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2024-08-2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通用5篇)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篇1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第五章 课程理论

一.判断题

1.在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2.《学记》中关于课程的说法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功夫、大立课程”等。()3.从辞源学的角度看,当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时,其原初含义即为“在跑道上跑”,其引伸含义即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活生生的经验或体验的过程”。()4.课程是“学习的内容及其进程”,这是将“课程”作为动词性理解而得出的定义。()5.传统的学科课程是将“课程”作为名词使用的突出代表性课程范式。()6.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使用逐渐由动词转向名词。()

7.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与教材内容有冲突的经验,我们不能将它视为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8.中国的“六艺”与西方的“七艺”是学科的萌芽。()

9.活动课程的最大优点在于教育过程便于组织并提高了教学效率。()10.活动课程最早可追溯到杜威身上。()

11.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深刻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经验与知识的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12.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彻底否定了学科课程或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13.课程的选修制最先始于大学。()

14.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是“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15.隐性课程对受教育者而言都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16.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教育家是克伯屈。()17.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属于教育中的显性课程。()

18.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之目的是使人更加自由,更富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19.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强调教学活动中的过程,而否定活动中的一切目标。()

20.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因此课程并不总是先于教学过程而编制好的。()

21.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按复杂程度分为8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连锁学习、言语连锁学习、辩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22.学习者的年龄越小,课程的编制更应该考虑和侧重课程的心理组织。()23.课程的逻辑组织更多地是依据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24.设计教学法是课程组织形式心理组织的典型例子。()25.学科课程的螺旋式组织是一种课程的心理组织。()

26.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是完全对立的,在课程编制上它们之间不可能合二为一。()27.课程组织按前后内容上是否重复分为:直线式组织和螺旋式组织。()28.国家课程开发采取的是“实践—评估—开发”的模式。()二.单选题

1.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C)。

A、杜威 B、洛克 C、斯宾塞 D、凯洛夫

2.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兴趣所开发的容许学生有所选择的课程称为(C)。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3.历史上最早倡导选修课程的是(A)。

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 4.选修课作为一种制度予以施实是由(C)开始的。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 5.全面系统的论述活动课程的价值的人是(C)。A、斯宾塞 B、卢梭 C、杜威 D、爱伦凯

6.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是(D)。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7.“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属于什么类型的综合课程?(D)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经验中的综合课程 C、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D、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1/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8.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的人是(C)。

A、杰克逊 B、杜威 C、克伯屈 D、阿普尔

9.具有间接的、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和非计划特点的课程称为(C)。A、活动课程 B、显性课程 C、隐性课程 D、综合课程

10.心理的发展顺序与学科的知识逻辑顺序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C)的关系。

A、必修课与选修课 B、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 1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B)的关系。

A、必修课与选修课 B、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形课程与潜在课程 12.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模式是(B)。

A、过程模式 B、目标模式 C、连续模式 D、断续模式 13.编制课程的过程模式是由(D)提出。

A、杰克逊 B、杜威 C、克伯屈 D、斯滕豪斯

14.有已知到未知、有简单到复杂、有一般到个别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是运用了课程的理论(C)。A、目标理论 B、过程理论 C、纵向理论 D、横向理论 15.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看,(D)更多地运用了横向组织理论。A、学科课程 B、分科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16.课程的(D)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的内容: A纵向组织 B逻辑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17.课程的(B)是指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的内容。A、纵向组织 B、逻辑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18.(A)是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而且前后不重复所组织起来的方式。A、直线式组织 B、螺旋式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19.从课程范式来看,研究性课程属于以(A)为代表的课程范式。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显形课程 D、隐性课程

三、多选题

1.把课程定义为“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一切经验”并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专家有(AB)。A、卡斯威尔 B、坎贝尔 C、塔巴 D、约翰逊 2.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其含义有(ABC)。

A、知识的总和与学习的结果 B、间接知识、公共知识 C、封闭、预成 D、经验 3.课程作为动词使用所代表课程范式,其含义有(ACD)。

A、直接经验,实践知识 B、系统的知识 C、开放、生成、强调过程 D、杜威的课程观 4.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有(ACD)。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5.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是(BCD)。

A、趣味性 B、逻辑性 C、简约性 D、系统性 6.学科课程的主要缺点是易造成(ABCD)。

A、学生被动学习B、忽略个体知识 C、割裂完整的生活世界 D、学校与现实社会生活的隔离 7.活动课程的特点是(ABC)。

A、以儿童为中心 B、按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组织教学 C、按活动主题组织 D、强调“训练”、“指导与控制” 8.正确处理必修课与先修课的关系的关键是(BCD)。

A、如何加大必修课的范围 B、弄清两者的内在依据 C、选修课的开设的时机问题 D、如何保障选修课的质量 9.综合课程的三种类型(BCD)。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C、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D、儿童本位的综合课程 10.综合课程的优点是(AB)。

A、是人类知识发展的内在要求 B、培养学生完整的世界观

2/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C、有利于学习系统的知识 D、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1.综合课程的缺点是(ABD)。

A、流于“拼盘式”的知识“大杂烩” B、导致浅层次的学习C、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 D、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12.隐性课程具有(BCD)的特点。

A、计划性 B、内隐性 C、随机性 D、不确定性 13.克伯屈提出,任何一种学习都包含三个部分(ACD)。A、主学习B、快学习C、副学习D、附学习

14.在泰勒的课程编制模式中,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ABD)。

A、对学生的研究 B、对社会生活的研究 C、家长的要求 D、学科专家的建议 15.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是(ABCD)

A、注意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B、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根本性

C、课程内容应当与生活相联系 D、应考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上的要求 16.课程内容与生活相联系的方式有(BC)。

A、加强课程的趣味性 B、设置专门性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 C、学科内容中加入联系实际生活的内容 D、增加课程的前沿知识 17.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决策者(或主体)主要有(ACD)。A、教师 B、学生 C、学生家长 D、社区代表 18.我国传统课程观的两大误区(BC)。

A、课程的开放无度 B、课程脱离学生的经验,以外在于学生的方式出现 C、课程以严格的先期计划的方式出现 D、课程过于强调联系实际 第六章 教学理论

一、判断题

1.在我国历史上,最先“教学”实指“学”,“教”与“学”同义。()2.我国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教学”才不再指教或学某一方的活动,而成为师生双方的活动。()3.教学等于智育。()4.“教是为了不教”的基本含义是教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让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5.学生结合教材采取的自学和家庭作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6.学生的创造力指的是其在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与掌握未知知识的能力。()7.学生的个性发展仅仅指的是其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正常与和谐的发展。()8.师生之间互动的实质体现出两者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交往关系。()

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此它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制约,应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原理。()

10.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教学必须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1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提示我们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获得必须以他们个人的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的主要任务即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原因在于提高认识人类知识的效率。()12.学生知识储存的多少决定了他们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13.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来实施教学。()14.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的主要部分。()

1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按顺序排列有:备课—上课—课后教导评价。()

16.上课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有关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及具体情况,将教科书和知识转化为实际课堂教学的蓝图的过程。()

17.备课的基本步骤有:确定教学目标—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行为—撰写教案。()18.撰写教案的唯一目的在于为教师上课作准备。()19.教师十分透彻地掌握了教学内容就能教好学生。()

20.就目前来说,教学中存在三种组织形式,即班级授课制、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

3/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二、单选题

1.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A)部分。

A、主体 B、客体 C、中介 D、范式 2.一门学科的基本实事与基本概念属于(B)。

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质 3.阅读、写作、运算、实验等属于(A)。

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质 4.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属于哪一个范畴(B)。A、体力 B、智力 C、创造力 D、个性

5.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B)。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 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 6.“教学过程是学生智力发展与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这是(C)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7.“经验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B)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8.教师在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这是由(D)原则决定的。A、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D、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9.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B)是中心环节。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 10.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是针对(D)而提出的教学规律。

A、教学的概念 B、学生身心发展 C、教学任务 D、师生的地位与作用 11.教师在教学中补充教学内容以反映最新科学成果,体现了教学的(B)。A、思想性 B、科学性 C、拓展性 D、趣味性

12.教师在教学中引出内在的人生观方面的内容体现了教学的(A)。A、思想性 B、科学性 C、拓展性 D、趣味性 13.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缺点在于(D)。

A、对基础差的学生不利 B、对基础好的学生不利 C、对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不利 D、不利于实施因材施教

三、多选题

1.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AC)。

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 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 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智育 2.从学校全部工作的比重看“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其理由(ABCD)。A、教学工作所占时间最多 B、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 C、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来进行 D、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 3.教学的作用是(ABC)。

A、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 B、系统地传授知识,再生产社会经验 C、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 D、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 4.教学的任务包括(ABD)。

A、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力和实践精神 C、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D、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5.教学传授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技能包括(ABD)。A、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具有现代人的素质 B、为他们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创造必要条件

4/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C、使他们形成较为高深的科学知识

D、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6.教学过程具有与人类认识过程不同的显著特点是(ACD)。A、间接性 B、目的性 C、引导性 D、简捷性 7.教学过程的实质即(ABC)。

A、师生之间的互动 B、特殊的认识活动 C、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D、特殊的情感活动 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ABCD)。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的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ABD)。

A、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学习间接经验应当以自身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 D、防止偏向任一方面的倾向 10.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ABCD)。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 11.教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C)。

A、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B、理论联系实际

C、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D、运用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 12.上课的基本要求有(ABCD)。

A、目的明确 B、内容正确 C、方法恰当 D、结构紧凑 第七章 学校德育

一、判断题

1.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2.《小学德育纲要》提出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与良好品德。”()

3.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的爱,它具体体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4.在实施自觉纪律教育中,教师应尽量多采用奖励而避免使用处罚的方式。()5.德育过程即是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6.“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过程”的规律,它提示教育者在实施德育中应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来进行。()

7.道德认识包括道德知识与道德判断两方面组成。()8.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9.说理教育法是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

在陶冶教育法中,陶冶的方式主要有人格、环境、艺术、内容的陶冶四种。()10.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作用发挥。()11.班干部是教师的助手,因此他们是具有特权的领导者。()

二、单选题

1.如下教育目标存在于中央哪个文件之中?“所有的人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地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B)A、《义务教育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教师法》 D、《中小学行为规范》 2.对学生实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主要属于(D)的内容。A、自觉纪律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劳动教育 D、道德教育 3.“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制定纪律条文,使学生负有责任感”,这是实施(A)的要求。A、自觉纪律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道德教育 4.“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这主要属于(B)的内容之一。A、爱国主义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民主与法制教育

5/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5.“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程中(A)。

A、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 B、知比行重要 C、行比知重要 D、知与行是可以分割开的 6.学生的品德结构中,下列陈述正确的是(B)。

A、行是基础,知是关键 B、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C、意是基础,情是关键 D、意是基础,行是关键 7.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D)。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和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8.“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主要依据了德育的(C)原则。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B、正面教育 C、因材施教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9.“以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自觉,指明方向”主要依据了德育的(B)原则。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B、正面教育 C、知行统一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10.学生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他们的思想品德的养成是长期的过程,这提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要坚持(D)原则:

A、共产主义方向性 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C、因材施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11.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的方式有(A)。

A、家访、书面联系、召开家长会 B、家访、召开家长会、亲子游 C、家访、书面联系、座谈会 D、家访、亲子游、座谈会

三、多选题

1.德育目标的形成与确定受如下因素的制约(BD)。

A、教育者的个性 B、社会发展因素 C、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 D、人的发展因素 2.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ABCD)。

A、理想教育 B、集体主义教 C、劳动教育 D、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 3.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4.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表现如下(ABC)。

A、反映外部客观世界的矛盾 B、反映在学生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 C、反映在认识内容上的矛盾 D、反映在认识结果上的矛盾 5.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过程的区别表现在(ABC)。

A、活动方式的区别 B、影响因素的区别 C、形成结果的区别 D、指导思想的区别 6.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ABCD)。

A、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C、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 D、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7.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有(ABCD)。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正面教育原则 D、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8.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可以从(ABCD)的任何一方面开始。A、行 B、知 C、情 D、意 9.学校德育的途径有(ABCD)。

A、各科教学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C、社会实践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0.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ABCD)。

A、陶冶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指导自我教育 11.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主要有(ACD)。

A、德育目标 B、教师素质 C、德育内容 D、学生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 12.各科教学是德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这是因为(ABCD)。

A、教学占用的时间最多 B、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时总是受到一定思想的支配而影响学生的品德 C、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 D、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内容、13.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作用表现为(ABD)。

6/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A、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B、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C、是知识教育的主要力量 D、是沟通家长和学校的桥梁 14.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主要有(ABCD)。

A、教育学生努力学习B、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C、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 D、评定学生操行 第八章 学校管理与评价

一、判断题 1.《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2.实行校长负责制后校长除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外,他对学校教学方面事务可以大胆决策和指挥,而不受其他人的制约。()

3.学校管理机构分为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与反馈机构。其中,决策机构为以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咨询机构为校务委员会;执行机构为校长领导下的各级执行系统;反馈机构由校务委员会与其他组织机构组成。()

4.学校管理的过程有计划、执行、控制、评价。()

5.共青团是学校的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

6.班级组织是学生学习认同群体目标,掌握群体生活规范,培养正确的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交往品质的重要环境。()

7.班级组织管理的主要工作是丰富班级管理角色和形成班级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制度。()8.班级作为非成人组织,要完全靠外部力量来管理与控制。()

9.班级管理的模式有三种:功能性取向模式、行为改变取向模式、人际互动取向模式。()10.果断纪律理论是行为改变取向模式的代表。()11.人际互动模式注重教师行为对学生情意方面的影响。()

12.班级文化包括三种状态:最为显性的班级环境布置、最为隐性的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中间状态的班级制度与规范。()

13.在法制社会,教育法能够运用教育活动的任何地方。()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9月1日开始实施,在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的地位。()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建国以来颁布的第一部直接与教育相关的法律。()1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4次会议通过。()17.教育执法指运用一切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来实施教育法律的活动。()

18.教育执法的内容包括:推行教育法规的实施、对教育守法状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对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委责任。()

19.定量评价主要是一种数量化评价,它主要运用统计与测量的方法对被评对象的信息进行数量化处理。()20.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之初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的一种评价,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

21.相对于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伴随教学过程经常使用的一种评价。()22.个体内差评价可以以自己也可以以同学个体为参照点而实施的一种评价。()23.论述题、作文等属于客观性评价。()

24.教师评价主要包括教学工作评价与班主任工作评价两个方面。()

25.教学工作评价有学校领导评价、教研组同事评价、学生反馈评价、教师自我表现评价组成。()

二、单选题

1.督促检查教学最常见的方法是(C)。

A、查教案 B、考试 C、听课 D、倾听师生意见 2.对教师的工作安排一般有(A)两种。

A、跟班制和学年更新制 B、大循环和小循环 C、踏步循环和年级包干 D、自主选择和学生选择 3.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地位的法律是(D)。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7/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每年(D)为教师节”。

A、10月9日 B、9月15日 C、9月12日 D、9月10日 5.绝对评价是以(B)为参照点实施的一种评价。A、常模 B、教学目标 C、教学任务 D、个体

三、多选题

1.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较大的自主权,这些权力包括(ABC)。A、决策权 B、财政权 C、人事权 D集资权 2.实行校长负责制,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BCD)。

A、与校其他领导的关系 B、与上级领导的关系 C、与本校党支部组织的关系 D、与教工代表大会的关系 3.我国中小学内部,学校的组织机构一般有如下类型(ABD)。

A、党支部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B、校长领导下的审议机构、行政组织、生产组织与办事机构 C、与校外联系的机构 D、校长、教导主任领导下的教学组织机构 4.学校管理的主要方面有(ABCD)。

A、教学管理 B、总务工作 C、教职工管理 D、学生管理 5.教学管理的主要方面(ABCD)。

A、抓好教学的组织工作 B、加强对教研组的领导 C、督促检查和指导教学工作 D、领导和组织教务行政工作 6.总务工作的主要包括(ABC)。

A、校舍的建设,维修与设备的购置与管理 B、生活福利工作 C、财务管理工作 D、优秀教师的评定工作 7.教职工的管理的主要方面(ABD)。

A、合理安排教职工的工作 B、培养和提高教职工 C、组织教职工的业余生活 D、考核教职工 8.对教职工工作的考核,一般分为(ACD)三方面: A、考勤 B、考查 C、考绩 D、考能 9.学生管理的主要方面有(AB)。

A、学生思想品德的管理 B、学习、体育卫生、课外活动的管理 C、评定优秀学生 D、对犯错误的学生予以惩罚 10.班级组织的社会特征(ABC)。

A、自功能性 B、靠正式和非正式两方面的手段来维持 C、半自治性 D、基层性 11.良好班级组织的标准(ABCD)。

A、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且目标明确 B、有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C、有学生骨干形成的核心 D、有正确的班级舆论,班风良好 12.班级管理主要有(BCD)取向的模式。

A、认知调节 B、功能性 C、行为改变 D、人际互动 13.班级管理的原则(ABC)。

A、确立学生是班级主人的观念,努力开发学生潜能 B、加强班级是常管理,不能只关注少数大活动 C、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D、严格要求学生 14.班级的日常管理表现为(ABCD)。

A、班级组织管理 B、班级制度管理 C、班级自治管理 D、班级文化建设 15.我国班级组织的正式结构分为三层(ABC)。

A、班干部 B、小组长 C、一般成员 D、团支部 16.班级自治活动的开展主要围绕(ABCD)方面来进行。A、日常生活的几个活动环节 B、阶段性的班级活动

C、配合学校的主题活动 D、与思想品德课或班会课相结合的主题班队活动 17.教育评价的基本功能有(ABCD)。

A、导向功能 B、诊断功能 C、鉴定功能 D、教学功能 18.终结性评价的特点有(AB)。

8/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A、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B、筛选功能 C、使用频率高 D、评价的内容范围小 19.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指标有(ABCD)。

A、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评价 B、班级集体的培育与建设评价 C、班级活动的效能评价 D、横向协调工作评价 20.学生评价包括(AC)。

A、学业成就评价 B、学习行为评价 C、思想品德评定 D、特殊表现评价 21.学业成就评价包括(ACD)。

A、口头测验 B、客观测验 C、操作测验 D、作品分析 22.思想品德评定的基本要求有(ABCD)。

A、深入实际,了解学生 B、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C、内容具体,有针对性 D、内容独特,展示个性 23.教育评价应遵循的原则(ACD)。

A、可行性原则 B、针对性原则 C、全面性原则、伦理性原则

9/9

D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篇2

一、单项选择题。

1.税收权利主体是指()。

A.征税方

B.纳税方

C.征纳双方

D.中央政府

2.税法的灵魂是()。

A.税收法律关系的内容

B.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

C.权利主体

D.权利客体

3.以下不属于纳税人的义务的是()。

A.进行纳税申报

B.申请复议

C.接受税务检查

D.办理税务登记

4.目前采用超额累进税率的是()。

A.个人所得税

B.土地增值税

C.资源税

D.车船使用税

5.按照税法的基本内容和效力的不同,可以将税法分成(A.税收基本法与税收普通法

B.税收实体法与税收程序法

C.国际税法与国内税法

D.中央税法与地方税法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我国税收立法原则的是()。

A.公平原则

B.效率原则

C.民主决策原则

D.从实际出发原则

7.有权制定税收部门规章的税务主管机关是()。

A.省级财政部门

B.省级税务部门

C.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D.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海关部署

8.《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是由()颁发的。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人大授权国务院

C.国务院

D.财政部

9.下列税收由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和管理的是()。

A.关税

B.个人取得的银行储蓄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

C.城市维护建设税

D.中央企业缴纳的所得税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994税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二次,建国以后第五次大规模的税制改革

B.车船使用牌照税属于地方政府固定收入

C.甲企业(由地税局管理)与乙企业(由国税局管理)在2005年底解散,实行新设合并成立丙企业,丙企业由地方税务局管理

D.产权转移书据印花税收入归地方政府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目中,属于我国税收法律关系权利主体的是()。

A.财政机关

B.从境内取得收入的外国企业

C.海关

D.各级税务机关

2.我国现行的税率主要有()。

A.全额累进税率

B.定额税率

C.超额累进税率

D.比例税率

3.下列对于税收法律级次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A.税收行政法规隶属于税收法律和税收部门规章

B.国务院经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授权制定的规定或条例,具有国家法律的地位

C.无论税收法律、法规、规章,都是依据宪法原则制定的D.在没有税收法律、法规明确授权的前提下,地方政府一般无权自定地方税收规章

4.下列属于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税收规章的有()。

A.城市维护建设税实施细则

B.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C.房产税实施细则

D.车船使用税实施细则

5.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对其适用性或法律效力的判断上,一般按()等原则掌握。

A.实体法从旧,程序法从新

B.国际法优于国内法

C.同一层次的法律中,特别法优于普通法

D.层次高的法律优于层次低的法律

6.经全国人大及常委会授权,在税收立法上,国务院享有下列权利()。

A.地区性地方税收的立法权

B.全国性税种的立法权

C.税法的解释权

D.制定税法实施细则,增减税目和调整税率

7.税收管理权限包括()。

A.税种的开征或停征权

B.税收立法权

C.税收的减免权

D.税种的分类

8.有关我国税收立法权的划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全国性税种的立法权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B.中央税和全国范围内征收的地方税税法的制定、公布和税种的开征、停征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员会

C.地区性地方税收的立法权经省级立法机关授权,可以下放给下级政府

D.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国家税务主管部门有制定税收条例实施细则的权利

9.涉外税收必须执行国家的统一税法,涉外税收政策的调整权集中在()。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国务院

D.省级人民代表大会

10.在现行税法体系中,属于人大制定的税收实体法是()。

A.税收征收管理法

B.个人所得税法

C.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D.增值税暂行条例

三、判断题。

1.在税收法律关系中权利主体双方在法律地位上是不对等的。()

2.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国家税务主管部门有税收条例的解释权和制定税收条例实施细则的权力。()

3.任何地区、任何机构都不得擅自停征全国性的地方税种。()

4.税收实体法是税法体系的主体和核心,其基本内容一般包括:税收制度的性质、纳税人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税务管理机构、税收立法与管理权限。()

5.我国目前税制上基本上是以间接税和直接税为双主体的税制结构。()

6.我国税收立法权一律集中在中央,地方不享有立法权。()

7.由国务院发布实施的地方性税种暂行条例,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条例制定实施细则。()

8.除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的个人所得税外,其余部分的按照中央与地方分别60%与40%的比例分享。()

答案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税法的权利主体包括纳税主体和征税主体双方。

2.【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税收法律关系的内容是税收法律关系中最实质的东西,也是税法的灵魂。3.【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申请复议为纳税人的权利。

4.【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土地增值税采用超率累进税率;资源税、车船使用税采用定额税率。5.【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按照税法的职能作用的不同划分的是B,按照主权国家行使税收管辖权的不同划分的是C,按照税收收入归属和征收管辖权限的不同划分的是D。

6.【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我国税收立法原则除ACD外,还包括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与废、改、立相结合原则,而没有效率原则。

7.【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和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

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我国税务主管机关包括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海关总署。

8.【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财政部颁发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属于税收部门规章。

9.【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中央企业缴纳的所得税是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和管理;个人取得的银行储蓄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系统负责征收和管理,其他个人所得税由地方税务局系统负责征收和管理;关税由海关负责征收和管理。

10.【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自2002年1月1日起,两个以上企业合并设立一个新的企业,合并各方解散,但合并各方原均为地方税务局征收管理的,继续由地方税务局管理;如果有一方不是由地方税务局管理的,由国家税务局管理。

二、多项选择题。

1.【正确答案】 ABCD

【答案解析】 我国税收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是双主体:一方是代表国家行使征税职责的国家税务机关(包括海关、财政机关、各级税务机关);另一方是履行纳税义务的人。2.【正确答案】 BCD

【答案解析】 我国没有使用全额累进税率。

3.【正确答案】 BCD

【答案解析】 从法律层次分析,税收行政法规的法律效力低于税收法律,但高于税收部门规章。

4.【正确答案】 ACD

【答案解析】 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是由财政部制定并颁发的。

5.【正确答案】 ABCD

【答案解析】 参看教材P11页。

6.【正确答案】 CD

【答案解析】 全国性税种的立法权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可以先以“条例”或“暂行条例”的形式发布实行;地区性地方税收的立法权属于省级立法机关或其授权的同级政府。

7.【正确答案】 ABC

【答案解析】 税收管理权限,包括税收立法权、税收法律法规的解释权、税种的开证或停征权、税目和税率的调整权、税收的加征和减免权等。

8.【正确答案】 ABD

【答案解析】 地区性地方税收的立法权只限于省级立法机关或经省级立法机关授权同级政府,不能层层下放。

9.【正确答案】 BC

【答案解析】 涉外税收必须执行国家的统一税法,涉外税收政策的调整权集中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各地不得自行制定涉外税收的优惠措施。

10.【正确答案】 BC

【答案解析】 增值税暂行条例是由全国人大授权立法的;税收征管法是是由人大制定但不是税收实体法,而是税收程序法。

三、判断题。

1.【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权利主体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但在权利与义务上是不对等的。2.【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国务院有税法的解释权;经国务院的授权,国家税务主管部门有税收条例的解释权和制定税收条例实施细则的权力。

3.【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除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和经济特区外,各地均不得擅自停征全国性的地方税种。4.【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税收实体法主要是指确定税种立法,具体规定各税种的征收对象、征收范围、税目、税率、纳税地点等。

5.【正确答案】 对

6.【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地方依法享有适当的地方税收立法权。

7.【正确答案】 对

8.【正确答案】 对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篇3

(2)在认识大气运动的规律的基础上,人们进行人工增雨,以缓解旱情。正确处理了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

古语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试用这里所学的观点,指出其合理之处。

分析:(1)“谋事在人”,是说人们想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必须充分发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2)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与人们掌握的规律有关;另一方面又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因此,把“成事在天”中的“天”理解为客观规律或者客观条件则是正确的命题。(3)如把“成事在天”中的“天”理解为“上帝”或“神”则是错误)

“人定胜天”中的“人定”是指“人谋”,“人定胜天”所要说明的是,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2)这一命题有一定道理。因为它看到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具有主观能动性。如果从这一角度审视,该命题是成立的。世界上虽还有未被人们认识和改造的事物,但却没有不可认识和不可改造的事物。(3)对这一命题的肯定应是有条件的,不能绝对化。一方面,每代人认识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看不到客观历史条件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就易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另一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尊重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只有当人的认识和行为符合客观规律时,并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方能“胜天”,反之,人不仅不能“胜天”,还会受到规律的惩罚。(4)所以,单纯地强调:“人定胜天”是片面的。的,属于唯心论的观点。

辨析题: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句俗语正确地揭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劈柴不照纹”它告诉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做任何事,如果不尊重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2)但若认为这就正确地揭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则是片面的,它没有反映出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道理。(3)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按规律 办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只有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把事情办好。如何理解成语“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两个成语说明主观能动性对制约它的条件不是完全被动的,它能够分析条件,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或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以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三个和尚和三个凑皮匠 哲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但客观条件却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余地。皮匠们“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虽然勺柄太长,不好往自己嘴里喂,就往同伴嘴里喂,相互都吃得饱饱的。他们善于分析条件,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和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达到了活动的最佳效果。而和尚们在现实条件面前束手待毙,无能为力。没有分析条件、利用条件,而最终导致了忍饥挨饿的结局。所以,不顾实际任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但那种认为客观条件会妨碍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在客观条件面前无能为力,从而放弃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是错误的。辨析:“心想事成”

⑴“心想”即认识世界的活动;“事成”是指成功地改造世界。对心想能否事成要作具体分析。⑵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使主观符合客观,并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心想”才能“事成”。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客观规律和物质条件的制约,如果光凭良好的主观愿望,不从实际出发,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甚至盲目蛮干,“心想”就不能“事成”;如果只想不做,即使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心想”,也不可能变为现实。⑷不加分析地、笼统地说“心想事成”是不科学、不准确的。

1、世界统一于存在。

第一,这是德国哲学家杜林提出的错误命题。它掩盖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存在”是一个缺少具体规定性的模糊不清的概念。不同派别的哲学家,对“存在”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神学理解的存在是上帝,唯心主义理解的存在是精神,唯物主义理解的存在是与思维相对应的客观物质世界。要对世界统一性问题作出科学回答,必须抛弃“世界统一于存在”这类模棱两可的提法。第二,辩证唯物主义把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论证牢固地建立在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基础上。科学和哲学的长期、持续发展证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多样性的统一,意识只不过是物质的产物、属性和机能。这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第三,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不仅不能把唯心主义宗教神学与唯物主义区别开来,反而抹煞了它们之间的对立

2、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运动。第一,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一论断非常正确,充分反映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因此把二者等同起来,说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则是不正确的。第二,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但并不是说二者没有区别。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运动则是表明这个客观实在是怎么样的一个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它是一切变化的主体,运动不过是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存在着。由此可见,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同物质与运动是否等同是两个问题,不容混淆,不能把物质的属性,即使是根本属性同物质本身等同起来。犹如我们说铜具有导电性,但不能说导电性就是铜。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说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人只有通过实践才称其为人,才表现为人,才能生存和发展。具体表现在:第一,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所以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正是这种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第二,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人的意识,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才成为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第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第四,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所以,实践构成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

4、和谐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第一,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深。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和”是事物多样性的统一,不同的成分、不同的事物在统一体内达到的一种平衡的状态,而在这种状态下,事物可以实现自身发展。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促进优势互补,推动事物的发展。第二,矛盾既有统一性又有斗争性,和谐是矛盾统一体同一性的表现。和谐是肯定对立面的同一因素。虽然对立面双方互相排斥、彼此相克,但对立面双方都包含彼此一致的方面,双方可以通过相同的、一致的东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共同存在,共同发展

1、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一,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第二,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 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第一,判定新旧事物的标准不是事物表面形式,不能根据它在时间上出现的先后下结论,因为新产生的不一定都是新事物;也不能根据它的形式是否新奇,是否具有新特点来判断,新奇的和具有新特点的事物,未必都是新事物;还不能根据它的力量是否强大,是否完善来肯定,因为新事物有一个发展过程,总是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较完善的过程。第二,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所以,应为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3、马克思主义是为所有阶级服务的

第一,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世界性,是指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但决不能因此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超阶级的,是为所有阶级服务的。尽管历史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得不利用马克思的一些理论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但那是不得不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表现,不意味着资产阶级已经改变了剥削的本性,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所以不能得出马克思主义是为所有阶级服务的结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特性。早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时,马克思就旗帜鲜明地宣布,自己的理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因而,只要人类还存在私有制,无产阶级的使命还没有完成,马克思主义就只能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不可能为所有阶级服务。只有当人类进入无阶级社会,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才真正地为全人类服务。

运用所学知识,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1)联系具有普遍性,坚持联系的观点。生态系统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破坏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破坏。人类的行为与自然生态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对自然的破坏是造成灾难加剧的原因。因此,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护自然、保护环境(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变化和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坚持发展的观点。过去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对自然的掠夺式开发、利用,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因此,在发展经济时,既要考虑当前利益,更要重视长远发展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3)规律具有客观性,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生态规律是客观的,由于长期忽视生态规律而掠夺式开发利用,造成自然灾害加剧,这就是自然规律对人的惩罚。因此,要改造自然,首先必须尊重自然。(4)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所以坚持以正确意识为指导。人的行为都受人的思想支配。由于对自然规律认识上的盲目性以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错误思想,导致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错误行动。由砍树到栽树、绿色潮流的兴起,表明人们认识的提高。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提高人们对自然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有效的改造自然,实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5,因果联系

为什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认识世界来看:第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隐藏在现象之中的,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的能力,才能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

幼儿教育学第五、六章练习题 篇4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10小题,共20分)

1、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要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应遵循的原则是()

A、幼儿参与性原则B、发展适宜性原则C、开放性原则D、经济性原则

2、从狭义上理解,幼儿园环境是指()

A、幼儿园生活环境B、幼儿园心理环境

C、幼儿园教育来意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

D、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与精神的要素的总和。

3、幼儿园采用自然材料、废旧材料制作玩教具,这种做法遵循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

A、经济性原则B、开放性原则C、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性原则D、发展适宜性原则

4、下列属于广义的幼儿园物质环境的是()

A、园内装饰B、园所布置C、园舍建筑D、社区绿化

5、同时娃娃家游戏,给小班幼儿应该是数量多的主题玩具,而且要一式多份,而大班需要的多是能一物多用的材料。这体现的是()

A、开放性原则B、幼儿参与性原则C、发展适宜性原则D、经济性原则

6、下列属于家园合作中家长间接参与方面的是()

A、亲子游戏B、家访C、家长开放日D、夏令营活动

7、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是()

A、家庭B、社区C、幼儿园D、社会

8、教师了解幼儿最好的信息来源是()

A、同龄伙伴B、园长C、社区人士D、家长

9、定期让家长来园参观或和幼儿一起活动,这是()

A、家长开放日B、家长委员会C、家长学校D、家长专栏

10、以下不属于幼儿园与社区结合存在问题的是()

A、流于形式B、不会打乱幼儿园常规C、加重教师负担D、影响幼儿园正常日程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10小题,共20分)

1、和环境的可控性是幼儿园环境的特点。

2、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作用主要有准备环境、和控制环境。13、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主要精神要素有:人的要素和。

4、贯彻经济性原则具体要做到。

5、是人的第一个学校。

6、在家园合作中,有两个问题是较普遍的。一是家园合作尚不够深入,二是家庭和幼儿园的脱节。

7、在具备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后,对幼儿园环境起决定作用的是。

8、是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决定因素。

9、教育社会化,已成为中外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的课题。

10、是教师了解幼儿的最好的信息源。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10小题,共10分)

1、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环境应充分体现出教育性的特点。()

2、环境是由教师决定的。()

3、幼儿的参与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4、幼儿园文化仅仅能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5、现在社会上关系复杂,良莠并存,应少让幼儿接触社会。幼儿园要保留住一方“净土”,尽量给幼儿提供一个纯洁的发展环境。()

6、开发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就是鼓励、引导家庭和社区把物资提供出来,供教育幼儿使用。()

7、教育机构的教育作用不是万能的。()

8、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家长。()

9、家长可以直接参与发哦幼儿园教育的活动过程中去。()

10、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是幼儿园教育发展的方向。()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2小题,共6分)

1、狭义的物质环境:

2、经济性原则:

五、简答题(每小题8分,4小题,共32分)

1、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意义

2、教师如何控制环境?

3、家长作为重要的教育力量表现在?

4、家园合作中家长简介参与方面有哪些?

六、论述题(每小题12分,1小题,共12分)

1、家园合作的主要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

幼儿教育学基础第五、六章练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1、B2、D3、A4、D5、C6、B7、A8、D9、A10、B

二、填空题

1、环境的教育性

2、调整环境

3、幼儿园文化

4、少花钱多办事

5、家庭

6、教育内容

7、精神化境

8、教师的观念和行为

9、社会教育化

10、家长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名词解释

1、狭义的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有影响作用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

2、经济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园所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陋就简。

五、简答题

1、培养幼儿的主体精神,发展幼儿的主体意识;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2、诱导幼儿进入活动;帮助幼儿展开活动;指导幼儿解决纷争、困难或情绪问题;帮助幼儿结束活动。

3、家长的参与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家长是教师了解幼儿的最好的信息源;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使教育计划的可行性、幼儿园课程是适宜性、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等等都能更好地得到保证;家长本身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

4、个别方式的家园联系:家访;家园联系薄;个别谈话。集体方式的家园联系:家长专栏;家长委员会;家长做谈会;家长学校。

六、论述题

1、主要内容:鼓励和引导家长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幼儿园教育,同心协力培养幼儿;幼儿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盖教育方法。

教育行政概论复习题 篇5

辅导老师:王建新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1927为核心的新民主主义教育。

2.教育行政的目的在于保障全体公民的教育权利,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行政的从属制又称完整制。

3.学校教育制度也叫学校系统,简称学制,单轨制是指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上下衔接,自下而上构成连接阶梯的统一的直线型学制;双轨制指一个国家同时存在两种不同形式的学校系统,以完成各自的教育任务的学校教育制度。

4.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课程行政是指教育行政对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审定与管理。

5.按照培训目的划分,教师的培训可分为学历培训、专业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主要有任职资格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学历培训和理论研修.

6.教育经费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教育费用,包括国家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中实际用于教育事业的基金、各种社会力量和学生家庭及个人直接用于教育的费用。教育事业费的支出项目主要是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7.社会需求法是以个人的教育需求为依据制定教育规划的方法.学校布局法包括预测、诊断和规划等三个环节。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政策和规划区域的人口分布确定学校的地理位置和办学规模的办法,一般适用于地区或区域性教育规划。

8.教育决算,又称为教育财政决算,是指各级政府针对教育预算执行情况依法编制的会计结算报告,是各级政府财政总结算的组成部分。教育税收是指国家从国民收入中征收的用于发展教育事业的税赋,专项税种是一种国家。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我国现行的地方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有(AB)A.省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 B.地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 C.校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 D.村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

2.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包括(ACD)A.干部教育 B.技术教育 C.工农群众教育 D.儿童教育

3.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有(ABCD)A.课程的质量 B.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课程实施的组织 C.教师实施课程的态度和能力 D.课程实施前的和实施过程中各种形式的交流

4.代谢制度包括(ABD)A.辞职制度 B.辞退制度 C.回避制度 D.退休制度

5.教学用房主要包括(ABD)A.普通教室 B.专用教室 C.教学办公室 D.实验室

6.依据我国《宪法》规定,有权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提交法律草案的有(ABC)

A.全国人大代表 B.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虽 C.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 D.中共

中央政治局委员

7.教育督导固其划分的标准不同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督导对象分,有(AD)A.督

政 B.宏观督导 C.微观督导 D.督学

8.评价信度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ABCD)A.等值信度 B.再测信度 C.二分信度 D.单测信度

9.下列各项属于教育结构划分的是(BCD)A.类型结构 B.形式结构 C.区域结构 D.层

次结构

10.机构改革“三定”方案的“三定”指的是(BCD)A.定机构 B.定岗 C.定编 D.定员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

1.教育人事行政: 教育人事行政是指国家依据一定的法规制度,对教育人员进行管理的活动。教育

人事管理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决定国家未来建设者的素质,决定民族的素质.

2.定量评价: 与定性评价相对,它是指对现实世界的条件特征作出定量的全局性的估计.通过对样

本中人的测量和调查,定量评价试图对各种人类行动的表现作出描述、比较和相关分析,从而达到预测和控制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目的。

3.督学: 作为一种活动的督学;按教育督导对象,教育督导可以分为督政和督学.督政是重在对下

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督学是针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督导。作为一种官职的督学,它是一种行政官职,在国家督导团设有总督学、副总督学和督学三级;在地方一般称为督学.

4.中央集权制: 教育行政的中央集权制是指教育行政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地方

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服从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或指导的教育行政体制,它是国家行政管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行政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服从和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和统治。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之间表现为一种从属关系,教育行政事务的最终决定权集中在中央,地方根据中央命令和指示行使有关教育行政职能。

5.教学大纲: 又称课程标准,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以纲要的形式,从整体上规定某一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内容,结构、授课时数、教学进度和教学法建议等,是有关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评估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教育行政执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是一种具有国家意志性的活动;(2)是一种具有法律性的活动;(3)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恬动;(4)是一种具有单方权威性的活动;(5)具有主动性特征,(6)具有执法主体多元性特征。

2.教育测量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答:教育测量是按照一定的法则,运用数学语言对教育现象的属性予以数量化的过程。它包括三个要素:(1)教育测量的对象——教育现象的属性;(2)教育测量的工具——某一确定的法则:(3)教育测量的结果。

3.课程行政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答: 根据国家对课程于预的程度,可以将课程行政体制划分为中央集权型的课程行政体制和分权型的课程行政体制两种课程行政类型.中央集权制的课程行政体制是具有以下特征的课程行政体制:(1)执行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2)国家行使对中小学教材的审定权;(3)执行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统一的中小学升学考试或毕业考试。分权型的课程行政体制是具有以下特征的课程行政体制:(1)通常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2)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行使课程管理权;(3)一般没有全国统一的中小学升学考试或毕业考试,4.教育财政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答:教育财政具有三大基本功能:(1)筹措教育经费及其他教育资源;(2)分配教育经费,配置教育资源;(3)监控教育经费的合法使用及其他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实际谈谈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具体改革方向。

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教学计划改革工作提出了明确的任务。从2000年到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三个面向”的论述为指导方针,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根据这个总目标,将对现行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中的课程结构进行新的调整和改革,具体改革方向是:(1)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其结构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通盘设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2)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减少课程门类,扩大自学、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以分科为主的课程或以综合为主的课程和或以分科与综合组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上。(3)扩大选修课程。各地在保证国家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必修课门类及课时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年龄学生个性、兴趣及特长和当地社会的需要,设置丰富多采的选修课程。(4)加强劳动技术课程。中等教育阶段的技术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加强通用技术的学习,培养职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农村中学的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城市中学也要开设合适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高中阶段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均应适当设置技术教育课程。

2.试以美国、法国、德国的教育行政体制为例,分析不同的教育行政体制类型的特点。

答:法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属于中央集权制,美国和德国是地方分权制的典型。教育行政的中央集权制是指教育行政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服从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或指导的教育行政体制。中央集权制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是:(1)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之间是一种从属关系和上下级关系,教育行政事务的最终决定

上一篇:hr的职业规划下一篇:军队顺口溜