路运输企业(包括广铁集团和大秦铁路公司)、国有邮政企业、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包括港澳台和外商投资、外国海上石油天然气企业)等企业总分机构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包括滞纳金、罚款收入)为中央收入,全额上缴中央国库,不实行本办法。
不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且在当地不缴纳营业税、增值税的产品售后服务、内部研发、仓储等企业内部辅助性的二级分支机构以及上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不实行本办法。
在中国境内未跨省市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营业机构的居民企业,其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及收入分配办法,仍按原规定执行,不实行本办法。
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外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营业机构的,不实行本办法。企业按本办法计算有关分期预缴企业所得税时,其实际利润额、应纳税额及分摊因素数额,均不包括其境外营业机构。
二、预算科目
为满足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税收征管、汇算清缴、退库、调库等需要,对《2008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101类“税收收入”有关科目作如下修订:
(一)在10104款“企业所得税”新增40项“分支机构预缴所得税”、41项“总机构预缴所得税”、42项“总机构汇算清缴所得税”、43项“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和相关目级科目。将原40项“企业所得税税款滞纳金、罚款收入”代码调整为50,下设目级科目名称和说明不变。
(二)在10105款“企业所得税退税”增设35项“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退税”,反映财政部门按“先征后退”政策审批退库的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不包括按规定办理的多缴税款退税)。
(三)有关科目说明及其他修改情况见附件。
三、税款预缴
(一)预缴方式。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应根据核定的应纳税额,分别由总机构、分支机构按月或按季就地预缴。
预缴方式一经确定,当不得变更。
(二)就地预缴。由总机构根据企业本期累计实际经营结果统一计算企业实际利润额、应纳税额,并分别由总机构、分支机构分期预缴。
1.分支机构分摊的预缴税款。总机构在每月或每季终了之日起十日内,按照以前(1—6月份按上上年,7-12月份按上年)各省市分支机构的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三个因素,将统一计算的企业当期应纳税额的50%在各分支机构之间进行分摊(总机构所在省市同时设有分支机构的,同样按三个因素分摊),各分支机构根据分摊税款就地办理缴库,所缴纳税款收入由中央与分支机构所在地按60∶40分享。分摊时三个因素权重依次为0.35、0.35和0.3.当年新设立的分支机构第二年起参与分摊;当年撤销的分支机构第二年起不参与分摊。
分支机构经营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全部营业收入。其中,生产经营企业经营收入是指生产经营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取得的全部收入;金融企业经营收入是指金融企业取得的利息和手续费等全部收入;保险企业经营收入是指保险企业取得的保费等全部收入。
分支机构职工工资,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及其他相关支出。
分支机构资产总额,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除无形资产外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总额。
各分支机构分摊预缴额按下列公式计算:
各分支机构分摊预缴额=所有分支机构应分摊的预缴总额×该分支机构分摊比例
其中:
所有分支机构应分摊的预缴总额=统一计算的企业当期应纳税额× 50%
该分支机构分摊比例=(该分支机构经营收入/各分支机构经营收入总额)×0.35+(该分支机构职工工资/各分支机构职工工资总额)×0.35+(该分支机构资产总额/各分支机构资产总额之和)× 0.30
以上公式中,分支机构仅指需要参与就地预缴的分支机构。
2.总机构就地预缴税款。总机构应将统一计算的企业当期应纳税额的25%,就地办理缴库,所缴纳税款收入由中央与总机构所在地按60∶40分享。
3.总机构预缴中央国库税款。总机构应将统一计算的企业当期应纳税额的剩余25%,就地全额缴入中央国库,所缴纳税款收入60%为中央收入,40%由财政部按照2004年至2006年各省市三年实际分享企业所得税占地方分享总额的比例定期向各省市分配。
四、预缴税款缴库程序
(一)分支机构分摊的预缴税款由分支机构办理就地缴库。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开具税收缴款书,预算科目栏按企业所有制性质对应填写1010440项“分支机构预缴所得税”下的有关目级科目名称及代码,“级次”栏填写“中央60%,地方40%”。
(二)总机构就地预缴税款和总机构预缴中央国库税款由总机构合并办理就地缴库。中央地方分配方式为中央60%,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暂列中央收入)20%,总机构所在地20%。总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开具税收缴款书,预算科目栏按企业所有制性质对应填写1010441项“总机构预缴所得税”下的有关目级科目名称及代码,“级次”栏按上述分配比例填写“中央60%、中央20%(待分配)、地方20%”。
国库部门收到税款后,将其中60%列入中央级1010441项“总机构预缴所得税”下有关目级科目,20%列入中央级1010443项“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下有关目级科目,20%列入地方级1010441项“总机构预缴所得税”下有关目级科目。
五、汇总清算
各分支机构不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统一由总机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总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根据汇总计算的企业全部应纳税额,扣除总机构和各境内分支机构已预缴的税款,多退少补。
(一)补缴的税款由总机构全额就地缴入中央国库,不实行与总机构所在地分享。总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开具税收缴款书,预算科目按企业所有制性质对应填写1010442项“总机构汇算清缴所得税”下的有关目级科目名称及代码,“级次”栏填写“中央60%,中央40%(待分配)”。
国库部门收到税款后,按共享收入进行业务处理,将其中60%列入中央级1010442项“总机构汇算清缴所得税”下有关目级科目,40%列入中央级1010443项“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下有关目级科目。
(二)多缴的税款由总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开具收入退还书并按规定办理退库。收入退还书预算科目按企业所有制性质对应填写1010442项“总机构汇算清缴所得税”下的有关目级科目名称及代码,“级次”栏填写“中央60%、中央40%(待分配)”。国库部门办理时,按共享收入进行业务处理,将所退税款的60%列中央级1010442项“总机构汇算清缴所得税”下有关目级科目,40%列中央级1010443项“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下有关目级科目。
六、财政调库
财政部根据2004年至2006年各省市三年实际分享企业所得税占地方分享总额的比例,定期向中央总金库按目级科目开具分地区调库划款指令,将“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全额划转至地方金库。地方金库收款后,全额列入地方级1010441项“总机构预缴所得税”下的目级科目办理入库,并通知同级财政部门。
七、其他
(一)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缴纳的所得税税款滞纳金、罚款收入,不实行跨地区分享,按中央与地方60∶40分成比例就地缴库。需要退还的所得税税款滞纳金和罚款收入仍按现行管理办法办理审批退库手续。
(二)财政部于每年1月初按中央总金库截至上年12月31日的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进行分配,并在库款报解整理期(1月1日至1月10日)内划转至地方金库;地方金库收到下划资金后,金额纳入上地方预算收入。地方财政列入上收入决算。各省市分库在12月31日向中央总金库报解最后一份中央预算收入日报表后,整理期内再收纳的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缴纳的所得税,统一作为新的缴库收入处理。
(三)税务机关与国库部门在办理总机构缴纳的所得税对账时,需要将1010441项“总机构预缴所得税”、42项“总机构汇算清缴所得税”、43项“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下设的目级科目按级次核对一致。
(四)本办法实施后,缴纳和退还2007年及以前的企业所得税,仍按原办法执行。
(五)本办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财政部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集中缴库的企业所得税地区间分配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预[2002]5号)同时废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后有关预算管理问题的通知》(财预明电[2001]3号)中有关跨省市经营企业所得税预算管理的规定同时停止执行。
企业经营范围规范 篇7
关键词:工程,内部招投标,管理
0前言
1999年8月3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至今已有十五个年头了。这些年来, 我国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都相继建立了工程交易中心, 打破了地方保护主义, 在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规范建筑市场领域里的经济活动秩序, 确实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同时, 也保证了工程项目质量,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但是, 随着工程招标投标工作的日益频繁和深入, 个别不规范及腐败现象也时有所发生, 尤其是施工企业内部对取得承包合同权以后, 如何分配施工任务?由谁进行工程施工等问题, 也必然提到了日常议事日程上来了。工程施工任务在企业内部的分配问题, 不仅仅是施工企业领导所要面对的事情, 而且是关系到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施工企业能否防止资产的流失, 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 已刻不容缓了。所以, 施工企业开展工程内部招投标工作, 是防止过去那种一人说了算, 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以及能够保证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一个有效途径, 有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目前, 许多施工企业不可能将整个工程项目的所有工作都由自己来完成, 那么就存在将部分工作交由其他施工单位, 即分包商来完成。 这种分配施工任务多数是通过关系或人情等方式进行的, 这种分包方式既不符合招投标法, 也极易造成以包代管, 施工过程监管的失控, 导致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出现问题, 而且容易使施工企业资金流失, 给施工企业造成损失。往往出现施工企业年年亏损, 而少数人或分包商却成为暴发户。其原因主要是施工企业内部管理漏洞大, 缺乏有效的监督, 把关不严, 施工企业内部没有形成市场竞争机制。我公司自2014年10月份起, 结合企务公开民主管理创新创优实践活动, 开展工程内部招投标管理, 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建立项目经理评审制度, 合理选择合格的承包人
我们知道, 项目经理选择好坏将直接影响项目的质量、安全和进度, 而且也影响施工企业的声誉。因此, 我公司根据ISO9002质量体系的要求, 将项目经理的管理纳入日常管理工作。每年组织一次对注册一、二级建造师的综合评审。主要对其业绩、以往施工表现以及承建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和文明施工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使项目经理能够服从指挥, 同时采取动态管理。公司规章制度的奖惩制度中第二条就是加强对项目负责人的考核, 主要包括:1.完成的工程量;2.完成的工程效益;3.业主的评价;4.季度信用等级;5.工程质量、进度、安全按合同完成情况。第四条、第六条规定:对被业主通报或被质量举报的项目负责人除正常处罚外, 一年内不得承接工程, 从制度上强化了对项目负责人的管理。
2建立健全工程内部招投标管理, 规范施工企业的经营行为
为适应改革的需要, 加强公司施工生产和经营管理, 降低工程成本。2014年10月, 公司制定了《工程内部招投标实施办法》, 对工程内部招投标管理工作做出了相关规定。针对目前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 主要对由公司所承接的公路、市政、港航工程项目的道路、桥梁等进行内部招投标。公司成立了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办公室, 建立评标专家库。具体做法:1每个工程项目成立5人组成开标、评标小组, 公司党支部派纪检人员对开标、评标全过程进行监督。2每一个工程项目均采取内部发布招标公告的方式进行。3针对公司近年来取得一、二级建造师资格的人数已达60多名 (其中:一级建造师20多名) , 规定凡本公司具有一、二级建造师资格的项目经理 (有在建工程的项目经理除外) 均可报名, 每个标段报名人数不低于3人。4每个工程项目都设立标底, 确定上、下限价, 编制工作由公司经营部完成, 确定标底工作由公司主管副经理、经营部负责人、办公室负责人、编制人及纪检监督人员共同研究决定, 并在开标前严格保密。5在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 地点进行开标, 现场宣读投标人的投标报价及标底;6所有投标人在投标结束后, 对自己的投标价进行签名确认, 当众公开宣布中标人。7中标结果在企务公开公示栏中进行公示, 公示结束后下发内部中标通知书, 并在规定时间内签订施工分包合同。8从今年开始公司又增加了对内部投标保证金的收取, 增强了内部招投标的严肃性。
经过一年的实施, 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基本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从开始不理解, 到后来公司所有项目经理积极主动参与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 反映了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工作得到了广大职工的肯定和支持。一年来, 公司先后中标的几个大的工程:东风南路DFL-1标、姜堰区华俞公路建设工程华溪大桥、兴顾公路 (北段) 改造工程XG-SG4标、娄庄至蒋垛公路-新通扬河2# 桥帮宽改造工程、姜高线东延等工程。全部实现了内部招投标, 为公司增加利税3300多万元, 公司内部招投标工作是我区唯一一家被推荐为省总工会企务公开民主管理创新创优成果, 受到省总工会的表彰。
3发挥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的作用, 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们所进行的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管理工作, 是在工程项目分包承包费用逐年不断上升、面临失控的情况下进行的。目的是通过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将分包承包费用降到比较合理的水平。同时, 规范市场行为, 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维护施工企业的利益。通过一年来通过招投标的实践, 施工企业开展工程内部招投标管理有以下方面的作用:
(1) 施工企业开展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管理, 规范了市场行为, 既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有关要求, 又能切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 真正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其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
(2) 施工企业开展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管理, 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是企业推进企务公开, 实行民主管理, 创新创优实践的成果。
(3) 施工企业开展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管理, 不仅能节省资金, 降低工程成本, 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而且能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施工进度, 为施工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 施工企业开展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管理, 能调动广大职工参与施工生产、经营管理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 更加认真地开展各项工作。
(5) 施工企业开展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管理, 能够避免一人说了算, 以及随意将工程项目施工任务交给哪些管理水平低、能力差的承包人情况的发生。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给施工企业造成损失, 维护了施工企业的声誉。
(6) 施工企业开展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管理, 维护了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施工企业自身利益及职工的合法权益。
所以, 施工企业开展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管理, 其作用远远超出了经济范畴, 尤其有助于施工企业防范资产的流失。
我们开展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管理工作, 只是刚刚开始, 还有一定的欠缺, 需要我们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管理水平。在施工企业内部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 提升广大职工的市场竞争意识, 为施工企业的发展, 不断开拓市场, 创造良好的环境。
4结束语
施工企业开展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管理,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何开展, 关键在于施工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 就能克服前进中的一切困难, 迎接挑战, 使施工企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规范经营者经营行为 篇8
[关键词] 经营者;市场经济;竞争;消费者;法律
【中图分类号】 F2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235-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企业形式均纷纷的建立起来追求各式各样的经济利益,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象也日趋严重,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活跃程度,竞争主体越来越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林林种种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势必会出现不良的竞争现象,而这些不健康的竞争方式在绝大程度上取决于竞争者的竞争行为。如何规范经营者进行市场经营的行为,充分保障消费者、其他经营者以及市场经济其他构成元素的合法权益,从而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经营者行为
我们所说的经营者通常是指管理企业日常经济活动的自然人,根据企业的不同形式,经营者的范围亦有所差别,此时,多数情况下会出现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竞合;但在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中,多数实行所有者与经营者相分离的管理模式,一方面使具有资本而无经营知识及专业能力的人可以通过单纯的投资行为实现“钱生钱”的愿望;另一方面,亦可以达到人才專用,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有利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说的经营者在本质上类似于一种被雇员工,所有者给予其从事经济经营行为的物资基础与资格,并附有一定的报酬,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应以获得经济利益并向投资者予以回报的目的。基于上文的论述,笔者认为,所谓经营者行为概括意义上可指企业组成人员所从事的关于企业生存发展的经济活动。
二、经营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于1993年9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由1993年9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0号公布并自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其中本法第2条第2款对何谓不正当竞争行为作出了法定主义形式的界定,即“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即指本法第二章所作的禁止性规定,具体可概括:禁止欺骗性交易、禁止强制性交易、禁止行政垄断、禁止商业贿赂、禁止虚假宣传、禁止侵犯商业秘密、禁止低价倾销、禁止搭销或附加不合理条件、禁止不正当有奖销售、禁止诋毁商誉及禁止串通投标等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但有学者认为该法的规定过于狭隘,不利于充分保障正常的竞争秩序,具体该如何完善将在下文详述。
三、分角度完善对经营者行为的规范
(一)从不同利益主体的角度出发
1.消费者。根据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可知,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最终承受者主要具有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获取赔偿权、获得相关知识权、监督批评权等一系列的权利,因此,作为广大的消费者群中一员,我们要懂得运用法律所赋予我们的这些保护武器,切实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拒绝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忍气吞声,否则只会助长不良经营者的不正当经营行为,通过提升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够对经营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遏制。
2.经营者自身。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一言一行则都会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产生影响,因此经营者应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将消费者利益作为根本的经济目标,切实履行接受监督、保证商品和服务安全、提供真实信息、标明真实名称和标记、保证质量及不得单方作出对消费者不利规定等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从而在市场上赢得良好的商誉,保障企业的长足发展,而不可鼠目寸光,只顾追求眼前的利益。
(二)立法制度的完善
《反不正当竞争法》上文论述中提到,如果严格按照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2款以及第二章的规定,将经营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限定在本法规定的11种行为的范围内,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局面的大环境下显然有失恰当,因此应当修正《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将不正当竞争行为定义为:“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违背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损害其他经营者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表述删掉了原来法律条文中“违反本法规定”这一易于引起歧义的含糊用语,并增加了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符合了反不正当竞争的立法目的,也顺应了世界反不正当竞争立法的潮流。
消费者维权、经营者自律、立法者完善,只有实现“三维架构”的有机统一,才能进一步有效的规范经营者的竞争行为,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环境,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秩序,有效的做到提前预防,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遏制类似于食品安全的大头娃娃、三鹿奶粉事件,药品安全的山西疫苗、矿难等一系列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事情发生,促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编.经济法学生常用法律手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